自由贸易港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由贸易港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由贸易港的特点

篇1

【摘要】自由贸易,是走向和谐贸易,建立与发展和谐经济大成一体化发展体系的一个关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沿海地区陆续设立了15个保税区。但由于国内外情势的变化和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保税区正面临着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迫切问题。从对国外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与模式的研究,得出了我国保税区转型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保税区;转变

世界经济和谐贸易一体化发展的大成管理体系建立,关键在于从自由贸易走向和谐贸易。从国外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的模式特点来看,自由贸易区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排尼基亚全盛时期,13~14世纪,法国、德意志的一些城市相继开辟自由贸易区。真正意义的自由贸易区是1547年意大利的热那亚湾。此后的400多年中,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和规模都是有限,主要的活动仍然停留在转口贸易,即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所属的殖民地。据资料统计,这期间全世界共有26个国家设置了75个不同类型的自由贸易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特区,于1936年建立了美国境内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有很大的突破。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世界除大洋洲以外,自由贸易区分布在各大洲,亚洲25个国家和地区有161个,非洲14个国家有126个,欧洲17个国家有125个,美洲30个国家有217个。到了90年代,世界上已有各种类型的自由贸易区达900多个,其中2/3分布在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自由贸易区呈现国际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管理上都有很好的前景。

几个世纪的发展,世界上设立自由贸易区的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发展对外贸易、繁荣地方经济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笔者通过美国对外贸易区,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等为例,来分析介绍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对汉堡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的考察比较,进一步为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提供借鉴。

1美国对外贸易区

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美国经济一直处在贸易持续顺差的位置,对外贸易区的发展相当缓慢。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出现贸易逆差,国内经济出现低迷,就业压力紧张。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到1980年,全美自由贸易区增加到77个,到1994年底,自由贸易区达285个,总数为484个。同时,管理和功能也日趋完善。

美国《对外贸易区法》(1934年),规定美国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功能是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和仓储。1950年后,美国经济日益繁荣,市场需求剧增,为国外商品进入带来了便捷,同时允许提供商品展销和加工制造。1980年后,各个贸易区先后允许用美国零部件与外国装备为成品进入美国市场。

美国对外贸易区一个很鲜明的特色是:因地制宜的原则配置和完善自己的功能。纽约对外贸易区由于背靠美国国内辽阔的市场腹地,附近没有合适的转口国等原因,主要从事进口贸易和进口加工业务;迈阿密对外贸易区由于位于佛罗里达半岛的最南端,因最佳贸易服务成本半径内有多达30个国家的原因,主要从事转口贸易和为转口贸易配套的其他业务,货物转口量达65%以上。

2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

科隆拥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地位,位于巴拿马运河的咽喉,靠近巴拿马最大的港口克里斯托帕尔港。一方面,可以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另一方面又是北美与中南美洲的连接点,

属于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东西南北货物集散地之一,也成为东方产品通往拉美各国市场的桥梁。

科隆自由贸易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利地运用地理位置的优势——世界航运中转枢纽。大量的货物在此地流转,转口贸易定位为主要业务。资金的大量流动也使科隆的金融业发达,外资银行及分支机构密集。商品的展示,避免了客商远涉重洋采购,节约了时间和费用。

3汉堡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

汉堡港是欧洲经济自由区的典型,被称为“通往世界的门户”汉堡自由港高效的管理手段值得研究,汉堡自由港对进出的船只和货物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提供自由和便捷的管理措施,贯穿于从货物卸船、运输、再装运的整个过程中。这种自由和便捷程度,在世界上所有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中都是少见的。汉堡自由港转口贸易带动了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汉堡成为德国的金融中心之一,这说明自由港与城市的功能是互相促进的。

荷兰鹿特丹港是世界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鹿特丹港的最大特点是储、运、销一体化,通过一些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配送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值,然后通过多种运输方式将货物运往荷兰等欧洲国家。鹿特丹港拥有完善的海关设施、优惠的税收政策,保税仓库区域内企业在海关允许下可进行任何层次加工。对集装箱货物的仓储和配送来说,坐落在港区和各个工业区内的物流配送基地,可以为其提供最完善的各种增值服务。

安特卫普港是世界海运网络的重要支点。按纯国际运输量计算,它是世界第四大港。安特卫普港具有领先于欧洲其他港口的货物装卸作业效率,拥有现代化的EDI信息控制与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港务局使用“安特卫普港信息控制系统(APICS)”,计划、安排船舶抵离港和掌握国际海运危险品的申报。安特卫普港还实行一种叫做临时存储(Temporarystorage)的管理方式。这种海关临时存储区,也可以不设在港区内,只需要提前作简易申报即可进行临时存储,而不必得到海关批准。经过海运到达的货物,可以在海关指定位置暂时保存45天,而以其他方式进入的货物,保存期为20天。

中国保税区的发展还存在问题。我国保税区,是我国海关管理的特殊区域,是我国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经济开放区域,处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我国最早设立的保税区,是深圳市沙头角保税区,成立于1987年12月。到1994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13家保税区。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建立了15家保税区。

我国保税区和国外的自由贸易区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与世界优秀自由贸易区的存在差距。世界自由贸易区伴随着世界经济特区的产生而产生。我国的保税区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直到深化阶段才形成。前者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国内市场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取全球自由贸易给国家经济带来好处。我国保税区主要是为了改善我国投资、建设的软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发挥带动效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性质上,我国保税区没有明确的定性,行文规定不明,致使各部门认识不同一。没有真正开放一线,监管手续繁琐。在区域功能上,政策上的差异由于地理位置和操作手续的影响,难以形成规模。出口功能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难以发挥作用;加工功能受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限制,货物在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进出也制约了加工功能的发展;区内贸易公司不具备进出口权,制约保税区的贸易功能;外贸经营权,进口货物不可以零售也不利于保税区的发展。世界自由贸易区通常由国家政府直接管理。机构的设立代表的是国家政府的权利,管理相当的权威,负责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经济管理与协调,是一种相对弱化的管理体制。我国保税区不仅有国家的宏观管理,有存在地方政府的微观调控。两者条条框框的行政摩擦,使管理上很大的混乱和不经济现象。

我国保税区面临的机遇与发展对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生产组织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物流、信息流、人员流动的速度加快,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国相互联系,合作与竞争的局面共存。随着国际贸易深度的加强,一方面贸易不仅存在传统模式,另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的发展,使得国际分工合作更加重要。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其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各国通过控制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借助各国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将非核心业务外置,使得整个国际分工体系更加专业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欧盟—加—墨自由贸易区的实现,亚太经济一体化呼声渐高,各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合作大成管理模式。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各国经济开始转形,客观推动我国保税区寻找新的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是外界客观环境和自身发展矛盾内因共同决定的。通过对国外先进的自由贸易区优秀经验的借鉴,是我们避免走弯路或错路的一个重要途径:简单,高效。

4因地制宜,合理功能拓展与定位,提升发展空间

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区的目标选择与功能定位与所在国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经济地位、政治状况等因素密切联系。美国自由贸易区的因地制宜就是相当好的典范。我国可以自己斟酌自身特点进行定位。从保税区进出口额完成的情况来看,上海外高桥、天津港、大连、

深圳福田保税区已成为全国保税区开展国际贸易的主力。保税仓储功能在保税仓库内允许商品进行再包装、分级、挑选、抽样、混合、处理等商业性加工,实现商品仓储自动化,配送高效化。张家港保税区、厦门象屿保税区、沙头角保税区、汕头保税区等适合都以保税仓储为主,我国政府机构可以通过进一步突出他们的优势,提供更加先进的物流系统。

5明确方向,整合资源,阶段性提升深化改革

国际自由贸易区有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自由转运区、自由贸易特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形态。各种形态的规模不同,政策和开放程度也有差异。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在继续经营贸易的前提下,日益注重加工制造业,传统业务也开始注入新活力,加入更多的科技因素,朝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鉴于我国工业化和各项基本实际情况,可以突出加工,努力朝自由贸易区转型迈出坚定的步伐。保税区是制度创新的产物,法制体制的完善日益提上日程。通过整合各个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政策,监管和法制,作到平衡互补,实现从外延扩展到内涵深化的转变。功能上确保基本的功能项目前提下,统一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政策。统一海关的监管模式、作业流程、操作规范和信息化管理系统,降低监管风险,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提高保税区的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开放程度,使投资贸易便利。改革的途径,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转型过程中注意操作的层次性,避免资源浪费。

6简化手续,积聚优势,加大执法力度

篇2

2013年8月22日中国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实验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

中国此前已经建立了与自贸区类似的6类特殊经济园区,包括保税区、保税物流区、保税港区等,但上海自贸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区,成为中国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上海自贸区总体细则共有98项政策试点,自贸区挂牌时首批公布55项,其余43项将在2013年年底前出台。首批细则围绕境外投资管理制度,方案涉及制度创新、扩大开放、功能扩展和政策保障等方面。

前所未有的开放高度

按照商务部的说法,上海自贸区是在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上的升级,那么究竟升级了什么?

