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校本课程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8 16:5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羽毛球校本课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羽毛球校本课程方案

篇1

【关键词】闪亮教育;学校文化;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124-02

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一生发展的教育。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学校文化正是W校教育的基石,它是一种组织文化,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主导下的全体成员的行为方式与学校物态形式的总和。因此,我校(此处指“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葵蓬小学”,下文同)以“闪亮教育”作为学校文化的落脚点,以“闪亮教育开启孩子的精彩人生”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借助“闪亮”这一含义丰富的精神状态来教化师生,希望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闪亮教育”理念的提出

葵蓬小学创办于1965年,在上级的正确领导、热情关心、全力支持下,社区各单位及广大家长的广泛支持下,通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校被评为全国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试点学校、广东省传统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羽毛球)、广州市绿色学校、广州市荔湾区一级学校、荔湾区德育示范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12个,学生486人,教职员工34人。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和环境,各类专用室及教学辅助用房配备齐全,体育活动场地十分充裕,有200米塑胶跑道、两个篮球场,一个一千四百多平方米的室内羽毛球场。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已基本到位,教学平台进入课室,有光纤宽带校园网,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是一所融书香校园、生态校园、活动乐园于一体的现代化的新型学校。

学校近年来以“闪亮教育”为引领,走内涵发展之路,以羽毛球项目为突破,以培养品雅志高、崇体尚艺的小学生为目标,让“闪亮教育”在葵蓬小学闪闪发光,带动学校更好的发展。“闪亮教育”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从哲学的视野中审视,作为理念的“闪亮教育”,目的在于揭示教育和人之间的关系,即教育就是使人具有健全人格的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教师、课程等,在操作层面上去培养具有“特色、特长”的人,推动人持续的发展,进而实现一种“闪亮”的人生状态,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闪亮教育”的核心是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了解孩子的优点,并培育、激励、增强这些优点,让孩子能够发挥这些优点去缓冲、克服他自身的缺点或战胜生活中的挫折。然而优点和缺点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闪亮教育”不是着力去消灭孩子的缺点,而是着力去发现、培育、激励、放大、增强这些优点,使孩子能以来自内在的力量去消除、战胜消极影响,从而对孩子的人格健全和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闪亮教育”的目标指向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艺术修养、健全人格的“闪亮”品质,为孩子的精彩人生奠定基础。

二、学校文化建构

我校以“闪亮教育开启孩子的精彩人生”作为办学理念。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提出了3个问题进行追问,分别是“精彩人生的标准是什么”“闪亮的内涵是什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教育目标”。通过追问,我们确信人生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表现自己最适合的状态,这就是闪亮人生。同时也促成了我们从三个方面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即科学精神,包含实践、创新、质疑的品格;艺术修养,包含发现、创造、欣赏的品格;健全人格,包括尊重、合作、竞争的品格。这样的解读使葵蓬小学办学理念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清晰凸显出来。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办学理念的支撑,更离不开对学校文化的构建。对学校文化的系统建构,还要包括校风、校训、学风、教风这些方面。校风是全校师生通过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共同呈现出来的一种形象,是一种对师生的要求,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因此,对校风的形成和建设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一定的可行性,必须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深入浅出,采用描述性语言使对校园文化的解读更加生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我们提出以“闪亮校园,光彩照人”作为学校的校风。

建构校园文化的另一个重点在于关联性。我们尝试着遵循这种关联,对教风、学风、办学途径等方面逐一进行推敲,并向全校师生进行解读宣传。因此,我们最终拟定的教风为“闪亮教师,温暖化人”,学风为“闪亮学生,精彩耀人”,办学途径则是:实现探究合作的教育氛围、营造民主平等的班级生活环境、鼓励课堂的互动学习、完善开放有序的校园环境。这三个方面的实现有助于推动学校实现“闪亮教育”的办学目标,让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心”都能够获得全面发展、闪亮发展。

三、办学理念建构

1. 以高效课堂为办学落脚点

课堂是进行文化教育和贯彻学校办学理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过程体现的课堂文化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我校的“闪亮课堂”是一切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认知与需求出发,让学生带着兴趣、通过体验学习,尽可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角色则从灌输者转向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点拨者。我校很早就着手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在全校所有班级开展思维课程,着重开展了快闪思维锻炼和思维导图应用两个方面,大力提升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打造高效课堂必须循序渐进。我校组织各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运用问卷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大量听课、评课,小结汇总,集中发现课堂教学中的无效行为,通过自我反思和集体研讨,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逐渐减少甚至消除无效行为,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为突破口,就有效教学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多篇研究论文收录于我校的教学论文集。

为将有效教学研究活动继续深入推进,切实打造高效课堂,实现“闪亮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结合学校实际,在全校范围内推行思维导图应用的教学模式探索,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改变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除此之外,我们还多次组织开展教研组公开课、校级公开课、青年教师展示课、人人一节公开课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不断锻炼、提升教师的授课水平。同时,学校还要求广大教师不断进行反思,查找不足,及时整改,推动了高效课堂研究活动向纵深发展。

2. 以校园环境为办学理念的切入点

校园环境主要包括教学楼、运动场、绿化园地、校道、校门等建筑,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对这些建筑的环境布置要兼具“育德、启智、品美、健体、怡心”的功能。为此,我们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设计活动。比如,我们用闪亮文化作为引导教育学生的主旨,从一楼到四楼,每一层楼分别树立起“育德、启智、品美、健体和怡心”四大板块;并且在校道两侧集中展示学校的一训三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成果,通过个性化的环境建设来彰显学生的正面风采,让学生接受学校主流价值观和文化环境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为了创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提出“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每一棵花草都能传情,每一幅画面都有意义”的环境育人理念。2016年,学校发起了校园安全改造工程,重新装修了教学楼,在教室的内外墙上重新挂上学校的校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名人名言、推广普通话的标语、优秀学生作品。同时,还在每间教室内配备图书柜,鼓励学生将有意义的图书放入书柜中,让大家免费取阅,与同学共享知识。此外,我们还提倡学生带一些小盆栽来教室中摆放,通过花草来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同时指导学生观察花草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 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课程的关注点

我校始终围绕羽毛球文化的课程视角,站在羽毛球活动课程观的高度上,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积极开展羽毛球校本课程研修,在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力求传承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学校初步形成了“羽毛球校本课程――羽毛球文化主题活动――羽毛球特色实践课程”三者相结合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开展羽毛球传统项目。自2013年起,就开设《怎样打羽毛球》的校本课程,体育教师自行设计教材,编写教案。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校际和班际羽毛球活动、“羽毛球与我”主题班会、问卷调查等。该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2)构建“尊重、合作、竞争”羽毛球文化。我校一直致力于构建“尊重、合作、竞争”的羽毛球文化,并把它全面渗透到学校教学工作中,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课程开发,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等一直扎实有效地开展着。近年来,相继开展葵蓬之星优秀学生的评选、给父母写封感恩信、中华传统美德征文、师生硬笔书法大赛、安全漫画大赛、拔河比赛、三人篮球比赛、班际羽毛球赛等主题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生校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积极开发羽毛球实践课程。在致力于开发基于体育学科羽毛球教学的实践性学习中,我校开发了尊重、协作、竞争3种类型的实践性学习方案,通过资料收集、参观访问、实验探究等形式,创造性地布置作业,着力引导学生从羽毛球活动中改变学习状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释放了学生的潜能。

