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篇1

明确创新意识的特征

著名教授杨振宁先生指出,中外学生的主要差距,中国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待于加强: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自主思考,可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入、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要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思维要创新,方法要新颖,措施要得当。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相应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要硬,知识面要广;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能诱导积极探索问题,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或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即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的?)进行显现,并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思维打下基础。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要注重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其对自己身心发展的自知、自主、自控的程度。主体意识愈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强。要求数学的创造教育必须创设一定情境、氛围,引导、启发学生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呼唤学习主体能动参与联想、判断、推理、综合分析、归纳等学习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精神,进一步促成学生潜在的创新之火进发异彩。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提问。插嘴是一种特殊提问方式,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插嘴的时候,正是他触发主体意识,积极思维探讨,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维的时候。应鼓励学生敢于“插嘴”,勇于质疑。无论课中、课后,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义,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质疑解惑的过程。

篇2

[关键词]师范院校 体育专业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

[作者简介]左海燕(1977- ),女,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及校园体育文化。(陕西 渭南 71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校级教改项目“地方师范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0-0190-02

一、师范学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21世纪是科技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世界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正演化为人才和国民素质的竞争。人才能力的竞争取决于教育质量的竞争,教育质量的优劣主要由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决定。今天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就是明天从事教育事业的工作者,为实现国家在各个科学领域内的生产、发明、研制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比较领先的科学技术成果,从事师范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有关大学生创新意识及能力培养的问题,为社会发展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以实现和提升我国在世界的综合实力。师范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有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作为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促使师范院校在社会发展中处于良性发展态势。

二、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从我国高校教育理念和模式来看,在长期传统教育体制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下,考试成绩成为衡量学校教育学生的重要指标,以至于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授课,体育教师主要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科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教授,甚少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绝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把学生作为“电脑硬盘”进行强制性编码储存等。这种教育理念和模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体育专业大学生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从师范院校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表现来看,首先,体育专业大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但不善于充分利用、积极创造条件。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很少了解专业前沿和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基本上不会运用学科知识之间的迁移规律。其次,体育专业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但缺乏创意,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很难得出新的理论、新的方法等具有创新性的知识点。最后,体育专业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创新环境氛围,虽然目前许多高校给大学生创新项目,但参与“创新项目”的学生太少,一个创新项目需要相关人员共同钻研、探讨,为了能够有效地表现大学生的潜在创新能力,学校和教师应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创新环境氛围,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

三、影响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1.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指按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及过程等根本问题的认识和看法,是教师素质中起导向作用的部分。传统教育理念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过于强调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没能很好地掌握书本基本知识,没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没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随着科技信息、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企业对人才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要求提高,师范院校教育者和管理者必须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一定的环境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指学校选定的各类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包括合理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合理的课程结构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合理,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合理,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的知识与能力;合理的课程内容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通过阐述可以发现,学校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按照专业建设及发展的需求开设不同的课程内容,未考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课程内容,导致目前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较差。

3.知识结构单一。知识结构指一个人经过专门学习培训后所拥有的知识体系的构成情况与结合方式。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担任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需要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合理、有效地组合起来,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类人才。然而,目前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单独学习每一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他们很少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课程之间没有联系,在学习和掌握各门课程基本知识的同时不能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造成知识结构不全面,影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激发和培养。

4.创新意识淡漠。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求、获得新体验的需求、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有一定的体育教育环境和适当的体育学习方法。由于体育教学条件、环境、教师、教材等体育教学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创造不同的教育情境,导致学生对体育学习内容产生排斥、厌学、逃课等不良的体育学习态度,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根本谈不上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作为承担与肩负培养祖国未来发展栋梁之材的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要充满新意,有创意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改善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意识淡漠的现状。

