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的划分范文

时间:2024-04-18 16:5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市场的划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市场的划分

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 石塘人家 旅游市场分析营

南京市是我国著名旅游城市,也是江苏省的旅游龙头城市,是历史名城,博爱之都。南京市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市旅游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与文明进步的有力手段。南京市先后出台的《南京农家乐专业户达标评比暂行标准》、《南京乡村旅游发展三年规划》,《关于推进农业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南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作协议》,《南京农家乐专业户达标评比暂行标准》等文件,为市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与方向引导。

总体而言,经过10年多的发展,南京乡村旅游已达到一定的规模,环南京都市圈都分布有乡村旅游资源景点要确定休闲旅游的总体框架,扩大休闲旅游的规模,完善休闲旅游的基础设施功能。在南京市大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石塘人家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不过发展势头很好,开发潜力也很大,属于南京市要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核心区域部分。

一、“五朵金花”的旅游资源

(一)游览观光型资源

石塘人家以良好的乡村环境,独特的稻田风光、农业园基地,把乡村独有的民俗、民艺、民情等作为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们的到来,享受风景风情。

(二)休闲娱乐型资源

石塘人家现在已有特殊住宿设施(青年旅舍和农家住宅等)、美食品尝活动(五月西瓜节等)、休闲娱乐项目(种植、垂钓、采摘等)、系列趣味活动等。是体验性强、互动性强的资源,让游客主动的获得快乐,充分调动积极性。

(三)求知研修资源

石塘人家拥有良好农业的资源、农业环境等,通过开展农业调研活动等研修型活动发挥乡村农业的教育功能,将观光、学习与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农业园观光体验资源

石塘人家通过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开放水果园区、蔬菜园去和花卉园区,供游人赏花观景、学习园艺知识、租赁土地、采摘瓜果蔬菜,体验农家乐趣等。

(五)乡村度假疗养资源

石塘人家宁静的环境与清洁的空气为乡村度假村的修建提供了条件,在此基础上选择风景优美的地区并配套各种休闲娱乐设施就形成了专门的乡村度假疗养地用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度假、娱乐等需求。

二、市场调查

(一)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

乡村旅游的特殊基础条件决定了乡村旅游只能将客源目标市场定位于城市。经过调查,结果表明,“五朵金花”的客源主要以南京市市民为主,其中以中青年为主,总体消费水平能力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出游方式上的选择主要以家庭或结伴式为主,就目前来看,团体旅游者较少,就意味着在宣传上要采用大众化的传媒方式与针对个在旅游宣传工具。总体而言,虽然石塘人家的感知度不高,可就参与过当地旅游的游客对石塘人家的满意度情况较佳,可见其市场发展的潜力很大。综上发现,石塘人家在产品设计、市场宣传推介、游客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改善、旅游形象设计等方面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以适应乡村旅游不断发展的要求。

(二)旅游开发存在问题分析

1.旅游产品的“乡土性”特色不突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乡村旅游的“乡土性”本质认识不足。仅仅是农业观光旅游,忽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丰富性,多数富含乡土气息、体现乡土文化的旅游资源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而加以开发,影响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石塘人家某些地方人工造景的痕迹过于明显,忽视了乡风民俗文化内涵的开发,失去了乡村原有的风貌和特色,降低了旅游吸引力。

2.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石塘人家乡村处于南京市郊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一定程度上,基础设施建设较差,投入资金不足,适应不了广大游客的需要。旅游区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较为薄弱。难以让游客接受,也难以留住游客。起步阶段还需抓紧建设基础,打好基础。

3.旅游产品单一与产品同质化。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可以说90%以上还仅仅停留在提供简单的吃、住家庭接待服务和季节性采摘活动上。在一定程度上现已有的乡村旅游都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呈现出大规模扩张,低水平发展的状态,产品同质、品位低、重复率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石塘人家的乡村旅游尚未深入挖掘乡村农业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吃农家饭、垂钓等项目上,以满足游客的最基础的物质需求为主,缺乏对精神氛围的塑造。

4.乡村旅游信息建设有待提高。景区景点来讲其信息主要通过纸质旅游宣传品,部分景点通过自己的专业网站(横溪乡村旅游网,江宁旅游网),还有网络、景点介绍光盘等电子宣传品以及旅行社、旅游咨询中心等商业服务机构推介的部分信息。但这些仅限于部分知名景区,更多的景区尚不为大众所知,导致游客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亲朋好友的推荐。

三、市场调查开拓目标与战略

石塘人家旅游开发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综合考虑石塘人家的旅游资源优势、客源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等因素,确定石塘人家旅游开发在南京市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定位与旅游发展方向定位。通过乡村旅游形象塑造、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活动项目设计、旅游业态培育,充分挖掘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内涵,全面提升石塘人家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江宁“五朵金花”实施“旅游兴村”的发展战略与实现“强村富民”的发展目标,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

(一)突出重点与特色——提高品牌竞争力的核心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国外十分重视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如法国以发展特色农场为主,荷兰以养殖、花卉为主,英国一直致力于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工作。石塘人家的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坚持突出重点与特色的原则。这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根”。突破单一性、同质性,找到独具魅力的特色,不断发展,生生不息。

(二)乡村文化内涵——品牌生命延续之本

乡村旅游是建立在民俗文化基础上的旅游,是城乡文化产生巨大分异后形成的旅游,是具有生态文化观念的旅游。因此,石塘人家的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观赏、采摘、娱乐等表象上,必须走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挖掘乡村的民俗、民艺、民情中丰富的营养,乡村旅游的品牌才会得以持久地延续。要对传统节日、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民俗民艺,打造独有的当地文化特色。

篇2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者的主动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旅游消费逐渐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大众观光游难以满足日益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在充分发掘藏传佛教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旅游消费需求出发,依据市场细分理论和旅游体验思想,在突出个性化、参与性、文化性、功能性的理念下,开发设计新的旅游活动项目显得非常重要,而目前尚未见到这方面的研究。藏传佛教文化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底蕴深厚,特别适合于开发满足游客体验需求的专项旅游活动。

一、市场细分理论与旅游体验思想

美国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斯密提出:“企业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消费者在需要爱好、购买动机、购买行为、购买能力等方面的差别,可以把整体市场划细分为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然后针对每种需要或愿望大体相同的消费群体分别进行子市场开发”[1]。

根据显现程度,市场需求又可分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现实需求是消费者有意识的、明确的欲望要求,且市场上早已存在满足需求的商品或服务。潜在需求则是消费者没有明确意识的、不确定的欲望要求,市场上也还没有相对应的产品或服务。借助于现实需求对顾客进行触发和引导,潜在需求将逐渐转变为现实需求。

国内外学者认为体验是人们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而在意识上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因此体验主要强调精神和心理感受。派恩认为体验是“人们用一种个性化的方式来度过一段时间,并从中获得一系列可回忆的事情”[2]。

从旅游学的角度来说,旅游就是一段经历。美国著名旅游专家托马斯·戴维逊提出:“旅游是一种经历或过程,不是一种产品—这种本文由收集整理经历又是特殊的”。王兴斌认为“旅游本质上是向游客提供一种离开惯常居住地的新鲜经历”[3]。谢彦君认为旅游 “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4]。邹统钎认为“旅游业生产与销售的产品主要是一种经历。”[5]

旅游经历就是旅游者所经历的一种体验。“旅游体验是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认知反应,游客在对产品认知的基础上,必然产生一种情感反应,旅游活动就是游客对旅游产品在心理和情感上的体验。游客的个人经历、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影响着情感反应的强烈程度”[6]。

为了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旅游企业所能做的也绝非是向每个旅游者提供能满足其不同期望的千差万别的产品,而是通过策划、设计那些‘如何使他们置身于其中’的舞台,提供的是旅游体验的原材料以及这些原材料所存在的背景,为旅游体验展示出一片自我施展的‘舞台’。”[7]“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体验是来自各人心境与事件的互动。”[8]

二、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市场需求分析

为准确把握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市场,充分发掘潜在需求细分的市场,采取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按照随机发放的原则,采取当场发放问卷、回答问卷、收回问卷的方式,对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大昭寺等代表性寺院的游客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50份,有效问卷235份。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消费者构成特征、游客对产品的认知、游客的消费行为特征、游客的消费动机和预期。消费者的构成反映旅游者的身份特征,产品的认知反映游客对现实旅游产品的评价,消费行为反映游客的现实消费状况,消费动机和预期反映游客未来的消费需求。通过上述调查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现实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供需情况和潜在的市场需求,为开发潜在需求细分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体验活动提供依据。

