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汉字校本课程范文

时间:2024-04-18 15:51: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趣味汉字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趣味汉字校本课程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A-0010-02

中国汉字具有方正的结构和灵动多变的书写风格,体现了丰富的人文意蕴和道德内涵,且汉字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日常交流还是文本学习,无论是书法欣赏还是书法创作,接触和学习汉字都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校尝试通过创设校园氛围、开展主题班队会等形式,让学生在品读、品味、品鉴汉字的过程中,树立生活规矩,感悟为人诚信之道。

一、品读汉字,情感熏陶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在形体上,汉字逐渐由图形变为由笔画构成的方块形符号,所以汉字也被称为“方块字”,具有独特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趣味汉字“旬旬演”

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是汉字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只有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才能更好地认识、了解汉字,并知道其中所蕴涵的趣味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学校语文学科教研组利用休息时间开展了有关汉字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经过多次删改,编写完成了《品味汉字・端正做人》的校本课程。基于校本课程,学校利用班队活动课、读报写字课等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趣味美及汉字的发展历史,进而认识到我国古人过人的智慧,领略汉字线条的灵动、多变之美。

1.“趣味汉字悟人生”主题班队会

为了激发学生认识汉字、了解汉字的兴趣,学校校本课程在编订过程中,收录了众多极富趣味性的汉字,校本课程也因此成为学生乐看、乐学、乐读的阅读材料。同时,为了使校本课程能够系统地开设,学校在每个学期均安排了几节主题班队会。在班主任、语文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汉字学习主题班队会,提升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并逐步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实践证明,主题班队会是学生认识、了解汉字的有效途径。在班主任和语文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用实物组成汉字,如用香蕉、木棍等组成“信”字,然后认真分析“信”字的字形和字义,了解其中所蕴涵的生动趣味的一面。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也培养了他们诚实、守信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内容丰富、方向明确的主题班队会,使学生对汉字的趣味美有了更加明朗、清晰的认识,激发了他们热爱汉字、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主学习汉字、研究汉字的热情,写好汉字也就逐渐成为他们的自主追求。

2.“运动汉字真精彩”主题班队会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变化,让学生针对汉字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再创造,可以让它焕发出灵动,演变出情趣。为此学校开展了“运动汉字真精彩”的创意汉字活动,即通过设计创意汉字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才能,让学生感受汉字的丰富内涵和美感,提高他们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如校本课程中收录了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设计的35个体育图标,它融合了我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的象形意趣特征,使这些极富汉字情趣的体育图标易记忆、易使用,也使该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极富中国特色,给奥运会注入了鲜明的中国元素。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感受这些体育图标所显示出的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唤起了他们浓浓的爱国情感,增强了他们深深的民族自豪感,也激发了他们对创意汉字的极大热情。

(二)智慧汉字“日日行”

学校把每日的“读报写字课”改为“汉字研习课”,并在校园里布置了“中国文化走廊”,让学生在每天的汉字研习课和日常学习生活中日日行于汉字宝典之中,徜徉于汉字博大精深的发展史中,领悟汉字中蕴涵的智慧人生。

1.名家书法“日日行”

汉字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要求写出来的字符合传统形成的法度,虽然书法工具――毛笔十分柔软,但其书写出来的线条却能够显现刚劲、流畅、舒缓、雄壮、优雅、自然、洒脱等智慧变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因此学校在校园里布置了“书法艺术走廊”“书香室厅文化”展示汉字的无穷魅力,即在学校走廊、教室、办公室的墙壁上悬挂由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古今名句,让学生在校园散步、休憩时,随时都能欣赏到汉字所展示出的方正规矩之美和灵动多变之美,领悟汉字书法中蕴涵的智慧。

2.墙体书法“日日行”

我国传统教育对书法十分重视。这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和显著特色,因而书法教育更具有基础性、实用性、普遍性和迁延性。为了鼓励学生对名家书法进行临摹,提升他们对书法艺术的感悟力,领悟汉字的智慧,学校在新建的围墙上开辟了“书画长廊”,并邀请建德市书法协会的老师和学校学生进行墙体书法创作。书画长廊里规整、严谨的书法创作,不仅增添了汉字内涵美的展示功能,也使学生增添了端正书写、严谨做人的内心动力。

二、品味汉字,树立规矩

汉字横平竖直,整体方正,书写须一笔一画,先后有序,法度有加,如错写一画则失之千里,漏写一点则错之万里。这犹如做人一样,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错走一点则人生暗淡,错走一步则方向迷失。这也就是说,汉字只有认真端正地书写才能清晰表达字义,只有严格遵守构字规则才能字正达意,同样只有遵守做人规则,才能和顺有度。

(一)书写姿态“周周练”

为了让学生端正写字姿态,学校写字社团的指导老师在组织活动时,从端正书写姿势着手,要求学生头正、身直、手悬空,脚踏实地坐姿正。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学生懂得了规则的形成不仅要靠外在要求,更要靠自身的坚持不懈;知道了只有自己身正,才能字正;只有一丝不苟地练习,才能养成写字的好习惯;同样也只有天长日久地不放松,才能形成自己的做人风格,不逾规越矩。

(二)做人诚信“周周练”

规则在学生生活中处处存在,遵守规则就是维护自我尊严,但规则需要从心里遵守,进行自我约束。遵守学校纪律也同样,为了避免学生在学校一个样,出校门则是另一个样,学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在临近学期期末的复习阶段,开展“诚信考场”活动,为学生创设了展现自我良好诚信的平台,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以及诚信所涉及的方方面面。

(三)规则行为“周周练”

学校每天都有校车接送学生上学和放学。有的学生常会趁值周教师兼顾不周之际蜂拥而上,这些无视规则的学生会因破坏规则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全隐患,这时那些遵守规则按秩序上车的学生就更值得表扬和鼓励。因此培养学生珍视生命可以从规则建立开始,即让学生在写字过程中感受到规则建立的漫长和自主,在漫长的规则建立中逐步从接受他律向形成自律转变,如同练字时需要从他人激励向自主认可转变一样,这是一个自我行为价值观发展的过程。为此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相应的活动:一是在写字社团中建立学生练字时间增长值,即学生自己练字、自己记录时间、自己评价,学生根据练字时间增长值进行自我监控,并逐步形成自我的价值引领;二是建立学生乘车列队自我规则增长值,即在每天的乘车过程中记录自己规则行为的时间增长值,进而形成自觉遵守规则和同伴之间相互监督的氛围。

三、品鉴汉字,再塑礼仪

汉字的形体美,即汉字符号自身外部表象所体现的美感,它主要体现在整体形状和结构特点上。可以说,汉字在一笔一画、一点一顿间,皆蕴涵了无尽的美。因此汉字书法被誉为“有情的图画,无声的音乐”。如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颜真卿的字“端庄雄伟,庄重劲美”;柳公权的字体“势劲媚,爽利挺秀”。从另一个角度讲,练习书法能提升个人修养,所谓“字如其人”,意谓人与字,字与人,二而一,一而二,如鱼水相融。可见,练就一手好字,可以反映一个人对人、对事、对生活的端正的态度。

(一)优美法度“期期评”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第一学段要让小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第三学段须让学生能够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学生只有体会到汉字的典范法度之规,才能够感受汉字的形体之美,才能够潜移默化到自身形神修饰之中,进而自觉塑造自身的形体礼仪。而这些都需要学生在习字中感悟,在交流中碰撞,在碰撞中提升。

为了展示学生汉字书法练习的成果,搭建书法社团练习成就的展示平台,学校于2011年5月25日举行了首届“南洋杯”写字节,让学生从身边寻找典范,在讲究法度中展示汉字的字形之美。

在“南洋杯”写字节活动中,学生根据汉字书写法度展开竞赛,学生的笔画虽是稚嫩的,结构也有不尽完美之处,但是每一名学生无不端正身形或站或坐,力求临摹、创作出自己最满意、最符合汉字书法典范的作品。整个活动历时两个半小时,没有一名学生中途放弃书写创作,都能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地不断书写,体现出学生的顽强毅力,认真严谨的描摹态度也反映了他们一丝不苟的为人之道。

最后,在建德市书法协会会员和学校老师的共同评议中评出了优秀作品,学生看到自己的辛勤付出获得了肯定,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这不仅仅是对书写成果的自豪,更是他们在践行端正书写练习后对自己心智提升的自豪。

学生进行书法作品创作,又不仅仅局限于创作本身,而是从创作中感悟到了汉字的深刻内涵,且在不断学习、欣赏、练习中,感悟汉字的形体之美,并迁移到自身的形体礼仪。

(二)礼让有度“期期评”

汉字不仅仅具有结构之美,更具有连词成句的内涵之美。让学生创编并吟诵自编的歌谣,更容易将其内化成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将表达学生谦恭礼让心声的童谣以小报、展板、提示语等形式展示出来,更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而邀请家长共同参与礼让有度主题性童谣的创编和吟诵活动,则可以在不经意间实现亲人间心灵的碰撞、亲情的沟通,以童谣形式进行亲情对话,也更容易培养学生行事规矩、遵守公民道德的品质。

篇2

[关键词]中小学校;校本课程;书法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4―0063―03

中国书法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学校教育。20世纪30―40年代,郭沫若等学者就从甲骨刻辞中发现,商人用甲骨干支表作为范本教学生刻字。陈梦家据此认为,“殷墟出土商代甲骨上的六甲或有商代卜史习刻之作,可证自古以来,六甲为学僮学写认字的第一课”。自此以后,书法教育贯穿于中国整个古代教育全过程。

