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8 16:5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呼包银榆经济区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市,宁夏银川市,陕西榆林市等18个县市,规划区面积38.5万平方公里,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主体功能区。2012年10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
作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呼包银榆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规划》是国家继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出台《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之后,对呼和浩特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更准确、政策更具体、针对性更强的国家级战略规划,为全市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聚集发展要素、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是《规划》推动经济区发展的主导思想和重要内容,为发挥好《规划》对呼和浩特发展的引领作用,论文主要从中心城市和产业集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呼和浩特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构想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将经济区划分为两大城市群,其中呼和浩特被定位为呼包鄂榆城市群中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并明确了呼和浩特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一要充分发挥首府城市功能;二要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人口集聚等综合指标实力;三要为推动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贡献力量。
《规划》对呼和浩特城市的定位完全符合区域发展实际。进入新世纪以来,呼和浩特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五”和“十一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处于全国省会城市领先水平。2013年,呼和浩特经济继续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10.4亿元,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60.1亿元,增长13.8%,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504.8亿元,增长15.6%。
为全面地评估呼和浩特城市发展水平,我们选取了经济区另一个中心城市银川,以及重要的工业城市包头,与呼市在城市综合指标上进行比较。
呼银包三城市2012年城乡社会事业指标对比表
呼和浩特 银川 包头
财政总收入(亿元) 316.3 187.3 326.8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32646 21901 3348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1361 8068 11421
储蓄存款余额(亿元) 1243.3 901.5 1035.0
高等院校(所) 23 14 5
年末总人口(万人) 294.9 204.6 273.3
城区建成面积(平方公里) 207 135 221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所) 37 15 15
卫生机构(个) 1831 903 1624
通过分析,在城市规模、人均收入、基础设施建设等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方面,呼和浩特已排在前列。这是我们作为中心城市的基础,也是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我们也注意到,呼市在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指标上与包头差距明显,表明呼和浩特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够强,这是建设中心城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初步形成呼和浩特建设中心城市的基本思路为,在《规划》的指导下,把正在实施的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结合起来,着力实现两大目标。
第一,继续保持经济合理增长。呼和浩特要自觉顺应我国经济增速由过去两位数高速增长转入一位数中高速增长的形势,着力推动呼市经济转型发展,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为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经济基础。
第二,增强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到2020年,呼和浩特城区面积将达到299.8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340万人。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呼市应继续实施“东优、南拓、西联、中兴”战略,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全面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造四个100平方公里功能区:城南的工业新区、城东白塔机场迁建后的城市新区、城北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区、新机场周边的空港产业区,全面提升呼市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规划》对呼和浩特产业发展的定位
《规划》在经济区产业定位方面提出了建设六大产业带,构建四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培育5大特色优势产业的思路。
在六大产业带规划中,有五大产业带将呼和浩特纳入了规划。一是在黄河两岸能源化工产业带中,重点发展石油产业和天然气产业,建设火电基地;二是在阴山北麓和贺兰山东麓能源产业带中,重点发展光伏产业;三是在沿阴山贺兰山金属矿产和冶金产业带中,建设氧化铝生产基地;四是在黄河两岸大中城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带中,将呼和浩特确定为经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两个中心之一;五是在河套、土默川平原和榆林农牧业产业带中,土默川平原重点发展粮食及油料等经济作物。
在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中,明确呼和浩特打造电源基地,支持呼和浩特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把武川县打造成蒙西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中,推进呼和浩特奶业加工等基地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农业产业化基地;支持呼和浩特有色金属及其深加工行业发展;依托呼和浩特重点产业园区,推进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将呼和浩特打造为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在呼和浩特建设综合能源服务基地;支持呼和浩特打造高水准的中央商务区,积极探索城市综合体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
呼和浩特产业结构分析
乳业、电力、现代物流、金融等已成为呼和浩特产业结构中的主体组成部分,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很大
乳业在全国已形成明显优势,伊利、蒙牛两大企业双双进入世界乳业20强,2013年实现产值154.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电力在全市工业中占较大比重,全市火电装机容量达到770万千瓦,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火力发电能源基地之一,2013年电力工业总产值实现264.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石油化工产业实力雄厚,中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产能达到500万吨,2013年石油化工产业实现产值255.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4%。高端装备制造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培育了金岗重工、众环集团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风电、机床功能部件制造企业,2013年实现产值12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创维电视、TCL王牌各300万台液晶电视模组一体化项目投产,2013年实现产值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
物流业发展迅速,作为国家确定的17 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呼和浩特的专业化物流体系初步形成,2013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02.58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9.4%。金融中心地位地位不断巩固,全市2013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438亿元和4273.1亿元,占自治区的比重为29.19%和16.61%,实现增加值211.4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2.37%。
新材料、生物技术、云计算、会展等已成为呼和浩特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潜力巨大
呼和浩特集中了全自治区70%教育资源和40%科技资源。依托这一优势,全市培育了一批成长性较强高新技术产业。
呼和浩特的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改变了以铝土资源为基础的氧化铝生产模式,开创了以高铝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的循环经济模式。光伏产业全产业链生产格局基本形成,现有天津中环、神舟硅业等一批重点企业,主要产品产能为多晶硅5000吨,单晶硅1万吨,太阳能及电池组件30万千瓦。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已有碳纤维和芳纶类纤维(F-12)产业在呼和浩特布局;生物技术产业方面,先后建立了国家级的生制药兽用疫苗工程实验室,自治区级的航天生物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研究中心,在干细胞研究、空间育种与微生物发酵结合等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家或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同时,现代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能力越来越强。云计算产业规模效应初显,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等三大项目落户呼和浩特,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安装服务器超过400万台。会展经济产业乘数效应不断加强,培育了“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等特色品牌,2013年参会客商超过6万人次,现场交易额实现184亿元;总部基地建设成果显著,初步形成了全国型总部、省级总部和区域型总部的多层次格局。
呼和浩特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为全面了解呼和浩特产业发展在经济区所处的位置,我们调取了包头、银川、鄂尔多斯等三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指标与呼和浩特进行比较。
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呼和浩特第三产业发展较好,呼市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增速指标上都排在第一位。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反映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看,呼和浩特领先优势明显,分别是银川的2倍、鄂尔多斯的3倍。
第二,呼和浩特工业发展水平较差,工业增加值仅比银川高,但与包头、鄂尔多斯差距悬殊,分别只相当于他们的37.7%和32.3%;在工业投资上,呼和浩特排名最后,仅为排名第三银川的一半不到,包头的六分之一,鄂尔多斯的七分之一;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也最低,仅为10%,其余城市均为14%以上;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上,呼市数量最少,只相当于排名第一位包头的一半不到。
那么,呼和浩特工业具体落后在哪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呼包银鄂2012年规上工业产值表找到答案。
呼银包鄂四城市2012年规上工业产值表(分行业)
指标名称 呼和浩特 银川 包头 鄂尔多斯
总计 1302.8 1647.6 3235.7 3967.6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7.7 211.7 188.7 2436.1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451.2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2 226.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04.5
农副食品加工业 87.9 32.9 43.5 51.1
食品制造业 189.5 74.2 45.4 4.7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53.9 10.4 18.8 19.3
烟草制品业 48.7
纺织业 20.1 91.7 8.127.5
纺织服装、服饰业 27.3 2.0 7.789.5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31.8 362.5 10.2 156.8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64.0 33.6 138.6 258.6
医药制造业 68.5 29.4 0.8 11.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8.1 37.2 82.3 41.9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6.6 21.9 872.5 43.4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1.6 129.7 346.3 46.4
金属制品业 7.6 18.9 60.4 0.7
通用设备制造业 14.1 27.0 100.8 5.7
专用设备制造业 5.7 7.4 59.6 8.1
汽车制造业 0.2 3.6 258.1 1.5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9.5 32.6 95.2 8.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4.6 12.2
其他制造业 7.2 187.4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73.4 446.9 227.7 247.2
注:阴影部分为同类行业产值最高值
分析上表,呼和浩特2012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在四个城市中最低。其中,包头支柱产业主要是金属冶炼业、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以及装备制造业,以上几项产值合计24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1%。银川的支柱产业是石油加工、电力、煤炭采选、纺织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几项产值合计12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鄂尔多斯主要是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两项产值达28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2.8%。
与上述3个城市工业重心在重工业上不同,呼市工业主体是轻工业,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主要是乳品制造)、医药制造和计算机通讯设备制造等方面在四个城市中领先,重工业方面只有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力工业具有相对优势,以上几项合计产值10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8.1%。但在煤炭、油气开采、冶金等决定重工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差距明显。以煤炭开采为例,呼市仅有37.7亿元的产值,与鄂尔多斯2436.1亿元的高额产值差距极为悬殊。
可见,呼和浩特工业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能源产业为主的重工业上。资源禀赋是发展能源产业的先决条件。包头稀土储量占全国的87%、世界的40%,铝土、铁矿等资源也极为丰富。鄂尔多斯煤炭储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占三分之一。呼市资源匮乏,发展投资大、产值高的能源产业基础薄弱,现有的优势领域并不足以平衡其在整体工业经济方面的巨大劣势。
总的来看,呼市第三产业在几大城市中发展水平较高、实力也较强。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小、发展接续性不足,对经济整体的支撑力有限。
《规划》关于呼和浩特产业定位的合理性与不足
结合对全市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分析,我们对《规划》关于全市产业定位的合理性与不足作出如下评价。
第一,《规划》支持全市构建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配套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引导呼市走规模化、集聚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为解决经济区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弱、产业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少等诸多影响产业集聚的问题,《规划》提出经济区要按照上中下游产业链完整、配套服务企业紧密联系的原则形成一批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具体在呼和浩特方面,《规划》支持呼市着重打造火电、风电基地、氧化铝生产基地、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基地等几大产业集群,推动建设城市综合体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可见,坚持走产业集聚的发展之路是《规划》推动呼和浩特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无疑切中了制约全市目前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症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呼市下一步应把这一思路贯彻到具体工作中。
第二,《规划》从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地区发展实际出发明确了呼市产业的发展重点。《规划》支持呼和浩特重点发展的产业与全市已形成的支柱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说明《规划》对呼市产业的定位是在深入分析全市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作出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呼和浩特要充分利用《规划》的具体产业支持政策,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
