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职能范文

时间:2024-04-18 15:51: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职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职能

篇1

(一)周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职能

1、接受市卫生局和镇政府下达的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任务;负责对卫生服务站实行“八统一”管理;

2、负责制订年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计划,指导各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

3、承担全镇居民的预防、保健、爱国卫生、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

4、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卫技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根据市卫生局制定的考核细则,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工作考核;

5、负责全镇居民健康信息资料的统计、整理和分析等工作。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本职能

1、开展爱国卫生、健康教育,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实施健康促进;开展居民健康调查,进行社区诊断;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提供院前急救;负责对已经明确的慢性病规范化管理;

2、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计划免疫,传染病病人登记管理、终末消毒和疫点处理工作;协助做好孕产妇的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儿童保健等工作;

3、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提供个人与家庭的合同式卫生保健服务;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和临终关怀服务;

4、协助做好社区内防盲治盲、精神病防治、监测和指导残疾人康复工作;开展优生优育指导、性传播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和孕情监测;

二、管理体制

周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市卫生局的领导和市社区服务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的业务指导,镇政府协助市局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卫生服务站由周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履行管理职能,严格实行制度、人员、药品、建设标准、财务、业务、信息、服务“八统一”管理,各村协助中心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1、人事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市编办核定编制和岗位,并由市编办和卫生局按要求规范录用,中心主任由市卫生局任命;卫生服务站由中心核定用工数量和岗位,报镇政府、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审核通过后由中心负责实施,新增人员必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各站人员由中心统一签订用工合同,办理相应保险,服务站站长由中心任命,报所在村、镇政府和市卫生局备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中心和各站人员的培训、管理与考核。

2、财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纳入镇级财政管理体系,并接受市、镇财政部门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3、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分机构考核与个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机构考核办法由市有关部门制订,中心的考核工作由市卫生局牵头组织实施,进行半年度和年度绩效考核;服务站的考核工作由中心负责,每季度考核一次。服务中心及服务站的个人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医德医风、满意度等,具体考核办法由周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订,经中心、站职代会讨论通过,报镇政府、市卫生局、市人保局审核备案后执行,考核工作由中心负责实施,每月考核一次,服务站除站长外的其他人员可由中心委托各站进行考核。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机构绩效类分配依据和个人绩效工资评定主要依据,镇财政按年度绩效考核结果拨付绩效类资金。

篇2

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难点

(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分配机制难以确定。

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性质比较复杂,大部分是原来的乡村医生,也有原医院在编职工,有后来新招录的公共卫生人员;各站规模不等,效益相差悬殊;而辖区内服务人口数和执行农村公共卫生职能又基本相同;政府财政补贴有限,这些因素使得服务站的分配机制和社会保险机制较难统一。

(二)、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财务管理最大的难点是现金、票据、药品的管理。

1、药品管理的难点:在社区卫生服务收入中,主要是药品收入,我院的5个站点都占90%以上,大量药品在站点周转增大了社区药品管理的难度。由于受站点客观条件和人员配备等主观条件的限制,站点实行的药品数量金额式管理还不完善,有的站点甚至连药品管理的台账都不健全。从调查来看,在运行的初始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基本上有盘亏现象,而且盘亏金额不小。产生盘亏的主要原因为少入帐(不开具发票)、自主降价等;也有不正常盘盈现象,产生不正常盘盈的主要原因为私自购药。

2、票据管理的难点:财务管理的规范从源头上抓就是票据管理要规范。建站之初,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般都为手工操作。手工票据的使用,加上收费人员岗位混杂、业务知识缺乏、责任心不强等,给社区卫生站的票据管理增加了难度。票据开票不及时、不开、少开甚至“大头小尾”的情况都难免发生。即使后来有条件实行计算机联网电脑开票,因为医疗服务须24小时进行,而服务站收费人员一般晚上不上班,如果第二天的交接手续不严密,票据管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漏洞。

3、现金管理的难点:由于农村地域的散射,除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附近一般有银行外,周边农村地区没有银行,加上站点分散,岗位配备不足等原因,服务站每日收入无法当日缴存银行。虽然每站点配备保险箱,但因地处偏僻地等本身的安全问题,保险柜往往形同虚设,更多的大额现金随身携带,因此现金的安全隐患随时都存在。

(三)、农村卫生服务站分散,规模不同,财务人员岗位很难合理设置。

规范化财务管理要求管钱不管物,管物不管钱,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员少,岗位多,往往一人身兼多职。我院的5个站点,规模不一,有年收入超120万元,工作人员6-7人的,有年收入仅10万左右,工作人员2-3人的。对于前者,可以设立专业的收费人员,对其进行专业的财务培训;对于后者,很难再配备专业收费人员而增加其营业成本,这些小规模站点的药房人员只能同时身兼收费、开票、划价、发药等工作,有时根据其专业还须做护理、注射等工作。这种财务岗位配置的不足,致使财务工作不规范,报帐不及时,内部监管不实。

二、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建立会计报账制度,抓好收入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站收人管理的内容包括执行国家收费标准(目前无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收费标准颁布,基本执行乡镇卫生院的收费标准),建立收人凭证的领发和控制及核销制度,建立业务收入上报制度,建立账簿、处方、收费收据三核对和民主理财制度。收入报账制度具体要求如下:应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各卫生服务站的账目,各服务站每月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账3次(分上旬、中旬和下旬),要求报账人员做到“四一致”,即收入报表、收据、处方、现金解款单金额必须一致。对迟报、漏报一次者,要给予经济上的处罚,其目的是杜绝截留收人、坐支挪用等现象的发生。在现金管理上,应与具备全市联网的银行联系开户,或协调基本开户银行提供上门收款服务,解决当日现金送存银行的问题,以确保公款现金收入的安全。