丰子恺说:“艺术的主要原则之一,是用感觉领受。感觉中最高的无过于眼和耳。诉于眼的艺术中最纯正的不过于书法;诉于耳的艺术中,最纯正的不过于音乐。故书法与音乐在一切艺术中占有最高的地位。”通过全面考察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可以看出,书法教育并不仅仅是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书写教育,同时还贯穿着审美与道德教育。由于中国书法艺术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书法教育在当代学校教育中仍具有独特而重要的育人意义。中小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开展书法教育,是促使中小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接受审美教育、陶冶灵魂的比较直观且有效的途径之一,对中小学生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

一、有助于形成良好心理品质

要练就一手好字、学好书法,首先要认真临帖,要下功夫才能学到古人书法的妙处。前人谓书法学习“非人磨墨,乃墨磨人”,讲的是书法学习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并非一蹴而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叛云:“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薄俗可鄙。此乃至言,初学书者当深戒之。”学习书法贵在勤学苦练,贵在坚持、一丝不苟。苏轼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书法学习的这种磨炼,无疑对培养学生认真刻苦、细致耐心、意志专一、循序渐进的良好学习习惯及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状况的好坏对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影响。现在中小学生学习条件优越、个性突出,但在心理品质方面,如注意力和意志力却普遍反映不集中,缺乏持久耐性。书法学习可以使他们集中精神,达到相对松弛平和的心境,以增强他们的意志、活跃他们的思维,还可以使其大脑得到全面健康的发育。同时,在书法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历代书法名家的讲授和介绍,学生可以了解书法家刻苦学习的故事,并认识到古代书法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对书法临习的不断坚持,进而明白只有苦学、善学、持之以恒,才能逐渐养成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的道理,为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书法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这种耐力、定力,在当今社会普遍浮躁的世风下,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通过书法教育,培养中小学生对书法的爱好,使其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对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心理也有重要作用。

二、有助于提高艺术审美趣味

时下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把书法归属于美育范畴,就在于书法本身极具美的因素。宗白华认为:“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了艺术美的方向,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中国书法能够从实用性书写活动上升为一门艺术,内在原因就在于汉字书写合乎艺术要求,优秀的书法作品能够给人带来审美愉悦。

从象形字发展而来的中国文字,每一个字的点画结构就含有美的规律在内,所以不论人们是否自觉地意识到,字写出来就不仅有一个写得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一个好看不好看,“美与不美”的问题。从字体看,书法有篆、隶、草、行、楷五种字体,每种字体都有各自的艺术品质。正如孙过庭所言:“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而就每种字体而言,又有多种书体,如行书有二王、宋四家;楷书有魏碑、唐楷,而唐楷之中,又有初唐四家。在中国书法史的历史长河中,各种书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各具特色。好的书法作品能让欣赏者产生美的共鸣,书法教育可以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培育其审美能力。因此,书法被誉为“无声之音,无形之象”。学生可以透过优秀作品的点画、结体、章法等具象构成,领略其力感、情感、气韵、风格等所产生的艺术魅力,并在此感染和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书法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还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环境之中。书法艺术可以说是中小学开设的美术和音乐等艺术课程之外,与他们现实生活接触最为紧密的艺术形式。从居家布置、街头广告到店铺招牌、门廊对联等,无不与书法艺术相关。如果缺乏书法素养,我们就会对身边许多饱含艺术审美情趣的东西熟视无睹。另外,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几乎处处都留下了书法艺术的痕迹,其中很多景点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座书法艺术殿堂。如果不懂得书法艺术,游览者就无法对这些风景名胜产生更深刻的感悟。此外,由于艺术所具有的共性,各门艺术的欣赏有相通的地方,一个中小学生如果有较高的书法素养,也会有助于其对文学、音乐、美术等其他各种艺术欣赏能力的提高。正如林语堂所认为:“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三、有助于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在对文艺作品进行品评和学习时,古人强调要把客体与创作主体、时代背景等结合起来,进行辩证分析,“知人论世”,即孟子所谓“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书法教育和书法学习也是如此。苏轼说:“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数千年的传统也形成了书法审美的一种心理定势:人品即书品。正如刘熙载所言:“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已。”这里的“人”,是指人的道德、品格、情操、修养等。“书如其人”,并不是把书法等同于人品,而是说历代流传下来的优秀书法作品,无不是书法家个人书法艺术、道德价值的集中体现。我们临摹古人书法范本,首先是要了解书法家个体情况,再进而了解其书法艺术。因此,我们说“书如其人”,是说书法家的作品为我们观察、了解―个人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的阶段,也是学习知识、掌握各种技能的重要阶段。在中小学书法教育中,我们不仅要重视

具体书写技能教育,还必须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来认识它,要明确书法教育“以道立人”的育人价值。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书法学习在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立人”功能。在书法教育过程中,中小学生通过对书法家的了解,加深对书法作品的感悟;又在反复临摹、学习其书法作品过程中,通过其作品再加深对其人其书的理解,真正体会“书以人传”的含义。

通过这种“由书到人,再由人到书”的教育方式,学习者便会由衷产生学习效仿的行为,进而在心中对那些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书法家产生崇敬心情,从而达到“立人”的目的。这种教育是无形的,又是异常深刻的,不管欣赏者、学习者愿意不愿意,其思想情感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触动,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学习者的价值取向的效果。

四、有助于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书法是中国的国粹,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门类,与中国文化有着紧密关系。与别的传统艺术不同,中国书法的文化特性最为独特。中国文化对中国书法的影响,使得中国书法能够从实用性的文字书写上升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并赋予中国书法文化品位。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对中国书法的影响,使得文字书写由技上升到道的层面。也正是如此,中国书法汇聚了多种文化信息,可以说中国书法就是中国文化的符号。正如丰子恺所说:

“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书法。须知中国的民族精神,寄托在这支毛笔里头。”作为艺术审美对象的书法,能够给人以审美愉悦。而作为文化的书法,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反观中国文化,感受中国文化。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中国书法来促使中小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可以利用书法教育的优势在他们中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小学的书法教育不但是对书法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篇3

一、采用快乐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奇心强、模仿性强、生性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同时低年级小学生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印象深刻,好奇、爱玩,容易在游戏、活动中产生习惯式的学习联想,进而促进他们对规律性事物适应能力。针对小学生的这种认知特点,我认为给小学识字教学应插上快乐的翅膀,采用趣味性识字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感悟汉字的构字规律,有着相当的必要性。《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一系列富有趣味性的识字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

二、如何快乐式识字

(一)培养学生识字兴趣。

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总会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它,而且会废寝忘食,乐此不疲地去探究它。学生有了兴趣,学习起来就比较主动、轻松了。实践也证明,真正的"兴趣"能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和表现欲,成功地唤起他们学习的热情,激发他们生命的潜能。学生的识字兴趣一旦产生,就能使识字教学这杯苦涩的咖啡变成香浓的牛奶,让识字教学驶上高速公路,提高识字效率。

在教学给学生识字时,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想办法识字。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上我常常这样问学生: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容易)写?请说出理由,你认为哪个字最有趣?你征服了哪个易写错的字?用了什么办法?你最喜欢(讨厌)哪个字?为什么?……这些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常常能听到充满童趣的回答和别出心裁的办法。常期坚持下来,学生会因为自己的学法和别人不同但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坚定自己的学习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同样,作为班集体的个体,也会因为同一个生字有这么多不同的精彩的理解而丰富自己的思维,使整个课堂显得生机勃勃,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发展主体。

(二)让学生在阅读、运用中识字

课程程标准指出:小学低年级孩子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阅读浅显易懂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等。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同时新课标要求一年级的学生识字量要达到六七百余字。因此,应开设适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校本课程,如《儿歌、故事欣赏与创作》,让学生阅读注音读物的童话故事、儿歌、古诗等。设计有擂台、有奖项的游戏式活动,在这类活动中,看谁阅读、背诵、写出文章,谁获得公认的优秀成绩,谁就成为这个游戏的赢家,并就能赢得全班同学最热烈的掌声和一定的奖励。游戏活动后,要让孩子捧着"成果"回家,得到长辈的赞扬和笑声。 有了成就感的孩子阅读的愿望更会欲罢不能,将会更积极主动地到浩瀚的书的海洋里去遨游,在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欣赏,享受,翱翔!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教师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把儿童昨天、前天、以往所观察到的带入课堂,实现时间上的延伸。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每次活动有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动手、动脑去收集资料,并交流收获。交流之后,还可采取模拟、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儿童识字。如举办"娃娃超市"、"动物运动会"、"花的世界"、"秋天的田野"、"我当小导游"、"逛家电商场"等等识字活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活动是儿童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和社会生活相沟通,使儿童尽快从"我"的世界跨人更广阔的周围环境,以吸收各种信息,扩展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因此,当学生掌握了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将识字活动渗透于学生生活。

在教学的实践中,由课堂走向生活,我们要经常地引导孩子换个角度学习,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生字,感受生字,运用生字。鼓励、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识字,老师指导学生制作"生活识字本",随时将课外认识的字剪贴成册;指导学生自制"识字袋",随时将课内外认的字写成卡片装进识字袋,经常利用字卡巩固认字;在墙报上开辟"识字园地",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不断展示自主识字的成果;每周设立"识字交流时间",交流识字成果,评比"识字大王"。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平时留心观察,注意收集。学生生活的环境不一样,接触到的信息也不一样,识字的内容当然也不一样:上、放学路过"书店",就认识"店"字;喝"乐百氏"纯牛奶,就利用牛奶盒逐渐认识了"氏"、"纯"、"驰名商标"等等好多字。至于他们学哪些字,用什么方法来学,没有必要去干涉他们。改天把这些"字"带到学校来,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四)让学生在画画及游戏中识字

篇4

为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推进“十个一”之“一手好书法”的深入开展,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提出如下意见。

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书法教育的意义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

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有所削减。因此,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就凸显出了重要意义。

