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范文
时间:2024-04-18 17:5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辅导员工作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建设意义
1.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建设是发挥辅导员职能的保证
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新时期辅导员工作效能建设是发挥辅导员职能的保障。只有加强辅导员工作效能建设,才能发挥辅导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领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施有效管理,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职业生涯引导;才能落实高校的各项政策、工作。
2.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建设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时代在发展,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形势也在不断变化。只有加强辅导员工作效能,才能顺应时展的客观要求。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环境更加复杂,涉及面越来越广,工作内容越来越复杂,任务越来越艰巨。此外,辅导员工作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大学生思想越来越多元化,时展瞬息万变,尤其是校园突发事件难以预料,只有强化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才能提升辅导员的应对能力。
3.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建设是改善辅导员效能的必由之路
尽管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能力不断加强,但是辅导员效能与时代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少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专业不对口,不少辅导员是转岗而来,或是兼职;部分辅导员缺乏学习提升主动意识,知识结构陈旧。加上高校对辅导员管理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辅导员效能低下。因此,效能建设是提升高校辅导员效能的必由之路。只有加强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才能有效消除制约辅导员工作效能的不利因素。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建设路径
1.重视政策引领,优化发展环境
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建设要重视政策引领,提升辅导员的成就感,为辅导员效能提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促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职业化发展是提升辅导员工作效率的必由之路,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要制订相关政策,例如职称倾斜、待遇提升等,使辅导员看到广阔的发展前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使辅导员自觉提升职业化水平。
(2)加大政策执行监督力度
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岗位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很多政策执行不到位,导致辅导员工作负担过重,角色定位不明确,缺乏职业认同感。因此,只有加大政策监督力度,才能有效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幸福感,有效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能。
2.完善辅导员制度,激发职业认同
辅导员制度对辅导员工作效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必须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制度,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完善辅导员管理体制。
(1)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
高校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高校辅导员工作实际,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强化高校辅导员岗位意识,使辅导员工作做到有章可循。
(2)理顺辅导员管理机制
理顺辅导员管理机制是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的需要,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准入机制,细化辅导员评价机制,积极推动辅导员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使辅导员积极参与学校发展与规划。
3.优化辅导员素养,顺应教育需求
辅导员素养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工作效能能否得到强化,因此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辅导员的素养,顺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1)提升o导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辅导员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准确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能够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与生活实际,根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升工作效能;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心理引导。
(2)提升辅导员调查能力
辅导员工作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时展不断优化。这就需要辅导员具有实践调查能力,能够深入生活、深入社会,透过现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从而有效提升工作效能。
三、结语
总之,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建设势在必行。高校要认识到强化辅导员工作效能建设的意义,不断探索辅导员工作效能建设路径,加强政策引领,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完善辅导员制度,激发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不断优化辅导员的素养,全面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能。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新疆高校辅导员队伍问题强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新疆高校中,辅导员作为一个教育群体,发展较为缓慢。同时,由于新疆高校所处的地缘特殊性、民族特殊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辅导员工作也具有了自身的特殊性,呈现出了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征,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新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出现的问题
(一)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目前辅导员队伍的现状来看,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和文科院校的辅导员学科结构及其反映的知识结构,比较贴近辅导员专业化对其应具备的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要求;理工科、多科性或单科性专业学院的辅导员学科结构及其反映的知识结构,与辅导员专业化对其应具备的相关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总的来说,贴近要求的辅导员所占比例较小,多数未经专门学习的辅导员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知识准备不足,导致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程度偏低,不利于辅导员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更不利于辅导员队伍自身的建设和发展[1]。
(二)辅导员队伍配备不齐,结构欠合理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有三种类型专职辅导员队伍、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队伍、兼职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队伍呈多样化的特点。尽管如此,许多高校还是不能达到1:200的比例配备标准,辅导员的配备比率偏低,辅导员的工作任务繁重,事务性工作挤占思想教育工作成为普遍现象。辅导员队伍的配备不齐,降低了辅导员的平均管理人数,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辅导员队伍本身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专业职称结构等方面都不能满足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目标。总体上,辅导员队伍的力量和配备与艰巨而繁重的与人任务相比尚有一定的距离。
(三)辅导员队伍稳定系数低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系数较低,辅导员对思想政治卜作价值的认同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缺乏连续、独立的专业发展标准;2、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考评与激励机制;3、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四)自身能力素质较难适应新时期辅导员工作
目前的辅导员队伍在理论上还缺乏研究,自身的素质能力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并且,大多数高校不够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工作,没有为辅导员制定常规培训计划,不能为辅导员提供接受专业、正规的学习和深造的机会。[2]加之,因辅导员的职责不明、定位不清,使大量的事务性工作挤占了辅导员学习、研究的时间,使辅导员无暇顾及理论知识的强化,进而缺乏正确指导实践的理论依据,造成辅导员的工作只是原地踏步,得不到创新和突破,难以有效完成新时期辅导员工作任务。
二、新疆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新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环境因素分析
目前,新疆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存在“理论上重视,实际工作中轻视”的外部环境。主要体现在:一是认为辅导员工作比较清闲,就是与学生沟通交流等;二是认为辅导员工作一般人都可以做,不少人认为辅导员工作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工作内容都具有很大的弹性,具体工作相对较少,只要学生不出事,就没有太多的事可做;还有人认为辅导员只不过是一般的管理人员,甚至是教学科研部门流出来的富余人员,其工作谈不上技术性和专业性。其实,辅导员工作实际上是一件既劳心又劳力的工作。首先,辅导员工作没有工作与休息时间界限,经常是白天工作后,晚上或双休日也照样加班加点,遇到突发事件不管什么时候都得赶到现场处理;当前辅导员工作正处于历史上最困难的阶段,一方面来自家长、社会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过分注重经济效益的社会环境又不利于德育教育,因此,辅导员的思想压力特别大。作为辅导员,不仅必须具备从事学生工作的基本素质,还要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掌握学生工作的规律,更好地完成学生工作任务。
(二)高校辅导员体制因素分析
