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优势范文

时间:2024-04-18 15:5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的优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的优势

篇1

论文摘 要: 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更应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以及充分利用好体育课程资源,使传统体育教学与校本课程更好地结合,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对严重不足的体育场地器材对体育与健康正常开展的不良影响的弥补。校本教研,因其地域性、本土性、实用性、校本化等特点,将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产生很大的推动和帮助作用。体育健康课校本教材,因为场地器材的因地制宜,身体活动的可操作性,体育文化的本土性、趣味性,将使因经济落后而无法从场地器材及教材资源、人力资源上合理、科学、有序地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体育与健康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一)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重要任务,鲜明而紧迫地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历程,跟大多数学校一样,实际上是“副科”,领导不重视,教师随便上,学生无所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体育作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学科,更应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如何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以及充分利用好体育课程资源,使传统体育教学与校本课程更好地结合,是学校体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对严重不足的体育场地器材对体育与健康正常开展的不良影响的弥补。

经济的相对落后,教育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得农村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严重不足,这极大地限制了体育与健康课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的正常开展。学校在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时不能为了赶时髦一哄而上,要根据学校的条件和地方的风土人情整合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不同的体育项目需要不同的场地和器材,合理利用和改造学校及周围环境的场地、器材资源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突破口。学校要根据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竹竿舞、滚铁环、放风筝、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从各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利用学生能从事体育锻炼的场地,采用种种手段利用和自制各种有利于学生从事健康体育锻炼的器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将挖掘体育教师潜在的人力资源。

由于场地器材的限制和学校领导教育观念中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潜在的轻视及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农村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中还没有充分地展现应有的才干。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教师的参与,把课程开发的权力还给教师,让教师从事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教师的个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者,他们的自身素质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因素。许多课程研究专家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没有教师方面的相应变革,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改革;缺少教师的改革,任何课程改革也不可能获得成功。校本教研的开发,将会激活农村体育教师的思维,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不但会开发出各种适应本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土教材,而且会推动农村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在这种创新和改革中,作为校本教材开发的主体——体育教师的潜在的人力资源将得到挖掘。人的因素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将给农村的体育与健康课新课标的开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开发体育与健康校本教材的资源优势

(一)内容资源优势。

1.农村学校在生活中创造的体育活动。农村学校一般地处偏远,经济较为落后,学生们在生活中创造了独特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如:老鹰捉小鸡、猫捉老鼠、跑城(一种打沙包游戏)、跑国(划定活动范围,两组学生相互占领对方地域的游戏),不同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和办学条件相对较弱,要尽量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登山、竹竿舞、滚铁环、放风筝、橡皮筋等就是很好的体育校本课程资源。这些活动很有特色,只要稍一加工就可以开发成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校本教材。

2.传统文化活动。在农村学校,传统文化活动较为盛行,大部分以身体活动为主,比如:扭秧歌、舞狮子、腰鼓、民间武术等各种文化活动,通过开发改编,都可以成为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校本教材。在目标统领内容的体育课实践中,教师能更多地运用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因为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课堂上虽然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达到目标,但在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和形成上缺少“主打”运动项目。学生经过十几年体育教育之后,反而感到什么也没有学会。因此地方和学校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和学生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课程实施方案,更新理念,与时俱进,加快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制定。开发校本课程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更多地采用活动形态,为开展活动而提供给教师一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否则,就可能使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甚至可能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状况,一方面进一步加重了学生负担,另一方面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二)人力资源优势。

农村学校有一批年龄轻、思维活、创造力强的体育教师队伍,这支教师队伍及大力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喜欢体育的学生是开发体育与健康课校本教材的最大优势。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存在诸多缺陷,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参与课程设计,体育教师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自身素质,提高事业心和责任感。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往往不注重学习新的教育思想,不了解新课程改革方向和改革成果,因循守旧,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方法,体育课不是统得太死的“老三段”,就是无任务的“放羊式”。现实工作中,部分体育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即使学习别人一点,也是生搬硬套,缺乏求实创新精神,只能使体育工作停留在原有水平上。部分体育老师不愿下力气求取新知,不想改换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我们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才能使体育和健康的课程标准得到更好实践,在教学中才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水平,适应社会对多类型、多规格、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我们相信,在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只要我们坚持在探索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改革中反思,学校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改革将写下更美的篇章。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人的智慧、创造力,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合理利用校园地理位置、建筑特色和民间的体育器材、自制的体育器材等,充分发掘当地的各种民间的体育活动,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本校实际、学生喜欢的校本教材。只要充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就会开发出科学的,有利于很好地开展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的校本教材。

参考文献:

[1]李天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H].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4).

