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技术临床管理办法

篇1

1、严格遵守《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精神卫生法》《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医疗技术规范,依法执业。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医疗质量,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2、严格按照《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中核准登记的执业地址和诊疗科目开展诊疗活动,不超范围执业;严格遵守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临床研究管理的规定,不将禁止类技术应用于临床,不违规开展临床研究项目;所有从业人员具备相关的执业资格,并按规定及时注册或备案,不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保证本医疗机构的科室设置、人员、设备以及医疗用房等条件符合法定许可条件。

3、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规定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疫情报告,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其他突况时,自觉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安排和调遣。

4、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等有关法规、规章,建立和落实医院消毒、隔离和无菌操作制度,防止院内的交叉感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做好院内的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转、暂存、交由医疗废物处置单位集中处置等工作。

5、严格执行《消毒管理办法》,建立消毒产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绝不使用无证或证件不齐全的消毒产品。

6、严格执行《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按规定储存血液,建立临床输血申报、审批制度,与病人签署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7、严格执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做好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工作。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在批准范围内开展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工作。

8、严格执行《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保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合法、安全、合理使用。

9、杜绝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非法选择性别、终止妊娠。

10、严格执行医疗广告审查制度,并按照《医疗广告审查证明》批准内容医疗广告。

11、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

篇2

[关键词] 《处方管理办法》;门诊处方;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6(c)-132-02

新《处方管理办法》的实施,为规范处方管理、提高处方质量,提供了法律依据。门诊处方是医师、护师、药学人员对患者健康负责的医疗文件,并具法律、技术和经济意义[1]。医师依法开具处方,医院依法管理处方。2008年10月我院医务科联合药剂科成立了由医师、护师、药剂师组成的检查组,对2008年10~12月份门诊处方进行抽查,依据《处方管理办法》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我院由医师、护师、药剂师组成的检查小组对门诊处方进行抽样检查,每月抽取处方数占该月处方总数的14%,处方样本基本覆盖全院门诊各专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参照药物的说明书、医学文献找出处方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3个月门诊处方共36 663张,抽查5 132张,不合格处方共129张,不合格率为2.51%,存在问题主要为以下几方面:处方书写不完整、诊断与用药不符、药品用法用量错误、处方用量的时间过长、手写处方使用商品名。具体见表1。

表1 不合格处方分类统计

3 分析与对策

3.1 处方书写不完整

处方书写应当符合以下原则: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填写清晰、完整,并与病历记载相一致[2]。门诊不合格处方中,处方书写不完整主要表现为缺临床诊断。临床诊断漏写影响了药师专业作用的发挥,无法突出合理用药和正确审核处方,我院规定药师对不完整的处方,不予发药,同时将处方发回医师,由医师完善处方后方给予发药。

3.2 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处方诊断为胃炎,用药为阿司匹林。《处方管理办法》特别突出药师的审核作用,审核内容包括处方用药与临床诊断的相符性。药师对处方审核后,认为存在用药不适宜时,应当告知处方医师,请其确认或者重新开具处方。

3.3 药品用法用量错误

如兰索拉唑300 mg,tid,口服,正确应是兰索拉唑300 mg,qd,口服;辛伐他汀10 mg,tid,口服,正确应是辛伐他汀10 mg,qn,口服。医师应严格按药品的说明书开具处方,《处方管理办法》规定药师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应当拒绝调剂,及时告知处方医师,并应当记录,按照有关规定报告。

3.4 处方用量时间过长

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医院严格执行: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当注明理由。

3.5 手写处方使用商品名

医师开具处方应当使用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新活性化合物的专利药品名称和复方制剂药品名称[3]。在门诊不合格处方中,手写处方使用商品名的处方占57.36%,可以看出医师对大多数药品的通用名和商品名不清楚,药剂科将常用药品的商品名和通用名对列成表发于临床医师,人手各一份。

4 讨论

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对门诊处方进行检查、分析可发现:①门诊医师对药物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对药物的药理学和药动学缺乏了解;②药房要配备业务素质过硬的审方药师;③医师和药剂师对《处方管理办法》中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详。

要全面提高合理用药首先必须提高医师和药师的专业素质[4],我院采取如下做法:①组织医务工作人员学习《处方管理办法》,学习医药科技的新发展、新技术、新知识;②鼓励临床老药新用和多用老药[5];③加强培养全院医务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提高对处方手写错误和不合理用药产生危害的认识,纠正医师用药不正之风;④加强处方把关,从开具处方、审核处方到执行处方层层把关。

医院对处方检查,要求护师也参与,不仅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处方管理办法》,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处方的管理。处方不但是医疗文书,同时也是法律文件,医师出具处方一定要慎重,不仅要保证处方的质量,而且要保证患者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朗杰,殷玉娟,王文兰,等.重视处方审查,参与合理用药[J].中国药事,2004,18(10):626-627.

[2]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卫生部令[2006]53号.

[3]张海燕.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调查分析[J].中外医疗,2008,27(30):129-130.

[4]吴巧金,邱慧斌.我院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海峡药学,2007,19(5):99-100.

