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18 15:5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课程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课程管理制度

篇1

关键词:职业学校;早读课;管理

职业学校顾名思义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地方,因此他们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操作相当重视,而对文化课、专业理论教学相对而言就比较忽视,而作为课堂的延伸——早读课,往往不被重视,甚至遗忘。而一日之际在于晨,早读课不正常、规范地开展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为此,我校就职业学校开展早读课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一、逐步规范启动早读课

我校是一所规模型的职业学校,专业门类齐全,建校几年来,教学秩序比较正常,教学管理比较规范,但对一些辅助课重视不足,比如早读课。学生早上到校,打扫完卫生,上交完作业,就进入第一堂课的学习。在这之前,教室里人来人往,吵吵嚷嚷,俨然像热闹的菜市场,全然没有一点学习的空气。带着这种松散的气氛进入早上第一堂课,很多学生并没有进入学习状态。领导很快注意到了这一点,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经校行政研究决定,借鉴普通中学的做法,在早上七点到七点半开展早读课。由于早晨一直松散惯了,学生和老师一开始都不习惯,总有一些学生甚至老师迟到。但随着学校检查和监督力度的加强,学生由不习惯到自觉,逐渐地学生们都能在七点到达学校参加半小时早读,一改过去早晨喧闹、嘈杂的校园环境。

二、形式多样开展早读课

通过全校师生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我校早读课日渐规范,但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原因,许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进行必要的朗读与背诵,仅仅流于形式。很多班级早读课纪律良好,但是缺乏朗朗的读书声,学生有的默默看书,有的还在完成昨天没完成的家庭作业,有的甚至捧着书本发呆,早读课不知该读些什么成了这些学习目的性并不是很强的学生的困惑。学校通过一段时间的检查、调研,注意并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摈弃形式主义,学校着手开展了一系列引导学生有效开展早读课的活动。首先规定早读内容:星期一、星期三读语文,星期二、星期四读英语,星期五读专业课。再者规定早读形式:前二十分钟由课代表根据隔夜任课老师布置的早读内容在讲台前大声领读,后十分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朗读。给出了早读内容,学生们逐渐从漫无目的变成了目标清晰。规定了早读形式,学生慢慢养成了开口读书的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与训练,朗朗的读书声重又回荡在早晨青青校园的每个角落。

三、严格管理确保早读课

为了进一步巩固早读课的成效,更好地指导今后早读课的开展,学校总结过去,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对早读课要求做了适当修改与补充,规定各班早读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早读的目标任务要明确。早读课开始之前,任课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布置好早读任务,使学生在早读时有据可依,有的放矢。比如,对于英语、语文早读可以安排学生背诵单词、重要的句子、段落、课文,朗读名诗名篇等,对于专业课早读可以安排学生背诵概念、公式、专业理论或预习新材料等。

(2)要用合理的方法和方式组织安排早读,不可放任自流。任课教师要巡回检查并对个别有疑问的学生进行辅导;在学生朗读方面应鼓励学生要大声朗读,做到 “口到、眼到、心到”,切实提高早读的效果。在组织方法方面,可以运用如下方法。①自读。即学生按自己的目标与计划进行朗读与背诵。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更独立、更放松、更自然,目标任务更容易完成。②分组读。即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的学生可以采用领读、齐读、自读等形式。这种形式可以使学生互相带动,以优带差,以快带慢,并且可以促进互相之间的督促和检查。③集体读。对于英语、语文早读教师可以采用播放录音,让学生集体跟读;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利用早读时间来领读,例如,领读单词、对话、课文等;或者教师也可以指定一名发音较准、责任心较强的学生进行领读。

(3)早读效果的检查与评定。进行早读的教师必须对早读的目标及任务进行检查,检查时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善始善终、保质保量地进行。因为如果只安排了早读的任务和目标而不检查效果的话,个别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会产生偷懒心理,说闲话、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睡觉甚至在那儿滋事生非。鉴于这样的情况,学校要求教师必须做好对早读效果的检查或抽查,抽查或检查的时间可以选在早读中间或早读的最后,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注意做到优差兼顾,难易适中。检查中对于没有完成早读任务的同学,应责其限期“达标”,下次早读再检查,决不放松,姑息迁就。

学校除了这些规定以外,还从制度上加以保证,规定一早读三检查。七点行政人员检查,确保无人迟到;早读期间,学生会成员检查,主要记载各班纪律情况;课堂上任课老师检查,以便及时掌握学生早读的效果。早读有内容、有目标、有检查,在这一整套严格制度的管理下,我校的早读课井然有序、生机勃勃地开展着。而它的成效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步显现出来。受早读课良好气氛的影响,很多学生变得爱学习了,改变了以往散漫的生活、学习作风,并在校园中逐步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受益匪浅,有了早读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定的预复习工作,上课也变得轻松许多,不再为学生一问三不知而苦恼。

篇2

关键词: 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身心发展

目前社会上的幼儿教育机构越来越多,在应试教育和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影响下,很多幼儿园提前开设小学低年级课程,忽视了幼儿的知识接受理解能力,违背了幼儿的发展规律,为了获得社会利益和满足家长的需求,采取这种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教育课程与教育规模趋向小学,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合理进行幼儿教育,防止与纠正小学化倾向,保证孩子们有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孩子们未来的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幼儿园“小学化”现象的概况

所谓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就是教师在幼儿教育中提前进行小学课程教育,忽视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有的幼儿园的教育课程与教育方式完全小学化,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相当于提前步入小学;有的幼儿园教育方式出现问题,导致幼儿在幼儿园阶段就失去了学习兴趣,不利于孩子们以后的发展学习。这些教育致使幼儿失去了本该快乐的童年生活,过早进入繁重的学习状态。

1.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制度趋向小学,在幼儿阶段就为孩子们设置了写字、算数、背诵等课程,严重忽视了幼儿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打击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使孩子们失去了主动性。此外,幼儿园的教学制度趋向小学化,幼儿在严肃死板的氛围里学习,孩子们的作息时间与日常行为按照小学的规范进行,完全失去了自身的游戏时间和自主分配的机会。

2.幼儿园的教学方式死板单一,多采取口头教学方式,“教师说,学生听”,致使本来就困难的课程变得更加枯燥无趣,孩子们过早接触不符合自身接受能力的课程,在死板无趣的环境里失去了主动性,缺少游戏娱乐时间,导致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本该快乐无忧的年纪增添了过多的压力,影响了孩子们日后的学习生活。

二、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危害

1.幼儿园的“小学化”教育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成长。由于幼儿的身体与思维都处于成长发育的阶段,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幼儿过早接触困难学习内容,不利于大脑的发育,长时间处于固定学习状态,影响孩子们自主的思考发展,容易造成身体疲劳,影响神经系统的发展。另外,幼儿缺乏游戏活动,不利于自身的身体成长发育。

2.幼儿园过早使幼儿接触小学课程,违背了幼儿的接受能力。在幼儿不能掌握与接受的范围内,造成孩子们失去了学习主动性,学习过程中降低了积极性,对学习产生厌烦,还没上小学就已经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对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影响了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

3.在幼儿学习小学课程时,教师注重教学结果,教学方式机械化,幼儿学习毫无兴趣可言,失去了学习主动性,不利于孩子们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孩子们在学习时硬性地被教师灌输死板知识,自身没有参与到学习中,依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记忆,这种学习习惯无论是小学还是日后,都会对孩子们的学习造成不利影响。

