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财务风险防控点范文
时间:2024-04-18 16:5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财务风险防控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财务风险规避水平低下
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在近几年逐渐改制形成的,所以它们身上带有不成熟、起步晚、经验少的标签,对于市场的把握能力较为低下,自身规避财务风险的水平也比较低下,因此也容易产生财务风险的问题。而这种规避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过分注重放贷速度,反而忽略了贷款质量,易产生某些不良资产;其二,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失衡,从而导致筹资的负债规模较大,进而影响了产权比率,为银行财务风险问题也添难不少。
(二)农业经济本身的不稳定
明白我国产业发展历史的话,就知道我国最初是以第一产业――农业为国家发展基础,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重视工业、旅游业的发展,至今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效,但是就目前农村的情状,农村经济主要还是以农业为发展基础,沿袭着传统的“靠天吃饭”情景,农民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经济收入极为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所以,这种现实情况展现了农民收入的不稳定性,一环传一环,这种不稳定性自然也影响到了农村商业银行的生存,为银行带来了较大的不可控风险。
(三)地方政府过分行政干涉
从国民整体素质水平分类来说,农村群众团体素质还是较为偏低,包括农村政府官员的素质也不高,所以容易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地方政府为了在短期内提高政府功绩,大力建设某些短期工程,忽略了金融风险的问题,或者他们根本就不了解金融风险的严重性,只顾盲目发展所谓的经济,殊不知他们已经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而且,政府干预的这种经济建设项目,大多是直接强行命令银行发放贷款,就造成了老百姓常说的“政府点菜,银行买单”的有趣俗语。
二、做好农村商业银行财务风险防控管理的具体策略
(一)改变财务管理观念
观念是指导银行进行财务管理的准则,它就如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则一般,触犯了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则银行一旦违反了管理观念,则会直接受到财务风险的重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金融体制的新近改革,农村商业银行需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则首先要树立的就是正确的财务管理观念,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不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面貌,并且存在粗放、滞后的问题,因此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必须从根本上摒除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和缺失,切实从银行普通人员、管理阶层员工两个层次进行改进,树立全员的管理理念,注重每一位银行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树立市场经济、财务风险的意识,从而促进农村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活动更加科学、谨慎、有效。
(二)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多内容的管理制度,包括计划、调控和激励等多种功效为一体,力求为农村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目标、体现存在价值、发展战略思想而服务,也是银行强化财务管理的有效工具。全面预算管理是在对农村经济情况的调查基础上,进而经过预算编定、执行、调控、评价和鼓励等一系列环节,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鼓励全体员工参与、配合的一项活动,但应该注意的是,进行全面预算的管理,必须建立相应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加之建立相应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将银行的所有经济活动纳入其中,将活动各项消费预算进行详细列举,为银行在实际活动中提供参考数据,为财务风险问题进行一定量的调控。
(三)强化财务风险管理
农村商业银行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受农村实际经济条件限制较大,使得其在投资、经营和集资等各项财务经济活动中,常常处于收支失衡的状态,面临着巨大的预期收入少于实际收入的问题,从而造成一些难以预见的财务风险。对此,农村商业银行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需要重视银行存贷款额的变化率和收贷款情况的具体指数,关注风险问题的规避与调控,根据自身运营情况和战略发展目标,建立健全必要的风险防控机制。同时,财务风险问题的产生范畴并非在某一具体环节,而是可能产生在任何财务活动中,所以也应该加强每一步骤的管理,切实降低财务风险指数。
(四)注重财务管理信息化
篇2
在现代农村经济体系中,财务管理是核心工作,居于核心位置。强化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是提高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方式与举措。[1]随着现代财务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农村财务“双代管”制度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据权威统计,在发达地区,72%以上的农村都采取了“双代管”财务管理模式。但是在实践工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解决,提升农村财务“双代管”水平和效能,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的重要保障。
1农村财务“双代管”的意义和价值分析
农村财务“双代管”是指账务、资金的“双代管”。实行农村财务“双代管”,可以推动农村财务管理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得到了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专家计算出,运用“双代管”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提高30%的财务管理效率。
从“双代管”意义来看,一方面减轻了干部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双代管”工作将村会计从繁重的业务中解脱出来,减少了村级干部职数,解决了因资料不全等原因引起的经济纠纷。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双代管”也规范了财务手续,严肃了财经纪律。[2]实行“双代管”后,财务收入凭专用收据统一入账,财务开支凭原始凭证,由村负责人审核同意、理财小组审核?w章,最后由财务服务中心按财务管理制度审核报销,这种财务管理方法,保证了村干部的廉政,从源头上预防了腐败的滋生。此外,“双代管”还加强了民主管理,促进了农村基层政治建设。实行了“双代管”后,对村级财务实行民主管理,让群众在事前进行决策,事中参与管理,整个财务过程实行民主监督,事后通过财务公开落实村民的知情权,保证了农民群众行使的各项民主权利,提高了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2农村财务“双代管”的存在的问题
21基础工作不规范
在乡村财政财务“双代管”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基础工作不规范的问题。在全国农业协会对于2016年全国300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抽样调查中,结果显示,有45%的乡村财政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制度不完备的情况,其中包括“收支管理制度缺失”和“资产管理制度模糊”等问题。在乡村财政财务管理的实践工作中,很多补助发放、招待问题等,都没有实现明确的账务管理,存在管理基础较差的问题,缺乏一定的制度化约束。
22货币资金管理问题严重
在乡村财政财务“双代管”管理中,很多货币资金款项的管理不仅存在着制度上的模糊甚至空白,在很多资金的运用上,权力都集中在乡村干部手上,资金的流转往来账务不明,多头开户等问题严重,公款私存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资金往来的过程中,基础会计凭证缺失,很多账目都没有明确的依据,货币资金管理较为混乱。
23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在乡村财政财务“双代管”管理的管理过程中,一般都存在专业会计人才缺位的问题,村里的会计都是村里的村民担任,一般年纪都比较大,而且根本没有任何从业资格和培训经验,都是一些所谓的“能人”来担任,看中的是会计人员的资历,而不是专业技术能力,因此在实践工作中,不规范的地方就有很多。[3]而且由于缺少专业的技术素养培训和专业的职业道德培养,错账、人情账等情况普遍存在,对于规范乡村财政财务管理问题十分不利。
3提升农村财务“双代管”管理水平的具体策略31树立现代科学管理理念
在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要想提升农村财务“双代管”管理工作水平和效能,必须融入科学管理理念。强化提升农村财务“双代管”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强化顶层设计,转变思路,强化理念。在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要从内部强化科学管理理念,做到领导重视并以身作则。在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强化科学管理实施,明确责任,优化流程,从全局角度出发,审视财务管理问题。要转变过去粗放式的财务管理方式,提升财务管理精细化程度,从思想观念入手,强化工作落实。根据会计学理论,开展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在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开展科学化管理,关键是建立规范化的制度,推动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提档升级。在实践过程中,要根据《收入支出管理》和《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等规范化文件的刚性约束,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构建高效的管理制约机制,提升财务管理水平。[4]
32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在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开展“双代管”管理工作,不仅是对操作的规范,更是要强化对风险的防控,要建立相应的防控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控机制。将责任落实到底,明确岗位责任和岗位职责,强化管理监督,从内部操作来说,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循风险防控标准,按照工作章程,提升自身工作精细化程度,将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风险降到最低,提升财务管理的透明度、安全度和真实度。在管理过程中,实现资金流入和资金流出的透明监管,保证财务管理成本控制,注意对高风险工作节点的防控,监测日常操作流程,尽可能减小运营风险,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33实行会计派遣制度
在乡村财政财务“双代管”管理工作中,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乡村集体组织在实践工作中,可以通过委派制度,对于财务管理等关键节点,通过聘用或者选任的方式,让有能力并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担任,提升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同时通过明确责任,权责一体化设计,提升管理的专业性和体系性,通过制度引导,有效规范村集体会计行为,提升管理水平。[5]在开展农村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经济周期,向全体村民通报财务基本情况,同时建立“民主理财专用章”制度,通过过程的透明化监管,实现村财务管理权力在阳光下行使,对于重大项目支出,采取集体投票的方式,有2/3以上的村民代表通过方可决策执行。
