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物技术概念范文
时间:2024-04-18 15:52: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植物生物技术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144-02
一、引言
高等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以及本科生素质的有效手段。对于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而言,动手实验能力是进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良好的动手实验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有效提高课程质量。在这样的建设背景下,如何使学生在基本的教学大纲、教案设计以及课程开发与创新等方面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着实增强学生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完善的课程体系机制是当前进行课程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基本课程建设解读
1.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的开设背景。园艺植物是农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园艺植物的机理组成、基因结构、育种方法以及培育手段等对园艺植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控制,从而形成一套普遍的物种培育方法,为我国园艺行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另外,通过探索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领域的具体应用,深入研究园艺植物生物的病毒脱除与检测方法。通过掌握基本的病毒脱除技术有利于减少病毒对人体的侵害,减少农业化学物品的使用,实现安全生产与技术运用相结合。
2.生物技术发展简述。一般来说,生物技术指的是利用基因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发酵技术、微生物技术以及现代生物技术制造产品的过程以及所有技术的总和。现代生物技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而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一个细小分支,由传统园艺学与现代生物技术交融而来,主要以园艺植物为建设素材,以生物技术为创造和改良对象。
3.课程体系建设创新的必要性。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是园艺植物生物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目前,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发展步伐正在不断加快,随着植物生物技术的不断更新,课程建设体系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建设中教学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按照现有的学校应用型人才规划机制,培养一批专业技能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着力打造综合性的课程培养体系,探索更加优化完善的教育教学模式是文章主要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三、《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整体课程设计
1.教学内容介绍。进入21世纪以来,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作为农林院校园艺基础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一些新型课程设计上,例如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等,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要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目前,高校的园艺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园艺植物细胞工程培养,园艺植物基因克隆技术,园艺植物组织培养与发展,园艺植物病毒脱除与检测,园艺植物基因分离与克隆以及园艺植物遗传转化载体的构建等。
2.教学目标。整体来讲,《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是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园艺植物研究有效结合的重要载体。学习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在具体实践基础上,充分了解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相关概念、研究内容、研究途径;理解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基本发展原理;掌握园艺植物生物技术的相关操作方法并能应用于社会实践,着实提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园艺植物育种的能力。具体看来,学习本门课程的具体目标是加深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的理解;能够利用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所学知识,设计一些小实验解决遇到的生产或育种等问题,为从事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3.课程整体开发与系统应用。(1)基础课程建设。《园艺植物生物技术》课程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课程,需要充足的课程时间加以学习,但是大多数学校分配的授课时间却是极其有限的。根据国家教学培养方案以及新型教育培养计划的发展要求,我校充分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经过不断地实验尝试,结合往常丰富的教学经验,将本门课程的学习时间调整为4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教学为24学时,实验课为16学时。在具体的教W实践中,由于植物遗传因子的转化与植物基因工程需要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且该课程学习周期长、操作难度大,如果只采用教师课堂讲授的方法,那么课程本身的实践性就得不到有效发挥,将会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具体理解和整体的教学效果,因此,学校采用教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另外,学校还设立了专门的文献搜集和实践讨论课程,旨在让学生们及时掌握植物生物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2)教学大纲的演变与完善。学校的课程指导大纲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建设依据。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的教育发展目标,我们对学校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一次次的改良与完善,由之前注重理论课程设计到现在的实践导向性研究,着实增加学生田间作业的机会和对相关前沿文献的阅读与讨论,旨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现代植物生物技术。
四、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优化策略
篇2
关键词:生物技术;蔬菜育种;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门高新技术被应用于改造蔬菜作物遗传特性,为蔬菜育种开辟了一条品种改良新途径[1]。生物技术应用于蔬菜育种,对育种研究工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把育种技术从宏观水平提高到微观水平,是生物技术与蔬菜育种的有机结合,具有变异多、目的性强、时间短、后代选择稳定快等优点,为培育优质高产的绿色蔬菜提供新手段。对蔬菜育种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现代生物技术在蔬菜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现代生物技术在蔬菜育种中应用是指利用生物学原理,对蔬菜遗传特性进行适当改良,获得某些适用于人们特殊需要的新品种的一种育种手段。生物技术育种主要包括细胞工程育种和分子育种等。
1.1 细胞工程在蔬菜育种中的应用
细胞工程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在离体条件下进行人工培养、繁殖或人为地使细胞的某些生物学特性按人们的意志发生改变 ,从而改良生物品种和创造新品种,加速动物和植物个体的繁殖,或获得某些有用品种的过程。在蔬菜育种中应用最早的生物技术就是细胞工程育种。目前,细胞工程育种主要包括植物离体培养、原生质体培养、人工种子、筛选突变体等几个方面。
1.1.1 植物离体培养
采用植物离体培养获得植株是快速繁殖的重要手段。植物离体培养包括胚胎、器官、组织的培养等。组织培养是目前植物细胞组织培养中应用最多、最有效的一种快速生产脱毒种苗的手段。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植物离体培养方面进行研究,目前已有40种以上植物的花粉或花药发育成单倍体植株[2]。利用离体培养快速培育纯系在作物育种中不仅可以缩短育种年限,加速育种进程,而且可以降低误选。在大白菜育种工作中,我国科学家采用常规育种与胚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在授粉后的适宜时期将幼胚取下,进行组培,促使提早萌发,尽早成苗,从而为一年繁殖多代提供了可能。1998年有学者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建立了完善的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体系[3]。
1.1.2 原生质体培养
细胞工程的核心是原生质体培养。1960年,英国人Cooking在从番茄茎尖细胞分离得到例原生质体。后来,美国Malchers用马铃薯与无叶绿素的番茄原生质体融合得到了体细胞杂种―薯番茄;法国shepard等用马铃薯与番茄进行原生质融合,得到了能结出果实的番茄马铃薯。我国科学家在蔬菜原生质体培养领域也取得很大的进展,连勇、侯喜林、司家刚等利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得到了不同植物的杂交品种。
1.1.3 人工种子
人工种子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生物学家Murashige 1978年提出的。它是指利用体细胞胚发生的特征,将能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分生组织或植物离体培养中产生的体细胞胚包埋在具有充足养分并具有保护功能的胶囊中形成的在适宜条件下能够直接在田间播种的颗粒体。人工种子的生产受外界影响不大、节约资源和育种时间。因此,人工种子技术在蔬菜育种种植中具有良好的前景。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强了对人工种子研究的重视,并将人工种子技术纳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项目,在一些蔬菜的开发应用上取得了进步。
1.1.4 突变体诱导
物理诱导和化学诱导是突变体诱导的主要手段。紫外线、低能离子、 射线、激光以及空间条件诱导等都属于物理诱导。化学诱变主要采用烷化剂类、嵌合剂、碱基类似物以及抗生素类等诱变剂进行诱导。我国在航天事业的发展,使我国诱变育种试验研究和植物的细胞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的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入列入世界先进水平,目前,许多通过航天搭载诱导突变培育的蔬菜品种已经得到广泛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2 分子育种在蔬菜育种中的应用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分子育种的研究,但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以基因工程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为主。
1.2.1 基因工程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是以植物组织、细胞或原生质体为受体系统,导入目的基因,改良作物性状的一种育种方法。该技术使育种目标更明确、操作更直接、程序更精简。目前,目前基因工程手段主要用于提高蔬菜作物抗病能力、改良蔬菜品质、提高蔬菜作物的抗逆性、培育抗除草剂蔬菜。