三、幼儿园“小学化”趋向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目前的幼儿教育出现“小学化”趋向,有以下几点原因:1.部分幼儿园以营利为目的,而不是教育为目的,幼儿园为了营利,迎合家长的需求和社会舆论的需求进行幼儿教育,忽视了幼儿的主体性。2.有的家长教育观不正确,望子成龙的心态导致家长安排孩子过早地学习孩子接受不了的知识,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不教授知识,带领孩子游戏玩乐的幼儿园不规范,只关注孩子成绩,忽视了孩子自身的健康发展。3.目前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专业性较低,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进行幼儿教育,导致教育方式与教育内容不合理,对孩子们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我们在进行幼儿教育时,要关注“小学化”产生的原因,防止出现幼儿教育的小学化,尊重孩子们的成长规律。

为了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很多幼儿园的教育管理都不完善,为了营利忽视孩子自身的成长,在这方面,政府的监督管理制度不仅要加强,还要持续下去,保证幼儿园的建设管理科学规范,抵制忽视孩子自身成长的幼儿教育。2.进行家长思想教育,灌输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很多家长的教育理念不正确,只关注孩子成绩,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座谈会等形式,进行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达到家长与教师共同教育孩子,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3.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幼儿教育对孩子日后的生活学习影响很大,一个好的幼儿教育会为孩子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教育的教师专业性要求很高,幼儿园要聘请优秀的、具备国家认可的专业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进行幼儿教育,保证孩子们的快乐学习生活。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断出现“小学化”趋势,幼儿教育的教师们要认清这种趋势的弊端,防止与纠正“小学化”的趋势,运用专业的教学方式,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营造轻松快乐的幼儿学习氛围,为孩子们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农村小学;兼课;课程开设;教育政策

很多人认为学校标准化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如今教育均衡已进入质量均衡阶段,优质均衡、高位均衡的声音充斥于媒体报道、学术研究,似乎义务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中国广大农村,近年来,一笔笔专项资金使得农村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大大加速,大大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但令人不安的是,电子白板安起来了,学校电脑教室里仍然是256M时代的电脑在运行;跨栏、蓝板买回来了,学校操场、跑道仍泥泞飞扬;基础教育改革以来的新课程在课表上出现了,语文、数学教师的包班制“优势”更加发扬光大……种种反差,显著出农村小学教育的标准化建设仍然任重道远。而进一步说,在教育质量均衡之先,课程开设这个最基本的标准化问题长期并没有得到认真的研究和充分的重视,本文即围绕着农村小学课程开设问题中最重要的教师兼课原因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农村小学教师的兼课现象及其困境

(一)农村小学教师的兼课现状

人们一般会将乡镇及以下的学校称为农村学校,乡镇中心校尽管统领起全镇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但其远离城市资源中心的境遇使它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它所承担的引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任务也难以真正落实。在广大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乡镇及其以下的小学仍然占据着大半江山。以广西为例,各地乡镇中心校及以下教学点的学生占到小学生总数的50%-75%不等,也就是说,乡镇及以下学校的课程开设中的问题,影响波及到全区半数以上的小学生。

据对1135名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周课时量平均为10节,教师的平均兼课课时量在县城(城区)、乡镇中心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学点)分别达到了4.23节、4.6节和5.33节。以一个班的语文计6-7节,数学5-6节为合理,小学教师们兼课数直逼其主任课程,在农村小学,一个教师的兼课数量为其承担课时量的一半以上。我们观察到,在乡镇中心校和农村学校,基本上就是包班制或变相包班制,乡镇中心校往往是一位语文一位数学教师承担所在班级的全部课程,而农村学校更是一个教师,不论其专业出身如何,基本上承担一个班的所有课程的教学,甚至一名体育出身的教师就承担着一个年级的语数英科等所有科目的现象也绝不罕见。

(二)农村小学教师兼课的结果

与“兼任课程”现象相对应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挤占课时”。什么科目最有可能被其他科目的教师“挤占”?答案很明显:“副科”,或者说,非统考(考核)科目。

小学课程的简单区分,就是传统中的“主科”与“副科”。主科说到底就是语文和数学,课时多,专任教师充足;“主科”以外的课程都被称为“副科”, 副科课时少,以传统的小科目以及近十年增加的新课程科目为主。“副科”科目品种繁多,有新课程科目如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等,有设施设备有特殊要求的体育、音乐、美术等,这些课程在农村学校课时开设不足,还经常被占用,大多数由主科教师兼任。另外还有一个近十年在农村学校处境极为尴尬的英语课,乡镇中心校中尽管开设有英语课,但专职英语教师不足一半,大部分农村小学及教学点则根本没有一名专职英语教师,于是,英语课即使写在了实在课表上,但要么不上,要么由语数教师兼任,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教师包班的农村小学是否能完成一周25节课的标准课时,都是一件让人存疑的事情了。

(三)农村小学课程开设和教师发展的困境

说起课程开设中的问题,人们往往指责语文、数学教师随意侵占其他课时,岂不知语文、数学教师却为他们所不得不承担的这些额外的工作感到巨大的压力。大量兼任非专业课程,给教师带来极大的身心压力,有教师坦言,就算一个劳动课,除了大扫除,还真想不出什么值得开发、利于操作的劳动项目,更不用说新课标中需要综合多类知识的综合类课程、探究类课程,以及那些年年有不同梯度的教学任务的专业课程了。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师因不熟悉兼课课程的要求而压力巨大,另一方面,既然兼任其他课程有压力,那么不如从事本专业课程的教学。这就造成了一个“专业性”的困境:一、课程开设的专业性不足;二、教师发展的专业性不足。当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依托时,这两个专业性的不足也为当代农村小学的发展埋下深深的隐忧。

二、农村小学教师兼课困境的成因分析

“兼任课程”及其结果“挤占课时”的现象如此突出,以致于成为课程改革与教育专业发展的阻碍,教师的原因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学校与管理部门的压力。现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各科目教师结构性失衡,以及教师老龄化严重,是兼科、占用课时现象的直接原因。

教师结构性缺额问题严重,小学阶段体育、美术、音乐、信息技术和外语专业教师缺口严重。以L市的数据为例,80%以上的乡镇中小学没有音乐、美术、体育专业教师。此外,多地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X县专任教师2450人中,30岁以下的仅有145人,占5.92%,也就是说,很多地方近十年来没有进过新教师,新课程的观念和新课程的领域在广大农村小学基本是空白。〖JP2〗

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我国积弊已久的“编制”核算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地编制已满甚至“超编”,尽管内部结构问题丛生,但外部核算总是总体达标。小学英语及音乐、美术、体育、信息、科学等副科专任教师的极其缺乏,导致语文、数学老师无所不教。人们在指责语文、数学教师随意侵占其他课时的时候,语文、数学教师却为他们所不得不承担的这些额外的工作感到巨大的压力。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政治化、城市化导向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求,成为教师兼科、占用课时合理化的内在心理原因。

教材编排和教学内容设计的城市化导向久已有之,远离农村教育实际,此外,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探究性课程以及传统科目中的新要求,都需要有大量的课程资源支撑,但在乡镇以下的农村学校,学校条件和家庭教育的支持都极为匮乏,新课程教学举步维艰。

此外,以省、市为单位制定的一些地方性课程刻意突显地方特色,强制进入学校课表,而这些相应的教学内容通常已在思品课、团队课、班会课、健康课等国家课程中多有涉及,并完全可以由任课教师自由发挥,其开设意义值得怀疑。地方课程本应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但在这种情况下它反而成为学校教学的负担。至于非教育部门的行政介入,也常常干涉学校课程设置,如环境教育、三防教育、创城教育、廉政教育等都要求进课表,这种政治性的任务固然有其因由,但侵蚀课程开设的独立性和专业性,让学校和教师以为无谓。