[2]陈虎.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G].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篇2

漫游剪纸长河,了解剪纸文化

剪纸是我国劳动人民千百年来用自己双手表现自己生活的一种艺术品。让小学生了解剪纸的起源与发展,学会欣赏剪纸作品的风格特点,很有必要。

了解剪纸的起源 在讲解剪纸起源时,笔者通过史料记载的剪纸故事“剪桐封弟”引入教学,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让学生们了解到:剪纸源远流长,很难在浩繁的古籍之中找到其起源与发展的详尽介绍,仅能从古代的一些记载中找到只言片语的记载;但是,剪纸是民间艺术,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深为人民群众喜爱;剪纸起源民间,剪纸内容大部分都是寓意吉祥富贵、和谐欢乐,表现喜庆活动,而现代剪纸多用于美好和装饰环境和造型艺术等。

了解剪纸的形式 剪纸在历史上有着民间剪纸、宫廷剪纸和文人剪纸之分。流行于民间的剪纸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充满了市井或乡土的气象,千百年来,剪纸在老百姓中广泛流传,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低年级教学时,笔者主要让学生了解单色剪纸、独立纹样的特点,让他们尝试剪窗花、小动物、对称纹样等比较简单的图案,主要工具是以剪为主;中高年级教学时,则让学生了解染色、套色剪纸,表F形式主要以风景、人物动植物为主,工具则用剪与刻相结合。

了解剪纸的艺术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介绍了几位剪纸名家及其作品,如滕凤谦、张凤琴、王桂英等剪纸工艺代表人物。接着又介绍了南北方作品的特点。南方剪纸风格苍劲古拙、玲珑剔透,其中,广东剪纸主要有佛山剪纸、潮州剪纸和潮阳剪纸等。北方剪纸以山东、陕西等地为代表。风格粗犷朴实,线条粗壮有力或细如发丝。窗花是陕西剪纸形式最多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有蔚县剪纸。安塞剪纸代表人物李秀芳认为,剪纸创作的过程是将身心与自然相融合:甩开条条框框的限制和约束,才能创作出了质朴、唯美的安塞剪纸。

认识剪纸的艺术性,学会欣赏

剪纸能在一张普普通通的纸上靠着一把剪刀或刻刀,镂空剪刻出各种奇巧、丰富多彩的图案和花样,同时又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淳朴的乡土气息和深刻的内涵艺术特点。怎样的一幅剪纸作品才是好的呢?

千剪不断,“线”相连或相断 剪纸通过镂空,达到玲珑剔透的效果。由于镂空,就形成了阳文的剪纸必须线线相连,阴文的剪纸必须线线相断。如果把一部分的线条剪断了,就会使整张剪纸作品支离破碎,形成不了一副完整的画面。这是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造型图案化的造型 剪纸在构图上不同于其他绘画,剪纸很难表现三度或四度空间、场景和形象的层层叠叠,对于物象间的透视和比例关系也往往有所突破。剪纸画面为了主题的需要,经常打破生活的时空关系,把涉及的物象通过造型的夸张变形,把需要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如把太阳、月亮、星星、云彩、飞鸟,跟地面的建筑物、人、动物等同时安排在一个画面上。常见的有“隔空换景”“层层垒高”等艺术形式。

图案高度概括、富有节奏感 剪纸强调作品的单纯和粗犷之美,由于受到工具和材料的局限性,剪纸作品在处理形象时,既要抓住物象的特征,又要做到线条的自然连接。这就要求剪纸作品抓住形象的主要部分,大胆舍弃次要的部分,使主要部分一目了然,形体突出,形象简洁夸张,富有节奏感。

