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美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04:4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情感美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A-
0102-01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逐渐突显其内在的教学价值和审美意义,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对古诗词审美内涵的感悟成为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作品往往是对语言文字、思想情感、审美意蕴的高度融合,因此,引导小学生对这些内容的领悟与学习,成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笔者结合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创新与多样化设置,使学生领悟古诗词中的文字美、意象美、情感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养。
一、精心设置朗读环节,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文字美
文字美是古诗词的一个重要内涵特征,古诗词凝练的文字、抑扬顿挫的节奏值得学生感悟与领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古诗词中具有美感的句子画出来,通过美文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文字美。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八册古诗《小儿垂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对全诗进行整体朗读,使学生初步感知文字的韵律与节奏,融入到诗词营造的情境氛围中去。而后,笔者引导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轻轻地闭上眼睛,去感悟诗词的意境。笔者深情描述道:“一个富有朝气的孩童在河边垂钓,饱含稚嫩与童真。这个孩童为了不让鱼儿受到惊吓,连忙摆手婉拒过路人的问路。”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充分把握意境构造与解读的语气、节奏与氛围,引导学生感受孩童的稚气、天性与童真,最后引领学生根据此前的诗词解读与意境构建,再一次感受与体会诗词的文字之美。
二、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古诗词的意象美
纵观古诗词的内在构成,意象和情境是古诗词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往往将诗人的思想情感也蕴含其中。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由于自身的理解力和感悟能力有一定的欠缺,难以深入地理解和认知古诗词的内在意象,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古诗词营造的情景,使之能够充分感受和领悟诗词的意象之美。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课文《咏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诗词描写的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使之充分感悟与领会诗词之美。首先,教师在授课之前向学生展示春天万物萌发、生机勃勃的图片,同时播放春天柳树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心中初步构筑柳树的意象。其次,以春天生机勃发的图片作为背景,引导学生齐声朗诵《咏柳》全文,使学生逐步感悟春柳纷飞的意境。紧接着,教师逐词逐句对课文全篇进行解读和讲述,渲染、描绘和增强诗词意象的形象性、生动之感。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全诗的理解和认知,教师鼓励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将自己心目中的诗歌意象和情境表现出来,并且通过对诗词的写作与记忆,完成整体教学目标。
三、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深入感悟古诗词的情感美
在古诗词作品中,情感是贯穿诗词始终的一条重要线索,引导学生理解与认知诗词作品情感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多渠道、多方面地调动学生感悟和理解诗词情感的积极性。诸如在苏教版语文第十二册《石灰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知识讲解、学生讨论、诗词主题辩论等形式,使学生理解、领会和认知诗词作品情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诗词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词朗诵等教学活动,并通过多媒体教学系统地展示石灰煅烧的画面,将石灰的基本特征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其理解诗词意境和思想情感。接着,教师让学生以“《石灰吟》的朗读思考”为主题分组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阐述,营造出积极、踊跃的思考氛围。在学生初步完成了《石灰吟》的主题讨论之后,每个小组派一位成员采用演讲的形式阐述观点,教师则在一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与点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思想表达、辩论和思考的方式深入体会了诗词的情感美和思想内涵。
篇2
假如你突然发现,这样的环境对你说,其实他们所有的影驰似乎都没有太多的抱怨。
只不过梦想所带给我们的差距就在这一天又一天的变化当中变得明显起来。
但是你从来都不知道,在这些细小的情节发生的过程当中,你又在其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只是在这样的情景之下,所有人都在选择自己想要的一种过程,但是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每个人都能够找得到属于自己最完美的那一个替代品。
还是那么简单的一个故事吧。
但是再那样完美的故事情节当中,你们似乎没有多么美好的情感,你们是吧路上相遇的,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的感情由浅入深。
篇3
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我曾体会过这种能超越生死的东西,也正是它,令我从快乐无忧转为理智成熟。
小学,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接受灵魂的洗礼,一次漫过心底的爱。
