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8 15:5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篇1

韩庄镇是长江以北最大的内河船舶制造基地,船舶工业是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外向度高,加快我镇船舶工业发展,对推进我镇装备工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推进我镇船舶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我镇船舶工业,结合我镇实际,提出我镇船舶工业产业乡镇发展规划

一、船舶工业发展的优势

我镇紧靠**湖,具备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和地理优势,船舶工业起步较早,造船业始于上世纪70年代,由起初的木船、水泥船制造,转换提升制造千吨级钢质驳船。我镇现有造船企业7家,其中主要包括:航宇造舶修造公司、峰伟船舶修造公司、塘湖造船厂、微湖船舶修造公司。主要建造钢质拖轮、1000吨以上钢质货船。从业人员520人,2009年预计年产值5.08亿元,造船产量达30**重吨。此外另有4家航运公司和一个船用风力发电设备研发中心。多年来,我镇船舶制造业为国内交通运输业,工业产品交流,煤炭、建材外运,解决劳动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突出重要贡献。

二、加快船舶工业集群发展的规划

(一)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优化企业发展环境

把船舶工业发展作为我镇装备制造业新的增长点,并将船舶规划列入我镇民营经济总体发展规划,着力培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宏观环境。

(二)统筹规划,推进船舶工业结构调整

切实提高船舶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制定有利于加快其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发展与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加快体制创**机制转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整合内外资源,做大做强船舶工业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充分利用我省周边大中城市和国内外的资金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促进我镇船舶工业发展。

三、船舶工业下步发展重点

(一)把建造散装货船作为发展重点。

随着能源价格上涨通航条件改善,中小吨位货船倍受水运商的欢迎,市场需求逐年看涨。目前,我国4000吨位以下中小型货船建造主要集中在淮河水系、**水系。由于散装货船市场需求量高,可成批量订单,同时制造周期短,劳动密集程度高,有利于充分发挥我省劳动力成本低和资源丰富的优势。

(二)把开发中高档游艇产品作为发展重点。

中国水域辽阔,湖泊星罗棋布,河流纵横交织,目前,进行旅游开发的不到10%。随着中国的旅游市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据预测国内市场各种游艇需求将不断增加。我镇船舶制造业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得天独厚,市场条件优越,发展前景广阔。

(三)把专业船舶制造作为发展重点。

2015年前,力争将我镇船舶工业基地建成集船舶研发、船舶设计、船舶修造、船舶配件研制为一体的综合船舶企业。

(四)把船用配套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船舶制造专业关联度高,与机械、机电、化工、仪表、电子、钢铁等相关产业密切相关。做大做强我镇船舶工业,同时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化发展,就必须加大船用配套产品研发力度,形成产业配套良性互动的局面。配套完备的产业体系,建立船舶工业物流中心和专业配送中心,规划建设仓储棚区,进行企业联运,实现加工配送专业化。

四、发展目标

篇2

科学制定规划,统筹产业发展。结合各乡镇资源特点、气候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科学编制了《特色产业发展十年规划》、《林地经济开发十年规划》、《医药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等产业宏观规划。围绕发展规划,又划分了“绿色农特产品、长白山现代中药和特色养殖”三大产业板块,确立了“林、参、蛙、菌、药”五个主导产业。

实施园区工程,引领产业发展。建设了人参种植加工、林下参种植加工、现代中药种植加工、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加工、食用菌栽培加工、生态经济林产业、山珍野果保护开发产业、绿色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等产业园区,发展绿色食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农特产品加工企业46户,年加工特色农产品2000吨以上。

加大招商力度,引导产业发展。国家医保、北京同仁堂、修正药业、东北虎药业、北京中科孚德、天津天士力集团等企业投资20多亿元,相继在靖宇建立基地或建立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他们的品牌优势和雄厚的资金实力,实现了与靖宇县丰富资源的最佳配置。

拓宽融资渠道,助推产业发展。一是鼓励开发户个人投入特色产业开发资金2亿多元。二是围绕国家扶贫、山区综合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相关政策,共申报特产经济开发项目200多个,争取到位资金3亿多元。三是金融部门贷款投入。县农村信用联社、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部门投入产业结构调整等各项贷款5亿多元。

篇3

第一条为了提高中央重建基金使用效率,体现中央重建基金使用的公平正义,缓解我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资金短缺矛盾,根据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财政部有关政策精神以及陇南市灾后重建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循“突出重点、兼顾公平、专款专用、科学管理、滚动使用、注重实效”的原则。

第三条鼓励地方政府将本级财政自有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社会募集资金等注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滚动使用,放大基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章基金的设立

第四条根据国家灾后重建的有关政策,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农村建设、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修复实施计划中市、县(区)属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收益性项目中央重建基金设立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采取无息借款等使用方式安排用于项目建设,到期收回,滚动使用。

第五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首先保证市级发展改革、财政部门下达的灾后重建投资计划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

第六条省上已批准的灾后重建实施计划中,属于以下情况的项目,所安排的中央重建基金直接纳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用于安排支持其他农业特色产业项目:

(一)因故不能实施的项目,包括建设条件发生变化无法实施的项目、承诺的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不能落实的项目等;

(二)经核查属于虚报套取资金的项目;

(三)项目单位自愿放弃实施的项目;

(四)项目初步设计(或实施方案)审查中,合理调减出的中央重建基金。

第七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设立市、县(区)两级基金,分别在市县(区)两级财政设立专户。县(区)每年收回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总量中,60%作为县(区)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40%上解市财政作为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

第三章基金支持的范围和使用方式

第八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的范围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及产业化发展项目;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项目;农业特色产业中发展潜力较大、成长性较好的项目;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以及其他符合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

第九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使用方式,采取向项目单位提供无息借款、向项目单位提供贷款担保、对项目贷款进行贴息补助、向项目单位注入资本金、对通过社会融资实施的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包括灾后重建项目)进行奖励等多种方式。使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项目必须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全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经济社会效益良好、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

采用无息借款方式的项目,基金的使用期限为3-5年,到期归还。已经享受了一次无息借款方式扶持的项目原则上不得再次申请无息借款。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向项目单位提供贷款担保时,被担保的项目必须具备偿还银行贷款的能力、银行有明确的贷款意向而自身不具备贷款担保条件。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对贷款项目进行贴息补助时,被贴息项目的贴息额度与银行贷款利息一致,贴息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贴息资金直接补助给被贴息的项目单位。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向项目单位注入资本金时,注入资本金的比例原则上不超过所申请项目总投资的30%。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对社会融资实施的项目进行奖励,被奖励的项目必须是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奖励的额度为项目总投资的5%,项目奖励资金在项目建成后直接奖励给项目单位。

第四章基金年度计划安排

第十条市、县(区)财政部门于每年3月份根据上一年度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收回情况,提出本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年度资金规模。

第十一条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统筹安排支持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安排计划与县(区)及行业回收上缴的基金数量挂钩。

第五章基金项目申报审批

第十二条以无息借款、贴息补助方式申请使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项目,项目单位自筹资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项目不能同时申请使用市和县(区)两级基金。

