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栽培技术及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18 16:5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树栽培技术及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树栽培技术及管理

篇1

关键词:茶树栽培;茶园管理;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38

茶叶饮品被誉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而我国作为茶树的原产地,向来以品种多、范围广著称。近年来,随着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茶叶中对人体有益的功能成分被人们所知,茶叶市场越来越紧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茶树因存在较高的经济效益而被广为栽培。

1 有效利用茶树特异资源

我国茶树栽培历史悠久,茶树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而特异茶树资源,是依据茶树的外形特征进行分类,特指除基本型以外的、具有独特形态特征的茶树种质资源。优良的特异茶树种质是遗传技术研究和创新品种方面的物质基础。

多样性的茶树种质影响着茶树某些特殊的芽叶形态在茶叶新产品中的开发利用,比如,芽叶形态特异的茶树资源――浙江省的安吉白叶茶 1号、福建省的白鸡冠和白芽奇兰,就运用于新产品开发中,目前已经上市销售。由于这些茶叶在形态特征上与常见茶叶不同,而且其氨基酸含量特别高,茶叶滋味鲜爽,受到刚广大消费者的亲睐。

一些观赏性状强的茶树资源具有形态多样、繁殖能力强、易造型、花期长等特性,因而在盆栽盆景、庭院造景、绿地建设道和路绿化等方面等方面具有应用潜力,成为绿化园林的一部分。

2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20世纪 60年代,地理信息系统( G I S )开始迅速发展,成为一项地理学研究技术。茶园管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近几年,社会经济环境与自然资源环境的日益变化,共同影响着茶叶的生产,使得茶叶在复杂的环境中风险性和变异性不断增加。再加上复杂的茶叶种植系统包含土壤、植被、茶树品种等诸多要素,每日都会产生的大量数据,其中也包含空间数据。如果采用传统的数据管理系统与方法进行处理,就会因为局限性而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我国茶场开始引进GIS系统,有效利用GIS所特有的空间信息管理与处理加工功能进行信息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 推广生态茶园模式

3.1 茶树栽种方面

生态茶园主要是在一片茶园上通过人力措施进行组合的生态系统,不仅栽种茶树,还要套种林木、绿肥、农作物、土壤微生物、茶园病虫害及其天敌等生物群落,遵循生态平衡的原则,使得茶园就像一个小型的“自然界”。在这个生态系统内,茶树的生长可以与茶园生态环境形成和谐统一。

在生态茶园的整体规划上,可以概括为“山顶戴帽,山腰系带,山脚穿鞋”几个字。具体而言,就是有效利用土地,“山顶戴帽”就是将防护林种植在茶园顶部;“山腰系带”就是在茶园道路两侧及周围种植隔离带;“山脚穿鞋”即就是将果树或其他林木种植在茶园底部。

在垂直配置上,茶园可以形成“乔一灌”2层结构,上层种乔木,下层种茶树,也可以形成“乔―灌―草”3层结构,上层种乔木,下层种茶树,地面种植豆科矮杆作物或绿肥。值得注意的是,生态茶园中应该“因地制宜”,依据不同地段、坡位的具体情况来统筹兼顾茶树和伴生林木、农作物效益。

3.2 管理技术方面

管理土壤,包括中耕除草、施肥、灌溉、水土保持等几个方面,这是茶树栽培技术的中心环节。栽植前,为了提高蓄水能力,应做好深翻改土、增加孔隙、熟化土壤等准备工作。定植后,则要依据茶园杂草的生长情况,有选择地在茶季间隙期“浅耕除草”。比如,在茶树“封行”后,要适当减少浅耕除草,而在茶“封园”后,要每年或隔年进行一次深耕。

管理树冠,修剪是增强树势,获得茶树高产稳产的关键,也是延长茶树经济年龄的有效途。而幼龄茶树还可以通过定型修剪来加速扩大树冠,以达到提早开采的目的。除了修剪茶树之外,还要定期修剪行道树、遮荫树和防护林,使得茶园内合理的密度和遮荫度得到保持,这样可以确保茶园内的透气通风条件,为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供条件。

防治病虫害,一般情况下,茶园可以通过改善透光通风条件,将病虫害滋生的场所消灭。或者可以发挥“小自然界”的优势,利用“弱肉强食”的生物食物链,将专吃茶树害虫的益虫、益鸟或有益的微生物、病毒投放在茶园中,不用施药就可以消灭茶树害虫。

综上,有效利用茶树特异资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推广生态茶园是我国茶业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有机茶;栽培技术;丘陵岗地;鄂东北

中图分类号:TS201.6;S5-33;S280(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6-3861-05

有机茶是指在无任何污染的产地,按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和方法生产出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的鲜叶原料,在加工、包装、贮运全程中不受任何化学品污染,并经有机茶认证机构严格审查颁证的茶叶[1]。有机茶要求茶叶产地远离污染,茶叶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农药、肥料等化学物质,茶叶加工过程中不受机具和燃料的污染,茶叶制品中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食品防腐剂、添加剂、人工色素等物质,茶制品生产、提取过程中不使用有机溶剂,并且在贮藏、运输、销售各环节中不受污染。有机茶的认证工作由国家批准的有机茶或有机食品认证部门负责,其特别强调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要求建立质量跟踪控制体系,如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就可以从市场一直追溯到茶园。近年来湖北省有机茶栽培面积逐年扩大,茶叶质量越来越高,全省已有72个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国际、国内有机茶认证[2],湖北省孝昌县的管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就名列其中。管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多年来大力开发有机茶,打造出了一系列名牌产品;课题组以该企业有机茶生产基地为试验点,针对鄂东北丘陵岗地发展有机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年的系统研究,最后将当地适合有机茶生产栽培与管理的技术组装配套,实现了系统化、规范化,完善了鄂东北丘陵岗地茶区有机茶生产技术体系,推动了鄂东北丘陵岗地茶区有机茶的生产规模扩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现将鄂东北丘陵岗地有机茶生产栽培与管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管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有机茶生产基地概况

试验于2008~2011年在管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有机茶生产基地完成。该公司位于湖北省孝昌县,是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私营农业企业,管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拥有大型冷藏库和设备齐全的加工包装车间,其有机茶生产基地位于湖北省孝昌县小悟乡观音湖生态旅游区纵深处的大悟山南侧,茶树种植地平均海拔在600 m左右,总面积在200 hm2以上;现有可采茶园67 hm2,其中有机茶园28 hm2,基地周围联营茶园152 hm2,遍及小悟乡的33个行政村、1 500户茶农;鲜叶生产量大,品质极佳。该茶树种植生产基地位于大别山南麓,以中山、低山-丘陵地形地貌为主要特征, 属长江中下游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山间时常云雾缭绕,农业生态气候条件特别适合茶树生长。

2 鄂东北丘陵岗地有机茶园建植技术

2.1 选址及环境要求

有机茶园对环境条件要求很高,茶园要远离城市和公路,周围5 km内不得有排放有害物质的工厂、矿山等的存在,以海拔较高、不受外来污染、环境条件优越的山地或丘陵地带为宜[3]。建园时要对茶园环境的水、大气、土壤等立地条件各项指标进行测试,茶园周围的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规定的一级标准要求[4];茶园的用水质量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旱作农田灌溉水质要求[5];茶园的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国家规定的Ⅰ类土壤环境质量要求[6];主要污染物的含量限值为:镉(Cd)≤0.20 mg/kg、汞(Hg)≤0.15 mg/kg、砷(As)≤15 mg/kg、铜(Cu)≤50 mg/kg、铅(Pb)≤35 mg/kg、铬(Cr)≤90 mg/kg。茶园土壤要深厚,有效土层应超过80 cm,养分含量全面而且平衡,在0~45 cm土层里的有机质含量不得少于15 g/kg,有效氮含量不得少于120 mg/kg,有效钾含量不得少于100 mg/kg,有效磷含量不得少于20 mg/kg[7]。管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有机茶生产基地处在风景秀丽的观音湖生态旅游区内,经过测试,环境条件各项指标均符合有机茶的生产与发展要求。并且在建园后也在持续保持其环境条件符合有机茶生产的要求,因为适时跟踪检验检测环境条件是非常必要的。

2.2 茶树种植要求

由于鄂东北丘陵岗地在冬季的气温较低,无性繁殖的茶苗只适合在春季日均温达10 ℃左右时栽植,不应在寒冷的冬季定植;定植方式可采用矮密型双行种植方式,即双行密植,行业内推荐的定植规格是大行距150 cm、小行距33 cm、丛距33 cm,密度90 000株/hm2左右,树冠高度控制在70~80 cm有利于冬季抗寒和夏季抗旱管理。管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有部分茶农在2007年底栽培了一部分无性茶苗,结果遇到了2008年早春的大雪,茶苗全部被冻死;而试验所栽培的无性茶苗是在2008年3月栽培的,结果茶苗全部成活。可见在该地建设有机茶园时,要注意栽培时间和栽培方式。

2.3 建设防护林

有机茶园要求与一般生产茶园、大田作物、居民生活区等相隔水平距离1 km以上,且中间要有隔离带。在建设有机茶园时,设立防护林是非常重要、不可缺少的技术要求。当地冬季的西北风比较大,对茶树的冻害影响较严重。防护林隔离带的宽度应在50 m以上,防护林植物以冬季不落叶的树种为佳,我们在试验区的防护林主要种植了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和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Thunb.) Lour.],配合当地乡土树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Englem.)混植,结果在冬季的防风效果较好。

3 鄂东北丘陵岗地有机茶栽培技术

3.1 茶树建园技术

3.1.1 茶树良种的选择 为建设高产优质茶园,选用优良茶树品种是先决条件,但在选用良种时,应该考虑生产目的茶类的要求。在鄂东北丘陵岗地茶区主要生产名优绿茶,所以选择春季发芽早、春茶产量高、叶形较小的中小叶种品种为宜,如龙井43号(C. sinensis cv. Longjing No.43)、福云6号(C. sinensis cv. Fuyun No.6)、福鼎大白(C. sinensis cv.Fudingdabai)等。

