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学目标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篇1

关键词:校本课程资源;情感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10(S)-0021-2

所谓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自主开发的课程。它是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以国家课程方案和地方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旨在满足学生需求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课程资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一个涉及自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综合的、开放的系统。校本课程资源,就是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学校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所能找寻到的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社会的文化的或自然的资源。校本课程的内容有多样性、灵活性、差异性和直接的实践性等优势,这是对国家课程有益的必要的补充。它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如何引用校本课程资源实施情感目标,笔者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1趣味物理与科学探究意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及课程资源状况,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应该科学有效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探索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提供课程保障。如校本课程资源中的有关“趣味物理”的视频和文字。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保持初中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探索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校本课程资源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例如,播放一些有趣的音像资料:“被吸进瓶内的气球”、“奇妙的肥皂泡”、“能点着火的玻璃”、“土豆电池”、“小熊震荡秋千”、“水下的音乐门铃”、“魔管”、“静电除尘”、“不怕烧的手套”、“静电电动机”、“ 玻璃也会导电”等等。这些趣味实验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需求,从而获得新的情感体验。也可以让学生看一段、听一段趣味物理故事,也能起到激发科学探究意识的效果。例如:“会跳跃的声音”。前苏联的莫斯科的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在半径70km的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km到160km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见;令人奇怪的是,从半径160km一直到半径300km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这真是令人奇怪而又有趣的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地带呢?再如“往高处流的水”:在新疆的沙漠深处,最为奇怪的就是“水往高处流”这一自然奇观以及在青海西宁的“倒淌河”现象;在济南市东南外环路省经济学院以南约1.5km处的“怪坡”上,驶过下坡的汽车一旦熄火,竟又慢慢地自动爬上了坡。而汽车下坡必须加大油门。观者无不称奇。

以上自然现象,会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达到科学探究的目的。实际上,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2名人佚事与人文科学素养

“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诸如,物理学科发展的历史,就是物理学家不断向传统挑战、创新的历史,物理学每一个定律、每一个结论都体现着物理学家的人文素养。爱迪生采用一千六百多种耐热材料和六千多种植物纤维进行试验,最终发明了白炽灯;富兰克林奋不顾身放飞风筝测定云层间的电流;奥斯特顶着前人的学术权威,突破安培、毕奥的学术禁锢研究磁电转换现象等等。这些事件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提高了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培养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文素养”还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刻苦但不失灵活的工作学习方式。用“移动的黑板”(安培的专心致志)激励学生;用“煮手表的故事”(牛顿的废寝忘食)感染学生;用“两个不同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的“思想实验”)引导学生;爱迪生巧用“排水法”测出灯泡体积;焦耳体弱多病自学成才和李政道没有中学、大学文凭却成为物理学家等等。这些物理学家都是在成功和失败、顺利和挫折的斗争中,以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他们以“勤”补“拙”、以“巧”代“拙”的生动事例穿插渗透,对促进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提高学生的意志修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提醒学生在学习中时时注意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意志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那么将会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正是在看似死板的自然科学中教出社会人文特点来。

3尖端科学技术与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本课程实施的目标其中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科学价值、人类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课堂教学中播放展示尖端科学技术的音像资料。例如:“航天发射”、“宇航员太空失重”、“戈壁滩上的风力发电站”、“激光应用技术”等等。现代科技的噪声利用:噪声除尘、噪声诊病、噪声制冷、噪声发电、噪声武器、以噪治噪、能利用噪声追击飞行中的飞机等。尖端科学技术凸现着人类价值与科学价值的无穷魅力,能够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的信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立志于科学探究的远大抱负。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历史和科学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从内心确立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4校本课程资源中地方资源的纳入

地方资源包括:社区家庭、学校附近工厂、企事业单位、地方科普基地、地方历史文化、地方景观及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等资源。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体验教育、实践教育、探究活动,为校本课程的开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河北省阜平县,一个属于国家扶贫项目的奶牛场落成后屡屡发生奇怪现象,4年之中竟遭受了8次雷击,先后有6头奶牛被击死,15头奶牛受伤,多次发生几十头奶牛被一起击倒的事件。不过令人奇怪的是,和奶牛相伴的奶农竟一次次奇迹般躲过了雷击,安然无恙。为什么雷电只对准奶牛,而放过了和奶牛在一起的奶农呢?阜平县气象局局长张新利解释说,雷电落地后,地面两个不同点的电压不一样,会产生“跨步电压”,牛前后四脚着地,跨步电压大,而喂牛的人或挤奶的人,他们在劳作时多是双脚基本并拢的,这样,跨步电压恰恰是最小,这样就避免了受伤。在雷电天气里,为了安全,不跨大步走路,也是这个道理。

再如:在工业发达的市区,平均气温要比农村偏高;冀北地区沙尘暴频发;矿区集中地的瓦斯爆炸和渗水造成血的教训;重庆市去年的罕见大旱和今年百年未遇的大涝等等。这都是利用地方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实例。

校本课程开发大多数集中于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的课程领域,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情感教学目标实施的物质保障。这也恰恰体现了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校本课程开发强调课程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能够打破“应试教育”只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打破忽视情感、态度、动作技能、社会交往等其它方面的发展的不良现象。这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刚平. 校本课程开发[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2]余文森. 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 2003,(11).

[3]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组.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验[J]. 课程•教材•教法.1999,(2)

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 实践样态 深化途径

一、引言

校本课程是基于全面教育价值观的课程。利用校本课程建设,将会给现有教学体系带来新鲜血液,从而有利于实现现代中小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增速。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当代居民个人需求的转变,其逐渐倾向于对个人素质、精神、文化等方面提升的需求。而这些层面的内容要想得以满足,现代教育质量的提高就很有必要。中小学教育是国内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面向青少年群体开展素质教育。这一学生群体决定了教育应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个体的差异等诸多因素。然而,较多传统的教学,已经从事多年应试教学,将死记硬背、教师教学生听,和升学考试作为教学重点,忽略了青少年的个性特征,没有把对青少年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放在首位。为了满足居民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提高青少年教育教学质量,改变现有传统教学方法及模式势在必行。校本课程是旨在改变中小学教学中一味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理解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从而从信息中获取有效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将校本课程带入教育课堂,将会有助于以核心价值观为理念的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校本课程的实践状态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校本课程的实践状态,使其应用变得更为顺利与科学,就应当与传统教育模式加以区别。教育界认为校本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均与传统教育存在较大不同。明确认识校本课程的四个维度,从四个维度出发找准由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向校本课程建设之间的过渡。