第三,《规划》对经济区和呼和浩特非资源类产业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注意到,《规划》主要把重心主要放在了改造提升传统能源产业上,而对经济区怎样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对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非资源产业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从呼和浩特的角度讲,在资源禀赋条件既定的前提下,全市在注重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切实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但《规划》并没有对呼市正在大力培育的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给予应有的重视,这表明《规划》对非资源产业在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
第四,《规划》对呼市怎样建立全面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服务业是推动呼和浩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201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708.9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3.1%,占全自治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27.80%。《规划》鼓励呼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中央商务区等产业,却没有对全市发展势头良好的云计算、总部经济等适合首府和中心城市发展的新兴生产业提出明确的支持意见和措施。
加快推动呼和浩特产业集聚进程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在正确评价《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呼市产业发展的实际,形成的呼市产业发展思路是,坚持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一方面下大力气补齐工业“短板”,增强工业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撑带动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首府城市优势,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层次提高、增强呼和浩特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活力。
第一,大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在产业布局方面,呼和浩特要按照《规划》要求,根据园区产业功能定位,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关联产业向六大产业带集聚(经济区),着力打造呼和浩特沙尔沁工业新区、金桥开发区、托克托-清水河工业园区、盛乐园区等4大工业集中区。
在产业发展方面,呼和浩特要在构建绿色能源和非资源类产业体系上下功夫,做大做强电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乳业、石化、光伏等产业集群,切实增强在经济区中的产业竞争力。要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动力,依托自身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推动服务业做强做优。呼和浩特要结合《规划》,立足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增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度,配套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服务业集聚区;着重抓好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云计算、总部经济、商贸会展等产业的发展,努力把呼和浩特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国际草原文化创意中心、总部基地、旅游综合服务基地和国家云计算产业基地。
结论
篇2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产业集群; SWOT *。
国务院于2009 年11 月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继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之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包括东营、滨州两市,以及潍坊、德州、淄博和烟台的部分地区,共19个县( 市、区) ,总面积2. 65 万平方公里,占山东省总面积的1 /6,处于联系环渤海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各大经济区的枢纽位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与建设对于推进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培育新的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
1、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具有竞争或合作或其他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地里上集聚所形成的群体。 产业集群在横向上可以延伸至服务性供应商、辅制造商、专业化供应商、金融支持机构、技术支持等相关的机构,在纵向上则可以延伸至销售渠道及客户。 不同产业的延伸程度和结构各有不同。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综合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一概念本身就是一个区域概念,高效生态经济是指为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兼具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高效性、区域性、整体性等特点。 [1]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空间经济现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产业集群通过对产业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为集群内的企业带来规模效应、外部经济、降低交易成本等优势,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技术创新速度,加速了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规模、风险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区域经济间的竞争已逐渐演变为产业集群间的竞争。
2、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 分析。
2. 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 S)。
2. 1. 1. 自然资源丰富。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以黄河冲积的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该地区内有丰富的矿产、土地、海洋、淡水、生物等资源,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已探明的矿藏有40 余种; 石油与天然气储备丰富,胜利油田80%以上的石油储量集中在这一地区; 该地区海岸线长,宜盐面积广,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基地和盐化工基地; 该地区还有着丰富的风能、地热能等资源,自然资源的集中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产业集群提供了巨大潜力与可能。 [2]2. 1. 2. 区位优势明显。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北部与天津滨海新区和辽东半岛隔海相望,南邻济南省会城市圈,是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后方,东部隔海与东北亚地区临近,良好的区位优势为该地区发展产业集群与开展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便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2. 1. 3. 县域经济发展迅速。
山东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尤为迅速,其中,寿光、莱州、广饶、邹平4 个县( 市) 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排名,7个县( 市、区) 进入全省50 强,某些县区的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石。
2. 1. 4. 工业产业发展较快。
黄河三角洲的主要产业体系由石油化工、盐化工、纺织、造纸、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等产业组成。 其中东营市有闻明世界的胜利油田,滨州市有全亚洲最大的棉纺织生产企业魏桥棉纺织集团和亚洲最大的活塞生产制造商盟威集团,此外,黄河三角洲地区临港盐化工业的发展也极为迅速,快速发展的工业产业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 2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劣势( W)。
2. 2. 1. 区域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集群层次较低。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长期以来都比较单一,第二产业产能较大,第一产业比重偏低,第三产业份额相对不足,产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够强大。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发展长期以来以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源深加工、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较小,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两类产业,一类是传统的制造加工业,如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偏低; 另一类则是高能耗产业,如石化业、装备制造业等,这类产业不仅能耗高,而且往往还会产生较大的污染,使区域面临较大的环保压力。 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导致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缺乏竞争力。 [3]。
2. 2. 2. 交通网络不健全。
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的发展起步较晚,虽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基础设施发展的相对滞后也给改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黄河三角洲地区临海港口的规模较小,缺少疏港铁路以及与周边城市或地区相连同的铁路干线,城际高速公路与铁路网络有待建设,交通网络的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对外开放,也严重制约着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2. 2. 3. 企业分布零散,产业链条较短。
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分布较零散,不利于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不利于集群化的生产与发展。 虽然区域内的化工业、制造业、纺织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但产品仍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的附加价值不高,产品的生产技术仍以引进借鉴为主,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链条短,产品主要集中在产业上游阶段,深加工产品少。
2. 2. 4. 生产业发展缓慢。
黄河三角洲地区区域内与产业集群发展想配套的生产业发展滞后,与产业集群发展密切相关的金融、物流等行业的发展还较为缓慢。 该地区的发展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缺少新兴的科技与金融等产业。
2. 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机遇( O)。
2. 3. 1.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后,黄河三角洲的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使黄河三角洲作为长三角和珠三角产业向北梯次转移的中间地带,更好地集聚生产要素,发展产业集群,吸引投资,扩大区域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2. 3. 2. 相邻经济区发展的带动。
黄河三角洲地区北部对接京津冀地区,与辽东半岛经济区隔海相望,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部与济南省会城市圈相邻,向东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内,其经济发展必然受到相邻经济区发展的带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必然向区域内集中,先进的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也可以被更好的借鉴,这将促进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为黄河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机遇。
2. 3. 3. 承接产业转移。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重心有由南向北转移的趋势,黄河三角洲地区在土地、劳动力、地理位置上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黄河三角洲地区与东北亚的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在接受日韩等国的国际产业资本投资方面具有相当大的可能性。
2. 3. 4. 加速区域城市化发展进程产业集群通过对各种要素的吸引使要素集聚,要素集聚的过程也是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产业集群不仅能够吸引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集聚,同时也引起大量人口向城市聚集,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加速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了城市功能,推动了整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 [4]。
2. 4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威胁( T)。
2. 4. 1. 产业结构同构化较为严重。
黄河三角洲的发展起步较晚,产业布局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再加上各地区为求发展,政府盲目进行招商引资,将主要精力放在争取优惠政策上产生寻租行为,这种行为使得各地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互通,基础设施也得不到有效共享,最终造成区域经济同构,造成整个区域发展受到损害。
2. 4. 2. 外部竞争压力大。
黄河三角洲地区所处的位置与各个经济区相邻近,周边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为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压力,周边经济区的建设起步较早,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对生产要素、技术、人才、市场的吸引力相对较强,这对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与挑战。
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3. 1. 加强区域交流,增强合作意识。
目前,黄河三角洲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各地经济更多地表现为竞争,地区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产业布局与发展趋于同向,公共资源无法合理共享,为避免这种情况的进一步发生,政府必须加强各地区之间的政策协调,加强合作,各地方政府之间有规划地制定产业布局和发展计划,建立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发展经济。 [5]。
3. 2. 建立产业园区,加速集群形成。
基于产业链的关联性开展园区建设,明确园区定位,建立专业园区,使为园区内产业服务的人才、物资、信息等充分集中,完善园区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产业集聚的条件,培植园区内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为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创造条件。 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提高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程度和竞争力,还能通过强调工业化与环境、资源相协调来实现区域新型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的功能与黄河三角洲地区提倡的高效生态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3. 3. 突出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
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协调各种资源与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发展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避免产业布局同构,使区域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黄河三角洲地区内石油化工、盐化工工业、机械制造业、服装纺织业等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突出这些原有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形成品牌带动效应,在此基础上拉长产业链,引进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深加工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3. 4. 完善交通网络,建设现代交通系统。
便利的交通是发展产业集群的一项基础,完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路组成的现代交通系统,加强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之间的联系与衔接,这对于黄河三角洲地区集聚各种要素资源、发展产业集群、开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的意义。 [6]3. 5. 完善融资渠道,扶持产业集群发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要发展产业集群,推动区内产业集群的不断成长、升级,政府方面应积极制定金融优惠政策,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提高政府对产业集群的支持力度。 金融机构方面应完善金融体系,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充分了解产业集群的种类以及各产业集群对资金的需要,针对不同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创新集群信贷业务,提高企业融资效率,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便捷服务,成为集群内企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企业方面应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在申请银行贷款的同时,积极采取其它方式进行直接融资。 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面应联合起来提高对发展产业集群的资金支持力度,以满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的资金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国建,芦苗苗。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滨州学院学报,2011( 8) : 23 - 27.