34完善财务信息收集系统
要提升农村财务“双代管”质量与水平,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收集系统。在农村财务风险管理和风险规避的过程中,要想做到防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离不开数据的支撑。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建立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体系,完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多种路径、多种方式获取有效信息,收集财务资料,为农村宏观经营和规划提供科学、高效的数据信息依据,减小农村财务风险,提升农村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高农村财务资金运用效率,减小经营风险。首先,要注重原始信息的收集,因为原始信息尚未经过二次处理,能比较客观的还原农村经营的真实经营状况,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因要要加强信息收集的时效性,同时要注意收集外部信息,特别是国家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些外部信息都会对农村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要整合多样信息,最终做出合理判断。[6]此外,农村财务管理人员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方式和手段,善于利用“大数据”整合理念与处理方式,提升风险预警和风险防控的科学性、准确性。
篇3
财政部等部委2008年与2010年先后《内控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要求大中型企业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国资委2012年《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对央企内控建设与实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时间进度表,以内部控制为抓手实现全面风险管理,成为对国有企业外部监管的硬性要求。受内控建设规律、治理结构层次、工作习惯思维等因素限制,供电企业电价电费风险防控仍存在提升空间。
(1)电价电费风险防控是财务集约化发展的需要。作为供电公司核心业务,电价电费管理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模式,然而在集约化管理上依然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在非电业务收费、临时接电费管理等业财融合业务方面存在覆盖盲区,依赖手工处理的比重较大,往来款项核销困难、差错率较高、处理效率低下。二是新业务不断出现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电费充值卡核算、分布式光伏发电购电费及补贴结算以及电力需求侧管理等新业务集中落地,没有现成的业务流程标准可以参照执行,存在较高的经营风险、资金风险及会计信息风险。
(2)电价电费风险防控是财务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依托SAP等业务、财务信息系统,供电企业电价电费管理基本上实现了“业务驱动财务、财务监控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减轻了电力营销及财务人员数据处理的工作量。但由于涉及的信息系统数量较多、接口复杂、传递多向,信息系统风险敞口较大,营销及财务数据一致性问题较为突出,且财务部门处于电价电费管理流程的末端,信息系统问题引发财务风险的情况时有发生。
(3)电价电费风险防控是财务职能管理的需要。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供电企业过去在电价电费职责及能力管理上存在短板。一是机构及人员分工相对模糊,供电企业营销电价及账务支撑人员与财务部门管理人员职责界面不够明晰,存在缺位或代位现象;支撑机构账务班与供电所账务人员职责划分不明,电费资金管控不到位。二是电价电费业务参与人员尤其是基层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基层员工流动性大,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存在基础业务连续性风险。
二、电价电费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原因分析
电价电费管理是供电企业普遍存在的主营业务,具有管理方法普适性与管理对象特殊性的特点。存在的主要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电价执行风险。根据目前国家电价管理的相关政策,各省区市电价由省级发改(价格)部门研究确定,制定后由发电及电网企业执行。一套电价体系根据用电类别、电压等级、用电时段等不同划分维度可能演化出几十甚至上百个不同的价格,这就需要供电企业认真分析梳理电价政策,建立相应的价格码,对各类用户进行准确计价、计费。随着输配电政策的不断出台,终端用户电价类型在不断减少,但仍很复杂,电价执行风险不容小视。电价政策执行不到位,一方面可能面临用户投诉等服务质量问题,另一方面可能引发监管部门的惩罚机制。
(2)电费回收风险。电费回收是供电企业最重要的现金流保证。但如同其他企业存在呆坏账一样,电费回收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现阶段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根据历史经验,一方面是受行业发展阶段、产能过剩调整等因素影响,不少大企业电费回收存在风险,不少企业现金流量严重萎缩,难以按时支付生产用电费;另一方面是贫困农村地区窃电频发,抗缴拒缴电费事件仍有出现。这些都对供电企业电费回收率及现金流产生重大影响。
(3)会计信息风险。供电企业较其他生产企业而言,客户数量群体通常都是几十万户甚至更多,每月都会产生应收、实收等业务循环,此外还存在较多的政策性电费(如临时接电费、代收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等),每月产生的电费相关信息体量很大,对每个客户做到期初、应收、实收、结余等财务信息准确记录反映是最基本的要求。此外,供电企业自有及接受的大量用户资产,资产价值及相应的折旧明细信息量也很庞大。除了应用信息化系统外,一些新?d业务难以快速部署到信息系统中去,需要人工账务处理,面对庞大的数据量及较高的核算要求,会计信息风险始终存在。
三、构建全面的电价电费风险防控体系的措施及建议
(1)全面梳理,整合优化业务流程。建议供电企业结合电价电费标准化规范,全面梳理业务流程,对收费政策测算及报批业务、售电收入及应收确认业务、电费实收与资金管理业务、业务费管理、基金及附加管理业务、电费充值卡核算业务等电价电费主要业务循环进行流程再造。同时,结合会计基础管理规范,规定各业务类型的财务凭证补充附件,做到资料齐全、档案详实,提升基础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一是根据岗位权限指引规范设置业务岗位,实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规范衔接次序,打破部门壁垒。二是应用“二八法则”实施人员配备,实现“抓大保小”,统筹平衡各岗位人员,做到重点管控、全面覆盖。三是加强银企合作,加快电费回收速度,保障现金安全,与银行签署委托收款协议,规避缴存现金途中被盗抢或丢失的风险。
(2)摆脱依赖,补充增强线下审核。在执行标准化信息系统流程操作的基础上,适度增强电价电费业务的线下审批及管控力度。结合实际业务操作需要,确定业务部门提供资金调整申请单、退费明细表等审批表单作为账务处理、财务监督的附件或依据,消除过度依赖信息系统流程管控的弊端,改变“只传流程、不闻其详”形式主义,保障了企业负责人对重大业务的知情、识情、详情。
同步制定操作规程、定期宣贯培训,确保审批执行到位、运转通畅。针对不同线下审批表单设定不同的流转时间期限,要求信息系统传递应同步或提前于线下表单流转,统筹兼顾效果与效率。
(3)多措并举,全面提升履职能力。营财融合条件下营销业务与财务记录深度融合,营销账务人员每个操作事件都会形成一笔会计记录,错账、重复入账、退费不符等账务问题绝大部分是由于营销账务人员处理业务不准确、不规范,最终反映在了财务环节。
建议供电企业加强业务协调沟通交流,定期开展营销、财务等专业业务培训,按照业务的主要流程设置培训课程,对业务涉及的各专业知识、操作方法进行集中培训,并一定程度上对专业界限模糊化,从而打破固有思维、扩展业务知识面,进一步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推行营销账务人员定期跨轮岗、试岗工作,分批派遣到收费大厅、电费抄表班、电费核算班以及其他部室交流、观摩与实践,进一步熟悉主要业务流程的操作方法、控制要点以及重大风险点,进一步提高营销账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风控意识。
篇4
经济周期是经济体运行规律的固有表现形式。任何一种经济发展模式都会因市场内在矛盾关系的发展变化而出现经济波动,而过大的经济波动则会打破原有均衡状态的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周期就是反复出现的较大周期的经济波动。本文所指的经济下行周期是我国的宏观经济自2013年以来出现持续下滑的趋势,这种趋势会持续一段时间,但何时见底回升尚难预测,但从开始下行到回升的拐点这个时间差就是经济下行的周期。经济下行周期是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恶化的结果,会引起一些经济问题。在这期间,国家的GDP增长持续出现下降的趋势,加上一些世界经济的外部影响,很多企业出现产能过剩,产品积压,出现大量的亏损倒闭现象。这样的下滑趋势就是经济下行期的我国经济运行特点。而面对这样的经济下行周期,我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定要有明确的发展和管理规划,才能应对经济下行时间段的竞争和挑战,避免产生过大的经营风险而影响金融服务功能。因为银行是经济运行的支柱,是社会经济的重要参与者,给各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当今国民经济的发展很重要,值得我们时刻注意。
2经济下行周期对银行经营的影响
2.1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影响银行的经营。在经济的正常运行轨迹出现偏差的时候,作为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政府是有责任为经济发展进行正常干预的,这主要是为了保证经济的运行平稳,尤其在经济下行周期的时候,政府更应有责任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进行经济干预,如去杠杆、去产能,降税收反哺企业等等。这个时候的政府常常运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扩大政府投资,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降低存款储备金等,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平衡。而银行的盈利基础就是存款和贷款之间获得利差收入。但政府一旦采取降低利率和鼓励竞争等调控政策,则会直接导致银行的盈利空间受到压缩、利润直接减少。同时,在经济下行的周期中,政府的投资会转向主要支持那些投资期长的基础建设项目,一些企业的配套项目建设的融资周期也会被拉长。在此背景下,因为贷款周期长,回收时间长,加上贷款期间利率市场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对银行的经营利润和贷款资金回收周期产生很大的影响,加大了银行经营的难度还。政府的这种宏观调控政策,虽然能够顾全经济发展的大局,但是也在削减银行的利润,给银行的经营带来风险。2.2企业经营战略的改变会影响银行的发展。在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期间,社会的总体需求下降。因为经济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消费观,也影响到企业的存货周转和经营利润,因此企业就会千方百计地改善或者缓解这种经营现状。而企业大部分的经营资金是来源于银行的贷款,但是在经济下行周期的时候,由于企业的收益减少,企业的偿还能力也是下降的,这就会拖延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偿还时间,给银行的信贷业务增加风险。虽然很多企业想办法改变经营策略,或者增加经营范围、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往往在这样的盲目扩张中导致新的投资风险,进而影响银行的贷款资金回收,形成恶性循环。2.3资产价格的波动会影响银行的资金安全。银行贷款给企业的时候大部分需要企业提供抵押物,如厂房、设备、土地使用权等。但是如果在经济下行周期,企业抵押的资产价值很容易出现波动,评估价值向下调整,企业可融资金额就会被银行压缩,企业难于融到资金扩大再生产。一旦企业发生贷款违约,银行就会拍卖抵押物,但抵押物处于贬值趋势,拍卖不成功,企业就难于通过资产处置回笼资金来归还贷款,最后被法院查封而出现倒闭,从而银行的贷款出现了沉淀,导致银企双输的不利局面。此外,银行持有的企业债券也容易因企业还本付息能力下降而导致债券类金融资产贬值,金融资产安全受到了威胁。2.4同业竞争的加剧会影响银行的管理。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银行在当前经济下行周期遭遇了更加激烈的同业竞争环境。一些中小银行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常常放松业务准入门槛,常常降低条件参与同业市场竞争,导致业务风险防控底线不断退缩,风险管理出现弱化的趋势,未来风险急剧上升。