第一,针对教学目标而言。校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以课本内容为纲,旨在利用现有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及课程大纲要求,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并可从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课程体系理念的理解,实现自身学习方式的改进,最终获得一定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及应用能力。而传统教学理念更强调对知识的背诵与记忆,以这种途径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传统教学的课程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成长空间。

第二,针对教学内容而言。校本课程教学内容可以打断现有课本内容的章节,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个体差异等,为学生设置一些更加适合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的设计并不是脱离了课本,而是更有针对性地对课本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和有效扩展。利用校本课程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体系,学生能够更为轻松地、循序渐进地实现对整个课程体系的了解与认知。在知识学习基础上,实现课本内容外延与知识面拓展。

第三,针对教学模式而言。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并不只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身的搜索、学习、分析、报告等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模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利用校本课程的新颖教学模式,将会推动课堂活跃氛围的生成、学生自主能动性的O大提升,从而使中小学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加快学习进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多个方面产生重要作用。

第四,针对教学方法而言。校本课程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与听讲,其还倾向于利用实验探究的教学形式带给学生与学习有关的更多的新鲜感。这一教学方法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改变,教师不再单纯处于监督与辅导的地位,更倾向于引导与带领的地位,从而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让中小学生能够解除心理障碍,实现与教师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校本课程的深化途径研究

在上文当中,作者针对校本课程与传统教育教学的区别进行了研究,从而对校本课程的实践方式作了明确说明。在本部分中作者将基于校本课程建设流程,从两个方面对如何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提出对策。

第一,从实际出发,多步确立校本课程目标、内容。校本课程的实施与传统教育之间存在区别,其并不存在相同的目标与内容。这是由校本课程所具有的因地制宜特点所决定的。因此,为了更有助于校本课程的完善建设,就应当从教学对象、环境出发,设置具有针对性强、适用性强、可行性强的课程目标及内容。在初次确立课程目标及内容基础上,还应当采用多步探讨的方案,不应当为了节省时间而忽略校本课程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契合性。通常应由不同年级主要授课教师来制定校本课程计划及实施策略,并专设教学评价委员会,来对校本课程的教学及实施方案进行讨论,从而确立一种或几种可行性高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首次采用校本课程开展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校还应当选择试点教学模式,以验证确立的校本课程教学体系是否符合教学任务完成、教学质量提升的需要。在进行试点教学后,选择明确的校本课程教学方案来对整个学校进行全面实施。通过对这种多层次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供学校选择出最为恰当的校本课程,这样能够保证校本课程改革进度的稳步推进,可促使整体教学质量的稳健提升。

第二,重视过程评价,设置多维度评价机制。良好计划是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而具有科学性的评价机制,将可帮助校本课程战略规划的长期稳步推进。在进行这一评价设置时,应把握全面性与重要性原则,使问题得以发现、方向得以明确。通常应赋予学生与教师的评价权限,并针对不同模式的校本课程方案进行综合考评。具体可采用以下评价表来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在进行上述表格的评分之后,校本课程实施的教师应对表中数据进行归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具有同等办学资质,并在同一地市的中小学校评分进行比较分析,以找寻自己所在中小学校实施的阶段及水平,为下一步改进校本课程建设提供重要参照数据。

四、结论

通过上文的研究,可以发现,校本课程在当代中小学教育教学体系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校本课程不但可以满足众多家长对中小学生升学的需要,而且能够在这种新颖模式运用中,使中小学生的思维、思想及道德素质逐渐提高,从而让中小学生获得认知能力、分析能力、研究能力的提升,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因此,作者首先针对当前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四个维度上将校本课程与传统课程教育教学之间进行了比较研究,明确了校本课程的实践形态,最终提出了些许有利于深化校本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本文的研究,作者期望能够为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设贡献力量,从而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倪闽景,纪明泽,何永红.向均衡、精品、特色迈进[J].课程教材,2013(03):022.

[2]郭晓勋.教育科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和途径[J].教育探索,2010(07):109-110.

[3]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22(3):18-22.

篇3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学思路;教学尝试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定的民主化。我国近几年进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提出: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确定个性化、特色化课程,来满足学生个体差异需求和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

一、校本课程教学思路

学校的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必须体现校本化。在高中常规英语教学中,教师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但在培养学生的言语技能,特别是交际能力方面做得很不够。因此,我们将“把知识转变为初步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校本课程的目标之一。英语教学大纲提出,在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过程中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们校本课程的目标之二就是增加学生对所学语言知识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知识的了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英语教学常有这样的弊端,即课堂教学以灌输──接受型模式为主,由此产生学生认识能力、自学能力低下的不良后果。在校本课程中突出学生的认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我们追求的第三个目标。

二、校本课程的内容与安排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开发。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的安排应依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为学生提供既容易实践,又补充必修教材内容的实用的、短小而又相对完整的板块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因此,在课程设计模式中,我们统一每一章的编写体例为:A.研究性课题学习(Research Tasks for Learning)B.模仿与操练(Imitate and Practice)C.欣赏(Appreciation)D.生活实践(Learning in Doing)E.潜能开发(Developing the abilities)F.阅读网站(Reading On Line)G.评估与评价(Assessing)。

三、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们摒弃了以前单一的灌输──接受型的“填鸭式”教学法,采用提问式、谈话式、讨论式、表演式等教学方法。我们将材料印发给学生,要求他们根据提示进行自学,每堂课开始时,要求学生提出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然后再由他们自己讨论解决。在教学中,我们对听、说能力给予了高度重视,为了增强学生的听、说能力,始终保持和发展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校本课程的效果评估

校本课程是一门严肃的实践课,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制订了相应的测试方法。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校本课程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不将词汇作为测试内容。测试主要着眼于考查学生的交际能力、背景知识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行学分制。这在评价导向上要求教师不但要上好常规课,而且要能组织、开发出1~2门具有校本课程意义的、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

五、校本课程尝试中的思考

1.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使“人”的存在和“人”的应有地位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凸现和回归,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教书匠”的形象,以“研究者”的身份积极投入实践中,增强研究意识,不断养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习惯。

2.合理兼顾学生兴趣和学科能力培养

我们在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往往会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忽视教学目的调查。我们发现选择英文原版影片欣赏、英语视听的学生较多,大部分学生选择的原因是这些课要求不高,情节有趣,比较轻松,很容易拿到分数。因此,在课程安排方面,在兼顾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做出合理的调配,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3.要减轻学生负担

任何加重学生负担的做法都不会得到学生的支持,更谈不上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在选材时,特别要注意文章的难易度,尽量降低对学生的词汇要求,对不能猜测的生词,我们一般加以汉语释义,使学生自学时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把握上。再者,由于注意选材的趣味性、多样性,这就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完成了学习任务,为授课时的设疑、答疑、讨论做好准备。负担轻、效率高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参考文献:

[1]丁筱燕.新标准 新理念 新课堂:Britain and Ireland.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9).

