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排球校本课程范文

时间:2024-04-18 15:5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排球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排球校本课程

篇1

摘 要 随着我国女子排球队再一次在奥运赛场扬威吐气,国内又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排球热。尽管“六人制”排球已经成为排球运动的主流形式,但是“九人制”排球在我国很多地区却有着非常良好的群众基础。本文以中学体育课程纳入“九人制”排球可行性为研究对象,采取深入实地调研的方式,在分析不同人群对这项运动认可程度以及中学生接纳程度基础上,阐释了其纳入中学体育教育体系的可行性。

关键词 中学体育 “九人制”排球 校本课程 中学生

在“六人制”排球占据主流的今天,“九人制”排球作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排球形式,是对排球运动的有效补充,在广东省等沿海省市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利用九人排球的资源优势,将其融入到中学体育校本课程中,对于推动中学体育教学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九人制”排球开展水平较高的广东省3市(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作为考察范围,研究对象为当地体育局和教育局领导专家、中学体育教师、校长、家长以及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社会学、排球等相关理论书籍,体育学术期刊,并在中国期刊网查阅“中学体育”“校本课程”“排球”关键词的学术论文和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作为本研究的重要部分,于2016年3月-4月发放调查问卷,其中向体育教师发放60份,回收52份;向家长发放240份,回收235份;向有关专家领导发放30份,回收26份;向中学生发放800份,回收765份。

3.数理统计法,采用spass19.0分析软件对所采集的调查数据开展统计学分析。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引入“九人制”排球的可行性

(一)广东省“九人制”排球发展现状

排球运动在广东省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不仅很多群众喜欢参与“九人制”排球,当地地方政府也在该项运动推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于2015年成功举办了一届九人排球锦标赛,这表明广东省域文化已经注入了排球文化元素。调查表明,“九人制”排球在广东省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绝大多数人都参与过这项运动,包括经常或者偶尔参加的人,其中教师占比为92.3%,领导占比为76.9%,家长占比为75.3%,中学生占比为79.6%。可以看出,该项运动在不同人群中都具有较好的开展基础,表明其具有很好的校本课程开发价值。

(二)中学生对“九人制”排球的接纳情况

学生是体育课程的主体,他们对“九人制”排球的认知情况及参与热情直接影响了这项运动的开发潜力。从表2可以看出,非常喜欢该项运动的学生占比为62.1%,喜欢该项运动的学生占比为29.9%,不喜欢该项运动的学生占比仅为8.0%。这表明“九人制”排球是中学生具有很高参与热情的运动,为其顺利开发奠定了基础。而中学生参加该项运动的原因主要有同学的介绍、社会比赛的吸引以及校内运动队的影响等,而体育老师的影响并不大。

(三)中学生对体育课程纳入“九人制”排球的认可情况

鉴于中学生对“九人制”排球具有很高的参与热情,笔者预计对于“九人制”排球进入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普遍是持欢迎态度的,而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个猜测。从调查可以看出,认为“九人制”排球完全可以和可以纳入校本课程的学生占比分别为50.5%和33.2%,也就是说83.7%的学生是认可该项运动进入体育课堂的。大部分学生表示“九人制”排球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体育兴趣,也是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交际能力、促进身心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他们非常希望看到该项运动成为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丰富校园生活的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三、结语

调研结果表明,“九人制”排球具有和“六人制”排球一脉相承的运动魅力,在各类人群中都具有较好的参与基础,这就为该项运动的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中学生的调查表明,大部分的中学生不仅喜欢这项运动,而且也亲身参与过,对于“九人制”排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也持欢迎的态度。因此,“九人制”排球是一项非常适合在中学开展的体育教学项目,对于丰富中学体育文化,促进学生均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 徐晓娟.九人制排球引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可行性研究――以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为例[J].教育F代化.2016.13.3.

篇2

[论文摘要] 课程创新模式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之一,其中包含了复杂的课程开发技术,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能够反映学校课程开发的总体水平。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遵循课程创新模式的基本原则,即基础性原则、个性化原则、迁移性原则、普及性原则和量力性原则,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条件基础,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领域展开课程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其课程创新模式的组织与实施主要依靠课时的调整与安排、教材的开发与完善等途径。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理念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结合自身的实践,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总结出4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即课程选择、课程调适、课程整合和课程创新。这4种模式基本上涵盖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类型,其校本化程度体现了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在操作程序上也从简单逐渐走向复杂。课程创新模式的校本化程度最高,其实际的操作也最为复杂,但这种课程开发模式最能够体现校本课程对于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与价值,更有助于实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课程创新模式的内涵

课程创新模式是指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程单元。具体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种是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另一种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出全新的主题单元。开发全新的课程拓宽了课程的范围与广度;开发体现学科特色的课程单元,延伸了课程的学习领域。因此,课程创新有助于实现课程在广度与深度上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凸显学科的品性、特色,促进学校课程的变革。

校本课程开发的创新模式,需要学校具备和创造一定的基础和条件。首先,需要研究和了解国家课程政策和制度,了解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趋势和特点,从而准确把握课程创新的方向;其次,要基于学校的办学传统、特色以及现有的条件资源,从而使课程创新更具有基础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第三,创新模式需要教师具有崇高的教育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以及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为课程创新提供智力支持;第四,课程创新需要学校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以保障课程创新的顺利进行。

二、课程创新模式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特长培养,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和接受。而课程创新也并非标新立异,其真正目的是通过创制新的课程和主题单元,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这就要求从日常的学校教育中生发出创新的基点,将创新的视角放在学科课程与教学之中,使课程创新最直接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个性化原则

课程创新模式是最能够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一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学生的个性成长是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由内而外的发展过程,因此创新模式的课程设计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要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规律,具有周期较长、系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三)迁移性原则

校本课程开发要通过课程创新带动学科课程的整体发展。这就需要寻找到学科课程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并以此作为课程创新的出发点,从而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提升的效果。以学科的核心知识与技能作为课程创新的突破口,能够确保校本课程开发改善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从而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用价值。

(四)普及性原则

课程创制的基础性原则决定了课程创新的基本内容要简明易学,适合于普通学生的学习与掌握。首先,课程的知识与技能本身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其次,在教材的编写上要简明易懂。同时,教具、学具应价格低廉,尽量不受场地、季节的限制,便于学校和家长的认可与接受。

(五)量力性原则

课程创新需要量力而行,重在实效。课程创新必须要植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植根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价值的课程创新,否则表面的创新只能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学生、教师的负担,无法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课程改进策略。

