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课程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18 16:5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课程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课程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企业;合同价格;管理制度;科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1-0059-03

【作者简介】滕淑珍,烟台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山东烟台264005)

无论是对物资生产企业还是对基本建设单位来讲,合同价格水平直接影响其成本和工程造价的高低。合同价格形成机制是合同管理的核心,因为企业合同管理的效益主要就是在合同价格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仍有许多企业未把合同价格管理摆在合同管理的重要位置,也很少有人对合同价格管理制度和价格形成的谈判技巧加以认真研究。企业如何正确制定管理制度和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控制和确定合理的合同价格,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合同价格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合同价格管理在企业合同程序化管理中的地位

企业合同程序化管理是由项目立项、审批、会签、履行和归档五个程序组成的管理系统。五程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环环相扣,其运行实现了合同的全面、全过程管理,避免了合同管理只管合同某个环节的情况。立项程序需以书面报告形式说明合同标的的基本情况及数量、价款、作用、意义等;审批程序指的是立项报告经批准后,根据合同主管部门的要求,通过调研,考察其质量、价款等指标,达成初步意见后,填写《合同审批表》,上报合同主管部门审查;会签程序是指合同主管部门接到领导签字同意的《合同签订审批表》后,便进入合同管理的中心程序。会签阶段主要对合同标的的数量、价款、技术标准、质量要求、付款方式等全面审查,与对方形成初步意见后,填写《合同签约单》,向分管领导汇报,分管领导同意并在合同上签字,合同部门盖章后,合同生效;履行程序是指合同签定后,由承办部门具体协商履行合同;归档程序是指将有关部门和分管领导签字盖章的各种资料装订成册,编号入档。

从上述合同程序化管理可以看出,合同价格这项合同条款在整个程序各个阶段均有体现,特别是在签约阶段体现最为明显、最为突出。因为签约阶段是形成合同条款的关键性阶段,也就是说合同条款一旦确定下来,就已既成事实。因此可以说,合同价格的确定在合同程序化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

2.合同价格管理关系到企业把住资金支出的关口,堵住企业经营“成本漏洞”和避免利润隐性流失等重大问题

合同价格管理不仅关系到企业把住资金支出的关口,而且更是堵住企业经营“成本漏洞”和避免利润隐性流失的关键之一。

目前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完善,各类商品价格随时都在发生变化,这就加大了合同价格形成的难度。企业合同主要包括:工矿产品购销合同、农副产品购销合同、建筑安装工程合同、建筑安装设计合同、修理修缮合同、加工承揽合同、设备租赁合同等。这里既有经济收入方面的合同,也有经济支出方面的合同。不论什么性质的合同,都涉及到价格问题,如果合同中形成的价格不合理,就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因此,研究和探讨企业合同价格形成的管理制度和科学方法,对于有效实施对企业资金支出源头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企业合同价格形成的管理制度

企业合同价格形成的管理制度是指为保证企业合同管理的正确执行而制定的要求本企业合同承办人员和管理人员共同遵守的规定和行为准则,它主要侧重于管理的角度,是合同法律、法规及政策在企业的具体化。

根据企业合同程序化管理,可把合同价格形成工作进一步细化,将合同价格形成的全过程总体看作一个系统,分为五个程序即合同价格签约前准备程序、合同价格审批程序、合同价格会签程序、合同价格履行程序和合同价格履行后程序。5个程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可以建立合同价格签约前制度、合同价格审批制度、合同价格签约制度、合同价格履行制度和合同价格履行后制度。

1.合同价格签约前制度。主要包括价格信息管理制度、市场价格调查制度、资信审查制度、技术经济论证制度及合同价格决策制度。

2.合同价格审批制度。主要包括合同价格审批权限制度、合同价格审批程序制度和合同价格审批责任制度。

3.合同价格签约制度。主要包括合同价格签约分工制度、合同价格咨询制度、合同价格会签制度、合同价格签约审查制度和合同价格签约责任制度。

4.合同价格履行制度。主要包括合同价格变更与解除制度、合同价格结算制度和合同价格纠纷报告处理制度。

5.合同价格履行后制度。主要包括合同价格统计分析报告制度、合同价格归档制度、合同价格检查制度和合同价格形成奖罚制度。

为使合同价格管理制度有利于实际操作管理,又易于领会和记忆,在实践中,有的企业将合同价格管理制度总结提炼为“五三制”,即“三落实”、“三统一”、“三把关”、“三相符”、“三签字一盖章”合同价格管理制度。

“三落实”是指合同价格签约前准备工作落实、合同价格形成过程责任落实和合同价格形成后奖惩落实;“三统一”是指合同价格审批权限统一、合同价格签订程序统一和合同价格管理统一;“三把关”是指合同签约当事人把价格关、合同和审计管理部门把价格审查关和财务管理部门把资金出口结算关;“三相符”是指标的签约量与计划量相符、合同签约价格与市场价格相符以及合同付款单与财务明细、台账相符;“三签字一盖章”是指一份合同价格的履行必须经过委托人签字、合同管理部门负责人签字、付款部门负责人签字和审计部门加盖审计章。

三、企业合同价格形成的谈判技巧和科学方法

形成合理的合同价格,除了要有健全和完善价格形成的管理度作为基本保证外,还要形成合同签约过程中价格谈判的技巧和科学方法。

1.招标谈判法

招标谈判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合同项目的价格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对于产品价格具有透明性的一些合同,即使对方同意降价也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为严把所购材料和设备的质量和价格关,企业物资供应部门将生产部门所需材料和设备计划书汇总,以表格的形式注明产品的名称、规格型号、用途、质量要求、生产厂家,向有关厂商发出招标书,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公开招标,根据情况采取面对面或背对背的报价方法进行。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选择价格最低者与之签订合同。该法可大大提高物资采购的透明度,对于避免经济交往中不正常情况的发生具有明显效果。

2.“一调两审”法

即当需要签订合同的项目确定后企业除了要组织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调查外,还要经过合同具体

承办单位与对方初谈,然后再由合同管理科召集有关单位与对方正式谈判。这样通过一次调研两次审价,可以将合同价款压低到最低限度。

3.“成本分解”法

对于标的技术含量低,成本构成比较明确的合同,企业应采用“成本分解”的办法与对方谈判。具体做法是:先让对方将标的物品分解报出价格构成明细,将人工、材料、设备、管理费等分开计算,然后逐项审查,每一项均给对方合理的价格,以审查后的价格作为基础,对照市场价与对方确定合理的价格。采取此种方法,可以取得充分的理由使对方同意把价格降下来。

4.权力限制法

在合同价格谈判中,对合同管理人员所拥有的可自主决定的范围予以一定的限制,在此范围内,合同管理人员可以自主决定,超过这个范围则须经主管领导同意后方能决定。所谓权力限制法就是将企业相关部门认定的价格,作为企业领导授予的最高价格与对方摊牌,有意避开人情关系和技术工艺问题,与对方巧妙周旋,达到对方接受企业相关部门认定价格的一种合同价格谈判方法。

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的专业性和垄断性较强的项目合同,由于进行成本分解很困难或因承揽单位没有选择的余地,合同价格谈判往往非常被动。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权力限制法。使用该办法时,一方面要取得企业领导的支持,另一方面应广泛收集信息,确定一个实际可行的价格。在洽谈过程中,多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利用本企业的实力和市场优势打动对方,这样可以取得双方都满意的效果。

