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范文
时间:2024-04-18 15:51: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上海自贸区对四川可能产生的影响
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
2008年金融危机后,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日趋激烈,WTO多边贸易体制日益边缘化,国际经济合作将从货物贸易领域转向服务贸易、跨境投资等多个领域,国际贸易、投资和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我国面临“二次入世”的考验。
上海自贸区在这一形势下设立,服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相关政策在自贸区内先行先试,这为四川了解国际经贸新规则、积极探索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全面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难得机遇。
推动深层次市场化改革
上海自贸区建设将以扩大开放倒逼深层次领域的改革。对地方政府而言,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将由事前的审查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电信、金融、医疗、教育等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将大大降低。尽管市场竞争将趋于激烈,但民营经济活力有望得到激发,发展环境将更加公平。
加速贸易经济多元化发展
通过建设自贸区,有望带动对外贸易总量加速扩张,更能促进贸易经济多元化。
借力上海开展国际贸易的四川外贸企业可探索将产品出口、原材料和设备进口与自贸区的离岸金融功能结合起来,加速内外贸的联动发展,能够更好地规避汇率风险,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利用外资更加便捷高效
四川虽然和上海地域上不相邻,但可以抢抓契机,围绕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有针对性地加强与自贸区内跨国公司的技术、资本等方面的合作,加快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
加快四川企业国际化进程
近年来四川企业海外投资的步伐持续加快,上海自贸区将有望带动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强化对全球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产业竞争优势。
以自贸区作为平台,企业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大大简化,同时集聚的大量境外金融机构可以为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融资、信息咨询和风险管理等服务。同时自贸区内实行境外投资所得税分期缴纳,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支持。
产业发展或将面临“虹吸”挑战
上海自贸区会吸引在四川有海外业务的企业在自贸区设立财务中心、运营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的企业总部;四川的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或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也可能外流入自贸区。这将对四川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产生一定负面效应。
把握大势,提升四川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强跟踪研究建立联系机制
四川应加强与上海有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及时了解自贸区的相关政策和相关企业入驻情况,做好研究,强化产业对接。
引导企业利用好自贸区这一优质平台
四川应帮助重点外贸企业、境外投资企业及时了解自贸区的基本政策和相关信息,鼓励外贸企业和有境外投资意向的企业抢抓自贸区建设的机遇,利用好国外市场和人才、资本、技术等资源。
鼓励四川金融企业依托自贸区,加强与境外金融机构的合资合作,积极拓展新业务,尽快适应金融国际化的新规则。
积极研究争取国家相关政策
四川应准确把握国家的政策导向,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积极拓展功能,强化与空港的物流对接,大力推进区港联动发展。同时可加强与上海离岸贸易、转口贸易的对接,争取发展新机遇。
篇2
[关键词]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模式;上海
[中图分类号]F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11-0004-03
[作者简介]顾学明,副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经贸;崔卫杰,副主任,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国际经贸。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承载中国改革开放重大历史使命的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近期,国家及上海市相关部门陆续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及部门支持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试验区的开放区域范围、重点开放产业、监管模式等不断明确和完善,但在服务业的开放边界、开放监管框架等开放模式的诸多方面仍只是原则性的规定和要求,试验区运行的全过程,仍充满着争议和不确定性。确定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模式需要考虑哪些主要因素、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开放模式、如何按照国务院要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完成其承载的重大历史使命,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为此,迫切需要从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影响建设试验区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选择中国自贸试验区的开放模式。
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放模式概况
(一)开放区域范围限定在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根据《总体方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区域范围包括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28.78平方公里。这种做法无论是与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经济特区,还是与之后设立国家级新区、经开区、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各种开放园区(或区域)的路径是一致的。这种园区(或区域)开放的好处是地理范围明确,所形成的区域政策洼地在一定时期内会快速集聚资源、取得很好成效,且风险可控:如果成功,可以复制;如果失利,影响可控。但是,政府主导下的园区开放,更多体现了政府的主观意志,而不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实际需求,如果其他地区也都按照园区开放模式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最终可能会导致“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走入乱上项目的怪圈,造成资源浪费。
(二)开放产业重点集中在六大服务业领域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选择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以及社会服务领域扩大开放,暂停或取消投资者资质要求、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等准入限制措施,并探索实施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这对严重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来说是重大利好,在限定区域范围内扩大开放试验成功后,可以在全国进行推广,进而带动全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开放政策与国际自由贸易园区还存在不少差距,如鹿特丹保税港,除少数不准国内私人投资参与的国有和非政府垄断行业,以及金融、投资服务业和少数其他领域受欧盟互惠条款约束外,外国公司可自由投资任何部门。又如新加坡,完全开放商业、外贸、租赁、直销广告、电信市场,除新闻业、广播业、公共事业外的其他行业,无外资出资比例限制,不存在本地含量和出口比例等要求。
(三)服务业的开放边界有待进一步明确
从目前公布的相关政策文件来看,不同服务业似乎有着不同的开放边界。比如,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可以为上海市提供服务;区内符合一定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按照规定可双向投资于境内外证券期货市场;区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可按照规定进入上海地区的证券和期货交易所进行投资和交易;区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可面向境内客户开展大宗商品及金融衍生品柜台交易等。相比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货物”具有“境内关外”、较为明确的开放边界来说,区内“服务”按照“境外服务”监管、还是按照“境内服务”监管、还是有其他开放边界,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明确。
(四)新的开放监管框架尚未完全建立
根据《总体方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监管服务模式,实施“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监管模式。试验区允许“先入区,再报关”,并将支持试验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同时,对试验区内企业生产、加工并经“二线”销往区外的货物,实施选择性征税政策。相比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监管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然而,这种创新和发展针对的仍然是“货物”,与服务业的开放边界有待进一步明确一样,试验区对“服务”的监管框架也有待进一步明确。如何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如何处理好区内区外的价格差异问题,如何应对贸易扭曲和套利交易,如何防止试验区的渗透效应影响全国的金融稳定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分别由哪个(或哪几个)政府部门负责也有待进一步明确,新的涵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监管框架亟需建立和完善。
二、确定自由贸易试验区开放模式需考虑的主要因素
(一)复制推广性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目的是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而不是指“复制、推广”更多的自由贸易试验区。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熟的开放措施和成功的制度性建设经验,以便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进行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因此,自由贸易试验区不应成为地方谋取开放特权的手段,不能以简单地“扩大开放”为目的,而应着眼于全国范围内的“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实验”国家重大开放政策,使其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试验田。
