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市场需求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色旅游市场需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旅游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休闲方式。利用旅游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一个创新。正因如此,“红色旅游”也就成了一个新的热门话题。
“红色旅游”也正因为是兼具了旅游与教育的双重功能,也同时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旅游局何光ゾ殖ぴ诓渴2005年工作时,将红色旅游列为六项任务之首,要求从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高度出发,大力推进红色旅游,认真抓好《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
随着“红色旅游”工程和“红色旅游年”的提出,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的策划、规划自然就成了当前旅游规划、策划工作的重点。如何作好“红色旅游”开发的策划、规划正是当前旅游规划设计部门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因为近来参加了几项“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及相关项目和产品的策划、规划工作,对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有所思考
首先,要正确认识“教育功能”与“旅游功能”的辨证关系。笔者认为:在“红色旅游”的开发中要坚持“教育为魂、旅游为本”的方针。
其次,要正确处理“红色主题内容”与“其它多类产品”的相互关系。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要实行“红光普照,多彩争辉”的原则,注重打造“一个主题,多类产品”的综合性旅游区。旅游产品的多样性是旅游项目设计的重要原则,应用多样性原则的主要途径有:(1)观赏角度的新颖性和多重性;(2)浏览形式的多样性与组合方式的灵活性;(3)模拟旅游环境的建立与模拟的逼真性;(4)多层次旅游项目的设置与选择的方便性;(5)求新求异,时时更新,创造全新体验。
第三,要解决好“传统、严肃”与“时尚、生动”的相互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要贯彻“传统内容,时尚形式”、“严肃主题,生动表现”的基本原则。
第四,要注重产品创新,解决好“老内容与新模式”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一点上,各红色景区、景点在开发规划时要充分认识到,红色资源还不是旅游产品。要把红色资源变成旅游产品,必须注重从旅游的角度进行产品创新。红色旅游开发,必须采取跨越式发展。在产品开发中,用“新思路”、“新创意”、“新理念”重新整合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旅游市场,要挖掘旅游“新产品”,整合营销“新形象”,全面拓展“新渠道、新地域、新市场”。 在红色旅游开发中跨越单一的观光模式,把“红色旅游”汇入到一个新的旅游产业体系之中,红色跟绿色(生态旅游)对接,红色和彩色(文化、时尚旅游)互动。
产品创新,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不挖掘文化是没有感染力的;不要重硬轻软,不要贪大求洋,动不动就搞什么场馆;要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有机结合,探索新内容,开发新模式;在开发中,“红色旅游”要加强规范管理,避免庸俗化。从而,形成一种多层次的,适应旅游市场需求和现代革命教育需要,且有时尚感的产品网络,构筑融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文化理念创新、营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于一体的“红色旅游创新体系”。
篇2
引言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改革和创新是我国建设经济强国、人民富强的根本动力。所以当前要不断深化改革,积极向西部开发,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目标。宁夏曾是古丝绸之路上东西部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欧亚内陆合作的重要载体。宁夏凭借着宝贵的红色旅游资源,已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的“陕甘宁红色旅游区”。宁夏红色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特色鲜明,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包括的实物形态红色革命英雄纪念碑、革命遗址、六盘山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及以红色诗词、革命故事等为非物质文化,红色旅游以其丰富的形式和新颖的内容实践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机制。
一、宁夏红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宁夏虽然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由于思想上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部分景区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盲目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使得部分红色旅游资源损坏程度严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景区景点少向稀,可进人性较弱
宁夏旅游资源存在着规模小,分布广,很难形成强有力的吸引力,很难统一开发,很难整体协调发展,进而使得红色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景区管理难度大,开发价值不高,这是宁夏红色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另外,从地理区位而言,宁夏位于我国大陆腹地,离东部和南部发达省市较远,交通较为不方便,通达性较弱,使得前来旅游的游客人数有限。
(二)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旅游形式较为单一
宁夏的革命景点仅仅以一些纪念性建筑、陈列图片、革命文物为旅游观光物,既没有对资源内涵做深层挖掘,也没有将该类资源所在地自然风光或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各革命景点仅有参观游览的活动方式,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缺乏动态的、游客参与式的旅游项目对于生活在现代和平社会的青年人吸引力不够,并且对于迎合市场需求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旅游资源保护力度不够,损坏较为严重
由于宁夏开发红色旅游资源较晚,一直以来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主要工作,导致了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不够,破损严重,使革命历史文物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充分的展示。 另一方面,宁夏自然环境较为东部地区而言,相对较差,不利于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很多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由于年久失修己处于倒塌、毁坏的边缘。
二、宁夏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当前我们要不断开发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大力宣传红色旅游品牌效益,让它在国内红色旅游景区占重要地位。利用这一契机,将贫困地区的民俗、资源、文化等资源通过红色旅游转变为经济优势,把以前单一的“旅游扶贫工程”转变为教育、文化等多样性的扶贫工程,具体措施如下:。
(一)加强红色旅游整体市场与其它产业部门协调发展
夏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旅游发展前景广阔,因此,我们应该努力打造红色旅游精品,力争在区乃至全国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对红色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市场影响力较大、发展基础较好的红色旅游项目,要优先规划、优先发展,形成以点带面、循序渐进的良好格局。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多部门协调发展,将
交通运输市场和旅游市场、餐饮服务市场、文化产品市场、爱国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
(二)挖掘和丰富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核心是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广泛收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典故,深入调查发生在革命时期的历史故事,特别是与历史革命有关的资料和文献。这就需要我们旅游工作者、历史文化工作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较强的敬业精神,把保护红色旅游资源作为工作的根本。此外,各地方政府、旅游相关单位、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大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宣传,开展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三)大力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篇3
[关键词]陕西 云南 区域旅游 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149-02
陕西是旅游大省,旅游业一直是陕西的支柱产业,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大、品位高、特色显著、多样性强的总体特征。旅游业已成为陕西省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陕西的旅游行业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景观类型少,资源开发层次浅,发展速度与资源不符的缓慢状态等一系列问题。
一、陕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纵向比较