三、课程创新模式的基本类型

课程创新模式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课程开发策略,涉及到学校课程的不同领域。不仅涉及到学科课程领域,还涉及到活动课程领域;不仅适用于个别学科,而且适用于所有学科。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和条件基础,本着“针对实际,突出重点,量力而行,重在实效”的开发策略,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大领域展开创新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学校着重在音乐、体育、美术、社会等学科课程和语文(古诗词每日晨读)、外语(每日午读)活动课程领域中,率先进行了创新模式的探索,创造性地开发了校本的学科课程和校本的活动课程。

校本的学科课程是指学校从国家课程中拿出部分的内容和课时,作为学校自主开发的学科课程主题单元。为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音乐、体育、美术、社会等学科中,各自选择了一个体现校本特色的课程内容,以课程单元的形式进行校本开发。音乐学科开发了《竖笛》,体育学科开发了《跳小绳》《软式排球》,美术学科开发了《剪贴画》,社会学科开发了《祖国传统节日》等主题单元。这些主题单元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实现了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校本的活动课程是指学校弹性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自主开发的活动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弘扬学校的办学传统。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学科利用每天清晨15分的晨读时间,开展“经典诵读”;外语学科利用中午15分的午读时间,组织英语“每日读”;体育学科利用课间操时间,自主开发了3套课间操(搏击操、韵律操、中华武术操);学校每年的大型活动(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及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等都属于校本活动课程。校本活动课程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提升了活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全方位地打造了学校的特色课程。

四、课程创新模式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时的调整与安排

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是以课时的调整为保障的。一直以来,国家规定小学课堂教学的课时为40分。而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内容多元,教学活动灵活、开放,这些与固定的课时安排存在矛盾。为此,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两个方面对课时进行了调整与安排。首先,针对新增加主题单元,学校在不影响国家课程实施的前提下,减少和压缩国家课程的内容和时数,增加了校本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创新模式开发的学科课程主题学习单元,如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的主题单元要求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得以落实与实施,这就要求对现有的实施国家课程的课时进行重新的调整与分配。为此,学校每学年从国家课程中拿出16课时,即总课时数的25%,来保障主题单元学习的时间和教学质量。

其次,针对新开发的活动课程,学校将零散的学习时间集中统整,开发“短课时”以保障活动课程的实施。所谓“短课时”,即清晨的7:40-7:55以及中午的13:10-13:25这两段,班级自由安排时间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利用这两个15分实施语文的 “经典诵读”课程和英语“每日读”课程。选择这两个时间段进行阅读类的活动课程,符合学生语言积累的规律,这样学生每周就有3个15分的短课时来进行语文的“经典诵读”和 3个15分的短课时进行英语的“每日读”。“短课时”的优势在于改变了传统的早、午自习的松散状态,保证了校本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为学生的阅读与自修提供指导,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材的开发与完善

创新模式下的教材建设是影响和制约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教材的创新是课程创新的重要内容。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本课程的教材创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的开发过程,学校将课程创新模式的教材定位在教师的教本与学生的学本的有机结合上,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基础性、阶段性和自主性的特点。因此,教材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多元的信息资源,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对教材的创编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教材的全新建构与编写,如语文学科“经典诵读”的校本教材《小学生必背古诗210首》,音乐学科的《竖笛》(上、下册),外语学科的《每日读》(1-6册),这些教材内容的编写都摆脱了现有学科教材体系的框架,构建了其自身独立的教材体系。以音乐学科的《竖笛》主题单元教材编写为例,教材共分为上、下两册,包括相关演奏的理论知识,同时为配合左右手音的学习精心筛选了近80首相关的专项练习曲目,60首综合演奏曲目。这些丰富的教材内容一部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另一部分为有乐器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资源,兼顾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语文学科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210首》,在呈现精心筛选的经典古诗词的同时,每首古诗词下都编配了重点词的解释以及相关资源资料的链接,在便于教师讲解的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可借鉴的学习资料,既可减轻教学的难度和压力,也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一举两得。这些校本教材的编写不仅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文本上的保障,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篇3

【关键词】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1.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学校体育成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院校特别是一些综合大学早已经进行了力度较大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而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体育教育工作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体育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高职体育教育兼有高等体育教育和职业体育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体育课程设置既要与普通高校接轨,又要具有其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点;不仅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根本任务,还要完成充实和完善学生对职业活动有益的体育教育知识储备、体能储备和运动技能储备,强化发展对职业要求的身体能力及其相关能力培养的特殊任务。因此,深入研究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探索出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思路和基本模式,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实践意义在于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特别是探索出符合天津职业大学实际情况的体育教学新途径。

2.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设计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是根据校本体育课程的工作任务,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块、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课时安排、考核项目与标准等,进行总体设计与整体优化的组织行为和研究实践过程。

2.1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课程设计原则

(1)校本课程指导思想必须以职业活动导向来进行设计课程的原则。

(2)课程教学目标必须突出实现能力目标的原则。

(3)课程教学方法必须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来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的原则。

(4)课程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5)课程组织和内容必须坚持知识、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2.2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依据和目标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必须选择相对科学合理、实用有效的教学内容。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能体现21世纪培养人才的要求,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要求。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体系,是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要求,依据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原理等相关专业理论,结合中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设计与构建。具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实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等特殊功能。

依据形势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及天津职业大学的具体实际,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和谐发展,工学结合,服务专业”的教学指导思想。本课程针对天津职业大学不同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专业适应能力等特点,为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运动项目,且每个单项课程都从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体能素质、锻炼意识以及“工学结合”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设计,使学生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的学习,了解人体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自我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并不断提高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3 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的模块设计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2]13号)中确定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五个领域课程目标的要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完善“准职业人”职业体能储备、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储备、特殊身体素质储备和综合职业素质储备课程教学目标的实际需要,将职业实用体育课程设计成五个领域的模块,即运动参与模块、职业体能模块、职业综合素质模块、特殊身体素质模块和终身体育锻炼模块。

2.4 教学设计与实施

2.4.1 教学整体设计

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教学中把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既传授语言知识又注意培养技能,做到知识的传授为能力的培养服务。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精讲多练,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把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以适应毕业后实际工作的需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特点,我们在长期研究探索和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天津职业大学各专业的职业特点及其对人体的影响,研究符合高等职业院校特点的体育校本课程的设置,确定了天津职业大学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基本体系。(见表1)

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上述研究归纳的结果,规划设置了天津职业大学不同专业学生体育课程的针对性教学项目,开发出针对性强、效果明显、具有职业大学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体系。

2.4.2 体育教学手段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改革。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手段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在健美操、篮球、排球、武术、足球等项目的教学中都采用了电化辅助教学手段,将不易示范、动作难度大、语言表述不清楚的体育技术技能、战术演示、理论剖析以及高水平的比赛场面,清晰地展示在学生眼前,使学生很快地清楚了解和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技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3 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策略

