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原则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的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的原则

篇1

校本课程具有由于自身课程特性和设立目的的不同,评价原则除了客观性、科学性、整体性等一般原则外,更应该具有三个特殊的评价原则。

一、评价实施的多主体原则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而设,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这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主体的状况,努力实现课程评价的民主化,评价主体既可以是教师、学生,又可以是被评价学生自己、学生家长甚至社会。这样多方参与,共同评价,多视角诊断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学生发展状况,让评价更具有广泛性和说服力,更容易让师生接受和认同评价结果。

多主体中,更重要的是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本身既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参与者,也是教学过程的直接感受者和效果反馈者,最有权利对校本课程的建构和教师教学行为进行评价。

二、评价内容的多指标原则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这要求改变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转向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互动参与、知识积累、创新能力等,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欣赏个性,方能达到校本课程目的。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原则

篇2

新课程 高中生物 校本教材 教材开发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的开发是指以《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以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和资源为基础,由学校成员自主开展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要求的开发活动,其根本价值取向是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持续发展,是实现高中生物教学目的、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

一、高中生物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

1.以学生为本原则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的开发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生物学基础、生活经验、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等特点。校本教材的开发不仅关注本校学生的学习当前状态,还要研究其潜在状态和实际发展的可能。适合学生的教材才是好教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多种能力,留出足够空间给学生自主发展的余地,从强调“学校和老师想让学生学什么”转向强调突出“学生自己需要什么”的学生本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为基础的校本教材。

2.协调性原则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应以国家教材为基础,将其知识内容进行补充、延伸与拓展,再根据学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个性进行统一整合,并非是让教师重新编写教材。国家教材的编写是经过专家组的反复推敲,相关机构的严格审核通过的,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校本教材的开发要围绕国家教材的主导地位,为国家教材起补充、铺垫作用,要给学生以终生受用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需要开发的开发,不需要开发的绝不开发。

3.科学性原则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谨小慎微,从教材立项、资料收集、文字编排到教材的打印、校对、装订,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草率马虎。编写人员要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严格以《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为标准,对所需资料进行认真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力求使教材内容准确,观点鲜明,确保校本教材的可信度和含金量。

4.主动性原则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必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实践中体验,在发现问题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分析问题中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筛选信息、辨别真伪的科学态度与素养,并在解决问题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生物校本教材应有利于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尽可能采用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独立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

5.合作性原则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一项巨大而系统的工程,学校应搭建一个平台,让各位老师尽量做到尽其所能,为校本教材的整体质量打下牢固的根基。同样,学生也是校本教材的开发者,学生身上蕴藏着教育自我、影响他人的潜能,教师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校本教材成为师生共同开发的课程资源。

6.实用性原则

教师在着手编写前要做好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要,开发出易于操作、实用性强、经得起考验的校本教材。开发的教材必须在教学实践中检验,广泛吸收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要经过“初编教材――上课试用――查找问题――再次修改――再次上课”的循环实践与修改,使校本教材真正有用有效。

二、高中生物校本教材开发的策略

1.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学校应成立校本教材开发领导小组来指导校本教材的开发,通过拟定计划、制定制度、开展活动等,形成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推动教师根据新课程目标和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开展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解决本校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营造宽松的环境和开放的氛围,形成以校为本的研究中心,形成以校本教材开发为侧重点的交流与对话、合作与协调的机构,形成以生物学科组为单位的编写小组,制定详细的编写目标和提纲,分工合作,收集素材并负责具体开发与编写。

2.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业务素养和专业化水平

开发校本教材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具有一专多能的教学素质,在胜任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能够处理好科研与管理的柔性衔接;其次,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素质,乐于研究、勤于研究、善于研究、勇于实践。可通过通识培训和专项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和网上研修、个人学习相结合,专家引领与外出参观学习相结合等方式,改善教育观念,增强问题意识,提升自主获取、主动收集、处理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

3.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发校本教材,增强内容多样性

高中生物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要多种教育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如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等。既要利用图书馆收集文本资料,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相关信息,使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使资料更全面更完善;既应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又要充分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使校本教材能够取其精华,推陈出新。

4.建立健全校本教材监管制度,确保教材质量

建立高中生物校本教材评价与评审制度,建立教材使用跟踪调查与信息反馈制度,定期总结教材使用情况,及时修订,使校本教材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评价的主体多方参与,综合评价,切实保障教材质量。评价方式可有多种形式,如集体商议、小组讨论、问卷调查、书面报告等。定期集中评价,对校本教材进行全面评价,开始新一轮的教材修改提升,以评价促进校本教材的发展。

5.建立校本教材开发支持系统,确保可持续发展

将高中生物校本教材的开发纳入学校发展的战略,建立中长期计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步建立校本教材开发的支持系统。优秀校本教材的形成需要经过多次修订与改进,不断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汲取经验,不断提高与完善。学校应树立开发一本教材,成熟一本教材,出一本精品教材的理念,以高品质发展作为校本教材发展的目标,坚持长期开发校本教材,做精做好做优秀。

参考文献:

篇3

一、制定校本课程开发规划,绘制校本课程发展蓝图

校本课程开发规划是学校为实现未来校本课程目标所作的设想和安排,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纲领和蓝图。中小学校长应遵循预见性原则、统筹性原则、重点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从开设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开设校本课程目的和意义、校本课程的总目标、校本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引导学校领导成员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课程发展目标,规划校本课程设置,并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发展方案,指引校本课程发展方向。