第十三条申报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项目,县(区)行业主管部门于每年3月份根据市级发展改革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产业扶持方向和支持重点,进行项目的征集、筛选,报县(区)发展改革部门进行汇总,县(区)发展改革部门会同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提出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建议计划,上报市级发展改革部门,同时抄送市级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市属项目的申报,由市级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征集、筛选,提出建议计划,报市级发展改革和财政部门进行汇总。

第十四条上报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建议计划时,应逐项目提交下列附件资料:

(一)项目单位营业执照或项目业主的有效身份证明(复印件);

(二)项目单位生产经营情况,包括经营范围、主要产品、生产技术、职工人数等;

(三)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申请报告中要明确选择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使用方式中的一种;

(四)项目技术情况的证明材料(科技主管机构或行业主管部门出具的技术报告、检测报告、专利证明、用户使用报告等);

(五)与项目有关的其它支持性文件(土地、环保等有关批准文件、奖励证明等)。

第十五条市农业特色产业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对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建议计划进行研究后,市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财政、行业主管部门对筛选确定的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提出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初步安排意见,报请市政府同意后,由市级发展改革、行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联合下达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年度投资计划。

第十六条县(区)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的申报审批程序由县(区)政府参照本办法制定。

第十七条列入灾后重建实施计划的项目审批、投资计划下达按照灾后重建项目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基金的拨付和收缴

第十八条市、县(区)财政部门设立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专户,负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拨付和收缴。

第十九条基金拨付实行申请审核制度。按照项目隶属关系由项目单位向行业主管部门提交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及基金申请,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审定后,向项目单位或业主拨付基金。

第二十条采用无息借款和贷款贴息方式使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的县(区)属项目,由市级财政部门按照下达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年度投资计划,一次性拨付给县(区)财政部门,县(区)财政部门按照建设进度向项目单位分期拨付;市属项目由市级财政部门直接拨付项目单位。建设进度达到30%时,拨付基金的50%;建设进度达到50%时,拨付基金的80%;项目竣工验收后,基金全部拨付到位。

对于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向项目单位提供贷款担保的,由财政部门或财政部门指定的担保机构向银行出具担保书,与被担保的项目单位或业主签订担保合同,合同条款中要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违约处理办法等内容。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向项目单位注入资本金的,由财政部门根据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年度投资计划,一次性拨付被注入的项目单位,并与项目单位签订资本金注入合同,合同中要约定资本金注入的数量、比例和利润分成办法等相关条款。

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对社会融资实施的项目进行奖励的,由项目单位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符合奖励条件的按程序办理。

第二十一条对于采用无息借款方式的项目,市、县(区)财政部门在拨付基金前,按照项目隶属关系与基金使用单位或业主签订借款合同,明确收回期限和方式以及违约责任、处罚办法等。收回期限为项目竣工验收后的3-5年,收回方式采用一次性或分期进行,具体根据建设项目特点确定。

第二十二条采用无息借款方式使用基金的项目建设单位或业主要按照借款合同及时归还基金,不及时归还的按照合同规定进行处罚,并取消以后各类政府投资项目申报资格。

县(区)财政拖欠应上缴市级财政的款额在县(区)当年财政结算中扣还。

第七章基金的使用和监督

第二十三条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必须按照批复的建设内容组织实施,基金使用要做到专款专用。

第二十四条项目建设单位或项目业主要自觉接受发展改革、财政、审计及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分别在年度中期和年度结束15日内,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向发展改革、财政、行业主管部门报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使用情况。

第二十五条市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支持的项目竣工后,县(区)属的项目单位或业主应及时向县(区)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县(区)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部门初验后,上报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市属项目单位或项目业主直接向市级行业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市级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县(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项目竣工后,由县(区)行业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进行竣工验收,分别报市级相关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单位自筹资金及承诺的其它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或存在其他违约行为的将停止拨付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金。

篇4

掇刀区发展壮大“四大特色产业”,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促使其成为能对掇刀区域经济起到支撑和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按照支柱产业强调“产值规模”、“资产利用”、“税收贡献”、“成本利润”、“就业带动”等五大特点,参考掇刀区统计数据资料,我们对“四大特色产业”进行了量化比较分析,其发展现状见表一。

通过表一对掇刀区“四大特色产业”五大重要指标的定量分析,我们从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产业规模较大

根据国家统一量化标准,支柱产业最主要的一个指标就是产业增加值要占GDP的3%以上。从表一可以看出, 2011年,化工、商贸产业都超过了3%以上,特别是商贸物流产业,产业增加值占到了掇刀区全区GDP的21.78%。尽管机械、多功能农业占GDP的比重不到3%,但产业资产规模分别达到了3.73亿元、2.45亿元,而且这两个产业事关全区工业基础,体现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特色,具有关联度高、资源消耗少等特点,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税收贡献率较高

2011年,“四大特色产业”累计实现税收1.8亿元,税收贡献率共占掇刀区全区规模企业的38.8%,特别是化工、商贸两大产业,分别占到14.7%和18.6%,税收贡献作用十分突出。

·带动就业能力突出

2011年,“四大特色产业”共有直接从业人员8670人,占全区规模企业的52.16%,特别是商贸物流产业就占了24.67%,产业带动能力十分突出,对于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意义十分重大。

·企业个体成长性较好

2011年,化工、商贸、机械、多功能农业等“四大特色产业”共有骨干企业61家,占了全区规模企业总数115家的53%,全区纳税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家,四大特色产业就占了5家,企业个体成长性非常好。

存在的问题

综合反映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有效益指标、资本运营指标、市场指标、技术指标。对照这些指标,掇刀区“四大特色产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资产运营效果不佳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四大特色产业”的支柱作用明显,但资产运营效果不佳,投资效益不高。其总资产利润率(利润总和/资产总额)仅有10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标准值近5个百分点。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尽管我区投资总量迅速扩充,但投资效果系数低。2008—2011年,全区投资总额累计达到153.96亿元,投资效果系数却呈逐年下滑的趋势,平均额仅为0.3。并且2008年区级GDP比2007年出现的较大增加额,更大程度上是因为体制调整,统计口径发生变化。

·产业缺乏竞争力

在新产品产值率方面,2011年,我区“四大特色产业”的新产品产值率(计算公式为:新产品产值/企业总产值?00%)较低。其中,化工产业为5%、机械产业为3%、商贸产业为6%、多功能农业为7%,化工和机械产业相对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

·产业关联度不强

产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区域竞争力的强弱。当前,我区“四大特色产业”还停留在少数几个骨干企业的“单打独斗”上面,与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链条还十分短小,离产业群还很远。

·产业结构转换速度还很“慢”

突出地表现在,产业结构中加工程度较低,结构初级化明显,高度化不足,呈较强的资源偏重型结构特征;结构相似程度高,表现在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小、效益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不高。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慢,不仅制约着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还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后劲。

对策建议

·要进一步将产业发展平台做“实”