3经济下行周期银行管理的对策
3.1加强机会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管理。银行应该对自身的经营所遇到的风险状况进行剖析,制定好银行风险管理规划,做好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尤其对机会风险的评估和选择、对财务风险的预测和管理应作一个完整的应对方案,确保银行在经济下行周中合理选择新的利润增长点,避免在同业竞争中盲目投放信贷项目,导致新的、更大的风险损失。因为经济下行周期,各类风险隐藏更深、危害性更大,需要银行把风险的预防放在首位,控制好业务增长的节奏。但是要明确认识到:加强风险管理不是约束银行的经营,而是对银行发展的一种保护措施。尤其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制定不同的经营策略,及时应对风险,这样才能够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适应市场变化的发展。因此,做好机会风险和财务风险的管理,就是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3.2制定稳健增长的发展战略。第一,加强风险资本的管理。经济下行周期会影响到金融业的发展,大额坏账对金融业的打击最大。尤其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坏账对资本充足率的影响是巨大的。如,银行投资不动产相关的融资债券比例过高或发放的企业信用贷款额度过高是产生大额坏账的主要诱因。一旦银行的坏账增加,银行就得消耗大量的资本,无形中增加了增资扩股、摊薄利润的压力。所以,银行应该加强风险资本的管理,首先要管好银行的信贷资产和其他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增加轻资本消耗的中间业务,减少重资本消耗且低利率的授信业务,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保持稳健增长状态。第二,加强业务结构的管理。作为主动负债经营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它的财务杠杆率是比较高的。它的主要经营项目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办理结算,是属涉及千家万户的公众服务行业,流动性一旦出现风险就有可能发生“挤兑”的,影响社会的稳定性。世界上有很多银行因为流动性资产不足而导致经营不善关闭的状态。所以应该加强对银行流动风险的管理,首先要从优化业务结构做起,改变以往单纯依靠规模扩张获取利差收入的考核、管理模式,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并从增加零售业务、低风险的非利息收入等渠道入手,找准新的利润增长点,多配置那些议价能力高、流动性好的零售业务,少配置那些建设周期长、议价能力低、流动性差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一步优化表内外的业务结构,并通过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等渠道切实加强对流动性风险的监测,确保流动性比例时时保持在25%的监管比例之上,把风险隐患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3.3加强产品质量的管理。要借鉴互联金融快捷、便利的服务经验,加快步伐研究金融产品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电子金融产品,让银行的金融服务更加贴近百姓,服务大众。改变以往等客上门的营销方式,而应建设主动营销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服务平台,让客户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增强银行的获客能力,保持和提升银行的竞争能力。3.4加强人才的管理。银行的竞争实际就是人才的竞争,尤其在经济下行阶段,银行员工的素质水平和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银行的综合竞争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说对员工的管理是经济下行时期银行的工作重点之一。作为银行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应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加强业务能力的培养以及业务知识的培训,增强员工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意识,降低或避免工作失误、差错,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质量为银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所以银行在遇到经济困境的时候,首先要稳定人才,这样才能有后续的发展和改善。
4结语
结束语:在经济下行时期,银行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步,稳定发展,就要管理好自己的内部人员,制定稳健发展战略,加强业务结构的调整,做好流动风险的管理,这样才能在经济困难时期改善银行的困境,尽量避免出现重大的经营风险,促进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禇建明,王爽,陈炯,邵徽.浅谈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J].现代金融,2015(12).
篇5
关键词:村镇银行 信贷风险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65-03
村镇银行出现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机构单一,存在金融支持面狭窄,功能服务不全,农村信贷需求无法满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农村地区形成投资多元、种类多样、覆盖全面、治理灵活、服务高效的银行业金融服务体系,2006年12月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村镇银行设立开辟了通道。自此,村镇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开始逐步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发挥其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作用。
一、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截至2013年末,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1071家,其中开业987家、筹建84家。从覆盖范围看,全国已有31个省份,1083个县(市)设立了村镇银行,占县(市)总数的57.6%;从地域分布看,组建的1071家村镇银行中,中西部地区665家,东部地区406家,占比分别为62.09%和37.91%;从经营情况看,已开业的987家村镇银行中,有739家实现盈利,累计发放农户贷款1455亿元,累计发放小企业贷款1825亿元,占发放贷款总额的90.31%。
从2007年3月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成立,到2013年末的1071家,短短数年间我国的村镇银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增量改革”的重要成果。然而,向好的发展局面并不能掩盖村镇银行所面临着的严峻风险形势。据统计,2013年末,村镇银行吸收存款4631亿元,发放贷款3632亿元,村镇银行整体的存贷款比率为78.43%,已经超出了中国人民银行限定的存贷款比率近4个百分点。说明有数量众多的村镇银行在自身规模小、底子薄的情况下,过度追求高盈利,盲目扩大信贷规模,信贷风险形势相当严峻。
二、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及成因
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是指村镇银行在从事传统信贷业务或其他表外业务的过程中,由于贷款对象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的多变性以及外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能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或实际收益小于期望收益而承受损失的不确定性。信贷风险会造成村镇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在危及资产存量安全的同时,使信贷资产质量整体恶化,甚至可能引发村镇银行倒闭。根据风险来源的不同,大体可以将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划分为内源性风险和外源性风险两类。
(一)内源性风险
1.管理风险。当前,许多村镇银行管理者的风险防控意识较为淡薄,对风险预警体系建设、风险管理人才培养往往不够重视。由于没有引入精确管理、定量分析的风险防控技术,使得部分村镇银行对信贷风险的管理还处于经验判断阶段,这就很可能出现因管理者判断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信贷资产损失的情形。另外,由于村镇银行规模有限,虽为股份制银行,但多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可能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由行长或大股东一人左右村镇银行的经营行为,将金融机构变成个人的小金库,致使村镇银行出现大量内部关联人贷款或关联方贷款,在损害小股东权益的同时,使村镇银行出现严重信贷风险。
2.操作风险。村镇银行本质上是小型社区银行。社区银行的地域性决定了村镇银行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因经营市场受限、业务范围小、网点布局单一,部分中西部地区村镇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非常有限,利润主要来源为存贷款利差。为维持自身生存,这部分村镇银行必须在不断吸收外来存款的同时,最大限度发放贷款。在合乎贷款条件的客户数量较少的情况下,受绩效压力驱动,村镇银行部分信贷人员就可能会为一些不满足贷款条件的客户擅自放宽贷款条件或帮助其达到贷款条件。这将严重削弱村镇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为信贷风险蔓延埋下隐患。另外,村镇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还有待完善。部分村镇银行重制度建设、轻贯彻执行,内控制度流于形式。还有部分村镇银行为节约资金成本、提高放贷效率,“重发放、轻管理”,对贷后管理重视不够,检查监督流于形式,对资金流向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了解有限,增加了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道德风险。村镇银行作为农村金融领域的新成员,多数员工在入行前没有金融机构从业资质或经验,对信贷工作和与之相关的制度缺乏了解。因部分村镇银行培训经费不足、培训经验欠缺,新招录人员的岗前培训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这些人员对信贷岗位的胜任度不高,从事该岗位工作,只会使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能力长期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部分有经验的信贷人员,因村镇银行工作环境相对较差、机构小、发展空间有限,很难扎根留住。基于以上情况,村镇银行很可能由于信贷人员专业素质低,风险防控意识差,对小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状况把握不准确,而产生信贷风险。此外,个别道德素质低下的信贷人员,可能利用我国农村的“熟人文化”,以贷谋私、假冒贷款,甚至串通客户恶意骗取贷款,给村镇银行带来风险损失。
(二)外源性风险
1.信用风险。当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农户和当地小企业的信用意识普遍较差,村镇银行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极易产生信用风险。一是农村与大中城市在征信体系建设方面有较大差距。村镇银行在进行风险控制分析客户信息时,没有相对便捷完备的信息系统提供支持,容易导致风险控制出现漏洞,无法及时对不良贷款做出判断和处理。二是村镇银行主要服务于“三农”,农业生产周期性长、前期投入大、见效缓慢,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将直接转化为信用风险;另外,农村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也较差,容易在市场风险侵袭下停业或倒闭,无法按期偿还贷款,也会导致出现信用风险。三是农村某些个人诚信意识淡薄,对申请贷款没有清晰的认识,将贷款视同为“政府补助”,主观还款意愿不强,经常逾期拖欠甚至恶意逃债,也会给村镇银行带来一定的信用风险。