(二)、建立会计会审制度,实行会计监督。

定期对各站进行会计会审是管理好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个重要措施。由于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特殊性,财务岗位配备不足,其内部控制只有在现有条件下设计。通过制定人员职责、工作规范、岗位制度等,并定期检查执行情况,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在财务方面,制定好收费人员交接制度、票据使用制度、交款登记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会审一般半年举行一次,由中心财务对各站的财务工作进行检查。会审内容有:一是收入检查,检查服务站的各项收人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收费,有无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对政府定价药品是否按定价执行;二票据的开具是否真实完整,票据作废是否符合规定,有无“大头小尾”情况,三收费人员与值班医务人员交接手续是否严密,值班人员能否对第二天输入电脑的费用按门诊登记簿所载的姓名、收费项目、金额等内容进行核对;四药品管理是否规范,帐实是否相符,调价是否及时,盘存制度是否落到实处等。建立会计会审制度,实行会计监督的目的,主要是增强卫生服务站收费人员的管理意识,同时,也可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

(三)、药品计划申报,中心统一供应。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收人主要是药品收人,因此要管理好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我院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实行“统一供应、计划配送”的办法,即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代购,组织调拨供应,各站不得自购自销,以保证药品质量和堵塞漏洞。其管理措施如下:

1.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切药品必须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组织供应,实行零售价管理。为了保证药品管理制度的完整性、可行性,规定社区卫生服务站调拨药品的厂家、批号,必须在药品调拨单上注明,这样有利于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进行监督,若发现药品批号不符者,应按私自购药处理。

2.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应建立药品数量金额明细账,并对所用的药品实行逐日消耗登记,要求做到“消耗准确、登记及时、购物相符”、另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对各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发现账物不符者,应对责任人进行处罚,若发现药品没有及时登账的,应限期改正,以有利于药品的监督管理。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进行定期盘存,并随时给予核算。对于盘盈的,转作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收人;盘亏的,由药品负责人赔偿,按药品零售价全额补缴,屡次不改的,还应对其进行处罚。

(四)加强成本核算,完善分配制度。

由于服务站受地域、规模的影响,经济效益相差甚大,其工作人员的收入也很难统一。我院的做法是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分开核算,基本工资由单位保底发放,随着业务的发展,各站逐步开展成本核算,引入竞争机制与考核机制,绩效工资与工作业绩挂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这种方法,既保护了站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各站点的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R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92-02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现代化城市建设步伐日益加快,要求现代城市基本组成单位社区各项职能日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的重要职能项目之一,也是保证全民身体健康,提高国民素质的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现代化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非常重要。

1 背景

1999年卫生部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2003年1月国务院又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国发[2003]3号)中提出把“优化卫生资源配置,逐步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分工合理、方便快捷的新型城镇卫生服务体系”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确定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城镇主要是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城区重点是加强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贯彻国务院这一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步伐,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外部支持环境,促进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卫生部、民政部等部委已于2003年开始开展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2006年,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上海人民政府明确提出将“试行患者约定服务和双向转诊”作为切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2009年,国家医改方案要求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加快建立适合国情民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保障体系的前提条件,也是建设经济发展良好环境的必然途径。

多年来,长宁区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和发展,紧紧抓住二个关键,一是强化政府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政府职能;二是转换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也逐渐得到完善和发展。

2 现状

2.1 中心和站点情况:截至2009年底,长宁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均在3000M2以上,其中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积超过5000M2。虽然,与上海市其他区县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比较,长宁区的业务用房并不宽敞,但是,各家中心把服务流程、服务环境和服务质量作为重点工作推进,形成不同服务特色。长宁区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总业务用房面积为5732.2M2,平均业务用房面积为136.48M2,其中有59.5%的服务站业务用房面积小于150M2,未达到卫生部规定的标准,但是,与2008年相比较面积达标服务站的个数增加了28.6%。每年,长宁区下达一级工作目标,把对未达标服务站的改扩建工作责任落实给一级政府街道,由街道政府负责选址、提供用房和装修。

2.2 人力资源情况:截至2009年底,长宁区平均每1000名居民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624人,拥有医生0.601人,拥有护士0.523人。平均每名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为616名居民服务,医生为1664名居民服务,护士为1912名居民服务。平均每1000名居民分别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医生、护士和防保人员为1.403人、0.519人、0.452人,分别为社区居民服务人数为743人、1926人、2212人。

2.3 基本医疗服务提供情况:2006~2009年,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服务呈上升趋势,2006年门诊量占2006~2009年总量的20.76%,2007年门诊量占2006~2009年总量的24.13%,2008年门诊量占2006~2009年总量的26.96%,2009年门诊量占2006~2009年总量的28.15%,其中中医门诊服务占当年门诊服务总量的比例分别为9.43%、14.86%、16.85%、12.04%。社区家庭病床服务数2006年为46294人次、2007年为78222人次、2008年为77907人次,2009年为63915人次,2006年~2007年家庭病床服务人次明显增加,2007~2009年家庭病床服务人次逐年下降。2006年开始试行的双向转诊工作量呈逐年大幅度增加,上转病人分别为2006年264人次、2007年2854人次、2008年7050人次、2009年12953人次;下转病人分别为2006年131人次、2007年121人次、2008年273人次、2009年698人次。

2.4 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情况:2006~2009年,法定传染病报告例数逐年下降,分别为2006年360例、2007年279例、2008年245例、2009年146例。2006~2009年孕产妇保健人次数分别为8164人次、1244人次、14009人次、10955人次。免疫接种2006~2009年逐年明显增加,2009年与2006年接种数相比较增加130182人次。高血压病管理有效控制率由46.48%上升到64.05%,糖尿病有效控制率由27.19%上升到39.22%。