(一)消费者构成特征

在被调查的游客中,年龄在20-30的占27.6%,30-40岁的占31.4%,40-50岁的占19.7%,20-50占68.9%,详见图1;游客的受教育程度情况是,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68.9%,详见图2;游客的职业构成情况为,教师占33.2%、干部占26.7%、职员占16.8%占76.7%,详见图3;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游客占56.6%,详见图4;游客主要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和四川盆地,其中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四川盆地的游客分别占27.1%、11.6%、13.8%和8.8%,共计61.3%。

消费者构成表明,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者以中青年为主,良好的身体条件对西藏的高原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游客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良好的文化素质,具备对藏传佛教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绝大多数游客的经济条件较好,旅游消费能力较强;游客多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远离青藏高原,居住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有巨大的自然和文化差异,因此藏传佛教文化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

(二)对产品的认知

游客认为藏传佛教景点最有吸引力的主要是是建筑和佛像,分别占26、9%和22.8%,详见图5;与汉地佛教景观的差异主要是“宗教信仰气氛更浓”、“宗教建筑更富特色”、“宗教艺术更有特点”,分别占37.4%和37.4%和23.1%,详见图6;游客得不到满足的是“了解宗教文化”、“了解僧人生活”、“欣赏宗教艺术”,分别占31.7%、31.3%、20.1%,详见图7。

从旅游认知情况看出,藏传佛教的宗教建筑、佛像、艺术等对游客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是由于寺院的建筑布局、风格、色彩及内外装饰,佛像、壁画、唐卡、酥油花的材质、造型、工艺手法,宗教仪式的程序和内容、宗教礼仪的形式和规格等,有严格的规范和深刻的寓意,使得游人多、时间短、服务标准化的观光游尚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三)消费行为特征

游客的消费行为特征见表1。目前,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主要采取随团的方式,占70.2%;旅游消费支出中门票比重最高,占44.8%,其次是购买纪念品,占27.3%;旅游过程中有宗

教行为(主要是磕头、烧香、许愿、布施、转经等)的游客占60.3%。

游客的消费行为表明: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单一,包价的团队游项目雷同,不能满足游客的个性需求;自助游由于缺少专业的组织、策划,旅游活动缺乏保证。门票经济的现状表明,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仍然处于以利用资源优势为主的阶段,还没有能够做到依托独特的宗教文化特色将其转变为产品优势,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不适合西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众多游客表现出一定的宗教行为,表明游客有参与和体验宗教文化活动的愿望和行动。

(四)消费的动机和预期

消费动机和预期调查结果见表2。游客主要希望了解“藏民族的宗教信仰情况”、“藏传佛教艺术”、“藏传佛教知识”、“喇嘛的生活情况”,所占比重依次为:35.8%、23.5%、20.8%、16.9%;希望增加的旅游活动有“藏传佛教文化体验游、藏传佛教艺术观赏游、藏医疗保健健身游、藏传佛教节庆游,所占比重依次为30.0%、29.4%、27.9%、12.7%,详见表2。

从游客的动机和对旅游的预期看出,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获得提高和改善的同时,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也日益迫切;当人们在享受剧烈的感官刺激,获得肤浅的愉悦之后,对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文化艺术有更高的需求;当人们在利益追逐中感到身心疲惫时,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和需要也日益增强。为此,借助旅游活动这一方便之门,挖掘藏传佛教的文化精髓,开发具有积极社会功能的旅游体验活动,使游客在宗教文化氛围中,调整身体、释放压力、放松精神、提升境界,这不仅是社会对藏传佛教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藏传佛教的使命和责任。

三、基于市场细分的藏传佛教

文化旅游体验项目设计

根据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具有潜在的市场细分需求,游客具备参加旅游体验的条件和能力,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为旅游体验活动提供了资源保障。

(一)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体验活动的设计理念

个性化,就是按照游客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消费动机和预期等设计旅游活动,从而更好地引起消费者的遐想和共鸣。因为正如派恩指出的那样“体验就是使每个人以个性化的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任何一种体验其实都是每个人本身心智状态与那些筹划事件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

参与性,就是充分发挥游客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强调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互动。“因为旅游产品的开发不但强调旅游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更要调动顾客与顾客互动。”[9]转变旅游者被动消费为主动消费,提高旅游的体验效果,强化旅游者对旅游经历的印象。

文化性,是指藏传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非物质的宗教思想、教义,还是作为宗教物质载体的寺院建筑、造像、壁画、唐卡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强调文化性可以使游客透过宗教的表象认识其文化内涵和精髓。文化性也是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主流,作为旅游体验的最高层次,文化体验包含了娱乐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成分,是旅游体验的最高境界。是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体验的最高境界。

功能性,是指通过旅游体验活动发挥藏传佛教积极的社会功能。尽管,藏传佛教的理想境界和一切宗教的理想一样是太虚幻境,但是从社会功能上来看具有积极的一面。“来世”、“佛国”的终极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心灵抚慰作用。大小五明文化具有明显的世俗性和实用性,对解决环境问题、健康问题以及丰富知识和满足审美需要等具有积极的作用。发挥藏传佛教积极的社会功能,使体验者调整和保持良好的心态,促进其身心健康。

(二)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体验活动的设计内容

根据上述设计理念,从实际调研获取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市场细分信息出发,紧密结合藏传佛教文化的特点,设计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体验项目有:藏传佛教寻宗探祖游、藏传佛教文化修学游、藏传佛教生活体验游、藏传佛教医疗健身游、藏传佛教艺术观赏游、藏传佛教节庆朝拜游。

1.藏传佛教寻宗探祖游

针对有宗教信仰的游客开发藏传佛教寻宗探祖游,以满足游客对藏传佛教文化深入了解和宗教情感表达的愿望。祖寺由教派创始人建造,其落成标志着教派的创立,在教派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藏传佛教五大教派均有自己的祖寺,如格鲁派的甘丹寺、萨迦派的萨迦寺、噶当派的热振寺等。祖寺还是历代高僧大德云集之地,他们著书立说阐明教义、讲经说法培养人才,对本教派具有巨大的影响。祖寺通常还保留着本教派最古老、最珍贵、最有价值的宗教和历史典籍、文物、艺术品等,因此寻宗探祖游对宗教信仰者游客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吸引力。

寻宗探祖游设计为:参观主要教派的祖寺及相关展室,使游客了解各教派创建大师的生平、创建教派的过程和历史背景,了解各教派发展史以及在藏传佛教体系中的地位、作

用和特色;组织游客拜见各祖寺的高僧大德,倾听大师讲法、为游客摸顶祈福,使游客亲身感受到高僧大德非凡的气度、过人的才智;组织游客参观各寺院收藏的文物、艺术品,欣赏寺庙的建筑特色等,感受祖寺的特殊宗教地位和宗教氛围。

2.藏传佛教生活体验游

针对喜欢寺院清幽环境,对寺院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感兴趣的游客开发藏传佛教生活体验游,目的在于调整游客的身心,满足对藏传佛教生活的好奇心。在充满诱惑和竞争的现实社会,人们精神紧张、身体疲惫,各种心理上的问题开始出现。幽静的寺庙环境,浓郁的宗教氛围,简单、单调的僧侣生活,有助于人们摆脱现实生活的困扰,使疲惫的身心得到恢复、困顿的思绪变得清晰、紧张的情绪变得从容。

藏传佛教生活体验游设计为:按照寺院的要求,让游客住僧舍、习僧俗;与寺院喇嘛一起倾听宗教大师讲经说法;向喇嘛学打坐、诵经本文由收集整理、辩经;学习法舞及藏戏、参与僧人的体育活动以及修炼气功、坐禅等。具体可以采用“寺院生活体验夏令营”活动和藏传佛教音乐、舞蹈、功夫培训班等形式。

3.藏传佛教文化修学游

针对那些渴望丰富宗教知识的游客开发藏传佛教文化修学游,目的是加深游客对藏传佛教文化的理解。藏传佛教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庞大的理论体系、深邃的思辩哲理、玄远的境界取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仅可以开拓游客的知识,而且获得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一些启发。

藏传佛教修学游设计为:请藏传佛教大师和著名学者讲解藏传佛教的历史渊源、思想教义、宗教派别;研读藏传佛教经典,吸取文化精髓,并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思想、观念问题,从宗教的视角加以阐释。参观考察一些宗教组织和宗教人士的参与并在思想教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成功的案例,如香格里拉松赞林寺宗教生态旅游开发,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开展的工作和活动,提高游客对藏传佛教积极社会功能的认识和理解。

4.藏传佛教艺术鉴赏游

针对那些对藏传佛教艺术有特别兴趣、爱好和研究的游客,以及对藏传佛教艺术具有鉴赏和收藏兴趣的游客开发藏传佛教艺术鉴赏游。目的是使旅游者获得藏传佛教艺术知识、提高对藏传佛教艺术的鉴赏能力,学习了解基本的制作和表演方法,提高艺术修养。