1、辅导员属性结构。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要由专职与兼职人员两部分组成。兼职辅导员一般是由业务课教师兼职,实行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双肩挑”。这种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趋势了。学生政治辅导员最基本的两项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难度和工作责任都非常大,工作事务尤其繁琐,对时间的需求量很高。在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同时,很难兼顾教学和科研,两者始终难以相继。角色和时间的冲突,使他们精力分散,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工作或教学中。
2、辅导员工作结构。目前,由于高校扩招等的原因,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结构的落实中出现了偏差,很多忙于事务性工作,导致其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所削弱,效果很不理想。
3、辅导员管理结构。伴随高校扩招和高校改革的深入,对辅导员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法有了新的要求,直接影响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对于辅导员的选拔、培养、管理需要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建立新的辅导员管理制度,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更好的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以更好的促进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4、辅导员的发展结构。高校竞争机制的引入,当前辅导员担心从事政治辅导员工作影响自己以后的发展,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使得这种状况有加重的趋势;加之由于工作地位得不到承认,职务晋升职称评定难以得到解决,经济待遇得不到倾斜,一部分辅导员准备转行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一批年龄小的报考研究生,准备走“曲线转行”的道路,因此,这些年来学校补充年轻政治辅导员越来越困难,特别是优秀本科生不愿留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更是无人从事此项工作,从而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直接影响了辅导员工作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自身创新因素分析
目前,辅导员的知识能力素质与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众所周知,辅导员工作要讲究方法,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对待家长,如何搞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股绳,需要对其进行专门培训。然而就现在辅导员队伍整体而言,存在着学历结构有待提高,知识结构单一、理论素养有待提高等众多问题。这些因素都客观上影响了辅导员沉下心来,将辅导员工作做得更好,并开展相关理论研究的能力,导致缺乏创新性的思维和能力从事和拓展辅导员工作。
三、强化新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辅导员准入机制建设,建立健全辅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科学设岗。新疆高校应当严格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建议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辅导员。并且针对本、专科生、研究生的差异性,合理设置一线辅导员岗位,可以以高于1:200的比例进行配置,可以坚持专兼结合,也可以从高年级在校生中选拔各方面条件优秀的学生作为辅导员助理。
2、严格选拔。由于新疆高校所处地域的特殊性、民族的多样性以及越来越显著的重要性,应当在高校辅导员的选拔条件中,进一步明确双语共同交流能力的重要性,要参照新疆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对双语能力的要求,逐步将双语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选拔条件,在政治合格的前提下,更应当注重个人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等方面的素质。要严格选聘程序,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新疆高校辅导员的选拔应当紧密联系实际,根据基层学院的实际情况,确定需求数目,并由学校层面进行综合分析并按照程序招聘。
3、建立和完善辅导员资格证书制度。在新疆各高校中,可以尝试建立“自治区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由该基地进行统一的培训,也可由各高校的“辅导员基地”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和长期培训,真正做到辅导员上岗有“上岗证”,非学历培训有“培训证”,岗位进修有专业证书。
(二)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不断完善辅导员专业培训机制
1、要转变以往的“填鸭式”培训方式。新疆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应当坚持“校内培训”与“走出校门”培训的相结合的原则,在做好校内辅导员日常培训的同时,要依托自治区层面的思想教育基地以及高校间的联合培训项目,进行培训。此外,培训内容可以充分借鉴企事业单位进行培训的一些好的做法,如,素质拓展训练、团队合作等。
2、在充分发挥校内日常培训的基础上,要紧密联系实际,可以充分利用一些主题活动、大型高校赛事、校企合作项目等的途径,将辅导员培训与支援活动、社会服务相结合,积极推进新疆高校辅导员培训的专业化,提高新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话水平。
3、将培训进修与学历教育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根据目前辅导员的发展规划,新疆各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内地高校援疆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实现区内高校辅导员赴内地进行培训进修的项目,特别是遴选一批辅导员赴上海、北京等辅导员工作走在前列的辅导员基地进行培训进修。此外,还应积极为广大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学历教育的条件,鼓励从事一定时限的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或其他方向的学位,实现辅导员队伍学历教育的常态化。
4、准确把握工作动态,合理设计培训内容,在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班级管理、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习指导等方方面面的基础上,要重点的突出辅导员的专业性知识的培训。
(三)内外结合,突出重点,不断完善高校辅导员综合激励机制
要按照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按需激励、民主公平的原则,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综合激励机制[3]。
1、要建立基于能力和绩效的以明确辅导员岗位职责、制定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为主要内容的薪酬制度激励。新疆各高校应当按照对内公平与对外公平的原则,参照本地区、同级别的高校辅导员平均薪酬水平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不断提高辅导员的薪酬水平,并且在现有基础上,更加注重薪酬与业绩的挂钩,使其充分体现劳动价值,避免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以增强公平感从而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
2、要建立基于个人成长的以坚决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两种职能应享受的权益、实施专职辅导员学历提升计划、建立辅导员的养用机制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发展激励。要落实辅导员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党政管理干部)、两种职能应享受的权益。新疆高校要切实解决好辅导员职称评聘问题。
3、建立基于个人价值实现基础之上,以给予辅导员足够的地位和荣誉、协调学校目标与辅导员个人目标为主要内容的事业成就激励。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有关的政策,切实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学校应将优秀辅导员表彰奖励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树立一批辅导员先进典型。新疆高校要引导辅导员将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结合起来,使辅导员了解学校学生工作的总体目标,让他们看到实现学校目标给自己带来的利益。
(四)紧密联系实际,科学设定考评指标,不断完善考评机制
要紧密结合院校的实际情况和辅导员工作的特点,按照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建立科学的考评制度。要制定科学的考评标准,以信度、效度为基准,设计全面、科学、动态性的评价指标;突出考核内容中的辅导员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建立自评、学生评、学校评相结合,抽查、评比、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制定科学合理、简单明晰的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注重过程性评价;并将结果进行公示,推动辅导员考评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赵庆典、李海鹏.高校班主任的心愿[J].中国高等教育报,第3版,2005-8-14
篇3
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有利于高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随着高校竞争的不断加剧,高校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通过提高社会知名度吸引生源,而提高高校社会知名度的有效途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社会对高校人才的认可度。高校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辅导员的辛勤工作,只有具有优秀师德师风的辅导员管理队伍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因此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不仅是提高辅导员自己素质的要求,也是提升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
2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分析
虽然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有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辅导员的数量配比也做出了相应的约束,但是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
2.1缺乏责任心,不安心工作我国高校的辅导员一般来源于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缺乏必要的工作经验以及不满于现状的工作,导致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认真负责,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辅导员对本职工作不满意。很多辅导员将辅导员工作看做是自己职业生源中的一个过渡,而没有把辅导员工作看做是自己毕生的事业来看待,从而辅导员在工作时不会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管理中,而是将精力放在如何转换到别的岗位或部门中;二是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责任心。由于辅导员工作的内容比较繁琐,而且没有所谓的“大事”,因此辅导员对其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够,这样他们在工作时不认真负责。例如辅导员在处理一些问题时处于情面因素,采取得过且过的方式,甚至一些辅导员在处理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时,他们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不及时开导学生,结果造成学生的成长出现问题。