1.2.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目前,分子育种最重要内容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标记一般分为同工酶与DNA两种标记方法。早在,同工酶标记已经出现,DNA标记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分子标记主要应用于建遗传图谱、基因定位、作物种类和纯度鉴定、核心种质的构建与鉴定、遗传多样性的分析、杂种优势的预测以及辅助选择育种。
在国家支持下,我国一些科研院所和大学也开展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蔬菜育种中应用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比如,我国对白菜、甘蓝以及油菜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蔬菜作物测序工作的大规模展开有利地推进了蔬菜生物技术育种工作的进行。对蔬菜作物基因的定位、克隆以及优良亲本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2 现代生物技术在蔬菜育种中的应用趋势
2.1 蔬菜细胞工程育种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深化
细胞工程体系日渐成熟,细胞工程育种在新的领域中不断发现与创新,工程技术的质量不断提高。细胞工程育种在大力推广常规脱毒和快繁技术的同时,加快发展植物快繁生物反应器和光自养繁殖技术。将为种苗业带来新的变革。生产微型营养器官的人工种子可能成为最先规模化应用的人工种子技术。但是,以体细胞胚为繁殖体的人工种子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应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生产植物来源的生物产品,尽管目前仅在少数植物上实现了商业化生产,但随着植物细胞工程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完善,其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2.2 蔬菜育种在分子育种方面将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
由于新基因的不断发现和转基因作物的不断增多,因此新基因的挖掘和产权保护将会被加快,蔬菜育种的进步,仅仅依消耗资源为代价来培育新品种是不现实的。只有将传统的育种技术与生物育种技术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在育种工作中取得新的进步。因此,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的关系将会有更加紧密的趋势。随着蔬菜栽育种的进步,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的增加可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使蔬菜品种改良进入分子设计时代。
3 结论与建议
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促进了国内外蔬菜育种研究的进步。然而,我们还需做好以下研究工作:
1)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原生质体培养及细胞融合技术;
2)加强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3)加强花药、小孢子培养的研究;
4)深化植物基因工程研究。
另外,我们还要不断加强基础研究工作,并解决好基因工程与常规育种的关系,建立相关的法规和条例,并对产品安全性进行评估和监控,加强管理和监督,加大宣传力度,使转基因蔬菜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方智远.国内外蔬菜育种及良种产业化发展动态[J].种子世界,2000(6):2―4.
篇3
关键词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市场化机制;国际制度
1前言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利用植物遗传资源有目的地改良植物的性状与品质,为人类解决粮食、健康和环境等21世纪重大问题提供了诱人的前景。长期以来,人们对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主要作为技术、生态和伦理问题而得到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有关经济政策与制度方面的探讨则至今仍相当滞后。随着植物物种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因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对遗传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人类自然遗产”的植物遗传资源已逐步由公共物品转变为稀缺物品。与此同时,由于植物遗传资源分布和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水平存在明显的国际差异,尤其是缺少相应的市场化机制以及现有国际多边体系的失效,以致使物种资源相对贫乏的西方发达国家使用了地球上大部分植物遗传资源,而植物遗传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却受技术、资金等制约大都仍处于植物基因材料无偿提供者的位置。在此背景下,如何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所确立的遗传资源效益公平分享为目标,利用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建立公正、有效的国际多边体系与制度,提高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以保证全球植物物种资源的安全,实现人类对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近年来已引起有关国际组织和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探讨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基础上,以现有国际多边体系为出发点,提出未来国际制度安排的可能选择。
2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市场化机制
2.1经济价值概念与市场化界限
遗传多样性作为生物多样性的核心部分,是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与基础。与一般物品不同,植物遗传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它不仅具有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和代际共存性,而且以其稀缺性和功能不可替代性为主要特征。但人们在认识与确定植物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时,所涉及的概念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遗传信息的多样性”,而是“遗传信息的功能和稀缺性”。因为在通常情况下遗传信息的功能很少体现在某一单一基因,而是大多表现为含有多基因组合的遗传功能,所以“遗传编码功能"(geneticallycodedfunction)被经济学家认为是评价植物遗传资源经济价值和研究其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基础[1]。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资源对当今药业工业和从长远来看对农业更有实际意义的将是“遗传编码信息"(geneticallycodedinformation,下简称GCI)[2]。虽然植物遗传资源对解决农业、健康和环境等问题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人类目前认识上的局限,尤其依靠现有的基因辨认与测序技术,一种植物物种及其遗传编码信息的经济价值又是很难明确量化的。根据Munasinghe[3]和VonBraun[2]等人的研究,植物物种与遗传资源的理论经济价值可借助下图(资料来源:文献2和3)所示来分类与评价。
图1植物物种与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分类
Fig.1Economicvalueofplant-geneticresourcesanditsclassification
值得注意的是,图1在构划出植物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及其细分的同时,也显示出植物遗传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市场化可能与界限。如果将市场化机制作为植物遗传资源分配的手段,其作用与意义在图中将从左到右递减(参见文献2)。同时,植物遗传资源的缩减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会造成在上图中所示的“可利用价值”与“不可利用价值”之间的冲突,如果植物遗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后者产生负面效应。这种效应不仅关系到遗传编码信息市场化交换方案的设计,而且涉及到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后将可能对资源保护产生的消极影响。因此,如何消除因遗传资源市场化对保护在经济上没有利用价值的植物遗传资源的不利影响,将是制度安排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2供求趋势与保护效应内部化
从全球范围内看,植物遗传资源与遗传编码信息的供给,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保存在各国及国际农业与生物研究机构的基因库里的“离位”样本材料(ex-situaccessions);二是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原产地栽培植物及其野生近缘,即所谓的“原位”样本材料(in-situaccessions)。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至1996年,全世界保存在基因库内的植物遗传资源共达200多万样本材料,其中大约有60万样本材料属于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并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监管之下[4]。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植物遗传资源和GCI“原位”样本材料的供给因野生植物和原产地栽培作物的不断破坏而明显减少,而其原因又是十分复杂的。除了自然力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干扰,长期以来植物遗传资源被视为可自由获取、非排它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化体系和与此相联系的保护制度与组织的失效,从而造成植物遗传资源利用上的掠夺和保护上的积极性下降[5]。
在植物遗传资源供给减少的同时,随着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辨认与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信息体系的日趋完善,将使GCI获取与保存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其结果是部分地减轻了因物种多样性破坏而引起的GCI供给短缺程度。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未来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交换价格的上升幅度可能比预计的要小。另一方面,植物遗传资源的需求却因生物工程技术在农业、医药、环境等领域应用的进一步扩大将呈急增的趋势。可以预见,在短期内,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遗传资源的经济价值将因多样化需求而提高。但从长远看,尤其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将有可能使原生植物物种对植物与农作物育种的重要性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