首先是突出实用性。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及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应特性,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内容开展教学,可使学生感到上体育课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有所帮助,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作用,这样自然就会调动起学生自愿练、主动练的强烈愿望。

其次要注意合理性。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和运动量。在学生学习或实习劳动量大时,体育运动量则要安排的小一些,在学习或实习劳动量小时体育运动量则应大一些。并要充分体现出“选择性”、“针对性”的特点,如对长时间不活动部位选择幅度大的练习,对长时间屈缩的部位选择伸展练习,对长时间局部肌肉关节活动部位选择对称部位的练习等。同时,教育学生懂得在较大强度的学习或劳动之后,进行适量合理的肌肉放松操、保健操、静力牵拉操、保健气功、按摩等活动,可起到积极性休息和消除身心疲劳的作用。

再次是强调终身性。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点的终身体育锻炼项目,并根据专业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帮助学生掌握预防纠正有关职业病健身法的编制方法和原则,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3.结论及建议

3.1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根据各自院校的职业教育特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探讨并实验设计出符合自己学校培养目标、符合本校学生需要以及职业发展需求的体育校本课程。

3.2构建各具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完整体系,必须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发展需要以及学生毕业后所从事职业的特点,结合体育教育的发展规律,将具有健身功能作用的体育项目有针对性地设置在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之中,突出体育教学的当前效果和长远意义,真正体现各自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作用。

3.3不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受职业特性的影响,对体育教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接纳程度,研究探讨和实验构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时,一定要在充分调研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健身需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实施进行细致的规划和设计。

3.4根据学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行业特色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影响,研究探讨和规划构建相应的体育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出自己院校的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和健身兴趣需要,研究并设置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效果的体育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黄政杰.课程改革.台北:汉文,1985.

[3] 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台湾:台湾师大书苑发行,1999年,第4页.

[4] 崔允.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 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6] 王健.澳洲中学体育课程标准简介及思考[J].外国教育资料.2000.3.

篇4

寓美于“课”

中小学课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体系,堪称真理的荟萃,蕴藏着人类文化中许多令人震撼的美,领略这种多姿的美将促使学生把知识变为自己真正的精神财富。基于此,学校建构了涵盖环境课程、校本课程、学科课程的“美的课程”体系,创造性地凸显课程内容中有形抑或无形的美,寓美于“课”,实现课程育德。

校园物质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即环境课程,它育人于无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近几年,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强化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和个性化班级环境建设,让墙壁、窗台、楼梯、景点都令人“赏心悦目”,发挥环境育人的最大功效。

在校本课程中,学校调研家长需求和学生成长需要,从儿童的生活中选取素材,组织教师开发了《尚美育人180课》《尚美语文》《尚美数学》《尚美艺体》等系列校本课程。其中,《尚美育人180课》被评为武汉市校本课程一等奖。

在国家课程中,学校教师以美学的眼光,提出“主动探究美”“交往对话美”“情感体验美”“生动活泼美”“习惯养成美”的主张,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性地彰显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以课堂为平台将学科中的“美”阐释得淋漓尽致,通过课程塑造教育本身的美,收获了既能“教懂”又能“教美”的课堂效果。

寓美于“动”

孩子们需要什么?教育应该给予孩子们什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答案。

面对高年级学生“追星”热潮,湖北省优秀教师余凤娟在班级开展“想唱就唱”pk赛,要求“大众评审”以鼓励的态度面对伙伴们的表演。用她的话说就是“与其去堵,不如用心去发现闪光点,领着孩子们玩出高雅、玩出精彩、玩出创造”。通过比赛,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追星”的浪潮日渐消退,师生的心也贴得越来越近。

为激励学生从身边寻找榜样,学校形成了评选“尚美少年”“尚美班级”的激励机制,使良好的校风、班风成为教育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心灵美少年”许春寒,用课余时间捡废品,给病重的父亲攒医药费;“艺术美少年”朱奕辰,多才多艺、全面发展;“智慧美少年”章丁盼爱读童话、写童话,已出版童话集《盼盼童话》;“体育美少年”张菁正备赛伦敦奥运会……

此外,学校依托开发的“编结艺术”“英语课本剧”“儿童服装设计模特”“软体排球”等校本课程项目,引导学生参加多种艺体活动,提高审美趣味。通过开展《竞选班干部》《手拉手 同进步》《最近有点烦》等丰富多彩的班队会活动,以活动形态代替教学形态,在情境创设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建构。诸如此类按照美的规律,设计并开展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在形神兼美的活动体验中快乐成长。近年来,通过开展一系列“尚美育人”的特色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得到培养和发展,其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也得到较大提升,全校学生行为规范优秀率达95%,合格率达100%。此外,活动也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求知的兴趣,学生的学科成绩在全区同等办学规模学校中遥遥领先。

寓美于“人”

对于教育来说,师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尚美育人”办学理念的成功践行,源自体小老师们那份把全部的心血和才智献给孩子的爱。他们就是用心中的爱去教书育人、春风化雨,书写着教育“美”的事业。

翻开班主任张琦的记录本,宛如打开充满沉甸甸的爱的“档案袋”:“陈源,早产,先天条件很不好,需要特别关注;吴昊、方文文的爸爸都长期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要给予更多关爱,鼓励他们多与爸爸打电话,帮助他们自信自强……”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张琦老师平时和家长的定期电话沟通及不定期的家访。在她看来,有了这些信息源,就能更加有的放矢地关爱那些特殊的学生。

在体小,“尚美育人”的目标不只是孩子,也包括教师。像张琦这样德艺双馨的老师还有很多,涌现出湖北省特级教师、省名师董耀红,武汉市首届魅力教师余凤娟,思品学科带头人陈丽等一批土生土长的优秀教师。近年来,学校鼓励教师创个人品牌,引导他们将教育智慧汇编成《足迹与心声》教师丛书,用行动阐释“尚美育人”的深刻内涵。

为鼓励教师过有意义的职业生活,学校通过教代会、专题培训、年组愿景展示会、分享会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树立尚美观念,培养尚美能力;通过读教育、文学类名著,听古今中外名曲,练习一项美育基本功等方式丰富教师的审美感知,提升综合素养,使其更好地把美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

篇5

一、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围绕核心素养对学校进行定位分析,可以发现诸多发展中的问题。如知识本位,知识教学过度;固有的课程文化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以及终身学习所需素养的提升,导致各种教与学的冲突日益凸显。面对发展中的严峻挑战,如果学校不能谋求新的内涵发展之路,不能在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再建中取得突破,不能在教育行为上有所转变,不能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那么学校将失去品质生存的基础,失去家门口百姓的信任。