[2]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Z]。 2008 - 3 - 17.
[3]王军。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基于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研究[J]。 经济界,2010( 5) : 76 - 84.
[4]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 产业集群: 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 经济经纬,2002( 2) : 18 - 21.
篇3
自治区党委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全面部署工作,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总结沿黄沿线产业带建设和双百亿工程进展情况。
两大决策,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拉开西部经济区建设大幕
去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作出了两项重大决策:一是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以沿黄沿线产业带为支撑的西部经济区;二是实施“双百亿工程”,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开发区。
在2010年6月召开的西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上,自治区党委、政府鲜明地提出要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形成从东到西由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和阿拉善盟7个盟市构成的完整的自治区西部经济区域。并从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和西部盟市的实际出发指出,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的着力点是打造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也是西部经济区优化产业布局的中心任务。按照集约发展、循环发展、规模发展的总体思路,自治区规划了辐射西部7个盟市、38个旗县、22万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沿黄沿线经济带,分别占西部旗县市区总数的76%、土地面积的43%、人口的86%。这一区域的产业发展主要围绕建设国家重要的新型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稀土新材料和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五大基地”的战略定位展开,同时打造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冶金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产业布局以沿黄沿线22个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为主要载体。经过充分论证、讨论、修改,自治区政府于2010年9月28日颁布了《内蒙古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2010-2020年)》,出台了详细规划和产业发展若干配套政策规定,并且在自治区和西部7盟市分别成立了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协调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沿黄沿线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研究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大企业、大园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反映。“双百亿工程”是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要求,全面提高我区产业的集中度和企业的竞争力,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进一步巩固我区经济发展的基础。结合“十二五”规划安排部署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在出台的《党委、政府关于培育建设大型骨干企业和重点开发区实施“双百亿工程”的意见(2011-2013年)》中提出,要经过3年的努力,使全区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大型骨干企业集团达60户左右、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产业园区达40个左右。
沿黄沿线产业带建设与“双百亿工程”紧密相关,产业带从面上规划产业布局,“双百亿工程”从点上培育市场主体和建设载体。对占全区工业比重约2/3的西部地区来说,这两项工作是加快产业发展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沿黄沿线建设风生zk起,多个百亿产业群悄然浮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步伐明显加快
9月20日至22日,参加自治区西部盟市经济工作座谈会的与会代表分别在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自治区副主席赵双连的带领下分三组深入包头市、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对沿黄河沿交通干线产业带建设和“双百亿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
沿黄沿线建设风生水起。一年来,在西部地区实行大范围配置资源、大区域合作配套,由过去以园区为单位相对封闭的发展,扩展到区域发展的大布局当中,建设浪潮风生水起。2011年上半年,西部7盟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24.1亿元,同比增长15.3%,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77.9%。西部盟市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产业布局进一步调整,工业园区数量由74个整合为66个。今年1-8月,沿黄沿线规划的22个重点工业园区、集中区新开工项目170个,续建项目209个,完成投资73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515亿元,占西部地区的84%。其中,非资源型产业项目占新开项目的76.6%。积极化解瓶颈制约,加快沿黄沿线重点产业带建设。水利厅积极推进沿黄河盟市间的水权转换,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并且积极向国家为西部盟市争取用水指标:国土部门优先保证西部盟市用地指标,并积极争取国家增加土地利用计划,最大限度保证建设用地需求;自治区环保厅加快环评审批,已完成9个工业园区13个子块区及6个重点工业园区的规划环评审查,完成了521个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中的154个项目环评审批;交通部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京包、包兰主轴铁路,规划建设了一批重点铁路和综合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沿黄沿线经济带高速公路出口通道和旗县区所在地通一级公路工程;在软环境建设上,从就业服务、人才培养、社会保障、行政审批、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形成了推进西部经济区和沿黄沿线产业带建设的合力:
百亿元产业群悄然浮现。通过整合、重组、新上项目、技术改造等手段,1-8月份,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在重点工业园区的投入达到109.68亿元,预计今年可以完成新增16个百亿元企业和9个百亿元园区的奋斗目标。鄂托克旗棋盘井工业园区是19个沿黄沿线重点园区、自治区重点工业园区和产值超百亿园区之一,正在形成煤化工、氯碱化工、硅化工、天然气化工四大产业链,2010年,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0亿元,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超850亿元。蒙西工业园区正在构筑国家级pvc、特种钢两个500万吨产业基地。2010年,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5亿元,预计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超500亿元。鄂尔多斯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双百亿工程”,2011年,鄂尔多斯市共实施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161项,其中超百亿元项目8项;截至8月底,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56.3亿元。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建成棋盘井工业园区、树林召经济开发区、准格尔经济开发区3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园区,神华神东等7户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预计2011年底,将新增5户营业收入超百亿企业和1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大型园区。
两大战略举措的实施。使内蒙古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步伐明显加快。1-8月份,全区六大支柱产业中比重最大的能源、冶金比重同比分别减少4.1和2.7个百分点。煤炭和稀土上游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优质资源向大企业和大园区集中,同时推动产品延伸加工、循环发展以及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并在承接非资源型产业转移项目中取得突出成果。沿黄沿线重点园区非资源型产业新开工项目98个。西部各盟市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园区建设有了新的提高。
进一步加快沿黄沿线产业带建设和“双百亿工程”实施,全面推进西部经济区建设工作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决策下,我区西部经济区建设取得了可观的成效。进一步加快建设沿黄沿线产业带和实施“双百亿工程”,是关系自治区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此次会议上,如何抓住国务院出台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意见和国务院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有利时机,更好更快地推进自治区西部经济区建设工作,会议作了深入研究和科学部署。
要努力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生产能力、发展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继续保持适度投资规模,是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区产业大都处在成长阶段,无论是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还是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都需要保持足够的投人强度:我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民生领域欠账较多,同样需要加大投入:我区总体上处于工业化初期,实现工业化还要相当长的时间,必须持续不断地增加投入。我们一定要从改变落后面貌、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富民强区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不懈地抓好投资和项目建设,调整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把新增投资的重点放在特色优势产业的延伸升级上,放在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上,加紧谋划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努力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
要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摆脱对传统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把推动产业多元摆上重要日程,因地制宜地培育发展各类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更多支柱产业,构筑新的发展优势。要加快资源型产业延伸升级步伐,下大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促进产业向高端化、产品向终端化发展,推动资源开发由初级开采、粗放加工向综合利用、精深加工转变。不断巩固扩大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优势和作用。要抓住沿海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非资源型产业,推动非资源型产业尽快形成规模。要打开视野、拓宽思路,更加注重发挥区位、土地、电价、劳动力等综合优势。严格落实资源配置要求,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
要着力培育壮大企业。进一步加大实施“双百亿工程”力度,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加大煤炭、钢铁、有色、农畜产品加工等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力度,努力培育出更多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切实加大对本土企业的引导扶持力度,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他们再创业,引导他们把更多的项目落在当地,更多地投向非资源型产业。要像重视大企业发展一样培育发展中小企业。要把培育企业家与促进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远见、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
篇4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产业链;产业集聚
[作者简介]熊远光,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1―0014―05