2.政策风险。村镇银行的政策风险主要来自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由于国家在宏观经济金融政策上的不连续性,可能恶化村镇银行生存环境,导致村镇银行不能持续健康经营,从而形成信贷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政策风险发生的概率较小,但随着我国银行破产条例的加快酝酿和制定,这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将大幅增加。在微观层面,村镇银行作为一级法人机构较易受当地政府影响。当地政府扶持的重点建设项目往往是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重点介入的融资项目,在不对等的依附关系下,当地政府若提出不合理要求或进行行政干预,将可能造成村镇银行信贷资产发生损失。
3.法律风险。近年来,国家加强了银行业立法,对包括商业银行法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为银行防范信贷风险提供了相对充分的法律依据。但总体而言,村镇银行所处的法律环境仍需改进,与其经营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完善、不配套。受到法律环境的种种限制,村镇银行在经营运作过程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有法难依的现象仍大量存在。另外,因村镇银行规模较小,大多没有专门的法律事务部门和法律人员,员工法律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在利用法律武器防控信贷风险方面存在短板。
三、加强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由于农业属弱质产业,加之我国农村信用资本欠发达,村镇银行发生重度信贷风险的机率较大。根据JP摩根等大型商业银行的研究数据:在信贷风险暴露前18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至2%;提前9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3%至6%;提前30天预警并采取预防措施的,平均损失率为10%至20%;没有采取任何预警措施的,风险损失率达50%以上。因此,构建高效的信贷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可以帮助村镇银行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使信贷风险管理模式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依靠主观判断走向量化分析,从事后处理走向事前预警,提高贷前分析效率,改善贷中决策质量,优化贷后管理技术,最终减低或规避信贷风险。
由于人力、财力资源有限,村镇银行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如与专业机构或大型商业银行合作,由其代为提供信贷风险预警服务,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也可以集中自身力量,在综合分析客户守信状况和守信程度、客户财务风险状况和风险程度、客户经营风险状况和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归集信贷项目指标、动态环境指标以及贷款风险度、单个贷款比、不良贷款比、贷款集中度等内部控制指标,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实际且具有递阶层次结构的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再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本征向量法(TE)来确定指标体系权重、搭建数理框架模型,利用SAS、MATLAB等软件平台进行数据挖掘,进而构建完成整个信贷风险预警体系。此外,村镇银行还应强化对宏观经济、行业、区域系统性风险的监测,以提升预警体系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健全风险管理内控机制
1.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当前部分村镇银行风险防范意识淡薄、风险管控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所引起的,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完善:一是健全董事会运作架构。2013年7月银监会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明确指出:商业银行董事会对银行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村镇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其董事会应当认真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建立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判断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确定适当的风险容忍度和风险偏好,督促管理层有效应对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董事会应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审贷委员会、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各委员会间相互独立、有明确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二是董事会与管理层各司其职、互相监督。董事会授权管理层经营,有否决权。管理层应向董事会报告重大风险事项。行长不得兼任审贷委员会主任,并且银行前台与中后台相互监督制衡。三是不断优化内部决策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建立民主、科学、高效的决策流程,从根本上降低因决策失误而导致信贷风险发生的可能。
2.强化内控制度建设。周密严谨的内控制度是村镇银行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必须先行健全内控制度体系。一是修订完善已有制度。根据内外部情况的变化,对操作效果欠佳、不符合当下实际的制度条文予以修订或废止,以构建符合内外部监管需要、操作性强的信贷风险内控制度体系。二是建立灵活的制度更新机制。建立信贷风险内控制度的动态更新机制,定期或根据实际需要,灵活组织开展内控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以更好地应对信贷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三是不断优化操作流程。明确风险控制要求和不同岗位职责,制定规范的业务操作指引和内控管理指引。在指引中细化信贷业务操作规程和工作流程,将内控制度条文转化为信贷人员的具体行动守则,进一步增强内控制度的明晰性和操作性。
3.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信贷文化是银行在长期的信贷管理工作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的总称,相比制度规定,其影响力更加深远持久。健康的信贷文化既能为信贷业务发展提供助力与支撑,又可以有效防控信贷风险,村镇银行基于自身的高风险特性,应主动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一是加强信贷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自觉抵制各种违反信贷工作制度、有损职业形象的行为或事件发生。二是高度重视信贷业务和风险管理培训。应以打造高素质信贷人员队伍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传、帮、带”等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使信贷人员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业务理论和工作技能,成长为信贷工作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行家里手”。三是加强内、外部监督。构建内外联动无死角的监督机制,推行贷款监督、岗位监督,对违规贷款责任人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监督工作威慑力,消除个别信贷人员的侥幸心理,防止操作风险、道德风险发生。
(三)完善信贷业务管理体系
1.探索新的信贷抵押担保模式。基于我国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户和小企业难以实现“完全抵押”的现实,村镇银行有必要探索尝试一些新的抵押担保模式。一是借鉴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的“贷款小组”模式。按照生产相关性,将农户分成若干小组,以村民联保的方式进行贷款。这种模式将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信用关系紧密联接,既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农户改善经济状况,又有助于农户增强还款自觉性,减少信贷风险。二是采用企业联合农户的信贷模式。将处于同一生产链条上游的企业和下游的农户联合起来,互相为对方担保贷款。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支持当地某一产业快速发展,增强还款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三是探索新的抵押方式。银监会和林业局已于2013年7月出台了《关于林权抵押贷款的实施意见》,规定银行可以接受借款人以其本人或第三人合法拥有的林权作抵押担保发放贷款。这使得村镇银行在传统方式外,又多了一种新的抵押方式。此外,村镇银行还应积极行动,探索尝试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在内的其他新方式,在更好满足农户和小企业贷款需求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规避信贷风险。
2.健全信用等级评价机制。一方面,村镇银行应成立多方参与、公正高效的资信评定小组。该小组应由村镇银行信贷人员以及农户、小企业代表等多方人士组成,有科学、合理的信用等级评价程序和量化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高效地对申请贷款对象偿债能力进行评价。信贷人员应充分搜集农户家庭人员、承包土地面积、产出、年收入等方面的情况,掌握小企业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收入、利润、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并由此形成真实可靠的调查意见,以便为资信评定小组评定贷款者信用等级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快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大力推进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将农村信贷全面纳入国家信贷登记系统,形成城乡统一、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网,以便村镇银行更好地开展信贷工作。
3.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村镇银行应针对自身信贷客户数量多、分布广、交通通信不便等特点,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备、实用便捷的贷款贷后管理责任制度,通过“谁经手、谁负责”的方式,将贷后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信贷人员身上,促使其高度重视贷后管理环节,主动加强有关工作,从而减少村镇银行发生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另外,村镇银行还应健全相关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对信贷人员贷后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将监督检查的结果直接与信贷人员的考核以及工资奖金发放情况挂钩,确保信贷人员认真履职,在贷后管理工作方面不走过场。
(四)增强独立经营能力