3 分析

3.1 不断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长宁区将中心和站点建设纳入所在街道的当年重点工作和目标任务中,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挖掘潜力,共同筹集资金,使站点改扩建工作落实到位。目前,共建立1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和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覆盖率达100%,社区居民步行十分钟即可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

由于长宁区地处中心城区,选择服务站用房选址较难,同时,社区居民对于站点的设立有着种种误解,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强烈,对社区卫生的服务非常认可,与社区卫生服务站为邻不能接受。因此,服务站改扩建工作越来越难。

3.2 不断完善人力资源配置。根据规定一个全科医生平均服务对象1000名,目前已经达到1500~1800名居民,存在严重的全科医生缺乏的问题,也制约了提供服务的能力。此外,目前,全科医生由原先的专科医生经过岗位培训和职称专业考核后转到全科医学。理论知识的测试不能与实践操作水平相等同。

社区卫生基本服务项目中,涉及内容广泛有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残疾人服务、计划生育等。一是需要全科型中心层面管理即质控部管理人员。质控部的管理人员要精通各项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具体要求,更重要的是掌握考核的方法,能够有效实施。质控部管理人员是中心层面管理的核心,承担所有的业务工作的组织实施。目前,在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配备3~4名主要质控人员,分别担任医疗、公共卫生、护理质控主管人员。二是需要全科型团队层面管理即全科团队长。团队长不仅要精通业务工作,更主要的是发挥团队人员的积极性,凝聚团队人员。部分中心的团队长年龄组在50以上的占50%,年龄结构明显老化。所有的全科团队长和质控人员均由专业技术人员成长而来,缺乏相应的管理学知识。在思路的前瞻性、管理的科学性、处置的合理性、操作的规范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此外,管理人员缺乏对公共卫生工作内容和主要方法的认识,,在管理考核实施中力度有限。

3.3 不断更新理念与认识。在社区工作中,医务人员缺乏整合意识,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没有有机结合。门诊只是开方配药,没有将健康档案建立、慢性病管理、健康指导等内容进行组合。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转变没有跟上社区卫生改革的步伐。此外,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也有盲点,一味追求无偿卫生服务。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全然不知,对社区卫生所担负的康复与健康教育职能了解的人寥寥无几。因为各种原因,缺乏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人员,造成能级普遍低下。另外,人员构成比例极不合理,不能够配全、配足临床医疗以外的如B超、心电图、预防医学等专业人员。在目前社区卫生工作如火如荼开展的形势下,上述岗位人员日显重要,只能由临床医生、护士转岗或者兼职,一方面使医护人员更趋紧张,另一方面导致能级结构的不合理。

4 对策思考

4.1 建立社区卫生分级考核管理网络。建立考核网络,由团队长负责一级考核、质控部负责二级考核,同时,确定了卷面抽查和数量核对的比例,确保了考核覆盖面。质控部定期将质控情况汇总后,通过简讯或例会的形式,不仅反馈了信息,更是质控考核方法的带教。

此外,加快全科团队全能型人才的培养,也是提高考核质量和管理能力的重要方法。

4.2 建立社区卫生多方联动服务网络。首先,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转变服务功能。需要开展社区诊断,经过统计和分析,得出社区的疾病谱及卫生需求,按其排列次序,有目的、有针对性进行计划。如社区内老年人居多,特别需要加强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的防治管理,着力开展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管理工作。其次,整合现有卫生资源,有效提升社区卫生的服务能力。要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加强与街道民政、计生、残联等有关科室的合作与协调,实现资源共享,让居民知道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享受社区卫生服务;做到“疾病预防立足社区、妇幼保健深入社区、应急行动依靠社区、城市医院牵手社区、责任医生扎根社区”。

4.3 建立社区人力资源培育网络。首先,要明确社区医生应是与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特征相适应的全科医生,是不同于专科医生的综合型人才。其次,必须加强全科医师培养、培训工作,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选送培育全科医生。其次,运用协同服务机制,将专家请进社区,带教培养,提高全科医生技术能力。

篇4

一、新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1、各地区医院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随着城市化及撤镇建街工作的推进,各地区医院都增挂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二名称,增加了社区卫生服务职能。今年要逐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各地区医院要认真学习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加强医务人员教育,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认识,积极开展此项工作。要进行入户走访,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同时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咨询,开展老年人慢性病管理等工作。

2、部分村级卫生所逐步过渡为社区卫生服务站。为适应镇改街后居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要在居住小区内开展村级卫生所整合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试点工作,为新建小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保障。新城区要做好医疗资源整合,对村级卫生所进行合并、扩建或撤消,将部分村级卫生所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原则进行布局,逐渐过渡为社区卫生服务站,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要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注重预防保健网络建设,拓宽服务功能。

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1、街道重组后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新划分服务区域并明确责任,并根据服务区域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名。

2、落实卫生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工作。在完善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基础上,今年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是规范管理。要全面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管理办法》,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监管力度,完善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卫生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加强医疗质量检查,提高医疗水平,确保医疗安全;要按程序上报新增项目、科室和聘任的医务人员;定期审验上岗医务人员资格,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符合法定要求,杜绝非医务人员上岗,杜绝随意增加科室。

3、加强监督考核,落实责任制。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终考核和日常考评,对造成重大事故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按医疗法规追究责任外,还要取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称和资格。对在医疗服务等过程中出现的一般违规行为,如群众举报一经查实均进行通报批评。

三、强化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内部管理

1、加强内涵建设,提供一流的卫生服务。各中心要注重基础工作建设,促进功能任务完成,在原有社区居民家庭健康档案和个人健康档案的基础上,不断充实新的健康档案资料。要利用档案为长期、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和保障。要建立社区人群的健康保健、生活干预措施,为高危人群康复保健做好健康评估,从而提供科学的医疗卫生保障。