篇3

【关键词】 儿科; 医师; 抗菌药物; 管理

【Abstract】 The main core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management approach to antimicrobial drug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then our country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antimicrobial agents grading and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lso exist, but regional core strategies are mainly prescribed limit, pre-authorization and prescription of antibiotics intervention feedback.Good management of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antimicrobial drugs antimicrobial management has a good effect,can also effectively reduce antimicrobial agents, allowing more rational use of antibiotics to reduce the generation of resistant, reduce medical costs and adverse clinical events, protection of life and health of the patient safety. In addition, because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is in under a special state, 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the pediatric population, this understanding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management approa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ediatrician and propos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Pediatrics; Physician; Antimicrobial agents; Manage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cha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06,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1.037

我国于2012年8月1日开始实施第8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本“办法”实施后,其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导及管理规范,且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纳入到国家行政管理法制中[1]。从医师角度来看,其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分级管理,并提出对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及药师要定期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及规范化管理培训,待医生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相应的处方权,并提出各个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需指导本机构各科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参与到临床抗菌药物管理。

1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据“办法”规定,抗菌药物管理的核心内容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并根据药物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耐药性等分为非限制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及特殊使用级[2]。其中非限制使用级为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实为有效、安全,同时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较低;限制使用级:经临床长期应用证实为安全及有效,同时对临床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价格较昂贵;特殊使用级:具有以下相关特点且需严格控制,抗菌药物存在严重或明显性不良反应、需严格控制或不宜随意使用、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缺乏疗效及安全性等相关资料、价格昂贵[3]。如非限制使用级为治疗轻度或局部感染或预防感染人群的首选药物。临床选择抗菌药物时需根据患者感染部位及感染严重程度、药敏实验结果来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生理、病理特点及药物价格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再选择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如患者存在严重感染或免疫低下伴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等,此时医师需根据患者病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限制使用级药物治疗,同时还需根据药物适应证等情况综合考虑[4]。在使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时,需接受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人员的监督、检查,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如临床需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时,医师需严格掌握好药物使用适应证,并经医院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且由医院高级专业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并做好记录,然后再由于具有相应处方权的医生开取处方[5]。据“办法”规定,各医疗机构需建立及完善好各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会诊咨询常规[6]。在紧急情况下,临床医生可越级使用高于自身权限的抗菌药物处方,但仅可使用1 d的量,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及用药指征,同时需于1 d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手续,如需连续使用则必须有相关会诊流程。

抗菌药物的出现不但给人类生产及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同时还对临床感染性疾病治疗提供重要价值。随着抗菌药物地不断深入研究,抗菌药物种类也逐渐增加,随着临床抗菌药物范围的不断扩大及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增加,使细菌于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下产生耐药性,最终导致抗菌药物治疗失败[7]。当细菌一旦对某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其将难以恢复对其的敏感性。所以面对耐药性的严峻形势,需积极开发更为有效的抗菌药物。但目前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存在一定困难,所以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耐药菌产生是最佳的途径[8]。目前较多高效广谱抗菌药物不需特异的病原菌诊断则可治疗较多细菌感染,然而过度经验性用药则会导致高耐药菌产生。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国家就已经实施抗菌药物管理,且全球各国、各地区对临床抗菌药物分级及分类办法存在异同[9]。我国香港地区于2003年开始实施抗菌药物管理,其将万古霉素和碳青霉烯类及三代头孢菌素等纳入临床限制性使用级,从而对本地区细菌耐药控制起到积极效果。然而我国台湾地区按照一、二、三线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这与非限制和限制及特殊使用级分级基本相同[10]。但不管如何分级管理,其主要强调感染治疗中药物使用的先后顺序,但事实上临床主要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抗菌药物使用,对于临床严重性或耐药菌感染者,其并不一定选择一线类抗菌药物治疗。良好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可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从而提高临床用药合理性,减少或避免耐药菌产生,减少患者不必要的开支,提高临床疗效,此外,其还可避免医疗不良事件发生。经较多抗菌药物分级实施研究发现,通过限制不合理或滥用抗菌,并大力提倡静脉-口服转换治疗,可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如正确选择药物和疗程及剂量等,从而减少临床耐药菌产生及耐药微生物的传播,同时还可减少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11]。

2 从儿科医师角度认识抗菌药物

对儿童人群来说,感染性疾病对其健康产生严重性威胁,同时也在小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各个科室均可发生感染疾病,因此正确、及时、规范诊断及处理感染性疾病对患者预后具有重大意义,同时还对医疗机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初始治疗不同病原体所致感染疾病均凭经验用药,待治疗48~72 h后则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及患者病情转归来评估抗菌药物临床疗效及疗程均为经验性用药[12]。我国目前有关儿童感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指南较少,同时也缺乏不同年龄和机构对感染性疾病等治疗的相关资料[13-15]。大多抗菌药物都是借鉴国外或成人临床试验结果,目前尚缺乏有关儿童抗菌药物的代谢及与动力相关的指标评价。对于儿童人群来说,其体格及器官功能等均处于逐渐发育阶段。此外,对于不同年龄段儿童来说,其解剖、生理均存在一系列快速及连续性地变化,且其新陈代谢旺盛,因此对药物排泄较快[16]。但由于儿童人群肝肾功能不成熟,因此如果使用抗菌药物不当,极易发生严重性中毒及不良反应,从而危害小儿生命健康。对儿科医师来说,其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明确患儿是否发生细菌感染,且需分清感染与定植,要合理地分析,并预测病原体,掌握细菌耐药性等。同一类抗菌药物间的差异较小,因此需感染学专家来为患儿设计最佳的治疗方案[17]。按照国家卫生部办公厅3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常见手术预防用药抗菌药物表》的要求,对抗菌素的合理应用,实施了药学干预措施[18]。制定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手册,并发放至全院医务人员,然后进行培训和考核,加强监管[19]。全院每月均对各科室病历进行调查,并定时召开质量分析会议,同时需将调查情况进行公布,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各科室限期整改。实行严格奖罚措施,对整改不到位或无整改者均给予处罚,并降低考核评分。