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聚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对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因此,产业集聚能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加强产业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业集聚还能发挥资源共享效应,有利于形成“区位品牌”效应。
北部湾经济区属于工业后发地区,特别是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的工业企业数量明显不足,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配套性差,没有形成规模较大的、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对加快北部湾经济区乃至广西的发展,是难得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一良好机遇,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工业的发展,笔者认为,延伸与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是关键。为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些粗浅分析。
一、以现有产业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尽管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以及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若干优势产业。如制糖、有色金属、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一批初具规模与竞争力的产业。
以制糖业为例,制糖业一直都是广西的优势产业。目前,广西的糖产量已突破600万吨,占全国总量一半以上。在广西12大行业中,糖业的销售收入、税收、利润居全区前三位,能与机械(含汽车)、烟草、电力等行业相媲美,而且它解决了1200万农民和10万产业大军的就业与生计。
但是,广西糖业也面临严峻的竞争环境。一方面,国际产糖大国依靠产业保护政策,实施低价格、高质量、多品种的竞争策略;另一方面,我国食糖关税又降到了WTO各成员国的最低水平(WTO全部成员食糖关税平均水平为97%,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122%,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55%,我国仅仅为15%),进口食糖对广西糖业影响很大。
广西糖业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思路。一方面,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要把糖业产业链逐步拉长做宽,使产品结构呈现多元化。蔗糖产品除了传统的白砂糖、赤砂糖外,还要拓展原糖、精制糖、绵糖、低聚糖等新领域。
广西贵糖集团被喻为制糖业的“常胜将军”,就是得益于制糖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即以制糖为核心,形成甘蔗一制糖一废糖蜜―酒精―酒精废液一复合肥以及甘蔗一糖一蔗渣造纸一制浆黑液碱回收一沼气发电两条主线的工业生态产业链,这样既使甘蔗得到充分利用,又治理了工业污染,既节约了资源,又降低了成本。由此可见,广西制糖业必须做好甘蔗综合利用这篇文章,做长糖业的产业链,尽可能增加附加值。
甘蔗的综合利用及糖业产业链的延伸与完善,必须要求制糖企业具备一定的实力(主要是资金与技术实力),因此,组建强大的糖业集团就很有必要。现阶段,要支持广西重点制糖企业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柳州凤山糖业集团的发展,进一步实现产业扩张,延伸产业链,待条件成熟时,实现强强联合,组建大型广西糖业集团,使之成为糖业发展的核心企业和龙头企业。
在广西现有的优势产业中,有色金属业特别是铝业正处于陕速发展阶段,其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的潜力最大。
平果铝1991年正式开工建设,1995年一期工程建成投产,2003年二期工程建成投产。目前,年产25万吨电解铝二期项目、年产90万吨氧化铝三期项目已建成或即将建成投产。平果铝厂将形成年产180万吨铝土矿、180万吨氧化铝、38万吨电解铝、8万吨碳阳极以及包括自来水、水蒸汽、煤气等在内的副产品生产能力。
平果铝以其强大的牵引和辐射作用有效地带动了平果县相关产业的崛起。按照“借铝兴平”的指导思想,平果县依托和围绕平果铝,大力发展建材、化工、冶金工业,大力发展铝工业上游配套企业和下游深加工企业,拉长和扩大铝产业链。先后扩建了水泥厂、氟化盐厂、硫酸厂、钢球厂、碳素制品厂。通过建立平果工业园,招商引资,发展非公经济,引进了平果铝型材厂、平果亚洲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平果铜铝板业有限公司等民营铝加工企业。其中平果亚洲铝业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生产高精规格铝合金型材的专业企业,具有自营进出口权,属广西“百企入桂”引入的项目之一。
以平果铝为龙头的铝加工企业的集聚,还带旺了平果县房地产、商贸、饮食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平果县曾是广西2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1997年甩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从2002年起,平果县财政收入跃升至广西各县之首,并连续稳居第一,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行列。
但是,广西铝业的发展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规模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较短。如电解铝厂,除平果铝有一定规模外,其他小厂年产量均不超过2万吨(世界平均水平是18万吨/年);全区铝材加工厂20多家,加工能力也只有10万多吨。广西铝业的产业结构也不合理,产业层次低。矿山采掘、原材料生产与铝材加工的工业产值之比例为87:13,远远高于全国的比例,属于原材料型生产。
广西华银氧化铝项目2005年落户德保县,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广西氧化铝的产量将大幅度提高,从而亟待提高对初级原料型产品氧化铝、电解铝的加工能力。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南宁市,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缘优势(距平果、德保约100公里,铁路、高速公路相连),大力发展铝材深加工产业,延伸铝土矿开采-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板材-带材-箔材-铝合金压铸件-泡沫铝合金装饰材-铝塑复合板材-PS基板-陶瓷化处理的彩色型材-防不锈钢铝板的工业产业链,形成从粗加工到深加工、低附加值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生产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逐步实现广西铝工业由资源开发型向综合加工制造型的转变,从而带动机械、电力、汽车、建筑、装饰、包装、印刷、电子、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
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有色金属业,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的“大集团整合、大集团融资、大集团发展”的战略要求,围绕战略规划、资本运营、资源控制和管理创新这四大功能,以资本运营和实业
经营为手段,加大力度整合矿产资源,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
二、以新建大项目为支撑,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
由于历史与地理方面的原因,在建国几十年里,国家没有在广西建立一批大型工业项目,这是北部湾经济区长久以来缺乏大项目、大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逐步引进了一些大项目。如防城港千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项目、钦州千万吨级的石化工业项目、北海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及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等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引入,填补了北部湾经济区的空白,必将带动经济区工业的快速发展。
北部湾经济区要加快工业的发展,不仅要引进工业大项目,还必须围绕大项目做文章,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延伸与完善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建立经济区完善的工业体系。本文试以防城港千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项目为例进行分析。
防城港钢铁基地建设项目在2008年3月获得国家批准,9月3日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公司运作全面展开。该公司是由2005年经武钢柳钢联合重组发起设立的武钢柳钢(集团)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变更而来,出资人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广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以现金出资,占80%股比;广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柳钢集团公司经评估审计后的全部净资产出资,占20%股比。公司初始注册资本为440亿元。
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是广西有史以来计划投资数额最大、起步最高,具有世界一流技术装备、一流产品质量、一流环境保护、一流规模效益的工业项目,也是广西最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特大型钢铁基地。它的开工建设必将对北部湾经济区乃至广西的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都把这个项目列为向自治区五十周年大庆献礼的一号工程,高度重视,全力推进。
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布局在防城港市企沙工业园区,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1000万吨钢,工程投资为686亿元,建成投产后年销售收入662亿元,年税利132亿元,力争第一条生产线30个月内建成投产,50个月内全面竣工投产。
北部湾经济区要做足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这篇大文章。目前,要首先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尽快完成并落实防城港钢铁基地布局与发展规划、尽快完成防城港钢铁产业发展纲要。
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许多行业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钢铁作为中间产品,与上下游产业的联系十分紧密,其上连煤炭、铁矿石、运输这样的“瓶颈”产业,下连汽车、家电、装备工业以及房地产、建筑等经济“支柱”产业。钢铁工业与其上下游行业和企业之间形成了唇齿相依的产业链(如图1)。
湖北省围绕武钢大力发展汽车、造船、机械等产业,实现了钢铁产业链的延伸。河北省则围绕唐钢、邯钢实施产业链延伸战略,实现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形成了唐山、邯郸两大钢铁产业密集区。随着首钢落户曹妃甸,纵横集团30亿元钢铁投资项目在邯郸安家落户,区域上的产业集聚趋势更加明显。这种区域上的产业集聚,实现了资源、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共享,协作、整合、交流和集成,降低了成本、加快了产业发展。
钢铁产业是河北省产业构成中的龙头老大,对河北省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以钢铁产业为中心,上下游产业的互动发展,构成了河北省强大的钢铁产业链,对工业经济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钢铁产业链(钢铁工业以及上、下游产业)的产值占河北省工业产值的比重已达到了近60%。另外,钢铁及其相关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统计数据表明,河北省钢铁产业直接就业人数达30多万人,整个钢铁产业链就业人数达百万之多。如此大的就业效果,大大地促进了河北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钢铁产业链及为广阔。其一,利用钢铁的工业产品优势,其城市周边可以配套造船、汽车、工程机械等重大项目,其结构模式就类似于宝钢在上海、广钢在广州、武钢在武汉;其二,重大钢铁工业项目落户后,铁矿石、煤炭等上游产品和汽车、机械等下游工业产品的大进大出,又会带动地方港口、物流产业的飞速发展;其三,由于钢铁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区域内电力投资需求也会增加,而电力投资又是一个地方财政重要的税收来源。
防城港千万吨级的大型钢铁项目给北部湾经济区乃至整个广西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牢牢地把握好这次难得的机会。
2008年上半年的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北部湾经济区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必须实施大产业、大项目带动战略。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区域的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链不断延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过程。
与发达省份相比,广西经济的落后主要是工业化程度低,工业发展滞后,而工业落后主要是产业落后。2007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2090亿元,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仅为34%,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全区工业化率为1.68,与全国的差距为2.14;从全国平均水平看,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而广西还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