要突出化工园区核心地位,按照麻城工业集中区、化工循环产业园区“二区合一”的思路,建设“绿色园区”的标准,举全区之力抓好化工循环产业园建设,构筑化工支柱产业发展平台。要继续抓好商贸物流片区、多功能农业片区发展,吸纳项目集聚,加速形成产业集群。

·要进一步将产业发展特色做“特”

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造特色、创亮点,不断凸显特色产业的特色效应,点亮一点、带动一片。

·要进一步将产业发展层次做“优”

产业要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快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要进一步将产业发展后劲做“强”

篇5

关键词:民族村寨;特色产业;民族文化

特色产业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中,是推进资源优势由潜在性向现实性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加速器”,是缩小东西部差距、提高民族地区整体经济实力的增长点。2014年9月23日国家民委命名我国340个村寨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目的是扩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起到重要的示范推动作用。通过对桂林龙胜县黄洛瑶寨、龙脊古壮寨、平等乡广南村和白面瑶寨,资源县两水乡社水寨、荔浦县蒲芦乡纳兑屯、恭城县水滨村、桂林市雁山区草坪乡潜经村等民族村寨的实地考察中发现,要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立足民族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村寨特色产业发展战略选择的关键点。

一、民族村寨特色产业发展基础分析

(一)民族村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得到逐步完善

广西桂林市少数民族人口78.9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5.82%。有龙胜各族自治县和恭城瑶族自治县2个自治县,1个享受自治县待遇的资源县。共有15个民族乡,其中瑶族乡12个,苗族乡2个,回族乡1个。桂林市政府相关部门从2005年至2013年,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收集了桂林市各民族书籍、铭刻、文书、讲唱简目、碑文一批,其中已收录了1104条目录,卡片14张,含灌阳瑶族发祥地千家峒资料160多页、恭城拓印碑文30多件等珍贵资料一批;出版了《龙胜红瑶》、《情满侗乡》、《龙胜红瑶与历史文化》、《桂北民族丛书》、《桂林节日志》、《民族节庆画册》等书籍。这些宝贵的少数民族历史文献资料为民族村寨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此外,努力推动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传承,在学校开展少数民族语言兴趣班,推动双语教学;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内涵,如在恭城县水滨村主办的“水滨村第五届瑶族文化盘王节暨梅山文化节”活动,在广西区内外引起极大反响;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文物保护以及风貌改造方面积极提供资金支持,确保维护与建设内容落实到位,如龙胜县2013年积极争取文物保护和维修经费,完成龙脊7座百年以上古民居及5座凉亭和风雨桥的维修工作;加强人才培养,为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如恭城县2013年成立了传承瑶族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队员来自民间艺人、业余文艺骨干、书法摄影爱好者、志愿者,人数达880人,遍及全县各乡镇。

(二)民族村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广西桂林市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提出要“组建一个班子、制定一个规划、出台一套政策、建设一支队伍、设立一套办法”来推进桂林市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截止 2013年,依托国家、自治区、桂林市各级财政资金政策的支持,用于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项目建设中,共投入资金2800多万元,用于村寨的入村入户道路硬化、文化活动中心改建、民居立面改造、沼气池建设、蓄水池建设和防火等基础建设工程,如荔浦县蒲芦乡沼气池建设达2070座,占农村户数的60%,9个行政村中已有6个村通水泥路,27个屯实现了屯内道路硬化;全乡有图书馆5个,科技馆1个,90%的居民用上自来水。而且,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明确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主题,建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修建文化长廊、组建村屯文艺队、购置民族文艺器材、搭建文艺舞台,并把代表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图腾、文化因素等在这些文艺活动场地展示,如龙胜县平等乡广南村建立了侗族草龙草狮传承基地。

二、桂林民族村寨特色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尚未完全纳入到民族村寨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紧密相连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民族特色经济农作物的产业规划》、《民族特色的工业及手工业的产业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规划尚处于空白状态。民族村寨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培育力度不够,民族文化旅游精品不多,旅游商品质差价低,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民族品牌有待创立。民族村寨的民族特色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着调整农业结构的原动力不足、产业化程度较低、产品质量不高、产品缺乏优势特色、缺乏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和销售网络还不够健全等问题。民族村寨特色产业发展项目的建设对资金需求较大,而现行的投融资模式对财政依赖度过高,融资政策不活,市场融资渠道尚未广泛展开,投资方式仍然单一。

三、民族村寨特色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一)将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民族村寨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

做好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紧密相连的《民族村寨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规划》、《民族村寨的民族特色经济农作物的产业规划》、《民族村寨的民族特色工业及手工业的产业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性规划的编制,从战略上做好布局,在策略上给予引导,在政策上给予支持。

(二)发展民族村寨特色农业经济,增加农产品的民族文化附加值

1. 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构筑民族特色农业产业链。实施科技下乡,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市场经济知识,转变其落后的思想观念,增加对科技推广项目的资金扶持。做好农业科技立项工作,引进资本,投资扶持一批种植业、林业、养殖业等产业项目来带动民族村寨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原材料生产基地――龙头企业深加工――资源综合利用”的民族特色农业产业链,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特色农副产品、畜产品深加工,扩大生产规模。

2. 塑造少数民族地理标识与经济作物农产品为一体的民族特色农业经济产品品牌。依托民族特色村寨名称、乡镇名称等作为独一无二、排他性的地理标识,来命名当地特色经济作物农产品,增加农产品的民族文化附加值,使特色农业经济以其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特色所产生的效益更加明显,可以策划桂林东山瑶家云雾茶、桂林东山瑶家雪莲果、桂林广南侗家红糯、桂林纳兑瑶家蜜柑等。

(三)扶持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产业、民族医药文化产业、民族工艺品产业等特色产业发展

1. 发展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产业。突出和强化民族品牌效应,大做“土”文章,打造“土”精品,提高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形成产业规模。可将龙胜的长桌宴、龙脊水酒、侗族酸食、香糯鸭血、水煮三角酿等极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资源,打造成为桂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产业。

2. 建设瑶医药文化产业链。以高新科技为发展动力,以广西瑶医药文化为核心,并将瑶医药文化内涵符号化,最终形成“瑶医药材种植――瑶医特色药品生产――瑶医药医疗保健――瑶医药休闲养生”的瑶医药产业链。发展瑶医药特色医疗、瑶医药疗养康复、瑶医药美容保健等医疗旅游,形成一批瑶医药健康旅游服务产品。

3. 发展少数民族工艺品产业。选择有文化底蕴和开发价值的民族工艺。侗毯、壮锦、瑶族反绣等。从两个层面来开发,一是满足一般游客需求的大众化民族工艺品;二是高端产品,以精细的做工为保证,满足高端客户的原创性民族艺术品需求,将最现代的工艺设计和最民间的民族工艺结合起来,融入传统的典型的民族纹饰,同时用知识产权来保护这种原创性的开发,使其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