2.2奉献意识不高我们不可否认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任务非常大,而且从事的工作内容比较繁琐,但是辅导员的薪酬福利待遇却不高的现实,但是其决不能成为辅导员消极工作的理由。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会以薪酬福利等作为自己工作业绩差的借口,其实造成这种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辅导员的奉献意识不高。他们过分强调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忽视了辅导员工作的社会公共价值,以至一些辅导员为了实现自己的个人利益,他们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商业活动,影响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
2.3创新意识不浓由于辅导员工作具有平凡与繁琐的特点,导致辅导员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首先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影响着辅导员的创新意识。辅导员工作的繁琐影响着辅导员的创新激情,辅导员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甚至常常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因此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思考辅导工作的创新问题;其次辅导员的业务理论功底比较差。通过对高校辅导员的文化层次结构分析,发现很大一部分辅导员的学科专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这样导致他们的理论基础功底不强,进而会影响到辅导员对具体工作的创新。
3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
3.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辅导员工作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首先高校要重视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且将其纳入到高校重要议事日程中,组建以高校党委领导负责的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领导机构,强化高校各个部门的职责,落实师德师风的建设责任;其次高校要积极建立健全辅导员师德师风规章制度。高校要从本校的实际工作需求出发,制定符合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规则制度,为辅导员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同时也约束辅导员不规范的行为。
3.2加强对辅导员个人素质的培养首先要培养辅导员的奉献精神。辅导员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针对高校辅导员所存在的重视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的问题,我们要培养辅导员的奉献精神,只有培养辅导员的奉献精神,才能保证他们在具体的工作中不会因为自己的个人得失而影响到工作,也不会将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等传递给学生;其次培养辅导员的团结协作精神。高校属于一个大家庭,其成员结构比较复杂,不仅包括教师、学生还要包括后勤管理人员以及高校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因此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求辅导员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能够很好地处理与学生、教师以及社会的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扬团队精神,处处以学校的大局为重,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主。
3.3完善辅导员的个人魅力辅导员的个人魅力是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吸引与感染学生的重要因素。完善的个人魅力有助于提升辅导员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质,因此高校要注重培养与完善辅导员的个人魅力:首先辅导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通过自我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提高应对各种事务的处理能力;其次辅导员要认真分析与总结自己的缺点,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正。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会缺陷,但是关键就是要认清自己的缺点,并且能够及时改正。最后辅导员要注意为人师表,诚心实意关心学生成长,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进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人生的导师;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状况、觉悟程度、个性心理特征及倾向性,找到学生进步和提高的起点,帮助学生进步与发展。
3.4大力宣传优秀辅导员的先进事迹,为辅导员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辅导员师德师风建设需要高校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大对优秀辅导员事迹的宣传。通过对优秀辅导员先进事迹的宣传一方面可以激励辅导员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努力,让他们认同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进而实现稳定辅导员队伍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可以为其他辅导员提供榜样示范,为辅导员的工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进而提高整个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发展。
篇4
【关键词】转型期;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改善
在高校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必须要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很多高校辅导员在建设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为了提高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他们整体教育水平和素质,对大学生起好带动、师范作用,开始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家水泥和实施职业化教育,提高其整体素养,更好的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高校实施的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建设,主要体现在职业租养、技能和专业化等方面,而职业化要求从业人员素质、知识、道德等方面都能够符合从事职业的规范和标准。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中职业化工作理念逐渐被纳入工作中,但是实际教师事实上中与职业化定位相差比较大,很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一)身份认同感低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辅导员职业和岗位重要性认同感不高,特别是在一些民办高校中学校比较重视专业课教师的培养,但是对辅导员的培养并不重视。导致很多辅导员感觉自己职业工作得不到重视,工作待遇比较低,同时还存在职务和职称等问题。这些问题和和其他年轻专业科教教师相比,辅导员个人发展空间比较小,身份认同感被弱化。同时高校部分学生对于辅导员缺乏足够的尊重和了解,这些问题都影响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提高,从而会影响学生工作的开展。
(二)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确
一般情况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量均标记哦大,工作面比较宽,这种情况下辅导员角色定位比较模糊。首先辅导员是集学生管理、教育、服务和科研于一体的教师,需要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等等,工作量比较大,这些工作占用了辅导员很多时间和精力,导致辅导员很难全身心的投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时对其角色定位不明确导致的。
(三)辅导员考核难度大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在完成上级领导任务的同时还要管理学生,没有时间提升自身,也没有时间做科研工作,而高校工资待遇直接和科研挂钩,辅导员职称评不上深南提高待遇,影响工作积极性。民办高校这样的辅导员考核激励措施做的并不好,很难提高辅导员工作主动性。
二、转型期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改善措施
(一)树立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观念
我国教育部已经出台了有关高校辅导员工作具体的工作要求和职责内容,辅导员不仅管理学生日常工作,还有承担学生思想工作指导,只有提高辅导员心理认同感,使其向职业化方向发展才能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高校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高校辅导员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是行政管理者,必须承担大学生全面生长、发展的指导者责任,高校要根据辅导员具体岗位和工作任务设立专业化的辅导员,比如生活辅导员、职业规划辅导员以及政治辅导员等等不同的类型,不同类型的辅导员负责不同专业的学生,依据其具体需求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细化辅导员的工作,明确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更好的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发展。
(三)完善辅导员考评机制
辅导员考评机制对转型期民办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有很大的激励错用,科学的考评机制要依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实施,同时以辅导员业务能力和工作实效为导向,通过考核对辅导员工作水平给予公平、公正的评价,同时为辅导员进修、晋升等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首先要确定辅导员的考核内容,然后制定相关考核原则,对高校辅导员实施多角度动态考评,注重考核连贯性和反馈,有效的反馈能够让辅导员明确自己的工作状态,从而更加积极发挥考核工作的重点,对考核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讲辅导员工作考虑和专业化建设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有效促进辅导员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四)完善高校相关规章制度
高校在招聘辅导员的过程中要注重专业化,专业化是职业化发展的基础,所以必须要严格高校辅导员准入机制,并结合高校实际需求明确辅导员从业资格和标准,制定辅导员内部选拔机制,提高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工作的开展。同时在辅导员工作中建立激励机制,统筹规划学校辅导员发展秩序,并对其实施科学的管理,推动高校辅导员工作职业化水平的提高。另外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对辅导员实施日上培训和专题培训,提高辅导员专业化素养和职业化素质,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水平的提高。
三、结语
近几年,民办高校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工作理念。在高校管理中树立辅导员职业化艺术,提高管理专业化和辅导员自身素养,并将这种综合及嗯呢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让高校辅导员以职业化的心态完整日常工作任务,积极改善目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加强学校教育管理质量,促进高校培养人才力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伟.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3,(10):49-50.
[2] 何奎.试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29(3):38-40,47.