(一)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十三朝古都的深厚内涵给予陕西“中国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称号。早在1980年旅游业刚刚兴起之时,陕西就凭借诸如兵马俑、法门寺、大雁塔、古城墙等知名的人文资源成为当时的旅游大省,享誉中外。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陕西省旅游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内外客源市场不断壮大。然而近年来,同国内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其他省相比较,我们明显已不能相提并论,远远落后于昔日并驾齐驱的北京、海口甚至同为西部省份的云南四川等地。
(二)陕西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
1.关中地区。
以西安为中心及其毗邻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给该地区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西安及其毗邻地区汇集了大量高品位的旅游景点,占陕西高级别旅游景点总数的90%。
(1)发展优势。西安旅游业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以“古老”为特点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吸引力。其二,西安旅游业后续开发优势明显,管理体制有潜力可挖。其三,发展思路准确,带动作用明显。思路新,发展快,旅游业已完成了从“接待产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培育支柱产业型”的升级过程。其四,旅游资源挖掘潜力大,开发前景不可限量。随着资金的进一步投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们相信更多的宝贵资源将逐渐被发掘出来,西安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也会大大的增加。
(2)存在的问题。目前西安旅游业即依仗上述的各种优势,进行粗放经营,简单再生产,在客源空间结构及市场空间拓展中面临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①旅游生态环境缺乏保护,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西安旅游业一直遵循“一次性投入,持续性消耗”的发展模式,不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②由于不够重视管理,经营者对现代旅游业发展趋势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差,服务秩序混乱,大大破坏了西安在游客心目中的形象。③从旅游资源竞争力来分析,西安偏离了经济发达、旅游需求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位于城市化水平低、居民出游率和旅游花费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严重影响开发该区的旅游市场。
2.陕南地区。
汉中地处陕南南部,北倚秦岭,南靠巴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特殊的气候、地貌特征,使汉中的旅游资源与毗邻地区的旅游资源不同,形成了以“汉”“绿”“水”为特色的旅游资源优势。但是,由于汉中地处西部,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资源优势一时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1)发展现状。汉中以其自身的特点,多年来发展一直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旅游资源丰富。全市现有旅游景点110余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旅游产品风格独特。旅游景区景点离中心城市较近,汉中市辖十县一区,旅游精品线及环市休闲度假旅游村以汉台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2)存在问题。从总体上看,汉中旅游的开发程度和产出水平与旅游资源大市的地位很不相称,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甚远,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①规划设计落后。②资金投入不足,投资方式不灵活。③精品线路打造缓慢、资源利用率低。
3.陕北地区。
延安是陕北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的一朵奇葩,红色旅游已成为延安的一张名片。据调查显示,陕西省具有影响的红色旅游资源总共有486个,延安就占360个;延安的红色旅游资源总数、五级红色资源数量、四级红色资源数量、三级红色资源数量分别占到陕西省的74.074%、100%、85.71%和86.87%。延安旅游业具有三方面的优势:一是延安的革命遗产资源具有垄断性,是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其吸引力优势、竞争优势非常明显;二是延安已成为我国的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三是延安一直是游客向往的革命圣地,国内外认知度非常高。
二、陕西旅游业与云南旅游业的比较分析
(一)从营销角度对比陕西与云南的旅游业发展情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旅游业是个外延比较大的产业。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旅游业也符合现代营销学的4C原理,即:旅游产品、旅游价格、销售渠道、促销的方式。只有把旅游业的4C有效结合,才能最终形成好的赢利模式推动本地区GDP的增长。
(二)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借鉴经验
随着云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云南在全国及全世界的地位和形象已在不断上升。云南省为了提高自身旅游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竞争力,提出了4点对策,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1.进一步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在旅游产品的竞争中具有垄断性民族文化的作用十分突出,实践证明了越是民族的越富有国际竞争力。
2.进一步加强旅游业的区域竞争能力。目前,全国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重心西移,旅游区域内的联合发展都是云南发挥区域优势,提高旅游业区域竞争力的有利条件。
3.进一步调整形象定位。把云南省的旅游资源与中国西南部的其他省份及其相邻国家相比,云南省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多样性的,云南省全年舒适的气候就占有明显的相对优势地位。
4.进一步重视市场研究,增强促销力度。在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只有认真研究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了解游客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游客喜欢的产品,才能扩大客源市场。
三、加强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根据陕西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旅游业的竞争优势理论,进一步促进陕西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中地区
第一,旅游产品的绿色化。产品绿色化是全球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主题,也日益成为旅游产业国际化、文明化的重要标志。第二,进一步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和创新,是西安旅游业转变优势的关键问题,通过制度创新来改善软件因素对发展西安的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陕南地区
第一,制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旅游业作为全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激励整体的框架体系;第二,投资应多元化,首先,投资环境要宽松;其次,投资方式要多元化,这样才能吸引资金和人才的进入,才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集中力量开发旅游线,在客容量不成问题而资金成问题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开发、建设名牌旅游线,是最佳有效途径。
(三)陕北地区
第一,认真定位和包装延安的旅游资源,开发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关键就在于对红色旅游资源内涵的深层认识。第二,改变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延安应从全局考虑,优化整体优势,发挥所长,建立能有效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管理模式。第三,设计“体验型,参与型”系列旅游产品,通过各项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满足游客的新需求,从而转向参与性的旅游项目。第四,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景区首先要改善经营体制,吸引素质高的人才。
四、结语
发展旅游业的实质是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从而拓展并稳固旅游市场,带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以,陕西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加快陕西各地域旅游业的发展。再通过三的合作,使得陕西旅游业的整体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实现旅游业持续、和谐、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辉,刘联党.陕西旅游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07.
[2]韦鑫.陕西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2007.
[3]郁广健.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创新路径[J].西安财经学院,2006.
篇4
环绕北京的河北省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连线奥运,旅游业正如火如荼。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河北省旅游局副局长何江海,畅谈河北奥运旅游开发大计。
记者:河北省环绕北京、毗邻天津,发展旅游业有哪些资源优势?