2、树立品牌意识,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要注重跟踪服务,拓宽服务范围,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项目指标落实。要加强入户走访,建立老年人健康保健合同,提高签订合同的比率,合同兑现率达100%。要建立定期回访制度,进行量化管理,责任到人、程序规范、手续健全,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做到社区居民满意。要开展慢性病、心理咨询和精神病防治,以及残疾人康复训练工作,有计划、有措施、有专人负责,并定期指导和评估。

篇5

为进一步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功能,更好地为城乡社区居民提供便捷、经济、有效的卫生服务,提升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现就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与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

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和困难群众为重点,综合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基本医疗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切实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预防能力。

二、规范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标准

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为目标,加强对现有卫生资源的整合和建设力度,力争通过两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努力改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条件。

1、机构设置规划。依据服务人口、服务半径、行政区划等综合因素,每个乡镇(街道)设立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以乡镇为单位,按居住人口城区每5000—10000人、农村每3000—5000人设立1家,并实行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进行合理设置,原则上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站1.5公里范围内不设置村卫生室;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较远且规模较小的行政村,原则上一个行政村只设置1家村卫生室,对因历史原因形成一村两室、一村多室的行政村,应规范整合,逐步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2、业务用房建设。人口在2万及以上的乡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人口2万以下的,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业务用房面积不低于150平方米;村卫生室由村集体提供医疗业务用房,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建筑要求功能分区合理,流程科学,统一标牌标式,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

3、基本设施配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配备心电图机、B超、显微镜、血球计数仪、尿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血糖仪、电冰箱、恒温箱、药品柜、X线机、中药饮片调剂设备、高温消毒设施,以及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必要设备;社区卫生服务站应配备心电图机、血糖仪、治疗推车、急救箱、供氧设备、电冰箱、中医、消毒和计算机等主要设备;村卫生室配备必要的基本检查设备。

三、加大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力度

市财政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和基本设备的配置等。

1、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扩建工程项目由市卫生局、财政局、发改局会同乡镇(街道)统筹安排,原则上优先安排急需改造的农村基层卫生院。按照新建、扩建建筑面积每平方米800元,改造装修每平方米4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资金由市和乡镇(街道)两级财政分担,按一、二、三类乡镇(街道)财政情况,市财政分别补助55%、65%和75%,乡镇财政分别补助45%、35%和25%,并加强建设资金的监督和管理。

2、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建设和改造的责任主体为各乡镇(街道)政府。对新建社区卫生服务站验收达标的,市财政每家补助10万元;由乡镇(街道)或村提供业务用房进行改造装修后验收达标的,市财政每家补助5万元,不足部分由乡镇(街道)投入。对现有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达标扩建改造的,财政补助按第1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建改造标准和办法执行。

3、对现有租用房屋开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市财政给予租赁资金60%的补助,其余40%由所在乡镇(街道)财政补助。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要求新配置基本医疗设备的,由市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业务量的高低分别补助30%、50%,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补助60%。

四、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

全面实施基层卫技人才的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对卫技人员的实践和理论培训。积极推行聘用制、岗位考核制,创新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机制,激发和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1、推行社区责任医师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按照服务区域划分和人均服务人口的要求配足卫生技术人员,原则上每1500人左右配备1名社区责任医生;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不少于3名,逐步建立起以社区责任医生为骨干、社区护理等人员组成的社区责任医生团队。

2、建立医学继续教育制度。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加强对现有医务人员包括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岗位培训等转型教育,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有关学术活动。

3、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务人员招聘制度。鼓励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服务工作,从20*年起,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招用大专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生,前3年市财政按每人每年1万元补助给单位,表现优秀的可优先招考录用为卫生系统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服务的专业人员,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具体管理办法由市卫生局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制订。

4、建立乡村医生考试聘用制度。定期对从事村卫生室医务工作的乡村医生开展考试考核,对不合格人员逐步予以淘汰。

五、完善市级医院支援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制度

鼓励市级医疗机构到农村、社区设点设站或实行联办、委托承办,提供相应的资金、技术、人才,实行统一规范的诊疗服务,以增强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实力,提升服务品位。组织实施“市级医院牵手社区行动”,市卫生局要统筹安排市级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支援医院要经常性地了解、掌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求,通过巡回医疗、会诊、开设专题讲座、接受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指导,逐步推广适宜技术和适宜项目,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完善,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岗位职责需求,确保支援的有效性。

篇6

这仅是众多读者来信中的一封节选,还有许多医生无一例外地也向我们反映了同样的问题,他们想试图找到中心与站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两者之间如何划分职能?哪些活儿该干,哪些活儿不该干?为了帮助社区医务人员找到答案,本刊记者走访了多家中心和站,医务人员给出的答案是――中心与站之间的问题远不止这些。

实际上,发展社区医疗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各地也在马不停蹄地加快建设,但随着中心与站相继建起后,问题也来了。北京市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韩指出,“很多社区医务人员不理解中心与站的各自职能,更不懂两者之间如何协作等等。但她同时指出,任何新事物在推进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不能一味地机械理解相关政策,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自我调节。

问 题

机械理解六位一体

6月24日早8:00,北京市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开门营业。据介绍,该站所辖居民29 783人,主要承担居民的疾病预防、医疗、健康教育、康复、保健、计生,也正是我们常说的“六位一体”。该站医生告诉记者,站内只有8名医务人员,每个月都很难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站都处于上述状态。“‘六位一体’是硬性要求,必须得完成。”成都市同德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医师张振说“任何一家社区卫生机构,无论有多少医生,管辖多少人口,都必须发挥‘六位一体’的功能。”

除此之外,张振还认为,“六位一体”涉及的几项工作中预防是重点,“全民讲预防,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位中预防应该占主要部分。”