篇5
关键词:高校;年轻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调适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149-02
作者简介:田伟力(1977-),男,贵州遵义人,讲师,硕士,从事高校课程与教学研究。一、高校年轻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意义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主要指其对工作的职业化认同感、满意感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的健康水准。特别是近年来,一大批年轻辅导员走上工作岗位,提高年轻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高校的辅导员健康成长及学生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的成效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的推动者,更应拥有健康的心理,这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工作的顺利发展,还直接影响其工作态度、工作观念、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学校教育中的价值也超越了教育辅导员本身[2]。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学习的指导者、生活的帮助者、心灵的聆听者和未来的规划者,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赋予了他们光荣而神圣的使命,这一特殊要求决定了辅导员要有更优秀的心理素质,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方能提高学生工作的实效性。
2.辅导员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辅导员工作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提高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示范和感召的过程,是师生之间思想、意志、品质、情感和人格等心理方面进行复杂和奇妙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更是师生之间精神世界深层次、高品位的接触与交流的过程[3]。辅导员的心理困惑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健康人格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健康成长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3.直接关系到年轻辅导员的健康成长
高校年轻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既是极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智力化程度较高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需要较高的判断力及决策力。他们既要扮演多重角色,又要面对业务培训、学历提高、职称评定等种种压力,还要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领域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工作。心理健康的辅导员,表现出积极奋进的情绪,幽默开朗的性格,乐观愉快的心情,精神振奋,工作效率倍增;有心理问题的辅导员往往表现出心情郁闷、讨厌学生、怨天尤人等特征,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类问题,自我调适能力差,容易将负面情绪带入工作中,较难适应高校的教育环境。
二、高校年轻辅导员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得不到领导重视和认可,产生自卑感
有些领导错误地认为,辅导员其实就是行政替补人员、学生生活老师,对辅导员工作重视和认可度低,而对辅导员的要求却不断提高,致使辅导员的辛勤付出难以得到领导及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使之产生挫败心理和自卑感。辅导员的工作成效难以确定,见效周期长,成果无法量化,工作成绩得不到即时的认可,而社会环境的各种挑战与学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则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有相当数量的年轻辅导员把辅导员工作作为一个跳板。低职业认同感导致心理困惑,影响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2.辅导员多重角色导致心理疲惫
教育管理工作任务繁重,他们往往身兼数职,工作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安全稳定、学生党建、学生干部建设、学风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成才、贫困生工作等。有人说“凡是与学生有关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是多元化的,往往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学生保姆”、朋友、师兄师姐等多重角色。作为教育者必须为人师表,博学多才;作为管理者,必须严于律己,以身示范;作为服务者,必须口勤腿勤,考虑周全;作为“保姆”,必须事无巨细,都要看到、管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造成的角色模糊、角色冲突、角色负荷过度是使很多辅导员产生心理压力的根源,而辅导员角色的多重性相应导致了角色责任的广泛性,有限的精力与无限的责任产生矛盾时,就会导致高度的紧张和心理疲惫。
3.年轻辅导员缺乏经验,导致心理焦虑
辅导员工作其有烦琐性、重复性、直接性等特性,又具有任务重、责任大、难度高的特点。高校年轻辅导员多数刚刚从学校毕业,工作阅历浅,往往经验不足。他们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突发事件,心理经常处在紧张的应激状态,有时甚至担心出现事故被罚款甚至被辞退。繁冗的事务性工作,超负荷的运转,致使一些年轻辅导员对本职工作的热情和兴趣降低,造成心理焦虑和心理疲劳。
4.辅导员待遇偏低,导致心理失衡
辅导员作为高校的特殊群体,既是教师,又是管理人员,他们与高校专业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相比,无论在工作任务、责任风险,还是工资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的待遇,都相差很大。辅导员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中,因而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加之他们大都是聘任的辅导员,常常有“临时工”的心理,致使这些年轻辅导员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对职业发展感到茫然。
三、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问题调适的策略
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职业倦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54-01
工作倦怠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 berger 于1974年提出的[1],是指个人因工作本身的压力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态度以及精力衰竭的状态。这种现象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尤为明显,常表现为:精神疲惫,体力透支,工作热情度递减;工作没有成就感,努力和回报不成正比;情绪上常表现为焦躁不安,易怒,以冷漠疏远的内心态度对待学生,希望早日调离辅导员岗位,分析辅导员工作倦怠的成因,从而克服辅导员工作倦怠对做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义重大。
1 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的成因
高校辅导员工作强度较大,处理的各项事务纷繁复杂,但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地位相对较低,在长期过高的压力,工作回报率不高的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工作倦怠现象,因此出现逃避工作,抵触与学生交流解决问题等现象较为普遍。作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因素造成辅导员的工作倦怠。
1.1学校管理机制问题
高校在教师队伍管理上,忽视辅导员的重要性,即使也提出了一些提高辅导员地位,健全辅导员管理机制的口号,但实施成效微乎其微,辅导员的进修机制不健全,内部调配与奖赏机制不完善,辅导员既不能像专职教师一样通过科研项目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待遇,又不能像行政人员一样按点下班,工作强度不高,并且在职位上有上升空间,这就使辅导员在心理上产生严重的不公感。
1.2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身份认同感不高
发展是高校辅导员最关心的问题[2],长远的职业规划有助于辅导员稳定的工作,而许多高校关于辅导员职位晋升、教育培训、评奖评优等相关政策跟进不上,使辅导员产生“前途渺茫”的消极状态,降低了职业忠诚度,从而造成了许多辅导员迫切希望脱离辅导员岗位这一现象。与此同时,辅导员在专职教师和学生心目中地位不高,专职教师认为辅导员这一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什么人都可以做,学生则认为辅导员仅仅是服务学生的勤务员,学术专业性不强,种种现象更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倦怠。
1.3工作繁琐,上下班时间不确定
辅导员一直走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扮演着教育管理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与学生相关的各类事务几乎都由辅导员一手包办,专职教师课后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行政管理人员在八小时工作时间外也可以属于自己,但辅导员却要时刻待命,处理学生各类突发事件,例如:学生生病,寝室矛盾,打架斗殴等一系列事务,无论何时、何地发生,辅导员都要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快速有效地处理。并且由于当前高校普遍扩招,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学生素质良莠不齐,这既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量,也加重了工作压力。这就要求辅导员在超负荷的工作下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来满足学校和学生不断递升的需求,大脑和身体长期处于紧绷状态[3],生理上的疲惫也就导致了心理上的疲惫,从而表现出工作倦怠的各种特征。
2 克服辅导员工作倦怠的应对措施
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状况呈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及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避免工作倦怠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和危害作用,高校相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
2.1学校应重视利益分配的公平性
学校内部薪酬分配的公平性直接影响着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度,学校应给予合理公正的对待,当前辅导员队伍里主要有两系列人员组成:教师系列和行政系列,无论归为哪一系列人员都是被边缘化的群体,这也就造成了辅导员处于“四不靠”的境界,薪酬不具有“诱惑性”,学校应重新审视内部薪酬的分配,启用合理的薪酬结构及评优模式,既要对工作态度认真、能力较强的这部分辅导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及精神奖励,也应该做好能力、业绩一般但工作年限较长的这部分辅导员的安抚工作。
2.2给以正确的职业规划,重新定位辅导员工作
高校应给予辅导员工作正确的定位,明确指出辅导员绝不是简单的“打杂人员”,辅导员工作同教学科研工作一样重要,同样应该获得合理的进修培训、职位提升、住房分配等各项福利待遇的权利,与此同时应完善辅导员的人事管理体制,鼓励更多有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辅导员行列中来,并给予工作努力、业绩突出的辅导员更多的表彰奖励,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减少辅导员的工作倦怠现象。
2.3合理分工,减少辅导员工作压力
辅导员主要从事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处理的事物多而杂,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全能化”,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形中加重了辅导员的心理压力,高校在分配辅导员工作时,应根据学生人数配备相应数量的辅导员,避免辅导员劳动量过大,同时也可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兴趣专长进行合理分工,分别从事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奖助勤贷等工作,做到术业有专攻,从而大大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其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潘伟,宇文利.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倦怠及预防[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王新涛,秦天堂,姜文娅.困惑与突破-基于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思考和探讨[J].世纪桥,2012(9).