(四)加快少数民族特色旅游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1. 创作民族文化演艺精品,推动精品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可借鉴阳朔“印象刘三姐”成功地将壮族文化资源转变为规模化的演艺产业、并延伸了当地旅游产业链的经验,可由政府主导式地提出发展战略方针,积极地帮助与支持民族县、乡、村寨招商引资,向自治区内外引入投资集团,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歌舞、戏剧的排练演出场所建设,引入文化人才创意队伍,加强内容创新,丰富表现形式,融合现代科技,致力于打造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演艺精品,并将这些精品推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2. 打造“少数民族百节节庆品牌”,延伸旅游产业链,构筑少数民族县、乡镇、村寨第一、二、三产业产品的营销平台。龙胜的民族节庆活动有一百四十多个,目前保持开展活动的有八十多个;一年一度的恭城桃花节、月柿节魅力不减;资源县的河灯节;兴安县的米粉节、葡萄节紧锣密鼓地开展。可知“桂林少数民族百节节庆品牌”的打造有非常好的基础。政府部门有必要出台整合少数民族各种节庆资源的政策,通过科学、客观、前瞻、原生态的整合规划,提炼升华与创作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祭萨节、苗族的“大端午歌节”、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等节庆精品,将每一台节庆活动策划成每年固定时间段的旅游产品项目,并入到当地的旅游产业链中,使各民族县、乡镇、村寨借举办节庆活动,搭建起第一、二、三产业产品的营销平台。

(五)解决资金问题

充分利用国家对民族地区民贸、民族商品生产企业资金的支持政策,并组织申报,争取让更多的少数民族民贸、民族商品生产企业,在未来的“十三五”时期,列入由中国人民银行核定的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名单中,享受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民贸民品贷款优惠利率政策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并由中央财政按优惠利率政策规定的优惠利差给予贴息。此外,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及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为民族村寨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澜,张丽君.论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特色经济开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

[2]吴平.国家民委命名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4(03).

篇6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天门;政府作用;产学研;投融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47―02

1天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规模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天门市已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发展势头迅猛。2013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7.62亿元,增幅达19.1%,占GDP比重达7.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51%。目前全市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省级新三板后备企业9家,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高、发展前景好、产业带动性强的龙头科技企业。如先进制造领域的天门泵业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的技术成果,形成了集研发、生产、冶炼、铸造和机加工为一体的高端水泵制造产业链;天门纺机是国家首批定点生产棉纺并条机的重点企业,建有“全国纺织新型并条机技术研发中心”,整体技术已达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益泰药业是全球肝泰乐最大和质量最佳的生产基地,华世通生产的非天然氨基酸产品与人福成田生产的足光散、阿昔洛韦乳膏等产品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列全国同类产品前茅;农业领域的华丰农机,成功探索了水稻轻简化种植技术创新和经营组织创新的“双轮驱动”模式。

科技投入增长趋势图

1.2工业园区加速发展,产业集群初步显现

目前,天门市拥有包括天门高新技术产业园(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天门工业园、龙尾山工业园、岳口工业园在内的“一区三园”。其中天门高新技术产业园规划面积52平方公里,已形成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科技等三大特色产业集群,建有医药化工产业园、生物产业园、机电汽配产业园、东湖高新区天门产业园、台湾工业园等五大“园中园”;天门工业园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农林产品加工、环保和生物能源、现代物流产业;岳口工业园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原料药、医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龙尾山工业园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机械铸造及石油特种车产业。据统计,2013年底,四大工业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1亿元,同比增长266%,占全市工业生产总值70%以上;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17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00%;2011-2013年,四大工业园区内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占全市申请总量80%。目前,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也是自主创新的“突破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1.3产学研合作初见成效,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政府部门坚持“自主创新为主,产学研合作为辅”的技术发展路线,先后与华中科技大学、长江大学、省农科院等10多个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签订市校合作协议,聘请高校专家学者到天门企业担任技术顾问,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联姻,全市已有58家企业与3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有1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了研发中心。2014年,天门市政府又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优势,推动全市重点科技企业入驻研发中心,打造了技术孵化在高校、成果转化在天门、技术成果共享的新型合作模式。目前,全市已有院士工作站2家(天瑞电子、宇青环保),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7家,46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进入《高新技术产品目录》,2011年至今,全市共获得省级科技奖励6项,登记省级科技成果85件,获得国家授权专利947件,其中发明专利18件。

1.4投融资平台陆续建立,发展资金持续补充

鼓励投融资机构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作为省级科技孵化器的天门创业中心,孵化面积达5万平米,为入驻企业提供包括天使投资、人才培训、管理咨询等一系列创业辅导服务。2014年,天门市政府与楚商先锋共同发起设立首支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其中政府出资2000万元,采取市政府参股楚商先锋(武汉)创业投资中心,实施有限合伙的运作模式,基金规模计划达2.1亿元人民币,优先支持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提供资金保障。此外,为支持天门市科技园区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进青岛福元运通投资,成立了天门市天福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1.5体制机制不断创新,投资环境日益优化

近年来,天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三大战略”,推进“四个跨越”,着力建设“四化”同步发展先行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65.19亿元,同比增长1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2.18亿元,同比增长2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7.27亿元,同比增长13.9%,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省市州前列。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天门市技术创新示范市建设实施规划》、《天门市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天门的决定》、《关于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的意见》、《关于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天门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天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推进政府工作体制机制创新。

2天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存的问题

2.1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实力较弱

尽管天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发达地区和周边县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一是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大,全市规模以上企业25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不到其中一半,而且大企业数量不多,目前天门市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二是高新技术产品竞争力不强,重点产业的主导产品中,原料、半成品等投资类产品较多,终端消费类产品较少。

2.2产业园区建设较为滞后

目前,全市“一区三园”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还不均衡,一些产业园在产业规划、功能定位方面未能充分体现要素禀赋和产业特点,主导产业雷同现象突出,交通道路建设落后,工农业、生活废水随天然水系排向汉江,资源与环境压力日趋增大。

2.3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

虽然天门市近年来在吸引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天门缺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加之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限制,人才交流机会和渠道相对偏窄,对于掌握先进研发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高端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此外,大部分企业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导致本地人才流失严重。

2.4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

尽管天门市近年来在增强科技意识和改善政策环境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全市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偏低,面向特色产业的配套服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创业中心、孵化器等服务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少,科技金融服务还处在启动阶段,对外引资、引智、引商的吸引力不强。

3关于天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快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5大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编制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各产业发展的思路、路径和目标。根据目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瓶颈,从政策、技术、人才、平台等方面,进行系统布局和整体推进,强化科技部门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顶层设计作用。

3.2加大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支持力度

整合科技、发改委、经信委、环保等部门的专项经费,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一是对全市发展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在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优先予以资金支持。二是创新资金支持方式,在专项资金中安排一部分作为政府引导基金,联合金融、投资机构共同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成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担保、信贷、融资租赁等金融平台,引导社会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

3.3进一步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以重点产业为基础,加快建设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在各科技园区率先推进政策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创新,奋力打造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重点支持天门高新区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新能源和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将龙尾山工业园打造湖北省最大的石油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在岳口工业园打造产业链完善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推动天门工业园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物流产业基地。