由于世界各国拥有的植物遗传资源的数量与保护程度以及生物技术水平的不同,以致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成本和效用也具有明显的国际差异,并由此进一步形成因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或破坏而产生的外部效应[6]。如果从一个国家范围内考察,该国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会形成社会(或私人)成本和与此相应的社会(或私人)效用。如果该国拥有的植物遗传资源被其它国家的科研机构或生物技术企业无偿地获得并用于农业、药业等领域的开发与应用,那么这个国家所保护的植物遗传资源还具有国际效用。在一个国家内,私人投资于植物遗传资源保护而产生的效用与该国的社会效用之间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私人投资的目标大多并不在于促进植物遗传资源在非直接利用价值方面的保护。因此,如果从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所产生的社会效用来看,私人投资则是次优化的。与此同时,如果一个国家所保护的植物遗传资源具有国际效用,并且其保护行为没有得到任何补偿,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也会诱发该国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的下降。对此,一个典型例证就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建立了一些在国际农业研究顾问委员会(CGIAR)监管下、作为“准公共物品”的植物遗传资源基因库。
从经济学意义上分析,若一个国家的植物遗传资源同时具有国内效用和国际效用,则在该国遗传资源保护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用之间将可能出现3种不同的理论均衡:国内私人均衡、国内社会均衡和国际均衡(参见图2,作者根据文献2更改)。这3种不同的均衡状态反映了该国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程度的差异性。
图2不同均衡状态下植物遗传资源的优化保护水平
Fig.2Optimalprotectionlevelsofplant-geneticresourcesunderdifferentequilibriumsituations
从图2可以看出,如果这个国家对植物遗传资源采取有关保护政策与措施,在以期实现资源保护量为Qns的同时,还要达到国际优化水平Qg,则需要国际社会或有关资源受益机构采取相应的经济支持行动,因为在大于资源保护量Qns点时,该国资源保护的边际社会成本已超过边际社会效用。为了使该国的资源保护量达到国际优化水平Qg,国际社会或资源受益机构所采取的措施应该是,要么使该国植物遗传资源保护者或机构有权参与其资源利用效益的分配,向该国转移一部分因利用其遗传资源产生的国际效用,实现遗传资源保护效应的“内部化”;要么向该国提供至少相当于图中面积为BCE的补偿资金,在经济上对该国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行为进行补偿。只有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效应实现内部化或得到补偿的情况下,该国的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水平达到Qg在经济上才是合理的,并有助于保持或提高该国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因此,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效应的“内部化”或“补偿”机制应该成为探索公正、有效的国际保护与利用制度,实现全球植物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
3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国际多边体系与制度创新
3.1完善国际多边体系——制度创新的出发点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际上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方面已形成两种基本制度:一是对基因尚未改良的植物物种资源如野生品种和农民种植的原生植物作为可自由获取物品来处理;二是对作物新品种承认育种者权利的“知识产权制度”。例如,1961年制订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协定》(UPOV)就是以保护植物育种者权利为目标,规范新品种交易行为的国际性文件。此后,有关植物新品种的专利权制度得到确立并逐步扩大品种范围。这种专利权制度甚至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文件之一《知识产权贸易》(TRIPs)中也可找到有关条文。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至今已有175个国家签署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是一部对生物多样性和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深远意义的国际性文件,它在主张各国承担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义务的同时,强调了所谓的“遗传资源效益的公平分享”
原则[7]。199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粮农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承诺》提出的“农民权”概念[8],则在肯定农民对“保护、改善和提供植物遗传资源”所作贡献的同时,主张农民也应该有权利获得一部分的“资源保护效益”。1996年在德国莱比锡有150多个国家参与、以植物遗传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世界行动计划”,已视为各国承认原产植物品种价值和承担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义务的开始。为全面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有关法律的文字与精神,1999年5月在北京召开了有数十个国家参加的有关植物遗传资源共享的国际会议。该次会议制定的《关于遗传资源取得和利益分享的植物园共同政策准则》,提出尊重各国对其遗传资源的,维护资源原产国和其他各级各类资源托管者的利益,并强调建立和完善遗传资源效益的分享机制,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植物遗传资源提供鼓励和帮助[9]。在这些国际多边协议与文件中,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还存在以下4个主要问题:①植物遗传资源的国家所有权;②植物遗传资源的获取方式与条件;③植物遗传资源效益在“遗传资源所有者”与“遗传资源使用者”之间的公平分享;④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提供国际资金支持。
如何完善已有、但在内容上又未能充分体现经济激励机制和在法律上还未具有真正约束力的国际多边协议,将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种挑战,也是全球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在未来的国际多边体系中,必须明确地承认植物遗传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关注各资源所有国和有关机构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尤其是按照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所确立的“遗传资源效益的公平分享”原则,处理好资源所有国与资源利用者之间的资源效益分配问题。在此,要充分体现出全部参与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国家或机构都应是受益者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参与者之间在利益分配上是均等的。所以,以何种方式实现遗传资源效益的公正、合理分配将是完善国际多边体系的中心议题。如果在协议中未对利益分配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及时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纠纷,则会容易导致国际多边体系的失效或解体。此外,在制定与实施国际多边协议时,应考虑植物遗传资源利用部门如农业与医药工业之间存在的产业差异性,尤其是植物育种企业从事其产业活动的特殊性。植物育种企业应该与生物技术工业企业有不同的制度性环境,生物技术企业可以在竞争条件下与资源拥有国政府或机构达成获取、利用与开发植物遗传资源的双边协议。
3.2制度创新的可能选择
在完善现有国际多边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遗传资源效益的公平分享原则,国际社会应该考虑建立国际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从而为体现资源所有权和实现资源保护效应的“内部化”提供必要的制度性条件。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应设计为资源供给者与需求者实现资源交换的中介机构,它提供有关来自原产地国家的特殊植物遗传材料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需求等技术经济信息。“交易所”的服务要以植物遗传资源供求双方在资金补偿、技术合作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达成双边协议为目标,充分考虑到以不同资源开发为目标的供求双方之间的交易成本与效益,以降低正处于培育中的植物遗传资源市场的不确定性。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的建立与发展必须以资源所有权得到充分保护、以GCI为基础的遗传资源功能价值得到明确确认为基本条件,同时又有赖于资源使用者的生物技术进步和最终产品市场的发展,以及必须避免因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交易使物种资源的长期、潜在的经济价值转化为短期的商业利益。
值得指出的是,在目前尚缺乏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市场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利用《生物多样性公约》履约金建立的“生物多样性基金”,不仅可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植物遗传资源提供特别项目资助,在经济上对遗传资源保护国进行一定的补偿,而且还可以起到“风险资本金”的作用,促进有关机构对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投资。因此,“生物多样性基金”的这种基本功能最终将有助于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形成。但是,考虑到全球植物遗传资源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国际基金机制应该有一明确、公开的评价方法和控制计划,以便在实施中充分发挥国际基金的使用效果。
对在经济利用价值上尚未明确的植物遗传资源,可通过“生物多样性合作社”的方式,以建立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补偿机制。与农业合作社类似,“生物多样性合作社”可以设想为植物遗传资源效益与谈判主体相结合的一种垂直型联合组织。在这种合作方式中,资源所有者向资源利用者提供遗传材料,并对植物遗传资源开发利用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收入拥有一定的比例,实现遗传资源效益的补偿。补偿标准可根据植物遗传资源的数量、意义、濒临灭绝程度和保存与开发价值,以及原产国的经济收入水平等方面协商加以确定。随着这种合作方式的逐步制度化,将可使之逐步培育发展成为“低级的遗传资源市场”。
4结束语
随着野生植物和原产地栽培作物的不断减少和因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对遗传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植物遗传资源正由以往的公共物品转变为私有物品,它预示着以“遗传编码信息"为基础的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逐步形成。按照《生物多样性公约》,承认植物遗传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和坚持资源保护效益的公正、合理分配,完善和建立有效的国际多边体系与制度,将有助于提高世界尤其是各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以保证全球植物遗传资源安全,实现人类对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植物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不应再把自己置于遗传基因材料无偿提供者的位置上,而是应在做好本国植物遗传资源及其分布的确认等技术性工作、关注国际生物技术与市场信息、加强遗传资源出口管制、完善国家关于遗传资源的法律法规等制度性条件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积极开展以“参与”或“补偿”方式为基础的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为本国植物遗传资源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以提高本国的遗传资源保护能力和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VogelJH.GenesforSale:PrivatizationasaConservationPolic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4.