四、培养体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1.体育教师教育观念的创新。当今社会倡导教师应具备“以人为本,创新为重”的教育价值观和科学的学生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将基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相结合,开发体育专业学生的创造潜能,多层次、对角度、多方向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注重探究性、实践性和合作性的有效结合,以实现体育专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每一个人来说,终身学习是适应社会和知识变更的必要手段。为培养和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教师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以满足社会与学生的需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学生知识结构的创新。为适应新课改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一线教师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知识,要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合理整合,为学生创设教学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化和情境化的和谐教学课堂心理氛围,激发及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体育教学技能的创新。新时期要求师范院校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技能,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具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是新课程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各国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实现体育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和发展创设丰富多彩的创新教育环境。

4.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化。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体育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为学生创新一定的体育教学情境,同时采用“愉快、成功、趣味”等体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为教学创设积极有效的创新环境氛围,营造和谐的体育课堂心理气氛,通过体育教学活动双边性的特点强化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为了有效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教育培养目标,作为从事师范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认真全面了解、掌握有关师范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以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师范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别郭荣,张征.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2]陈小筑,姜澄宇.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对话教育热点2009[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篇3

【关键词】创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不同的时代会对教育有不同的期望,对希望培养出的人才的目标不同。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有竞争意识,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教改的大环境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一味的进行填鸭式的固有知识教学,而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怎样学习知识、如何对知识进行应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人才"。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青少年开始,青少年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黄金阶段。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时机,有意识的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与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内涵和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在本文中我们理解为创新能力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产生的一些能够有价值的思想、活动、发明等等。

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仅仅对固有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而是怎样去学习和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管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更新知识体系的意识和更新知识体系管理的能力,以及在更新完善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一种知识传播与更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入创新元素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新教改环境下,目的就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三、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创新能力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应具备技术、管理创新所必需的进取意识和必要的知识储备,并具有打破常规应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思想与技巧,因此,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其专业能力的同时应注意对组成创新能力的各种辅助能力进行全面培养。

1.高职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创新的必要基础是全面而扎实的掌握有关领域的相关知识。创新的过程就是在原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其有着丰富广泛的内涵,但是其主要是指观念、思维、方法上的创新。创新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有着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的,高职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了其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如科技知识,在深入理解科技知识的基础指后,领会已有的精髓后,敢于对书本知识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善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与改进,进行知识的重新组织与转换,进而萌发出新的构想,形成新的技术创新活动,最终产生新的创造发明。

2.高职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高职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之后,应大胆应用知识动手实践,开展独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如小发明创造、新颖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活动等。在学生科技实践过程中,绝大多数问题虽然可以通过理论分析或实验证明来解释和解决的,但也存在一些用理论和实验无法解释和解决的,这极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寻找答案过程中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产生一些新行为,从而创造出科技成果。

3.高职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品质。

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要完成这种创造性工作,高职学生想要进行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必须首先具备这种科技创新意识。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尝试,不怕失败、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优良品质。一旦认定一个目标,就执着地去实现它。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不断吸取科学知识,完善自己的想法,最终成功实现科技发明成果。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模拟场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动性

1.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作为当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仅仅让学生机械式的接受知识,更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汽车安全距离控制装置获奖作品也是通过平常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和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汽车安全距离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很需要,但是又没有相关的产品和软件,于是提出了进行设计开发的念头,经过努力,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的试验与改进最终成型。

2. 通过"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发问或者布置思考题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后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进行思考,这样做非常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意识的提高。教师应在学生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把思维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其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通过这次对其他参数作品的了解发现,绝大多说发明创造都是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与构思,另外通过老师的指导才能成功的,因此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突出的作用。

(二)发展思维的求异性,注重质疑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是提倡怀疑精神的。质疑对十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创新的开始。本次国际青少年发明博览会上,许多参赛作品的代表表示,发明的过程是艰辛的,一个个方案观点试验的否定再否定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为止。创新能力也是这样,要十分勇敢的去质疑,大胆的运用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分析,学会判断,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以功放电路为例,在单元电路完成后,通常我会让学生对电路做两方面的改进与尝试:一是保持电路原理不变,重新设计PCB电路.通过不断的试验与改进,让学生明白对不同的PCB电路可以实现同一个电路功能,同时告诉学生,在PCB设计过程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能依赖过去,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通过功放电路试验,增强了学生识图能力,学生创新性地掌握PCB设计的工艺要求。另一个改进是以原电路为基础,增添适当的功能。如增添前置放大、音调控制、话筒输入电路等。通过改进让学生意识到复杂的电路是由不同的单元组合而成,不同的组合完成不同的功能、实现不同的效果。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求异性与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践,发掘潜能,支持创新点

