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管理办法

篇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使申报、审批工作民主化、科学化,客观、公正地择优确定项目承担者,确保申报工作有序地开展,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委托,承担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的申报、评审与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

 

第二章 申报  

第三条 教育部在8所师范大学设立的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中央教科所、课程教材研究所以及各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教研部门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项目》组织申报。 

第四条 项目申请人和项目组应符合以下条件和规定: 

1.申请人须具有副研究员(或相当于副研究员)以上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2.申请人同时只能申请一个项目。 

3.申请人必须是项目实施全过程的真正组织者和指导者,担负实质性工作并对项目负有责任。挂名或不担负实质性工作者不得作为申请人。 

4.项目组应由具有改革意识、专业研究能力和丰富经验的专家、教育实践工作者组成。  

5.项目组主要成员应具有在实验学校或实验区进行研究、实验的经验。  

6.年老体弱多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保证完成项目者,不得充当项目组主要成员。  

7.准备出国3个月以上者不得充当项目组主要成员。  

第五条 申请人应按要求认真填写项目申请书,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申请书送交项目申请的组织单位。 

第六条 项目申请的组织单位应对其所组织的各项目申请书进行资格审核并签署审核意见,于2000年2月15日前将申请书一式八份及软盘一并送交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第三章 评审  

第七条 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应按规定时间组织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评审分初审与复审;评审本着民主、平等和公正的原则,择优立项。 

第八条 初审小组由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及有关人员组成,对申报材料与课程改革总体思路的一致性以及内容的科学性、组成人员的合理性进行审查。并向评审委员会提出项目承担者的建议。 

第九条 由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中小学教育实践工作者及有关人员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所有项目申请书和初审小组的建议进行复审,提出项目承担建议报告。

 

第四章 审批  

第十条 项目的承担者填写《***项目实施计划》,由基础教育司审批。 

第十一条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根据基础教育司的审批意见向各项目申请的组织单位发出立项通知书。

 

第五章 管理  

第十二条 各项目组应严格按照《***项目实施计划》开展工作;如果确有调整研究计划的需要,必须报请基础教育司批准后方能调整;项目成果经评审委员会审查通过后,研究工作结束。 

第十三条 各项目组织单位应对项目进展情况及时了解、跟踪和检查,并向中心提供各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第十四条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将通过定期召开专题研讨会的方式,了解、协调并把握各项目的工作进程和方向。  

第十五条 各项目的经费使用与管理应严格执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 

第十六条 关于研究成果的著作权。依据有关规定,各项目研究成果的著作权归教育部。主要研究成果的发表必须经基础教育司同意或授权,研制人员享有署名权。  

第十七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属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篇2

第二条  登记范围

1.阐明中医药理、法、方、药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有新见解,并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基础研究成果及应用研究成果。

2.解决中医实践、中药生产、中医药器械等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新品种。

3.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4.中医药古籍研究,中医药的标准、计量、科技情报、科技档案等的科学化、标准化研究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5.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技术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6.推广应用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第三条  登记材料

凡申请科技成果登记的项目,须上报如下材料:

1.《科学技术成果报告表》二份(附件一)

2.《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二份(附件二)

3.有关的系统技术资料(其中不能对外公开的材料须注明)一套第四条  登记程序

科技成果按项目完成单位的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本局直属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经本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后,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

地方所属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按其隶属关系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医药管理局(总公司)审查签署意见后,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

第五条  成果公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负责对收到的科技成果及时审查,对符合登记条件的项目进行统一登记、编号,定期《中医药科技成果公报》,成果公报公布的科技成果是本系统首创查新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六条  成果争议处理

凡正式公布的科技成果,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在公布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异议。如经调查核实,确属剽窃或弄虚作假者,应在原公布的范围内宣布撤销并通报批评。

第七条  中医药科技成果经鉴定后,应及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进行登记,此为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必备条件之一。

篇3

关键词:汽车4S企业管理;教学;角色扮演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轿车逐渐步入普通家庭,私家轿车的迅猛增长极大地冲击着汽车行业,这使得这个行业的人才短缺显得尤为突出,尤其是汽车的后市场急需懂得汽车专业的人才。汽车4S企业管理制度与前台接待是我校汽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本门课程涵盖了整车销售、零配件供应、售后服务、信息反馈——汽车4S企业的四大环节,与学生以后的工作直接相关。如果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很难亲身体会和实践汽车维修企业的日常工作流程及方法,学生也易出现厌学情绪。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部分内容可采用角色扮演法。

