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市场的概念及细分范文
时间:2024-04-18 15:51: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市场的概念及细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将对国内外有关定制旅游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旅游学相关知识系统对目前研究中的空白领域进行了说明。2文献分析
2.1文献综合时空分析
2.1.1定制旅游研究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定制旅游大体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定制旅游研究是随着定制研究的深入以及旅游业的繁荣融合而成的新领域。定制研究起于产品生产、市场营销领域,后逐步拓展到供应链、决策支持、信息系统、服务质量等更细化的领域。其研究趋势及领域详见(表1、2)。
2.1.2中外定制旅游研究比较在定制旅游研究领域,国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管理、模型构建等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则更侧重于实践生产,在旅游业生产,如旅行社、酒店、景区、电子商务等领域中的应用。
2.2文献具体分析
2.2.1定制与大规模定制及定制旅游的引入定制的思想最早由美国著名未来学家AlvinToffler于1970年提出;1987年,StanleyDavis首次将大规模(mass)和定制(customization)概念合成;1993年,美国大规模定制专家JosephPine首次对大规模定制进行了系统论述。定制是指按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个别的服务,大规模定制是一个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影响和产品的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现代化大批量制造模式(Peters,Saidin)[1],认为服务任务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实现组合。国内李靖华(2005)、冯根尧(2006)[2]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分析了大批量定制化服务的二维生成机理。Gunn在1972年提出了旅游系统的概念后,Mill和Morrison(1985)、Gunn(2002)[3]等认为让旅客参与到产品设计过程(即实现定制),才能够实现旅游消费的总效用最大的目标。
2.2.2定制旅游相关概念与定制旅游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三类:自助游、半自助游、旅游超市、主题游、包价游等旅游模式;高端定制旅游、大规模定制旅游的分类;以及旅游定制营销、一对一营销、旅行社旅游线路定制、个性化定制旅游电子商务等相关领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定制旅游的发展历程(图1)。定制旅游是在精准的目标人群细分、兴趣细分、需求细分的基础上,整合能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旅行供应商与跨行业资源的合作伙伴,遵循以客户体验价值为导向的产品设计原则,按需定制。
2.2.3定制旅游特征分析及趋势预测定制旅游有高利润、高增长率、高市场需求的优势。利润较普通产品高10%—15%;每年约有20%至30%的增幅;据网络调查,有近93%的网友表示期待并愿意尝试定制旅游。而定制旅游的主要劣势在于对于信息的强依赖性及获取难度较大、开发成本高、耗时较长等。纵观全局,可以预测定制旅游将成为未来主流旅游模式。
2.2.4定制旅游市场营销分析是目前,定制旅游市场营销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次:盛琦(1999)[4]从旅游市场需求及市场细分规模的变化入手,阐述了“一对一”营销战略;此外袁亚忠(2003)、胡旺盛(2003)、邹敏(2004)等对营销步骤、难点及在旅游业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2.2.5旅游行业定制旅游研究目前对宏观定制旅游业,微观旅游电子商务、旅行社和酒店等方面研究较多,其他领域,如旅游者、旅游交通、旅游目的地、政府机构组织、旅游企业员工等鲜有涉及。柳玉清(2006)提出主题化定制、合作制定制、适应制定制、形式化定制及弹性价格定制等旅游发展模式。定制旅游对旅行社的供应系统、采购系统、接待人员、导游人员、历史沉淀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旅行社旅游线路定制问题(孙艳红,2006)[5]。饭店业尤其是大型酒店集团的定制理念及具体措施是突破行业竞争的关键(张建业,李勇平,2003)。定制旅游将是旅游景区和目的地重组和建设当地资源的重要突破口,应实施UPS(UniqueSellingProposition)理念(苗红,2006),建设旅游区信息服务大规模定制系统(ISMCS)模型(张艳,2010)。
篇2
主题旅游是指旅游目的地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艺术等为线索,对其组合与包装、策划而形成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统一推向市场。作为传统大众旅游的升级版,它从游客的不同身份、切身需求、独特体验、消费心理出发,为其量身订制旅游线路,围绕某项主题进行深入的了解与体验。
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主题旅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个性化。它是一种专项旅游,根据不同消费者的特点和心理需求,策划旅行主题,内容和线路,围绕一定的主题线索将许多旅游活动组合在一起,将具有共同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以造成良好旅行氛围,使旅游更加人性化、个性化。
通常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比如围绕各类民间节日举行的旅游活动只会在一定的时间和季节里举行。
新颖性。主题旅游打破了“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传统旅游方式,细分旅游市场,我国国内现在大体处在大众化的旅游阶段,市场发育不够成熟,商家重复竞争,市场混乱,因此,要想变中取胜,商家必须推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为游客寻求一种全新的体验,感受异国文化、民族风俗、自然美景、艺术格调、生活态度和方式。
二、主题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旅游的个性化发展,传统单一的旅游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多元化需求。主题旅游已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考古游、生态游、商务游、自助游、保健游、乃至自驾游、探秘游等均在特定群体中火热的开展着,渐成工薪族特别是年轻人热捧的时尚项目。从2001年主题旅游概念诞生至2004年,似乎只是在特定的群体中开展着不太完善的主题游,但从2005年开始,主题旅游的概念似乎被一掀而起,呈井喷式增长。
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05中国旅游景区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旅游景区已经达到2万家左右,其中A级旅游景区1401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77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54个,国家森林公园565个,国家地质公园105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06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文化遗产31个。世界旅游组织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国和第一大出境旅游国。在这些数据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旅游市场蕴藏的巨大商机。据不完全统计及相关数据显示,我国2006年黄金周参团人数仅占出游人数的20%左右,选择其他方式出游的高达80%。这表明,越来越多的群体崇尚个性化的出游方式。
三、主题旅游的主要类型
(一)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自然景观主题活动是以当地具有突出性地理特征的自然景观为主,综合展示地区自然旅游资源、风土人情等。选择这类主题旅游的大多是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白领,都市生活节奏超快、工作压力强度大,同时加上来自生活、情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让这一群体的人感到不堪重负,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到大自然作为一种极佳的休闲方式,是释放心灵压力、调节身心健康、潜意识探索的一种很不错的方式。近几年,以回归大自然为主题的心理旅游悄然兴起。城市生活的白领虽然物质条件优越,但却无法感受到幸福,生活、工作上的压力让他们的自信心逐渐丧失,挑剔、过分的完美主义让他们无法与周围的人正常地交往,丧失了必要的沟通和倾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到,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交往属于人的高级需要。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游客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然景物当中去,让他们沉浸在自然对他们的震撼和陶醉当中,这样心理压力也就自然减轻了。
(二)以文化、历史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是指以当地历史上或现存的特殊的地区文化开展的主题游活动,这类主题活动文化底蕴深厚,对游客吸引力强,常常与当地特色文化的物质载体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观光、文化活动。如烟台市是中国葡萄酒的发源地,历史悠久,也是中国最大的葡萄酒基地,葡萄酒文化作为烟台的旅游品牌,2007年底,国内首个全方位葡萄酒主题旅游项目在蓬莱启动,受到游客的好评,类似这种的文化主题旅游活动还有很多,如香港迪士尼乐园、杭州运河文化节、少数民族文化节、福建泪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红色游,等等。
通常,参加以某种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的是对某种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想要深入了解和体验,满足其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的群体通常是心智开放的,求知欲强,神秘的东西对他们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三)以特定事件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这一类型的主题旅游活动以特定的某个事件为主线,组织相关的安排与活动。比如,以奥运会为主题的奥运体育游、以文化交流为主题的中美中学生夏令营活动都属于这种类型,最常见的要数蜜月旅游、购物游。从心理的角度分析,这是因为某个事物在当事人的心里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在与这个事物的交互过程中能产生愉快和高度体验情绪,例如很多新婚夫妻为了纪念人生中这一重要的时刻,会选择去一个浪漫的地方度蜜月,强化这种幸福感,为以后的家庭生活做好开端。