实践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样它也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同时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还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老师没有必要在所有活动中都起到主导作用,应该更多的让学生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当学生有了好的创新点子,老师应该在理论与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实行定期指导与跟踪、反馈的机制,积极支持学生的创新,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帮助。第40届日内瓦国际发展我们学生发明了三个作品。这三个作品科技水平高、创意精巧,还成立了精锐的创造研发团队,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精心准备,经历了艰苦探索和反复打磨,视角独特,思路独到。其中聋哑人对话器这个作品是关注弱势群体,使用者可以通过按钮随时进行呼叫,护理员也可及时做出反馈;高速公路安全距离控制器这个作品关爱生命,通过相关装置可提前向司机发出提醒信号,保证行车安全;魔术鞋这个作品则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通过鞋底的机械装置来调整鞋跟,保护关节。这些都是学生提出创新点子,老师进行指导下研究开发完成的。

五、总结

在高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根据本次日内瓦参赛作品创造过程来看,首先教师应该提高创新意识,为指导学生创新提供支持,其次确立学生创新开发的主导地位,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学校要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多多向学生提供参加各种科技比赛的机会。只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我国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良.4F学生管理模式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8(6):第70-71页.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解读新课改理念,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着手,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培养他们数学学习的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有力的保障。作为工作在教学前沿的我们,要积极地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此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创新性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呢?笔者积极实践,总结了一下几点经验,供大家借鉴。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兴趣,激发数学学习的欲望

小学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他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营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

环境对于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数学教学要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创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脑力活动,它是我们发现新知识、新问题、新方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无从谈起。而在轻松、自然、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会产生好奇心,激发自己的求知欲,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展开想象、开阔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自己创新能力的形成。为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和观众。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当打破师道尊严的模式,要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的教育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性,因此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把自己放在指导者的位置,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见解,互相交流思想,进而激活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交互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5

【关键词】音乐教学 创新 素质 培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 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培养和打造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教学,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一代, 不仅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具有高度发挥想象力的习惯和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磨炼意志。就具体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强化学生心理图式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因此,它更应是情感的艺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托尔斯泰也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并感染大众,而优美的音乐主要是通过优美的旋律来感人的。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直接引导,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从而进一步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由于音乐旋律在个体鉴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每首歌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基调,如亲切、自豪、神往、风趣、热情奔放或天真活泼。对于这些独特的情感基调,一定要抓住它们的特点,然后形成联想构成画面,再在审美之中产生相应的联想记忆。这种记忆体现在心理结构之中,并形成音乐的心理图式,运用这种心理图式可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浓厚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发明的前提,只有创新意识强的人, 才可能对每件事物进行思考,并设法改进它。只有不断改进,才可能有创造发明。 因此,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意识潜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激发他们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创新思维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现。那么,怎样做才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看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看书时,要求学生对课本中所述事物问三个问题:第一,事物为什么处于这种状态?第二,事物这种状态有缺陷吗?第三,事物的这种缺陷怎样弥补?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思考,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多思考。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懂得创造,因为艺术就是创造,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新颖,不可重复。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可随机应变,思维开阔,不局限于某种形式,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以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音乐创作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四小节的音乐动机,让学生动手、动脑创编音乐旋律,每个学生积极开拓思维,在这一思考、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促进了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当编出各种不同的旋律后,让他们唱一唱、奏一奏,再议一议,哪一条最好听,最具终止感。通过分析,训练了学生集中性的思维能力,这样长期训练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进而通过学生的勤于思考发展到善于思考来达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稳定学生的创新心理

