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范文
时间:2024-04-18 15:5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职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接受市卫生局和镇政府下达的社区卫生服务各项工作任务;负责对卫生服务站实行“八统一”管理;
2、负责制订年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计划,指导各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
3、承担全镇居民的预防、保健、爱国卫生、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
4、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卫技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根据市卫生局制定的考核细则,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工作考核;
5、负责全镇居民健康信息资料的统计、整理和分析等工作。
(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本职能
1、开展爱国卫生、健康教育,宣传卫生防病知识,实施健康促进;开展居民健康调查,进行社区诊断;开展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及提供院前急救;负责对已经明确的慢性病规范化管理;
2、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好计划免疫,传染病病人登记管理、终末消毒和疫点处理工作;协助做好孕产妇的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儿童保健等工作;
3、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提供个人与家庭的合同式卫生保健服务;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和临终关怀服务;
4、协助做好社区内防盲治盲、精神病防治、监测和指导残疾人康复工作;开展优生优育指导、性传播疾病预防知识宣传和孕情监测;
二、管理体制
周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市卫生局的领导和市社区服务技术指导协调委员会的业务指导,镇政府协助市局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卫生服务站由周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履行管理职能,严格实行制度、人员、药品、建设标准、财务、业务、信息、服务“八统一”管理,各村协助中心做好监督管理工作。
1、人事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市编办核定编制和岗位,并由市编办和卫生局按要求规范录用,中心主任由市卫生局任命;卫生服务站由中心核定用工数量和岗位,报镇政府、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审核通过后由中心负责实施,新增人员必须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各站人员由中心统一签订用工合同,办理相应保险,服务站站长由中心任命,报所在村、镇政府和市卫生局备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中心和各站人员的培训、管理与考核。
2、财务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纳入镇级财政管理体系,并接受市、镇财政部门的指导、管理和监督。
3、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分机构考核与个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的机构考核办法由市有关部门制订,中心的考核工作由市卫生局牵头组织实施,进行半年度和年度绩效考核;服务站的考核工作由中心负责,每季度考核一次。服务中心及服务站的个人考核内容主要包括工作数量、工作质量、医德医风、满意度等,具体考核办法由周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订,经中心、站职代会讨论通过,报镇政府、市卫生局、市人保局审核备案后执行,考核工作由中心负责实施,每月考核一次,服务站除站长外的其他人员可由中心委托各站进行考核。绩效考核结果作为机构绩效类分配依据和个人绩效工资评定主要依据,镇财政按年度绩效考核结果拨付绩效类资金。
篇2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改革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机制,切实加强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全区的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制度。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在地方政府。强化区、镇两级政府责任,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把卫生投入重点、工作重心转向基层。
2、坚持公益性质。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维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质,注重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与效率。
3、坚持保障基本。保持社区卫生服务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满足广大群众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需求。
4、坚持资源整合。优化整合区域内现有医疗卫生资源,科学合理共享部分检查、检验项目结果,真正实现“双向转诊”和“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就医模式。
(三)改革目标
经过2-3年的努力,初步形成机构布局合理、服务模式规范、运行机制科学、政府投入保障、医保预付管理、患者就医下沉、考核监督强化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基本实现“医疗费用低廉、诊疗水平优质、服务功能规范、监督管理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目标。
二、主要任务
(一)切实降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费用
1、减免门(急)诊诊查费。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就诊的居民可享受减免门(急)诊诊查费个人自负部分的优惠,医保对象发生的减免费用由医保基金承担,其余居民由市、区两级财政按1∶1比例分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在村卫生室也享受门(急)诊诊查费减免,费用由市、区、镇财政分担。
凡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约定服务的对象,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向转诊至二、三级医院的,接收转诊的医院建立“绿色通道”,并给予门急诊诊查费个人自负部分减半的优惠。
2、规范服务降低费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从机制上转变趋利性医疗行为,认真执行部分检查、检验项目结果互认制度,减轻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
3、降低社区的药品零售价格。
依托药品联合采购平台,降低药品成本,控制药品加价率在15%以内,积极推广临床疗效好的廉价药品的使用,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4、巩固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各级政府加大对合作医疗的扶持力度,逐步提高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补偿标准,人均资金拥有量年增长幅度不低于15%,逐步缩小与城保之间的差距。
小城镇保险参保人员同时参加合作医疗门诊保险的,人均所需资金由医保部门按有关文件精神从其个人帐户中予以划拨。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确保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推进农村合作医疗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住院记帐式结算和村卫生室门诊实时结算工作,方便参保百姓。
(二)切实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
1、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
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医疗资源纵向整合机制。制订鼓励和引导三、二级医院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工作的有关政策。
完善骨干全科医师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加强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应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诊疗水平。
推动建立上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制度,合理分流病人,力争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下沉到社区诊疗。
2、加强社区人才队伍建设。
到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执业医师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80%,在岗注册护士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35%,在岗医技人员大专及以上学历达到60%。
3、加快全科医师队伍建设。
加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力度,加强全科医师社区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全科医师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临床医生取得全科医师资格,到2010年,全科医师占社区执业医师数的50%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根据需要返聘70岁以下的三、二级医院退休医师,转岗和返聘的医务人员都要经过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并建立管理制度。
4、加强社区公共卫生人才和乡村医生培养。
制定和实施社区公共卫生医师、护士岗位培训计划,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工作水平。以乡村医生学历教育为基础,加强乡村医生定向培养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乡村医生技术水平。
5、吸引适宜医学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要落实有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适宜医学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逐步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和乡村医生队伍结构。
(三)切实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和标准
1、明确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为社区人群和各类场所提供综合卫生服务的机构,主要功能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
2、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
各街镇(金山工业区)要根据区行政区划设置和区域卫生规划,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设置和布点。原则上一个街镇(金山工业区)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但可根据社区地域、服务半径和人口分布状况合理设置分中心;原则上城区按3-5个居委会或1-2万人口设立1个服务站点,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卫生室,人口规模较大或偏远地区的原村卫生室可予以保留。进一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设置,门诊以全科门诊为主,不设专家门诊和联合病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有关文件精神规范服务项目。
3、推广全科团队服务模式。
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居民家庭”“三站式”服务,落实责任区的健康管理责任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以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以户为单位的健康管理全覆盖,实现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间、临床与预防工作间的信息共享。
4、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巩固中医药服务社区示范点建设,加强达标创建单位建设,进一步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全科医师培养和基层卫生人员的中医药知识培训,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便捷、有效、价廉的中医药服务。
(四)切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和改革
1、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管理。
各街镇(金山工业区)要保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经费、基本运行经费和专项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对核定的合理收入与合理支出的差额部分,政府要予以全额保障,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全部业务收入上缴区社区卫生服务结算中心专户。
区卫生局、财政局建立与收支两条线管理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制定相应的管理督查制度,确保政府资金的有效利用。
2、实行医保费用预付制管理。
按照“保证医疗,减少浪费,促进发展”的原则,实行医保总额预付管理,科学合理确定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费用预付额度。加强管理,明确职责,完善考核管理办法。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加强医保费用控制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医保门诊均次费用、复诊率和住院床日费用,将费用控制在规定的医保额度内,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保费用增幅控制在全市平均增幅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新增医保对象就医所发生的合理超支费用,可由医保基金补助。