一、角色扮演法的概念

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所谓情景模拟就是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职务,编制一套与该职务实际相似的测试项目,将被试者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被试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用多种方法来测评其心理素质、潜在能力的一系列方法。应用角色扮演法组织教学的基本前提是教学内容适宜情景设计,如果教学内容的可情景化程度越高,则应用这一方法的效果也就越好。本门课程部分内容因其实际为4S企业日常工作内容,可操作性很强,因而,其教学内容的可情景化程度相对而言也较高。因此,在教学中应用角色扮演法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角色扮演法的实施过程

1.课前准备

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在选择角色扮演的内容时应选择具有

代表性,能体现4S企业的日常工作内容,由教师确定好角色扮演的情节,学生接到情节安排后对角色进行分工,确定好各自所要扮演的人物,教师事先应该对学生进行情况说明,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关了解,参加角色扮演的学生应对课程内容事先学习并

且对要扮演的角色事先进行推敲,考虑好表演的方式方法,教学内容选定后应该对角色扮演过程中所将要使用的工具、场地等事

先准备完整,不参加表演的学生也应该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带着

问题去观看其他学生的表演。最后表演的学生应该对表演的内容事先进行练习。

2.课程实施过程

在课程之初利用一部分课时,以教师为主采用实物或图片展

现、播放视频的方法,让全体学生感性认识教学的要点,这时教师也可留下一些问题让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再由进行角色扮演的学生按照事先排练的内容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由教师

监督,当学生的表演出现问题,如,无法继续时教师要及时分析原因,给予正确的引导,重新将学生引人情景,并且应该把出现的问题与可取之处记录下来,教师还应该控制好角色扮演的时长。

3.课程的总结评价

角色表演结束后,教师应该组织教学评价。首先经过角色扮演后学生已经对课程的知识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对教师事先留下

的问题也有了相应的答案。教师和观看表演的学生可共同对表演过程做出点评,角色扮演的学生通过点评可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并

且找到改进的方法,表演完之后,角色扮演的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对自己表演过程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也可让学生自评,合适

的、准确的点评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应该在课后对角色扮演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及时听取其他任课教师及参与的学生双方面的意见,积极查找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并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加以改进,使以后的课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三、角色扮演法在汽车4S企业管理课程中应用的意义

1.课堂教学情景化,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角色扮演法使学生参与到了教学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教

学模式,学生比在传统的课堂中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情,模拟了工作情景,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有助于学生熟悉实际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

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模拟了与实际工作类似的情景,使学习活

动更加逼真,在此情景中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会了将来的日常工作内容,模拟的情景与真实情景越接近,越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3.有利于工作的规范性

学生在角色扮演之前熟记了表演的内容,而表演的内容又是按照汽车维修企业的规范化要求实施整个过程,对内容的展现,不仅使表演者也可使观看者相当于进行了一次规范化的训练。课程结束之前教师及学生的点评及互评又可纠正表演过程中不规范的地方,加深了学生规范化操作的意识。

4.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的提高

在整个过程当中角色扮演全部由学生自己组织排练,学生共

同处理和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5.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在角色扮演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对学生认知

过程的规律以及学生个性特长会把握得更为准确,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要有较高的情景设计能力和控制整个教学过程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实施教师也可锻炼自身的能力。

总之,角色扮演法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教学方法,可充分调动学

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角色扮演法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学生以后所

篇4

为加强对农民工流动教育课堂(以下简称流动课堂)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流动课堂的功能和作用,促进各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培训的积极开展,有效使用好教学设备,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经各区县、局公司申请,由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素质办)提供的设备须纳入本级工会的资产管理工作,认真做好素质工程配发资源的资产管理。

二、各区县、局公司须按要求在素质工程配发的资源设备上统一粘贴“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专用标识。

三、各区县、局公司工会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本区域、本行业农民工集中的国有、非公企业设立若干流动课堂,并组织、指导各流动课堂做好农民工教育培训计划,将每年的培训内容、培训人数等信息上报素质办。