篇4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37-02

校本课程开发是从某一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相关部门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作为课程开发的指导,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体现该校办学特色与理念,进行课程开发的人员或是独立自主、或是与他人通力合作,带着一定的倾向对选定的课程教学素材或教学活动进行必要的创新或改编的课程开发活动。而有着怎样的反映人们价值取向和利益追求的课程目标观,对如何进一步确定课程目标,从而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最终引导学生向什么方向发展是相当重要的问题。本文对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中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确定目标提供思路与指导。

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取向的定位

普通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坚持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并力争在课程实践中得以贯彻,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作为教学工作的突破口;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他们形成各自的运动专长,以便将来在生活中得以运用;促进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改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以上这些是高中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主要的定位。由此可见,高中阶段体育课程理念价值取向的重点在于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主张身体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更加关注运动本身和参与运动的人的本身发展,把体育的自然观与人文观恰当地融为一体;新课程理念更加关注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别以及由此差别产生的不同需求,强调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有明确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为每一位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样的课程目标价值取向重点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在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需要、社会的现实和预期需要以及学科自身的发展和规律,做到力求平衡、均衡发展。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确定的基点

1.以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校本课程追求的是差异性与多样性,其目标取向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这与国家课程注重统一性有着很大不同。但是,就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关系而言,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要依托国家的教育目标体系,应该是国家教育目标体系的丰富和完善。进行课程目标的选取和设计时,应该把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与国家课程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不能人为地划分明确界线而加以割裂,使二者在同一过程均能得以实现。高中体育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以贯彻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为出发点,结合每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强调差异性与特殊性,在实现运动技术、运动技能、身体、心理、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基础上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定位,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教育目标要求。

2.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内涵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不同的性格差异和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有区别地对待他们在运动能力方面存在的差距,为他们提供不同层次和类型的课程供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更好的发展。实际工作中,在确定课程目标时,全面细致地考虑不同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社会中可能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尽可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基于此,就要优先考量和选取一些能真正反映学生个体需要的目标,把它们排在前列。此外,学生需求逐渐拓展,兴趣爱好也复杂多元,又变动频繁。因而,在工作中要仔细辨别哪些是学生稳定的需要,哪些又是学生易变的需要,引导他们形成稳定的爱好和特长,促进人格的完善。

3.处理好基础和发展的关系。与小学阶段的重视基础﹑初中阶段的以基础和专长并重相比有一定的区别,高中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稳定的爱好和专长,以满足学习及未来生活、工作环境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定位虽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但仍然要关注每个学生基础能力的提高,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强调基础能力的提高与追求学生潜力多方面的发展并不矛盾。因此,课程开发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基础和发展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协调和平衡。

4.处理好全面性和实用性的关系。全面性有两种理解。一是课程教学的目标对学生的成长具有统领性是不容置疑的,但并不是说每一位学生或全部学生都能够实现一样的目标,总会由于学生个体的不同表现出达成目标的差异性;二是就某一个体而言,其人格发展和个性完善并不是齐头并进的,可能会有侧重之分。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既然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选取有差别的目标取向,从而达到在保证个体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实现总体上的全面发展。实际工作中,课程目标既要考虑其涵盖的全面性,又要考虑其实用性。实用性主要从课程目标要解决学校和学生的现实需要出发,尊重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为他们提供贴近生活实际的实用教育。

5.注意具体性、连贯性、时限性和超前性。校本课程目标是整个学校课程目标研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校本课程目标的设计时要考虑其具体性、连贯性、时限性与超前性。具体性是指设计课程目标时应当比较确切地描述学生行为改变和身心发展等方面预期结果的内容,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连贯性是课程目标的设计,要达到前后衔接、左右照顾,形成具有内在连贯性的序列,使现实和未来、相同的学科和不同的学科以及各个不同学科、不同教学阶段的课程目标,前后一致、相互促进,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限性是指课程目标的确定,应当基于特定的教学阶段,而不应只是对所有教学阶段预期结果的笼统规定,因为目标是动态的,会随着社会现实和未来需要发展的改变而作出相应的改变;超前性是指由于课程目标描述的结果应该是立足于某一阶段,同时又是对这一阶段有一定程度的超越,带有预期性的意味。

课程目标取向的确定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为课程目标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只有确立了目标,才使课程开发围绕目标去选择内容,然后进一步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目标的选择、制定和实现贯穿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因此,针对我国区域广、学校差距大的情况,研究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对于更好地促进课程实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需要。

参考文献:

[1]吴昊.刍议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1).

[2]吴昊.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3]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华.论课程目标的确定[J].外国教育资料,2000,(1).

[5]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篇5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可以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适应性。”并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2003年《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充分利用和开发宝贵的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资源,如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应大力利用与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教材,需要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校的特色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来开发。灵活自主地开发校本课程能够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和多样化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而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对体育教师和学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开发课程的教师具有更好的专业特长及教科研能力,同时参与开发校本课程对促进教师的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学校开发运用好校本课程,对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条件

一所学校内,某一项运动的群众基础对于开发校本课程有很大的作用。校长及学校领导层所倡导的办学理念,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开发一个校本课程,形成一个教学特色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关系到学校的管理和教学的很多环节,所以开发一个校本课程离不开校长和学校管理者的支持。我在开发我校武术校本课程时,主要做了如下一些工作:制订详细、科学、可操作性强的课程开发计划,送交校长室,说明开发该课程切实可行;多参加与武术有关的社会活动,积极培养校内武术特长生,增强武术运动的校内外影响力,扩大校内武术运动群众基础;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校园武术文化氛围,为开发武术校本课程做好铺垫工作。

开发校本课程一般还要看学校的办学软硬件条件能不能满足所开发课程的教学及训练需要。软件方面的师资力量在开发校本课程中起主导的作用。一般学校必须最少具备一名武术专业的教师,并且要具有除一般武术教学外的从事专项教科研和业余运动队的训练能力。硬件指学校能够提供的专项教学及训练所需要场地、场馆、设施等。武术运动除对练外都为个人项目,且除专业训练外对场地、场馆的要求也较低,所以一般学校都具备开发这一课程的场地这一条件。

学生是校本课程内容的学习者和实践者。因此,开发任何—个校本课程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年龄阶段的特点,选择学生普遍感兴趣且适合年龄发展特点的教材。