一般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升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监管理念,包括经贸和投资管理模式转变,从货物管理转变为企业管理,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二是贸易的开放度,要有与国际接轨的多元贸易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尤其是金融服务业;三是政策的开放度,在贸易结算、税收优惠以及外汇政策等方面更具优势。

“现在红利不仅仅停留在税收上,更主要的是要素市场管制放开所形成的制度红利,而且期待它把中国经济带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指出,这次自由贸易区启动所追求的目标,不再像中国加入WTO时所产生的以商品贸易为主的开放效果,而是将以要素自由流动、自由贸易为主导的高层级的开放水平。推进自贸区的建设,是中国主动顺应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的重大举措。上海自贸区主动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将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上海自贸区建设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宏观层次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微观层次的管理制度创新。在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选择方面,上海自贸区发展的基础应当是货物贸易的自由化、便利化,特别是转口贸易可望取得长足的发展。除此之外,服务贸易自由化将是该自贸区试点的重头戏,其中包括金融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在管理制度创新方面,上海自贸区将继续中国经济特区“试验田”的功能,对中国开放经济的发展会有更上一层楼的作用。

自贸区肩负着国际意义。近年来,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的推动下,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面临重塑,其动向包括:一是推行更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二是积极推进投资自由化;三是更加强调服务贸易自由化;四是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和权益保护。为此,建立上海自贸区,就是要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积累经验,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相关谈判提供参考,进而为中国参与规则制定提供支撑。

自贸区与保税区的区别

和国内各类保税区不同的是,上海自贸区的最大特色是“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即“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所谓“一线”,是指自由贸易区与国境外的通道口,“一线放开”是指境外的货物可以自由地、不受海关监管地自由进入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内的货物也可以自由地、不受海关监管地自由运出境外;所谓“二线”,则是指自由贸易区与海关境内的通道口,“二线管住”,是指货物从自由贸易区进入国内非自由贸易区、或货物从国内非自由贸易区进入自由贸易区时,海关必须依据本国海关法的规定,征收相应的税收。

上海自贸区是在保税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融资便利政策,本质上和保税区基本管理手段相同。“人民币资本项目放开、离岸金融中心、创新监管模式、免税自由港”成为自贸区同保税区最大差别。保税区是指允许外国货物不办理进出口手续即可连续长期储存的区域,核心功能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海关对保税区实行封闭管理,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而自贸区政策的核心逻辑是简化手续、降低成本,实现境内关外,以开放倒逼改革。

中国现存保税区具有了某些自由贸易区的特点,但在设区目的、区域功能、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等方面又存在着诸多差异,总体来看自由度与自贸区相比明显不足。相比国内目前的各类保税区,自由贸易区意味着更优惠的政策、更大的开放度。从本质上看,中国眼下的特殊监管区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在区内免除海关通常监管。

上海与香港:两个金融中心分工将更加明确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上海与香港就不可避免地一再被外界拿来作比较,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大抵是形容这两个城市最真实的写照。

香港是世界知名的自由港、国际金融中心,而上海经济突飞猛进,在国际上的美誉度渐高,成为正在崛起的新兴国际金融中心。显而易见,沪港怎样做到“双核”高效运转,才是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也是中国政府真正关心的。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尽管随着内地经济崛起,香港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光环略显黯淡,但其“先发优势”并不会因此消弭殆尽。上海学习香港会有一个过程,很长时间内香港的领先地位不会受影响。另外,从地域上讲,香港与国际的联系更显密切,上海会成为人民币业务中心,但更侧重于内地,香港与上海替代性有,但不是重点,二者的互补性还是很强。

香港贸易发展局华东、华中首席代表钟永喜认为,上海发展成为国际贸易、航运和金融中心,将有助于内地经济的发展,而内地作为香港的经济腹地,其经济越发达,对香港的金融、贸易、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就越大。香港作为国际企业进入内地市场,以及内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的吸引力,随之也会更大,其市场空间亦将获得新的扩展。

同时,上海自贸区跟香港的竞争是必然的。事实上,上海自贸区的特点是开放,是对外。对香港来讲,香港未来增加竞争力就是要向内地,香港必须要跟珠三角实现一个有效的整合,才能够充分分享国内经济改革成功的红利,所以香港确实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这是自贸区和香港之间的关系。

短期之内,上海自贸区对香港的影响不会很大。上海即使将来成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主要的服务对象还是中国的企业,是以人民币业务为主。而香港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为香港自己的经济体服务,而是为海外一些企业进入内地进行生产金融服务。在某种程度上,香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会被动摇。

如果说上海自贸区做得很好的话,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只会增强,而不会被削弱。但是这两个金融中心的分工可能会变得更加明确。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继加入WTO后又一次更高层级的开放,它将远远超越“特区”、“新区”争取优惠政策的层面,探索要素市场开放、政府边界厘清和行政管制放开,成为“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引擎。

上海自贸区设立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依靠资源消耗和无限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中国迫切需要一场“洗礼”,来释放新的增长能量,指引中国迈向新的时代。

篇3

关键词:保税区;自由贸易区;转型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保税区是在借鉴国外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并以发展为世界一流的自由贸易区为目标,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特殊经济区域。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自由贸易区的初级形式。

一、自由贸易区理论进入我国

自16世纪开始,就在一些国家陆续出现了包括自由贸易区在内的经济特区。可以说,自由贸易区是国际经济联系的历史产物;在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引人注目。改革开放不久,我国专家学者便开始研究世界上经济特区的有关理论和具体实践,并编撰成书,旨在把世界上的自由贸易区介绍到中国。

郭信昌(1987)等学者阐述了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的产生发展、性质作用等基本理论,对自由贸易区选址、建设规划、立法制定、行政管理、投资促进、优惠措施作了分析。曲云厚(1987)等人在此基础做了更深入、更系统的理论分析。按照经济特区的特点及功能,把经济特区由低级到高级,分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和科学工业园区四个基本形态,并将其演化进程进行了纵向比较,揭示了其不同的特征、功能及发展中的问题。与此同时,对各个国家同类的经济特区进行了横向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成功或失败之处。对我国保税区的设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对保税区的研究

我国保税区正式批准设立后,对保税区研究也逐步丰富起来,包括保税区的定性、功能定位、管理体制、法律法规、产业结构、土地开发、税收与关税、建设资金的融措,等等。

1、保税区的定性。在保税区的定性上,陈章喜(2002)将保税区概括为保税仓库与保税工厂的集合区域是以保税业务为基础的国境内、关境外的特殊经济区域。陈志龙将其定义为不叫出口加工区的出口加工区,处在境内关内,是自由贸易区的一种。李力(2001)认为是保税仓库、保税工厂向自由贸易区演变中的一个过渡概念,是向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阶段。但不难看出,这些表述都将保税区定性为自由贸易区的特定表现形式。

2、保税区的功能定位。我国保税区设立伊始,其功能覆盖广泛。刘助仁(1995)将其归纳为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商品展示、保税仓储,以及金融、服务等十余种功能。林康等(2000)也指出,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设定是根据区位条件和进口贸易的流量而确定的,并且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而调整和发展,而我国的保税区则试图涵盖自由贸易区的全部功能。张凤清(1996)认为,各保税区应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功能选择,避免功能趋同;要依据国际性、特殊性、服务性、协调性及务实性原则,应选择最具优势的保税仓储。虽然我国保税区最初定位是仓储、转口和加工贸易,但1998年以来,物流分拨成为主要功能,并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郑德雁,2002)。宋黎(2006)也认为将物流分拨作为主要功能进行开发,并由此带动周边区域物流业的发展,是保税区功能的回归,是保税区的政策和设立目的的要求。但从目前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小”、“少”、“弱”等问题,而提供一揽子综合物流服务是现在和未来的主流方向。因此,应通过引进和发展龙头型保税物流项目,推动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整合,合理化物流产业组织结构,集聚物流产业群,延伸物流产业链。

3、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保税区已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体制,但也存在着一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定管理体制必须有助于特定功能的实现。李友华(2006)认为,当我国保税区执行保税仓储和保税加工功能时,“境内关内”是适宜的,但随着该区域所承担的自由贸易功能进一步深化,在管理体制的层次上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境内关内”的管理体制不仅在理论界受到了批评,且在客观上约束了保税区的快速发展,为保税区管理的微观操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由于我国的保税区对外被认为是在关境之内,而对内又被认为是在关境之外。这种不明确的定位,使得海关在区内实行监管时不容易把握“度”的问题,也给企业带来了困扰。蒋琴儿(2006)的调查显示,为了解决“境内关内”造成的出口退税难题,很多企业都采用“出口复进口”的办法。这不但使企业的效率降低,也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