凡举种种,既然这些“新”课程“新”内容并不为我所需,那么正好来上“我以为重要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心安理得地违背规范要求,而国家课程设置标准的权威也悄然丧失。这种中国人的实用主义选择是学校和教师漠视课程开设标准的内在原因。

(三)课程开设所需基本设施设备仍然匮乏,后续管理难以到位,导致标准化办学条件迟迟不能建立,是兼科、占用课时现象的外部原因。

近年来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与标准化的要求相距尚远,比较突出的问题包括计算机更新问题、实验室设备问题、体育场地问题、音乐和美术教室和设备问题。

计算机设备数量不足、老化、更新滞后、难以维护等问题,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及以开展基于网络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活动受到影响。尤其在村级小学,计算机配置落后,不能联网,可以使用的计算机数量极为有限。此外,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及相应的设施设备的不足或缺乏也大大影响这些课程的开设效果。

相对于一次性的设备添置问题,设施设备的后续管理问题更为突出,现有的管理制度使得设备的维护和修理难以建立常态机制。一些学校为了少惹麻烦,对设备和器材的使用严加管理,少用甚至不用。

(四)师资队伍总体素质不高,培训机会少,课程开发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兼科、占用课时现象的能力原因。〖JP〗

当前县城以上学校丰富多样的教师培训项目似乎很少进入乡镇及以下的学校,教师们普遍对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认识不是很清楚,对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新课程内容的内涵、领域和教学方式也不甚了了,对于传统科目的教学,仍停留在1990年代的人教版模式之中,很难接受新教材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此外,教师的课程意识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造成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新课程形同虚设,教师们仍只习惯于过去的教科书指引的教学,当没有了现成的教科书,教师们便深感困惑。

(五)考试导向的教育评价导致“副科”地位低下,为求平衡要求教师都兼职副科,是兼科、占用课时现象的制度原因。

评价是重要的指挥棒,目前中小学的考试导向,导致主副科的地位悬殊。部分领导和学校对课程开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随意增减课时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片面追求统考成绩和升学率,因此在某些学校出现课表虚设、主科挤占课时现象,使大量的小学生成长必须的课程被忽视。

另一方面,学校管理为了所谓“平衡”,强制性要求大家都兼任副科。这种看似悖论的管理措施实际是大锅饭的分配制度的延续。在绩效制度实施以后,主副科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对广大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很明显,如果实施专业教学,主科教师很容易完成工作任务,而大量副科谁去教?教几门?为了平衡这种矛盾,很多学校采取了平均分配兼任课程的做法,不论什么科目出身,在主任一个班级的科目后,一律去兼任其他课程,为了达到满课时的标准,教师的兼课课时常常会高于其主要科目的教学课时。比如写字和口语,本是语文教师的擅长,但语文被安排去兼音乐或美术,而让数学教师、体育老师来兼任写字和口语。究其原因,除了前述的专业教师不足的原因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大家平均用力,每个人都在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平均分配课时,这样学校进行绩效考核时少引起一些同课时不同力气争议的矛盾。坦言之,这种兼课求公平的分配管理模式违背了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背离了教育发展的专业化趋势,使得大量的专业力量浪费在不该浪费的地方,因兼课而导致的占用课时情况就成为一种上下默许的局面了。

三、破解农村小学兼课困境的政策建议

针对农村小学教师兼课现象导致的问题,提出如下的政策性建议,以便能更好地实施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方案。

(一)因地制宜,关注城乡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差别化问题

新课程的分权精神,赋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但广大农村小学并无能力,也无意识要开发农村特色的课程,要真正落实国家赋予学校的自主办学权,除了农村小学的自觉努力外,他们还更需教育权威部门的专业指导。中国的改革一向是自上而下的,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专业力量,研制开发有弹性的国家课程标准的适应性问题,要关注到城乡教育的巨大差异,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现状出发,建议实施差别化的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

(二)改革教师编制核定办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结构。

近年来,教育部门会同共青团组织、财政部门、人事部门等制订了不少农村各科教师的补充计划,像“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制度等,为创新农村学校教师的补充机制,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杯水车薪,舍本逐末,因为农村财政和农村人口减少的问题,常规性的教师补充机制——即正常减员与增员因为编制问题无法解决。另外,人事权集中于人事部门也使得教育部门的统筹资源的能力无法发挥。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是教育发展政策最基本的考虑。结合现存在的问题,教师编制制度的改革,一要改变现行主要按学生数核定教职工编制数的办法,试行市区、县镇学校按学生数为依据、农村学校按班级数为依据的核编办法(大班额按人数,小班额按班数)。二要改变由县(市、区)编制部门直接核定到学校的做法,实行由县(市、区)编制部门核定教职工编制总额,县(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总额内,实现县域内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确保规模较小的学校专业性较强、难以用兼职教师代替的学科都能够有专业教师教学,同时对边远山区学校和必须保留的教学点给予编制倾斜,为全面开设课程提供教师编制保证。

(三)进一步推进农村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化是解决农村小学课程开设问题的条件保障。农村小学不仅先天不足,更是缺少家庭与社区的支持,学校作为地区的文化高地更承担着服务学生、服务社区的重要使命。为了开齐开好课程,要继续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统筹教育项目,完善配备计算机,完成中小学实验室改造,配齐理化生实验室、科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并保证实验过程中的相应经费,保证实验课程的开出率,提高中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在此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重中之重,推进“班班通”建设工程,开发丰富的义务教育课程资源,尤其是英语、音乐、美术等小学紧缺师资学科的教学资源,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电子白板进入乡村学校,大大改变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获取状态,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理顺教师管理体制。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针对兼课教师及转岗教师的培训,秉承先培训、在上岗的动态管理考评方式,强化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甚至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都强调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因此,通过覆盖面更大、有效性更高的各种培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意识和开发能力。

针对各校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后的新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真正平衡各个学科教师地位的新型评价方法,和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并将成果转化为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指导。针对农村小学教师待遇,对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实行特殊津贴政策。研究部分学科专业教师片区使用政策。如片区学校共同使用音乐教师,研究交通补贴、业务补贴的政策等,实现教师资源的最大化效益。在可能和情况下,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借鉴原来中师生的培养方式,培养全科教师,教师能在各个学科上发展,这类教师尤其在农村小学,既可教语数、又可以教音体美等学科。

(五)淡化应试教育,完善教学质量评价监控制度。

篇4

首先,落后的教学管理模式与理念。尽管国家已经实施小学课程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大多数学校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但是在学校的教育机制中,改变的只是教育内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成绩,很多家长将成绩作为学生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认为只要成绩提上来,别的都不重要,这种错误的思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这种心理也给学生灌输了错误的思想,对学生形成健全、健康的心理起到了阻碍作用。同时,有些学校更是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教师测评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教学管理工作也只能默认以前应试教学。教学管理理念是指导教育教学的标准,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陈旧,缺少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这就束缚了教育管理改革。

其次,教育管理师资落后。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工作为了完成教育人、培养人和服务社会的宗旨,应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社会周围环境的变化而相应的做出自身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稳定、持续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很多小学缺少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有些甚至是专职教师进行管理岗位的兼职,这样对完善和健全教育管理体系起到了阻碍的作用。高等院校应该在培养小学教育管理专业人才上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将专业的教育管理人才输送到教育管理的工作中,这样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二、提高小学教育管理的措施