结合北部湾经济区的实际情况,全面推动工业化进程,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走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的发展道路,科学培育和发展大产业,尽快实现在大项目带动下的产业集聚。
三、实施产业链招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
北部经济区国有经济比重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工业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要在此基础上加快北部湾经济区的工业发展,除了做大、做强现有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大项目外,同时还要努力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以大企业为中心,在大企业的带动下,发展若干个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从而实现产业集聚。
国外著名的产业集聚地区,如硅谷是美国的IT产业集聚地,美国新经济和IT产业集聚在这一地区,形成了IT产业;底特律是美国汽车产业高度集聚的基地,美国著名的轿车品牌如福特、克莱斯勒、通用等都在这里实现了研发、生产与组装;意大利的马尔凯已成为国际著名的皮鞋设计制造产业集聚地,生产的优质皮鞋远销世界各地;葡萄牙的波尔图则是著名的葡萄酒产业集聚地;而法国的巴黎已成为服装、香水、珠宝饰品等产业集聚地。
中国的深圳和珠江三角洲已是家用电器、现代通讯产业和IT制造业最大的产业集聚地,深圳市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产值已突破6000亿元;同样,长江三角洲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五金机械、纺织化工的产业集聚地。改革开放近30年来,在中国的沿海、沿江和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产业集聚地1000多处。
综观国内外产业集聚的形成,基本上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市场创造模式。即在一定区域内首先出现专业化的市场,为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聚集在市场的附近。市场创造模式形成产业集聚的典型地区是江、浙一带,如义乌周边的产业集聚。第二种模式是资本迁移模式。即当有一定规模和较强带动作用的企业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域上作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新的区域的时候,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区域集聚。
第二种模式形成的产业集聚一般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也可以这么说,第一种模式形成的产业集聚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第二种模式形成的产业集聚是由政府指导形成的。
目前,国内大多数产业集聚的形成都属于第二种模式。根据北部湾经济区的实际情况,要形成产业集聚,很明显适宜采用第二种模式。因为要实现资本迁移模式下形成的产业集聚,必须具备内因与外因两个条件。从内因看就是资本迁移的动机,目前,我国东部地区面临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再加上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大量的产业有西移的要求。从外因看,就是产业集聚的区域对迁移资本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既包括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与支持,又包括产业集聚地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交通、技术、人才、较低的生产成本等)。而北部湾经济区既得到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本身又具备良好的区位优势,显然对迁移资本应该是具有吸引力。因此,实行产业链招商,尽快实现产业集聚,对经济区工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目前,全国各地非常重视产业链招商,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广州市抓住日本本田汽车成功落户后的品牌和整车生产优势,几年中开展汽车产业链招商,使全球范围内与本田汽车有着数十年合作关系的50多家本田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目前大部分落户广州。仅广州市花都区有重点地组织招商队伍赴日、韩、港、台、马来西亚等地,开展汽车产业链招商,成功引进汽车零部件企业42家,投资超千万美元的5家,总投资超过20多亿元。
玉林的电子信息产业过去几乎是空白,然而通过产业链招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玉林市电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继香港现代电子落户北流、江苏晶辰电子落户容县、台湾鑫兆兴电子落户兴业、香港丰强电子落户玉州并相继投产之后,江苏晶石科技集团在容县投资4亿元建设的电子项目也已投产,成功上马电子高压包生产线,第二条生产线也在加紧西移中。玉林的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形成。据统计,目前玉林市的电子企业已逾40家。
在内因与外因基本具备的有利条件下,北部湾经济区实施产业链招商,笔者认为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战略部署和要求,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拿出经济区的优势产业进行招商,争取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进一步做大做强;对已经引进的大项目,如钢铁、石化项目,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其配套项目,为投资者量身订做,实施产业链招商;对经济区规划发展的,而目前还很弱小或属于空白的产业,要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实行产业链整体招商,逐步培育,稳步发展。
其次,制定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区现有产业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国务院批复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指导,编制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这是北部湾经济区实施产业链招商的指导性文件。
篇5
[关键词]工业开发区 土地集约利用产业调整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
开发区的概念及分类
开发区(Development Zone)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以达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的的区域。[1] 开发区是指是在上世纪年代中期以来,经国家或地方政府批准,为吸引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而划定一定的区域范围,在经济活动中采取宽松的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等吸引投资,实行相对特殊体制和优惠政策的特定经济区域。
开发区有多种分类标准,以其经营活动的特征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农业开发区,工业开发区,商业开发区和旅游开发区等。其中工业开发区是最常见的类型。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自于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对农业用地的研究,是指在一定面积土地上,集中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土地上获取高额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随后,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被引入到城市土地研究中,土地集约利用即通过增加在土地上的投入,以获得更多土地产出的土地开发经营方式。按照土地投入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资金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术集约型。[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
对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体系,国内外诸多学者有不同的论点,但大都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产出程度、土地收益程度进行衡量[4]。
按照这一分类,工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评价体系可以从空间集约度和资金集约度两方面进行构建。[5]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的内在关联
经济集约是开发区土地集约的最终目的,而空间集约是达到经济集约的手段之一。资金集约应当作为工业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首要指标。不同产业因其生产工艺与流程的差异有不同的容积率,而容积率高的产业其投入产出率未必高。即两者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若要通过容积率等规划指标对工业工业区的空间集约度进行控制,必须依据工业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不同产业制定相应的容积率等空间指标。
5.工业开发区经济集约度提高的途径
按照企业个体和工业区乃至区域划分,工业开发区经济集约度提高应当从工业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企业工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入手。
5.1优化产业结构
结构优化是系统优化的核心。通过合理优化工业区内的产业结构,通过土地置换等手段引入上下游产业延伸其产业链,在工业区内部尽量减少生产运输交流等成本,可以在整体上提高工业区土地利用集约度。
5.2提高企业生产技术
虽然存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但地块上的企业若提高其生产工艺水平,那么将提高边际临界,从而在保持相同投入的条件下将获得更多产出。
二、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开发区土地供应率偏低。部分工业区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产业导向不明,对于工业区未来的发展缺少可持续规划,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效益,导致土地达到供应条件后没有企业及时进驻,土地供应滞后。
2.开发区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普遍较低。由于工业区部分工业的性质决定了往往以单层厂房为主,决定了其工业区容积率较低。同时也由于部分开发区建立较早,当时企业进区门槛低,集约用地意识差。
3.部分开发区投入产出强度偏低。目前部分工业区投资强度没有达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国土资发〔2008〕24号)规定的投资强度最低下限值,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工业区工业用地出让较早,土地价格不高,工业区以引进项目为核心,侧重于满足企业要求,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控制用地规模,导致项目用地规模偏大,投入产出强度偏低。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产业发展策略
产业发展规划
结构优化是系统优化的核心。产业发展规划应当从产业结构入手,考虑城市地区产业结构及工业区已入驻的产业合理把握其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指导具体工业区管理。
通过产业规划对工业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在整体上提高工业区土地利用集约度。
企业进入选择
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工业区启动的需要,事先的产业规划难以准确无误的把握。同时由于城市和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工业区的产业自身存在新陈代谢。而工业区的整体产业结构完全调整有较长的周期,同时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这本身与集约利用原则违背。产业优化应当在总体产业结构规划的基础上以企业为单位渐进推进,并主要通过管理方对企业的选择完成。
工业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无论是对新入园企业还是对已有企业的调整都应当遵循以下的选择原则。
2.1成长性原则
所谓成长性原则,既要求该企业应当具有交好的成长性,从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较长的生长周期,同时也代表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2.2收益性原则
根据前文所述的经济集约性要求,入选企业应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2.3集群性原则
入选企业应当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通过企业的集聚,充分发挥企业的外部性,以产生规模效应,以促进产业集群地方网络的形成。
2.4环保性原则
从基础设施的负荷和生态环境角度考虑,这应是必循原则。
2.5土地利用效率原则
入选企业应集中在保证一定水平的经济效益基础上的那些土地容积率和利用率较高的企业。
参考文献:
[1]彭森.中国开发区年鉴.2005[Z]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王慧.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机理和相互作用.[J].规划研究,2007(3):27.
[3]龚义,欧阳安姣.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浙江国土资源,2002(1).
[4]何芳,魏静.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J].中国土地.2001(3).
[5] 朱仲羽、刘伯高.开发区“二次创业”探讨.[J].铁道师院学报,1998(3):18-21.