像张振一样,多数基层医生对“六位一体”的理解中都存在形而上学思想,认为不论中心还是站“六位一体”都不能“打折扣”,也必须按照上级主管卫生部门的要求安排工作重点。

政策不一 站与中心关系尴尬

鼓励民营资本进社区是国家近期出台的政策,目的是弥补公立医疗资源匮乏。但有些地区民营资本的进入并没有朝着预想的方向发展,“公立中心与民营站无序竞争,患者出现不合理流动现象。”卫生部妇社司社区卫生处王斌处长对此忧心忡忡。

有关专家表示,目前公立中心与站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与医务人员待遇无关,但民营机构还是需要自给自足,为了吸引患者,有些民营站聘请了比中心水平高的医生,出现了患者到站看病,到中心取药的情形。”

这只是无序竞争引发的问题之一,更有甚者是有些社区卫生机构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审批,导致标准不一、职责不清、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如果职能划分不清,政策不统一,势必出现趋利倾向。现阶段,基本医疗每个站和中心都争着做,而公共卫生相互推诿。”北京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孙艳格说,虽然她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但推诿的原因和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站变成了便宜药房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中心和站的药价开始下降,这无形中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患者到其他医疗机构看病,到站里拿药,将站当成了药店。”据北京和平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说,10名来站就诊的患者中,至少有5位是拿药的。

北京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主任胡海鹰说,“其实原因很简单,百姓认为站的医生诊疗水平低,但药价便宜,离老住处又近,自然热衷到站买药。但如果站只起到药房作用,社区医疗体系就是“缺腿”的,不仅完不成“六位一体”职能,也完全脱离了与中心的协作”。

“虽然,社区医疗理念已提出多年,但快速发展却是近几年的事。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差别,各地区在实施同样政策时,势必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据了解,北京市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过类似问题,但随着不断革新,这些问题迎刃而解。”胡海鹰说。

分 析

站――依居民需要完成“六位一体”

王斌处长表示,目前社区医务人员对“六位一体”理解过于机械化。“实际上,‘六位一体’是针对居民医疗需求而言,辖区居民要获得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医疗预防保健等服务,但服务并不一定就是中心或站单独完成,还可以由其他医疗机构辅助完成。”

杭州市下城区长庆潮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葛承辉解释说:“中心和站的绩效考核是死规矩,但人是活的,我们的目的是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毕竟任务是人完成的。站本身配备的人员就少,应与中心配合完成‘六位一体’。”

“不是所有社区卫生机构都需完成‘六位一体’,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管的10个站中,有一个站以老干部居多,那计生等职能就会被弱化。因此,应该以人群需要来决定工作内容。”孙艳格举例说。

既然如此,社区卫生服务站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站长认为:“站应该按照所管辖居民疾病特征来安排工作,而不是机械地完成‘六位一体’的职能。”

中心――对站实施一体化管理

中心与站的无序竞争已经严重影响社区医疗发展,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和职能重叠。王斌认为,主因在于区域卫生部门没有发挥效用。“卫生部门只有统一管理民营医疗资源和公立医疗资源,合理布局,才能逐渐把两者的关系理顺。”

在北京、杭州等地,中心与站的关系非常明朗。“站就是中心下设科室,由中心划分各站所管辖区域,站就辅助中心工作,这样就不会各司其职,因为他们是一整体,行政统一、业务统一、财务统一等,实现了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存的发展模式。他们之间所想、所做都是如何配合。”葛承辉说:“到了这种程度,站里医生水平高吸引很多患者反倒成了好事,因为中心也愿意站发展起来独挡一面。”

中心扮演着多种角色,一是负责传达上级卫生部门的政策,并组织召开例会;二是制定和落实卫生部门下达的各项工作;三是负责采购、调配、供应;四是对政府部门下拨的资金实行建账、使用和管理的‘三统一’。”葛承辉总结道。

中心与站――形成合力

王斌认为,中心与站之间应该是互助互通关系,技术交流、患者流动、人才流动。

“患者流动如同双向转诊。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机构转诊一样,中心与站之间也可以实现双向转诊。发挥中心诊疗水平高、设备先进等优势,接诊由站上转的患者,经过治疗情况好转者下转到站。”孙艳格说。

技术交流体现在中心对站的扶持,如派中心的医生到站辅导医务人员,不仅手把手教学,还会帮助站内的医生组织健康教育。站内医生也会到中心进修学习,了解最先进的诊疗技能等知识。”韩说。

“人才流动是将中心的医生下派到站工作,如我们按照规定安排一两位医生到站坐诊,把这些站作为中心的科室,方便方便居民诊疗。”胡海鹰说。

根据受访者描述,可以描绘出一幅蓝图:站是中心下设科室,接受中心统一管理,包括管辖区域、工作内容等。站与中心紧密相连,当站医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直接联系中心医生并将患者上转。站医生还可以参与中心医生的诊断过程,向中心医生报告该患者的情况,两者一起经过研究再作出诊断。中心也可以下派医生到站辅助完成,并指导站内医生的工作。

延 伸

中心与站鱼水相息

中心与站的互助互通应该是有序的,胡海鹰把这种关系比喻成“鱼和水”。“鱼只有水才能生存,水也要向鱼汲取养分。”

篇7

一、依法履行职务情况

(一)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我站对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标准完善各项工作职能,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为核心,强化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实现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建立了有效的成本核算体系,切实降低服务成本、医疗成本,减少各种开支,减轻社区居民的经济负担。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站药品收入16380元,其它各项诊疗费用6710.60元,共计23090.60元。