4. 以精神文化为办学理念的辅助点

培养学生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对学生的言行有深层的指导和制约作用。为此,学校经常开展各项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1)坚持每学期出版校报,开拓学生文化视野。学校坚持每个学期都出版具有主题教育内容和意义的校报。校报设有“教育学”“教学研究”“校园雅声”“佳作园地”“学与玩”“艺术长廊”等多个栏目,刊载全校师生的优秀活动和成果,宣扬优秀文化内容,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校报还成立了小记者站,让学生以记者的身份主动去发现校园中的亮点,通过勤写文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校报也会把学校近来取得的成绩,发生的大事、要事及时刊登出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成果。

(2)开展读校史活动,挖掘优秀文化底蕴。一所学校的历史,能够从其人文资源的积累与拓展中折射出学校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组织学生读校史,可以让学生从中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树立正确的校园学习观念。我校校报曾经以“葵蓬之风范,羽球之神韵”为主题办了一期专刊,重点以学校的历史、校徽、校歌介绍学校的创办历程、文化底蕴和教育成果。校报出版以后,我校校史散发出的深厚文化底蕴,吸引了全校师生对这期校报的阅读和热烈谈论,校园里掀起了读校史的热潮。通过这次读校史活动,师生们加深了对我校历史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学校的凝聚力也得到了提升。

篇2

传承南武百年文化,彰显学校特色,课程是主阵地。我校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学校的育人理念,探索整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构建有南武特色的“崇文尚武”课程体系。

一、整合三级课程,构建“崇文尚武”课程体系

“崇文尚武”课程体系包括特色课程和国家课程两个系列。

(一)国家课程渗透“崇文尚武”育人理念

我们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学校特色文化,如语文、思品课上经常会遇到与爱国、奉公相关的题材,老师会强调这也是我们校训中的内容,当初创建南武的先辈就是怀着拳拳报国之心办学、育人的,作为南武学子应向先辈学习,做一个爱国奉公,内修心志,外修言行的人。

(二)特色课程彰显“崇文尚武”育人理念

我校特色课程有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和环境课程。

1. 校本课程是传承学校文化的核心课程。为让学生了解南武文化,在日常一言一行中践行南武精神,需要让学生熟悉校史,以身为南武学子为荣,自觉向南武的前辈、优秀学生学习,努力成为能文能武、内外兼修的南武学生。为此,我们在2009年编撰了校史读本《南武集》,2014年又编撰了校本教材《南武风韵》。《南武风韵》以传承南武文化,培养“崇文尚武、内外兼修”的南武学子为目标,低、中、高年部都分别安排“南武风韵”“崇文学子”“尚武少年”三个主题。

2. 活动课程是弘扬学校文化的拓展课程。活动课程包括学校活动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和社团活动课程。

比如学校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学科教学、重要节日及纪念日、学校历史文化等相结合,设计了一项项有我校特色的活动内容,如体育节、科技节、合唱节、读书节等等。每一项课程内容注重参与面广,人人有“责”,而且在活又惺寡生能一展所长,努力争取活动中相关的奖项,争当“文”“武”双星。如我校每年的合唱节,以班级合唱比赛的形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合唱曲目有校歌,也有各班自选曲目,这项活动全员参与,既让学生感受合唱的魅力和快乐,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还有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体育节,有个人参与的项目,如跑步、跳远、掷球等,也有集体参与的项目,如入场仪式、接力跑等,使学生锻炼了身体,也磨练了意志。

3. 环境课程是渗透学校文化的潜在课程。我校设有多个特色场室:美术室,放置学生陶艺等作品,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音乐室,配备钢琴等音乐设备,确保学生特色兴趣活动的开展;少先队广播室,宣传队知识,宣传 “崇文尚武,内外兼修” 的办学理念;游泳场馆、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和体育器械等多样化的体育锻炼场地,激励学生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向南武前辈学习在体育方面勇创佳绩。学校打造教学楼、校门、校墙、文化广场、运动广场、绿地、理念墙,形成与新南武文化相配套的校园风格,让校园里的每一面墙都在诉说新南武文化。

二、“崇文尚武”课程体系的管理与实施

(一)课程开设“常规化”

国家课程和特色课程都是在我校长期开设的课程,国家课程在课表中开足课时,老师认真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科目都有教材和教学设计,活动课程也有具体的活动方案设计。

(二)课程落实学生评价

对学生的考核采用作业或成果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和自我反思。如读书活动课程,我们评出积极参与,认真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或读书卡的同学为阅读之星。

(三)课程教研扎实开展

对于各类课程,各集成备课组、教研组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课堂实效。如校本课程,曾在校内多次进行教研,有课例研究,有教学设计撰写的研讨,有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使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语文科杨杰老师在2015年海珠区“明珠杯”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中获一等奖。

篇3

一、总结课改中遇到的困惑,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一项新观念、新理论、新方法的教育实践。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新课程设置、内容偏大与课时不够的矛盾尤为突出。二是初、高中教学衔接点不能弥合,造成高中教学困难较多。三是教师感到开放的课堂控制不了。四是课标、教材、教辅资料未能统一。五是课程设置与相应准备知识之间的矛盾,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相应的学科联系等均不具备。六是高考相应的政策、考纲均没有出台,教学的深浅度、难易度难以把握。

针对以上问题,学校课改办积极引导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1 在学习中找准定位。在仔细研读教科书中体会教材的体例、内容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中提升自己的教学功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研究高考命题,了解高考与新课改之间的关系中细心研究就会发现近几年高考试卷及其走向处处渗透着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2 在实践中探索新路。具体做法是:第一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多媒体等手段,设法增大学习信息量:第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第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把适当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真正的“学堂”;第四是大胆取舍教材内容,认真学习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要讲解清楚,让学生理解透彻,《课程标准》以外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课外阅读;第五是教师要精讲,学生能看懂的教师就不要讲,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否则就是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第六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新的学习观和学习习惯上下功夫,让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教学。

3 在反思中总结升华。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三维目标,反思教学活动有无“沟通”和“合作”,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教学过程是否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反思教学方式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并将这些反思应及时呈现在个人教案之后。

4 在硬件建设上增加投资。2007年10月至2008年2月,学校对实验室进行了技术水平提升,目前学校实验室已完全多媒体化,同时,还扩建了一个生物实验室,增加了包括数码显微镜等全部配套设施。物理化学更新了实验设备,特别是购置了传感器等现代实验仪器,目前,正在筹建集理化生为一体的综合性探索性实验室。

5 在集体备课中交流感悟。新课改给教师带来理论、理念、教育教学方式变化的同时,另一个悄然而至的主要变化就是备课组集体备课的意识发生根本改变。学校根据课改需要,每周给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教师安排一个下午两节课集体备课时间。备课组会上,主备课人提前准备,可以就本周内授课内容进行交流或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总结反思前一段时间的教学。对于多媒体课件进行交流,做到资源共享,或对后期教学设想进行沟通。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对于集体研究的教案、课件,有教师分别承担,再通过组会讨论改进,这样提高了教学效率,弥补了个体劳动的许多不足。

6 在校本课程教研中领导率先垂范。校级领导亲自参加各个教研组的教研活动,深入到备课组的备课活动中去,学校中层领导按照科目被分配到不同年级备课组或教研组参加教研活动。领导不仅参与教研活动,而且深入课堂,有计划、有目的、有准备地听课。在有的课堂中,领导作为听课者还与听课的学生一起探讨课堂问题。形成了热烈的课堂气氛。领导不定期下班听课和参与教研,有两个促成作用,一是促成领导专业化,对学校课改工作的引领更加专业;二是促成教师“时尚化”,使教师紧跟课改步伐,积极转变角色意识,积极参加到教学研究之中。