同时,在保税区政府管理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罗丙志(2001)将其总结为多元化的政府职能部门管理问题;管理和运作缺乏具有权威性的法规;有些保税区没有能够实行完全的政企分开;保税区事权分散、效率欠佳、部分公务人员服务意识欠缺;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还有待于建立;全面、系统的投资服务体系尚未成熟。张凤清(2003)还提出保税区与非保税区存在政策衔接的协调性差的问题。

这些观点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同,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如,应组建权威的管理机构,可由八部委共同管理改为一个职能部门兼管的单一型管理体制(高海乡,2002),或由中央政府组建权威保税区的管理机构(郭信昌,2000)。在微观操作上要政企分开,采取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肖苑生,2003)或推行公司化管理体制。在立法上,政府必须抓紧制定和颁布一部保税区的基本法以及打造良好投资环境;大力培养管理人才,提升服务质量(李力,2001)等建议。

三、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

近十年来,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成为热点。董维忠(2004)指出,“入世”以来,随着我国总体关税水平的大幅降低,进口许可证及配额制度的松动,保税区的政策功能相对弱化;企业获得保税利益与区外经营差异缩小,保税区的成本优势在弱化;对外资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使中外企业原来只有在保税区方可享受的政策趋于普遍化等等,都影响着保税区的进一步发展,向自由贸易区转变已成为走出“瓶颈”的根本途径。

我国保税区具有世界自由贸易区的许多特点和功能(陈双喜,2004),但在定性、管理、政策法规、功能、海关管理方面都与自由贸易区有很多差异(散襄军,2002)。要实现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必须解决和国际惯例接轨的问题。陆松等(2004)建立了一个自由贸易区评价模型,用评价指标体系来描述自由贸易区的概念框架,确立保税区转型应该达到的目标。

就转型模式而言,林峰(1999)针对外高桥保税区提出了“区港合作”与“区港合一”的发展模式构想。之后多数学者也认为,我国保税区可以采用与开发区和港口合并的模式(刘恩专,2003)。而这种模式应用后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成为保税区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成思危(2004)认为,我国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模式为:“境内关外,适当放开”、“物流主导,综合配套”、“区港结合,协调发展”、“统一领导,属地管理”。

当然,是否向保税区转型问题上也存在争议。陈雷(2003)认为,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取向在保税区不具有推广价值,其卓有成效的非政府管理模式也不可能移植到保税区,其政策架构可为中国保税区提供的政策推动力也不会再有爆炸性的能量。但刘辉群(2005)与天津港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合作进行了一项关于我国保税区发展研究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保税区管理机构人员和区内企业管理人员倾向于将保税区发展成为自由贸易区,以维持和增强他们的利益。

总之,学者们的研究目的只有一个,即为保税区的发展提出更有实效的政策建议,使其能为我国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成思危(2003)指出,做研究,特别是应急研究,必须明确保税区发展目标;从实际出发明确发展目标模式,研究务求实效。相信,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结合,我国关于保税区的研究将不断丰富,保税区的发展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国际贸易研究所汇编.世界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4.

[2]郭信昌主编.世界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概论,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7.

[3]曲云厚主编.世界经济特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0.

[4]陈章喜.中国“入世”后保税区的功能调整与体制转换,国际贸易问题,2002(4).

[5]陈志龙.保税区的局限性极其转型研究,上海改革,2002(7).

[6]李力.加入WT0后如何打造中国的自由贸易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学报,2001(9).

[7]刘助仁.中国保税区及其发展构想,国际贸易问题,1995(9).

[8]林康,尤崧涛.论世界自由贸易区与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和作用,国际贸易问题,2000(3).

[9]张凤清.关于我国保税区发展的若干问题思考,外国经济与管理,1996(2).

[10]张凤清.论新形势下我国保税区的功能选择,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6).

[11]郑德雁.保税区功能该如何认定位,中国统计,2002(2).

[12]宋黎.保税区现阶段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建议,商场现代化,2006(12).

[13]曹艳文,吴蓉宋,轶唐.我国保税港区发展现状及展望,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8).

[14]李友华.我国保税区管理体制改革目标模式分析,烟台大学学报,2006(1).

[15]蒋琴儿,刘德弟.我国保税区转型模式及其发展前景,商业时代,2006(9).

[16]罗丙志.对我国保税区政府管理的一些思考,国际经贸探索,2001(2).

[17]张凤清.完善我国保税区政策管理模式的若干思考,特区经济,2003(5).

篇4

一、应对全球化,中国从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置身事外”到“作用其中”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对有限世界资源的全球配置和对世界统一大市场的追求不仅已成为全球化的目标,而且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另一方面,由于现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以及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使得各国在力图抓住全球化机遇的同时,也在不同程度地感受着全球化带来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在此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迅猛发展,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加紧行动,构筑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区依托,以期达到既能最大限度地获取全球化过程中的好处,又能尽量规避全球化对本国带来的伤害。因此,可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选择。

目前,中国几乎全部参加了亚洲的40多个区域和次区域的合作机制,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如此,中国还率先与东盟达成并积极筹建自由贸易区,第一个以非东盟成员国身份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首倡研究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和中亚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率先达成的共建自由贸易区协议更是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起到了激活作用:美国、印度、俄罗斯、日本等大国随后都加大了对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投入力度。鉴于已有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南非、智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海湾合作委员会、安第斯共同体等多个国家或集团希望与我国达成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正本着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针,与上述国家有选择地展开双边自由贸易谈判,尽快构筑起以自由贸易区为起点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

曾几何时,中国对机制性较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还持怀疑、谨慎乃至排斥的态度,对其重要性无从认识并“置身事外”,到现在积极参与、大力推进和“作用其中”,乃至在许多方面发挥着引领作用,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表明中国已经在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迈出了不小的一步。

二、积极投身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浪潮是新世纪中国最现实的战略选择

1.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自己赢得一个良好的对外经贸环境之需

从理论上说,参与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意味着一国对外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它在为成员国提供更高水平市场开放程度的同时,也要求成员国作出相应的让渡。这就要求成员国必须进一步全方位开放市场,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其他成员国实施比WTO贸易自由化承诺更优惠的政策,从而对成员国对外开放的范围、领域和层次提出了更大、更广和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提升了其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的级别,而且也进一步拓宽了成员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发展空间,使之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左右逢源。虽然中国“入世”已有三年,但是伴随着经济贸易规模及地位的快速上升,针对中国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也与日俱增,因此,借助于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改善中国的对外贸易环境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2.树立中国和平发展、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之需

中国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经济增长率最高国家的行列。据IMF最新公布的按购买力平价的计算结果,中国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生产总值的12.6%,排在美国(21.1%)和欧盟(19.9%)之后、位列世界第三。作为世界特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在亚洲经济中的火车头作用已日益凸显:中国经济凭借其外部性,通过为亚洲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已经为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好处。

目前,中国的进口量占亚洲进口总量的1/5。近年来,中国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也在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无疑给世界特别是亚洲带来了重要机遇。中国近年来不仅在对韩国、东盟国家和日本贸易中出现了可观的逆差,而且还成为了美国、日本及韩国最大的商品进口国,成为这些国家出口增长的重要基础。实际上,强劲的进口势头已经将中国推动成为其他经济体“需求拉动”的主要因素,并对本地区各经济体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有力支持作用。事实证明,中国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其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带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对外贸易,使他国能够分享自己的经济增长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愿与他国一道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真正负责任的大国风采。

3.提高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能力之需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的开放度与其经济安全并非呈正相关的变化,往往是一国经济越开放,其经济安全系数却也随之变小。因此,经济安全问题理应引起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的特别关注,区域经济一体化因其能够从地缘经济学的角度为一国构筑起地区经济安全,故理应成为中国经济安全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正在实现工业化的中国来说,石油安全在国家经济安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通过与世界石油富产国特别是我国周边的产油国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强与周边石油生产国的政府及石油大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彼此间稳定的协作关系和利益纽带,达到摆脱过分依赖单一的石油供应、降低石油进口的脆弱性、获得比较稳定的海外石油供给保障、提高中国的石油安全系数之目的。

4.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贯彻落实“走出去”战略之需

所谓“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指中国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到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开店。它越来越成为企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提升其竞争力,以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近些年来,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到境外投资办厂,在世界范围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截至2004年5月底,中国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178家非金融类企业,协议投资总额为350亿美元;累计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定承包工程合同,涉及金额1200多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80多亿美元;签定劳务合作合同额近31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50多亿美元,外派劳务280万人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领域已从昔日的贸易、航运、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农业合作、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对外投资的方式也由早期的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国产设备材料出口、跨国并购、 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等多种形式。