篇7

关键词:生态移民;产业发展;问题;建议

近年来,地处宁夏自治区中部的中宁县在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以川济山、山川共济”的战略部署,相继建成了马家塘、红梧山、打麦水和撒不拉滩4个生态移民安置区,累计投入资金4.16亿元,开发土地5 686.7 hm2,建房5 435套,搬迁安置移民5 340户共计23 109人。宽口井生态移民区是“十二五”期间中宁县重点建设的第5个生态移民区。目前这些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如何?后续产业发展如何?都是全县乃至全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对全县生态移民区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

1 全县生态移民项目基本情况

1.1 马家塘移民区

马家塘移民区目前有上庄子、下庄子、南沙窝、王庄子、高岭、田套子6个移民点,建成移民房1 621套,开发土地3 533.3 hm2,搬迁移民1 526户共计7 471人;建成了农田水利、人饮、供电、道路、绿化、设施农业、学校、村级活动场所(包括村活动室、村卫生室、文化科技服务室)等配套工程;移民土地分配到户474 hm2,建造设施拱棚2 800座,种植马铃薯、糜子等农作物406.7 hm2;土地整理项目以及新增的移民房续建、巷道硬化、产业配套等项目基本建成。

1.2 打麦水移民区

打麦水移民区目前建成移民房656套,搬迁移民656户共计2 852人;完成了人饮、供电、道路、绿化、学校、村级活动场所(包括村活动室、村卫生室、文化科技服务室)等配套工程;受水源工程限制,设施拱棚暂时无法利用;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方案已经过自治区国土厅审查批准,正在做招标前的准备工作。

1.3 撒不拉滩移民区

撒不拉滩移民区目前建成移民房1 150套,搬迁移民1 150户共计3 930人;人饮、供电、道路、环保、乡政府办公楼、村活动室、学校、综合文化站、村卫生室、庭院大门及围墙、进户路、文化广场及绿化等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幼儿园、畜牧服务站、商贸房、农贸市场、养殖园区等工程已建成,但尚未完全启用;受水源工程限制,设施拱棚暂时无法利用;土地整理项目和学校扩建工程正在实施中。

1.4 宽口井移民区

宽口井移民区于2012年6月底全部建成并组织移民搬迁,建设移民房1 630套,铺设砂石主干路7.5 km、砂石巷道32 km,架设10 kV线路4 km,安装变压器7台,通村主干路绿化50 hm2;建成设施拱棚300座,已通过“反租倒包”的方式进行种植3年;养殖园区已建成,还未运行;学校已建成并投入运行;人饮,水利、枸杞高效节水滴灌项目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2 生态移民工作的主要做法

2.1 科学规划,突出效果

立足县情实际,从区位发展战略高度谋划移民新村,科学调配水土资源,优先选择“近水、沿路、靠城”的区域建设大村庄。坚持一次规划、同步建设的原则,高起点规划移民庄点和配套工程,高标准建设移民房、学校、文化卫生服务室、村级活动场所等公共设施,力求移民新村布局合理、功能增强、体现特色、突出效果,为提高移民生活质量奠定基础。

2.2 整合资金,强力推进

大胆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参与移民工程,为移民新村发展给力助阵。协调配合迁出区收缴自筹资金,加大县级财政资金投入,整合利用项目资金,聚合力量,倾斜政策,狠抓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完善,确保移民群众搬得来、住得下、稳得住。

2.3 培育产业,促进增收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在移民区规划建设设施拱棚和标准化养殖园区,扶持移民发展设施农业和畜牧养殖业。依托中宁特色产业,引进产业合作项目,建设产业示范基地,引导移民发展枸杞、红枣、苹果等特色产业。

2.4 加强监管,注重成效

把生态移民列入全县百项重点工作来抓,实行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专门成立生态移民工作领导小组,设立生态移民项目指挥部,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人,委派领导负责项目,抽调干部包抓工程,邀请离退休干部、县乡人大代表以及迁出区相关部门人员参与工程监督管理,形成“上下联动、部门主抓、分级负责、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

3 生态移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项目征地资金缺口大

宽口井项目用于安置移民的土地需从企业手中收购,征地资金数额较大,至今还未拨付到位。马家塘项目土地要从老住户手中拿,矛盾较多,至今部分土地还未征来。撒不拉滩和打麦水项目的土地目前只分到村,人均1 000.5 m2地。

3.2 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移民区前期处于投资建设阶段,整体发展底子较薄,农民增收渠道较窄,与其他乡镇相比差距较大。

3.3 特色产业发展缓慢

受前期投入不足,移民地区群众整体素质较低,产业发展所需的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农户缺少投入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例如:户均建设了1~2座设施拱棚,通过示范棚种植,每棚收入可达3 000元左右,但群众种植主动性不强;畜牧养殖业作为传统产业,投入资金严重不足,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活畜购入上投入不足,影响了养殖规模的扩大;劳务输出没有专门的培训场地,培训周期短,涉及面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劳动技能单一的问题。

3.4 土地管理不规范

由于人口流动性大,土地及宅基地无序流动频繁,土地执法队伍及管理网络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土地管理工作滞后,乱占、乱建和土地倒卖现象较严重,制造了很多社会矛盾,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3.5 水利配套基础设施还未完善,生产用水总量严重不足

如打麦水、撒不拉滩水利设施一直不配套,根本没有渠系。马家塘移民区隶属喊叫水乡,全乡全年生产用水只能保证1 000~1 333 hm2作物的需求量。受水源限制,设施拱棚暂时无法种植。

4 加快移民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加大投入,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

资金是移民区发展的支撑。生态移民全部来自国定贫困县,其中大部分来自自治区确定的重点扶贫村范围,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应多渠道争取对移民区发展的资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扶持以及区市县的资金投入,县政府直属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业务职能定目标、定计划,有步骤地向移民区注入资金。通过项目带动、产业拉动、部门推动、农户联动不断加快移民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4.2 修定完善规划,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规划是移民区发展的起点。针对移民区发展思路不清、发展缓慢的问题,一是建议移民区要制定完善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生态发展规划;二是要认真抓好规划的落实,按规划办事,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配套、生态优美的格局。产业发展要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和空间布局,培育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使产业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

4.3 加快发展产业,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产业是移民区发展的重点。要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是发展设施农业。在设施农业发展上继续落实区市县扶贫补助政策,积极争取区市扶贫补助资金,并进行技术指导服务,确保设施农业发展落在实处。二是发展畜牧养殖业。积极争取扶助资金,配套完善移民区养殖小区的基础建设,使农户及早入园发展养殖,解决“空圈”的问题。争取自治区中部干旱带补助政策,积极落实好中宁县关于进一步加快移民地区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补助政策,推进新的贷款机制,充分发挥新农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的作用,解决群众贷款难的问题。三是发展劳务产业。以加强劳动技能培训为突破口,建设劳动技能培训和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努力拓宽输出渠道,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四是发展服务业。依托101省道、高速公路和镇区街道,引导发展餐饮、商贸、交通运输及其他服务业,不断扩大规模,开拓农村就业和增收新领域。

4.4 管好土地,化解土地纠纷和矛盾

篇8

情况的调研报告

**工业经济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拥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对拉动**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工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发展现状