二、变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以“核心素养”为中心,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再设计的依据、出发点和愿景,加强课程领导,从学校课程文化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努力再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文化。

1.确立课程目标,做好顶层设计

课程目标是课程文化反思与再建的基点。学校坚定赏识育人办学理念,以“人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核心素养确定培养目标,以育人价值主导课程建设,研究“赏识育人再架构”策略。通过全校师生大讨论,确立了“为学生终身发展创设有意义的教育空间”的课程建设总目标,并确定学生培养目标为“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张扬、和谐发展的阳光少年”。让各层级的目标引领可持续发展。

2.规划课程内容,丰富学习经历

(1)课程计划的科学编制

学校以课程计划的制订与完善为切入点,以“合格课程、优秀课程、示范课程”建设工程为抓手,启动学校课程规划行动研究。将学生在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皆视为课程,运用SWOT方法进行背景分析,研制了符合校情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和年度课程计划,架构了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以基础型课程为主干,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两翼齐飞”的 “一体两翼”课程体系,全力打造充满生机、可持续发展、尊重差异和能让学生享受教育的“绿色课程”。

(2)国家课程的二度开发

学校重视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能力,让教师意识到自己首先是教师,然后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校赏识并肯定教师的课程理解视角,基于教师的课程视域将学科作为宏观、将单元作为中观、将课时作为微观,引导教师将国家课程总目标逐级分解、分类编码,把每一个学科划分为若干单元或专题,以单元或专题为基本单位,以整体为核心,以“统整”为基本思路,用课程诸要素来构建每个小单元,从而构建起一个个完整而系统的学科课程体系。如数学组研究专题、语文组研究文体的重点篇目、英语组进行专题与课题研究、理化组进行单元设计等,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更加丰满和立体。

(3)校本课程的个性设置

在充分考虑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学校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调研评估,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与特长培养相结合;以教师研发为主体,用赏识的力量丰富课程的“两翼”,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选择的校本课程。

一是学科限定拓展课程。如语文的《一十百千万》、数学的《思维训练》、英语的《牛津之歌》、美术的《西林版画》、体育的《校园排球》等。

二是自选超市课程。共开设了三个板块、七个系列的74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通过网上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成立了涵盖艺术、文学、技能、体育等领域的学生社团23个,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使学生人人能参与,个个有项目。

三是德育微型课程。积极探索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完善学校社会实践课程,建设“晨间故事会”等德育微型课程,探索家校联动课程,开发午间阳光课程,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德育格局。

四是校本活动课程。学校有贯穿全年的校园文化节、学科文化周、文化日、班级文化秀活动,每年举行“达人秀”、校本课程建设阶段成果展示。校园阳光电视台倡导“人人是明星,天天有直播”,鼓励更多学生走进直播间,得到实践锻炼的机会。

(4)特色课程的精品培育

一所学校的优势往往也是学校的特色,而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学校精心打造“三六”特色课程项目。“三”指的是三项课程:基础型课程(快乐英语)、拓展型课程(西林版画)和探究型课程(绿色环保)。“六”指的是六个体艺项目:排球、围棋、硬笔书法、版画、合唱、轮滑。特别是将融传统文化与美术技艺为一体的版画特色课程作为龙头重点打造,积极推进“人人会版画、班班有作品”项目,采用螺旋式培养模式,使版画特色课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和民族文化交流建设的名片。

3.优化课程实施,提升教学品质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学校引导教师以“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为教学理念,以“让课堂预见学生未来的学习”为目标,推出“绿色课堂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绿色课堂,为课程文化的再塑找到平台。围绕“和谐、高效、可持续”的绿色课堂三维标准,实施环环相扣的“六招”,追求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持续创新型课堂。

第一招是推行二次备课,把握教学预设。研究个体、集体备课策略,采取“个人独立备课提出问题、团队讨论分享、最后个体再完善”的方式,开展主题备课、备课答辩、说课等系列活动,研讨预设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二次备课要求。

第二招是研究微环节,转变教学方式。建构“4S学程模型”,以学习方式的变化反过来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S”是学习(study)的缩写,“4S”代表“想学、学会、会学、再学”,既可以是一堂课的四个环节,也可以是某个环节中的四个小环节。学校以“赏识”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研究一个个微小环节的质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益,实现课堂的和谐、高效和可持续。

第三招是项目引领研究思维品质。针对绿色指标中“高层次思维”短板,与金卫中学、兴塔中学、松隐中学等伙伴学校联合成立研究共同体,确立了“以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绿色课堂实践研究”的课题,以课程设置、教学环节为抓手,以课堂教学微环节为突破,聚焦不同层次学生思维的培养,提升学习品质。

第四招是基于标准改进校本作业。考试学科以双向细目表的编制为引领,设计基础、拓展、探究等分层次校本作业,提高作业针对性;其他学科设计实践、探究类作业,以丰富作业的类型。班研组控制每日作业量,拒绝无效重复作业。实施作业绿色批阅。教师批改作业不打“×”,而用“”或“\”代替,表示对学生错误的接纳和对改正的期待,学生纠正以后再打上“√”;练习本上呈现谈话交流式的评价,学生为了得到教师的美好评语,一丝不苟地完成作业,在赏识中进步,使师生关系更和谐。

第五招是构建多元学习共同体。一是教研体,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主题一日研修活动。二是班研体,由班级任课教师组成,研究因材施教、关注差异教学。三是学研体,在班级中成立同伴互助型学习小组,以强带弱,共同提高。四是师生共同体,党员干部“认领”需要爱心辅导的学生。五是家校共同体,成立校级、年级家长管委会,整合家长资源,进行学习探究。六是亲子共同体,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实践课程。今年,“西林之星”爱心助老亲子团队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所有的学习共同体都以学生为中心,以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让合作成为常态。

第六招是教学评优,人人获奖。参赛前,教师从微环节入手为自己设计一个单项奖,上课之前出示自己设计的奖项以及获奖的条件,课后由学科组进行评奖。每一次评奖都要持续三四个小时,获奖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别人的教学中获得启发。于是,评奖活动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教研活动。教师在赏识中获得了成功体验和专业自信。

4.尝试评价转型,促进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评价先行。应该以评促教、以评促建,以评价转型促进课堂转型升级,进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学校认真研究《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努力开发校本绿色指标评价体系,探索和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学业质量绿色评价标准,注重多元评价,注重过程评价,让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努力改变以知识掌握为中心、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来判定学生优劣的局面。

(1)实施多元开放的评价

对学生学期成绩采用“3+3+4”综合评价。改变教师主宰、分数唯一的评价方式,开辟师生互评、学校测评、家长点评、社区参评等渠道。建立《中学生成长记录手册》,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详评、家长点评、社区参评、学生最佳作品评选、社会实践记录、体艺活动记录等,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每年开展“西林之星”评选活动,让每个有一技之长的学生都能体验成长的价值,使评价更具针对性。