[3]杨瑾,季宜敬.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及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
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模块化 设计规则 构建
国内外经济社会形势的日益复杂化使得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教育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对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和参与者,因此,创新辅导员教育管理模式,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激发内在工作活力,成为加强辅导员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试图探索辅导员工作模块化的基本内容和运行机制,促进辅导员工作的科学化和实效性。
一、高校辅导员职能演变及其背景
从1951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对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领导》这一政策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4号令》,辅导员职责内容不断变化.辅导员工作职责从单一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到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丰富完备的内容;从增加班级管理的具体内容,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帮扶助困以及生涯辅导等工作项目,形成了辅导员工作职能的完整体系[1]。从工作内容、职能的不断变革,到体制机制的逐步完善,工作更加严格和规范,辅导员制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史上都留下了一个个鲜明的印记。
纵观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演变50余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辅导员制度的演变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而进行的,辅导员制度的每一次演变都伴随着国内外政治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深受社会背景和社会思潮的影响。要很好地履行社会赋予的神圣职责,培养符合时代节奏的合格大学生,除了加强辅导员队伍的自身建设,还需不断探索辅导员工作规律,完善辅导员工作设计,拓展工作途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组织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成果。开展辅导员工作的模块化设计与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实现。
二、辅导员工作模块化
1.基本概念
模块化是指通过每个可以独立设计的,并且能够发挥整体作用的更小的子系统来构筑复杂的产品或业务过程[2]。辅导员工作模块化则可以推理为,依据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将其内容、功能进行归纳、分类和提炼,得出若干个独立设计,具有独立功能的子系统,并且这些子系统整体可发挥更高效能来完成辅导员工作的过程。
辅导员工作是一个复杂系统,并且其中各个部分是彼此相关的,不同部分必须在一起发挥作用,整体必须比任何子集都要完美。这是辅导员工作模块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辅导员工作方法论的基础。
辅导员工作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其工作对象的不确定性。虽然学生工作具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但诸如突发事件的不可完全掌控性,个别群体或个体的思想多元化等等都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不确定性;另外,大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个性的成长与培养也说明大学生教育系统的熵是不断增加的。熵是衡量不确定性的一个量,熵增大表明系统的不确定性增加。辅导员工作就是引进负熵,保持熵和负熵增减的适度性,使系统保持合理确定性的过程,这也是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和目的。
2.设计规则
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模块化设计需要遵循共同的设计规则,用以对辅导员工作系统的界面和接口进行统一规定,既能保证系统的稳定,也能为系统的拓展留下广阔的空间,使新功能模块可以在系统上“即插即用” [3]。笔者认为,辅导员工作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子系统(工作模块)的完整性、针对性、有效性,以及系统对工作模块的更新、新增和淘汰机制,而不在于工作模块的大而全。各模块有一个共同的指向,且之间有一个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保障各模块之间及模块与整个系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辅导员工作模块化设计可以遵守这样一个共同规则,即各工作模块以高校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共同指向和系统接口,按照功能独立和内容多元的原则,结合年龄、职务、专业、专业技术职务等现状将高校内部及高校之间辅导员队伍进行整合和重组,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资源优势,根据辅导员工作内容和教育功能划分若干工作模块,保持各模块之间的人员、信息和资源的即时共享,确保模块组成系统的整体性作用发挥。除了共同规则,每个模块也有独立的含有隐性信息的设计规则。
3.趋势分析
辅导员工作的模块化走向或许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重要趋势。当前的高等教育和辅导员队伍现状为辅导员工作模块化提供了可能。一是专业背景不符合,导致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中凭个人知识积累和人生经验处理问题,较少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角度出发系统考虑学生的培养问题,影响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4];二是当前的辅导员管理几个班或者一个年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学生的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到学生的素质拓展、就业管理等等,都需要每一个辅导员的全程参与,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辅导员都是全能的,这就直接导致了辅导员个人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三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占据比例大大降低,日常事务管理性工作占据的比例大大增加,学生发展指导工作的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5]。亟需把更多的辅导员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四是面对日趋复杂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培养业务知识和综合能力兼具的社会合格公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独立个体诉求,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辅导员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就要求不断创新辅导员工作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实施辅导员工作模块化将是迎接这些挑战的良好选择。
三、辅导员工作模块化的建构
1.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块的结构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能已经覆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发展的各个方面。其工作内容从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日常管理,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指导、学生奖励与处罚、入学教育、就业教育、党团组织建设工作指导、学风建设与学业指导、学生资助工作、学生班级建设指导、学生组织与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行为规范及纪律教育与管理、素质拓展指导、学生住宿服务、维护校园秩序与稳定工作、学生工作调研等工作[6]。除此之外,还应该加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发展理论研究、新媒体研究与应用、自身建设研究。在此基础上,按照辅导员工作模块化共同设计规则,把一个学校或者学院(系)的专兼职辅导员――适当时候还可以聘用其他相关人员――重新组合,分成若干模块工作组,每一组的功能和工作内容是独立设计的,区别于其他模块,又与其他模块密切联系,共同履行辅导员职责,共同组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发展工作的系统。我们可以将辅导员工作分为理想信念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块、学业指导与管理模块、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力培养模块、心理教育与引导模块、组织管理与学生活动模块、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生工作理论研究模块、日常工作模块和X模块。其中,就业教育、职业规划、素质拓展属于职业能力与社会适应力培养模块;学风建设、综合测评、奖学金评定属于学业指导与管理模块;班会设计、团日活动、党团员、学生会和班干部教育管理归属组织管理与学生活动模块;日常工作模块则包含安全稳定、资助工作、违纪处理、会议召集等内容;X模块则是指学生工作发展过程中根据需要新增设的模块,以及为完成短期任务而增设的临时性模块,比如入学教育模块等。
2.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块化的实现途径
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模块化,无论是高校辅导员管理者还是学生工作者,都要充分认识辅导员模块化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克服工作惰性,开拓创新,探索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措施,逐步建立辅导员工作模块化的体制机制。首先,要从辅导员队伍实际状况和提升工作活力和效果出发,配套辅导员工作模块化的辅导员工作创新体制,适应学生教育管理多元化的需要。其次,要统一认识,整体布局。有一位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牵头,制定辅导员工作模块化实施方案,调动全校或者某个院系的辅导员队伍和资源,按照既定规则进行整和设计,组织人员对各个模块进行独立设计,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完善措施,为全面推广打下基础;再次,要做好过度与创新工作。一是对全盘工作进行调整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当前工作与工作模块化的关系,在模块化未正式实施之前,仍按照当前工作机制继续运行;二是做好模块创新与系统整体发展的工作。按照模块理论,每个辅导员工作模块都是“半自律性”的,是独立设计、自由创新的,并且有充分的自主性,这就决定了整个辅导员工作系统的创新具有自下而上和整体创新的特点,每个工作模块的独立改进和增加新工作模块都可以促进辅导员工作整体发展的目的,这就要求每一个子模块的自我完善和创新;最后,要确保各个工作模块的信息共享和良性互动。要建立各模块的信息共享平台,保持信息的即时共享。在模块运行过程中,要做到相互支撑和任务转化,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例如,理想信念教育模块为实现某一教育目的,需要开展一项学生教育活动,这就需要学生活动模块进行活动设计与执行,前一模块的人员则要全程参与和进行效果监测。
此外,要建立辅导员工作模块化的案例分析与记录制度,定期开展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既是工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开展工作模块化创新的基础。案例记录与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一是基本描述;二是问题提炼,提炼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三是解决思路与效果预期;四是工作依据,诸如从国家到学校的相关教育法规与政策、教育管理及组织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等;五是主要经验。
3.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块化的机制保障
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块化机制是指,有专门的运行方案和设计规则,将辅导员按照专业、年龄、特长等进行重新整合,按照教育功能和工作内容划分若干工作模块,在培训机制、考核机制、研讨机制、负责人负责机制和制度化机制的保障下,促进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发展工作效果。
要建立模块化培训和研讨机制,通过学术交流与研讨,加强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培养,构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模式[7];建立工作模块负责人的选拔和负责机制,发挥模块负责人的工作智慧和积极性,促进模块的创新和高效运行;要加强对各模块的人员考核,特别是负责人的考核,建立工作效果监测机制,并将各项工作制度化,建立《辅导员工作模块化指导意见》、《辅导员工作模块化工作模块创新和奖励制度》等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辅导员工作机制的探索是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文中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块化的探索,是在对辅导员队伍整体设计管理的基础上提出的,该方法也适合于辅导员个体的工作模块化设计,这里抛砖引玉,希望能给同仁们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 石月荣.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内容的历史沿革――以国家相关文件为视角[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9,24(6):79.