藏传佛教艺术深刻体现出藏传佛教文化对宇宙及人类起源、人地关系、生死意义的独特认识和深刻的思索,通过建筑、诗歌、故事、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方式转化成直观、生动的艺术作品展现出来。每一个藏传佛教寺院都可谓一座艺术博物馆,无论是寺院的空间布局还是建筑式样、风格色彩;无论是佛殿造型还是其中的佛塔、佛像、壁画、唐卡;无论藏戏、法舞还是乐器、服饰、道具,都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把艺术的外在美与内在丰富的文化内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藏传佛教艺术鉴赏游设计为:请宗教大师、艺术大师和鉴赏家,讲解藏传佛教艺术的类型、特点;讲解艺术事象背后的宗教寓意和宗教思想;讲解藏传佛教艺术的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讲解藏传佛教艺术与汉地佛教艺术的差异;鉴赏代表性的宗教艺术作品。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学习佛像雕刻、壁画绘制、唐卡绣制、酥油花制作的基本方法。

5.藏传佛教宗教节庆游

针对那些对宗教节庆感兴趣的游客开发藏传佛教节庆民俗游。目的是让游客在一种轻松、亲切的气氛中了解体验藏传佛教文化,感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力。

藏传佛教节庆与重要的宗教人物或重大宗教事件有关。例如,“萨噶达瓦节”与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涅槃有关,“传昭大法会”与宗喀巴大师和格鲁派的创立有关, “雪顿节”与藏传佛教忌讳“杀生害命”的戒律有关等,深受宗教人士和宗教信仰者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变迁,宗教节庆中逐渐融入了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商贸活动等。节庆期间,既有神秘、威严、感人的宗教仪式,又有轻松、欢快、喜庆的民俗活动。人们在尽情宣泄宗教情感的同时,也感受到世俗世界的丰富多彩。正因如此,宗教节庆成为藏传佛教文化、藏民族风情、青藏高原自然风光集中展示的窗口,深受广大旅游者的青睐。

藏传佛教宗教节庆游设计为:组织游客参加展佛等宗教活动,观赏藏戏、法舞表演等;,参加转经、磕长头、献哈达、摸顶等宗教仪式。观看酥油花展、赛马、赛牦牛比赛;与藏族同胞一起过林卡、跳锅庄和弦子舞等;入住藏家,睡“卡垫”,吃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听藏族同胞说唱格萨尔王;学说藏语、学做糌粑和酥油茶等。

6.藏传佛教医疗健身游

针对关注健康,预防、保健意识强的游客开发藏传佛教医疗健身游,使游客从藏传佛教的思想教义获得心理上的抚慰,通过藏医疗使游客获得身体的保健、疾病的治疗,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藏医药是印度佛教医学、传统中医以及阿拉伯医学互相渗透借鉴形成的独特医疗体系。藏医诊断中的问诊、望诊和触诊,传统的催吐、攻泄、利水、清热内疗方法,针灸、拔罐、放血、艾灸、冷热敷、药物浴等外疗法等,具有较好的疗效。拉卜楞寺,塔尔寺、扎什伦布寺的藏医院名扬海内外。

藏传佛教医疗健身游设计为:请著名的藏医讲解藏传佛教中生老病死的义理,起到心灵抚慰作用;通过跟密宗大师学做藏密瑜伽、藏密禅修和藏密气功等达到养生的作用;请有行医经验的喇嘛藏用针灸、拔罐、放血、艾灸、冷热敷、药物浴等方法治疗慢性疾病;请藏医讲解藏药的特点,防病、治病的功效和使用方法并指导购买藏红花 、红景天、冬虫夏草、贝母、三七、天麻、灵芝等名贵药材。

篇3

作者:吕芳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从2006年底(11月、12月)至2010年初(1月、2月、3月)共4个冬季的统计数据,经过数据整理,各城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次数4年的平均增长率和平均市场占有率指标计算结果(表略)。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中的相关分析[5],制作北方6市的冬季入境旅游竞争态分布散点图,并据此制作示意图(图略)。总体入境市场冬季旅游竞争态的均值为(16.7,24.9),结合各城市竞争态值在图中的分布,选取(10,20)为划分市场类型的临界点坐标,则αi>10的城市有3个,由高到低分别是北京、天津、大连;而βi>20的城市有4个,由高到低分别是天津、大连、长春、沈阳。如此,四个市场类型分别包括的城市为:金牛类市场包括北京,明星类市场有天津、大连,幼童类市场包括长春、沈阳,瘦狗类市场为哈尔滨。

外国人市场旅游竞争态的均值为(16.7,24.7),结合各城市竞争态值在图中的分布,同样选取(10,20)为划分市场类型的临界点坐标,则αi>10的城市有3个,由高到低分别是北京、天津、大连;而βi>20的城市有3个,由高到低分别是天津、长春、大连。如此,四个市场类型分别包括的城市为:金牛类市场是北京,明星类市场有天津、大连,幼童类市场包括长春,瘦狗类市场为沈阳、哈尔滨。港澳同胞市场旅游竞争态的均值为(16.7,26.6),结合各城市竞争态值在图中的分布,同样选取(10,20)为划分市场类型的临界点坐标,则αi>10的城市只有北京1个;而βi>20的城市有5个,由高到低分别是长春、大连、北京、天津、沈阳。如此,四个市场类型分别包括的城市为:无金牛类市场,北京为明星类市场,幼童类市场包括长春、大连、天津、沈阳,瘦狗类市场为哈尔滨。可知,台湾同胞市场旅游竞争态的均值为(16.7,24.4),结合各城市竞争态值在图中的分布,同样选取(10,20)为划分市场类型的临界点坐标,则αi>10的城市只有3个,由高到低分别是天津、大连、北京;而βi>20的城市有5个,由高到低分别是天津、大连、沈阳、北京、哈尔滨。如此,四个市场类型分别包括的城市为:无金牛类市场,明星类市场有天津、大连、北京,幼童类市场包括沈阳、哈尔滨,长春为瘦狗类市场。

金牛市场分析金牛市场是市场增长率较低,而市场份额较大的市场类型。总体入境旅游市场和外国人旅游市场中,北京符合金牛类市场的条件,其竞争态值分别为(54.2,19.5)、(52.8,18.1),都在临界点坐标(10,20)的右下方。而在港澳台同胞市场中,均无金牛类市场。可见,在我国北方主要城市中,冬季旅游的成熟市场还很稀少。只有北京,由于具备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旅游等因素,市场份额较大,其旅游市场增长率虽然在均值以下,但也是较为可观的。由于市场份额的基数最大,按照这样一个平均增长率,则每年入境游客的绝对增长数量依然十分巨大,创造的新增旅游外汇收入也最多。可见,这类市场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趋于成熟,应以稳定为主,在努力保持其较高市场份额的同时,适时进行旅游产品与线路的创新开发,以满足新的旅游需求,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既能获得较高的产出,又能防止萎缩,尽可能延长产品成熟期的时间。明星市场分析明星类市场的旅游市场增长率和旅游市场占有率都较高,在坐标图中处于右上角区域。按照目前的旅游市场增长速度和市场份额,总体入境市场、外国人市场和台湾同胞市场中,天津、大连符合明星市场的要求;在港澳台同胞市场中,北京属于明星市场。这一类市场旅游市场增长率和旅游市场占有率双高,对于市场占有率具备巨大优势的北京,未来的增长率如果放缓,会进入金牛类市场。对于市场占有率优势还不是特别大的天津和大连,还需要继续增长,使其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大,适合的战略为发展战略。幼童市场分析总体入境旅游市场中,沈阳、长春属于幼童类市场。港澳同胞市场中大连、天津、沈阳、长春符合幼童类市场。

台湾同胞市场中,沈阳、哈尔滨,以及外国人市场中的长春均是幼童市场。可见,该类市场数量最多。根据旅游市场竞争态分析模型的相关理论[6],处于幼童类市场的旅游接待量增长速度较快,而其市场占有率却较低,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或进一步发展,进入明星类市场;或走向衰退,进入瘦狗类市场;或维持现状,仍处于幼童市场。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各城市旅游接待量增长速度较快的原因,针对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维持或努力提高其发展速度,使旅游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扩展,达到一个新高度,争取进入明星类市场行列。瘦狗市场分析哈尔滨在总体入境旅游市场、外国人以及港澳同胞市场中均属于瘦狗市场,其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低于均值和临界值点。外国人市场中的沈阳,以及台湾同胞市场中的长春也符合瘦狗市场的条件。理论上,针对瘦狗类市场,为规避风险,理应采取减少投入或转移的策略[7]。但我国旅游业发展总体尚处于高速增长期,未来发展潜力不容忽视。只有长春在台湾同胞市场上的年均增长率为负值,即在萎缩,应该再认真分析,找负增长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力挽狂澜,改变颓势。各地要从实际出发,认清形势,坚定信心,不言放弃,努力探寻各地的相对竞争优势,扎扎实实推进本地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