(2)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堂上,教师关注学生内心体验,巧用赏识妙语,每堂课至少对半数以上学生说一句表扬鼓励的话,实施赏识性课堂评价。针对一年一度的“推优生”“优秀生”评选,学校更关注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实践以及学业的发展过程,采用活动记录、日常表现记录等方式,建立学生档案以跟踪学生发展。

(3)引导学生学会赏识

在赏识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引导学生既能悦纳自己,又能欣赏同伴,从赏到识,不断创新赏识形式,使评价成为学生发现自我、赏识别人的过程。

三、反思中的收获与展望

1.反思中的收获

从价值取向上看,核心素养反映了“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与国家、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实践证明,核心素养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在2012年和2014年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测试”中,上海西林中学的学生各项指数均达到或超过区域平均水平,特别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学习动机指数、自信心指数进一步提高,其中对学校的认同指数达到9级最高水平,2014年自信心指数、师生关系指数、学习动机指数等增长2级,学生学业综合水平进步显著,学习品质得到提升。

篇6

一、让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丰润孩子们的生命底蕴

我们通过对孩子们进行问卷调查摸底了解我们的孩子想学的特长或感兴趣的课程与活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现状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对社团课程的开发进行一系列的研究。然后针对学校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报名情况在学校开设活动社团,每周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让孩子们在学校自由选课,努力实现让每个孩子都有特长,人人可以在学校学到自己想学的特长的梦想。学校把社团活动和校本课程完美融合,开发各社团课程的校本教材,全校学生试用,目前已经开发的有阅读校本教材、写字校本教材、排球校本教材等,通过一系列教材开发和社团课程的落实,努力去实现“人人有教材、一人一课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为“我自己”,让每个学生在红星二小的校园里都能摘到梦想中的星星。

二、让涵养爱心的善美课程提升孩子们的生命价值

针对目前学校思品学科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够强,没有专职教师上课的现状,我们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对思品学科教师队伍进行专业性的培训。我们每学期向每个年段的思品教师进行教材分析的解读,以表格形式总结每一册思品课的核心内容和教学目标,通过活动改变传统的思品课的教学模式,学校策划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将活动课与教学紧密结合。活动的主题分为“自爱篇”“爱国篇”“爱人篇”“环境篇”等,将这些活动课与思想品德有效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思品教学方式。此外,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每周在思品课中拿一节课来上“美心课”,学校积极开发美心课教材,以课程建设和课堂活动为载体,努力让提出的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与“仁、民、信、义、和、同”六德思想成为学校的共同价值观,让思品课程呈阶梯式发展,每个年级侧重一个主题,注重学生孝、礼、勤、诚、信、耻等品德习惯的养成,为孩子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开发家长课程,凝结优秀的家庭教育的经验,让好的家教成为孩子的人生第一课,在家长课程中围绕“教子立身、睦亲治家、处世之道”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中国古代家训中的核心思想中的精华在我们学校得到传承和弘扬。

三、让经典的传统文化课程助力孩子们的生命成长

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民族都因其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有别于其他民族,这些传统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我们学校营造浓厚的氛围,进行物化环境与人文环境建设,让传统文化的氛围丰润儿童的生命底蕴。我们积极开发各学科的传统文化资源,如语文的“经典诗文”、数学的“故事文化”、美术学科“剪纸”“国画”、音乐学科“古筝”“民乐”、校本课“写字”、品德学科“礼仪”、体育学科的“传统游戏”等,学校以雅润杯赛课为平台开展全员参与的“基于传统文化丰润孩子生命底蕴”的各学科课堂教学竞赛。此外,我们进行“如何充分发挥家长的优势,挖掘家长的资源”的研究,让家长也积极参与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探索家长课程的内容,对家长定期培训,凝结优秀的家庭教育的经验,在家长课程中围绕“传统游戏”“走进经典”对学生进行教育,让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我们学校得到传承和弘扬。我们积极探索家长课程的方式、形式、时间,推动和落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也为孩子的成长成人成才助力。

篇7

(一)目标定位认识偏差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及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课程目标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性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走向。现在的高职院校中,大部分是由原来的中等和中职学校升格的。体育教师容易对高校体育课程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的定位认识产生偏差和滞后,课程目标定位只注重传统的提高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显性目标),而不用发展的意识去注重后三个领域目标(隐性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只为“教课而教课”,学生为“上课而上课”,导致体育教育实践中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不和谐,导致“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及目标不能指导体育实践课程,学生不能完成“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使命,极大地影响了我国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二)参与者不到位

参与者在文章中指的是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者、从事体育教育教学的教师以及接受体育教育的学生。第一,学校管理者的不到位。以重庆市的高职院校所拥有的体育硬件设施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教体艺厅[2004]6号文件)比较发现:学生在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和体育馆等生均拥有量等方面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学校经费在体育设施、设备器材资源上投入较少,且民办高职院校在这方面投入经费严重不足。还有学校对加强体育教师培训与外界交流支持力度不够,对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学时压缩,对学校实行选项课、俱乐部教学不支持等,硬件基础的缺失制约了体育教育教学的改革向纵深发展。第二,体育教师的不到位。高职体育课程是高职院校教学中必须开设的一门基础公共课程,良好的师资建设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在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大多在专本科段、年龄结构不平衡、引进年青优秀教师较少等问题,且教师接受再教育以及在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上不积极主动,课堂上长期沿袭着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狭隘的视野和残缺的知识结构很难胜任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担负起教学改革的重任。第三,学生参与的不到位。90后的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入学成绩差、富有个性是高职学生的显著特征。在众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思想还根深蒂固,教师只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主体意识得不到尊重,加上学生本身就怕苦怕累等综合因素促成学生喜欢体育而讨厌体育课,甚至出现逃课的现象。

(三)知识点创新匮乏

我国现行的高职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大多数延续了中小学开设的教学内容,如篮球等球类项目在小学开设了,中学又学,最后大学又开设,教学内容重复使用,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只是换换教师教而已。教学内容都是低水平的重复,广度尚可而深度不足,结果导致体育学科内在实质没有很好地被挖掘,至今也没有建立起大、中、小学的体育知识体系。同时,体育教材的知识结构也没有融合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体育需求和职业性特点。因此,学生学习知识点创新匮乏,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停滞不前的现象显而易见。