5.35%综合取费法

机械设备和车辆等修理、修缮和安装是煤炭企业比较多的合同业务,不仅修理费数额大,而且价格也难以确定。传统的做法是先定一个估算价,最后以结算价为准,但这样合同起不到回避风险的作用。对此,企业应采用35%综合取费法。35%综合取费法就是根据机械设备和车辆修理、修缮和安装弹性大、损坏程度难把握等特点,在签订修理、修缮和安装合同价格时,首先进行拆检确定维修内容,根据维修内容确定所需材料数量、对方提供的增值税发票等确定材料价款。在此基础上将人工费用、利润、税金等按35%综合取费,形成最后的合同价格的一种方法。该办法在修缮和安装合同中被广泛运用,可为企业节约大量资金。

6.竞价封顶法

在机械设备和车辆等修理、修缮和安装招标合同洽谈中,为了避免承揽项目的厂商高抬价格,通过招标竞争,先让对方将要承揽的项目提出一个初步预算,根据预算项目,企业召集有关部门严格审查预算,当场压价,压价后选择最低的价格作为封顶价。项目完成后最终决算时,决算价格在封顶价格以外的以封顶价为准,在封顶价以内的以决算价为准。采用这种方法既有利于竞争,不会使合同价格高抬,又使实际发生价格处于合理的水平。

7.以退为进法

在签订合同中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方提供的产品质量高于企业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往往会以产品质量较高作为洽谈的砝码,以提高合同价款。遇到这种情况,企业应该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即洽谈的前提是建立在企业要求质量的水准上,允许对方更换适合企业质量要求的产品,紧紧抓住对方由于设计、生产等原因不愿意更换,同时又不甘心失去市场的心理,取得签订经济合同价格主动权。

8.享受优惠价格法

对于生产直接消耗的大宗原材料、配件且供方相对较少、组织难度较大、质量和交货期要求较高的关键原材料、配件、设备,要与供方建立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以确保生产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同时,供求双方长期进行业务往来,有较高的信任度,而且批量大有利于享受优惠价格,可以保证质量,特别在采购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赊购,以降低采购工作的难度。

篇2

关键词:“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教学模式创新,为长三角地区高星级酒店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熟练岗位技能,能够为宾客提供优质服务的高技能人才。

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所确定的人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培养方式和过程管理的总和,其内涵最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和培养措施。培养措施包括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等。

我院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出重点,我们充分认识到能否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学院鼓励各个专业,突出“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根据专业的要求,结合行业和企业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酒店管理专业与国际五星级酒店合作,形成了“校企全程介入”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共同商定确定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参与实施培养方案。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共同努力开发课程,改革教学手段,完善管理制度,改进实训设施,建立教学资料库。

2 “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2.1 校企双方共同商讨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培养规格

经过咨询、查阅、访谈、企业实地调研,以及与合作企业的共同研讨,对本专业关联的职业范畴或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按工作过程排列)进行全面分析,确定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的职业范畴与工作岗位,然后对应工作项目列出其主要工作任务,并分析和归纳每项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

2.2 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2.2.1 校企共同制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经过了以下程序:第一步,校企双方共同组成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组;第二步,挑选企业进行企业调查;第三步,工作组讨论;第四步,分工撰写;第五步,定稿并提交专业委员会审定。

2.2.2 校企共同开发阶梯式上升的课程体系

经过深入研究,确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

①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大学生在校期间及教育部要求完成的思想道德素质课程、身心健康素质课程、计算机、人文艺术素质课程、科学技术素质课程、职业基本素质课程等课程内容。

②职业技术课程模块:本课程系列包括《酒店服务礼仪》、《酒店服务英语》、《前厅服务技术》、《餐厅服务技术》、《客房服务与管理技术》、《康乐服务技术》。这些课程是对应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而设置的,学生在第二学期完成8门的专业课程学习后,进入工学交替的第一次实习阶段,通过实践,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强化技能。

③职业发展课程模块:本课程系列包括《餐饮管理》、《酒店市场营销与公关》、《酒店会务管理》、《职业点菜师》、《酒店管理英语》、《主管与领班实务》。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既需要过硬的技能,也需要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课程的设置是为学生今后在酒店的发展奠定基础。满足做部门主管与领班的职务的工作需要。加快“职业经理人”的成长速度,使之早日走上管理岗位。

④职业拓展课程模块:根据学生职业兴趣与发展的需求,在第三和第四学期,设置了特色服务技能、专门管理技能和导游技能三个模块供学生选择,以发掘学生的特长,同时拓展就业范围。

4个课程体系呈阶梯式上升关系,第一层:职业基础课程,培养目标:良好的职业素质;

第二层:职业技能课程,培养目标:熟练的岗位技能;第三层:职业发展课程,培养目标:企业运营管理能力;第四层:职业拓展课程,培养目标:发挥学生特长,开发学生潜力。

这四个模块课程开发重视人的职业成长和生涯发展规律。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的逻辑规律,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知识形态;职业成长不是“从不知道到知道”的知识学习过程,而是“从完成简单工作任务到完成复杂工作任务”的能力发展过程;只有符合这一发展逻辑规律的系列学习任务,才能把学生从较低发展阶段有序、有效地带入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2.2.3 校企共同开发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并改革教学方法

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餐厅服务技能》、《客房服务技术》、《前厅服务技术》等三门课程。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双发依据职业岗位要求,与企业专家共同制定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拟定课程结构和模块;结合生产任务和能力训练要求,开发相应的项目任务和进行学习情景的设计;制定融合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能力训练模块考核标准、考核方法;编写适合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的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和实训资料。根据不同的课程探索和创新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的教学方法途径,开发了演练结合、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项目设计、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等多种适合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

2.2.4 创新“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体系

在“校企全程介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体系作了二个方面的创新:

①实施“以证代考”、“企业评价”,建立新型的学生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a职业技术课程模块课程实行“以证代考”。指的是学生学习完职业技术课程模块相关课程后,以参加行业资格证考试代替学校的课程考试。例如上完《客房服务技术》后,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以获得劳动部门的“客房服务员证书”为及格,否则不及格。

b职业技术实训项目实施“企业评价”。指的是在企业运营中完成的课程,以企业评价作为评价标准。例如《餐厅服务实训》这门课该门课的成绩以企业的评价标准来确定成绩,满意度高、投诉率低、营业额高者为优秀,依次类推。

c职业发展课程采用用综合评价方式。例如《酒店市场营销与公关》采用调研报告方式和营销项目书各占30%的比例。

②实施“3+2评价法”,建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教师评价指标体系“3+2评价法”指企业、学校、学生三个与教师工作关系密切的主要群体为教师工作成绩的评价主体,三个评价主体对教师作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类型评价。定量评价是学生、学校、企业对教师工作量、企业经营的数量评价,定性评价是学生、学校、企业对教师工作的性质进行评价。

“3+2评价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企业对教师的评价,因为本专业教师大量的工作是在企业完成的。定量与定性两种评价结合是为了保证评价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3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组织与管理

3.1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各种管理制度

通过制度建设来规范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教学管理、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三个系列的管理制度。力求将各项制度体系化,在企业、学校全程介入过程中确保学生的技能掌握、学分获取;确保教师的业务提升、收入提高;企业的高效运营、减少成本;确保最终实现共赢。

3.1.1 建立保障教学工作规范运行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院以抓教学改革为中心,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学院对有关教学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补充和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有序开展,提升了教学效果。

①教学质量管理要求

建立建全各种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及教学质量,包括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教研室管理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专业实训实习管理。

②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为加强对兼职教师的管理,制订《企业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对兼职教师任职条件、分类和聘任范围、聘任办法、职责和待遇进行了详细规定,使兼职教师聘任工作有章可循。

为了提高兼职教师素质,使兼职教师由技术能手向教学能手转变,制订《兼职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对兼职教师进行上岗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高职理念、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学法等。兼职教师只有通过多种内容的培训与锻炼后,才能上岗任课。