四、主题旅游活动项目的策划
篇3
1.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自发展以来,就被认为既可以增加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又具有一定的生态性,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是地方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特别是城市近郊和旅游区域开展开来。现在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休闲农业在林州发展的潜力与基础
我国休闲农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林州市本身也具有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基础。①政府政策。国家和林州本地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全面支持,包括金融、土地、科技等方面。②林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三省交界,且铁路和公路交通发达,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③旅游业发达,现在已经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的红色教育游,以太行大峡谷为主的绿色生态游和以林虑山为主的蓝色滑翔游的“红绿蓝”三色品牌旅游特征。2014年“五一”3天假期林州市共接待游客23.4万人次。④人力资源丰富。乡村人口数达867597,且多数农民出身,给予休闲农业有力支持。
2休闲农业经济在林州发展策略
2.1目标明确,服务市场
2.1.1市场定位。休闲农业大发展首先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休闲农业建设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确定休闲农业的市场类型和服务对象,切忌不顾市场的需求,建设“面子工程”,或在建设中盲目发展,导致“供需不平衡”。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生态效益,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2服务定位。①距离定位。休闲农业的服务距离标准为短距离、短时间。因此在休闲农业建设初期,应该根据定位确定建设规格,在林州距离定位应该在立足本地市区居民需要的同时,服务周边几个中小型城市,如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晋城、长治、邯郸,车程应该保证在2h左右。②时间定位。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和中小景点相结合,主要以节假日和小长假服务为主,保证在1~2d内可以完成农业的休闲体验。③客源定位。调查结果显示,休闲农业的服务对象年收入区间多数在3万~10万元,因此在建设的同时应保证建设规格和规模,保证产业发展和对象的平衡性。对林州休闲农业的客源市场进行细分,主要包括家庭自驾游市场、城市企业和机关职员的旅游市场、青少年农业活动或体验市场、老年人的休闲养老市场等。
2.2品牌和文化建设
休闲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文化和品牌的建设。休闲农业的内涵同时要求其应该体现旅游和农业协调的发展方针,即在休闲农业中体现出地方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农业特色,实现真正的特色发展。对林州市来讲,特别应该注重的是红旗渠文化的发展,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在休闲农业中以适当的方式加以体现。同时林州市“小推车”的文化气息,石板岩的“石板文化”等都是可以在休闲农业中加以利用和发展的。
2.3第三产业水平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市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建设,80年代的10万建筑大军出太行,90年代的工商业大发展,形成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三部曲,但就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而言,仍然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包括:①服务场所环境有待提高。林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主要由当地农民在原有农业生产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和素质水平限制,虽然地方特色保留较好,但“脏乱差”仍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②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由于受到小农意识的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家庭式”和“乡村式”的发展观念,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接待中仍是农民自有的待人接物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阶段高速发展的经济,所以如何提高或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特别是管理人员素质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③服务项目应该多元化发展。“采摘”文化深入人心,所以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模式比较单一,游客参观体验出现审美疲劳,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所以应该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开发一些新项目,如“健康黑色园艺文化观光休闲园”,“红旗渠红色文化农业体验园”,“原始石板乡村体验园”等,实现地区自有特色。
3结语
篇4
关键词:河南省 旅游企业 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源于对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探索。旅游企业是综合性强、关联度高的服务性行业,目前旅游市场正处在逐渐成熟的买方市场阶段,旅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要重视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更需要集中优势资源和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河南省旅游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彻底改变“散、小、弱、差”的竞争格局,这对加入WTO后河南省旅游企业长远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及其来源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特点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核心竞争力具有三大特点:高价值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是企业通过向顾客提供商品和服务来获取利润来实现的,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越强越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难以模仿性是企业长时期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以特定的方式逐步积累起来的,深深打上了企业特殊经历的烙印的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不容易被竞争对手完全模仿掌握。由于资源的不完全供给以及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决定了核心竞争力也就有稀缺性的特征。
(二)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
旅游企业是指利用历史的、地方的、民间的文化要素及资源,以营利为目的从事旅游服务业务的组织机构,包括旅行社、饭店、旅游交通、旅游购物等与景点开发所形成的互补的服务性组织。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为基础,参照核心竞争力的三大特点,结合旅游企业发展的自身特点,我们认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对该企业特色服务、营销能力、企业文化及组织能力等的学习创新与积累整合之后所形成的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合力。而能形成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有:
1、 旅游企业的服务质量
与其他类型的产品不同的是,旅游企业供给顾客的是服务。这种服务,与顾客的消费是“即时”的,顾客一来,服务开始,顾客一走,服务终止,这种服务几乎不涉及售后。所以,服务质量多采用用服务的结果――顾客的评价和回头客的多寡来衡量,顾客尤其是回头客的数量是对于企业服务质量的最精确的评价。其次,服务是一种“服务于人”的艺术。旅游企业的服务多是以团队的形式向个体或团体提供的一系列便利和感觉享受。“顾客至上”、“顾客就是上帝”,这些服务用语的大众化也说明,在服务的过程中,提供服务一方对于服务所应当具备的态度和理解。人们把旅游企业划归到服务业,从本质上已经揭示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服务的质量和品位的竞争。再次,在现代企业的竞争中,服务质量越来越显示出一个企业的生存价值和竞争能力的大小。因此,以服务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旅游企业,它竞争的核心必然是服务,服务主题的不断开辟和拓展是旅游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永恒课题。
2、企业持久的创新能力
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性极强的行业,它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及服务都具有极强的主观性。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好坏多是由消费者主观的感受来决定的,消费者往往又倾向于体验新奇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但是单一重复的旅游产品往往会使消费者在旅游消费的过程中产生审美和心理体验的疲劳。这就要求旅游企业针对不同的消费者不断的开发出新的旅游线路及产品的,为消费者提供特色的服务,以新颖独特的营销策划能力展现出自己新的产品和服务。所以,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旅游企业需要具有持久的创新能力,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无优,人优我新,通过不断的创新给顾客带来一种常新的视觉和心理的吸引力和体验,来赢得消费者心理对企业产品和企业自身的认可,这样才能形成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样才能在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
3、 企业营销策划能力