(二)开放兼容性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当前国际上最为开放的区域之一,不仅仅是面向国外地区的开放,也要重视对国内、区外其他地区的开放,要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其开放兼容性。例如,从制度设计上,要尽可能保证区内企业在内销货物时享受国民待遇;从监管模式上说,能采用电子监管则采取电子监管,尽可能少用物理围网隔离;在从机构设置上说,尽量少设立新机构,尽可能整合现有机构或赋予现有机构新的职能,减少新设机构与现有机构之间的协调问题,甚至产生的机构功能重合、扯皮等现象发生。
(三)区域协调性
除了已经挂牌运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外,天津、广东、福建、重庆、浙江、江苏等纷纷竞跑自由贸易试验区,各地能否申报成功,固然与各地发展现状和实际需求密切相关,但也往往受地方政府主观能动性、知名度甚至人脉关系的影响,缺乏全国层面的统筹考虑,甚至可能会演变成个别地方“圈地”的尚方宝剑。因此,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路径之一,应该由“自下而上”的申报模式转变为“自上而下”的统筹布局,充分考虑其区域协调性。或者,至少在国家层面要制定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战略,统筹考虑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布局,明确不同地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的侧重点,比如,先进地区更多地是探索规则,而落后地区更重要地是应对挑战,解决开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对外开放条件,选择不同的开放模式。
(四)产业适应性
无论是WTO多边开放,还是以FTA为主的双边和区域开放,其开放措施最终都将落在一个个具体的产业上,其实质是产业开放。同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的自主开放,开放措施也将落在具体产业上。因此,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密切结合中国国情,充分考虑其产业适应性,要对重点产业开放进行充分研究和评估,制定适合不同地区产业特色的开放措施。在全国层面来看,一是要充分适应中国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需要,在促进货物贸易自由化的同时,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二是要对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产业开放战略,利用全球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此同时,在地方层面,要根据各地发展实际,特别是中西部和东部沿海欠发达地区,制定适合其制造业开放发展的政策措施。
(五)风险可控性
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已10年有余,已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也达到了12个,这些都为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中防范风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开放程度越高,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就越紧密,对世界市场波动也就越发敏感,这是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我国对许多领域特别是服务贸易部分领域开放及影响的理论研究和评估还不足,对部分领域的国际规则还不熟悉、甚至很陌生。因此,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充分评估其风险,注重其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建设,做到收放自如、风险完全可控。
三、合理选择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开放模式
(一)园区开放模式
园区开放模式,就是在境内(或某一行政辖区范围内)划出一定的区域范围,由海关采取物理围网的方式进行监管,实施较园区外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促进对外贸易发展,待条件成熟,再逐步扩大开放区域范围。
自由贸易试验区采取园区开放模式的主要优点是便于监管,且符合传统的物理围网式的监管思维,容易被人接受,审批相对容易。该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园区内外政策不统一,企业只能在物理围网范围内选址布局,不一定符合市场规律和企业实际需求,受人为因素影响大;发展空间有限,不利于产业规模的扩张和产业链的形成;采取物理围网的封闭式监管模式成本较高;需设立新的管理机构和监管机构,且与所处行政辖区现有管理结构可能存在协调难度大的问题;扩区难度较大,扩区成本高;更适用于加工制造和货物贸易,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受限;一般不允许商业零售和居民生活。
总体上看,在物理围网式的园区开放模式中,信息化的监管手段和监管优势得不到任何体现,由于其成本高、效率低、功能不完善,在国际实践中早已被淘汰。但是,传统的物理围网式的监管思维在我国根深蒂固,直接过渡到电子围网监管存在很大难度,因此,采取物理围网式的园区开放模式仍是当前我国最现实的选择之一,如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就是采取该模式,但随着其发展,需逐步向电子围网过渡,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正在申请中的江苏、天津、重庆等自由贸易试验区,如想加快审批步伐,现阶段,采取物理围网式的园区开放模式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现实选择。
(二)产业开放模式
产业开放模式,就是在境内或某一行政辖区范围内,不进行物理围网,不设置人为障碍,直接以各个产业为开放对象,不断扩大不同产业的开放程度,在境内或行政辖区范围内实行无差别的产业开放政策。
自由贸易试验区采取产业开放模式的主要优点包括:全境政策统一,不受地域限制;不用重新设立新的管理机构,可在现有职能部门基础上,通过整合提升,直接赋予其新的职能;企业可根据发展需要选择开办地点,更加符合市场规律;三次产业全面发展,有利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生产与生活融为一体。该模式的主要问题是:物理围网式的传统监管思维根深蒂固,不易被人接受,审批难度大。
总体上看,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具备了电子监管的基础和条件,在行政管辖范围内,采取产业开放模式,符合可复制、可推广性的要求,充分考虑了服务业开放和服务贸易,也符合开放兼容性,具有较强的可行性,是最理想、最科学、最有效率的开放模式。因此,凡是具备电子监管基础和条件的地区(包括上海、浙江舟山等地区),特别是服务业开放和服务贸易特色鲜明的地区,都可采取产业开放模式。
(三)园区开放与产业开放相结合的开放模式
产业开放与园区开放相结合的开放模式,即:一方面,在境内或行政辖区范围内,不限定区域范围,以产业为开放对象,逐步扩大产业的开放程度;另一方面,划定一定的区域范围,采取物理围网的监管模式,该区域范围内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措施,并根据需要,逐步扩大园区开放范围。通过产业开放和园区开放,最终实现全境或全行政辖区、全产业的全面开放。
自由贸易试验区采取产业开放与园区开放相结合的开放模式的主要优点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传统的物理围网式的监管思维,相对容易被人接受,审批相对容易;相对于完全的园区开放模式,该模式有助于服务业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有助于全境或全行政辖区、全产业的全面开放格局的形成。该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全境或全行政辖区内、园区内外开放政策仍不统一;封闭园区的管理机构与市辖区管理机构可能存在协调难度大的问题;封闭园区采取物理围网,成本相对较高。
篇3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贸易转型;金融制度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多元化
一、上海自贸区建设情况
自加入世贸以来,中国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还是存在企业缺乏创造性、劳动力成本逐步增加、产能过剩能效较高、国际需求疲软等问题。而自从“ABC世贸”(即anyone but China 世贸)建立,全球贸易竞争加剧,中国面临着“二次入世“的新一轮挑战。在此国际背景下,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再次以开放促进和深化国内经济贸易的改革,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9月正式挂牌成立。首批入驻自贸区的有25家企业和11家金融机构。2015年1月,中国政府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二、上海自贸区对贸易转型升级的推动
(一)自贸区以更开放的姿态吸引外资企业
挂牌一年来,上海自贸区在投资、贸易和金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如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货物通关时间缩短、营业执照等证照领取时间缩短、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等。这些开放措施将为自贸区内的外商投资进一步松绑。上海自贸区以这些更开放的姿态,对外资产生更加明显的吸引力。
(二)自贸区对贸易转型带来的体制创新
1.负面清单工作不断深化,2014年版负面清单进步显著。
目前,负面清单的外资准入管理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投资规则发展的新趋势,世界上至少已有77个国家已经采用了此种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外资企业对照这个清单实行自检,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部分事先进行整改,从而提高外资进入的效率。而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相关工作是一个试验田,可为今后国家战略的调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经验。
2.政府管理方式创新,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
为适应制度要求,上海自贸试验区已进行了大量的制度方面的探索。首先,上海市政府赋予上海自贸试验区区域统筹管理权,下放其能够承接的行政管理与审批事项。其次,自贸试验区创新商事登记制度,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同时把企业营业执照样式由多种统一成一种。最后,上海自贸试验区配合“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革,强化对市场主体“宽进”以后的监督和后续管理,使得创新成果在全国或部分地区复制推广。
3.贸易监管制度创新,贸易更加便利。
上海自贸试验区根据“境内关外”的监管模式,推动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制度,使上海自贸试验区成为国内首个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同时,开展了如“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的多项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成为贸易便利化改革的重要措施,使得区内贸易更加便利。
4.加强金融制度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上海自贸试验区重点围绕建立自由贸易账户体系进行了以下探索和创新:探索与国际接轨的外汇管理改革,使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对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和外资金融机构全面开放,允许建立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逐步允许境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交易等。虽然在很多人民币离岸业务开放政策的实施方面进行了限制,但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业务对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乃至推动的服务业繁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增加贸易开放与国际接轨的多元化