剪纸作品的刀法要准、稳、巧 民间剪纸的许多特点和风格都是由于刀法上的一定技巧而产生的。在剪纸时,下刀和起刀就必须做到沉稳、准确,无论使用哪种线条,都要求规整、流畅。因此,下刀是就改下则下,不能犹豫,在剪刻锯齿时要用巧力,刀法用好就能让作品产生“刀味纸感”的艺术性。

激发学习兴趣,掌握传统剪纸技艺

在剪纸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掌握传统剪纸技艺的前提和动力。剪纸因其所用的工具材料简单,技法易于掌握,表现题材丰富,故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但剪纸易学难精,教师需要遵循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规律,顺应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过程,根据儿童年龄特点进行教学。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本校确定把剪纸作为校本课程。

在内容选择上,考虑到学校地处海边,学生全部是海边长大的孩子,对渔民生活非常熟悉,因此,我们确定以海洋为题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将剪纸教学分为三个教学阶段,制订了一个长远的剪纸教学计划,并根据新课改的精神,确定了每个学习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一方面,营造剪纸特色校园文化。校园的走廊、教学楼、剪纸室、会议室等场所,用学生的剪纸作品布置;每学期举办学生剪纸作品展,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美术比赛,让学生体验剪纸带来的成功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结合剪纸的技巧特点,在教学中坚持由简到繁的原则。开始由临剪比较简单的剪纸造型,进行单色剪纸的练习。比如,低年级剪纸多让学生练习剪、刻直线、弧线,学方连续、各种团花的剪制方法,让学生在剪纸中找到折“叠”乐趣。在中高年级的教学中,让学生学习表现生活中自己熟悉的物品,学生就容易获得学习的兴趣及快乐。人物、花鸟、水果、动物、生活场景、海底世界的生物等,只要能画出来的物像,学生都能剪出来。例如:在教学《鱼》时,笔者鼓励学生先到市场或到电脑里观察各种形状的鱼,然后,根据题材的选择,确定创作表现的手法意象、夸张、添加复合、变形等绘制图形,画出鱼及相关联的水草,标出需要刻去和保留的线条并做好记号,最后剪出作品。每次剪纸作品的完成时刻,就是学生最兴奋最快乐的时刻,学生们在不知不觉间,学会了剪纸的创作方法,成为小小的“剪纸艺术家”。

通过开设剪纸选修课程,开展剪纸教学实践活动,学生们受到了美的熏陶,促进了美感的形成。本校把剪纸艺术纳入美术校本课程教学,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民间剪纸艺术的神奇魅力,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让剪纸艺术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戚金美.小学剪纸教学实践成果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张广文.中小学艺术教育探索[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3.

篇3

[关键词]客户服务 课程改革 课程模式 分析

[作者简介]黄倩(1972-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经济师,研究方向为汽车营销。(广西 南宁 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52-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务作为重要的客户保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服务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并且随着发展逐渐转化为一种重要的营销手段,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服务演化为现在的客户服务。客户服务是指一种以客户为导向的价值观,整合及管理在预先设定的最优成本、服务组合中的客户界面的所有要素。任何能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内容都属于客户服务的范围。

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很多企业都对员工进行客户服务的专门培训,有些高校的某些专业甚至开设了“客户服务”专门课程。专业化、系统地进行“客户服务”课程讲授对于企业发展确实给予了有力推动,随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客户服务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也发展了改变。尽管“客户服务”课程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比较成熟的教学思路,但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而言,课程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课程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学员掌握,对企业发展没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对于“客户服务”课程改革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客户服务”课程的出发点,从学员角度进行了课程模式的分析,给出了一种课程教学的具体模式,对于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帮助。

二、“客户服务”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分析

“客户服务”课程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员能够通过学习直观地掌握客户服务的技巧,并且能够熟练应用。应用性对于课程而言是最重要的,但是,任何应用型的课程都是建立在厚实的基础上的,所以平衡发展对于课程教学和学习是最重要的。