多年来,由于我校武术特色操的创编和施行,体育高考都以武术专项为主打项目,并有许多武术特长生被多所体育院校单招录取……这些都从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需求,形成了一定的武术运动的群众基础,为开发武术校本课程创造了条件。

三、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实施

(1)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共同制定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研究专家马什说:“教师的主动参与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可以说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并成立校本课程教研组,共同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编订教学及活动内容,制定学习效果评价及激励办法。认真细致地完善该课程开发的理论体系,保证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顺利和高质量地完成。

(2)制定课程目标。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分别从两个部分开设武术教学和锻炼课程:开发出武术特色操,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并同广播操一起每天出操;从高一年级开始穿插开设两个学年的武术课程,分别从水平五和水平六两个水平段进行学习。

第一学年(水平为五)要求能够积极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能够定期进行武术学习和锻炼。在运动技能方面,要求学会武术运动基本功,掌握基本手法、腿法、步法、五步拳、四个腾空(飞脚、旋风脚、摆莲腿、旋子)和简单动作组合;掌握初级长拳一套,初级器械运动一套。

第二学年(水平六)要求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进行锻炼,能够结合自身情况制订适合自己的锻炼计划。在运动技能方面,要求掌握42式太极拳和散手运动:拳、腿、摔的基本技法;能够参加班级或学校内组织的教学比赛,掌握简单的比赛规则,掌握武术运动常见损伤的处理办法。

(3)开发学生和社会资源。现代社会体育机构遍地开花,在我们的学生中也不乏有部分在校外培训机构学习武术的,这部分学生有的个人运动水平已经很好了,那么我们在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时候就可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功能,培养他们成为骨干,并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往往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社会上有很多民间拳师在当地小有名气,我们在水平六的学习段就聘请社会上德高望重的老拳师来我校义务授课,主要讲解一些传统的武术知识和技能,让他们和学生交流,拓宽学生武术运动的知识面。

四、开发武术校本课程的阶段性成果

篇6

[关键词]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信息技术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5180

学校课程体系中包含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三者组成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该项课程政策的出现是我国课程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促进了我国课程改革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完善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及学生的高效配合,同时还需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合理开发已成为目前教育行业的重要相关研究问题之一。

1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11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也可称之为学校本位课程,这一概念提出初期,人们认为校本课程基于学校人力资源基础,对校园教学所涉及的相关课程以学校教师、家长及学生等人力资源主体为背景进行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随着人们对校本课程概念的完善性探究与理解[1],可将其理解为:校本课程是学校的自主行为,在课程发展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国家、地方政府责任以及权力的整合及合理性分配,提升学校行政自力。

12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指以学校为开发背景,以校园内部教师、学生以及社区等人员为基础共同实现对学校课程的制定及评价,完善课程内容,体现民主意识及民主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及发展性,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以国家及地方课程建设要求及建设标准为指导基础,针对学生自身的特征及学校内部可利用资源为开发条件[2],以校园内部主体实施开发课程活动实现操作。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21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可促进教师教学思想以及教学观念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校本课程开发的同时也可在新形势以及新任务的发展基础上,不断促进教学思想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还可提升教师专业好感度,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在课程开发参与过程中,教师作为开发主体会从内心产生成就感与责任感,本着促进学生不断发展的基础实现课程开发;[3]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时,为了保证校本课程的高质量,则需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自觉意识分析与评价,批判现有课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课程开发意识及开发能力,促进教师协作能力提升。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特征,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随着教师对复杂问题的不断完善性解决,可不断促进教师探究意识及探究欲望的增长,促进教师终身学习意识养成,提升自身专业理论素养以及专业实践素养,促进自身全面性发展。

22促进学校特色性建设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建设在差异性思维之上,不同学校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均以自身特色为基础完成建设,满足学校以及社区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可通过对学生以及教师等的独特性分析,对存在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从而实现特色课程开发,满足不同主体的个性化需求。[4]

课程设置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改革的实质便是对课程的基础性改革,国家课程在设置与建设中注重其统一性及基础性,从而实现学生的基础性特征养成,由于国家课程的建设要求,国家无法注重学校个性及差异性特征,因此为寻求自身特色及教学不断完善,学校开始重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利用,在课程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学生差异性建设,发展教育。

23有利于素质教育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建设,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已推行多年,但由于多种限制性因素影响导致我国素质教育进展缓慢,存在较多建设问题,而造成此类问题的最重要因素则多由素质教育在实行过程中的表面性所造成。

校本课程在开发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以学生的具体要求以及具体需求为开发前提,而这一观念及学生主体性特征正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我国现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多以非学术类内容为主,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社会中更好地实现发展。[5]以评估方式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结果具有多种多样性,在评价中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可使学生真正作为学习主体,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实现良好价值观养成,提升综合素养。

3信息技术下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基础

31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条件

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时,应具备完善的内部以及外部开发环境,首先,学校应具有明确的办学目标及办学思想,在完善的办学思想引导下,以学校现有资源为依托,确立学校发展目标;其次,在校本课程开发前学校应建立自身独特的、具有民主性的组织结构,完善管理政策,促进人性化管理机制建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所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相应管理与分析,建立完善评价及管理机制;再次,学校还应具有完善的教育哲学理念,不断引导金融专业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建设,在金融专业各学院现有的基础系统依托下实现高效建设;最后,学校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中应注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的建设力度,为金融专业配备多媒体教室以及计算机教室,保证网络连接,各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实现信息化课程教学,促进校本课程设计。

3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设计

321基础目标

金融专业校本课程目标包含态度、知识以及能力三个基本维度。

态度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因素,之前我国对于基础教育中有关态度的问题并未进行合理规定,校本课程的态度目标包含因素众多,如人对社会、自然的态度等;知识是指以学科综合知识及问题内容替代分科知识,将知识贯穿于问题,将其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赋予不同含义,实现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能力目标主要是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知识探究以及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允许课程教学及学习过程中多样性学习方式的应用。

本次校本课程目标设计中还包含信息素养基本维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校本课程开发可实现各主体的有效交流,其交流机制包含计算机、网络以及远程学习网络等内容[6],为学生以及教师提供更为先进的教学及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取代传统的课程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优越性,适应社会发展。

322具体目标

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具体目标设计时,各学校应对已开发的校本课程信息软件进行教学指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实现对繁杂知识点的合理理解,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校教学质量。

对各年级金融专业予以不同目标的实践性教学,使学生在不同年级之下实现对不同金融知识的掌握。

在现代化互联网基础之上,对金融专业开辟专题网站使学生实现金融知识与校园网的结合,增强学生现代信息认知度,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扩宽学生的视野。