2013年9月18号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对外开放了我国服务业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在18个领域中,上海自贸试验区开放的重点是服务业,一些原来不对外开放的部门转为对外开放,这体现了贸易升级,也是全球贸易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四)自贸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为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更完善的平台
在不同的治理体系中,中国面临一个机会。通过在上海建立试验区,来参与全球高标准投资规则的形成过程,并用全球高标准的投资规则如透明度、便利化及监管能力来改革国内的投资准入管理体制,为我国在新时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指明方向、积累经验。可见,自贸区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为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更完善的平台。
三、借力上海自贸区,推动贸易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贸易转型发展的方向
当前,中国经济整体开始下滑,中国具有的比较优势在逐渐丧失。企业在面对劳动力成本上升时,应该采取技术的创新与变革,建立独到性优势,产品才能取得价格优势,企业才有更广阔的利润空间。此时的经济增长不能通过扩大生产来实现,必须通过技术和资本进步,也即生产技术的进步来实现,未来贸易的发展方向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
(二)国家和企业应加大科研力度,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重要支撑。然而我国科研管理体系中存在创新投入占GDP比重相对偏低、科研基金资助和评价体系制度不够完善、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为了增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国家和企业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1.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力度。
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对科研工作进行部署和规划,提升科研院所和公益性行业创新能力,形成有益于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长效机制。积极支持科研装备自主研制,提高科研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一是强化设计与统筹规划,围绕目标和实际需求,提出项目建议。二是经费支持力度分层次、有重点,调动积极性。三是规范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2.重视人才,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要坚持竞争激励和崇尚合作相结合,促进人才资源合理有序流动。一是为创新高水平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二是加强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引进创业型高新技术人才和比较成熟的人才。三是要注重人才梯队建设。
(三)上海自贸区的复制推广
自贸试验区的复制推广形式有两种:一是改革经验推广,即自贸试验区可复制改革经验的推广。二是区域复制,即自贸试验区特殊经济区形式的推广。
篇4
随着中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上海成立,这片仅有28.78平方公里的区域正在尝试着中国最大限度的改革。如何将制度红利在上海各类企业得到有效地兑现,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 在上海近期举行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投资合作与发展创新论坛”上提出,自贸区28.78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实是一个支点,这一支点如同阿基米德所言,如果你找到一个支点,再给你一个杠杆你可以翘动整个地球。而上海自由贸易区就是支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60项改革决定就是杠杆,以此翘动的就是整个国家未来深层次的全面改革。
自贸区的实践意义,在于提出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管理应当成为中国深层次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2020年将取得决定性成果。至时,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可复制、可推广已经渐入佳境。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与合理配置,而建立自贸区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由此来倒逼中国经济和金融的改革。作为一种国家战略,上海自贸区不仅是实体的集聚,更是改革的集聚。
篇5
4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自由贸易区总体方案显示,包括上海自贸区在内的四大自贸区要当好中国改革开放排头兵,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四大自贸区共用同一张负面清单,且负面清单由上海自贸区版的139条缩减至122条,开放程度大大提高。
四大自贸区在服务国家战略、辐射带动区域和改革举措上各有侧重。广东自贸试验区立足推动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合作,天津自贸试验区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福建自贸试验区立足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上海自贸试验区继续在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以及法治环境规范等方面担当“领头羊”。
华龙一号
国务院总理4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在调整能源结构中促进稳增长。
能上国务院常务会议议事桌的,自然不是小项目。“华龙一号”是由中核和中国广核集团联合打造的核电技术,是以中国20多年核电建设运营成熟经验为基础,汲取世界先进设计理念的三代核电自主创新成果。此前,高层已同意依托中核集团福清5、6号机组和中广核集团防城港核电站3、4号机组,建设“华龙一号”国内示范项目。
近日,辽宁红沿河核电厂二期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是4年来我国首个新核准核电项目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核电规模化建设正式重启。此次,国务院核准建设“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示范机组,表明核电重启已全面提速。
核电建设国内提速,核电出口紧随其后。这次主席访问巴基斯坦期间,核电出口也是主要议题,中国将向巴基斯坦出口5座“华龙一号”核反应堆,涉及金额约为150亿美元,这是目前为止中国核电业规模最大的出口项目。
军人生理学
军人生理学,是军方媒体在回应一些人用所谓“生理学”诋毁军队英雄时提出的一个词语。军人生理学是发生在军人身上的,一般人无法做到也不能解释的生理学现象,军人的生理学实际是一种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这种精神意志支撑下,他们才做出了违反常规“生理学”的惊人举动。
事件缘起某些网络媒体用标题党的方式炒作“军校学生称火烧违背生理学”,用的方式否定军队英雄。随后,“人民前线报”等微信公众号义正词严地对这些网络不良现象进行了批驳。
“军人生理学”,看似一般人很难做到、用“常理思维”很难解释,确实让有的人理解不了,主要是没有考虑一些人在坚定信仰的支撑下所爆发出来的顽强意志力。杨靖宇、赵一曼、、丁晓兵等无数事例说明,确实有特殊材料做成的人能够超越这种常人的“生理学”。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不按“生理学”出牌,恰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值得为之点赞的军魂。
百份红色通缉令
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近日公布了一份针对百名腐败嫌疑人的红色通缉令名单,加大全球追缉力度。名单上的这一百人都是涉嫌犯罪、证据确凿的外逃人员,已经由国际刑警组织红色通缉令,正在全球范围追捕。
篇6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自由贸易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4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分工愈来愈明显,各种资源在国际间穿梭,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给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目前全球总体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政策性限制措施持续增加。面对此种情况,各国纷纷设立自由贸易区作为了重要的战略措施,2013年中国政府在上海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经济政策不仅促进了上海经济发展,同时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正面辐射效应。之后相继在广东、天津、福建增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打好基础,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本文将外向型经济同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结合起来,以寻求更好更快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自由贸易区与外向型经济的关系
自由贸易区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单独关税区内设立的位于交通便利的、用栅栏隔离、置于海关管辖之外的特殊经济区,区内允许外国船舶自由进出,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它是自由港的进一步延伸。外向型经济是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生产加工某种产品并出口到国外以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它是对外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相对本国总产出的比例比较大的经济。两者的关系如下:
(一)自由贸易区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最初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被提出的,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加工原材料的再出口这都需要满通便利的这一基本要求。于是有了自由贸易区这一项经济政策,外向型经济依靠这把利剑使得进出口业务量不断再创历史高新。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由传统的出口导向性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型),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是外向型经济在区域经济上的一种表现,更是外向型经济政策的直接结果。