四、各流动课堂须有负责职工培训的主管领导1人,教学管理人员3人(含)以上,包括农民工辅导员2人、教学设备管理人员1人等。

五、各流动课堂要将文化素养知识、技术技能和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作为组织学习的主要内容。每次播放影视作品前,须放映不少于20分钟的关于素质提升和技术技能学习的影像资料和教学光盘。

六、各流动课堂须积极参加素质办组织的各种培训会议和教研活动,按要求提交相关材料。

七、各流动课堂要对农民工培训加强宣传,及时将相关信息和图片等资料提交素质办。

八、每年年底,各区县、局公司工会须将全年培训内容和人数按每台放映设备流动的单位汇总情况,按要求上报素质办。素质办每年将不定期对各流动课堂的教学组织和资产管理工作进行调研督导。

九、各流动课堂须做好教学设备的日常保管和维护,正确操作使用设备,认真记录设备使用情况。

十、各流动课堂经申请审批后,按照素质办要求填写并及时上报《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农民工辅导员基本信息表》,认真填写《首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资产设备管理卡》。

 

篇5

关键词:运行机制 专业带头人 骨干教师 兼职教师 双师素质教师 教学团队

校企合作,加强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双送”、“双挂”工程,即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送教师到高校深造;选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选企业技术人员来校挂职。突破现有体制,建设 以“双师型”教学团队为重点, 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业教研室为载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动态组合、团结合作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一、建立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

制订和完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认定办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选拔和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任与管理办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等项制度,为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优秀教学团队提供制度保障。

制订和完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管理规定》、《校企合作企业职工培训管理办法》等项制度,为校企合作教师培养、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继续教育提供保障。

依托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和学院人力资源优势,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为使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工作顺利实施,要完善和制订《校企共同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社会服务项目管理办法》、《校企合作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等项制度。

制订和完善《教师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教师学时津贴发放办法》、《教师职称评聘办法》、《兼职教师课时津贴发放办法》、《校企合作技术服务奖励办法》、《校企合作奖励基金管理办法》、《企业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奖励办法》等项制度,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极参与企业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鼓励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学院担任专业带头人和兼职教师,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

二、专业带头人培养和聘用

在副高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中进行遴选,通过国外学习、国内培训、生产现场锻炼等途径培养专业带头人1名,从水利水电建筑企业中聘请1名专业对口、知名度高、实践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的行业领军人物或企业技术专家作为兼职专业带头人,把握行业发展动态,紧密联系企业,开展技术讲座,参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课程建设。

校内专业带头人具体培养措施如下:①到德国等国外对口院校或企业学习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开发和先进的职教经验;②到国内职业教育领先院校进行培训,学习高职办学模式、先进的职教经验、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到国内专业对口的知名院校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提高科研能力;③由校企合作工作站具体负责校内专业带头人每年到合作企业锻炼,参加生产实践,提高实践技能,学习新工艺、新技术,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研究开发课程体系。

兼职专业带头人在国内进行职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规划专业发展,从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

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具有较高的专业组织、教学及课程设计能力,并获得工程师资格,能够指导骨干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并在核心期刊,带领整个教学团队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兼职专业带头人有较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能够与校内专业带头人一起组织领导教学团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三、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

校内选拔具备讲师(或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职称的优秀教师作为骨干教师,熟悉该专业最新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有较强的课程开发、动手实践、技术研发、教学改革与创新等能力,能够培养青年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参加自治区级科研项目或自治区级(以上)精品课建设,主持1到2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从校外兼职教师中选拔具备工程师、技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专家、能工巧匠为兼职骨干教师,能从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指导并培养校内青年教师实践技能,参加专业建设、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工作。

具体培养措施如下:校内骨干教师①到国外专业对口、教育水平较先进的高职院校进行培训,学习高职办学模式和先进的职教经验;②到国内职业教育领先院校学习高职办学模式和先进的职教经验,以及高职职业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到国内专业对口院校进修,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提高科研能力;③由校企合作工作站具体负责,定期到内蒙古黄河工程局股份有限公司、富凯龙水利水电集团等合作施工企业顶岗实践;承担企业技术服务项目。学习新工艺、新技术,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或项目开发。校外兼职骨干教师参加校内举办的职业教育培训或讲座、学术讲座或学术交流,与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开发课程等。

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使骨干教师能够协助专业带头人完成专业建设和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等任务;承担专业生产性实训教学工作;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相关的论文,带动青年教师,为本专业建设发挥骨干作用。