3 讨论

我国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其不但可推动我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分级及会诊制度建立,同时还可组织经验丰富的抗菌药物使用医生与药师及微生物人员来共同承担医院抗菌药物会诊工作。落实和贯彻好该“办法”相关内容,并组建相关抗感染管理及治疗团队,同时对抗菌药物进行严格管理,并对医师、药师等医务工作人员进行严格培训,从而可避免抗菌药物滥用情况发生,减少对儿童人群的伤害,促进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洁,符明龙,雷伟娟,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在某三级医院的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药房,2013,24(8):730-732.

[2]丁玉峰,杜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述评[J].中国药师,2013,16(8):1228-1232.

[3]郗君.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专项点评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3,26(7):719-720.

[4]庞家莲,蒙光义.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的思考[J].中国药房,2011,22(30):2785-2787.

[5]刘伟,郑继海,宋辉.九家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办法实施前后的调查[J].医药论坛杂志,2014,35(10):142-143.

[6]吴永佩,颜青.《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释义与药物临床应用评价[J].中国药房,2010,21(38):3553-3557.

[7]朱君荣,陶宜富,刘军,等.采用综合干预措施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J].中国医院管理,2012,32(4):57-59.

[8]张超.学习贯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确保临床合理用药[J].海峡药学,2012,24(2):280-281.

[9]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J].中国执业药师,2012,9(6):3-8.

[10]庞家莲,蒙光义.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2稿有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药房,2012,23(21):2002-2005.

[1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2,11(3):236-240.

[12]董平,孟现民,许寅,等.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J].上海医药,2012,33(19):3-6.

[13]陈志东.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药师职业定位的思考[J].上海医药,2012,33(15):36-39.

[14]罗敏.不合理用药分级标准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药房,2010,21(2):182-184.

[15]郝翠红.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难点及应对措施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2,12(3):127.

[16]陈维,余卫国,史海波,等.Meta分析方法在临床药学工作中的应用[J].药学实践杂志,2011,6(3):232-234.

[17]李志业,冀建伟.DUE临床药学工作模式在头孢西丁的合理应用中的作用[J].医药论坛杂志,2013,12(10):113-114.

[18]严金柱,孙艺萍,廖莎莎,等.药剂师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3):152-153.

篇4

[关键词] 处方;书写;不合格;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R9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5(c)-145-01

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发药凭证的医疗用药的医疗文书。合格的处方是规范临床诊疗和避免医疗事故的必要保证。笔者统计分析了本院2010年1~12月6 132张处方,旨在为规范临床处方书写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6 132张处方来自本院2010年1~12月疗区和门诊,随机抽取每月7 d处方,其中疗区处方4 652张,占75.86%,门诊处方1 480张,占24.14%。由本院药事管理委员会部分专家组成处方评价组,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处方管理办法(试行)》、药品说明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资料对处方的书写格式、用药剂量、方法、配伍等方面进行评价,统计分析不合理处方的特点和产生原因。

2 结果

2.1 不合格处方特点

本组6 132张处方样本中,不合理处方197张,占3.21%。其中,项目填写不全55张,占27.92%,书写不规范62张,占31.47%,药物配伍不合理46张,占23.35%,大处方78张,占35.59%,存在两种以上缺陷处方44张,占22.33%。

2.2 不合格处方产生原因

通过随访分析,本组197例不合格处方中医生责任191张,占96.95%,药剂师责任6张,占3.05%。产生原因主要有责任心不强102张,占51.78%,药物作用掌握不全面79张,占40.10%,患者需求16张,占8.12%。

3 讨论

处方作为医疗和配药之间的重要文书,在法律上具有证据的作用,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要求和格式[1]。为此,国家卫生部于2004年9月1日颁布了《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启用,并对处方前记、处方正文和处方后记的书写提出了具体要求。长期以来,处方书写未能引起临床医生和药师的足够重视,一般项目填写缺项、拉汉混用、随意涂改等现象十分普遍。卫生部新出台的《处方管理办法(试行)》正是基于针对上述国内医疗机构处方书写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制定的,也是与国际医疗诊治活动相接轨的需求。新《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已实施5年,但处方书写仍不尽人意,分析其原因,一方面为对处方书写的监督、考评力度不够,处罚制度和力度不足,另一方面新《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对处方书写新增了项目和要求,临床医师需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2-3]。

本组6 132张处方样本中,不合理处方197张,占3.21%,略低于国内相关报道[4],考虑与本院是专科医院,药物品种相对单一有关。在197张不合格处方中,医生责任191张,占96.95%,药剂师责任6张,占3.05%,表明医生是影响处方质量的主体,对规范处方书写其主要作用。不合格处方主要表现为项目填写不全、书写不规范、药物配伍不合理和大处方等几个方面,部分处方还存在两种以上缺陷。通过随访分析,产生不合格处方的原因主要有责任心不强102张,占51.78%,药物作用掌握不全面79张,占40.10%,患者需求16张,占8.12%。其中,责任心不强是处方项目填写不全和书写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也是医生和药师共同存在的问题;药物作用掌握不全面则集中反映在医生身上,是产生药物配伍不合理处方的主要原因,也对药物用法、用量等项目有一定的影响[5]。

本院住院患者以肝炎患者为主,用药相对稳定,住院时间长,处方一般为7日量。本组有78张处方药量超过7 d,占35.59%,均为出院带药患者。笔者认为,此种做法严重不妥。因为临床用药是一个动态过程,并需要根据病情变化随时增减、更换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盲目用药既不利于病情观察,也会造成患者不必要的经济支出[6]。

[参考文献]

[1]庄焕自,吴明慧,宋和娣.浅谈处方书写质量[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3):206.