二、促进成员之间交流,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团队

中小学校长在这方面需要校长充分发挥组织职能的作用,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群策群力、智慧分享,需要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的配合和支持,需要课程专家为学校把脉问诊。首先要建立多方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支持体系,有意识地打破教师“单兵作战”的局面,整合校内一切可以利用的校本课程开发力量。其次要广泛动员和发掘社会力量,积极寻找合作伙伴,吸纳有识之士,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组建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另外还要鼓励、支持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成员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发展,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降低校本课程开发成本。

三、提升教师课程理论素养,增强开发校本课程能力

中小学校长应着力制定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中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针对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不同需求,规划、组织各种形式的专业发展活动;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协调好校内、外课程资源,鼓励、支持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定期评估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落实情况,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把好校本课程内容关,引导教师开发校本课程

把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首先要规范《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让教师明确撰写《校本课程纲要》的基本要求。其次要组织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对教师申报的《课程纲要》进行审定,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审定的主要内容有:《课程纲要》与学校办学理念是否一致;《课程纲要》与学校校本课程规划精神是否一致;《课程纲要》对目标的陈述、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是否规范和可行;中小学校长要做好校本课程实施前的评价、校本课程的试验、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等组织、指导工作;不断引导教师以新观念、新角色审视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演绎成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诠释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五、“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提升校本课程质量

课堂教学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主要活动,是学校实施教育哲学的基本途径。校本课程是直接针对学生的个性而开发、实施的,本质上是人本化和主体化的课程,它彰显个性、差异性、多元相融性、动态性等待性。这就要求校本课程的实施特别强调个性化的教学,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关注体验性教学,提倡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鼓励在计算机支持下的协同教学。通常采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主学习和主题探究等策略。更应该倡议并支持教师实施发现法、探究法教学,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随时“诊断”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质量,及时发现教师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帮助教师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采取措施引导和矫正,引领教师有效实施校本课程。

篇4

关键词: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宗教艺术古迹代表。麦积山石窟开凿的时代相对较早、作品较多,保留了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品,在中国艺术历史上具有显著的价值。同时,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也成为艺术教育研究的重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将麦积山石窟艺术引入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当前一线教学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一、麦积山石窟艺术与校本课程

1.校本课程内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结合当地特有的资源设计并开发校本课程,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关注的重点。校本课程最早出现于欧美,已经有了20多年的历史。校本课程主要是将学校视为教育基地,根据目前实际教学要达到的教育目的,高效分析校内与校外的相关资源,将此作为基础,与学校实际状况有效结合开展具体课程教学。由此可知,通过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师生的个性化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果,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2.麦积山石窟艺术引入校本课程中的价值和可行性分析麦积山石窟艺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将其文创设计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可行性。第一,麦积山石窟开窟时间相对较长,且开凿的规模较为庞大。麦积山石窟的产生能追溯至1600年前,其兴起于北魏文成帝时期,经历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开凿和扩建;在开凿的规模上,结合《玉堂闲话》的记载可知,其不仅有着较大的开凿规模,而且有着较高的开凿难度。通过长期的开凿,麦积山石窟留下了许多造像。第二,麦积山石窟造像的形式多样,泥塑闻名于世界。如果将敦煌莫高窟比作壁画馆,那么,麦积山石窟就是一个大型的雕塑馆。麦积山石窟中的雕塑主要是泥塑,系统化地呈现了我国泥塑艺术的整个发展与演变过程,现已成为我国当前十分著名的石窟群。第三,呈现出不同时期百姓的情感,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特色。第四,与秀丽的自然风光相结合。在《玉堂闲话麦积山》中,形象地说明了麦积山得名的缘由。因为麦积山的整体山体呈现为红色砂砾岩,且和山上的翠柏、苍松互相掩映,从而形成了独特且美丽的自然景观。基于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随着校本课程理念的深入,积极开发和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学校的大力支持。同时,麦积山作为家乡特有的文化资源宝库,将其融入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家乡[1]。

二、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原则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升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价值,有关人员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兴趣性原则。由于麦积山石窟艺术距离当前的时代比较久远,其文化背景相对丰富和复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枯燥和晦涩。因此,在依据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开发校本课程之初,相关教育部门和教师必须做好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兴趣等因素,积极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完成最终的课程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二是主体性原则。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知识的传承者。因此,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不同的学情、课程内容、课堂组织方式等,调整和讲解课程内容,最终达到校本课程的教育目的。三是融合性原则。在开发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时,必须将其作为课程资源,与课程教学视为完整的系统。同时,还应关注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课程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最终从整个目标、内容、形式、过程等方面,形成系统化的课程体系[2]。