3.1.2 茶树种植方式 茶园合理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试验采用大行距120~150 cm×小行距33 cm×丛距15~33 cm、双行密植种植方式,密度75 000~90 000株/hm2左右。这种种植方式有利于茶树个体和群体的共同协调发展,能迅速形成宽阔的绿叶蓬面,能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资源,快速成园投产[8]。

3.2 茶树树冠培养及修剪技术

茶树树冠的大小、生长势与茶叶产量和质量密切相关[9]。要实现有机茶高产、优质和高效,茶树的树冠培养技术是关键。此外,成年有机茶园的轻修剪、深修剪和重修剪以及台刈也十分重要。

3.2.1 幼龄茶树的树冠培养技术 幼龄茶树的树冠培养技术可归纳成三个字,即“矮、宽、壮”。“矮”即茶树高度要适中,一般控制在70~80 cm高为宜;“宽”即茶蓬面的宽度要求大;“壮”即要求茶树骨干枝粗壮、结实。幼龄茶树的定型修剪分4次完成,第一次定型修剪是在茶树栽植一年后、树高30 cm以上时,对离地15 cm以上的主枝和部分侧枝实施修剪;第二次定型修剪是在二年生茶树树高达50 cm以上时,将离地30 cm以上的枝梗全部水平剪去;第三次定型修剪是对三年生茶树将离地55~60 cm以上的枝梗全部水平剪去;第四次定型修剪是对四年生茶树在离地60~70 cm左右处剪成弧形,并培养树冠。幼龄茶树贯彻“以养为主,适当打顶”的采养方法,即在茶梢生长达到定剪高度以上后进行打顶采摘,主要是防止早采、强采和乱采。

3.2.2 生产茶园的轻修剪与深修剪技术 茶树的轻修剪或深修剪是为了控制茶树树冠的高度和剪去细弱枝(鸡爪枝)、复壮树冠、提高茶树育芽能力、扩大有效采摘面而制订的修剪方式。轻修剪每年进行一次,在鄂东北丘陵岗地茶区,应该在上年秋季或次年春季的3月10日前完成;秋季修剪如果太早,容易抽出晚秋梢,这会在冬季遭受冻害,而修剪太晚,对春季名优茶生产将产生不利影响。深修剪一般间隔3~5年进行一次,每次深剪一般剪去树冠面向下10~15 cm的所有枝条[10],以促发新梢。

3.2.3 衰老茶树的重修剪或台刈技术 根据茶树衰老程度不同,采用重修剪或台刈的方式,以达到增强树势和更新复壮茶树的目的。重修剪应剪去茶树高度的1/2~2/3,或离地30 cm处齐头剪去;台刈是在离地5~10 cm处剪去以上的全部枝梗。经过重修剪或台刈的茶树要注意肥水管理,正确培养树冠,防止过度采摘。

4 鄂东北丘陵岗地有机茶园管理技术

4.1 有机茶园的土壤管理

土壤是有机茶生产的基础,保水、保土和培肥土壤是有机茶园土壤管理的中心环节。有机茶园土壤管理强调以下技术措施:①茶园四周要建隔离沟,修筑等高梯田,茶树等高条植;茶园内修筑竹节沟以拦截水土,防止水土流失。②建立合理的茶园生物覆盖面,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土壤,增加雨水入渗率,减少地表径流量。③茶园铺草,对常规种植的三年生以下幼龄茶园和重剪、台刈的改造茶园,要用秸秆、碎草等有机物覆盖土表,从而改善土壤环境、培植土壤生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性、减少水土流失和抑制杂草生长。④合理耕作,对于土壤肥沃松软、无杂草、树冠覆盖率高的茶园,应实行减耕或免耕方式;对于土壤板结,杂草较多的茶园,要做到土壤浅耕与除草相结合、深耕与施基肥相结合,提倡使用生物手段(如放养蚯蚓等)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11]。

4.2 有机茶园的施肥技术

有机茶园的肥料种类必须经过严格选择,防止滥用。主要施用没有受到重金属、农药及其他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或经过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如人类排泄物、家禽家畜排泄物、人工堆沤肥、海产品废料等。可以施用天然的矿物质, 如矿硝、矿产钾盐(无水钾镁矾等)、白云石、磷矿粉等。可以施用由生物技术生产的有机液肥做叶面肥。允许施用经有关部门批准的持有生产许可证的正规厂家生产的有机茶专用肥;不能施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垃圾、工业废水废渣及其他污水等,禁止施用各种化肥,如尿素、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各种复合肥、复混肥、稀土元素肥料、生长素以及化学合成的各种叶面营养液等。有机茶园谨慎施用的肥料包括硫肥和微量元素叶面肥,如硫酸铜、硫酸锌、钼酸铵、硼砂等,只有在缺素的条件下才可施用,但喷洒浓度要控制在100 mg/L以下[12]。

为确保有机茶高产优质生产,在幼龄茶园期间除了重视施用农家有机肥外,还必须重视间作豆科(Leguminosae)绿肥作物,以便充分利用豆科作物的根瘤固氮特性来提高土壤含氮量。如秋播的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大荚箭舌豌豆(V. sativa L.)及蚕豆(V. faba L.)等,春播的大叶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a Ait)、速生乌豇(Vigna cylindrica Skeels)、柽麻(Crotalaria juncea L.,)、伏花生(Arachis hypogaea L.)、黑毛豆[Glycine max(L.)Merr.]、米豆[V. umbellata(Thunb.)Ohwi et Ohashi]等。在茶树成园后要加强有机肥的施用,特别是施用养分含量高的有机肥,如茶子饼肥、鱼粉、豆饼肥、蚕蛹、血粉、屠宰场下脚料、矿产钾盐、矿硝等,有条件的地方还可施用有机茶专用肥。在茶树生长季节, 为了促进茶叶增产和品质提高, 也可以叶面喷施由纯生物技术生产的氨基酸液肥等。有机茶园允许施用的肥料一览见表1,禁止施用的肥料一览见表2。

4.3 鄂东北丘陵岗地有机茶园虫害及冻害防治

鄂东北丘陵岗地有机茶园在生长过程中往往受到虫害和冻害的影响,特别是冬季及早春的冻害对春季名优茶的生产及全年的经济效益影响重大;在生长季节里,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 Fab.)、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Strand)等时有发生,对夏秋茶及全年茶叶总产量影响较大。

4.3.1 虫害防治 有机茶园病虫害控制关键在于保持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主要控制技术措施包括保护茶园生物的群落结构以维持茶园的生态平衡,优先采用农业技术措施以加强茶园栽培管理,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以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有条件地使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①利用“林中茶”种植模式保护茶园生物多样性,维持茶园生态平衡。在茶园周边多种树,茶园内行道旁种植遮阴树,在风口处建防风林。②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加强茶园栽培管理。通过春季和秋季及时分批采摘茶叶可以带走部分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 de Fonscolombe)、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 Quaintance)卵并有效抑制茶小绿叶蝉、茶蚜、茶橙瘿螨(Acaphylla theae Watt)的大发生;秋季9~10月施基肥可以灭杀茶刺蛾(Iragoides fasciata Moore)、茶象甲(Curculio chinensis Chevrolat)和茶尺蠖已经入土中的蛹;冬春培土可以防止部分虫卵和蛹茧的孵化与羽化;春茶后的5月在需要改造的茶园进行深修剪、重修剪或台刈,秋茶后进行轻修剪等都可以有效抑制茶叶害虫的大发生。另外,利用灯光与色彩诱杀害虫、机械捕捉害虫、选用抗病抗虫品种、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秋季深翻晒土、清洁茶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农业技术措施,都可达到有机茶园防治虫害的目的。如在5月下旬和9月下旬使用叶蝉信息素诱捕器诱捕假眼小绿叶蝉(E. vitis Gothe)雌雄成虫非常有效。③积极倡导生物防治技术。在管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有机茶园的病虫害防治试验中,利用生物农药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ctropis obliqua nucleopolyhedro virus,Ecob NPV)液在1~2龄幼虫期喷施浓度为2×1010PIB/L的稀释液防治茶尺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可在茶尺蠖幼虫期喷施1 000倍苏云金芽孢杆菌水剂稀释液或100倍油剂稀释液进行防治,效果也不错;在夏秋季于茶毛虫3龄期,喷施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 nucleopolyhedro virus, Eups NPV)制剂稀释液能获得良好防治效果。另外,通过保护茶叶害虫的天敌如灰喜鹊(Azure-winged Magpie)、青蛙(Rana nigromaculata Howell)、蜘蛛(Araneida)、茶尺蠖绒茧蜂(Apanteles sp.)等都能取得一定的防治茶园害虫的目的。④使用植物源农药,如苦参碱、印楝素等,可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和茶尺蠖的发生。

4.3.2 冻害防治 鄂东北丘陵岗地茶区主要生产春季名优绿茶,但茶园冻害对企业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如2008年春季的大雪使管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早春名优茶产量下降了50%左右,名优茶的品质也大大下降。茶树受冻后不仅生长受阻、产量下降,而且叶片花青素含量增加,成叶的边缘变褐,叶片呈紫褐色,嫩叶出现“麻点”、“麻头”等非绿色斑点(块),造成茶叶滋味苦涩,品质下降幅度大,严重影响当季茶叶的经济效益。所以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茶树冻害,确保茶树安全越冬,一旦冻害发生,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地挽救措施,使茶树尽早恢复生长,从而保证茶园的持续稳定生产。①冻害预防的措施。茶园四周要设置防护林,夏季茶树行内铺草保墒,进入秋冬季对茶行深耕培土、重施有机肥等,接到冻害预报后及时准备熏烟材料并在冻害来临前点火熏烟防冻,增强茶树的抗寒能力。新茶园栽植茶树的时间不应该在冬季完成,应该在3月种植较好,以避开冬季冻害。②冻害挽救的措施。茶树一旦遭受冻害,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挽救措施,使茶树尽早恢复生长。在雪后的化雪时注意预防风害,可先除去茶树上的雪,再覆盖稻草或塑料薄膜等防止冷风冻害;在气温稳定回升后及时修剪,剪除受冻枝叶,及时补充肥水。如在2008年春季,管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对28 hm2有机茶园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冻害后处理,当年树势就得到了恢复,为来年的茶叶丰产奠定了基础。