二、深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及发展对策

(一)科学定位目标价值取向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准确地定位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这是做好教学工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第一,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用总目标去代替课堂具体目标。因为总体目标过于笼统,缺乏层次性,具体目标则是体育实践环节为满足学生需求和为实现具体的教学或训练的要求而设定的目标。第二,正确认识具体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确立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了课程的内容框架体系。认真解读具体目标的内涵,领会各个具体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身体练习达成的,不是隔离开来进行教学,而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合理利用具体目标进行教学,努力实现总目标,能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第三,从课程目标的实施来看,教师在教学中只侧重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根据布鲁姆的观点,可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领域的目标根据评价标准测量呈显性,而身体健康、健康心理、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较难把握,可测量呈隐J生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运动主线和发展主线两者目标优化整合。

(二)努力强化师资内涵建设

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以教师素质为前提,没有教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改革。因为学校体育思想、内容、方法的贯彻,最终都要通过体育教师去实施。提高师资内涵建设,是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保证。第一,应从指导思想着手,大胆地转变观念。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在“以人为本”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规定的体育课的总体目标,融合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模式”的职业特性,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第二,教师要有志业精神。强调立志终身从事体育教育职业,使爱岗敬业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要求,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第三,教师要接受再教育。确立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价值观,必须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理论水平。学校要积极支持教师参加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再教育,了解高职院校职业发展的趋势,了解体育教育目标和教育规律,懂得新的教学理论方法,懂得尊重学生发展的权利和需要,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使其得到不断补充和发展。第四,提高师资自身科研能力。教师针对课程教学开展研究,能发现、掌握高职教学规律,了解学生求知需求,提高实践教效果。因为科研成果来源于实践教学,用之于教学实践,所以,科研能力的提高能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

篇8

以人文管理为基础

以提升整体凝聚力为切入点,促进干群和谐 在学校管理和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蚁群效应”,工作作风严谨而细致,讲究“三无”,即执行无理由、工作无理由、管理无缝隙;工作中,要扮演好“粘合剂”的角色,承担起桥梁的作用,领导干部要起到带头引领作用,进而提升成员凝聚力、执行力、学习力、管理力的职业自觉。有了这样的积极影响,长而久之,群体也会养成脚踏实地、热心服务的做事品质。

以打造和美团队为切入点,促进师生进步 在教师队伍管理上,学校也尝试采取“团队管理”的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引进“雁鹰理论”,要求教师既有鹰一样的能力,又有雁一样懂得合作的精神。推行“团队自主管理工程”,教师以年级为单位组建团队,采用捆绑式评价,激励教师以团队的形式互助成长,成立艺体团队,做好服务工作,解决艺体老师的后顾之忧,引领学校参赛比赛的技能和水平。

以道德模范引领为切入点,提升师德师风 开学第一课,全体教师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庄严的师德宣誓,《五个决不、八个做到》我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主要倡导以下几点:面向全体,师德宣誓;团队互助,牵手同行;自主结对,捆绑提升;校长约谈,人人向美。

以“班主任论坛”为切入点,提升班主任管理能力 结合年轻班主任多的实际,学校也可以组织进行主题班主任论坛,在校内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和新班主任困惑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新班主任一日常规管理的专题培训,让新班主任有法可依,可法可学。同时,组织优秀班主任走出去,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级班主任培训,让班主任培训有梯度进行中。

以课程德育为核心

倡导德育生活化、课程化、活动化,以完善的德育课程为载体,使习德养成覆盖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循序渐进推动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社会性发展。

十好评价,融于每一天 开展学生喜闻乐见、校内外与课内外相结合的序列化的教育活动,年年有规划、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为学生成长留下足迹,以自主印制的《十好少年手册》为依托的班会小课程,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实行周周评、月月评、年终评、父母评,每月以班级为单位评选出十名好少年,利用周一升旗时间进行表彰,通过美德少年引领,带动一个群体,引导全校学生人人争做和美小学子。

习惯课程,丰富班级活动 习惯是人心理上的一N定势,是贯穿人一生的行为指向。围绕儿童习惯的培养,我们在以往好习惯养成的基础上,开启“每月一事”习惯课程,用“每月一事”习惯课程培养一生有用的10个好习惯,规划孩子的成长目标,进而促进学生的生命化成长。同时,以和美班级建设为目标,以班级文化构建为载体,让学校各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班级美特色,形成自己的班训和班级公约,丰富的班级活动。

感恩课程,全方位构建 四大教育,点亮智慧花火。以和为核心,以感恩教育、全纳教育、艺术教育四大教育为依托,全方位构建校园生活。结合感恩主题教育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同时,利用学生周末的时间,让学生为家长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由此让学生体会父母辛劳,学会关心、理解父母,增强与父母的交流。

以艺术教育为引领

艺术教育是我校实施和美教育的突破口,我们一方面强化艺术教学特色,实施层次化推进策略,低年级注重兴趣培养,打好基础;中高年级则注重发展特长,提高技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实施全面美育,全员美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普及口风琴,以琴传声 通过学习口风琴,向学生渗透初步的乐理知识,学会基本的键盘演奏,感受音乐的旋律美,以琴传声。选取部分适合儿童、健康向上、朗朗上口、曲调欢快的校园歌曲,分年级编写《口风琴入门》音乐类校本课程,涵盖乐理知识、曲调欣赏、演奏技巧等内容,音乐课与校本课程结合,保证学生每学期能用口风琴演奏1―2首曲子。

诵读经典,以诗立志 诗怡情,诗育美,诗养德,诗励志。以经典诵读为载体,通过每天的晨诵,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经典名句,并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校综合编写《古诗诵读》校本教材。同时,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在耳濡目染之中体验传统文化之精美。

阳光大课间,以球健体 将艺术与体育有机融合,形成“以经典为主线,以韵律为载体”的大课间活动模式,展现力与美的无穷魅力。太极扇、排球操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阳光锻炼的同时感受美,提升全校学生的艺术素养。

篇9

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拥有丰富的基础教育资源,这些教育资源能完全满足其本国学生的教育需求。澳大利亚还广泛吸纳国际上优秀学生来澳大利亚留学,其中不乏中国学生的身影。那么,为什么澳大利亚的教育具有如此吸引力?以及与我国相比,在基础教育、教育装备及有效使用等方面有何不同呢?