4信息技术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设计流程中的具体应用

41校本课程开发准备工作

411软件信息基础的环境建设

基础环境建设主要包含人力资源环境以及网络信息环境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依托于信息技术硬件设施。

所谓硬件设施主要是指各高校在现有的软件资源基础上,以信息技术为技术依托,结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建设信息技术教育平台,利用数码相机、视频展台等形式连接互联网,建设多媒体教室及互联网平台,为学校金融专业校本知识开发提供信息环境基础。

高校的软件建设则主要包含教师这一校本课程开发主体。首先,学校金融专业教师应注重自身理念的转变,在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开发理念相融合,不断实现发展理念的革新,注重教学思维、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认知改变;其次,各教师还应将观念实现内化更新,在教学理念转变的基础上实现行为转变,依托信息技术实现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除此之外,各教师还应注重自身信息科技应用能力的提升,学校应采取信息理论及信息操作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理论并使教师不断掌握Powerpoint、Flash等软件应用,使其自主实现网络基础操作,开发高质量校本课程。

412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素材准备

校本课程开发中,校本信息采集以及校本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直接决定着校本课程开发质量。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开发中,各金融专业教师均属课程开发的重要建设主体,因此各教师应针对自身的知识掌握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与金融专业校本课程建设相关的内容。

首先,教师可应用互联网等网络信息平台对有关货币银行、经济法、财政以及证券投资等内容及信息进行整理,结合本校金融教育特长建设与本校金融专业相关的信息资源网络;其次,各教师可对金融专业中的相关优秀课例实现整合与分析,深化内涵,使其形成优秀教学案例;[7]除以上形式之外,各教师还可组织班级开展集体活动,实施讲座及兴趣小组等班级实践,丰富资源。

42校本课程需求评估

对于校本课程需求的评估主要包含指导文件、学校办学理念以及学生需求评估。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体现特色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现阶段教学而言,各高校在完成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之下,可对部分相关课程进行改造,自行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43课程性质及任务确定

金融专业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及本科院校所开设的有关金融学的相关专业,其内部校本课程包含货币银行学、基础会计学以及财政学等,课程设计的任务主要是使金融专业学生掌握一定的金融学、金融运作以及金融市场理论知识,熟知国际金融规则及运行机制,了解现代金融业务操作,实现完善型及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建设,使学生在未来金融领域就业岗位中得以应用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解决相关问题。

在实现课程任务选择及制定时,学校可借助信息技术,在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基础上,实现课题任务的制定及制作过程探究。在确定课题任务时,各教师可针对现有的资料库以及现代互联网技术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搜集,针对金融专业内部的不同课程对相关问题进行分类整合,制定校本课题,学生可以兴趣为基础对课题进行选择,选择其中部分课程进行选修。

44课件制作

课件制作过程中,信息技术也可发挥其特有优势,例如在企业会计学课件制作与开发过程中,可采用CAI课件,对会计学内部有关线条以及图形的变化进行相关展示,从而使学生实现直观感受,后对问题进行分析与理解探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在课件制作中将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动画及专题影片融入课件中,使课件更富生动性及表达性,丰富课件制作样式,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升。

45课程开发实施过程

开发实施过程中,在校本课程课题初步形成基础上,选择数名优秀教师对校本课程内容进行开发,教师可结合课程开发资源,结合各种开发方式如现场观摩、议会讨论以及角色模拟等开发相关的金融专业校本课程。

46教学方法探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综合工程,其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具体方法如下所述。

461信息技术在情境教学法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外在物体及环境,创建与现实环境相关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有效理解文章内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根据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向学生模拟真实情境,使学生在相关资料的引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实现高效教学。

462信息技术在案例教学法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指教师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在案例教学法开展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信息搜集,并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景,使学生在情境中实现学习,实现高效教学。

47评价方法开发

评价方法开发与改革过程中,可针对评价的具体内容结合相关信息技术实现评价,除考试评价方法外,学校还应注重综合评价方式的开发及应用,建立家长与校园沟通网络,使家长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督评,同时还可实现家长、学生、教师的三方面网络沟通交流,体现人性化评价特征,保障评价的有效性及公平性。

评价主体主要包含教师及学生评价。在对学生进行校本课程学习评价时,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及态度的综合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在开展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采取现场观察并记录的形式予以其学习知识、技能等的评价,可建立学生评价档案记录,对学生发展过程予以详细描述,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使各学生之间进行生生互评,采取故事、小品演绎等形式实现对学生的考核,在家长的配合下对学生的实践性作业进行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增长。

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多方面形式予以实现,首先将教师的工作量及校本课程相结合,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入档,针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内容及实施目标进行评价要求编写,教导处以听课及资料查阅性形式在每教学期末对教师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评价,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予以精神或物质奖励,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升教师课程改革及教学热情,不断实现金融各专业课程的高效教学。

5结论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开发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基础性要求,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发展完善并应用于校本课程开发中,可有效提升校本课程建设效率,促进学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及掌握能力,实现学校教学水平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芳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6):63-65

[2]张春英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3]么加利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哲学省思[J].教育研究,2012(9):53-57

[4]韦国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0(8):60-63

[5]吴雪婷,李英梅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J].时代教育,2015(3):2

篇7

【摘 要】文章从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目标与内容、阶段性成果、反思五个方面探讨了《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建设问题,旨在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 百幅经典名画;校本教材;研究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41-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可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美术课程体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据此,我们根据本校现实状况开展了《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工作。

一、百幅经典名画的概念界定

百幅经典名画是根据“三个基于”的选画原则,即基于在绘画史上具有转折性地位的名画,基于地方本土文化的名家名画,基于适应学校校本需求的名画,精选出中外从古到今的一百幅经典名画。入选的名画必须是在绘画史上具有教育意义、堪称典范、又广为人知的作品,入选作品必须在绘画表现的技术层面、组织构思的历史人文层面等能给学生带来启示。在具体的鉴赏学习中,通过对同一画家作品的延伸与拓宽,对同一主题、风格的其它同时期作品的知识链接,学生不仅仅是知道一百幅名画,而是系统地了解绘画作品的风格体系和绘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二、《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原则

1.坚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的原则。新课标把“关注文化与生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提出了“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的教学建议,并在教材编写建议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了“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和“积极开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要求。

2.坚持以现有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的原则。现行苏教版美术教材是江苏省根据新课标编撰的地方课程,它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又结合了本地区的实际,所以是美术教学的基本教材。“百幅经典名画”的校本课程必须与苏教版的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进行拓展性学习,使美术课程真正体现以国家、地方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三级管理理念。