明确目标,全面落实书法教育的要求

1、书法教育的原则、对象和课程要求

原则:坚持打好书写技能基础、坚持循序渐进、注重书法修

养、提高文化素养的原则。

对象:面向全区中小学在校学生。

课程要求:各校要严格按照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开展书法教育,通过课程安排和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规范、端正、准确地书写和运用汉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热爱祖国文字,逐步提高书写水平和欣赏能力。学校还可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社团活动中开展书法教育活动。普通高中可设置与书法有关的选修课程。

2、各学段书法教学的要求

一、二年级:明确写字的基本要求,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重点培养学生硬笔书写能力,能按笔顺规则用铅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注意间架结构,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三、四年级:开始练习用钢笔写字,提高硬笔书写速度、力求美观;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明确使用毛笔的基本要求,开始练习用毛笔描红、临摹正楷字。

五、六年级: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临摹名家书法;大致了解书写历史和汉字字体源流,培养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

七-九年级:在小学段写字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用钢笔写字的训练,在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速度,让学生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同时要尊重学生个性化审美趣味,注重提高学生书法水平。

高度重视,加强书法教育的常规管理

各直属学校、教育管理区要高度重视书法教育,依据本意见制定本单位具体实施方案和加强写字教学的措施。将书法教育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并纳入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中。

1、严格确保练字时间。1-6年级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对学生进行写字规范训练;初、高中学段,每天保证15-20分钟进行书法教学和训练,可穿插在语文课中进行,也可在自习课或课外活动中安排。为便于教学,可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统一使用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写字》(此书经全国中小学生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由新华书店统一发行)。

2、规范书写工具的使用。坚持“三控制、三培养”原则:适当控制使用自动铅笔,培养学生规范使用铅笔的习惯;适当控制使用圆珠笔,培养学生规范使用钢笔的习惯;适当控制学生使用修正液、橡皮等涂抹工具,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多途径开展书法教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书写技能和书法鉴赏水平,做学生的表率,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书法教学,对学生作业要明确要求:书写规范、认真、端正,真正做到“提笔就是练字时”;学校还可结合自身实际,聘请社会上比较知名的书法专业人员,根据中小学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开展书法教学工作和学生学习书法活动。

篇5

关键词:识字教学;因字施教;加强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汉字教育”这个概念,如何理解与贯彻小学低年级的“汉字教育”?

我认为:识字教学目标不应仅仅是识记生字以尽快实现读写,“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识字教学也应该致力于汉语文化的传承与浸润,体现母语教育的民族性、人文性;它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系统,不依附于阅读和习作教学。从理念上,识字教学要遵循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特点,具体则落实到语文课堂上的三维目标,以期改善“有知识没文化”的困窘。有人主张将“识字教学”改称为“汉字教学”,理由大概缘于此吧。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我设计并实施了这样一节识字课。

文本解读与教学设想:“因字施教,加强整合”。

一、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见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42、43页,分析略)

二、分析本单元生字教学内容

“我会写”的字(四会字)共44个:按造字原理分析,9个象形,17个会意,18个形声。其中9个是课标基本字表的字。本单元生字(包括三会、四会字)按字形、字义粗略归类如下:(市)、(台)、坛、城,与土石、土地、建筑、城市有关;(旁)、图,有范围、疆域、邦国之义;隔、陆、岛、峡,与土山、山峰有关;祖、神,与祭祀、祖先、鬼神有关;族、旗、帜,与族群、旗子、标志有关;(川)、(州)、洁、泪、洋,与水、河海有关;(候)、民、亿、拥、抱、扬、打、指、接,与王侯、人民、人的动作有关;等等。显而易见,字义范畴主要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本单元“伟大的祖国”“爱祖国”的内容主题。

三、确定本课识字教学策略

基于对本单元、本课生字词的分析,结合本校本班学情考虑,从字理入手,因字施教,因形索义,将识字写字、内容理解、文化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整合。通过字理的渠道将“爱祖国”的情感萌芽延伸到爱祖国的文字。

四、从汉字的音、形、义三个属性,分类别、有重点地处理本课生字

如“台”“民”是新课标基本字表里的字。“台”是之前要求写的字,字音与字形不必讲,字义考虑到它是生活中一个高频字必须掌握,特别是让学生掌握它作量词的用法,通过“开火车扩词”引导学生在组词中理解运用,再总结规律,“台”作为量词一般指称机器设备。又如“与”,古今异义,联系课文,读句子“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回答:谁与谁是一家?“与”是什么意思?PPT出示图片:双手捧物赠与他人双手和“与”字的小篆字体,非常直观形象,学生能领悟到“与”的本义是“给予,赠送”。

本课要求认的字共11个,其中“川”“州”“与”“民”“族”既认又写,重点学习。尤其“川”,本单元第10课将会学习成语“川流不息”;“川”与“州”,“民”与“族”是有联系的生字,可以放到一起学习。只认不写的字还有:神、涌、岛、峡、隔、陆,全是形声字,利用形声字形旁表意的方法去学习,“隔”“陆”“峡”等比较陌生,采用在语境中重现多读的模糊记忆法去学习。

本课要求写的字8个,按造字法看象形字3个,会意字5个。从书写看,5个独体字,注意写端正,找准主笔是关键;3个合体字,“族”,注意左窄右宽,结构匀称,相同的部件写出变化。老师一边范写,一边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书写规律,动笔各写一次之后随机在投影仪下展示几位学生的书写,比对例字,审美鉴赏,要求再写一个,争取比前一个更漂亮。

课堂实录片段:

“看看古人怎么写的”

师:大家看“川”字,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的读音的?

生:穿衣服的穿和山川的川是一对同音字。

师:(板书“穿”在黑板所贴大字卡“川”的旁边)好的,你的方法是利用同音字记住它的读音。

师:读读带有川字的句子。

生:山川美,可入画。

师:同学们,山,我们知道,就是山峰、山岭,比如第二行“珠峰耸”,说的就是珠穆朗玛峰高耸入云,它是世界第一高峰,回忆一下咱们刚才看过的课文情境动画,那里终年积雪,十分壮美!那川是什么意思呢?

生:山川指的是一座大山,山里面有几个川。

师:山川是指一座大山吗?别急,咱们来看图,(PPT出示)这是古人写的“川”字,你看出什么来了?

生:(学生在一年级认过象形字“水”的古字,部分学生眼尖,马上就喊出来了)是水。

师:聪明,中间是水的象形,那两边像什么?

(学生说不出来。)

师:两边是岸,中间有水,会是什么呢?

生:河流。

师:对了。古人把某东西的形状轮廓画出来代表这样东西的字,让人一看字形就能猜出它的意思,古人这种造字方法叫什么?一年级时候老师说过,你一定还记得。

生:象形字。

(PPT出示)

师:课文中写到的川都有哪些?请最快找到的同学读出来。

许多学生抢着答: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

生:长城不是川,是古代人建造的城墙。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预习的时候查资料知道的。

师:你学习真有办法!古代人建造的城墙遗留下来,很多人都去参观,把它称为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这个成语在本单元后面第10课将要学到。)

师:谁能把“山川美,可入画”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生:山峰、河流都美,美得像一幅画。

师:(PPT出示:州)哟,川的兄弟也来了,你们看,它们长得――

生:长得很像,多了三点。

师:大家一起喊出它的名字吧。

生:州,和周围的周同音。

师:我们已经知道川,一撇两竖,是河流的象形,可现在你猜猜看,州字这三点代表什么呢?

生:是水。

师:又是水吗?究竟是不是水,谁有办法知道?

生:看看古人怎么写的?

师:你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一样,来,咱们仔细看看,好好想想(PPT出示)。

(由于图片效果不是很好,学生看不出、答不出。)

师:(PPT:指引学生看)这是河流,大河中间一块陆地,古人画圆圈表示,后来的人写着写着就写成三点了。两个象形符号组合成一个会意字,这就是州。珠江附近这块陆地就是我们的家乡――

生:广州。

(PPT出示)

师:好极了。齐读课文中带有“州”字的句子。

(PPT出示)

生:我神州,称华夏。

师:“神州”指什么地方?注意看图,也许能帮助到你。

生:指中国。

师:我们中国叫神州,又称为华夏,还叫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名字呢?想知道的小朋友们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回家查资料去。

师:(PPT分步出示)请看这幅图,你想到哪个字?

生:民。

师:确定是民?这不是靠山搭建的只有一面斜顶的茅草房吗?跟“民”有什么联系?

生:因为农民住草房子。

师:说得很好。在很早以前,不光是农民,还有渔民、牧民、平民、市民、人民、良民、山民、灾民等普通百姓的住房都差不多这样简陋。

师:(PPT分步,先出示)又冒出了一幅图,你想到哪个字?

(生答不上来。)

师:(再出示:楷书“族”)

生齐读:族。

师:看,这个字用红色画出来的部件是什么?它代表什么?

生:方字旁,和一撇一横,它代表旗子。

师:红色以外的部件读“shǐ”,代表什么?

生:是弓箭,一支弓箭射向旗子。

师:好极了。两个部落之间的战斗已经开始了,同一家族,同一民族的人组织起来,打着旗帜用武器去迎击敌人,保卫自己的家园。

师:想知道古人这个会意的族字怎样变成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族字吗?看好,老师要变魔术了。(演示族字的金文、小篆、隶书不同的写法)

生:我还有别的方法来记“族”字,用形近字的方法,红旗的旗,右下方的其换成矢,就是民族的族,族代表一个族群。(这位学生聪明好学,在平时的课堂上常常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PPT出示)

师:好的。我们在品德课上知道了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你知道自己属于哪个民族吗?

生:汉族。

生:老师,×××(本班学生)是壮族。

师:你还知道有哪些民族?