无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施可以优化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的环境,使我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得到制度保障,从而加快我国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步伐,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机率。

5.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需

完成祖国统一,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更是战略性的决策。实践证明,建立由中国内地、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一国四方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的客观条件已经成熟。90年代中后期以来,港澳台已经成为大陆的最重要贸易伙伴,内地与港澳台的货物与服务贸易额已经占其对外贸易额的首位;港澳台已经成为内地最重要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对内地经济增长及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四地已经实现了事实上的经贸一体化格局。

由两岸四方自发形成的经济融合正在呼唤两岸高层次的制度安排,以为其持续的深化发展提供保障。因此,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四地经济走向更深入的一体化,作出适当的制度安排,建立自由贸易区成为了当务之急。这是现阶段进一步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与人员往来,实现直接“三通”,创造一个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以“一国两制”方式推进两岸和平统一进程,完成中华民族统一大业的最佳选择。

三、当前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特点与问题

1. 立足周边、地缘性强。

目前与中国已经达成自由贸易协定的经济体都在我们的周边,相互之间具有强烈的地缘优势,且香港、澳门和东盟国家在我国出口市场结构中占到了近25%,与它们率先达成并落实自由贸易协定,完全符合区域经济一体化重力模型的要求。然而,鉴于由种种因素,现阶段东亚经济一体化步履缓慢,所以我们也需要突破地缘限制,将参与本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并列起来,选择理想的贸易伙伴,尽快达成自由贸易协定,博取最大的贸易利益。

2. 起步晚,总体水平低。

从目前有中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协定,如CEPA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来看,其核心内容都是贸易优惠安排,其实施时间也只有短短的一年,且实施内容的涵盖面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内容仅限于“早期收获”产品);与欧盟等历经数十年、一体化水平较高的组织相比,我们的自由贸易区尚属于较为初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步阶段。

3. 起点高,涵盖范围广,难度大。

上述有中国参与的贸易自由化内容不仅包括了传统的货物贸易,而且也包括了服务贸易。在内地与香港、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中,也涉及到电子商务、商品检验检疫与质量认证、中医药产业合作等传统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中的鲜见领域。此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确立了双方的优先和重点合作领域,范围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以减税为主的自由贸易区。这种以贸易为先导的宽领域、纵深化、全面推进的一体化模式,加大了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难度。

4. 启动速度快,发展势头猛。

无论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是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之间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进展步伐都很快。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而言,从2000年双方的可行性研究到2001年确定将用10年的时间建成,再到2002年《框架协议》的签署,2003年10月及2004年1月中国与泰国率先废除了188种果蔬产品的关税、与除菲律宾以外的东盟成员间落实包括600种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在内的“早期收获”计划,2004年10月签署《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和《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并于2005年1月起全面启动自由贸易区,发展势头比较猛。同时,为让成员在短时间内享受到贸易自由化所带来的实惠和好处,从而调动其推进自由贸易区进程的积极性,上述一体化大都选取了走阶段性的发展道路,采取“速成式”策略,以获得示范效应。

5. 灵活度高,具有一定的弹性。

在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考虑到成员国参差不齐的发展水平,故存在着更多的妥协条款和更大的灵活性,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还允许有特别的例外条款。例如,在“早期收获”方案中,菲律宾就以担心对其农业部门产生破坏作用为由没有参加;而在已经达成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里,也将减税产品区分为“常规贸易产品”、“敏感性产品”和“高敏感性产品”等三大类:前者将从2005年7月1日开始被成员国大幅削减进口关税,直至2010年全部取消;中者将从2012年起逐步地被削减关税――当年将降税20%,直到2018年减至0―5%之间;对于后者(主要是大米、糖、植物油、汽车及某些石化产品等)将继续置于关税的保护之下,但到2015年其关税水平最高不能超过目前的50%。

6. 边谈判、边建设的“干中学”方式。

由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不长,对国际贸易规则尚处在学习、适应的过程中,对于类似自由贸易区这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应如何建立、建立时应注意什么、运行中可能会遇到怎样的情况等操作与技术设置方式方面的问题尚缺乏实践经验,而我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区启动步伐却很快,这就迫使我们要边干边学,努力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带给我们的新规则要求。

7. 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已经成为与我国进行自由贸易谈判的前提条件。

截至目前已有新西兰、南非、巴西、东盟10国、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等36个国家相继承认了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鉴于“完全的市场经济地位”对于中国减少来自贸易伙伴的不公平待遇、改善其出口商品国际环境的重要意义,故目前有中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大都以“承认我市场经济地位”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例如,已经启动的中国首个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对象――新西兰就是西方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而对于当前正在磋商中的中国与澳大利亚双边自由贸易谈判,中方也已经明确表示,应在澳方正式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之后才能正式开始。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占中国进出口总额45%的前三大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日本尚无一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在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位居前十位的经济体中,绝大多数尚未认可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而根据世界区域一体化经济学理论,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我们未来应该积极争取的谈判对象,如何防止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可”演变成为自由贸易谈判时的障碍,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篇5

记者: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为标志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迅猛。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时代,为生产、销售的国际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电子商务、无纸贸易等新手段的运用使传统的国际贸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率。在这种条件下,WTO成员的关注焦点转向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双边FTA)。汪先生,请您给我们简略地谈谈双边FTA的特点。

汪巍:双边FTA的特点是两个经济体商签双边FTA,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贸易和投资等经济层面自由化的区域贸易协定。从经济效应看,双边FTA通过相互间关税和非关税措施的特殊优惠安排,促进了成员方有利自身的贸易转移,使成员方货物进入彼此市场的机会大为增加,从而促进成员方的贸易和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双边FTA推行的贸易和投资优惠措施,减少了相互间的投资障碍,降低了投资成本,有利于提高彼此的工业化程度与水平,发挥一体化市场的规模效益;双边FTA促进了成员方技术和人才流动,弥补了各自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不足,提高了彼此的科学技术水平,推动了成员方的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记者:自由贸易协定可以采取那些形式呢?

汪巍:自由贸易协定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特惠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它们依次构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同阶段。在特惠贸易区中,成员之间实行部分特惠关税减让。在自由贸易区中,成员之间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每个成员有权对非成员设定各自的关税税率。关税同盟也是自由贸易区,但成员对所有非成员采取共同的对外关税。共同市场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级形式,除拆除成员之间所有贸易和投资障碍外,还允许生产要素(资本、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经济同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它包括各成员国家经济政策的一体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体化。包括双边FTA在内的区域经济合作并非新事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便已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记者:请您谈谈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双边FTA的发展趋势。

汪巍:从FTA的进展看,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亚太地区。亚太地区最早的双边FTA是1983年签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紧密经济关系协定,据APEC统计,目前为止,APEC成员间已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有27项,成员与非成员之间达成的FTA有33项,正在谈判的有42项,正在构想中的有6项。

2.美洲地区。近年来,加拿大与智利达成了双边FTA,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双边FTA谈判已经接近尾声,与南锥体共同市场的谈判正在进行中;2000年7月墨西哥与欧盟达成了双边FTA;美国在2000年与约旦达成了双边FTA。在加勒比地区,有13个成员的加勒比共同体与多米尼加和古巴达成了双边FTA。

3.欧洲地区。中欧自由贸易协定成员为:保加利亚、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波罗地海自由贸易区成员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随着欧盟东扩进程的加快,欧洲地区的双边FTA将逐步向外伸展。

4.非洲地区。非洲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将以自由贸易区为主,非盟委员会与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非洲开发银行等合作伙伴近来提出了建设非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并制定“四步走”时间表:2014年完成东非共同体、东部和南部非洲共同市场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三方自由贸易区计划;与三方自贸区平行,2012年至2014年完成非三方自由贸易区的建设;2015年至2016年巩固三方自由贸易和域内其它地区自由贸易区,并逐步对非洲各次区域自贸区进行整合;2017年建成非洲自贸区。

总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全球贸易自由化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尽管各国由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差异而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国家贸易利益,但在WTO的积极推动和各成员的努力配合下,从双边FTA走向多边贸易体制的道路成为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的重要一环。

记者:当前,通过商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推进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增长,已成为国际贸发展的重要趋势。双边FTA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汪巍:双边FTA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双边”易于推进。两个国家(如日本—新加坡)或地区(如欧盟—墨西哥)的经济联系相对较为紧密,易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协作体系,贸易自由化范围相对较小并易于推进,所以一些经济体转向双边FTA。

2.对外经济战略调整。在现代科技发展推动下,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及利益的驱动,一些国家进行新的战略调整,以拓展发展空间,获取更大的利益。

3.产生了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随着双边FTA的签署,内部贸易壁垒逐步消除,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更趋合理,规模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

记者: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双边FTA的商签呈现出那些特点呢?