3.1.2 建立保障校企合作规范运作的校企合作制度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保障实现双方共赢、长久合作。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除了与企业签订了《校企业合作协议书》等制度之外,还制定了一些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系列管理制度,例如《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学分替换实施方案》、《教师到合作企业轮岗管理薪酬条例》等。

3.1.3 建立齐抓共管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

顶岗实习是学生由在校学生到企业员工身份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制订了《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习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采用三导师制进行有效监控,同时定期与家长沟通,充分发挥家长的引导作用。学院采取3342的管理模式:与实习生日常互动实施三制度:三个月一次回访制度、每月到企业授一次课制度、学生每周汇报一次制度;实习考核内容明确三方面:工勤与行为表现考核、职业技能考核、企业课程学习考核;学生离校前完成四个一:签一自律责任书、留一随时联系电话号码、建一互动QQ群、供一家长联系方式;与家长配合加强学生二教育:加强安全教育、加强感恩教育。

通过顶岗实习管理系列制度,有效提升酒店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质量,为学生最终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2 在校企双方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不断加强管理,实施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有机的协调机制是“校企全程介入”培养模式成功实施的重要基础,从课程体系到制度建设到管理实施,都要求校企双方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篇3

些年来,我国的电力行业呈现出一种蓬勃的发展趋势,在电力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中,大多数的电力企业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开展各类以安全为中心的活动,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电力安全体制的进程,令我国电力企业逐步走上正轨。但是,在电力安全管理执行力的强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文主要分析影响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执行力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电力企业;执行能力;电力安全管理

0 引言

电力企业的各工作部门和部门内的企业相关人员针对电力安全管理职业中进行工作的能力,就被称为是电力安全管理的执行力,这也是电力安全企业在安全管理这方面的重要环节。由于最近这些年来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迅速,电力企业也迅速壮大,电力企业就受到了足够的关注,但是电力行业被称为高危行业,是因为一旦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危险,所以需要对整个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进行严格的监控,提高执行力,才能尽可能的避免事故的发生。

1 影响电力安全管理执行的主要因素

首先就是相关的电力安全管理制度的不合格,制度存在漏洞会使危险直接发生。一套成熟系统的管理制度会影响整个电力系统朝着更安全的方向前进,也会为企业员工提供安全的操作环境;但是,有相关一部分的企业都没有正确认识到相关安全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也就没有对员工进行过多的约束和评定,甚至根本没有成形的评定标准和制度,就算有些企业有相关的约束员工的制度,也没有定期进行严格的考核。这样松懈的态度会使员工的工作环境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也会使员工持有松懈的工作态度,容易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纰漏,埋下安全隐患。

管理制度的实施力度有待加强。目前,已有一部分的企业和厂商构建起了安全管理制度,但却没有真正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管理制度在实施这方面力度不够,也就造成了安全管理制度虽然合用但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内部的员工对制度重要性也认识不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制度的收效甚微。另外一点,有些企业没有系统化的安全管理条列,也没有相关的安全培训制度,对安全方面的培训不到位。

对于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最近这些年,我国逐渐有了相对完善的安全管理规范,但是,对于规定的执行和理解却成为这之中的短板环节,相关的技术规范以及执行力度不够,或者说不够有力,一些企业工作人员在安全管理方面没有足够的素养和认识,距离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也就致使事故发生率升高。

2 强化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有效方法

2.1 强化安全管理制度

在执行岗位制度的时候要做到严格,这是提高安全管理执行力的最基本的一点。只要将违章违规行为、失职失责行为整顿到位,就能够做到将员工的自身利益和岗位要求融合在一起,也为员工自身提供多一份的保障,同时促进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另外,还可以将员工的工作行为与奖惩制度联系起来。足够强硬的管理制度一旦形成,对企业的管理和安全氛围的形成有大益处。企业及时奖励业绩突出、乐于奉献的员工,适当的对安全措施做得不到位的员工做出相应的惩罚,以此树立积极的典型代表,引导员工向规范化操做,安全化操做靠拢。同时,企业内部还应该建立相关完善的监督体系,相关机制,将事故发生的几率降到最低,有效的监督能够发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漏洞,并针对这些不足及时提出解决方案,相关人员配合解决在工作过程中种种不足和较为薄弱的地方,提高对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方面的执行力。

2.2 提高电力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执行力度

构建较为全面的人员执行力的基本保障关键在于完善相关方面的制度体系。所以,电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构建和执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责任体制,准确清晰的注明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并加大监督的力度。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应选出一名主要负责人,根据不同的岗位划分的不同的职责分出相应的责任制度,避免发生事故相互推脱责任,在平常的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安全规范准则。依照国家的相关文件指示,安全责任由企业内部的各部门依据自身所起的作用将承担的责任层层分解,确保责任的划分清晰明确,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安全生产职责,做到责任到人,层层有责任,由此来提高每名员工的责任意识,使整体员工的责任意识都达到一个高度,也能够体现每名员工在整体中的作用,进而增强员工的主动性。

2.3 强化电力企业管理人员对于自身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其一,构建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是指对执行力进行强化,加强企业内部员工的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说的就是在这个企业运营发展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可以代表这个企业本身的一些特征,员工能够认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工作准则和行为规范,甚至包括成形的思想。而今,大多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重视企业效益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发展之路缺乏助力,不能形成成熟的企业文化产品,这也会使企业员工对安全管理方面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思想松懈,最终造成管理工作的软化、出现纰漏,安全程度降低,然后导致事故的发生。其二,电力企业要定期接受上级组织的安全培训课程。通过课程和培训,也能够达到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防预工作。定期在员工内部举行知识技能大赛,及时发现存在员工中的普遍问题并进行解决,也可以达到鼓励员工对安全管理方面的重视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深刻意识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最终促进电力安全管理的执行力的显著提高。

3 结语

电力飞速发展的脚步已经达到了无人可阻的地步,电力企业的发展速度也同样惊人。电力作为一个高危行业,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也同样受人关注。对电力安全管理,一直以来都有着争议的声音,却都在表明电力安全的问题不可忽视。但现如今却有许多企业不把电力安全管理当回事,本文强调了安全管理过程中执行力的重要性,并提出几个提高执行力的方法,意在强调安全管理的执行力至关重要,也为电力企业的执行力的提升提供借鉴方法。

【参考文献】

篇4

1.确立实训课堂共同学习目标

确立实训课堂共同学习目标就是使全体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在制定实训课程学习目标时通过学生的共同参与从而对学生产生激励效应,形成强大的学习凝聚力;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每个工作任务学习目标的实现使学生知道这些都是全体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从而使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形成良好的实训课堂学习氛围。实训课堂共同学习目标一般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目标。

2.制定实训课堂规章制度

在实训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职业能力的培养光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是不够的,还必须制定切合实际、全体学生认同的规章制度。但是我们要清楚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不是处罚学生,而是组织课堂教学、支持课堂教与学的手段。只有制定学生理解和接纳的规章制度,学生才能自觉执行课堂管理制度,才能达到实训课堂管理的最佳效果,才能实现有序、有效的实训教学。实训课堂规章制度通常包括实训课堂纪律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实训设备管理制度、实训物料管理制度、产品质量管理制度等等。

3.建立实训课堂管理机构

营造积极向上的实训课堂学习氛围不仅需要有一位好的实训教师,更需要有一支素质良好、能够独立工作的学生干部队伍,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能够使实训课堂充满活力,能够带领全体学生共同健康发展。实训课堂管理应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建立健全统一的、强有力的实训管理机构。通常在实训课堂管理中结合企业管理模式,根据学情确定车间主任、职能组长、工段长、班组长、技术人员、工人,同时制定实训课堂内部职能组、工段、班组等各项组织和车间主任、职能组长、工段长、班组长、技术人员、工人等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从而确保在实训课堂教学中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职,工作学习有标准,考核有依据。通过学生在实训课堂中的自我管理,促进学生树立实训课堂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提升了实训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实训课堂管理体系的构建原则

