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研修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18 16:5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研修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研修总结

篇1

一、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一)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内涵

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是指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下,学校基于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经验,自主开展符合学校文化特色的课程改革的发展形式。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是以实现学校创生化办学为内在发展目标,以激发教师变革意识、提升教师变革能力为内在动力,以学校支撑为内在支持与保障。在这一过程中,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课程改革的行为是自觉自发而为,无论是政府部门的行政力量支持,还是研究机构的技术力量协助,都不能撼动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主体地位;无论是改革的动力,还是改革的主体都来源于学校自身。只有这样的课程改革才能落实“全球视野,本土行动”课程创新准则,实现可持续的深入发展。

(二)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特点

1.学校有明确的课程发展规划和专门的课程领导机构。虽然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具有非线性、不可预知性的特点,但是建立在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变革理论、学校现状自我剖析、澄清前提下的愿景和战略规划,对于课程改革的设想与实施至关重要;强有力的课程领导机构对课程改革过程的领导、监督、决策、评价作用也不容忽视。迈克尔•富兰认为,“教育变革的五个关键词是意义、一致、连贯、协力、合作以及持续改进的能力。”[2]明确的课程发展规划和有效的课程领导机构保证变革成员间达成改革意义的一致性,凝聚力量、通力协作,共同致力于“大的蓝图”的实现,在加强政策和资源的基础结构建设的同时,持续不断地挖掘目前尚未被利用的内外部改革潜能。

2.学校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能体现其校本特色。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以教师为主体,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空间,还可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增强教师的主体参与意识、资源开发意识与反思创新意识。

3.学校教师是课程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建构者,有明确的课程意识。只有当学校成员怀抱课程改革的主人翁态度,积极吸纳萃取先进的课程思想,成为课程改革的生力军,摒弃单纯依靠外部资源的投入和改善实现课程改革的“拿来主义”,凭借教师成员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自我发展能力和机制的培养与形成,多方面积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高与持续改进。

4.学校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和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课程改革带来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转变和方法创新;教师对课程改革具有较高和较稳定的认同感;学校的校本课程体系的开发和实施受到学生、家长、社区及专家的赞同与认可;为区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二、教师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机制

教师与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研究者与决策者的共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课程认同是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前提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外课程改革的实践不断证明,离开了教师的课程认同,脱离了教师创造性的课程实施,任何“完美”的课程改革方案,都是空中楼阁而已。诚如英国课程学者凯利(A.V.Kelly)所指,教师在课程改革领域发挥着“或立或破”的重要作用,“任何教育实践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负责此事的教师;任何课程改革的努力,如果没有意识到此点,而只是从课程领域的外部进行尝试的话,都注定不会成功,或最多只是一些细枝末节的改动”。[3]“课程改革最想看到的变化是教师对教育本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4]这些思想观念的更新不仅体现在知识观的变化,也体现在教师对自身角色和作用有了新的思考与探索实践。例如,经过课程改革,教师由重视知识点的传授,到关注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状态,注重设计师生互动的情境或契机,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由教师发动的“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充满创造性激情,只有教师带着实践中的困惑和改革热情,积极投身课改之中,他们生成的理念、获取的经验、设计的课程才能广泛扎根于当代中小学之中,形成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趋势。

(二)教师的课程参与是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基础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动,通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层层传导而到达学校,其优点在于有坚实的政策、经费、人员等做保障。但其挑战在于激发和调动学校的改革热情,提升学校的课程改革能力,让课程改革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自下而上的改革在快速普及教育改革理论和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也使改革培训与教师基于自身课程教学体验的现实需要存有距离,成为迫于外在压力的被动参与者。”[5]也就是说,这类课程改革利用政策的力量将教师推到变革的主导地位,但同时也制约教师个体能动性的发挥。[6]为此,学校的课程改革,就成为教师与课程内在关系得以建立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教师主动性地、批判性地、创造性地介入课程运作的决策、设计、实施、评价基本环节,尤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对课程的“二次开发”和“动态实施”,创造性地规划与处理课程,结合系统的课程理论,建构符合教师自身教育信念、教育核心价值观以及学情、校情的理想课程形态。教师的课程参与之所以是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基础,其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教师的课程参与是保证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教师逐步掌握课程权利,批判性地选择与解读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实施教学。在选择、理解、再创造的过程中,寻求一条课程实施的“忠实性”取向与“生成性”取向相结合的道路,由单纯的既定课程的忠诚执行者转向实施中的创生者。第二,教师的课程参与有助于形成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在课程参与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问题、自我反思,并基于教育实践问题,结合课程经验、课程理论和对学生的理解重新体认课程的生成和运动过程。第三,教师的课程参与,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的课程参与,不单单依据其朴素的课程经验,局限于课程实施环节进行简单的“加工转换”工作,而是在课程运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批判反思与主动建构,从而创造性地规划与处理课程。[7]因此,随着教师参与学校课程改革活动的逐步深入,学校能够结合优势、协调资源、整体规划,有效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学校课程改革走向内源式发展道路。

(三)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保障

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指教师基于对课程系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而表现出来的对课程问题的敏锐洞察和积极反应,是存在教师观念层面中或明确或隐含的“课程哲学”,它既包含教师在教育行为过程中的课程观,又包含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法论,具有个人性、生成性、导向性等重要特点。教师的课程意识,反映了教师解决课程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影响着教师参与学校课程改革的范围和程度,既是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前提,又是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明确的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教师角色乃至教师在教育中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8]富兰认为,一切学校变革的结果和外显形式都只是展露于世人面前的冰山一角而已,潜藏于深海之中的强大支撑则是教师意识层面的变革。如果课程没有进行改革,一切教学改革的效果在刚性课程的制约下都会被制约和消减。只有教师先行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课程意识,推行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急需相应的教学改革作为支撑,随之而来的便是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相应变革,当教师发现现行的制度与革新之后的方法相排斥,便会引发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体制等层面更深刻持久的改革。另一方面,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课程意识逐渐明确、丰满、成熟的过程。相关制度的建立、文化氛围的形成促使教师主动参与课程改革,自觉探寻课程意识的发展生成之道。例如,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的“全课程育人”理念,打破学科知识间的界限,从系统化、整体化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教师从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向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课程系统意识、课程参与意识、课程控制意识和课程创新意识。因此,学校课程改革和教师课程意识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学校课程改革有助于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反之,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能有效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合理处理两者的关系能带来双方良性发展,否则导致恶性循环。

三、教师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内源发展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课程身份,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赋权

教师的课程身份,是指教师在课程中的地位、角色及相应的权利与行为规范等,要取决于课程改革的制度设计。由国家推动的自上而下的课程改革,与由学校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课程改革,有着不同的制度设计,它们对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身份也有不同的规定。国家推动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大范围改革,改革的目的在于从国家层面整体改进课程体系,改革的着力点在于制定权威性的国家课程标准,改革的推进在于吸纳学科专家、课程专家、教师、教育管理者等多元力量参与。因此,在这种国家层面的课程改革框架中,教师的课程身份已经具有了明确的规定性,对教师的具体要求也比较刚性。以我国2001年开始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为例。此次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定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划地方课程;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措施之一,教师的培养与培训问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专门要求,“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9]重视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养和培训问题,说明了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的课程身份取决于教师的课程身份认同。国家课程改革的制度设计,需要教师自觉认同自身的课程身份,真正实现课程身份的转换。长期以来,人们赋予教师的身份是教学身份,“人们把教师当作技术人员———他们熟练地掌握了课堂管理技术,学到了一些传授知识的方法、技能和技巧,但他们只是把在别处发展了的理论付诸实施而已。专家小组拟定课程的目标和理论、研究教材、付诸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加以改正并交付学校实施。而教师只是专家小组和最后接受者(学生)之间的必要的中间人物”。[10]久而久之,这种观念也影响到教师自我的身份认同,把自己看作课程方案的执行者,认为课程开发是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等人的工作,在课程改革中产生被动服从的思想。为此,帮助教师正确理解自己的课程身份,建立起自觉的课程身份认同,能够真正促进教师创造性地参与课程改革,实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专业发展。因此,要转变教师课程身份,需要切实从课程制度设计和教师课程身份认同两方面入手。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制度。学校课程制度是指“在学校形成或制定的,结构严密、相对稳定、体现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参与课程建设的全体人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程序、步骤和规范体系,是学校进行课程规划、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与校本教研等活动的价值准则、行为规范和运行保障”。[11]学校课程制度既要体现国家意志,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也要体现地方特色,落实地方课程,更要彰显学校办学理念,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良好的学校课程制度应该做到: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有刚性,落实地方课程有弹性,开发校本课程有灵性。为此,在学校的课程制度中,应明确教师的课程身份,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赋权。其次,要增强教师课程身份的自我认同。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教师在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也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领导者和开发者。[12]学校需要引导教师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鼓励教师立足课堂而又超越课堂,帮助教师研究课程标准而又超越课程标准。学校要让教师学会从课程的观点出发来分析所遇到的教学问题,让教师学会运用课程理论来处理教学设计,让教师学会运用课程开发的技能来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因此,通过组织教师参加课程理论学习与学校课程开发实践活动,让教师感受到由此带来的积极变化,其课程身份认同将逐步加强。学校课程制度设计,确立了教师课程身份的合法性;教师课程身份的自我认同,保障了教师课程身份的有效性。我们仍需进一步探讨教师课程身份内容的合理性,即我们究竟赋予教师哪些课程身份。我们将从课程的公共知识属性与个体经验属性两个维度,分析教师的课程身份内涵。就课程的公共知识属性而言,教师的课程身份则是公共知识的代言人;就课程的个体经验属性而言,教师的课程身份则是个体经验的创造者。作为公共知识代言人的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科内容为基础,学会从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的角度思考和解决课程问题,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加强课程实施的创造性。作为个体经验创造者的教师,在参与课程开发时,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为起点,以所在学校的真实条件为基础,充分运用个体教育经验,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富有个性地推动学校的课程开发。简言之,学校需要在课程制度设计中赋予教师课程身份以合法性,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增强教师课程身份的自我认同,并鼓励教师以公共知识代言人和个体经验创造者两种课程身份,积极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工作。