5 小结

以湖北省孝昌县的管氏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有机茶生产基地为试验点,针对鄂东北丘陵岗地发展有机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4年多的系统研究,将当地适合有机茶生产栽培与管理的技术逐渐补充、组装配套,实现了系统化、规范化,完善了鄂东北丘陵岗地有机茶生产的主要栽培和管理技术体系。其技术要点如下:一是有机茶园建园的选址必须是茶园周围的环境质量要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定植方式实行矮密型双行种植方式,茶园的防护林隔离带不可或缺;二是根据生产目的茶类的要求选用适合对路的优良茶树品种,针对不同定植后茶树年龄实施合理的树冠培养及定型修剪技术,切实防止过度采摘;三是科学有效地实施有机茶园的土壤与施肥管理,严格选择施用的肥料种类,重视施用农家有机肥,重视间作豆科绿肥作物,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物活性、改善土壤结构、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四是保持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先采用农业技术措施加强病虫害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以提高自然生物防治能力,有条件地使用植物源和矿物源农药;五是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茶树冻害,确保茶树安全越冬,一旦冻害发生,要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地挽救措施,使茶树尽早恢复生长,从而保证茶叶的持续稳定生产。

参考文献:

[1] 宗庆波,匡 胜.湖北省有机茶生产现状与开发思路[J].茶叶,2002,28(2):62-64.

[2] 湖北省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 2010年湖北通过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认证有机茶[EB/OL].http:/// greenfood/tabid/614/InfoID/21781/frtid/583/Default.aspx,2011-04-11.

[3] 卢振辉,傅尚文,刘 新.有机茶无公害茶生产技术[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1.37-47.

[4] 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

[5] GB 5084-19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S].

[6] 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

[7] NY/T 5197-2002,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S].

[8] 吴月德.有机茶栽培土壤管理和施肥技术[J].福建农业,2012(2):9.

[9] 俞永明.无公害茶的栽培与加工[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2.

[10] 徐 勇.茶树修剪技术小议[J].茶业通报,2012(1):27-28.

篇3

关键词:油茶;栽培;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7008602

1 引言

油茶属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与油橄榄、椰子及油棕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的主要产品是茶油,由于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含量低,长期饮用对预防心血管硬化、心血增高有显著的作用,所以被誉为“东方的橄榄油”。油茶一般3年挂果,5~7年进入盛果期,盛果期长达几十年。

枞阳县雨坛专业合作社2010年引种栽植30亩油茶(皖潜1号,皖潜2号),经5年多的科学栽培管理,现在所有茶树都已挂果,根据标准地采摘鲜果折算亩产达604.5 kg,其表现性状良好,由此可见,油茶适合枞阳县丘陵及山地大面积推广栽培,现将其栽培管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2 主要造林技术

2.1 苗木的选择

2.1.1 选用优良品种及科学配比

苗木的质量是影响茶园建园的关键,因此选择油茶苗木必须采用省林业厅审定适合当地的良种,如长林系列、大别山系列、皖潜1号、皖潜2号等。

又由于油茶是异花授粉植物,为提高油茶坐果率,每片油茶园至少要选择3个以上花期,果实成熟期尽量一致的优良品种,比例一般按2∶2∶1或1∶1∶1混种。

2.1.2 选择壮苗种植

嫁接苗非帖木萌芽苗,一年生优良嫁接苗高20 cm,二年生嫁接苗高25 cm,地径0.35 cm,根苗必须根系完整,无病虫害(表1)。

2.2 油茶园的选址

油茶对造林地要求不甚严格,凡生长有映山红、杉木、茶树、马尾松等植物的丘陵、山地均可作为油茶造林地.为实现高产稳定,油茶林地应选择红壤、黄壤、红黄壤地,土层深度60 cm以上,土质疏松、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地下水位在1 m以下,pH值4.5~6.5。海拔高度100~500 m的低山丘陵地区,应选择阳光充足的阳坡和半阳坡,坡向以南向、东向或东南向为好,所选林地要开阔,无寒风,坡度25°以下的中下坡为宜。

2.3 科学整地

在造林前一年秋冬季进行整地,根据立地条件、地形、坡度以及林粮间作的要求,因地制宜进行全垦、带垦或穴垦。凡坡度在15°以下,水土流失不严重,林粮间作的都可采用全垦整地,进行全面深挖,清除树根、石块等杂物,然后挖穴,坡度较大的宜采用沿水平线带状整地或水保鱼鳞坑整地,带宽1~1.5 m,带与带间隔1.5m的草埂,防止水土流失,穴要排成品字形,以便层层拦蓄水土,穴的规格为60 cm×60 cm×60 cm,株行距为2 m×3 m或3 m×3 m。

2.4 回填

在栽植前一个月进行,在每穴施鸡粪、牛粪、菜籽饼等农家肥2~5 kg,填土拌匀,回填待栽。

2.5 造林

油茶造林有直播、植苗及扦插方法,但以植苗最为普遍。植苗在冬、春季均可,最好早春,轻粘土宜阴天栽,沙壤土宜雨天栽,壤土宜雨后晴天栽,植苗时,穴土要细碎,苗干要端正,略为深栽,根系舒展,分层密接,上覆松土,对于营养杯苗,尽可能保持营养土不被破碎,避免伤及根系。不同品种的油茶苗,要按比例混合栽植,嫁接苗的栽植深度以嫁接口露出地面为宜。

3 抚育管理

3.1 及时补植及培蔸

发现缺株和病株,要以同龄壮苗补植,并加强管理,使补植苗与林地幼苗生长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对未栽正的或根系的苗木要及时扶正及培土。

3.2 除草松土

一般要连续抚育3年,每年抚育两次,主要是除草、松土、培蔸、培土和扩穴。第一次在5~6月份,第二次在8~9月份。松土深度以3~5 cm为宜,要求不伤根、皮、枝;蔸边浅,冠外深,对成年油茶每年冬季结合施肥深挖一次,垦复深度以20 cm以上为好。

3.3 实行林粮间作,以耕代抚

新造油茶林地,可在林内间种豆科、花生、绿肥等矮杆作物,忌用藤蔓作物。结合作物管理,以耕代抚,促进幼树生长。间作距离树蔸50 cm以上。

3.4 合理施肥

幼林施肥以氮肥为主,配合氮磷钾肥,定植当年6~7月份根系恢复后,适当浇些稀薄的人粪尿,或每株施25~50 g的尿素或专用肥。不宜过多,以免造成肥害;第二年3月份新梢萌动前施速效肥,每株100~400 g;12月上旬以每株5 kg土杂肥或人畜粪肥为越冬肥,随树体增长,施肥量适当增加,5~7年后进入盛果期。3月份施速效肥,每株5~10 kg,11月份施农家肥每株10~15 kg,每次施肥采取环状沟施,即沿树冠投影外缘挖深30~40 cm的环状沟或半月形沟,把肥均匀放入。

3.5 整形修剪

(1)1~2年幼树保留春梢,培养主枝和副主枝。

(2)定干一般主干高80~100 cm,促进树体的生长发育,形成饱满分枝,均匀的树冠,控制油茶早期结实,促使部分用于抽发壮枝,扩大树冠。

(3)4~5年后中下部内膛枝可让其适当挂果,把上部花芽抹去,幼树修剪宜轻,除去脚枝、病虫枝外,密生枝、高叉枝、重叠枝可根据实际情况酌量合理修剪。

(4)修剪应在茶果采收后到春梢萌发前进行,以早春为好。

(5)修剪的步骤是:先剪下部,后剪中上部,先修冠内,再修冠外,要求小空,内饱外满,左右不重,枝叶茂繁,通风透气,增大结果体积。

(6)修剪一般向阳宜轻剪,阴坡要重剪,密林重剪,稀林轻剪,冠下重剪,中上轻剪或不剪,幼树轻剪,同时油茶是梢顶开花结果,所以只能疏删,不能短截。

(7)修剪的剪口要平滑,剪下的病虫枝,寄生枝应尽快搬到林外烧毁。

3.6 蓄水保土

为防止水土流失,油茶行间应沿水平方向开挖竹节沟,沟宽40cm,深50cm,节长1~2 m,每年在垦复油茶树时,结合清理沟内杂物与淤泥。

3.7 保护和引放土蜂

在土蜂多的地方要保护土蜂,在向阳坡可以人工引放土蜂,通过土蜂传媒,促进油茶异花授粉。

4 主要病虫害防治

4.1 主要病害

(1)炭疽病,主要在果实、叶、枝和树干上发病,造成果实开裂,果实和叶片的大量脱落,枝条死亡,树干溃疡等,严重影响树体生长和茶果产量,甚至植株死亡。

防治方法:①冬季用50%多菌类,可湿性粉剂500倍液;②夏季在发病期用50%退药特可湿性3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内吸性杀菌剂防治。

(2)软腐病,由真菌引起,主要在果实、叶、芽和梢上发生造成大面积落叶落果,芽梢枯死,通常3~6和10~12月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方法:主要通过营林和管理措施,改善通风条件的预防为主。用1%波尔多液50%多菌灵300~500倍液。

(3)根腐病,主要为害一年生苗木,先侵染苗木根部,患病组织初期褐色,后长出白色绵毛状物,受害苗木根部糜烂,叶片凋落,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发病后尽可能清除重病株,以熟石灰拌土覆盖或50%退菌特,50%多菌灵等浇灌根茎处。