旅游企业策划是围绕旅游企业如何实现预期目标,有效配置资源,有序、高效、富有创意地实践其目标的筹划过程。企业策划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不仅需要企业对自身有着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定位,还要求企业对消费者市场发展方向有精准把握和预测。而对充满竞争的消费者市场,企业要在整个旅游市场的状况进行清晰地了解把握,及“诊断”出本企业自身的症候并确定在市场所处地位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有利于开拓消费者市场的策划方案,才能帮助企业被消费者市场的接纳,被顾客的认同,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营销策划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企业竞争的成功与否。企业策划不仅要对企业内部的运作系统进行打造,更重要的是对它的营销策划,别出心裁地以一种诚信承诺、广告、甚至真情流露给人以深刻印象,从而打动顾客,或者通过“事件制造”给人以记忆刺激,以扩大企业的知名度。
二、河南省旅游企业发展的现状
1978年之后,我国旅游业从简单的接待到现在的入境、出境和国内旅游三大市场全面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河南省政府适时提出“旅游立省”战略,创新发展思路,加快项目建设,扩大对外开放,优化旅游环境,提升产业素质,推动了旅游业快速发展。截止到2008年,河南省旅行社单位数1044家,接待入境人数104.36万人次,比2007年增长18.5%: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7444万美元,全国排名第19位,相比2007年增长17.7,其中郑州市国际旅游收入11823万元,比去年增长8.6%,洛阳市国际旅游收入11051万元,比去年增长15.9%;全省旅行社总数1004家,其中国际旅行社405家,国内旅行社964家,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987943人,营业收入206361.65万元;全省星级饭店488家,营业收入达1276885.23万元,郑州市星级饭店营业收入159458,洛阳市星级酒店营业收入46483;旅游业从业人数达73538人之多。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河南省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如2010年临近年底时,又一个业内响当当的旅游大鳄进军中原市场―重庆海外旅游业集团品牌“旅游百事通”正式入住河南。随着旅游大鳄的不断进军,中原地区旅游市场的竞争力愈加剧烈,这也迫使河南省本土的旅游企业在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上做出了新的思考。
三、河南省旅游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河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条件,河南省的旅游企业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就目前河南省的旅游企业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具体如下:
(一)服务趋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旅游企业的产品多为“三高”产品,即“感情含量高、服务含量高、精神需求高”,但多数旅游企业的产品是按相同的生产模式推出“标准”产品。服务作为旅游产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按标准和规范来提供显然是不可取的。服务的严重趋同,使得许多旅游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只能在有限的细分市场上拼价格、争客源,很难使企业在市场上取得长期的收益。另一方面,服务质量应该是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和确定的,是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独特资源,但由旅游企业服务意识淡薄、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素质不同、服务的技巧和标准不同,导致服务质量低下,顾客投诉不断,甚至被坑、被骗事件频频发生。
(二)产品单一,品牌缺乏
未来旅游的发展趋势更侧重与休闲度假,厚重的河南文化大多表现在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存上,属传统的观光产品,游客游览也仅仅停留在观光的层次上。所以,单一的观光产品没能向娱乐产品的转化,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
与此同时,河南省的旅游企业经过多年的专业发展,虽然已经形成一批知名的品牌,比如大河锦江、国旅、青旅、建国等,但总体来说这些旅游企业的品牌开发力度不够,且许多品牌内容单一、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不高。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旅游企业对品牌重视不够或缺乏品牌意识。旅游企业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十分有限,品牌差距则相差很大。
(三)营销策划能力滞后
旅游业作为一种服务产业有着与其它行业不同的特点。首先,旅游服务是无形的,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前往往难以感觉到它们的品质和质量的真实内涵;其次,旅游者在消费旅游产品之前,无法像有形产品那样可以试用,对旅游产品的感知只能通过品牌所彰显出的形象来获得。对于普通的旅游者而言,旅游产品的外在形象宣传及展示效果是判断旅游品牌优劣性的简单依据,因此产品营销与品牌营销的根本差异不仅在于是价格竞争也在是形象竞争。而事实上,很多旅游企业对自身相对于其它旅游企业的产品差异也没有清晰的认识,甚至还有很多旅游企业一味地跟踪和模仿。
总而言之,河南省旅游企业在如何进行品牌形象创建及维护的工作上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不能将有效资源及可利用渠道转换成品牌实力的推进力,从而阻碍旅游品牌前进发展。
四、培育河南省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培育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行业的关注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概括起来看,做好下列工作:
(一)提供优质服务
旅游企业给消费者提供的产品多属于服务性产品,旅游服务关系到旅行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是实现价值转移和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强化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便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核心竞争力得以确立的基础。
因此,旅游企业要想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之一,就必须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竞争力。而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竞争力,就必须让顾客满意,满足其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为此,旅游企业首先要培育一种识别特定顾客的能力,通过建立客户档案或市场调研等方式来寻找并确定这些特定顾客群体,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运用关系营销、顾客俱乐部等手段发现特定顾客并与他们建立亲密乃至忠诚的关系。这就需要旅游企业把客户视为宝贵的资源,从旅游者报名参团开始,就将客户的基本资料及特殊要求记录在册,建立专有的客户资料数据库中,并不断加以完善,以此作为提供细致满意服务的依据。其次,旅游企业要提供优质的服务还要培养为特定顾客躯体提供特殊服务的能力,也就是将认知特定顾客的知识转化成为他们提供特殊服务的能力,形成一种与众不同的使顾客满意的技能与技术。这样,通过旅游企业与客户间的互动,增加旅游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任感、亲切感,不仅可以增加客户对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还有助于提升消费者对旅游企业品牌的忠诚度,有利于建立起长久的品牌竞争优势。
(二)提升创新能力
旅游业服务性的特色,具有非常强的可模仿性。当一些旅游企业推出一项新的旅游产品时,由于没有专利性,再加之没有太多的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其他旅游企业很容易进行模仿参与竞争。这些都会导致旅游服务产品的雷同,服务仍停留在规范化的层面,竞争也以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为主,缺乏内在竞争优势。而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却日益显现出差异化和个性化的特征,这就要求旅游企业推出产品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通过不同种类的产品吸引不同的旅游消费群体,并强调产品具有满足目标旅游消费群体特定需要的超值服务,使其超越旅游消费者的心理期望。做到服务和产品的创新能体现在企业硬件和软件结合,产品销售的整个阶段当中。
(三)提高营销策划能力
营销策划活动是旅游企业与消费者及其他公众产生互动的过程。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特色的产品是旅游企业生存的基础,如何将产品和服务推广到市场中,并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是旅游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又一途径。
要提高旅游企业的营销能力首先要培养客户对企业的忠诚度,它是旅游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旅游企业从培养自己的客户坐起,做到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开发新的产品,给顾客提供方便满意的服务。同时,还可以建立自己的顾客的信息系统,通过对顾客信息的分析,能帮助企业更准确的找到忠诚的顾客,为营销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准确的信息。其次在于旅游企业品牌的建设。品牌是旅游企业的王牌,它也是旅游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由于旅游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时效性”极强,消费者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认知往往是通过旅游企业品牌形象的外在表现和其他消费者的口碑来实现选择。为了加强消费者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认同,旅游企业必须重视对企业品牌的建设。打造旅游企业的品牌可以通过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设计,从视觉上给消费者传达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能够吸引消费者尝试旅游产品和服务,并依据优质的服务形成消费者对产品的美誉度,促使更多的消费者感知品牌,相信品牌,购买品牌,忠于品牌。
五、总结