1.教学内容的改革。理论与应用的平衡发展是“客户服务”课程最重要的目标,因此,不能完全忽视一方面的内容。目前在“客户服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实用的培训,而对于理论教授则较少。理论是客户服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技巧基础,理论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转化为一种理念,即传统意义上的客户服务理念。客户服务理念在客户服务过程中非常重要,在长时间的服务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员工的一种下意识的习惯,对于提升整个企业的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较强的客户理念后,对于客户服务能形成固定、有效的模式,能够更好地对客户进行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客户服务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客户服务理念。

2.教学方法的改革。“客户服务”课程由于应用性更强,因此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但是,既然是课程教学就必然有一定的关系。在“客户服务”课程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其他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能还比较有效,但对于“客户服务”课程来说,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违背了应用性的教学理念,不利于课程效果的释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学模式,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手段进行课程教学。例如,对于“客户管理”项目,设计12个学时(课外实训学时未计),要求学生以团队作业(6~7人为一组)的形式完成3个具体任务:在给出某物业客户信息的基础上,4学时设计客户信息统计表并完成客户信息统计;4学时设计客户需求调查问卷并完成客户需求分析;4学时设计满意度调查问卷并进行满意度分析、得出结论。

3.考核方式的改革。对于“客户服务”课程而言,建立有效的考核方式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如何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课程内容,对于课程效果有何种理解,是教师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了解的信息。建立有效的考核方式对于教师课程教学各方面的改变都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反馈能够更好地反映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效果。在最后的考核中,应该考虑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对课程的认识。最有效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学生设计一种客户服务的项目模型,并根据项目的内容给出一定的分析和突发事件处理,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模型效果进行成绩判定。这种做法还可以使教师掌握足够的教学资源,对于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4.课程教材的改革。目前“客户服务”课程中几乎没有一本权威的课程教材,这为教学提供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平台和机会。但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作为教学大纲,使得教学过程无纲可循,因此,出现了很多虚假的培训项目,这些项目对于学员和整个企业的服务提升没有很好的帮助,甚至会出现一些不对的服务模式,影响企业的发展。在“客户服务”课程教学中,没有成形的理论,培训人员或者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及社会中的主要认可情况进行理论讲课,对于学员的帮助较小。还有一些课程教学教材仅仅是单纯的理论,没有紧密联系在实践中,使得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分开,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主流的课程理论并根据学生的主要认识编纂教材,将理论教学进行实践化,使教材与实践案例相结合。

5.课程教学的具体化。在“客户服务”课程教学中,主要的受众群体是在企业员工,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对员工进行一系列的客户服务培训,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课程教学的盲目化。在很多企业中,培训仅仅是为了对员工进行一次教育,而不是真正要求员工提高多少,所以,无论是教材、教学方法、内容都对员工没有什么帮助,盲目性太强。在“客户服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将课程理论或者实践的问题具体化,紧密联系企业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高员工的服务水平,提升整个企业的服务质量。课程教学的具体化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使企业在长时间内形成固定的服务模式,增强企业的认同感,保证企业的长效发展。

三、卓越客户服务人员的教学课程模式

“客户服务”课程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使学员掌握客户服务的技巧,并能够提升服务水平,因此,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以下主要从学员的角度出发,介绍提高客服人员服务水平的教学模式,从五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

1.认识服务――培养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认识服务是客户服务的最基本理念,包含的内容较多。第一,服务包括三个层次:超越期望值服务――客人的忠诚度是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通过价值650亿美金可口可乐公司被轰炸后可在一个月内恢复的案例来讲授,附加值服务,以附加值增值服务所带来的效益案例讲授,另一个就是基本服务的理论讲解;第二,讲授客人满意的三个层面――商品、服务、企业形象,这一部分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讲述;第三,理论联系实际,讲述客人满意服务的五个因素――可靠性(态度),响应性(反应),安全性(专业),移情性(耐心)以及有形性(仪容);第四,测试,优质的客户服务表现――查查你现在的服务水平,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小组研讨:客户为何不满?二是现场模拟:在最短的时间,用最少的资源,花最小的努力,取得最快速、达到最有效的服务水准。