篇6
关键词: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优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59-03
一、研究区域概况
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奇台县和木垒县境内,规划面积1.5万平方公里,距离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200公里。2012年9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依托准东煤田规划建设的大型煤电煤化工产业示范区,是国家确定的第十四个大型煤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疆五大煤田之一,也是我国最大的整装煤田,预测储量3 900亿吨,占全国预测储量的7%。开发区立足于准东煤炭资源,以实现资源的高效、清洁、高附加值转化为方向,大力发展煤电、煤电冶一体化、煤化工、煤制气、煤制油、新兴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开发区西起吉木萨尔县西界与卡拉麦里山有蹄类动物自然保护区东界,东至东经91度以西10千米,北起昌吉州北部边界与卡拉麦里山有蹄类动物自然保护区南界,南到沙漠南缘,分别与奇台、木垒、吉木萨尔县相关乡镇边界线重合,总面积约15 534平方公里。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80亿元人民币,入驻大企业大集团56家,建成项目10个,在建项目36个,完成投资667亿元。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规划编制并批准实施的规划13个,其中,国家部委审批的规划4个,自治区人民政府及相关厅局审批的规划3个,昌吉州人民政府审批规划6个。如何有效利用好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是实现新疆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实现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转型跨越发展,关键是要优化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创造新的增量,加快产业集聚。同时,补短板、借巧劲,定期检查,注意优化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二、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空间布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当前,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结构以煤电、煤电冶一体化、煤化工、煤制气、煤制油、新兴建材等产业为主,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一)以点状布局为主,集约化程度低
地广人稀是新疆的基本特征。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我国新疆昌吉州阜康市、奇台县、木垒县、吉木萨尔县北部,距离阜康市、奇台县、木垒县以及吉木萨尔县中心城区约70―200千米,距离首府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则分别达到300、500千米。城镇是产业集聚的中心区域,当前开发区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业集中布局于准东公路附近。城市之间空间距离遥远,产业点状布局显著。加之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产业园区化、集中化还处于起步阶段,离产业集约化布局尚有较大差距。
(二)产业园区承载能力不强
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园区化和融合化是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定位基本明确,煤电、煤电冶一体化、煤化工、煤制气、煤制油等重点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但主导产业尚不成熟。2005年,准东煤田开始大规模开发。201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但其快速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产业园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区通过前期建设,其产业和企业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但是整体看来工业加工企业布局十分分散,缺乏企业集群效应,开发区按照产业分类进行布局,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工业生态系统,开发区内并没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中、下游产品循环利用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
(三)产业发展配套能力较弱
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快速发展需要优越的区域产业配套能力作保证。一是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随着开发区内煤矿资源的不断开采,以煤电、煤化冶等为主的煤化工工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产业围绕着矿区分布。最初,大多数企业为了方便开展生产,解决园区职工定有所居的需求,将职工生活区、办公区建在园区内部,并配备职工活动中心、小商店以及酒店等初级配套设施[1]。这样虽然使得园区职工能够近距离上下班,但是由于煤化工工业对大气和水的污染比较严重,园区生活环境比较恶劣,此外,员工对于医院、学校、商场、步行街等需求因园区实力较弱而无法得到满足。接着,部分企业选择将职工生活区、办公区建在距离100公里以上的奇台县、木垒县以及吉木萨尔县内,职工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回到县上的住所或者乘班车前往数百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市以满足其对购物、休闲的需求。后来,在产业园区、职工居住相对集中的地方出现了具备一定公共服务功能的服务区,并吸引了酒店餐饮服务业、物流行业以及汽车修理等像服务区汇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园区对生产以及基本生活服务的需求。但是并没有解决园区职工对医院、子女教育以及休闲购物等公共物品的需求。
二是金融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相对于产品市场的发展,我国金融业市场发展程度相对较落后。经济技术开发区地方金融机构数量相对较少,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重组能力不够,市场占有率较低。城市商业银行、信贷公司及保险公司等金融业发展滞后,服务能力有待提高。虽然近年来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不断加大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保障入驻开发区企业的生产生活。但整体而言,开发区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设备投入相对不足,无法完善和优化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布局。此外,区域内宾馆和餐饮行业设备不足,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区域内旅游业接待能力有限,制约了开发区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三、优化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体布局的建议
(一)构建县市协调机制,实现县市共赢
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虽然位于新疆昌吉州内,但是其跨越阜康市、奇台县、木垒县以及吉木萨尔县四个县级行政区域,其规划建设牵涉多个主体的切身利益。一方面,经济区规划建设要做到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的有机结合[2],由昌吉州和县级层面合作专门协调,构建县市合作协调机制,促使战略合作与发展,以发挥其在产业发展布局中的优化协调功能。另一方面,构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区域协作机制。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县市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区域发展要加快市场的融合,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各县市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信息交流等领域的合作,积极推进区域建设的合理布局,实现县市间资源、资金、劳动力以及技术的优势互补和有机结合,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推进各类跨区域经济协作组织和行业性组织的发展与合作,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布局的协调能力。此外,要突出政府部门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引导与辅助作用。各级政府要在医疗卫生、教育、环境、文化、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尤其是关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与外界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
(二)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开发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建设和工业区域的合理规划与布局。首先要做好中心城市建设的发展规划。一是筹划城市空间扩展,着力打造准东西部五彩湾、东部芨芨湖两个综合服务基地。二是调整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应调整布局,中心城市逐步向周边区域转移,重点发展高新技术、旅游、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增强五彩湾、芨芨湖的综合服务功能。其次,促进经济区城镇体系建设合理化[3],优化开发区整体用地布局。准东现有的产业集聚区即原有工业园区,是在工业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建成的,用地以工业用地为主,构成单一,开发区整体缺乏活力。应丰富周边的设施建设,加大区域用地多样化。最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彩湾、芨芨湖要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设备先进、方便快捷的网络等设施,不断改善开发区的产业发展环境,切实增强五彩湾、芨芨湖的产业配套能力及综合服务功能。
(三)完善园区发展机制,提高园区产业承载力
一方面,规划先行,提高产业承载能力。一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推进相结合,加强基础设施、投融资环境建设,不断改善产业发展环境[4]。二是明确产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以及产业发展方向,把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与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在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形成自身的产业链条,不断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
另一方面,创新产业园区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一是要明确园区管理体制,解决园区发展中普遍存在的权责不明晰问题,合理划分产业园管理区域,为园区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要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创新园区协调发展机制,构建利益分享机制,探索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各县市共同建立产业园,促进产业园区又快又好发展。
(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进产业发展布局调整优化
经济区要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优化产业布局相结合,重点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园区规化布局,提高园区的产业集聚水平[5]。首先,承接产业转移要充分考虑开发区的自然资源和市场优势,积极引导外资企业向新兴建材、煤冶金、机械制造、现代物流以及观光旅游等行业和领域投资,以各产业园区为载体,将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大,推进产业集约化发展。其次,要创新园区引资机制和引资方式,积极吸纳跨国公司及其科研总部的投资,吸引跨国公司在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产品以及配套体系上的集聚效应,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投资配套产业,延伸产业园区的核心产业链条,着力增强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煤化工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丹,令晓峰,侯智珩.开发区发展初期产城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6):1-5.
[2] 咎国江,安树伟.兰西格经济区产业布局优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132-137.
[3] 刘司梦,刘艳霞.新形势下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1,9(5):88-91.