四、兼职教师的聘用

兼职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技术革新及设备操作能力,能进行教学及实习实训指导工作。从水利水电建筑企业择优挑选,建成由50名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动态兼职教师资源库,保证兼职教师的整体质量。建设期内从兼职教师资源库中聘用相对稳定的30名实践经验丰富、精通水利水电施工技术和生产流程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落实学院《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定期对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业绩进行考核,以确定是否继续聘用。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兼职教师,根据学院有关兼职教师的基本任职标准和奖励办法,给予奖励,提高其待遇。在兼职教师上岗前,由专任教师对其进行职业道德及教育理论等科目培训,使其具备高校教师应有的职业素质;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实践能力强的优势,使其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教研教改活动,承担实习、实训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负责对专任教师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计划将指导学生实施完整工程建设项目、顶岗实习指导任务、讲授专业核心课程《水工建筑结构》、《典型水利工程》、《水利工程测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和《水利水电工程造价与招投标》的任务均由兼职教师承担,使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程学时比例超过50%。

五、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对已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加大下企业锻炼的力度,继续进行保鲜培养。针对尚未具备双师素质的青年教师,通过企业实践和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参与项目建设等途径,使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

具体培养措施如下:①到国内职业教育领先的高职院校培训1次以上,及时了解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行业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②由校企合作工作站具体负责,到校企合作施工企业进行2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使其具备在企业从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技术工作的实践技能;③参加全国各项专业技能大赛,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④参加专业技能等级认证培训;⑤参加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

六、教学团队建设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信息技术 教学改革

一、坚持就业导向,突出高职特色

1.职业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

坚持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在行业、企业的参与和支持下,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社会调研和人才市场调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职业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2.双证融通,能力评价社会化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质量的保证等坚持学校考核与社会评价并重,把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的满意率作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通过考试改革,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评价学习过程,将相关的培训和考试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使学生毕业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3.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树立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观,坚持“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思路,按照“校企联合、优势互补、产学互动、互利双赢”的原则,进一步扩展和密切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教育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转变。

二、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

1.重构课程体系

与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课程建设专家合作,立足专业服务区域,从专业调研入手,分析信息技术服务岗位,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对工作任务进行归纳,进行学习性工作任务设计,再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规律排序,构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2.选择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项目。教学项目来源于实际工作,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线索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把工作过程知识融入其中。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设计为例,按照工作任务,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为“3项目、10情境”,具体如下:

3.设计学习情境

树立“通过行动学习、行动就是学习”的教学观念,通过“做”达到“学”的目的,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在教学环境上,实现教室、实训室和工作室三位一体;教学手段上,坚持多媒体、网络、教具等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做到项目真实化、工作过程化。

4.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完善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景,编写教材。建设职业技术课程标准,开发工学结合教材、网络课程资源、多媒体课件、试题库、项目库、多媒体素材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使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建设网络课程,用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拓展,为学生营造一个自我学习、完善职业能力的技术平台。

三、坚持工学结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三层合作机制

密切学院与行业主管部门、专业与典型企业、课程负责人与企业项目负责人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企业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和学校专职教师的各自优势,把职业资格证书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做到“对证施教、对岗施教、因材施教”。

2.坚持“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实施一体化教学,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建立起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把实际项目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开设“订单班”,加大为区域经济服务人才培养的力度。与联想集团中南地区服务总站开设“电脑售后服务”订单班,与黄冈市信息中心合作开设“基层农业信息化人才”订单班,与武汉电脑城合作开设“芯片级维修”订单班。

3.加大学生实习实训力度,交替学习,反复顶岗,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实行多段顶岗实习。一年级学生进行认知性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组织纪律性和自觉性;使学生在思想品德、工作态度及工作作风等方面得到锻炼;在吃苦耐劳、严肃认真、严谨求实、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年级学生进行技术性顶岗实习,使学生增强专业学习的感性认识,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引导学生加强对专业相关企业及其管理业务的了解;将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练专业技能,通过相关知识的实际运用,加深对相关课程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第三阶段为综合性顶岗实习。即学生在取得毕业证前的工作适应性顶岗。目的是锻炼并提高专业应用能力,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挖掘学生发现就业、创业机会的潜质,为毕业后迅速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四、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学生素质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教育、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强化职业道德,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1.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是加强“五大教育”,提高适应能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就业教育。二是采取“六项措施”,增强职业能力。成立创新工作室、指导学生社团工作、组织学生参加企业活动、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著名专家学者和技能能手来校讲学、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义务活动。