何江海:我省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用三句话浓缩: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民俗风情独特。
五千年前,黄帝、炎帝、蚩尤在涿鹿、阪泉争雄。追溯到战国春秋的燕赵文化在此发源,和明清文化一脉相承。众多朝代的兴衰里印证了黄帝城、蚩尤塞遗址、汉王墓。承德避暑山庄,清王室陵寝群落清东、西陵,长城精华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闻名遐迩。
太行山、野三坡群峦万仞,秦皇岛海滨和白洋淀如诗如画。大自然的如椽大笔勾勒出了海滨湖泊、平原丘陵、高原的山川地貌。独特的民俗风情生动活泼,民间艺术博大精深。朴实的民风诞生出蜚声国内外的吴桥杂技、民族瑰宝永年县太极拳和蔚县剪纸。红色旅游、休闲度假、工农业旅游等资源丰富、设施齐全。
京、津两市对我省旅游的强功能辐射带动,使我省旅游客源基础良好,可直接面对4亿左右的客源市场,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
记者:有近水楼台之地利,借奥运良机,河北省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何江海:奥运会使巴塞罗那成为欧洲的第三大度假胜地,使美国盐湖城成为世界会展旅游的新亮点,使澳大利亚的旅游形象品牌提前10年。据前几届奥运会之经验,新增旅游收入中85%以上流入承办城市及周边地区。相比别的省市,河北省面临的机遇似乎更多。唱响奥运旅游,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使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深,使旅游业成长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战略选择。省委、省政府把文化旅游列为十大主导产业之一,提出了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近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总的看来,我省还只是一个旅游资源大省而不是旅游强省,旅游发展还大有文章可做。
秦皇岛市是奥运足球赛的分赛场。宏大背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作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纽带作用、统筹区域发展的先导作用、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整合各类优势资源,打造精品线路,建设精品旅游景区,创建优秀旅游城镇,培育知名企业,以增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力打造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秦皇岛海滨、白洋淀、坝上草原、西柏坡、太行山水、崇礼滑雪等具有代表性的景区。加大提升力度,做精做细做大做强,建设成国内一流、享誉世界的旅游品牌;全力打造连成线、形成片、构成网的旅游精品线路。发挥“红、黄、绿、蓝、白”五色资源优势,以区域中心旅游城镇为载体,以精品旅游景区为依托,重点打造具有河北特色、有较强影响力的京承秦、京承张、京津保三个陆上金三角线路和秦皇岛―大连―青岛海上黄金线。
立足海滨、湖泊、森林、草原、山岳、温泉、冰雪等自然资源优势,建设生态旅游和冬季旅游项目;立足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发展现代休闲度假、娱乐健身项目;立足文化优势,推出红色旅游、文物古迹游、民俗风情游项目;立足一、二、三产业特点,确定工农业旅游项目、商贸旅游项目;立足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力争尽快形成观光产品、休闲度假产品和专项产品协调配套的产品结构,满足日趋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环北京0.5至1.5小时车程内的市、县、区遴选了200家近40000张床位的星级酒店和200家经济酒店纳入奥运接待体系。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低廉的价格,吸引更多游客食宿河北。“奥运在北京、购物在河北”,积极设计推出一批工艺精湛、便于携带、极富特色的奥运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同时,加快与北京奥组委的积极对接和北京市旅游部门合作的步伐,通过发展旅游,让世界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游客了解河北、关注河北。
记者:近两年,河北省的旅游部门在市场促销及管理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何江海:旅游业是形象产业、眼球经济。在国际、国内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旅游市场的开发始终是旅游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市场工作以“奥运旅游,魅力河北”为主题,推行“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国际国内市场并重、传统与现代手段并用”的战略方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报、刊、台、网及东方航空的航线等,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知名度,提升国际国内形象。
在国内市场,重点抓好京津冀核心市场,拓展周边和华东、华南中远市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市场、规范发展出境旅游市场。去年在廊坊市成功举办北方旅游交易会,参展单位辐射到23个省市区和13个国家和地区。一年多来,全省共组织举办大型旅游节庆活动10余个。举办“2007我最喜欢的旅游景区”评议活动,邀请海内外记者和旅行商600多人来我省实地考察,广泛征求吸纳建议意见,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篇5
关键词:重庆;旅游业;品牌;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16
1 重庆旅游品牌发展的现状
重庆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都很丰富,城市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以及自然景观旅游在国内的旅游市场上占有很大的分量,全市拥有景点1300多处。这些景点分布比较分散,各种旅游景点的经营没有统一的模式和策略,景点之间的发展协调性很差,导致旅游市场一片混乱,经济效益也比较差。目前重庆的旅游发展现状对于其战略上的深远发展已经产生了阻碍作用,在旅游品牌的专业化打造方面也有不利的影响。
1.1 旅游品牌鱼龙混杂
重庆地区多元的旅游产品也使得旅游资源的开发多种多样,有些大的已经形成产业化的旅游行业与经营落后的旅游产品并存,拉低了重庆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水平。看起来琳琅满目的旅游产品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旅游选择,但是一些经营水平低的旅游产品往往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旅游体验,为重庆的整个旅游行业抹黑,不利于好的旅游消费口碑的树立。这种品牌混杂的现状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很大的限制作用,好的品牌对消费者的选择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是一个差的品牌会给整个产业带来不可估量的形象损失。
1.2 品牌意识淡薄
重庆的旅游品牌主要是依托山城都市、长江三峡、大足石刻来打造的,围绕这三个旅游概念来进行旅游品牌的塑造。这三个品牌形成之后没有得到深层次的发展,没有完成系列品牌的构建。使得围绕这三个品牌的旅游产业仍然停留在各自为政的发展局面。旅游景区还是处于粗放的状态,距离专业化、精细化、规范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这主要是与当地的旅游项目管理者的品牌意识淡薄有关,没有意识到品牌在旅游业经营战略当中的重要作用。淡薄的品牌意识也造成了目前重庆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局面。
1.3 品牌运营能力差
除了重庆的旅游景点品牌意识淡薄之外,现有的品牌运营能力和水平也比较差,在品牌运营平台的建设上,没有完善的品牌运营硬件和软件设施。在重庆的一些知名旅游品牌的运营中,旅游产品的管理体系不完善,旅游产品的管理体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旅游服务业当中可持续发展性不强。从近些年来的,旅游景区发展的情况来看,观光休闲和度假需求逐年上升,这就要求传统的旅游观光必须完成自身的提升和转变,在利用重庆市现有旅游资源的过程当中,注重市场的导向性,有战略、分步骤地对品牌运营的协调性、整体性进行提高。
管理体系能够保障整个景区规范化的运行,品牌运营能力与管理机制架构息息相关。目前重庆市旅游行业的运营管理团队经营管理的素质较低,不能及时根据市场化的导向,加之行政化的干预,使得科学的管理手段更加没有办法实施,这些主要是因为管理架构的部门不齐全,办事效率低下,职责分配不合理,在整个品牌战略的运营上产生不利的影响。
2 品牌战略的方向与途径
2.1 确立主题特色品牌概念
旅游产品概念品牌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产品的形象,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旅游产品的品牌概念,通过品牌概念对产品的服务质量以及口碑进行了解来确定自己是否会选择这种旅游产品,这是属于消费者的一种心理认同和消费感知。在旅游品牌的开发过程中要利用消费者的这个消费心理。打造强势的旅游品牌是旅游市场战略发展的关键的第一步,旅游品牌概念的确定要根据旅游产品的特色与发展水平来确定,参考旅游目标市场,根据消费者的旅游动机、需求以及潜在的旅游消费欲望来制定旅游产品品牌概念的战略。通过品牌概念,精确而又有吸引力的为消费者呈现出一个旅游产品的形象。