在我记忆当中,一直到六年级拍毕业照之前,我都是快乐的化身。直到那次全体同学拍照留念时,心中涌出一股酸味。那是令我刻骨铭心的感觉,我永远忘不了。也正是从那天起,便注定了我的快乐被终结。
闪光灯一闪,我眼前变得一片模糊。
不必说那一起出游踏青时的欢声笑语,光着脚板下田摘莲蓬时的无忧无虑,一起在河边漫步收集落叶的闲情雅趣,脱掉手套一起打雪仗时的酣畅淋漓;也不必说生气时一句同醒目茶效果的话,伤心时一句安抚舒心的鼓励语。单是那一个个借文具时感谢万分的目光,就足以令我永生不忘。
毕业会的那天,由于我正感冒发高烧在医院打针,导致我拼尽全力跑回学校想看同学们最后一眼的愿望都没有达成。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65-001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对低年级的朗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朗读不只是简单的见字读音,而是一种语言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朗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示范读,实现朗读引领,在模仿中学习
好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那么在我们范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情感充沛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教师范读时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语言,就能把书面语言还原为丰富形象的口头语言,就能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就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其声、其情感染学生,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2.时机恰当
范读不可滥用,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前的范读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动听的声音和极富感染力的感情能一下子感染学生。教师应准备充分,还应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课中讲读文本时,我们应选择重点的段落或特殊的句子加以示范,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中的词语,从而帮助理解全文。教师要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自己准确的语言和满腔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另外,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到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这时教师恰当的范读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特殊句子的朗读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小池塘》这篇课文时,一开始学生读来如“白开水”一般,于是我便顺势抓住了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范读引领,范读时,声情并茂,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了白云就像是一群可爱的小白鹅,星星就像是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听我朗读的孩子们仿佛走进了那个美丽的世界……就这样,通过范读,无形中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把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文本中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二、情绪读,想象中加深感悟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但他情感的流露不是随时可以涌现的,而是需要慢慢地酝酿,找到一个“爆发点”,再激发出学生的深情和真情。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只会让学生觉得更无趣,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朗读与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是密切相连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因此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才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与朗读这两项工作不能孤立进行,也无法孤立进行。因此,我认为只有给学生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细胞,使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读出自己的理解,达到较好的朗读效果,才能让其入情入境,读懂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深情朗读课文,那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第三小节时,我是这样询问学生的:“当时得了奖杯的小蜗牛是怎么做的呢?谁来说一说?”学生们开始自由讨论,此时我创设的情境如下:
师:小蜗牛们,我想采访采访你们!
师:吃早饭的时间到啦!小蜗牛们,快过来吃饭吧!(咦,你怎么还背着奖杯呢?)
生:我怕别人不知道我是飞行冠军。
师:心里都想着炫耀自己呢!
师:哎呀,天不早了,小蜗牛,快放下奖杯到软软的草地上睡觉去吧!好不好呀?
生:不,我睡在奖杯里。
师:为什么呀?
生:生怕被别人偷了。
师:哦,原来这样呀!
师:蜗牛就是这样,白天背着奖杯到处炫耀,晚上就睡在奖杯里,真是太(引读)――“得意洋洋”了!
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一下子走进了蜗牛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蜗牛的得意洋洋,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把那种得意的感觉读了出来。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学生已经悟出了蜗牛的得意,我们还能说学生对课文不理解吗?没有自己的感悟吗?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学生一定能够理解、感悟课文的内容。