[2]刘东,杨世民,方宇,等.《处方管理办法》执行及认知情况问卷调查[J].中国药事,2010,24(11):1100-1101.

[3]李洪兰.浅谈处方调配差错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2):259-260.

[4]刘斌.我院2005年不合理处方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4):558.

[5]李昊.我院门诊不合格处方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19):158-159.

篇5

【关键词】处方点评;处方质量;合理用药;药房管理

【中国分类号】R2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24-01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加强和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发展的文件,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因此,基础医院中药业务也有缓慢回暖的状态。与中医药管理息息相关的中药房管理工作还相对滞后,中药房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认识,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才能适应现代中医药管理发展需要。为此,卫生部又先后颁发了《处方点评规范》、《医院处方管理办法》、《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我院也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年初建立了中药房的处方点评制度,落实处方管理的责任,实施近一年来,取得明显的效果,现作如下总结:

1 一般资料

我院根据《处方点评规范》的要求,对中药房的中药汤剂处方,每月门诊处方随机进行抽样点评,点评量不低于1‰,绝对数不少于100张,住院处方点评量不低于1%,绝对数不少于30张[1]。2011年1――10月份我们共抽取1386张。

2 处方点评方法及标准

2.1 处方点评方法:我院成立以分管医疗院长为组长,医疗科主任、中医科主任、药剂科主任、中药房药剂人员为成员处方点评小组,制定奖惩制度,每月定期由分管院长随机抽取门诊和住院中药处方(随机抽样方法见临床资料),根据《医院处方管理办法》、《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中的相关规定,处方点评小组逐一进行点评,坚持公正、科学、务实的原则[1],并进行完整、准确的书面记录,把点评的结果反馈给临床医生,并根据奖惩制度予以兑现。

2.2 处方点评标准

2.2.1合格处方标准:①处方字迹清楚,易于辨认,处方颜色使用正确,普通处方为白色,儿科处方为淡绿色,急诊处方为黄色;②处方前记填写准确完整,正文按照“君、臣、佐、使”的顺序排列,特殊用量、用法、要求按规定注明;后记中医生、药剂人员要手工签名,药剂人员要双签名[2]。

2.2.2不合格处方分类:凡是没有达到上述要求中任何一项的处方,都视为不合格处方。一般分为三类:不规范处方、用药不宜处方和超常处方[2]。

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

4、结果

表1:2011年1――10月份处方合格率比较(%)

*10月份与1月份处方的合格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性(P<0.05)。

表2 2011年1――10月份不合格处方构成比较(%)

表中10月份与1月份处方中用药不宜处方数所占不合格处方的比例,经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性(P<0.05)。

5 讨论

处方点评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和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应性(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其宗旨是提高处方质量、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1]。通过今年10个月的处方点评工作我们深深地体会到:①处方点评能强化质量监督,提高处方质量。我院处方点评工作在分管院长的领导下,处方点评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共同协作,充分发挥各自专长,严格按照处方点评规范》、《医院处方管理办法》、《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中的规定,公正、科学、务实的进行处方点评,发现问题及时总结,指出具体存在的问题,落实具体改进措施,并改进处方点评的相关制定,进行奖惩,把这些信息反馈给临床医生,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努力通过处方的质量。通过10个月的处方点评我院处方的合格率从1月份的71.8%上升到10月份的95.1%,取得了满意的效果。②处方点评能加强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确保临床合理用药。中医的治疗同西医的治疗有着一定的差异,中医的治则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中药方剂只是给病人一大包药,没有西药那样的说明书,素有“外行看疗效、内行看门道”之说。因此处方点评更尤为重要,分析主方的“君、臣、佐、使”及加减药物是否与临床诊断或症候相应;分析药物用量、用法是否安全,特别是剧药、毒药是否超量使用;分析处方药物是否配伍得当,有无“十八反、十九畏”禁忌,有无儿童、孕妇禁忌;分析特殊药物煎制的方法是否注明等等[3]。通过点评我们找出处方问题,一一加以评析。在不断的找错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评析、改进来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组在不合格处方构成分类统计表明,在1月份用药不宜处方占不合格处方的比例为43.9%,而10月份没有因用药不宜的不合格处方,两者有着明显差异。③处方点评促进医务人员学习,提高业务技能,保障医疗安全。处方点评形式上是一个管理工作,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处方点评工作不仅仅需要处方点评工作小组成员掌握处方一般的书写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中医饮片的药理特性、功效、药方的主治功能以及疾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中医科主任、中药房药剂属中医人员范畴,他们是处方点评的主力军,只有通过不断深入广泛的学习,提高中医各方面的业务知识,才能在处方点评中指出临床医生处方的不足之处,达到处方点评应产生的效果。但分管院长、医疗科主任、药剂科主任就不一定是中医人员,因此他们也要通过中医理论学习,熟悉基本中医知识,才能有说服力,全力推行处方点评制度的实施,提高处方的质量、保证临床合理用药,避免因用药不当引起的医疗差错,甚至医疗事故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姚冰,聂娟,彭晓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与《处方管理办法》的比较及问题思考[J],中国药业,2011,20(8):17-20.