**特色产业发展起步较早,特别是近几年来的不断培育、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特色日趋明显。至目前,主要分布有特色产业板块。

1、化工产业。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以新浦化工、锦鸡染料、振华油脂、常农化工、康鹏电子等企业为重要支撑,初步形成了氯碱、染料颜料、医药农药、油脂化工、电子化学品及化学助剂等精细化学品五大化工产业集群。目前,氯碱化工产业链相对完备,每年开票销售规模在100亿元左右,油脂化工以振华油脂为代表,发展势头迅速,2011年实现开票销售突破30亿元。同时有新加坡、荷兰、法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入驻园区。目前,全市共有化工生产企业27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5家,2011年开票销售收入达280亿元,占全市工业国税开票销售比重接近50%。

2、减速机产业。以济川街道办和姚王镇为主体,以泰隆、泰星集团为龙头企业,全市有减变速机制造企业100家左右,规模以上企业30家,产品有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几十万种规格。仅泰隆、泰星集团的减速机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就超过20%以上。“泰隆”、“泰星”牌减速机双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减速机行业全部从业人员达10800人,2011年开票销售超50亿元。

3、医药及医疗器材产业。以济川药业、中丹制药、蓝韵凯泰为主体,全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20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39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拥有符合GMP标准的制药厂房近5万平方米。济川药业集团连续多年跻身全国医药企业百强行列,初步形成以中成药、化学药中的抗生素类药品为主,消化系统、抗肿瘤类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为辅的多元化格局,2011年实现开票销售40亿元。

4、船舶制造及配件加工产业。以虹桥工业园为主体,以港华、华泰、大洋、中旭四家船舶为支撑,全市现有船舶制造企业13家,另有船舶配套生产企业26家,主要生产吨位在5万吨以下的驳船、成品油轮、运输船、化学品船等,2011年开票销售实现50亿元。目前,计划总投资49亿元(生产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万箱级集装箱船)的扬子鑫福造船正在抓紧建设世界第一大船坞(长543米,宽147米,深13米,能容纳4条30万吨级船舶同时建造),年底投入生产,力争3年内销售规模达到100亿元,将成为**第一个百亿元船舶企业。

5、汽摩配件制造业。全市现有汽摩配件企业52家,规模以上企业34家,2011年开票销售达30亿元,以塑光汽车部件、幸运宝贝、华骋科技、三迪为主体,主要生产汽车发动机、油箱、儿童座椅、汽车灯具、摩托车整车及配件等产品。幸运宝贝、华骋科技等3家分别获得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

6、电子电气产业。全市现有电子电气产品企业68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4家,主要以星光发电、波瑞电气、航联、科兴、中船永志、龙溢端子等企业为主体,生产各种规格的发电机组、输变压电器、开关柜、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等产品,2011年开票销售近35亿元。星光、波瑞、航联等5家公司产品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航联、永昇等企业产品直接为直九飞机、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等配套,波瑞、航联被省认定为“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永志电子、航联分别与中船重工、中兵光电等成功实施高位嫁接。

7、乐器制造产业。以黄桥镇凤灵集团为龙头,目前共有专业乐器制造企业50多家,企业规模从5万元起不等,有2万多人直接或间接地为乐器行业服务。全年提琴产量达70万把,占全国生产总量70%,占世界市场份额30%以上,2011年开票销售达4亿元。凤灵集团建成国内最大的提琴博览馆,“凤灵”乐器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黄桥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乐器协会命名为“中国提琴产业之都”。

8、牛仔布织造及服装产业。以黄桥镇为中心、带动周边的分界、古溪、广陵、元竹等镇。全市现有纺织服装生产企业400余家,2011年实现开票销售近10亿元,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全市吸纳农村劳动力最多的产业之一。其中,以黄桥镇牛仔布织造为主,已形成织机1600台,从业人员10000多人,年加工牛仔布8000万平米生产规模。

另外,像古溪的拉丝业、曲霞的纽扣业、黄桥的液压机械制造业、张桥镇的消防器材和麻将业、宣堡镇的制鞋和绳网带业等产业,虽然起步较早,有的曾经辉煌,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能盘大做强,现在这些产业的开票销售一般在5000-8000万元之间。

(二)基本特征

1、产业集群优势初现,但龙头型、基地型大企业不多。经过多年的发展,**不少特色产业和产品,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规模,但由于缺乏完备的规划和布局,导致现有的产业集群不是靠专业分工合作占领市场,而是在同一层面上无序经营,互打价格战。这些产业虽有集群的雏形,却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缺失拥有行业话语权和能引领产业集群发展的龙头型、基地型的大企业。

2、具备了一定技术工艺基础,但自主创新能力缺乏。近年来,全市积极引进、开发了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一定技术工艺基础和良好发展前景的重大项目,但总体来看,全市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多,资源深加工、技术密集型企业少,中低档、外协配套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以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由于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不够健全,研发力量薄弱,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较低,不利于提高产品质量、科技含量。

3、培育了一批产业能人,但做大做强欲望不强。随着各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汇集了一大批产业熟练工人,也培养造就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会技术的产业能人。但不少企业负责人思想保守、小富即安,缺乏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家族式管理企业多,现代化管理企业少;作坊式生产企业多,科技成长型企业少;求稳守摊型企业多,开拓创新型企业少”,企业机制活力不能充分释放,企业发展受到严重束缚。

4、生产要素基本具备,但软实力建设较弱。经过长期的自身积累,不少企业和特色产业已基本具备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生产要素,仍难以在行业中形成核心竞争力。相当一部分负责人过分地以挤压生产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品牌建设、领军人才、研发创新等软实力方面建设不够,最终造成企业人心不齐、效益不优、销售不畅、前景不光明,长此下去,将不利于企业的快速扩张和产业的加速集聚。

二、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及重点

“十二五”期间,**的特色产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环境:世界投资看好和聚焦中国,国内制造业由南向北转移,**地处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产业基础条件具备,医药、机械电子、乐器制造等产业已初具特色,且属于国家鼓励、支持的重点产业,加上“468计划”的快速推进,都有助于全市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十二五”期间,要围绕“传统产业巩固提升,新兴产业迅速扩张,高新技术产业加速起跑,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生产力布局趋向合理”的总体思路,以全球的视野、战略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推进**特色产业的集聚、集群、集约发展。

1、坚持在空间布局上彰显区域特色。坚持按照“三城四片五重点”空间布局整体规划,围绕各自功能定位,加快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加快优化调整四大片区产业结构,推进片区与园区发展互动并进,不断提升片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东片区坚持以黄桥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乐器制造、轻工纺织、机械制造、古红旅游等产业。南片区坚持以城东工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设备、电子电气等产业。西片区坚持依托经济开发区、虹桥工业园,重点发展精细化工、船舶及配件、机电、医药等产业,实施与城区联动发展。北片区坚持以农产品加工园为依托,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交易、物流等产业。