4.2 害虫的防治

能造成经济损失的油茶害虫主要有以油茶尺蠖和茶毒蛾为代表的食叶害虫,包括刺蛾类、蓑蛾类、金龟子类和叶甲类;以茶梢尖蛾和油茶绵蚧为代表的枝梢害虫,包括油茶蛀梗虫和蚧虫类;以蓝翅天牛为代表的蛀干害虫;以及种实害虫茶籽象甲等。防治措施应综合考虑如下几点。

(1)采用综合治理的措施,从加强营林管理,增强树势破坏和恶化害虫的生存和为害环境,通过修剪、清除或减少病虫枝、过弱枝,削除越冬害虫,采用生物防治,保护 。

(2)对鳞翅目和销翅目等食叶性害虫,可在2~3龄时用90%敌百虫,50%辛硫乳油等防治有较好效果。

(3)对蚜虫和介壳虫等刺吸式害虫,可用40%乐果乳油或氧化乐果乳油防治。

(4)对茶梢蛾等钻蛀害虫,在成虫盛发时,卵初孵化时或幼虫在转移柱梢盛期以40%氧化乐果等强渗透内吸作用化学农药喷洒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余付本.安徽省乡土树种造林技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篇4

关键词 龙泉金观音茶园;栽培;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7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052-01

龙泉金观音茶园是选择茗科1号、金牡丹等茶树良种开发的适制乌龙茶、红茶的新茶园。近年来,龙泉市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凭借名校院所的科技支持,引进了茶树良种茗科1号等新品种,成功地开发了龙泉金观音乌龙茶、红茶产品。现栽培的面积已近2 000 hm2,企业和农户的栽培管理水平日渐提高。现将龙泉金观音茶园栽培管理技术总结如下。

1 高标准建园

选择茗科1号、金牡丹等茶树良种。龙泉金观音茶园应选择在海拔900 m以下、坡度25°以下山地或丘陵地,地块内无潴水,集中连片、有规则的缓坡较为理想。采用双行单株条植或单行条植的方式进行种植。双行单株条植即大行距1.5 m,小行距26~33 cm,丛距25 cm,每丛植茶苗1株,种植茶苗的密度在6.0万株/hm2以上。单行条栽茶园:种植的行距在150 cm左右,丛距33 cm左右,种植密度约19 950丛/hm2,每丛种2~3株,共需苗6.0万株/hm2左右。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对于茶园内的排灌沟和蓄水沟,应合理地进行设置,确保茶园达到旱可灌、涝可排的目的。龙泉金观音茶园应及时建立喷灌系统,这点尤其重要,其是龙泉金观音乌龙茶秋茶品质和产量的有力保障。根据往年观察,山地茶园由于缺水造成品质最好的龙泉金观音乌龙茶秋茶减产甚至颗粒无收的情况时常发生,致使当年效益减少近1/2。因此,有水源条件的茶园尽量安装喷灌系统,以保证茶园的高产高效[1]。

2 合理施肥

龙泉金观音茶园在生产中应重视有机肥的施用,配施磷、钾肥或茶叶专用肥,减少氮肥的施用。一般在全年茶季结束后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施用一定量的复合肥,以促使茶梢的健壮生长,增加叶片的厚度,丰富茶叶内的物质含量,增加茶叶产量,与常规施肥的茶园相比,茶叶产量增加可超过15%。全年茶季结束后进行施肥,可在茶园耕锄的基础上进行,施有机肥3.00~3.75 t/hm2、过磷酸钙225~375 kg/hm2、饼肥2 250 kg/hm2、硫酸钾150~225 kg/hm2。对于幼龄的茶园,可适当地减少施肥量,施肥时在离茶树根颈部的15~45 cm处挖深20~25 cm的条形沟;对于成年的茶园,应适当地增加施肥量,施肥时在茶行间挖深20~30 cm的条形沟,施肥结束后应及时地覆土[2]。

3 病虫害防治

龙泉金观音茶园以生产红茶和乌龙茶为主,乌龙茶鲜叶要求一定的成熟度,鲜叶留养时间长,与生产绿茶茶园的病虫种群不同,防治的方法也有所不同。龙泉金观音茶园以农业防治、生物物理防治为主,注重茶园生态建设,强化茶园对病虫害自身的调控能力。主要利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等绿色防控技术,尽量压低虫口基数,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确保茶产品的质量安全。一般可放置粘虫板450张/hm2,可有效地对茶园的害虫进行防控。

4 采摘技术

4.1 茶叶采摘期调控

对于幼龄的茶园,应及时地进行定型修建,一般在茶苗的平均高度超过20、40、50 cm时分别进行,剪口的高度分别控制在与地面的高度15、30、40 cm以上,同时配合增施肥料、采高养低等措施,迅速地对茶园树冠的覆盖率进行提高,培养出丰产树冠,保证茶园的早产与高产[3]。对于成龄的茶园,其修剪应该在夏茶后进行,修剪后可促进高档春茶、秋茶产量的提高,有效地减少了夏暑低档茶的产量,增加整体的经济效益。夏茶后修剪的作用:一是控制好茶树的高度,使金观音茶树不会太高,不易老化;二是调节、控制秋茶的采摘时期。龙泉金观音乌龙茶采摘时间以9月下旬至10月下旬为宜。夏茶后适时修剪可避免秋茶采摘过早,影响品质,或采摘过迟造成冻害,影响产量。一般情况下,修剪后52~58 d秋梢即可达到龙泉金观音乌龙茶的采摘标准。因此,秋茶采摘的时间要根据夏茶后修剪时间、轻重以及气候条件、茶园管理水平而确定,而确定夏茶后修剪时间是至关重要的[4-5]。

4.2 采摘方法

根据生产茶的种类,确定合理的采摘方式。根据季节的适制性,春季前期生产龙泉金观音红茶,后期生产龙泉金观音乌龙茶;夏季生产低档红茶,秋季生产龙泉金观音乌龙茶。生产上,同时需要对市场供求及劳动力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以确定生产茶类。龙泉金观音乌龙茶在采摘时应根据采摘的标准进行,做到“树冠内、外分批采,成熟一批,采摘一批”,达到提早采摘、延长采摘季节、提高鲜叶匀度的目的。对于多茶类的生产地块,在春季进行采摘时,应先采摘茶树上细嫩的芽叶进行红茶的加工,待留在树上的单片叶具有一定成熟度后再采摘进行龙泉金观音茶的制作,以提高多茶类茶园的整体效益。夏茶的采摘应按照红茶的标准及时进行,秋茶按乌龙茶的采摘标准进行。春季红茶要求细嫩采,夏茶按1芽1叶或1芽2叶及时采。用于制作乌龙茶的鲜叶对成熟度和均匀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在中小开面2~3叶时进行,在天气晴好的情况下于9:00―16:00进行采摘,(下转第55页)

(上接第52页)

此时采摘的鲜叶质量最佳,一般不宜在阴雨天进行采摘。龙泉金观音乌龙茶的采摘应做到分批采摘,以保证每一批采下的鲜叶原料的嫩度及叶片的大小基本一致,以有利于后期的加工。当茶园中10%~15%的芽梢已达中开面时即可进行采摘,在春季,茶青具有较好的持嫩性,采摘时应以中开面为主;秋季气候干燥,嫩梢的持嫩性不佳,采摘时应以小开面为主。

5 参考文献

[1] 焰,吕立哲,汪威江,等.机采茶园栽培管理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8(3):42-44.

[2] 葛晋纲,刘海洋.茶树栽培及茶园管理技术的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659-13662.

[3] 毛贵飞,郎进宝,汪碧丽,等.茶叶生产的发展与衰老茶园改造[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1):94.

篇5

【关键词】循证护理;肿瘤手术;无瘤技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tumor free techniqu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9 to June 2010, 150 patients with tumor were treated with tumor free technique surgery. Then,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ermed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and regular nursing group. Compare these two groups with operation time, the average length of time in hospital, degree of satisfaction, health knowledge score and 1 year survival rate. Analyze the survey results. Results: The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was much lower than the regular nursing group in operation time, the average length of time in hospital, but much higher than the regular nursing group in degree of satisfaction, health knowledge score and 1 year survival rate. Conclusion: Using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tumor operation with tumor free technique can improve patients' satisfaction and 1 year survival rate. Nursing effect is satisfactory.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nursing; Tumor operation; Tumor free technique

循证护理(EBM)是医学护理领域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观点和思维。我国临床护理实践经验证实循证护理在临床中应用效果良好。无瘤技术是应用于肿瘤治疗过程中一种技术,其目的在于减少和防止癌细胞沿血道、淋巴道扩散以及癌细胞创面种植,有效防指肿瘤的医源性扩散与种植,提高肿瘤的手术治疗效果。目前,EBM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肿瘤手术无瘤技术配合过程中。现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肿瘤手术无瘤技术的配合中循证护理应用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150例采用无瘤技术进行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60例肿瘤患者中男性88例,女性62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35.1岁。肿瘤患者中患消化道肿瘤者78例,妇科肿瘤36例,骨癌12例以及头部肿瘤14例。将所有肿瘤患者随机分成循证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所患肿瘤类型等方面具有可比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比较循证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患者在等候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满意度、1年生存率和护理知识方面的情况。护理知识评价包括术前用药目的、术前备皮、饮食要求、术后活动要求、减轻疼痛方法等,按打分计算,满分为100分。对于患者满意度调查,在患者出院前请其填写调查表,结果以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5个级别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处理,运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P

2 结果

循证护理组的手术等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恶性肿瘤患者在进行肿瘤手术过程中造成的肿瘤细胞种植或转移会给肿瘤患者的手术的成功率及手术治疗效果带来严重的影响,直接威胁着肿瘤患者的生命。目前,医学领域逐渐发展起来的无瘤操作技术可以避免或者减少肿瘤手术过程中人为因素造成的肿瘤经血行转移或局部肿瘤细胞的种植,以期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尽量延长肿瘤患者的无瘤生存期[1]。近年来护理领域中备受人们关注的循证护理是指以有价值、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护理过程中的问题,寻找医学研究中实证,运用实证,为患者们提供整体化的护理,在注重统一化护理行为的同时又不忽视个体化的护理[2, 3]。在肿瘤手术无瘤技术配合中我们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收集无瘤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恶性肿瘤手术的种植转移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针对影响无瘤技术的各种因素制定并实施肿瘤手术无瘤技术配合方法。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应用循证护理后,循证护理组的手术等候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常规护理组;而循证护理组的满意度、1年生存率及护理知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该结果说明循证护理可以弥补传统护理的不足,有效提高手术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在寻求和运用证据的过程中,可以提高护士们的业务水平。另外,做到有法可依,不仅维护患者的利益也维护护理人员自身得合法权益。因此,循证护理在肿瘤手术无瘤技术配合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玉梅. 我国临床实践中循证护理的运用情况与影响因素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11): 981-983.