生:(抢着说出许多民族名称,非常积极、热情,PPT配合出示相关穿着民族服饰的人物图片)……

师:你知道的真多!认识了那么多的民族,现在我们来写一写“民族”这个词语。别急,我们先一起研究怎么把这两个字写正确、写漂亮。

课堂朗读:

“读书像唱歌那样美”

“读书像唱歌那样美”,是我在课堂上的一句口头禅。这不是要求孩子们用唱的腔调来朗读,而是暗示孩子们用唱歌的心态来对待朗读,朗读像音乐是一门艺术,表达情感、体验情感,享受艺术美,目的在于引领学生爱上朗读。

汉语本身讲究形式美,合辙押韵的三言句、四言句、五言句等,5岁到10岁左右的儿童尤其感兴趣。三字经是传统蒙学教材的一种形式,三字一句,韵律感强,适合学生诵读。本班学生在校本课程《国学》课堂上诵读过《三字经》(“人之初”),对三字经的语言形式比较熟悉。本课的三字经(“我神州”),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文字虽少,内涵却极为丰富,歌颂祖国的悠久历史、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和民族精神。学生在学习本课过程中,除了识字写字,还要进一步感知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强化语言的韵律感,培养语感。

执教“识字3”时,从诵读蒙学《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几句导入新课。在课堂上无论老师的范读,还是学生的开火车读、小组合作读、齐读、演读,都借助响板这一教具,配上动作带上感情,自然就具有一种音乐、歌谣、快板的意味,师生共同沉醉在这种精神抖擞、轻松自在、快乐诵读的情境之中。连读生字新词也有节奏,如,拼读生字,sh―én―shén,神州的神;又如,扩词,争―争光,争―争先,争―争吵,争―争取……让学生感觉有意思、好玩,参与积极性就高。

内容理解方面,由于年龄与阅历的局限,社会生活经验与家庭生活、校园生活比较相对缺乏,低年级学生对“祖国”“民族”等比较抽象词语的理解有困难,比如课文后两句“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各民族,齐奋发,争朝夕,兴中华”。这节课通过课件图片让学生欣赏祖国山川风光,感知祖国版图和民族大团结,感受祖国的伟大;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方式,以读代讲、以读悟情、化解难点,不追求讲透讲深。否则只会让学生越发糊涂,不知所云,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经过几个轮回的读,等到全班读得比较流利的时候,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读读,想想怎样读得更好听,听老师范读,猜猜为什么这样读,以此检测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启发学生使用洪亮、自豪、奋发的声音诵读本课。

课堂最后巩固生字环节,把生字放入另一个语境里认读。语言材料来自人教配套教师教学用书49页的一则小韵文。内容还是紧扣本课,语言形式从三字句变成四字句,学生注意力又回来了,热情高涨,跟着老师的拍子响亮地诵读,掀起了课堂学习的最后一个。教师顺势小结课堂:

“小朋友们,我们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神奇的汉字,有许多别称;有美得可入画的山川和名胜古迹;有宝岛台湾;有56个民族,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发向上,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祖国,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大声读出这句话:(PPT出示)“我们都爱伟大的祖国!”

以上是我在“识字3”这课教学中展示个人对识字教学新思考的一次尝试。根据听课评议和教后反思,这节课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选择得当,教学活动设计与教学环节推进张弛有度,重点突出。目标达成度比较高,对教师、学生而言都是一次有益、有效的尝试。曾有一名听课者提出不同的意见:“川”“州”结合生活识字,比如“四川省”“广州市”,这样不是更简单吗?事实上,要认记“川”“州”,结合生活识字的方法更能轻松解决。换一个教法,如本节课使用字理法,让学生不断发现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的关联,激发追溯汉字根源的兴趣,了解“川”“州”的本义,学生能轻松地理解下一课中“川流不息”的意思,参悟到地名带有“州”字如“广州”“苏州”“扬州”等地方的地理特点。这是我理解的落实识字教学人文性以达到汉字教育的途径。当然,整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相对于游戏中识字、情境识字,本节课字理识字趣味性相对少些。

王宁教授说:“讲解字理是小学识字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又说:“现代汉字经过隶变、楷变和现代简化的过程,出现了一批音黏合、省简、变形、错讹而部分或全部丧失了理据,这些字必须上溯它的形源,才能讲得清楚。不主张在基础教育阶段讲古文字,所以,字理教学能够适应的仅仅是一部分字,不是每个汉字都要讲解字理,字理教学只是识字教学的一种方法,需要和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字理识字法如何使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老师如何提高对字理的认识,避免讲歪了,如何优化字理识字法等问题,希望能引起大家进一步的讨论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宁.科学地选择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初期积累字:谈小学识字教学的科学性之一.江苏教育,2010(4).

[2]陈建武.汉字歌.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05.

篇6

一、注重写字习惯的培养

1. 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抓好起始年级的写字教学是培养学生写字能力的关键。在每次写字训练前都应该先进行写字姿势训练,除“头正、身直、脚放平”之外还应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长期坚持,学生就易于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2. 培养正确的写字方法。要想写好汉字,就要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的写法,这样组合起来的汉字才会美观。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写好字的笔顺。例如一些学生在写半包围字的时候,总是先写外面的“围”,然后再写里面的。这样不按正确笔顺,写出来的字容易出现布局不合理、不规范,整个字自然也就不美观了。在写字训练中,应该告诉学生“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里、先外后里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等基本的笔顺口诀。掌握了正确的笔画笔顺,书写的效果当然就事半功倍了。

3. 培养良好的写字心态。“心正则笔正”这句名言出自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可见,我们在书写时,唯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把心境调到最佳状态,才能写好字。当然,良好的心态和最佳的心境,不是自然产生的,也不像柏拉图所说的“神灵的依附”,而是反复观察、认真学习、长期涵养和辛勤积累的最终结果。所以,写字时应要求学生保持手、纸、本的干净、整洁,保持写字时注意力集中,形成良好、平和的心态,达到以字怡人,以字养性。

二、注重写字实效的提高

1. 确保语文课堂10分钟写字训练。“识字与写字”作为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提高,才能算是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四者缺一不可。因此,要想方设法把写字训练“挤”进语文课中,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写字训练,确保训练时间,提高训练质量,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写字的能力。

2. 确保写字课40分钟写字训练。我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每周还在校本课程中安排了一节写字课。在40分钟的写字课上,教师除讲授新的写字技巧外,把绝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进行写字练习。当学生在练习书写时,教师认真巡视,及时发现每位学生写得好的笔画、部首等等,并给予他们积极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写字信心,从而提高写字水平。

3. 确保写字兴趣小组顺利开展。为了满足部分学生对写字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利用每周一次的写字兴趣小组活动,加强对学生写字的训练,做到课堂、课外时时抓,常常抓。

4. 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众所周知,儿童的模仿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学生的字很像老师的字。这充分说明了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示范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善于模仿的特性,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写字水平,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

三、注重写字评价的完善

写字评价要体现层次性,低年级应侧重于字的间架结构、写字姿势与习惯的评价;中高年级应该侧重于书写规范和书写美观的评价。

1. 学生自评。以往对写字的评价主要是教师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容易漠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而让学生临摹完生字后,及时进行自评反馈,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满意的那些字,并说说理由。这样易于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鼓励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从而提高写字能力。

2. 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学生心中的“圣旨”。教师应认真检查,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小到一个笔画,或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及时给予到位的、富有激励性的评价。如:“你的横写得真漂亮”“你的收笔太完美了”等等,让学生对自己的点滴进步感到骄傲,从而激发他们的写字兴趣。

3. 学生互评。当学生写完字后,让他们同桌或前后桌交流评价,不但可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使学生充满了神圣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也能像老师一样去评价别人。在互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一种认真、客观的态度。

4. 家长评价。没有家长配合的教育是不够完美的教育。作为学习主体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评价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的。教师可充分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渠道,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写字情况,让家长密切配合,在学生家庭作业中给予正确的、及时的评价,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促进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的养成。

四、注重写字氛围的营造

1. 开展写字竞赛活动。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机会,开展写字竞赛。如:进行优秀作业评选,举行校内、班内、组内写字比赛等。当学生的优点得到他人的肯定,他们的写字兴趣就更浓了,就会更加热爱写字。通过写字比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从而促进整体学生写字能力的提高。

2. 开展书法观摩活动。可通过多媒体、实物等形式,展示古今书法家的优秀作品,并适当穿插讲一些名家故事,激励学生爱上书法,学习名家“勤奋好学,刻苦练字”的精神。教师更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校门,到书法比赛现场欣赏现代书法家的优秀作品,以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

篇7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校本课程;素养;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35-04

[作者简介]冯志戎(1968―),女,天津人,本科,天津市南开区永基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一、研究的背景

(一)基于德育工作、学生发展的需求

当前德育的现状表现为单向灌输多、情感体验少,知识传授多、实践感受少,简短的多、持久的少的状况。作为蕴含丰富德育因素的书画教育,只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其特有的“育德”教育功能,必将有助于学生生命的发展和心灵的成长。同时,书画教育更多的是通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来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陶冶高雅情操、锻炼坚强意志。学习书画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坚持不懈,因而,德育的时效性更久。书画基本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小学阶段,所以,有效促进学生书画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二)基于学校现状和发展的需求

我校坐落于天津市南开区老城厢附近,是一所多校合并成的新校,现有13个教学班。我校生源广,素质参差不齐,其中外来务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的50%左右,下岗失业人员子女也较多。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较薄弱,学前教育几乎是空白的。外来农民工子女是未成年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他们作为进入天津的第二代“移民”,未来的“新天津人”,能否进入学校接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教育,将对社会的未来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这些未来的“新天津人”不能真正融入城市,奋力追求知识和技能,他们就会变成一个人数众多却不具备社会主流价值观,身在城市心却远离城市的社会边缘性群体。确保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完成义务教育,提升其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到城市未来建设者和社会接班人的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发展和繁荣,意义重大。