村镇银行底子薄、实力弱,要抵御政策风险可能带来的影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强自身的独立经营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自身吸储能力。充分发挥服务“三农”职能,打造本土品牌形象,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尽可能增布经营网点,扩大服务半径,提升结算便捷程度,通过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引导农户储蓄闲置资金。此外,还可凭借自身熟悉当地风俗、物产、民情的优势,充分吸纳农企、农产资金,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其次,要增强经营独立性。应注意调控对公存贷款规模,以免同政府形成依附关系,丧失经营独立性。对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推荐的贷款项目,要严格执行信贷审批制度,坚持独立审贷、实地考察、自主决策、择优选择,降低政府因素对贷款风险的影响。再次,要持续关注农村产业发展状况。充分了解当地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分析掌握其发展前景,根据客户所属行业的不同,提供差异化信贷服务,以进一步提升村镇银行经营能力。同时,掌握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以有效降低某些客户因所属行业与国家发展政策不符,而造成信贷风险损失的可能。
(五)建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村镇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也以追求营利为目标,但不同之处在于村镇银行以服务我国“三农”事业为根本宗旨,并在经营规模、客户群体、产权结构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为防范降低村镇银行信贷风险,国家应在综合考虑农村地区信贷风险情况和村镇银行自身特殊性的基础上,建立与之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如: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村镇银行在服务“三农”事业中的信贷市场定位、营业范围、经营领域,以及村镇银行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以期在进一步规范村镇银行信贷业发展的同时,为确保村镇银行的经营独立性得到有效维护、与之相关的优惠政策得到真正落实提供法律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吟秋.村镇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初探[J].金融经济,2009(20)
[2] 沙曼.我国村镇银行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11(11)
[3] 余迪.新形势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研究[J].金融经济,2012(18)
[4] 蒋玉敏.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以浙江长兴联合村镇银行为例[J].浙江金融,2011(5)
[5] 张炎.村镇银行控制信贷风险的法律对策[J].农村经济,2009(2)
[6] 程海彦.村镇银行信贷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J].河北金融,2012(6)
[7] 马富华.农村中小银行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研究[J].新经济导刊,2012(7)
[8] 隋剑雄,林琪.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J].金融论坛,2004(8)
[9] 张丽屏,付剑平.村镇银行信贷风险与应对对策[J].商品与质量,2011(11)
篇6
财产保险一般是以单位财产(动产、不动产)作为保险对象的一种保险,被保险方由于遭受各种意外事故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的利益损失和财产损失,均有保险方根据保险合同支付赔偿。财产保险实施要求参保企业具有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并对存在的风险点进行风险评估,对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财产保险的方法为企业分担资产管理风险。
1、财产保险管理理念
以“抓应用、促成效”为主线,深化内控建设成果应用,研究供电事故赔偿工作中风险存在情况,按照内控建设要求,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取得实施效果。在供电责任事故赔偿工作过程中,强化内控评价监督、持续完善内控体系,服务依法治企的要求。
2、加强财产保险的必要性
电网企业资产地域分布广,且多为户外资产,容易遭受人为破坏和自然灾害侵袭。同时,电网企业也因为用户范围广,在输送电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电力商品本身原因或电网企业过失行为对用户造成损失。严重的经济损失对电网企业资产运转产生了较大影响。随着保险行业的发展,资金安全可以通过保险的手段来实现,财产保险成为弥补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例如龙卷风、强降雪等自然灾害造成电力设备、线路严重损坏,电网企业具有较强的风险意识,积极投保,为抢险抗灾、恢复电力设备的正常运行获得了大量的赔偿资金,为灾区电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因而,建立完善的财产保险管理机制是企业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能够分散风险,可有效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3、财产保险管理的目标
将规避供电责任事故发生及降低事故赔偿金额的风险管理目标融入岗位授权、制度规范和业务流程,通过风险评估、风险预警、信息沟通、流程监控、有效性评价、缺陷改进等控制活动,推动企业管理从单一制度管理向体系化管理转变、从传统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防控转变、从职能条块化管理向全流程管理转变,不断提升公司供电服务质量,持续增强财务防范经营风险、调控资源配置、引领价值创造的能力,服务公司发展大局
二、电力企业存在风险分类
电力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风险产生的原因分类可以分为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等;按照风险的性质可以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按风险产生社会的环境可以分为静态风险和动态风险等。本文仅从风险标的分类进行划分并作简要分析。
1、财产风险。
财产风险是指导致一切有形财产的毁损、灭失或者贬值的风险以及经济的或金钱上的损失风险。供电企业点多、面广、线长众多的资产分布在无围墙无边界的广袤的大地上,特别是农电体质改革后,原有的农村的集体资产产权模糊,给资产的管理带了更大的难度。近年来因人为原因,恶劣天气等原因,电力资产遭损、被盗的次数损失金额不断增加,财产管理的风险也日见突出。
2、人身风险。
在电力企业经营活动中,劳动力因素是生产要素中最具活力的因素。电力企业各级员工的身体和生命面临着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灾害等各种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关系到员工本人的身体和生命,造成经济收入的减少或支出的增加、家庭生活的安定,而且给电力企业生产带了影响。人身风险所致的损失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收入能力损失;一种是额外费用损失。
3、责任风险。
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疏忽或过失行为,造成他人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依照法律、契约或道义应有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的风险。由供电企业在供电质量上造成的严重质量事故(电压、谐波失衡造成的供电中断),对用户造成较大的损失;供电员工在工程施工设计工作中造成的较为重大的安全事故和损失;供电企业必须承担责任风险。
4、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经济交往中,权利人与义务人之间,由于一方违约或违法致使对方遭受经济损失的风险。
三、财产保险在电力企业中的作用
1、分散和转移风险。
由于自然界是无法准确预测的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具有偶然性,因此各种风险不可避免的存在。财产保险可以将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等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评价划分,由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共同承担,通过将经济损失分散,平均分摊经济损失,使风险在空间和时间上分散,可减轻企业的损失严重程度。这一点对于现金流量小、抗风险能力弱的组织和个人尤为重要。对电网企业而言,分散在各地的供电企业,同样面临着各种这样的风险,通过保险来分散和转移风险,同时又可利用支出的小额保险理赔费用弥补生产的非固定,利于电网企业资金的合理运转,在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减少民事纠纷协调
电网企业由于其存在的特殊性以及较大的安全风险性,因而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容易出现事故伤害问题,随着法制环境和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在受到责任事故伤害后索赔积极性不断提高,这就给电网企业带来较多的民事纠纷。电网企业实施财产保险后,可将出现的事故交由保险公司,通过财产保险公司对责任事故进行协调和处理,一方面减轻了受害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另一方面能够协调电网企业与政府百姓之间的矛盾,降低了电网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财务风险,提高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第三方面减轻了电网企业公司领导和员工处理事故所面临的大量繁琐的法律和事务性工作。
3、具有节税作用。
通过投保财产保险,将难以预测的自然灾害和损失,化为固定的、适量的保费支出,列入成本费用,可以分摊损失成本费用,保证正常经营活动,准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保险费用可以在税前列支,合理做到节税,同时,保险赔款可以直接用于意外灾害造成的损失,不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
4、融通资金。
篇7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的特点
(一)拥有非常广泛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对象
最开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内容是对象贫困农民提供贷款服务,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内容和对象不断发展,到目前为止,已经把普通农户、养殖专业户、个体工商等,都纳入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范围中。同时把单一信贷的服务,扩展到汇兑、保险等服务中。近年来,农村银行的金融结构的建立,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内容对象扩大。
(二)组织形式多样化
目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组织主要有三个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农村资金互助社、 农村银行、信贷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此类微型金融机构都是工商部门注册的法人,并得到银行监管部门的机构。第二种类型包括服务社、小额贷款的信贷公司,这些公司都具有正规的营业执照。第三种类型包括民间标会之内的微型和非正式信贷组织。
(三)资金主要来源是商业化
最开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捐赠资金,但发展至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能在金融市场市场上获得相应的商业性资金,农村资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把农户的闲散资金储存进行 储存,从而通过多途径的渠道获得发展资金。微型机构和小额贷款企业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获得运行资金的重要方式,这就导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还商业性企业资金的来源有本质区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的目标是增值和保值资金。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存在的金融风险