2、陈慧芳, 项国梅. 恶性肿瘤手术无瘤操作技术的配合体会[J]. 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10): 26.

篇6

摘要:介绍了茶树菇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期指导菇农在茶树菇栽培中解决污染率高、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

茶树菇(Agrocybechaxinggu)又叫茶薪菇、茶菇、杨树菇、柳松菇、柱状田头菇,其营养丰富,香味浓郁,味道鲜美,是一种具有开发前景的珍稀食用菌。近年来,武夷山市茶树菇栽培规模逐渐壮大,形成了茶树菇产业。但由于茶树菇栽培历史不长,在栽培中仍存在污染率高、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现将其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一、栽培季节

茶树菇通常在春、秋季栽培出菇,但当季出不完菇,需经越夏、越冬处置,到气温适宜时,菌袋才能出完菇。这不仅使菌袋营养损耗大,而且降低了栽培设施、资源的利用率。因此,武夷山市栽培茶树菇,选择在冬季或秋未冬初进行,经冬季和早春季发菌,菌丝即可长满全袋,待春季气温回升适宜出菇时,即可进行催蕾出菇管理。这样出菇期长,基本上当季可出完菇。具体时间安排在10~11月制袋接种,翌年4~10月出菇。

二、制袋

1原料

茶树菇是一种对纤维素、木质素分解能力较弱的木腐菌;氮源丰富,生长速度快,出现原基及子实体速度快。因此,用麸皮和玉米粉为佳;用棉籽壳比用木屑效果好,产量高;木屑用细木屑为好,需经晒后贮存备用。

2培养料配方

棉籽壳62%,杂木屑15%,麸皮20%,碳酸钙1.5%,石灰1.5%,掌握培养料含水量63%~65%。

3配料、装袋

棉籽壳在制袋前3~4d,按料水比1∶1.2加入水,堆积发酵,翻堆2次备用。装袋前按配方加入其他原料,干拌2次,使原料充分混合均匀后再加水搅拌2次,调整培养料含水量达65%左右,以捏紧料有少量水渗出为准。采用15cm×30cm的栽培袋,每袋装干料300g。

4灭菌

采用常压灭菌。在灭菌前期,需排尽灶内冷气,待灶内温度达100℃开始计时,维持100℃24h后,再闷4h退灶,冷却到30℃以下方可接种。

5消毒接种

接种室在接种前用气雾消毒剂消毒,菌袋置接种室内的接种箱中按无菌操作规程接种。每袋菌种可接30~40袋栽培袋。

三、保温发菌

将接好种的菌袋,搬入培养室进行排场堆叠,一般6~8层,覆膜。发菌15~20d后,接种口菌丝向四周蔓延,封锁料面,此时应进行翻堆检查。在发菌过程中要翻堆散热,互换位置,使发菌均匀。若遇霜冻天气,培养室需加温,以促进菌丝生长。发菌室要经常通风换气,但要注意不能使温度产生波动。冬季发菌,长达3~4个月,营养积累丰富,出菇质量好,产量特别高。

四、出菇管理

1催蕾出菇

利用昼夜自然气候温差及通过人为创造的干湿差,进行强刺激,3~5d后,菌袋表面出现点点细雨水珠,经2~3d后即可出现密集的白色原基,接着分化成大批菇蕾。

2温度管理

出菇场所温度宜控制在18~24℃,让菇蕾充分生长发育,形成大批优质菇。出菇阶段温差不宜大,棚内温度要相对稳定。

3湿度管理

在出菇阶段,水分管理以轻喷勤喷“空气水”为原则,保持空气相对湿度90%~95%,晴天可喷雾5次,以保持覆盖报纸湿润水不下滴为宜;天气潮湿时可减少喷水次数。转潮阶段,相对湿度要适当降低,停止喷水数日,让菌丝恢复生长。茶树菇生长期间,要切实协调好保湿与通风的关系。

4出菇管理

当菇蕾出现,原基形成珊瑚状,浅褐色,菌柄长到一定长度时,要把袋口反卷3~5cm;随着菇蕾的长大,逐渐拉直袋口,直到采菇。茶树菇具有趋光性,且CO2可促进菌柄伸长,故茶树菇在生长发育期间,要注意袋内空气和散射光的调节,以提高茶新菇的商品价值。

5补水

茶树菇原基出现后,料面一直暴露于空气中,培养料易失水,所以要经常保持栽培场所的空气湿度在90%左右,但不可一直处于这种状态,可采用干干湿湿的管理办法。当采收2批菇后,培养袋明显变轻,必须向袋内补充营养液。

五、采收与加工

1采收

当菌盖边缘颜色较浅,菌膜未破或微破时即可采收,采收时握住整丛菌柄轻旋拔出,摘除残留的菇根,再次把袋口捏拢,在料面上造就一个出菇的环境,养菌7~10d,等第2批菇蕾出现时,再把袋口打开。室内温度控制在16~26℃。长过2潮菇后,可进行脱袋覆土,浇灌营养液,或倒头出菇。每袋可产鲜菇400g左右。

2加工

茶树菇采收后去杂质和残根,进行分级,立即放到冰库冷藏,保鲜出口。茶树菇子实体细而长,易烤干,烤干分检后,及时装入塑料袋内,密封装箱。

六、病虫害防治

6.1杂菌污染防治

茶树菇栽培过程中主要病害是杂菌污染。茶树菇菌袋的杂菌污染率较其他菇类高。常见的杂菌主要是绿色木霉、链孢霉、青霉、黄红曲霉等竞争性杂菌。尤以绿色木霉危害极大,一旦受污染,可致菌袋报废。防治方法:①拌料时从加入麸皮装袋至上灶,时限不超过6h,防止基质变酸;②灭菌温标控制在100℃后持续24h;③搬运过程防止料袋破孔;④选择晴天夜间进行接种,严格无菌操作;⑤发菌培养注意控温、防潮、通风、避光;⑥按期翻堆检查,发现杂菌污染及时处理。

篇7

关键词 茶树栽培技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28-02

关于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很多,但是由于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农学专业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该校农学专业的发展。为此,笔者以《茶树栽培技术》课程为例,总结了该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措施,现将教学目标、方案、质量标准介绍如下。

1 制定实践教学目标

《茶树栽培技术》课程培养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茶树栽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从事实际工作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培养职业道德高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积极启动了“双证书”教育制度,通过实践教学设置单项生产实训及综合生产实训,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茶园,可以使学生掌握茶树栽培的各项生产实践技能,通过参加职业技能考核,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的岗位适应能力。

2 修订实践教学方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渐渐提高,已经从看重学历逐渐转变成看重个人的工作能力和经验,因此这就要求广大高职院校在对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抓好学生对课堂中学习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其能够充分有效地锻炼自己,使其在未进入社会之前就具有一定的处事能力、职业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各个高校认真、科学制订实践教学方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

2.1 增加实践课时数

实践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应用,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2]。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当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倾向,深刻认识实践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以强化实践教学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扎实基础。

尽量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创造机会让其自己动手操作,且实践课程随农时而定。比如,《茶树栽培技术》课程安排在第3学期,但是对于该课程考核持续全年,即根据茶树的生长季节特性开展茶树栽培、种植、修剪、采摘、病虫害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实践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记录学分。

2.2 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茶树栽培技术》根据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课程目标,采取先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后建立理论教学体系,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农业生产实践之中的原则,把临沧茶园企业员工具备的职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职业道德目标,分别定位于实践教学环节之中,以理论教学、生产实训、综合实训为主线,构建茶树栽培学的教学体系,创造“工学结合”的仿真性,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实践环节包括生产实训教学和综合生产实训教学。

2.2.1 生产实训教学。在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根据时间和教学大纲,在校内生产基地进行实训,由指导教师安排实训的目的,并将学生分组,使其能够初步掌握一些茶树栽培的技术,有利于其今后的实践实习。

2.2.2 综合生产实训教学。该环节在第4学期开展,是对生产实训教学的进一步巩固,明确学生实训的实习内容及目标,使其能够单独完成个人的任务目标。在该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其能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其独立处事能力,若最终学生还是不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对其进行指导,跟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2]。

2.3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2.3.1 校内实训基地。为了实现校内生产性实验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有机衔接与融通,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度重视校内实训室及实训基地建设。按照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要求,以生产性、开放性、共享性、示范性为目标,学校先后投入逾335万元用于实训室及实训基地建设。现有校内建有茶叶生产加工实训室、茶叶审评实训室、茶叶生物化学实训室、茶叶深加工实训室等4间,茶树扦插苗圃、生产茶园实训基地2处。

2.3.2 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应该主动去营造各种机会,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学科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通过互惠互利的原则,稳定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与创新提供平台,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创造精神非常有利。目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已与云南滇红集团、云南澜沧江企业集团茶叶分公司、云南双江勐库茶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和成集团茶叶有限公司、临沧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永德银竹茶厂、临沧市银尚茶叶有限公司、临沧健身茶叶有限公司等10家茶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2.4 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2.4.1 “师带徒”法。在茶园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或技术员,直接指导学生实训。例如:在茶树无性繁殖、嫁接、树冠修剪、茶叶采摘等生产环节,学生跟着做,接受快,效率高,效果好,能够达到实训目标,形成学生自己的工作习惯。