1.与企业管理对接原则

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是实训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的要求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关键能力等方面,其中职业道德是职业能力的根本。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一般是通过企业管理制度反映出来的,企业管理制度作为强制性的章程,它规定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要求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承担的责任,并通过对应的奖惩措施体现出来。在实训课堂管理中,我们应充分反映企业管理制度要求,让学生知道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员工,不仅劳动技术是一流的,而且具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遵章守纪观念;知道遵守企业制度是成为一名合格员工的基本条件。我们要通过实训课堂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有效对接,激发学生形成自我需求的良好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实训课堂学习氛围。

2.服从学校管理原则

学校管理是以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课程设置、教师出勤考核、学生学籍管理等方面为管理对象,其中课堂教学管理是学校系列工作的核心所在,是整个学校管理的起始环节。实训课堂教学是在学校课堂教学管理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实训课堂管理应该服从学校课堂教学管理。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校企合作下的实训教学,对实训教师而言就是要面对学校和企业两种活动场所、师傅和教师两种身份,但实训教师的职业本质是教师,其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实训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课堂管理的需要。另外,对于学生而言,在他们心目中实训教师就是老师,实训教师的一言一行是他们行动的榜样。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如果教师希望学生表现良好的实训课堂行为,那么教师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教师只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动学生、带动学生,才能在学生面前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确立教师威信,才能创建良好的实训课堂学习氛围。

三、有效实施实训课堂管理的具体措施

师生的有效沟通是有效实施实训课堂管理的基础,教师必须明白地告诉学生校企合作下实训课堂管理是与企业职业素养要求相应的;实训课堂管理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一种手段;只有达到自觉服从实训课堂管理将来才能适应企业生活,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

1.走进企业,认识职业

建立实训课堂管理秩序是实训课堂教学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为整个实训教学能否成功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实训课堂管理秩序。实训初期是建立良好实训课堂管理秩序的关键时间点,由于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学生一般以前都没有接触过实训,他们对实训学习目的是什么很不清楚,这就需要教师创建企业教育情景,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教育,让学生了解实训的重要性以及让学生明白实训课堂管理的意义。同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积极的自我应验预言效应,根据学情与学生一起制定实训课堂学习目标、规章制度、管理机构,建立完善的实训课堂管理秩序。比如第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企业,通过参观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要求、职业道德要求和关键能力要求,然后教师、企业人员与学生一起结合实训课程标准和学校规章制度确定实训课堂共同学习的目标和制定实训课堂规章制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同时为以后营造实训课堂教学良好的学习氛围做好准备。

2.校企融合,支持实训课堂管理

校企合作下的实训教学过程应是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再现。我们要在真实的企业生产项目引领下,创设企业生产工作情境,使其成为支持校企合作下的课堂管理情境的支撑。

(1)实训工场“车间化”,课堂文化企业化。

实训工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增强实践经验的学习与训练平台。实训工场里除了“物”的因素外,还存在着“实训工场文化”。所谓实训工场文化是指所有实训工场活动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并为大家所共同遵守和享有的各种文化形态。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总是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特有的作用,对课堂管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按照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实训工场,并在实训工场张贴实训课堂规章制度、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使学生踏进实训工场就仿佛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之中;悬挂该行业国内外或本地知名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技工的寄语,使学生具有奋斗的目标;通过宣传栏,传递与本专业联系紧密的知名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规范以及行业质量标准,使学生懂得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必要性;按照管理要求,学生统一穿工作服、带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使学生具有企业员工意识。这样,通过实训工场“车间化”,创建良好的实训课堂文化气氛,促进有效的实训课堂教学。

(2)实训项目产品化,课堂管理企业化。

实训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知识的掌握,而是职业的需求。师生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企业要求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共同制定为实现共同学习目标而组织的统一行动,这将对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比如企业、教师、学生在教学前应根据课程标准同时结合企业调研的结果,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实训课程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上,依据项目教学选题原则,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引进企业典型产品作为工作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企业产品的过程中形成学习目标,而这种企业性质的学习目标能够极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实训课堂管理便于顺利实施。真实的企业产品加上真实的企业管理形式,对有效的实训课堂管理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实训课堂企业化管理应该是制度管理、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文化管理等等。在管理过程中通过管理者与执行者的一体化,使实训课堂管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是生产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比如实训课堂管理者由教师、学生与企业人员组成,企业人员根据学生在生产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时评价,告诉学生哪些行为是企业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企业不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企业鼓励的,然后学生根据企业人员的反馈意见进行自主管理。这种有目的的自主管理能够对学生思想起到有效的导向作用,有利于使实训课堂形成浓烈的生产学习氛围,促进实训的有效教学。

3.强化职业能力评价,营造职业岗位竞争氛围

在实训教学中,职业能力评价是激励师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校企合作下的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是对学生整个工作过程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劳动技能评价、劳动责任评价、劳动秩序评价、关键能力评价等等。而评价的结果一定要对学生有重要影响,比如可以将评价的结果当做企业今后录用员工的依据,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评价的高度重视。因此通过职业能力评价,在实训过程中形成学习竞争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实训课堂管理的实施效果

实践证明: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重视课堂管理能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轨道交通行业文化;融合;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6802

校园文化具有育人功能,优秀的校园文化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也是其增强自身活力,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担负着为我国轨道交通事业培养优秀的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任,需要融入行业文化以构建自身的校园文化,通过环境育人培养出适应我国轨道交通运输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含义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学者们众说纷纭,《当代百科知识大辞典》将文化解释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技术文化、社会制度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文化一经形成,便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指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工作作风、管理制度、行为规范及其精神风貌的总称,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但更多的是指精神文化。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铁路人创造了丰富的行业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爱国爱路”、“兴路强国”为代表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热爱祖国的情怀;有以“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乐于服务,甘于风险的职业精神;以“安全优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文化以及团结协作和创新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指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为全院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的总称,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

我国许多数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曾经都是铁路系统的一部分,与铁路运输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其长期合作过程中打上了深深的铁路文化烙印。但任何文化都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随着环境的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亦在不断丰富中,高职院校要想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需求的人才就必须紧跟行业需要,将行业中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文化,通过文化的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实现对人才的更好培育。

2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实践路径

2.1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部分人或者几个部门就能解决的,需要通盘考虑,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离开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可能会出现各自为战、一盘散沙的局面,会出现各种文化相互冲突、师生员工无所适从的现象。为此可以成立专门的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或领导小组,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策略、机制及制度文件等,并相应建立包括教学系部、行管部门、学工系统、校团委、后勤等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具体职责,使各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学校一级首先要从办学定位、学校发展规划和办学理念方面将轨道交通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

2.2打造具有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特色的硬件环境

硬件环境主要强调从物质文化的角度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一是从校徽的角度进行融合,赋予校徽蕴含轨道交通运输元素与含义,例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校徽元素中既可看作是一本书,又可看作是奔驰的火车头,校徽中的横线代表书页,也可以代表轨道线,完美诠释了校园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文化的融合。二是从着装方面进行融合,包括校服、实训服、教职员工的工作服,这些服装可以参考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员工工作服,以增强职业感。可以在着装方面实行差异化策略,例如某高职学院高铁乘务专业的班服就参考高铁列车员的服装而定,区别于其他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班级的班服。三是从铁路相关实物方面进行融合,例如部分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将轨道线路修进了校园,将机车、车辆等实物陈列在线路上,将供电相关设备引进校园,并架设供电线用以进行展示和现场教学。可以订制一些轨道交通相关的模型或雕塑,并建立专门的陈列馆,也可根据需要将模型和雕塑分散到轨道交通相关实训室。有条件的院校在新建实训楼、宿舍楼、运动场所等建筑物时可考虑设计成带轨道交通特色的外观。可建一些轨道交通相关的文化墙或艺术长廊。四是从路牌、标志牌、路名、张贴物等方面进行融合,将路牌、标志牌等设计成带轨道交通特色,将学校各种建筑物和道路用轨道交通相关名称进行命名,在建筑物内外张贴一些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宣传语。