3、改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入分配机制。
合理确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可分配总量,切断医务人员收入与药品、检查收入之间的直接联系,建立与服务工作数量、质量和社会满意度等挂钩的分配制度,并适度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医务人员收入增长机制。
4、推进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村卫生室实现统一组织管理、统一人员管理、统一财务管理、统一药品管理、统一业务管理的“五个统一”管理。村卫生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从事“六位一体”服务。
建立与服务数量、质量和社会满意度挂钩的乡村医生绩效考核办法,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收入,提高乡村医生积极性。按照有关政策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保证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
5、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考核监督机制。
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服务功能相匹配,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和社会满意度为主要考核指标的绩效考核机制。
各街镇(金山工业区)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满意度的考核,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区卫生局要加强业务考核和指导,强化行业管理和质量控制,加强对医疗检查、治疗、用药的日常监管和监督执法。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和医用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规范采购行为。
三、保障措施
(一)落实组织,健全机构
组建金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区政府办公室、区政研室、发展改革委、人口计生委、人事局、民政局、财政局、审计局、卫生局、规划局、食品药品监管分局、各街镇(金山工业区)等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社区卫生工作的检查指导。
成立金山区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设在区卫生局内,根据本意见的要求,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等工作。
(二)强化公益,确保投入
充分发挥区、镇两级政府在提供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建立全区统筹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保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经费、基本运行经费和专项经费的补偿,并逐年递增。
20*年,确保预防保健经费达到户籍人口40元/人,外来常住人口20元/人;基本运行经费达到户籍人口50元/人,按实核拨,实行封顶;确保社区卫生基本设施建设、设备配置和维修、人员培训等专项经费的投入。其中预防保健经费按上级有关要求执行,基本运行经费逐年递增。
(三)明确责任,形成合力
区政研室负责政策调研,给予政策指导,并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列入目标考核内容。
区卫生局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并会同有关部门制订与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相适应的有关配套文件;推进区内卫生资源纵向整合,推进双向转诊和就医下沉;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考核,切实保障各项改革措施的到位,充分调动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区发展改革委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优先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设投资,研究制订促进基本医疗服务重心下沉的综合措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收费、药品价格的监督管理。
区财政局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和考核,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利民优惠政策专项经费。
区审计局负责对区、镇两级政府投入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费及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费使用情况加强审计和监管。
区食品药品监管分局负责社区卫生服务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质量监督管理。
区人事局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定编定岗、岗位管理;制订吸引优秀卫生技术人才进社区和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流动的有关政策。
区规划局负责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切实落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业务用房,并依法加强监督。
区民政局按照有关精神完善医疗救助制度。
篇3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全面实施收支两条线情况
我区自1997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以来,至今已走过10年历程。1997年成立了*区初级卫生保健(社区卫生服务)领导小组;20*年成立*区公共卫生工作领导小组;20*年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社区卫生示范区;20*年底被卫生部作为全国范围内首批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试点的七个城区之一,并于20*年1月1日率先在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试点,并成为全国七个试点中唯一率先实行“基本医疗用药(部分)零差率”。20*年1月1日这项改革在全区推开。10年来,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以来,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指导思想更加明确,服务理念不断提升,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呈现出一派蓬勃旺盛的发展态势。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干一件,成一件的*精神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先后得到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各级领导的好评。从我区全面推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实施的情况看,我区的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又取得了新的成效。主要体现在:
1.领导重视思想统一
区委、区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十分重视,把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城区医疗卫生工作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作为创建全国一流城区,争创“生活品质之城”示范区,推进“南精北快”战略,打造“五型*”的一项重要工作来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一是区政府在认真总结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收支两条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300种基本医疗用药零差率销售“综合改革工作。二是今年换届选举后,及时调整充实了区公共卫生工作小组。三是把深化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工作列入今年区政府着重抓好十个方面的实事工程之一。同时把完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优化社区卫生服务列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内容。四是新一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在“走进矛盾,破解难题”专项活动中,邀请区人大、区政协分管领导,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社区卫生服务第一线专题调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研究解决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矛盾和难题。
2.加大投入保障利益
今年,区政府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着力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和有效投入机制,加大了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做到了三个增加:一是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增加。20*年区财政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为1330万元。达到了常住人口每人每年30元,并以每人每年15元经费标准覆盖到外来人口,使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标准高于全市标准5元。二是基建、设备维修经费增加。统筹安排近5000万元用于基本建设、房屋修缮、基本设备和信息化建设经费。三是改革保障经费增加。为保证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综合改革顺利开展,区政府又增加了综合改革保障经费400万元,使社区卫生服务“有钱办事”,确保了“收支两条线”工作顺利实施。
3.科学规划措施有力
工作中,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十分重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建设,合理调整卫生资源结构,不断改善服务环境,积极实施“中心提升工程”和“站点覆盖工程”。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网点,从而加快了社区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一是加强软硬件建设。按照“六位一体”的要求,投入500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软硬件建设。二是完善网点建设。按照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要求,设置了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实现了全区社区卫生的全覆盖。三是办好实事工程。根据今年区政府实事工程安排,区政府又投入1500万元用于新建改建北景园等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并在北部地区设置了东新、石桥卫生监督工作站。派驻了3名卫生监督员,方便了北部地区企业和居民办事。四是整合地区资源。区政府在调整布局过程中,经过多方协调,拟将一所占地面积11亩,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小学教学用房调整为石桥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以解决该中心业务用房困难。
4.创新机制效果明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综合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创新工作机制,为综合改革提供政策保障。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大胆改革社区卫生服务运作机制,实行以新型绩效考核体系为核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在加大财政投入、实行“三个分离”的同时,着力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强化绩效考核。通过实施人员三级聘用制度、推行三大绩效分配制度,实行三级绩效考核制度,不仅从体制上淡化了创收机制,根除了趋利动机,提高了工作效率,促使“六位一体”的服务内容真正得到落实。如长庆潮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人就诊:20*年门诊人次244638人,20*年门诊人次280953人,20*年11月止门诊人次315508人,分别比20*年增长14.33%,比20*年增长25.93%;病人医疗费用:20*年减免药品费用30877元,均次费用88.02元,20*年减免药品费用410*元,均次费用82.54元,下降了6.2%;社区医卫人员年收入:20*年平均35814元,20*年42210元,20*年49409元,分别增长了17.86%和17%;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度收支和财政年度支出:20*年中心业务收入32912615元,财政补助收入223*76元,合计收入35142991元,支出32740247元;20*年中心业务收入35026*0元,财政补助收入3826114元,合计收入38852184,支出37233419元;20*年11月止中心收入368023*元,财政补助收入3416023元,合计收入40218330元,支出3873**元。做到了业务收入逐年增加,财政补助逐年减少。同时,社区卫生服务认同感得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价值得到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预期目标得到实现。