3.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学校实施“自主—创造型”管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以“培养新时期的绅士、淑女”为目标,致力于打造一种适合少年儿童发展的高品质的教育。从艺术层面上来看,就是要丰富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渊博、谈吐高雅、有爱心、尊重人格的人。开发“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必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4.坚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参与学校综合性美术创造活动中去,如美术节活动等,使他们能把美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结合展示师生在美术活动中形成的成果,美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高雅文化氛围的建设。

三、《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制定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及能力发展的课程总目标及各学段的阶段性目标。根据选定的百幅名画,合理安排它们在各年级的学习比重,进而确定具体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名画的技能技法知识学习,如构图、色彩、形状等;名画的历史人文背景学习,包括创作背景、画家生平、作品寓意等。同时,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策略的研究,包括编撰教科书、教师用书与学生的练习册,开发网络学习平台,探究多样化的学习模式和多元化评价体系。

四、《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1.百幅经典名画的选择。确定中西方名画分别占60%和40%的比例,在60幅中国名画中,以清朝末年为界,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古代选30幅、近现代选30幅;在40幅外国名画中,以19世纪为界,也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板块,也各选20幅作品。

2.校本课程的总目标。通过《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3.校本课程各学段的教学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教学目标:通过观摩、讨论的方式,欣赏中外表现儿童题材的绘画作品,并用简短的话表达感受。教学内容:(中国古代5幅、中国现代5幅、外国5幅,内容略。)

第二学段(3~4年级)教学目标:欣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中外绘画作品,用语言或文字等多种形式描述作品,表达感受与认识。教学内容:(中国古代8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8幅,内容略。)

第三学段(5~6年级)教学目标: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欣赏中外优秀绘画作品,了解有代表性的画家信息,并用简单的美术术语对绘画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分析,通过口头描述或写作等多种方式表达对绘画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能说出六幅以上经典绘画作品及其画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0幅、中国现代8幅、外国10幅,内容略。)

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①尝试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等美术欣赏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②利用互联网、辞书或美术专业书籍等了解中外著名画家的作品及流派,知道中国美术史中5位以上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外国美术史中2个以上重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与作品。③描述和分析绘画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并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教学内容:(中国古代15幅、中国现代15幅、外国20幅,内容略。)

4.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遵循教材编写的导向性、典型性和启示性三原则,确定教师参考用书的构架,分作品赏析、知识链接两部分,完成了作品赏析的文字编写工作。邀请西画和国画类的相关教育专家,对初选的百幅经典名画的作者、代表作、文字评述进行审定,使文本更科学、严谨。通过网络平台和高清杂志等渠道,广泛收集百幅名画的高清图片资料,为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辅助材料的编写奠定基础。

5.实施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

(1)课程推进。课题组成员在各级各类公开课教学中,探索实践名画欣赏的教学方法,如《“星夜”赏析》、《中国古代人物画赏析——步辇图》、《山水画赏析》、《耕牛·战马》等。

(2)活动渗透。结合学校相关活动渗透名画学习,营造人文氛围,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如:名画临摹、名画改画创作、纸贴画、扇面画、柱子装饰、名画纸拎袋设计,美术节活动等,并与学校环境布置结合,如以高清仿真的名画图片对“星辰城市学校少年宫”作环境布置、初中教学楼楼面布置;用学生作品布置展厅、风雨操场用学生画的柱子画装饰;此外,还把教学楼橱窗作为名画宣传阵地,利用2013年学校台历来展示学生作品等。

(3)网络支撑。协同信息处开发了课题网络资源建设库和美术节专题博客平台,直观、快捷地向全校师生、家长传递美术节活动信息,实时呈现学生的活动成果,并为学生评价作品、交流心得提供平台。

五、《百幅经典名画》校本课程建设的反思

(1)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教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和教育科研水平,在校本课程教学实践中提高了教学法水平,多名课题组成员在学校的论文比赛和星辰杯课堂教学比赛中获奖。通过每年的美术节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美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美化生活的能力。学生学会了倾听和协作,体会了合作的快乐,发展了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名画改画创作、名画纸袋设计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美术课堂中如何有效渗透名画赏析,校本教材与现行教材如何自然衔接融合,如何编写学生用书,如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撰写成论文成果等。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5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03-02

开发闽南民间舞蹈的文化资源和校本课程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不仅有利于对学生个性化舞蹈风格的培养以及视野与眼界的拓展,培养闽南地区学生对家乡的地域自豪感和故土情节,还能增强海峡两岸同胞对地方性文化之间差异性的认同感。

一、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

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双重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学科的课程开发就出现了两种科学合理的开发模式,即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这两种开发模式为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和校本课程提供了重要的开发思路和开发理念。

1949年笔者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目标模式的概念及其知识原理,将目标模式分为确定目标、选择和组织经验与评价目标这三个部分。确定目标即在安排和设置课程之前明确指出教学的根本目标和课程教学的预期成效;选择和组织经验指的是根据指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预期来选择教学内容,并且确定了实现课堂目标和达到预期成效的详细方案和具体手段。评价目标则是指在课程结束之后检查和审核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以便后期研究分析和改进更新。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建出了目标模式的整个开发过程。

1976年出版的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一书,对泰勒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更正和完善。其在书中强调课程开发过程的重要性,主张建立起由学科的概念、标准和过程等知识所构成的过程原则和过程模式。通过发现法和探究法来进行课程教学,以此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二、开发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一)选择闽南民间舞蹈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

1.代表性和广泛性相统一

代表性是指闽南民间舞蹈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要对闽南民间舞蹈的校本课程进行充分而有效地开发,就必须要从闽南民间舞蹈文化中选择出最具民族特色、民族个性和民族精神的代表性舞蹈来进行。闽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舞蹈放在中国渊博的民族文化中具备了一定的民族代表性,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中迅速掌握闽南民间舞蹈的内涵和精髓。

广泛性是指闽南民间舞蹈开放性的教学体系尽量包容了闽南地区的代表性舞蹈。这种广泛性的舞蹈教学体系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眼界。代表性和广泛性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基础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统一

基础性学习指的是对教材内容的学习。闽南民间舞蹈的文化内容较为庞大和复杂,但是课程的学习时间是极为有限的,不可能兼容并包,包罗万象。那么就只能从庞杂的闽南民间舞蹈文化中提取出具有“萌芽”和“胚胎教育作用”,并且含有一定“生长发展成分”内容作为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元素。应用元素提取法对闽南民间舞蹈的动作素材、舞蹈技巧、民俗风格和精神文化等进行严谨的选择和提炼,让学生在学习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能够对闽南民间舞蹈有一个宏观上的认识和微观上了解,奠定闽南民间舞蹈学习的理论基础、技能基础和发展基础。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能力较高的学生在充分掌握了闽南民间舞蹈文化的基础性知识和舞蹈技能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着探索独立进行即兴舞蹈创作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这种学习方式是对基础性学习的延伸和补充。基础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和谐统一可以帮助学生在打好舞蹈基础的同时,建立和发展即兴创作舞蹈的能力。