2.3从活动入手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

高职院校活动丰富多彩,可以从活动宗旨、活动内容、节目形式、活动宣传等方面着手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一是通过学校层面的迎新晚会、校运会、校庆等活动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导入校园文化;二是各院系可以开展轨道交通运输相关的主题文化艺术节;三是校团委、工会、学生社团协会等部门组织活动时尽量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其中;四是通过顶岗实习、校外实训、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交流参观等活动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之中。此外有些学校有班会活动,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活动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

2.4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课程体系的质量对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需求人才具有关键作用。要构建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需要构建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多层次指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公共选修课,思想政治等公共课以及各种形式的形势政策讲座、专题讲座等。除了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外,还要开设轨道交通运输相关的全校公选课以培养学生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精神特质,要通过请进现场专家举办与轨道交通运输相关的系列专题讲座,通过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对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有更深的领悟。要从各种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以及教学团队等方面入手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重融入轨道交通行业文化,使学生受到文化的熏陶。

2.5引入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管理制度

组织成员的行为需要通过制度的约束使之逐步成为一种自觉行为。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文化过程中可将典型轨道交通运输企业的管理制度融入自身管理制度中。目前许多铁路类院校都推行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制度,严格学生的作息时间,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守时守纪律精神,值得借鉴。另外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全校全面推行企业“6S”管理制度和ISO质量管理体系,注重培养师生员工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质量意识具有很好的效果,这些制度值得其他高职院校借鉴。高职院校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性地将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其他管理制度引入学校管理制度,通过对接制度文化来构建高职校园文化。

3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需注意的问题

3.1要注重调查研究

校园文化要融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中的哪些元素,如何与轨道交通行业文化对接,到底要构建什么样的校园文化等问题需要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不能靠拍脑袋。调查研究可以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可以走出去到轨道交通运输企业进行现场走访调研,聘请轨道交通和企业文化相关专家进来开展研讨活动,对轨道交通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或鼓励教职员工积极申报各级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课题进行专题研究。通过调查研究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从而保证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实施。

3.2不能是口号文化和上墙文化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提炼了校园文化的精髓,提出了新时期的办学理念和口号,明确了特质学生的培养模式,但有些流于形式不能落到实处。仅仅是在不同场合喊喊校园文化口号,或者将校园文化挂在墙上,这种“纸上谈兵”的校园文化无法实现文化育人的功能,不利于培养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需求的人才。

3.3注重精神文化的塑造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但归根结底还是一种精神,因此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铁色”职业精神。职业精神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职业追求和职业态度等要素方面,是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的内在驱动力。构建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要通过硬件环境、活动、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来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如果这一目标不清晰或者不能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那么硬件环境建设、所开展的活动,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其意义。

3.4要有所选取,不可全盘照搬

校园文化与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相同点,同时也要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差异。校园文化是主体,在融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要突出一个“融”字,即要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办学面向来引进消化和吸收轨道交通行业文化中的一些典型元素,将其融入高职校园文化中,而非将校园文化建设成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将轨道交通运输行业文化全盘照搬不现实也不可取。

参考文献

[1]白敬科.论铁路行业文化与铁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融合对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篇6

企业管理最核心的是对人的管理,在企业管理这个推手作用下它能使人各尽其能,各显其才,使人的潜能最大化,并转化为价值。班级管理与企业管理恰恰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对人的管理和教育。每位教师也都想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各种人才,能使他们各尽其能,各显其才,开发他们最大的潜能。中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正是向企业输送人才,输送“一招即用”的技能型人才。优秀的企业不光是经营产品、经营服务,更重要的是经营人心。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和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有着惊人的相似。虽然对待学生不能像对待企业员工那么严格和功利化,但是可以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企业管理模式,特别是企业文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两大模块,引入到班级管理中来。

二、引入企业文化,与班级管理有机结合

企业文化主要是由创新与冒险、注意细节、结果导向、人际导向、团队定向、进取性、稳定性等七大特征构成。与之相似,我们的班级文化也就是通过外在的形式和内在变化塑造一个班级精神力量,成为推动班级发展的动力源,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尝试将以上的企业文化七大核心构成引入自己的班级文化建设中。首先,从教室开始,教室是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教室文化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潜移默化。把教室环境企业化,引入企业文化,对现有教室重新布置,建立一个模拟的企业办公环境。结合模具专业和课程特点,将对口的深圳润品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员工行为规范等标语打印出来在教室显眼的墙壁、门口等地方进行粘贴,使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熏陶。其次,通过电视剧、电影、广告、文本等载体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定期在班里宣传。在模具(1)班,我将美国的沃尔玛、香港的宏威科技、青岛的海尔、顺德的美的、珠海的格力、东莞的徐福记等等优秀企业宣传片每周三、周五在教室播放。聘请了香港宏威科技HR经理、新加坡DPEX国际快递集团东莞分公司总经理到班里开展企业文化培训和沟通交流,将企业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当中。组织学生到附近企业进行参观考察,感受企业上班的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引入企业组织架构,与班级管理有机结合

企业的组织架构就是一种决策权的划分体系以及各部门的分工协作体系,需要根据企业总目标,把企业管理要素配置在一定的方位上,确定其活动条件,规定其活动范围,形成相对稳定的科学的管理体系。如何来学习这种先进的管理体系,将班级学生干部组织公司化。作为班主任,我尝试将班级管理公司化,以期提高学生将来到企业的适应度和融合度。

1.按照公司的人事组织架构,在班级设立董事长一名,由我自己担任。

任命班长为模具(1)班的总经理,任命两名副班长为副总经理,分管财务后勤、行政人事。将学习委员、纪律委员、生活委员、文娱委员、体育委员、电教员进行改制调整,并且任命为行政、人事、后勤、财务、技术、娱乐、学习项目经理,每个项目经理负责领导一个项目,每学期都要做一个项目计划给副总、总经理、董事长层层审批。

2.根据课程安排,将各科代表任命为部门经理,管理对应的课程学习,也要做部门计划和组织相应的学习、娱乐活动。

另外,任命团支部书记为总监,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为副总监,与总经理、副总、经理形成互相监督,互相促进的高执行力组织架构。

3.所有学生的模拟职位均有民主选举和董事会(董事会成员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副总、总监)考核双重把关。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这层面董事长只是监督执行,对于失职的领导干部董事长给予批评教育和根据“公司”规章制度处理。

4.每个星期一晚修前每个部门和项目组都各自开例会

将上周的工作情况汇报,并根据周一学校召开的班主任会议精神做出这周的工作计划,然后分别呈给分管行政人事、财务后勤的副总审批,再到总经理审批。

5.对于每天的早读、晚修、考勤、请假、校医就诊、宿舍管理、第二课堂等事宜都有相应的行政、人事、后勤项目组管理

学校的规章制度、计划任务、课程考试、资料统计等工作都有相应的财务、技术、娱乐、学习项目组管理。

四、引入企业管理制度,与班级管理有机结合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管理活动的制度安排,包括公司经营目的和观念,公司目标与战略,公司的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员工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须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包括员工行为准则、人事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薪酬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销售管理制度、技术管理制度等等。