首先,提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是现代学校管理的方向标。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要培养和发展教师的主动意识,打破以前管理中出现的“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教师平时的情绪变化,不要让他们有奴役的感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工作中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把教学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去发展,才能投入更多的精力来保证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育管理者平时加强对教师的尊重,使人性化与管理制度相配合。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平时应该多与一线教师进行沟通,因为一线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情况最了解,管理者应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更好进行。此外,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坚持“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业、心理和身体等方面得到综合的发展。

其次,建立科学的测评办法和合理的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师测评办法往往是采用学生的成绩来考核教师,这种测评办法是有缺陷的,应该摒弃这种测评方式。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的独立自我管理能力,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学习作为评价标准。同时采用“评分制”,这里包括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学生,通过多方面的评分,使教师真正发现自己在授课和其它方面的不足,这样才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提升。此外,针对一些青年教师,他们不缺少专业的知识,而是缺少实际的授课经验,要经常组织青年教师进行听课,将其他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和自己的专业特长相结合,总结出更为科学的授课体系,并将其应用到教学工作中。

由于小学教育存在它的特殊性,所以小学阶段的课程设计要合理,既要求学生要掌握知识为以后初中、高中甚至大学的学习奠定文化基础,又要使学生的心理成长得到保障。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必须保证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要着眼于儿童心理阶段和生理发展的特点,从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出发,积极构建适合小学生的新课程管理体系。

篇5

一、三大举措保障学校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几年来,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我区遵循“整体推进、有效引领、创新机制、改进提升”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经形成了“三大品牌”活动,即以每年3月份和9月份的中小学视导为发现问题的契机,以每年10月份的教学工作会为有效引领的平台,以每年12月份的德育工作交流会为总结提升的载体,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

一是政策保障,规范管理。几年来,我区围绕工作重点,进一步修订、完善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使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2009年,为充分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我们出台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我们出台了《金水区中小学教学指导意见》和《金水区中小学教学常规》。2010年,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的监控,我们出台了《金水区杜绝不文明教学行为》《金水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金水区学校领导任课、听课制度》等文件,从制度上给予了保障。2011年,为了使我区的课程建设能够稳步有效地推进,我们出台了《金水区关于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详细规定了课程建设的程序和管理办法;同时,我们还配套制定了《金水区品牌课程评选方案》和《金水区品牌社团评选方案》,以保证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二是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为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我区实际情况,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工作平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扎实进行。首先,按照“分区合作、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原则,根据地域和学校特点成立了六大学区,实行了学区化管理制度。其次,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为核心,深入开展校长轮岗、中层竞聘、教师交流等活动。然后,下移工作重心,整合各业务部门,成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最后,以推进百名“学科带头人”、百名“首席教师”、百名“教学新秀”为内容的“三百工程”为重点,确定全区教师梯队建设的目标和规划,通过课堂教学、学术研讨等多种途径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是科学引领,有效实施。科学引领是保证课程建设有序、规范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聘请了省内教育名家、著名专家,成立学校文化建设顾问团,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用专家的智慧引领文化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引导学校通过审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不断拓展课程资源,逐步构建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规划,并通过校长讲坛、金教论坛、协作区联席会议等形式组织多层次之间的交流,加强沟通,共享智慧。

二、持续推进,构建多元、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

一是做好学校课程建设的需求与评估。需求与评估是课程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要求学校首先要成立由校领导班子、教师、学生及教育专家等组成的学校课程建设小组,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落实和相关制度的制定。同时,强调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劣势,找出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课程建设的契合点;还要通过座谈、问卷、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教师的优势资源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制订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是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我们基于学校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要求,在分析与研究课程建设的需求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实施原则、课程结构等内容。目前,各所学校都已制定出了切合实际的方案,并开始有计划地实施。如文化绿城双语小学,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依托“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实验项目,将“雅趣立根基,培养国际娃”作为学校育人目标,构建了一套

“稳固基础、互动共生、雅趣促行”的课程体系。

三是认真抓好落实课程目标的渠道与途径。课程实施方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必须通过教学行为来进行深入落实并不断反思与调整。如今,我们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施和探索。

首先,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我们要求各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开足开齐、上好上齐每一门课,并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每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不加重学生负担。同时,要通过课堂教学落实课程建设的基本思想和理念,要把落实好课堂教学常规作为课程建设最重要的载体。根据这些要求,各校要按照我区下发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按照有关道德课堂的建设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042-01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当前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推进和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一环。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在农村小学的课程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体现农村小学办学特色、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促进农村小学生自主发展,学会合作、探究的重要举措,对加强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成绩与问题

我校身处金顶谢花酥梨之乡和葛天文化之乡,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很大程度上是要围绕校本资源、地方资源进行的。所以我们立足学生兴趣,围绕地方资源设计开发适合各年龄段学生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案例。如《我爱家乡》《家乡的梨花》《谁不说俺家乡好》等已取得初步成效。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校根据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地理特点,开展了具有校本课程特点的"三小三贴近"(小调查、小论文、小发明,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地域)主题系列探究活动。这一活动的目标是:体现"以人为本,实践先行"的办学理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使他们学会多渠道的获得知识、技能,并通过这一活动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理念和专业水平。这一活动包括以下内容:梨乡的传说故事、自然风景、交通状况、特产、致富项目、环境保护、开发建设等等。这一系列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与实践,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师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了农村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发展。调查显示,我校80%以上以往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实施这块平台上,重新认识了自我,重新激发了学习上进的信心。这些学生的进步,得到了教师的赞许和家长的认可。究其变化的发展原因,我们认为至少有两点:一是这些学校校本课程在形式和内容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二是这些学校的校本课程及其有关活动使学生们站到了同一个起点,他们不再有过去的学业优劣之分,个人的努力和成绩能够得以显现和肯定。小学生从主题探究活动中体会到成功与自信,为他们的转变与发展提供了契机。

总的来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农村小学校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是农村中小学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切入点。然而,在当前的条件下,农村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并非尽善尽美,其不完善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常被挤占。我们在实践的教学当中校本课程由于课时少,又不是上级抽测科目,往往不受重视。在这些学校中,校本课程的课时经常被其他课程占用。

1.2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缺乏必要的基础性条件。在调查中发现,不止我们学校,许多农村小学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很差,教师结构不合理,开设校本课程的难度很大。特别是"绿色证书"的教育需要一定的生产实习基地,专业化的任课教师和具有相当技术含量的课程,对于许多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的农村小学校来说这些条件都是难以实现的。

1.3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不高。有近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国家课程成绩是上级评价教师的标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考试中根本得不到体现,是出力不讨好,划不来。

1.4大多数农村教师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义不甚了解。他们之所以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主要是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他们很少有人以学校、学生乃至教师自身发展角度认识课程开发的意义,更不清楚课程的开发要解决哪些问题。他们往往把课程的开发等同于知识的选择和教材的编写,使课程的开发重形式轻过程,形式单一,资源不足,选择性也很差,效果不甚理想。

总之,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严重不足。这些不足和缺陷,已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农村学生个性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2.推进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对策

2.1坚持以学生为本,开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是增强课程的活力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它要求教师必须主动地研究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教育与课程发展的规律,研究与开发可资利用的课程资源。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在课程开发中追求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统一。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发出适合地方开展并具有选择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应当成为我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主要着眼点。也是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培养当地人才最主要的切入点。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要把国家课程方案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使国家课程和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教育统一于农村小学的培养目标,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的同时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这是推进农村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根本之策。