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和生活

为使学生能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借助学校多年来开展该项活动的经验,给学生以指导。学校研究性学习可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通识培训。由各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为期三周的通式培训,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以及如何开展研究活动;第二步,成立小组。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初步确定了研究课题,成立了研究性学习小组,并结合课题确定相应的指导教师;第三步,课题研究。同学们利用周末,节假日整理、搜集材料,学科教师予以积极有效的指导;第四步,结题小结。对于学生的研究成果,通过小组评议,指导教师对研究性课题写出评价报告之后,申报课改办,课改办将不定期给学生认定学分。从收到学生研究性学习报告来看,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实践性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综合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三、试行体育选修模块上课。探索走班上课经验

根据体育教研组呈报学校课改办的工作计划,结合学校场地、设施以及教师资源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开设体育选修课,提供给学生的选修模块有羽毛球、篮球和健美操三项。操作的步骤是先由体育组确定任课老师,并编写出18个课时的教案;经过课改办初审,学校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后,由学生选报模块,班主任给予适当的选课指导,使各教学班人数与场地设施尽量匹配;在学生选好项目后,教学处再调整课表,根据学校现有班额及报名人数,每节体育课安排三个行政班同时上课,各选修模块指导教师按分配给自己的模块组织教学。一段时间的体育选修课走班上课之后,对体育不同项目爱好的同学均得到满足,同学们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克服了以前同一项目人人必上的局面,深受学生的欢迎。

四、开设校本课程选修课。不断完善走班上课程序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六项具体目标,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改变课程资源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于此,该校积极优化课程资源,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截止到2008年2月,已经开发的校本课程共计60余科,包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文化素质为目标的校本课程及地方课程,范围涉及学科拓展类、身心健康类、生活技能类、乡土风情类等方方面面。

校本课程开设这一新生事物,学校课改办积极研究方案,按照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的原则,在高一年级开设了校本课程选修课。

1 课改办对全校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教案进行筛选、校本课程审定委员会确认;2 指导学生选择课程;3 安排课表,走班上课。

五、确定学分认定方案,重视过程综合评价

按照《陕西省普通高中学分管理指导意见》精神,学校课改办制定了《西安高级中学学生学段修习学分认定办法》,将学分认定分为三个部分:修习学时。课堂表现,考核成绩。每位任课教师多能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如上课提问由课代表统计,任课教师给每个学生作业本第一页设计的作业收交情况统计表,随时登记,每周检查,这样既能减轻学分认定过程的工作量,又能随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学校课改办专门设计的学分认定表,在模块修习、考察结束后,由任课老师指导学生按照三大块进行个人、小组、教师评议填写。经任课老师签字(盖章)后,再由学校学科学分认定小组长审核认定。对于认定结果,最终由学生签字确认。如有未通过的学生,除了组织统一的补考之外,学校与德育处沟通,查看学生成长记录袋、结合平时表现,给予综合评定。

六、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问题和一个改进建议

1 亟待解决的通用技术教师紧缺问题。新课改对于课程设置与以往相比,通用技术作为技术领域中的修习模块,要求学生选修,通用技术对于学校来讲,存在场地、设备不足等问题,特别是任课教师严重紧缺的问题致使该科目难以组织教学。

篇4

【案例描述】

一、光谱理念

光谱是指无色的阳光透过三棱镜会出现其中美丽的可见光带。卖鱼桥小学将这个概念引申到教育中,就是针对每一个儿童拥有的语言(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等不同领域的智力,为最大可能开发和引导好孩子的这些能力而采取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二、课程体系

(一)课程目标

在课程构建中,最重要的显然是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构建首先是从明确课程目标开始的。

1. 精心构建学校课程体系,形成具有多元化、选择性、整合式的学校课程。

2. 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形成学生自主学习范式。

3. 深化学生评价,以光谱评价促进学生扬长发展、个性发展。

(二)课程结构

卖鱼桥小学的“光谱课程”分为“六大领域的基础性课程”和“三大门类的拓展性课程”两大类。

(三)拓展性课程

学校开设了以项目学习为特色的小公民实践课程、以智能发展分类的光谱兴趣课程、以满足个别化发展需要的社团活动三个板块。

1. 小公民教育

(1)小公民创新课(每周1课时):整合地方课程、信息技术等课程,设计生命安全、民主法制、国际理解、地方文化、社区服务五个主题,以项目的方式实践性学习,每月一个内容。

(2)小公民经典课。包括礼仪、心理游戏、书法、中华经典诵读等,有固定的课时开展。

2. 光谱兴趣课程

针对光谱教育多元智能开设丰富多彩的兴趣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类,每学期可选一、二次。

(1)必修兴趣课:1、2年级开设棋类必修课程。

(2)选修兴趣课:3―6年级开设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生活类的兴趣课程,每个选修课程的学习实践是8课时――16课时。

3. 社团

社团课程是针对个别学生需要设置的非常规课程,时间内容灵活安排,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

(1)三点半课程:一、二年级下午三点半放学后,从三点半到四点半开设足球、羽毛球、国际象棋等,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

(2)精品社团:中高年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参加各类社团,聘请老师指导,提高专业技能,实现个别化的学习。

(3)感统训练和小组心理辅导:为有特殊需要的个别学生开设的课程。

(四)品德课程整合

卖鱼桥小学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校本《十德课程》整合成《品德与素养》课程,是卖鱼桥小学整合编制的六大领域课程之一,变原来的门类教学为领域教学。

三、课程时间重组

卖鱼桥小学对教学时间进行了全面重组,以适应课程特点需要:

按照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规定,1-2年级每周26课时,每课时40分钟,一周总课时为1040分钟;3-6年级每周30课时,每课时40分钟,一周总课时1200分钟。校本光谱课程调整课时方案如下:

1. 长短课相结合。长短课的设置是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方法而定的,但总体教学时间不变。

2. 按周教学与集中教学相结合。拓展性课程的内容设置比较灵活,强调采用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学习方式,大大增加了学生操作性学习、实践性学习。

四、课程评价

卖鱼桥小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课程评价方案:

(一)内部视导制评价课程价值

学校建立了校区、部门的内部视导制度,由校长或者分管校长组织,每学期至少一次对基础性课程、一次对拓展性课程实施的视导。

(二)部门评价制评价课程管理

1. 低段的无纸化情境式评价

1-2年级期末采用无纸化情境式评价,教师通过观察采用星级评奖和描述性评价实现质量监控。

2. 中高段的学科竞赛与期末评价

三年级以上每学期其中组织一次学科基本功竞赛,通过竞赛对写作、计算、实验、英语口语等学习能力进行监控;期末组织各学科的质量检测,对检测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反馈。

3. 学习节展示学习成果

每年12月组织全校性的学习节,组织学生展示拓展性课程学习成果,学生自评互评,评出特色奖项。同时教师根据评价方案组织学生进行等级评价。

(三)运用媒介评价学生学习成效

学生评价载体包括学生成长记录册、光谱星记录本、学分记载卡。

1. 学分记载卡

用于学生拓展性课程学习情况,包括每学期的学分考核记载、考级评价、等级评价情况,每学期一张。

2. 光谱星记录本

学生平时基础性学科学习中,每次的课堂、作业、学科活动中的表现以七彩星星来表示,记录到的彩色星星的情况,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基础。

3. 学生成长记录册

一学年一册,将学生在各科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行为习惯、操行、家校联系都呈现在手册上,并在手册上设置活页,将光谱星记录情况、学分记载卡都汇总于一册,直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四)考核教学成果评价教师教学