2VonBraunJ,VirchowD.PflanzengenetischeRessourcenzwischenAngebotundNachfrage:EntwicklunginstitutionellerRahmmenbedingungenfuerKonservierungundNutzung[J].BerichteueberLandwirtschaft,1998,B(76):74~86.
3MunasingheM,LutzE.EnvironmentEconomicsandValuationinDevelopmentDecisionmaking[C].EnvironmentWorkingPaperNo.51,WorldBank,Washington,D.C.,1993.
4FAO.TheStateoftheWorld''''sPlantGeneticResourcesforFoodandAgriculture[R].Rome,1996.
5CowenT.TheTheoryofMarketFailure:ACriticalExamination[M].GeorgeMason,UniversityPress,Virginia,1988.
6CervigniR.TheEconomicsofBiologicalResourcesandofTheirDiversity[M].BtasenoseCollege,UniversityofOxford,1992.
7UnitedNations.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R].InterimSecretariatfortheConventiononBiologicalDiversity,Geneva,Switzerland,1994.
篇4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生物;生物技术;现实生活
多媒体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将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比阅读枯燥乏味的文字更有新引力。初中生学习生物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不仅仅是了解生物技术的本质,主要是学习运用了生物学的哪种原理,从而加深对初中生物的认识。
一、根据教学内容巧设教学材料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自由度极高,因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变,灵活制作各式各样的演示文稿,为学生带来清晰直观的教学体验。合理的教学材料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图片和视频插入其中,从多方面展现初中生物技术知识。在设计教学材料时,教师可适当利用互联网资源,从中获取音频和视频资料,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材料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初中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全面学习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嫁接是农业中使用最广泛的生物技术。教师可以让学生看一些嫁接过程的视频,或者植物嫁接处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嫁接的含义;嫁接在农业中的应用还主要体现在果树上,通过对优良树种的嫁接大大缩短培育时间,使果子尽快成熟,促进果树的生长。这方面的教学可通过动画来实现,简短的动画能将果树嫁接后的快速生长过程演示给学生,嫁接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纪元。嫁接除了农业中应用广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见到。教师可通过演示文稿为学生举例说明,比如盆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嫁接技术应用的认识。
二、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出知识
生物技术的研究是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得出的结果,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进行教学能使学生了解到生物技术的原理,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学习生物知识的一些方法和技能。在学生观看演示实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观察和记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演示实验教学前,教师可先让学生看一些关于实验中所应用的生物技术的相关材料,从而对实验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升他们对生物技术的认识。以益生菌的发酵演示实验为例,益生菌的发酵在酿酒文化中应用广泛,教师可结合课内和课外教学,在演示文稿的准备阶段,将课本中的发酵知识插入到演示实验之前进行教学,随后将用显微镜观察到的霉菌和酵母菌的结构图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通过霉菌的结构引导学生分析霉菌生存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将实验演示视频播放给学生,学习酿酒的原理和过程,进而了解生物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演示实验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进行知识拓展,比如在视频后加一个提问气泡: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建立在发酵的生物技术基础之上的?让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生活中蒸馒头用的酵母粉、平时喝的酸奶都是生物技术的应用。
篇5
【摘要】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文章探讨了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引入其它学科的前沿动态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思路,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适应知识的更新和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药用植物栽培学; 科技发展动态; 前沿知识
《药用植物栽培学》(culture of pharmaceutical plant)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稳产、优质、高效为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1]。这门课程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昆虫学、病理学和中药学为基础,借鉴了农业、林业、园艺等栽培植物的技术和措施,成为自成体系的学科[2],为人类的防病、治病和保健生产优质的中药材。因此,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在于:由于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物种减少,导致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日趋减少,甚至有些种类濒临枯竭,所以,今后的中药材在相当长时间内主要来源于人工栽培,尤其疗效显著需要量大的药材更是如此。这就需要培养从事药用植物栽培的人才,生产出栽培规范化、质量标准化的优质中药材。
为达此目的,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在原有的课程内容体系基础上,引入近年来的科学进展和高新技术新成就,以便拓宽课程体系的广度和深度。
1 结合gap标准化种植知识,了解相关法令法规
药用植物的栽培比普通农作物的栽培要求高,要符合gap标准化种植,对中药材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材质量“稳定、可控”,保障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措施[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通过革新栽培技术,获得高产量、高质量、低农药和低重金属残留的原药材。同时,补充学习国
家出台的中药质量管理规范内容,包括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中药提取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管理规范和与药用植物栽培直接相关的法令法规,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科学研究过程中增加相关的规范意识和法律意识。
2 结合现代农业技术,扭转学生错误观念
针对学生认为药用植物栽培就是简单重复大田、林学、园艺等植物的栽培经验,没有科技可言这种状况,将现代农业技术引入到课堂中,提高学习积极性。
2.1 增加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和理化防治的内容在药用植物栽培管理过程中,如何控制病害、虫害和草害,是提高中药材的产量、保证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在讲授药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时,除介绍一些常用化学药物防治方法外,同时强调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的重要性,旨在尽量减少药用植物中的农药和重金属残留。例如:利用植物之间的对等效应[4,5],间、混、套作种植一些具有防病虫害作用的植物;使用天然植物型农药;利用天敌或一些致病真菌防治害虫;利用紫外线诱杀害虫;利用辐射或性激素干扰害虫等措施,均可达到不使用农药、无残留、生态和谐的目的。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对于病虫害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同时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2 增加节水农业的相关内容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贫乏的国家,尤其在某些久负盛名的地道药材产区更是如此,为此,在讲授灌溉的内容时,引入节水农业[6,7]的概念,包括工程节水、农艺节水、节水基因型筛选、植物精量给水、区域智能化给水技术等。同时重点介绍了以色列的滴灌技术和澳大利亚的局部根区变干给水技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新型灌溉技术以及技术改进后对于产品质量的改良效果。
2.3 增加生物入侵与防治的内容在药用植物引种和驯化的过程中,要做好植物材料的检疫。从国外或外地调运种子、种苗时,
必须经过检疫,在确认无检疫对象和主要病虫害后,方可调运。近百年来,由于没有入侵生物检疫的概念而人为或无意引进我国的新物种非常多,对我国的生态和经济都造成极大的损失[8,9]。这些实例能使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外来物种可以改变生物的种群、群落甚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隐藏着巨大的威胁。外来植物一旦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因此在学习和生产过程中必须形成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
2.4 增加绿肥和菌肥的内容在药用植物栽培时,结合间、混、套作种植绿肥[10,11],不但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腐殖质含氮量、提高土壤肥力、药用植物品质和产量,而且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同时可以通过绿肥饲喂牲畜“过腹还田”、或放养蜜蜂生产蜂蜜,达到提高经济收入的目的。利用菌肥[12,13]则可以通过菌肥中的微生物生命活动,改善作物的营养条件,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参与养分的转化,促进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分泌激素刺激作物根系发育;抑制作物有害微生物活动,利于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
3 结合生物技术,开拓药用植物栽培新领域
无土栽培、细胞的工业化生产[14,15]虽然属于生物技术范畴,但可以引用到药用植物栽培,生产中不但可以打破土壤栽培的连作障碍,节水、节肥、省工,还可以在不适宜于一般农业生产的地方进行药用植物种植,避免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和工业污染,生产出符合gap标准的药材。在授课过程中添加这些方面的内容,会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其中的技术所在,思路更加开阔。而脱毒快繁、细胞融合等技术也广泛应用到药用植物生产研究领域中。目前,蜜环菌、紫草、人参的细胞悬浮培养、地黄的脱毒苗、曼陀罗和百合等的花药培养、桔梗的多倍体培育以及一些转基因药用植物的培育均取得成功,为药用植物栽培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4 结合中药质量检测技术,增强中药质量监控意识