旅游企业作为一个服务性极强的行业,其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拥有单一的某种技能或技术,而在于服务质量、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的结合。旅游服务的多样性要求旅游企业不能仅对旅游者提供单一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还要求旅游企业不断推陈出新,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开发出新的旅游产品,提供特色的高质量的服务,并结合企业营销策划能力使消费者对企业品牌形成忠诚度。所以,对于以提供服务性产品为主的旅游企业,服务竞争力、持久的创新能力和企业营销策划力,这些无形资产的内在价值是旅游企业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面对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旅游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具有这些宝贵的“能源”优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09[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2] 解培红.浅析河南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 职业圈,2007,(24).
[3] 董鸿安.构建旅行社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培育策略研究[J].特区经济,2006,(07).
[4] 罗引青.浅析培育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04).
[5] 邱慧.浅议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3).
[6] 翁钢民,张艳丽. 试论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技术经济,2004,(07).
[7] 邵金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12)
[8] Chui yanpi. On Improving the Competitive Ability of Tourism Enterprise [J].Journal of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2007,(3).
篇5
关键词:旅游电子商务;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3-0261-01
1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及特点
旅游电子商务是指旅游企业应用电脑和现代通讯技术,通过互联网调整企业同消费者、企业同企业以及企业内部之间的关系,从而扩大销售,拓展市场,并实现内部电子化管理的全部商业经营过程。它具有以互联网为依托,消费者直接参与,信息源庞大,支付手段方便快捷等特点。
2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从1996年开始出现,目前具有一定旅游资讯能力的网站已有5000多家。其中专业旅游网站300余家,主要包括地区性网站、专业网站和门户网站的旅游频道三大类。地区性网站主要是当地景点、景区风光的介绍,总体实力较差,信息量少,效益难以保证。专业旅游网站主要进行旅游中介业务,包括传统旅行社建立的网站和专业电子商务网站两类。前者有中青旅网、国旅网等,康辉还开通了国内第一家出境旅游网站(介绍出境旅游报名参团、办理护照、签证、边防、海关等知识)。
2002年,我国国家旅游信息化工程――金旅工程以建设“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作为电子商务部分的发展重点,旨在将其建成信息时代中国旅游目的地进行国内外宣传、促销和服务的重要手段。经过努力,全国“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中心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广东、香港、澳门、大连、三亚、珠海、南海、深圳、厦门、苏州等十余个区域城市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也已投入运营或正在建设之中,在旅游宣传促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国家旅游局预计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逐步完成138个优秀旅游城市的系统建设,并逐步辐射到其他城市。
可见,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已形成了各类旅游企业(包括目的地旅游服务企业、旅游中间商)网站和旅游目的地营销机构(DMO)网站、全球分销系统(GDS)和计算机预订系统(CRS)、专业旅游网站及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功能互补、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3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3.1交易安全性较低,缺乏信用保障
交易的安全性仍然是影响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开放的网络上处理交易,如何保证传输数据的安全成为旅游电子商务能否普及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调查公司曾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应用前景进行过在线调查,当问到为什么不愿意在线购物时,绝大多数的人的答案是担心遭到黑客的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因此,交易安全成为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中最大的障碍。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使得电子支付成为网上交易的瓶颈问题。
3.2旅游网站内容简单不完整,缺乏个
国内旅游网站与国外旅游网站相比普遍存在内容陈旧、没有明显的旅游标志、景点介绍单调、缺乏图片和动态演示等内容上的问题。旅游信息管理系统也不完善,存在地域不完整、内容不完整等问题。旅游网站的主要访问者是商务旅行者,而商务旅行和私人旅行这两类旅游在对交通工具、住宿餐饮、旅途活动等方面的需求都不尽相同,在旅行时间方面更是差异很大。目前国内的大部分网站所提供的服务内容都是针对私人旅游的,如机票、饭店的预定服务,由于服务方式和价格体系相似,缺乏个性化的服务,所以对客户的吸引力不大,旅游网站的利润也非常有限。
3.3经营模式雷同
旅游网站主营的电子商务业务有机票、酒店、旅行团预订三大项,每个旅游网站都有。当网站把自己看成旅行社的时候,发现所提供的这些服务跟传统旅行社、酒店预订中心、机票销售公司相比没有太大的优势可言,因此,旅游网站必须提供一种更好的服务、更好的产品,或者寻求新的立足点与发展契机,或使销售额迅速地扩大,才有可能赢利,在没有明确的更佳的发展模式时,网站就迷失了方向。
3.4网站市场细分不明确
市场细分不明确是目前国内旅游网站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旅游网站所的信息和旅游产品“老少皆宜”。网络访问者多种多样,不同访问者的兴趣爱好、文化背景、经济能力、职业和年龄不一样,因此访问者的旅游需求也就有所不同。如果不顾不同层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细分,很难引起访问者的旅游欲望,旅游网站的供给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便难以实现有效对接。
4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对策
4.1建立支付平台,实现电子支付
国外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与网络和信用卡的普及密不可分。网上交易必须通过信用卡或银行账户来完成,并且
直接使用信用卡完成交易是网上支付手段的发展方向。在中国,如果不普及信用卡,电子支付方式不被社会广泛接受,那么电子商务的发展将面临重重障碍。因此,各大银行应抢占先机,尽快介入旅游电子商务,为旅游企业网络营销提供信用担保。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合作,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使电子支付变得更安全、快捷。
4.2加强网站建设和管理
网站好比虚拟的“橱窗”,网站的内容就是“橱窗”上的商品。因此,网站提供的信息必须丰富多彩,及时更新,才能够吸引顾客。其次,网页设计要有特色,还要定期更新,不能一成不变。例如,“青旅在线”在建成的一年多时间里,页面曾多次更新,每一次都增加许多新的内容和板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除了及时更新信息,旅游网站还应建立在线旅游咨询和信息服务体系,根据客户的出游意向、个人兴趣、支付能力和时间等要求,及时生成不同的方案供客户选择。对客户提出的问题予以及时解答,充分体现人性化和情感化。
4.3建立赢利新模式
结合自身条件走符合自己的发展模式。针对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旅游网站,应有不同的选择。大型旅游网站由于规模大、知名度高、有庞大的用户群,这使网站介入电子商务比较方便,可立足旅游信息收集处理,向虚拟旅游交易市场转型,成为网上旅游中介商。小型旅游网站可凭特色服务吸引特定的用户群,或立足地方旅游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地方性的旅游中介商,成为大型旅游网站的分站点、合作伙伴等,以便为消费者提供更周到的商务。
4.4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旅游电子商务网站应像传统市场营销一样,做好旅游市场(旅游中间商和旅游者)调查,进行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选择。在这方面一些网站有成功策划与营运的先例,如“梦幻之旅”、“网络之旅度令营”、“南方快车驶进大西北”等特色旅游深受游客欢迎;潜力巨大的自助游,以自定行程、自助价格、网络导航、网际服务特征,适应了人们个性化的要求。“白领畅想游”、“合家欢乐游”、“新婚度假游”等潜在市场也很大。
参考文献
[1]魏敏.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态势[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9).
[2]卢永忠.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0).
[3]黄琴,黄瑛.中国旅游网站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07).
[4]陈信祥,孙江宁,汪旭,等.电子商务网站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5]罗霞李,卫宁.我国旅游电子商务浅论[J].民族论坛,2008,(01).
篇6
【关键词】个人游;旅行社;旅行服务;互联网建设;影响;解决方案
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业,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而个人游凭其自身独特的优点在旅游行业中独占鳌头,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旅游行业大规模挺进,对我国传统旅行社经营体系制度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并很有可能颠覆传统旅行社模式。个人游是一种新兴时代的代表,它可以根据个人的时间安排对自己最合适的旅行方式,不受旅行社的限制,不需导游的陪同,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人们喜欢自主和自由的特点。针对于个人游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旅行社显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针对个人游对我国旅行社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将对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