通过一学期一次的“学生满意度调查”、课程视导、学生座谈、学生选课情况、光谱教学节展示等综合评定教师,评选优秀社团指导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案例评析】

一、树立基于学校办学理念的课程观

卖鱼桥小学的办学理念凸显了他们的课程观。“尊重差异、赏识个体”要求必须树立“培育每一位学生”的观念。“开放教育、多元发展”则明确了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两者结合在一起,就确立了务必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发展的课程的要求,而且必须具备开放性,这就意味着课程需要与世界接轨,卖鱼桥小学的学生经历个性化的课程培养后,须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卖鱼桥小学的办学理念决定了光谱课程具有丰富性、开放性、整合性的特点。

二、深化基于办学理念的课程建构研究

卖鱼桥小学的课程建构充分地体现了理念的传承与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奠定的学科改革基础,到2004年光谱理念的提出,从而推进课程改革,完成了从学科到课程的跨越,目标也由“全人发展”走向了“个性化发展”,凸显了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卖小的办学理念跟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教育的变革而发展,体现了卖小人的育人观的进步。卖鱼桥小学课程的改革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对“光谱课程”的建构已经经历了10年三轮,足见其执著之心。从课程执行力的研究我们就能清晰的感受到卖小为学生提供优质课程的决心。校本课程的建构经历着一个团队或多个团队的反复推敲,是一代人或几代人对教育追求的一次又一次的诠释。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进行的,把理念以一种文化积淀的方式彰显出学校的教育追求。

三、构建基于办学理念下的课程体系

光谱课程是基于“光谱教育”理念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包含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校课程在设计安排上,遵循课程原理、学校师资、硬件建设以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始终在一个清晰明确的课程思想指导下,坚持课程目标的完整性、结构的多元性以及教学的差异性,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卖鱼桥小学的课程让人个性发展。卖鱼桥小学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光谱兴趣课程”“社团”的分层走班,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卖小的“走班”课程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低年级的棋类必修,三点半课程,都以了解基础知识,培养兴趣为目标,到了中高年级才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的课程安排符合儿童发展规律。

四、创新基于办学理念下的课程时间重组

卖鱼桥小学通过学校的文化理念引领成功实现了教学时间的重组。让改革的需要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需要,“为学生提供适合其自身发展的课程”成为教师团队的共同追求。教学时间的重组体现了学校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和决心,是教育追求的理性体现。

篇5

多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先后经历了竞技体育教育、素质体育教育、快乐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教育等一系列变革。但是,这些变革并没有促使高校体育教学发生根本的转变,仍然停滞在身体素质的考核和运动技术的考评等方面,忽略了体育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忽视了体育在心理、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从而扼杀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热爱,割裂了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联系。

2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进行研究。

3结果与分析

3.1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问题

3.1.1体育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体育课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年,一年级为基础课,进行田径、篮球等以体能增强和技能培养为主的教学;二年级开设选项课,教学内容为田径、篮球、足球、体操、武术、健美操、游泳、艺术体操、乒乓球、羽毛球和网球等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教学;三四年级则不再开设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社会体育活动等完全由学生掌握与安排,缺乏由体育教师组织的有计划、有要求的体育活动,因而,大部分学生缺少必要的体育锻炼,不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正是由于这种体育课程安排的间断性,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脱节,使终身体育的思想不能得以贯彻,降低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实际价值。

3.1.2教学考核评价偏重于总结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客观、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由于高校体育课程长期受应试教育、竞技体育等影响,缺乏人文教育理念,过于注重甄别,而不能体现鼓励和促进。高校体育不仅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还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结合。因此,评价体系应该综合、全面。目前,高校体育评价过于总结性的评价功能、相对片面的评价标准、较为单一的评价主体也是制约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3.1.3师资水平发展滞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课程实施的结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用的发挥,师资队伍的质量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目前,高校体育教师在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上,距离高素质教师都存在差距,大部分体育教师技术水平和训练能力较强,而科研能力不足,理论知识学习也不够,非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欠缺。同时,学历也相对偏低,基本以本科及本科以下为主,相比于高校其他学科,高学历人才偏少。此外,高校体育教师数量相对偏少,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师资编制1:220的规定,高校体育教师缺口较大。调查发现,大部分体育教师一周教学任务超过18课时,繁重的教学任务,大大影响了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改进。部分高校由于师资的不足,合班上课的现象较为突出,班级人数偏多,使教学资源占有率下降,体育教学的改进受到严重制约。

3.2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3.2.1重视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各高校应根据本校学生特点,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参照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要求,制定本校的科学、系统、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大纲及具体实施方案和细则,指导本校的体育教学工作。

3.2.2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

高校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应由身体健康目标、运动参与目标、运动能力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组成。从而也促进体育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学生认识到体育教育的目标不仅仅在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养成科学的运动习惯和掌握健康的锻炼方法,促进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使终身体育和健康体育的观念得以贯彻和落实。

3.2.3课程设置的改革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运动习惯的养成。可以将实用体育、时尚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同时,高校体育课程的结构也应相应改革,增加体育课在高校课时中的比重,增大体育课在高校教学中的跨度,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实现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合理衔接;调整体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重,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促进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广泛参与,掌握相应体育运动的方法和技术,以满足今后参加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的需要。

3.2.4加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改革和发展高校体育的基本前提。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质量,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教学科研水平,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高学历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同时,体育教师要善于吸收和运用最新科研成果,并在教学的实践中不断补充与完善,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的不断创新,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效果。其次,要增加高校体育教师的数量,减少其工作量,提高教学质量,也便于促进小班教学的开展,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要求。最后,还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妥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和社会认可,使其安心于体育教学、热心于体育教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篇6

观点1:让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成为二中办学的亮点。

设置有鲜明特色的课程,能够使学生置身于丰富的知识环境之中,为其后续学习和研究指引正确方向、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一个学校是否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将是学生是否选择这所学校学习的重要标准。北京二中立足校本、理性思考、开拓创新、大胆实践,充分而合理地使用课程自,在国家课程方案的总体框架下,逐步构建“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我们在课程内容、课时长短等方面作了部分调整,还提供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选修课程,并加强技术课程和特色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考核、评价。我们积极探索特色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建立课程的生成机制,课程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呈现,而是在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扩展着新的经验和意义。

观点2:理想的学校课程结构应该是有选择性的。

课程结构的选择性是针对国家规定的必选课程与学生的特点而提出的,它要求学校课程以充分的灵活性适应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以显著的特色性适应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以多元的选择性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并行的层次结构中,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最能体现这一特色。面对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二中充分挖掘教师、学生、校友、专家、社区、高校等各方面的力量,开发实施“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最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例1:二中的校本选修课程按学生基础和课程难度按“阶梯式”设置。一是全员性参与的普及型校本选修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二是需要进行选拔、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的社团活动课程。使学生在选择中形成规划人生的意识。

二中立足校本,精心设计了“文学与艺术”、“科学与创新”、“技术与生活”、“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五大类约170门校本选修课程。除了本校教师任教,还有中科院讲师团、大学教授、集团老总等担任客座教师。作为导向性的安排,我们还明确要求,学生三年中选修课学习至少涵盖上述五个类别中的两个。

具有一定专业特色的18个社团,适应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我校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奥赛社团总人数约530人次,反映了学生对科学的较高层次的追求。除此之外,本学期还提供了100门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课程,经学生选报后实际开设选修课43门,研究性学习课题组33个。另外,学生还自行申报组织了“演讲”等3个社团,自行申报研究性学习意向课题十余个,自聘导师开展课题研究,其中高二(3)班赵英为同学就选择了同班同学的母亲作为其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导师。