(二)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提供空间

校本课程,又被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它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充分利用本校的优势资源、意在更好地促进本校学生个性化发展而开发的课程体系。开发校本课程,成为目前许多学校发展的优先选项。我们认为,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具有三大动因。第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在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都有局限性。校本课程既能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局限性,更是为进一步满足学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需求。第二,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许多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扎根所在社区,创造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优秀学校文化,形成鲜明办学特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学校。学校优秀文化的传承、学校品牌的塑造,需要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制度化、体系化。第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更好地推动教师实现教学创新,真正推动教师角色转变,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三大动因。“随着校本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决策权力日益增强,其角色也开始发生积极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教师成为课程的研究者、设计者和评价者,成为学校课程变革的主体,在课程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3]马什(Marsh C.)等研究者认为,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他们的参与意识、参与能力将经历六个发展阶段,如表1所示。随着教师参与能力的提高,他们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范围和程度也必然得以扩大和加强,教师们的课程开发能力也会得到更多锻炼。学校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是决定学校校本课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是在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因此,学校需要系统地规划校本课程开发,鼓励更多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让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专业发展,帮助学生个性发展,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为此,学校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动校本课程开发。首先,立足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性,推动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课程改革是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内的整体改革,校本课程开发要置入学校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之中,学校要形成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规划和统一领导。在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框架中,要妥善处理三级课程的关系,国家课程是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补充。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基础上的开发,不是另搞一套,学校可以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但不能淡化、取代国家课程。既要避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消极无为,更要避免越俎代庖的、非此即彼的开发方式。如前所述,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要有刚性,落实地方课程要有弹性,开发校本课程要有灵性。将校本课程开发列入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并组织教师、配置资源、有序推进。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规划相对应,学校需要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周期性和阶段性,克服急于求成的功利化心态,给教师更多的时间去探索,给教师更多的空间去创新,并给予教师的课程开发以更多支持和保障。总之,立足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性,将会推动校本课程的有序推进。其次,立足学校课程改革的主体性,推动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学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是充分发挥学校的特色优势。因此,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着力点的学校课程改革,在学校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需要充分认识课程改革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主动以课程改革创造性地推动学校发展。为此,校长应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领导者,带领学校教师研究学校课程改革,带领教师积极投身校本课程开发,让学校的课程改革成为学校整体发展的突破口。为保障学校课程改革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学校内部进行必要的组织变革和体制改革,成立专门的课程发展机构,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配备必要的物质资源、出台相关的管理制度,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动提供坚实的基础。只有学校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对学校发展的重大意义,积极推进学校内部的组织变革和体制改革,主动地、创造性地推动学校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才能持续推进。最后,立足学校课程改革的文化性,推动校本课程开发。学校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门类和课时增减的技术性变革与机构部门调整的组织变革和体制改革,而且是以学校精神文化变革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变革。

学校课程改革是学校文化变革的重要部分,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动,需要学校文化的深刻变革,“要革新,先革心。我们的教育工作不能停留于经验水平;我们的教育科研不能醉心于陈腐观念的炒作;我们的教师进修不能满足于单向灌输的模式,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研修,以便扩大我们的视野,引发新旧观念的冲撞,最终发现新的思维方式,确立新的教育观念。”[14]校本课程开发服务于学校文化的整体变革,更着力于推动学校文化的深刻变革。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既是学校教师坚持终身学习、不断自我超越的过程,又是以学生为本位、不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还是以学校为学习共同体、不断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塑造良好的教师文化,并以教师的人格力量为表率,塑造良好的学生文化,更能从整体上塑造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优秀学校文化。总之,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课程意识发展搭建了平台,提供了发展和检验教师课程意识水平的机会。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学校需要将校本课程开发列入课程改革总体规划,积极推动学校的组织变革和体制改革,并与学校文化变革相结合,以校本课程改革为契机,塑造优质的学校文化,推动校本课程的有序推进、持续推进和深入推进。

(三)开展校本研修,以研究促进课程改革内源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课程研究者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要通过研究来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研究来推动课程改革的工作,研究成为教师开展工作的一种必要方式,成为有效推进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依靠研究工作增进自己的创见,这种研究必须是他本人的,因为只有他本人才能找到适当的资料和数据。别人按照自己的经验所说的事情通常对教师有所帮助,但是必须在教师本人所处的情境中经受考验。因为对于这个人行得通的事情,对于另外一个人就不一定行得通。”[10]为整体上促进教师群体开展教育研究工作,许多学校积极开展了校本研修活动,立足本校的教育实践状况,以教师为主体,以行动研究、课例研究等多种方式,研究和解决教育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锻炼了教师队伍的教育研究能力,创造性地推动了学校工作的开展。学校开展校本研修,鼓励教师开展研究工作,首先需要正确理解教师研究的性质与特点。教师的研究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以真实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效果为目的,属于典型的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既是在行动中的研究,又是为了行动的研究,行动与研究具有高度内在关联,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教师的行动研究,则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参与课程改革的行动中进行的。因此,教师的研究工作与教育教学、课程改革等应该融为一体,“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以整体、根本、开放、创造的态度理解教育、教学和研究,把教育、教学、研究视为教师工作的整体构成,它们原本是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将因为与研究融为一体而获得内在的、根本的推动力量”。[15]

换言之,教师既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是以行动开展研究,以研究促进行动的行动研究者。我国中小学校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形成了若干有效的校本研修方式,包括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个人反思。专家引领提供了一种外部知识和理论导向,同伴互助提供了信息的分享与交流,个人反思则是个人知识的内化和提炼,这三种方式的综合运用与三种研究力量的有效整合,是开展校本研修的关键。在实践中,影响校本研修的首要因素即教师的个人参与意愿,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成为校本研修活动开展的首要工作。除了制度建设等外部规定性要求外,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专家引领为教师的参与提供了发展方向和行动目标,同伴互助为教师的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情感支持。换言之,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为教师的个人研究提供了团队支持,避免了教师个人在研究过程中的无助感和焦虑感。有调查显示,教师在校本研修中遇到的困难之一,就是获得的专业支持少,以及由此带来的研究性不强,教师的研究缺乏方向感等问题,“从校本研修的‘主体与指导’来看,32%的教师认为,‘教师单打独斗多,专业支持少’……从校本研修的‘组织与形式’看,24%的教师认为,‘学校常规活动多,研讨交流少’”。[16]为此,学校要有效整合校内外各种研究力量,建设校本研修的研究团队,以团队研究带动个人研究,“学校或学院应当变为这样一个研究团体:鼓励人们准备按上述批评的要求进行自我批评,使相互关系不断得到调整。”[10]作为“教师即研究者”观念的倡导者,斯腾豪斯(Stenhouse)思考了几种教师从事研究的方式。例如,教师与同事合作,由同事来观察自己的教育教学,或者教师训练学生来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或者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记录来作为研究的资料等,综合各种研究方式之后,斯腾豪斯建议教师与专业的研究小组进行合作,开展共同研究。[17]明确的校本研修主题和合理的校本研修规划,是达成校本研修成效的重要保障。为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校本研修的主题应该聚焦学校课程改革,尤其是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这项工作的开展,不能停留在经验探索与总结的层面,而是需要以研究的方式,组织教师集体攻关。