药用植物引种栽培不单单以成活为目的,同时要求能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一定产量,而且药效成分、含量以及医疗效果达到药典要求,因此需要与中药质量检测技术相配合[16,17]。通过补充该课程的相关发展动态,使学生了解有关中药质量状况、中药质量控制的思维方法与发展趋势,增强质量意识,明确“药材好,药才好”的相关性,为今后从事药用植物栽培、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规范化管理等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5 结合实践教学,培养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
《药用植物栽培学》以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知识为课程基础,同时又要求与实践相结合。由于现在的学生真正接触农事活动的机会非常少,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周的百草园内种植实习[18],可以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中药相关的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增强专业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习之前,要求学生提前查阅资料,结合前沿的技术,自行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试验,在实习和观察的过程中,记录相关试验结果,分析和讨论一些栽培管理措施对于药用植物的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加深学生对《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理论理解和感性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配合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6 激发学生自学兴趣,主动学习多学科前沿知识
在《药用植物栽培学》的学习中,不但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到目前科技发展前沿,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同时结合课程论文,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了解更多的相关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将前沿知识与药用植物栽培结合起来。例如,有的同学设计了太空药用植物种子,将gps、rs和gis技术与药用植物栽培结合,或结合生物技术生产超级人工包衣药用植物种子,通过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查找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加课外知识,逐渐重视药用植物栽培的技术性与重要性。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穿插药材生产、农业生产、生物技术的前沿知识,同时增加药物知识、医药最新动态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介绍,可以让学生将理论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将单一的专业课程与其它学科相联系,不但缩短了对药用植物栽培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时间,能够快速进入实际应用,而且使学生系统掌握了中药专业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动机和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课程结束时学生调查结果反映良好,满意度高。对《药用植物栽培学》进行教学改革,符合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的发展需求,能够尽快为我国中药gap标准化种植培养优秀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切实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郭巧生. 药用植物栽培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1.
[2] 程惠珍. 论药用植物栽培学科的发展方向[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5, 19(1): 9.
[3] 程惠珍. 优质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建立及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研究[j].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0, 2(2): 19.
[4] 李宝平,苏仙绒. 试谈植物相生相克效应的应用[j]. 运城高专学报,1999,4:23.
[5] 方绮军, 傅 昀, 程世清. 植物之间生化他感作用的研究及其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 14(2): 206.
[6] 许迪, 高占义. 农业高效用水研究进展与成果回顾[j].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6(3): 199.
[7] 郎旭东, 许宝明, 贾凤英.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j]. 地下水,2001,23(1): 82.
[8] 章承林, 李春民. 园林植物引种与生物入侵探讨[j]. 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1): 7.
[9] 汪官余,姚维志,于孝东. 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的原因及解决对策研究[j]. 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1: 15.
[10] 许冬梅. 扩种绿肥的重要性及发展对策[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 54.
[11] 陈泽美. 发展绿肥生产是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措施[j]. 耕作与栽培,1995,4: 37.
[12] 李海云,王 静,吕福堂,等. 生物菌肥发展现状与展望[j]. 土壤肥料, 2008,10: 53.
[13] 王素英,陶光灿,谢光辉,等. 我国微生物肥料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3, 8(1): 14.
[14] 赵树进,陈 念,韩丽萍. 药用植物生物工程技术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 1692.
[15] 黄玉吉,陈义挺,陈菁瑛. 生物技术在中药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j]. 福建农业学报,2008,23(1): 100.
[16] 邓少伟,贺 强. 中药质量标准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和建议[j]. 中国药事,2006,20(9): 566.
篇6
[关键词] 云南 生物资源 生物经济
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最基本条件。人类社会从采集、狩猎经济发展到农耕经济,再到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在此历程中,人类的数量不断膨胀,世界的资源不断消耗。当前经济发展靠矿产资源硬撑,底气显得有些不足。21世纪初,专家们在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提出了生物经济。以主题为“云南经济―资源―发展战略”的2007年云南论坛在昆明成功举办,云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黄毅首先在会上发言,强调云南要利用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生物经济,随后专家们对云南经济类别进行识别,认为云南仍属于矿产资源依赖型经济,同时论证了云南矿产资源明显不足,矿产资源“瓶颈”将抑制云南经济新的增长。为此,结合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发展生物经济,为云南经济发展寻找新出路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生物经济的界定
生物经济源于1953年,以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为标志。 “生物经济”一词是在2000年由斯坦・戴维斯和克里斯托夫・迈耶正式提出,他们并未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2000年以来我国专家、学者对生物经济进行了研究,不同的学者给生物经济赋予了不同的概念。林文雄等将生物经济定义为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将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袁清昌提出,生物经济是指生命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切经济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其他经济活动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高翔、刘明河认为生物经济是指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所形成的高科技经济。邓安心认为生物经济是以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为基础的、建立在生物技术产品和产业之上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网络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除以上观点,还有人认为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上的经济。不同的学者对生物经济有不同的认识,但可以总结出生物经济大致包括两方面内涵,其一,生物经济是一种依赖于生物资源的经济,生物资源是生物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其二,生物经济是一种依赖生物技术的高新技术密集型经济。总之,生物经济正在不断地走向成熟期,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将随实践而不断加深。
二、云南发展生物经济的条件
1.最丰富的生物资源基地
云南既是古热带植物区系和泛北极植物区系的交汇点,也是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和东亚植物区系的交汇点,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丰富。云南既有华东、华中、华南、华北、西北、东北、西南等相同的生物种类,也有俄罗斯、地中海、澳大利亚等地区的物种。云南有高等植物1.7万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的一半以上。脊椎动物中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五大类群,云南有1704种,占全国同类动物的55%。昆虫已见名录的有100500多种,占全国的40%。国内外已记录的微生物种类,大多数在云南都能找到。丰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资源为云南生物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全国最大的生物基因库。
2.较完善的生物研究体系
长期以来,云南一直致力于优势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已建立了较完善的生物科研开发体系,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队伍,在全省149个独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中,有76个从事生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工作。1992年昆明建立了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除此之外,云南高校设有生物技术专业,建有国家级重点生物实验室。因此,云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物技术产业化基础。
3.良好的政策支撑条件
1994年以来,云南实施了“18工程”, 1999年云南邀请国内39位两院院士和学者共商“绿色行动计划”,提出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绿色资源,最终要将云南建设成 “绿色经济强省”,提出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中华生物谷”。云南“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云南要在“十一五”期间形成以生物资源为原料的非烟草加工产业群,把医药制造、林(竹)纸一体化、特色食品作为突破口,并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云南省政府重视生物资源在云南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为以后制定更有利于云南生物经济发展的政策奠定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1.生物资源保护面临挑战