(一)参照优秀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办法,根据模具(1)班的实际,制定了模具(1)学生员工管理规定。包括班级文化大纲、学生员工仪容仪表规范、学生员工行为规范、学生员工奖惩条例、学生员工薪酬制度、学生员工绩效考核制度等等。

(二)将各项新制定的管理规定编辑成册,印发给每位学生和任课教师。

意味着从现在开始我们要按照新的“游戏规则”办事,各任课老师便“有法可依”,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也多了应对之策;班级各领导干部亦“出师有名”,对违调皮捣蛋的下属也不再听之任之;班主任(董事长)更是“执法必严”,对违反管理规定的成员进行教育,直至依“规”进行批评与处罚。

(三)重点制定“虚拟薪酬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使学生的各项行为指标与薪酬挂钩。

篇7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学交替;校企文化;对接;实践

广西纺织工业学校与国内五十多家纺织企业成功开展了工学交替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在工学交替模式下开展了校企精神、制度、物质、行为、课程、环境等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践。采用了渐进式渗透、立体化融合、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对接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校企文化成功对接,极大地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校企文化建设。如下是校企文化对接的一些经验、方法和成果。

1开展精神文化对接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以精神文化为重点,开展德育工作对接,开展感恩、励志、创业、生存教育等主题活动,对师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1.1工学交替下开展德育工作对接研究

1.1.1邀请企业相关人员参与德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德育教育的合作框架和体系

具体的做法是:加入学校德育领导机构,企业参与制订学校对于进企业学习的班级的德育工作目标、工作计划、德育活动内容和德育评价体系,营造校企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氛围。另外还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先进员工、对口部门到校进这些冠名班级做报告,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言行。

1.1.2引入企业用人标准和培养人才的标准,丰富德育评价的内容和体系

1.1.3深化德育工作的教学、教材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大力营造“企业文化氛围”,编写德育校本教材、企业教材;多层面、多渠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拓宽德育教育思路,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我们在合作企业广西鹏达服装公司和广西立盛茧丝绸公司各挂有两块牌子“广西纺校实训基地”、“广西纺校德育教育基地”,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德育工作有事半功倍之妙。.

1.2开展励志、创业、感恩、生存教育等主题活动实践

1.2.1开展校企精神文化建设活动

我们以学校和企业为载体,以学生和企业员工为主体,在学生与合作企业的班组之间、员工之间开展多种文娱活动、思想交流座谈会,利用服装专业特长开展服装设计制作小型展示和表演,企业派人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庆祝活动和校企交流活动,到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活动等等。

1.2.2献爱心活动

通过本班级师生向患病同学捐款、向旱灾水灾和困难学生等爱心传递活动,激发学生相互帮助的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精神。

1.2.3苦练岗位技能和爱岗敬业

举办“我为公司添砖瓦”等岗位练兵技能比赛、创业和励志等主题班会与活动,提高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纪律。

1.3开展冠名实习企业的双向选择活动对接实践

每年秋季新学年开学,学校就着手组建企业冠名班,开展入学新生或在校二年级学生与企业的双选活动:企业文化推介、学生选择企业、企业选择学生,成立如“广西鹏达服装班”等十多个冠名班开展工学交替办学。

2开展制度文化对接模式实践

2.1制度文化对接的内容

我们结合广西鹏达服装公司和广西立盛茧丝绸公司等合作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文化内容,分别构建、创立和完善了“1+1”、“2+1”等工学交替冠名办学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规定,重点放在教学管理、德育工作、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制度完善和创建上。如:工学交替实习学生德育工作管理和实施方案、冠名班主任考核评定办法、工学交替教学管理制度、文明班级综合考核、文明教室评比办法、冠名班级学生综合测评办法、教学质量考核制度、教学责任事故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准员工管理制度等。

2.2教学实训制度对接

冠名班的教学由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探讨、制订方案与实施并分析改进。第一学年在校学习期间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开展5S现场管理活动;模仿企业制订学校实训管理制度,如打卡上班、实行劳动值周制等。第二年起在企业学习实习期间完全按照企业准员工管理制度执行。

2.3日常行为规范及企业管理制度对接

推行严格规范管理模式,如采用刷卡上下班制度、生产车间管理包括安全操作、环境卫生、严禁烟火等规定。对教师考勤、上课纪律、课堂效果、学生评价等进行规范管理,对违反者实行较严格的处罚。对学生寝室、教室、实训实验场所、公共场所等,均按企业的要求进行布置和管理。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企业的公共场所,统一按照纺织行业的安全生产要求,比如在师生当中开展禁烟运动,严禁在公共场所吸烟。

2.4学生考核、考证制度对接

学校制订并实施了校企双向管理的有关规定,包括学生接受学校制定的学习、生活及纪律管理,同时也接受企业考勤、考核、安全、劳防、保密等规章制度的教育与约束。按高素质员工的要求来培养、考核、评定学生。

2.5签订相关合约协议的对接

协商并签订订单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的合约:校企合作协议、订单式教学合作协议、定向生福利政策协议、实习生(干部)招聘协议、企业与定向生合约、竞业限制合同等。

3开展物质文化对接实践

3.1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

企业投资实训设备和部分资金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深度参与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从方案的制订、安装调试、实训教材的编写到培训过程全方位参与,全过程跟踪。企业可以把自己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用人标准要求通过自编教材、参与授课、教师座谈等方式体现进去。校企先后共同创建江苏景盟、上海伟航、深圳鄂尔多斯、宁波雅戈尔、浙江新阳、广东溢达、香港中大实业等实(培)训基地,企业捐赠设备价值约500万元人民币,学校定向为企业培养和输送所需人才。

3.2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基地

建设具有多媒体教学、演练实训、实验、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的专业实训基地。教师边授课边示范,学生边学习边操作。如服装实训基地、针织CAD实训室、图印实训室等。

4开展行为文化对接模式研究

4.1举办校企文化交流会等大型活动

大型活动内容包括开展主题大会、校企座谈会、企业推介会、学术交流会、专题报告会、组建冠名班、文化交流会、工学交替洽谈会、项目签约、大型校庆等内容,促进有效对接。

4.2举办毕业生双向选择会

就业双选会的企业规模和人才需求量很大,吸引到自治区内外100多家的企业报名参加,招聘岗位覆盖了我校所有专业。既为企业提供了合适的技术人才,又满足了毕业生对就业岗位自主选择的要求,达到“共赢”效果。

4.3举办“企业杯”专业技能竞赛

举办以企业名称命名的专业技能竞赛。如广西“福汇杯服装技能比赛”、广西“富怡杯服装技能比赛”等,成为校企行为文化对接的成功模式。

4.4与企业或行业协会合作开办各类技能培训

每年都与国内知名缫丝企业、广西丝绸协会联合开办茧丝绸各种技能培训班,与合作企业开办针织横机工艺培训班、服装设计与制作培训班等。

4.5共建师资培养模式

从理论提高、技能培训、岗位研修三个模块进行培训,要求老师每年到企业实践2个月以上,深入对口企业顶岗实践操作。

5课程文化对接研究

以课程文化为亮点,依据“订单”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实施项目培训,强化实践教学;构建精品课程、改革核心课程、编写生产性实训教材和校本教材;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创新教学内容;以“应用性”为主旨,以职业岗位为参照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追加员工礼仪规范、职业道德基础、企业文化、工作技能、操作规程等岗位需求课程,补充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课程。

重点放在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材开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构成教学板块、制订教学大纲;考核形式等。实现“三个零距离”:即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企业和社会零距离的配合,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零距离的贴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零距离的接触。

6开展环境文化对接模式研究

6.1营造特色实训场所

实训楼、实验室等教学环境设计为工厂模式。按合作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张贴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融人企业文化氛围。并以冠名班形式命名和布置实训场所。