汪巍:从双边FTA的发展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篇6

海关总署提出了特殊区域转型升级的六个方面: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延伸;引资由依赖外资向扩大内资转变;产品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由两头在外向扩大内需转变;产业由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保税物流和保税服务业务不断拓展。从总署六个转型可以看出,以贸易便利化、通关便捷化为核心的“自由贸易园区”恰恰可以成为这一转型的代表方向。实践证明,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正是凭借自由贸易区或自由港的政策从落后地区一跃成为国际金融、贸易、商业和物流中心。如何借鉴它们发展的成功经验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园区”之路是未来特殊区域的转型方向。考虑到东部和中西部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问题,在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升级过程中起点和期望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有侧重地建立各有特色的“自由贸易园区”。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条件的不同,提出了以下几个各有特色的“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模式。

以保税加工为主、保税服务为辅的综合模式中西部和东部欠发达地区的特殊监管区域,要牢牢抓住东部发达地区受土地、劳动力和税收等资源要素制约的契机,学习、借鉴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借鉴规划、开发和管理模式,加大国际和国内招商力度,提升软环境建设水平。同时,要根据本地区的产业特点、区位优势形成有特色的加工贸易集群。综合考量,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1.改善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的制度环境首先,区域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提高特殊监管区域的通关效率,例如苏州综保区提出的“虚拟空港”“虚拟海港”通关模式就值得中西部和东部内部地区的特殊区域借鉴和吸收。同时,为保证加工贸易产业链上零部件、原材料的流通速度,条线监管部门和管理机构要主动与一线海港和空港对接,简化通关手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信息化通关水平。政府和企业应逐步建立一套有利于技术人才成长的机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以尽快扭转国内低级白领过剩和技术工人短缺的现状,实现产业与人才的良性互动,努力营造能够提高制造业水平的人才队伍。2.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发展特色行业,培植特色加工贸易型产业集群这些区域要结合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及国际产业发展方向,细化并调整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鼓励企业进入产业链中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环节,促进向高加工度化演变和升级。努力营造适合当地企业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的环境。中西部地区国土面积广袤,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要努力将这些资源、能源优势转化成特殊区域的发展优势,培植区域特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关联度及溢出效应。3.鼓励与跨国公司开展配套合作,学习国外及发达地区经验东部沿海地区在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贸易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西部地区可以吸收与借鉴,以积极吸引国内外客商来西部地区开展互惠互利的经济技术合作,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当前,我国企业应利用跨国公司正将内部服务业和研发中心向外转移的机会,密切国际的科技合作,在以加工贸易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载体的同时,不断地促进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使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尽快从简单的贴牌生产(OEM)向原创设计制造(ODM)和原创品牌制造(OBM)转型,不断走向产业链的高端。4.提高加工贸易料件的国产化率大力支持国内企业对原材料和中间投资品的生产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基本实现加工贸易所需原材料及中间投资品的本地化,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国家应积极研究加工贸易产品国产化率的政策措施,从税收政策、扶持资金等多方面鼓励国内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从根本上扭转制造业的低端化趋势,实现加工贸易料件的国产化。

以保税服务为主、保税加工为辅的综合模式上海、深圳、天津和北京等依托沿海主要港口和航空枢纽港发展起来的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基本完成了靠加工贸易获得发展的初级阶段,本阶段应形成以国际贸易、物流、离岸金融和国际维修等服务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的贸易型、流通型和总部型特殊区域。东部地区这几年面临加工贸易企业(尤其是龙头代工企业)不断西移的窘境,对本地进出口和就业带来极大影响。如何积极面对,发展服务贸易是必然的选择。东部地区在交通、信息、人才、管理和商业氛围较中西部更有优势,这些地区除了推动加工贸易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来提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外,应鼓励发展保税仓储、商品展示、国际中转、国际采购、贸易结算等高附加值业务,形成储、供、运、销产业发展链,为贸易的发展提供条件。1.功能政策开放优惠的政策是特殊区域发展的关键,也是其能否发挥作用的前提。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经验表明,除了区域本身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外,经济政策越开放,海关监管越简化,所能取得的发展成就就越大。特殊监管区域必须突出“政策高地”效应,区内优于区外,保持政策落差,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打造自由、便利、通达、境内关外的真正自由贸易区,可试点制定更具竞争力的税收政策,在关税、流转税和所得税方面进行改革,营造物流运作成本优势。实行更加自由的外汇政策,除外汇自由兑换和支付外,放开区内和境外之间投资项下的外汇管制,外汇管理重点放在二线,进行离岸金融试点。结合现代产业的具体发展阶段,积极探索离岸金融等新型功能,在当前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外汇流动性受到诸多限制的大环境下,先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金融突破尝试。2.发展总部经济引进一批国内外集团在特殊监管区设立总部、区域性总部等,加快形成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总部企业集群,不断增强总部经济的辐射功能。重点培育区域性营运中心,支持企业整合资源和提升竞争力。跨国公司营运中心通过重新构建公司内部产品营运服务体系,整合其分散的销售渠道和关联服务,统一负责总部在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包括进出口贸易、国内分销和售后服务等业务,具有营销服务、研发生产、采购配送和技术支持等各种业务营运的功能性总部。吸引国内外仓储物流、检测维修、高新技术研发等总部企业,努力带动区域经济集聚发展成为主导力量。3.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抓住跨国公司全球业务整合的机遇,聚焦国际贸易,积极拓展货物贸易领域,扩大货物贸易规模,尤其要加大港口大型贸易商、腹地进出口企业的招商力度,使特殊监管区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国际贸易中心。提升特殊监管区操作便利和灵活性,整合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进出口、结算、订单、生产控制等多项业务功能,进一步拓展各种贸易功能,如:拓展分拨功能,推进分拨对象由零部件分拨向成品分拨扩展,分拨形式由自营分拨向公共分拨延伸;拓展采购配送功能,着力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性采购、配送营运销售中心入驻,推动特殊监管区成为跨国企业在东北亚乃至亚太地区的重要贸易节点;拓展国际转口贸易功能,增强特殊监管区两头辐射能力和辐射范围。4.建设国际服务贸易基地进一步强化商品检测维修等功能,建立相关商品的检测中心和维修基地。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重点支持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的服务项目入驻。

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FTA;贸易利益

中图分类号:F7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9-0008-02

1中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自2001年以来,我国一方面致力于推动多边框架下的全球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也采取了积极、稳妥的区域贸易安排策略,加快了商签FTAs的步伐。中国已经参加的FTA或自由贸易安排有7个,即《曼谷协定》(现更名为《亚太贸易协定》)、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协定》,加上与香港、澳门地区签署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及补充协议。此外,目前我国正在跟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商谈11个FTA或区域自由贸易安排。

1.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已正式缔结并付诸实施的第一个全面性FTA,涵盖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以及经济合作等广泛内容。目前,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自由化进程已经全面启动,根据中国与东盟签订的货物贸易协定的降税安排,中国进口东盟国家产品的关税平均已经降到了5.8%,远远低于现行最惠国税率4.1个百分点,到2010年将有7000多种商品对东盟各国实现零关税。而这7000多种税号产品,占目前从东盟各国进口产品的93%。在服务贸易方面,中国进一步向东盟国家开放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等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东盟10国也在金融、医疗、旅游、运输等12个部门的67个分部门向中方做出开放承诺。根据中国和东盟国家各自服务业的特点,协定规定了包括允许对方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放宽设立公司的股比限制等在内的开放措施,市场准入的开放程度全面超越了各国在WTO中的承诺。

1.2《亚太贸易协定》

《亚太贸易协定》的前身为《曼谷协定》,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该协定。至2000年底,成员间共相互提供了663个税号的优惠关税减让,并对最不发达国家提供了74个税号的特惠减让。从2007年9月1日起,中国将根据《亚太贸易协定》第三轮关税减让谈判结果,对原产于韩国等五国的部分商品实行关税减让和特惠税率。此次关税减让,将对原产于韩国、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和老挝五国的一千七百多个税目商品,实行降税,对原产于老挝、孟加拉的部分商品实行特惠税率。这些享受优惠和特惠税率的产品包括农产品、药品、化工产品、纺织品、金属制品、机电产品和汽车及其零件等。同时,原产于中国的部分化工产品、木制品、塑料制品、皮革、金属制品、机械电气产品,在出口到上述五国时也将享受到优惠税率。

1.3内地与港、澳签署的“CEPA”