云南许多珍贵物种分布于云南边缘地带,这些地带科普率低,群众不知道哪些是濒危物种,随意捕猎、屠宰和出售野生动植物,使有些物种已灭绝、有些物种正面临灭绝。另外,人们受短期利益驱动,超限度采挖、捕猎,使很多物种的自然更新、繁殖能力难以跟上人们的私欲,使得一些物种的种群数量下降。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可再生,将从生物基因库里永远消失,影响生物经济的发展。生物资源保护需要资金、技术、人力等作支撑,在未解决人工栽培或饲养前,一朝一夕并不能做好此项工作。因此,云南发展生物经济面临生物资源保护的巨大挑战。
2.生物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云南已建立了较完善的生物研发体系,但研发体系仅是反映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侧面,不能完全反映技术的深度和广度。当前云南生物技术水平总体上较低,主要表现为:(1)动物、植物、微生物研究不平衡,对植物的研究较多,对动物、微生物的研究较少。(2)区域生物技术水平不均衡,云南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多集中于昆明市的各类生物研究所和高校,研究中心选址与生物资源分布不匹配。(3)生物技术仅限于为数不多的物种,云南省生物技术研究仅涉及到的物种,仅是云南成千上万的物种中的一小部分。一个物种就能形成一个产业,可云南以一个物种形成产业规模的仅有烟草和茶叶。因此,云南生物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有待提高。
3.面临边缘化和挑战
种种迹象表明,云南生物经济面临边缘化和对手挑战。我国成功举办了两届“国际生物经济大会”,云南均未获得举办权;国家发改委认定了三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昆明在第三批才得到认定;“国际生物经济大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云南能否在2009年获得这次会议的举办权是个未知数,在以后几年里,国家可能会增加更多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云南的其它州市能否得到认定同样是个未知数。因此,云南生物经济发展正面临边缘化以及对手的挑战。
4.重视程度不够
1999年云南提出要花10年左右的时间,将云南建设成“绿色经济强省”,在云南建立一个“中华生物谷”,但时至今日,云南还不能算一个 “绿色经济强省”,“中华生物谷”也未能见其雏形。除了技术和资金障碍等因素外,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够可能是未能实现目标的原因。学术界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术探讨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是有关云南发展生物经济的文章甚少。因此,云南生物经济发展,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已经有所重视,但重视的程度不够。
5.缺乏高素质人才
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命科学知识和生物高新技术的基础上而发展的。人才是知识和技术的载体,高素质人才的多寡,影响生物经济发展的前景。云南教育水平低,基础研究滞后,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引进。因此,云南总体上高素质人才缺乏,制约着云南生物经济发展。
四、建议
1.重视生物经济,提到战略高度层面
20世纪是由物理学和化学主宰的世纪,21世纪将由生物学主宰世纪,生物知识和生物技术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生物经济前途不可限量。目前世界各国政府都已初步认识到,人类社会经历了采集狩猎经济、农耕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四个发展时代后,正迎来生物经济发展的机遇期。云南能否把握这次机遇,依托生物经济在21世纪崛起,关键在于云南各界能否高度重视生物经济的发展。当前云南各界要以超前的眼光趁早抓住生物经济时代来临的机遇,传承“绿色经济强省”的建设,实施“生物经济崛起战略”,将生物经济提到云南未来几十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层面。
2.加大生物资源保护的力度
当前云南许多物种正在面临着灭种威胁。云南必须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具体措施为:(1)加快云南省国家级野生生物种植资源库的建设步伐。2004年国家发改委批准,由昆明植物研究所作为法人单位,建设中国首座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成后的资源库将收集保存1.9万种物种资源,当时预计用10年~15年完工。但如能提前完工,将赢得时间保留更多物种。(2)在生物资源保护中强调以人为本,树立“生物资源保护为人民、人民共同参与生物资源保护”的思想。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对珍贵生物资源分布地周边的人们,在生活上给予补助,在经济发展上给予政策优惠,引导他们从长远思考问题,既促进人的发展又有效保护生物资源。(3)尽快建立“生物资源保护法”。生物资源作为国家的财产应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对个人或团体破坏生物资源,要让其承担法律责任。(4)提高科普率。包括提高人们对珍贵稀有生物资源的识别能力以及 “生物资源保护法律”的普及率。
3.提高生物技术,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
当前云南发展生物经济的技术水平较低、人才较为欠缺,不能满足生物经济发展的需求,应注重生物技术自我研究与引进,注重人才的自我培养与引进。
在技术上:(1)要加大生物技术的研发力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有条件的企业申请专利技术。(2)要结合生物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引进国内外尖端技术、先进技术、中间技术和适用技术等。
在人才上:注重人才自我培养,由政府牵头,使云南高等院校与云南各类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合作,在现有生物专业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些理论性强、技术含量高的生物专业,并扩大专业招生规模。注重人才引进,动态地分析云南生物技术空缺的岗位,把眼光放远于全球,引进适用型人才,通过自身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以增加人才总量,逐步满足云南发展生物经济的需求。
4.争取生物经济发展的机会
21世纪的今天正处于生物经济发展的机遇期,谁把握这次机遇,谁就赢得经济的发展。为使云南不落伍于全国其它省区,云南要以自身的资源优势争取各种有利于生物经济发展的机会。云南应积极争取各种生物经济会议的举办权,如2009年的第三届“国际生物经济大会”的举办权。云南的其它州(市)应积极申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尤其是生物资源丰富的州(市)要做足充分的准备,尽早成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刘清峰:培养新兴的主导产业―生物经济.华东经济管理,2005,(4)
[2]林文雄黄立洪等:初谈生物经济.福建农业科技,2000,(增刊)
[3]袁清昌:关注生物经济发展生物产业.科技信息,2001,(1)
[4]高翔刘明河:21世纪―生物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师,2001,(4)
[5]邓安心延吉生:谁将取代信息经济,知识经济还是生物经济.全球科技望,2001,(1)
[6]编者:把握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光明日报,2005~03~29,(6)
[7]云南资源大全编委:云南资源大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8]云南生物资源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云南省电子政务门户网站
[9]李业荣孙海清:云南生物资源开发创新问题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3)
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生物词汇;高词频;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3-0155-03
Abstract: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plays the role of subgrade in biology study in the future. Teaching material,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s based on course. The author obtain four copies of electronic Uyghur's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ical teaching materials' content by scanning and neatening. Then use statistical software statistics the words and its frequency in four copie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fter that, get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from them by manual statistics, choose the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with high frequency, refer to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published in 2011, analysis the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xtbooks in line with the degree of knowledge points through the word frequency of professional vocabulary,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yghur language,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four copies in Uyghur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materials; Biological vocabularies; High frequency; Curriculum standard
生物学科是初中阶段重要的课程,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专业词汇及应用状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现有教材是否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要求。
笔者通过对纸质版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进行扫描和整理,得到电子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得到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和词频,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书编纂办公室审定的生物词典,经过手工处理从中提取出生物词汇,对提取出的生物词汇进行词频统计,从中选取高词频的生物词汇,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分析现有教材中的专业词汇是否符合教育部课程标准规定的初中阶段重要知识点,然后结合维吾尔语言的特点,对现有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
1 概念界定
本研究中的生物词汇是指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出现的生物学领域的专业词汇,是笔者参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词书编纂办公室审定的生物小词典(该生物词典中包含中学教学的生物专业词汇),从获得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所有词汇中筛选得到的。
本研究中的词频是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词汇、生物词汇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生物词汇词频的高低反映着其在教材中的重要性,并且,其重要程度与它在教材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因而,本研究通过选取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高词频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分析与之对应的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要求进行了比较,从而推断出现有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的符合程度。