2.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教师的提升。运用现代教学设备对实验教师实验课堂进行实录,实验教师们对实录进行回放,一起观察分析实验教师在课堂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指导策略。探讨案例实施中的具体指导策略。给下面的课程开发提供经验积累。

篇7

关键词: 师范大学 非学历教育 发展现状

学历教育是普通高校的基本工作,也是当前高校主导的教育形式。但未来社会是终身学习型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将日益广泛和多元,继续教育的特征将越来越为明显,一次性的学历教育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必然难以满足终身教育所包含的各种需求。因此,发展非学历教育,将其提高到与学历教育同等重视程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事实上,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已开始认识到发展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发展非学历教育,如清华大学提出要“铸造中国继续教育第一品牌”,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牌高校无不在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并且取得显著的成果。在此背景下,我试图从国内师范大学这个视角,展开对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一、当前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现状

1.非学历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现状。

当前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管理机构有以非学历教育办公室的形式设置,也有以培训部或者培训中心的形式设置,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①学校层面设立非学历教育领导小组,各教学院系设立非学历教育办公室、培训部或培训中心,业务上归于继续教育学院管理;②在继续教育学院内设立非学历教育办公室、培训部或培训中心,直接由其对学校非学历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与管理非学历教育培训工作,各教学院系不另设非学历教育管理机构;③继续教育学院、各教学院系甚至校内一些行政机关均设有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彼此之间互不干涉,各自为政,自由发展。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师范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虽然都设有非学历教育机构,但却并未分设各教学院系层面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更没有设立校级层面的非学历教育领导小组,非学历教育发展实际上处于未加重视或边缘状态。而对那些没有统一管理,管理机构、各教学院系和各培训机构各自为政的师范大学来说,非学历教育发展更是处于一种无序、非公平竞争甚至内讧的混乱状态。

2.非学历教育管理机制的运行情况。

在非学历教育的管理机制上,师范大学呈现整合和分散两种发展状态。大多数师范大学都是校内各教学单位、各培训机构自行举办各类非学历培训班,发展混乱,缺乏统一管理与监督,管理机制和规章制度根本没有建立起来。部分学校将全校非学历教育统筹整合起来,协调发展,并鼓励具体分担项目培训的各教学院系、各培训机构积极响应,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在全校非学历教育领域内推行统一招生宣传、统一安排宿膳、统一报考、统一收费标准、统一发放证件等管理举措”[1],不断完善学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环境,推动非学历教育的蓬勃发展。总体而言,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处于分散发展状态的较多,整合发展的较少。在新形势下,分散的、“地摊式”的非学历教育发展弊病丛生,已日益成为限制非学历教育进一步发展突破的突出因素,整合管理是非学历教育管理机制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3.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培训规模情况。

目前,大多数师范大学都开展了非学历教育培训,培训项目领域主要集中在教师教育培训上。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其在教师教育方面的培训包括:各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通识培训、校长及后备干部培训、中小学教导主任培训、中小学教研组长培训、中小学班主任培训、中小学德育教师培训,几乎涉及到教师教育的各个方面。除了教师教育培训外,一些学校还办有一些社会类培训,包括会计类、IT类、经济类、语言类。但大部分社会培训都涉及到中小学基础科目辅导和素质提高等内容,培训层次相对较为低端。另外还有一些涉及到考试考证类的培训项目及其它职业创新类项目。除了教师教育培训项目之外,师范大学的其它培训项目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小。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非学历教育“每年培训中小学校长及骨干教师、其他各类教师以及各类社会培训学员约10000人次”[2],算是在师范大学里培训规模较大的学校之一。但是与一些综合性大学相比较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大多数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培训如果除掉政府委托项目之外,其它属于市场获得的培训项目规模非常小。

二、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除了少数学校予以高度重视,在快速发展外,大部分学校基本上处于忽略甚至没有发展的状态,存在着种种问题,这与未来社会教育发展趋势极不相称。

1.对非学历教育发展缺乏战略意识。

师范大学普遍只是重视发展学历教育,没有认识到非学历教育在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中的重要性,更没有在新的形势下将非学历教育放在与学历教育等同地位加以重视,甚至还是沿用传统的看法与做法,纯粹将其视为学校创收的一种途径。事实上,新时期非学历教育已经远远不止于经济意义上的培训,除了培养社会人才,它还担当着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增强学校实力、创建学校品牌的作用,正如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胡东成所说的那样:“现在清华大学面临两种人才的培养,一种是学历教育,一种是继续教育。前者是潜在的人才,后者是现实的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是清华大学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途径。……如果我们现在能在现实的人才中培养一部分有发展前途的人,把他们培养成单位留得下、稳得住、用得上的人才,无疑将有利于提升清华大学的社会声誉。”[3]清华大学这种对非学历教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的认识,形象地说明了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目前很多学校对非学历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觉得非学历教育是社会培训机构的责任,发展可大可小、可有可无;即便积极发展,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很多仍然只是停留在经济效应上,对社会效应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些直接导致了其对非学历教育战略重要性的忽视,使得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无法得到扎实有效的发展。

2.非学历教育处于被动发展状态。

由于对非学历教育缺乏战略发展意识,师范大学相关机构在非学历教育方面缺乏积极主动的发展意识,大多时候是被动承接政府或社会委托的培训项目和任务,很少积极主动争取新的培训项目,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和培训市场。而且这些委托培训任务大多是与师范大学自身特征较强的教师教育相关的项目,它只能委托师范大学承担,无需与一些综合性大学进行竞争,因而本质上讲是缺乏竞争的。由于缺乏竞争,以及对非学历教育不重视等原因,有些师范大学甚至连教师教育培训项目都不能完全做好,更不用说努力去争取相关的政府、社会或行业的教育培训项目,扩大规模了。

3.非学历教育辐射或涉及的领域狭窄,培训层次低端。

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主要集中在教师教育上,对其它领域的一些诸如总经理、总裁、高管等高端培训和研修班,大部分都没有试图去开拓,或者根本无力举办。即便是在教师教育培训上,一些师范大学也只是在做政府委托的单一任务,如中学新课程标准培训,项目培训完了后就整个结束,没有后续的追踪项目。同样在教师教育培训领域,很多师范大学并不主动对其进行全面细分,实行个性化的多元培训,如教师教育培训就可分为中小学校长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素质教育课程培训、单科教学法高级研修等。事实上,仅教师教育方面,就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需大力开拓。但我发现,在培训层次上,一些师范大学并未着力抓住教师教育(针对中小学教师)这个具有自身特色的领域开展非学历教育,却花费了相当多精力举办一些属于中小学课程辅导之类的培训班(针对的是中小学生),丢弃了本应关注的更高领域,因此无法将培训层次提高、规模扩大。这种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做法,对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向高端发展示范效应产生了不良影响。

4.非学历教育管理机构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

在机构设置上,大部分师范大学没有全校相呼应的、垂直条块式的管理机构;在管理制度上,缺乏统一规范的、刚性的管理制度与规章;在师资队伍上,大部分依托本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教学的教师,师范特征较强,缺乏专门的、综合水平较高的非学历教育发展的人员和队伍。因此,在管理上,整个非学历教育发展状况非常散乱,各自为政、相互推诿、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的事情时有发生;在教育教学上,缺乏与综合性大学甚至与社会培训机构相竞争的整体能力与实力。这是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目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阻碍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对师范大学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建议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环境与终身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到来的形势下,师范大学要想获得全面的发展,必须重新思考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定位,充分重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这里,我以为要发展非学历教育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度重视,整合发展。