(二)面向社区群众做好门诊诊疗、咨询、健康教育工作。

我站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医务人员对来站的病人主动热情、亲切关怀,不仅为病人解除痛患,还要做好解释工作,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预防疾病的发生。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城区人口达12183人。全年向辖区内居民提供健康处方12种,健康指导手册2种;举办健康教育板报7期;举办健康教育讲座9次;循环播放健康教育影像资料6种;利用节假日开展了6次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并发放宣传资料4万余份。门诊接诊2710人次,咨询2450人次,免费测血压3340人次,免费为1095名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健康体检,输液注射550人次、化验检查148人次、门诊换药30人次。

(三)规范做好辖区内特殊人群和慢病管理工作

今年,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原有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为每家每户建立电子档案,对每个慢病患者和特殊人群进行精确管理。全年管理健康档案3354户,8136人、建立电子档案7938人。其中,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1070人,管理孕妇5人、慢病管理高血压709人、糖尿病247人、冠心病130人、脑卒中46人、肿瘤19人、精神病6人、慢支10人。

(四)切实做好社区计划免疫和传染病预防工作

社区卫生服务站积极配合疾控部门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和突发卫生事件应对工作,全年我社区管理0-7岁儿童377人,建立儿童健康手册155人,为246名儿童健康体检,为辖区内临时、长期居住的儿童和辖区内两所学校及两所幼儿园儿童接种疫苗5120人次。

二、廉洁自律情况

(一)按守则自律。上级规定不准做的我绝对不做,上级要求达到的我争取达到,严格遵守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行政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工作制度,积极参加上级安排的指令性医疗任务和社会公益性的医疗活动,坚持依法执业,廉洁行医,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事,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做个称职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

(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增强工作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文明礼貌,优质服务,认真践行医疗服务承诺,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自觉接受监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

篇8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城市范围内设置的、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三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区(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第五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为辖区内的常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有关人员。

第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一)卫生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收集、报告辖区有关卫生信息,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辖区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

(二)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逐步形成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三)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负责疫情报告和监测,协助开展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其他常见传染病以及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四)慢性病预防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

(五)精神卫生服务。实施精神病社区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六)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预防和筛查。

(七)儿童保健。开展新生儿保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协助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八)老年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进行家庭访视,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九)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

(十)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

(十一)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十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第七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一)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二)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三)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四)转诊服务。

(五)康复医疗服务。

(六)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

第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与上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

第三章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第九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以政府举办为主。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大于10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应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由区(市、县)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第十条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并纳入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须经同级政府批准,报当地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立足于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政府举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应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举办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可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第十二条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由政府设立,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三条设置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征询所在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意见。

第十四条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由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有条件的可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学),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

第十六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现有住院病床应转为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或予以撤消。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住院病床。

第十七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

第十八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专有名称,未经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不得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命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执业登记,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命名原则是:所在区名(可选)+所在街道办事处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命名原则是:所在街道办事处名(可选)+所在社区名+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十九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识,专用标识由卫生部制定。

第四章人员配备与管理第二十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居民的服务需要,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配备适宜学历与职称层次的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等专业的执业医师和护士,药剂、检验等其他有关卫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置。

第二十一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有法定执业资格。

第二十二条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注册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可从事社区预防保健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不得跨类别从事口腔科诊疗。

第二十三条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申请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一)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经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参加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取得初级资格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须在有关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

第二十四条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有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含符合条件的退休医护人员),依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的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相应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

第二十五条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需依照国家规定接受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职业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在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和组织下,安排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和培训,参加学术活动。各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使高等医学院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有关医学专业毕业生,逐步经过规范化培训。

第二十六条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岗位管理、绩效考核、解聘辞聘等项制度。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自主用人制度。

第二十七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维护居民健康。

第五章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第二十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

第二十九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

(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三)人员聘用、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

(四)技术服务规范与工作制度。

(五)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六)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七)财务、药品、固定资产、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八)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九)社区协作与民主监督制度。

(十)其他有关制度。

第三十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根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履行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

第三十一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保护居民个人隐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关闭、停业、变更机构类别等情况下,须将居民健康档案交由当地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妥善处理。

第三十二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掌握家庭诊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适应症,切实规范家庭医疗服务行为。

第三十三条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信息平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本地有关大中型医疗机构专科设置、联系方式等转诊信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协作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难以安全、有效诊治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相应医疗机构诊治。对医院转诊病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医院建议与病人要求,提供必要的随访、病例管理、康复等服务。

第三十四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服务,应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药品,遵守相应的中医诊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三十五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医疗服务、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严格执行相关价格政策,规范价格行为。

第三十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与其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相适应的基本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药品,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单位购入。严禁使用过期、失效及违禁的药品。

第六章行业监管第三十七条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日常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实行信息公示和奖惩制度。

第三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防治院(所)等预防保健机构在职能范围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业务评价与指导。

篇9

【关键词】农村;社区;慢性病;管理

为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科学防治慢性病,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江阴市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把“人人都有好身体”作为幸福江阴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卫生系统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进行改革,通过完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制度、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全民免费体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及社区人群健康管理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实现了“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监控、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扁平化结构”的新型农村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

1 新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为社区慢性病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

1.1 实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网格化布局和标准化建设,最大限度地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镇卫生院为依托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城区医疗卫生机构为依托建立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村(社区)延伸设点,按3000~5000服务人口、1.5公里服务半径、群众步行20~25分钟能到达的要求,新建或将原有的村卫生所改造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至2006年年底,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92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全率达100%,卫技人员合格率达99%以上。市、镇、村三级共同投入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购买公共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到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六位一体”,并做到组织、人员、药品、建设标准、财务、业务等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六统一”,保证了全市慢性病管理工作均衡发展。