2.服务礼仪――树立企业形象,懂得服务礼仪规范。礼仪规范在客户服务中非常重要,是服务的最直接体现,好的礼仪规范在服务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服务礼仪的讲授:第一,现场仪表、仪态礼仪表现,包括整洁得体的仪表、简单适合的配饰、体现整体感的配色、鞋袜的搭配,通过现场演示对学员进行最直观的教学;第二,仪态礼仪的理论及现场培训,理论包括客服人员的仪态标准及其重要性,通过现场演示对学员在站姿、坐姿、走姿、手势等各方面进行纠正和正确利益培训;第三,接待礼仪的现场讲解,这一部分内容较多,主要以如何恰到好处地表示热情这一案例来进行剖析,包括递接名片的礼仪、正确引见的礼仪、乘车礼仪、引导入座的礼仪、奉茶的礼仪等;第四,电话礼仪方面,通过理论讲解接电话、电话通话以及电话结束时的各种用语礼仪,并且现场进行客服人员电话礼仪自检演示;第五,送礼的规矩,这一部分主要是理论讲解,包括礼物轻重应得当、送礼时间间隔要适宜、了解对方的风俗禁忌三个方面。

3.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是与客户建立信任和关系的关键。沟通对于客户服务是非常重要的,是与客户建立信任关系的关键。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正确地倾听,理论讲解为主,包括为什么要正确倾听以及正确倾听的方法两个方面内容;第二,有效的提问,主要通过理论与现场的实际演示来讲解封闭式提问以及开放式提问两种具体方式;第三,同客户一样的语气说话,主要讲解三个方面内容,语速、音量、音调,并通过现场演示来提醒学员进行客服人员语气自检;第四,主要是对服务用语的讲解,在这个环节中,主要让学员了解服务用语的盲区,不能出现的三种词语“我不”“但是”“因为”;第五,善用肢体语言,通过一个实例到底应不应该退房来演示常用的肢体语言及其具体表现。

4.服务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服务细节对于客户服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正如那句名言“细节决定成败”,在客户服务中,这句至理名言同样适用。第一,服务无小事,通过理论方式让学员明白细节在服务中的重要性;第二,关注每一个细节,通过客户服务规范的一个实例让学员明白为什么要注意细节,怎样注意细节;第三,关注客户的需求,通过理论讲解,让学员明白,为什么要关注,关注什么,怎么关注;第四,为客户提供真诚建议,这一部分非常重要,因为这关系着企业与客户之间的长期合作,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应该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提供建议。

5.服务心态――积极的心态使自己阳光,使身边人倍增信心。服务心态在客户服务中至关重要,它能影响并感染周围人的情绪,因此,积极的服务心态培养对于服务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个环节:第一,积极的心态培养,对学员进行理论讲解,什么是积极心态,如何培养积极心态,针对客户服务人员职业讲解塑造积极心态5个行动:乐观面对困难和逆境,拒绝拖延、立即行动,控制情绪、调整自我,直面挫折和失败以及坚持自我激励;第二,培养空杯心态,这一部分比较重要,主要通过小故事的形式开展,让学员明白和理解什么是空杯心态、如何塑造空杯心态。

四、结语

当然整个模式可能不一定完善,但通过一系列内容的课程讲解,必然会使学员的客户服务水平有一个很大提高。整个课程教学大约需要80个课时,通过理论与实践讲解,可以让学员明白很多客户服务的内容以及技巧,对于整个企业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校本培训是新课改背景下师资培训的一种新形式,它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对教师的现状与潜力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把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满足学校发展需要,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一种学校行为,这是一种灵活而持久、经济有效的在职继续教育形式,它更加关注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发展,更能激发教师参与热情,使教师培训更具活力和效益。