(二)自由贸易区与外向型经济彼此依存。一般来说,满足外部市场的经济活动和满足内部市场的经济活动会同时存在于一个经济体系。外向型经济与内需型经济是相互统一的,通常内需规模较大的国家,其企业生产规模较大、国内企业门类齐全、企业发展能力好,能够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的产业竞争力。此时,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需求增大,大规模生产经常导致企业依赖外部资源,因此大量生产并加工并出口的经济活动,往往伴随着各种初级资源的进口。)自由贸易区强调利用两种资金、两个市场的发展方针,符合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求。外向型经济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再者利用生产要素在国内外的双向之间流动,从而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这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目标相吻合。由此来看,自由贸易区是外向型经济实现良好快速发展的经济政策基础,甚而可以说自由贸易区是外向型经济的载体。
二、自由贸易区拉动外向型经济的作用机理
(一)体制机制。体制机制主要体现在:一是自由贸易区内实行的经济政策是国际经济区中最自由的一种。因此,可以说自由贸易区下实行的市场政策是开放的、宽松的、包容的、多元化的,是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平台,是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强而有力的推动力量。自由贸易区大大降低了资金投入的准入门槛,能积极有效吸收外资;二是在改善外商投资管理机制等方面,除了对外商特别准入管理之外的区域,一律按照国内外平等原则对待,享有同等的优惠政策。持续完善整合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行外商投资全周期运营监督管理模式,并建立健全境外追偿保障机制。完善投资者权益保障机制,允许符合相应条件的境外投资者自由转移其投资收入;三是创建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平台。建立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经济地位,并支持企业和个人开展多元化的境外投资合作,同时在法律法规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项目。逐步减少个人对外投资的外汇管制。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对外投资合作事后管理和服务,建设多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
(二)税收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保税港是自由贸易区的原形,是保税区的基础,自由贸易区在税收方面却大有不同。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进出口产品税率骤降甚至实现零税率,这一优惠政策直接导致国内对此类商品的需求扩大,促进了对外出口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进口关税率平均水平不断下降,同一类产品在自由贸易区的进口税率相对下降,那么效果就是出口商纷纷加强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关系。由进口带动出口的经济也会随之不断扩大。除了在税率方面改革来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在税收方面也同样发生着巨大的作用。减少企业个人所得税,减少或取消对外商境内资产境外转移的限制,通过这些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吸引外资,引进靠科学技术及人才,拉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物流机制。自由贸易区一般都依托综合性港口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这些港口具备运输组织、装卸仓储、中转换装、临港工业、现代物流、口岸商贸、保税加工及配送、航运及市场信息、综合服务等超多功能,并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运行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现代综合性港口。凭借港口优势以及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国际中转业务会得到迅速发展,吸引并带动境外其他资源,可推动内陆地区出口加工贸易,扩大内陆加工贸易规模,进一步缩小了劳动成本、土地成本及管理成本,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升级产业结构,从而为自由贸易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流优势。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向型经济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综合起来就是通过自贸区自身优惠政策,积极引入外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充分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巨大潜能。
三、我国利用自由贸易区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正确实施国内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中国响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号召,从而达到迅速吸引国外资本、大力发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目标,并且实现以提高国际经济贸易竞争力为目的经济战略措施。我国政府在当今社会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国内各大行业与各大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经济贸易沟通与双方合作创造了公平、透明、自由、稳定的良好环境,从而使中国的双边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增强,并且对推动中国外向型经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时期,笔者认为,要实现向外向型经济转型突破,取得瞩目成就,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自身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国自由贸易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除上海以外,目前尚有三处刚于2014年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是广东、天津、福建。同发达国家的成功案列相比,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市场机制不健全、服务平台较少、出港口城市以外大多数城市运输条件有限、物流发展缓慢等。因此,我国自由贸易区应当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前提下,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加入适合本区以发展经济、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的的新元素。以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一边应当学习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特点来发展,重点打造其作为国际性中转港口物流中心功能。另外,天津滨海新区地广,不像上海拥挤狭隘,应当加快大型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我国自由贸易区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应当符合国情,符合地区形势,不可照搬复制。
(二)加大开放力度,引入外资和优秀人才。在当前国家政策下,我国市场仍然在政府的掌控中,市场机制依旧不健全。在这样的市场机制下,国有企业背靠政府,享有许多的特权,这样违反了新型经济提倡的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不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除了部分关乎国计民生的资源、能源型企业外,政府应当一视同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形成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同时,加大开放力度,设立健全的对外服务平台和设施,积极引进外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对外进出口贸易,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生产力。此外,我国优秀高层管理者资源匮乏,人才大量流失,因此积极引进、留住优秀人才,对于完善我国管理机制意义深远。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员工机制,给员工更多提升和学习的机制;考核人才的制度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为了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员工薪酬制度,企业应当合理建立员工绩效机制。
(三)优化企业结构,发展自身特色产业。企业结构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品种、质量和效率等方面,改造传统产业技术和提升传统产业水平;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加高技术含量的比例,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在我国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低,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产品在总产出的比重低,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升级产业的意义和危机性,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应侧重发展高端制造业、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争取在金融租U、商业保理、资金结算等多方面有一个新的突破,允许开展离岸银行业务,推进离岸金融业务发展。
(四)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万物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遵循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才能持续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这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经道路。就我国而言,目前中国主要生产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级产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来源于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直接的后果会导致劳动力价格飙升,中国最终将丧失劳动力廉价的竞争力。此时,只是简单地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已经不能满足产业经济增长,必须要通过生产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应当遵循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实现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其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吸引外资,打开国外市场的大门。简单的来说实现这种转型,首先是要找到国家或地区的优势产业,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人才,将产业由量向质升级,只有融入技术和创新的产业才能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彪.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与对策思考[J].中国经济问题,2010.1.