确立主题特色品牌概念需要在大的指导方向之下,分步骤实施,之所以需要确立品牌概念,是因为要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心理认同和消费倾向性,通过品牌的力量来为消费者提供值得信赖的并且能够带来良好体验的旅游服务,使消费者在进行旅游产品的选择时,能够对自己所确定的旅游产品有更加大的忠诚度。首先要确立一个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和旅游理念。完成总的规划之后开始建设旅游品牌之下的概念,设计旅游产品,争取在视觉上为消费者带来冲击,从而引起心灵上的震撼,在旅游品牌的建设当中也要注重旅游渠道的建设与宣传。
2.2 多元化开发产品
重庆市内的旅游产品资源的数量是一定的,但是旅游市场需要不断的向前发展,这就需要对旅游产品进行多元化的开发,对于既定的旅游景点,打造复合型的旅游模式,为游客带来系统化、整体性的旅游体验,这就需要打造观光休闲度假等综合性的旅游产品。当旅游a品的服务质量提高之后,那么就会吸引消费者在景区停留的时间,进行更深层次的旅游产品体验,这种模式不但能够为游客提供综合性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多层次的需要,也能够使景区的模式更加多元化。在旅游景点里设置更多的娱乐消费场所,而在门票价格上可以进行适当的减免来吸引游客的数量,这样可以为景区内增加二次消费,增加经济效益,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发展旅游业除了旅游观光消费之外,还有附加的消费产业,在城市当中能够拉动其他的经济消费。这就要求在开发旅游产品的同时也要对与旅游业相关的产品进行开发。不但能够为旅游消费者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还能够扩大消费领域,刺激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的住宿、餐饮、娱乐等行业也应该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融入旅游消费者需要的元素,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行产品的多元化开发,打造出令消费者满意的产业服务。
2.3 品牌营销,资源整合
重庆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与人文,条件,在旅游业的发展上有很大的优势,关于品牌营销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做好宣传工作,建设有效的,重庆旅游营销平台,借鉴现代,营销学上的一些基本原理,在市场上准确地进行旅游产品的定位,充分发掘旅游产品的潜力,提高附加值,关于旅游营销平台,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比如微博微信,利用,这些技术,和平台进行,品牌营销,品牌营销必须准确的了解市场行情与消费者对旅游产品的需要,通过营销自身的旅游产品,来激发消费者内在的旅游消费潜力与欲望,不断的提高营销水平,改善营销手段。
重庆本土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单身目前的形象是但是各种旅游资源参差不齐,发展的层次性有很大的区别,在旅游产品的类别上也是形形。这些分散的旅游资源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有大的发展,旅游产品的经营者应该意识到,只有把旅游资源联合起来进行整合才能拿真正拧成一股绳,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同时打造一个旅游产业链。大的旅游产品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对差的旅游资源进行兼并,从整体上提高两者的核心竞争力。资源的整合是现代市场常见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根据市场的动态发展来对经营方式进行调控,不断地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走在消费需求的前沿。目前国内的旅游业都在朝着产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着力打造综合型复合式的旅游产品。重庆的旅游市场也应该跟随这一大的发展潮流,进行旅游资源的整合,在整体上提高竞争力,为打造旅游产品产业化提供一个资源可利用性的环境,不断地把旅游产品做大做强,在旅游品牌的战略发展上做出一个表率。
2.4 政府加强引导与扶持
重庆市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面对如此庞大的旅游产业链,光靠企业来经营很难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这需要政府加强对旅游业的引导与扶持。政府与企业在旅游市场的发展中各司其职,政府做形象企业做市场,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经济当中的帮扶形象,企业应该在市场上准确定位自己的位置,进行市场调研,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参与市场竞争,在市场当中为自己准确定位。政府在总体战略上要加强对本市旅游业的重视程度,加大人力物力投资,尤其是在全国的旅游市场竞争当中,为重庆旅游业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发展的冲突上,应该考虑到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大方向,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与扶持之下,为旅游业的发展扫除障碍,使其在品牌战略建设上大展拳脚,从而获得更加深远的发展。
2.5 旅游品牌的宣传与创新
想要源源不断地吸引游客来重庆市旅游,首先要把重庆市的旅游产品宣传出去,只有做好宣传工作才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旅游景点特色。要求加强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与范围,面对国内如此众多的同质化旅游产品,想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当中脱颖而出,那就需要加强旅游品牌的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宣传,在宣传的前提之下吸引更多的游客,通过对重庆市旅游产品的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到重庆地区具有特色的旅游胜地。提高景点的知名度之后,也同时为人们外出旅游提供一个优质的旅游胜地,满足游客对于旅游产品的需求。品牌作为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传统的宣传语营销方式基础上,需要有一定的改善,利用现代的新媒体技术,进行旅游品牌的包装,为公众呈现出一个优质的旅游品牌,在宣传营销的影响力上,为当地的旅游产品加分。
3 总结
重庆市在发展特色旅游方面有自己的优势,目前的旅游现状发展的不容乐观。在政企联合的努力之下,对重庆旅游的资源散乱、品牌意识淡薄、营销手段落后等发展瓶颈进行治理。利用现代化的品牌发展战略,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之下,为旅游业增添新的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重庆旅游业在全国旅游产业中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重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新业.重庆都市旅游业发展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2010,(3):132-136.
[2]周玲强.旅游产业整合提高竞争力研究[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3]严伟涛.重庆旅游业发展探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41-43.
[4]文^常,张驰.重庆旅游市场整合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管理与科学决策,2010,(2):141-142.
[5]李飞,谢祥项.重庆都市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6]刘妮,石永祥.重庆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及其重点旅游资源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9):6-7.
篇6
关键词:旅游;旅游市场;市场细分
一、引言
旅游市场细分在旅游目标市场的选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旅游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也是决定旅游企业营销成败的关键。现代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市场细分化的趋势不断增强。通过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在各国都将区域旅游客源作为自己国家旅游市场开发的主要目标的背景下,研究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细分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历程