通过调研,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收支两条线综合改革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职能部门的精心组织及有效运作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使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新的进展。通过改革,政府公共职能得到体现,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得到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运作模式得到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重心向公共卫生和社区卫生转移。运作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得到了一定的遏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朝着“家家拥有社区医生,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迈进。同时也为我市乃至全国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探索新型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从实践上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过近十年的创新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省市乃至全国都有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当前我区的社区卫生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与国务院、省市有关发展城市社区卫生工作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卫生服务站面积达标和租金问题
我区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步较早,又位居城市中心,原先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面积与现行标准相比差距较大。根据省政府文件规定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的要求,目前我区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的3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招标2个)只有4家达标,不达标的有30家占87%。但按照省政府文件要求在20*年底前全部予以解决。时间十分紧迫,任务相当繁重,压力很大。站点面积不达标已成为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在3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无偿提供房源只有9家;有偿提供房产25家,其中部分房产属街道和区属部门国有资产。区财政每年仅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租金补贴一项就下拨近84万元。这不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也不利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发展。同时也不符合省政府关于“出租房屋属于街道所有的一律免收租金”的规定。
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当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开展“六位一体”的服务过程中,遇到得最大的问题有二点:一是人员编制不足。据了解,目前我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编人员398名,临聘人员340名,合计738名。今年区人事部门按杭编办[20*]36号文件精神,每万服务人口(外来人口减半)16人编制配备,核定编制7*名(含*区中西医结合医院85名),与实际在编人员相差221名,而中西医结合医院85人又不承担“六位一体”服务职能,空编情况十分明显。基层反映,不少社区卫生服务站只有一名在编人员,其余均是返聘或临时人员。由于人员不足,工作任务重,医卫人员疲于应付,医疗水平、服务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二是人员结构不够合理。从学历情况看,区卫生系统研究生1名占0.2%,本科生102名占21.6%,大专生159名占33.7%,中专生85名占18%,高中及以下125名占26.5%。从职称情况看,全系统高级24人占5%,中级163人占34.5%,初级272人占57.7%,未聘13人占2.8%。从业务技术水平看,目前我区经过大专院校正规培训的全科医生十分缺乏,卫技人员中多数为原区级卫生院或街道卫生院临床医生和护士,虽然经过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但离真正能承担“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以上数据和现状说明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3.社区卫生服务对外宣传和协作方面的问题
我区卫生系统与街道协作、配合比较紧密,较好地履行了职责。但和有关区属部门、省、市医疗机构联系协作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上还有一定距离。一是对上宣传、争取有关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政策不够,存在做得多,反映少的现象。二是经常主动和省、市医疗机构沟通不够,未能真正做到医疗资源共享。虽然,我区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建立了定点的技术协作关系,但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双向转诊”方面省、市卫生部门虽有要求,但没有建立起可操作性的“双向转诊”制度,渠道没有真正畅通。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缺少省、市级医院在医疗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协作,社区病人不愿意也不放心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治疗。三是与区民政、计生、科技等合作还需要进一步推进。
4.“收支两条线”运作机制综合改革的问题
今年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推行“收支两条线”后,在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一是基层反映财务软件不配套,医疗机构财务按差额拨款的单位进行核算,而现在区财政按全额拨款的单位进行零基预算,出现许多科目无法匹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结算进度。二是绩效考核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实行了三级绩效考核制度,但医卫人员的奖金、福利没有根本性改变,尚未体现付出和得到的相对平衡,医卫人员工作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调动。
三、对推进我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建议
1.在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上要有新突破。一是建议调整现有卫生资源。按照“南精北快”战略,在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的基础上,要吸收企业、私营医疗机构加入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同时,要根据北部撤村建居的有利时机,动员和鼓励经合社调剂合适房源支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对建筑面积未达标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要加强协调,抓紧新建和改扩建,力争在年底前予以解决。二是鼓励社会参与。区政府和职能部门要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不断扩大参与范围,优化参与方式,改进参与机制,提高参与程度。要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吸收私营医疗机构参与或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三是建议区政府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按浙政发(20*)35号文件精神,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租用街道、社区房源仍在支付租金的现象进行一次清理,以维护省、市有关文件的严肃性。同时建议要把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否达标作为对街道和社区工作的考核内容。
2.在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协作上要有新突破。一要充分发挥区、街公共卫生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公共卫生服务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强与区属有关部门的协作,要把社区卫生服务与社区建设、人口与计划生育、婚检一站式服务、“生活品质之城”宣传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扩展服务领域、优化服务项目、扩大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二要加强与省市级医院的沟通和协作。建立省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定点技术协作关系和“双向转诊”制度,积极争取省市级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来的患者优先提供专家门诊挂号、检查预约、住院安排等服务的“绿色通道”。同时,争取省市医院定期选派专家和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指导和服务,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三要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抓住“收支两条线”试点这一有利时机,及时向上级反映和解决试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争取政策上的支持,以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运行,为省市乃至全国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
3.在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上要有新突破。一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编现象应引起重视。建议区卫生局协助区人事局根据我区实际,在调研的基础上,每年适当招聘编制内人员,尽快改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编人员少、返、临聘人员多的现象。其中,中西医结合医院85人不应该列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核定编制。二是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要加快实施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提升工程,不断强化在职培训与学历教育,认真抓好医卫人员的继续教育,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改进教学方式,大力开展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岗位培训和技能竞赛,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三是健全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要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形式,引进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结构。四是建立内部人员交流机制。区卫生局要根据我区北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按照区委、区政府“南精北快”的战略要求,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优秀医卫人员到北部施展才华,以加强北部地区社区卫生服务力量。
4.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上要有新突破。一是要不断完善“收支两条线”工作。要进一步理顺财务管理,建立卫生系统帐户核算中心,确保医疗机构经费正常运行。要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加快建设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管理,细化考核内容,明确绩效成果,逐步形成以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的考核办法。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服务数量、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相挂钩的分配制度,确定合理的年工资总额增长幅度,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社区医生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优劳多得”,进一步调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达到居民群众期望的“医疗费用少一点、医疗技术高一点、服务质量好一点、为民服务实一点”的要求。
四、需要通过各方努力向省、市反映解决的问题
1.关于尽快立法明确在城市新建、扩建、旧城改造中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用房规定的问题。目前在城市建设的法律法规中巳对教育配套设施有了明确的规定,这方面在*市城市建设中执行较好。但是在建设住宅小区中仅仅有学校、幼儿园是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群众的生活品质需求的,看病难、是社区建设发展中的瓶颈,而要从现在每百户配套30平方米社区服务用房中来解决150平方米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用房是根本不可能解决的。为此,建议省市人大常委会、省市政府按照国务院国发[20*]10号《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浙政发[20*]35号《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文件精神,把城区卫生服务用房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纳入城市建设公建配套项目,进一步健全法规,使社区卫生服务“有房办事”,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健康发展。同时,省、市人大要向上共同呼吁,争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法能早日出台,做到有法可依。
篇4
第二条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指: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门诊医疗服务时,所用常用药品按政府补贴价结付。居民常用药品的政府补贴价由市物价局按市药品零售限价的80%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执行中下浮不限。财政补贴部分为《市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目录》内常用药品零售限价的1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让利5%确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录内药品的政府补贴价低于零售价的20%