篇2

语商教育:关注语商,构建语商文化体系

第二十中学语商教育的办学特色,启发我们去关注现代教育中一个崭新的领域:语商。语商(LQ),即语言商数,是一个人语言运用能力的总和,包括语言的论辩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在语言交流中的应变能力,是智商、情商的外在体现。高语商将给人们带来新的生存机遇和生存质量的全方位提升。语商教育,就是从学生的自身发展条件和未来需求出发,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语言商数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培训及实践教育活动。第二十中学的语商教育紧紧围绕“语言表达文化”、“语言表达技巧”、“语言表达状态”、“语言表达层次”等多个维度,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其教育目标主要不是培养演说家和雄辩家,而是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使语商教育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具体而言,语商教育就是在建设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和丰富主题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公德力、学习力、意志力、合作力、创造力、组织力,构建以“读、写、说、辩”为支点、以课内和课外为途径、以“读书知理,讲辩明理,处事懂礼,行止有礼”为特征的语商文化体系。从核心价值、文化内涵、文化载体、文化体系、文化途径、内容方法等层面构建体系框架,通过科研引领、项目推进,促进学校科研、研修、师训一体化建设,逐步让特色文化的内化和外显表现出明显的效益,做到:课堂有渗透,课程有讲授,活动有训练,环境有呈现。

创建“一二三四五”语商教育实践体系

“一”:提炼语商教育的一个核心价值观――语商培育文化

语商培育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统领全校师生的精神动力,是落实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第二十中学的语商教育,并非只专注于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而是着重于文化层面和精神层面。它集合学校所有文化元素,产生一种学校文化力,而这种文化力又具有强大的导向力和凝聚力,体现了学校的愿景和目标选择,体现了学校领导者、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最高理想和追求。

“二”:开拓语商教育的两个途径――课内、课外

第二十中学通过课堂途径做足文章,抓好表达训练,对学生表达状态、表达技巧、表达文化进行过程性评价,探索语商教育模式,渗透语商教育理念,体现语商教育风貌,让课堂呈现出鲜明的语商教育特色。

组织各学科任课教师统一认识,根据本学科特点,制定课堂教学的语商教育计划与标准,从学生的听、说、读、写到举止,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作为学分评价的重要依据。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少讲、精讲,把学习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语商教育角度完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重点推动语文和英语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深入挖掘语商教育的潜力。增设语商选修课,跟进学分评价机制。

课外包括语商教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主题活动的开展、行为习惯的培养。

语商教育校本课程从文化底蕴、情商训练、思维方法、语言修辞、文明礼仪等具体方面进行开发、创建,并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征求学生意见,根据实际效果不断修改、调整、完善。语商教育校本课程的培训实行走班制,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做到培训有效果、学习有收获。主题活动的开展做到有计划、有论证、有总结、有实效。行为习惯的培养做到全员管理、动态管理,做好宣传引领工作。

“三”:构建语商教育的三大支持体系――校本研修、活动修习、多元评价

构建以语商教育的课堂渗透和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的校本研修体系。这个体系由学校教务处牵头,集合所有任课教师的智慧逐步形成。一是纵向开发由低而高的校本课程:从低标到高标,围绕语言表达的清楚度、准确度、悦服力、生动力,建设培训与案例课程;二是将科研、教研、师训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一体化策略,在课题研究、课堂渗透、课程讲授中不断内化和外显语商教育特色。

构建以语商教育课程为架构的活动修习体系。由学校德育处牵头,班主任密切配合,建设由小而大的修习平台。通过三种方式:课堂渗透式、课程培训式、主题实践式,将培训、修习贯穿其中。充分挖掘中国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的文化内涵,通过主题庆祝活动、展板、广播、电视、网络、校园环境等载体,传播文化信息。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增加资金投入,拓宽社团活动范围,加强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生社团持续稳定发展。通过组建师生结对、以共同兴趣为基础的师生联合社团等形式,促进“良师益友”型师生关系的确立,并通过专题活动营造浓郁的师生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扩大英语角活动规模,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和交际能力。

构建以语商教育为内容的多元评价体系。遵循教育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形成梯次,多元评价。评价包括课堂上的常态评价、学科中可量化的指标评价、发展中自我成长的质性评价,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认可度评价。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四”:夯实语商教育的四个支点――读、写、说、辩

“读”是说的基础。学校做好课内、课外阅读两方面的工作。课内抓朗读、背诵、精确阅读,课外阅读做到有计划、有要求、有落实。一方面改进教学模式,为课外阅读留出充裕的时间;另一方面在读的内容、方法、应用、测评等方面提出完整的方案,成立读书会,开办读书大赛,并做好指导和落实。

“写”是书面表达形式,是对读的强化,是对说的有效准备。通过写,可以培养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简洁性、流畅性,也为说与辩做好内容和思维的储备。学校充分发挥校报、黑板报的引领示范作用;开展行之有效的写作课程培训和竞赛,鼓励并指导学生养成写发言稿的习惯,在速度和质量上不断改进;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后作业中对学生的写提出明确要求。

“说”是口头表达形式,是提升语商的关键。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把说的权利和时间留给学生;对学生发言中的声调、语气、情态等方面随时提出要求;课上开展丰富多彩的“说”的活动,如成语接龙、课前三分钟演讲、课本剧表演等;借助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突出语商方面的训练等。

“辩”是说的最高形式,是提升语商的最有效途径。学校通过辩论活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亲和力等。让辩论赛成为一种高密度、高效率的校级常态活动,力求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体验、锻炼、提高;辩论赛评比从表达状态、表达艺术、表达文化等层次进行多元评价,并及时分析与反思。

“五”:抓好五个保障――组织、制度、硬件、培训、宣传

组织保障。成立语商培育文化核心小组,内部设置领导小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小组和活动修习开发实施小组,小组成员兼顾特长,分工合作,全校上下一盘棋,形成文化合力。文、理科兼顾,定期召开研讨会,交流经验策略,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创建工作。

制度保障。建立过程性评价制度和指标评估体系,对可量化的部分,如读、写等,制定量化指标;拟定切实可行的语商教育管理制度、语商教育评价制度、语商教育研修制度及各种奖励制度,并在学校其他制度中予以体现,规范并促进语商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具体实施原则是:从一般性育人活动向特色性育人活动转变,从权力约束型管理向学习激励型管理转变。

硬件保障。建设交流中心,将心理辅导活动、校本研修活动、课例录播活动纳入其中;有专门的演讲厅、辩论厅供学生活动。优先保障语商教育的硬件建设,各种活动场所、多媒体设备、环境布景等有专人负责,做到保障准时、及时、充足。

培训保障。将高端培训活动与校本研修活动相结合。校内培训包括常态观摩课和经验交流会,校领导和教师结合自身的实践畅所欲言,在反思、交流、总结中探索语商教育的方法;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邀请专家来校做专题报告,传授知识和经验,派出教师参加校外培训、观摩,学习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模式、昌乐二中的海量阅读等,深入研究,多方借鉴。

篇3

一、顺应教师发展需要,把握课程开发契机

我校自2000年至2003年先后经历了两次县级教育改革试点和两次镇级教育内部调整,都涉及了教师的切身利益,有的教师因为业务水平不高而下岗,近似残酷的改革现实教育了广大教师。使他们认清了一个最基本的道理——要想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首先要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想不下岗,自身的专业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教师对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发展有了空前的需要。我们洞悉到教师这种需要,结合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举措和要求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重视学习型学校建设,奠定课程开发理论基础

教师专业发展有了内部动因,没有课程开发的实践理论支撑,要做好课程开发工作是一句空话。为此,我们在加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以及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采取了四项措施和四个步骤来落实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四项措施:一是开展创建学习型学校,强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二是加大课程校本教研工作力度;三是研制、开发校本课程;四是强化对校本课程的管理。四个步骤:一是深入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理论和操作技术;二是借鉴先进学校的做法;三是开发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是打造校本课程和文化。

1. 在创建学习型学校强化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工作中,我们本着急用先学的原则,通过专题培训、网络学习、观摩教学、自主研修等形式开展了各项学习培训工作。在创建学习型学校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针对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则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基本内容和具体活动方案。我校制订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总体方案》,不仅从指导思想、内容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说明和要求,并且提出了3~6年级分阶段的课程目标。使教师课程开发有标可依,避免了课程开发的随意性,保证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