(一)贷款对象发生偏离
一旦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贷款的对象发生偏离,就会导致农户和小企业的贷款比例发生下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推行村镇银行的主要目的,为农村那些经济收入水平低的农户,提供贷款资金,让他们有足够的成本为扩大种植规模或者提高农产品质量,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快发展,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发生很偏离,不再把贷款的重点放在贫困农户上,而是转向了相对赋予的养殖大户和小型企业客户。这和当初银行监管局设立的村镇银行的目的不相符,这也是村镇银行很少设立国家重扶贫地区的主要原因,在农村用户贷款业务实际操作过程中,村镇银行比较偏重于富裕客户,比如:大型养殖用户和小型企业。截止道2016年底,我国村镇银行的贷款余额为1500亿元左右,其中一般农民贷款余额为520亿元,占总贷款金额的34.7%,小型企业贷款余额为714亿元,占总贷款金额的47.6%。第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方向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其实国家设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获得经济效益,而且希望通过农村资金互助改善农村现状,从而实现共同赋予的最终目的。但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和村镇银行相似,也把贷款的对象放在是比较富裕的农户上,完全背离了国家成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初衷,也不利于农村经济发展。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且分布不够合理
相关资料文献显示我国银监会在是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安排》计划在2014年底成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325家,但是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仅仅成立了71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665家,贷款公司2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27家,距离实现规定计划仅仅完成了48.6%。从组数据中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的增长速度比较快,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增长速度比较慢,就2015年而言我国共建立了625家村镇银,比2014年增长了25%,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仅增长了9%。
在2014年末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结构712家,其中东部324加,中部211家,西部106家,北部71家。?恼庾槭?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比较偏重东部和中部,而且村镇银行地址主要集中在县城,不利改善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县城乡村的发展。
(三)新型农村金融结构的流动性不足
在2013年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结构的存货比是52%,在2014提高到80%,在2015年略有下降仅有79%。资产负债率从2013年的62%,到2015年提高到86%。导致存货比偏高的主要原因是贷款增长快于存款增长,新型农村金融结构的存款从2013年的2468亿元,到2015年增长到5462亿元,而贷款规模从2013年的1452亿元,到2015年在增长到6412亿元。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风险防控与分担措施
(一)强化政策性金融业务的作用
虽然我国农业大国,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和工业、商业相比仍然处于劣势,此种基础国情的背景下,要求我国农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完全借助国家政策扶持的金融体系来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再加上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危险金融的起步比较晚,和很多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国家政策的扶持具有一定片面性和局限性,这就决定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市场之外的力量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解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资金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政策性金融业务的作用可以工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入手:第一,开展多元化资金获取渠道,解决农村信贷资金缺乏的危机。仅仅依靠国家农业银行的贷款并不能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要求。比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商业企业投资,农村吸引商业企业的主要优势是农产品, 可以和商业企业取得联系,把每年收获的农产品尽数出售给需要的商业企业,已获得第二年种植所需的资金;第二,建立系统完善的政策风险管理机制,由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起步比较晚,很多制度和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发展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大风险;第三,在强化政策性金融业务中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通过具体的市场调查,掌握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并落实在相应的政策中。
(二)发挥农业银行在微型金融服务市场建设中的作用
目前农业银行在微型金融服务市场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业银的业务既有是农业政策性业务也有商业性业务,在承担农业扶贫政策的同时,由于农业的收入具有季节性,而且回款的质量比较差,这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银行的发展能力和盈利能力;第二,农业银行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比较小,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经营风险向金融机构转移的趋势,严重制约了农业银行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贷款投放的数额;第三,缺乏完善的农业保险体系,很大程度阻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向纵深发展;第四,农业银行的服务体系、产品结构和新型农村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第五,涉农贷款风险补偿、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不健全。但是从我国农业银行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趋势来看,农业银行具有跨乡城和统一集中管理的优势,对新型农村的发展有大帮助。
(三)突出信用社的地位
农村信用社具有贷款门槛低,专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所以在新型农业金融机构中必须突出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当代新型农村建立的具体需求,发挥出农村信用社最大的价值和作用。转变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各类经济组织入股的经营单位,从而更好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在农村信用社经营过程中,要实行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管理模式,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模式:第一,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和地区,可以把性用社转变为农业银银行;第二,可以借助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在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股份制的信用模式。第三,放宽并购条件,允许有实力的银行比如:农村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收购农村信用社;第四,对于经营效益和信用良好的农村信用设可进行股份改造,逐步建立成合格合法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第五,把农村信用社和农业银行相互结合,把信用社是改变为多农业银行的基层单位。
(四)规范非正规金融机构
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比较少,而且发展缓慢,满足不了新型农村发展的具体要求,于是出现了很多民间金融结构,就经济学角度而言,这些民间金融机构属于典型“诱致性”引发的产物,长期实践经验表明,民间非正规的金融?C构在农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正规国家政府金融机构主要补充,在某些农村中甚至出现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相当的局面。在2015年北京市联合周围7个省市,对115个农村地区的300个新型金融机构进行深入调查,其中有102个民间金融结构,占总金融机构的34%,相比2014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民间金融机构的数量和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融资的渠道也日渐多元化,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微型金融风险。在对民间金融机构进行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完善的立法制度,扶正民间金融机构的地位;第二,逐渐完善民间金融监管体系,赋予民间融资合法性,并指派相关部门全权负责民间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第三,完善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机构的合作关系。
(五)加快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创新
从2006年银监会颁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到如今已经经历了10多个年头,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始终遵循“低门槛、严监管”的原则,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取得了快速发展,对农村金融改革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前提下,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比如:允许和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农村,在农村设立村、镇银行、专营贷款业务子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银行业机构。同时降低新设银行金融机构的注册成本,减少外界因素限制。加快农村微型金融机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大力发展农村保险,和保险公司取得沟通和交流,创新出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险种类;第二,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保证农农产品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第三,建立健全的农村抵押担保制度,进而促进农村信贷方式的创新;第四,大力发展农村信用体系,改善农村的金融生态环境。