[2]章萍 陆瑶华 郭澄.医院病区药房《处方管理办法》的实施和体会[J].中国药房,2008,19(7):552.

[3]姚海 高玲 宁志刚等.《处方管理办法》与其试行版比较的变化及存在问题的思考[J].中国药房,2008,19(4):251.

[4]杜长江 赵庆春,《新病历书写规范》[M],西安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10.6 180―181

篇6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下,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法律责任主要有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①行政责任,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行政处分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或者其他组织依照行政隶属关系,对违法失职的国家公务人员或者所属人员所实施的惩戒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以及开除等。“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尚不构成犯罪的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实施的一种制裁行为。依法给予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直至吊销执业许可证书的处罚。②民事责任,它包括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违约责任是指缔约双方,如果其中一方不履行约定的义务,应依契约承担赔偿等民事责任;侵权责任则是指相关行为人侵害他人的财产权和人身权的,应依法承担侵权赔偿的民事责任。③刑事责任,系因侵害刑法所保护的相关社会关系构成犯罪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有管制、拘役、判刑,附加刑有处以罚金、剥夺权利、没收财产等。

    1.1行政责任批评、警告、纪律处分《处方管理办法》第58条规定:药师未按照规定调剂处方药品,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并由所在医疗机构或者其上级单位给予纪律处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5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第61条规定:有关工作人员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工作中违反该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53条规定: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调剂抗菌药物处方,给予警告处分。降级、撤职、开除处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72条规定:药学人员未依照规定购买、储存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未依照规定保存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专用处方、未依照规定进行处方专册登记、未依照规定报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进货、库存、使用数量、紧急借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后未备案、未依照规定销毁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情形,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处方管理办法》第55条也规定:药学人员违反《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72条的规定,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医院药事管理规定》第39条规定:药师在执业过程中,药事管理工作和药学专业技术工作混乱,造成医疗安全隐患和严重不良后果、未执行有关的药品质量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导致药品质量问题或用药错误,造成医疗安全隐患和严重不良后果、将药品购销使用情况作为经济分配的依据以及在药品购销、使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等的情形,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吊销其执业证书《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73条规定: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进行核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处方管理办法》第56条规定:药师未按照卫生部制定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以及未按照规定调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的情形,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5条规定: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药学人员,卫生行政部门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1.2民事责任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39条规定:药品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给药品使用者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54条、第55条、第57条、第59条规定:患者在诊疗活动中受到损害,医务人员有过错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未尽到告知义务、未征得患者或近亲属同意所实施的医疗措施,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药品、消毒药剂、医疗器械的缺陷,或者输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损害的,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及医疗机构请求赔偿,医务人员也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62条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泄露患者隐私或者未经患者同意公开其病历资料,造成患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1.3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41条、第142条规定生产、销售假药、劣药足以危害人体健康即需承担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75条:销售劣药的,没收销售的药品和违法所得,并处违法销售药品货值金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91条:医疗机构的负责人、药品采购人员、医师等有关人员收受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或者其人给予的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或者本单位给予处分,没收违法所得;对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医务人员,由卫生行政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5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53规定: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调剂抗菌药物处方,情节严重的;私自增加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的;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药师执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

    《处方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药师具有审核医师处方适宜性的权利,同时第36条、第40条规定:药师若发现严重不合理用药或者用药错误、不规范处方或者不能判定其合法性的处方有拒绝调剂的权利。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中,药师在执业过程中依法承担管理药品、调剂药品、监督合理使用药品等职责,很少见到所赋予药师的权利,药师只有依法履行职责,只有执行权、建议权,没有决策权,药师职业责任与权利的不平衡,影响着临床合理用药,有碍于合理利用药物资源更好的为人类健康服务。

    3问题探讨

    3.1处方调剂药师在处方调剂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调剂错误所致不良事件;调剂交代不清造成的用药失当;情节严重的,应依《处方管理办法》第58条的规定承担行政责任;如果引起患者损害,可以援引《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根据《侵权责任法》第54条、第58条所确立的归责原则,第57条、第60条所规定的医疗水平判断,总则部分第16条所规定的赔偿项目等具体条文决定其民事责任的承担。但当药剂人员疏忽,未能行使拒绝调配处方的权力,调剂了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甚至是错误处方时,在此情形下,医师与药师之间怎样分担责任?现行法规中,没有涉及药师调剂了医师用药错误的处方应怎样承担责任的条款。有时出现医师处方用药不适宜、或是药师调剂出错的情形,但没有引起患者损害,也没有造成不良后果,只是患者抓住了药师的错误大做文章,提出过分的要求,此类问题应如何处置,药师该怎样承担责任?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规章还没有明确的规定,致使此类问题解决起来依据不足。