一、个人游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对于个人游的概念及特征的把握,有利于从本质理解其对于旅游业的影响。正确地分析个人游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的趋势,对于旅游社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有利的依据,帮助旅行社更好地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
(一)个人游的概念和特征
1.个人游的概念。个人游是指自己拟定出游的路线和方式,自主安排旅行的内容,实现自主、自由、具有未知惊喜和富有个性的一种旅行方式。个人游能够有效地利用现代化便捷设施,同时保证了旅行的安全,避免出现旅行社商业束缚等问题。主要形式包括自驾游、自助游和自由行。
2.个人游的特征。作为新生态的旅行模式,个人游有着符合大众的需求的旅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个人游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自由。小到起床时间全由自己决定,大到出行日期,充分体现了个人游是一种自由、灵活、放松的旅行方式。其次,个人游是根据游客自身的财力、兴趣爱好以及目的地来拟定行程的,按照个人喜好自由支配,使游客真正体会到旅行的意义。最后,个人游是一种无导游陪同自己完成旅行的一种方式。整个行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全由自己想办法解决。
(二)个人游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个人游的发展迅速。20世纪60年代以来,廉价团队游和包价旅游是旅行社业务模式发展中的重大突破,它极大促进了大众旅游的发展,对旅游的普及与发展功不可没。同时,交通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完善使得个人游更加的便捷、有趣。如今,个人游已风靡全球。在欧美各主要旅游接待国,散客市场份额占70%~80%。而个人游的接待能力成为衡量一国或地区旅游业成熟度的主要标准。在中国,从2003年出现第一家自由行旅行网站开始,随后散客比重也随之逐年增加,2014年中国旅游局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国内城镇居民个人游占86.5%,而团体旅游仅占13.5%。
2.个人游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和个人游群体数目的日益增加,个人游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网络化。近年来得益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选购旅游产品的方式有所改变,针对个人游的中介服务网站有着极好的发展。各大旅游网站,如携程、同程、穷游网等从前几年的提供简单的旅游信息、攻略和心得交流等,到现在可以直接选购旅行产品,慢慢巩固了旅游网站在大众心中的地位。
(2)普遍化。随着国家实力的加强,签证办理难度降低,国民收入的增长,也使私家车出游更普遍,个人游的人数在近年来有很大幅度的提升。2015年召开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实现平稳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增长11个百分点。
(三)个人游的意义总结
个人游打破了传统的旅行社组团带队旅游模式,真正实现了旅游放松身体和精神的价值,有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它一方面为游客增加了一定的选择性,使普惠民生的意义得以发挥,同时也促进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个人游打破了我国传统的旅行社市场的垄断局面,对中国旅游经济的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个人游的发展推动旅行社格局的转变。所以,个人游的深层意义在于它能够满足人们对旅行的不同需求,同时还提高了旅行社的危机意识,督促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得以提高。
二、 个人游对我国旅行社造成的影响
随着游客选择个人游的数量和频度越来越高,对于旅行社的影响不容小视。其不仅仅对于旅行社带来强烈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个人游对我国旅行社造成的冲击
近年来,个人游旅行方式越来越受人们喜爱,个人游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对传统旅行社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1.参加旅行社旅游人数的减少。随着个人游的兴起,游客尤其是年轻的一代采取个人游的方式居多,这使参加旅行社旅游的人数大大的减少。而旅游社的高昂经费,也使得一部分游客望而却步,使得旅行社传统经营方式萧条惨淡。
2.旅行社运作模式发生变化。个人旅游使我国传统的旅行社组团旅游模式发生了变化,并严重冲击了旅行社在旅游行业中的地位。个人游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行业的发展,冲击了旅行社半包价和包价的经营方式,旅行社为了稳定客户资源,他们将强制旅行社团经营模式进行更好的改革,使旅行社不再投机取巧,而是专注于服务旅客。
3.旅游社传统服务遭到了冲击。个人游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旅游社服务提出了不小的挑战。传统旅行社的服务多为面对面销售产品,而个人游的独立自主模式,渗透的层面比较广泛。这是旅行社的传统服务模式不能相比拟的,由此可见,我国旅行社的个人游在服务模式上遭受的冲击不可小觑。
三、旅行社在个人游的影响下的应对策略
面对个人游的来势汹汹,旅行社必须针对其自身实际出发来找出应对策略。个人游最主要的优点是它的“自主和自由”,满足了人们对自由旅行的向往,使得个人游在旅游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为了使旅行社市场得到长足发展,就一定要找出旅行社在个人游的影响下的应对策略并加以实施。
(一)满足消费者多方面旅游需求
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成熟,游客旅游消费水平也在逐步升高。旅行社在满足传统包价团队旅游的前提下,也需要能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
1.团队游。团队游的优点个人游无法代替。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旅行社不能一味地采取传统营销模式,打着低价团的旗子从景点、饭店以及变相强制购物等方面盈利。要针对于不同消费者的爱好需求及消费水平,拟定更加有针对性多样化的旅游产品,设计不同线路,划分主题供顾客自行选择。
2.自由行。为了实现与个人游在旅游行业中脚步的持平,旅行社需要吸取个人游旅行的优点,对旅行社的旅行路线重新定位,把传统的组团式旅行方式更新为自由与组团的双重转换,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在旅行中对于时间灵活安排的需求,帮助消费者提高对于旅行社的好感与信任感。
3.自助游。传统的旅行社只能满足供应商的需求,忽视了游客的需要,所以在满足游客与供应商的双重需求下,为满足旅客的多重需要,应增加和完善旅行社的销售产品,为游客提供多重的选择,才能有助于游客在旅行的过程中增加其旅游的乐趣,减少其选择产品的时间成本与精力成本,提供更加完美的旅行体验。
(二)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行服务
旅游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较高的行业,优质的服务可以增加旅行社的客源,有利于稳定客源的培养。旅行社应该遵循“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以客户的满意度为基础,点对点高效完成旅行社产品的销售与旅行服务。
1.以改善消费者体验为中心。游客资源是旅行社发展的根本,个人游以多样化和个性化改变了消费者群体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催生了新的服务需求及标准。每次旅行结束要对本次客户进行满意度进行调查,与客户进行充分交流,了解到消费者群体的心理,掌握消费者的需求为今后完善旅行方案提供参考。
2.提高旅行社的整体服务标准和质量。旅行社不得擅自更改旅游项目、不得擅自延误旅行行程、导游要尽到领队的责任,严格按照售前所拟定的旅游合同为旅客进行高效优质服务。对于在旅途中不满的顾客要及时取得其谅解,不得不了了之,尽可能安抚游客的心情,使旅行社与消费者完成一次良好的销售过程。
3.培养个性化导游。在一段愉快的旅途中导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旅行社应加强培养导游的亲和力以及专业知识水平,发挥其个性专长,让游客依照自己的需求自主的选择导游,同时对导游的带队人数进行一个限制,从而提高服务质量。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个性化导游将有发展为私人导游的趋势,追溯其根本,就是尽最大的努力满足不同游客的选择,为客户提供更加有层次的旅行服务。
(三)旅行社完善互联网建设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网络的使用、依赖程度逐年增加,旅行方面也不例外。而在线下旅行社,全国前十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国际旅行社;康辉;中青旅;锦江旅行社;春秋旅行社;广之旅;中信旅行社;南湖国旅;中妇旅,其中七家有着较为完善的官方网站,其可提供最新的旅游产品信息,顾客也可直接在网站上购买支付旅游产品。其余三的网站,信息更新不及时,多以咨询客服为主,无较多可选产品。近几年,线上旅游企业源源不断涌现,并在很大程度上占有了传统旅行社的市场份额。
1.提高旅行社官方网站的整体水平。应聘请专业人员设计、制作出有着自身特色,时尚个性的官方网站。适当的选用当下年轻人最喜欢的背景图案,网页动画,信息模块等提高网站的整体视觉水平。在顾客登陆时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2.及时更新完善旅行信息及内容。网站维护人员要和市场部、产品部、业务部的多部门保持畅通的信息沟通交流。及时删除过时、无效的信息。确保信息的共享,是信息准确无误传递给顾客的必要条件之一。
3.与线上旅游企业寻求合作。传统旅行社行业应加快调整寻求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现在的线上旅游企业打理平台时的技术、运营和推广水平等都是传统旅行社短时间难以达到的,而旅行社的硬件条件更胜一筹。二者协同作用,可加大旅行社产业链条的延伸,扩大市场的范围。
四、结语
目前,我国传统的旅游格局还未被完全打破,其核心竞争力还是来源与旅行社多年经营的优势所在。但要长足发展下去,就需要化解并灵活运用个人游对旅行社的冲击等外部环境变化,及时发现和改正其自身制度的不完善等问题才是长远之策。同时也要认识到个人游已经逐渐得到了大部分游客的认可,并将逐渐成为游客们出游的首要选择。所以旅行社应该对传统组团旅游与个人游相结合及时地提出应对方案和解决措施。旅行社必须充分重视个人游给旅游行业带来的改变,同时为适应旅游市场的变化旅行社要采取合适的方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旅游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寻找出一片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刁志波.旅行社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0,(3):4-5.
[2]张建军.自助旅游者旅游动机及其行为特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3]杨静达.浅谈自助旅游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投资,2013,(12):384.