旅游企业的营销战略观点发展经历了大量营销阶段、产品差异性营销、目标市场营销三个阶段。旅游企业首先要确定主要的细分市场,从中确定一个或几个作为目标市场,最后根据每一个目标市场的特点来制定旅游产品计划和营销计划。现代旅游者市场战略营销的核心可分为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是为了给营销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争取在市场上取得战略性的成功。
三、主要研究议题
(一)旅游市场细分概念与作用研究
1、旅游市场细分概念。市场细分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的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斯米斯(Wendell R.Smith)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一个市场营销学的新概念。在我国的旅游市场细分研究中,多数学者关于市场细分概念研究趋于一致。赵西萍(2003)等认为市场细分实际上是根据购买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态度、购买行为特征等不同因素划分市场的行为过程;王洪滨(2004)指出旅游者需求的差异性是市场细分的关键;张俐俐(2004)强调细分就是划分旅游者群的过程;苟自钧(2005)综合上面观点,指出市场细分的出发点是从区别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然后根据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体旅游市场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类似需求和欲望的消费者群体。
2、旅游市场细分作用。在旅游市场细分作用的研究中,多数学者对下三方面达成基本共识:市场细分有利于识别和发掘旅游市场,开发旅游新产品,开拓旅游新市场;有利于针对性地制定和调整旅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有利于旅游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俞慧君(2005)提出小企业可利用市场细分来显示自己的实力地位;张俐俐(2005)提出市场细分有利于旅游企业制定灵活的竞争策略;张玉明、陈鸣(2005)提出市场细分有利于企业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技术和信息,在市场竞争中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苟自钧(2005)提出通过细分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旅游市场细分依据
旅游市场细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程,如何细分旅游市场即旅游市场细分的依据是什么成为目前此研究的重点所在。地理变量、人口统计变量、心理变量和行为特征变量是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划分的主要依据。同时,林振华(2005)提出在地域上,依照景区(点)与客源地的距离可划分近距离市场、周边市场、区域性市场和世界市场;丁宗胜(2006)提出以旅游购买动机为依据划分宏观旅游和微观旅游。
我国旅游市场一般划分为入境、国内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下面就这三大旅游市场进行详细的市场细分依据分析。
1、入境旅游市场细分依据。目前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细分研究中,主要依据是地域细分、客源流向和旅游规模等。按照地域细分为周边国客源市场、欧洲客源市场、北美客源市场、南美客源市场、大洋洲客源市场、非洲客源市场和中东客源市场(康星华,2000)。依据规模大、类型特征明显、增长方式效益型,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北京划分为成都的首要旅游市场;依据入境旅游人数,划为港澳台和外国人为成都的入境旅游市场(杨剑,2005)。按客源流向,将客源市场细分为核心、基本和机会三个客源目标市场(郭英之,2000)。
2、国内旅游市场细分。(1)学生旅游市场:按年龄及其与年龄相互配合的学习阶段把学生旅游市场分为7-12岁的小学生市场,13-15岁的初中生市场,16-18岁的高中生市场和19-24的大学生旅游市场(赵幼芳,1996);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需求偏好不同和购买行为的差异性,又可将整体学生市场细分为小学生市场(7岁以下),初中生市场(12-19岁),高(职)中生市场和大学生市场(任进、孟荣2005)。(2)高校教师市场:陈薇、吴凯(2005)针对高校教师的学术背景来细分旅游市场,提出开辟教师旅游专项产品。(3)老年人旅游市场:郑昌红、王颖(2002)提出国际老年人旅游市场主要以欧美和日本老年人为主,国内市场主要包括国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和国内较为富裕的其他阶层的老年人,以及目前效益较好的企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和市郊富裕乡村中的老年人。(4)会展旅游市场:主要依据会展的性质来细分旅游市场,其中包括会议业、展览业和奖励旅游业旅游市场。(5)区域旅游市场细分:根据旅游者地理、收入、文化、行为、心理变量等因素可分化旅游市场,刘晓辉(2003)在划分贵州旅游市场时,提出可分为境外游客民族文化人文旅游,省外游客自然风光民族风情观光旅游,自然民族生态休闲旅游,省内游客郊野休闲度假旅游。从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为依据,绍筱叶、成开魁(2006)提出一级客源市场,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细分原则,并以河南省为例,提出国内旅游市场是以河南省为主的一级旅游市场,山东、河北为主的二级旅游市场。以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距离为依据,陆林(2006)划分井冈山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包括珠江三角洲和周边大中城市、长江三角洲、京津等地区为中程旅游市场;国际旅游客源市场客划分为港澳客源市场为主的核心旅游市场,中国台湾,东南亚,东北亚旅游市场为主的近程旅游市场;欧美为主的远程旅游市场。此外,针对某些专题旅游项目,一些学者也尝试进行旅游市场细分。其中,张晓艳(2006)根据目的地地域、旅行者特征对自驾游高端市场分别对自驾游进行市场细分,分别为专业人士、男性、女性和家庭旅游市场;高端市场可划分为赛车自驾旅游市场和房车市场。周刚、杜靖川(1999)以云南省为例,对红色旅游客源市场以地理、人口和购买行为标准进行了市场细分。
3、出境旅游市场细分。目前相关的文献资料中可查得,以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经济效益、生活质量、社会秩序等五个方面的46个有代表性的主要社会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为基础,用综合分法评出中国大陆居前10位出境旅游各省市的排名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辽宁、福建、黑龙江、山东。
(三)旅游市场细分方法
目前,多数学者采用三种细分方法。单一变数法,即根据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某一种因素进行市场细分的方法;综合变数法,按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两种以上的因素进行市场细分;系列变数法,按照影响旅游消费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系列划分。
美国的市场学家麦卡锡提出细分市场的一整套程序,这一程序包括七个步骤:选定产品市场范围;了解、列举分类顾客的基本需求;了解不同潜在用户的不同要求;抽调潜在顾客的共同要求;根据潜在顾客基本需求上的差异方面,划分不同的群体和子市场;进一步分析每一细分市场需求和购买行为特点,并分析其原因,以便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可以对这些细分出来的市场进行合并,并作进一步细分;估计每一细分市场的规模。
国内多数的学者对麦卡锡提出的七个步骤保持认同,同时提出细分市场的程序在实际的操作中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做灵活的调整,不必拘泥于学者提出的旅游市场细分的步骤之中。
四、结论
旅游市场细分研究中,多数学者一致认为市场细分依据是研究的重点。依据地理变量、人口变量、心理变量和行为变量是细分市场的主要依据,地理变量中主要依据地理区域、气候变量和空间位置变量等因素;人口变量中主要依据年龄、职业、收入、家庭结构等因素;心理变量中主要依据生活方式、气质性格和社会阶层因素;行为变量中主要依据购买方式、购买频率购买时机等因素来进行旅游市场的细分。但在旅游企业的实际操作中,进行旅游市场细分的投入是巨大的,面对人们旅游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这就需要在市场细分作更深的研究,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用以指导旅游企业细分市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hilip Kotler,John Bowen,James Makens著;谢彦君译.旅游市场营销(第二版)[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晓辉.贵州旅游市场差异化营销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3(2).
3、陆林,曾纪洁.井冈山旅游市场开发规划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9(1).