例2:除9科考试科目外,其他学科全部实现“走班制”选课教学。如“体育与健康”学科,根据学校体育教师的特长和学校的条件,在高一年级男生中开设篮球、排球、武术(跆拳道)3个项目,在女生中开设篮球、排球、形体、武术(跆拳道)4个项目;高二年级男生中开设篮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高尔夫球、民族传统4个项目,在女生中开设篮球、羽毛球、武术(跆拳道)、民族传统4个项目。实行“三三四”排课,即每3个班或4个班同时上课,有6位老师的特色选修项目可供选择。

其他学科已经开设的选修课见表1。

观点3:开发实施“阶梯式模块”结构与“生成性”课程体系。

课程的生成性表明,课程不再是静态的知识呈现,而是在师生交流和互动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地创造和扩展着新的经验和意义,强调了培养学生塑造自己人生的价值和能力。

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强调“生成性课程”的性质和内涵。

第一,把“课程”当作动词使用,看做“学习和体验”的总体。若把“课程”当作名词使用,理解为“教材知识体系”,自然就不会有所谓生成的课程。二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理论体系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紧密结合,根据每学年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动态地生成各学科的校本必选课程和校本选修课程。

第二,生成性课程并不排斥“教材”的使用,对生成性课程来说,教材只是供学生建构、创造学习经验的一种媒介、素材或工具。同样,生成性课程也并不排斥教学“计划”和“教案”的使用,因为没有“预设”就没有“生成”。这里的“预设”不仅仅包括“教材”、“教学活动方案”,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的了解,对学生行为意义的敏感与理解,对普遍性、长期性教学目标的宏观把握等,这些都是生成性课程的基础。

第三,仅有“预设”,不见得就有良好的“生成”,课程的动态性是有条件的。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既不完全取决于教材上写了什么,也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际做了什么,取决于学生是如何与教师、教材、同伴及周围的环境交往互动的。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具有充分的互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活动富有创造性的时候,才有“学习经验”的生成,才有“课程”的创造。

例3:“长短课”的安排。我们在必修、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上均尝试了“长短课”的安排,其中长课1小时,短课45分钟,基本上每门学科平均每周安排1个长课时。“1小时课”是第一次尝试,这种安排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时间的延长和内容的增加,而是要更多地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整合、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入上。什么内容的课适合用在“长课”,什么内容的课适合用在“短课”,要有效益分析。一些难度较大的课、实验课以及学科特色课都列入长课时安排,如语文开设的《阅读》课程,数学开设的《发现数学美》探究课程,英语开设的《英美文学欣赏》课程,物理、化学开设《科学探究与实验》课程。除了必修课外,一些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选修课都尝试使用1小时的课时。

例4:在艺术领域的课程设置中,树立大艺术观。北京二中具有较为浓厚的艺术氛围,音乐和美术课程具有扎实的基础,场馆建设比较完备,舞蹈和管乐己经形成特色。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陆续增加了每周五早晨的音乐理疗、高三年级的瑜伽与心理健康课程、校园内每天一支世界名曲的音乐铃声、陶艺课程和绣艺课程。高二年级学生自发组织的“摇滚”社团和“经典音乐演奏”小组等等。它们与二中优美的校园氛围一起,不断地滋养着学生的艺术素养。

例5:落实了义工制度和职业见习制度。二中以制度的形式,落实了义工服务和职业见习活动,使学生通过真情实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学生进一步关注生活与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与实践的能力。这与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非常吻合的。

观点4:建立适合实验教学与个性化发展的系统化实验室。

实验教学的发展,既是科学领域教育发展的基础,也反映了科学领域教育发展的成就。如果形象地把学校的实验

课程设置比喻为给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餐饮:那么过去的实验课程设置是同一个标准,是“标准餐”盒饭;随着改革的进展,出现了内容更丰富的“套餐”;随着学校实验室的增加和实验条件的完善,我们提供了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自助餐”。2007年初,二中建成了理、化、生“自制餐”实验室。在实验的方式上,也经历了验证性实验、互动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小组合作实验、自主实验,到现代化的专业实验、数字化实验,以及一个学生的实验室。

例6:学生可以进行“自制餐”实验。二中将理、化、生自主实验作为选修系列,学生完成6个自主实验后,即可获得相应的校本选修的1学分。“自制餐”实验室是学生自己做实验的场所,学生自己做项目设计、自己实施、自己验收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老师只是提出意见建议,协助学生准备实验仪器和设备,指导学生注意安全。能够进“自制餐”实验室工作,天长日久,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例7:一个学生的实验室。本学期,我校第一次为一个学生建立了实验室:“李汉歌工作室――蜘蛛生活习性研究室”,为他从事蜘蛛研究提供二十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是北京市第一个以学生名字命名的个人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计算机、切片机、显微镜、温控饲养箱等设施及相关的中英文图书资料。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学校将根据实际需求,为实验室增添必备的设施,未来实验室还要添置生态箱。看着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实验室,李汉歌正在筹划新的研究方向。给一个学生建立了实验室,无形中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教育,是一种引导。只要学生有愿望,学校有能力,我们就会创造条件来满足学生的需求。

观点5:“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上的科学学习观,而不应长期作为独立的课程开设。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研究性学习是新设立的一门课程,可以看出国家的重视程度。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上的科学学习观,是一种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所有的课程中都应该融入,而不是与其他课程相区别而独立开设。它不能靠特定的时间、特定的课程来完成,它是一种学习方式,应贯穿于所有学习的过程中。它是一种学习意识,应成为所有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习惯。它不是在特定阶段的一种成果,而是反映在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给学习带来的效果上。

例8:研究性学习现实课堂与网络平台相结合。我们改变了以往简单的以课程形式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做法,而将研究性学习融入日常学习中,但仍然要有开题和结题,要体验研究性的学习过程,而且其过程要和日常学习紧密联系并有所促进。本学期高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依然是导师带研的方式,校内安排1.5课时,校外安排1.5课时。导师指导学生完成选题、开题(报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的过程,体验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高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将现实课堂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用网络来指导和监控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网站主页包括:课程管理、校园动态、研究指南、课题申报、过程与交流、成果展示、成绩查询、社会评价等功能。

观点6:“通用技术”课程,需要有较长时间使学生接受技术教育,逐步形成对技术的理解和迁移。

技术的迁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高中三年、甚至到大学的学习中不断地实践、迁移、再实践,形成技术素养,从技术的使用能力拓展到理解能力、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

例9:“通用技术课程”提前开设。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使学生能有较长时间接受技术教育,形成对技术的理解和迁移,形成一定的设计思想、理念和能力,以及相应的实践能力。其中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尝试校本化实施。用36学时开设《技术与设计I》,18课时开设《技术与设计II》,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将“实践、综合、创造、融合”的技术思想方法贯穿于课堂的活动,并运用“技术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论证与分析,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外,分别用9课时开设校本必选专题:《陶艺》、《家政与生活》、《绣艺》、《汽车驾驶与保养》、《现代农业技术之农艺园区》、《简易机器人制作》等,学生必选其中两个专题,逐步养成面向生活、全面而有个性的实践能力。

观点7:人文学科方向学生的科学素养,理工学科方向学生的人文素养,既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将是一门科学。”当今社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科学整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所以在人文学科的教学中如何贯穿科学教育,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中如何贯穿人文教育,需要校本课程加以引导和实施。