篇8

关键词 普洱大叶茶;无性系;良种;栽培新技术;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059-03

普洱大叶种茶树是制作传统名茶普洱茶和滇红茶的优质茶树品种,茶树栽培技术会直接影响茶叶鲜叶的产量和品质,进而影响成品茶的质量,导致茶农和茶企经济效益的下降。近年来普洱、西双版纳茶区广大茶叶科技工作者在茶树扦插育苗、品种搭配栽培组合、树冠结构造型、成年茶园修剪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栽培技术创新,并在幼龄茶园建立于茶苗培育实践中,检验了“弯枝”对幼龄茶园树冠造型的作用效果。从不同茶园、不同树龄的茶地采集的标本,分析了根系状态与树冠生长长势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栽培方法。

1 普洱大叶茶的生物学特征特性

1.1 根的特征特性

普洱大叶茶树属云南大叶种,其根分直根系(种子育苗)、须根系(扦插育苗)2类。直根系由主根、侧根、须根、吸收根组成;须根系苗期至幼年期的茶树没有主根。目前普洱市发展茶园主要是推广无性系良种,采用扦插育苗。扦插苗木无主根,但定植若干年后,随着定植入土方式不同、土壤状况不同、耕锄管理差异,须根逐渐转化、退化,形成1~3根直根,直根的长度可伸长到250 cm以上,这些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影响了茶树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了茶叶的质量和产量。从采集到的同一茶园的茶树标本根系可以看出,根系生长良好的,其枝叶生长茂盛,真实体现出“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茶树根系生长要求土壤深厚,有效土层应达100 cm以上,地下水位在100 cm以下,通气性好,有机质含量达1.5%以上,pH值4.5~6.5,深耕改土,深施有机肥料是保证茶树根系良好生长的重要保证[1]。

1.2 茎的特征特性

普洱大叶茶树是典型的乔木型,植株高大,分枝部位高。茶树幼年期顶端优势十分明显,但此时可塑性较强,可通过人为干预改变其生长的顶端优势,促进合轴分枝。笔者通过多地茶园调查认为,经3~5年人为修剪后进入投产期的茶园,茶树生长已经逐渐失去了明显的顶端优势。因而,在树冠造型与培养上要尽量扩大树冠采摘面,形成立体造型,就可能实现优质丰产。

1.3 树冠的特征特性

良好的茶树树冠结构是优质、高产、高效的基础。一般优质、丰产树冠应具有分枝结构合理、茎枝粗壮、高度适中、树冠宽广、茂密,树冠面上有一定的载叶量。大叶种茶树第1分枝离地面较高,云南茶区多数是开垦梯台种植,普遍将树冠高度提高到80~100 cm,幅面宽度达到130~180 cm,考虑到大叶种生长的顶端优势问题,树冠采摘面均采用平剪,这样的树冠形成后,树冠面上的叶层集中,厚度不够,冬季修剪后叶片更少,看上去光秃秃的,严重影响茶树的生长和翌年的产量,而且树冠下部枝杆,光照过多,苔藓、地衣生长危害严重。另外,台地茶园采茶只能站在台地的内侧一边,当采摘面达到160~180 cm时,因采不到外侧的茶叶,只能在茶行树冠面上每隔250~300 cm剪开1个半圆形缺口以便采摘外侧边缘的鲜叶。这样一来,树冠实际采摘面积自然减少很多,导致茶叶产量的下降。

原云南普洱茶树良种场研究员肖时英教授,退休后创立“普洱市时木茶厂”进行“立体生态茶园”建设研究,茶树种植方式由原来双行、小行距40 cm,扩大到80~120 cm;树冠修剪由平面修剪改成1个平面和1个斜面组合的立体采摘面,使茶树采摘面扩大到200 cm以上,可站在梯地内外两侧采茶,采摘面积比对照扩大1倍以上,茶叶产量也增加了1倍。经过比较,平面树形产量为2 766 kg/hm2,而立体树形产量则达到了5 611.5 kg/hm2。笔者对该茶园调查后发现,茶园内茶行整齐,无缺株断行现象,茶树长势良好,枝叶繁茂,苔藓地衣极少,病虫危害轻微。该种植方式是目前普洱大叶茶最先进的栽培方式。

2 茶树无性系良种栽培新技术

2.1 茶树扦插育苗技术的创新

原来的扦插育苗,是在要求施入基肥的“熟土”上面铺1层3~5 cm的无菌“心土”保障插穗正常生根,而后的生长从下面吸收养分成长育苗。现在的方法多数采用铺垫“完全心土”育苗。选择水稻田或其他平整的旱地(选择旱地时在地面上铺1层农用薄膜,两端完善排水系统),用木板、竹笆或砖围边做苗畦,上铺20~25 cm的“心土”,提供苗期全程生长,保障不受土壤病菌感染[2]。

2.2 茶树品种搭配与组合种植技术的创新

建设新茶园,选择早、中、晚生品种搭配。普洱市时木茶厂肖时英教授创新的一带茶行种植2个茶树品种,经过10多年的生产试验证明,其生产效果十分明显,结合错时修剪,较好地缓解了春茶“洪峰期”的问题。

2.3 茶苗种植时,根系入土方式对茶树生长的影响

笔者从不同地方、不同树龄的茶园采集到几十株茶树标本,观察分析发现,茶树的生长发育与种植时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关系密切,以根系分布均匀、斜向土壤深层的长势最好。

2.4 茶树幼年期树冠培养方式的创新

一般茶树幼年期树冠培养采用3次定型修剪,耗时3年。笔者带领学生在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新茶园进行茶树树冠培育试验,将第1次定型修剪改为“弯枝”,有效地降低了大叶种茶树的分支高度,10 cm以下分枝达到3~5枝。普洱市原生茶叶公司在倚象乡茶叶基地进行生产试验,第2年用“双杠”将茶枝压向台地两侧(代替第2次定型修剪),使树冠宽度迅速扩大,台面生产小枝迅速增多,2年完成树冠培养标准,实现投产。

2.5 大叶种茶树树冠形态结构的创新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云南大叶种茶树顶端生长优势强,只能平修剪或凹形修剪。茶学专家肖时英教授在自己种植的茶园进行树冠造型研究,将树冠修剪成1个平面和1个斜面的立体造型(类似“厂”字形),使树冠采摘面扩大了1倍以上,而且可以方便地站在台地两边采茶和耕锄管理,有效地改变了茶树的顶端优势,产量倍增。

2.6 生产茶园修剪时间错开的创新

茶园内种植不同萌发期的品种,可以错开春茶洪峰。普洱市时木茶厂肖时英教授将立体树冠的两边分别在当年秋冬季和翌年春茶后修剪,更加有效地实现了对茶树萌芽的调节和控制。同时,通过修剪深度的掌握,解决了春茶集中猛发和茶芽细小难采的问题。

3 普洱大叶茶栽培新技术的实施

3.1 茶树扦插育苗技术

茶树是异花授粉作物,后代变异大,茶树良种都采用扦插育苗。云南大叶种茶树扦插育苗有关部门正在组织制定省级地方标准。有关常规育苗方法程序的资料介绍较多,这里不再多说。笔者调查认为,培育壮苗重点在3个环节:一是插穗枝条的培养;二是扦插的土壤选择;三是扦插后的管理。影响插穗发根的主要因素有:茶树品种、插穗的老嫩程度、枝条的粗细与长短、插穗留叶量、腋芽动态等内因和温度、湿度、光照、土壤等外界环境因素。笔者调查发现,生产上常出现的问题是插穗扦插后开花多的现象。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枝条生长中的“阶段发育”问题,其次是母树的C/N营养平衡关系。阶段发育问题可通过对母树的深修剪,降低阶段发育年龄,同时增施氮肥,抑制花芽分化,减少开花,从而降低插穗养分损失,培育壮苗[3]。

为避免茶树根结线虫病的危害,目前育苗多采用铺“完全心土”育苗。一般选择交通方便的水稻田作育苗基地,用其他旱地育苗时可用无毒、无害的农用薄膜隔开。铺全部卫生土地做法是,先视园地地势、地形情况,开挖排灌水沟,按苗床宽度110~120 cm,畦沟宽度35~40 cm标准,用木板、竹笆或砖块砌边围成苗床基础框架,平整压实地面,如为旱地再铺上农用薄膜,在苗床地面上撒施钙镁磷1 50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上铺20~22 cm厚的酸性红、黄壤心土,提供保障苗期根系生长的全部需要。

在普洱市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扦插育苗的全程按排:第1年冬季对母树不修剪,施适量的有机肥,第2年采摘春茶后5月进行深修剪,程度视母树情况确定,10月做好扦插准备工作,11月完成扦插,进行精心管理,以苗高25~30 cm时打顶,促进分枝,培育壮苗,6月上旬至7月中旬完成移栽,8月下旬补苗1次。第2年雨季来临时再用同龄、同品种茶苗进行第2次补苗。

3.2 茶树品种的选择与搭配组合

云南省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位置,茶树异花授粉产生了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但传统的种植方式形成相对种植品种单一,同一茶园,茶树发芽相对集中,春茶期间最易形成“洪峰期”,给采茶、加工带来困难,同时,品种单一也不利于抵抗自然灾害及病虫危害。选择多品种组合搭配,各品种优势互补,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错开洪峰期,调剂采茶劳力和加工设备,增产增收。茶树品种应优先选择已适应当地种植的良种茶树,注意发芽期的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一般早生品种占50%~60%,中生品种占30%~40%,晚生品种占10%左右。普洱市时木茶厂在7.33 hm2茶园里种植27个茶树品种,在一台茶地上种植2个品种组合(双行单株,每小行1个品种,一般台地宽度为2 m),并且利用立体修剪,在不同的季节分2次修剪,错开了发芽期,取得了很好的增产效应。