2003年,中国政府分别与香港和澳门特区政府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协议》。CEPA的内容涉及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便利化三方面。)CEPA的签署是我国加入WTO后,在适应WTO规则过渡期内与同一国家下“单独关税区”达成的实质性经贸合作协议,是内地与香港、澳门在“一国两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加强经贸关系的突破性举措与制度创新。

2我国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可获得的贸易利益

2.1通过参与区域经济合作,降低关税与非关税促进中国货物贸易的发展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发展中的出口大国和区域贸易中心。2006年进出口总值累计14221.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在享受多边贸易自由化成果的同时,我国可利用FTAS局部范围更优惠的贸易条件,有目的地发展与伙伴国的贸易关系,既可以确保已有的贸易地位,又能进一步拓展市场规模,在与区域外国家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目前,我国商签的FTAs涉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贸易规模约为4233亿美元,预计将给中国带来250亿美元的总收益。因此,FTAs在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壁垒以及实施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所采取的互惠将导致贸易规模的扩大,在个别产业和部门FTAs的效应会很突出。

2.2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促进中国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的发展

FTAs的领域除了涉及货物贸易外,还涵盖经济技术合作、能源、环境、安全措施等多的领域,迄今为止,所有这些新领域在多边贸易体系中并没有充分体现,而FTAs作为实验场却先行一步。因此,有选择地在目标市场进一步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不仅能够为我国带来多样化的贸易与经济利益,而且会对WTO尚未涉及问题的谈判和规则制定有所准备。有助于中国在WTO多边谈判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2.3创造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一方面,区域内部经济联系的加强将促进政治关系的稳定,欧盟、东盟的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实践还将促进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在更广泛领域被承认。

3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选择

总体上看,我国顺应全球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合作迅猛发展的潮流,迎头赶上,大力推进并参与了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双边FTA的进程并对我国贸易发展带来诸多利益。今后应根据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态势,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承受能力,制定我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3.1制定推进我国参与双边FTA的总体战略规划

双边FTA将是21世纪区域经济合作的潮流之一。综观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我国将越来越多地加入到这一潮流之中,否则我国未来在经贸实力的扩张及政治影响力的提升方面必然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国家都有参与双边FTA等区域贸易协定的通盘考虑。我国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规划并对潜在对象国进行研究和评估。要加强规划的基础工作,例如,我国的统计数据分类远不适应规划研究的需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结构的统计相当不科学。我国应该建立双边FTA的数据库,收集主要双边FTA、各国关于建立双边FTA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贸易障碍报告、国际组织的规范、重要问题的争论及解决办法等资料信息。

3.2积极推动垂直双边与水平双边FTA的同时,重点推进双边垂直FTA谈判进程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类型应该立足于全方位启动多种类型的FTA。包括南北型的垂直双边合作和南南型的水平双边合作。在重视程度上应关注与发达国家的双边FTA建设,南北型FTA通过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提供有利的条件,结合FTA的互惠安排,发达国家的商品、资本和技术流向中国的份额将会不断扩大,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增加贸易创造效应。

3.3从国家安全战略和经贸可持续发展角度构筑

中国在东亚处于前位的雁阵优势中国寻求世界贸易组织体制外FTA的建设,必须考虑当前世界经济问题政治化和政治问题经济化的客观现实,必须重视国家的安全性和经贸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参与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成员国国内资本、劳力、资源、技术的互补性,决定着中国经贸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中国应积极关注双边自由贸易区合作路径的可能,目前应加快与新加坡、韩国及印度等不同发展程度国家贸易磋商与谈判,以加强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

参考文献:

[1]杨红强,武亮.美国自由贸易协定战略安排与中国竞争地位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6.

[2]盛斌.WTO与多边投资协议[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3]赵晋平.从推进FTA起步[J].国际贸易,2003,(6).

篇8

一个大国的安身立命之本只能是实体经济,而非资产游戏。中央宣布上海自贸区构想之后,内地财经媒体上的评论、报道大量集中在对其服务贸易、金融业发展的想象,但其中许多主张已经完全背离了基本的经济常识。比如说自贸区内将单独开放资本项目,将单独实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自由浮动等等,除非自贸区内单独流通另外一种货币而不是人民币,否则这些主张在技术上就完全是行不通的;但一个区区20多平方公里的地区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世界增长最快经济体的母体上割离出来单独实现另外一种货币,这无异于经济自杀!我们要的是上海自贸区为全国做试验田闯出一条路,而不是创造空间让少数人去寻租赚快钱。

归根结底,货物贸易才是这个自由贸易实验区立足发展的基础,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立足发展的基础、最大的优势、成败的关键,在于货物贸易的转口贸易发展。这个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的实验区包括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这四块区域本身就是为货物贸易发展而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如果上海自贸区一开始就是立足于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完全不必设在这四块远离市中心的区域,而是应该直接设在市中心地带。立足于货物贸易发展又是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大多数自由港、自贸区和离岸金融中心的优势所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单纯的没有实业基础的离岸金融中心模式并无太大正面意义,它能够给一小部分律师、金融家创造超高收入,却不能给大众带来足够多的体面收入和就业机会;能够带动实体经济部门发展、提高实体经济部门效益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更有用,何况上海立足于货物贸易发展的优势极为突出。

纵览上海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基本吻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服务贸易准入承诺。由于金融业的特点,也由于按照议定书承诺,至今中国已经取消对承诺开放的外资金融机构营业地域限制,一地开放便意味着全国开放。我们不能贸然让全国经济蒙受考虑不周的冲击压力,也不能没有向贸易伙伴索取交换条件就单方面把这项好处交了出去。即使日后开放,恐怕也是据此向贸易伙伴为本国资本索取更好准入条件作为交换,这种方式更有利于全国和上海自贸区的利益。

在更高层次上观察,某些论者要求尽快全面无条件开放金融业的主张恐怕并不符合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提升自己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地位的特点。这些论者认为,自由化、与国际惯例接轨是金融中心发展的不二之途,据此,他们认为上海永远超不过香港。然而,金融中心地位的提升有两种:一种是不可能发挥全球经济领导作用的国家的金融中心,对其而言,只有“与国际惯例接轨”、尽量自由化才有利于其成长为国际金融中心;然而,对于有望发挥全球经济领导作用的国家而言,其金融中心要成长为领导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单纯的自由化和“与国际惯例接轨”并非出路,可能反而是巩固了其竞争对手的地位。当年纽约赶超伦敦的进程中,它既不是单纯与当时的“国际惯例”接轨,其自由化程度也没有比其他一些地方更高。但这些都没有妨碍纽约乘着美国崛起的大势从美国金融中心跃居全球金融中心,美国规则成为国际规则。对于中国而言,单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时期正在过去,越来越需要走出自己的路。要明确意识到,尽管外界普遍将上海自贸区称作“再造一个香港”,且上海需要继续向香港学习的地方还不少,但现在与当年单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时候不同,这个自贸区在探索中完全有可能提供成为国际模板的做法,这一点有可能成为其超越香港的地方。

在这里,我们要把微观层次的简政放权、放松管制与宏观层次的产业结构自由放任区分开来。微观层次的管理制度创新既是上海自贸区成败的枢纽,又是推而广之示范全国的试验。不管是在该区域内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还是暂停实施某些法律法规……所有这些具体措施都是指向简政放权、减少和消除过度管制的方向,其目的在于避免和消除政府部门的惰性,激发经济活力,降低经济运行成本,避免陷入过度管制的误区。而这样一些改革能令所有产业部门受益,实体经济部门受益更大,因为正是实体经济部门在生产经营中牵扯到的政府管理环节较多,更需要放松过度管制,提高政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金融等虚拟经济部门则不然。印度等多数新兴市场经济体正是因为政府效率低、执行能力差,无力为实体经济部门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方才格外着意金融服务和资本项目自由化,结果固然赢得了一时的喝彩,却使得自己陷入货币金融危机接连重演的怪圈中难以自拔。

以实体经济部门对外贸易为基础、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并不意味着不大力发展金融和现代服务业。实际上,在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方面,离岸金融业务就可望成为上海自贸区发展较大的领域,而上海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又可望与人民币国际化等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因为原来国际市场参与者一般都是把美元、瑞士法郎等资产作为国际金融市场避风港,随着中国实力上升,宏观经济稳定性和政治稳定性的优势凸显,人民币资产也会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新的避风港资产,要积极探索、争取,离岸金融业务就可以为境内居民和境外非居民的相关需求提供服务。(如果说原来境外非居民投资人民币避风港资产多数是选择直接投资形式,那么,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及其开放,投向中国金融资产避风港的非居民将越来越多。)