2. 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步骤上,我们在学习、借鉴、开发的基础上,围绕打造学校特色,将学校特色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整合起来开展工作。例如,我校在办学特色定位上确定了以校本教研为主、以美术刮刮画、乒乓球为辅的学校特色建设发展方向。通过不断发掘课程资源、不断完善校本教研、乒乓球、刮刮画课程实施,不仅使校本课程逐步成为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有利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三、加大校本课程研究,提升校本课程开发质量

在校本教研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校利用自2000年以来先后开展的“强化思维品质训练,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生动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校本教研”以及“构建双效课堂,促进教师发展”主题教研活动为校本教研课程资源。开发并形成了以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专业引领、自主实践、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校本教研活动课程结构。用“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测试、反思、专题研讨、领导点拨”八项内容作为校本教研课程的主要内容。进一步使教师经历、感受课程开发,形成课程开发意识,明确学校教育教学处处有课题,处处有课程。与此同时,针对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实践经验,开展课程存在畏难情绪等实际问题,我校立足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一门课程的本质属性,并注意了这是一门教师暂时难以掌握的课程实际,将校本课程纳入了我校十几年如一日坚持开展并形成的以“专业引领、自主实践、同伴互助、反思提高”为载体,以“备课、说课、上课、评课、测试、反思、专题研讨、领导点拨”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将校本教研与课程改革有机结合、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有机结合、与学校发展需要有机结合、与教育科研有机结合为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来。通过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不断研究解决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例如,我们在理论培训引领的基础上,首先通过组织骨干教师运用典型引路的形式,使广大教师明确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内容选择,教学基本模式和操作要求;在自主实践活动中,引导教师在自己实践课中,按照学校提供的范例进行强化学习、实践并结合自己与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同伴互助活动中,我们将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中遇到、发现的问题和有推广价值的经验进行提炼放到教研活动中,通过观摩研讨、课题研究、问题诊断、案例研究等教研模式,运用同伴互助的方式使先进的经验得到推广,发现的问题得到研究解决;在反思提高阶段,我们通过教学反思、优秀课例评选等活动使任课教师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形成了我校课程开发与实施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良好运行机制,提高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

四、整合课程实施力量,形成课程开发实施合力

我校是全国优秀家长学校,将学校工作要求与家长对学生的需要整合起来,开展教育工作是我校家长学校工作的优势。为此,我们针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特点,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点,通过印发《家长报》、《小学生生活能力与家长联系卡》,家长学校上课等方式,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努力营建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得以全方位实施。每年寒暑假,学校都要求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完成一件小制作作品,孩子们用棉花、布、铁丝、纸板、木片、塑料泡沫等多种材料动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在开学后学校组织的评比表彰活动中,各班以《小小发明从这里起步》为栏目,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分门别类地陈列在学校为各班级配备的素质教育展板中,让丰富充实、琳琅满目的作品对参观的学生有所启发、学有所得,营造积极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文化氛围。

五、强化校本课程管理,保障课程开发和实施质量

我们立足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点、热点和亮点。同时也是对习惯了按本教学、封闭教学的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上的难点。为此,我校把教师培训工作列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先后通过上级和校本级《走进新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开设意义与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实践操作技术》等专题培训,使广大教师认识到: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是针对现行课程结构存在着严重不足,经验课、综合课严重不足,实现课程功能的改变所推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本质是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综合应用实践中,通过切身体验达到综合素质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为了保证培训工作质量,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各种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并将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工作业绩纳入了《教师工作考核细则》之中,与教师晋级、评优等切身利益挂钩。

与此同时,对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及时地进行总结、反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学期,不仅要有每次小结,还要有阶段性总结、专题性总结、还需要学期性总结。在总结中既要看完成了那些任务,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做法应该推广,还要明确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和继续研究。例如,我们发现一些在过去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曾经是被肯定的做法和经验,在新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又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现象。对此,我们通过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及时开展研制教学模式、细化课程评价量表等措施,有效地规避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反弹现象发生,促进了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六、取得的成绩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4

1、夯实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聚焦课堂,从细节抓起,从上课前、课堂上抓起,从教师自身抓起。开展各种形式的听评课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在教学研究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坚持听常规课的制度,加强听评课活动。结合学校本学期的领导分工,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对教师的常规听评课活动,即在学校统一部署下各分管领导对所分管的学段或者学科进行听评课主抓。做到日日进课堂,天天有交流。同时结合教师的个案跟踪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常规听评课活动。

教师一学期听各级各类课不少于15节,45周岁以上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

(3)组织扎实的教学活动,学生活动重心下移,突出教研组的功能。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少而精,大约在3次左右。日常性学生评比活动继续由教研组组织,学期初由各教研组制定计划,报学校教务处,由学校教务处负责活动的监督与协调。

(4)学生作业的检查力度。本学期将实施学生作业领导跟踪制,每位分管领导对所分管的年级进行一定周期的学科作业关注和指导。力求使作业布置在数量和质量上上新的台阶。注重特色作业的布置和反馈。同时,加强同轨班任课教师交流,重视单元检测,淡化终结性考试。

(5)组织好十一月初的第五届“创新杯”青年教师智能大赛,本届大赛在比赛的方式方法上将进行全新的改革,力求为全体教师提供锤炼自己业务的机会和展示个人能力的平台。同时总结上学期的教师说课大赛经验教训,组织进行第二届“精彩一刻”说课大赛。

2、以“单元主题教学”为引领,开展系统的以“课例研究”为主的实践主题校本教研活动,分层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依托“单元主题教学”模式,学校教研组“课例研究” 实践主题校本教研活动。单元主题教学模式引领的课堂教学在我校实施一个学期以来,深受大多数教师的认同,本学期将继续依此为引领,在教研组内开展扎实有效的“课例研究”活动。教研组内教师继续分二部分齐头并进,一部分骨干教师在进行自我的教育科研的同时,引领组内的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和课例研讨;另一部分教师以课例研讨的形式研究自己课堂中困惑的问题,逐个击破,获得收获。

教研活动常规化,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分管领导跟进参与,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3、建立多渠道的校本研修机制,以扎实的校本培训为主渠道,结合教师自学自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本学期的校本研修工作要在扎实开展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实效、高效,为发掘教师主动性,促进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化推波助澜。

本学期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

培训分为校外培训和校内培训。参加校外培训的领导和教师在回校后两周内,利用校内培训时间进行二次培训,传达培训的主要精神。

校内培训继续扩展以往的思路。主要安排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培训主题主要涉及到教师的专业精神、课堂教室实际问题、班主任经验介绍以及教育叙事交流活动。每次培训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培训教师,培训内容要精炼。培训结束后组织短时间的研讨互动,或谈收获,或谈困惑。培训要有笔记和反思,在业务笔记本上体现参加培训的记录和培训后的反思。

(2)开展以“叙述教学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叙事研究活动。本学期要加强集中交流与研讨,利用校本培训时间计划安排两次集中交流研讨时间。加大对校园网教师论坛的关注程度,鼓励教师在教学论坛上多交流,多研讨。

要求教师写业务笔记和反思,使以上工作得以良好的体现。业务笔记摘抄8篇以上,叙事和反思10篇以上。

(3)现代教育技术相关培训

本学期继续进行网页制作培训。培训时间安排在双周四下午,要求40周岁以下教师参加。

(4)45周岁以下教师制作课件并编写课件说明不少于4个,按月上交教务处,逐步建立学校课间资源库。

4、继续做好十一五市级课题的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其它相关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为了使课题研究深入、扎实开展,计划课题组成员每月开例会一次,总结、研讨课题研究工作。对于三个省现代信息技术实验校课题、三个国家级课题和两个市级十一五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落实上突出“实”,让教育科研研究真正为我们教学服务,推动教师个人专业发展。

5、结合区教研室的学校、教师个案跟踪活动,开展学校内对教师、学生的个案跟踪。

上学期启动的对教师和学生的“个案跟踪”活动,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确实也是很有效地,所以本学期将总结上学期的经验教训,继续深入开展此项活动。具体是各分管领导指定个人跟踪的老师,被跟踪的老师在自己班内指定2个左右跟踪学生,做好跟踪记录。

6、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

本学期的校本课程有新的调整,即在全校开设硬笔书法校本课程,推广跳绳校本课程,以三、四年级为主。而剪纸将作为学校的特色社团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有新的变动,每年级任课教师和学生是商定研究主题,并在二、三个月内完成对此主题的研究。请任教老师注意过程资料的搜集和积累。

7、书香校园工程将在本学期启动。

书香校园作为我校申报的市级校园特色,已经酝酿了两个学期了,经过学校领导研究和审查,决定在本学期全面铺开。

(1)教师读书工程。

提倡阅读,提倡积累,提倡反思,提倡实践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方式。本学期计划由教务处对教师读书进行推荐,并继续组织“读书沙龙”交流活动。同时,进一步加强各种杂志借阅的实效性,规范各教研组报刊杂志的借阅手续。