2.以人为本,创新学生管理办法

做好“四个探索”。一是探索工学结合下的学生管理办法;二是探索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学生管理办法;三是探索弹性学制下的学生管理办法;四是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学生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辛莉.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1).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美术写生;意义;管理办法

我国在十三五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大力扶植高职院校的办学力度,希望高职院校能培养出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更为重要。”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实践类写生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1 大力加强艺术设计专业的美术写生的意义

1.1 强化造型基础,提高设计表现力

传统造型基础课程教学所存在的教学形式单一、课程内容老套、与设计专业课程没有直接联系等问题依然很普遍,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学生虽然经过了相应的造型基础训练,但在进入到专业学习阶段和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所具备的造型基础知识和能力没办法满足后期工作上的需要。很多院校都采用了写生的方式进行造型基础的训练,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很多新的意境只有到新生活中去观察、体验、手写心记才能捕捉到。只有造型基础表现力的大幅度提升,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设计表现力。

1.2 强调绘画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写生的过程是一个释放自己静心观察的过程,只有抓住景物的灵魂,才能感受到景物应该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出来最为合理。在写生的过程中才能逐渐领悟到理论知识的作用,用理论支持实践,用时间写生融汇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观察是绘画表现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观察高度,才能形成什么样的感受和表现高度。“整体”是艺术最基础的东西,也是最高级的东西,艺术家一辈子都在解决这两个字。

1.3 释放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是社会创新力的熔炉,作为文化教育机构,学校是一块创新的磁石,高职院校的学生承担着特定历史时期国家赋予的特定的任务,要想真正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就需要在技术上、思维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造,营造积极向上的创新氛围和挑战的精神,这是在写生过程中必须要把控的唯一主线。

2 逐步完善学生外出写生时的管理办法

2.1 合理组织考察,有效整合资源

本课程学时短,任务量大,如何合理组织安排写生任务是任课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适当拓宽写生范围,在安全有效的管理下,整合当地的各项资源,联合各高校的写生团队,集中评阅作品,使整个作品影响团队进一步扩大,在保证写生工作顺利展开和按时完成的同时,也提高了写生工作的质量。与此同时,还能有效加强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友好沟通,便于相互之间写生工作进行探讨和研究。

2.2 化整为零,分化小组成员,便于管理

写生是专业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然而外出写生时存在着很多不可预期的因素,所以在外出期间,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可以根据考察组合数量将学生分组,以宿舍为单位每组8人,每组选出组长和生活委员,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学习。每组选择的写生场地都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发给指定教师,便于教师寻找给予指导,严格控制考勤。每组一位指导教师,每日收取写生作业,每日进行自评和指导教师讲评,指出不足和修改方向。

2.3 写生成果每日汇报展览,提高教学效果

组织全体学生进行写生汇报,相互提出建议和意见,确定修改方向,并由成绩进步较大的同学分享写生方法和心得。这样做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将所有信息进行优化整合,特别是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点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在每组台上汇报完后,教师要求台下学生说出他们所听到的有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建立竞争、团结、合作的意识,这无疑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是非常有益的。

2.4 有效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外出实践还会碰到社会上形形的问题,有关学生自身的安全保证,外出安全管理制度措施非常重要,安全机制是保障设计考察课程安全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要制定外出设计实践考察的安全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指在考察途中遇到突发事件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方案。遇到突发事件时应有序处理而不乱,要有第一时间的概念。教师在外出指导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要心细,预防各种潜在的问题,加强纪律性要求,做到防患于未然,保证考察顺利进行。

2.5 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写生过程中,学生也会遇到瓶颈,这时教师要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适当临摹。临摹训练实际上也是课堂“写生”教学的延伸,对学生的写生技巧也是一次促进性的提升。让学生每天获得新鲜感受,保留住他们的作画热情,那么他们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感觉也会变得更敏锐,画笔就会更加得心应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深入刻画对象的能力,也使学生一下笔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点。专业带队老师和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严格遵守法律与各项规章制度,尊重当地生活习惯,遵守当地景区管理规定,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当地风俗和民族习惯,引导学生爱护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顺利完成写生任务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前提保障。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和修养,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领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进步。