所谓创新心理,是一种勇于探索、勇于开拓、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心理;是一种敢于走前人没有走的路、敢于挖掘前人没挖掘的真理、敢于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进取心理。所以在教书育人方面,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和勇于战胜困难,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稳定学生创新心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开拓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如乐理知识记不住,好的方法掌握不了,和声习题做不出来,不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等。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缩手缩脚,甚至产生退却心理。作为教师, 既要启发他们去解决问题, 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特别是在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中,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习题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 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教师应采用以“激励为主”的方法,在关键时刻,教师哪怕是说一句“我相信你能解决”的话,都能给学生力量,给他们增添信心。这样他们就会从书本上、从同学那里、从一切可能达到的途径中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学生的创新心理也自然得以稳定。

四、磨练学生意志,打造学生创新毅力

创新活动是人类一种最伟大最艰辛的劳动,历史上每项发明创造都包含着发明者的心血和汗水。为了一项研究,有的花费了一辈子的精力,也有的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去奋斗、去拼搏。着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历经几十年才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就是一个典型的(转第47页)(接第52页)例子。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 因此, 磨练意志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磨练学生意志?笔者认为:找出学生薄弱环节,才能打造学生创新毅力。如和声教学,为旋律编配和声是学生之弱势,教师应有意多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一个个排除,运用不同的方法,编配丰富的旋律,然后通过钢琴演奏、声部演唱,使学生感受实际音响效果。对和声配置所欠缺的地方,再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修改。这样,学生就有了自己最圆满的答案,对学生而言,攻克了一道难关,也就是一次创新活动的尝试。在创新尝试中, 学生既经历了艰辛,又品尝了苦尽甘来的滋味。通过不断地磨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五、鼓励学生善于动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为社会提供新的精神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集思维与现实,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现,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着重体现在动手与音乐活动上。

现今,创新教育的提出与实施,已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前景,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有效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投入到创新中去,大胆实践和探索,去寻求一种全新的适合自身及学生特点的教学之路, 这样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篇6

一、真正理解创新的含义

《新大纲》中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指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解决他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使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所提高,就属于创新,教师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够目标明确,懂得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上要勇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的弊端显而易见,过分强调了共性,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强调按计划执行,盲目服从偏重概念与结论的学习模式.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上要勇于创新,只有我们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出了.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的环境,给予他们创造性尝试的机会,对于学生富有创意,别出心裁的解题方法及解题思路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无穷力量,也从老师的肯定中体验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同时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大的发挥,从而自觉地不断地去创新,去完善自己.因此,我们在教学上要摒弃“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树立“师生共同探索”的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疾呼的那样“砸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真正实现在教师的参与、指导和建议下,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我们知道,创新能力总是在问题解决中发展起来的,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者奉献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苦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理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讲课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如分期付款问题。

五、在例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对例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尤其要注意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地延伸出相关性,相似性的新问题,以达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课本中的例题是知识的精华,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但由于例题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往往其解题涉及到的知识都与本节所学内容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内容挂起钩来,抑制了思维的全面展开,长此以往,不利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例题教学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要墨守陈规,应该敢想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乐于新的探索,善于独辟蹊径,注意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使解题达到简化、优化.

六 以“构造”为载体,通过建模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意识

篇7

一、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新课标提出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的思维能力,给学生一个广泛思考的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发现的机会。

二、启动创新思维意识。

在高中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我们知道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二十一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发明和创造的源泉。

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青少年时期培养尤其重要。

三、新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培养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创新已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所以说创新势在必行。然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培养是靠教育就,同志曾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的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无论是在培育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

重要意义。而教育要创新就必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应从多方面去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下面就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1.更新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呼唤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面对21世纪社会的发展需要,我校数学教学也应在使学生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养成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并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因此,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学生观和价值观,将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作为教学创新的重要标致和教学活动的基本指向。从教学环节创新入手,逐步实施教学过程的创新,进而达到教育创新的目的。在教学中 要借助教材这个载体,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构思教学流程,循循善诱,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兴趣