三、表演读,感受文本乐趣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然语言积累也不足,老师就要想办法让孩子脑中产生的表象转化为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体验,是开启文本的金钥匙。”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带着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诗歌内涵,可以根据孩子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喜欢的“演一演”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江南》中描写鱼儿在荷叶间嬉戏的四行诗句时,我便让学生做做小鱼到荷叶下嬉戏的景象,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地举起了小手。于是,我把他们叫上了讲台,他们学着小鱼的样子,双手合拢,摆动着身子,在荷叶下穿梭,当孩子们演得正欢时,我便马上问他们:“小鱼们,你们游得开心吗?”有的说:“很高兴,我要和其它的鱼儿一起玩耍。”有的说:“我也很开心,我游到这儿,游到那儿,很自由。”还有的说:“我还想多找些鱼儿一起捉迷藏。”……看到孩子们有了这样的感悟,我便这样来引导孩子们:“小鱼儿们,现在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池塘,让我们一起走到荷叶下面,尽情地穿梭吧,一起来读好这几句小诗,把你美好的心情告诉老师和其它的小鱼吧!”此时的孩子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尽情地边演边读,感受着诗句的美好。由此可见,表演读不仅能够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从而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样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加强朗读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感受美、体验美,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阅读能力,陶冶阅读的品质。朗读是“活”的,朗读使人感知、共鸣。因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朗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重视朗读教学,使朗读真正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用精彩而实用的朗读实现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
篇5
古滇国留给我们的遗产中,最生动和完美的,莫过于青铜器。江川李家山埋藏的是一部历史巨著,它记载着两千多年前延续四个朝代的辉煌,是云南先民的历史足印。在栩栩如生的青铜器中,我们忽然发现了古滇国这些辛勤劳作和载歌载舞的场景是多么熟悉,我们甚至可以听到织布机上传来的唧唧之声,可以伸手触摸苎麻织成的美丽裙裾……。云南地处西南边陲,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交通条件的限制,与中原地区长期阻隔,被称为"蛮夷"、"瘴疠"之地。故云南古代民族很少受中原汉文化及传统礼教的影响和束缚,而崇尚自然和个性。反映在青铜器制作中,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显得更加粗犷奔放和富有想象力。虽然中原地区早在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就趋于纯熟和完善,但其种类、器形和图案显得呆滞刻板,缺乏活力和生气,如象征帝王、诸葛亮侯权威的铜鼎、铜尊、编钟等,多为体形庞大而笨重,格调过于严肃和规范化,使人感到威严、庄重和神秘有余,而生动活泼不足。就器物种类而言,中原地区由于铜锡稀少而珍贵,故青铜器多为兵器、礼乐器及宫廷用品,而且多为王公诸侯贵族所专用,非平民百姓所能享用。而云南不论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兵器、乐器还是各类装饰品,都可以用青铜制作。如滇青铜器中的铜伞、铜枕一类生活用品,在中原地区不会用青铜铸造。另外,中原地区铜兵器虽然种类繁多,但象滇青铜器中诸如鸟钮予、缚虎予、吊人予、狩猎纹斧、虫形纹斧,蝉形纹斧、手形銎戈,人形纹戈、虎钮穿銎戈、猎首纹剑、人形纹剑、立犬狼牙棒、三鹿啄、虎噬牛啄、蛇头纹钺、蛙形銎钺、蛇头纹叉、虫兽纹臂甲等铸造或刻画人物、动物及昆虫的兵器,在中原地区也极为罕见。
此外,在铜鼓、贮贝器、生产工具及装饰品中有祭祀、剽牛、狞猎、舞蹈、放牧等人物活动场面如虎、熊、鹿、牛、猪、豹等动物博斗情景。如祭祀播种贮贝器、纺织贮贝器、五牛线盒、虎牛铜枕、立鹿针筒、立牛铜壶、踞侍俑铜勺、蛇头銎铲、四舞俑铜鼓、立蛙铜鼓、虎豹噬牛饰、八人猎虎捉饰、二虎噬鹿捉饰、猎鹿捉饰、剽牛扣饰、二牛交合扣饰、房屋模型扣饰、长方形猴边扣饰及兽形金饰、鸡形杖头饰、鸟衔蛇杖头饰等,造型各异,刻画细腻微妙,生动形象。
陶行知认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越是接近孩子生活的东西,也就越能激发起孩子求知的欲望。生动鲜活的场景既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也能为幼儿的自主性学习提供轻松自由的环境和广泛的空间。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与社区资源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就地取材、精心选择本地资源,将其融入幼儿课程中,使幼儿的活动充满乐趣与生机。《纲要》强调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美化自己的生活"。
为了有效进行古滇青铜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补充运用,我平时留意有关信息,收集有关书籍,影视碟片,及时收看并录制反映青铜文化题材的电视节目,以备使用。还有铜制品更是处处留意收集,归类收藏。有时还发动家长、幼儿收集有关青铜器的相关图片、仿制品,并布置相应的活动区域,让幼儿随时摸、看、玩,使幼儿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加强美的视觉感受,培养幼儿对美的敏感性,引发幼儿对美的向往。以"走进自然、参与探索"为手段,"让孩子成为心灵手巧的快乐娃"为目标,为陶冶幼儿美的情操,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 青铜文化练就了幼儿发现美的能力
参观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是扩大眼界、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使孩子们对富有创意的古滇艺术品充满敬意,体会到古滇艺术具有审美与实用双重功能的特征。参观时我还有意识地把有关内容录制下来,回园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使欣赏活动更有效地进行。