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业务向国内外所有个人和机构开放提供服务,就中短期而言,除了国内居民、机构和海外华人华资之外,新兴市场将是最大的客户来源地。因为迄今新兴市场对人民币作为储备资产和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西方国家,而且,初级产品行情下行和西方主要中央银行退出宽松货币政策对新兴市场不利,未来10~20年,经济风险与萧条又将放大、引爆新兴市场本已存在的众多社会不稳定因素,阶级、民族、宗教、地域之间的矛盾将有可能集中迸发,原来经济景气时期尚可容忍的问题彼时将显得无法容忍,各种风险上升。到那时,中国的稳定将对新兴市场资本产生强大吸引力,新兴市场参与者中将有相当一批人选择中国和人民币作为避险所在。

篇9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法;港口物流;竞争力;长三角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163-04

长三角的港口是长江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装箱干线港,是长江三角洲的综合运输枢纽和现代物流服务的重要平台。

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就洋山港和舟山港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洋山港和舟山港的竞争力,探讨影响两港的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从而寻找提升两港竞争力的途径。

一、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模糊层次分析法是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在一起对目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算法。按照层次分析法将目标划分成自上而下的具有多级层次结构的指标,每个上级层次的指标被划分为若干个下级指标,评价目标位于层次结构最高层,各指标的取值和权重都定义在模糊隶属度范围内,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逐层对各指标的取值和权重进行计算,最终实现对目标的综合量化评价。

二、洋山港和舟山港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分析

以较为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和信息技术为依托,优化港口资源配置,不断提升港口的服务质量,提供比其他对手更具有吸引力的港口物流服务的能力。港口物流竞争力的内涵一般包括以下几点:港口区位条件、港口经济腹地和港口所在城市的经济状况、基础设施、潜在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港口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等。

三、洋山港和舟山港竞争力评价指标计算

四、对两港评价结论的分析及发展对策

(一)两港的对比评价

从两港的对比结论分析来看,上海洋山港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中央政府的有力支持、较高的自由化和国际化程度;航线密度、集装箱量增长速度快;港口作业能力较强、运价相对较低。宁波舟山港的良好自然环境、优越的港口资源;较便捷的集疏运网络;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硬件设备比较先进。

纵使各港有各自的优势,但也还是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影响两港的发展。如洋山港的航道和泊位水深不足;联运功能有待加强;周边港口和国际港口的竞争。另外舟山港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如港口腹地不够广阔、港口物流成本过高;基础设施的衔接和配套设施有待提升;与周边港口的竞争等等。

(二)提高两港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基于长三角港口群发展现状的要求,洋山舟山同属于长三角港口群,从两港的积极因素和制约因素分析,两港正好形成互补。两港在对现有业绩的加强,要把各自的劣势进行改进。面对当前的局势,应当充分发挥舟山港天然深水优势和上海的规模优势,协同发展,才有利于继续保持两港在长三角港口群中的优势地位。

1.发挥地方优势,引进新兴产业。确定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立足于地区本身的基础状况和优势是十分重要的。根据这些因素以及全国和全球地域分工的要求,决定其在大区域层次的地方定位,而地方定位又决定了产业发展的基本框架。长三角地区各主要城市产业定位基本框架如下:

根据地区自身的特点与基础,发展与之相适合的优势主导产业,这样才能在该区域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

2.争取在两港设立自由贸易港区。自由港的特点是扩展的保税区,采取低税过境、出口退税、外汇自由支付等政策,同时实行更加开放的企业准入制度,让港口在手续上更简化,在资本运作上更市场化。根据洋山港的区位特点,让洋山港与具有成为国际枢纽港潜力的港口连成一体,加强港口的竞争力。在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仓库、出口加工区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建立洋山港临港自由贸易区、进而最终建立洋山港自由港区,洋山港完全有条件朝这个方向发展。舟山港拥有优良港口资源,作为沿海的延伸和提升,将会为资本落户浙江搭建一个更高的平台,为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一个更具吸引力的载体。

3.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明确港口定位,错位发展。临港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港口提供充足的货源,而且形成的产业集聚和扩散效应能够带动港口腹地的经济发展。从世界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历程看,临港工业由于依托着港口资源,能够将港口码头纳入工业生产线的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努力按照“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加强项目集聚。建设舟山港散货与能源中转港,完善长三角散货中转运输系统。洋山港作为枢纽港,定位是利用较丰富的软件资源,不断创新,为客户提供高附加值服务,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方面的优势。矿石、原油、煤炭原料是以大型船舶竞争取胜的市场,上海的水深条件不够,应由舟山港承接这些项目的建设。两港的错位发展既能规避恶性竞争,有利于洋山港专注与集装箱枢纽港的建设,也有利于舟山港形成以石油、煤炭为主的专业性大港。

4.积极与周边港口建立战略联盟,加快区港联动建设。洋山港和舟山港由于行政区域的分割,存在着各种体制的问题,阻碍了两港的互动发展的进程。因而政府应该统筹安排,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整合两港的资源,创造出更好的产业发展条件,促使两港协调发展并实现共赢。

区港联动建设有助于开拓国际采购、国际配送、国际中转和国际转口贸易业务。洋山港要加快促进洋山保税物流园区的实质性运作,以充分利用保税物流园区的“保税、免税、免证”等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吸引国际买家来园区设点,同时尽快开展国际配送和分拨、加工等增值业务。

参考文献:

[1] 钱永昌.洋山港建设为契机推动长江黄金水道开发[R].政府学术报告,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会长.

[2] 王晓萍.宁波舟山港与上海港竞争与合作探讨[J].港口科技·港口探索,2007:8-12

[3] 方照琪.宁波舟山港港口物流现状与发展对策[J].物流科技,2009,(5).

[4] 王晓亚.基于国际贸易的港口物流竞争力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4).

[5] 徐莉.洋山港区建设与长三角产业带发展关系的研究分析[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4,(6)

篇10

上海自贸区正是承载着这样的改革目标。自贸区从功能来说,主要就是在涉外体制改革上进行探索。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标志中国透过制度创新推动经济转型踏上了阶段性新一步。在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下,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强化市场力量,来释放可持续的内生增长动力;与此同时,具体测试开放资本账目的风险,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变局,可以说,自贸试验区别具对内对外的双重发展战略意义。

自贸区对我国来说还是个新鲜事物,在这块划出来的28.78平方公里的区域上,将会有多少令人兴奋的试验,众人颇为期待。

实际上,自贸区概念在国际上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形式和功能也不断在演变、多样化。纵览全球已有的自贸区样本将有助于提供给市场更清晰的展望及预期。

相较于欧美而言,亚洲地区的自贸区起步较晚,但作为后起之秀正在发挥无限的创造力。

普通老百姓对自贸区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免税,但免税就等于自由贸易区吗?答案显然为不是。从国际经验上看,对个人而言,自贸区可能意味着免税、更低价的商品,而对整体经济而言,则是通过一个区域的高效资源配置,实现对一国整体经济的带动和辐射。

上海自贸区:演绎改革蓝图 充满无限可能

从内部现况看,中国要突破由资本和劳动力积累的投资驱动发展模式,转换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技术和创新推动增长,不进一步释放市场力量,减少政府干预,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

据整体方案,区内的改革项目,除了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外,还包括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开放创新、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可见上海自贸区,其实就是深化经济改革蓝图的缩影。

其中金融创新无疑是自贸区最关键的制度改革,先行先试推出现代金融服务,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兑换、金融业对外开放,最终实现资本账目彻底开放。虽然整体方案只表示,在风险可控下,可先行先试人民币自由兑换,但进程和内容却语焉未详。很显然,改革牵动巨大的利益集团,相信只能缓步推行。

然而,自贸区加强投资便利,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以备案制度替代审批制度,朝国际主流转轨;改变贸易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务使中长期增长稳定,据此保持币值稳定,以巩固人民币在国际间的支付、投资和储藏的货币功能,为外国公私人部门所广泛接受,避免步日圆国际化功亏一篑、无以为继的后尘,战略发展路线隐约可见。如今政府期诸两三年后,区内经贸、投资和金融市场化的环境,能够达到国际水平,据此作为日后跟国际市场进行经济对接的试验窗口,目标不言而喻。

换言之,上海自贸区明显包含中国对外发展战略成分。目前,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回合谈判不果,加上全球区域整合和自由化的大趋势,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伙伴经济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在亚太和欧洲制订新的贸易自由化规则,中国要避免遭“边缘化”,成立自贸区,主动与国际接轨,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步。

可以看到,总理今年三月到外高桥调研,透露成立自贸区构想,七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草案,八月底正式批准,随即扫清了在区内放宽行政审批的法制障碍,到昨天挂牌成立,短短半年,一气呵成,反映国内外改革的需要委实已相当紧迫。