    3.2参与临床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不够,尽管《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36条第三款规定了药师参与临床工作的职责,但在实施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没有细化药师参加查房、会诊、病例讨论和疑难、危重患者的医疗救治过程中的具体工作,在用药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也仅限于协同医师做好药物使用遴选,对临床药物治疗提出意见或调整建议的权力,药师在治疗团队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不清晰,职责任务过于笼统而不具体。可以明确的是药师是一名参与者、协作者,不是决策者,只有发言权,没有决策权,在此情形下,对于因不合理用药而产生药疗纠纷时,医师与药师应怎样分担责任?很难界定。《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36条第二款规定了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开展药学查房,为患者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医师与药师看起来是协作关系,但如何开展工作?出现问题怎样承担责任?药师是否承担不合理用药的责任?目前还找不到比较适合的法律依据。

    3.3用药指导药患关系被认为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药患双方都是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公民(自然人)或者法人,民事主体双方地位平等[1],患者用药,药师提供用药指导,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民事权利和负有的民事义务虽有一些相应规定,但因医师、药师和护理人员的过错,违反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原则,导致用药不当,造成患者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行为,该怎样承担责任,我国法律对医师、药师、护理人员在用药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以及对于因不合理用药而产生的医疗纠纷中双方的责任认定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2],致使对药事纠纷的解决难以找到统一的解决方法。

    4建议

篇7

[关键词] 药师;合理用药;《处方管理办法》

[中图分类号]R9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0(a)-114-01

按《处方管理办法》第五章处方的调剂的规定,药师应对药品处方进行审核、评估、核对以及对患者进行安全用药指导等。药房是患者医院中获得药品的源头,具有专业技术知识的药师是保障患者合理用药最后的关卡。通过检索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发现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的论文大多为事后分析型,从而表明潜藏许多对用药患者可能会造成损害的处方药品,均通过了药师这一专业关卡进入患者手中。因此,为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特探讨医院药师管理面临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通过贵阳市部分医院药房处方调剂药师的情况,探讨及评价药师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提高面临的问题。

2 结果

2.1药师专业素质问题

贵阳市数家大型医院药房一线处方调剂药师以上职称的专业人员大部分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经多年工作时间晋升为药师、主管药师,仅极少数为本科学历的药师、主管药师或副主任药师。按《处方管理办法》第三十五条药师应当对处方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面对综合性医院药品使用品种众多、配伍繁杂的局面,处方调剂药师要达到该要求第六点对处方药品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的审核,必须具备较高专业素质。

2.2工作量问题

目前医院要求各科室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消除患者排队现象。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到大型医院诊疗的患者越来越多,药房处方调配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从而导致调剂药师没有时间对处方进行严格的审核及用药指导等。

2.3工作条件问题

由于药品品种众多、配伍繁杂,药师对处方的审核,特别是对处方药品是否有潜在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和配伍禁忌的审核,有时需要借助一些工具(软件或工具书等),这些工具的欠缺也制约了药师的处方审核工作。

2.4传统医院药学服务思想的影响

绝大部分医院药师“照方发药”传统的医院药学服务思想贯穿于处方调剂的工作活动中,仅极少数药师考虑处方药品对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提高的意义及和患者的重要性及严重性。传统医院药学服务思想长期及习惯的影响,不仅磨灭了药师的社会责任感,也降低了药师自身业务素质提高的迫切性。

2.5药师继续教育问题

面对飞速发展的专业医院药学知识,医院药师继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专业继续教育学分制的框架下,药师获得的大部分学分为非药学专业学分,仅少数药师通过或参加学术会议获得一定专业学分。由于当地药学会未开展医院药师继续教育工作,各医院因管理者重视程度的不同,只能靠自行组织多少不一的讲座等局限性药师继续教育工作,是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的。

2.6药师社会责任感问题

在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中指出:医疗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之一[2]。同时,据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检测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达250万。其中,约有19.2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而这种药物不良反应大多数由不合理用药引起。我国医院的不合理用药相当严重,不合理用药占全部用药者的12%~32%。不合理用药目前已成为威胁患者健康的主要杀手[3]。不合理用药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及药原性疾病(DID)发生率逐年增多,由此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越来越严重。面对如此严峻形势,医院药师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加强是紧迫而不能忽视的问题。

3讨论

医学和药学是两个不同的科学领域。医师、药师因学科不同,所掌握知识和专业技能也不同,准确的药品使用不仅可以避免ADR和降低DID发生率,而且可以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患者经济支出及提高医院医疗质量[4,5]。随着《处方管理办法》的实施,医院医师承担诊断及施药双重责任的传统临床医疗服务模式正式终结,同时在规范与发挥医师和药师在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方面的专业作用的前提下,二者共同协作以提高药物治疗水平和医疗质量为基本的医院临床服务新模式诞生。为迅速适应该服务模式并快速进入角色,相关管理部门或管理者应重视目前医院药师促进医院合理用药水平提高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2007-03-12.

[2]孙定人,齐平,靳颖华. 药物不良反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前言-36.

[3]邓勇.药物经济学研究在医院临床用药及医疗费用控制中的作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20):70.