篇7
【关键词】区域旅游;贵州文化;内涵;对策
贵州素有中国“公园省”之称,山川秀丽,气候宜人,食品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非常优越的条件。
一、贵州旅游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一季度,贵州省接待旅游者人数3158万人次,同比增长33%;旅游总收入276亿元,同比增长36%。根据抽样调查,一季度贵州省接待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接待过夜游客人数同比增长10.14%,高星级酒店平均出租率高于70%,贵阳主要旅行社接待团队及游客数同比增幅21%。在出游目的上休闲度假旅游占30.6%,乡村旅游占22.9%,商务旅游占11.8%,生态旅游占7.7%,文化旅游占6.6%。
随着贵州省不断加大冬季旅游促销力度,丰富冬季旅游产品,推出冬季旅游优惠奖励政策,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有效预热和拉动了省外客源市场,客源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据抽样调查,一季度外省入黔游客人数占接待总人数的35.93%,同比增长16.96%,排在前10位的客源省份分别是重庆、四川、云南、湖南、广东、广西、浙江、湖北、山东、福建;同时客源市场半径不断延长,内蒙古、黑龙江、陕西等省成为贵州省新的客源市场增长点,标志着贵州省旅游市场辐射面日益扩张。旅游正在成为贵州省的支柱产业。
目前,全省重点景区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张。数据显示,目前贵州省已开展经营或已进行规划的有477个旅游区(点),其中有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5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个;全省旅游星级宾馆饭店数量达240家、旅行社达194家、旅游定点接待汽车810辆,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余人。
二、贵州旅游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1、观念滞后、体制创新不足
贵州宏观管理部门对全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缺乏统筹规划,对旅游市场需求特点缺乏科学分析和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无规划开发、无序开发、低层次开发问题严重,致使贵州旅游资源的优化结构与整体优势较差。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贵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拉动贵州旅游经济必然首先要求观念的转变、体制的创新。贵州面对开放、多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显然还未完全打破陈旧的发展观念及模式,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并未形成足够的认识和创新的思维,大旅游产业观念还未真正树立。
2、旅游形象定位不明且宣传力度不够
所谓旅游形象,就是指旅游产品及服务等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整体印象,正确地确定目的地产品的旅游形象有助于旅游业的成功发展、带动旅游经济提升。许多著名的旅游国家或地区成功之处就在于其鲜明的旅游形象定位。贵州旅游业逐步认识到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性,所以自旅游事业开始起步,就尝试为贵州的旅游形象进行定位,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定位,为旅游宣传找到一个突破口。于是八十年代中期,贵州提出了“探溶洞奇、观瀑布美、享民族情”的宣传口号,旅游定位是“山水风光与民族风情相结合”;大家都说贵州的旅游资源比起云南、广西毫不失色,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广西俨然成为老大;“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第一春城”的口号撑起云南热火朝天的旅游事业。但贵州始终没有找到明确的旅游形象定位,许多景点还处在养在深闺人未识阶段。2011年在贵州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是贵州省历史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民族体育盛事,来自全国各地的贵宾、民族体育选手、各方人士及广大游客将齐聚贵州。这既是一次盛大的体育赛事,更是一次民族大团聚的盛会,也是贵州旅游行业优化产品、提升服务、展示形象、开拓市场的难得机遇。借助此次盛会的影响力和推动力,强化“以游客为中心”的思想和服务理念,提升了贵州省作为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
3、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性
众所周知,贵州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神秘壮美的自然景观,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以及悠远丰富的历史文化。但可惜的是贵州在发展旅游业,塑造旅游形象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丰富的自然资源,却忽视了深层次挖掘资源的文化性。这也是我们和旅游业发达省份产生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贵州很多旅游景点本身就具有唯一的文化内涵,这就是贵州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如,人文旅游资源,清朝的郝家湾(思南县)民居使中国延续几千年的风水,在此得以绝妙的应用,而且至今完好存在。安顺的屯堡就像一颗棋子,被600年前的朱元璋钉在贵州高原。600年后,任凭时光的打磨,他们仍然顽强地保留着祖先的生活传统、服饰及语言腔调。大方县城郊的奢香夫人墓,奢香是明代贵州着名的彝族女土司,洪武初年代夫袭贵州宣慰使职。对沟通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彝汉人民的团结、密切西南地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贡献卓越。兴义的何应钦故居,何应钦代表中国政府在南京接受日本侵略军递交的投降书。一度任政府国防部长、行政院长。佛教旅游资源,铜仁的梵净山有一块奉万历皇帝的诏令而专门竖立的石碑。碑文中写道:“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是天下众名岳之宗也。”产品旅游资源,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的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1915年,茅台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享誉全球;先后十四次荣获国际金奖,1949年的开国大典,确定茅台酒为开国大典国宴用酒,从此每年国庆招待会,均指定用茅台酒。红色旅游资源,贵州是中国革命由挫折向胜利的转折之地。中央在贵州转战的历程中,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遗址。如,会址、乌江渡口、娄山关战役等遗址。
4、对于喀斯特地质景点的宣传过于专业化
贵州旅游宣传的重点之一是放在喀斯特地质地貌上,但喀斯特地貌广西桂林显然名气比贵州更大,而且在市场运作上比贵州早,所以在中国旅游市场上提到喀斯特地貌,旅游者首先想到的是广西桂林。贵州在把喀斯特地质地貌作为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时,其宣传上不但没有特色,还用了一堆科学但不营销的词,让不是专业地质人员的消费者理解起来一头雾水。譬如:“中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发育于地表的石芽、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峰林、峰丛、天生桥、岩溶湖、瀑布、跌水、带状分布的石林,与发育地下的溶洞、暗河、暗湖、伏流等纵横叠置。”于是消费者把复杂问题的理解简单化,其结果就是贵州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等同于广西桂林,去了桂林就没必要再看贵州了。
其实,贵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构建了自己的自然生态特性。森林茂密,在贵州境内有珍稀植物70种,其中有一亿八千万年前与恐龙同生共荣,享有“活化石”盛誉的桫椤;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在威宁素有“鸟的王国”之称的草海,共有鸟类100余种、珍稀鸟类70余种,特别珍稀的鸟类有黑颈鹤、灰鹤、丹顶鹤、黄斑苇雉、黑翅长脚鹬和草鹭,还有大量的大雁和野鸭,是世界人禽共生、和谐相处的十大候鸟活动场地之一,在冬春可以吸引对鸟类观察感兴趣的旅游者;山高水长,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贵州境内河流密布,富足的水系孕育了独特而丰富的漂流旅游资源,目前全省已开发漂流河流27条,漂流总里程353.3公里,漂流点60多处。但这些优势应与粗犷的山地文化及古朴的民俗、时尚运动项目组合进行促销,譬如,漂流、泅渡、高山速降、高山滑索、攀岩、森林障碍挑战赛等运动与神秘的山地文化、生态旅游及当地独特的地质资源的组合,使每条旅游线路都有自己的营销定位及品牌,这样才能吸引喜欢生态游、热爱漂流及时尚运动的消费者一次又一次的购买贵州的喀斯特地质地貌旅游产品。
三、在新形势下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个产品如果就产品买产品是不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的,在市场运作中是不会取得成功的。贵州旅游业在营销运作中,没有自己的营销支点,大自然赋予的自然旅游资源与周边省份的自然旅游资源在特色上不能有效的区隔。历史文明、民族文化、佛教文化、酒文化及红色旅游产品等与周边省份相比,文化主线不突出。但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特色性,为把贵州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贵州旅游业还未发挥出应有的产业优势,经济效益的获取也远未达到预想目标。因此,贵州旅游业在新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突破障碍,充分发挥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
1、树立旅游大管理意识
贵州要加快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对旅游业实施全面、全方位、权威性的管理,覆盖全行业,对市场的多层次发挥作用,形成调控体系,实现由单一部门管理旅游向相关部门共同管理旅游的方式转变。旅游的综合性和依托性使行业跨度大、行业界线模糊,旅游市场管理涉及的管理部门多,旅游管理部门不可能包揽其它管理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市场的有效管理必然是一种联合管理,应处理好旅游管理部门与相关部门管理的关系。相关部门必须把涉及到本部门旅游方面的管理作为自己份内的事来抓、职责到位,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体制。
2、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但笔者认为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在旅游开发时都是追求一种将整体而非若干景点作为旅游吸引力因素来推动市场,依靠形象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贵州过去塑造的旅游形象、打出的宣传口号变化太多、特色不明。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如贵州的总体旅游形象可定为“神奇多彩贵州风”,然后针对沿海地区推出“原生态自然风光、五彩民族风情”形象;对中原市场推出“绿色喀斯特王国、秀美山水之乡”形象。诸如此类,让贵州首先在世人心中留下一个深刻旅游形象后,又在不同的客源市场拥有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旅游吸引形象。
3、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贵州可在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夜朗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屯堡文化、酒文化等方面深度挖掘,让贵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内涵紧紧缠绕在一起。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其中,举办文化节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文化节是结合地方特有人文资源与文化资产所举办的节庆活动,唤起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更成为观光客的主要吸引力,2005年中国?贵州黄果树瀑布节所推出的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就是一个成功的示例,它为贵州旅游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提升了贵州旅游的文化和品位,但该节目在画面精致性、市场运作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忠元,向洪.旅游资本[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程世红. 对发展贵州旅游业的思考,2004.8.