篇8
摘 要 本文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背景做了介绍,从其显现出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进行了相关阐述,重点揭示了目前我国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过度,盲目扩张可能加重地方债务负担,引发财政风险,并针对该现状提出防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建议。
关键词 投融资平台 债务管理 财政风险
1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历程
政府投融资平台指的是政府通过划拨土地等形式组建一些可以达到融资条件的公司,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并辅以一定的财政支持,将筹集到的资金重点用于城市建设或者公共事业的支出。
在我国,最早的政府投融资平台大约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陆续出现。随着国家大力的发展城镇化,且伴随着越发成熟的投融资环境,地方组建投融资平台的需求也相应变得更强烈起来。2008年的金融危机成为这种趋势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在财政总收入为2.77万亿元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要承担四万亿刺激政策里面的大约2.82万亿左右。显然,在这样的财政背景下,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收入或是上下级转移支付是无法完成四万亿的刺激政策的。
依据2009年的中央精神,城镇化的发展被视作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指向标,对经济的发展和变革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城镇化的发展了,必将直接刺激我国城市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的需求,如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的可以带动农村消费的全面上涨,因此,城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利用我国的人口分布结构,是实现经济腾飞的必经之路。据研究显示,人口城镇化超过30%之后,城镇化的进程则会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2012年城镇化率已远超出这个比例,显然已经具备了高速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从城镇化建设需要的住宅资金以及城市建设资金来看,我国政府的财力还远远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建设成为支持城镇化发展的一个现实的选择。
1994年的分税制体制改革使中央和地方的财力分配发生了很大变化,与之相矛盾的确实没有做相应匹配调整的事权责任的分配。地方政府在收支有限的情况下,需要面对更大的支出压力。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事业支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缺口也逐渐变大。我国有关法律明文规定了地方政府不具备发行债券的权利,也规定其不得通过向银行借款方式弥补赤字。因此,在上诉两项融资方案被否定之后,建立融资平台,通过市场资金进行融资成为一个必备的选择。
2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蕴藏的潜在风险
由上文可见,组建投融资平台,相比其他方式能更好的获取资金和绕过一些法律上的限制。而这些平台多以企业的方式运作,如果有资金和收益的保障,且能形成良好的经营环境和监督机制,将为市政建设和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资金支持。但是,这些平台在推进当地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债务。金融危机后,政府投融资平台数量大量增长,且平台的财务杠杆化都非常高,目前的负债率普遍超过正常范围。外加平台的资金使用,财务管理,偿还的期限结构均缺乏合理的安排,具有非常高的财务风险。从资产方面来说,我国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产形式主要是非流动性资产,变现能力差,相对的则是大规模的短期流动性负债;主营业务的净利润通常呈现负值,盈利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和资产处置;筹资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平台企业整体的运营效果不佳。在企业盈利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资产处置,银行贷款这三种形式的情形下,可以看出,我国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金供给不牢固的,没有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一旦资金链断裂,政府作为平台的出资者和担保人,必将承担巨大的财政风险。
目前我国政府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的关系来看,容易导致金融机构风险约束失效。政府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从表面上看是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但是由于融资平台有地方政府做背景,在资金的获取方面,地方政府相较于金融机构明显处于强势地位。在融资中,地方政府更容易获得资金,往往可以通过不止一家的贷款机构取得融资,且由于政府投融资平台作为地方重点建设的领域,具有吸引金融机构的天然优势。对于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申请,很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进行完备的资格审查及后续的跟进监督,甚至很多情况下,贷款机构还主动要求为平台融资,极大的突破了融资平台的授信权限,由此带来的多头举债,统借统还,资格审查不严等等问题。一旦投融资平台出现收益出现断裂,无法覆盖成本,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将增加,而政府作为平台的担保人,也就增加了财政的隐形负债。而当地方财政无力承担时,这些负债也就变成了商业银行或央行的负担。
二是地方政府完全主导了投融资平台的运营和决策,酝酿了道德风险。尽管投融资平台从定义上看是独立的法人,但是投融资平台的决策,人事任免,资金的投向等方面很容易被政府所控制,变成寻租的交易地,使政府与利益集团合作,背离融资平台服务于城市经济建设的宗旨,变成为个人牟利的一个操作平台,造成了公司与政府的边界不清,投融资平台丧失了独立经营的能力。并且,投融资平台的资金偿还模式比较单一,往往依靠出让土地金获取,这就变相的成为地方政府拉高房价的动力,也相继使得房地产泡沫愈演愈烈。
三是形成了对信贷政策的倒逼机制,增加了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一般情况下来看,地方政府更愿意投资中长期的投资,因此向银行大规模借债,由于这些投资时间较长,前期开工的项目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银行为了能够收回相应的投资,也必须对于后期的投资提供持续的资金供给,在房地产升温的大背景之下,即使中央不再新增投资项目,贷款的需求也不会在短期内减弱。这些项目的投资资金大,期限长,导致了银行的贷款较为集中,挤占了对很多民营企业的资金支持,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扩张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不利于市场效应的发挥。
3防控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的思路
第一,促进政府投融资平台的管理改革,使平台向法制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为了解决投融资平台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缺陷,应该鼓励和提倡平台进行资本市场的融资,规范资本市场的管理,从局限于银行贷款走向融资多元化,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引导投融资平台通过发行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使投融资平台置于债券市场的监督体制之下,有效的避免了从金融机构贷款而引发的信息不对称等弊端。
第二,进行财税改革,扩充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政府投融资平台是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财权不匹配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了使平台能够良性的发展,光靠“堵”是不行的,关键还是要改革体制,从体制上入手,降低政府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允许和鼓励条件和环境成熟的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有效的弥补城市建设资金的不足。
第三,建立政府投融资平台风险监管体制和预警机制。防止政府盲目,过度的投资,加强对政府投融资的审核,制定投融资平台风险评估的控制标准,科学的运用债务负担率,债务依存度,偿债率等等指标监控风险操作,制定硬性的风险控制指标,完善相应的风险预警机制。并实行投融资平台责任制,将风险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风险与个人考评挂钩的制度。
第四,商业银行加大自身的风险内控建设。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所呈现的问题,也集中反映了商业银行信贷缺乏有效的监督,自身存在风险漏洞。目前,有商业银行已经关注到政府投融资平台出现的风险问题,更加谨慎的对待融资的审核。以此同时,央行与银监会也适时的加大对商业银行的监督,引导商业银行分散贷款范围,向具有条件和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加大融资力度,保障国内经济平衡的发展。
第五,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地方经济能够需找到新的增长点,地方政府能够开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渠道,那么也能消减政府通过投融资平台获取资金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发展及其风险评估.西南金融.2009(9).
篇9
公司现总资产 3.13 亿元,净资产 1.91 亿元,固定资产 0.8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 36.65%。2002 年出栏生猪 14 万头,其中种猪 6000 头,企业利润 200 多万元;2009 年出栏无公害商品猪107.28 万头,其中种猪突破 5 万头,年产值 16.53 亿元,其中国有控股出栏猪 38 万头,销售收入 6.36 亿元,利税 5951 万元。
相对于温氏、中粮、扬翔、双汇等养猪强优企业,畜牧集团尚有较大差距。著名的双汇集团 2008 年的销售收入 350 亿元,利税 32 亿元;畜牧集团分别为其 4.8%、5.2%,显得不够强大。
一、畜牧集团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分析
1.技术水平领先
不断引进消化和应用新技术新措施是永新持续健康发展的法宝。经过近 20 年的努力,畜牧集团各子公司不同程度地建成了畜牧人才小高地,依托人才和技术,现已从国外引进曾祖代sPF(无特定病原)瘦肉型原种猪,从根本上保证选育种效果;建成七点式生产工艺(分种公猪站、头胎母猪区、经产母猪区、保育区、后备母猪培育区、育成区、育肥区)、全进全出分阶段小单元饲养、水帘降温系统、大功率换气风扇、B超鉴定母猪、A 超测背膘厚定喂量等,有效阻断疾病传播,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参照美国的综合选择指数公式,制订永新的综合选择指数公式,根据MLI、TsI 和 sPI 指数值进行选留种;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核心种猪群进行应激基因(氟烷基因)检测,确保猪群无应激基因,提高了种猪和商品猪的质量与销售价格。
2.基本设施现代