第三条实施范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第四条补贴对象:参加我市社会医疗保险的居民,即持有市民卡的参保人员。
第五条市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目录由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市物价、劳动和社保部门组织医疗和药学专家、社区全科医生代表,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者共同制定。
第六条 列入社区常用药品目录的药品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一已列入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网;
二为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基本药物;
三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安全有效。
第七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通过价格公示栏、公示簿等形式,醒目位置公布药品价格。
第八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严格遵守诊疗规范,准确记录门诊病历,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尊重患者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权。
第九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费用结算应在专用的网络平台进行,门诊诊疗、收费、药品管理等信息应及时上报市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条政府补贴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
第十一条政府补贴按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生的实际用药量考核后拨付。
第十二条市卫生、财政、物价、劳动和社保、药监等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能,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价格及质量、医疗服务质量、财务和信息管理等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并成立工作协调小组,对居民常用药品政府补贴工作实施指导协调、考核评估。
篇5
一、基本原则
(一)确保公益。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型、可及性。
(二)政府主导。坚持镇(*工业区)主导,村委会参与,发挥镇(*工业区)、村委会的主体作用。
(三)保障基本。村卫生室(服务站,以下简称村卫生室)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水平要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广大群众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四)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进一步发挥村卫生室在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网底”作用以及社区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整合镇村卫生资源,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根据社区地域、服务半径和人口分布状况,本着资源整合的原则,合理设置村卫生室。随着“三个集中”的推进,同步调整行政村卫生室的设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个村卫生室,人口规模较大或偏远地区的原村卫生室可予以保留。按照1000~1500:1比例配置村卫生室工作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形成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延伸至各村卫生室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三、强化公共卫生职能,完善机构管理体制
村卫生室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延伸,其主要功能包括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诊疗服务和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综合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要在镇(*工业区)的领导下,在村委会支持下,实行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实行“五个统一”管理。
(一)统一组织管理
村卫生室产权属于村委会,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理。村卫生室统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医疗执业注册,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任村卫生室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实行目标责任制。
(二)统一人员管理
对现有乡村医生进行统一管理,通过培训、考核,择优聘任,建立镇村医务人员“双向流动”机制,制定适宜的鼓励政策,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到村卫生室工作,通过组建全科服务团队,实行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的户籍制管理,确保每个村卫生室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巡诊或坐诊,为居民提供综合社区卫生服务。切断乡村医生收入与药品、“三费”收入的直接联系,建立与服务工作数量、质量和社会满意度等挂钩的分配制度。
(三)统一财务管理
村卫生室财务统一归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帐目单独设立,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统收统支。统收的经费有:区、镇(*工业区)的补贴,村委会投入的经费,药品、“三费”等业务收入。统支的费用:乡村医生的收入,部分社会保障金,业务支出,村卫生室日常工作经费。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乡村医生收入稳定增长机制,镇、村要确保乡村医生工资不低于本市最低工资保障线。工资外收入逐步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类医务人员达到同工同酬。按照有关政策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问题,保证乡村医生队伍的稳定。
(四)统一药品管理
村卫生室药品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采购、调拨和管理。实行药品公示制度,建立药品进、销、存帐册,每月盘点、报帐一次,损益药品和变质过期药品一律填报盈亏报表,做到药品调拨单、盈亏表、盘存表三帐相符。严禁医务人员私自进药。
(五)统一业务管理
村卫生室各项业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筹安排和管理,建立和规范业务工作各项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统一建立和完善各项业务资料。定期与不定期督促检查、指导、考核评估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四、提高认识,加强对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领导
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是发展郊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把完善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作为政府工作目标,纳入考核内容。村委会对村卫生室继续给予房屋维修、水、电等费用补贴,确保村卫生室工作顺利开展。
篇6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副局长池捷还记得,2005年整整一年,为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全部实现医疗信息系统HIS和居民健康档案CHSS的互联互通,就总共开了58次协调会。
在谈到如何将各区的社区卫生整合到一起时,某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连连摇头,称其为“伤脑筋”的问题。“信息技术并不是难点,关键在于如何厘清现有体制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位主任说。
从社区服务中心内部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到打破区域内一、二级医院的信息孤岛,再到社区卫生走向全市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从诞生之日起,就走上了艰难的共享之路。作为城市卫生体系的“网底”,社区卫生肩负医疗诊断、公共服务两大职能,然而,无论是传统医疗资源共享,还是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现“条块结合”,社区卫生都遭遇过不少尴尬。
双向转诊折射体制壁垒
“社区卫生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它不能单打独斗,必须融入到现有医疗体系中,双向转诊实际上是对现有医疗资源格局的触动。如果不能协调好各医院利益以实现双向转诊,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就无法缓解,社区卫生服务就会被孤立。”一位医疗信息化专家如是说。
“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模式,然而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被访者都谈到了双向转诊时医院间信息资源共享的艰难,这背后透视出对现有医疗资源“分封割据”的无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属区卫生局领导; 三级医院则归属市卫生局,甚至是卫生部直接领导。
自下而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在区内渐渐融为一体,社区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已经开始。然而,社区服务中心、二级医院和区内的三级医院、甚至是跨区三级医院如何实现医疗资源互联互通?
2007年1月,患有冠心病的马大伯在某社区服务中心看病时,突然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服务中心的李医生急忙拨通了该区某二级医院社区协调组张大夫的电话,开具转诊单并将老人送往医院。张大夫通过“绿色通道”直接为马大伯安排了病床和医生。一个星期后,做了心脏支架手术的马大伯出院回家,服务中心的李医生再将转诊单上的诊疗信息一点点输入电脑,存入马大伯的健康档案内。由于社区服务中心与该区的二级医院不能实现信息系统对接,半年来,社区服务中心向二级医院转诊的十几位病人都只能采取这样的原始方法。
“转诊单毕竟信息有限,如果二级医院能和我们共享健康卡,将诊疗信息、化验结果存在卡里,病人无论是转入还是转出都将方便很多,不用再拿着一张单子跑来跑去了。”李医生说。
为了实现双向转诊医疗资源共享,各地都做出了最大努力。上海市闸北区在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北片数据中心,实现了市北医院、彭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家单位的信息共享。北片数据中心是全区成立数据中心的前奏,闸北区双向转诊的思路是成立数据交换平台,各医院把部分医疗信息资源放到数据平台上,转入和转出的医院都基于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共享。
上海市长宁区则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双向转诊信息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各二、三级医院签订协议,如需转入,服务中心把病人的信息资料打成数据包上传到信息平台,由转入医院下载病人信息资料。病人康复后回到社区,转入医院再把病人的最新诊疗信息上传到信息平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载后自动更新病人健康档案。
尽管各地对双向转诊做出了最大努力,仍多半局限于社区服务中心与二级医院内。如果向上延伸到三级医院,甚至是跨区域的三级医院,区一级的力量则显得势单力薄,需要上升至市级层面的医疗资源共享,而能从市级层面整合医疗资源的城市目前为数不多。
对于双向转诊,三级医院同样非常困惑,“如果各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想与我们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各地的医疗信息系统又不一样,我们得开放多少个接口?显然这并不现实。”上海市某三级医院信息中心主任认为,实现双向转诊关键要看什么样的信息值得共享,如果只是病人基本健康状况、病史,医生询问病人就能解决。“检验结果相互确认才是双向转诊信息共享的意义所在。”
检验结果互认却是目前医院信息资源共享的“老大难”,现在,上海市刚刚开始探索三级医院之间的检验结果互认,还未能涉及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呼唤“标准”
“现在以区为基本力量的社区卫生服务,像春秋战国时期一样,群雄割据,越往上走,越为以后的共享和集成埋下隐患,社区卫生服务需要整体规划。”一位从事社区卫生多年的专家提出了这样的隐忧。
作为城市卫生医疗的“网底”,社区卫生“六位一体”服务除基础医疗外,每一“位”都对应着国家自上而下的“条线”,如计划生育对应着计生委,保健和健康教育对应着疾病控制中心,其中妇幼保健又对应着卫生部。一位专家曾经统计过,下到社区卫生的“条线”多达20余种,而且“条线”彼此之间互不相通。
如何变“条线分割”为“条块结合”?北京和上海的实践是以区为单位成立数据中心,实现区一级的公共卫生服务整合。2007年,上海长宁区将在卫生局建立区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内所有诊疗信息的共享和监控; 在闸北区,北片数据中心成立后,依托社区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区域内重点传染病监测和预警、计划免疫管理、高血压病管理等功能,初步解决了健康档案动态管理; 在北京市东城区,依托东城区政务网和互联网,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为网络应用中心,东城区电子政务中心为网络与数据交换核心,实现了社区卫生资源的整合,现在数据中心已经与区残疾人联合会实现部分数据共享,将残疾人纳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内。
实现社区卫生与公共服务的“条块结合”,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都是以区为单位建立数据中心,实现区域内医疗与公共卫生的整合。正如专家所形容的“春秋战国”局面一样,区级社区卫生如何向市级层面整合?如何实现跨区域之间的双向转诊?一旦从市级层面开始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这些已建的数据中心是否会推倒重来?