例10:注重人文学科方向学生的科学教育,理工学科方向学生的人文教育。二中在高二年级下学期,设计每月一个专题报告的形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我们计划为文科同学开设“家庭电路”、“家庭电器”等专题报告,为理科学生开设“中华传统文化”、“时事分析”等专题报告。

观点8:利用社会资源,打破时空界限,将现实课堂与虚拟课堂有机整合。

例11:研究性学习面授与网络相结合。具体内容同“例8”。

例12:外请专家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与教学。本学期学校将聘请卢元锴、方铭琳、储朝晖、洪明、余清臣、安宝娣、薛峰等七位教育专家来校工作一个学期,通过听课、参会、访谈、问卷、参观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和系统分析二中整体办学情况,进一步疏理二中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客观提出二中办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是我校又一次以开放的心态、求实的精神、求教的态度聘请专家来校指导工作,这必将对二中今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例13:虚拟课堂。语文学科的新课程选修课模块网络“虚拟课堂”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正在准备专刊。高一年级开设两个专题:伟人诗魂――诗文赏读(范锦荣、成颖、王锡婷);酒神圣歌――戏剧鉴赏与表演(翁盛)。高二年级开设两个专题:末世繁花――张爱玲其人其文(刘智清、王限婷、赵莲峰);永远的王者――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作品赏读(张京平、刘伊超、胡艳彬)。采用现实课堂和虚拟课堂相结合,借助多媒体资源和学生的活动,提升学生感悟能力,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和内涵,丰富情感体验,目前已经获得了多位专家的高度评价。

观点9: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与自主排课相适应,发挥教育的导向作用。

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与北京二中创造性的课程设计相适应,自主命题提高了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的能力,积极促进了教师与课程设计者、教材编写者的沟通与对话。

例14:我校在模块考试中采取自主命题,除了100分的基础知识考核外,还有50分的“引领性能力测试”。自主命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激发教师对多种考试形式进行探索,如政治学科上学期在能力测试部分设计了开卷题,以此扭转学生认为学习政治就是“死记硬背”的观念。我们还通过自行组织高中阶段会考考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会考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育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

当然,课改中还存在不少让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但我们认为,出现问题是正常的,而我们只能不断努力,创造条件,用大气魄、大智慧去做一个理性的实践者、有所作为的实践者。

篇7

【关键词】重课程;少年宫;诵经典;倡教研;改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063-02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扑面而来,遵照“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原则,在所有中小学逐步推广实施,掀起了一阵课程改革的热潮。十多年来,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已经扎根于广大教师心中,并外化为教育实践,教化于众。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硕果累累,焕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湖北省江陵县白马寺镇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一所乡镇中心小学,按照上级的要求,积极动员、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文件,学习新课标,树立课程改革意识,探究课程改革的路径和方法,改革课程管理思想和制度,努力营造浓厚的课程改革氛围。我们一路走来,课程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面貌焕然一新。

一、“重课程”,关注学生健康安全

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的制度安排,我校除了上好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和湖北省教育厅指定的地方课程外,还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健康与安全教育。学校安排每周两课时,班主任兼任授课教师,要求有备课,有活动,有体验式的教育。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居多。在大众媒体眼中,孩子们是“亲情割裂,野蛮生长”的群体,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健康与安全意识淡薄。针对实际情况,我校组织教师积极开发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编写校本课程,教育学生关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校园安全、预防传染病、防溺水、防震防灾、紧急疏散演练等知识,孩子们不仅掌握了科学系统的安全知识,而且树立了较高的安全意识。近啄昀矗学校的安全事故明显减少,多次被评为“安全文明校园”。

二、“少年宫”,培养学生体艺专长

学校秉承“阳光生活,快乐体艺”的理念,系统深入地开展少年宫活动已有3年了。围绕着《少年宫活动实施方案》和《少年宫活动管理方案》两个文件,一直坚持走下来,一刻也没有松懈过。在实施过程中,全校师生都得到了锻炼、成长。学校规定每天的最后一节课为少年宫活动时间,学生在教练、辅导员的带领下活动。一二年级是集体舞,三四五六年级则有竖笛、葫芦丝、腰鼓、盘鼓、绘画、书法、跳绳、羽毛球等兴趣活动,目标是让每个孩子在毕业时学会一样乐器,有一门特长。

3年来,我们的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成长提高,收获了无限的快乐,教师也摆脱了单纯的应试教育之困,体验了一把素质教育的瘾,整个校园生机盎然,师生都乐在其中,学校“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管理理念得到了真正的贯彻实施。2012年5月,邀请到教育局领导和教育总支领导对我校的少年宫活动进行展示验收,得到了一致的肯定;2013年4月,“江陵县体艺课外活动现场推进会”在我校隆重召开,全校师生以饱满的精神风貌、良好的表演技艺,充分展示了训练成果,校领导在大会上作了先进典型发言,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高度肯定。

三、“诵经典”,为学生发展奠基

2012年秋,我校承担了省级研究课题“经典诵读与儿童的语言发展研究”,学校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了多次校委会、教师大会,强化认识,加强研究部署。在此基础上教导处制定出了“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经典诵读活动管理方案”。该课题研究以教导处牵头,以班级为单位,全体语文教师开展实施。学校规定每天晨读的20分钟为经典诵读的时间,分年级段规定每学期必背的经典诗文篇目,教导处对整个过程监控落实。一个学期举行一次经典诵读活动的知识竞赛,并与政教处结合,选派优秀的班级排练经典诵读活动的展示节目,参加学校组织的元旦文艺汇演和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他们以古朴典雅、激情飞扬、童真稚趣的表演风格,让全校师生感受到了经典诵读活动的魅力。

“经典诵读与儿童语言发展研究”课题的成功,不仅给我校带来了各项荣誉,也给教学带来了切实的好处。晨读课上,经典诗文的朗朗吟诵声在校园中此起彼伏,与孩子们充满几分稚气的脸庞、陶醉于经典的神情相得益彰;墙壁上图文结合、声情并茂的经典篇目构成的文化长廊,营造出浓浓的书香校园气息,增加了学校的文化底蕴。

四、“倡教研”,打造新课程名师工程

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是我们实施课改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培训、学习、研究等活动,引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锤炼教师教学技能,着力培养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1. 加强理论培训,改变教育观念

加强新课改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形成特色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教师自主发展,向名家学习,向教育家学习,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求实共进地提升自己的教学与理论水平。

2. 鼓励学习实践,提供成长平台

以“江陵县骨干教师和明星教师评选活动”为契机,突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加大力度培养青年教师,给年轻教师“架梯子,压担子,搭台子”,在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上向优秀青年教师倾斜,对新进的年轻教师,要安排教学骨干引路,拜师学艺,实施“青蓝工程”。同时,发挥教师的群体作用,在学校、教研组层面,利用示范课、达标课的平台,开展上课、说课、评课、总结、反思系列活动,推动年轻教师快速成长。

3. 开展小课题研究,培养研究型教师

2015年,我校申报了3个市级小课题:小学语文教学多元化评价的技巧研究,小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培养小学生英文书写能力的行动研究,9月份被市教科院批准立项。学校还制定了“小课题研究活动方案”,鼓励教师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教研成果。

五、“改评价”,注重过程与成长。

篇8

关键词:儿童成长;社团建设;社团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5-008-2一、目前学校社团开展的现状