篇7
结合《____工业园区产城互动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建成生态型、现代型工业园区为最终目标,生态及保护与建设开发并举,以“产业链条化、企业规模化、生产洁净化”为方向,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积聚”的要求,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完善、环境良好;体现高科技、生态环保;从劳动资源密集型向新技术转变,分散管理转为集中科学管理,建设成为工业展示、科研、信息、仓储物流、贸易相结合,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工业园区。为促进__县、__北部湾经济区的工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目标
(1)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要更具活力,基本建立符合市场化运作规则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到2020年,____工业园区力争开发面积达到16.6平方公里, 工业总产值231.31亿元,工业增加值61.31亿元,园区就业人数2.85万人,居住人数1.5万人, 形成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之间支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以循环经济产业、海洋经济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绿色生态工业基地。到2020年,构建机械制造、健康食品饮料2个百亿产业,培育主营业务收入上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形成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基本实现产业集约发展目标。
1.进一步完善规划布局。积极融入__构建两核七园一带新格局,加快推进市县联接,融合互动一体发展。科学谋划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规划,与全县土地总体规划、城镇规划、特别是市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坚持高标准编制《____工业园区(扩园二期)控制性详细规划》,以规划引领发展。积极配合县扩园征地指挥部,加快扩园范围内土地的征拆力度,加快土地收储。进一步加强与农垦部门合作,创新机制,深挖土地潜力,为大项目的进入创造条件。
2.大力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借鉴__打造千亿元产业的思路,大力打造食品饮料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电子配套产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依托__火车站打造仓储物流区,推动园区向加工、物流、商贸、居住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转变。要紧紧围绕金盟易拉罐这个龙头,充分发挥__作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果汁生产基地,__最重要的水产品加工、月饼生产基地等优势,打造食品加工产业群。到2020年,力争建成产值50亿元企业3家、10亿元企业达到50家。
3.加快园区公共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有利于产业和城镇同步发展的原则,优化园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加快完善交通、物流、生产、生活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建成农民工创业园、小微企业园区;完善园区规划三号路、兴园路等扩园主干道的建设;建设62043.54㎡标准厂房。
篇8
2009年,中国经济走势呈现出“V”型线,由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先后批复了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黄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9个区域发展规划。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的经济区域规划的划分始终遵循经济区划分的基本原则。首先,遵循“区内求同、区际求异”原则,即各个区域内部地区拥有相似的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条件,且在资源条件、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问题,面临的任务与发展方向等方面都具有相似性;而区际间则应存在差异,避免重复建设,特别是部门经济区或经济类型区之间的差异应非常明显。例如《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这两个不同的区域经济规划不仅遵循了“区内求同、区际求异”原则,还展现出“突出地区优势,同时与本地国民经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区划原则。其次,遵循地区经济中心要与经济腹地相结合的原则。经济腹地通常指一个密集的城市区,一个大城市或者中小城市群。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主要区域包括山东省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但其主要内容是依托东营、滨州、潍坊、莱州四个港口,重点规划建设四大临港产业区。而在《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中,主要以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部分区域和延边州为核心地区,其三,遵循经济区的界线尽可能与行政区界线一致的原则。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该区域规划主要包括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九个城市。《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明确指出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三市为区域范围。《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中则包括了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沿海城市。此外,各个规划同时遵守了“同级经济区之间在地域范围上没有重叠或交叉”的原则。除了继续关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央还批复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旨在推进中国西部和中部的协调发展。“西三角经济圈”的意义,更在于将成为中国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联运并进的桥梁。从沿海区域规划的“见缝插针”,到中部、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各个突破,每一个区域经济规划的出台,都不只是单个区域的“独奏”,只有各地携手并进,方能担起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任。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背景下,中国正抓紧改变以往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体城市或行政区经济自闭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转而强调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以解决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二、“新区域经济版图”产生的原因与过程
(一)从追求经济增长向追求经济发展的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和人民以追求GDP增长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由此取得辉煌成绩,但贫富差距加大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等尖锐问题暴露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不足和劣势。作为追求和谐社会的政府而言,在经历了30年改革开放后,经济总量大幅上升,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的情况下,应该思考追求产业增长外,把注意力向追求产品合理分配以及消除贫困,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方面转移。
(二)以县域为单位的经济发展的局限性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期形成了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的经济发展体,而地方政府出于经济主体的动机和利益冲突,争相发展有利于本地区的产业,惯常追求小而全的经济模式,从而导致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各地重复建设的后果。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财政分离,且地方政府自扩大,又逐渐导致区际经济关系紧张、经济秩序紊乱的局面。主要表现为区际经济摩擦日益增多,农副产品和原材料的争夺日益加剧;地区间贸易壁垒、市场分割进一步抬头,阻碍了商品和要素的正常流动,扰乱了经济的正常秩序和市场发育,主要表现在商品销售排外、资源强调就地加工、生产布局区内配套、资金流向流入不流出等。
(三)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促使向经济协调发展的转变区际之间经济发展失衡,首先是区际之间经济差异拉大的问题,其表现在各个方面,诸如东、中、西部地区之间,一般地区与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之间、乡村地区之间以及资源省区和加工省区之间,发展差距都有明显扩大的趋势。其中,尤以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异扩大令人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向东部沿海过度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从而产生了两方面后果:一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际之间经济差异拉大,不利于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不利于在稳定中求发展;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区际经济关系和产业关联受到损害,不利于形成区域产业特色和区际分工格局,也不利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此外,老工业基地出现萎缩,发展后劲严重不足。改革开放以来,一些老工业基地虽然也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其区位条件和外部条件都是不错的,但与东南沿海新兴工业化地区相比,却出现萎缩现象,增长不景气。老工业基地出现萎缩现象原因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还是它们正处于经济成熟期,即将走向衰退期。它们大多建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产业所占比重大,加上对现有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转换重视不够,致使出现产业、企业和产品老化等方面的问题,亟待更新、改造与重构。
三、如何防范与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一)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各区域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利益冲突和摩擦。长期以来我国坚持的原则就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虽然此前我们谈到,经过3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当前我国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我国中央政府本着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的思想,逐渐把精力投向合理分配和保障民生的层面,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解决收入分配、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内部的目标是使得整个区域经济得以长期发展,提高区域内工业化水平和文化水平,提高区域内部人民的富裕程度;加之出台区域发展规划的地域,经济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长期落后,亟待经济发展。故而,各区域主管经济发展机构仍将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二)解决体制上的障碍19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后,“财政分灶”使得各县级政府的财权受到限制,但是属于县级政府的事务并没有减轻。各政府面对利益用力争抢,面对责任相互推诿的局面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分不利。故而需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区域经济规划的实施,以保证出现问题时能得以解决;或者设立专门机构,综合管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施,保证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相结合,达到综合治理问题区域的目的。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向一些发达国家学习,以20世纪美国阿巴拉契亚地区为范例:美国为了拯救衰退的煤矿地区阿巴拉契亚地区,为了使该地区重新焕发生机,建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地区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为该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此外,美国政府还特别通过了《阿巴拉契亚开发法案》,从立法的高度来扶持该地区的发展,最终取得巨大成功。因此,建议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管理部门,出台法律法规保障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有助于进一步改善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分配;以有助于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规划领域和内容,避免高层次区域规划事无巨细,无所不包,防止地方政府盲目竞争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保证中央与地方责、权、利协调统一。
(三)政策支持是关键国家政策的支持对区域经济发展通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改革开放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得以腾飞就是很好的实例。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就得了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根据规划,黄河三角洲地区可以按照相关管理办法,建立黄河三角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国家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在流转土地使用产权、林权和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方面先行先试;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健全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支持黄河三角洲地区积极稳妥发展产权交易市场。此外,有专家学者提出可以设立国家区域共同发展基金,专款专用,为区域经济规划提供财政支持和保障,笔者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篇9
虽然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速度和产业规模不断提高,但与珠三角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相比,与成为泛北部湾地区的新的经济增长极的目标差距较大,而最主要的原因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欠缺⑥。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北部湾经济区未来的发展,应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从全局出发,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产业规划布局,北部湾经济区制订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针对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的定位,对北部湾经济区区域优势产业中的“炼油、蔗糖加工、造纸业、物流、铝产品加工、海洋产业、农产品加工”等重点发展产业中的人才需求作出整体规划,其中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最大。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到2020年,该区域的投资规模近3万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投资接近1万亿元,大量农村将实现城镇化⑦。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众多的大型项目启动,以及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工程管理技术与各产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在北部湾经济区各产业中的需求量较大,特别是在第二产业中的需求占整个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比重最大。高学历、高职称、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发展的最大需求。(1)人才需求总量将大幅增加。据统计,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总量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将达到168万人左右⑧。为了解决人才紧缺的现状,促进自身的发展,区内部分高校,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应始终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开设专业。随着北部湾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的展开,预计到2020年,北部湾经济区全社会各类人才需求总量将超过200万,其中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将达到80万左右的规模⑨。(2)人才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在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分布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所占比重大,工程管理专业中“三高人才”(学历、职称和技能)的需求将直接影响整个人才队伍建设质量,而专科以上学历的人才需求量则没有大的变化。高职称的研究性人才和实践操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性人才,是推动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核心力量。预计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学历分布为:本科学历及以上占45.62%,专科学历39.99%,中专及以下为14.39%。(3)专业人才需求分布呈现新格局。预计到2015年,工程建筑施工的比例约占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比重为31.03%,工程建设监理人才需求比重为14.21%,设计人才为9.25%,物业管理人才约为7.42%,房地产估价、营销及相关专业人才约为21.57%,其他与工程管理相关的人才约占16.52%⑩。