池捷认为,解决社区卫生现在的信息难以共享的局面有两个方法,一是出台总体规划,贯穿国家、省市和区,使社区卫生服务在总体框架下进行。然而,错综复杂的关系不是一年两年就能厘清的。
篇7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与运行的管理,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指在城市范围内设置的、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三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具有社会公益性质,属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区(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服务功能与执业范围
第五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对象为辖区内的常住居民、暂住居民及其他有关人员。
第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
(一)卫生信息管理。根据国家规定收集、报告辖区有关卫生信息,开展社区卫生诊断,建立和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向辖区街道办事处及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改进社区公共卫生状况的建议。
(二)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实施重点人群及重点场所健康教育,帮助居民逐步形成利于维护和增进健康的行为方式。
(三)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预防控制。负责疫情报告和监测,协助开展结核病、性病、艾滋病、其他常见传染病以及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控制,实施预防接种,配合开展爱国卫生工作。
(四)慢性病预防控制。开展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筛查,实施高危人群和重点慢性病病例管理。
(五)精神卫生服务。实施精神病社区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
(六)妇女保健。提供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开展妇女常见病预防和筛查。
(七)儿童保健。开展新生儿保健、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保健,协助对辖区内托幼机构进行卫生保健指导。
(八)老年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进行家庭访视,提供针对性的健康指导。
(九)残疾康复指导和康复训练。
(十)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发放避孕药具。
(十一)协助处置辖区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十二)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第七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
(一)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二)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三)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四)转诊服务。
(五)康复医疗服务。
(六)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
第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提供与上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内容相关的中医药服务。
第三章机构设置与执业登记
第九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街道办事处范围设置,以政府举办为主。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可适当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大于10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应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小于3万人的街道办事处,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由区(市、县)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确定。
第十条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行政区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并纳入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须经同级政府批准,报当地省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规划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立足于调整卫生资源配置,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政府举办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应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举办的部分二级医院和有条件的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基层医疗机构通过结构和功能改造,可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第十二条新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由政府设立,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举办者,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第十三条设置审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征询所在街道办事处及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意见。
第十四条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由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中医科(含民族医学)、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有条件的可登记口腔医学科、临终关怀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同时报上一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有条件的可登记中医科(含民族医学),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
第十六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不设住院病床,现有住院病床应转为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或予以撤消。社区卫生服务站不设住院病床。
第十七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其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实行一体化管理。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业务管理。
第十八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专有名称,未经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不得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命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执业登记,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命名原则是:所在区名(可选)+所在街道办事处名+识别名(可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命名原则是:所在街道办事处名(可选)+所在社区名+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十九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识,专用标识由卫生部制定。
第四章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二十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服务功能、服务人口、居民的服务需要,按照精干、效能的原则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配备适宜学历与职称层次的从事全科医学、公共卫生、中医(含中西医结合、民族医)等专业的执业医师和护士,药剂、检验等其他有关卫生技术人员根据需要合理配置。
第二十一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具有法定执业资格。
第二十二条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注册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可从事社区预防保健以及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不得从事专科手术、助产、介入治疗等风险较高、不适宜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专科诊疗,不得跨类别从事口腔科诊疗。
第二十三条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申请注册全科医学专业为执业范围,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一)取得相应类别的全科医学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二)经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并考核合格。
(三)参加省级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认可的相应类别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
取得初级资格的临床类别、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须在有关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全科医学工作。
第二十四条根据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有关专业的医护人员(含符合条件的退休医护人员),依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注册的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可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相应专业的临床诊疗服务。
第二十五条社区卫生技术人员需依照国家规定接受毕业后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职业培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在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和组织下,安排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和培训,参加学术活动。各地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使高等医学院校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有关医学专业毕业生,逐步经过规范化培训。
第二十六条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岗位管理、绩效考核、解聘辞聘等项制度。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自主用人制度。
第二十七条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维护居民健康。
第五章执业规则与业务管理
第二十八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业,须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预防服务差错和事故,确保服务安全
第二十九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
(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
(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三)人员聘用、培训、管理、考核与奖惩制度。
(四)技术服务规范与工作制度。
(五)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六)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七)财务、药品、固定资产、档案、信息管理制度。
(八)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九)社区协作与民主监督制度。
(十)其他有关制度。
第三十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须根据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履行提供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
第三十一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妥善保管居民健康档案,保护居民个人隐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关闭、停业、变更机构类别等情况下,须将居民健康档案交由当地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妥善处理。
第三十二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严格掌握家庭诊疗、护理和家庭病床服务的适应症,切实规范家庭医疗服务行为。
第三十三条区(市、县)及设区的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信息平台,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本地有关大中型医疗机构专科设置、联系方式等转诊信息,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建立转诊协作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限于设备或者技术条件难以安全、有效诊治的患者应及时转诊到相应医疗机构诊治。对医院转诊病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医院建议与病人要求,提供必要的随访、病例管理、康复等服务。