学科社团让语数英教学走向深入。学校深化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在课堂教学之外,成立了数学思维空间站、快乐英语以及花儿读书会社团。中学相对小学来说更重视对学科知识的传授,重点开设了针对儿童学业需求的课程,主要涉及了一些与学科相关的拓展型课程,利用社团时间进行传授学习,拓展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知识面。

科技社团培养儿童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包括航模、车模、电脑、电子百拼等。这已经成为各中小学的主要社团类型,不少学校正在通过这样的平台开设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培养了一批有这方面专长的儿童,造就了学校科技教育的特色品牌,并以此来力争成为市、区级的科技教育特色学校。

艺术类社团培养儿童审美情操,主要以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为主,社团参与者以自愿为主。文学艺术类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其主要形式分为两类:一是美术社团,如儿童画、国画、油画、书法以及摄影等社团。随着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中各类文艺人才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使各校舞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二是音乐社团。以舞蹈、合唱、器乐等社团为主,这些社团不仅在学校中进行展演,同时也将校园文化推向社区、推向社会。

阳光体育类社团提升儿童体育技能,增强儿童体质健康。包括篮球、乒乓、羽毛球、中国象棋、国际象棋、田径、健美操、轮滑、排球、独轮车等。近年来,国家提倡阳光体育运动,每天运动一小时,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儿童,把健康还给儿童,把能力还给儿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二、社团建设与计划管理

1.制度保障。不仅是一种方法体系,同时也应该是一种制度体系,计划一旦执行,就必须按照相应的要求来加以保障。实践中,课题组选择活动的计划的编制和优化作为切入点,把建立起有效而科学的社团管理体系作为突破口,逐步制定和完善了儿童社团的管理制度和章程。

2.整合协调。计划管理,同样要有一个领导部门来推动整个活动计划进行,本校专设社团活动中心部门,抓好社团建设工作,整合协调各社团实际开展。因此,活动中注意组建一个好的管理班子,以一支优秀的教师骨干队伍来带动,并充分调动各配合者的积极性,才能强化整个社团的整体力量。

3.过程管理。计划执行时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达成结果的过程。计划执行过程中最受关注的往往是一些硬指标,不会被忽视。但缺乏对执罚过程系统的管理,就算达到了硬指标,但软指标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对团队的长期发展造成根本性的伤害。

4.考核约束。考核是单位的基本管理制度,其他职能性的管理制度都要在此基础上发挥作用。社团活动项目计划执行过程也是社团的管理职能在起作用,而要充分发挥这些职能。课题管理中,把考核制度与活动计划的完成效果结合起来,很好地解决了执行将缺乏规范性,计划形同虚设的现象。

5.引导激励。正常的人都具有对个体成就的追求意识,只是在表现强弱程度上有所差异。经验型的管理者过分强调理解、配合和执行意识。人文型的管理者注重以成果达成为目标,体现出对个体计划方案的重视,工作的信任,并常对活动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与必要的宣传。成果显性恰恰是社团活动的主要特点,管理者只要引导得当,就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三、社团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1.活动组织――规范而有序。本校能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严格执行省中小学管理规范和有关课程改革计划,能够根据儿童特长和兴趣,做到六定:一定活动课程;二定活动目标;三定活动时间;四定活动内容;五定辅导老师;六定活动地点。做好辅导老师的准备工作,绝不打无准备的仗。正式上课前,所有辅导老师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安排好整个学期的活动内容,并提前备好一周的课,上课前一天要通知好所在社团儿童准备好相关活动材料。

2.活动内容――特长加特色。菜单化活动课程让儿童自由选择喜欢的课程。开学初,学校精选了近三十门社团活动课程供每个儿童自由挑选两个项目,社团活动中心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需求、特点等方面进行选拔学员分类编班。

现行实施的活动课程中有不少是本校特色项目,轮滑特色社团建设,学校在体育一校一品建设过程中,将轮滑作为重点特色建设项目,硬件上修建了专业的轮滑跑道,软件上聘请了专业的轮滑教师,编写了属于本校的校本课程,让轮滑活动课程走进了课程表,二到四年级的儿童都能享受到轮滑课程教学,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英学员的选拔,加入学校轮滑社团,为参加各类竞技体育竞赛打好基础;依据学校书香特色,建立花儿读书会社团,通过在学校班级家园建立专门的读书论坛和网络沙龙,让更多喜爱阅读的儿童有了属于自己的读书阵地和交流平台。学校也根据学校的场地、师资资源优势自主研究、规划开发实施新的课程如民间工艺社团,由民间老艺人引领,将中国传统手工艺剪纸、棕编、面塑和折纸走近儿童。

3.活动方式――集中与展示。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校着眼于每一位儿童品德与学识共长,能力与志向同增,身体与心理俱佳的教育目标,每周固定一小时开展社团活动的时间,在每学期结束的时候,学校将组织各类社团进行集中展示,根据社团的特点,主要将社团集中在操场和报告厅进行集中展示,让学校领导相关部门进行一学期成果检阅,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来观摩,调动儿童积极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四、社团建设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

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社团活动化课程的发展还不平衡,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社团之间良莠不齐的状况比较明显。有些社团规模大、活动多、影响面广,自身建设完善,发展空间很大。有些社团却没有章程,光凭社团成员的一腔热情在维持,社团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还需加强。

其次,社团物质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儿童社团普遍存在着财力不足的情况,所以,活动的强度有限,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也是一些社团活动不正常,一些社团昙花一现的重要原因。

另外,社团活动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社团的活动还缺乏整体策划,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大部分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但因为指导老师是义务为社团兼职,不可能投入全部精力,使得一些社团组织在低水平上重复。

为了推动我校社团不断地发展,菜单化课程不断深化。我们认为,今后针对儿童社团的发展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首先,要形成学校儿童社团活动和建设的相关政策体系。形成规范的校级社团管理办法,通过建立评比表彰机制,使一批优秀社团脱颖而出,形成鲜明的导向,进一步促进学校社团文化的全面繁荣;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社团组织管理、活动开展和考核评价办法,将社团建设工作纳入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当中。

其次,要加大对中小学校儿童社团的投入。每年投入固定的经费。在社团场地使用、活动开展、经费支持、指导老师聘请方面为社团创造条件、开方便之门,为儿童社团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加强儿童社团之间的联系、协作与交流,并鼓励儿童社团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积极为社团创造与社会联系的机会,开拓社团之间交流、社团与社会交流的渠道。利用社团相互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出跨校际联合活动,促进社团的发展;利用社会的广阔舞台和丰富资源,来充实儿童社团的内涵,达到最后从学校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目的。