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习生活中普遍存在很多问题。他们的家庭一般都居无定所、流动性大、稳定性差,来自五湖四海。他们之间存在语言障碍,之前所学教材不同,同年级学生的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更是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卫生习惯、风俗习惯各异;再加上家庭条件差、父母打工忙,缺乏照顾和关爱。这些都会导致学生自卑,缺乏安全感等。因此,我校整合本校资源,教育教学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突破口,发展均衡教育,促进学校、学生的发展。

(三)基于学校书画特色文化的独特资源及魅力

多年来,我校一贯重视艺术教育工作。2007年学校确立了以书法美术教育为突破口进行艺术教育的办学宗旨。2008年9月我校成立了墨馥飘香书画社。2010年9月被南开区批准为项目贷资金的书画特色项目。2010年设立书画校本课程,每周由专职的美术教师进行书画课教学;以刘老师为核心的编写组已成功编写出一套涉及书画常识、书画技能等内容的普及性校本教材,2011年开始投入使用。在书画特色学校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还惊喜地发现学校培养的书画特长生举止文明、品德高尚。这一现象预示着我们可以拓宽我校的德育思路,把学校的特色建设和德育工作结合起来,把特色建设推向深入,而学校的德育又有了新的载体。

书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它不仅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有助于孕育和发展人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它滋品导德、静心养气、历练意志,磨砺心理素质、探美求新、提升审美素质。书画是一门高雅艺术,它抽象了天地万象之形,融入了古今圣贤之理,对学生进行书画教学,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情为之渗透,人格为之感染,心绪为之改变,嗜好为之提高,渐渐将一般娱乐上之低级趣味转移至高尚。

二、研究的目标

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我校本着“立足基础教育、创局部优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办学目标,努力挖掘学校内部资源,创建书画教育特色,放大优势,以此作为突破口,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策略。“香飘满园――深入探索实践儿童国画校本课程”这一特色项目由此确立。

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我校以书画教育为形式,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人文精神,形成文化特色,促进内涵发展。创建特色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旅程,需要学校、教师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我校依托教科研,遵循“书画课程开发――书画艺术教育――书画特色教育学校”的程序,分阶段、分目标实施书法、国画文化特色教育。

总目标:探索“书画养品,艺术立德”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模式,通过课堂渗透、活动体验、精神熏陶,提升学生素养。

学生目标:培育一群乐学、明礼、富有书卷味的谦谦君子。他们将成为体魄强健有力、性格开朗活泼、情趣高雅健康、学习刻苦勤奋、言行文雅大方的优秀少年。

教师目标:打造一支儒雅、业精的教师团队。他们对事业充满激情,对学生充满爱心,人格魅力朴实,文化底蕴宽厚,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学校目标:打造一所“墨香校园”。经典浸润校园,书画传承文明,通过中国传统书画教育的形式,培育浓郁的“墨香文化”,“墨香”成为学校的文化名片。

三、研究的过程

学校教育坚持知行统一、循序渐进的原则。书画教育活动既重视课堂教育,又重视实践体验,通过书画欣赏了解历代书画家成长经历、评选特色学生等活动,树立榜样起到示范作用,影响学生,作用于学生,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一)以教学为主渠道,搭建育人舞台

伴随着学校书画特色建设,进一步拓宽“书画教育”的育人之路,我们已经走了三年之久,注重特色教育的过程建设,将“特色”融于学校的生活、教学、管理之中。

1.挖掘资源,促进专业提升

我们首先和区教育中心联系,借助力量来帮助我们提高师资水平。学校美术教师外出学习,开阔视野,提升专业水平,同时又把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教师和学生,为我校“以美化人,以美育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学校重视,教师努力,内训外导,多方联动,美术教学的师资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

2.创造条件,提供有效保障

书画训练是一项实工夫。对此,学校将写字课纳入课程表,以保证“书画育人”的效果。学校调整了学校第二课堂,开设了专门的书画社。期间,教师随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为了严格学生执笔姿势,达到手离笔尖一寸要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在笔尖上方一寸处刻记号、缠胶带;还有的教师练字时总是巡视于课桌间,不时地抬抬这个的头,拍拍那个的背。在严格“三个一”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求学生“头正、身直、肩开、足安”。

为保证书画课的有效性,解决部分语文教师写字基本功不扎实、对学生指导无力的问题,学校举办专项教师基本功大赛,将优秀教师的书法装裱展示。

3.营造环境,创设良好氛围

“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学校着力扩大写字环境育人的影响力,以书法艺术美化校园环境,通过建设书画长廊、悬挂书法作品等多种举措,为学校平添了许多亮点。这不仅体现了教师练字育人的良苦用心,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生动体现。

(二)以活动为载体,拓宽育人途径

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书画、了解书画、亲近书画,在每个少年的心灵世界里镌刻书画艺术的印章;让每一个孩子用眼和心解读祖国优秀传统艺术日渐淡去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打开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以丰富多彩的书画人文探究活动为主线,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参观、考察、调查、讲座、演讲、展示等学习活动,不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新园地和展示的大舞台,让学生体验书画人文的神奇魅力。

丰富多彩的校内书画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培育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个性得以张扬。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为此,我校以艺育德,寓德育于轻松活泼、没有说教形式的书画教育活动之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每年的重阳节是我校进行尊老、爱老教育的重要契机,我们组织部分学生到德育实践基地――敬老院,为老人们送书画作品。学生送出自己的作品获得了敬老院工作人员和老人们的高度评价,既扩大了德育渠道,也培养了学生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我们还主动和周围社区联系,配合社区的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活动,如社区举办庆“三八”活动、庆建军节慰问武警六中队活动,我们也参与举办送画活动。庆“六一”活动时,我们组织学生到市福利院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绘画。我们还联合社区组织亲子体育活动,不仅增进了学校和社区的关系,还增进了学生和家长的感情,同时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可谓一举多得。为营造校园书画文化氛围,我们组织学生走出学校,到天津美术馆参观“多彩南非”画展,并和美术学院志愿者一起探讨绘画技巧。学校还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绘画、书法等比赛。这些活动不仅能促进学校和学校之间书画文化的交流,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丰富了学生的临场经验,提高了技艺水平。

(三)以情感为依托,提升学生素养

书画文化精神又称人文精神,是指传统书画里面所蕴含的那些抽象的东西,如创作行为模式、思维心理形态、审美理想追求、艺术价值指向等。它并不是单纯指某个人所特有的行为内容的表达原则,而是支配整个社会群体的一种观念形态。如:

1.学书画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中国书画的历史同汉字一样,源远流长,可以说与中华民族同生。教师通过讲述书画的渊源,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书画艺术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精神、聪明才智、思想感情,成为一个反映生命的艺术,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

(1)校园中的书法长廊――耳濡目染的爱国主义教育

书画长廊上展示着从古至今的书画名家作品,并附有简介。学生能时时刻刻去感知中国书法绘画的真谛、中国书法的奥妙和中国绘画的神奇。

(2)教室墙上的书画园地――流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室书画园地紧密结合不同时期中国书画界的动态变化。比如:一些书画展的新闻,一些当代书画名家的事迹,一些国际书画交流活动等让学生更真实、更直接地了解中国书画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对人类历史的影响。

2.品翰墨之香,感悟人格魅力

中国书画艺术的精神内涵同中国历史发展中展现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是完全一致的。书品如人品,画格如人格。古人重视书品、人品结合,崇尚德艺双馨。“人重于书,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好的书画,首先是人格魅力的表现,其次才是作品本身的美。只是字写得好算不上书法家。凡是流传下来的被后人称道的书法作品,其作者大都具有高尚气节、壮伟人格和美好德操,他们的书法作品和他们的人品、人格,同时被人民喜爱、肯定和颂扬。

3.书翰墨之香,提升综合素养

书画教育可培养学生静心专一、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精神是绝对练不好书法、画不出好作品的。我们要求在一笔一画的训练中培养学生一种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耐心稳妥的良好品质,克服心躁、马虎、草率、不负责任的不良习惯。

(1)落实制度――以规范约束人

落实制度,要求指导老师及班主任老师以制度规范人:课前准备早,纠正惰性现象早;书画要求细,时间规定细;练习要求严,练习态度严;检查形式活,表扬形式活等。以一系列细化的规则来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

(2)榜样示范――用事实感染人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在我们的书法教学中就有很多值得全校师生学习的榜样。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能学到书法技能,更能学到书法精神,影响我们的一生,正所谓“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四、收获书画硕果,彰显永基风采

“行得春风,必收秋雨。”师生在书画教育活动中多方面素质得以提升,良好意志品质得以形成。百余名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的各级各类书画比赛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师在活动中,写字基本功、指导学生绘画教学能力,实现了从薄弱到强势的跨越式发展。我校在南开区2012年评估中获得德育工作优秀校、教学工作优良校、卫生工作先进校等9个奖项。学生更是书画教育活动的最大受益者。艺术标兵、五星少年层出不穷。在全国少儿书画大赛中,学校连续多年获得优秀组织奖,400余人次获奖。2012年9名学生被认定为绘画特长生。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我校书画教育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放飞心情、放眼未来的空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塑造形象的广阔舞台。他们奔跑在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上,张扬个性、绽放光彩。路漫漫其修远兮,如今,学校在“凝练书画文化,创建特色校园”的道路上大步迈进,“以书画树德、以书画益智、以书画健体、以书画育美”, 提高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和艺术审美素养,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品质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现在主要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教学工具只有教材,部分教师还会稍加使用多媒体,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往往对文章里的内容一知半解,不能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其根本不能牢固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主流思想,拓展语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进行语文的学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1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诸多学校与教师却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的理解主要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从广义上来说,课程资源是为了课程教育开展而组成的各种辅助因素,如社会文化、教师的知识储备等等;从狭义上理解,课程资源就是指语文教材、多媒体等教材工具的使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要通过不断寻找生活中的资源,将资源与语文内容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主要是掌握汉字的相关知识,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被汉语言文化包围的,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较为乏味、枯燥,加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教师一直在课堂上按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也难以提升,所以教师必须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更加有趣味的学习环境。