各师范大学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非学历教育在实现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贡献,明确其发展、壮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建立学校层面非学历教育发展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和全面统筹规划学校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整合学校非学历教育的管理机构和进一步完善非学历教育的管理制度,协调校内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和培训师资,坚决杜绝非学历教育各自为政、混乱发展局面的出现。

2.坚持特色发展。

教师教育培训仍然有很多有待开拓的项目,需要师范大学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形势,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创建更多有针对性、有效的培训项目,发挥师范大学的职后教育功能。各师范大学要依托自身在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大力建设、拓展与教师教育相关的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将教师教育培训这一特色做大做强。

3.坚持质量和品牌建设。

师范大学非学历教育首先要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形成一套严格的、社会信赖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不断增强自身非学历培训的师资力量,扩大师资队伍,使之具有充分孕育、发展乃至壮大的良好内部环境。同时,依托优势学科,开拓更多的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和培训领域,在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减少低层次、低端的培训项目,根据自身学科发展实际,在优势学科开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高水平、高端的培训项目,逐步建立师范大学的非学历教育培训品牌。

参考文献:

[1]郑义寅.论高校非学历教育工作的“五项创新”.中国成人教育,2008.2.

[2]摘自北京师范大学网页scett.bnu.省略/

篇8

[关键词]有效教学;校长;课程领导力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 0)03-0032-03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说到底就是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要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相关因素很多,就课程本身而言,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开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评价都是决定课程能否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但就一所学校而言,教师是否具有课程意识、课程理念是否深入人心、课程实施是否校本化、课程管理是否科学高效、课程质量的保障机制是否健全等主要取决于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主要是指校长领导教师团队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能力,是一个校级团队决策、引领、组织学校的课程实践的调控、驾驭能力。它是校长诸多职责和能力要求中的首要能力、核心能力,包含了课程理念、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课程规划与评价、课程实施、课程管理等要素。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一、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对课程领导力的认识。在一些学校,“教学”只停留在校长们的嘴上,他们往往把学校的教学之事让所谓的业务校长分管,一推了之。有的校长认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是保障学校平安无“事”,或者亮出有上级领导认可的“特色”工作,教学工作有分管校长、教务处、教研组等在管,不用自己多操心,自己则把主要精力花在搞“外交”关系上。有的校长很少关注学校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很少研究课程校本化的保障机制,很少深入课堂一线,参与教研活动。有的校长甚至本校教师的任课任职情况也不甚了解。

第二,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乏力。有的校长不能根据校情对课程的内容、目标、实施方法进行“二次开发”;也有的校长对身边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不挖掘、不整合、不开发、不利用,导致课程的校本化程度不高。如在一些普通高中,教师、学生手头的教辅资料、选修课的教材等都是市场上的“泊来品”,鲜有自己编辑的符合校情、师情、生情的教材。许多中小学校开展“书香校园”“阳光体育”“饮食教育”,百校一面,没有特色。

第三,执行课程计划严肃性不够。课程计划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和规划课程与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但在一些校长的眼里,课程计划可有可无,是可以随意变更的,主要表现为:随意增加考试科目的教学课时,削减非考试类科目的教学课时;对于一些缺乏专职教师的课程,随意选派兼课教师,使得开齐、开足、开好各门课程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得不到真正落实。

第四,课程管理与目标不相匹配。课程管理是为落实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管理的内容与方法必须与课程目标相匹配。但现实是:一些学校表面上看起来对课程管理十分重视,规章制度、条条框框很多,其实它的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与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以及多元性、开放性、可选择性的理念和“轻负担,高质量”的教育要求却是背道而驰的。另有一些校长由于对新课程研究不多,研究不深不透,对课程管理该管些什么心中无数,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更是鲜有发言权,有关的教学点评缺乏指导性、引领性,导致管理错位、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五,对教师评价与课改理念相悖。高素质的教师是有效实施课程的基础和关键。如何让教师围绕增强课程意识、更新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转换教学角色、改变教学方法等有目的地谋划自我的专业发展,是校长必须认真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问题,但许多校长想的却是通过怎样的机制引导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考分上,把所教学生能不能取得好的考分作为衡量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这致使理念提升、专业阅读、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追求有效等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须“进修”、提升的内容成了一种“摆设”,许多教师在实施课程过程中、在教学的诸多环节中仍然是“涛声依旧”。

第六,课程质量评价方法简单化。有效的评价是保障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机制。新课程强调评价的教育调控发展功能,着眼于促进被评价者更好地发展。新课程评价重视综合、关注差异,突出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取向多元化。但在许多学校,仍是分数论英雄。简单地以考分来评价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一直得不到有效缓解。

二、原因分析

导致校长不注重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普遍缺乏强有力的课程领导力的原因很多,且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规模的学校,情况也不尽相同,但细细分析也可以找到一些同质因素。

一是校长的职责定位发生了偏差。总理最近多次提出,要让教育家办学。这就意味着数以万计的中小学校长必须姓“教”、人“教”,不仅要知教学,懂教学,更要会教学,“在”教学,要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实践能力和课程管理能力。但至今仍有相当数量的校长把自己的主要职责定位在“行政管理”上,形和影都不在教学上。一些原来因教学业务水平高而被提拔到校长岗位的教师,也由于多年不深人课堂,不潜心研究教学,远离教学一线,致使自己的话语权逐渐弱化,课程领导力不断下降。

二是许多学校陷入“同质化竞争”。由于中小学教育的社会大环境还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魂”之下,特别是某些县(市、区)一级政府对高考升学率、高考状元的追求,使得校长们十分功利,不得不抛弃新课程理念,抛弃教育法律法规,不按教育教学规律、教师发展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办学,一切围绕提高学生的考分转,“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轻负担,高质量”等成了开会讲话时喊的口号、向领导汇报工作成绩时的标签、广大师生与家长的“梦想”,这不仅导致学校办学缺乏个性,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办学特色,也导致校长无心提升自己的课程领导力。

三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至今尚未建立起与新课改目的、要求相匹配的学校办学水平特别是校长工作业绩的评价机制。现在教育行政对中小学校的评价种类很多,有重点学校评估、示范学校评估、文明学校评估、办学水平评估

等,但普遍有三个共同的缺陷:一刀切(不分城乡、不顾生源、不看基础、不比进步);重硬件轻软件(重数据轻实效);重教育轻教学,对教学的评估,只关注最后的结果(升学率或统考优秀率等)。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不按规范办学的学校被树为示范学校、不按规范办学的校长被评模范(标兵)的怪象,这在客观上导致广大校长提升自身课程领导力的意识逐渐淡薄。

四是校长的选拔机制问题不少。虽然相关法律明确规定,普通中小学的领导体制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由教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但实际上现在中小学校长的选拔普遍是任命制(或先任命后选举),导致校长眼睛向上,工作重心向外,喜欢揣摩上级领导的意图,看上级领导的脸色行事。对于学校的内涵发展,特别是对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缺乏研究的动力,缺乏“下水”的兴趣,“教学的有效性”“轻负担,高质量”,在他们的眼里都是没有意义的话题。这样,校长们就自然而然失去了提升课程领导力的自我发展需求。