篇9

一、责任分工明确

在小学里,关于寄宿生直接插手管理的有校长,生活管理教师,班主任、值周老师。校长、生活管理教师,班主任,都要签定安全责任书。安全责任书每一条都要明细化。比如:1、每周星期五放学,班主任把住宿学生交给生活老师,生活老师负责把学生交给接送的家长或者亲自送上公交车。估计学生到家时,并与家长联系,看学生是否回家。星期六签退,星期日签到,必须有签到签退册。2、值周教师在上晚自习之前,看学生是否来全,如果没来全应及时与生活管理教师,班主任联系。3、下晚自习后,值周教师把学生交给管理教师,生活教师督促学生讲卫生,休息。休息后,校长、班主任巡查,看学生是否入睡,有没有吵闹现象,有没有打游戏现象,门是否上锁,有没有外来人?每个安全细节都要考虑到尤其到了冬天,宿舍要生火,班主任让学生了解冬天生火安全知识,并张贴上墙,防止失火,煤气中毒现象。班主任与生活管理教师每周清理炉筒,让学生每天倒炉灰渣,下自习后,必须熄火,并将窗子开有一定的缝隙。4、生活管理教师负责给住宿学生订饭,结账,班主任督促学生打饭,文明进餐。5、住宿学生如果有事出校门,必须与班主任请假,并写请假条,有时向校长,或生活教师随便请假,住宿学生容易养成撒谎现象,也造成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班主任应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小学住宿学生由于年龄小,离开父母的怀抱,独立,自理能力差,又由于想家,一下不能融入集体,刚开学不能进入学习状态,这就需要班主任的呵护,无微不至的关怀。放学后,下晚自习,班主任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记录孩子的生日,给孩子过别开生面的生日宴会,让孩子不在感到孤独。让孩子精心设计贺卡,生日礼物,这样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友谊。让孩子有了家的温暖,有了安全感。如果孩子之间有了矛盾,班主任要及时疏导,公平处理,让孩子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每周回家,班主任叮嘱孩子们洗澡、讲卫生,如果天气变了,孩子们没带衣服,班主任想法给孩子衣服,即使有时找的衣服不合体,也要叮咛孩子穿上。记得有一次,我给住宿学生找了一件我的衣服,虽然孩子穿上不合体,但是孩子并没有嫌弃,眼里还充满了感激的泪花。记得有一次写作文,这位孩子写到:老师,在寒冷的冬天,下着鹅毛大雪,你送了我一件衣服,难道这仅仅是一件衣服吗?不,不是的。这是冬天里的一把火,燃烧在我心里,让我感到温暖,让我感动不已……有时,学生由于买学习用品,没带钱,班主任也要慷慨解囊,以解学生的燃眉之急。六年级学生进入青春期,女孩子有的走例假,女孩子感到害羞,上体育、劳动课不好意思说,作为班主任,青春期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课,尤其女班主任,要更加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给予孩子特殊时期特别的关照,让孩子不再紧张,不再害羞。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寄宿生在校时间多,又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容易急躁,孤独,所以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老师每周带学生爬山,不仅锻炼了身体,磨炼了意志,还观察了家乡的美景。学生有时在山上高歌一曲,驱散了孤独,排除了烦恼。何乐而不为?上自习前,班主任,生活管理教师,值周教师,每天轮流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一起唱歌、跳舞……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课外兴趣,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学生有了家的温暖。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家校联手,共同关注孩子

由于住宿学生年龄小,每学年入学,班主任与家长,生活管理教师、学生共同整理宿舍,布置宿舍,制定制度并上墙张贴。家长每周至少给班主任打一次电话,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学生如果生病或受伤,班主任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采取治疗方案。学生床单、被套、枕巾勤洗勤换,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我们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思想动态适时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注重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寄宿生的品格,教他们学会做人。学校对寄宿生日常生活的洗漱、穿衣、整理床铺和生活用品、就餐、交往、卫生清洁等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的要求和评价标准,并通过校本课程、班会等形式进行训练。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叠被、整理床铺的能力,然后班主任教师做示范,指导学生整理内务。学校还定期开展宿舍卫生、物品摆放等竞赛活动,每月评一次“文明宿舍”、"优秀寄宿生"。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讲究整洁、爱护环境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自理能力,而且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针对学生中存在着挑食、浪费饭菜的现象,我们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到学校厨房、学校劳动基地体验劳动的艰辛,对学生进行肯于吃苦,勤俭节约的教育。

六、实践中的体会与思考

篇10

熊斗寅先生将奥林匹克教育分为广义的奥林匹克教育和狭义的奥林匹克教育,广义的奥林匹克教育是指“一切奥林匹克运动的活动都包含教育内容”,狭义的奥林匹克教育则是指“奥林匹克知识体系的教育,也可以理解为奥林匹克学的课程教育。”我校自成功申报“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以来,把奥林匹克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下面笔者从奥林匹克知识教育和奥林匹克运动两方面总结我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仅供参考。

1 奥林匹克知识教育

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北京奥运会 “人文奥运”理念的重要体现。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就是从一种新的角度、以一种新的方式教育青少年,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通过奥林匹克知识教育,进一步在青少年学生中弘扬先进文化和奥林匹克精神,使之更加深入人心。我校一直坚持奥林匹克知识教育,通过学校和体育学科组的研究决定,定期开展丰富的奥林匹克知识教育。

1.1每课一则

体育教师每天安排一名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奥林匹克的知识,在下节课的开始部分,运用1-2分钟的时间演讲,让全班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

1.2奥林匹克知识讲座

学校每学期都有固定时间的体育理论课,通过制作课件,课堂讲解,给学生传播奥林匹克知识。

1.3奥林匹克文化墙及宣传栏

学校修建了以历届奥运会为背景的奥运文化墙,定期更换宣传栏的内容,展示重大运动会或各种赛事的精彩画面及瞬间。让学生随时感受奥林匹克精神的巨大力量。

1.4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及演讲比赛

体育组和校团委联合举办校园奥林匹克知识竞赛,英语组组织演讲比赛,让学生深刻体会奥林匹克精神的伟大实质。

2 丰富的奥林匹克运动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活动内容,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沟通,使人们之间能相互了解。它是一种融体育、教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持续性的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体现。我校在积极落实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之外,借助奥林匹克特色教育,大力发展校内外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2.1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对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为基本目的;以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学生适应能力为最终目标。我校积极探索体育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实施,根据本市体育设施情况,我校开设游泳选修课,让每一位刚进校的学生都要学会游泳。学校还将民族传统体育“抖空竹”开发成校本教材,并研究制定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另外将排球、篮球、武术等教材简单化,使之适合高中学生的特点,并大力推广,学生比较易于接受。

2.2课外体育活动

2.2.1大力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

以往的中、小学校课间体育活动是课间广播操,活动内容单一,时间较短,身体的锻炼效果较差。另外,多年来课间广播操没有形成评价系统,做好做坏一个样,学生逐渐丧失了兴趣。“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在课间广播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育活动,它与课间广播操的区别在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更长,内容和形式更丰富,它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有力补充和完善。增加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下午两节课后半小时,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丰富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增加徒手操类和简单器械类的活动。徒手操类包括广播操、素质操、健美操、武术操;简单器械类包括呼拉圈、踢毽子、花样跳绳、跳皮筋、抖空竹等。这些运动项目占地少、器械简单、身体活动量大,学生百玩不厌。除了练习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举行年级、班级或小组间的比赛,让枯燥乏味的课间体育活动变成兴趣盎然的体育盛会;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建立以校领导为组长,体育教师和班主任教师为成员的评价小组,对各班级的出勤情况、活动情况和比赛成绩计分,并纳入期末班级总成绩,把该成绩作为评定优秀班级的指标之一。

2.2.2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

“课外体育俱乐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或单项体育俱乐部,通常是由学生自己管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课外体育俱乐部”对占领学生的业余时间,补充体育课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有重要意义。根据我校场地及器材等情况,组建学生“足球俱乐部”、“篮球俱乐部” “拍球俱乐部”、 “乒乓球俱乐部”等。

2.2.3重视假期体育活动

学生的假期主要是指寒假、暑假、国庆长假、传统节日等。一般假期体育活动以学校和社会体育活动为主。第一,根据学校资源特点举办不同的兴趣班。如游泳、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训练班等,学生们参加的积极性较高,改写了假期体育活动的空白。第二,以时尚运动项目吸引学生的目光。如开展街舞训练班、滑板训练班、旱冰训练班等,这样的项目对学校的场地要求不严格,同时易于开展,学生也特别喜欢。

2.3组织参加体育运动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