6.2突出职业特征

在整个校园环境中营造突出职业特征的校魂、校风、校训、名言牌、经典言论,营造出真实的职业氛围和环境。

6-3弘扬企业文化

在全校教室走廊等公共场所营造校企文化的宣传图片、画册和相关内容。如“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企业文化。

7工学交替模式下文化对接对校企合作的促进作用

7.1对学校的积极作用

夯实了校企合作的基础,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凝聚力,解决中职学校实训基地、教育基地场所、办学硬件和软件不足等问题,促进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推向纵深开展,提高学生实习和就业稳定率,提高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

7.2对学生的帮助作用

提高了学生的责任心、上进心、吃苦耐劳精神、熟练的专业技能、扎实的知识基础、协调的人际相处关系、团队合作精神等,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中职生迅速适应企业,实习、就业稳定,流失率低,促进学生更贴近社会、贴近企业,真正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工学交替有益于减轻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

7.3对企业的促进作用

使合作企业增加了高技能人才的来源渠道,有益于帮助企业开展科研攻关、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活动。

8校企文化对接中仍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

8.1解决好校企文化对接中合作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或合作不稳定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钢铁行业;教学

1.钢铁行业的现状和展望

伴随过去三十年我国GDP的高速增长,钢铁行业进行了快速、无序地扩张,如今我国钢铁产量、产能等多项指标已居世界第一。然而巅峰过后是低谷。2014年,钢铁行业化解产能过剩初见成效,企业效益有所好转,节能减排取得了新进展。同时,由于下游需求减弱,钢材价格大幅下跌,企业资金紧张凸显等,全行业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企业面临的生产经营形势十分严峻。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中高速的新常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速度将加快。同时随着新《环境保护法》实施,钢铁企业环保压力将进一步加大,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将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投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2.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需要高职复合型人才

为了度过困难时期,钢铁企业一方面采用低成本、低污染的新技术,另一方面大量裁员,以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少而精是钢铁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的特点。在钢铁企业,一人身兼多职、多岗一人将成为新常态。这就要求企业员工是一岗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多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钢铁企业从接受订货到生产、发货的流程长,工厂多,需要各种各样的复合型人才。

3.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几个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按单一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的,不能满足钢铁企业的新要求。在对钢铁企业的调查研究中表明,不少普通本科生虽然后劲足,但专业能力欠缺,上手慢,也不能适应新要求。

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需要考虑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几个问题。

(1)设置复合型专业。经过专业调查,了解钢铁企业对双专业人才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进行人才规格分析和课程分析,由学校教师、企业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进行可行性论证,才能有效设置复合型专业。复合型专业学制一般为四年。复合型专业的设置既需要一定的社会需求量,又要求学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能力来举办双专业,才具有可操作性。

在有条件开展弹性学制的高职院校,在符合学校相关要求的基础上,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习之外,可以申请修读另外一门专业。在完成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后,颁发辅修专业证书。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不断充实自己,掌握复合的知识和技能,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1]。

(2)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造。复合型人才专业主要有跨学科大类和跨专业类别两种。跨学科大类,如“管理+

工艺”型。跨专业类别,如“工艺+自动化”“工艺+设备”型。两种不同类别的复合型人才专业在课程的组合上,应该有所区别。课程组合有横向和纵向方式。跨大类专业宜采用横向组合,可以确保两种专业课程开设和专业训练的相对完整性,有助提高学生第一就业岗位与长远职业转换的需要。对于同一大类的复合型专业或同一专业不同方向,课程组合可以考虑选择纵向式,因为基础理论课程的相通,可以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上体现出一定的深度,增加专业课程的纵深感[2]。

由于学科(专业)之间交叉渗透及教学计划总学时的限制,在现代职教理论指导下,课程走向综合化、一体化是一种趋势。学生应先学习涉及知识点、技能点较少的专业课程,然后学习涉及知识点、技能点较多的综合课程(或一体化课程)。课程综合化包括学科间课程综合化、理论与操作技能的课程综合化、文化课与专业课间的课程综合化等。

(3)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复合型人才,不必要求每个教师是复合型人才,但教师须在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对其他专业知识、技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教师之间才能互相沟通和协作,组成一个很好的教学团队。很多学校的系部、科室按专业类别配置教师,同一部门教师专业清一色,不利于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互相学习,一起参与大型的、综合化的科研项目。

(4)教学管理制度设计。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需要跨专业选课,可以在理顺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在限定选修课中,增加校内其他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在不转专业的情况下深入理解其他专业、充分发展自我的条件[3]。

参考文献:

[1][3]孙建军.浙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

篇9

关键词:高技能 公共实训鉴定基地 管理和运行模式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广州市结合当前发展形势,投入巨资开展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基地建设项目涵盖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在内的74个项目。通过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精、尖设备设施和先进实训理念,建立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和先进性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全面提升广州市及周边地市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实训技术水平。

一、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的管理和运行问题提出的背景

现代化、开放性、公益性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需要巨大的建设和运行管理资金投入。在可预期的将来,基地建设完成后,面临着对设施、设备维护与更新,实训课程及教材的开发、实训师资培养,以及运行与管理等软件建设等重要任务[1]。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的良性运行与高效管理,是实训鉴定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项目建设单位广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政府部门对此已有清醒的认识和高瞻远瞩的视野,实地探访上海、天津、杭州、无锡、绍兴、深圳等公共实训基地,多方取经,以期找到适合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运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精密模具设计与制造、数字化制造等项目参与和执行人,笔者全面参与了基地建设的相关工作。沿着这一路足迹,遍访了上述基地,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生产化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希望对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有所帮助。

二、深圳、无锡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管理和运行模式

我国2006年提出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的明确要求之后,东部重点城市就率先迈出建设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的工作步伐,进而带动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跟进,逐步形成多元建设和多元发展模式[2]。这些城市主要有上海、深圳、无锡、绍兴等,下面对深圳和无锡这两个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管理和运行模式进行介绍。

(一)深圳高训中心管理与运行模式

深圳市政府于2005 年11月批准设立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深圳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管理服务中心――高训中心。高训中心坚持产训对接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基地资源对全社会免费使用,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使用时,通过自带师资、常规工量具和基本耗材等来分担训练成本。 其主要承担五项职责:一是管理高技能人才公共训练资源;二是制定高训基地准入条件,对申请使用公共训练资源单位的准入、使用绩效和退出进行评估认定;三是提供高技能人才技能训练、技能鉴定、技术改造、技术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四是开展高技能人才训练指导、训练项目开发和训练模式的改革创新,指导全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五是受政府委托购买高技能人才培训和服务成果,执行相关的培训补贴和激励政策。

(二)无锡市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管理与运行模式

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是在地方产业转型发展,急需高技能人才的背景下,由公共财政投入建设的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基地以公共、开放、先进、效能为指向,致力于发挥政府平台的公益性优势,为企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培养产业一线急需高技能人才提供公共服务。基地以发挥实训、鉴定两大核心功能为支柱,并注重延伸功能的培育和发挥,有效开展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技术交流、授艺带徒、示范展示、示范生产等业务,同时坚持服务本地与辐射周边相结合,在为本地企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提供公共实训服务的同时,把服务范围向周边地区和外省市延伸、扩展,努力寻求对外服务的结合点。

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积极探索“实训工厂式”实训鉴定基地的发展模式。在资金筹集使用上,依托多元化的维管机制,维管经费以政府购买维管服务为主,以实训工厂的收益部分和实训合理收费部分为补充,在体现公共性、公益的前提下,实行市场化运作机制;在用人机制上,建立了一支以编制内人员为核心、编制外人员为补充的管理队伍;在实训设备利用上,坚持无偿性与有偿性相结合,一方面向职教园区院校、全市技工院校和困难企业开展免费实训服务,另一方面向其他对象开展以收取一定成本为补偿的有偿实训服务。