[2]黄安.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
篇7
[关键词]自由贸易园区 FTA FTZ
一、引言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区域经济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自中国加入WTO以来,随着各种入世政策的逐步放开,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跃居全球经济总量第二,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但是,自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中国经济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而,切实有效的拉动经济发展成为了当下最为迫切的事情,中国各自贸区也应运而生。
二、自贸区的概念
自由贸易区有两个本质上存在很大差异的概念:一个是FTA,另一个是FTZ。FTA(Free Trade Area):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关税主体之间,就贸易自由化取消关税和其他限制性贸易法规。其特点是由两个或多个经济体组成集团,集团成员相互之间实质上取消关税和其它贸易限制,但又各自独立保留自己的对外贸易政策。
FTZ(Free Trade Zone):是缔约方境内的一部分,进入这部分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而言,通常视为关境之外。其特点是一个关境内的一小块区域,是单个国家(地区)的行为,一般需要进行围网隔离,且对境外入区货物的关税实施免税或保税,而不是降低关税。
中国自由贸易区是指在国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属于FTZ类型。
三、中国四大自贸区简介
(一)上海自贸区
国务院总理于2013年7月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对外开放,从而拉动经济发展。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以其悠久的发展历史、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优势、高度的对外开放程度等原因成为国家设置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园区。上海自贸区也将成为国家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并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二)广东自贸区
广东自贸区由南沙新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和珠海横琴新区片区三部分组成,主要面向港澳,侧重服务贸易自由化。
广东自贸区的定位首先是突出同香港澳门的合作,特别是加强对香港澳门服务业的开放和衔接。服务业开放将对提升广东制造业实力有巨大帮助,而广东制造业则为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两者可互相促进。其次,广东作为中国的南大门,也起到面向东盟的作用。此外,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上很重要的节点,自贸区平台亦可发挥作用。
(三)天津自贸区
天津自贸区作为北方首个自贸区,主要由天津港片区、天津机场片区和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组成,主要面向东北亚,侧重于促进京津冀制造业升级。
天津自贸区的建设主要着眼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服务于北方经济,促进环渤海经济带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加强与东北亚的经济往来。天津港片区己形成航运、物流、租赁、航运融资等特色产业集群;天津机场片区,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方面已形成规模;而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则定位为我国北方金融改革创新基地、总部经济区、商业贸易中心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2。
(四)福建自贸区
福建自贸区由平潭片区、厦门片区和福州片区组成,主要面向台湾,侧重促进两岸经贸活动自由化、便利化。
福建自贸区以其对台和侨务方面独特的优势将围绕立足两岸、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鹇砸求,营造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投资贸易自由化进程,把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的示范区,充分发挥对外开放前沿优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四、新增自贸区简介
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建成投入以来,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因而2017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等省市再设立7个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并为其赋予各自的使命以及试点任务。
辽宁自贸区由大连片区、沈阳片区和营口片区组成,主要任务为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
浙江自贸区主要由舟山离岛片区、舟山岛北部片区和舟山岛南部片区组成,主要任务为建设成为东部地区重要海上开放门户示范区、国际大宗商品贸易自由化先导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资源配置基地。
河南自贸区主要由郑州片区、开封片区和洛阳片区组成,主要任务为建设成为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
湖北自贸区由武汉片区、襄阳片区和宜昌片区组成,主要任务为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和内陆对外开放新高地。
重庆自贸区由两江片区、西永片区和果园港片区组成,主要任务为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互联互通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支点。
四川自贸区主要由成都天府新区片区、成都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和川南临港片区组成,主要任务为建设成为西部门户城市开发开放引领区、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先导区、国际开放通道枢纽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内陆与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示范区。
陕西自贸区主要由中心片区、西安国际港务区片区和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组成,主要任务为建设成为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点。
篇8
关键词:自贸区;广东;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0004503
1 引言
自贸区是一个历史范畴。最早的自贸区,可以追溯到1951年法国、西德等欧洲六国建立的欧洲煤钢共同体,其成立的目的旨在约束二战后的德国。但是,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它的概念已经早已演化。如今,根据自贸区的概念和目的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Free Trade Area(FTA),指两个以上国家根据WTO相关规则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所形成的区域,为了加快服务贸易自由化、投资和政府采购,如亚太自贸区(2010)。另一类是Free Trade Zone(FTZ),指某一国家在国境内划出特定区域,单方自主给予特区优惠税收和监管政策。如我国的沪、津、粤、闽自贸区。本文所讨论的自贸区属于第二类范围。
我国自贸区的成立和发展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剧,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为了应对国际贸易竞争的而挑战,加快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与国际接轨,上海自由贸易区作为我国的第一个贸易试验区应运而生。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和总结之后,我国广东自由贸易区、天津自由贸易区和福建自由贸易区也宣告成立。
2 中国(广东)自贸区总体方案的影响分析
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于2015年3月24日审议通过,其对中国(广东)自贸区的定位、目标、功能划分、主要任务和发展措施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在我国日益发展壮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背景下,自贸区的建设又是我国加强崛起和走向复兴的又一伟大举措,势必会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这一战略举措将会造成如下几方面的影响:
(1)改善投资环境。根据中国(广东)自贸区总体方案的规定,自贸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其最终目的无非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日益起决定作用的中国,发挥市场的作用,创新优化市场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内在要求和必然举措。良好的市场环境离开不了良好的投资环境,自贸区的建设,为中外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体制机制环境、市场监管环境等,无疑会给我国带来大量的投资机会,也会改善以往的投资环境。
(2)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总方案把广东自贸区定位为:依托港澳、服务内地、面向世界,将自贸区建设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和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先行地。其中,广东自贸区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濒临港澳。一方面,自贸区的成立有利于发挥自贸区的增长极作用,加强深化广州、深圳等沿海重要城市与香港自由港和澳门等的深化合作,促进贸易往来、产业转移和升级,加快资源的集聚,并形成对珠三角的辐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另一方面,广东自贸区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一块翘板,有利于逐渐打开我国市场,与轨迹接轨,迎接国际性的贸易竞争和抓住对外合作的机会。