新课程改革以来,实践一再证明,要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培训必须以技能改变训练为基础,进行全面系统的新技能训练。而这种训练的最佳方式就是校本培训。校本培训的最大特点在于研训一体,有效地将培训与教研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研究中达到培训的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近年来,为了探索更加高效的校本培训模式,我们对传统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作了全方位的修正,进一步整合了培训、教学、教研,架构了一个更加符合新课程背景下适合中小学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一体化的校本研训模式——主题教研校本培训模式。

第一步,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开学初,在学校教研室的统一安排与部署下,在分管学科领导的指导与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搜集一线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炼出校本研训的几个基本“主题”。“问题”来源于教学一线,来源于教师实际,学科教研组由此提炼出“主题”,提高了研究的针对性,利于教师接受并主动投入。在分管领导指导下,学科教研组长在认真“提炼主题”的基础上,精心构思,并按照“学习-备课-课例与研讨-总结”的步骤,依次设计出具体的行动方案,流程清楚,要求明确,便于操作,也便于督促检查,为校本教研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深入学习,交流研讨。

在分管领导指导下,教研组长具体负责,在学科校本研训规定时间,组织学科教师深入学习,提出中心问题;再由提前学习的学科教研组长或教学骨干进行引领式解读,并进行交流研讨等,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主动有效建构新理论,学习新方法。

“主题化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是校本研训的基础,保证了校本研训的方向和深度。

第三步,明确任务,达成共识。

确立了研训主题,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承担一个或几个小问题,查找有关资料,教研时进行交流。接下来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学科教师集体将理论主动运用于实践的基础平台,是理性智慧向实践智慧主动转换的基础桥梁。

第四步,课堂实践,印证预设。

教学的过程就是研训主题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思考怎样把自己的设想变为课堂教学的现实,并通过课堂教学对预设进行验证。教师在这个阶段特别要加强材料积累,如典型案例、教学实录等,为总结提供真实有力的论据。“课例观摩与研讨”是校本研训的中心环节,它是理性中的实践,是实践中的思辨。它能促进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实现智慧的高效生成,有利于教学能力的深层次提升。在分管领导指导、参与下,学科教研组长与组员认真总结主题系列研究活动取得的成果,反思存在的不足,有必要再进行学习培训,努力促进学科教师将研究成果化为自觉行动。

第五步,深化研讨,总结反思。

主题研训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改进、逐步提高的过程,一个研训主题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哪些方面达到了预想,取得了哪些成果,还存在哪些问题,要分析得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设计下一阶段的研训主题。

篇5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 培养规格,实现矩阵

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开展教学改革、配置教学资源的纲领性文件,也是进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基本依据。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和重点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的发展趋势, 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强化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优化培养过程,构建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能否实现,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就成为其重要的支撑条件,本文以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面构建了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矩阵分析,并据此探讨了其培养规格实现的课程体系设置。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规格

1、培养目标和模式

在学校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框架是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基础宽厚、特色鲜明、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学校总的框架下,我们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以及社会的需要和本专业自身的办学条件提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用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具有人文素质、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在各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教育和研究机构等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为实现以上专业培养目标,我们在“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培养模式下,具体拟采取“233”模式,即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的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基本规格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分析和解决旅游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3)熟悉我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国内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

(6)掌握创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拥有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

(8)了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了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依据湖北民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三个方的培养规格要求,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对应, 其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模式,整体上设置五大类课程平台和2个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3个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五大类课程平台为: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一)五大类课程平台

1、通识课程平台

依据国家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课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通识课程主要有以下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大学计算机基础、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大学英语、大学体育与健康、民族理论与政策、应用写作。同时,为了保证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识课课程还要求学生必须选满10个学分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类的课程。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

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基本要求所开设的相关课程,主要有线性代数、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经济法学、金融市场学等课程。

3、专业核心课程平台

专业核心课程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专业本身的专业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相关知识和能力的主干课程,主要有旅游学概论、中国旅游地理、饭店管理原理、旅行社管理、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服务管理等课程。

4、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平台主要是基于旅游管理基本技能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学习和掌握了旅游管理的主要基本理论和知识,必须通过实践环节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升的一个教学环节,其课程主要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思政实践等3个方面的实践课程体系所组成,相关的主要实践课程主要有导游业务课程综合实务、饭店管理实务、旅行社管理实务、酒店管理实务、旅游管理“六个一工程”实务等实践课程。