三、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的校本课程开发途径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深刻地研究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笔者以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为立足点,详细研究其具体的开发路径。1.设置校本课程目标设置校本课程目标是开发校本课程的核心和关键。具体来说,在设定校本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确定,教师应在课程开发的初级阶段,借助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意见、期待水平,并以此为依据,设定与学生学习需求相适应的校本课程目标。另一方面,在设计校本课程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美术核心素养下的内容,不断形成表现性、生成性的目标。对于生成性目标而言,其通常指在具体教学当中逐渐生成的课程教学目标,而表现性目标通常指教师与学生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更关注对学生理性的解放。这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相适应的。具体来说,将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融入校本课程,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可表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知识和能力:了解麦积山的历史,掌握麦积山的名人轶事,对麦积山具备的艺术成就做到举一反三。其次,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析和利用相关资源,培养学生勇于钻研、勤于思考的探索精神。最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文化的情感;在分析相关历史事件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相应的价值观;通过欣赏雕塑,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审美素养。2.选择课程资源精心选择课程资源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关键。具体来说,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形成课程的资源、完成课程的资源。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只有选出富有教育价值的资源并对其进行转化,才能使其为课程服务。就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来说,其中涉及的资源较多,属于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在这种情况下,精心选择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泰勒总结的四种学习经验“发展学生思考技巧、获取信息、发展社会态度、发展兴趣”的特征,教师应选取具有知识性、能够发展学生思维的资源纳入校本课程,并将其进行组织和优化,使其系统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具体来说,笔者结合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与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将其划分为总论(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沿革),异域、融合、思辨之美(北魏时期洞窟欣赏),含蓄、慈悲之美(西魏时期重点洞窟欣赏),清刚、劲健之美(北周时期重点洞窟欣赏),静穆、庄严之美(隋唐时期重点洞窟欣赏),世俗、人间之美(宋代重点洞窟欣赏)几个部分。结合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融合不同朝代的石窟造像、壁画作品等,显著提升了校本课程的价值。3.设计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在麦积山石窟艺术文创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教师应紧紧围绕“因材施教、合作探究、师生与课程同步发展”的原则,精心设计校本课程方案。具体来说,在设计校本课程教学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灵活运用系统教学、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等方式,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学习中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等。讲座主要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促使学生对麦积山石窟文化形成整体的认识。如果条件允许,可将麦积山石窟文化艺术的相关研究人员邀请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实地体验主要是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带领学生到麦积山进行实地考察、体验,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学习情境下,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还可以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向外地朋友介绍麦积山石窟,使其更好地了解麦积山石窟艺术。以麦积山石窟艺术为主题设计一系列文创作品,内容包括石窟佛像动漫化造型、剪纸、文化用品以及服饰等,从弘扬和传承麦积山石窟文化角度出发,可以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文化。4.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也是开发麦积山石窟文化文创设计校本课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教师在构建校本课程评价时,应分别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对学生进行评价。坚持“发展性、个性化、多元化、连续性”的原则,分别从学生修习课时的要求、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书面考察成效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校本课程教育目标。其次,对教师进行评价。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教师与其他的美术教师开展经验流,并在课堂的具体教学中,记录学生的实际状况及其在课堂上的反应,并切实结合学生的具体状况,调整与优化校本课程的相关教学方案。最后,对课程实施评价。麦积山石窟文化文创设计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教学目标、教育理念符合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要求,体现了美术核心素养的内容,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都有促进作用。

结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使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基于此,相关人员应结合麦积山石窟艺术的文化价值,遵循一定的校本课程开发原则,设置校本课程目标、选择课程资源、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等,不断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更好地落实和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顾念庭.基于麦积山石窟造像手法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8.

篇5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施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实施必须要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相协调,并且和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与性质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共享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补充性原则以及实用性原则等。下面本文就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并对这一工作进行反思。

一、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施的方式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以信息技术网络平台作为依托,以此来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性发展,并推动课程实施的可操作性。校本课程实施的主体是信息技术老师,而实施的模式则可以按照实践、评估、计划和开发的模式进行,并采用改编、新编和选用的实施方式。

改编,就是在课程标准规定的基础之上,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并针对其个性化的差异特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性拓展,加强对某一个主体的学习。通过这一方式,能够丰富教学的实际内容,并且可以拓展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并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实现个性化发展,达到对现有课程的补充。在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式对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并实施,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编,则是对应信息处理的每一个环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并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已有课程资源对相关的主题进行开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到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处理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利用新编的方式,能够更好的将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前沿的探究以及各方面的处理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在开发并实施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活动,并和其他学科的老师沟通交流,增强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综合性。

选用,是在计算机技术逐步发展且信息技术资源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开发和实施的方式,需要坚持共享性原则,并将已开发的校本课程实现对外共享,并和相关的校本课程资源拥有者进行沟通和交流,汲取其长处,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创新性发展。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当中,增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步骤

在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按照具体的步骤科学实施,这样才能够发挥最佳的效果。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自主选择权利,并让学生进行自我设计,结合日常生活当中的具体案例,构建起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校本课程,完成了72课时网络课程的容量,这一课程的实施大致分为31个阶段,下面本文就进行具体的分析。

第一到第五阶段是简单的创作阶段,在这一阶段当中,学生需要熟悉网站建设的具体流程,并且掌握网站建设的具体方法,熟悉网页设计工具和《网页设计互动学习平台》的具体使用方法,并借助这一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在第六到第二十九阶段,老师则需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并结合校本课程的要求,自主的选择相关的内容进入到对应课程的页面学习。

每一个课程都会分为三个区域,即课程导航区域、联系页面以及视频展示区域,视频展示和课程的导航能够根据需要使用相应的按钮进行隐藏或者是小时,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查看其关注到的内容。在每一个课程的界面都会有课程论坛,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存在的问题或者是心得在论坛与他人交流,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与学生沟通交流。

在第三十到三十一阶段,学生则需要按照老师的具体要求设计网站,并且给与一定的评价,这一阶段的课时容量需要维持在四到十一之间。

三、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施反思

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的挖掘并有效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并且建立起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在校本课程研究开发和实施时,必须要注意到学段之间的合理衔接,并注重实践与反思,在反思完成之后再次进行实践,通过这种良性的循环模式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同时,要选择好恰当的网络平台,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需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并且需要选择恰当科学的网络平台进行信息技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这样能够更好的拓展校本课程教学的空间范围和实践乏味,有效的开展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

四、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在课程计划框架之内完成,并且要充分的挖掘出学生的兴趣,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优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更好的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实施与反思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对今后的相关工作起到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勇.浅谈高中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程的建设[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3(10):64.