2 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在课程内容方面,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每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科学探究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层次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细胞的知识,初步学习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细胞的方法和技能;生物与环境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物圈等概念和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存需要的条件,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粮食作物,蔬菜,瓜果,花卉等知识;生物圈中的人这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体的器官,组织,结构,系统,各大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部分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动物的运动形式,动物的行为,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等知识;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人的生殖发育,动物的生殖发育,植物的生殖,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等方面的知识;生物的多样性部分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等知识;生物技术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微生物及其分类,发酵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知识;健康地生活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有关青春期生理和保健,传染病和免疫,医学常识等知识。
3 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词汇的词频统计与分析
本研究的语料来源于维吾尔文初中生物的四册教材。笔者首先对纸质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的四册教材扫描和整理,得到电子版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由于OCR文字识别软件不完备等原因,使得获取的电子版教材文本中存在错误和缺失现象(扫描后的语句不完整,字母有遗漏、错写等),因而,需要对语料中的错误和缺失的信息进行手工处理。处理完成后,再使用统计软件统计四册电子版教材中所有的词汇及其词频,由于维吾尔文中存在词缀和时态等问题,还需要对同一词的不同时态、不同词干的表达方式进行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词汇及其词频的统计和汇总,最终得到了教材中所有词汇以及生物词汇和词频的统计结果。对于复合生物词汇,其词频是对已有的电子版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的文本语料进行手工统计得到的。统计时是将生物词汇的词干作为标准来进行的。
3.1 生物词汇统计
本研究中,笔者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总量和生物词汇数量进行统计,得到生物词汇在所有词汇中所占的比例,统计结果如下:
从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生物词汇数量约占词汇总量的15.1%,其中七年级上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5%左右,七年级下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6%左右,八年级上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5.8%左右,八年级下册中生物词汇数量的比例在13.3%左右。从比例分布上来看,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词汇相对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四册教材中。
3.2 高词频生物词汇对应的知识点分析
笔者对维吾尔语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词汇进行了各种校对、筛选处理,得到维吾尔语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4000多个生物词汇,对所有的生物词汇进行分析比较耗时且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因而笔者从四册教材的生物词汇中分别选取了词频最高的20个生物词汇,共80个高词频的生物词汇作为样本,分析得到教材中与之相对应的知识点。
以下是选取的样本生物词汇和频次:
由以上高词频生物词汇分析得到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如下:
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由以上知识点分布图可以看出:
1)七年级上册教材所有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细胞,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生物圈、生物、环境、生物的种类、生物体、细胞、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组成部分以及绿色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水、空气、光)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三部分内容。
2)七年级下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血,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人体器官、人类生存需要的环境(水、空气)、疾病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圈中的人这部分内容。
3)八年级上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动物,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生物的几大分类(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对应课程标准中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这三部分内容。
4)八年级下册教材生物词汇中词频最高的是疾病,对应的生物学科知识点主要是人与动植物的繁殖、繁育以及人体健康(疾病,传染病),此外还包含基因、染色体等,对应课程标准中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健康地生活这两部分内容。
从总体来看,四册教材中的高词频生物词汇中都包含水、环境和人,充分说明了水这个概念在整个初中教材中的重要性,符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水是万物之源,任何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这一概念的要求;生物的生存需要赖以生存的环境;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万物。
由知识点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存在不完善之处:(1)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细胞这部分内容属于微观层面的知识。对于刚接触生物知识的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和接受。(2)七年级下册的主要内容是人体器官,八年级上册跳转到生物的几大分类等,到八年级下册又跳转回来,学习人体疾病和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使得这两部分关联性较强的知识点没有很好地衔接。
4 结论及改进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词频统计,从中选取部分高词频生物词汇进行分析,得到教材中与之对应的知识点,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笔者得出如下结论:
1)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词汇相对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四册教材中,每个学期需要学习的生物词汇总量基本相同,有利于知识的分步掌握。
2)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根据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选取的高词频生物词汇分析得到的知识点分布图可以看出,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基本涵盖了课程标准中包含的课程内容。
3)从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来看,教材内容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
4.2 改进建议
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分析,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维吾尔文语言学的特点以及维吾尔族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笔者针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给出如下改进建议:
1) 从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方面考虑,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细胞这部分微观层面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建议向后续学期调整。
2)从维吾尔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方面考虑,在教材内容设置上,应该增加一些维吾尔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植物等作为示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从每一册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考虑,应该将七年级下册中人体器官这部分内容调整至八年级上册,使其与八年级下册中人体健康方面的知识很好的衔接在一起;将八年级上册中生物的几大分类(动物、植物、细菌、真菌)调整至七年级下册,使其能够与七年级上册中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部分的内容衔接起来。这样调整以后,方便学生将知识点关联起来学习。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中的生物词汇进行统计,并从中选取部分高词频的生物词汇进行分析,通过统计结果证明了现有的维吾尔文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围绕着教育部的课程标准进行,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知识点的学习要求;综合考虑维吾尔族学生生活学习的自然环境以及初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参照国家教育部2011年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针对维吾尔文初中生物四册教材,提出了改进建议。希望能够通过对教材的改进和完善,提高维吾尔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维吾尔语初中生物教材,2011.6.
[2] 吐尔根・依布拉音,袁保社.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研究与应用[J].中文信息学报,2011(1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http:///link?url=-zWJlwUESJW0Fr34Ln7qnje62gyfFY4RPTQNlfIzUhqHWXal2BVAo3ry-b9ts6krHOzvOHDC-SKhdBR_TB_uAAYnEsklHghcoZmRmg5POca.
[4] 生物小词典[M].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
[5] 现代维吾尔语统计软件系统.新疆师范大学网络信息安全与舆情分析重点实验室.
[6] 汪京芳.学好初中生物的策略[J].生物技术世界,2013(11).
[7] 吴丽莹.浅析初中生物教学下的新课标教学理念[J].中国校外教育,2014(4).
[8] 陈坚,范新新.从初中生物课程标准(2011版)看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9] 王金刚,崔鸿,李娟.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科学探究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5月.