(2)学生读书工程。

读书工程在教师队伍里推行了一年半的时间,效果很好。计划本学期继续在教师队伍中开展读书工程,同时推广到学生中,在学生中也开展读书工程。具体是每个年级的学生经过商讨,确定每年级阅读主题,在此主题的引领下,教师指定必读书目,同时推荐阅读书目。让本内的绝大部分学生完成必读书目的阅读,有精力和能力的同学阅读推荐书目。结合必读书目,教师在学校规定的阅读课上或者语文课上进行导读课、精华赏析等阅读指导课,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阅读。同时结合班级内的指定位置的展示台,展示学生的读后感、采蜜集等过程性资料。

(3)举办新年读书节。

在新年前后举办一小读书节。

篇5

调研情况概述

在本次调研工作中,主要工具有:沙坪坝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资源现状调查统计表、沙坪坝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队伍现状调查统计表和沙坪坝区中小学校本研修情况调查问卷。在调研中重视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通过数据,分析本校在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和校本研修中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调研情况分析

根据调研工具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师资配置情况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队伍现状调查表从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管理队伍和学校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统计,结合研究前期和后期进行对比,进行了如下分析:

1.学校学科教师队伍更加专业。

从教师的基本配置上看:大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人数有所提高。学科专职教师人数增加,兼职教师人数减少,教师队伍更加专业化。

沙坪坝小学学科教师学历结构统计表(研究前期)沙坪坝小学学科教师学历结构统计表(研究后期)

从教师的学历结构上来看,各学科教师的学历结构有所提高,我校学科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进一步加强。

2.学校管理队伍能力强。目前我校管理队伍共14人,其中校级4人,中层干部10人,本科学历占92%;中高1人,小高9人,中高级职称占92%;1人是国培对象,5人是市级骨干,1人是区级骨干。

可以看出,我校的管理队伍综合素质较高,是各学科中的骨干力量,无论在教育教学还是科研中,都起着良好的带头和指导作用。

3.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自从进行课题研究以来,我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数据上能看出,我校在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教师的配置上,从原来的大多数教师兼职其它学科到无一人兼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性;在教师的引进上注重了学历层次,第一次出现了硕士学历的教师,本科学历大大增加,教师的学历结构得到提高;在职称上来看,中高职称由1个增加到3个;在骨干教师的培养上,注重了校级骨干的培养。整体上来看,教师更加专业,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1.严格按照规定开设课程。我校按照规定开设了相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各个课程的课时都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确保课程的执行,用科学管理扎实推进课程的开展。

2.坚持开发特色课程。我校长期坚持有特色校本课程,每周开展活动,课时为2课时,约80个组,分为校级组和年级组,其中铜管乐团、古筝队、艺术体操、民乐队等多个校级组外聘了优秀的指导教师,年级组由具有特长的校内教师悉心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课程,充分激了兴趣,培养了特长,获得了发展。多个活动组代表学校参加了各级比赛和活动,得到广泛好评和肯定,特别是钢管乐团远赴奥地利,参加“相约维也纳一奥地利中国艺术节”大型国际交流活动,并在著名的金色大厅进行了精彩的表演。

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学生能在其中培养兴趣,发挥特长,展示自我,这正是特色课程的目的和成功之处。

(三)校本研修情况分析

本次校本研修情况调查问卷,共发出40份,回收40份,其中领导问卷5份,教师问卷35份(含5份教研组长问卷),教师问卷的调查注重了老、中、青的比例和各学科教师的参与,充分注重了调的全面性。根据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教师眼中的校本研修。35%的教师对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持“满意”的态度,60%的教师“比较满意”,5%的教师认为“能够接受”。

57.5%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很有特色和成效,完全满意”;40%的教师认为“有一点特色,比较满意”;2.5%的教师认为“多是形式主义”。

85%的教师认为校本研修氛围浓厚,7.5%的教师认为缺乏教研氛围,7.5%的教师认为除了组织的听、评课,较少走进别人课堂。

综上看出:大部分教师对校本研修的组织和效果持肯定态度,校本研修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也存在部分教师没能参与其中,对校本研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校本研修中教师的需求。在“您认为现在教师专业成长最缺乏的是什么?”调查中,有40%的教师选择“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的构建”,45%的教师选择“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掌握和运用”,42.5%的教师选择“渊博的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培训因素的调查中,95%的教师看重培训的实用程度。

在“您最希望参加的培训类别是什么?”调查中,95%的教师希望“提高教学技能、技巧的培训”。

在“您觉得参加什么样的教研活动更有效果?”的调查中,四种活动:

“同事之间的随时交流”、“研究课与集体研讨”、“有专家指导的研讨”和“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教师们对四种活动的看重程度基本一样,认为都有价值。

从这几个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们在研修活动中,更倾向于研修的实用性,倾向于对教学有直接帮助的内容。

3.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的自我选择。在“您遇到教育教学问题时,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是什么?”调查中,80%的教师选择了“与同事讨论”,还有部分选择了“翻阅书籍或上网查找”。

在“你经常采取什么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查中,有87.5%的教师选择“和同事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有50%的教师选择了“在脑中回顾一下”。

篇6

一、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一是学习了《十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等书籍,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二是关心学校的健康发展,和老师们交流学校发展前景,探讨工作方法。无论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只要是学校有工作任务,我都自愿到学校加班,仅暑期到校加班就有40多天。 三是在自己所任教学科的课堂中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一是通过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我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浏览等形式,进行教育理论和先进的课堂教学经验的学习,研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56号教室的故事》《第56号教室的玄机》等书,并参与了教师读书交流活动。二是通过交流提高自身业务。参加了教研组组织的观课活动,定期到备课组参加业务学习和集体备课,认真同教师们研讨,以提升自己水平。三是通过听课提高自身水平。我坚持听课评课,每月听课十几节,有的月达到20多节,一年听课达100多节,课后认真同讲课教师交流。四是通过外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我积极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业务学习培训, 5月份参加了省骨干教师培训; 11月参加了教师资格考试首席面试考官培训活动; 12月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活动,活动中被聘为课程专家;12月参加了齐鲁名师培训活动。这些活动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

三、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加强了课程管理

一是落实国家课程。指导课程部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精神开设国家课程,要求老师们按照课程表上课,特别加强了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教学管理。二是加强地方课程的管理。由于地方课程由任教国家课程的教师兼任,在任课安排时,实施教师错位任课,有效地控制了地方课程被占现象。三是加强了校本课程的管理。协调教师发展部和课程教学部组织研发了120多门校本课程。开设了90多门校本课程。加强了对校本课程的管理,每周二、四下午组织专门人员对校本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检查,学期末,组织校本课程的评价活动。为每个学生建立了校本课程选修档案,修订了《学生校本课程手册》。

(二)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

一是加强了对教师个人教学工作计划的检查,学期初,指导课程部对教师上交的个人教学计划,进行检查,并评选出了优秀教学计划。二是加强课堂指导。深入课堂,及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指导,修订了《中层以上干部联系教师制度》。安排年级主任、课程部主任及时巡课,规范了教师的上课行为。三是加强了作业管理。要求课程部对作业批改情况每半月进行抽查,制定了《育才学校作业教学制度》。四是加强了课后辅导。要求课程部严格落实《学生请假返校补课制度》,凡学生请假返校后,课程教学部都组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补课。

(三)加强教学质量检测工作

一是课堂教学质量检测。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质量检测,听完课后即时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检测,检测成绩作为课堂考核的依据之一。二是阶段性教学质量检测。定期组织进行单元检测,测试后一周内召开教学质量分析会。三是期末教学质量增量评价。四是组织研发并实施了“学生学业成绩等级查询系统” “学生校本课程学分查询系统”等。

(四)加强自主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

一是完善自主课堂模式。参与了课堂教学“三级建模”指导工作,在自主教学模式各环节的总体布局之下,发挥个体特长,建立一种不同于他人具有特色的个人教学模式,并开展了个人说建模活动。二是分层走班实验。推进了级的“数学、英语分层走班教学”实验,并对分层走班模式进行了总结。指导实行了分层考试实验,数学、英语两个学科考试中实施分层命题、分层组织、分层评价。三是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指导组织语文、数学、英语三学科分别以大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课堂观察研究活动。

(五)加强教师培养

一是指导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沙龙活动,自己先后主持了以教学目标有效性、提问的有效性、自主课堂的构建、学生自主性的体现等为主题的教师交流活动四次,通过与青年教师面对面交流,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二是扎实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先后邀请7名专家到校做专题报告,组织185人参加了2015年暑期全员远程研修,组织485人次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组织全体教师进行读书交流活动,组织12位教师开展了教师讲坛活动。三是实施青蓝工程,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开展了个人成长“六个一工程”活动。