三、对策措施

在目前的大环境还一时难以改变的客观情况下,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关键在于校长应该自省、自励,进而有所作为。这具体可通过增强一种意识、提高两种能力、抓实三个环节来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一)增强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连接课程理念与课程行为的桥梁。校长应该对课程有系统的思考,整体的把握,既关注学校课程目标、课程推进策略的制定,也重视课程推进机制以及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和课程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要把按课程计划设置课程,按课程标准整合课程资源与开发课程,按课程理念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

(二)提高两种能力

这里说的两种能力,一是整合课程资源与开发课程,实现课程校本化的能力。新课改实施后,中小学课程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部分组成。因此,校长有可能也必须在课程标准指导下,以校为本,对既有的课程资源进行挖掘、梳理、整合。与此同时,积极开发充分体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与学校德育工作、当地经济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并切实做好以教育科研引领课程校本化的工作。

二是保障课程有效实施的能力。保障课程有效实施,其基础是开足、开齐、开好各门课程。校长既要有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意志,对考试课程与非考试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一视同仁,更要具有合理调配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合理组织教学、教研活动,合理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能力。只有如此,校长才能驾驭复杂的、甚至有时是无法预测的教育教学活动,保障课程目标不偏向。

(三)抓实三个环节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要抓实三个环节,一是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过程管理包括课程计划管理和教学常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保障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因素。校长要牢固树立管理品位、管理水平决定课程质量的意识,以校为本,以人为本,科学规范地构建教学管理机制,实施有效的教学管理。所谓科学,就是管理机制的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充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全体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依靠广大教职工办学的角度设计管理制度、管理手段和管理办法,使管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成长、学校特色建设的助推器。所谓规范,就是管理的操作要规范。这具体包含三层意思,首先,要把制度建设作为管理的第一要务来抓。各项管理制度要包含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且制度内容要体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具有可操作性。其次,要实施全面管理。也就是说,对每一位教学、教辅人员,每一项教学工作,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实施科学的管理。再次,管理者要公正、公平地实施管理,使被管理者心服口服。

篇9

关键词:学前教育;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困难

学前教育的普及,是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为农村学龄前儿童提供更多教育机会,是学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当前,很多农村地区都存在着幼儿园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前教育的发展;同时,市场经济环境下,幼儿教育机构的数量越来越多,市场竞争形势日渐激烈,为了满足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高期望,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学前教育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为了解决当前农村学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从改变教育观念、增加政府投入、合理规划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和完善幼儿教师保障制度等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1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差

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村地区幼儿园的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在办学条件方面与城区幼儿园相差较多,一方面是幼儿园占地面积较小,无法为儿童提供足够的休息和娱乐场地;另一方面是在硬件配置方面相对不足,在游戏设施、教学设施方面都相对较为匮乏,很多农村幼儿园只配备了简单的桌椅,玩具一般只有蹦床和滑梯等传统幼儿玩具,缺乏现代化教育工具.

1.2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农村幼儿园普遍缺乏安全的管理制度,对于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工作都没有进行规范化管理,有些规模相对较大的幼儿园虽然制定的规范,但是却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在教学活动的设置方面、学生的安全管理方面、儿童饮食卫生等方面都取法起到有效的管理与监督作用.

1.3农村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中,具有幼儿教师资格的人员比例很低,很多幼儿教师都是高中或者初中学历,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所以存在着数量少、素质低、流动性大等特点;同时,由于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普遍不高,而且大多没有社会保险,加之农村幼儿教师数量少,每个教师承担的工作量很大,所以很少有高素质的人才愿意从事农村幼儿教育职业,这也是造成农村幼儿教师流动性大的原因,只要获得合适机会,农村幼儿教师基本都会选择跳槽.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的幼儿教育学习和培训,在职的幼儿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方面都不高,而且缺少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进程.

1.4农村幼儿园存在安全隐患

很多农村幼儿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首先在幼儿园的园舍建筑方面,没有达到建筑工程的施工标准,很多园舍都是由其他建筑改建而来,缺乏足够的安全措施,影响师生的人身安全;其次,幼儿园的安全保卫工作流于形式,大部分幼儿园都配备了保安、医务室,但是相应的安全保卫工作却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幼儿的晨检工作也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另外,有些跨区域距离较大的幼儿园,在校车的问题方面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有的校车司机无证驾驶、校车超载情况普遍存在.

2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

2.1农村幼儿教育机构的不正当竞争激烈

近些年来,学前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而政府为了鼓励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学前教育的发展中,在幼儿园的审批程序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的、宽松的政策,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所幼儿园建设,给予很多政策帮扶,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幼儿园的数量快速增强,也无形中增加了农村幼儿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幼儿园为了争取获得更多的生源,利用降低收费标准的方式增强竞争力,与此同时,收费标准的降低自然会造成幼儿教师的薪资和福利方面受到影响,而很多教师在薪资较低的情况下也无心开展工作,导致幼儿园教育质量下降.这种不正当竞争环境下,对幼儿教育的质量以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

2.2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严重

事实上,有很多家长和幼儿园也认识到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问题,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但是,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幼儿园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不得不让幼儿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上课认真听讲,还要布置家庭作业,导致很多幼儿园的孩子也失去了本应该有的快乐童年.而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长都希望让孩子可以进入到城区的小学,因此不得不在幼儿园阶段就疯狂的补课,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需要,也为了在竞争中获得生存,不得不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安排一些小学课程,导致幼儿园小学化倾向日益严重.

2.3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管理的缺位

民办幼儿园始终是农村地区开展学前教育的主要力量,而随着农村民办幼儿园数量的增加,竞争日益激烈,幼儿园以盈利目的的目标越来月明显,由于政府针对民办幼儿园的管理缺乏足够的政策支持,使得农村幼儿园在经费、课程、教学活动开展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

3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的措施与建议

3.1树立科学的学前教育发展观

目前的农村幼儿家长有两种极端的观念:一种认为幼儿教育就是花钱请人带孩子,保证孩子能吃好、睡好就可以;另一种则认为幼儿教育是孩子上小学之前的基础阶段,所以幼儿教育必须要培养孩子的读、写、算能力,只有在幼儿时期奠定基础,才能保证顺利进入小学.这两种极端观念的存在,是影响农村地区幼儿教育健康开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要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首要的就是观念的改变,可通过举办幼儿家长教育座谈会、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幼儿家长讲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在开展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方针,使农村幼儿家长对学前教育有客观的、正确的认识.在农村幼儿园中定期举办亲自活动,使家长可以参与到幼儿教育活动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可以使家长更好的了解幼儿教育,也可以获得幼儿家长更多的配合与支持,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3.2加大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基础部分,学前教育的有效开展,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具有显著的公益性特征,而农村学前教育是否可以得到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学前教育体系的整体发展水平,所以必须要重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政府投入力度不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需要加大政府的投入,一方面要将学前教育纳入到农村建设规划发展战略中,并且明确规定在学前教育中的经费投入比例,为农村学前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多保障;另一方面则要建立多元化的农村学前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在保证政府主体投入比例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的投入,可以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另外,对于农村地区某些贫困家庭,可以考虑给予足够的优惠政策,帮助更多儿童获得学前教育的机会.