篇4

(一)消费市场波士顿矩阵及SWOT-PEST分析本部分使用波士顿矩阵分析法,对吉林省境外及境内旅游市场进行分类分析,并结合SWOT-PEST分析法分析境外旅游市场的对策及建议。1.境外市场分析以2012年的入境客流量为Ti,以2011年的入境客流量为Ti-1,2012年客源地旅华总客流量为ΣTi。以上述统计数据为基础,对这些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入境客流量数据处理分析,用EXCEL2003绘制其市场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散点图,以市场占有率的m=20%和市场增长率的n=15%作为高低标准的划分类别,建立吉林省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图。依据波士顿矩阵原理,从图中可以看出,韩国为明星市场,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都较高,分别为34.92%,23.65%,这应当是由于我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与韩国有较强的文化关联,且语言相通。新加坡、港澳、台湾、马来西亚、日本属于问题市场,市场增长率较高而市场占有率较低,应当积极开拓此类市场,在保持市场增长率的同时积极扩大市场占有率,使其发展成为明星市场。德国和美国属于瘦狗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都较低占有率分别为3.23%,1.06%,市场增长率分别为14.34%和9.36%,这是由于我省冰雪旅游产品同阿尔卑斯山的同类产品相比在地域上不占优势,品牌知名度上也有差距,因此应当加大提升吉林冰雪旅游产品质量档次,扩大品牌知名度。俄罗斯处于金牛市场范围,市场占有率较高,市场增长率较低,俄罗斯是唯一与我省陆路交界的境外旅游市场,具有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对于这种地区应当注意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造新的需求,避免产生市场衰退。冰雪旅游的发展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存在一定的优势与劣势,面临机会与威胁,但这些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SWOT-PEST矩阵方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利用它可以把影响冰雪旅游发展的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等因素放到统一的框架内进行系统的SWOT分析,辨别出影响冰雪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有利于了解冰雪旅游发展的环境条件,为冰雪旅游市场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决策。本文依据波斯顿矩阵分析出的不同市场类型并结合SWOT-PEST分析法进行针对性综合分析。2.境内市场分析以2012年国内客源省份客流量为Ti,以2011年的国内客源省份客流量为Ti-1,2012年客源地来吉林旅游总客流量为ΣTi。对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的客流量数据处理分析,用EXCEL2003绘制其市场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散点图,以市场占有率的m=5%和市场增长率的n=50%作为高低标准的划分类别,建立吉林省境内客源地旅游市场分类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辽宁、浙江、上海、河北和北京为明星市场,市场增长率与市场占有率都较高;吉林(52.30,-10.1)、广东、山东和黑龙江为金牛市场市场占有率高而市场增长率较低,应当积极开拓此类市场,在保持市场增长率的同时积极扩大市场占有率,对于这种地区应当注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创造新的需求,避免产生市场衰退,使其发展成为明星市场;内蒙古、福建、广西、新疆、江西和陕西为问题市场;其他地区为瘦狗市场,应当加大提升吉林冰雪旅游产品质量档次,扩大品牌知名度,积极开拓此类市场。

二、影响冰雪旅游市场的因素分析

(一)旅游市场人口结构特征因素吉林省冰雪旅游市场人口结构从性别构成看男性居多;从年龄构成看,由于老年人及儿童参与冰雪活动受局限,所以,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即以中青年居多;在职业构成看,以企事业管理人员、专业、文教、科技人员为主;从受教育程度看,文化程度较高,以高学历阶层为主;从游客来源看,吉林省内部的游客大部分来自大中城市,省外客源主要来自香港、广州、昆明等经济发达省市,其中外省客源占大部分;从经济收入来看,大部分游客都属于中高收入阶层。(二)冰雪旅游市场性质与方式因素消费群体以自费为主;从出游方式来看,大多数为家庭或亲朋结伴出游,个人出游也占到了一定比例,同时还有旅行社组织和单位组织出游等方式。自费性质的消费,以家庭或亲朋结伴出游、个人出游为主,公费性质的消费则多属于单位组织方式。群体人均逗留时间大约在1~3天左右。反季节旅游、自助旅游、室内场所等旅行方式将成为未来冰雪旅游业的发展趋势。(三)冰雪旅游市场的社会和经济因素(1)政府政策扶持与领导重视。政府若给予吉林省冰雪旅游市场一定的重视和政策扶持,投资者能从资金投入中获得利润,冰雪旅游市场一定会快速发展。(2)冰雪旅游载体城市经济因素。冰雪旅游载体城市经济现状影响冰雪旅游市场的活跃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口对冰雪旅游的参与数量和程度,从而制约和影响着冰雪消费水平,影响冰雪旅游业的收入。(3)冰雪旅游产品单一化与雷同化。冰雪资源开发不充分,仅停留在冰灯、冰雕、滑雪以及冰雪节等开发深度比较浅、市场狭窄的冰雪自然利用层次上,缺乏更新力度,科技含量较低。冰雪资源的开发项目在东北地区集中分布,出现吉林省与黑龙江省、内蒙古等省市之间产品雷同、盲目竞争的现象。(四)冰雪旅游市场的资金与人才因素资金的投入影响着冰雪旅游产业的配套设施建设、硬件设施建设以及冰雪旅游营销等方面,由于资金的投入量较大,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融资渠道。而人才因素制约了吉林省冰雪旅游业的后续发展。决策型人才、组织管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导游、各类服务等执行人才的匮乏制约着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结论

篇5

(一)商务旅游的概念

联邦德国出版的《旅游经济手册》中,对商务旅游是这样定义:“商务旅游是指所有因职业原因进行的旅行。”也有观点认为商务旅游是“商人以及凡是基于专业动机异地旅行和在某地停留的活动。”笔者以为,商务旅游是以商贸活动为主要目的,把商业经营与旅行、观光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商务旅游是游憩活动谱中仅有的与谋生手段(或获取经济利益)有紧密联系的产品形式。目前商务旅游市场可以划分为一般商务散客旅游市场、会议旅游市场和奖励旅游市场等几个部分。

(二)商务旅游的特点

商务旅游者与一般以观光为主的旅游者相比,不仅旅游动机不同,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消费能力较强;时间观念较强,对其所赴或所住的环境的软硬件有一定要求;商务旅游者不是一般的观光客,而是公务为主、旅游为辅的商务客。

(三)我国商务旅游现状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国每年的商务旅游消费超过42亿美元,而且每年增长幅度高达20%,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商务旅游市场。2007年中国公民出境人数剧增,创下1213万人次,其中因公出境519万人次,据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指出,企业客户就占了中国航空旅游市场的65%。有专家指出,42亿美元的商务旅游消费这个数字偏小,应该只是国际商务旅游那一块,如果按照国际商务旅游与国内商务旅游份额1比5算,中国国内商务旅游收入应该有200亿美元,真正的大市场应是国内的商务旅游。

中国现在已有近40万所外国公司,而且中国已是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在中国的外国公司将预计有18%的增加幅度。据《财富》向跨国公司的问卷调查,92%的公司表示在若干年内将地区总部设于中国,其中30%表示首选地是上海。再加上中国趋向国际性与蓬勃发展中的经济,导致中国企业家在国内外的商务旅游与日俱增,可以想见,中国商务旅游的激增指日可待。

二、商务旅游的发展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是和社会经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密切相联的,商务旅游应该说是一种古老的旅游形式,到了现代,商务旅游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流行起来,特别是在人类进入到工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以后,国际之间的商务活动日益频繁。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省市之间的商务活动也日益频繁起来,这说明政治在进步,过去许多政策正在逐步消除,和平与发展成为了世界性的主题。与此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其中时尚文化是受影响比较重的文化,因此说商务旅游是一种时尚文化并不过分。大量的公司、企业利用商务旅游影响着一代从商之人的生活方式,商务旅游成为了时尚的办公方式。

目前我国商务旅游已经在整体旅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过去我们讲的散客旅游,实际上就是以商务旅游和自助旅游为主体的旅游,旅游企业早已将其化入自己的经营范围,但由于研究的不够或者说以人为本的经营思路还不够扎实可行,这方面的业务开展的尚不理想,也仅有少数专业公司从事商务旅游的业务,今后需要大力拓展。在国际上很多大型旅游企业,特别是旅行社企业都是以商务旅游为其主要业务的。迈入商务旅游将成为旅游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面对着这种重要趋势,政府部门也需要从政策的角度审视商务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在消除旅游障碍上需要认真的研究。旅游产业是一个交叉性十分明显的产业,政策的作用就是要协调社会、协调产业、协调利益,最终实现无障碍旅游。不要因为地方保护主义而断送了商务旅游发展的大好机遇。