(六)加强课题研究

2015年上学期立项59项小课题,下学期立项51项小课题,以小课题研究为抓手,引导教师进行了差异教育和自主课堂小课题研究细节方面的研究。依据《育才学校小课题管理办法》,开展了小课题成果展示活动,并组织开展了小课题课结题鉴定、考核、成果评选等活动。

(七)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实验

指导小班化教育试点年级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形成了《小班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八)做好毕业班工作

一是邀请了教科院的教研员到学校听评复习课、并进行复习方法指导;邀请了教育专家许玉琴老师来校指导九年级语文作文相关内容。二是组织所有学科的教师,参加了东营区毕业班复习会议,交流复习方法,学习复习经验。三是将九年级备课研究重点放在中考命题方向的把握和复习方法的研究上,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四是在做好毕业班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同步加强了对八年级地理、生物的教学和备考工作。地理会考成绩平均73.24分,生物平均71.72分,总得分率72.48%,会考成绩比往年有巨大的提升。八年级同学全部参加信息技术考试工作,达A率95.01%,远远领先于县区和市直兄弟学校。

(九)做好支教工作

在做好本学校工作的同时,九月开始我对口支援河口区义和镇中心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是深入教学一线,听评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师深入交谈,指导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协助分管初中部的副校长,对初中的各项工作进行分析梳理,加强管理。三是认真进行教育教学调研,对学校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

四、取得的成绩

一是通过定期评选教学优胜奖、教学进步奖、爱心奖、特别贡献奖等,落实教师多元评价措施,激发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本年度先后有5人获东营市优质课评选一等奖,3人获东营市优质课评选二等奖,7人获东营市优质课评选三等奖;1人执教省级公开课;97人次在执教国家级公开课; 15人确定为东营市青年教师培养对象; 1人确定为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课程专家;教师有90篇论文在市级以上评选中获奖;77项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14项)。二是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结出了丰硕成果:在参加的各项活动中,获得国家、省、市级奖励金奖25个、银奖35个、铜奖85个,一等奖50个、二等奖24个、三等奖101个、优秀奖4个,并有4篇学生文章在刊物上发表。三是个人被东营市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聘为教学教研评选工作专家;7月被教育厅聘为省课程专家,指导了2015年山东省教师远程研修工作;11月在浙江杭州执教“浙派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公开课一节,并进行专家引领评课一次。参与了地方课程《蓝色家园》的编写,并担任副主编。

五、廉洁自律情况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能做到廉洁自律,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八小时以外,我能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各项法规,从不做有损教师形象和学校声誉的事情,从不违法乱纪。

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篇7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实践追求;奋进砺人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2-0041-04\[作者简介\]吴洁(1963―),女,山东青岛人,大专,厦门市大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学校文化是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是催生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生命发展的基石,是弘扬学校历史传统和优良校风的重要载体。学校文化是相对静态、客观的,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群体关系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主观的过程,是学校在积极探索办学思想、办学理念过程中,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所展开的一系列关于学校物质环境、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实践行动。当前,学校文化建设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和实践追求,然而具体实践中还存在学校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不能突出学校办学理念、对学校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缺乏对课堂文化的关注等不足。基于此,大同小学在深化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实现学校教育内涵化发展的认知基础上,对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科学定位,进行整体规划

学校文化建设,从宏观上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定位,整体规划,从微观上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细则进行论证考究,纵深拓广。

第一,整体性。应总体上对学校文化建设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将教师、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发展有机结合。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证,以学校行为文化为载体,使四者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第二,指向性。要明确社会、国家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要指向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

第三,校本性。学校文化建设一定是依据于学校的历史发展和学校的办学思想的。大同小学以传承百年的“奋进”精神为魂,提炼了“奋进砺人”的办学理念,统领学校文化建设,明确了四个维度的办学目标:让校园环境成为奋进砺人的课程、让学校管理走向科学人本、让教师德才兼修不断超越、让学生全面发展彰显特质。学校以期实现激励人、陶冶人、磨炼人、发展人的愿景,令学校的文化建设有源可溯,有魂可立,有据可依,有特可言。

二、优化环境,凸显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它所包含的显性物质环境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保障、对其产生影响,隐性的精神环境所隐含的价值观、教育观,能给予师生一种潜在的教育。

(一)彰显审美功能

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要蕴含自然美、结构美、人文美。基于这样的认识,大同小学以“奋进”为主线,合力打造形色兼备、雅趣共存的环境文化。“大同•奋进”浮雕群上篇“百年大同•奋进”浮雕以文字与图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百年大同”四个字的第一个拼音字母“B”“N”“D”“T”构成四面浮雕景观墙。四扇“同字框”质感厚重,寓意着百年大同穿越历史之门,不断奋进。下篇“今朝大同•奋进”浮雕以文字与图形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校训“奋进”的拼音首字母“F”“J”与奔跑的人及前进的帆巧妙结合。图书馆的“悦读长廊”将笔画、标点、数字、符号、拼音、英文等构成书本的基本元素,以立体浮雕的形态跳跃于墙体,简约活泼;将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调和色彩的基本色素,衬托于立体浮雕底部,柔和美丽。显性的物质环境已然成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立体教科书,令学生在无声课堂里得到美的浸润与涵泳,从而获得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二)突出培育功能

校园环境建设的自然景观要从不同方面反映学校的理念系统,突出教育内涵,彰显历史和文化底蕴,努力达到“校园处处皆文化”的胜境。作为学校文化气质的物化载体,“大同•奋进”浮雕群的上篇“百年大同•奋进”浮雕以大同小学百年的发展纪实为内容,展现了大同小学从1906年创立至2006年一百年的奋进史。下篇“今朝大同•奋进”浮雕上奔跑的少年、青年、老年等人物形态,寓意着不论你在人生哪个时期,大同的“奋进”精神将永远鞭策你前进;纵向的三角体(帆)和中、英、法、德、俄等多国语言的“奋进”文字,蕴含着无论你在世界何处,大同的“奋进”精神永远激励你拼搏。

(三)蕴含寓教功能

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隐性教育功能,因此主题文化活动要有思想性、教育性和艺术性,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其中,克服娱乐型的内容多,启迪型、思考型的内容少的弊端,致力于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影响。大同小学以“校园走透透”活动为抓手,以教师、学生、家长为对象,以“走透校园,感悟奋进”为思路,加强学校主题活动的针对性、教育性和体验性,切实将学校“奋进砺人”的办学理念根植于师生、家长心中。学校开发的《教师的荣光》《学生的自豪》《家长的感言》等集册充分展示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育人效果。

三、完善制度,做到科学人本

制度文化能够凸显学校的价值观念和风格特色,其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折射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更容易实现文化的传承和理念的渗透。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保障。

(一)赋予文化内涵

赋予制度办学理念,使学校制度浸润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使制度与师生的内在需求、个性发展相一致,从而增加师生对制度的认同和自觉执行,达成“制度与效能、制度与人文”共创共生的局面。

(二)渗透人本科学

学校让师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制度的修订过程,以创造相互信任的心理氛围。同时,广泛采纳教师的意见,有利于决策的人本性、科学性,并使制度更符合师生的发展需求,增强师生对制度的认同感。让师生真正参与学校管理,参与重大决策,体现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促进了师生在制度执行中的自觉性。

(三)优化管理效能

建立“行政―部门―年段―班级―教师―学生”的管理层,依照“职、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实行层级领导,分层管理,分级负责,实现权力层层有,任务个个担,责任人人负的联动局面。建构“决策―执行―实践―反馈―改进”的生态管理链,实现结果管理向过程管理过渡,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

四、强化意识,促进教师成长

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在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着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一)主动意识

以奋进文化为桥梁,打造“管理者的‘追求’和教育者的‘需求’”相一致的发展愿景,以此树立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人翁角色,增强教师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觉性,从而使教师能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的设计、组织、宣传工作。

(二)教学意识

树立与学校文化一脉相承的教学观。其一,挖掘潜质观。以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为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发展的“上限”,运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潜能。其二,综合发展观,即在教学中重视知识、能力、创造力、良好学习习惯和良好心理能力的综合培养。

(三)研修意识

开展与学校文化建设相适切的校本研修,以“问题―设计―行动―反思”为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通过教师间的对话、分享、协商和反思等活动,依托“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提升”,通过开展主题式、联合式、网络互动式教研活动,提高教研内容与教研形式配置的适切性,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设计意识、行动意识、反思意识、交流意识。