兴趣是开启智慧的金钥匙,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之上的。思维通常由问题引起,学生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思维就会积极活跃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计导入?激疑?引疑?设悬念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把学生引入所设问题的情境之中,触发学生产生要弄清事物的迫切愿望,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和情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其次要让学生质疑。如果说一堂课下来,学生不能提出几个有见地的问题,不能质疑,可以说这堂课是失败的,至少不能说这是一节成功的课。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以这么说"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金钥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例如在讲"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公理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块三角板,由于人不小心把它折断为两块,如果要请木工师傅再造相同的一块是否要将折断的两块都拿去?首先让学生开展讨论,经过讨论得出一个结论,只要带走一块就可以了。这样就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宗旨"角边角"公理。通过上述教学让学生从中品尝和体验到发现研究问题的乐趣。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青少年智力发展的主要时期,而在我校的学生中,由于他们的基础较差,学习热情度不高,有厌学?畏学情绪。为此如何激发我校学生的聪明才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然而,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导体,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氛围,即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只有在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教学气氛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意见,情感和行为动机,才能解决学生形成探求创新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行为习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凡是能由学生提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给;凡是能由学生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由教师答;凡是能由学生说的不要教师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把学习的思想和方法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掌握创新的钥匙,开启每一扇问题之门。由于我地区的学生接触社会实践少,思考问题依赖于直观?具体。因此,设计数学问题时要使之"生活化"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此外,还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抽象的数学材料变为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例如:在讲三角形内切圆这一节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某村鼓楼傍边有一块三角形空地,村里计划在此空地上建一块面积最大圆形的花坛,剩余部分种植草坪,请你帮助村里设计并画出设计图。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和焦点。而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具备的。因此,作为教育者,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教育观,其次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适时?适度贯穿于教学始终,在教学中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才能充分调动我地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发挥我地区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我地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得到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露;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创新能力[J];学苑教育;2011年13期

[2] 徐光惠;浅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S1期

篇9

一、在观察环境中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最积极的、最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态,是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

1.培养观察能力,进而培养创新意识。

只有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才能启发幼儿发现自然界中事物的不同特征,或是同一事物类型的不同形态。利用幼儿好奇好问的心理特征,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善于思考,抓住事物特征,观察事物的局部,发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这活动中包含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由此而产生的多种复杂情感。法国后印象派大师高更认为,“形”不是演变于大自然而是属于意象的。单纯将现实存在的物形搬移并不能成为艺术。由于幼儿缺乏知识经验,对物象的准确把握还处在象征期,他们画心中所想,而并非所见,应抓住这一独特的发展时期,在观察过程中,培养幼儿认识世界的激情和探索的强烈愿望。

2.创建良好的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营造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首先,教师要尊重儿童,把幼儿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幼儿期对事物认识往往停留在直觉反应的层次上,这是本能的生理的,同时又受个性气质的影响。他们力图用最直接的方法表现和发泄自己的情绪和心情。我们应该鼓励幼儿运用自己独特的表现语言表现自己理解的世界,用自己的绘画作品表现世界。其次,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自由创造的才能。最后,及时捕捉幼儿的创造火花。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大胆,创造的火花经常若隐若现。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并精心培养,当幼儿的想法稀奇古怪超越客观现实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当他们手舞足蹈,自编自唱、乱涂乱画而兴致勃勃时,教师应敏感地捕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加以引导。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幼儿被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得到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便消除了胆怯和依赖心理,进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进行积极探索、积极思考,逐步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萌发创新意识。

环境是物化的教师、教材和伙伴,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积极的交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气氛,让幼儿参与操作、尝试、交往。如给孩子留出一片空间,使他们学会发现问题,敢于和善于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学会作出假设,敢于和善于作出假设;学会观察,敢于和善于观察;学会想象,敢于和善于想象;学会动手实验和勤于动手实验,等等,最终促使幼儿将外显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操作活动,成为自觉的学习行为。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提问、质疑,对幼儿的提问及时作出适合幼儿知识经验、心理水平的回答,并引导他们提出新问题,产生新疑问,让他们在质疑—释疑—质疑的思维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二、在创新意识下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是科学创造力的最直接的本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造潜力和聪明才智,培养创新能力,点燃绚丽的创造火花。