三、我国商务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协会和企业的职能划分不明确

对外开放、跨国公司带来了差旅管理和奖励旅游的先进理念,但是国内依然有很多企业对此存在概念上的误解,比如真正把握住奖励旅游核心思想的企业并不太多,很多企业仍然把奖励旅游视作传统的“公费旅游”,没有把加强企业团队建设、激励员工工作热情等目标放在考虑的中心位置;在差旅外包的业务上国内依然有很多企业不认可“服务费”的收费方式。特别是长期以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商旅服务企业三者在职能关系上划分并不明晰,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运作效率的低下。

(二)商旅服务专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我国的商务旅游市场形成较晚,目前绝大多数的旅行社都还没有真正能够做到像国外的运通等企业那样提供专业化的商务旅游服务,还只是停留在代买机票、预订饭店等表面层次。在专业人才培养、营销策略和宣传、经营理念和客源网络上与国际知名商旅企业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国内很多政府、企业无视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在没有经过充分、科学、合理的市场论证的情况下,大量投资于硬件设施,或重复投资,或过分追求高档次,或规模不经济,往往导致资源的浪费。

四、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策略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这必须将满足游客的需求作为商务旅游的根本点,商务旅游在区域内才能够吸引到更多的企业、商务人士,商务旅游才能成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一)制定系统发展的战略

商务旅游是一个系统性非常强的行业,需要目的地(城市)在交通、住宿、餐饮、会议展览、通讯、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比如对会展和奖励旅游而言,目的地是最主要的吸引物并且也是旅行的重点。目的地是否安全和稳定,环境和氛围是否友好,各类设施、服务的提供是否高效和可靠,商务旅游者饭店清洁和位置状况等等,将直接决定商务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看法,进而影响他们对举办会展和奖励旅游活动地点的选择。同时,我们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商务旅游的高端市场,事实上许多中小型城市也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找准市场需求,给予自身合理定位,进行理性开发,将是中小城市发展商务旅游的关键所在。

篇6

关键词:商务旅游现状发展策略

商务旅游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商务旅行年收入猛增至2500亿英镑,其后连年稳居世界旅游业总收人的25%。AsiaBusinessTravelMarket(ABTM亚洲商务旅游市场)指出,中国可能于2020年超过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务旅行目的地,2020年我国将吸引1.37亿海外商务旅行者,占全世界的8.6%。可见,我国正在成为全球商务旅游消费的重要市场之一。

商务旅游的内涵

商务旅游的概念

联邦德国出版的《旅游经济手册》中,对商务旅游是这样定义:“商务旅游是指所有因职业原因进行的旅行。”也有观点认为商务旅游是“商人以及凡是基于专业动机异地旅行和在某地停留的活动。”笔者以为,商务旅游是以商贸活动为主要目的,把商业经营与旅行、观光结合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商务旅游是游憩活动谱中仅有的与谋生手段(或获取经济利益)有紧密联系的产品形式。目前商务旅游市场可以划分为一般商务散客旅游市场、会议旅游市场和奖励旅游市场等几个部分。

商务旅游的特点

商务旅游者与一般以观光为主的旅游者相比,不仅旅游动机不同,还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消费能力较强;时间观念较强,对其所赴或所住的环境的软硬件有一定要求;商务旅游者不是一般的观光客,而是公务为主、旅游为辅的商务客。

商务旅游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我国已成为理想的商务旅游目的地

我国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改革与对外开放,会展和奖励旅游等商务旅游的国内国际需求得到大幅提升。统计分析显示,我国每年的商务旅行及酬酢支出高达103亿美元,约占亚洲商务旅行市场的17%。上海、广州、北京、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先后举办了多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会展和节事活动,我国被公认为亚洲最具潜力的商务旅游目的地国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中国的会展和奖励旅游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的政府和企业开始逐渐优化内部管理,它们的差旅管理意识、节约与效益意识也大大提升,并开始与国际接轨,即把差旅管理的业务委托给专门的商务旅行公司打理,以摆脱繁琐的差旅管理,更专注于核心业务。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商务旅游城市的政府部门积极举办各种推介会、考察活动,向国际客商介绍中国丰富的会展资源和奖励旅游资源,通过大力提升目的地形象来吸引更多的商务旅游客源。特别是政府加大了支持的力度,投入巨额资金改善商务旅游热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服务日趋完善

目前,国际知名的商务旅游企业已纷纷进入我国,通过采用合资或独资的方式成立专业化商旅服务公司。2002年德国汉诺威、意大利米兰、德国法兰克福展览会有限公司三大世界展览业巨头都在上海黄浦江畔设立了分支机构。

我国商务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区发展不平衡

根据e龙的2003年我国内陆热点商务旅游目的城市的调查报告,我国商务旅游在地区及城市间的发展开始呈现不平衡的特点。整个市场的格局演变为:以上海为首的东部城市商务旅游发展异常迅猛,占据了市场的主要位置;南部城市在坚持原先定位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发展;而西部、北部、中部的发展却未有过多变化。

政府、协会和企业的职能划分不明确

对外开放、跨国公司带来了差旅管理和奖励旅游的先进理念,但是国内依然有很多企业对此存在概念上的误解,比如真正把握住奖励旅游核心思想的企业并不太多,很多企业仍然把奖励旅游视作传统的“公费旅游”,没有把加强企业团队建设、激励员工工作热情等目标放在考虑的中心位置;在差旅外包的业务上国内依然有很多企业不认可“服务费”的收费方式。特别是长期以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商旅服务企业三者在职能关系上划分并不明晰,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和运作效率的低下。

商旅服务专业化经营程度不高

我国的商务旅游市场形成较晚,目前绝大多数的旅行社都还没有真正能够做到像国外的运通等企业那样提供专业化的商务旅游服务,还只是停留在代买机票、预订饭店等表面层次。在专业人才培养、营销策略和宣传、经营理念和客源网络上与国际知名商旅企业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国内很多政府、企业无视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轰动效应,在没有经过充分、科学、合理的市场论证的情况下,大量投资于硬件设施,或重复投资,或过分追求高档次,或规模不经济,往往导致资源的浪费。

我国商务旅游市场可持续发展策略

理顺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旅游管理体系不够健全,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者之间部分职能相互重叠,市场秩序并不规范。为了加快国内商务旅游的发展,并与国际接轨,政府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应逐渐转变到培育和开拓商务旅游市场,搜集信息以指导企业进行旅游开发上来。同时,业内企业必须根据需要适时成立专门的会议与奖励旅游协会、商务旅行社协会等组织,并加入同类的国际性协会,与国际同行业企业进行更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制定系统发展的战略

商务旅游是一个系统性非常强的行业,需要目的地(城市)在交通、住宿、餐饮、会议展览、通讯、金融、服务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比如对会展和奖励旅游而言,目的地是最主要的吸引物并且也是旅行的重点。目的地是否安全和稳定,环境和氛围是否友好,各类设施、服务的提供是否高效和可靠,商务旅游者饭店清洁和位置状况等等,将直接决定商务旅游者对目的地的看法,进而影响他们对举办会展和奖励旅游活动地点的选择。同时,我们不能只把目光局限在商务旅游的高端市场,事实上许多中小型城市也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如何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找准市场需求,给予自身合理定位,进行理性开发,将是中小城市发展商务旅游的关键所在。

引入合作与竞争机制

旅行社是商务旅游业最核心的部分。面对2005年底出境旅游市场全面对外开放后、外资旅行社的专业化优势逐渐突显出来,我国本土旅行社必须以竞争为动力,抓紧时间在合作中不断学习外资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从理念到具体操作全面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内的旅行社可以通过与这些国际知名旅行社的合作,在双方合作的过程中,通过“干中学”的方式逐步壮大自己,尽快成长起来,最终做到西学中用,占领商务旅游市场,至少能占领国内商务旅游市场中的绝大部分。

尊重“个性化”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喜欢张扬个性,个性化的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针对商务旅游者消费特点,我国的旅行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管理流程,协助企业进行集团化采购并有效地控制成本,充当企业的战略伙伴和差旅顾问。同时提供服务上极具特色、极具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另外,我国在发展国际商务旅游的时候,必须注意到文化差异对商务游客的影响,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游客提供差异化、具有本土文化气息的商务旅游产品和服务,以充分满足游客的需求,从深度上提升我国商务旅游开发和接待的水准。

参考文献:

1.江五七.旅行社开拓商务旅游市场初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3)