(四)发展意识

营造合作氛围促教师分层发展。学校引导教师以“追求超越”为核心,制定分层发展的计划,设置“以人为本”的阶段与引领目标,实行分层提高战略,为教师提供分层培训的内容,帮助教师思想与专业成长。

五、校本开发,创建课程特色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是学校在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资源而开设的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课程。校本课程能够有效体现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指向,也是学校推进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同小学基于“奋进砺人”的理念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一)理念构建

在确保国家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学校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构建凸显学校办学理念的校本课程文化,以学生全面发展彰显特质为课程目标。基于小学生智能发展的需要,由学校自主决策,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涉及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肢体运动智能、艺术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综合性特色课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了系列化的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校本课程体系。

(二)课程设置

校本课程设置应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及潜能的发展。学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背景与需要上,着力为学生提供可选择、接地气的“砺人课程”,在培养明礼、博知、广行的大同学子的过程中,实现课程的校本化发展。其一,生命教育课程。学校校本课程设计团队本着“关怀生命活动,享受生命过程”的理念,以日常生活为灵感源泉,编写了《自救读本》《健康读本》等。其二,礼仪教育课程。《礼仪伴我行――厦门市大同小学文明礼仪读本》内容涵盖学校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等多个方面。其三,书法训练课程。《练字练人――厦门市大同小学书法教材》内容包括书法家故事、书法作品欣赏和书法训练。其四,课外阅读课程。学校制定《快乐阅读――厦门市大同小学课外阅读实施方案》,通过阅读课程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其五,特长提升课程。遵循“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提供兴趣发展的可能,培养合格+特长”的原则,学校开设了游泳、女篮、舞蹈、合唱、器乐、绘画、航模、围棋等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三)课程实施

充分利用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课程菜单,为全体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的渠道,凸显课程的开放性与适切性,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发现、自我塑造的可能。学校根据以下流程开展“奋进大课堂”的选课:依据学生需求和教师特长确定课程项目;课程菜单公示;教师网上申报;教导处审核;学生网上选课;教导处汇总,局部微调。为保证课程顺利实施,学校精心安排了场所,为各项活动提供便捷的空间。同时,预设灵活调度的方案,落实评价机制,为项目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六、聚焦课堂,实现教学相长

学校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师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的文化体现,最终还是要走向学校课堂文化的建设,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构建和谐优效的课堂教育氛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课堂渗透办学理念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平台,是知识传递的载体。当前对于课堂渗透办学理念,形成课堂文化历来较为忽视。事实上,课堂不仅仅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实现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通过教学活动实现学校整体精神文化熏陶的复合型活动。学校课堂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将办学理念作为课堂文化评价的指标,引领教师自主自觉以学校办学理念为基本底色,设计教与学的活动,让学生处于全景式

的学校办学理念熏陶中。大同小学践行学校“奋进砺人”的理念走进课堂,通过从教材中挖掘奋进的因子,从教学策略的优化中彰显奋进的理念,从师生自信向上的风采中展现奋进的风貌等角度寻找学校办学理念与课堂教学的最佳契合点。

(二)学生主体发展

坚持以学生为本,力求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的优化,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本着“提炼‘奋进’课堂的构成元素―优化‘奋进’课堂的教学策略―形成‘奋进’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思路及实现学生“广参与、乐参与、会参与”的目标,初步形成了学校“奋进”课堂构建的常规模式:创设情境―动力激发、明确目标―主动学习、探究新知―合作交流、总结归纳―拓展延伸。学校初步达成了“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态度积极主动,能认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预期目标。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不断探索办学理念、践行教育信念中所不断推进的文化动态性变化过程,旨在促进学校办学理念的落实、学校特色办学旨趣的形成。然而,当前学校文化建设问题还处于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本研究本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促进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李松林.主体性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第2届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05(2).

\[2\]李朝昌.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及实践\[J\].校长,2007(6).

\[3\]郭婵英.现阶段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7(33).

\[4\]聂燕.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教育导刊,2000(10).第3卷 第12期

2014年4月教育观察

篇8

一、赋予教师职业生活的幸福

校长要用欣赏的眼光去赏识教师。教师都有被别人认可的需求,校长要懂得欣赏教师的优点,学会慷慨地在小事情上去赞美教师;要尊重教师。要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优秀的。同时在学校范围内,开展“聆听、感悟、讲述发生在你身边令人感动的人和事”演讲比赛活动,让教师去寻找、发现自己身边的好人好事。并用心记录下来,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一位教师都去用放大镜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弱化别人身上的缺点,从而建成和谐幸福校园。通过讲述他们的感人琐事,来激励全体教职员工、感染全体教职员工,而校长也以教师为榜样,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鞭策自己。

坚持抓好、促进教师素质提升的“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青蓝工程”主要是针对刚走上教坛不久的青年教师,培养重点是提高教学基本功。在每学期,我们都要指导教师制订个人成长计划,做好“青蓝工程”结对活动。培养形式是,学校为每一位青年教师选配有经验、有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担当师傅,建立“师徒协作”共同体,师傅帮助徒弟制定工作计划,每学期按计划开展工作,发挥“传、帮、带”作用,即用“以老带新”、“以优带新”、“以学促新”、“以优促新”等方式,带动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整体提高。通过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培训,即指导备课一听课一评课一总结等环节,促使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获得整体提升。培养目标为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课堂教学的组织程序与基本方法,引导青年教师养成学习、反思、总结、积累的良好习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并融入团结、进取的教师队伍。“名师”是指教龄在几年以上,获得市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称号的教师。“名师工程”的培养重点是独立的研究能力,形成自己教学特色和风格,在本学科中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建设一支师德修养高尚、业务素质精良、开拓创新大胆的骨干教师队伍。培养形式为学校聘请名师、名家为导师,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每年学校为骨干教师提供外出学习、深造的机会,努力提高专业研究水平。采用名家讲座、强化听课、案例剖析、教研沙龙、同伴互助、外出学习、公开展示等形式,切实提升各层面骨干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成熟程度。培养目标是,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活动过程中形成自身独有的风格,实现自我超越。各学科涌现出一批成熟型教师,积极向区级、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靠拢,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广阔的舞台。

采取多种措施,大面积地提升全校教师水平。坚持以校本研训为基础,开展每周例会――“走近新课改”,即五分钟演讲活动;派出去、请进来,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聘请专家到校做专题培训。比如,组织教师到商丘兴华学校、山东莘县实验小学、杜郎口中学、郑州、泰安、济南去学习考察;邀请《中国教师报》的专家和菏泽市教研室领导等到校做讲座。外派学习培训人员回校之后,要做执教汇报课,学习汇报演讲或撰写学习心得等,并挂到学校QQ群或学校博客,供其他教师学习、借鉴,从而达到“以培促研”的目标。再就是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研讨交流和网络研修。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教师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交流;参加国家、省、市的远程研修。经常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磨课”和“赛课”、“师徒同课异构”和“师徒同构异上”,以及“专题研讨”等培训交流活动的举办,促进了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强“三字”、“一画”、“一话”的训练与考核,强化教师的基本功。

二、奠基学生幸福的人生

坚持以“争当小绅士、小淑女”为切入点,深化养成教育。落实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开展“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为内容的文明习惯活动。让学生从小事做起,用行动关爱他人,规范自己言行,让男孩彬彬有礼、女孩温文尔雅。为确保活动落到实处,首先召开全体师生会,讲解相关知识,并对教师进行礼仪培训:其次利用宣传栏介绍具体的内容,以及在国旗下呼吁同学们争当“小绅士、小淑女”;再次利用各班的班会主题课深入开展学习,建章立制,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选出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孩子,作为班级的榜样,从而由“他律”逐步过渡到“自律”,并公布每周评比结果。把班级“小绅士、小淑女”张贴到教室外的小黑板,校级“小绅士、小淑女”张贴在校园宣传栏。