[2] 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 春田专栏. 现代模块化的理论基础[J].中国标准化.2007(7):66-73.
[4] 路洋,黄朝晖.辅导员模块化学习平台构建的思考[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78.
[5][6] 李鸿娟.中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变迁研究[D].2011.5:10-19.
[7] 范林海.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模块化培养模式构建[J].中国科技博览.2012(27):225.
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职业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224-03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目前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指挥员和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辅导员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新的意识观念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同时,高校体制改革、学生扩招、学分制的实施等,使学生工作的强度和难度明显增加。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工作流动性强,学历层次和含金量不高,大部分辅导员没有取得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格,学历专业结构搭配不甚合理,年龄结构两头大中间小,比例不协调,辅导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不够高,等等。鉴于此,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势在必行。
(二)满足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校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置身于社会发展之中,与整个社会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社会的各种压力、残酷的就业竞争以及各种外界思潮,很容易使阅历尚浅的高校大学生迷失方向。调查发现,在目前的大学校园里,学生自卑、胆怯、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日益严重,部分学生选择沉溺于恋爱、网络游戏等方式来逃避现实。在此情况下,他们迫切需要的已经不是单纯的事务性管理,而是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帮助他们解决成长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这样的要求不是任何一名专业课的任课老师所能胜任的,也不是单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解决的。面对这样的现实,辅导员必须成为专业化、职业化人员,承担起思想政治引导员、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职业生涯规划师、素质教育师的重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实践上的成功尝试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提供了借鉴
目前,很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等机构,用以专门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业辅导等。正因为这种专业化、职业化的培养,使每位辅导员都可以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某一方面的工作,既提高了辅导员的研究能力,又使实际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黄河科技学院自开展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以来,要求每名辅导员都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努力成为自己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这一措施,使辅导员自发地开始关注自己的专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自身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二、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内涵的理解
所谓专业化,就是某种职业从普通职业发展成专门职业的过程。也就是指职业人员的专业品质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职业人员所具备的一些内在指标,专业素质和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主要是指辅导员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就业指导方向、素质教育方向等。辅导员一旦选择了一定的方向就要努力学习该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选择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辅导员就要学习心理学知识,争取成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专家型辅导员。实际上,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的过程就是辅导员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过程。
所谓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态度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具体来讲,包括职业化素养、职业化行为规范和职业化技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应该是指辅导员在其工作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个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更好地工作,符合职业的从业标准,并把辅导员工作当成一种终身事业来从事,在其工作岗位上服务于社会,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其含义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是要把辅导员工作当做终身的事业和职业;第二是要具备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以及对辅导员职业化内涵的认识,即专业化的要求。
根据以上对“职业化”和“专业化”内涵的界定,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 “专业化”更多地强调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由专业领域的量化标准来进行衡量,“职业化”是“专业化”的基础和前提,“专业化”是“职业化”的发展趋势和终极目标。而从职业化条件的角度来说,“专业化”又是“职业化”的基础和前提,因为某一行业实现职业化的基本条件包括具有专业化人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广义来看,专业化和职业化,都是为了促进职业的发展,都要提高从业者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该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从业者的收入水平,在目的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状态上有很大的共通性。如果说辅导员职业化将要求从业者长期甚至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进入职业有相当高的壁垒和标准,那么要达到这样的程度也必然要求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而辅导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专业化的辅导员能够存在,也会表现为辅导员职业成为长期稳定的职业,有较高的准入门槛。因此,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并不是冲突和矛盾的,而是辩证统一的。要推进专业化,必然要求有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而要实现职业化,也必须要求辅导员有专业化的水平。
三、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观念是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关键
转变观念是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关键,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问题,不仅需要辅导员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
1.高校各级领导须要转变观念
学校普遍存在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高校尚未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其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同等重要地位,没有给辅导员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没有建立完善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不能使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致使辅导员自信心不足、归属感不强,甚至对自己的前途感觉渺茫,失去工作的兴趣和乐趣以及工作的安全感。
因此,尤其是学校的领导层,要确实转变“辅导员是一种临时职业”、“辅导员工作谁都可以干”的观念,改变辅导员工作“说起来重视,做起来轻视,忙起来忽视”和“遇到重大事件就觉得重要,事情过后就觉得可有可无”的现象。一直以来,辅导员在待遇、培养、提升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个人的职业预期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反差。这就需要各级领导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更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特殊责任,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工作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认识到思想教育是一门学科,辅导员所从事的工作既是一种专业,又是一种职业,光荣而艰巨;认识到要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辅导员,即“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难度不亚于做一名专业课教师,其知识、能力、素质、经验和丰富的阅历是需要长时间的,甚至用一生去学习、提高、锻炼和积累的。
2.辅导员自身须要转变转念
辅导员普遍感觉不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许多人把辅导员工作当做一个找工作的跳板,甚至是作为提拔干部不得不经历的一个阶段,大多辅导员不能明确自己的定位,所以,工作上表现为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缺少热情。
要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首先要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因为对于任何一个职场人来说,职业认同感和归宿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和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并以此为荣,才可能全身心投入,才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反之,如果对工作缺乏兴趣甚至感到厌恶,则很难唤起内心的工作热情,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辅导员担负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长期处在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责,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老师,对学校的稳定和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直接的责任,学校、社会、家庭都对其寄予厚望。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和经验,而且需要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这就需要辅导员转变固有的观念,从思想上认识到辅导员职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担负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辅导员首先要热心这项工作,从内心将这项工作当成一项长久的事业去做,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要有对学生工作的热情和责任心;然后辅导员还要有学习的观念,做终身的学习型人才,要积极参加与学生工作相关的各级各类培训,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努力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辅导员。
(二)建立完善的辅导员管理体制是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根本
破解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困境,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要使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进一步适应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同时更加符合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这样,才能调动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1.建立完善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
建立完善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保障机制是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发展提供条件,保证人员到位、资金到位。高校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在政治、工作、生活上关心和爱护辅导员,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待遇、职称、地位诸方面给予明确的认定,使他们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保障条件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动力支撑和实现条件。没有强有力的政策制度作保障,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各项措施便难以落到实处。长期以来,高校在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发展和待遇保障的问题上政策模糊、制度缺位,给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诸多消极的影响。高校只有为辅导员考虑了他们的出路,才能为实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新模式开辟道路。
2.完善辅导员培训制度
高校应实行辅导员培训制度,注重培训的系统性、长期性、实效性、多样性,对辅导员队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培训。培训形式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岗前培训、定期培训、专题培训、在职进修、工作交流、政策理论学习、国内外考察。培训的内容应该有所侧重,例如:岗前培训,主要是让辅导员了解工作的职责、熟悉工作环境、提升政治理论素养和水平,迅速适应岗位工作;定期培训,主要是使辅导员根据具体的时代特征和时事形势进行工作方向和方法的调整,另外,经常性的定期培训,可以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业务理论水平,经验积累程度,有利于工作长期稳定的开展[2];专题培训,主要是针对辅导员专业发展方向分批分类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打下良好的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应该加入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情商等专题培训,因为这是目前辅导员培训中的薄弱环节。完善培训制度是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3.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单独安排辅导员的职称和岗贴
要充分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单独安排专职辅导员职称系列和岗位津贴系列[3]。一方面,应尽快规范辅导员职称评定工作,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点,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比如,可根据辅导员岗位职责的要求制定辅导员职称评审标准和实施细则,实行指标单列、序列单列、评审单列,以保证辅导员有较多的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机会;另一方面,要在原有辅导员岗位津贴的基础上,对辅导员定岗定级拿出特定办法,充分体现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这些做法,对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激发辅导员的工作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4.建立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工作制度