[2] 宋雪莲.高中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2014.

篇6

1 对校本课程内涵的理解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一词是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开放性等特征.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本质上是对传统课程教学的变革, 它具有隐性和显性、有形与无形的特征.校本课程的作用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 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各学校将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到了课程改革的核心地位.

2 校本课程的开发

2.1 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基本的理念坚持“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在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重视个体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同时也要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

2.2 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开发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实现手、眼、脑综合运用的过程,通过实验可以加强中学物理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著名的物理教育家、苏州大学教授朱正元就当时中学的办学条件,提出了“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教育思想,要求广大物理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实验开展起来,让学生动起手来.在新课改的今天,强化实验教学就显得更加突出.物理新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精神中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等在物理实验中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培养.在《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 可以指导对物理实验有兴趣的学生在校本课程中, 选修具有更高要求的物理实验专题,开发物理探究性实验校本课程, 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我校基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物理教研组开发了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中选择的实验是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趣味物理实验为教学内容,如不倒翁的原理、趣怪的饮水鸟、烟花在下落时为何呈现球形、帆船为何能逆风前进、在太空中如何测量物体的质量、声波制冷冰箱的原理、磁冰箱的原理、如何分辨生熟鸡蛋、在失重条件下如何测物体的质量等,该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物理现象,研究物理规律,更能够让学生了解物理实验技术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工程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开发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于以下三方面: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趣味物理实验》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了学生对实验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在实践应用中巩固所学物理知识、增强技能,在实际动手中提高发现探究与创新的能力,逐步养成勤于动手、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行为习惯.同时,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不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兴趣,形成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2)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

《趣味物理实验》的内容呈台阶式上升,既关照全体学生初步感受和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又让具有理工科倾向的学生有进一步开展探究实验的条件,更让有今后从事科研愿望的学生有机会走向高校、社会,进行物理前沿体验式实验,因而能较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张扬他们的个性特长.

(3)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当今社会,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显得格外重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永远流淌的小溪”.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主力军, 是具体的组织者、实践者.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变化,必然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①形成了教师的课程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形式等,必然有助于形成课程能力;②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趣味性、知识性和专业拓展性,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就是教师参与研究的过程,它要求教师承担相应的研究任务,这对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要求教师站在整个课程的最高点,对整个学科有整体的、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升了教师驾驭课程教学的能力.教师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出符合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使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

2.3 校本课程《趣味物理实验》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自愿性的原则

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前将《趣味物理实验》课程的安排挂在校园网上,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和潜能自主选择学习.

(2)主体性的原则

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和发展的课程,应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并体现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体现以学生的实际需要的主体.

(3)一致性的原则

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尽可能与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同步,灵活地作内容和形式上的调整,力求与物理教学内容同步.

(4)补充性的原则

校本课程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的“不足”部分的有益补充,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可实现对国家、地[JP3]方课程体系的有机整合,完善二者之不足, 形成学校的教育特色.

(5)实用性的原则

物理学与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 开发校本课程时加强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来源于生活,让物理走进生活,能够学以致用.

(6)开放性的原则

既要切合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又要灵活安排,分段实施,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最佳的实施时空,科学安排课时和学习进度.

2.4 校本课程的评价

校本课程评价应强调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主要是对课程、教师、学生的评价.

(1)对课程评价

学期末,教师都对本学科的课程从优势与不足两方面进行评价,学校参考开课情况、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因素对各门校本课程进行评价,适时调整教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学校、教师、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

(2)对教师评价

学校通过听课、调查访问、研究报告, 或进行成果展示等形式,对校本课程教师进行考核.主要有“五看”:“一看”学生选择的人数;“二看”学生学习的效果;“三看”同组教师听课后的反应;“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满意度;“五看”教师教学案例、教案的实用性、撰写的课程纲要、反思能力等进行评价.

(3)对学生评价

篇7

[关键词]中学英语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研究

一、引言:

(一)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伴随着我国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出台,对英语课程提出了新的理念,并确立了新的英语课程的任务和性质,描述了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等。首先在前言中的提到的一条重大改革,即“课标”与国际接轨,“各地区可以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适当的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标准。”这种设计考虑了我国具体的国情,为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其次在《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也有对英语教师提出的:关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和应用英语的多种渠道,组织生动的课外活动等等。最后在《标准》的《评价建议》中还指出: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即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使对学生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1]

从以上我们看到,《标准》给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预留了较大的发展空间,给学校和教师在决策方面赋予了一定的权利,从而使得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了课程和必要。

(二)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及理念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让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能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满足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需求。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际,但是共同的英语学习目标却整体化一的却很难照顾到各个学校学生英语学习上的差异,对学生的健全发展造成影响。

(3)培养和提高了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最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爱好,他们能够开发出学生满意的校本课程。并且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教师得到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由此而加强了教师对其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2]

(4)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时刻体现着新课标中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宗旨。

二、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形式

在钟启泉的《校本课程论》里提到:划分校本课程的类型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虑:一是校本课程的形式,包括筛选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和开发全新的课程;二是学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形式,包括个别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部分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和全体教师参加的校本课程。那么接下来笔者就第一个维度来做分析。