5、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平台

该课程平台主要基于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独立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参加学术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技能拓展、创业实践、读书阅览、等级或执业资格考试等各类活动,最低需取得8个创新学分方可毕业。考核办法详见《湖北民族学院大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实施细则》。每学年由二级学院按教务处要求组织学生申报、登记、公示一次,并报教务处审核备案,据此提高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主要课程模块

主要课程模块主要是基于学生个性化培养和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二设置。依据现有学生的要求和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主要课程模块主要由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和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课程性质分必修和选修。

1、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是在同时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等课程体系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凝练学生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个性模块课程,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未来所从事的实际工作需要选择所要学习的专业方向课程。依据现有教学条件和学生的意愿,限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了旅游企业管理和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体系,其中,旅游企业管理方向开设的课程体系主要有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英语、旅行社操作实务、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旅游礼仪、会展管理、会计学、旅游法规、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文化、客源国概论等课程;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放设置的课程主要有旅游美学、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旅游英语、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旅游图件设计与制作、会计学、生态旅游、旅游法规、旅游摄影、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公共关系、旅游策划、旅游景观设计等课程。

2、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

任选个性化课程模块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而设置,以旅游企业管理方向为例,该方向设置了专业口径拓展性课程模块、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性课程模块、专业理论知识提高性课程模块等3个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的打算可从模块中选择学习需要课程。

三、培养特色及有关措施说明

我们的培养特色定位于:以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具备素质为基本内容,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其个性发展。具体措施为:

1、构建“专业招生、大类培养”下的“233”培养模式

学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期在大类中学习基础课程,一年后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就业方向等因素在同一大类内可申请转专业,重新选择发展方向;学生在修习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三个学期后,可自由选修不同的个性发展方面。

2、开设个性化的培养方向

设置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两个限选的个性模块和专业口径拓展、专业技能与职业发展、专业理论知识提高三个任选的个性模块,以提高学生发展的个性。

3、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通过通识课选修平台、个性发展任选平台、课程实践任选平台,在拓展学生发展领域的同时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加大相关理论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验,强化导游业务、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景区资源规划与开发等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构建选修课程实践项目体系,所有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以上。

5、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以课程实验、补充性实验、创新性实验为主体内容的实验体系,构建科技创新与素质拓展方面的实践创新环节,以及任选的课程实践项目,辅之以导师制的培养体制,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注:

本文为湖北民族学院2012年重点教改项目: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专业校外实践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JY006)研究成果之一。

篇6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依然要遵循职业性原则,从工作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是符合职业性原则的。

【关键词】校本课程效能化明晰化

职业教育,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要跟着就业市场走,市场需要什么人,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人,这就是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灵活性。制约这个特点发展的因素是课程。部颁、省颁计划、大纲、教材往往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灵活性的特点。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课程尤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业市场的需求。所以,职业教育要大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使之体现职教之特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

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做到对国家民族负责,对学生的终身负责,对社会、家长负责,每一所学校都必须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地区、学校、师生的差异,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以创新为先导,以名校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质就是要以课程改革,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载体,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促进职校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计算机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明确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须明确开发的理念。这里的理念指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宗旨与教育目标。教育哲学体现了教育的时代精神,是在时代背景中对教育总的认识和看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等都是新时期的教育哲学,它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向。教育宗旨是在教育哲学指导下学校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确立的总的发展方向。教育目标是教育哲学与教育宗旨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如在我校上述办学理念的宗旨下,确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方向。

2.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应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需求、社区需求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属于教育的内部需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是外部需求,是教育的外部功能。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丰富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发。其次,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分析,考察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期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本地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校本课程。需求分析可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人才市场分析法、地区经济发展报告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环境调查等。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产品、市场变化大,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设计要有前瞻性,学的课程落后,毕业后更落后,势必造成“就业难、招生难”、“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想教”的恶性循环。