第三十四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含民族医药)服务,应配备相应的设备、设施、药品,遵守相应的中医诊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三十五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在显著位置公示医疗服务、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严格执行相关价格政策,规范价格行为。
第三十六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配备与其服务功能和执业范围相适应的基本药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使用药品,须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具有合法经营资质的单位购入。严禁使用过期、失效及违禁的药品。
第六章行业监管
第三十七条区(市、县)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日常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监督考核制度,实行信息公示和奖惩制度。
第三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所、站)、专科防治院(所)等预防保健机构在职能范围内,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业务评价与指导。
篇8
一、基本情况
我市辖4区7县,全市总人口311.9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150.36万,占人口总数的48.5%。城区设有14个街道办事处,108个社区,人口58万;矿区设有24个街道办事处,102个社区,人口47万。目前,全市已批准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23个,其中设在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设在矿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按举办主体性质分:事业办的有13个,占57%;企业办的有7个,占30%;政府办的有2个,占8.7%;个人办的有1个,占4.3%。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执业医师400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12人,占3%,主治医师166人,占41.5%,医师148人,占37%,医士74人,占18.5%。护理人员239人,护士100人,占41.8%,护师52人,占21.8%,主管护师45人,占18.8%,未取得职称者42人,占17.6%;已批准运行的服务中心房屋使用面积均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服务站均达到100-150平方米;按照《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要求,23家中心和站均配备了诊疗设备、辅助检查设备、预防保健设备和健康教育设备。
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从1997年起步以来,从试点到逐步推广,10年来经过不断努力,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
1、加强领导,切实履行政府职责。首先是成立领导组。2007年2月16日,市政府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副市长李世杰为组长,15个局、委、办负责人为成员的大同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领导组,全面负责社区卫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其次是制定规划,明确目标。3月15日市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规划》明确了到2010年,全市将建成4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规划的出台,为推进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第三是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市财政共安排811万元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2、健全规章,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市政府出台了《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市卫生行政部门也下发了《大同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大同市城市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办法》,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服务实施准入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做到统一标示、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同时还进一步规范了《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内容》、《社区医务人员道德规范》、《社区双向转诊制度》等十大项69条规章。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运行提供了保障。
3、合理布局,科学配置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从2003年起,市政府就按照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指导意见》和《山西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基本标准》,及时出台了《大同市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意见》、《大同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整体规划。为了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功能,对预防保健地段进行了调整。近期,根据《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职人员对批准运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回头看,要求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目前已检查了8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4、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服务能力。2003年和2005年市卫生局委托市医学会先后举办了两期全科医师培训班,共培训全科医师147人。市卫生局还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选派了一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教学并熟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参加了在太原市举办的“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项目培训班”,作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师资人员。同时,根据中西部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和重点工作项目总体方案的要求,将北关、北街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阳里齿欣、南关友谊、北关安益园、北关铁牛里、南关兴国寺、平泉街六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适宜技术有效推广应用试点,对相关人员进行了防治技术的培训。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完成1000多例高血压和500多例糖尿病病例的规范管理,使社区的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率分别提高了20%和80%左右。
5、完善服务,提升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依托社区,完善服务,满足居民健康需求。电建医院转型为新建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不仅面向原公司职工,而且覆盖周边10个社区居委会,辐射人口9494户,3.5万人;城区医院下派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覆盖东西南北20多个居委会,服务人口近8万人。煤峪口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该矿中心,服务半径2.5公里,居民6600户,服务人口3万多人。这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将预防、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融为一体,积极开展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医药咨询、免费体检、慢五病防治等,普遍为辖区内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对老年人实行上门服务,对慢性病人定期检查、跟踪服务,构建起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医疗卫生服务。
三、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处于初创阶段,服务领域、服务内涵、服务方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虽然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少问题仍然困扰着社区卫生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
1、全社会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认识不足。一方面政府各相关部门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感认识不足,对政府应承担的责任重视不够,未能积极地去研究、探索与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相关的政策,而是在被动地等待上级的“红头文件”或“硬性指标”出台。另一方面是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概念和内涵认识不清,参与意识不强,“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意识也比较淡薄,大医院看“小病”的现象仍普遍存在。
2、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宣传力度不够。我市宣传普及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只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和基层医疗机构孤军奋战,缺乏全社会参与的大张旗鼓的宣传和报道,影响力相对较弱,群众的认知度不高。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知之甚少,当医务人员入户调查、建立健康档案、对慢性病人进行随访时,居民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许多居民不给开门,拒绝调查。
3、政府投入不足。近几年来,市级财政虽然安排了一些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城矿两区也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给予投入。但是这与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其职能所形成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能满足的。目前,资金紧缺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发挥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首先我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是自负盈亏的,在自主经营的情况下,开展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越多的卫生机构,经营就越困难,甚至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如新建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电建医院)2005年完成了社区卫生服务范围内预防保健、健康教育、慢五病防治、计划免疫等多项工作,同时为居民普遍建立了健康档案。虽然当年完成门诊工作量达2.3万人次,电建公司为其拨付了三分之一的经费,仍亏损31万元。为了生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依靠自身医疗业务创收来维持运转,重医疗服务轻公共卫生服务现象就比较严重。其次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来说,工资待遇低,政府补助工资比例也不等。如城区医院下属的各社区卫生服务站,全民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政府负担90%,集体人员负担30%;而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政府拨付基本工资的60%—70%,其余的靠自己筹集。由于担心工资待遇得不到保证,医务人员往往重治轻防,诱导需求,甚至过度医疗。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整体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群众心中的形象。第三从医疗设备来说,多数卫生服务机构设备简陋,缺少心电、B超等康复理疗、健康教育所必需的小型医疗仪器和设备。第四从业务用房来说,多年来,我市在城市建设规划审批时,在小区建设中,没有按照“四进社区”(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的要求预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现有的卫生机构多数靠借租房屋自行解决。以城区为例,已建成的2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中,有17家是靠租房开展工作的,而租房费用往往都在万元以上,如铁牛里社区服务站光租赁房一项每年就需3万元;兴国寺社区卫生服务站每年房租费是1.8万元;北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租赁的是公产房,年租金也有1.3万元,沉重的房租负担一方面刺激了盈利性目的,另一方面无形中弱化了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4、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缺乏前瞻性。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的设置,许多是由原有的企业医疗卫生机构通过转型、功能转换举办的,这样导致个别地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与当地的人口情况及服务半径相比,形成过剩或缺位。另外,我市近年新建小区较多,而多数小区都没有设置或预留出卫生服务机构,使当地居民无法享受到社区卫生服务。