二 青铜文化培养了幼儿表现美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积极参与来感受、表现古滇文化的美。比如欣赏"牛虎铜案"的活动中,我首先把"牛虎铜案"仿制品呈现在孩子们面前,让他们摸一摸、看一看、玩一玩之后,再提出"你看到了什么""它的形态怎么样"等问题,充分发挥幼儿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我积极引导幼儿讨论"牛虎铜案"的造型、色彩、动态及制作材料等。由于历史的沉淀,每一件古滇青铜器都有着它丰富的内涵,或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体现当时人们生活的状况,如"三人猎虎"、"七人猎豹"等扣饰,表现了惊心动魄的捕猎场面。无数的兵器品种繁多,制作也很精美,体现了古滇人民是一个剽悍的民族,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在活动中,我通过图片、影像资料、青铜器仿制品等工具,引导幼儿猜想每一件器物的用途,并进行分类,古今对比,使幼儿对古滇国的猎鹿与捕鱼、铸造与加工、剽牛与祭神、战争与武器、服饰与建筑、音乐与舞蹈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并通过说一说、画一画、唱一唱、做一做等形式再现古滇人民精湛的艺术杰作。
三 青铜文化提高了幼儿创造美的能力
篇6
一、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
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要想打动作者,首先要打动自己。福楼拜在创作《包法利夫人》的时候写到包法利夫人死亡时失声痛哭,作品发表之后感动了无数读者。同样教师在讲课的时候精力充沛,激情飞扬,就能深深地感染到学生,让孩子们也能和文本一样血脉相连,情感共生。教师感动学生,靠的是自己的感情,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教师充分研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把握住文本,作者的情感脉络,让自己的情感始终和文本的情感保持着和谐的状态,就可以以自己的情感田野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唤起学生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就能够产生愉悦激动的情绪。情感的跳脱飞扬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积极,师生的互动就会变得积极有效,孩子更加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体现在语言表达时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快慢的节奏,以及内容上的幽默风趣。倾听大师们的讲课,王崧舟老师语言像诗歌一样优美,彰显诗化的魅力,好像潺潺溪水一路欢唱,滋润着学生们的心田;孙双金老师的语言澎湃激昂,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于永正老师的语言娓娓道来,态度温和而慈祥,让人感觉就像爷爷坐在树下和疼爱的孙儿讲故事……他们都能够有效地调动孩子们上课时候的情感,让孩子忍不住沉沦其中。因此语文教师充满情感的语言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一种感染,更是一种引导,引导孩子如何带着情感去阅读课文,去体会作者的喜怒哀乐,促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理解文本,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字里行间的感情,用自己的头脑去揣摩语言运用的巧妙,用自己的嘴巴去评价文本语言的优美意境。教师的情感不仅体现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还体现在教师的神态和体态以及动作当中,教师一举一动都汇集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教学过程中的举手投足,笑语盈盈,都彰显着教师丰富的情感,教学艺术高超的老师能够从文本中发掘到情感线索,从而巧妙地运用语言,体态语对孩子们进行恰如其分的情感熏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得孩子们能够从中受到启迪。教育就是要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影响、熏陶、引导,让孩子们在润物细无声中去体会情感的妙处,感悟到文字的魅力。
二、让情感的血液在课堂奔流
没有情感融入的语文课堂就像一杯白开水,能够有效地渗入学生的成长历程,但总是让人觉得平淡;而融入情感之后,课堂就成了鲜红的血液在奔流,能够让人感到到燃烧的激情和奔流的,因此课堂要关注情感的渗透和激发。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故事性强,文质兼美的课文,用心研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给学生心灵以深刻的感染。学生的情感一旦被调动就像决堤的江水一发不可收拾,渗透到课文的语言文字学习当中,就能与作者,与教师,与文本进行有效地对话,从而达到情动于心中而发乎外,在情感的碰撞中充分领悟课文中包含的情感,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比如我在教学《二泉映月》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领悟到阿炳所遭受的苦难,感悟到其坚强不屈的精神,我首先引导学生充分读课文,边读边引导学生想象,并让孩子说一说眼前仿佛看到的画面,然后让孩子再静下心来读一读,接下来再看画面,听老师配乐进行朗诵来感受乐曲包含的人生经历和阿炳内心的酸甜苦辣,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欣赏《二泉映月》。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陶醉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对于阿炳乐曲中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生阅历有了心灵体验,为后面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篇7
我很不喜欢焦躁这种情感,它束缚了我的内心,我一点也不觉得快乐,压力也因此横生,像条锁链一般捆住我的心脏——我觉得心脏跳动得有些艰难。
“假如人类没有情感就好了。”
我被我这个荒唐的想法吓了一跳,但之后我又陷入了沉思之中。要是没有情感,那人类就彻彻底底成了一个理性动物,没有快乐,没有悲伤,没有暴跳如雷,没有抑郁寡欢。那该有好啊——抑郁症的病人也就不会存在了,就不会有人的心灵受到折磨了。
篇8
体态;方法;环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8―0079―01