篇7

[关键词]汉文化 文化旅游 目标市场

徐州早于198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它是中国古代九州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旅游资源丰富,汉文化底蕴深厚,有灿烂而丰富的汉文化遗址。独特的旅游资源使徐州发展汉文化旅游业独具优势,但近年来取得的旅游业绩却不甚理想。鉴于此,本文通过对徐州汉文化目标市场的研究,界定汉文化旅游市场的客源群体,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文化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旅游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基本一致的认为文化旅游是立足于文化资源、满足游客文化需求。最早提出文化旅游这一专用概念的是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在1977年合著《旅游学:实践要素基本原理》一书,书中用“cultural tourism”作为其中一章的标题,并指出文化旅游是“在吸引和接待游客与来访者的过程中,游客、旅游设施、东道国政府和接待团体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现象和关系的综合”;世界旅游组织认为文化旅游是“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游”。本文认为,文化旅游的概念是指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民俗旅游活动。

二、徐州汉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徐州旅游体现汉文化。古彭徐州是汉高祖刘邦故里,是汉文化艺术极为集中和典型的地方,是汉文化的发祥地。徐州汉文化主要包括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等两汉文物、史记、遗址、古建筑。汉兵马俑和狮子山楚王陵自成功发掘并对外开放以来,以其“粗犷、雄浑、博大、超越”的汉文化精神享誉海内外;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被誉为“汉代三绝”,使徐州汉文化成为中国西汉物质文化的杰出代表。发展汉文化旅游不仅可以增强产品吸引力、提高徐州经济效益,还可大力弘扬中国文化,让人们了解徐州,同时也可改变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懂两汉文化这一状况。

2.徐州旅游市场发展所处的阶段。据统计2009年徐州接待境外游客17. 0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 84亿美元,分别增长20. 3%和33. 0%;接待国内游客1844. 15万人次,旅游收入153. 98亿元,分别增长17. 0%和28. 0%。数据表明,市场占有率低,但增长率较高,属于“问号”市场。因此,徐州汉文化旅游还处于初期阶段,这就要求徐州旅游业正确划分目标市场,采用相应策略,针对不同的客源群体增加资源投入和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使之成为“明星”市场。

3.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细分。旅游企业的接待对象来自世界各地,这就要求旅游企业必须了解游客的地理分布,因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地理细分依据包括地区、人口密度、城市规模、地形、气候等,以上细分因素对徐州汉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细分如表1所示。

表1 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细分

三、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选择及差异化营销策略

1.差异化营销。差异化营销策略是指旅游企业把整个旅游市场划分为若干个细分市场,从中选择两个以上的细分市场作为自己的目标市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营销组合以适应旅游者不同的需要,凭借旅游产品与市场的差异化获取最大的销售量。徐州汉文化旅游业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汉文化旅游的人力、物力、财力日益雄厚,能进行多种旅游产品开发。而且徐州汉文化旅游销售额的提高大于营销费用增加的比例,所以徐州汉文化旅游业完全有条件采用差异化营销战略,以此来适应和启发旅游者的需求,增加游客的信赖感和忠诚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徐州汉文化旅游客源目标市场总体上以国内市场为主,海外市场为辅。国内旅游是徐州汉文化旅游业的主体和基础。要发展就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采用差异化营销策略。

2.客源目标市场选择及对策。目前市场划分的范围较广,中间包含了很多异质因素,徐州旅游业难以决定经营方向。为此,必须根据调研资料和一定的标准,将包含着异质的全部市场细分成基本特性趋于一致的若干子市场,以便根据主客观条件,具体确定主要的目标市场。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必须认真评价细分市场的营销价值,分析能否实现以最少的人财物消耗,取得最大的营销效果。一般来说,选择目标市场应遵循以下原则: (1)目标市场必须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企业形象相符合; (2)目标市场必须与旅游企业所拥有的资源相匹配; (3)目标市场必须具备结构性吸引力。

(1)入境客源目标市场。徐州有“汉代三绝”之称的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两千多年的汉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向人们展示着汉王朝的历史。世界知名的旅游学教授莫里森曾指出2007年7月在美国进行的访问调查显示中国兵马俑在欧美市场的潜力是很大的。那么,打造好汉兵马俑、汉文化营销,必将吸引广大的境外游客。境外客源将是一个不可小觑的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对中国的地理概念比较缺乏,甚至将西安兵马俑误解为汉代文化。由于很多西方人对汉代文化不了解,在他们心中创建这样一个汉代文化的意识并不是非常容易。对此,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要采用西方的理念和沟通方式,设计有意思的产品组合和旅游项目,要拥有完善的景点解说系统,在英文的解说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拼音或汉字;运用西方人熟悉的概念、想法和已经存在的事物来引入汉文化理念。同时,为外国游客提供精美的、体现徐州汉文化特色的纪念品,以此增加宣传效果。

(2)国内客源目标市场。2007年“中国汉文化旅游同盟”在徐州成立,西安、太原、郑州等24个汉文化城市研讨整合开发汉文化旅游资源与产品,联手塑造汉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旅游市场互动等事项,以诚信合作、互利双赢为目标。徐州在汉文化资源开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奠定了作为汉文化旅游同盟领跑者之一的地位。作为汉文化旅游的核心城市,必然会吸引国内外游客。

①一级客源市场――邻近省份。徐州居中原南北要冲、“五省通衢”要塞,中国中部人口密集,客源市场十分丰富和广阔。邻近省份的市场潜力很大,山东、安徽、还有中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都是徐州汉文化旅游市场重要的客源群体。对此,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优先考虑一级客源市场的需求和消费特点;提高员工素质和服务质量,实施“口碑”营销,增强游客参与度;要加大在这些省的宣传力度,强力打造徐州汉文化旅游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②二级客源市场――江苏省。江苏省人口密集,苏南游客在快节奏的工作之余,可利用假期到徐州旅游,领略徐州汉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舒适、轻松、经济的旅游使得该目标市场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江苏省南北跨度大,距离远,该客源市场对徐州汉文化还不甚了解,徐州汉文化旅游还没有对其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对此,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克服外部环境困难,完善内部营销组合,大力开发旅游产品,增强宣传力度,树立徐州汉文化旅游形象;同时可以实行网上促销,除了基本资料介绍和相关网站链接外,建立与网上游客互动机制。

③边缘客源市场――其他省份。边缘客源市场距离徐州汉文化旅游风景区较远,而且有些是人口密度不大的城镇、农村。在分析旅游区的客源市场地域结构时,对于其他省份,距离固然十分重要,但同样不能忽视收入水平的作用。而且距离既会阻碍旅游,又会产生吸引力、神秘感。游客的游憩活动空间并不是连续的,随着收入的增加和交通便捷度的提高,人们开始热衷于选择吸引力大的长距离旅游。对此,徐州汉文化旅游行业可采取如下策略:着重培养产品的品牌,对边缘客源市场认真调研,开发其潜力;紧跟市场要求,采取多种宣传方式,整合资源,大力开拓市场,提高知名度,增强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辽中南等经济发达地区游客的吸引力。

四、结论及展望

汉文化旅游产业不是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简单的叠加,而是旅游资源、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以及政府的有机整合。通过对徐州汉文化旅游目标市场的研究发现,汉文化旅游首先要正确划分目标市场,根据国内外、省内外不同客源群体的特征和需求,采用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这一系列措施必将极大地促进徐州汉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大昌.南京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策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6.

[2]许志晖,丁登山,向东.对南京文化旅游开发模式与整合重点的探讨[J].人文地理,2006.