二、基础教育基本情况比较

1. 澳大利亚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共为12年,其中义务教育阶段为10年,分别含学前教育在内的小学7年和初中3年;非义务教育即高中教育为2年。澳大利亚的课程是由国家颁布统一的课程标准,各州分别制定具体的教学大纲。在20世纪末,澳大利亚国家课程标准的教育目标确定了关键学习领域,即艺术、英语、健康、体育、数学、社会环境、外语、科学及技术。同时要求学校积极进行综合性课程的开发,如:价值或国际理解,工作世界教育,计算机或信息技术、环境教育等专项综合课程体系。澳大利亚没有统一高考,但有严格的学生在校评价制度,学校严格按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在校成绩做量化评价,一旦被发现有舞弊现象,学生、教师和校长等都会被计入不良诚信记录,这种不良诚信记录会对学生、教师或学校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学生凭借在高中阶段成绩的量化评价来申请相应的高校。

2. 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情况

中国的基础教育共15年,分别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6年和初中3年,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前教育(幼儿园)3年和高中3年。中国自2003年起的新课程改革,确立三级课程目标:即国家课程、社会课程和校本课程。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主要是语数外及科学、历史、艺术、体育、技术等;初中和高中阶段主要是语数外、自然科学(理化生)和人文科学(政史地)、艺术、体育、技术等。每个学科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有多个版本的教材,学校可任意选择哪个版本的教材。同时,结合各学校的具体实际,完成校本课程指导下的校本教材的教学。中国有高考制度,学生凭借其高考成绩资格填报相应的高校。

3. 中国与澳大利亚基础教育基本情况的比较

中国与澳大利亚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制上略有不同,主要表现在含学前教育在内的小学阶段和高中阶段,相比之下中国的学制较长。新课改后,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课程结构课程基本相同,学科设置也基本相同,也有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以及综合素质的评价。在高校招生方式上,中国与澳大利亚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教育部正在努力优化高招方式。目前中国实际决定了:中国高考方式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但还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

二、教育装备比较

1. 教室及空气质量标准比较

(1)澳大利亚的教室及空气质量标准。澳大利亚的中小学校园一般占地面积较大,且一般是开放式的,没有学校围墙,教学楼也富有特色,处处充满生机活力。虽然澳大利亚全国范围空气质量很好,但教室内还是有严格的空气标准,澳大利亚教室内的空气质量标准为:24h均值控制参数:CO2(400ppm ~700ppm)、PM2.5(25g/m3)、PM10(g/m3);教室內甲醛的标准与一般室内、汽车内等封闭系统的标准均一致,几乎达到甲醛含量为零容忍的程度。

(2)中国的教室及空气质量标准。中国的中小学校园占地面积一般不大,尤其是城市学校,校园面积较小,基本都是有学校围墙的,都为封闭式校园,教学楼有严格的排序,给人的感觉是严肃、规范、有规矩。中国国内教室内也有严格的空气标准,中国标准为:24h均值控制参数:CO2(1000ppm)、PM2.5(75g/m3)、PM10(150m3);教室内甲醛的标准小于等于0.08mg/m3。

(3)教室及空气质量标准比较。由于中国人均土地资源的有限,尤其是大城市中人员密集,所以与澳大利亚相比一般校园面积较小,学校生均面积也较小;中国中小学的校园是封闭式的,且教学楼的排布也比较整齐;教室内的空气质量标准明显低于澳大利亚标准。

2. 班级配备比较

(1)澳大利亚班级配备。澳大利亚班级配备首先是有一流的教师。澳大利亚重视基础教育教育,尊重教师,中小学教师无论是待遇还是社会地位都是很高的;澳大利亚教育部门一直努力创造条件吸引一流人才到中小学来当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澳大利亚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很高,无论是业务能力、还是人格品质都是一流的,这样的一流人才来当中小学教师、配备到基础教育的班级之中,教育质量自然会很高。其次是小班化教学。澳大利亚的中小学中一个班级一般不超过27人,师生比较高,这样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的关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这样的因材施教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再次是班级中课堂比较自由。座位的排布形式多样、上课的形式多样且学生活动时间在60%以上,上课的时间也较为自由,由教师控制,课程内容在宏观统一的基础上,每节课上的内容由老师自由定。

(2)中国班级配备。中国班级配备中,首先教师也是非常敬业的,不少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发展方面很有见解。国家注意到在中国一流人才不太会去当中小学教师,所以提出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吸引优秀人才到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来,来强化中小学师资队伍。其次是中国中小学班级建制中班级人数较多,应要40多人,有的甚至要50多人,而且每个老师所教的班级较多,师生比较低,不利于教师照顾到每个学生,班级发展多半会出现两极分化,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再次是中国的班级中课堂教学设计比较固定,座位固定、上课内容预先确定,教师与学生互动较少,为了升学压力不少教师采用满堂灌的上课形式。

(3)班级配备比较。班级配备的情况看,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不同主要是师生比、课堂形式,一流人才来当中小学教师,小班化教学,课堂形式丰富,这些都是澳大利亚班级的优势。

2. 教学设备及有效使用的比较

教学设备包括教学场地,如实验室、图书馆、特色教室等;实验室中有教学仪表、仪器,特色教室因学校不同而不同。

(1)澳大利亚中小学的教学设备情况。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重视教学装备的国家之一。信息网络覆盖校园,注重信息网络技术与课程中的学科整合,图书馆有丰富的藏书,阅览室宽敞、整洁,布局充分考虑阅览者的学习心理学,布局活跃、顏色鲜活。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学校特色教室,如音乐教室、乐队教室、学科特色教室、小型会议室等。

(2)中国中小学的教学设备设备情况。中国中小学的教学设备的配备有国家标准,除了国家标准外还有各省市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标准,并且以文件的形式向社会公布标准。装备标准看,中国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有标准装备,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标准并不比国外标准低,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比如,校园网络全覆盖;教学场地中有标准田径场、体育馆、篮球场若干片、网球场、排球场等,有的甚至有游泳馆等;实验室中除标准配备外,还有数字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等,设备齐全、并不比国外差;图书馆功能齐全,藏书量也很大。甚至中国还有教技主管部门对中小学教学设备使用情况实施监控。

(3)教学设备及有效使用的比较。从国际化视野角度看,我国也知道国外有哪些教学设备,也有不少先进的教学装备被引进,进入我国中小学学校。澳大利亚中小学学科实验室装备配备齐全,有的甚至把实验仪器搬到教室中,一半是实验仪器、一半是课桌椅。除了功能齐全的教学装备外,澳大利亚的中小学课堂注重有效资源的利用,据不完全统计,澳大利亚课堂至少有60%以上的时间是学生自己在借助教学设备在自主探究,充分体现学生中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生本教育。我国实际情况是由于教师理念和中国升学压力的实际情况,导致虽然中小学有高端的教学设备的配备,但很多中小学由于应试考量,没有有效使用教学设备,把培养学生技能的时间用在培养学生应试、提高考分上来。