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滞后,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少。据统计,到2010年7月我国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含独立学院)共有326所,开设工程管理专科专业的高校715所。广西全区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仅有广西财经学院、贺州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工学院、百色学院5所高校,及广西工学院鹿山学院、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两所独立学院。开设本科院校的数量仅占全国2.2%,开设专科的高校11所,占全国不足2%。全区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比其他地区晚,缺乏办学经验。专业结构层次不清,一部分高校开设的工程管理专业没有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专业知识太泛,缺乏针对性。全区没有高层次的培训单位,仅1所高校拥有工程管理硕士点,没有博士研究生的培训资格单位。对培养对象缺乏实践技能的指导,学生操作技能水平满足不了社会需要。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同时,由于北部湾经济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待遇较差,一部分高素质、高职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不愿在此扎根,这加大了人才引进的难度。可以预见,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高素质、高层次、高水平的人才尤为紧缺。如何实施新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计划,将直接影响到广西,特别是北部湾经济的发展。
针对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结合广西高校培养管理专业人才的现实情况,应采取有效措施实施人才计划,促进北部湾经济快速发展。如加大培养力度,提高人才数量和质量;大量引进人才,特别是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人才,解决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工程管理专业综合性很强,应用面广,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十分丰富,既包括如营销、财务、广告等社会科学类的知识,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环境、地理水文等自然科学类的知识。因此,需要统筹各种知识,制订合理的培养体系和方案,要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社会的人才培养方案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高校应充分分析企业在人才需求上的意见,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创新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要完善课程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展相关知识,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工程管理相关专业知识非常广,涵盖工科、理科、法律、经济、管理等多个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应把握好各学科之间的衔接。#p#分页标题#e#
要加强师资力量培养。教师是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者,而人才培养计划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因此,教师要进入社会,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教师不应该仅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领域,拥有其他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可以拓宽教师的视野,帮助提高教学质量。要实现人才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关于人才质量的评估,目前各高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和体系,唯一作为考评的标准是考试结果。这种人才质量评估体系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更不利于培养方案的完善。采用以企业考评和学校自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对提升人才的社会竞争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总之,应以北部湾经济发展为契机,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培养满足广西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宽厚理论知识基础、良好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以服务广西经济新发展。引进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对促进北部湾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其他经济区相比,国家重视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对西部大开发的带动作用,政策扶持性明确,这为北部湾人才引进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引进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是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
篇10
【关键词】资源优势 区位优势 动漫文化培育机制 区域特色 发展规划 集聚效应
一、河北省动漫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1.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概况
河北省动漫产业起步晚,但是发展很快。2007、2008年石家庄和保定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后,动漫产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蓬勃势头。动漫产业年产值、年制作能力、从业人数、动漫企业数量及规模等均有明显提高。据统计,2009年,全省动漫企业218家,动漫制作技术和水平已经达到了国内一流,并接近世界水平;全省设置动漫及其相关专业的大中专院校51所,为本省及杭州、上海等地培养出一大批动漫人才。目前,河北省的动漫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省委、省政府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动漫产业的机遇,积极扶持动漫产业。在2011年出台的《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明确把动漫游戏业列入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此外,业界和学界与港、澳、台、日、韩等地多次展开研讨和交流,为河北省的动漫企业走出国门创造了条件。通过政策扶持、园区孵化、项目带动、展会交流、品牌创新等有效举措,河北省的动漫产业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建设之路。
2.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优势
河北省位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尽管动漫产业发展水平与京、津存在不小差距,但区位优势和成本优势显著。首先,河北省可以依托京、津的人才、技术、资金等市场要素,发展动漫产业。其次,其相对低廉的经营成本、可以吸引动漫企业进驻,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
河北省是一个文化大省,文化资源丰富。无论历史悠久的燕赵文化还是光辉灿烂的革命文化,经过策划和创意,完全可以活化为文化资本。《赵云和咔哒盒子》《赵州桥》等几部产生了一定影响的动画片,就是取材于本土传统文化;以动漫作品演绎的西柏坡精神,在彰显地方特色外,对于发展红色旅游产业起到了较好的宣传作用,可谓一石三鸟。
河北省的动漫消费人群数量可观。截至2010年,河北省常住人口约为7千万人,其中0~14岁儿童1千多万,15-64岁人口约为5千万人。此外,河北省动漫院校在校生1,6000人左右、加上分散于其它院校的动漫爱好者,河北省动漫产业潜在的消费人群应该不低于4千万人。其中,儿童、青少年和7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属于核心人群,其他为延伸人群。
总之,河北省必须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明确思路,科学谋划,走差异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做大做强动漫产业,实现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化。
二、河北省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作为动慢产业的后起之秀,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融资困难、高端复合型人才稀缺、营销策划乏力、产业链不健全等普遍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分析制约因素时,关键要从本省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路径着眼,寻绎期间出现的弊病。
1.动漫文化培育机制不健全
动漫文化是动漫产业发展的基础。动漫文化可以培养动漫消费意识和消费人群,有了消费需求才能推动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另外,浓厚的动漫文化氛围,可以孕育出大批的爱好者、激发灵感和创意,创作出优秀的动漫作品和设计。总之,没有动漫文化的源头活水,动漫产业发展的长河势必枯竭。究其实质,动慢不仅是一项产业,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因为长期以重工业为支柱产业,河北省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群众文化活动方式单一、参与度有限;70、80后追逐时尚文化的欲望不够强烈,文化消费水平低靡。本已缺失动漫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在动漫产业移植本土且有初步发展后,却不见有建立动漫文化培育机制的动作。
2.发展规划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产业发展规划是基于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和科学论证,制定出的关于产业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发展措施的纲领性文件。拟定产业发展规划既要具备全局视野,又要关注微小细节。只有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才能实事求是,便于操作。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在发展动漫产业时急功近利、盲目跟风,跳过摸底排查中的大量功课,在缺少关键指标、数据的情况下草率从事,致使发展规划不但流于形式,而且遗害无穷。河北省就多多少少地存在这种情况。
河北省动漫产业现在基本上是重复发达省份前几年的做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甚至导致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和自相残杀。所以,发展动漫产业一定要明确思路,以竞争优势,创产业特色。
3.动漫产业园区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借鉴国外和省外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集群和园区的经验,河北省把动漫产业园区看作培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了:亚洲影像IT文化观光都市、保定动漫产业园(新一代动漫产业园)、河北出版集团文化创意园区、石家庄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园区、石家庄动漫产业园(东方美院园区)、唐山国际动漫谷、河北科技大学唐山分院影视动漫等七大项目。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巨大,少则10多亿元,多则几十亿。对于这些能否成功运作,来自于河北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考察报告已经表示了“担忧和疑虑”。从这些项目的创意策划上看,难以形成集聚效应。
首先,园区产业布局偏重战略规划,关注地区发展条件不足。政府以过度规划的方式调控文化经济活动及其空间布局,忽视市场环境、企业、地区经济条件等因素,园区即使有战略定位也难以促成集群形成。其次,园区内产业结构松散,未能充分发挥集聚的经济效应。综观园区的产业规划,不少园区提出引进相关企业,企图打造多层次的产业链,但园区内不少企业事实上都是各自为政,并不构成绵密的关联贸易。所以,集聚效应不明显。再次,园区向地产项目倾斜,支持产业整体发展的措施却嫌不足。
三、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发展对策
1.建构培育动漫文化的长效机制,拉动社会动漫欣赏和消费需求
建构培育动漫文化的长效机制已经成为省内业界、学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但是,培育动漫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需要专门的组织和机构运作,需要建立制度性、持续性和有效性的体制。现在,河北省基本上具备了这些条件。首先,全省动漫文化管理、教育、传播机构齐全,它们以不同的渠道和形式传播动漫知识,对受众实施教育。其次,河北省2006年成立了石家庄动漫协会,新近又组建了文广新局。我们可以考虑由其中一家单位牵头,协调和筹划上述管理、教育、传播部门的活动,形成联动机制,普及推广动漫文化,培育市场环境,增强动漫产业的发展后劲。
2.明确定位,形成区域特色
政府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政策法规制定、重大战略规划这些关乎宏观调控的问题,必须依靠政府组织多方力量共同解决。省委、省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和研究机构要善于把握时机,通过科学、严密地论证确立动漫产业发展思路,克服当前的盲目倾向。首先,政府应对本省动漫产业的发展予以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其次,还要制定出详细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严格执行和落实。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企业竞争优势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是“低成本竞争优势”;高层次是“产品差异性竞争优势”。经过4、5年的探索,到2011年,河北省动漫产业的整体布局基本形成,区域优势和竞争优势渐露端倪,动慢教育和培训、衍生产品交易和渠道经营平台、动慢会展等从动漫产业的链条上脱颖而出。所以,牢牢抓住竞争优势,做大做强动慢教育和培训、衍生产品交易和渠道经营平台、动慢会展项目,打造河北省动漫产业的品牌,才能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3.围绕集聚效应,建设和经营管理动漫产业园区
文化产业的集聚效应可以带来规模经济收益,可以对区域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重构价值。但是,正如波特所言:“国家环境形成的产业集群同时具有正反两面效果。应用得当,它会成为经济升级的动力,产业集群也会扩大和加深,应用不当的效果则刚好相反”。因此,政府应该确定动漫产业集聚的现实机会,发掘和凸显本省动漫产业的积聚和成长能力。
打破预设发展纲要的习惯做法,首先考察动漫产业园区的可发展条件,针对动漫产业的市场状况、市场结构和市场潜力,分析相关数据,制定产业和商业运营方案,采取谨慎态度审批设园的立项申请,使各种措施有利于评审公共资源的合理运用,减少错误配置投资的风险。
另外,园区应制定清晰的落户条件,并区分不同性质和状况的企业制定若干扶持政策。把优化产业结构和具辐射效能的核心企业,具备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及急需扶持的小企业和个体企业纳入园区。并根据它们不同发展阶段提供相应支持。定期就园区整体效益和企业效益进行评估,借此评估园区产业布局的实效。
总之,动漫文化产业园区应该是一种孵化器,在区内提供有利于开发创意、有利于创新的技术和商业环境。同时,落户园区的企业经过发展后能够产生辐射效益和溢出效益,对全省动漫产业起到显著的带动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在高等学校开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研究活动”资助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主编.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何坦野.解读杭州动漫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冯文、孙立军编.动画概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4]谭玲、殷俊编著.动漫产业[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5][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2.
[6]单建勋.如何推进动漫产业:河北省的设想,ccm. /show_zt.php?aid=4613&tid=40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