[4]王文玉,李建伟.中国自助旅游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完善[J].经济论坛,2005,(24):68-70.
[5]王玉芹,张凯,汪宇明.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与布局[J].旅游论坛,2008,1(5):288-294.
[6]刘晶.散客热潮冲击下旅行社的发展[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72-74.
[7]吕倩.中国旅行社产业组织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
[8]赵军.第二届东北亚物流工程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沈阳,2011:343-346.
[9]吕幸,黄毅敏.旅游服务方式中的私人陪同导游分析[J].绿色科技,2011,(6):84-85.
篇7
关键词:遗产地; 遗产旅游; 世界遗产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遗产保护的话题也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遗产旅游研究也成为热门话题之一。但纵观过去十多年国内关于遗产旅游的研究,发现更多的是“遗产地的旅游研究”,对遗产的特殊性、遗产的本质等问题则凸显不够。本文拟在回顾过去“遗产旅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国内外旅游研究的反思热潮,对遗产旅游研究的核心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
1 国内的“遗产旅游研究”都在研究什么
1.1 学术期刊遗产相关的旅游研究
早在1999年,王大悟在有关生态旅游的阐述中首次提出“遗产旅游”的概念,他认为,“遗产旅游囊括了人文及自然两个方面的遗产资源,生态旅游处于遗产旅游之下的半个级别,强调自然资源的属性”(王大悟,1999)。此后,随着遗产旅游的兴起,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根据向岚麟(2009)的总结,遗产旅游研究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见表1):(1) 基础阶段(1985~1991),该阶段主要以具体遗产地为研究对象,研究热点包括旅游开发、遗产美学、历史、科学价值等,研究也一般以定性分析为主,重在对遗产地本身特点的描述;(2) 过渡阶段(1993~1996),这个阶段的研究仍以具体遗产地为研究对象,研究热点在旅游开发、遗产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对遗产保护和遗产监测的关注,简单定量分析的研究增加,强调旅游开发和环境科学价值研究;(3) 发展阶段(1997~2001),该阶段研究热点包括旅游开发、遗产价值、遗产可持续发展等,研究方法开始逐渐强调计量模型的运用,注重遗产保护的整体环境观;(4) 全面提升阶段(2002~2006),该阶段以整体遗产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在数量和比例上极大增加,研究热点包括旅游开发、可持续性、经营管理、遗产保护等方面,研究方法以定量和定性分析结合为主,问题导向型的实证研究增多。而2006年至今,遗产旅游的研究呈现大发展的态势。近年来,中国遗产旅游研究对象趋向深化和多元化,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等传统类型以外,以城镇遗产、工业遗产等为代表的细分遗产类型也逐步得到重视;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方法得到重视,研究主题虽在逐步扩展,但仍以价值属性、旅游发展、产业经济、游客及社区和保护管理五大内容为主(戴湘毅,等,2014)。
从研究主题来看,以往的“遗产旅游”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类别:
一是根据遗产旅游的主体和客体关系进行分类(向岚麟,2009;戴湘毅,等,2014),大致可以分为:(1) 遗产地本体研究,即对遗产地自身特点及价值的分析评价,包括价值特色、历时研究、环境科学、现存状态和资源评价;(2) 遗产旅游者研究,包括旅游者的时空规律、行为特征等方面;(3) 遗产地的社区、政府/组织、媒体等利益相关者研究;(4) 遗产地旅游活动研究,是基于对遗产的本体价值及特点分析的基础上,人们对遗产的保护、利用、开发、管理等各种措施活动。
二是根据遗产地的相关要素进行分类(戴湘毅,等,2014;冷志明,张铁生,2009;陈蓓蕾,2012;乔恩凤,朱江群,2010;邹统钎,等,2009),大致可以分为:(1) 世界遗产地旅游的内涵研究,即对遗产旅游的概念及基础理论的研究;(2) 世界遗产地价值研究,包括对遗产的历史、艺术、科学、技术、建筑、美学、景观、生态、哲学等多方面的价值分析;(3) 世界遗产地旅游开发研究,主要是指在遗产地上进行的旅游开发活动及其影响的研究;(4) 世界遗产地旅游营销研究,主要包括对遗产地旅游市场与产品营销研究;(5) 遗产旅游研究方法研究,主要是指在对遗产地旅游研究方法的总结;(6) 世界遗产地保护研究,主要是对遗产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保护问题进行的研究。
三是根据遗产地的类型进行分类(戴湘毅,等,2014),一般分为:(1) 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研究;(2) 古村、古镇、古城类遗产旅游研究;(3) 山岳自然遗产旅游研究;(4) 农业遗产研究;(5)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6) 工业遗产研究;(7) 乡土遗产研究等。
不难看出,研究中,倾向于将所有遗产地特别是世界遗产地上发生的旅游活动,界定为“遗产旅游”;把遗产地本身的研究以及遗产地旅游开发、管理与影响相关的研究,则称之为“遗产旅游研究”。但这种界定与分类方法留下的困惑就是,还有什么不是遗产旅游?遗产旅游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1.2 国家基金资助的遗产相关旅游研究
一般来讲,学界认为,得到国家基金资助的学术研究代表了该领域最前沿、最紧迫的研究选题,因此,从国家基金资助的角度来分析遗产旅游的研究内容与主题,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国内遗产旅游研究的进展。
通过检索2005~2015年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遗产地旅游研究相关项目发现,近年来国家基金对遗产研究的资助不断加强,从2010年起,每年遗产旅游方面的立项都在5项以上。从研究主题来看,2011年以前的国家基金主要资助遗产资源的价值研究,2012以来的资助项目开始强调社区利益分配与遗产的可持续性;而2015年,重点开始偏向于研究遗产地的保护及遗产价值的评估,研究热点又开始回归到理解遗产旅游的价值属性及本质特征。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关注点不同,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始终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重点,但关注的遗产类型在不断变化,2007年以前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开始关注多元化的遗产如工业遗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的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问题。
总体上来看,近年来国家基金资助的遗产地旅游相关研究以应用性研究为主,主要包括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经营管理、价值属性4个方面,只有2.27%的项目主要针对遗产旅游的概念性问题进行研究。但从这些研究主题与内容来看,“遗产旅游”所反映的问题与之前热门话题如生态旅游的研究内容差异不大,所研究的问题实质其实相同(见表2)。
表2 国家基金的遗产旅游研究主题
位序1234567
研究方向经营管理旅游开发遗产保护遗产地社区研究价值属性可持续概念性分析
频数712133531
百分比%15.9127.2729.556.8211.366.822.27
资料来源:作者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官方网址项目检索整理。
2 遗产与遗产旅游的核心问题
2.1 遗产的核心问题:谁选择与决定遗产
据考,我国“遗产”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卷五十七,原句为“(郭)丹出典州郡,入为三公,而家无遗产,子孙困匮”,其含义可以理解为“亡者留下的财产”见《二十五史全文阅读检索系统》,南开大学组合教学研究中心和天津永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即是指祖先留下的物质财产。这一本义至今仍在使用,如《新华词典》将“遗产”解释为:公民死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及历史上遗留、累积的精神财富。在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领域广泛使用的“遗产”一词,经历了从“宝物”“古玩”“文物”“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阶段,其蕴藏的内涵与表征的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张朝枝,2008)。
一般认为,英文“遗产”(heritage)一词源于拉丁语,指父亲留下的财产。几经沧海桑田,“遗产”一词的内涵没有根本性改变。但也有学者认为,heritage一词大约产生于1970年代的欧洲,其涵义与古汉语中“遗产”的涵义基本相当,通常指从祖先继承下来的东西(Prentice,1993)。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遗产”的含义开始被不断引申,地方文脉、历史人物等被都认作是一种遗产,并越来越多地被用作商业用途(张朝枝,2008)。
总的看来,遗产的概念从“祖辈传下来的”财产发展到“与个性概念密切相关的”象征性遗产,从物质遗产向非物质遗产发展,从国有遗产向社会、民族和社区拥有的遗产发展(张朝枝,2008)。换言之,遗产的概念经历了从“特殊的”遗产系统走向“一般的”遗产系统、从作为历史的遗产时代走向了作为纪念的遗产时代的过程(皮埃尔,1997)。遗产概念作为20世纪末最有影响的文化现象(洛文塔尔,2006),其概念与内涵的演变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文化与自然观念的变化及其社会行动影响。从本质上讲,遗产是人们根据当前的目的与价值观对历史的选择性再现(Olsen,Timothy,2002),它是“遗产”的现象环境经过文化与社会筛选,再经过行为世界的经济筛选才成为“具有价值的遗产”(Timothy,Boyd,2003),在这个过程中,由谁以及用什么标准来决定“遗产”是遗产,这个选择过程是“遗产”成为遗产的关键所在。由此可见,遗产概念的核心问题与“选择”相关,即“谁”选择或者决定了它是“遗产”?它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2.2 遗产旅游核心问题:谁展示与为谁阐释
早期关于遗产旅游的定义,是从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综合角度出发的。从供给角度而言,一般认为,遗产旅游是“关注我们所继承的一切能够反映这种继承的物质与现象,从历史建筑到艺术工艺、优美的风景等的一种旅游活动”(Yale,1991)。但这种定义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认为这样是混淆了遗产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从需求角度而言,有学者认为,遗产旅游是“旅游的一种,这种旅游的主要动机是基于对目的地的个人遗产归属感的感知(Yaniv,et al.,2001)”。但这种定义的问题在于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进行统计。实际上,两种定义的核心问题都是“这个遗产属于谁”?