3 小结

基于美术写生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中的重要地位,高职院校加强校外美术写生实习的实践课程极其重要。学生通过这种直接面对大自然的研习方式,能打开桎梏,释放压力,真正感受到大自然反馈给每个人的最直观的形态和感受。美术写生加强了造型基础表现力的同时也大幅度提升了设计的创新能力,虽然这种实践方式是有效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完善的管理办法和有效的安全预案体制,才能在保证课程顺利进行的同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武荷荏.试论景观设计学的职业教育与实践[J] .世界建筑导报,2006.

[2] 高桥正人(日) .视觉设计概论[M] .艺风堂出版社,1998.

[3] 杜跃春.综合性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研究[J] .艺术教育,2008.

篇8

一、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深入推进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培训工程,积极利用网络开展学历提升和研究生课程班进修。

二、继续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建设,重新修订《*市中小学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和《*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办法》,出台《*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与评审专家库建设。

三、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教师培训机构建设,建立培训机构、培训基地年度工作报告制度。

四、提高中小学校长队伍的整体素质,全面实施“*市中小学优秀校长培养工程”,并举办中等职业学校校长提高班,促进校长的专业成长,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

五、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多元化的骨干教师培养、培训的一体化机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营造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继续开展市级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举办市、区两级教师培训机构骨干培训者提高班和市级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继续组织我市英语骨干教师赴英国培训。

六、继续建立和完善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启动师范生实习支教置换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深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的校际联盟工作。

七、贯彻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实施计划,做好教育部“教育技术培训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试验区的验收、总结工作。

八、认真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充分利用市级中职教师培训基地的专业建设优势,开展复合型骨干教师培训和重点专业技能培训。

九、推进中小学校本培训的优质化建设,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优质化课题的实践研究。

十、继续做好教育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公共必修课《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培训的宣传发动和组织实施工作,今年年底前完成培训任务。

篇9

关键词:常规实践教学;动态实践教学;弹性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65-02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是课程实训,学生按照老师的安排学习,老师按照教学计划教学,难以工学结合,也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我国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落脚在以就业为导向,变刚性实践教学为弹性实践教学,常规实践教学与动态实践教学相融合。下面,笔者就常规与动态相融合的弹性实践教学谈一些看法。

一、高职院校实施弹性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第一,是高职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过去,众多高职院校曾出现了“一毕业就失业”的怪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人际沟通水平与企业实际岗位的要求相差较大。因此,到企业顶岗实习比校内实训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更有效果。但是,由于受到企业接收能力及场地等各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做到按照教学的需要随时把学生带到企业,而当企业有项目可参与时,又会打乱常规的教学安排。因此,建立常规与动态相融合的弹性实践教学,是实现工学结合的需要。

第二,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多方共赢的现实需要。若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去企业实习不能为企业带来较多的直接经济效益,企业能提供实习的机会就少,所以校企合作中出现企业热情不足,合作深度不够,合作项目流于形式等问题。另外,如果不能将实践学习与专业理论课程很好地对接,科学合理地给学生评价,学生的实践热情也会消失。因此,建立起常规与动态融合的弹性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弹性实践教学的实施

为了满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的需要,应该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机制,建立常规与动态融合的弹性教学体系。

第一,构建常规与动态融合的弹性实践教学框架。高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是一种普遍现象,校企合作也是学校、企业双方普遍谋求的合作方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同时也是学生的普遍需要,在这一现实背景下,需要客观揭示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影响,解决当前高职教育中,常规实践教学与动态实践教学联系不密切的问题。可根据教学、企业需求及学生个体差异,划分实践教学模块,建立多个灵活机动的可替代模块,建立模块间合理、科学的联系渠道,并有效整合常规实践模块与动态实践模块,构建弹性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