(一)整合和改编已有课程

现有的好多英语教材都是力图注重知识前后的连结,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要求,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对学习好的学生来讲,现有课程的好多东西对于他们来讲都过于简单,而在课堂上,他们却要花费那些不必要的时间去等教师把那些他们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传授给其他学生才能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点的学生来讲,老师有时讲的东西过难,却因为有的学生懂了就过去了。更甚者,在现有的中学英语课程中,有一些形式上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根本局势多余的或者是不实用的,所以为了照顾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需求,我们的教师可以把限有的英语课程整合,删减掉那些确实被证明不是实用的东西,然后把那些不是很系统的知识用科学的组织形式重新组织起来,开发出新的英语课程,让学生对他们有兴趣,从而更直接,快捷简便地掌握到那些重要的信息。在整合和改编已有的教材中,可以把词汇进行整合,也可以对单元进行整合,目的都是一样,就是为了把重点知识集中起来,有系统有组织的呈现给学生。使得课堂节奏紧凑,重点突出。[5]

(二)创编全新的英语校本课程

进行英语课程的创编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来讲是有着更大的挑战。但是在探索的初级阶段应该把创编的重点放在活动或技能课为内容的课程上。这种课程的研制要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和环境,以教师努力能够创造出比较真实的情景或情境中来开展校本课程的实施。

三、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面对知识增长,信息爆炸和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一些课程开发者一味的搜集信息,用来扩充内容,使得各种课程泛滥到铺天盖地。这就难免会遭到许多人堆课程内容的不满。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慎重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内容适合我们的英语校本课程? 那么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知识的系统性原则

知识的系统性是指课程资源应尽可能多的涵盖一定阶段教学所必须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的内容。开发者对课标中对中学每个阶段的知识性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还应该明白这些阶段的知识是如何过渡的又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二)技能性原则

我们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那么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如何分阶段分梯度的开发既能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兴趣,又能在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形式上则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表演,模拟,视听说课。朗诵比赛等。

(三)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原则

我们的中学生是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来学习外语的,并且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决定了在学习兴趣和方式方面的不同。所以在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时,在内容上遵循灵活性和多样性原则,利用不同类型的教师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和方式来教授不同内容的课程,使得不同喜好的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技能方面来提高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6]

四、英语校本课程的资源

(一)日常生活

我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死为了交流,而交流更多的是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见面打招呼,吃饭待客,讨论共同的话题,兴趣爱好,体育新闻等。每天都在进行着这种言语的交流。并且在这种信息发达的条件下,应该更多的关注现在的一些新兴的东西和未来的事物,而不是更多的去关注过去。所以在内容上应该多搜集一些资料,利用现达的信息技术和科技,然后利用开发者的理论水平和素质进行编排。

(二)风土人情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一点就是要遵循当地的实际情况,一地方特色为依托。每一个地方都有着他独特的地方,就拿现在的南京来讲,当当是作为六朝古都的他就已经使他染上了厚重的文化色彩,更何况历史沉淀下来的诸多古迹已经成为人们浏览观光的好去处。更为欣慰的是出于长江中下游的他,地理位置的优越和气候的宜人更早就了一幅风景秀丽的江南美景图。还有独特的人文气息等等。当当是这些就够我们南京各中学的英语工作者有足够的内容开开发英语校本课程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来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当地民俗,民间艺术,继承本土文化精华使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扎根于本土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去审视和了解其他文化的能力和素养。[7]

(三)跨文化交际

始终牢记学习语言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而学习一门外语我们要学会和另外的一种完全不同于本族语的语言进行交流。这就不仅仅是需要学习一些语言知识即可的。而是要彼此依托各自的文化背景,把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而作为校本课程这一块,需要做的不是拿英美文化去跟我们的国土文化进行比较,只是国家课程考虑和涉及的问题。而我们要做的恰恰是补充国家课程这种不足。我们要把这种文化间的差异做到小,做到细,做到精。让学生能在这种比较中感受到本土文化的浓厚气息。就南京来讲,来南京和呆在南京的外国人有很多,我们的学生接触的机会有很多,学生们在掌握了这些东西后,会有足够的知识内容去展示给他们的外来客人,使得交流能够更顺利,从而提高学生们在实践中应用英语的能力。

结语: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是在明白了它的形式和内容就可以进行的,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专业的开发者,即我们的一线教师,还有我们的学校和社会甚至家庭等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一定要关注课程目标,课程的有效组织,对相关因素分析,在真正的实施后还要关注课程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好的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吴丽佳.“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钟启泉.校本课程论[M].2001.

[3]刘素琴,孔富强.“走进经典”校本课程开发实践[J].课程与教学,2009.

[4]余唯贵.浅谈中学英语视听说课校本课程的开发[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7(12).

[5]丁惠芳.初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0(3).

[6]王惠东.开发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若干原则[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7]张世善.依托地方和学校资源研究开发校本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3(12).

篇8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参与主体;主体;阶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0-0042-02

近年来,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整体上虽未显颓势,但在发展中却出现了瓶颈,如不少学校(地区)一直使用已经过时的校本课程,不思开发;即使开发,也是在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做文字增删,基本没有新意;将国家体育课程中适合本校(当地)学生学习的内容束之高阁,而没有对两种课程加以糅合去使用。针对“瓶颈现象”,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实践,谈谈如何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中发挥参与主体的作用。

一、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主体及主要作用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通常有学校领导、一线教师、其他人员、在校学生、学生家长及课程专家的参与,他们既是开发课程的特定主体,也是推进开发进程的实践主体。成熟的体育校本课程,应该融教育性、健康性、兴趣性、发展性、丰富性及科学性于一体,而上述各个参与主体恰恰能发挥其应有的特色作用。