遗产资源变成遗产旅游资源或产品,关键在于怎样“解释”(interpretation)遗产,即:怎样给遗产讲故事,由谁来讲故事,讲给谁听,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讲故事者变成了权威、商业机构,讲故事的目的地在于经济利益,听者成为了大众消费者,故事本身也因此其实是一种“权力话语”(彭兆荣,郑向春,2008)。当遗产地不断被游客访问时,遗产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旅游资源或者说旅游吸引物。此时,人们不可否认地赋予文化与自然遗产以一定的经济价值,使遗产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但其实遗产本身并不是旅游资源,它们只是被人们建构成为了旅游资源。旅游把遗产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形成了消费资本,它既是文化的资本化过程,同时也是遗产作为历史的物质载体向消费者传达其文化价值,提示和强化人类个体或群体的存在意义,唤醒和强化个体和群体的认同感,因此又是资源的文化化过程(蒂莫西,等,2007)。而遗产旅游地则是遗产与旅游活动共生的空间和产生意义的地方,从地理学的视角而言,是旅游活动使遗产“空间”变成遗产“地方”。可见,说遗产通过旅游活动来阐释其意义与价值,其核心问题是向谁展示或怎样阐释,展示或阐释的主体与目标对象不一样,遗产旅游的形式与内容就会发生变化。
3 旅游研究的大背景转向
3.1 本体论变化:边缘性研究对象受到关注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学术界的交流日渐加强,多元化的经济体世界导致了本体论的变化。这种社会背景的变化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1) 交易方式变化,非市场交易的交易活动越来越重要,如无论是在贫困的还是富裕的国家,女性的非市场交易和无偿家务劳动构成了国家经济活动的30%~50%;(2) 劳动力活动变化,人们的工作方式开始由有稳定工作收入的工作转变为非固定形式的工作;(3) 经济组织变化,目前世界是多种政体共同存在的形式(见表3)。
社会背景的变化,导致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导致了人们文化价值观的改变,人们不能再用一种标准来衡量全球变化,这要求人们开始关注一种新的经济本体论,并认识到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边缘化”的经济现象的重要地位,人们需要关注展示和记载构成了全球社会福利的大量不同的经济交易、劳力活动和经济组织(GibsonGraham,2008)。与此相对应,学术研究也开始向表演性本体论(performative ontological project)发生转变,这种本体论是带来新的经济体,而不只是关注和评定已有的物体的现实主义认识论。因此,去挖掘边缘化、隐蔽性和替代性的经济活动会使研究变得更加真实和可信,对政策也更具指导意义(GibsonGraham,2008;张朝枝,2014),一些原来被认为边缘的群体、现象在研究领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对少数裔、另类文化等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重视。
3.2 认识论变化:研究视角超越传统时空观
在国内研究还在模仿西方国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西方科学哲学的主流已经由实证主义转向实在论,进而发展为建构实在论(黄光国,2006)。且由于社会物质实质的巨变、全球的时间与空间感关系的快速变化,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体验方式实现了革命性转变,先前所认定的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品质已然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对时间的加速和空间的缩小的深刻体悟(哈维,2003;冯建辉,2010)。由此,人们的认识论,即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旅游研究上来看,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认识尺度的变化所导致的学者格局观的改变。旅游研究,从内容上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以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早期研究,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研究,旅游环境及生态等方面影响的功能主义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从全球化视角分析如何有效利用旅游的全面发展时期研究(白廷斌,Wall,2010);而旅游研究者也经历了老一代以其他学科模型研究旅游的非旅游研究背景学者,到中一代引用西方理论背景研究旅游的学者,直至现在的新一代学习西方的研究规范,以全球化的视角来研究旅游的青年旅游研究者(Tgeneration)(张朝枝,2014a)。种种现象表明,现在的旅游研究学者获取知识的方式不仅限于本国的知识范围,而是站在世界的角度来谈问题,其对旅游的认识尺度发生了变化。二是游客流动性导致传统理论的适用性受到挑战。随着超音速大型客机和互联网的覆盖,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全球同时性进一步加强,自然的空间距离和障碍已经微不足道,故在时间图景上,人们对时间距离的感知比对空间距离的感知更为重要(黄光国,2006)。游客的流动性不断增强,旅游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化,人们的出游目的也不再只是游览各类高级别的旅游目的地,而是倾向于在短时间内游览更多的旅游目的地,故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开始趋向于交通便利性的竞争(Hall,2015)。此外,新技术、新技能、新方式快速出现又迅速过时,于是各种形象工业、一次性的服务、表演、象征性产品占据了生产的主导地位,由此构成了整个生产过程在快速流变的革命性时空图景中展开。也正因为生产过程中,符号和形象的受重视,商品生产完全和文化联结在了一起,文化的产业化和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成为后现代文化的特征(哈维,2003)。游客流动性的增强及文化认识的转变导致现有理论无法完整的解释研究的现象,传统理论的适用性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超越传统时空观,如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从中小尺度研究视角到全球化的研究视角的相关研究,开始备受关注。
3.3 弱理论时代:陷入“找理论”的困境
以往的学术训练是要求学者是具有辨识能力、超然地、批判性地去看待问题,要求学者能深入问题的内部,看到问题的本质,学者们对理论构建的过程类似于偏执狂的心态(GibsonGraham,2008)。但由于多元化经济体时代的到来,导致了学者本体论开始向表演性本体论转变,并认为理论的目标不是通过证实我们已知的东西来扩展我们的知识,而是将获取理论视为是为了让理论产出新的东西的一种工具,这就要求学者发现被边缘化的经济现象,锻炼一种“弱理论”的思维形式(GibsonGraham,2008)。另一方面,时空观的改变使学者们的格局观及研究尺度开始趋向全球化的视角,传统理论对现有研究现象来说具有局限性,这些理论有效性边界受到局限,学术研究进入“弱理论”的时代。
此外,学术发表竞争使数据分析工具与技术特别是计量技术被神圣化,这一方面使一些研究形式上显得更加“科学化”,学术的竞争沦为技术与工具的竞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理论创新,对研究问题变量之间的关系依赖于复杂的技术手段来测量,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一种“弱关系”,其研究理论也往往是“弱理论”(张朝枝,2014)。在近几十年里,旅游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回顾这些年的研究可以发现:旅游研究的内容和话题都有扩展,研究方法和途径也更加精密,研究结果也更加多样化(Kreisel,2011);然而,很多研究仅仅限于对现象的描述,进行案例的重复研究(Franklin,Crang,2001),也或许旅游研究理论多源自其他学科领域,而这些理论的前提假设却少有提及(Franklin,Crang,2001;Botterill,2001)。因为这些原因,很多旅游研究陷入“找理论”的困境,为了用理论而用理论,而对问题的实质触及不深。
3.4 集体反思热潮:批判性研究受欢迎
基于上述背景,不少学者开始逐渐认识和反思旅游学科发展与学术贡献、实用价值的关系,积极回顾和评价学科发展问题(保继刚,等,2011),近年来,受到社会科学中文化转型及旅游与休闲研究中不断增加的后结构主义的影响,旅游研究已经开始进行“批判性”转型,它寻求挑战该领域主导的论述,反击所谓的旅游研究是“产品化”的研究的偏见,鼓励一系列对旅游的权力、论述和表现形式的本质的批判性的话语、讨论及争论,并强调旅游和休闲作为主要的文化现象的存在,被誉为是旅游产业一次“和平的革命”(quiet revolution)(Bianchi,2009)。
基于此,国内学者也开始对我国的旅游研究进行反思(保继刚,等,2011;朱峰,等,2011)。大多认为研究表明,我国的旅游研究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
(1) 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不强。虽然我国旅游研究的学术规范问题已经得到普遍重视,但研究的问题意识仍亟待加强,学术规范不仅要追求形式上的“规范”,更要重视实质上“规范”(保继刚,等,2011)。旅游学科发展面临的困境是需要旅游研究者共同努力去打破的,这就需要研究者认真考虑和追求学术成果对构建旅游理论体系、推动旅游学科发展所能作出的学术贡献(朱峰,等,2011;冯凌,等,2011)。
(2) 旅游研究的学科身份迷失。有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旅游研究的基金项目的选题方式均存在“去旅游化”现象,即旅游现象仅成为其他学科的剖析对象,研究贡献表现在验证、完善、补充已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而非旅游理论的提出或完善,这也就使得旅游研究间的对话与交流更加困难,旅游研究者学术身份认同面临困境,旅游学术共同体难以建立(朱峰,等,2011)。目前的旅游学科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主要处于从其他学科汲取理论养分的阶段,基本上是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系列其他学科应用研究的综合,从相关学科角度切入的各分支学科发展参差不齐,总体水平偏低且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冯凌,等,2011)。
(3) 在研究技术与技巧中迷失了方向。我国的旅游研究经历了以描述性和概念性的定性研究方法为主,到开始出现定量研究方法并不断增长,发展到了现在定量研究方法比例持续增长且占主导地位的过程。目前,我国旅游研究高度重视定量研究方法,研究技术呈现多样化和现代化,高新技术如RS、ArcGIS、GPS等在研究中得以运用(汪德根,等,2011)。这说明,我国的旅游研究渐渐在研究技术与技巧中迷失了方向。但任何定量研究的结果,若要在逻辑上没有漏洞,需要用定性的语言加以描述和解释,故旅游研究方法应该实现定性回归,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汪德根,等,2011)。
这些反思进一步唤起了青年学者对现有研究的批判性思考,一些批判性研究在主流期刊受到欢迎,近年来critical tourism research的学术共同体正逐步形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4 遗产旅游研究的核心议题
如前所述,遗产旅游研究也需要更具批判性,我们需要反思,之前的“遗产旅游研究”,是在研究遗产地上的所有旅游现象?还是在讨论具有遗产本质属性的核心问题?如果只是发生在遗产地上的所有旅游现象,那遗产旅游研究的特殊性在哪里?遗产旅游研究的哪些议题才能更加突出地显示遗产的本质属性?