2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

2.1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教材资源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的,它涵盖了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在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第一步,就是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对教材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文字和篇章结构都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中,编纂者也是为了学生尽可能掌握知识而进行结构的设计。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进行文章的学习时,前面就会设计单元导读的环节,而且在文章的后面还配套相应的章节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完文章之后可以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例如在《桂林山水》这一课中,在文章之前设计了桂林山水的景色图片,而且还有对桂林山水的相关介绍,这就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对桂林山水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背景有着一定的了解。在文章后面设有相应的练习,如寻找书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对某些段落的理解,作者在一些语句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就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到的内容。

2.2巧妙地开发与利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在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时,可以将标有这一景象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桂林山水》的一文中就可以通过使用挂图等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挂图对风景进行描述,通过学生的主观表达,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磁带等方式,让学生跟着磁带进行美文朗读的模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减少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桂林山水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

2.3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生活、身边、自然中的课程资源:除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我们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所能接触的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课前5分钟交流环节,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聊天方式来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分享学生之间的生活趣事,拓展他们的所见所闻,往往在学生两天的过程当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还可以设置意见箱,让学生将一些不能与同学进行共享的事情以悄悄话的形式对教师表达,将一些自己的心理话与教师分享,同时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教师则要以一种更加成熟的角度给予学生的解答,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和自身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4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拓展教学资源时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优势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而绘画的内容就是来源于语文教材,将古诗词以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对诗词进行诠释,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这种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校的教学特色,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了,教师需要不断地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信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角度寻找语文的存在,同时通过资源的利用也让学生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也一定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孟建萍 单位:金阳县天台小学

参考文献:

篇9

思辨:正本清源,反思定位

课堂问题是学校教育的百弊之源。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依托于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的课堂教学,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学习内容的丰富与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因此,课堂是学校需要加大气力改进的核心领域。

追问一:说负担,“负”在哪?

就学校自身负担追问,除了教师的,最主要还是学生的负担。但需要反思的是,学生的负担来自哪里?除了当下社会及教育机制的因素以外,教师人为造成的负担也是可怕的。

毋庸讳言,备课、上课、留批作业是教师的重要工作。如果按重要性排序的话,应该是备课、上课在前,批改作业在后。但由于督导、检测、上交各种材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每天用于深耕课堂的时间被挤占,课堂教学的效率有限,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不高,因此,教师必然要用大量作业来弥补课堂教学的损失,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写得多,教师批改得多,学生越来越没有兴趣写,教师越来越没有时间钻研业务。正本清源,想减负,如果大环境改变不了,那就先改掉学校内部能改的负担。

追问二:要减负,应“减”啥?

首要必须减少过多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内容,减少学生作业的种类和作业量,减少平均分配“一刀切”的教育教学要求。

追问三:讲增效,该“增”啥?

必须增加学生课堂上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时间,增加学生大量自主读书阅读和选择性学习的时间,增加学生体育锻炼和社会实践的机会。

追问四:转变教学方式,须“变”啥?

转变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的是教师的观念,将教师的人才观、学生观、学习观统一到怎样达到育人目的,从而实现人的终身发展上。第二,要转变学生的观念,将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从被动接受转变为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做到“想学、能学、会学、坚持学”。第三,要进一步开放学校课程设置,使之真正适应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第四,要转变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格局,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由学生筛选、由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教师减少无效引导和无效追问,预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学习实践。

行动:“1+X”课程模式,标本兼治

追问简单,改变却是要花气力的。

为了让从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我们将学生各种练习册整合成《清华附小乐学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在课堂上,减少讲和听,增加说和做。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从而努力让“精讲精练、增效减负”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主要途径。

目标明确,实践便有了方向。我们确定了“有兴趣、可选择、重实效、轻负担”的课改十二字方针。学生“有兴趣”是总的前提,不论对于国家规定课程的深度研究,还是对于校本课程的设置,都要以此为最主要的参照指标。“可选择”主要指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重实效”和“轻负担”是指学校要通过深入的教研,改革课堂,探索有效途径,真正落实减负增效。在这十二字课改方针的指引下,清华附小“1+X”多元课程改革实验有条不紊地展开。

1.“1+X”课堂学习方式

“1”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X”指各学科、各年级根据本学科和本年段特色所展开的课堂学习方式。

在充分体现自主的前提下,数学、科学等理科类学科,主要采用发现、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语文、思品等人文类学科,主要采用情境、体验的学习方式展开,体育、音乐等技能性学科主要采用尝试、实践的学习方式展开。

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各年级统筹规划,分段分步推进。一二年级先教后学,体现以教导学;三至六年级先学后教,体现以学定教。

我们成立以各年级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项目开发小组,尊重教材,深入分析,超越教材,丰富建构。将每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划分,对难度较大的内容或核心,建议以教为主;对难度较小,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掌握的内容,要求必须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针对所有教学内容,各年组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分级指导策略,详细规划了预习、质疑、小组合作、探究自学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步骤。

教师们改变原有的教案设计理念,由“为教师的设计”到“为学生的设计”,把为了“教”的教案变成为了“学”的学案。我们设计的《手册》主要项目有:乐学导言、乐学目标、乐学导航、乐学作业。学生在课前拿到这本《手册》时,就能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自主掌控学习的过程。于是,教案就变成了用以供学生进行课堂自主学习的素材和依凭。

教学过程中,学生先通过自己去阅读和思考一部分问题,完成预习和自学过程。教师通过检查学生《手册》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程度。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分别带着前认知有备而来,以《手册》为媒介,进行课堂碰撞,“教一教、扶一扶、放一放”,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适性的教学路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较长时间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内化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教”与“学”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生跟着教师走”为“教师为学生服务”。

2.“1+X”原创学习单

“1”指一份《手册》,“X”指《手册》为学生提供的多种选择,以及学生可以选择的多种形式的作业类型。

本学期,我校取消配套练习册的征订,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编制《手册》。这样的学习单设计,减少了作业的种类(把原来的预习本、作业本、练习册三种变一种),减少了作业数量(三本变一册),是教师在深入领会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材要求和学生需要之后制定的,并经集体备课修订,所以体现出典型性、趣味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

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性的,针对每一个不同的个体,如何将教育做到精细化?如何真正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尝试着将每份作业又分成过关作业、闯关作业、探究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过关作业适用于全体学生,闯关作业适合中等以上学习程度的学生,探究作业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体现出作业的层次性和生成性。

3.“1+X”课堂延伸学习

“1”指学科兴趣活动,“X”指专业社团活动。

今年,我们逐步尝试在部分年级、部分学科实现走班学习制。上午,夯实课堂内容,午后,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性课程,体现“优质多样、自主选择”的特点。

每天放学后的时间,学科兴趣类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菜单式学习单,共有4大项44类课程供学生选择。在兴趣班的基础上,学校又组建了9个具有专业水准的社团。各社团都由学生自我管理,目前参团学生已占到学生的五分之一。学校民族吹打乐团已经走向国际,轮滑与体操社团已经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4.“1+X”学生评价体系

“1”指期末测试,“X”指清华附小特有的分项考试。

清华附小的学生评价采用内容分类、考试分项的形式。以语文学科为例,除期末考试以外,学生日常的作业、课堂表现、单元测验成绩都占有相应分值。学校针对每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各个门类进行分项考试,比如,一年级期末进行读拼音、认汉字、背诵诗歌、朗诵、讲故事等多个门类的考试。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注重过程。

其他各个学科也同样采用过关性、阶段性、终结性等多样考核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们将在几年内努力建构清华附小全面、系统、多元的评价体系,同时利用《海淀区小学生素质评价手册》,逐步形成附小自己的评价特色。

随着课程的不断丰富,学校将加强专项学习评价,正在尝试进行学分制改革,并纳入附小学生学业总成绩。

保障:质量体系,科学管理

改变学习方式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既需要从全局统筹规划,也需要在各个环节中扎实落实。为保证质量,减少实验过程中的风险,我们采取多重保障措施,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稳妥推进改革。

1.制定学科《质量目标手册》

在教师依据学情制定的教学计划与教学设计中,相对于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是更具决定性的。国家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提供的是宏观指导,解决的是底线问题,但学校各学科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很难建立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联系。近几年,我们花大力气进行英语、数学、语文、美术等“清华一条龙”质量目标体系的建设。《质量目标手册》的研制完成让我校的课程改革有据可依。

2.形成专业共同体

学校要想真正发展,必须在学术领军人物的带领下,建立学科团队,加强专业研修,依托于学科教研与课程开发,形成自觉成长的专业发展共同体。目前学校发展成熟了语文、数学、英语这三个具有广泛影响的专业团队。这几个团队在海淀区、北京市,乃至全国有着深度影响。

3.组建质量督导委员会

篇10

研究人员向全校教师发放了问卷,调查包括教师的工作焦虑程度、自我认同、对学校的认同等方面内容,由这些指标最后综合评价出教师的幸福度。

结果令人大跌眼镜。

大家原本都以为“胜利的幸福度不说在区域里排前列,但至少是中等以上”,但让所有人震惊的是他们竟然排到了全区靠后的位置。

名校的优越似乎在一刹那消失了。在人们如此看重幸福的今天,这个调查更多了一重社会含义:当遭遇幸福“拷问”时,学校教育究竟会交出什么样的答卷?