语文教学的情感性很强,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美的情感因素,积极创造情感美的氛围,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情感艺术创造情感美,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互动作用,使彼此产生一种美的感受,使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和谐发展,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语言表达情感美
1.讲析中领悟情感美。列宁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可力求通过语词的褒贬使学生领悟情感。如,在教学《论雷锋塔的倒掉》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鲁迅对封建势力、封建统治的憎恶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情感色彩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取得胜利的欢欣和对法海受到惩罚的欢乐之情。
2.美读中体验情感美。美读可以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出来。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美读示范,引导学生进行美读训练,使其在读中入境,读中明理,读中生情。教师在美读示范时,情感应随文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时而要激昂慷慨,时而要含蓄低沉。如此,外现于教师的情感才会充盈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篇课文。美读示范不仅可运用于散文教学,而且可运用于古诗文教学等。实践证明,当教师有感情地范读时,学生会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愿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
二、通过体态表现情感美
教学中,教师犹如舞台上的演员,举手投足、一观一望、一颦一笑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服务于既定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教师用深沉、亲切的目光凝神学生,学生会觉得教师既严肃又和蔼可亲,值得信任和尊敬;如果教师眼睛无神,目空一切,学生会觉得教师漫不经心,没有责任感,进而冷漠处之;如果教师怒目圆睁,横眉冷对,学生会觉得教师不可一世,令人生畏。同理,教师在教学时,针对课文的不同情节,配合以不同的体态和神情,能够很好地感染学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教师在教学《最后一次演讲》时,讲到“擂桌”处,不仅音量提高,一字一顿,而且还和学生一起擂响了桌子,声音、表情、动作一齐到位能够真切地让学生感受到闻一多先生当时的激情和怒气。
三、优化方法渲染情感美
学习是苦差事,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优化教学方法,变“苦学”为“乐学”,渲染情感美。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教师可采用整体感知,训练语感的教法;创设情景,帮助理解的教法;小组合作,集思广益的教法,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教学的艺术美,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除教法的综合使用外,物质媒介的充分利用在优化课堂教学中也尤为重要。如,在教学《狼》时,教师可以根据故事情节预先制作屠户“遇狼、避狼、御狼、杀狼”的多媒体课件,上课时让学生一边观看课件,一边复述故事。逼真的图像、生动的故事,会让学生亲切地感受到屠户的勇敢和机智,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四、依靠环境创设情感美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育方式只会向学生灌输基础和理论知识。在21世纪的今天,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育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事实上,从真正意义上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能引导学生从内心到外在,从思想到行动的教育手段。同时,情感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要求,也是培育学生学会与人情感交流,从而达到思想上的共鸣的有效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情感
面对基础年级的学生,怎么使之对语文这一科学产生兴趣是教学的关键。小学生年纪小,性格活泼,对周边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很容易因为外界的事物而走神,注意力难以集中。针对这个教学现状,教师不应该采用责罚的方式,而要设法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之中。其中,一个颇为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一个神秘、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语文教学之中,体味课文情感,激发自身的思想和情感,促进小学生心理的情感发展。
如: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将肖邦的画像放出来,还可以配上肖邦的名曲《夜曲》,忧郁的情绪马上感染学生。学生对老师下一步所做的教学内容会充满兴趣,学生的心里会有很多的疑惑,画像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会突然放这首歌?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主人公肖邦,然后再引入课文内容。文中肖邦死前对他姐姐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是全文的关键,这深深的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肖邦虽无可奈何的不得不离开了祖国,可他一直日夜思念着的祖国,将自己对祖国的所有情感都倾注于音乐之中,至死不渝的深爱着自己的祖国。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一些有关波兰被沙皇俄国控制和压迫的图片和史实直接的展示出来,让学生用心去体会,激发学生的同情心,让学生置身于当时的社会场景,用肖邦的爱国情感做引导,从真正意义上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从情感上理解语文,让语文教学更美好。