[3]魏小安.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4]徐静.以多元机制推动贵州旅游业发展[N].贵州日报,2005-06-30(7).
篇8
乡村旅游影响的因素有文化、地理、旅游交通区位等因素。由于海南各个村县有着不同的旅游资源,因此可以根据各村县特色打造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乡村旅游新模式。
(一)城市依托型模式。现在很多的都是人日益的渴望摆脱块节奏、繁杂、污染严重的城市生活,借于此,可以利用城市郊区相对城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独特的人文环境、地理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来整理和挖掘打造乡村旅游。如,可以开发海口市永兴镇的水果采摘基地。
(二)名镇名村依托型模式。名镇、名村的特色民俗旅游往往与乡村民俗旅游交织在一起,有时也可以成为专门的旅游产品。在名镇、名村乡村旅游产品的项目开发和建设上,我们应该注重开发镇或村的特色,比如说三亚的崖州村就因百岁老人人数居全国首位而出名,被誉为“长寿乡”.依托“长寿名村”的称号来发展新型乡村旅游模式,大力的发展“长寿文化”,“绿色文化”“健康文化”乡村游。
三)世界遗产依托型模式。利用世界遗产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充分发挥当地乡村的优势项目,来迎合人们对于休闲、度假、回归自然、回归乡村的需求。如海南省海口市火山口世界地质公园就能对广大的城市学者型旅游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这种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给旅游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学习途径,也能带动周围村落的“农家乐”的发展。
(四)风景名胜区依托型模式。在风景名胜区内,当观光团游览完风景名胜区内的景观之后,可以把景区周围的乡村开发起来,使之游客能扩散到乡村之中去。发展乡村旅游不能单独的靠农业资源开发,而应该借助风景名胜区的优势,把乡村旅游资源与景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良好的结合,借助已有饿旅游景点的吸引力来拓展客源,最后形成资源的共享、互补、达到共同发展。如:海南省乐东市的毛公山景区,是天然的红色旅游景点。可以借助该景区的影响力,把周围乡村资源整合,形成有规模的红色旅游圈。
(五)特色民俗民风依托型模式。利用民族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特色,积极发掘民族风情等乡村旅游,以突出特色为出发点、打造精品。如海南省五指山市,是中国最大的黎族、苗族的聚居地,可以根据黎苗族的民族风情来打造市场化演出、推出体验试 “三月三” 民族节庆活动、参观黎族“船型屋”、现场授学黎锦编织技术等活动来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展示民族风情,形成产业链,最大程度的带动当地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和繁荣。
二、找准目标市场,制定相应的乡村旅游宣传方案
(一)针对学生、本地游客和大型组团游客,制定“旅游淡季低价”价格宣传方案
在旅游淡季的时候,可以对学生游客和本地游客适当降低价格、对大型组团游客考虑给予优惠等推进措施。这样可以在旅游淡季的时候以低价格策略的形式吸引游客,保证客源。
(二)制定“特色美食+家庭服务式”乡村旅游文化宣传方案
针对对当地美食和住宿有需求的游客来说,把“特色美食+家庭服务式”做为噱头来宣传,第一,突出琼菜特色,开发与旅游地特色想符合的特色美食,并辅佐温馨的用餐服务;第二,在乡村旅游的住宿设施要强调家居化的格调,为旅游者提供家庭成员式服务。
(三)制定 “悠闲淳朴+诗画田园”乡村旅游形象宣传方案
针对在大城市中长期迫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游客来说,海南整个乡村旅游可以制定“悠闲淳朴+诗画田园”乡村旅游形象宣传方案,以“悠闲淳朴+诗画田园” 为形象,打造出独具海南特色的乡村旅游城市名片。一个悠闲淳朴的乡村旅游形象也是一张亮丽鲜明的城市名片,海南可以从“休闲浪漫”这方面体现城市形象,同时以“诗画田园”的乡村美誉相辅相成。
三、多渠道,多元化,打造海南乡村旅游的宣传策略
(一)运用多种推广策略。在海南可以利用的推广策略有很多,包括媒体公关策略,形象广告策略等,运用铺天盖地的各种媒介进行宣传。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在主要交通枢纽及繁华地段设置广告、招示牌;甚至可以适当将部分列车、航班确定为旅游列车和航班、在去各地的列车和民航飞机上发放介绍海南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纪念册和宣传单;利用卫视,开辟乡村旅游专栏;邀请著名歌手演唱谱写海南乡村风情的歌曲,拍摄有关海南历史和现实的电影、电视剧或乡村旅游风光片。
充分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宣传促销的力度。为海南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努力开拓更广阔的视野和渠道。在海南地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中,既要有维护意识,把传统的品牌越唱越响;也要有创新意识,把新品牌及时推广介绍,让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的人群知晓。
(二)巧用“网络渠道”策略。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以网络营销为基础,能为旅游者提供综合化、个性化的服务,并且使得旅游营销成本大大减少,因此,建设海南地区乡村旅游网络营销平台是至关重要的。海南乡村旅游营销渠道建设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成果,培训旅游企业的互联网使用技术,建设系统全面的旅游营销渠道。如,通过互联网,可以海南乡村旅游的各种信息,提供相关的图片、介绍,将乡村旅游产品信息和跟游客进行互动等等;同时还可以提升政府层面的旅游官方网站,使更多的旅游开发企业、旅游企业都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在网上开辟丰富多样的乡村旅游产品介绍渠道。
(三)注重“口碑效应”策略。要发挥“口碑效应”,利用当地城乡具名对乡村旅游点的认识,自觉的进行“口碑”宣传,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与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篇9
[关键词] 旅游经济 新条件 旅游品牌 发展对策
一、发展贵州旅游经济的新条件
1.国际旅游业环境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成功举办奥运会,举办世博会,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中国在世界旅游界的知名度和认可度也随之提升,使得中国旅游业的国际化成为可能。同时,国外旅游业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趋于国际化、特色化、高端化和多元化。随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与提倡,又出现了低碳旅游这一新形式。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原来的知名旅游地必然会减少对旅游业的宣传和其他投入,相应的使得他们的旅游竞争力下降。加之中国又是个古老的国家,人民的旅游思想对原生态及少数民族风情颇感兴趣。以上各方面的新条件使得中国有机会在原本已趋近稳定的国际旅游市场上占领更大份额。
2.国内旅游业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的收入持续增长,资金积累也大大增加,同时人们的消费观点也由一味储蓄向理性消费方向进行转变。随着中国人民消费意识日渐增强,在休闲旅游方面的投入也逐年增长。
3.贵州旅游业环境
贵州地区对外交通更加便利,省内建设更加合理,这些是保证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的新条件。贵州是迷人的“天然公园”。境内自然风光神奇秀美,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野生动物奇妙无穷,文化和革命遗迹闻名遐迩;闻名世界的黄果树瀑布、龙宫、织金洞、马岭河峡谷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铜仁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赤水桫椤、威宁草海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犹如一串串璀璨的宝石,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多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浓郁神秘的民族风情,以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使贵州成为理想的旅游观光和避暑胜地,荔波喀斯特水上森林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二、新条件下促使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