“危机”袭来,有人会变得一蹶不振,然而胜利的校长张浩强却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机会也许就隐藏在“危机”中,它们出现之日,便是超越之时,学校发展由此可能迈向新境界。

这个想法,让他很快镇定下来。接下来的日子里,胜利人顶住压力,从危机中寻求嬗变,努力用教育实践书写了一份满意的“幸福答卷”。

“思维方式的小小改变,可能带来长久的幸福”

调查显示,“职业焦虑”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幸福度,那么教师的职业焦虑究竟从何而来?这是张浩强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那段时间,胜利的座谈会一个接着一个,张浩强仔细聆听着老师们的心声。

听着听着他琢磨出门道来了。

老师们的焦虑主要来源于两点:一个是作为名校教师的较大社会压力;另一个便是自我发展的高要求与现实的冲突——“本来很期待进入这个优秀群体后有更大发展,但身边比我优秀的人实在太多,发展机会反而不如其他学校多”……

社会压力不太好调整,但个人期待却可以调节。

张浩强认为,调节压力不是简单地降低要求,而是要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进一步讲,是用一种积极、正面的思维方式来催化幸福感。

让教师形成这种思维方式,他为此想了不少办法。

首先是要让教师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也能产生成功感。于是“特色工作申报”应运而生。

何为“特色工作”?

起初,老师们理解起来有些费劲儿,他们觉得自己整日里做的工作如“流水账”般,都是一轮轮重复,哪来的特色?

而张浩强说,正是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限制了教师的职业发展。

他启发道:“换个角度想想,你的日常工作中难道没有解决什么问题?你针对某个问题怎样去思考的、怎样做的?又获得了什么成效?不用把它们写成长篇大论,只要用小案例的形式描述出来,说清楚就可以了。这不就是特色工作吗?”

为了鼓励老师们申报,他还动用了物质手段——凡是通过申报的,都有研究基金。

老师们似乎悟出点道道来了。

第一个通过申报的是体育老师於斌。

於老师要解决的问题很小:一年级孩子跳不好绳,她很着急。於老师曾想到加强训练、增加训练时间什么的,但在申报“特色工作”时,她灵机一动,想试试把过程性评价的理念用到教学中会是什么效果。

她提出了朴素、直接的解决方案:课余时间学生可以随时去找她跳绳计数。如果这次没有上次跳得多,成绩就不变,这次跳得多了,成绩就立刻增加。不论次数,一星期内都有效。

这个“约定”让孩子们都活跃起来,实验的结果是所有的孩子最后都能跳得又多又好。

於老师的成功对其他老师启发很大,老师们一下子感觉到“原来特色工作就是这么简单啊,我们只要换一换思路也能做到”。

思维方式是能被“复制”的。

语文老师毛莲君提出,他们要把这种思路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去。比如,课标要求背诵古诗70首,但死记硬背肯定不行,过去对此十分头疼。现在好了,他们也可以申报一个“特色工作”——运用“过程性评价”把枯燥的背诵形式变成“趣味过关”游戏:背诵多少首是一级,二级又需要多少首的资格;过关你用了多长时间,我又用了多长时间……大家你攀我比,好不热闹。

毛老师发现,稍稍变一下思维,孩子们哪只能背70首啊?

老师们纷纷申报,路越走越宽。有以个人名义申报的,比如胡珏的“假日小队”、乐薇的“数学小故事”等;也有以团队名义申报的,如三年级的“每月同上一节课”,四年级的“学生音乐沙龙活动”……

张浩强很欣慰,因为“特色工作申报”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打破了老师们的惯性思维,智慧奔涌而出。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体验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成就感反过来又“加固”了积极的思维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幸福就是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种思维状态一旦拥有,会改变事物的面貌。

“我们开始去想,一件事情,怎样做才会让孩子感觉比较幸福。”副校长胡晓敏说。

于是,胜利的校园内,扣分或粗暴惩罚的方式销声匿迹。不知从何时开始,流行发放“幸福卡”。“例如行为习惯规范,老师只需告诉孩子这张‘幸福卡’对他多么重要,当你对老师、同学有礼貌,当你饭前饭后都洗手时,你的‘幸福卡’就会和你一起‘成长’。”胡晓敏说。

用积极、正面的方式去思考教育,“老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都获得了愉悦的感受。”

“我后来思考,所有的尝试都是值得的,一个小小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可能会为师生带来长久的幸福。”张浩强说。

把幸福紧紧攥在自己手里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教师的职业倦怠实际上是两个东西,一个是职业发展的方向感差,还有一个就是教学上的可控感差。”张浩强说。

“胜利这个团队要有基本的价值共识,方向感要从价值共识中来。”

共识的达成,不是通过说教,而是活动。在胜利,教师的培训活动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

2011年暑假的培训活动在美丽的千岛湖举行,围绕着“教师的幸福究竟体现在哪里”这个话题,全校教师足足研讨了4天。

学校请来了教育专家郑杰、唐彩斌,还有一位老熟人——胜利小学的老校长、特级教师朱乐平,他们在专业领域内同老师们聊起了自己理解的幸福。

除了专家讲座,还有教师讨论。讨论前夜,每位教师都领到了学校专门购买的《哈佛幸福课》,晚餐过后,老师们都在自己的房间里静静地读书。

第二天早上10点整,讨论正式开始。老师们分成了几个小组,互相交流。“幸福只有自己用双手去创造”,“用‘微笑’这个表情来带动幸福情绪”,“幸福可以一分为二地去看,关键还是心态”,“别人的信任,同仁的支持是一种幸福”……交流中大家时常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来。

接下来是小组代表发言。

第三组发言的小伙子叫李亮,是一名体育老师,曾是职业运动员的他,读了这本书后,联系自己的经历说:昨晚看书知道了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的一句名言:“关上你身后的门。”我有一丝感触,原来我从来都是忘了关门,我总放不下以前的辉煌,自以为了不起……我要对自己说,在希望中憧憬幸福,在工作中体会幸福,在生活中享受幸福。

这个从未在公共场合发过言的小伙子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朱乐平老师点评说,我要给李亮打9分,他用平凡的案例说出了深刻的道理,这叫回归到了人性的本源。

是啊,教师的职业幸福和普通人的幸福一样,都要牢牢抓紧眼前的所有。

培训的最后半天,朱乐平老师“关于幸福的思考”的讲座让老师们又回到了静静的思考状态。朱老师从人的幸福谈到了教师的幸福,又进而谈到了学科教师的幸福;从教师的幸福谈到了学生的幸福,最后谈到了学习的幸福。“要做一个心静的胜利人。”他的寄语为整个培训画上了句号。

在胜利,这样的教师活动数不胜数,老师们不觉得厌倦,因为形式活泼、内容充实,“每一次都像经历一次头脑风暴,一场心灵的洗礼,让我们明白了作为胜利人的责任和追求。”

经过反复磨合、强化,属于胜利的“分享、合作、创造”的价值共识最终形成了。

不断寻找价值共识的同时,胜利人还把目光投向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站的三尺讲台。

胜利教师的平均年龄30岁,年轻人居多,其中有些还是出校门到学校的大学生,普遍对课堂缺乏“可控感”,“往往是精心准备了一节课,结果成效达不到预期,几次下来,他会感觉没劲,积极性越来越差。”主抓教学的副校长陆虹解释道。

提高职业幸福度,就必须在增强课堂的“可控感”上做文章。

而如何才能迅速增强课堂“可控感”呢?

胜利把备课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提出“从改进备课出发,通过提高备课质量,确保课堂质量,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以前,他们也实行合作备课,同一年级组内每个教师备一部分,然后汇总,资料共享。“这不是合作,而是合成。资料往那里一堆,只是应付,很多根本不能用。”陆虹直言不讳,“教师负担没有减轻,更谈不上以生为本。”

这样备出来的教案,年轻老师一拿到就“蒙”了。

备课必须要改,但“究竟要向备课要什么呢?”

胜利的备课改革从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明确、规范备课流程。

他们确定了四个“研究点”:教学的重难点;重难点突破我有什么招;课堂作业怎样设计;课后练习是什么。这样备起课来,指向变得明确了,老师心里有“谱”了。

其次在原有备课环节中增加一个“备课交流会”。

备完课不是一交了之,而是大家坐在一起,听主备老师讲自己的备课思路,大家提意见改进。这样做的好处很快显现出来,“因为有了说的过程,思路更清晰,有了改进备课的余地;最大的受益群体是年轻老师,当拿到教案有不清楚的问题便可以当面提问,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增加了课堂实战性。”陆虹说。

最后是提高效率。

张浩强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效率不高,问题出在教师没有把时间花在学生的学习指导上。于是,胜利的备课简化了形式上的要求,增加了一些“硬件”要求,比如课堂必须预留8~10分钟的练习时间;课后一定要有难题解析;作业本上的难题,老师备课时一定先做,解析难题的过程一定要有非常详细的描述。

由于许多问题解决在课前,所以到了课堂上,“教师把更多的关注点和时间‘腾’了出来,正好可以进行学情反馈和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张浩强说。

“年轻教师缺乏经验,除了缺少课堂操作的经验,更缺少的是对孩子的了解。备课越是具有操作性,教师用起来就越得心应手,越没有隔膜感,才能把时间花在与孩子的交流上,而不是去关注形式和流程。”

随着一轮轮备课的积累,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也越来越详尽、完备,“这些资料为年轻人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极大方便。这样只需1到3年时间,每个年轻人都变成了教学上的‘行家里手’。”

“老师呢,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减少了工作时间,方法上还有援助。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幸福感就油然而生啊。”

让所有的孩子都能感受到幸福

张浩强经常问自己:教育的出发点在哪里?