[10] 艾孜尔古丽,李晓,玉素甫・艾白都拉.中小学维吾尔语文教材用词数据分析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3).
[11] 谢元花.语料库与词汇研究[J].外语教学,2002(5).
[12] 李镗.中小学语文文本字词分布统计及应用价值[J].语言文字应用,2000(3).
[13] 常红.现代维吾尔语基本词汇研究概述[J].语言与翻译,2013(3).
[14] 宋矗马德元.现代维吾尔语词汇构成途径新探[D].新疆大学,2006.2.
[15] 郭锐.词频与词的功能的相关性[J].语文研究,2001(3).
篇8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bio-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on this basis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bio-industry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 and Porter's industry competition theory, the determinants of bio-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condition and problems of China'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 analyzed and the economic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are pointed out.
关键词: 生物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存在问题;经济战略
Key words: bio-industry competitiveness;determinants;problems;economic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185-02
0 引言
现代生物产业在医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以及工业生物技术产业化浪潮推动下正快速由最具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产业向高技术支柱产业发展。世界各国的政府和公众愈来愈意识到生物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对人类和社会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纷纷把发展生物产业作为基本国策,因此,生物产业化竞争日趋激烈。从而使生物产业竞争力成为国内外学术界、产业界乃至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生物产业竞争力是竞争力在生物产业层次上的体现,而其决定因素和经济发展战略是研究的核心内容。
1 生物产业的竞争力的概念及其范畴
生物产业是指将科学和技术运动到生物有机体及其部分产物和模型中,为改变生物及非生物物质而创造知识、产品以及服务的同类生产经营活动单位的集合。生物产业所具有的经济特性是,具有较高的知识和资本高度密集性、对政策和专利的依赖性较强,企业规模呈现两极分化,其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动力还需要市场需求动力的驱动。
生物产业竞争力是指属地的生物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它的一般市场绝对竞争优势的总和。是在全球世界经济自由贸易条件下,是一国的生物产业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时所具有的更高生产力,并向全球世界市场范围内提供适合消费者需求或购买者需求的多种生物产品以及相关的服务,并能够持续地获取利润的能力,即生物产业生产力和市场力。
2 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衡量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前提,同时也是展开生物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前提条件。通常在进行研究分析时,一般借鉴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在结合目前生物产业发展和竞争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出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其中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生物产业链体系等。
其中所谓的生产要素,包括与生物产业有关的劳动力、自然环境、技术知识、资金资本、基础设施等多种资源,其中,需要特殊强调的是“要素创造”而不是通常所说的要素禀赋。主要有开发和保护生物资源、专业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培养的作用以及生物产业创新体系的形成和运行。
需求条件,其中包括产业所提供的生物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的数量和质量,受到市场需求结构以及消费者的行为影响。目前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生物产品和服务需求方面表现巨大,不管是现有需求还是潜在需求。需求在促进生物产业发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需要注意将潜在需求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有效需求。
其他与生物产业有关的支持产业,与生物产业相关的上游产业,如生物资源、生产资料相关联的产业等,和下游产业如生物技术产品应用、配套体系等,与其共同构成相互支持、相互依托的科学有机生物产业链体系,其体系内部的协调性和共生性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企业所制定的发展战略及策略、产业的结构与竞争对手,生物产业企业关于竞争的相关策略等都是生物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因此应该实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提高生物产业的竞争力,实行生物产业集群式健康发展。
3 生物产业发展的现在与存在的问题
篇9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 概念 防治方法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强化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将有害生物预防措施纳入规划设计中,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林业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林业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林业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林业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林业有害生物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林业有害生物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林业资源的浪费。因此,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林业有害生物的概念
林业病害是指林业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林业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林业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林业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二、防治方法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林业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林业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林业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林业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林业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林业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林业病害的防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在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方法。通过几十年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探索发现,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有害生物产生抗性等。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但生物防治也有局限性,一般见效比较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防治效果受使用技术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生活化模式;运用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式,将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或者是现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将生活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高中生物本身就和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运用生活实例或者是构建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从多方面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加强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
一、应用生活模式,理念革新
生物这一学科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利用生物技术制造生产的产品也在为人们服务着,生物知识是科学创新的潜在支撑力,科学技术是生物知识得以应用的有力保证,特别是与人们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农牧渔业等方面,工业生产中的冶金、环保等行业,都与生物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生物技术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是一种必然的需要,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特别是医药行业更是人们离不开的,利用生物技术可以研发一些新的药物,用来治疗一些疑难杂症,解决人们的疾病困扰。生物作为一个拥有巨大应用和开发潜力的学科,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联系实际生活,应用新的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生活这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的重要性,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原理以及应用方向,这样才能够更加有利于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始,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创设生活情境,辅助教学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育的两大主要因素,教师主要起到的就是引导教学的作用,利用各种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获得能力的提升,这是教师一直在努力的。同样,在生物教学中也是一样,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所谓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就是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生物课堂不再是枯燥单一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实施分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在学习生物知识的时候,可能一些概念知识不容易理解,但是在生活中又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只是学生不知道这就是生物知识原理而已。比如,在学习“细胞失水”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取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平时家中买来一些新鲜的蔬菜起初的时候还是比较水嫩的,但是放一段时间后叶子就会变得萎蔫,但是这时候如果拿来清水洗一洗,浸泡一会,蔬菜就会又变的新鲜一些,这是为什么呢,还有在包饺子的时候,如果是青菜馅的话,放上盐,一会儿盆里就会出现水分,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情境在学生的生活中是最常见的,学生听到这样的问题之后会更想知道问题的答案,找出产生这一现象的真正原因。这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细胞失水的原理,当外界的浓度大于细胞质浓度的时候,细胞就会失水,这时蔬菜就会出现萎蔫或者是出水的情况,学生了解这一生物知识后会恍然大悟,在今后的生活中也会更加留意生活中的现象,与生物知识产生联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开展生活实践,提升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素质教育中也是一样,开展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学生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传统的生物教学在完成课堂教学部分之后,就会给学生布置一些家庭作业,大多数都是以习题的形式出现的,对学生应用“题海战术”,这种方式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发展,没有自由的空间,不利于生物教学质量的提升。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探索能力,需要机会和时间来进行自我锻炼,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给了学生这个机会,教师应该更多的开展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以实践探究的形式代替传统的书面作业,让学生自主的进行探究学习远比机械的完成作业要有效果的多,新的形式也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观察和体会生活。将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会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让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比如,在学习完“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利用实验来证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利用最简单的实验材料来验证这一结论,可以利用家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利用碘酒会让淀粉变蓝的特性来进行验证,学生自主的进行实验探究,最终记录实验结果和结论,写下自己的实践感想。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缜密的思维,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联系实际生活开展实践活动,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延伸应用,这样的教学设置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新奇有趣的,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进来,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总而言之,生物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育的出发点以及最终的落地点也是生活,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在实际生活当中应用这些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生活化模式的应用迎合了教育改革的要求,将教材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生活实践,让学生能够获得实际的情感体验,锻炼自身的能力,感受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深入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习和应用生物知识,培养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欣.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4(,10):23-24.
[2]张美华.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探析[J].文理导航(中旬),2014(,8):21-22.
- 上一篇:肝脏疾病预防及个性化方案
- 下一篇:健康扶贫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