篇8

医院是各种感染性疾病所致医院感染发生的场所,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巨大改变,特别是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现代传染病”的迅速上升,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无论大小医院所面临的主要控制的感染性疾病。特别是SARS病毒的出现,给医院感染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因而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是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据报道,新上岗医务人员及临床实习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全面了解的不及67.4%[1]。尽管%多数医院针对其存在医院感染知识欠缺的问题,制定了岗前教育计划,但从教育到实施仍显力度不够,医院感染知识教育关键则在意识的培养,树立医院感染重在教育,学校应首当承担。目前,我国医、护教育体系中尚无系统的医院感染知识的课程及教材,因此,开设“实用医院感染学”课程非常有必要[2],现将有关设想介绍如下:

1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充分认识“实用医院感染学”的重要性,树立较强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意识,在临床诊疗活动中有效预防和控制院内交叉感染,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开展,以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2 课程计划

2.1学时数

授课总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14学时,实验4学时。

2.2授课形式

由于医院感染知识渗透于各学科中,树立预防意识的教育应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即开始根植,最后通过集中的“实用医院感染学”课程进行知识系统强化和技能的训练。

(1)各学科中的教学:首先从改变观念入手,树立防止意识。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医务人员不怕脏的奉献精神,有时给学生造成错觉,认为讲奉献忽视了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教学中应将二者置于同等地位,有利于学生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养成,学科教学在特性情景中应适时进行医院感染知识教育。例如:《护理学基础》课学习各种注射法时或《诊断学》课学习各种临床技术操作时,可传授洗手、手消毒、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处置要求等知识。

(2)系统的课程教育:由于各学科中传授的知识相对零碎,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易造成遗忘,在学生进入实习前一个月进行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则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2.3授课内容简介

根据我国医院感染管理的要求,授课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

(1)《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总则;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与职责;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院感染的监测;医院感染的控制;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医院污物的管理。

(2)《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技术规范》:消毒与灭菌方法;手术器械和用品的灭菌;输注器材的灭菌;一般诊疗用品的消毒;内镜的消毒灭菌;医务人员手的消毒;皮肤与黏膜的消毒;医院室内空气的消毒;餐具和卫生洁具的消毒;物体和环境表面消毒;检验相关物品的消毒;口腔诊疗器具及环境的消毒与灭菌;织物的消毒;污水的消毒处理;污物的消毒处理;尸体及其相关环境的消毒;医院消毒灭菌的效果监测。

(3)《消毒管理办法》:总则;消毒的卫生要求;消毒服务机构监督;罚则;附则。

(4)《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总则;医疗废物管理的一般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医疗废物的集中位置;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及附

则。

3 方案

3.1 师资培训

由于实用医院感染学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参与,所以各任课老师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学科间彼此沟通、彼此关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提高,只有师资在理念上达成共识,同时各任课老师备课时要广泛收集有关医院感染方面的知识,注重临床实践,以便在各学科的相关情景中给予传授,集中系统的课程教学由专业教师完成。

3.2教材

由于目前尚无“实用医院感染学”的专门教材,所以教材需由有关专家及教师依据国家卫生部下发的有关规范、管理办法及条例等进行编写,内容设置力求最新的知识点最实用的技能,医、护学生的侧重点有所区别,不断更新。

4 评价

课程的评价包括教师的评价、教育管理机构的评价及对学生的评价。前二项评价按常规课程设置的方法体系进行,这里主要介绍单项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方法。评价的辐射范围近期评价和远期评价:近期评价在考察结束时可以考试、提问、论文报告的形式进行。考试以开卷形式为主,主要是考核有关理论知识和综合知识的能力。远期评价主要是对学生日后工作中的临床应用能力、技能的评价。这需要对学生毕业后的情况进行追踪随访,并进行实验研究,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价[3]。

“实用医院感染学”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教育到管理均给予足够的关注。学生医院感染控制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每位学生应将其作为工作职责之一,并在工作中合理运用临床技能。除学校教育以外,医院应将医院感染知识教育列入继续教育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申晓梅 对实习护生岗前掌握医院感染知识的调查分析 当代护士, 2003,3

[2]黄春晓,王义兰 浅谈实习医学生医院感染的分析与对策现代医药卫生, 2004,21

篇9

一、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监督1、依法执业监管:重点是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开展诊疗活动的“黑诊所”;医疗机构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开展诊疗活动及无处方权开处方;医疗机构出租、承包科室、超登记范围行医及非法为他人进行胎儿性别鉴定或选择性别终止妊娠手术的行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从事医疗美容诊疗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未经审批擅自从事医疗美容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医疗机构监督覆盖率达到100%,并建立健全分户档案,对医疗机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

2、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打击非法行医,具体内容详见《县2012年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方案》。

3、医疗广告监督:定期和不定期开展电视(台)、报纸(今日)、户外医疗广告进行监测,对虚假医疗广告的医疗机构进行监管,按《医疗广告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查处。2012年每月上旬集中监测,其它时间为不定期监测(监管计划见附件4)。

4、采供血机构执法检查:加强对县同路单采血浆站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监督管理,预防和控制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保障供血浆者健康,保证原料血浆质量,监督频次每年不少于4次(监管计划见附件3)。

5、放射卫生监管:加强医疗机构放射许可和对取得《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日常监督,重点抓好人员资质管理,规范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行为。放射卫生监督覆盖率100%,放射诊疗防护监测率100%(监管计划见附件1)。

二、传染病防治监督重点

1、重点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加强冬春季节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及夏季肠道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主要对各级各类的医疗、疾病控制机构疫情报告(监管计划见附件2)、感染科(组织)的设置、实验室生物安全、医疗废物及候诊室等公共场所的消毒管理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2、传染病防治情况综合执法检查:制定传染病防治综合执法检查方案,今年4月—9月主要对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同路单采血浆站及计划生育服务站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医疗废物、消毒产品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管理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3、实验室生物安全:重点检查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组织、制度建设及落实、工作人员培训防护及医疗废物的管理。检查对象是医疗保健、疾病预防机构、同路单采血浆站。检查时间安排在2012年4月—9月。