1.学校领导――体育校本课程教育性开发的决策主体

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的编写一样,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需要突出教育性原则。学校领导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主体,除了亲自参与外,更要严格把关:(1)严把方向关。体育校本课程要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作为根本所在。(2)严把态度关。要求各个参与主体必须牢记使命、恪守己任,千万不能让影响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确形成的内容进入校本课程。(3)严把适用关。禁止不符合学校实际的照搬行为,杜绝不切合本校学情的照抄做法。(4)严把知识关。课程内容不能有主观臆断的分析、科学性的错误及没有根据的案例等。

2.体育教师――体育校本课程健康性开发的核心主体

健康性原则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原则;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主体。基于此,体育教师要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开发中铭记“五个侧重”:(1)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消除过于注重运动技能传授的倾向,侧重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强化积极、主动、创新意识的开发。(2)助推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侧重对引领学生掌握技能及运用技能的开发。(3)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侧重对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的开发。(4)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侧重对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帮扶差异个体的开发。(5)增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侧重对创设团结互助氛围、激励竞争进取意识的开发。

3.在校学生――体育校本课程兴趣性开发的关键主体

学生是检验校本课程的目标主角,是实践校本课程的关键主体,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既少不了学生的热衷参与,更离不开学生的作用发挥。由此,其他参与主体必须在开发的过程中,高度关注学生的所思所行:(1)关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遇到棘手问题、感到枯燥乏味时,教师要设法为其解疑、导趣。(2)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活动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坚强后盾。(3)关注学生的能力展示。在进行阶段性评价或总结时,教师要为学生打造展示成果的平台。(4)关注学生的探究精神。对于学生的发现和发明,教师要充分予以肯定,并协同学生进行甄别、提炼。

4.其他人员――体育校本课程发展性开发的服务主体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常态化保持、动态化运作,离不开服务工作,即离不开由校本课程开发小组确立的校内人员及有关社区人员组成的服务主体的参与。服务主体的作用体现在“四提供”:(1)提供有用信息。各主体在开发的过程中,极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惑,只要咨询掌握了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大量信息的服务主体,就有可能迎刃而解,避免耗时间、走弯路。(2)提供协调联络。各主体开发的进度快慢不一、效率高低不等,服务主体要利用信息平台进行定时通报,促进后进主体的快速追赶。(3)提供互动平台。及时为课程开发小组全体成员提供沙龙活动、切磋交流的场所。(4)提供物质保障。及时为各参与主体提供课程开发的必须资料及物品等。

5.学生家长――体育校本课程丰富性开发的参谋主体

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别人无法超越;有远见的家长乐于见到孩子参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活动。家长不但希望孩子能够善始善终,而且会在关心、帮助中逐步演变为“四会”参谋:(1)会关注开发进程。从最初对孩子的提醒逐渐升格到对开发过程的监督。(2)会主动建言献策。主动发现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参与方案设计。(3)会无偿进行赞助。对于孩子交给的“任务”,会无条件的接受;缺少资料、需要器材,会在“规定”的时间内购回。(4)会激励孩子进步。看到孩子因参与开发而活跃了思维、拓宽了视野,一定会激励其转变学习态度、提升学习状态及进步学习成绩等。

6.课程专家――体育校本课程科学性开发的评价主体

与体育与健康教科书相比,体育校本课程在严密性、层次性、条理性及系统性等方面,肯定会存在差距,这就要求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必须聘请课程专家对其进行评价。课程专家的评价主要包括:(1)校本课程的原则性,即科学性、可操作性、素质培养、参与性及全面性等;(2)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即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评价等;(3)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法,即对参与主体开发的课程方案的评价、教师课程教学的评价、学生的学练效果评价等。课程专家的鉴定、甄别及把关,无疑会填补开发过程中的漏缺,使体育校本课程走向成熟、趋于优化。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经阶段及追求目标

按照正常程序,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经过启动、推行、实施及成果四个阶段,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不例外。

1.启动阶段――广泛发动促参与

在启动阶段,学校领导应凭借智慧与勇气,承担起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角色与责任:(1)唤醒开发意识。要在师生中大力宣传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先进理念、意义及价值,消除他们对学校现有文化和习惯的迷恋,催化他们产生接受意识、追随行为;打消学生家长的顾虑,让他们摒弃抵触情绪和反对心理。(2)激发参与热情。要有序落实开发工作计划,组织有关教师参加深层次的校本培训,帮助其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组织学生尝试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让他们体验成功感;组织召开部分学生家长座谈会,诱发他们提出意见与建议。

2.推行阶段――精心扶持促推动

在所有的参与主体中,不同主体、不同个体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在开发的过程中,知觉有先后,认识有高低,理解有深浅。鉴于此,学校领导要及时进行指导,随时予以扶持:(1)发挥研培效应。以培训为载体,在进行工作提醒的同时,工作指南,助推各个个体主动投入;以研讨为契机,放大经验介绍与交流的效应,促进每一个成员亮化角色。(2)全力进行扶持。学校领导要勉励每一个主体、每一个成员,遇到疑难问题不用急,出了问题不要怕;对于“疑难杂症”,要积极思考、协同参与,必要时请教专家,扶他们上马,送他们一程。

3.实施阶段――引领实践促提升

随着开发工作的深入推进,原有的课程体制与新课程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让参与者感到无所适从、无力调和。面对这一暂时僵局,学校领导要及时进行协调,不断加以促进:(1)强化责任意识。告诫每一位参与者,开发校本课程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事业,除了将此引向深入,别无选择;努力寻找化解矛盾的突破口,造福莘莘学子,惠及教育事业。(2)夯实督查举措。对于开发工作进程较慢、力度不大的参与主体或个体,要帮助他们树立赶超的全局观;对于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消极想法、滞后行为,要不遗余力地促进其转化。