1.2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实行了收支两条线管理,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行经费、人员经费全部由财政予以保障,业务收入全部通过社卫中心上缴财政专户。社区卫生工作者“吃皇粮”,保证人均年收入不低于市属二级医院的平均水平。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的实施,切断了个人收入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济收入的联系,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质,同时解除了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创收压力,提高了社区医务人员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保证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零差率销售,提高了社区居民参与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统一实行集中采购配送,全面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基本目录中的药物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下降达30%~60%,患者医疗费用大大降低,减轻了老百姓的药费负担,增加了居民参与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

2 创新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模式,有效发挥社区卫生服务网底作用

2.1 建立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服务模式,实现了慢性病的责任制管理。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防保人员组成工作团队,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全方位的社区卫生服务。实行全科医生家庭责任制,每个全科团队平均负责800户居民的健康,通过与居民签订健康管理协议,使全科医生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在服务方式上。全科医生改变过去“坐堂门诊”的做法,主动上门服务,进行慢性病管理和健康指导,满足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构建社区医务人员与居民群众“亦医亦友”的和谐医患关系。

2.2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机制,保证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撑。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构成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以片区医院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慢性病防治网络体系。通过划分责任区域,使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起稳定的联系,同时,规定医院医生必须承担指导片区基层医疗机构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任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必须定期参加社区巡诊、带教、开展培训和参加慢性病管理团队等措施,拉近医院与社区的关系,形成了互相支持、互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从而实现了慢性病的环状全程管理。

2.3 建立培训机制,将慢性病防治纳入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为提高农村社区医生开展慢性病防治的服务能力,建立并认真执行了强化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机制。同时,为避免收支两条线管理可能带来新的“大锅饭”现象,通过采取将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考核体系,使慢性病防治工作得到了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对高血压、糖尿病和恶性肿瘤等慢性病患者的发现、登记和随访管理等工作,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质量控制、督导和考核评价,市卫生局根据各社区卫生服役中心对慢性病项目指标完成情况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质控以及考核评价结果下拨工作经费,以此模式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落实社区卫生服务职能,有效调动了社区医务人员进行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确保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

2.4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免费进行市民健康体检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2001年江阴市在全国率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通过政府组织推动、专业保险机构专业化运作、卫生行政部门监管、群众积极参与的新型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不但有效地解决了江阴市民特别是广大农村居民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而且很好地缓解了群众“看病贵”问题。从2006年起实行每两年一次对全市居民免费进行健康体检,并以户为单位为每位市民建立起居民健康档案,摸清了全市居民的基础健康信息及主要慢性病患病情况,为慢性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5 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社区慢性病电脑化、网络化动态管理。2008年市卫生局开发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软件,为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专用电脑和网络硬件,通过安装和应用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慢性病患者发现、登记、和随访管理。实现慢性病专病档案与基础信息(个人档案、家庭档案、周期性体检档案等)通过电脑系统进行对接,智能化收集,自动评估,并可根据要求进行信息筛选和处理,完成信息管理过程。社区医生利用该系统可以方便地完成针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风险因素评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自动危险分层、确定分级管理级别,对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常见慢性病患者根据病情变化提出健康行为指导、用药建议及下次随访预约提醒,实现了慢性病患者健康信息采集、服务全流程的信息化[1,2]。保证了慢性病管理的连续性和精确性,大大提高了社区医生的工作效率和管理质量,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群众的满意度。

3 江阴市农村慢性病管理新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江阴市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实施以来,突出了政府主导、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支撑的特色,初步实现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精细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没有了创收压力,加之将慢性病管理纳入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化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的有效引导,社区医务人员开展慢性病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培训机制的建立,社区医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热情明显提高,由于享受到了药品零差率等优惠政策,使社区居民参与慢性病管理的依从性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已经累计为全市居民建立了1 421 645份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90.71%。全科医生团队共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116281人,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7.4%,其中管理高血压患者89 529人。糖尿病患者25 001人,恶性肿瘤患者1751人,高血压管理覆盖率达到95.6%,血压控制率达到69.85%,规范控制率达到65.9%。

虽然本市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上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深化的问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不断深化改革,为农村社区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优质、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

参 考 文 献

篇10

关键词:社区医疗;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居民需求

中图分类号:C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93-02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七大对今后一个时期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方针作了明确阐述,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提出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这标志着我国将进入世界上实施全民保健的国家行列。

2 研究思路和方法

2.1 研究思路

(1)从社区居民开始调查,了解居民对社区医疗的看法以及对现有社区医疗点的意见建议,了解现有社区医疗点存在的问题并分析社区医疗对社区居民的生活的影响。

(2)从对社区医疗人员的采访,得到相关工作人员对医疗改革政策的看法,了解实际情况和政策要求达到的效果之间的差距。

(3)从调查的结果出发,对社区医疗点存在的问题,如人员、医疗设备、服务质量、医疗效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对社区医疗建设点以及国家相关机关提出建设性意见,使其能够响应国家政策,做到真正为居民服务,健全社区医疗网络,使群众“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使社区医疗真正深入人心。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法和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对社区居民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问卷由基本信息和10个问题构成,其中有关联选择题和多项任选题等共9个题和一道主观题。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实际发放问卷共1000份,回收问卷970份,回收率为97%;其中有效问卷964份,有效率为96.4%。对于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则以访谈为主。

3 调查结果分析

3.1 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完善的一般影响因素分析

3.1.1 武汉社区居民选择就医地点的现状

在国营性的大医院、社区医院和小型私人诊所这三者中,居民就医地点的选择是影响社区卫生服务结构完善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数据显示,67%的人在生病的时候喜欢去大医院看病;20%的人通常选择在社区医院看病;13%的人会选择离家很近的小型私人诊所看病。由此表明,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面临着国营性大医院的挑战。