现在,他找到了,他说,能让所有孩子在校园里感受到幸福。从这个维度思考教育,学校确实有许多有待改造的地方。

三年级的孩子想进实验室,不行。因为学校规定四年级才可以进,但孩子确实发自内心的喜欢,怎么办?

教学楼大厅里有架钢琴,每天都有孩子上去弹,优美的音乐让不会弹琴的孩子好生羡慕。有一次,一个一年级孩子的家长对张浩强说,我孩子还小,水平也不够,您看能不能让他也上去玩一玩?

这些情况,张浩强经常会遇到。

每次,他总会考虑尽量为孩子“破例”,“我想,最要紧的还是要给孩子提供机会,这未必能改变孩子多少,但至少我们满足了孩子的期望,实现期望的那一刻,他是幸福的。”

然而,仅靠“破例”满足不了所有孩子的期望。于是,张浩强又开始思考“如何能时时处处充分尊重孩子的需要,让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当下的幸福。”他要将“破例”变成一种长效的制度。

第一个要做的是改革课程。

大量的校本课程开发出来。以游戏、活动为主的“攀登英语”,学生学得乐在其中;阅读课改成了美文欣赏,而且一定要在阅览室上,“要把更多的阅读时间还给孩子,保证孩子能够都参与其中。”

活动性课程越来越丰富。“孩子天玩,但平时都关在教室里,活动性课程就是根据孩子的需要,让孩子体验在学校自由自在的幸福感觉。”张浩强说。

小孩子们喜欢篮球,体育组马上制订出课时方案,在低年级开出了以大量篮球游戏为主的“玩转篮球”课,每天下午一课时,雷打不动。孩子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日俱增,体质也慢慢增强了。

春游也被设计成系列课程,12个学期去12个地方,每当这时便是孩子们最隆重的节日……

“沸腾的活动中,孩子能享受到每一天的幸福,也才能拥有积极健康的精神和追求。”张浩强说。

另一个重要的改革是考试评价。

为孩子的幸福负责,面向的是所有孩子,这里面自然包括“两头”的少数孩子。

考试评价的改革让这些孩子有了不一样的幸福体验。

从2004年开始,胜利进行“免试生”评价,这在杭州所有的小学里是最早的。

“依据平时成绩的积累、自己申报、同学的投票,每个班都会评出3到5个‘免试生’。每逢考试的时候,学校会有相应的活动供这些‘免试生’选择,比如说去看看电影,去图书馆看看书啊。”陆虹解释道。

后来,经过慢慢发展,最开始比较零散的活动演变成一些有主题的活动。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了校园,走到社会上做一些调查活动,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免试生”对孩子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后来,这个做法在杭州许多学校推广开来,家长对这一点也非常认可。他们会来问“今年的免试生去哪里活动?我的孩子会不会成为免试生?”

评价改革的另一头牵着弱势群体。张浩强时常对老师们说,我们不能挑孩子,因为公办学校有这样的责任。

“现在临界状态的孩子不少,有一些是智力有问题,有一些是行为习惯有问题,而且人数是逐年递增的。”陆虹介绍。

“如果让家长去医院开证明,考试可以不算成绩,但这无疑就是放弃了这些孩子,意味着老师也不用管他,让他跟班就行了。”张浩强说,“这群孩子,我们更要关注、关心,如果在小学我们就完全放弃的话,毕业后他进入社会连简单的计算都不会,或者简单的汉字都不认识的话,那就可能无法适应将来的生活。”

胜利为此实行了“大手拉小手”计划。新学期开始,由家长自愿申报,学科老师专门针对这些孩子量身打造适合他们的学习计划。孩子不能达到同班孩子的水平,于是根据他们的情况,制订学习目标和教学措施,并且每个星期有两到三个小时的单独辅导。学校专门设有12个“个辅室”,对这些孩子的辅导就在这里进行。

到了考试的时候,针对最初给他们制定的学习计划,专门给孩子出一张考卷。考试时,对有行为障碍而无法读题的孩子,学校还配有专门的老师帮他读题。

“如果孩子参加的是统一考试,那么他可能只能得很低的分数,但是在他自己的这张试卷中,很多孩子能考到八九十分。这对学习信心的培养,对他自我的认识是有极大的帮助的。”

拿着85分的试卷回家,家长感到很高兴,“他们高兴的不是成绩,而是学校的那份关注。”

“我们要争取到六年级毕业的时候,能让他们多认识一些字,能进行简单的运算,以后能胜任一些简单的工作,能快乐地生活。”

有了对“两头”孩子的关注,这样的幸福才完整。

“我有时想,所有的这些做法都不可能让孩子感受到全部的幸福,但我们不能等搞清楚了再去做。”张浩强说。

培养经营幸福的能力

经营幸福是一种能力。它需要自主规划,而不是总在“被规划”。张浩强说,“我认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是不会幸福的。今天让干这个明天让干那个,他不会有自己的想法。”

要让孩子能够拥有自主规划的能力,第一关要过的是家长。

家长要么一切大包大揽,要么是过于重视学业规划,而忽视了其他规划。这些都不利于孩子自主规划能力的形成。

怎样帮助家长去理解教育,引导他们关注学业以外的内容,是一个巨大挑战。

张浩强很早就开始改革“家长会”。

他约法三章:考试之前从不开家长会,有意淡化家长对考试的关注。家长会只能开在考试后、放假前,开的时候不能光讲考试成绩,要全方位地关注孩子。

为了把教育的多样性、丰富性展现给家长,加强对话和沟通,除了全校性的家长会,张浩强开起了“自助家长会”。

他把家长会“课程化”。“我们提供信息,这个月要讲的是什么主题,报告给你,你需要就来听,不需要可以不听。”

家长会凭票入场,家长感兴趣时就索取门票,自主选择交流内容。每场只有50张票,最多的时候是200张,但是“去年家长会场场爆满”。

科学老师苏林冲讲的是科学实验对孩子发展的益处,她从小学科学学科的性质、公众科学素养的标准、科学探究的能力等方面给家长作了详细介绍,就“孩子如何学习科学”和家长交流、讨论,家长们听得兴趣盎然。有个音乐老师的女儿非常优秀,于是她就给家长们开起了育儿经验讲座,讲讲自己如何教育孩子……

这样的家长会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月都有,十分受家长欢迎,无形中也在改变着家长的观念。

对此,张浩强更看重这个平等对话、交流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结合点去建立起教育的共识,引导他们成为能理解教育又能帮助孩子成长,有方法、有智慧的家长,而不是粗暴地干预孩子的人生”。

让孩子拥有经营幸福的能力,还意味着学校要为孩子提供找到终身兴趣的机会。

胜利在学生社团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社团活动,必须把兴趣爱好的选择权还给学生,不是‘被选择’。”

为此,他们把所有社团都打通,不分年级,所有的孩子都能自主选择参与。小到一年级,大到六年级,要求人人参与,最大范围地参与。

同时,取消所有学科培优性质的社团,像语、数竞赛性社团全部砍掉,以别于校外的营利性培优机构。

社团的目标——只是为了培养学生兴趣。“社团的出发点,不是给孩子多大能力、多少知识,而是让他有机会去发现、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喜欢的东西。”“我们希望孩子在学校参加的社团,他一辈子都会感兴趣。”张浩强说。

“原来我们还设想,学校要组织个篮球队,从一年级一直打到六年级,我们就有了一个非常棒的篮球队,这个设计很美好但有功利性。现在我们不这样想了,我们不需要篮球队,我们要的是孩子‘想参与什么就参与什么’,这是他的自由。”

对参与社团的数量,也没有限制——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可以参与一项也可以参与多项,尤其是低年级,鼓励参与多项,“老师绝不会说‘孩子你没有这个天分,学这个太危险,下次不要来了’这样的话。这个过程完全根据孩子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定位。”

对教师开设社团,兴趣也是唯一的考量标准,“你是音乐老师,可以不开音乐课,开设手工课也可以,这个没问题。语文老师也可以开设摄影课。你可以不专业,但必须要基于兴趣。”

评价要求也相应放低。比如手工课,一个学期下来老师只要教会孩子做一把纸伞就可以了,不用什么严格的教学目标,“只要能把学生的兴趣引起来就行”。

孩子有时候和成人一样,最初在选择时往往会带有功利性,他们会以兴趣“有没有用”来衡量。有个孩子就说,我选择棋类社团,因为它有利于锻炼思维,但进去了之后就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一点儿也不适合,因为他不是真正喜欢。

这种情况,胜利也主张“孩子想换就换,没有阻力。”

谈起为什么这样做,张浩强有独特的看法,“不能那么早就给孩子定死了啊!”“小学6年下来后,他可能才真正知道自己最喜欢、最适合什么。”

的确,经过自然选择的兴趣才可能成为终身的兴趣。

关键的是,学校要提供这种选择的机会。

胡晓敏说起了一个故事。有一天,他在校门口碰见了一个胜利的毕业生,说是要找手工社团的辅导老师。什么事情呢?原来,孩子要代表所在的中学参加手工作品大赛,可中学里不开手工课,所以硬是找不到做手工用的割刀。孩子在第一时间想到了自己小学时的手工老师,立即跑回来找老师借。胡晓敏听完学生的回答后很兴奋,说:“好,我这就带你去找老师,把工具借给你。”

“你看,小学他曾经参加了这个兴趣小组,他很自豪自己能代表学校去参加比赛,而曾经的小学手工老师也应该感到很成功、很幸福啊,因为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还能够记起他。”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在社团里学过摄影的学生,毕业以后还经常到母校和自己的启蒙老师探讨一下,这对学校教育来说,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他以后可能真的会因为你给他提供的选择成为了摄影师、艺术家,哪怕他不是摄影师、艺术家,也说不定这个爱好会给一生带来幸福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