第二,制定学分互认制度。学分制是弹性教育的核心。实践学分一般可分为课程类实践学分、技能类实践学分、项目类实践学分、顶岗实习类实践学分、创业类学分等。课程类实践学分是指通过教学计划中实践获得的学分;技能类学分是指通过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鉴定所获得的学分,技能证的级别可以和课程门数或者学分相对应;项目类学分是指学生参加与课程相关的企业的项目,对企业有一定贡献,得到企业认可,可凭企业提供的相关佐证材料,和专业课程的实践学分对应;定岗实习学分是指学生第6个学期到社会上参加顶岗实习所获得的学分;创业类学分指有条件的学校,学生参与大学生创业等活动,通过向指导老师提交创业规划、财务处理资料等成果,老师给予评价并认定相应学分。在这种学分制度下,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学校也可以配合企业的项目进度调整教学计划,通过参与企业项目以完成某些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还可以把某些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放到学生组织的创业大赛、专业兴趣小组活动中进行,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也能把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第三,制定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与科学的评价方法。在评价方法上,要区分专业课程实践学习还是拓展课程实践学习,以专业课程实践为重点;要区分校内完成还是企业完成,以企业完成为重点;校内外实践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分别以校内教师及企业专家评价为主。在管理办法上,学院应该制定校内外实践指导老师管理办法,要求指导老师明确实践的目的、任务,提交周计划与总结等。学院最好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作业布置、成果提交、实践考核等方面在平台上完成,既方便常规实践教学也方便校外实践的跟踪管理;条件成熟的院校应该建设校企合作网站,启动企业招聘、学生应聘等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选人、学生选岗等提供远程在线服务。

综上所述,常规与动态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可以使高职的实践教学管理由指令过渡到指导,由计划过渡到弹性,实现实践教学经常化、差异化、多样化、规模化,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弘,李焕霞.服装专业顶岗实习与校企合作双赢机制探索[J].东方企业文化,2012,(11).

[2]闫丹.高职教育实施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学制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2,(05).

[3]罗华平.浅谈就业导向的体育模块式教学[J].湖北体育科技,2011,(04).

篇10

职业教育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主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要通过重点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打造“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紧紧抓住重庆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 促进实现流通现代化的良好契机,深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规律,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在建设教学团队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培养机制建立

通过建立和实施《专业带头人选拔和培养办法》、《骨干教师选拔和培养办法》《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教师挂职锻炼管理办法》和《“双师”教师管理办法》等制度,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确保教学团队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技术开发以及人才资源等方面与企业共建共享,实现校企合作共赢。通过“引进、优化、培养、提高”,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从行业企业调研、挂职锻炼、国内外培训、院校交流、课程开发、教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教学团队建设,着力打造数量适当、层次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经过多年建设,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团队成长为“素质优良、年富力强、思维创新、能力过硬、学有所长、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团队是学院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引领者、教学改革的主力军、示范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团队带头人培养

团队带头人是教学团队领军人物,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确保团队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基础。高职院校要引入竞争机制,选拔既有高尚道德品质、严谨治学态度、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又有较高学术造诣、良好合作精神、较强管理能力的专业带头人担纲团队建设重任。积极探索双专业带头人的建设之路,充分发挥校企专家的优势和作用。

在学院专业带头人培养方面,通过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研修与考察、参加国内示范高职院校、教育部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学习与培训、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更新职业教育理念,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引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作用,带领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专业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通过“定目标、重考核、抓项目、促发展”的管理措施,形成良好的团队运行机制,实现团队可持续发展。

在引进与培养企业专业带头人方面,依托行业协会,通过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具备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充分发挥企业专业带头人作用,拓展专业实训资源与项目,带领教学团队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为学生开展实训、顶岗实习、创业实践提供支持,确保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三、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

在中青年教师中选拔热爱高职教育事业、素质高、进取心强、有一定教学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进行重点培养。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强化听课制度,引导青年教师通过相互听课吸取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长处,发现并改进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专任教师必须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取得相应技能等级证书。与此同时,拓宽师资引进渠道,加大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人才,优化师资结构,为专业未来发展储备师资力量。

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培养

依托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建立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按照“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分工协作、柔性管理”的原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业务骨干及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五、教学和研发能力建设

教学能力建设与科研能力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团队提升教学,以团队促进科研,以团队推动服务,全面提高团队核心竞争力。一方面,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考核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促进团队教学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专业学术研究,以学术视野拓展教师的教学视角,以学术成果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更新。

六、团队文化建设

教学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团队的集体力量。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具有协作共事、团结向上、顾全大局、互相帮助的团队精神,才能形成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发掘团队成员身上的闪光点,调动每位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强团队的整体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