1.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反映主体行为的动作能力,即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幼儿阶段的创新能力还只能是粗浅的、基础的语言和动作技能的培养。可适当开展一些科学小实验、小操作、想象画等活动,激发幼儿对自然进行探索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创新能力是在创新意识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是强化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一定时间、必要的场所及活动工具,让幼儿自由地进行创作,按自己的意愿自由画画;给幼儿提供材料,鼓励幼儿制作简单的玩具,幼儿碰到难题,幼儿之间发生纠纷,可让幼儿发表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当幼儿进行创新活动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更多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样,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就会更加强烈而持久,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在美术教育中,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在良好、和谐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孩子是纯真的,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他们想象又是很奇特的,在孩子的笔下,天空、太阳、花草、树木等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变得丰富多彩。

2.选择途径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给幼儿提供一定的时间、必要场所及活动用具,让幼儿自由地进行创造活动。通过灵活的教育途径将创新的意识和行为根植于儿童幼小的心灵,引导他们在学习、活动、游戏中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养成勇于创新的行为习惯。在美术活动《有趣的双笔画》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欣赏双笔画的美,自己讨论双笔画是怎么画出来的。幼儿自己解决难点,发现立体感有层次的美,再分析探索双笔画涂色的方法。要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更多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游戏角是幼儿感兴趣做表现的地方。幼儿自己收集图片,利用天天10分钟,讲述见闻。此外,还准备了绘画工具,幼儿在某个阶段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积极创作的欲望。幼儿在绘画中通过自由地无拘无束地涂抹,勾线,尽情地联想,创作,表现出他眼中的大千世界。在绘画工具、绘画主题的提供中,孩子们往往表现得很被动,教师提供的就是孩子使用的,何不让孩子自由选择,再由教师提供呢?这样,孩子们的自由想象空间会更为宽广。

三、正确评价使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幼儿的认知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幼儿的认知水平上稍加启发、引导,幼儿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大胆地表现。虽然孩子之间绘画水平存在差异,但每一幅都是美的,都是宝贵的,因为画中表现了孩子内心的真实体验。因此教师在评价中要肯定幼儿的作品,帮助幼儿树立信心,获得成功感。鼓励幼儿创新,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同时还应给每个幼儿展览作品的机会和权力,激发他们再创作的信心,从而达到使幼儿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对于美术活动的效果来说,如果教师给幼儿做好了一切准备,只是让孩子照样子折折、画画、贴贴,孩子的作品可能会更整齐、更漂亮,但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只是完成作品,更重要的是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所以教师要注重幼儿的参与“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师在评价孩子作品时,不能只看作品的色彩、比例、构图,更重要的是看孩子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大胆的想象、奇特的构思、独特的个性。教师要在这方面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让幼儿在得到自我满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从而形成良好的创新素质。

篇10

关键词:课程标准;创新意识;教育观念;师生关系;评价观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55-02

创新意识是指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发展成为创新型人才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实行创新教育,对教师来说,从知识储备、对学生创新个性的启发、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都有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正确理解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创新教育,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有充分发现问题的机会,并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

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正确理解创新意识,要避免理解上的偏差。有的教师说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的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关键在于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发表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二、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乐学的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师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把学生看成过去的那种“徒弟”,要创设民主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相信学生,大胆让学生质疑。有的教师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敢放手让学生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担心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回答,这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针对自己的不足,勇于冲破障碍,自觉提高自身素质。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和学生共同研究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相长。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到教和学之中,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能力。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在课堂上要更多地进行没有固定答案的研讨,使更多的学生在集体的争论中体验到思维的碰撞,感受到教学的美感。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自由度”,这样,既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培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合作互动式为主。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以合作为基础,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不急于去解答学生的问题,而是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学会知识,学会创新。

三、树立新型的评价观,促进创新教育

目前,教学安排和考试评价过多地考虑了那些容易用纸笔测验的知识与技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应结合平时的教学,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和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创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