5、全科医师短缺。全科医师是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目前我市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多为专科大夫,以城区为例现有医务人员225人,接受过省、市级全科医师短期培训的人数为36人,只占16%。从全市来看,按照省卫生厅规定,每个社区服务中心至少配备6名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每站至少配备2名全科医师。根据我市社区设置规划,应有全科医师526名,而目前只有147名医生接受过全科培训。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护人员,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因此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知度也较低。
6、医疗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脱节。目前,我市有3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了大同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8家纳入了城区或企业内部职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由于医保的门槛比较高,与市级医保联网需要支付设施费、软件费、保证运转的维护费等上万元,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由于独自负担这笔费用比较困难,所以未向医保机构申办手续。加入医保的患者多流向大医院看病,客观上造成大医院看小病,基层卫生资源闲置,同时也加重了患者的医药负担。
7、双向转诊机制不健全。为合理调配医疗资源,国家提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市级医院之间的病人实行“双向转诊”,但从我市实际效果看,双向转诊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危、急、重症患者转往市级医院,往往是因为受医疗水平、诊断设备、就医条件限制被动转诊,而上层医疗机构受利益驱使或因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不信任,很少甚至是没有将患者返回社区康复,双向转诊能上不能下,这一方面使得现有的卫生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加大了大医院诊疗压力,也加重了群众看病就医的压力。
四、几点体会和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社区为范围、家庭为单位,融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为一体的连续综合的全新服务模式。这种服务体制、服务对象、服务模式、服务目的等与传统医疗有很大不同,可以说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在调研中我们深深地感到。一、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离不开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一社区卫生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家职能部门和城、矿两区政府,需要市政府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其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载着大量社会公共卫生项目,其转型和发展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离不开大型医疗机构的扶持。目前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多为专科医生,而且素质相对较低,难以取得居民信任。因此,在近期充分利用大型医院人才资源的优势,发挥“大手拉小手”的作用,吸引居民走进社区享受医疗保健服务是非常必要的。三、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必须有创新意识。目前在外省、市就有许多好的创新举措值得我们借鉴,如上海市的长宁区和北京市的东城区,率先推出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在确保政府投入的基础上,切断了社区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处方临床检查、医疗收费的直接挂钩关系。我市矿区红光街煤峪口中心也创造性地提出了“片医”这一新的服务理念和工作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按照《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到2010年,我市城区、矿区、开发区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居民“小病放心在社区,大病顺利进医院,康复平安回社区”的总体目标。为了这一目标的早日实现,我们建议:
1、提高认识,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其工作必须由政府来组织实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提上议事日程,摆到优先发展的位置,并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同时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落实现有各项政策,尽快制定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使我市居民尽快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经济的社区卫生服务。
2、加强宣传,提升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参与意识。要发动社会力量,通过多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有更多的了解,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仅能够为病人提供基本的医疗诊治服务,还针对健康或非健康状态人群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计生指导等服务。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推广科普知识,使广大群众树立科学的保健意识,形成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氛围。
3、加大投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和补偿机制。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福利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投入资金与提供补偿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市、区两级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将社区卫生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投入。确保中央、省、市、区(县)四级以服务人口为基数,按照3:2:2:3比例配套的补偿资金得到落实。同时要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社区卫生服务,建立稳定的多方筹资机制,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挥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的作用。
4、科学规划,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第一要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中,社区卫生服务设施建设应与住宅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第二要按照《大同市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办法》规定的设置规划,组织专人实地查看,进行科学地论证。尽快编制并出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布局规划,实现“90%以上的居民步行10—15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要求。第三要加大对医疗市场整顿力度,进一步严格审批手续和行医资格,对不符合办医及私自挂牌的医疗点,坚决予以取缔。
5、创新理念,加快职能转变。首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提高服务意识,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创造出自己的优势,如开展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等服务,全方位开拓社区卫生服务领域,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第二要积极引导社区医务工作者转变观念,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第三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要大力宣传积极推广我市一些先进服务中心(站),如矿区红光街煤峪口中心的作法和经验,要在时机成熟时召开先进服务中心(站)先进经验现场会,以点带面,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6、强化素质,加快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社区全科医师、护士的在职培训力度。要完善社区医务人员任职资格和聘用制度,在晋升职称、工资福利等方面实行适当倾斜政策,吸引医学人才进社区为居民服务。要通过政策导向,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社区服务机构工作。
7、推进医保进社区,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保险机构要尽快制定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政策,建立社区服务机构准入验收和医保定点初审同步联动审批机制,经市卫生行政部门按新标准验收合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分批纳入医保定点管理。同时,要适当拉开参保人员医保基金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二、三级医院的报销比例档次,调节居民就医流向,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篇9
2008年3月,我们对宜春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情况进行了调研,针对了解的情况,提出发展思路与对策。现报道如下。
1 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宜春中心城区自2003年开展社区卫生服务试点工作,到2008年底,城区共有1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张运行的时候,锣鼓掀天放鞭炮,领导剪彩上电视,造就了较大的氛围,事后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有两个社区卫生服务点还被评为全省示范社区服务中心。但是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点有时一天到晚都没有一个门诊病人,严重亏损,时间不长又“缩回”医院里去了,究其原因如下:
1.1 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上存在误区 群众认为大医院专家多,设备好,感觉更可靠,而社区卫生服务点规模太小,设备更差,药品不全,对医生的技术不敢相信。社区在群众心目中没有位置,所以社区卫生服务点“患者稀少门前冷”。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认识上存在误区。
1.2 房屋破旧,设备不全 宜春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有公立医院分院“换牌”的、有社会和厂矿,事业单位医院机构“转型”的,这些机构对比二、三级医院,大而全的老牌医院差距太大。他们有的是租了人家的破旧房子,有的是临时装修了一两间店面,由于开张经费不足,也没添置新设备,房屋破旧,设备落后,药品不全。宜春东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虽然被评为全省社区服务示范点,因长期租用人家的破旧房,看上去还不如一个乡镇卫生院。
1.3 服务单一,功能不全 目前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没有完全按照社区服务的要求,发挥“六位一体”的功能,即全面开展基本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康复六个方面的服务,80%的仅是开展了基本医疗服务。只有20%左右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除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外,还开展了健康教育和康复等服务,所以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实是功能不全,称不上群众心目中真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4 设置不规范、环境欠宽松,制约社区卫生发展 (1)医疗机构过剩。宜春中心城区人口只有32万,但三级二级一级公立医院和社会办的全科、专科医院共有25家,加上个体医疗诊所上百个,还有不少药房,社区服务站的服务对象非常少,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远远过剩。(2)上门管理、检查、收费的多。据市卫生局医政科负责人反映:到医疗机构去检查的部门大大小小共有37家。东方社区负责人说,“我们买的一台设备只花了4000元,但为接待一个部门来检查就花了上千元招待费。”
1.5 服务模式没有改革,社区卫生机构缺乏活力 一些公办的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是由区级医院或其门诊点“变脸”而来,有的是公立医院改革分流或轮流的医护人员办起来的,其用人机制、分配制度、服务模式都还沿袭着大医院的管理模式,公立医院的“等病人上门”的现象普遍存在,远不能适应群众对医疗服务的多样性需求。
1.6 社区卫生机构与医院的服务职能急待协调 平时我们讲是“小病上社区,大病进医院”,但实际无论大病小病,人们更喜欢上医院,并且尽可能上大医院,比如市人民医院每天的门诊病人500左右,其中70%都是来看小毛病的,但他们就是不去收费低廉、程序简便的社区卫生服务点就诊。为解决大医院的“门庭若市”,社区点“门可罗雀”问题,过去对社区和医院“双向转诊”也曾作过布置,但是如何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二、三级医院之间利益共享和信息互传的机制还急待研究。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站会向大医院输送病人,但医院从未向社区卫生机构转过患者。
2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议和对策