4.成果阶段――科学评价促推广

进入成果阶段,可谓大功告成,值得每一位参与者去回味、品味。然而,任务的完成并不等于目标的达成,学校领导要冷静加以总结,力求获得认同:(1)科学进行评价。一方面,通过观察、测量来评价体育校本课程使用时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评价参与者所经历的发展和成长过程。(2)积极加以推广。成熟的校本课程代表着学校和学科较高的课程开发水平和研究能力,学校领导要借此进行宣传,让学校得以可持续发展;要摒弃保守意识,努力让“体育校本课程”走出校园,从而获得其他学校的认同。

参考文献:

[1]金燕,季浏,汪晓赞.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状况调研[J].体育学刊,2007,(7):126-128.

[2]杨占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化发展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5-77.

篇9

论文摘要:随着“三级课程”的教育改革和新课改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作为一种教育发展的需求,而我国在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只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尤其是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是举步维艰。本文就自己理解的和了解的一些情况对英语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的形式、内容以及内容资源的来源等做一些简单的阐释以期在以后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做参考。

一、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伴随着我国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出台,对英语课程提出了新的理念,并确立了新的英语课程的任务和性质,描述了具体的课程目标和内容,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等。首先在前言中提到一条重大改革,即“课标”与国际接轨,“各地区可以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适当的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标准。”这种设计考虑了我国具体的国情,为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其次在《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也有对英语教师提出的要求:关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和应用英语的多种渠道,组织生动的课外活动等等。最后在《标准》的《评价建议》中还指出: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的发展过程及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使对学生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1]

二、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及理念

首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让学生在校本课程的学习中能够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获得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培养和提高了教师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最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力,兴趣和爱好,他们能够开发出学生满意的校本课程,并且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使教师得到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由此而加强了教师对其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2]

然后,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时刻体现着新课标中所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宗旨。

三、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形式

在钟启泉的《校本课程论》里提到:划分校本课程的类型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虑:一是校本课程的形式,包括筛选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和开发全新的课程;二是学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形式,包括个别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部分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和全体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那么接下来笔者就第一个维度来做分析。

1.筛选已有的英语课程

筛选已有的英语课程是进行新的校本课程的一种比较简单的形式。参与开发的教师们可以自行开发一些主题,然后围绕主题对已有的教程进行筛选,选出符合自己学生发展的教程。可以借鉴已有的经验,如有个学校自行开发出了以“走进经典”为主题的语文校本课程,把一些古诗词,名人名言,经典故事等筛选出来,通过学生们吟唱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并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特色教学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3]

2.整合和改编已有课程

现有的好多英语教材都是注重知识前后的连结,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样的要求,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对学习好的学生来讲,现有课程的好多东西对于他们来讲都过于简单,而在课堂上,他们却要花费那些不必要的时间去等教师把那些他们已经掌握了的知识传授给其他学生才能进行新的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点的学生来讲,老师有时讲的东西过难,却因为有的学生懂了就过去了。更甚者,在现有的中学英语课程中,有一些形式上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根本就是多余的或者是不实用的,所以为了照顾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需求,我们的教师可以把有限的英语课程整合,删减掉那些确实被证明是不实用的东西,然后把那些不是很系统的知识用科学的组织形式重新组织起来,开发出新的英语课程,让学生对他们有兴趣,从而更直接、快捷、简便地掌握到那些重要的信息。在整合和改编已有的教材时,可以把词汇进行整合,也可以对单元进行整合,目的都是一样,就是为了把重点知识集中起来,有系统有组织的呈现给学生.使得课堂节奏紧凑,重点突出。

3.创编全新的英语校本课程

进行英语课程的创编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来讲是有着较大的挑战,但是在探索的初级阶段应该把创编的重点放在活动或技能为内容的课程上。这种课程的研制要以学校为基础,以学校已有的教学资源和环境,以教师努力能够创造出的比较真实的情景或情境来开展校本课程的实施。[4]

四、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提出过: 对于语言的学习, 就是要学习语言的结构,只要学生学会了一个句型结构,他就能模仿这个句型结构,举一反三地造出许多含义不同的句子。对于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内容,笔者认为可以将其分为知识性课程和技能性课程,但对于其内容可以涉及到生存与生活的,情感和价值的,跨文化交际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的等点点滴滴。我们知道语言学习依赖于学习者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的质和量,在我国英语是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们的学校仅仅依靠现有的英语教程所提供的有限的语言输入和语言实践练习来完成《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目标是不可能的。那么在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1.知识的系统性原则

知识的系统性是指课程资源应尽可能多的涵盖一定阶段教学所必须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方面的内容。开发者对课标中对中学每个阶段的知识性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然后还应该明白这些阶段的知识是如何过渡的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2.技能性原则

我们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那么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应分阶段分梯度的既能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兴趣,又能在行之有效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形式上则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表演,模拟,视听说课,朗诵比赛等。

3.内容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原则

我们的中学生是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来学习外语的,并且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经历及个性特征的不同决定了在学习兴趣和方式方面的不同。所以在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时,在内容上遵循灵活性和多样性原则,利用不同类型的教师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和方式来教授不同内容的课程,使得不同喜好的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技能方面来提高自己学习英语的能力。[5]

五、结语

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在明白了它的形式和内容就可以进行的,这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更重要的是还要有专业的开发者,即我们的一线教师,还有我们的学校和社会甚至家庭等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整个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一定要关注课程目标,课程的有效组织,对相关因素分析,在真正的实施后还要关注课程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好的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革.