4、疫情报告:2012年5月—10月对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传染病诊治、转诊、报告进行执法检查;对疾病控制机构的传染病疫情网络管理、报告审核、疫情分析等进行执法检查。检查对象: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同路单采血浆站、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

5、医疗废物:4月—9月主要对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同路单采血浆站及计划生育服务站的医疗废物收集、运送处置、人员防护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6、医院消毒:重点对一级以上医疗机构的消毒供应室、手术室及口腔科(诊所)、血透室的消毒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7、消毒产品:重点对消毒产品的经营销售及使用单位进行监督检查。主要检查经营销售及使用单位的消毒产品的索证、消毒产品的标识等,检查对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药店、商场超市。

8、疫苗流通领域:对疾病控制中心及预防接种门诊的规范管理及疫苗流通领域进行监督检查。

篇10

关键词:基层医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全科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整体性强的临床医学学科,它与临床各科关系密切,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全科医生应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良好专业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能独立开展工作;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协调性、连续性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1 学生培训问卷资料

根据设计问卷对我院已经毕业的学员和在培的学员进行问卷调查。发出37份问卷,收回36份,1份未回收,回收率97.3%。

1.1培训基地的选择 选择三级医院:11(30.5%),二级医院:20(55.5%),区域医疗中心:5(13.9%),一级医院2(0.05%)。选择的理由:三级医院带教水平高,能引领学生学习。但是三级医院分科太细,不利于全科医生的培养,检查的手段和社区有差距。二级医院与社区的疾病谱接近,检查的手段和社区接近。区域医疗中心是本地区的医疗中心,技术力量强,疾病谱覆盖本地区,适合学生实习学习。北京目前的区域医疗中心为各区县的二级综合医院。

1.2培训内容及继续教育情况 学员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的只占2(5.56%)。对培训内容最需要的前三位内容:接诊技巧(32,占88.9%),临床技能(30,占83.3%),全科医学基础理论知识(21,占58.3%)。培训内容75%(27/36)选择多数能在工作用到。已经毕业10名学生问卷60%(6,占60%)需要以专家对口支援的方式到社区进一步的指导,来巩固规范化培训学习的内容。其他人员(占40%)选择短期学习和进修的方式提高业务水平。80%(8,占80%)人员经培训完后疾病的诊断水平和接诊能力有所提高。

2 师资管理

2.1教师入选标准 ①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有临床和科研经验和基础;②有全科理念,接受全科师资培训;③符合带教标准(参加全科医师师资培训);参与全科授课或带教;④符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指导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取得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具有大专学历并取得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熟悉本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能规范熟练的进行本专业技能操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治学态度严谨,能以身作则;熟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规定,能够认真履行各项职责。

2.2教师培训 针对教师全科理念较差,组织三级教学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教师对导师进行培训,提升导师的带教能力。主要内容包括《住院医师培训与考核过程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与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以教学研究提升教学质量》《如何上好一堂课》《全科医生的素质与角色要求》等内容培训。提升教师对全科医学的了解及规范化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带教能力。

3 基层医院培养全科医师现状

基层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培养全科医师的必要性体现在:①基层医院的疾病谱、检查和治疗手段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似,培养出的全科医师能够更好更快的适应社区工作;②基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对口支援关系,临床医师定期社区支援,可在完成培训任务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③在基层医院培训的全科医师了解本地区综合医院医院的医疗水平,方便患者的上下转诊及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但存在的问题:①基层医院师资水平有待于提高;②带教医师大部分由专科医师培训后担任,全科医师带教观念需加强[1];③临床教师带教模式单一,需要改进和加强。

4 对策

4.1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基层医院或区域医疗中心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主战场。作为全科培训基地的管理人员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并且明确培养目标:是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不仅要求能够准确询问、书写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基本掌握门、急诊常见病的诊断和处理,熟悉主要临床科室诊疗常规(包括诊疗技术),而且要树立以人为本、家庭为单位、社区为基础的观念,培养为个体与群体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的能力,学习与服务对象沟通并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技巧,训练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4.2机构健全规范管理

4.2.1完善的培训体系 2009年我院成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根据培训需求,成立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设立全科医学教研室,轮转必备科室设教研组长或教学干事,专人负责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开展。教学体系的完整是教学工作开展的保障。

4.2.2健全的规章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也就是规章制度,是我们应该遵守的,用来规范我们行为的规则、条文,它保证了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依据住院医师管理办法及要求制定《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办法》《全科医师带教师资管理办法》《会议制度》《全科医师出科考核制度》《全科医师考勤管理办法》《临床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等14项规章制度,完善健全的规章制度保证了培训的顺利进行及效果。

5 小结

住院医师是医院人才梯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医院的医疗质量.[2]在基层医院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必要的。要健全的组织结构,完善的培训体系及管理制度、培养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为培训顺利进行的提供保障。导师组与科室指导教师向结合的方式极大的帮助学生解决培训过程的问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葛辉玉等[3]研究结果指出,导师制培养模式在提高住院医师实践能力的同时,其理论基础、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外语能力。同时对住院医师医德和人格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全科医师培养要选择适合的培训基地。基地规范的管理和优秀的全科师资是培训质量的保证。增加导师组制度能极大的帮助学生完成轮转目标。

参考文献:

[1]崔树起.我国内地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全科医师杂志,2015,1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