坚持以“读好书、写好字”活动为抓手,养成学习习惯。每个班都有班级图书角、流动图书车,学校把图书馆里的图书搬进每个教室,让图书和学生零距离接触,学生每天都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每天早晨开展二十分钟的经典诵读及读书展示活动,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的丰富多彩和无穷魅力,这已经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学校还注重抓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根据不同的学段,要求中高年级学生练写一页钢笔字,低年级学生练写一页铅笔字。把每天练字二十分钟落实到课程表。在每次练字课上,学生随着“头正、身直、肩平、足安”、“一拳、一尺、一寸”写字歌的旋律,开始每天的练字活动,现在“写好字”已成为学校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坚持以丰富活动为载体,提升各种习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充满阳光、让校园充满活力,学生在活动中激感,深化认识,强化各种习惯。首先是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开展韵律操、队形队列演练、拔河、踢毽子、跳绳和冬、春季体育运动会等体育单项和综合项目活动。每天充满活力的阳光体育一小时,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拍,做着由学校音乐教师谱曲、语文教师填词、体育教师量身定做,节奏欢快、活力四射的韵律操,韵律操做完之后,各班进行富有本班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韵律操表演已成为前来学校检查指导工作的领导与参观学习的老师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其次是丰富多彩的师生联欢。让整个校园充满歌声、掌声与笑声;书画展、手工制作展、艺术节等,都让学生感受到美、享受到艺术的熏陶。再次是独具特色的比赛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礼仪知识竞赛、普通话演讲比赛、“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比赛、“我的读书卡”评比等活动,有力地推进各种习惯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开辟课程改革“主阵地”

改革备课方式。教改的亮点之一就是改革备课方式,用教案本写教案已退出历史舞台,代替它的是导学案集体备课簿。在使用集体备课簿备课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不断的反思与改进,现在集体备课的基本流程为分配任务一个人主备一集体研讨一个性修改一形成定案(资源共享)一教后反思。在集体备课、互帮互带的影响下,教师业务素质明显提升,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改革课堂教学。采用导学案进行“学为中心、自主互助”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当今在教育界存在“三大”教学法,即“尝试教学法”、“成功教学法”、“和谐教学法”。无论是哪种教改方法,改变的都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要培养“书橱”,不要做知识的“搬运工”,所以在吸取各家所长及学习课改成功学校的经验之后,提出以体现学生自学、小组互助探究为特征的课改模式,即“先模仿后超越”,力求让“教室变成学室,让学问变成问学,让教学变成学教”,归根结底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篇9

感谢各位同事支持我、帮助我,各级领导扶助我、指导我,让我继续在教研管理工作的岗位上摸爬滚打,给了我锤炼、提升自己的舞台;也庆幸我自己有着教书育人的不倦的激情、有着持续读书学习的不竭的动力。

本人奉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业准则,严于律己,光明磊落,温良恭谨,与人为善。以校为家,恪尽职守,勇挑重担,超工作量满负荷运行,常常为工作而废寝忘食。热爱学生,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原则,不仅在课堂上坚持德育渗透,而且注重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面关心学生,在学生评教中深受学生的敬重与欢迎,年终被评为“师德优秀个人”、“先进工作者”。

信守“以学习者身份从业,以思想者姿态施教”的工作准则,在勤于学习、耕读不辍的过程中苦练内功,在教学上不断超越自我。订阅专业杂志5种,全年购买业务书籍40余册,潜心研读;精心选购优秀的高三语文教辅资料15种,兼收并蓄,取精用宏。被评为浏阳市“百名读书积极分子”。正是在这样的读书背景下,本人立足于践行课程改革新理念、追踪把握高考改革的新动向,在教学设计上博观约取,追求“用教参而不囿于教参”的个性化处理,总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前提下精心选材备课,形成了“纵横拓展,浅入深出,知能并重,激思启智”的语文课堂教学特色,所教语文课深受学生喜爱,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可见、可感的良好发展,教学效果好。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多次面向校内外同行上教研公开课和示范课,所授公开课得到醴陵二中、浏阳一中等同仁的好评。被市教育督导室、市教科所选调,陪同教研员赴六中、一中等校参与高三教学调研并评课,并在全市高三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对公开课作点评。

立足“大语文大阅读”教学观,创造性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团结并指导本校5位青年语文骨干教师,主编并正式印刷出版了语文校本课程《悦读 怡情拓智(第二册)》。该书针对农村高中学生的学业基础、情感特质和文化底蕴,精心选文,由我确定全书的编排体例、章节设置、篇目选定,五位老师分别承担某些章节的导读设计和具体篇目的赏读分析,历经一年半的反复删改、修订,终于在2012年底完成了这本涵盖了十个专题章节、选文超过150篇、内容总计28万余字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的编写。该书在青年同学中大受欢迎,并得到县、市语文届知名同行、特级教师、专家的一致好评。

荣任“核按钮”和“热点重点难点”两种知名教辅品牌的语文编审,参与编写两本高三语文复习用书《高考语文核按钮·2012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用书·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论文《在课程资源自主开发过程中践行中学语文有效教学》获长沙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优秀论文一等奖。课件《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获长沙市it节课件专项评比二等奖。

11月,被推选赴清华大学参加“长沙市中学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首期培训,获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结业证书。12月,“长沙市语文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清华班”的优秀代表,被推举在“昆明市—长沙市教育交流合作研讨会”上,在雅礼中学主会场多功能厅,面向两市教育届领导、专家及骨干教师,上展示课《汪曾祺小说〈侯银匠〉文本细读》,教改理念鲜明,个性特色突出,得到好评。而本人也在同伴互助中开始了教学的整合反思,从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用语的锤炼、课堂局部精彩向整体厚重提升几大方面寻求新的自我突破。本人被长沙教育学院评为“长沙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优秀学员”。

在搞好自身教学的同时,积极承担青年教师培养任务,对张晓玲、周辉等青年教师的教学经常给予评点,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为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两位分别已担任备课组长、教研员,并有多项论文在省市县各级发表或获奖)。

担任学校教研处主任,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全力推进“科研兴校”。工作认真、务实,讲求科学,积极创新,负责了常规教研工作、课题研究、师训工作、电教管理、校本课程管理等各项工作。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双丰收。一年来,本人累计听课77节,在听评课过程中加强教研督导,与授课教师一起真诚探讨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受到老师们的欢迎。在教研管理思路上,由“统”到“分”,由“管”到“导”,注重粗线条地布置全校各学科组的教研工作,分工明确,突破方向的指点到位,有利于各学科特色的自由释放。地理教研组被评为长沙市先进教研组。老师们你追我赶的教研氛围更深厚了,论文正式发表和参编正式出版物的教师达52人次。

课题研究方面,本人现担任《高中语文、化学学科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与应用》、《中学卫星远程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研究》、《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小学教师良好气质修养研究》三项“十一·五”省级课题的课题组长。各课题有序开展,进行了阶段性督查,相关论文成果不断提交。本人所撰课题中期报告《〈中学卫星远程教育教学双向互动交流的研究〉阶段性工作总结报告》获省级“十一·五”重点课题《中学卫星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总课题组论文评优一等奖。

篇10

一、培训目标

20xx年暑期普通高中全员培训,通过集中研训和分组研训为主要形式相结合的模式,在省、市学科课程专家和指导教师引领下,帮助广大教师进一步准确把握和理解课程标准,使教师更新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素质良好、能适应现代化教育要求的反思型、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队伍。

二、培训内容

20xx暑期全员培训内容分15个学科,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三、培训对象

培训对象为全体教职工,全员参加培训,原则上不得缺席。

四、培训形式:集中组织培训与分组研训相结合。

1.专题讲座形式

(1)走出去:加强校际交流,和县内外名校挂钩,建立校外培训基地,暑期组织骨干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名校听课观摩、咨询取经,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有效的教育教学讲座、研讨会、教研活动等,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使他们从这些活动中丰富知识,增长经验。

(2)请进来:聘请校外名师和专家进行各类专题讲座,如:名师成长之路、课堂的有效教学、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教科研能力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讲座。

2.分组研训形式

分组研训是在教务处规划和指导下,各学科组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展的自我培训活动,结合学科特点及自身教学实际,总结提高。

3.实践与交流形式

(1)开展案例教学分析与研究要求各年级各备课组在听课基础上进行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矫正自己教学方面的不足。

(2)组织青年教师教学评优课活动,通过说课、听课、评课活动,相互研究,共同提高。

(3)开展师徒结对、营造青蓝工程。以年级为单位,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指导和帮助新教师开展教育活动,从教材研究、教案设计、课堂教学、辅导等,手把手辅导。使其尽快适应教学。

(4)开展教学竞赛。

五、培训时间:

26日下午至29日上午

培训集中时间:上午8:30 下午3:00

六、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做好20xx年暑期全员培训工作,根据省教育厅要求,经研究,成立20xx年教师全员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为:

组长:z

副组长:z

成员:z

本次培训活动的组织采取年级组及学科组双线领导模式,具体分工如下:

语文:z 数学:z

外语:z 理化生:z

政史地:z

艺体信息:z

七、培训实施

1、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分组研修相结合的模式,由督导室具体负责考勤与管理;领导小组成员不定期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2、研修期间,原则上不允许请假;确有特殊情况,须书写假条,由年级主任、分管校长签字,方可准假。

3、加强过程管理,建立教师校本培训个人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