[3]赵西萍.旅游市场营销学――原理方法案例[M].科学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重庆市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一、重庆旅游资源现状

重庆是中国第四个直辖市、西南最大工商业城市、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资源既丰富又有特色。全市共有旅游景点300余处,文物点有20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100多个。域内三面环山,两江汇流,与周围众多的山城群落交相辉映,优美如画,集山、水、林、泉、瀑、峡、洞为一体,熔巴渝文化、移民文化、三峡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于一炉。此外,巴渝古朴独特的民风民俗引人入胜,多姿多彩的地方文艺令人倾倒。重庆是川菜主要代表地域之一,重庆夜景誉满天下,吃、游相得益彰,颇具重庆人文特征。

二、重庆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直辖以后,重庆旅游有了较大发展,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率在20%以上,旅游业正在成为重庆市的支柱产业。按客源地粗略划分,可将重庆旅游市场细分为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和市内旅游市场。境外客源已经基本形成以日本、新加坡等东南亚市场为主体,北美和西欧市场为两翼的市场体系,2006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60.3239万人次,与1996年相比增长了266.69%。重庆国际旅游市场具有花费较大、旅游需求档次高、青年旅游市场是主体三大特点,但来渝的国外游客很多只把重庆作为旅游的途径地和中转站。重庆旅游国内市场主要客源集中在广东、华东诸省、京津地区、港澳台地区等,这些地区开放程度高,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人文素质高,人群旅游购买力强,出游愿望强烈,重庆风土人情对其有较大吸引力。市内旅游方面,随着市民消费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重庆市内旅游市场得到了较快发展。市内旅游市场具有散客旅行为主,旅游景点、景区众多的地区出游率高,交通便捷地区出游率高等特点。

三、重庆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重庆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四方面的内容。

1.产品策略

(1)突出特色与精品,建立核心品牌。长江三峡以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三峡中的两峡都在重庆境内,因此三峡可以成为重庆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应该优先重点打造这一龙头产品。除了长江三峡,与敦煌齐名的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遗产武隆喀斯特等都应该打造成为有分量的核心产品。

(2)将历史文化内涵注入旅游产品。重庆旅游在发展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深化。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内涵包括巫山原始文化、巴族巴国文化、三国文化、丰都鬼文化、陪都及红岩文化等十大历史文化。将其注入旅游产品,必将更有底气,更有风韵。

(3)针对不同客源梯度开发。不同的客源在经济实力、输出游客数量、与旅游地的空间距离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别,因而应该针对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和市内旅游市场这三个不同的客源市场开发不同的旅游产品。

2.价格策略

(1)差别定价策略。旅游产品采取随行就市的定价法,针对不同的客源特点(散客和团队、游客年纪等)、时间(旺季和淡季)等因素,对同类产品分别采用地理差价、季节差价、对象差价等策略。

(2)心理定价策略。心理定价策略要求在制定价格时不应只考虑旅游者的理性分析,而且应更加重视其情绪上对价格的反应,可将同一类型的旅游产品分为几个等级,以不同的价格吸引不同的旅游者,但在旅游产品分级中,级别档次要适当,要使不同级别的产品在质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别。

(3)新产品定价策略。旅游新产品定价时政策和措施少,灵活性较大,可考虑弥补旅游新产品开发成本和限制竞争等因素。对一些新颖度高、特色明显的新产品,可以实行偏高定价。这样有助于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待竞争对手介入后,再降价,使用满意定价,保证利润。对普通观光旅游新产品,由于其替代性强,宜使用满意定价策略,积聚人气。

3.渠道策略

旅游产品的销售一直是重庆旅游市场发展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到重庆旅游业的综合效益。良好的、高效的销售渠道对于旅游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由于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旅游市场需求的复杂性,重庆必须采用多种类型的旅游销售渠道:在旅游客源产生量较小且十分分散的地方,要选择层次多、“触须”长的旅游销售渠道;在旅游客源产生量大并且相当集中的地方,要选择层次少、“触须”宽的旅游销售渠道。最终,形成一个立体完善、优势互补的旅游销售渠道网络体系。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旅游企业更可以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将景区的旅游资源、旅行社的主要业务功能整合到一起,更直接和快捷地建立营销渠道。

4.促销策略

(1)广告促销。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标牌、印刷品、POP、户外广告等媒介对重庆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进行各种类型的广告宣传。但一定要注意硬性商业广告与软性新闻宣传的结合,并且要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务求多渠道、多层次、有针对性地宣传推介重庆旅游资源。

(2)主题活动。重庆应该坚持以举办重大专题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推出新卖点,提高景区景点的知名度。尝试举办重庆旅游主题年活动,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古镇旅游、温泉旅游等特色旅游借势,营造旅游氛围,开展旅游招商,打造旅游产品。

(3)销售促进。采取各种促销策略,提高商、中间商的销售积极性,同时使游客觉得获得实惠。向游客赠送旅游地纪念品,淡季进行价格优惠、使学生、老人等群体享受折扣惠;对境外组团社、市内国际旅行社、计划内出航游船实施奖励或补贴政策。

篇9

内容摘要:国内客源是北京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北京旅游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增长乏力。本文从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角度,对北京市国内游客市场的现状、空间结构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北京市旅游市场发展的市场细分策略以及网络营销体系。

关键词:客源市场 空间结构 市场细分 网络营销 北京市

旅游客源市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客源市场的研究是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等工作的基础。无论是旅游规划,还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营销,都离不开客源市场的研究。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旅游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总体需求,旅游客源市场按消费者地理区域分布、时间分布及旅游动机类型可划分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旅游类型结构。其中空间结构是旅游市场的一种重要结构,按空间分布,一般可将旅游地的客源市场划分为境外客源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

北京市国内客源市场现状

(一)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我国大型入境口岸之一和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以及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一直处于前沿位置。近年来,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北京市旅游设施已逐步完善,旅游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双休日和黄金周制度的实施,使得国内游客数量不断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也以年均近20%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收入中的重要来源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北京市接待国内游客1.1亿人次,相当于同期接待海外游客的39倍,是1996年(第一次进行国内旅游调查)接待国内游客的1.4倍,年增长速度为7.5%,国内旅游收入达887.7亿元,是同期国际旅游收入的3.6倍。国内旅游收入已经成为北京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国内市场增长空间有限

与入境游市场相比,北京的国内旅游市场在旅游总收入中的贡献更大。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北京接待国内游客人数一直在1.1亿人次左右徘徊,收入也不很乐观, 其中2002年在接待游客数较上年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反而下降了7%;2003年由于非典等因素的影响,北京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出现大幅下降,旅游收入也下降了14.2%。

北京市国内客源市场分析

(一)客源吸引半径分析

一个给定的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地市场受多种因素制约,吴必虎(1997)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以内的范围;由旅游中心城市出发的非本市居民的目的地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km半径范围内。

客源吸引半径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大小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被许多学者运用到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研究中,根据我国旅游地理结构的实际情况,可将吸引距离范围划分为四级:I级为小于500km;Ⅱ级为500~1000km;Ⅲ级为1000~1500km;Ⅳ级为大于l 500km。表2描述了北京市主要客源地市场距北京的公路里程。

(二)国内旅游流强度空间分布概况

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驻地作为该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前来北京市旅游的平均出发地,以北京市为中心,以一定空间直线距离为半径建立起北京市与各省、市、自治区的空间距离(如表2),然后再计算出不同区域范围内各省、市、自治区旅游流量的省均市场份额,可以描绘出各客源地产生旅游流强度随着距北京市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空间距离关系表(表3)。

在对图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总体来讲国内旅游客流产生强度基本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即距北京市越近,旅游流产生强度就越大,随着空间直线距离越远,旅游流产生的强度就越弱。但是距离在1500公里以上处出现了旅游流强度先是递减之后又稍有回升的现象,但总体上来看呈现递减趋势,这一现象的出现应当主要归因于北京其所具有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政治历史背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巨大影响力。

北京本地市民,占北京市旅游流总流量的38.1%,是北京市旅游流的最大客源地。周边直线距离在500公里内的近郊省市――石家庄、济南、天津所产生的旅游流量占总流量的23.0%,省(市、自治区)均产生的旅游流量7.67%,仅次于中心区,是北京市旅游流重要的客源地。在500~1000公里区域范围内产生的旅游流量为总流量的12.1%,省(市、自治区)平均流量产生强度递减到3.03%,在1000~1500公里范围内,旅游流强度为11.2%,省(市、自治区)平均流量产生强度仅1.24%,而在1500公里以外的省区,省均产生旅游流量强度就表现的更加微弱了。因此,北京市国内旅游流产生强度随空间距离增大而出现明显地衰减规律,但这种空间距离衰减趋势因与旅游流产生源地之间交通便捷程度(时间距离)、人均消费水平、人口规模大小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局部增强现象。距离在1500公里以外处出现的旅游流强度变化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也可以由此得出,距离在1500~2000公里范围内的省、市、自治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北京市国内客源市场营销对策

(一)北京吸引范围大、客源市场比较分散

通过分析北京市的客源吸引半径可知:北京市凭借其独特的政治、历史和地理优势拥有强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吸引范围很大,基本遍及全国所有省份,呈现出明显的吸引力,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但通过对北京市地理集中指数的研究可以得出:北京市的客源市场相对分散,不利于确定主要客源市场,同时给旅游宣传定位、针对性地提供旅游服务带来困难,进而影响其旅游效益的提高。因此,开拓北京国内客源市场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

(二)国内旅游客流产生强度基本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

对表3进行分析后可以得知,国内旅游客流产生强度基本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北京以外省市的游客客流随距离增加而衰减。但距离在1500公里以外的省市处出现了旅游流强度先是递减之后又稍有回升的现象,说明距离在1500~2000公里范围内的省市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三)基于目标市场细分的定位策略