2.1 提高认识,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建立和谐社会,和谐“医患关系”,改善发展环境都有着重大意义。同时也是解决“看病贵、就医难”的重大举措。对此,总书记、总理都作了重要批示,国务院召开专门会议并下发了[2006]10号文件,决定“中央财政从2007年起,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按照一定标准给予补助,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给予必要支持”。鉴于当前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还不太了解,不太信任的情况,建议要成立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加大宣传;要像重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那样,树立超前意识,提前做好工作,使居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让上级领导看到我们对此高度重视和所取得的成绩,从而给予更大的支持。
2.2 搞好服务,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的推进 (1)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六项功能”要逐步推进,全面铺开。六位一体的服务特点是贴近群众,解决广大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六位一体”服务项目都是要在社区完成的。过去我们的社区大部分只搞了基本医疗,少数搞了医疗、健教和康复,至于预防、保健和计划生育基本未开展,这样功能没有全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地位也就不高,人们就瞧不起。国务院《指导意见》中提出,要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只有这样,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2)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软件条件。研究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规划、标准和管理办法,定好“入场券”,防止鱼目混珠,采取“建、调、并、转”四大举措,重新树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的形象。同时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加大人员使用、奖金分配的改革力度,让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群众“病时是医生、平时为亲人:康复当助手”,实现医患“一家亲”,要基本实现一个电话,服务就到居民身边。要让居民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家门口的医院”、“自己床边的大夫”。(3)明确服务重点和职责,协调好“双向转诊”。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分工协作关系,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医院和社区要实行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如建立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手术在医院,术后护理在社区”。
2.3 改善环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 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要协同配合,为社区卫生服务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出台一些配套的政策措施。比如鉴于社区卫生服务除医疗有费可收之外,其余5项功能都是只有服务没有收入的公益事业,财政部门可否象支持合作医疗一样,国家出大头,财政、社区出中头、居民自己出小头,给予一定财力支持。
篇10
通过分析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与财政补助的现状,总结改革取得的成效,剖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基层医改;财政投入;分析;对策
随着新一轮医改的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密切关系群众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被推到了改革的最前沿,既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同时也必须承受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本文通过对我区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与财政投入情况的简要分析,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基层医改与财政投入现状和取得的成效
根据国家医改精神,我区至2010年9月底,将全区28家卫生院整合为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每个建制镇街有一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目标。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前提下,我区通过转变体制机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政策,优化调整布局,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改革中不断发展,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医疗机构网底作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成效初步显现。
(一)建立健全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体制
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要求,从2014年起,我区实施新的预算管理新模式,进一步理顺了镇街与区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一是预算管理权限下放。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权限下放至镇街管理,由镇级统筹核定中心年度收支预算。二是区财政对中心运作经费实行“定项补助”模式。定项补助内容包括:人头经费、机构运行经费。三是区财政对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设备购置、学科建设、房屋修缮等实行“专项补助”。
(二)服务模式和服务内涵实现创新和深化
一是全面实现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门急诊均次费用从实施前的103.53元下降至72.26元,下降幅度达43.27%。二是以区属医院为龙头,成立医疗服务联合体。医联体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属医院实行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紧急会诊,区属医院还派出专家组在医联体各单位实行巡回诊疗,同时中心还积极寻求与上级医院的合作。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医疗卫生服务内涵。
(三)基层医务人员绩效待遇有效提升
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奖励和绩效分配方式。2014年区政府出台新举措,一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在原绩效工资的基础上,建立区级绩效考核奖,以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二是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分配激励机制。对超额完成年初核定医疗收入任务的,按收支结余的70%计提奖励基金,作为增量绩效,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加大力度
一是有序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扩建项目。全区已有12个新建中心投入使用,目前在建5个。二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设备补助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七大件”的配置标准,2010年以来政府投入6000余万元,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备新增及更新。
二、当前基层医改与财政投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我区“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还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技术骨干力量薄弱,特别是乡村医生整体素质较低,社区居民难以享受需要的个性化服务,现有设施设备尚不能满足医疗需求;二是宣传不到位,信息不畅通,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不了解;三是群众就医观念依旧,患者有病往大医院跑的现象依然存在,“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习惯和流程尚未形成。此外,卫计部门、财政部门与所在镇街在业务、预算及属地管理方面的体制不畅和职能不清,卫计部门管不过来,财政部门无法管深,所在镇街不愿多管,也是影响“六位一体”功能定位的重要原因。
(二)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瓶颈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有待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人难,留人难,特别是西部山区各镇,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的开展。二是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粗放,流于形式。三是绩效工资在实际执行中弹性不足,收入差距不大,医务人员尤其是技术水平高、能力强的业务骨干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工作主动性不强。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布局和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一镇街一中心”的布局不尽合理。如我区西部共有瓶窑、径山、黄湖、鸬鸟、百丈等五个镇,尽管区域面积较大,但户籍和流动人口均较少。与外来人口相对较多的良渚街道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医疗用房面积均比良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而门急诊人次却比良渚中心少24.54%。二是部分医疗设备利用率不高。医改以来我区对中心设备配置进行了明确,即对每个中心均配置农民健康体检“七大件”设备。然而,区内各镇街的基础条件和人口基数不同,设备配置参差不齐,人口基数差距较大,最大差距达10倍以上,从而造成部分人口偏少的乡镇设备资源浪费,利用率不高。
三、推进基层医改与提升财政资金效益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
一是必须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医疗保障水平为突破口,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属医院的分工,建立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开展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二是必须以加强宣传和政策引导为着力点,改变基层医疗服务需求导向。通过加强宣传,畅通信息渠道,实施差别化的医疗费用报销办法等手段,充分发挥医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促进作用。逐步提高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进一步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就医。真正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三是必须以理顺管理体制职责为切入点。要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纳入镇街的年度目标考核。完善以区财政投入为主、镇街合理分担,社会共同参与的与现行财政体制相适应的体制。针对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健全政府建设、镇街管理、三级考核、社会评价的管理体系,强化镇街管理职能。
(二)加强对卫技人才队伍的财政投入
人才薄弱是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瓶颈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原有基础差、培养和引人力度小等因素的制约。针对人员紧缺、待遇偏低、培养力度不强等问题,一是针对现阶段人员不足,可通过定向委培、鼓励医科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等措施,改变基层卫技人员不足由乡村医生代替的现状,并逐步完善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同时积极鼓励广大退休医生到社区、到基层服务,通过传、帮、带作用,帮助基层提高服务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拉大不同职级和类别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差距。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地域面积、门诊量等诸多因素,设定考核系数,杜绝吃“大锅饭”现象。三是加大对卫技人员的培训投入。实施好“万名医师”培训计划等基层卫技人员培训项目,为基层卫技人员提供更多的培养培训途径,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技人员在职称评审、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点的布局和资源配置
一是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点的布局。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点的设立,基本以镇街为单位进行配置,但由于服务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导致各站点之间业务量极其不平衡。建议对服务人员集中地区,可打破以镇街为单位进行配置的模式,适当新增服务站点,对业务用房面积未达标的站点,由卫生部门按轻重缓急排列改建计划。二是进一步完善、调整中心诊疗设备、辅助设备、预防保健设备的配置标准,提升设备使用率。建议卫计部门制订中长期规划,根据各中心与服务人口总量、就诊量挂钩,统筹安排,逐步增加设备投入。在设备配置标准上,同步考虑信息化建设功能扩展需要,进一步提升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
作者:李萍 单位:杭州市余杭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 上一篇:无偿献血证的作用
- 下一篇:房屋产权确认书的法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