(3)开放倒逼改革,改善民生。经历过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后,虽然我国经济取得较大发展,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的弊端日益凸现出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优惠的税收政策和监管机制一方面必然会给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让利于民,提高人们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改善民生;另一方面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的额机会,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改革的步伐,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 中国(广东)自贸区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虽然广东自贸区在总方案的规划中都表现出种种的利好趋势,但是,中国(广东)自贸区成立之初可谓一片空白,从中国(上海)自贸区成立到中国(广东)自贸区成立中间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可以复制、推广、借鉴的经验非常有限,没有很多成熟的措施经验可以直接移植到中国(广东)自贸区,中国(广东)自贸区的发展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的问题依然存在不确定的因素,也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从中国(广东)自贸区的本身来看,很多片区仅仅只是处于破土动工的阶段,比如中国(广东)自贸区前海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等,这些都只是在远期规划建设之中,存在的挑战与困难难以准确估量。
(1)简单复制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模式,没有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自2013年8月中国(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后,已经经历了近一年的发展历程,也取得一定的成就和经验,比如说负面清单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广东)自贸区和其他自贸区有一定的借鉴经验。中国(上海)自贸区处于我国东部地区,面对太平洋,与美日韩等国家有着紧密的联系,主要是辐射长三角地区和迎接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议(TTIP)等等。而中国(广东)自贸区则主要是为了深化港澳合作,促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南大门等。
因此,每个自贸区都有不一样的功能、定位、核心趋势等等,如果只是一味地简单复制推广中国(上海)自贸区的经验,而不是从中国(广东)自贸区的本身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分析当地的形势和优缺点做出具体的对策,很容易犯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所以,发展自贸区必须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考虑政治、经济、文化、地缘等因素而采取不同的应对方案和具体措施。
此外,中国(广东)自贸区不同片区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每个片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程度都不一样,因此很难对不同片区做出统一的规划,也不能对不同片区做出完全一致的发展措施,不然将不能发挥当地的比较优势而会带来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集聚效应过度强化导致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广东)自贸区三个片区之间大致呈品字形,他们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极点,借助自贸区的制度、税收等政策优势,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引进大量边缘地区乃至海外地区的资本、技术、人才等在自贸区的集聚融合。这种集聚融合能够给自贸区带来极大的发展机会,所有资源的融合将会形成一种乘数效应促进自贸区经济的大发展。然而,这种发展是以边缘地区的牺牲为代价的,以自贸区为中心的发展会造成附近城市的空心化,比如东莞、惠州、中山等等,甚至是以一些内地的城市,也会因为与自贸区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和发展机会而没落。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自贸区和珠三角等一些发达城市经济越来越发达,而边缘较落后的城市相比之下越来越落后,造成经济发展的极大不平衡。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这种集聚效应短时间内不能够通过自贸区和边缘地区的发展来解决,只有当自贸区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形成扩散效应时才会对边缘地区形成辐射作用而促进边缘地区的发展,逐渐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图1 广东自贸区不同片区
图2 广东自贸区的扩散效应
(3)过度依赖政策而导致创新不力。自贸区并不是我国的首创,但是我国发展自贸区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和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力。自贸区的建立和发展在我国复兴之路上本来是一大创举,尤其是中国(广东)自贸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的前沿阵地,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集聚大量的资源优势,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量的企业入驻自贸区仅仅是为了得到更多税收等政策的优惠而从中谋利,也有很多企业保持观望态度,一直等待政策的落地而行动。相比于创新能力的挖掘而言,优惠的政策机制似乎对企业的诱惑力更大,而这种诱惑的不断扩大就会形成一种依赖,如果大量企业的依赖越来越大就会失去原有的发展创新活力,一旦这种政策优惠推广到其他地区,变得普惠化以后,自贸区中的企业就会失去这种依靠而面临着平庸化的风险。因此,企业如何在自贸区中依靠政府优惠政策的同时,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创新动力,在剧烈化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是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4)法制监管不力而导致的风险。法制保障是自贸区建设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我国自贸区建立之初,各项条件还不成熟,更需要法律的保障才能实施下去,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能处理在自贸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成立颁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办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备案管理办法》等等,为自贸区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是,中国(广东)自贸区的成立目前只有《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试行办法》,于2015年2月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第十二届42次常务会议通过、公布、施行。中国(广东)自贸区与中国(上海)自贸区和国外其他自贸区相比,还处在刚起步阶段,发展较为落后,各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而且中国(广东)自贸区不同片区之间的差异加剧了中国(广东)自贸区的复杂性。这些客观因素的制约没有一个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必然会带来权责不明、是非不分等问题,众多不确定因素也会给企业、地区和国家的发展带来相应的风险。在负面清单风险方面,中国(上海)自贸区虽然能提供一定的经验,但是中国(广东)自贸区因为在投资环境、发展程度等方面的不同而没有明确的法制规范也难以简单复制上海自贸区的模式;金融风险方面,中国(广东)自贸区发展的主要是金融等相关的服务业和贸易服务业,良好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对自贸区的资本运作和企业经营状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如果不能在法律的源头上为自贸区的发展建立公平、公正、合情、合理的有效机制,就很难保证中国(广东)自贸区能够平稳健康快速地发展。
4 总结和建议
纵观我国自贸区的发展历程和横向比较我国自贸区的发展布局,我们会发现我国自贸区的发展时间虽然比较短,经验不足,但每个阶段依然能够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具有百花齐放的趋势。目前我国的四大自贸区已经连点成线,遍布沿海各大重要经济区,所取得的一些成就也可圈可点,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其他很多地区也争先恐后申请设立自贸区,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动力。但是,自贸区的发展不可一蹴而就,也不可盲目推广,成立和发展之初的自贸区还存在着以上和其他诸多的风险。针对我国目前自贸区的发展现状,有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1)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突出地方特色。鉴于中国(广东)自贸区和中国(上海)自贸区以及其他自贸区的不同,中国(广东)自贸区必须有自身的发展重点。中国(广东)自贸区濒临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香港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自由港之一,对中国(广东)自贸区特别是深圳片区具有较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促进内地与港澳经济深度合作也是中国(广东)自贸区的发展目标之一。因此,必须牢牢把握这一地方特色,深化多方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2)协调区域之间的发展差异,打造区域经济合作升级版。中国(广东)自贸区的三个片区无论是在资源、政策还是区位上都具有较大的优势,这种优势的不断积聚带来的是区域经济的不平衡。不管是在广东省还是在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因此,在大力发展自贸区的同时必须兼顾边缘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不能等到差距过大而矛盾激化时利用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来帮扶落后地区,而更应该注重区域之间产业合理分工,地域之间相互合作,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打破政策枷锁,走创新发展之路。自贸区的发展不能简单依靠政策的优惠,尤其是在中国(广东)自贸区政策还没有落地之时,企业就必须探索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持久的发展动力。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在最开放的自贸区,更应该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中国(广东)自贸区更应该重视在金融创新方面的作用,推动适应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金融创新,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增进中外企业的友好合作关系。
(4)加强自贸区的法制建设,完善监管机制。上层建筑的落后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中国(广东)自贸区法制建设的落后也会阻碍自贸区的发展,加快中国(广东)自贸区的法制建设应该综合考虑各个片区的不同情况。广州南沙保税港区、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等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内的非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他们之间的监管模式不一致也必须有相应的法制保障做基础,以免造成法制不明,监管混乱。对涉及多个领域、多边关系等行业也必须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以保证自贸区安全正常地运转。
参考文献
[1]周运源.创新驱动,推进中国广东自贸区建设发展[J].广东经济,2013,(8).