(二)闽南民间舞蹈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1.口传身授教学

“口传身授”是由吕艺生教授依据舞蹈课程教学的特点而提出的一种舞蹈课程教学方法。“口传”指的是舞蹈教师通过对舞蹈的体态、动作和技巧原理的细致讲解来教授学生完成舞蹈的正确做法、规则和要领。“身授”指的是舞蹈教师通过亲自示范舞蹈来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舞蹈表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到舞蹈动作的时间值和空间值以及舞蹈在表演过程中的现场特点。“口传”和“身授”这两种教学手段并没有先后顺序的硬性规定。舞蹈教师可以先讲清楚闽南民间舞蹈的动作原理,再亲身示范;也可以先进行现场示范,再说明其中原理。这种分别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教授学生舞蹈技能的教学方式具有极高的奠基性作用。只有通过舞蹈教师不断地言传身教,学生才能正确地把握住闽南民间舞蹈的风格和韵味。所以,闽南民间舞蹈课程的第一条教学策略就是聘请老艺术家们莅临学院,对学生们进行“口传身教”的舞蹈教学。

2.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是一种在教学课堂上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模拟情境之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方式。对闽南民间生活情境和风俗习惯的模拟是在闽南民间舞蹈教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最核心的教学要素。首先,老艺人们可以通过对闽南传统文化的讲解来实现跟学生之间言语上的交流,从这种沟通的关系中生成情境,巧妙地将这种模拟情境与学习的课堂环境相融合。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熟悉或钟爱的角色来进行扮演,创建出具有表演性质的活动情境。最后,在学生假期期间,舞蹈教师应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乡的民间舞蹈活动,在刻意营造出的民间舞蹈文化氛围中感受与课堂情景不同的真实情境。这种课外的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舞蹈情境中思想感情的进一步理解和表达。所以,舞蹈教师在教授闽南民间舞蹈的课程时要准确把握课内虚拟情境的创设方式和课外真实情景的营造方式。

3.即兴创造指导教学

作为中国民间舞蹈主要创作方式之一的舞蹈即兴创造,指的是舞者在观众情绪和自身情绪双方面的影响之下受到了精神上的激励,没有经过事先的编排就在民间舞蹈表演活动中随着音乐和鼓点即兴起舞,创造出兼具传统舞蹈规范和自身艺术造诣的即兴舞蹈。即兴创造体现的不仅仅是舞蹈表演者的舞蹈功底和舞蹈素质,还展现了舞者发现新事物,独立完成艺术通感转换和发散性联想能力以及突破传统和自我的高超技能。广大人民群众和舞蹈艺术家们的即兴创造既是一种传情达意、表现才华的展示形式,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中优良舞蹈传统的一种传承和延续。舞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欣赏舞蹈艺术家们的即兴表演,分析和总结即兴创作的规律和特征,并且指导学生在课后尝试进行即兴的舞蹈创作。所以,教师应该在闽南民间舞蹈的基础课上注意对学生即兴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闽南民间舞蹈的感悟和领会。

三、结束语

闽南民间舞蹈课程的开发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延续。在开发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和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坚持代表性和广泛性相统一,基础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相统一的原则来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应用口传身授教学、情景教学和即兴创造指导教学等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以上观点是笔者个人探索的结果,以后也将继续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得到更多体会。

参考文献:

[1]黄明珠.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45-150.

[2]施婧.闽南文化传承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以闽南文化校本教材的研发为中心[J].闽台文化交流,2010,(02):79-83.

篇9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融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课程内容大多以书本为主要载体。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国家“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工程的建设,如WebQuest、Moodle系统、主题学习网站、博客等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我们也看到,校本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正在朝信息技术转变,网络成为校本课程存在的新型载体,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开发逐步融合,可以非常方便地修改、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体系。

以京剧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例,利用信息技术帮助京剧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完成传统以书本为主的媒体无法达到效果,给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把所有京剧校本课程的内容制作成主题学习网站放到网上,将“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等京剧艺术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既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也可以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随时随地欣赏京剧大师们的精彩表演,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京剧的兴趣。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实施的融合

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与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在教学实施上,我们关注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主要是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为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服务,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在现实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学生思维,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是教师关注的重点,这些做法偏重于教师的教。实际上,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在课程层面上整体地融合在一起,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校本课程不可或缺的工具,让学生在真实的信息环境中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在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为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提供平台和工具。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意识。教学实施中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动机和需要大胆利用信息技术,为个性发展创造空间,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溢彩灯韵》为例,这是一个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有效融合非常成功的案例。课程的教学实施采用了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以自主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通过实地考察采访,知识共享、网络拓展实践及社会信息化推广等学习形式推动学生探究淄博花灯艺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和使用搜索引擎、PPT的制作、Photoshop图片处理软件、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Flas制作软件、网页制作软件等信息技术工具,利用这些工具,搜集、整理与花灯相关的知识信息,用电脑进行花灯的艺术设计,开发制作花灯网站等,这些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对学生完成校本课程项目学习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是校本课程的新型载体,更有利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实施过程,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发展兴趣特长,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全面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热议

“九色鹿微课程”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以移动微型学习为目标,借助校园网这个载体,将精选出的微课提供给学生和家长,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三种类别:①学科知识微课程:各科教师设计某一课的重、难点用的微课程,方便后进生在课后进行再学习或巩固;设计某个知识点的拓展的微课程,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经过点拨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②学习方法微课程: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必经之路。教师用简介的文字配上相应的图片,制作了一系列介绍学习方法的微课程。③个性成长微课程:教育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我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养成这种优秀品质,并唤起每个孩子正确的意识和行为。

“九色鹿微课程”在我校开展了两年多,实践证明,它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的学习、身心及个性更加健康的发展。在开发过程中,也让教师们换了一个角度来思考教育教学行为——将理论暗含到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中,在对它们的层层剖析、梳理中,将新的理论不知不觉地浸入教师已有的系统中,并逐渐影响其行为。而且,九色鹿微课程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相信随着我们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提高,它将会展现出无穷魅力。