3.3对农村幼儿园进行合理规划

农村幼儿园无论是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需要进行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在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乡镇地区,可以建设至少一所标准化的中心幼儿园,满足乡镇地区居民和周边地区的幼儿入学.通用是,可以依托乡镇中心幼儿园对周边地区的幼儿园开展业务指导和培训工作,可以通过中心幼儿园的示范和敷设作用,为周边地区的幼儿园办学提供参考;其次,对中心幼儿园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鼓励与周边幼儿园的合作,可以方便不同地区的适龄儿童参与幼儿教育,既可以促进周边地区幼儿园办学水平的平均增长,也可以减少幼儿父母长途跋涉接接送幼儿的繁重任务.另外,在一些相对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可以在公共场所设置幼儿活动室,由幼儿园的教师参与,并且对家长进行学前教育的系统指导,加强农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

3.4完善幼儿教师保障制度

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是制约农村幼儿教师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水平.要注重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为幼儿园配备具有专业幼儿教育专业资质的幼师,严格执行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同时,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且给予幼儿教师足够的重视,在薪资标准、福利、社会保险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将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纳入到政府财政体系中,为幼儿教师提供更多保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仍然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在经费、家长的需求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进程,也阻碍了农村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发展.对此,要充分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财政状况的差异,选择与当地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学前教育发展路径,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

作者:王达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阳曼超;孙启进.论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社会科学,2012(12).

〔2〕武岭.公平与效率关系视域下的我国学前教育政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罗英智,李卓.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0(10).

〔4〕张作岭,张莉.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03).

〔5〕杨莉君,曹莉.中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11(06).

〔6〕但柳松.普及农村学前教育:挑战、机遇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0(03).

〔7〕张霞,夏婧,杨冬梅.强化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投入,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来自浙江省的经验及其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08).

〔8〕刘占兰.农村学前教育是未来十年发展的重点———《规划纲要》确定普及学前教育的重点与难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0(12).

篇10

2008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在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设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首批确立重点资助课题10项,一般资助课题40项,一般课题36项。这在湖南省乃至全国都是先例!这是全省50多万中小学教师的大喜事!这些课题的研究必将推动湖南省继续教育的科学发展。为了及时推介继续教育专项课题的研究成果,我们特开辟《专题研究》栏目,欢迎各课题组及其他课题研究者踊跃投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和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2004年至2008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已经结束,2009年至2013年的新一轮继续教育已经启动。湖南省《2009年―2013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指导意见》指出:新一轮培训要“以农村教师培训为重点,以提高全体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核心”, 要“分层分类优质高效地实施新一周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过去的研究中,我们发现目前的师资培训模式比较滞后。搞好新一轮继续教育,必须实现培训模式的创新。要实现培训模式的创新,必须首先实现培训理念的转变、培训机制的重建、培训内容的更新,并搞好培训前期的准备工作。

一、培训理念的转变

⒈培训者理念转换

这里所指的培训者一方面指教师培训机构,另一方面指培训教师。教师培训机构担负着实施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艰巨任务,并具有与教师教育相关的管理、研究、服务和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职能。培训教师则担负着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过程中的管理、研训与指导工作。

教师的学习应该是一种自我导向的学习,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学习,是丰富多样的人格化的学习,是团队的学习,是整合已有知识、分享已有经验的学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并不只是让教师“加油”“充电”的行为,而是激活学员的学习热情,使其在接受培训时,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完善自我。作为培训机构应树立“以人为本”“学习创新”“学员第一”“远程培训”“流程再造”的新理念。

继续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必然体现成人教育的特点,其整个教育培训过程必须建立在成人学习的理论基础之上。培训者要在新一轮的培训过程中建立新的师生观,建立新的培训评价观,建立新的培训课程观,建立新的培训教学观。培训教师要树立“以学员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新理念。

⒉参训者理念更新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任务都是由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达的,都是指令性计划和任务,参训者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功利性的,目标锁定在拿证、评职称、晋升工资等。

但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面临着终身学习重任,社会也将变成学习型社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到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也正式提出了“教师教育”这个概念。广大中小学教师必须明白,这是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对教师职前培养、任职培训和在职进修的综合构想。中小学教师必须发展专业,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学习化社会中,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参训者要把“转变观念、拓展知识、提高技能”作为自己的参训理念。

二、培训机制的重建

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全县唯一的教师培训机构,在不断强化其责任的同时,也应该进一步赋予其自,为师资培训提质增效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我们对培训机制进行了创新。一是强化组织机制保障。真正实现教研、培训、电教的整合,在机构设置和人员安排上进行了优化与分流。成立由校长杨亚挂帅的培训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培训室、教科室、电教室、后勤处、财务室等六个科室,同时确立了桃源县实验学校、龙潭镇中学、三阳镇中学、桃花源中心学校为我们的培训基地,确保工作层层落实。二是强化用人机制保障。择优选拔一批高素质骨干教师进入教研队伍,以工作实绩进行衡量和调整,并根据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培训的要求分学科、分类别进行了重组。三是强化资金投入保障。设立了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教育信息化专项基金和学习培训专项资金。四是强化管理机制。在制度方面,制定了学员管理办法、培训教师工作制度、学员评估方案、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等相应的规章制度,并组织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为中学教师第三周期、小学教师第四周期的继教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根本保障。

三、培训内容的更新

培训内容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高低与培训成效的优劣。因此,我们将培训的指导思想确立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农村教师为培训重点,以提高全体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核心。

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注意贴近中小学课程实际,满足教师实际需要,力求全面与特色相结合,基础与发展相结合,体现时代气息,追求培训实效。重点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

师德培训旨在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显著提高。新课程培训则是突出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科动态,重在夯实基础,并通过研讨课、公开课等课堂教学指导形式,开展听、评课活动,以练促教,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提高学员教学能力。新知识培训,主要是引领广大教师掌握新的教育理论,了解新的教学观点。新技术培训,一方面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学习,通过学习引领学员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研究,使之成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并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另一方面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培训,旨在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四、培训前期的准备

教师培训不能局限于任何单一的模式,好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培训活动的高效、快捷,培训者应构建科学合理的培训新模式。

一年多来,我们重点围绕全员培训的模式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新一轮培训应重点体现以校本培训为基础、现代远程教育为主要手段、教师培训机构为依托的继续教育模式。

1.校本培训

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必须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形成和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提出了 “自研―交流―实践―反思―评价” 的校本培训模式。在集中式培训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放在各学校,由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员性的校本培训。

结合2004年至2008年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情况,我们决定在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启动之前制定出校本培训的指导方案,同时选定文昌中学、漳江小学、桃源县实验学校、郑驿乡中学、陬市镇中学等学校为校本培训的先行基地,作为新一轮校本培训的样板,引领其他学校,从真正意义上落实校本培训工作。各基地在过去一轮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初步拟定了新一轮校本培训的方案和计划,并已经着手实施。

2.教师的分类与培训

教师的培训也应该因人施训。结合2008年桃源县中小学教师业务考核情况和教师的实际情况,我们联系各学校对全县五千多名中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针对教师的不同成长阶段,将各单位的教师分成了新任教师、适应期教师、发展期教师、成熟期教师。确定了以专业化为导向、新课程为核心的培训策略。针对不同的教师我们将进行入职培训、基础培训、充实培训、提高培训。同时根据教师的年龄、技术等确定参训的不同形式。

3.培训者的岗前培训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也包括培训者培训。只有培训者真正拥有了一定的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较强的教学技能,继续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因而,培训者培训也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⑴ 实现了培训者网上管理、辅导培训

结合“2009年湖南省万名中小学班主任省级远程培训”这个项目和“中小学继续教育网”这个平台,我们有组织的对二十多名专职教师进行了网上操作、网上管理、网上培训的培训者培训。全体教师通过学习了解了网上教学的基本方式和方法,为搞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式培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