遗产的本质是人们根据当前的目的与价值观对历史的选择性再现(Olsen,Timothy,2002),遗产的认定和选择的过程是权力博弈的结果(张朝枝,2008),因此理解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差异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也就自然成了遗产旅游的核心问题(Dahcr,2000;Richter,1997),这种矛盾的冲突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遗产产业迅猛发展而日益明显(胡志毅,2011)。遗产从生产到消费的内生矛盾注定了遗产的复杂性(胡志毅,2011),这种复杂的内生矛盾关系可以总结为三大核心问题:“什么是遗产(who)”“象征什么价值(what)”“如何再现价值(how)”(张朝枝,2014)。围绕遗产的三大核心问题,可以展开遗产旅游研究的核心议题。
(1) 与“什么是遗产”“谁的遗产”相关的议题。“什么是遗产”议题,包括“谁决定什么是遗产”“用什么标准选择遗产”等关键问题。从生产过程来说,遗产的生产过程即遗产的申报与认定的过程,实际上国际价值取向与国内专家的话语权很大程度上影响遗产价值的认定(戴湘毅,阙维民,2012);从消费过程来看,消费者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遗产的内容体系和再现方式(胡志毅,2011)。“谁的遗产”“什么是遗产”问题,实际上是不同利益相关者在遗产认同上的不同价值观的冲突问题。在遗产旅游研究中,应重点探讨,旅游作为外生变量如何影响遗产的选择与生产、旅游如何影响利益相关者的遗产认同、这种认同反过来又是否会影响旅游与遗产的关系等问题。同时,从研究对象上讲,需要对更多边缘性遗产进行关注,关注的遗产类型也可以从世界遗产扩展到多层次、多类型的遗产,如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或者乡村遗产、社区遗产等类似的主体,能够更好地丰富遗产旅游研究体系。
(2) 与“象征什么价值”相关的议题。“象征什么价值”议题,主要包括对遗产经济文化双重属性的讨论的回答(胡志毅,2011),如“代表谁的价值进行表征与阐释”“展示与阐释给谁看(听)”等关键问题。遗产本身具有多重属性特征(张朝枝,2014b)。在展示与阐释过程中,遗产代表什么价值,传播什么价值,传播对象是谁,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关键问题。作为遗产展示与阐释的重要手段,旅游如何建构遗产价值,如何传播遗产中承载的价值观,游客、居民、遗产权力话语者如何通过互动而不断重构遗产的价值等等,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在这些问题研究的视角选择中,可以超越传统时空观,对遗产价值表征与传播相关的变量进行关注,比如对空间再生产、遗产集体记忆、文化公民身份等问题进行研究。
(3) 与“如何再现遗产”相关的议题。“如何再现遗产”主要是指“怎样阐释”的问题,包括采用何种方式、选择何种价值进行遗产消费或生产。这一问题主要是将无意义的遗产物质实体赋予意义以及传播,这与遗产“作者权”紧密联系,而遗产作者权取决于行政地位、产权状态、学术权威和经济资本等诸多要素(胡志毅,2011)。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怎么“解释”遗产,即:怎样给遗产讲故事、由谁来讲故事、讲给谁听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讲故事者变成了权威、商业机构,讲故事的目的地在于经济利益,听者成为了大众消费者,故事本身也因此其实是一种“权力话语”(彭兆荣,郑向春,2008)。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重点要关注遗产解说与建构、旅游如何影响遗产等。在这样的研究中,一些边缘性群体,如以前比较少关注的少数民族社区、或者社区内的群体差异、或者一些以往被认为“另类”“与遗产不相关”的群体可能需要进行深度关注。
当然,正如遗产概念本身一样,遗产旅游的研究也会不断地变化,但在全球旅游研究更加强调批判性反思、关注边缘性群体和另类现象的今天,遗产旅游研究也应该超越传统时空观,围绕遗产的核心问题展开研究,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回答遗产的本质问题。
参考文献:
[1] 白廷斌,Wall Geoffrey.旅游与发展:一个分析框架的形成与演变[J].旅游学刊,2010(4):1319.
[2] 保继刚,尹寿兵,梁增贤,陈钢华,.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12):15061512.
[3] 陈蓓蕾.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2(35):7273.
[4] 戴湘毅,唐承财,刘家明,朱爱琴.中国遗产旅游的研究态势――基于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J].旅游学刊,2014(11):5261.
[5] 蒂莫西,博伊德.遗产旅游[M].程尽能,译.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6] 戴湘毅,阙维民.世界遗产视野下的矿业遗产研究[J].地理科学,2012(1):3138.
[7] 冯建辉.哈维的“时空压缩”理论浅析[J].唯实,2010(7):3337.
[8] 冯凌,石培华,刘佳峰.基于期刊论文时序特征的中国旅游研究30年历程与规律[J].地理科学进展,2011(2):239248.
[9] 哈维.后现代的状况―― 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社,2003.
[10] 黄光国.社会科学的理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 胡志毅.国外遗产旅游“内生矛盾论”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11(9):9096.
[12] 冷志明,张铁生.我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及展望[J].人文地理,2009(6):111115.
[13] 洛文塔尔戴维德.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M].周耀林,译.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14] 彭兆荣,郑向春.遗产与旅游:传统与现代的并置与背离[J].广西民族研究,2008(3):3339.
[15] 皮埃尔・诺拉.一种正当其时的思想[J].信使,1997(12):1418.
[16] 乔恩凤,朱江群.国内遗产旅游研究综述[J].大众商务,2010(7):49.
[17] 王大悟.巴拿马旅游业TCR行动计划述评――兼析生态旅游和遗产旅游概念的内涵[J].社会科学,1999(7):1115.
[18] 汪德根,陈田,王金莲,刘昌雪.1980~2009年国内外旅游研究比较[J].地理学报,2011(4):535548.
[19] 向岚麟.近22年世界遗产地研究进展――基于13种中文期刊的考察[J].旅游学刊,2009(4):8591.
[20] 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21] 朱峰,项怡娴,王春晖.旅游研究中的“去旅游化”现象及反思――基于国家自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类项目的分析[J].旅游学刊,2011(11):2834.
[22] 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异[J].旅游科学,2008(1):19.
[23] 张朝枝.国际旅游研究的转向与中国青年旅游学者的使命和责任[J].旅游学刊,2014a(1):1315.
[24] 张朝枝.遗产责任:概念、特征与研究议题[J].旅游学刊,2014b(11):4551.
[25] 邹统钎,王小方,刘溪宁.遗产旅游研究进展[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1):7276.
[26] Botterill D(2001).The epistemology of a set of tourism studies[J].Leisure Studies,20(3):199214.
[27] Bianchi R V(2009).The ‘Critical Turn’ in tourism studies:A radical critique[J].Tourism Geographies,11(4):484504.
[28] Dahcr R F(2000).Dismantling A Community’s Heritage[M]//Tourism and Heritage Relationships:Global,National and Local Perspectives.Athenaeum Press,109.
[29] Franklin A(2001),Crang M.The trouble with tourism and travel theory[J].Tourist Studies,1(1):522.
[30] GibsonGraham J K(2008).Diverse economies:Performative practices for ‘other worlds’[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32(5):613632.
[31] Hall C M(2015).On the mobility of tourism mobilities[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18(1):710.
[32] Kreisel W A(2011).Some thoughts on the future research on leisure and tourism geography[J].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15(4):397403.
[33] Olsen D H,Timothy D J(2002).Contested religious heritage:Differing views of mormon heritage[J].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7(2):715.
[34] Prentice R(1993).Tourism and Heritage Attraction[M].London:Routledge.
[35] Richter K L(1997).The politics of heritage tourism development:Emerging issues for the new millennium[M]//Douglas P,B R.Contemporary Issu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London:Routledge,108126.
[36] Timothy D J,Boyd S(2003).Heritage Tourism[M].London:Pearson Education,25.
[37] Yale P(1991).From Tourist Attractions to Heritage Tourism[M].Huntingdon:ELM Publications.
[38] Yaniv Poria,Richard Butler,Airey D(2001).Clarifying heritage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8(4):10471049.
Heritage Tourism Research:From Tourismin Heritage
Sites to Heritage Tourism
ZHANG Chaozhi, LI Wenjing
(School of Tourism Management,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Abstract:
With a reflection about heritage related research in domestic academic journals, and the research projects supported by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and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the paper argued that the current so called heritage tourism researches are actually tourism in heritage sites, the essence of heritage tourism has not been touched. With further analysis on the essence of heritage and heritage tourism and the paradigm shift of social science, the paper put forwards the core research issues about heritage tourism research, and the key research questions including “ what is heritage”, “whose is heritage”, “ how to represent heritage”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