坚持“立足当前、适度超前、留足空间”的原则,高标准实施“一区四园”中长期发展规划。经济开发区以发展现代大化工为目标、延伸产业链条,拓展高新技术领域,努力建设国家级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和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虹桥工业园加快推进扬子鑫福造船项目投产达效,努力实现船舶产业向船型差别化、技术高端化、行业领军化发展,全力推进总投资86亿元的天星洲整治开发及沿江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使天星洲在未来5-10年内打造成为支撑**沿江发展的大型现代化核心港区;黄桥工业园以省级开发园区为标准,积极规划建设中奥(**)绿色技术科技产业园,加快引进实施重大产业项目,不断壮大规模、提升层次;城东工业园立足节能环保产业,加大龙头项目开发实施和科技研发力度,促进产业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农产品加工园以雨润、百汇项目落户为契机,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加快向农产品精深加工方向发展。真正把“一区四园”打造成集科研、制造、商务和现代服务为一体的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有能量、有级别的高品质特色园区。

2、坚持在产业集群上突出特色发展。“十二五”期间,全市产品结构调整将由过去的适应性调整转为战略性调整,由对单一产品的结构调整转为产品链的调整,通过实施招大引强、政策扶持、突出品牌建设等一系列措施,着力培育减速机产业集群、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集群、油脂产业集群、船舶制造产业集群、电子电气产业集群、汽摩零部件产业集群、乐器制造产业集群、牛仔布织造及服装产业等特色产业,抓好各园区、乡镇集聚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服务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

“特色产业集群”规模总量达1300亿元。

3、坚持在乡镇发展上体现“专精特新”。依据**实际情况,“十二五”期间,各乡镇要坚持“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扶优扶强,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环境和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以“专精特新”求发展、求竞争、求实力、求质量。元竹镇要以精密铸造为发展方向,逐步改进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古溪镇要以星光发电为龙头企业,打造省级发电机组工业园区;黄桥镇、宣堡镇主要围绕旅游业着力在乐器、食品、银杏系列产品上打造**品牌;新街镇、分界镇、广陵镇、珊瑚镇主要在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上求突破;曲霞镇主要围绕粮食深加工做好延伸发展文章;济川街道办、张桥镇、姚王镇、河失镇、根思乡主要围绕减速机、电子电气产品系列化生产、延伸上出精品。

三、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的措施

“十二五”期间,要按照“突出比较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现有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着力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围绕“一个调整”,推进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转变。“一个调整”即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早调早主动,晚调就被动”的意识,及时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节奏,在保持经济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通过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一是以优化产业结构为目标,实现企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提高产业集聚度。二是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实现由政府管理、行政推动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转变,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实现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四是以实施品牌战略为重点,实现由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转变,全面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2、整合“两大优势”,形成发展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两大优势:一是区域和资源优势,二是机制和环境优势。从**的区域和资源优势来看:在长三角经济圈中,**居于连接东西、沟通南北、承上启下的节点,地处上海、南京两小时经济圈和苏州、无锡、常州、南通一小时经济圈内。**港作为国家一类开放港口,全面对外开放,已建成5万吨级通用码头及化工、建材、煤炭等10多个专用码头,江海联运四通八达。“一区四园”发展框架已经形成,产业集聚功能日趋完善,整体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另外,**岸线资源方面,拥有24.2公里的长江岸线,其中深水岸线8.8公里,是发展大型港口和大工业项目的理想岸线。江滩资源方面:8.3平方公里的天星洲经过综合整治,将形成6.3km深水岸线、10km二级岸线,可规划建设5万-10万吨级泊位25个。地热资源方面:地质勘探查明,多处蕴藏丰富的地热资源,水层在1500米左右,温度为50-60摄氏度,有一定的含硫量,非常适合开采利用。

矿产资源方面:境内全国最大的二氧化碳气田,已探明储量1000多亿立方米,出井即为液态,纯度99.9%,伴有黄金气体“氦气”,储量1000多万立方米,极具开采价值。另外全市银杏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0%以上,未来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从**的机制和环境优势来看:**作为省管县试点,工作节奏变得更加快捷、高效、灵活,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大。黄桥镇作为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已全面实施,同时配套黄桥老区扶持政策,极大地推进东片区提速发展;“工业强市、工业兴市”主导地位确立,“三城四片五重点”发展方向明晰,开放创新“双轮驱动”强势推进,优势传统产业、生产业、小微企业升级、新兴产业等发展计划全面实施,各种扶持、上争积极开展,政府机关致力于服务企业、服务园区的“高效服务活动年”全面展开,所有因素叠加,都有助于特色产业、特色企业集聚发展、快速发展。

3、抓好“三个保障”,提升特色产业的组织服务程度。一是做好一个特色产业规划。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资源优势,制定全市及各园区、乡镇(街道办)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重点,引导招商引资方向。坚持把特色产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建设一条特色产业发展的绿色通道。在行政审批、金融担保、工商税收、鼓励扶持政策等环节为特色产业提供各种便利,鼓励金融机构向特色产业及园区进行“打包贷款”、“封闭贷款”,设立政府专项资金,用于特色产业的贷款贴息和再担保,努力改善特色产业经营环境,降低经营成本,使**特色产业逐步向国际化迈进。三是组建一批特色产业自律性行业组织。协会成立之初,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服务的形式积极介入,通过引导搭桥,结成行业联盟,加强行业监督,实现行业自律,减少磨擦和矛盾,随着协会功能的完善再逐步退出,使协会成为特色产业的自治组织,有效解决和防止**很多产业存在互相拆台、恶性竞争的问题和现象。

4、实施“四大发展战略”,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打造特色经济强市,以特色产业来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围绕“468”计划,坚持不懈地推进“四大”发展战略。

一是坚持建设“大园区”。坚持突出以“一区四园”为特色产业核心区,高起点规划,选准特色定位,创新招商模式,调强发展活力,培大特色产业企业,抓好功能承载配套,实现园区间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力争到2015年“一区四园”特色产业规模总量达到2000亿元。

二是坚持发展大产业。加快化工、机电、医药等主导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产业特色化、差别化、集聚化发展。化工产业要瞄准世界500强和央企,招引一批大化工、大企业、大项目,以增量调优总量,盘活存量,促成氯碱、油脂、煤焦油化工和电子化学品等产业链的接长接粗;机电产业重点要以智能化、微型化、系统化为发展方向,通过实施战略合资合作,加大技术改造,强化科技创新等,做大做强减变速器、电子机械及器材、船舶制造及配件、汽摩配件等产业链,构建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产业制造基地;医药产业要突出生物化、绿色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和扩大中成药生产规模,加快生物医药、原料药的研发生产,提升产业档次,进一步构建以济川、中丹为龙头,集医药研发生产、医疗器械生产、医药物流经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产业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业要走本土化发展之路,坚持“绿色化、生态化、安全化”生产,加快发展粮食、油料、畜禽产品、银杏产品等产业的深度开发,实现利润最大化效应;新兴产业要坚持走人才兴业之路。重点要围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在招引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以人才和团队推进企业和产业跨越式、突破性发展。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特色产业;人力资源开发

Abstract: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es the same economical most direct intersection. The practical transform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y, the development county territory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economy, the request improves worker's quality generall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lso good for the county territory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quickly develops provides the intelligence and the technical support, promotes the county territory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sustained development effective safeguards.