二、情感教育生活化让学生表达情感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存在于生活之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在生活中产生的经验,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兴趣为关键,以激发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为目的。全身心的投入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生活中的情感素材挖掘出来,把语文的情感教育带进课堂之中。情感教育,是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导学生表达自身的情感的一个有效方法。
如:在学习《第一次抱母亲》时,文中母亲最重的时候也只有89斤,却拉着“我”,背上妹妹,肩上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母亲并非力大无穷,但母爱却是爱比天高。这是,教师可把学生和主人公对比起来,如:文中主人公是长大了才第一次抱母亲,那你们呢?你们有抱一抱你们的母亲吗?谁记得母亲的生日?谁记得母亲穿的鞋子码数?谁又知道母亲的身高和体重?利用这类型的问题直接引起学生在生活中与母亲一起的点点滴滴,唤起学生心中的亲情情感。《第一次抱母亲》文中的母亲深爱着她的孩子,而主人公也深爱着他的母亲,并对母亲产生愧疚,母亲为了家才累垮的。
母亲,母亲,每一句母亲,都是心中的酸楚,疼痛不已却不窒息。人,害怕的事情有很多;但,最害怕的其中一样,莫过于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你们作为学生,作为父母怀里的孩子,读了这篇文章,你们心里有何感受?你们的父母亲,是怎么对待你们的?你们,又是怎么对待父母的?教师可以适时布置一些作业,以学生对父母的情感为线索,更进一步的进行情感教育。如:回家问问父母对自己的期望;为父母洗一次脚;主动的拥抱父母;了解一下父母的兴趣爱好、喜欢的娱乐活动、穿着的尺码等等。将情感教育生活化,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情感教育,激发了孩子对父母的爱,又正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引起了孩子在学习语文情感时的共鸣。情感教育,让语文教学更直接、更美好。
综上所述,小学生年纪虽小,却也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要让他们和别人的世界融合在一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必不可少的就是进行情感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一来可以传授语文知识,二来可以利用学生的情感为线索,让学生理解文中的真善美。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直接激发学生的情感,也可以将语文生活化,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将心比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的教育道路仍在探索,需要广大教师孜孜不倦的坚持和努力,才能语文教育课堂异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徐松坤.运用多媒体教活小学语文[J].小学教学参考.2009(18)
篇10
(一)初中美术情感教育渗透力不足
笔者就某一中学某一次美术课作为实例进行研究,探讨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对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提升的影响,将20名学生分成两组进行不同方式的美术教学,受到情感教化的学生对艺术画作的分析和鉴赏更为深入;接受技能教学的另一组学生可熟悉地掌握绘画技巧。然后给两组学生布置独立创作的作业时,接受感情教化的学生创作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创新性远远强于只接受技能培训的学生。
(二)中学美术情感教学模式受传统观念的制约
美术教学在初中教学中地位不高,美术师资力量薄弱,美术教师接受的讲学与培训机会少,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陈旧,使得原本活跃灵动的美术课堂变得枯燥乏味。部分教师对教授的美术画作认识不足,对画作的艺术价值评价不准确。对美术的价值没有从“人的情感”中探求真知,被利益化的市场价值导向误导。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渠道,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教学手段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发现艺术的美,美术课堂中的艺术氛围没有真正营造出来,更挫伤缺乏美术兴趣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解决初中美术教学情感教学问题策略
随着初中美术情感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发现其发展过程中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建议,为促进初中美术情感教学提供发展策略。
(一)开发多样性美术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扬传统美术教学的优良之处,如对我国传统艺术画作的画风分析、虚实相生的传统画技的特点及山水人物特殊画风的传承,在此基础上注入对中国传统美术的情感。对一幅巨大的山水画作,作业时怀抱何种情怀进行创作,分析画中的人物表情、动作和行为特点,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画作的伟大力量。同一幅画作还可从不同鉴赏角度进行分析,激发学生思考画作的不同特点,除作者的爱国情感之外,还要有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感叹大自然的伟大奇妙。山河自然组合的意境、山环水绕的美妙都具有一种神奇力量,通过画笔展现在众人面前又是另一番滋味。教师可根据此类方法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引领学生发现心灵的美,升华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感性与理性思维综合平稳发展。
(二)发掘美术情感教育“人文性”
中学美术教学是多数学生学习美术的启蒙阶段,中学生在身心成长变化中情感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中学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多数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极其高端的美术技能和技法。提高中学生的美术情操需从学生心理情感变化特点着手,在课堂上适当培养学生的独立创作精神、空间感知能力和思维灵动能力。灵感来源于现实中的各类客观事物,更高于现实,需要学生自主发动思维,在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中,需要对其情感认知能力进行升华。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