对辅导员的职能进行明确划分,逐步建立与辅导员身份相匹配的职责体制和工作制度,实现辅导员从泛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回归。面对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新变化,辅导员已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所有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微观管理,而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个协调一致、多层次的学生工作系统。随着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社会化发展以及面向学生的“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咨询服务机构的充分发展,大量的学生生活管理与服务工作、学生个性化的思想沟通工作都可以从辅导员的职能中分离出去。辅导员可以摆脱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状态,重新回到对学生政治状态、思想状态的分析、研究和引导的工作重心上来,实现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
5.健全辅导员考核、激励制度
从业人员的考核和激励是职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规范的激励制度可以提高从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和内在潜力,使从业人员把自己的智慧、能力和需求与职业要求结合起来创新性地开展工作。辅导员工作有其独特性,许多工作难以量化,因此,在考核评价辅导员工作业绩时,应注意与其他专任教师工作量的考核评价体系区分,制定专门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客观公正的辅导员工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同时,应将考核结果纳入到激励机制中,作为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晋级和各类奖惩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为优秀的辅导员要大胆加以提拔和任用,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辅导员的先进事迹,设立标兵、树立形象,发挥优秀辅导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其他辅导员赶超先进,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而连续两年考核结果不合格者,应坚决予以清退。健全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可以促进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四、结论
通过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从目前形势发展、满足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出发,笔者认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和职称、专业职务结构不合理;管理和保障制度不健全;缺少科学的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缺少人员正常、合理流动的机制。要解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高校各级领导和辅导员自身首先要转变观念,高校领导还必须切实提高思想认识,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建立健全完善的辅导员管理制度,构建有效的队伍建设效果反馈机制,坚持不懈地大力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朵.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2] 陈垠亭.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思考[J].大学生思政工作研究,2007,(7).
[3] 黄河科技学院辅导员沙龙材料汇编・第五期,2010,4.
[4] 陈世民.构建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3).
篇9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规划;问题分析
一、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析
(一)职业定位不明确,自主工作意识弱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除了教学以外,还包括学生的日常辅导,不仅涉及学生的学习,还包括学生的生活、就业、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内容。此外,辅导员还参与负责学校或者学院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内容杂乱,没有明确的职业范围,似乎与学生相关的工作都包括在内。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成了学生的“班主任”,但辅导员工作本身又没有明确的职责要求,所以辅导员工作之后往往缺乏成就感,造成辅导员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热情不高,在工作中缺乏自主工作的需求。
(二)职业内容范围广,工作主动性低
高校辅导员往往都是高校毕业的大学生或者研究生,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因而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质还是很好的,但是由于辅导员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加上自己没有做过完整的职业规划,所以在工作中会遭到很多的困难。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他们往往得过且过,不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也没有总结创新,缺乏工作经验的总结,因而业务素质不仅不能提升,反而下降不少。据刘叶云教授《基于人才测评视角的H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中结论显示,高校辅导员中,只有少数人能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较为完整的规划。分析认为,高校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缺乏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不合理的原因主要在于他们在自身事业发展上并不顺利,辅导员工作不仅任务繁重,而且需要处理很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中面临的问题较多,很难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三)职业规划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他们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不能合理的评价自身的工作条件,结合自己的职业抱负,做出了不合常理的职业规划;还有一些辅导员在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时过多的考虑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缺乏对自己的全面分析;还有一些辅导员在进行职业规划时没有考虑客观环境和时代的发展,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前程。总的来说,很多辅导员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导致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能顺利进行,个人价值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高校重点发展目标与辅导员职业内容不一致
高校的重点发展目标都是学术研究,重视硕士、博士点的建立。重视发明专利、学术建设等科研指标。但是,辅导员的工作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培养,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学校不重视辅导员工作的内容,因此辅导员的工作与学校的建设重点不一致,这给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带来很大的打击,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五)学校缺乏与辅导员的沟通交流
近年来,高校虽然强调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却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没有与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沟通交流,忽视了辅导员工作在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会造成学校的政策实施缺少较为成熟的反馈意见,由于学校与辅导员缺乏意见交流,同时也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关于辅导员职业规划的建议
(一)搭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平台
高校具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他们经常为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经验丰富,所以高校可以考虑利用这些资源,也为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学校角度来说,通过将辅导员的工作融入到学校的发展战略中,让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优势,做到人尽其用,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动力;从辅导员个人角度来说,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利于建设和培养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学生辅导团队。高校在进行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
1.选聘综合素质高的辅导员老师到校任教
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要严格把关,依据辅导员招聘标准,按照招聘的流程进行层层选拔,选择一批综合素质良好的人作为高校的辅导员老师。同时为了便于辅导员自身的发展,选聘的辅导员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以便于在处理辅导员工作复杂性时,能够找到自身工作和职业规划的平衡点。在具体的考核方面,应该首选对辅导员的学习成绩、政治表现进行检查,其次应该对被选聘人才的工作志向、人生理想有一定的了解,作为参考,确定其是否适合参与到辅导员工作的行列中来。其次,在进行面试时应该对辅导员的兴趣爱好、能力、气质等进行考查了解。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辅导员的人生追求,也关系到辅导员在未来的发展是不是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最后,应该对辅导员的教学策略、工作策略进行一定了解,确定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完成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培训工作。是否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否能够胜任辅导员的教育事业,胜任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2.健全保障辅导员发展的相关制度体系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复杂,任务繁重,他们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也是学生日常工作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学校应该充分重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从制度上建立有利于保障辅导员工作顺利进行的政策,保障辅导员的核心利益,建立一支强大的辅导员队伍。首先,应该强化辅导员的职业规划意识,把对辅导员的培养工作也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其次,为了提高辅导员的培养工作,在辅导员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之后,应该安排辅导员进行培训活动,帮助辅导员对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梳理,总结新的工作模式,实现管理创新,才能让他们更快的进步;最后,可以考虑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任务分配,即分配辅导员分别从事心理辅导。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活动辅导等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也可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建立优秀的管理队伍。
3.完善辅导员发展机制,拓展职业空间
辅导员应该从两个方面发展自己,一方面是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即将辅导员当作是一种职业认真地做下去,在职业化道路上,辅导员应该通过层层考核,完善自己的业务水平,通过一些职业资格考试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心理咨询师等。另外应该走专家化的道路,辅导员应该是专业的,在辅导员担任岗位后,应该从工作中逐渐总结经验,学校也应该开展符合自己学校状况的辅导员培训活动,开发辅导员的潜力,让辅导员成为专家化的辅导员,能够得心应手的处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工作。在拓展辅导员发展空间方面,可以考虑设立辅导员职称,类似于助教、讲师、教授等制度一样,设立辅导员能力等级评价体制,激励辅导员进修提升。此外,还应该从优秀的辅导员中选拔适合从事行政管理行业的人才,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为辅导员们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让他们工作有竞争,生活有盼头,这样可以有吸引力地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综合实力。
(二)结合自身需求,辅导员应该做好自我职业规划
在对自我进行职业规划之前,辅导员应该先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根据自身条件提出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首先,辅导员应该对自身的性格、志向、知识技能进行分析,确定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规划时慎重确定自己是否适合辅导员工作岗位,然后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是思想政治辅导专家还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事务管理者。如果不适合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应该及时从高校撤出,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例如,某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在毕业后进行了合理的职业规划,在生活和教学中,不仅是学生们的“知心朋友”,还是学生的榜样。他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也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各届辅导员大赛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其次,应该制定发展的计划。没有计划就没有努力的方向,为了以后的长远发展,辅导员应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学习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借鉴别人的经验,不断总结创新,实现自己的良好发展。
例如,某大学的辅导员田盼,在5年的工作中,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积极学习,总结经验,工作业绩优秀,不仅受到了同事和同学们的欢迎,也实现了自我的职业发展。所以辅导员应该努力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成长。
最后,要树立复合型人才的观念。辅导员工作内容较多,涉足教学和事务管理的各个方面,要想做好辅导员工作,應该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既要有理论,也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能得过且过,缺乏积极性的工作,必然是毫无成效的。
三、小结
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学校也应该针对现有的一些问题提供给辅导员老师一些帮助,只有帮助辅导员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才能建立一个强大的辅导员管理团队,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才能实现学校的飞跃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辉.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6,2(1):108-110.