3.1.2 居民对社区医疗改革的认知情况

居民对于“新医改”政策的了解程度是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完善过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由调查显示,仅有3%的人非常了解政策的内容,17%的人了解大致意图,61%的人仅仅是听说过有“新的医疗改革措施”并不知道其具体内容,还有19%的人完全不知道,这也反映了政府在政策方面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3.1.3 居民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度

居民对于就医地点的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居民对于就医点的信任度,本文将居民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度分为非常信任、信任、一般、不信任四个层次,调查表明,大部分居民对于社区医院的信任度为一般,其人数比例为58%,信任的人数比例为15%,不信任的人数比例为18%,仅有9%的居民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度是非常信任。

3.2 社区医疗服务站自身的具体因素的影响分析

3.2.1 社区医院目前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

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喜欢向大医院靠拢,不愿意在小医疗机构屈就,这是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性因素。调查显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占16.2%,中级职称的占30.9%,初级职称的占52.9%;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占8.0%,大专学历的占37.5%,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占54.5%。这些都说明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存在着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

3.2.2 大学生对于在社区医院就职的需求现状

大学生对于在社区医院就职的需求决定了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配置状况,调查显示,大部分的人还是认为本科毕业生应在社区医院就职,多为社区做贡献,服务社区。53%的人认为大学生盲目倾向于大医院的做法很不好;32%的人认为这种做法可以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就业自由,不能强求;10%的人对这种现象感到无所谓;还有5%的人对此有其他看法。

3.2.3 社区医院工作者服务现状

服务站的工作人员是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态度决定了居民对社区医院的看法。由调查可知,69%的居民认为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一般,能基本负责;21%的居民认为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很好,很认真负责;10%的居民认为,其态度很差,不是很负责。由此可以看出,居民对社区医院医务工作者的好评率并不是很高,所以社区医疗服务的发展过程应在服务态度等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并进行改进。

3.2.4 社区医院的药价现状

社区医院的药价是影响居民对于就医地选择的直接因素之一。调查显示:有23%的居民认为药价很贵,有57%的居民认为药价适中可以接受,有20%的居民认为药价比较便宜。由此可看出社区医院的药价还需努力向居民所能接受的范围发展。

4 经验总结与政策建议

4.1 武汉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总结

4.1.1 社区医疗站积极推进大医院托管,组织“名医进社区”活动

武汉市的社区医院积极推动大医院托管制,通过大医院的托管采取措施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和业务水平,推动“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对病患进行合理分流,吸引更多居民看病进社区,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居民可以信赖的“家庭医生”。

4.1.2 政府部门逐年加强重视力度

近年来,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以及在各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促进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不断规范、有效实施。

4.1.3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

目前武汉大部分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健全。比如南湖中央花园社区(所辖2.64平方公里、七个社区、22个小区,有近60000居民)设置了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达到了“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的要求。

4.1.4 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占地面积逐渐增大;二是医疗设备与器材得到加强与改善,如2007年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给部分卫生中心配置了5种基本医疗设备,增添了现代化办公用品,并逐步向普遍化发展。

4.1.5 积极推行“五免六减”政策

武汉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居民提供“五免六减”的普通医疗救助,即免收普通门诊挂号、注射费、住院护理等5项服务费用,对血常规、肝功能、心电图等6项检查费用减免20%,并为低保人员等困难群体患慢性肾衰竭等6种重大疾病提供住院医疗救助。

4.2 对社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建议

4.2.1 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和运行机制

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针对当前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存在的问题,采用项目管理方式,按照社区人口、服务项目、工作成本等核定经费,逐步加大投入;要通过提高人员经费及工作经费补助水平,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顺利运行。积极探索制定鼓励参保人员到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政策措施,加快制定社区卫生服务药品销售政府补贴制度,缓解社区医疗站的资金问题;探索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应增加先进的检测和治疗仪器设备、积极引进人才,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治疗更多的疾病。民营医疗机构资源丰富,完全有能力承担服务中心的职能,可尝试引入竞争机制,适度放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坚持公益性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多渠道发展。

4.2.2 进一步控制药价,卫生、药监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

一是可以实施药品统一配送制,各区卫生局通过招标选择一级市场药品批发商,按本地市场最低供货价格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配送药品,在确保药品(耗材)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压缩中间环节的价格差额,降低诊疗、检查和药品费用,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取消或减少医药采购中间环节的大量附加费,进一步压降虚高药价。二是探索“医药分开”改革,取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房,将用于医疗服务的药品、医用器械、耗材的经营权、药房管理权交给医药公司。三是要通过“收支两条线”的医疗改革,切断医务人员分配和服务收入的直接联系,降低趋利动力,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药价和诊疗价,使“看病贵”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4.2.3 加速医疗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医疗设备的配备

加强对各类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在职岗位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医疗水平。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医学院校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吸引大中型医疗机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流动,引导大中型医疗机构退休的中高级医务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为社区卫生提供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立大中型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之间业务协作、人员交流与培训的长效互动机制。加大对医疗设备改造力度,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设备进行更新,按标准配备医疗仪器、设备,对特殊医疗仪器、设备和特殊检验设备可通过与就近的高等级医院合作来解决。

4.2.4 加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社区群众的思想认识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把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等印制成宣传品,让社区居民群众了解政策,提高认识,配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可以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预防保健和健康意识,使其真正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及其将带来的实惠;可以适当扩大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和比例,逐步引导居民在社区就诊与保健。

4.2.5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建设,探索建立第三方评价和监督机制

首先是强化公益服务考核,完善以服务数量、医疗质量和社会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的考评体系;其次要完善以奖代拨措施,以考评结果为依据,以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细化和动态方法对各中心给予奖励;探索根据常住人口因房地产开发而流动变化的情况调整拨款的方法;最后探索建立社会民主监督机制,动员社会力量,组建一支医技知识结构合理的监督员队伍,建立监督制度,运用科学规范的测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对各中心进行监督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