第一,进一步深化发展旅游业的认识,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
实践证明,旅游业具有开放度高、关联度高、投入产出率高、产业带动的综合效应大等显著特点,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贵州省要确保“建设旅游大省”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性,将旅游业纳入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切实从市场的角度出发,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动员社会力量加以支持,树立全社会共同发展大旅游的共识。
第二,加快旅游发展规划、综合性旅游开发
发展旅游业,首先要有系统、完善的旅游规划。贵州旅游正处于资源开发的升温阶段,但旅游规划的滞后性、非科学性显然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建立科学可行的旅游规划成为我们发展旅游的首要先导。首先,改变过去贵州制订旅游规划时无阶段性和盲目性的弊病。其次,要强化市场观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进行旅游规划。要注意的是,旅游市场需求是动态的,制定规划要始终把握这种变化趋向,使规划有远见,真正起到引导作用。再次,旅游规划一定要突出贵州自有特色。没有特色的规划最终只能昙花一现,毫无生命力。如今贵州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各具特色,发展势头良好,如能配以系统科学的规划,定能将贵州的旅游特色突现出来。
第三,突出旅游文化内涵,打造特色旅游精品
当前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经济注入的文化内涵越多,开发出的旅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越高,竞争力就越强。贵州的旅游文化本底是丰富的,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特色文化资源。但现在缺乏挖掘、整合及宣传。在挖掘整合基础上,要将贵州旅游文化性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推广出去。一个地区能推出旅游精品,无疑对于拉动旅游经济是至关重要的。目前贵州的旅游产品不少,但能称之为“精品”的却不多。长期以来,贵州旅游精品的标志一直是黄果树瀑布,其他的旅游产品、旅游项目由于开发力度弱、硬件条件差等原因始终不能成为全国旅游精品。要想打造贵州旅游品牌,提高贵州旅游经济效益,仅凭一个黄果树瀑布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我们贵州拥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高品位旅游产品。
第四,塑造旅游形象,加强宣传促销力度
尽管贵州在塑造旅游形象的道路上走得很艰难,而且成效甚微。但贵州还是必须坚持塑造出一个鲜明、易记的旅游形象,因为形象树立对于贵州旅游持续发展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今贵州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全国这个角度,从旅游者心理感应和市场需求的角度来考虑,贵州旅游形象设计既要符合自己的资源特色和历史文脉,又要对市场有吸引力。在对外进行旅游宣传时,应在建立一个总体旅游形象的基础上再针对客源市场的特征予以区划。塑造出贵州鲜明而吸引力的旅游形象还必须通过有效的宣传方式推介给大众。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方式,积极推介宣传贵州旅游形象,精心策划旅游形象推广活动,适时寻找公众利益的切入点,以造成贵州旅游的声势。
总之,贵州旅游资源的丰富性、特色性,为把贵州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条件。但从总体上看,贵州旅游业仍然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初期,形象竞争力不强,缺乏特色精品,行业整体素质不高,最为显著的便是从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进程不快,旅游地区经济拉动收益不明显。因此,贵州旅游业在新的形势下,应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突破障碍,使贵州的旅游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篇10
旅游业发展至今,旅游产业也进入了全民旅游和个人游、自驾游为主的新的发展时期,旅游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也更加广泛。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下简称为达茂旗)作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要实现景点景区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
一、全域旅游的内涵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
二、达茂旗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达茂旗发展全域旅游的优势分析
1.经济综合实力较强。达茂旗近年来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旅游产业基础好。该旗也集中开展了文化、体育、旅游、商贸四大类型活动而且建立了地区品牌,旅游业融合发展较快,为区域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2.优越的地理位置。达茂旗处于呼包鄂城市经济辐射圈范围内,北邻蒙古国,区位优势明显,素有“草原码头、陆路口岸”之美称。满都拉口岸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包头至满都拉铁路基本建成。达茂旗行政区域范围较小,城市基础设施良好,有利于发展全域旅游。
3.旅游资源相对分布均匀。达茂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旗内拥有国家级重点旅游景区希拉穆仁草原和普会寺;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代敖伦苏木古城遗址;以及闻名中外的乌兰察布草原岩画和红格尔敖包;还有金堑壕遗址、北魏长城、汉长城等历史遗迹;随着国家对呼麦、蒙古长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以及草原游牧文化旅游节的开展,草原游牧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二)达茂旗发展全域旅游的劣势分析
1.旅游产品单一。达茂旗旅游产品与其他草原旅游产品大同小异,都是一些风干牛肉、奶制品、蒙元服饰、蒙古银制品等,景点景区旅游产品没有新意,不能很好地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观光型的旅游景区配套产品发展落后,大多销售目标性旅游产品且种类单一。
2.旅游市场营销不强。达茂旗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是一种以需求为导向单一的核心景点景区式的营销,吸引的大多是周边地区的旅游者,以传统媒体为主要宣传方式,而且本地人对当地旅游形象感知不足,居民参与宣传度不够。
3.景区空间结构不合理、线路单一。景区集聚严重,不利于全域功能要素的发挥,景区景点游玩重点和特色不突出,旅游资源空间利用不合理,道路功能空间狭小,不能完全现代化大众旅游需求,相关线路和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
三、达茂旗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旅游产品开发要围绕市场需求,充分挖掘达茂草原游牧文化内涵,开发体验过程性旅游产品;发展新形式旅游,培育新的旅游消费产业;以精品旅游产品为主导,开发多层次差异化旅游产品。要合理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旅游+产品体系建设,逐步构建“引客―迎客―留客”全域旅游休闲度假产品体系。
(二)目的地营销体系建设
目的地营销需要构建 “新媒体、全品类、构建全民互动”的营销体系。借助新媒体营销,达茂旗依托草原游牧文化旅游来更新目的地品牌营销,打造游牧文化体验的生活方式营销;鼓励全民营销,达茂旗政府要加强宣传和投资力度,各部门联动发展旅游;进行供给导向营销,积极推动达茂旗旅游供应侧改革,要从门票经济向全域旅游经济转变。
(三)优化旅游空间结构
合理配置区域旅游功能布局,鼓励景区建设招商引资,优化旅游产业结构;打造如游牧文化体验、农家休闲旅游、红色旅游等主题的多元化旅游产品;搭建综合交通立体化的游览框架,道路功能空间要向线性道路旅游空间发展,达茂旗充分发挥口岸优势,开发精品旅游线路,实现跨境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