3.3 茶树种植方式

在普洱茶区普通生产茶园,农业生产靠天吃饭,茶苗移栽成活率的高低与移栽季节关系最密切,移栽以雨季6月上旬至7月中旬最好。种植方式与成活率有一定关系,但种植方式对后期茶树影响很大。笔者分析8~10年树龄的同一茶园中采集的茶树标本根系发现,茶工种植时,茶树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可归为3种类型:一是根系自然分开向土层深处生长,四周根系分布平衡;二是根系偏向一边,斜向土层深处生长;三是根系与茎杆折成近90°角呈“L”状排列种植,根系在土壤中几乎是水平方向生长。其中第1种类型的茶树长势最好,根深叶茂,茎杆直径在10 cm以上,第2种居中,第3种最差,茎杆直径在3~4 cm。因此,种植茶苗一定要使根系自然舒展分开向下,才有利于茶苗的成活和后期的茁壮成长。

3.4 优质丰产树冠培育方式

茶树理想的优质丰产树形前面已经介绍。笔者经过多年的观察以及在校园试验地的茶树栽培实践研究认为:云南大叶种茶树理想的树冠造型培育应抓紧在幼年期,关键是降低茶树一级骨干枝的分支部位。大叶种茶树顶端优势明显、生长旺盛,在苗期多数植株已经长高到30 cm以上,茎杆下端叶片脱落,常规的3次定型修剪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普遍形成伞状的“高脚茶树”,因此云南省茶园平均产量不高。笔者培育树冠的方法是:改第1次定型修剪为“自由弯枝”,第2次定型修剪为用“双杠压枝”往茶行两边压条,第3次定型修剪用篱剪按设定的“理想造型”修剪出雏型,一般在种植后2足年即可初步定型,达到试投产要求。“自由弯枝”就是不挑方向,哪方空间大就弯向那方,“双杠压枝”就是用2根木棍像双杠一样固定后将茶树枝条分别压向台地两边。“弯枝”的作用是抑制了主干生长的顶端优势,促进了侧芽萌发。“弯枝”的好处是不伤害刚成活的幼年茶树,不减少已经形成的生物产量,被弯曲的枝叶仍然可以继续进行光合作用,为生长提供养料,侧芽萌发生长快、成活率高。弯枝后分支部位可降低到10 cm以下,当新枝成长起来后,及时解除主枝的绑缚,主枝与新枝共同形成一级骨干枝,改变了树形结构,加快了树冠培养进度[4-5]。

4 存在的问题

上述关于扦插育苗用“完全心土”技术比较成熟,得到广大茶农认可并采用。茶树品种搭配组合栽培技术、茶树树冠立体造型修剪方式等技术由普洱市时木茶厂肖时英教授首创,实施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无性系大叶种茶树的栽培技术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完整的综合研究。二是茶树栽培时,根系入土的分布方式对茶树生长量、生长势的影响实效缺乏对比研究数据。三是“弯枝”代替第1、2次定型修剪与传统的定型修剪对树冠培养的效果差异同样缺乏对比试验数据。这些都有待于在随后的研究工作中开展。

5 参考文献

[1] 骆耀平.茶树栽培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131-134.

[2] 陶仕科,王新华.云南大叶茶建园及苗期管理技术[J].中国茶叶,2009(2):22-23.

[3] 吕永康,熊昌云.新茶园建设与茶苗移栽的教学实践[J].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学报,2012(4):63-67.

篇9

关键词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园地环境质量;建园;良种选择

中图分类号 S571.1.04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104-02

随着人们营养保健意识的增强和消费安全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要求生产无害化食品和饮料呼声愈来愈高。茶叶是一种商品,又是食品,对卫生质量安全要求很高。因此,加快开发生产无害化茶叶,降低有害物质的污染,提高茶叶产品卫生质量,是保障人们消费安全、开拓市场营销空间,增强茶叶销售声誉与出口竞争实力和国际茶叶贸易接轨的需要,也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周密安排,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叶,做大做强茶产业,推动新世纪闽北茶产业的提速发展。无公害茶叶是指不含农药残留、重金属、细菌等公害污染物质的卫生质量指标控制在有关最大限量标准以内的茶叶。现将其无公害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园地环境质量要求

一是选地。无公害茶园建设要求选择生态环境好、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土壤未受污染和周边无污染源的山场作为茶叶无害化生产基地。二是检测。要求进行大气、水质、土壤等方面的环境质量检测分析,组织评估论证,从而确定其能否作为生产园。三是隔离。无公害茶园要求远离交通干线、工厂和城镇5 km以上,与常规农业区之间至少要有50~100 m以上宽度的隔离带。四是屏障。无公害茶园一般以上、河流、湖泊、自然植被等作天然屏障为宜,也可以选择用果园、森林和作物为屏障[1]。

2高标准化建园

2.1新建茶园标准

新建无公害茶园的土壤要求土层深达1 m以上,耕作层深50 cm以上,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1.5%,pH值4.5~6.5,坡度在25°以下的丘陵地或平缓山坡地;要根据茶园规模大小和地形地貌,做好园、林、水、路的科学规划,合理设置茶园干道、支道、步行道和水沟、渠道路、蓄水池等排灌水利设施;在茶园山顶营造防护林、道路旁植树、边缘保留自然植被、园内留植树空间、土埂和梯壁种草或套种绿肥,提高茶园植被覆盖度,防止水土流失[2];按照高起点、高投入、高标准、高效益的要求,在坡度10~25°的山坡地建等高梯级茶园;在茶园开垦时要求梯层等高水平,大弯随势,小弯取直,全面掀开山皮,深翻50 cm左右,修筑土埂和梯壁,做到外高内低、外埂内沟、梯梯接路、沟沟相通、整齐协调、园貌美观,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好表土回沟,提高地力,以免造成浪费。

2.2现有茶园技改标准

对已投产茶园要通过园改、、树改和种改等技术手段,按有机栽培模式逐步转换为无公害茶园。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园改。对前无埂后无沟的、植被度低且水土流失严重的茶园要进行拉好等高线,修筑平台和开沟排灌,在梯层内挖好15 cm深的“竹节沟”,梯层前沿构筑20 cm高的梯埂,使茶园能保持梯层外高内低,园面向内倾斜,做到小雨不出园、大雨不冲园、暴雨能排涝,减轻水土流失,变“三跑”为“三保”,提高茶园的防灾抗灾能力。二是。茶园土壤改良主要是通过深翻改土和增施有机肥的技术措施。一般要求茶园行间挖深宽各50 cm左右的施肥沟,深施重施有机肥料,一般以经过无害化处理后的农家肥、土木灰、绿肥、饼肥类等为好,施农家肥15.0~22.5 t/hm2、饼肥类2 250~3 000 kg/hm2、专用肥或有机肥975~1 200 kg/hm2即可。同时还可以利用稻草、杂草等资源进行茶园行间铺盖,为茶树生长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三是树改。树冠改造一般有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刈4种方式。轻修剪和深修剪适宜于常规性效益好的投产茶园中进行,对半衰老或未老先衰的低效茶园要采取重修或台刈技术处理,重修剪方法是剪去整株茶树的1/3或1/2;台刈方法是离地面25 cm处用利刀斜割或锯子平锯掉整株茶树,不论是用刀或锯均要求完整光滑,若有破损势必影响新一轮茶芽萌发生长。以上2种技改时间从闽北茶区来说,比较适宜春茶后(5月20日前)进行较好。此时进入梅雨季节,雨量充沛,气温适中,昼夜温差大,有利改造后茶树萌发。四是种改。对品种混杂、品质差、无效益、树龄长、树势严重衰退的茶园,要进行换代改种,选择有较强市场影响力的优质高效的新品种,以提高种植效益。

3茶树良种选择

无公害茶园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性状、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种植的茶树品种[2]。一般以选种无性系、抗逆性强的良种为宜,根据品种特性,尽可能做到早、中、迟芽品种之间的合理搭配。茶苗质量要求,苗高20 cm以上,茎粗达2.5 mm,植株粗壮、无病,有利提高成活率。乌龙茶区一般以选武夷肉桂、白芽奇兰、丹桂、黄观音、黄奇、茗科一号、春兰、金萱、翠玉、紫龙袍等良种为宜;绿茶区可选福鼎大毫茶、九龙大白茶、元霄茶等绿茶良种[3]。

4种植规格要求

茶园在定植前要开好种植沟,施足基肥,无公害茶园施基肥一般以充分腐熟后的农家肥、茶树专用肥、饼肥为好,不宜施无机肥,可施农家肥15.0~22.5 t/hm2或茶树专用肥1.5 t/hm2或饼肥类2 250~3 000 kg/hm2;也可选用通过无害化处理后的垃圾、厩肥或杂草、草木本绿肥作基肥。施入基肥后用客土覆盖,根据梯层茶园面宽度可采取单行双株或双行双株条栽方式种植,一般以行距1.5 m左右,株距40~50 cm,植茶苗密度为3.75万~4.50万株/hm2为宜,严禁使用基因工程、辐射处理技术繁育的茶苗。

5培育茶园植被

无公害茶园植被度比自然茶园要高,要求在园内梯壁、土埂和园面空间上种草,可选种与茶争肥力较低的百喜草、平托花生、圆叶决明等矮化的无副作用的草种,种植规格一般为30 cm×30 cm,采用种子直播法,每穴播种3~4粒,若土壤肥沃宜稀,土壤贫瘠宜密,种草的目的是提高植被、固土护坡和减轻水土流失;可在茶园山顶营造防护林带,周边保留自然植被,道路两旁植树,适宜在茶园种植的树种一般以黄檀、合欢、苦楝、银杏等抗病虫害强和阔叶树为好,园内种树规格一般为15 m×15 cm,道路旁以株距40 m为宜,严禁油桐、锥粟、毛竹、桃、李、柰之类的经济林入园,避免与茶争肥和引发共性病虫害;茶园中种草植树能有效地调节微域气候、改善生态环境、减轻和降解来自空气尘埃中飘浮的有害物质的污染,提高茶园生态环境的质量和效益。同时,茶园要求生物多样性,与多物种共生共存,按有机农业方式建立养殖场(如猪、羊、鸡、鸭、兔、鱼等),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源。