国内旅游收入在北京旅游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很高,所以,如果对3/4以上的旅游市场没有合理的主题定位,就等于将最大份额的“市场蛋糕”让给了竞争者。由此可见,应该对北京旅游市场按目标群体做出细分,对目标市场客户进行定位,以“多功能旅游定位”为北京旅游业做出规划和竞争对策。

根据北京旅游目标群体需求的不同,可以将客源分为三类:

第一类目标群体是国外游客,主要特征是对(东方)古都文化兴趣浓厚,对北京的整体认识尚停留在表层,旅游诉求为探寻东方古老文化,旅游需求以参观游览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胜、皇家园林、民居胡同等成熟旅游产品为主。北京需进一步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满意度。在后奥运时期,为了让旅游者更好地领略北京风貌,应提高景区接待水平,包括提高景区游客中心的咨询服务功能,加强游客投诉管理等措施。

第二类目标群体是距北京较远的国内游客,北京市是国内游客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外省市来京游客大致占全部国内游客的2/3,如按购买北京旅游产品的频度,这类群体又分为首次购买游客和重复购买游客。首次购买游客的主要特征是:诉求侧重于北京作为“首都”的主要特征,既对“古都文化”感兴趣,又对北京作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城市形象感兴趣,需求以代表性的历史名胜和现代化建筑为主;重复购买游客的主要特征是以往有过北京游的经历,对“古都文化”和“首都文化”都已经有较多了解,兴趣转移到更深层次,在旅游诉求方面,需要北京旅游市场进一步挖掘风景名胜、主办主题活动,这类需求以风景、度假和商务旅游并存,要求旅游产品能体现“新、美、奇”的特点。

第三类群体是北京市民及近省市游客,主要特征为在京工作或完全熟悉北京,旅游诉求更多以工作日之外,调整生活节奏、放松心情为主,需求多是短期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主题公园旅游,对旅游产品更新有强烈要求。在这方面可赋予旅游产品更丰富的内容,通过文化活动延长其生命周期

(四)创新营销理念并建立健全营销体系

从新型的网络营销手段方面来看,目前北京市旅游网络营销体系还不健全。电子商务网站多数是由网络经营者创办,真正由旅游企业建立的极少,这就形成了旅游公司不了解网络,网络不熟悉旅游业务的现象,从而导致旅游网站的内容空洞缺乏吸引力,因此,旅游业网络销售的关键之一是强化旅游信息的开发,提供全面、详细、准确、及时的旅游信息。旅游信息的及时性也就是信息的现时性,房价、票价旅游节目等旅游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容易成为过时信息,必须及时更新以确保其现时性,这方面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形成平台,方便企业提供营销信息。

在旅游营销策略的持续性问题上。北京积极借鉴悉尼奥运会的旅游宣传策略,在奥运准备期和奥运年阶段,制定了丰富细致的奥运营销策略,并且十分重视与媒体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产生了良好的营销效果。但北京对后奥运阶段的营销策略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营销方案,虽然有关方面表示要利用奥运会提供的历史发展契机,全面推进“‘走进北京,体验奥运’海外旅游市场营销计划”,开展以奥运旅游产品为核心、全方位展示北京奥运遗产资源的重点入境客源市场专项促销行动,促进旅游市场稳步增长。上述营销活动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而且是否能够发挥实际作用,还需细致的研究。这对北京在后奥运阶段的旅游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由于北京在奥运年并没有获得旅游业的高速增长,因而后奥运阶段的旅游促销策略对旅游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北京旅游的宣传营销任重而道远。

旅游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北京作为一个旅游强市,应该高度重视营销策略,要把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整合起来,把短期营销和长期营销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营销引领和改造传统营销,使现有的营销体系更加完善,提高旅游营销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拓展北京市国内客源市场。

参考文献:

1.曹欢德.近期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研究述评.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

2.李燕.上海旅游购物市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硕士论文,1995

3.戴斌.旅游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旅游科学,1998(3)

4.张安,万绪才.南京国内旅游客流人口学特征及旅游决策行为探析.东南大学学报,2004(1)

5.宋亚非.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1)

6.冯琼兰.对网络时代旅游营销的思考.特区经济,2005(7)

篇10

【关键词】地方政府旅游目的地角色定位

目前,我国旅游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值之一。在以市场调节为主的旅游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政府必须实施积极有效的宏观引导和行业规制。尤其在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更需要地方政府扮演重要的角色。

“温泉之城”武义县位于浙江省中部,旅游资源丰富。在温泉效应的带动下,武义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经济初具规模,产业竞争力逐步提高。2008年接待游客147.3万人次,增长24.3%;实现旅游收入11.05亿元,增长24.2%。在2009年春节长假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10.36万人次,同比增长20.9%;旅游业总收入988.4万元,同比增长37.9%。旅游市场呈现购销两旺的态势。在武义温泉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成为发挥其重要作用的首要保证。

一、地方政府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定位

在旅游目的地开发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应符合旅游市场化经营的要求,政府职能重心逐步由规制者向协调者过渡,由单纯依靠政策法规等强制性行政职能,转变为在遵守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提业扶持政策、公共和相关产业的协调以及环境保障等服务性职能。

二、地方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政策行为

政策是市场机制驱动因素的根本性保障和原动力。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营造出利于旅游产业化发展、实现市场化操作的制度环境。

1.制定区域旅游产业及相关配套政策体系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和战略定位,制定具体的旅游产业政策和产业划分体系。通过科学的规划开发,重点培育优势产品和特色资源,形成区域性旅游热点。同时,加强与相关产业间的协调,在行政审批、交通运输,税收等方面实施优惠和扶持。

2.旅游市场培育政策

旅游市场的宣传与促销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以及单个旅游企业的局限性,决定了地方政府必须要承担培育旅游市场和塑造区域旅游形象的责任。政府在旅游市场培育方面的作用主要是进行旅游目的地形象促销和主题推广活动,并积极为旅游企业搭建营销平台。在旅游目的地建设开发阶段,地方政府应根据目标市场制定相应的旅游市场培育政策,营销树立与提升区域旅游形象,引领市场需求。

武义县围绕温泉度假这一核心旅游产品,制定极其优惠的旅游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境内外投资者来武义兴办旅游业。颁布引进会议、培训、赛事等项目的奖励政策,扶持培育温泉会务、温泉养生、温泉休闲等目标市场。实施旅游组团奖励政策,鼓励旅行社组团来武义旅游。近来,武义县政府又推行发放旅游券政策,进一步促进和刺激旅游消费,增加旅游收入,扩大旅游市场占有率,提高品牌知名度,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地方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服务行为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支持。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即为旅游市场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在旅游目的地的开发过程中,地方政府的服务职能主要包括规划和开发旅游资源、监管与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提供旅游产品供求信息、建设和改造基础设施等硬件环境,以及为旅游者提供安全舒适的软环境。

武义县政府先后组织编制《武义温泉度假区总体规划2003-2020年》等旅游规划,制定旅游发展战略。通过改善对外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营造良好旅游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实现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四、地方政府在旅游开发中的金融行为

旅游业的产业化运作要求地方政府改变以往行政手段为主的单一调控方式,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解决市场化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效的财政手段、合理的融资机制以及完备的金融风险规避策略,成为地方政府在旅游目的地开发中履行金融职能的主要内容。

1.财政手段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政府财政的保障性投入支持,这在政府主导型旅游目的地开发中更为重要。旅游开发初期,具有公共属性的旅游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都依赖于政府财政的投入。此外,政府的投资还具有示范和导向性作用。

2.融资手段

通过市场调节机制,实现旅游资源的最优配置和合理利用,是旅游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步骤。旅游目的地开发的市场化运作,必然涉及到景区产权关系的结构性调整。

在武义“温泉旅游”开发过程中,武义县财政提供了2000万元的启动资金,并且每年为旅游配备5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扶持旅游重点建设项目和旅游服务企业发展。在旅游发展模式上,采用了国际流行的“BOT”(投资—建设—转让)发展模式,武义清水湾温泉度假村,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项目的经营权都通过公开竞标转让给民营企业,掀起了民企进军旅游市场的。

3.法律手段

在旅游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秩序的有效性,政府行为的规范性,都依赖于完善的法制保障。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应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地方性法规。一方面,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控制旅游行业中不规范的行为,保证旅游企业竞争的公平性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经营市场健康稳定。另一方面,控制旅游经济中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保障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文.旅游产业化经营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经济师,2003.(5).

[2]章尚正.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的反思.旅游学刊,1998,(6).

[3]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科学出版社,2000.

[4]刘怡.政府在旅游业中的作用.科学时报,1999,(05).

[5]都索.论我国旅游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和政府行为.旅游学刊,2001,(02).

[6]邓燕萍.论旅游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宏观经济管理,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