key word: Vocational education; Education service; County territory economy;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前言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反作用。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经济,最重要的条件就是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因此要求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一、县域特色产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一)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载体

职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本为中心的新经济。 人力资本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国与国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技能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要发展,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关键问题。发展地方经济,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提高现代劳动者素质的教育,是生产社会化和工业化的摇篮。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的联系更直接、更现实、更广泛,具有覆盖面大、实用性强、灵敏度高、直接促进经济建设的特点。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职业教育是促进县域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区域性特别是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围绕这一主线服务。2006年5月22日,国务院西开办等六部门《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了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重点是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重大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产业。具体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又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如恩施自治州各县市在加快特色支柱工业发展、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上,重点支持卷烟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培植烟草产业的替代产业;加快电力工业发展、优质电源点和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实现稳步发展,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产业;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加工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产品创汇能力;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发展步伐;科学规划煤炭、铁、石膏、磷、硅、硒等矿产资源开发、风电开发,培植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谋划生态农业模式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壮大以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蔬菜为主的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大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把恩施州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大力发展富硒绿色食品加工业,增加优质高效的符合环境标准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特色产品等的有效供给量,增加“三农”收益,推进和带动农业产业化。在以生态旅游为主导发展绿色服务产业模式上,以建成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抓好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景区、景点及旅游线路建设,推进民族文化旅游、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着力打造以清江生态旅游、森林休闲旅游、土苗风情旅游、溶洞奇观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品牌,构筑精品旅游线路,培植壮大旅游产业。因此,职业教育要依据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目标,调整服务面向,切实解决好教育同经济结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职业教育是促进县域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促进科技转化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三)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结构变化等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它着眼于长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关心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的变革。解决好教育同经济结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方面要求经济部门强化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教育的意识,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要重视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践证明,凡是重视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企业,不仅当前经济效益好,而且有比较强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要求职业教育进一步解决好如何面向经济建设的问题,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教育理念。促进科技转化是提高生产力的关键性环节,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如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培养一大批有实用技术、能够掌握一定劳动技能和劳动知识的有用人才,成为职业教育的根本职责。

二、以县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谋划职业教育

(一)确立职业教育为特色产业发展服务的理念,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

经调查发现,目前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高级管理、设计人才普遍紧缺,高级技工和高级技师短缺;技术开发实力不足,高端研发人才缺乏,有较高实力的企业研发中心少;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缺少服务集群的工程研发中心、技术检测中心、物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及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人才。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势在必行。

1.为县域特色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渗透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形成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效益。如:依靠科学技术,优化种植业布局,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生态林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研究现代流通,构建绿色服务业体系等。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科研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研究领域重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上。围绕地方经济建设、依托特色产业、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最终目的是服务特色产业发展、提升产业规模和质量。

2.职业教育要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加强紧缺人才重点专业建设,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需求办好特色专业。如恩施州职业教育“十一五”期间的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调整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以主导产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发展面向全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大力推进特色专业、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十一五”期间高职专业由30个调整增加到40个以上,集中资源打造2~3个省级精品专业,办好畜牧兽医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新增1~2个全省教改试点专业、1个全国教改试点专业。二是统筹规划中职专业结构布局。按照“四大城镇群”、“五大特色产业基地”的产业分工要求,结合州外市场紧缺人才需求状况,充分发挥各校办学优势,优化中职教育的专业结构。重点建设养殖、生态农业、畜牧兽医、生化医药、计算机应用、汽车维修、数控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机床、电子电工、电子技术、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护理、路桥、公关文秘、酒店服务与管理、烹饪、旅游、广告设计制作等20个专业,争取其中10个建成省级重点专业。新增环境工程、模具加工、城镇规划、矿产资源等专业,适应全州经济发展及人才市场变化的需求。

企业是最了解职业岗位专业需求的。职业教育要增强专业的适用性,主动加强与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沟通,或是通过市劳动部门、企业家协会、行业协会、人才市场等组织,了解不断发展的产业经济对于职业岗位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改革,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形成“根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针对企业要求开发课程;课程满足职业,技能保障就业”的良性循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加强职业教育针对性,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实行订单培养,搭建就业平台。

(二)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培养现代农业人才大军

积极构建以县级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镇初中和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农村职业教育网络,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一是积极探索农村教育机制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办学,注重培育新型农民所需的知识技能,改变过去人人能从事农业的思想,把对农民的教育贯彻始终,切实提高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面和普及速度。二是要增强各级政府科技兴农的意识,转变办学观念,扩大农村教育投资规模,增强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要依托县级职教中心发展县级职业教育,特别是与农业生产和乡村工业相适应的初、中、高级职业教育,主要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三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构建以职业技术学校和农广校为主渠道、各种产业基地示范培训和各种短期培训为补充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鼓励引导企业投资职业技术教育,开展“校企联姻”、“校企共建”活动,聘请专家、教授到田间地头实地培训指导。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在农村初中普遍开设地方性《实用技术》课程。深入抓好继续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完善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培训相结合、政府组织与用人单位自主相结合的多层次、开放型培训网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国务院西开办等.关于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Z].国西办经[2006]15号.

篇10

问:为什么要对我省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行重点规划?

答: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有利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有利于实现区域内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有利于增强四川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我省生态类型多样,农业资源丰富,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近年来,我省在推动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比较优势和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布局尚未形成,还必须通过系统规划加快推进步伐。

问:对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进行规划必须坚持哪些基本原则?

答:一是生态适宜原则。立足资源条件,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重点规划核心区和适宜区。二是市场导向原则。立足多样化、优质化市场需求,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重点推进原则。将有限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集中用于有区域比较优势和特色的重点农产品上,抓好基地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四是产业化开发原则。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建立产业体系,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产业生产带和优势区。

问:我省规划的特色效益农业主要涉及哪些产业?

答:规划的具体产业是马铃薯、茶叶、柑橘、油菜、蔬菜(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花卉、烟叶等十大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从我省自然生态条件、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等方面分析,同全国比较具有明显优势或特色,发展潜力较大,通过3―5年努力可以做强做大到全国第一、第二的优势特色产业。

问:我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经过5年努力,建成马铃薯等十大优势特色效益农产品核心生产区和产业带,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开发,大幅度提高产品优质率、加工转化率、品牌知名度,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四川省农业产业体系,十大产业的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三强,成为全省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比如,规划中提出要将我省建成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的马铃薯产业强省和全国最大的柠檬生产基地、橙汁生产加工基地。《规划》还明确提出,到2012年,全省十大产业综合产值达到3010亿元,比2007年增加1469亿元,增长95.3%,带动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700元以上。

问:如何在推进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上做好文章?

答:一是强化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规划引导。突出优势核心区建设,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迅速由点状向带状、块状集聚,形成产业带和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创新。建立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创新投融资办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采取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创新、名优品牌创建。探索组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

三是加快研究推广核心产业发展技术。特别是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实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加工并进,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示范园区。

四是做强做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中扶持重点龙头企业,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大企业、大集团。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