(周晓明 江苏省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在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信息技术能对校本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一,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进行网络支持,如我校使用的是Moodle网络学习平台:①校本教材电子化后可以实现网络分享,节约了资源。校本教材编写完成后可直接输出为PDF格式,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共享,既可以节约资源,也可以方便学生在业余时间通过网络进行分享。②便于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完成作品后,可以将作品和操作过程用视频采集设备拍下上传至网络,实现作品分享和评价。③便于展示视频、动画等纸质材料不能呈现的素材。④能提供更直观形象的校本课程素材,如在本校的书法校本课程中,教师利用具有录像功能的实物展台展示写字时毛笔的运笔过程、同时录像,并将录像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一个微课程录像,便于学生反复学习。

其二,利用安装包制作工具制作学习用安装包。制作安装包便于分类整理校本课程资源和学习材料,这一点特别适合于需要用到软件辅助的学科,如我校的Scratch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利用了AdvancedInstaller安装包制作工具。将用到的Scratch程序、电子版教材、与教材配套的素材等制作成一个安装包,学生学习时只要进行一次安装,就能按照安装包中提供的步骤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在制作安装包时冠以自己的版权信息,对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有效保护。

(于方军 康成伟 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山头中心学校)

晋中市灵石第二中学基于云平台下学案教学资源开发及模式研究,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实践说明:①云平台下的校本课程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扩展自主学习的自主度、自由度、个性化。为学生真正意义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②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真正为学生提供了更便捷的展示平台。③互动交流方便快捷。使用云平台,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随时解决学生的问题,随时分享学生的自学成果。轻松实现生生的课内课外互动,十分便捷。④真正实现了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能,课堂界限得到了极大的扩展。⑤师生角色界限淡化了,新型师生关系正在形成,亦师亦生,亦师亦友,平等互助,一道成长。⑥师生资源积累功效日渐显著。

(张维山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篇10

关键词: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体育教师 挑战 作用 要求

目前,各种新型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纷沓而来,冲击着体育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开发课程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认可。本文试图从理论层面对体育教师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有效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1.体育校本课程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SBCD)最早是菲吕马克(Furumark)和麦克米伦(Macmillan)于1973年7月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举办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1985年,在以色列召开了一次小型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会上学者们就“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界定问题作了广泛的讨论,但最终没有能够达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近年来,从各种课程文献中专家学者们所给出的不同的定义来看,对“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界定大致有以下一些视角,如: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作为一种课程管理制度的变革、作为课程变革的一种新的模式、作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补充。

目前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体育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体育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其中体育教师是最主要的参与者,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若要开发出学生比较满意的课程,体育教师就必须以人为本,掌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和技巧,对体育教学有全新的认识,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提高自己驾驭课程的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体育教师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给体育教师带来的挑战

2.1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需求打破了传统形成的课程制度和课程思想的惯性。

由于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我国课程管理部门仍然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决策方式,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拘泥于统编教科书,轻视学校和教师的参与,更反对学校和教师从课程向课程中心的转移。要实现校本课程计划所要求的专家中心向学校教师中心的转移,必然受到这种中央统一的课程管理体制及其思想惯性的抵制。它对校本课程的发展带来的阻力是不容忽视的。而且,建立有利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新的教育管理体制本身也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课程制度创新更是任重而道远。

2.2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亟需加强。

长期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致使体育教师习惯于“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尤其是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都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和培训,教师接受培训的目标只是完成教学而不涉及课程开发。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仍然有许多学校和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那些致力于课程革新的学校和教师也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因此,体育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处于急需开发与挖掘的状态。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教师要花大力气进行课程方面的“补课”,这既是对我国教师教育的重大挑战。

2.3校本课程自身的局限性制约着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由于学校场地、器材和体育教师水平的限制(如学历、认识程度等),校本课程可能会降低质量标准,增加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和负担,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校本课程的实施可能会加剧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由狭小的社区和单个学校所规划的教育有可能偏离国家教育方针,助长地方化倾向;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对于课程的轻视,使得目前需要更多的是课程型的学科专家,而不是学科型的课程专家指导与引领学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这些都是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

3.体育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3.1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决定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决策作用。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在这一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全程参与,而且担当着主力军,起着骨干作用。学校应设计开发新的体育课程,开发出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新的体育课程。这种课程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的,是以激发兴趣、发展个性为目标的,因而它的开发主体应该是离学生最近、最了解学生的体育教师而不是课程专家。

3.2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方式决定体育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起主体作用。

在校本课程实施的三级课程管理中,体育教师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角色从一元走向多元,体育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评价者。由于体育教师有了一定的课程开发的权力,成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本身的素质就成了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因素。学校要真正实施体育校本课程,必须关注体育教师,致力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体育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把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落到实处。

3.3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决定体育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起落实作用。

课程标准提出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得体育教师在如何对待学生的个性、差异性等问题上最有发言权,学生也最易于接受和认可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因此教师应有决定课程的权力,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4.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4.1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要有课程开发意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休闲体育越来越普及,更多的新型运动项目走进了校园。体育教师以往那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从教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多变的时代和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参与课程的开发,在诸多方面进行调整充实,教育理念、专业水平等各方面都要尽快跟上角色转换的步伐。它要求教师不仅能设计出符合学生需要的教学活动,而且对学校整体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体育教师早已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应该“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应对教材亦步亦趋,教师要成为课程的策划者、课程的设计者、教科书的选用者,即应该成为集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于一身的课程专家。

4.2体育教师要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体育教师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使自己的专业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并获得行动研究能力。体育教师应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在行动中进行反思,在反思中进行改进和提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流程,也是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就是对教师教育行动研究能力的一种锻炼。体育与健康课程使体育教师成为体育课程的决策者和开发者,教师的教育研究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教研活动不再是像从前那样严格按某种“计划”原封不动地展开,而是经常地、自发地、有针对性地展开。体育教师主动地在一起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发展,学生在发展,学校也在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确立起“课程发展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体育教师通过参与课程开发,能拓展知识,增长能力,提高专业形象,不断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4.3体育教师要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不断提升专业化发展。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还要求教师要有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具有各方面的知识,视野宽广、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全能型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需要的人才。体育课程改革,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增加了教学中原有的不确定性,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不用统一的评价标准,针对学生不同特点进行个别化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使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教师将更为灵活地选择与使用教学方法,教师支配教材的因素增多,等等,这些都对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需要教师尽快提高文化底蕴。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使得体育教师在课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剧变。课程发展即体育的教师专业发展,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既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体育教师只有积极而理性地投入到体育教学中,才能使体育课程教学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2]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及思考.中国体育报.http://sports.省略,2008年12月10日10:30.

[3]崔允氵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