[2]林江.广东自贸区建设背景与运行基础[J].广东社会科学,2015,(3).
[3]蔡春林.广东自贸区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建议[J].中国经贸,2015,(1):1521.
篇9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趋势的不断深入,服务贸易的发展慢慢走向了成熟。我国加入WTO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通过积极推动服务贸易便利化,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推动其国内经济发展和扩大其国际贸易的重要手段。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是顺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推动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结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提出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上海)自贸区;服务贸易;对策;建议
一、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1.中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状况
在全球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背景下,服务贸易表现出较大潜力。图一显示,进入2000 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稳步发展。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规模有所下滑,其他年份贸易规模逐年扩大。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延续增长态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4700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
“十一五”时期,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从1917亿美元增长到3624亿美元,是同期全球服务出口平均增速的两倍。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为3081亿美元,其中出口1342亿美元,进口1739 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0% 和26.5%。比“十一五”末期的1571亿美元翻了一番。2012年,我国服务进出口延续增长态势,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4700 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服务进出口总额达4705.8亿美元(见图二)。“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打造“中国服务”品牌。据商务部数据估计,2015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将达600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1%。
2.我国服务贸易各领域的发展状况
2012年,我国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运输和旅游服务占比进一步提高。运输和旅游服务在进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达到58.8%,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旅游进出口总额突破了1500亿美元,居各类服务之首,同比增长25.6%;运输服务进口总额达到1247.7亿美元,位居第二,同比增长7.5%。
但是,我国服务贸易个别领域的贸易逆差较大,运输、保险、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是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货物贸易的不断增长,运输业也得到极大发展,但是运输服务贸易逆差却一直存在,且近年来不断扩大,从2006年的133.5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496.5亿美元,是最大的服务贸易逆差行业。同样的状况也出现在旅游、通信、保险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领域。
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是我国实行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举措。2013 年7 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贸环境复杂严峻,进出口增速均明显放缓。要通过制度创新,提高贸易便利化,增强企业竞争力,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突破口,将推动新一轮的改革浪潮。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立,并不是简单划出一块土地建立起类似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的实行特殊经贸政策的园区,而是在WTO 最惠国待遇基础之上,国家或地区之间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实现贸易和投资的深度自由化。
1.自贸区的开放措施对金融服务领域的促进
⑴我国金融服务发展的现状。2007年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7.9 亿美元,进口额为5.6 亿美元,同比降低37.5%,进口额为2.3 亿美元,同比增长59%,使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逆差一度缩小。自2007年后金融服务贸易进口额、出口额持续增长。虽然2011年进出口额有较大回落,但2012年恢复了之前的良好发展态势并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随着我国金融服务贸易水平的不断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贸易的贸易逆差也在不断缩小。
⑵自贸区对金融贸易的开放措施。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允许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及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将满足外资设立的金融机构同国有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在同一市场中的合理有效竞争,促使国内银行优化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截至2012年11月末,已经有来自27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沪设立机构,其中包括外资法人银行22家,各类外资银行分行77家(含在华法人的分行和外国银行分行)。自贸区开放外资金融机构更加促进了上海建设为国际化金融中心的目标。
在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加强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允许自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开办离岸业务。离岸金融是指设在某国境内,但与该国金融制度无任何联系,且不受该国金融法规管制的金融机构所进行的资金融通等金融活动。自贸区的该项开放措施有望使离岸金融业务成为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重大领域,极为有力地加快上海建设金融中心的步伐。
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由贸易试验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全面实现贸易投资便利化。
2.自贸区的开放措施对文化服务领域的促进
(1)我国文化服务领域的现状。据《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2012)》数据显示,我国2009年文化产品核心内容的对外贸易额为9.7 亿美元,2010 年为13.5亿美元,2011年达到14.5亿美元。在众多文化产品门类中,艺术品、网络游戏、电影、动漫等文化产业的对外贸易额居前。但是,我国对外文化贸易仍然逆差比较严重,特别是在核心文化产品方面,与国外文化贸易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始终处于巨额逆差状态。
(2)自贸区对金融贸易的开放措施。取消外资演出经纪机构的股比限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演出经纪机构,为上海市提供服务。文化领域开放措施的实施范围仅限于上海市或者自贸区内,但是文化服务贸易所涵盖的范围确实不容忽视。该开放措施打破了原来外资可在中国以合资形式成立经纪机构的规定。国内的文艺企业将有机会和西方知名文化艺术机构展开合作,借鉴学习世界先进的文化产品制作经验,开发广大的国内文化市场,以推动中国文化产品更好地走向全球市场。
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娱乐场所,在试验区内提供服务。允许外资独资在自贸区内设立娱乐场所,可以为国内的娱乐场所带来先进的经营制度和管理理念。这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内的娱乐业带来冲击,但是以长远角度来看,会对我国的娱乐业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针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1.构建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按照CATS的要求,深化改革,建立服务贸易的科学管理体系,确立服务行业主管部门的宏观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协调与扶持作用,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2.优化传统服务贸易发展,大力培育新兴服务贸易
我国应立足传统比较优势,巩固传统服务贸易领域,大力培育新兴服务贸易。这要求加大对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具体包括完善信贷、财政等优惠措施,以及积极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等。
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谈判,加快我国服务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应采取多种形式,与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欧盟等国际组织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组织建立联系,紧密合作,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积极参加CATS的后续谈判,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将代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意志和利益反映在国际规则之中。
4.创新服务业发展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生产业贸易
中国的电信、金融、保险等行业主要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应逐渐鼓励民间资本有序进入,从而促进市场竞争,加速服务业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另一些新兴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产业,可以通过更多的实际措施,例如,财税优惠、创新金融产品解决融资问题等办法带动民间资本进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参考文献
[1]昝欣,李孟刚.中国服务贸易安全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3-27.
[2]沈玉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3-98.
[3]李芳.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26-31.
[4]李墨思,沈玉良.中国服务贸易报告2011-视听服务贸易专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14-21.
[5]陈宪,殷凤.国际服务贸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52-62.
[6]上海市商务委员会.2012上海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47-53.
[7]商务部.2012年度中国服务贸易统计表[DB/OL].2012.