猪场建成并使用现代高床生产设施和降温设备。良圻原种猪场严格按照国家现代集约化原种猪场的要求和广西特点来设计布局,实行三点式全进全出分阶段隔离饲养,每个阶段养殖区相对独立,场间距≥1000M。实行净道与污道分开设计、雨水与污水分渠独立达标排放。在产房和保育舍全部安装铸铁高床产栏和高床保育栏,并安装大功率电扇或进口排气扇,自动调节舍内的温度和湿度。空怀配种和妊娠阶段实行定位栏饲养。育肥阶段以全价配合饲料实行大栏饲养。为保证公猪的质量,实行集中饲养,应用水帘降温方式减少公猪的热应激,使猪舍温度维持在22- 23℃。其它养殖阶段配备有喷淋降温或滴水降温以减少热应激的装置。
3.拥有广西唯一的国家重点原种猪场
为满足市场的需求,畜牧集团 1998 年一次性从加拿大引进sPF 原种猪 247 头。2001 年又从丹麦引进 sPF 原种猪 100 头,两次引进原种猪 347 头。品种有:杜洛克、长白、大约克,是国内一次性从国外引种最大规模的国家重点原种猪场。通过多年纯繁扩群,现有生产母猪近 2 万头,其中纯种原种猪 5000 多头,二元杂母猪近 15000 头,年出栏种猪 35000 头,是广西目前规模庞大的、档次高级、设备精良、种猪质量良好的原种猪场。也是国家重点原种猪场,是国家 948 育种基地。
4.精细化管理先进
标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手段,为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畜牧集团开展“6s”现场活动,对公司生产技术管理、经营管理实行“三定”和“五统五分离”管理。即集团公司对所属各单位和管理部门“定岗位、定工资总额、定技术文明指标”“、统一技术、统一财务核算、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饲料配方”、“采购计划、定期招标、验收、付款与监督相分离”的制度,通过由集团组织招标确定购销价格,尽可能地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和人为误差,确保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结果的一致性,公平、公正、公开和权威性,既能提高可比性、透明度和执行力,又可强化监督,相互制约,为奖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引导员工努力向上,奋发有为,朝着既定目标迈进,企业的公信力也随之大为提高,是广西第一家通过“GsPc”AAA级(企业标准体系)认定白畜物公司。
5.产业带动力强
畜牧集团建立并实行“公司+基地”或“公司+标准大户”经营模式,将发展基地和大户的主攻方向放在农村。公司与农户间以签订生猪购销、技术服务合同为契约形式,坚持“统一规划选址,统一设计建设猪舍,统一提供的猪苗、饲料、兽药,统一饲养管理技术方案,统一销售生猪“”五统一”的管理原则,实行定价购销,现金交易,为农户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从资金、种猪、人工授精、防疫、饲料、饲养技术、培训、保价回收等方面对养猪生产进行扶持。至今已在横县、柳城、柳江、龙胜、贵港10 多个县(市)区建立 50 多个养殖基地,累计推广种猪约 14 万头,直接销给农户9.95 万头,直接间接改良并年出栏商品猪360多万头,实现销售收入约30 亿元,带动农民和农场职工养猪致富 3 万多户。
(二)劣势分析
1.体制不顺。控股子公司的不是畜牧集团,而是良圻原种猪场,造成良圻原种猪场“直接控制生产经营”;二是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沿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责权不够清晰。
2.疫病侵扰,防疫体系、冷链体系、监测体系尚未完善。
3.各子公司之间发展不平衡。
4.资金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5.人才流失,技术力量断层。
6.聚合力尚嫌不足。
二、做大做强农垦畜牧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必要性
农垦畜牧不愧为广西畜牧产业的龙头企业,但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一龙头目前并不特别强大。进入“十二五”规划期,自治区党委政府赋予农垦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建成广西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广西农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加快发展,壮大经济总量,增强实力,以充分发挥对“三农”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要达到目的,必须做强做大主要产业。综观当前的农垦各行各业,大多数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已经经历了多轮的转变磨合,糖业、生化淀粉、剑麻、茶业等现有产业由于原料基地和产业基础的限制,在短期内都缺乏迅速做大做强的跨越发展空间;而畜牧产业由于它的特殊性,以及前几年受重视的程度不够等原因,潜力大、后劲足、发展前景最为看好,相对而言却存在有做大、做强的空间,所以近期内将其做大做强是十分必要的。
(二)可行性
1.过硬的技术、完善的管理为做大做强提供了支撑
一是管区具备了完善的技术体系特别是种猪繁育体系。主要猪场都能实行全进全出分阶段单元式隔离饲养一流技术,把养猪作重要产业发展和商品来经营,出栏率达 >200%;二是畜牧集团一直能保持与先进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交流和培训。永新已被美国谷物协会定点为免费技术指导单位,每年派4—6批专家到公司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管区畜牧业已形成以科研项目带动生产经营的风气;三是通过资产重组和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的产供销一条龙经营管理体制蕴藏巨大潜力,在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框架下,实行全员联产计酬工资制和标准化管理,对饲料厂进行技改扩建,生产能力由原来单班产 3 万吨提高到6 万吨,对原种猪场进行技改扩建,由原来 4000 头扩大到1 万头,基本可以做到自繁自育自养,管理水平有确切保障。
2.环境优越
一是地理环境,畜牧集团子公司及农场猪场分布于全区12 个地市近 20 个县,用土地均为国有土地。这种格局较能适应多点式分离隔离饲养的战略布局需要,而且这些单位大多地处城镇郊区,邻近粤港澳,交通便利水源丰富,适合将畜牧产业做大做强;二是周边环境,农垦养猪,加快了农村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农村群众养猪的积极性很高;三是政策环境。随着企业生产的发展和效益提高,畜牧产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增大,仅 2004 年就为地方缴纳各种税费1700 万元,由此地方政府对农垦养猪产业也持积极帮扶的态度,当前国务院 、农业部、商务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纷纷出台包括“补贴、保险、贷款、税收、土地、疫病防控”等各个方面的扶持政策。
3.农场具备一定养殖基础并有合作成功范例
广西农垦管区先后兴办养猪的农场有 34 个,据了解,管区大多数适宜养猪的农场都有跟畜牧集团合作发展养猪的意愿。他们谋求在畜牧集团的指导帮助下进一步扩大猪场或重新经营猪场,盘活猪场现有资产,增加企业和职工收入。
4.业已形成出口品牌
畜牧集团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健全,“永新源”猪肉肉质细嫩可口,产品质量好,诚信度高,商标品牌好,符合国家供港澳冰鲜肉屠宰用活猪要求,早在 2002 年就获得了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出境动物养殖企业备案登记证。同时由于产品知名度高,在世界其他各地市场也很畅销,产销率达 100%,种猪更是供不应求,常常半年未到就已预定到年底。
5.加工销售市场空间巨大
我国年人均猪肉消费量34 千克,到人口高峰期达到 16 亿时年总需求量为544亿千克,属世界最高,应存在55.1亿千克的供应缺口,每年需要从美国进口近4亿千克猪肉。同时我周边国家特别是东盟各国人口也相当稠密,消费猪肉的人群约有1.3 亿人,年人均猪肉消费为 20.5 千克,年总需求量为 26.65亿千克,但近些年,我国对其年出口不到 1.4 亿千克,缺口巨大。
三、发挥优势做大做强的具体对策建议
(一)做好发展规划布局,明确目标、落实措施
农垦局和畜牧集团应对养猪行业发展特点进行全面研究,认真分析畜牧集团内部优势、外部威胁和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围绕年产值 100 亿元目标,制定未来的五年“畜牧发展专项规划”,在管区具有养殖基础的区域进行养猪产业布局。强调畜牧集团为主、带动农村;四大子公司为主、带动农场养猪;种猪仔猪养殖为主、带动饲料屠宰加工销售,将畜牧集团建成中国一流大型的现代畜牧企业集团。规划期内,应当强调高起点建立广西养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广西畜牧博士后工作站,扩大布局规模。挖掘下游产业,明确投资责任,引进战略投资伙伴注资 2 至 3 亿元。
(二)理顺集团母子公司关系,强化管理
传统国有企业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的生机与活力、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大型养猪企业应努力争取企业彻底转制或改制,从企业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上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比如浙江加华种猪有限公司在浙江省金华市种猪场的基础上完成企业转制成立股份公司,转制后发展很快;四川省原种猪场、湖北省三湖种畜公司等企业都成功地实现企业的转制。永新畜牧集团虽然已经进行了股份制改革,但以下方面仍需要改善:一是应当进一步调整畜牧集团与下属子公司的股权结构;二是应当调优子公司的股权结构,依法给子公司放权。
(三)加大融资力度,扩大土地注资
一是要加强投融资工作,保障畜牧集团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按照“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思路,进一步拓宽农垦畜牧产业的投融资渠道。二是清理历史债务,给畜牧产业轻装上阵,公司改制时由农场划过来的巨额债务应作技术性处理,名义上重新划归农场承担,实际上仍由畜牧集团帮其偿付,借此降低负债率、提高畜牧企业在银行的信用等级。三是适当划拨土地,增强畜牧集团经济实力。
(四)推广和完善现代健康养殖新技术
一是提高养猪装备水平,强化标准化、集约化健康养殖。二是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与疫病防控体系。三是扩大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加快生态养猪建设。按照环保、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要求,强化畜牧产业的循环经济,大力开展综合利用、节能减排项目建设,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五)扩大推广“公司 + 基地 + 大户”、“多点式饲养”等经营方式
除了上述循环经济的要求之外,育肥猪养殖尤其适合选择经济较不发达的区域,远离工业发展区、居民区的位置,扩大养殖规模。实践证明,只要水源干净、供电正常、道路畅通,选择在距乡镇村屯1 公里以远、周边无工厂、医院、垃圾场等污染源的山地、果园、鱼塘一带建场是比较理想的,密度小、隔离好,成活率更高,农户积极性高,每头可节约成本 40 多元。上述经营方式既符合防疫的要求,也适应做大畜牧的需要,而且可以帮助一些贫困农场调整产业结构、开拓脱贫致富的路子,值得在管区贫困农场和周边农村逐步推广。
(六)延长产业链,开发深加工
畜牧集团产业不能局限于养猪,还要实现从种猪、商品猪、屠宰加工到饲料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和一体化发展,将产业风险分散到养猪生产、生猪收购、屠宰加工、猪肉销售等四个环节中去,消除猪产业链中明显的条块分割,实现产业条链有效集合,产生更大的效益。
(七)加强资产整合,开展品牌化经营
小而全比不过专而精。要改变目前各个子公司都养种猪、母猪和仔猪,都生产饲料的分散经营的局面,实行专业化整合、合理化分工布局,给擅长养殖种猪的猪场专门养种猪、擅长养母猪的专门养母猪、擅长养仔猪的专门养仔猪,以此实现技术上的优势互补,通过整合产生聚集效益和比较效益。
(八)加强人才和人员管理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营销、金融人才队伍引进和使用,做到引得进、用得上。采取引进和使用并举、引才与引智并重的方式,不断壮大人才资源库。对于引进的人才,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干部职工选拔任用和监督管理机制,实行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相关管理职位实行每三年一竞选的制度,努力实现将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为人才成长、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搭建优越的平台。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锻炼,重视改善员工生活和福利条件,加强人员从业管理,处理好内部存在的“同业经营”现象,设法在企业营造专精敬业的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