在这个课改进行的轰轰烈烈的今天,在这个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一种趋势的今天,我们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只是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其间不免有走错路的时候,也必然会碰到困难。如我们大多数的教师对于校本开发的意识比较淡薄,并且专业发展程度普遍偏低,英语校本课程对于基层学校和教师们而言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我们要尝试,只有在尝试中我们才能成长,才能进步,才能真正的为我们的学生,为他们的发展需求做打算,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才能提高我们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在更专业的层次上跟国际接轨,才能使得我们的英语教育朝着一个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丽佳.“以学生为中心”的中学英语校本课程的开发[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钟启泉.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刘素琴,孔富强.“走进经典”校本课程开发实践[J].课程与教学,2009.

篇10

关键词:剪纸;农村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110

剪纸是我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制作简单,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千变万化的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出内心世界的美感。剪纸艺术是植根于民间的艺术,农村的孩子们虽然在绘画、音乐方面和城市学生相比毫无优势可言,但是他们的爷爷、奶奶、甚至是邻居们可能就是剪纸能手,所以剪纸艺术对于他们而言就是“身边的艺术”,他们完全有能力赶上甚至超过城市里的孩子。

但是民间剪纸艺术赖以生存的丰厚沃土正在迅速消退,民间剪纸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中国文化部已把剪纸列为“中国民间艺术十年抢救工程”之中。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知识的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承,谁来传承?当然是孩子们!只有了解、学习民间剪纸,才能对剪纸产生兴趣,将来才能主动地去做传承、保护、发展剪纸的工作。所以,积极推动剪纸走进学校,使课堂成为传承民间艺术的阵地,充分利用民间艺术特有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关爱,势在必行。

一、剪纸进入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强

对于农村学校来说,开发剪纸校本课程是有极大的可行性的:

1. 剪纸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大有益处

剪纸活动锻炼学生在形象、空间方面的智力。它可以使右脑得到高强度的刺激,使右脑潜能得以开发,改善左右脑平衡状态,让大脑两半球得到充分配合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成长。学生在剪纸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而且养成了专心、细心和耐心等良好习惯和品质,培养了创新能力、艺术审美情趣和自信心。

有些学生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强、对生活观察细致,在剪纸活动中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优势,从而逐渐变得敢想敢做,从容自信。

剪纸活动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与合作中得到乐趣。当自己富有情趣又装饰美观的作品被展示出来时,当为完成一个共同任务齐心合力、出谋划策时,学生们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团队精神。

2. 剪纸工具简单,成本低廉

剪纸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倍受欢迎。不需要专业的工具和特别的材料,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创作,对于没有多少零花钱的农村孩子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学习形式。

3. 剪纸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体验到巨大的成就感

很多教师会问:“怎么不是学生得到成就感,而是教师获得成就感呢”?这是笔者的亲身体会,以前每年的艺术节总是敷衍了事,因为获奖的都是城市学生,自从学生参加艺术节剪纸比赛获得优异成绩之后,笔者才发现原来自己的学生也是如此优秀!那种满足感给笔者和学生都带来了极大的快乐。

二、进行剪纸校本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有些教师就说了“既然剪纸这么好,那就上剪纸课嘛!”别急,开发剪纸的校本课程还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实践性原则,突出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获得知识并运用于实际

没有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经验,学习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实施过程中要充分提供有效的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有一个感受和体验过程。

例如,在剪纸课程中加入为家人剪肖像、设计校园风光剪纸、剪纸扮靓生活等内容,密切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意义的理解,激发学习的动机,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 综合性原则,把剪纸从单一的艺术技能学习变成多元的综合能力培养

校本课程的设计是综合性的,倡导课程整合,让学生眼中的生活更完整、客观、真实。如若将剪纸教学孤立起来教学,学生虽能掌握相对系统的知识。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因学生对校本课程知识特别感兴趣,教师可以借助校本知识,从身边的事物、事件、场景开拓学生潜力,剪纸里有历史知识、数学知识、还有科学知识……学生处于知识的掌握初级阶段,他们的阅历、知识相对狭窄,其社会实践更是微不足道。而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在此方面对学生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在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开放性原则,在校本课堂上让学生与社会接轨

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突破围绕课堂的传统授知方式,通过调查、访问、资材收集、网络信息、社会实践等活动的设计体现校本课程的优势。

三、剪纸校本课程实施的几个策略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讲究更多的策略:

1. 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倡导学生的参与性,在学习剪纸艺术的过程中发展能力,是校本课程的目标。例如本年度的教学内容就结合剪纸各类技能选编了大量民间大师作品和学生作品,呈现了视觉体验的特色,内容涵盖了剪纸艺术的各个层面,即欣赏增知、基本技能、设计应用、综合探索这四个领域进行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有很强的关联性,适合学生系统地进行学习。具体内容和课时如下:

2.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学”、“用中学”。

宽容评价,注重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乐趣,得到赞许,分享成功的喜悦。

剪纸校本课程评价应该以生为本。建立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研究,促进综合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组成,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因人而异,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与发展,评价体系还要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课程标准执行情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我。要做到:(1)全员参与,共同评价;(2)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3)评价中注重参与学习的过程评价,重视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作用。

四、结束语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中小学实施新课程的重要课题。剪纸作为校本课程,不是单纯的技能教学。它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提高观察力、创造力、审美力,而且使他们在剪纸中展示自我、增强信心、放飞梦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于各方面均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来说,不失为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好选择!

参考文献:

[1]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