目前,自贸区所开放的六大领域,锐意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商贸中心、航运中心,吸引外资到区内落户,发挥总部经济的效应,发展方向相当清晰。

但无论如何,把上海自贸区成功改革的项目加以复制和推广、上海成为中国对外的国际金融中心,政策目标毋庸置疑。如今在全球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布局中,自贸区内的中资银行可经营离岸金融,人民币离岸业务进一步分流。

世界优质自贸区:自由有极限

虽然依照的都是“自由贸易”理念,但是世界上林林总总的自贸区依然是依据自身优势,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特点。当然,大部分手段都是为了保证货物、资金和公司在区内享有足够的自由

科隆港:世界第二大自贸区

提起巴拿马,人们首先会想到的一定是巴拿马运河,这条已近百年历史的人工河,将大西洋与太平洋连接起来,缩短了东西方海运的距离,成为世界航运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科隆港是巴拿马运河大西洋一侧的起始端。

二战时期,由于美国参战,大批美军战舰和部队以及军需补给等要通过巴拿马运河,科隆港因之异常繁忙,包括许多外国人在内的淘金者也纷纷汇集到这座城市,为繁忙的运输提供各种配套服务。科隆的经济获得很快的发展。但随着二战结束,战时的繁忙景象成为过眼云烟,科隆的经济发展也随之陷入低谷。为重振科隆经济,1946年,巴拿马政府着手进行可行性研究,最终于1948年6月17日,颁布法令,兴建自贸区。

因采访需要,记者曾数度造访科隆。它位于巴拿马首都以北80公里处,有高速公路衔接。虽然人口只有20多万,但却是巴拿马的第二大城市。科隆的街道和建筑布局中规中矩,略显陈旧。港口密集的集装箱吊车与市中心西班牙殖民风格的古老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一道对比鲜明的风景。

占地面积约2.4平方公里的科隆自贸区地处市中心地段,由一座高大的围墙隔开。通往自贸区内的大门均由保安把守,检查进出车辆。对于前来购物的外国游客,则统一用护照进行登记后放行,所购物品则可享受免税政策。

自贸区内分为两区,一个是仓储区,一个是商铺区。商铺区内建筑均为现代风格,虽多是楼房,但都比较低矮。整个科隆市除几座酒店外鲜见高楼。

自贸区以经营转口贸易为主。进口、包装、仓储和再出口是其主要经营范围,也有部分组装加工工业。据自贸区总经理莱奥珀尔多·贝内德蒂介绍,目前在自贸区有近3200家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运营。近年来,自贸区新增企业用户或代表处以每年100家的速度递增。自贸区是巴拿马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其占该国GDP比例达到7.5%。

作为美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自贸区,科隆成为中美洲的贸易中心,来自亚洲、欧洲和美国的货物,在这里被南美和中美洲各国商户交易。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等国是科隆自贸区的主要买家。中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则是主要商品提供者。

由于以转口贸易为主,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自贸区的贸易额能否实现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贸易的走势。官方数字表明,2013年上半年科隆自贸区的进口额同比下降了6.3%,不过,总体而言,自贸区虽然时有起落,仍为巴拿马经济三大支柱之一。巴拿马运河扩建工程于2014年竣工,届时,运河运力将实现大幅增加,因之巴拿马民众对未来自贸区的前景持乐观态度。

自贸区管理局认为,自贸区的模式不会过时,它已经实现其创始目的,即为国家创造就业机会,从这一点来看,自贸区是成功的。数据表明,自贸区近年来年均创造就业机会达2.4万个,如果加上非直击就业,数字则达到6万余个。

新加坡:打造高效物流系统

新加坡西部海岸的维斯达海港运作控制中心去年9月份翻新后重新启用,这项耗资1000万新元(1新加坡元约合4.8元人民币)的项目配备先进的船只交通资讯系统,可以综合雷达扫描、船只自动识别系统以及船舶数据库等各项信息,同时监控一万艘过往航船的航行,比旧系统提高了一倍。这个控制室毗邻巴西班让港口,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就坐在18个30英寸甚至56英寸的监控屏幕前,轻点鼠标便能实时获取过往船只的详细信息,确保这一世界上最为繁忙港口的安全顺畅。从控制室往南观望,一艘艘货轮依次停靠,一座座巨型岸桥正在繁忙工作,一座座集装箱货柜码放整齐,一辆辆货车穿梭其间,一切有条不紊,并不如想象中的繁忙,高效、先进的现代化物流和IT系统让这一景象成熟、可靠。新加坡地处扼守马六甲海峡和新加坡海峡的重要战略要塞。为打造国际仓储和物流中心,吸引世界各地的商品到新加坡进行中转、运输,新加坡于1969年通过自由贸易区法案,作为实施自由贸易区的法源。

不过,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区与一般国家不同,采用境内关外做法,只是提供免税区,便于商家存放、改装、分拣、展示以至再出口。

目前,从东南亚各国运抵的商品,经常在新加坡被重新包装、组合,再转运至中东和欧洲各地。反过来,中东和非洲的很多货物也在这里打包分销到亚洲各国。每2至3分钟的时间,就有一艘船抵达或离开新加坡港。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的公开资料显示,新加坡与世界上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的逾600个港口建立了联系,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虽然新加坡港作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口的地位在2010年被中国上海港取代,但新加坡优良深水港的天然优势、高效的物流系统、亲商环境以及开放的外汇市场仍然吸引着全球目光。早在1989年,新加坡政府就推出了全国范围内的电子数据交换系统贸易网。这一系统打通了海关、税务、军控、安全、企业发展局、农粮局等逾35个与进出口贸易相关政府部门,所有通关程序统一经过贸易网执行。原本需要2至7天的通关时间甚至可以缩短至不到1分钟,需向各个不同监管部门提交的多份文件也锐减至1份电子文档即可。

负责港口管理的港口网也是新加坡成为世界第一物流中心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够简化、整合货物转运和跟踪的复杂过程,每年处理2亿笔交易。港口网能够使港口相关方获得船只进出港信息、舱位安排、货物在港所处的状态、预订舱位、指定泊位、起重机布置、集装箱实时跟踪等信息。

新加坡税制简单,个人和企业的税费水平都很低,且不征收遗产税,也是众多企业愿意投资新加坡的重要原因。而金融自由,即外币可自由兑换,则保证了自贸区资金的自由流转。此外,新加坡虽然不是一个产油的国度,却是世界领先的加油港。

上述种种都让新加坡最终“练就”成了一个全球优秀的自由贸易港。

迪拜:优越地理位置是基础

迪拜,中东地区名副其实的国际商贸和金融中心,几乎每一分钟都有航班和货轮抵达或离港。豪华奢侈的高档酒店、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令人疯狂的血拼购物……无不印证着这座“黄金城市”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成就。但是很多人并不了解,迪拜这个从沙漠中崛起的“奇迹”并非像其他海湾邻国缘自丰厚的石油和天然气收入,而是主要依靠其因势利导、成功打造的自由贸易区。

迪拜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交汇的咽喉要道,优越的战略位置使其成为衔接东西方交通和时区的纽带。无论到东亚的北京、西欧的伦敦,还是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从迪拜出发都只需8个小时。据测算,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处于迪拜8小时航程范围内,而三分之一的人就处于仅4小时的航程范围内。曾有迪拜人不无骄傲地说,在日常工作时间内,他们可以上午和亚洲客户沟通,下午和欧美国家联络,从而保证处理信息的最高效率。地理上的先天优势成为迪拜发展自由转口贸易的基础。

上世纪80年代,迪拜开始大规模填海和开凿工程,逐步打造出了世界第一大人工海港——杰贝阿里港,而1985年应运而生的杰贝阿里自贸区,作为中东北非地区最早、最大和最具代表性的自贸区,其创立的行政法规、鼓励政策和运营模式,都成为此后迪拜和其他酋长国参考借鉴的模板。

杰贝阿里自贸区位于迪拜城区西南约50公里,总面积48平方公里,处于世界第三大港口——杰贝阿里港和建设中的世界最大机场——马克图姆国际机场之间,地理位置优越。目前区内公司超过6400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50家。由于区内没有繁琐的官僚程序,提供高效、动态的管理系统,包括一站式服务点,使投资者能够节省时间、精力和成本,快速创建企业并专注于自身业务。

杰贝阿里自贸区充分为投资者的利益着想,向客户提供许多激励措施。中东国家的法律传统上规定所有外资企业至少51%的股份必须由当地公司控制,但是在杰贝阿里自贸区内,优惠政策包括外资可100%拥有企业所有权、50年免征公司税(还可延长)、资本和利润可自由汇出流动、进口和转口贸易零关税等等。此外,在生活配套设施方面,自贸区还向客户提供从区内住所、休闲娱乐、餐饮超市以及医疗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