[8]国家统计局.从十六大到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四[DB/OL].2012.
[9]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Z].2013.
篇10
摘 要:中韩自贸区历经10年,完成了最终的实质性谈判。本文分析了中韩自贸区谈判历经的阶段、发展途径和发展前景。自贸区建成使两国优势互补,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国际地位,同时带动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中韩自贸区 FTA 贸易自由化
本文为此文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科研成果。
2008金融危机以来,区域贸易自由化趋势发展迅猛。许多国家开始将主要精力转向自由贸易区建设。中韩两国也开始加快对外FTA 的谈判进程,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要追溯到2004 年11月,两国首脑在APEC会议上缔结中韩FTA的共识。2014年11月,中韩自由贸易区FTA实质性谈判最终完成。从达成共识到完成谈判共经历了10年的历程。本文将对这10年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历程进行梳理并对中韩自贸区的前景进行分析。
一、中韩自贸区建设历程
1.民间研究阶段
2004 年11月,两国首脑在APEC会议上缔结中韩FTA的共识,共同宣布启动中韩自贸区民间研究。2007年初中韩自贸区官产学联合可行性研究启动。从2007年3月到2008年6月,中韩双方共进行了五轮官产学联合研究会议,就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措施、农林渔业、服务贸易、投资、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等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2010年6月中韩自贸区官产学共同研究结束,双方向各自政府提交研究报告。
2.中韩FTA模式谈判阶段
2012年5月中韩自贸区政府间谈判启动。谈判分为模式谈判和出要价谈判两个阶段。双方约定,先进行模式谈判,然后开展全面出要价及协议文本谈判。在模式阶段达成的共识包括货物贸易自由化水平、协定范围及各领域谈判的原则、框架及内容要素等。2013年9月,中韩自贸区第七轮谈判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双方历经七轮谈判,就各领域的模式文件内容达成一致,顺利结束模式谈判。
3.中韩FTA出要价谈判阶段
2013年11月,中韩自贸区第八轮谈判在韩国仁川举行,全面开始出要价和协议文本谈判。本轮谈判中,双方相互交换了货物贸易的首次出价清单,范围包括正常产品和敏感产品。此外,双方还就各自在其他领域提出的协议文本草案进行了讨论,对彼此立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4.实质性谈判最终完成
2014年11月,中韩两国首脑在北京举行会晤,双方共同确认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中韩自贸区是我国迄今为止对外商谈的覆盖领域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区。在开放水平方面,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涉及贸易总额比重超过85%。
二、中韩自贸区建设形成的路径分析
1.中韩双边贸易迅猛发展
中韩两国是近邻、经济上互补性强、双方互有需要成为彼此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中韩两国建交22年来,贸易额年均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双边贸易额净增长50余倍。2013年,中韩贸易额首次突破2700亿美元。 2013年中国的国别贸易统计显示,韩国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国成为了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和进口市场。这为中韩自贸区的建成奠定了经济和贸易基础。
2.中韩两国均推出自贸区战略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商务部明确实施自贸区战略。中国正在建的自贸区有18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已经签署了12个自贸协定,正在谈判6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韩国政府在2003年明确提出“FTA 路线图”。2004 年韩国首次开始实施与智利的自贸区。“FTA 路线图”实质是一个多轨道(Multi-track)推进的路线图, 根据该路线图韩国对外自贸区建设分为三个层次依次递进:第一层次是和美国、日本、欧盟等大型经济体达成FTA,第二层次是金砖四国,第三个层次是澳大利亚、智利、新加坡、墨西哥等国家。 通过上述三个层次的递进,韩国自贸区内贸易比重扩大到韩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5%以上。中韩两国自贸区发展战略是中韩自贸区建成的重要原因。
3.中韩两国均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的理念
中国首脑提出了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 ”是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欧亚陆上经济纽带,这促进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和合作,对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10月,韩国首脑在欧亚时代国际合作学术会议中提出“欧亚计划”,称“重新真正的把欧亚大陆连接为‘一块大陆’,开启新时代”、“ 要实现始于釜山,贯通北朝鲜、俄罗斯、中国、中亚、欧洲的‘丝绸之路快车’。”我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韩国的“欧亚计划”的理念相一致,这为中韩自贸区的达成提供了政策支持。
三、中韩自贸区前景展望
1.中韩自贸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
中韩自贸区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一直未果的背景下率先达成一致,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经济现实意义。首先,美国试图通过贸易标准更高、涉及领域更广的TPP(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孤立或约束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而达到降低中国在东亚政治影响的目的,而中韩自贸区实质性谈判先于美国主导的TPP突破僵局,这意味着占东亚贸易比重极大的中韩自贸区的形成更具有现实意义。其次,日本在中韩自贸区形成后面临非常尴尬的境地,日本一直冷处理中日韩自贸谈判,积极加入美国主导的TPP,然而事与愿违,这必将导致日本在中日和日韩政治经济事务处理中渐失优势。第三,韩国对中国经济依存度显著提升,对韩国而言,选择美国主导的、形式大于实质的TPP,还是选择内涵更为丰富的中韩自贸区,这需要韩国政府作出较大政治和经济权衡,最终中韩自贸区协定的达成虽不能代表韩国已经摒弃美国,但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韩国更加重视中韩自贸区的发展,中韩经济在外部压力作用下也必将蓬勃发展。
2.中韩自贸区促进自贸试验区建设
2013年8月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属中国自由贸易区范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上海自贸区成功获批后,紧接重庆、天津、广东、厦门等均加入筹划申报自由贸易区。自2012年5月中韩自贸区正式启动谈判以来,天津、大连、青岛、威海等十多个城市都在争夺成为中韩自贸区的先行区。中韩自由贸易区(FTA)的形成必将促成以中韩FTA为框架的自贸试验区的建设。自贸试验区的主要任务是要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
3.中韩自贸区经济效应
中韩自贸区是一个由人口超过14亿的大市场构成的两国(中国、韩国)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内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将被取消,商品等物资流动更加顺畅,区内厂商往往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市场和收益,消费者则可获得价格更低的商品,各成员经济体的整体经济福利都会有所增加。
亚洲作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带动了新兴行业的兴起。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形成了自由贸易的市场环境,让两国充分利用各自优势促进各自发展,增强了经济实力,提升了国际地位。中韩自贸区的建成一定会提高双方经贸发展水平,开拓双赢的道路,同时带动整个亚洲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鹏 金佑炯.中韩两国自贸区战略对比及双边自贸区谈判展望. 国际商务研究,2010 年第5 期.
[2]毕夫.中韩贸易区的特别期待.上海企业,2014.8.
[3]胡渊 杨勇.多边化区域主义背景下中韩自贸区前景分析.亚太经济,201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