篇10

关键词:体育中考 体育教学 评价 创新

1调查研究的目的

新课程实施以来,体育课出现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课堂组织形式不断变化、创新。新课程要求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地制宜,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逐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但是,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同初中体育中考及高中体育学科评价的矛盾总是不能很好的解决,部分体育教师上课的内容比较单一,一个学期除了体育中考几项素质练习外只有篮球、排球和五祖拳等内容,单杠、双杠、跳箱、投掷、跳高、跳远等项目在课堂上很少出现,这些现象应该是由于学生安全问题和体育中考评比造成,如果出现安全问题或中考及格率和优秀率不高,对于教师和校方非常难面对的问题,处理不好,还要上法庭,影响学校的办学前景,同时给教师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部分体育教师上课内容比较多,表面看,课堂比较活跃、比较热闹,但是,经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几乎没有学到什么有用的技术、技能,教学目标很难达成,教学进度也是纸上谈兵,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待提升,必须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适当的运动量和一定的运动密度的刺激才能使学生运动能力逐步提高,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基础才不是一句空话。

2调查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晋南片区中学体育教师。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

2.2.2问卷调查法:对晋南片区中学体育教师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40份,回收39份,有效问卷39份,回收率为97.5,回收有效率为97.5%。

2.2.3访谈法:根据不同年龄段教师进行交流,把不同的观点、想法进行总结。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课堂学习情况。

2.2.4观察法:走访体育教师常态课上课情况。

3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3.1体育教师是否按规定的教学进度执行实施的。(表1)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按要求执行的高中教师高于初中教师比例,说明这些体育教师对国家和地方课程教学内容执行和贯彻非常认真,意识到学生的体质问题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没按要求执行的初中体育教师高于高中体育教师,说明部分初中体育教师课程意识不强,心中只有中考项目,急功近利,没有深刻的研究初中体育教学,责任心不足,需要扭转教学观念,提升自己对体育教学研究的激情。同时,侧面反映出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师带来的压力,部分初中体育教师需要改变体育教学的现状,要探究出新的教育方法指引体育课堂教学,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体育中考成绩和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全面提高。

3.2晋南片区体育教师教案情况等级分析(从各校教务处教学常规检查中汇总数据)。(表2)

从图表2分析出,教案优良率高中教师略高于初中教师,说明这些教师对教学的设计非常详细,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形成自己教学风格,在措施以及要求、单元计划、学期总结、课后反思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做好教学的充分准备,有了充分准备是完成体育教学基本的条件,也成功的因素之一。初、高中合格率所占比例较大,说明在抒写教案设计方面,在不同的角度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经过不断实践,不断地总结,弥补其不足。初中教师教案不合格率所占比重稍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从侧面进行引导和教育,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案设计的培训,完善校本传帮带机制或建立跨校的师徒机制,从根本上对这些教师进行指导,使他们逐渐走上科研队伍的行列中去。

3.3体育课评价情况分析(从课堂登记表的过程评价,是否按要求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阶段性精确评价,期中、期末考核常规评价,学生素质报告册终结性评价等进行调查)。(表3)

从表3分析出,不管是高中还是初中体育教师多数都能够按要求进行体育学科的综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体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知识与技能(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态度与参与(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情意与合作(情感表现、意志品质、合作的行为)。水平四以等级制和相对性评价为主,水平五以等级和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初高中教师都会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到学生学习过程的变化,把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做好及时地调整;教师利用不同的标记表明学生的情况,非常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的幅度,教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使每一学生都能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进步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有效的提高每一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说明晋南片区的教师非常有责任心,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引教学。

3.4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搭配合理性分析。(表4)

从表4分析出,高中教师通过实践教学,认为教学内容搭配非常合理,初中为54.2%,高中为53.3%,因为教师所教的年段不一样,判断的结果有所不同,各年段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等等因素,要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综合做出判断,同时也说明这些教师认真研究过所教年段的教学内容。如:七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周第二节,教学内容:游戏(单足跳接力)和跨越式跳高,单足跳接力起到很好教学辅助效果,教学搭配必须注意实效性和使用性原则。不合理初中为12.5%,高中6.7%,说明不同水平阶段在教学内容搭配存在的问题。

3.5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情况评价。(表5)

从表5数据分析出,绝大部分教师认为中学体育教学进度难易程度比较适当,适合不同年段学生的学习,教学内容适合不同学生心理的需求,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初中和高中教师认为较难的分别占16.7%和20%。通过教师座谈,个别项目存在一定的难度,可能与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关系,如: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周,教学内容:支撑跳跃:男生横向屈腿腾越,女生横向分腿腾越,学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比较困难,分析原因:一、学生上肢素质爆发力比较差,造成推手动作不及时,比较慢;二、学生对跳箱产生恐惧心理因素,特别是女生;三、教师本身也因为顾及安全问题而畏难。还有单杠、双杆都存在类似的问题。解决此类问题,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在初中或高中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全面进行身体素质练习,不要造成学生喜欢什么,就练什么的教学内容,把不同的教学素质内容进行穿插在平时的教学中去,精心进行教学计划,教学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每一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密度,抓基础,抓实效,抓落实。当然安全因素也要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细微的环节。

4体育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目标有没有达成,教师在课后及时反思就会明白,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情感态度有没有得到升华,因为态度决定一切,所以以下只针对课后反思和学生情感态度方面进行分析。

4.1教师对课后反思是否有针对性总结、弥补、改进策略。

通过教案的检查,部分教师对课后的总结不够认真,敷衍了事,有的教师用简单一、两字表达,如:好或良好、顺利;有的教师用一句话,如: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完成等类似的语言,没有说出课堂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学生的情感是否有变化,课堂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的策略等等,要想提高每一节的教学质量,只有针对性研究体育教学每一个细节环节,课堂才能表现活跃的生命力,课的价值才有意义。

4.2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否得到升华。

在体育课中最容易体现学生情感的变化,对学生的成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通过体育教学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品质、合作精神。现在的家庭都只有一至两个孩子,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家长很少让孩子做家务劳动,城镇的孩子尤其突出,忽视学生情感教育,只重视孩子文化知识教育,培养出高智商,低能力的学生,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就摆在事实的面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泛其身”说明学生必须经过一定困难的磨练,才能有所成就,然而体育学科是最能承载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平台载体。

5结论和建议

5.1将地方课程与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在贯彻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突出特色。这样让学校的体育教学富有活力,充满生机。比如泉州市中学生五祖拳的教学和实践,我校的篮球特色项目的做强做实。

5.2制定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对照,对教学目标可作适当的调整,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增强学生自信心。

5.3教学内容安排的课时情况应该是弹性的。如:对容易掌握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缩减课时,对比较复杂教学内容技术进行适当增加课时,确保学生的安全体育教学。

5.4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的参与运动,提高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5.5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弥补教师自身不足之处,补充教学资源。

5.6进一步完善校本教研机制,认真研究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片区课改校间经常进行交流,把科研和校际交流落到实处,让校本教研常态化,走务实之路。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