从深圳和无锡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的定位,结合走访了解的天津、杭州、绍兴等地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模式来看,这些基地的共性特点是公共性、公益性、服务性为主,政府主导,采用免费或收取适当的服务费用的管理和运行模式。

三、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生产化的管理和运行模式的探究

目前,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已步入正轨。过去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怎样建实训鉴定基地,现在及可预期的时间内,是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探索,因地制宜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发展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使得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可持续发展。参考各地公共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行的经验,对于有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原料输入及产品输出,产生物质财富或提供一定形式的社会服务,可以参与市场运作的实训项目或实训室,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化公共实训鉴定基地。

生产化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必须满足几个条件:即学生的实训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相一致,实训工厂或实训车间具有产品加工、生产的必要条件,具有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和市场需要的产品,学生能够实现在实训教师或技术人员(师傅)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到独立完成生产任务的转变,逐渐生产出满足企业或市场要求的真实“产品”。[3]笔者参与的模具设计与制造项目中,以模具生产工艺为主线,实训内容与现代生产技术相结合,先进工艺、装备、控制过程与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相结合。实训现场具有“厂景式”企业生产的氛围;设备布置安全、环保等满足国家相关法规的要求。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化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管理和运行模式,做如下探究。

首先、政府主导、企业协作。在基地建设中,对于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要有一个总体的框架,在正式运作前,根据基地建设的模式、今后的发展模式确定符合基地运作实情的管理模式[4]。在管理方法上,可以由政府、企业共同设立政企合作委员会,全面指导基地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在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的建设规划和管理上,搞好设计,做到高起点,体现先进性与适用性的有机结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其他多元化合作途径,如绍兴公共实训鉴定基地与各院校协作,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合,发挥行业、企业专家的作用;密切开展与境外国际教育组织加强交流和合作,使得职业技能培训与国际标准接轨等。同样,对于公共实训鉴定基地建设的资金要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积极寻求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如除了政府财政资金保障外,可以探索企业在资金筹集上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其次,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教学管理和实训课程管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制度建设,在实训或生产环节适当引入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使管理制度系统和全面,涵盖从教学到实训完成的整个过程。如财务管理与监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实验实训教学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物资供应与供应销售管理制度、产品研究开发管理制度等。基地要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在管理中就应当引入企业的某些管理制度,如企业的车间班组管理制度,企业的项目管理体制和目标管理制度。基地在管理过程中,除了日常行为规范外,可以引进企业的产品质量考核制度、岗位职责制度、管理制度等,使参与人员真正进入企业的生产环境,感受生产氛围, 自觉培养“企业员工”的角色意识。

再次,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优化教学管理。除了适当引进具有专业技能的高级人才外,对在职教师加强企业培训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教师层面加强与企业的互动,使会做的会教,会教的也会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取长补短,同时对于教师的科研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训环节,最好采用灵活的、具有弹性的管理方式,以适应企业由于各种因素而改变生产进度的状况。对于实训内容的安排要把握好“生产实训”的本质,避免把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而忽略技术的掌握,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由学校教师牵头,聘请企业专家参与,共同编写基于工作过程并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实训教材。注重实例操作练习的同时,随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内容。实训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总而言之,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化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管理和运行模式,其实也是寻求政校企合作的契合点,把企业的公司治理策略和生产管理理念引入基地实训中,除了看到上述有利的方面,也需考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各方的利益关系。广州市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部分生产型实训项目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科学管理,遵循生产或经营服务规律,实习实训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进行。正视生产、实训、培训、鉴定、研发、服务、竞赛工作任务、目的和规律上的差异,厘清各方利益与服务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产品生产的高效益,避免企业管理理念对基地建设的负面冲击,避免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改变了基地建设的初衷和期望,综合平衡以保证基地的管理和运行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张雪梅,池利民.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与管理. 继续教育研究.2009,(6).

[2] 张海兰. 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实训基地―对国内五种典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比较研究. 职教论坛2009,(12)

[3] 高伟,杨勇. 浅谈示范性实训基地的管理.科技博览 2009,(10)

[4] 刁振华. 五年制高职模具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案例剖析.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篇10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中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应从管理理念、教师管理、学生社团组织管理等方面增强对师生的思想、行为的导向、约束和规范。在管理理念上,坚持“管理企业化,教学职场化”的管理理念,像企业一样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强化过程管理,使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使全体师生基本具备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在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上,通过“技艺进赛场、教师进企业、专家进学校”活动,使教师专业技能、管理水平提升,能够紧跟企业、行业发展;通过教师评学评教制、干部听课制等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将教学质量考核结果与教师岗位津贴挂钩。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成立学生管理中心,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职能,使学生能够和管理者一道,处理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学到书本上所没有的为人处事经验。实施准军事化管理,通过课堂、“两操”、卫生、就寝、课外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强化过程管理,使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和纪律观念,提升学生的精、气、神。在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上,按照企业的制度制定班级公约,以企业的组织模式设置班干部和学习班组,以企业的管理形式实行“班(组)长负责制”,每天组织晨会进行工作总结和点评。

二、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中等职业学校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时应整体规划,加强校园整体物质文化、专业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整体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在校园内树立有关职业及创业的名言牌;可在校园道路两侧设置鼓励学生创新言行的路灯、灯箱;可在校园醒目处悬挂国内外著名企业家画像;可在橱窗中展示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像或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的名字,展示格调高雅的学生优秀专业作品。在专业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可在不同专业的教学场所制作墙壁橱窗,形象地介绍各自专业;可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可在教室里张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及用人标准、行业与专业的发展趋势、业内成功人士的资料、业界用人的最新要求等内容;可在实训中心、实训室内张贴各专业实训的管理制度、操作程序、工作职责、工艺流程等;可张贴相关专业的历史典故、文化渊源、知识介绍、知识拓展、专业要点;可张贴相关专业的名言警句,专业大师、名师、高级教师的寄语;可展示师生专业教学操作与成果、企业图片。通过这些来凸显专业特色。

三、课程文化建设

课程文化建设对于中职学校尤为重要,它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方向、丰富专业内涵、增加专业知识、塑造良好的专业素养。中职学校在建设校园课程文化时要把相应行业、企业的不同素质要求渗透于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强化专业知识教学、专业技能培训、职业素质培养与企业文化的联系,构建全新的专业体系。课程文化建设要有正确的课程文化理念。中职学校课程文化建设必须以“实用、够用、能用”为原则,突出核心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各个专业应有各自的工作理念、专业精神、专业定位。可在各专业的教室、实训室张贴各专业名师、骨干教师的“导师寄语”;可用文字、图片、实物、图表介绍各自专业的起源、发展、现状和前景。课程文化建设要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中职学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试考核、学生日常行为管理以及活动等都要体现出对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要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彻底摆脱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课堂教学模式,确定专业的主干课程、核心技能,增加职业素养课程,实行项目化、模块式教学,着力构建“课堂设到工厂、企业搬到学校”的新模式,将学生学习场所空间扩大到车间、实验室、实训基地,形成实践操作的职业氛围。课程文化建设要专业教学过程职业化。中职学校要将实训室仿照真实的企业生产经营场景进行建设,设备的安放、操作的流程、功能区的划分、环境的布置等方面要将物质形态的课程文化企业化,还要引入企业制度,制订严格的实验实训工作纪律、管理制度、操作流程、安全与卫生制度,规定学生必须根据企业的工作要求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排队进出实训室,全面推行“5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的管理制度。课程文化建设要实施有效的评价机制。中职学校的评价内容要从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职业化生存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心态和职业道德。

四、活动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