[2] 乔丰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7(4):63-66.
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管理策略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学生乃至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稳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本次调查研究基本情况和基本数据
调研以四川省成都市六所高校(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辅导员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分发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分发1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为94.67%,共访谈30名辅导员,均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有效问卷中,四川大学占14.81%,电子科技大学占17.65%,西南交通大学占12.34%,西南民族大学共占21.21%,成都理工大学占18.70%,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占15.29%;其中,男性辅导员占51.85%,女性辅导员占48.15%;年龄在26岁以下的占7.41%,26岁至30岁的占48.15%,31岁至40岁的占29.63%,40岁以上的占14.81%;工作年限在两年以下的占14.81%,两年至五年的占59.26%,六年至九年的占14.81%,十年以上的占11.11%;已婚的辅导员占48.82%,未婚的辅导员占51.18%。在访谈中,四川大学共访谈2名辅导员,电子科技大学共访谈5名辅导员,西南交通大学共访谈3名辅导员,西南民族大学共访谈9名辅导员,成都理工大学共访谈4名辅导员,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共访谈7名辅导员。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现状
随着目前高等教育体制的全面深化改革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辅导员的工作任务不断增多,工作要求也不断提高,并出现了不少问题,给辅导员的生理心理带来不少压力。就六所高校整体来看,高校辅导员压力主要由以下现状导致。
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来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校辅导员负责管理的学生人数过多。在本次调查中,67.2%的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超过200人,有些辅导员所带人数甚至超过400人。第二,在目前各高校辅导员队伍中,“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现象普遍,高校辅导员的留选缺乏严格的职业准入标准和专业技能标准。一般而言,高校辅导员的留选都比较倾向于德才兼备、品学兼优、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其专业背景与工作内在联系不多,真正心理学专业或者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数量较少。
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来看,高校辅导员每日处理的事务性工作庞杂繁多。辅导员对于岗位职责不明确,服务对象多,工作内容涵盖范围广,并且多为关系到学生切实利益的事务性工作。而且大多高校对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划分不够明确,凡是涉及学生的工作都要求辅导员亲力亲为,这无疑给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上和心理上的负担。
学生的自身发展和家长、社会的过高期待也给辅导员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目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如果学生在学校出现安全事故,就会招致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与社会的指责和抱怨,从而使得辅导员产生巨大的心理创伤。随着近些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各种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冲击,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也给辅导员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由于学生安全问题和心理问题的不可控性,辅导员需时刻处于精神紧绷状态,心理压力过大又会进一步引发生理问题。
从辅导员自身发展来说,辅导员的未来职业发展前景不明朗,自身价值实现周期长,这就使得辅导员岗位流动性大,存在“留不住”的问题。在走访中,各高校辅导员基本上有两条发展道路:一是走专业教师岗位,二是走管理岗位。但是目前由于高校辅导员“非职业化”现象普遍,且经常处于繁杂的工作中,很少有时间保持平静的心态进行科研工作,从而造成理论水平不高,科研成果少,所以走专业教师岗位较难。
三、缓解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的管理策略
(一)高校高层管理方面
1.高校要建立健全辅导员选拔培养及公平的考核体系。各高校应严格按照中央有关部门的规定和要求来进行辅导员的选拔和任用。要利用高校辅导员队伍年轻,思想前卫先进,学习接受能力强等优势,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高校辅导员骨干队伍。
2.高校应适应辅导员工作特点,建立灵活的工作制度。辅导员工作有其独特的运行机制,很多学生工作的开展需要占用辅导员的休息时间。同r,随着目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对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也越来越灵活,各高校应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立辅导员工作制度,保证高校辅导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
3.高校应积极为辅导员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发展平台,促使高校辅导员在专业化发展基础上实现“天花板”式的全面发展。加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业务水平,保障其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辅导员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辅导员的专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辅导员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让辅导员在工作中由被动变主动,减轻心理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促进辅导员的成长。
4.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积极维护和关心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态。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为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状态的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问题的解决。因此,各高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以讲座、报告等多种形式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帮助辅导员正确看待和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更好地处理“职业倦怠期”的问题,促使辅导员以更积极的态度工作。
(二)高校辅导员方面
1.高校辅导员应首先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同时加强自我心理建设,培养健康的心态。辅导员要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这又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实现的,受人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的制约。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非专业化”现象普遍,所以高校辅导员需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另外还需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就业指导及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用理论修养来应对不断增加的心理负担。同时,高校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和理解新时期教育部提出的新的要求和规定,主动保持健康的体格和心理状态,发展积极的个性心理,逐渐养成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用更好的心态来影响学生,服务学生。
2.高校辅导员要积极从多角度寻求社会支持,缓解自身压力。首先,辅导员要多与家人进行思想交流沟通,用语言的力量、思想的碰撞来获得家人对自己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其次,辅导员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也要多参加朋友、同事之间的集体活动,通过集体活动来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再次,年轻辅导员要多与工作年限较长的同事进行沟通交流,积极寻求榜样的力量,用榜样的力量来砥砺自己成长,以顺利度过“职业倦怠期”,保持远ǖ闹耙敌拍睿蛔詈螅当自己压力过大难以排解时,要积极主动地寻求专业心理咨询人士的帮忙,通过心理辅导,及时排解心理压力。
四、结论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对学生进行日常教育管理的最基础也是最直接的实施者。辅导员工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随着目前国家和社会对高校学生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工作也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对高校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管理、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也给辅导员带来了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为此,各高校应积极完善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各项举措,稳定辅导员队伍的发展;辅导员自身也应该积极关注自己的生理、心理发展状况,采取积极的措施释放压力,适应工作,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凌燕.高校辅导员建设中的工作压力分析与管理――基于JDCS模式的思考[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0(04):87-90.
[2]赵晶晶.高校辅导员专业压力成因与缓解办法初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03):33-35.
- 上一篇:农村保洁员工作要求及职责
- 下一篇:班级预防校园欺凌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