6科学经营管理

无公害茶园的管理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培养地力。可通过种植豆科类绿肥、茶行间铺草、放养蚯蚓等农艺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二是茶园施肥。以施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基肥可在冬季或春季施下,冬季一般宜于当年10月至11月中旬、春肥于翌年的2月上旬至3月上旬对茶园进行施肥,其施肥量给占全年总量的50%。在施肥过程中,要大力推广应用专用肥、有机肥和生物肥,禁用硝态氮肥,以降低重金属污染。三是病虫害防治。无公害茶园要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茶叶质量和天敌安全的农药品种,禁止使用国家规定不准在茶园上使用的药剂,严格控制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力求达到安全有效、省工节本、降解农残和保护天敌的效果。同时要推广生物防治,让害虫、天敌及病菌三者,在不受人为干扰之下互相制约,达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病的良好效应。目前在无公害茶园中可大力推广应用天霸、阿克泰、871菌株、白僵菌等生物农药,放养赤眼蜂、寄生蜂、瓢虫、蜘蛛、病原菌等天敌,这些药剂和天敌有益于保护茶树,且有较长时间控制病虫作用的优点。此外,积极推广应用农业和物理防治,根据病虫发生特点、生活习性,积极采取人工摘除、捕杀、诱杀等手段进行防治,也可在茶园中放养鸡、鸭等禽类动物,消灭害虫,减少虫口密度,以促进茶园生态的良性循环[4]。

7合理修剪采养

无公害茶园修剪技术、时间、方法与常规茶园基本一致,在修剪中不论是采用修剪还是机剪,都应注意培育伞形树冠蓬面,该种树冠有利于机械化采茶。在修剪时间上,据试验,乌龙茶在春茶采后进行修剪,更有利于夏茶早萌发、芽头密、整齐快长,能提高采摘指数和产量。对已经投产的无公害茶园应以采为主、以养为辅,要适时地、分期分批地采摘,做到先采正茶、后采脚茶、能采则采、采净而止,尽量不留或少留成熟新梢。对幼龄茶园或改造后的茶园应以养为主、以采为辅,实行打顶养蓬、采中养侧、采密养稀、采大养小的措施,保持有一定量的嫩梢新叶,培育丰产高效的树冠[4]。无公害茶园在鲜叶采摘中,应注意污染问题,特别是采茶机用油应选用无铅汽油为好,以防止散发的气体物质污染鲜味,影响茶叶卫生质量。此外,无公害茶园通过合理修剪与采摘后,还能减轻病虫为害,缩小害虫的繁殖生息空间,有效抑制害虫的生存和蔓延,以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园的综合效益[5-7]。

8参考文献

[1] 吴新华.无公害茶叶高效益生产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8):146.

[2] 陈良君.原生态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07(2):64.

[3] 王荣民.庐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73-374.

[4] 郭桂义,胡孔峰,孙慕芳,等.无公害茶叶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3):335-336.

[5] 张景文,温皓,刘环美.无公害茶叶优质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16):91-92.

[6] 李帆羽,唐邦权.雷山县茶园栽培管理技术[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6, 9(5):20-22.

篇10

[关键词]修剪;定型;封行;防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571.1;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茶叶树为亚热带树种,生存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栽培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在15-25℃之间,降雨量要控制在1000-2000毫米之间。茶叶的最低日平均气温为10℃,以后随气温的升高而生长增快,日平均气温15-20℃时生长较旺,茶叶产量和品质较好,日平均气温超过20℃生长虽旺盛,但茶叶粗老质量差,当日平均气温低于10℃时,茶芽生长停滞进入休眠。我国一般茶叶新梢生育4-5月为最旺盛时期,其次在7-9月。以酸性红壤、红黄壤、黄壤的丘陵、高山环境为宜;易旱易涝、石灰质、近中性或碱性土壤不宜栽植。茶叶树新梢不采摘的自然生长,茶叶每年只发2-4轮,管理好,采摘技 术措施得当可达到5-8轮新梢。

茶树是一种长寿的常绿树种,定植后可收获几十年。新建茶园是百年大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认真地选择茶园地是获取高产、稳产的基础,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施工设计,使其实现规模化、良种化、机械化创造条件。一般选择交通便利、地势平缓、阳光充足、土层深厚、肥沃、湿润、能排能灌、集中连片的红壤、黄壤为主。茶园地确定后,开垦种植时应有利水土保持的原则,15度以上的坡地应筑水平梯田,梯田宽不能小于165M,坡度大于30度以上的陡坡不宜作茶园,以免水土流失严重,茶树生长不良减产。茶园地不论平 地或梯田都应深耕达70M以上。

种植茶树的步骤和实施措施:

1)开定植沟施基肥。种植前应进行土壤深翻、平整、施足基肥。肥料以含有机质的堆厩肥、饼肥和一定数量的磷肥为好。用量依土质而异,一般每亩施堆厩肥30-50担或饼肥50-100K,骨粉或过磷酸钾15-25K。按茶行设计布局,开定植沟,深宽为20-50厘米,施入肥料后与土充分拌匀,盖土耙平再按株丛距种植。

2)种植方式和造林密度。一般采用单行条栽(高寒山区茶园),为了提高茶叶树群体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以密植密播和培养低矮型的比较合适。行丛距90M×20M×25M,亩栽茶苗4000-5000株。如果是扦插繁殖的茶苗,每穴种植2-4株为定,待茶苗成活后根据茶苗生长情况进行间苗、补植,每穴保留2株即可。栽植完毕即压紧土壤浇定根水。为防止苗木失水,保证成活,种植时茶苗应剪去 部分枝叶,必要时在高温的旱季还要适当遮荫、浇水抗旱保苗。

3)土壤管理是茶叶树栽培技术的中心环节,措施包括中耕除草、施肥、水土保持与灌溉等。茶叶树行间松土可防止表土水分蒸发,使水渗到土中,增加土壤空隙,减少水土流失。一般每年春、夏、秋季各进行一次,深度7-10M为宜,茶园“封行”前宜浅耕,“封行”后 结合施肥进行。

4)施肥。茶叶树在生长期和多次修剪、采枝叶过程中需要从土壤中吸收大量的养料,因此必须对茶园进行肥料补充,才能获得稳产、高产。施肥量依据树龄树势,采叶量和土壤条件来决定。幼龄茶树春夏季结合抗旱以施水肥为主,秋季施基肥。施肥方法以穴施和沟施为好。采叶茶树所需肥料,应以氮肥为主,磷、钾肥次,一般每50K鲜叶施肥量,氮肥2.0-2.5K、磷肥0.5-0.7K、钾肥0.5-0.8K。基肥在秋季结合中耕进行,茶树生长活动期2-9月施肥以叶面 喷施为佳。追肥多用速效氮肥,如尿素、硫酸铵等。

5)水土保持。茶园多建在山坡地上,冲刷严重,要建设好排灌系统,间种绿肥、盖草、培土,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养分,抑制 杂草生长,提高茶叶产量。

一 茶园的建设必须采取高标准高质量的技术水平

茶园是茶树生长基地,在进行铁观音茶树栽培中应搞好茶园基础建设,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在开垦前,预先进行规划设计,依照山势采用等高梯层方式,用水平仪逐片测量,每层力求环山等高水平,砌石筑岸。岸底宽45厘米,岸面宽25厘米,梯层宽度根据坡度大小和梯层高度而定。每个梯层面修整成外高内低,以利保水、保土、保肥。同时,茶园之间合理布局机耕路和人行道,道路两旁栽种银合欢、杨梅等,为茶树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 品种的选择应该选取纯度较高的品种

为了确保茶树品种的纯度音纯度,我们从育苗扦插和选择苗穗母本树着手,然后从选穗育苗着手,采取自选、自育、自种和以苗育苗的方法。

三 合理密植重视土壤开垦,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是茶树赖以生长的物质基础。茶树能否快速成园,关键在于是否重视茶园土壤全垦,一次施足基肥。土壤深垦能直接为茶树根系发育提供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又能促进土壤进行一系列的理化变化,提高保水、保肥能力。茶园开垦时,要求进行平整,深挖60厘米,然后开好种植沟,亩施饼肥150公斤,钙镁磷150公斤,埋稻片750公斤,经过充分熟化,回土挖穴。再选择纯壮、高度14~15厘米的铁观音苗定植,同时力求做到带土移栽,避免根部损伤。一经定植后,茶苗能迅速发挥吸收与输导养分之功能,促进地上部生长。为了弥补铁观音茶树分枝稀疏的不足,采用单条列式和双条列式相结合的办法,缩小行株距,适当密植。行距120~130厘米,株距30厘米,每亩植铁观音苗4000株。

四 应用修剪技术,培养丰产树型

茶树幼年期,营养生长旺盛,顶端优势强,但铁观音茶树有其分枝弱的特性。采取定型修剪与抽枝剪法即剪强枝,留弱枝,剪霸王枝留侧枝,剪中心枝留旁枝,改变以往一刀切或以采代剪办法,使枝梢能均衡生长。冬季进行一次整型修剪,促进侧枝生长。现树高86厘米,树幅112厘米,主干枝5支,主干粗1.7厘?米,一层分枝14枝,从而形成了强壮树冠骨架。

五 搞好茶树保护,及时防治病虫害

做好病虫害的观察、调查、特别是注意观察、调查小绿叶蝉、红蜘蛛的发生量,并采用不同农药进行防治。

六 合理采摘,采养结合

把好茶树采养技术关,是确保持续丰产、稳产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声传,李泽贤,何莲,魏杰,刘红梅.无公害茶叶生产关键环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0,(05).

[2] 李赛君,郑宏发,常硕其,黄怀生,袁英芳,黄仲先.加强名优绿茶生产技术研发促进湖南茶叶稳步发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8,(01).

[3] 许佑善,李仁林,陈华,杨清明.六安茶区无公害名优茶生产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