3.资源评估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这里的资源指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是以学校的教材和资料为核心,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源头活水和信息支持。评估要求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贮存丰富化、信息价值效能化,整个信息资源要处于不断的交流和更新中,形成动态的信息资源库。能力资源是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素养、开拓意识、创新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现实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潜在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课程更新,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目标。计算机课程中有理论很深的,也有应用性很强的,如何平衡这两者,使学生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经过学生能力评估,以指导课程编制。物质资源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可提供的场地、设施、设备与经费支持,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基础。

4.优势评价

为了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效地提高课程开发质量,还需进行优势评价。学校优势包括管理优势、教师优势和学生优势。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离开了管理很难达到目的。管理优势体现在学校管理理念的明晰化、管理风格的成熟化、管理手段的多样化、管理结构的系统化。对学校管理的评价先应由师生提供反馈意见,学校领导进行初评,后由学校管理专家进行终评,目的是分析学校管理优势与不足,以期通过学校加强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突出管理优势。教师优势表现为教师的专长、课程开发的技能、技巧。根据教师的专长,可决定他们进行何种课程的开发;根据其开发的技能技巧,可决定他们适合哪些层次和环节的课程开发。学生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学校学生已形成的群体优势能力;二是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选择能力和课程反馈能力,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和被动的接收者。当学校明了自己的优势后,就可以扬长避短,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ISBN】7544405265

篇7

【关键词】初中 德育课程 校本课程 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9-01

1.前言

德育校本课程是新型课程管理模式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是在国家和地方的支持下,以学生需求的正确评估作为基础,通过学校和有关部门德育资源的整合,将教师与学生作为主体,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措施,制定出德育教材或者活动。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虽然面对重重困难,但是经过不断的调整,一定会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2.影响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

2.1观念的影响

据调查,由于传统德育课程开发观念的影响,导致一些学校的教师和教育行政工作者认为初中德育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专家的工作范畴,其参与到课程的开发中会影响教学工作,增加自身负担。

从笔者查阅的资料上看,一些较为著名的期刊杂志如《思想理论研究》、《上海教育》等反应了一部分上海某些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但是没能达到理想状态,缺乏全面、综合的研究,也没能使有关部门重视。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较为落后,处于起步阶段。

2.2师资队伍的影响

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初中教师需要在课程中扮演探索者、参与者、引导者等积极的角色,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一定的探索实践能力。但是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不能满足这个要求。由于德育校本课程的决策权在于学校,使得很多教师不能及时适应。

2.3教育部缺乏指导性政策

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部门,如中央、地方与学校之间的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缺乏科学、权威的课程认证制度去监督德育校本课程质量。从政府的角度上分析,政府将课程决策权交给学校后,对其管理多于服务,教师的专业判断被政府的行政命令所阻碍。作为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一个重要角色,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力或者对自身权力范围不明确。

2.4课程实施状态不理想

德育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一般表现形式为活动课、选修课。但是相比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德育校本课程大多没有纳入考试范围,导致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这些课程的重视度不高。我国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制度,因此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被高度重视,其被起到一个装饰的目的。正是因为内部缺乏自觉和自律,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质量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3.初中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对策与案例分析

3.1德育校本课程开发原则

(1)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间的差异性,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策略,综合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使其各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2)运用自身专业技能,依据形势发展变化,灵活的对学生发展特点进行教学内容的删减。

(3)考虑全局,从实际出发,开发选修和必修德育课程、综合与分科德育课程、隐性和显性德育课程等,根据课程特点进行协调。

(4)结合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同发展状况因教施才。一些发达地区网络发展迅速,要注重对中学生网络道德建设课程的开发。一些偏僻乡村地区发展较为落后,就根据当地情况开发学生艰苦奋斗的校本课程。

(5)教师在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应当注意连续性、渐进性,从底层次开始施教。逐渐向更高水平的方式和内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3.2初中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笔者认为,在各种各样的初中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模式中,德育课程创编和德育课程整合模式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

3.2.1德育课程创编模式

德育课程创编模式是根据学生自身德育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教育而进行的课程选择、设计以及评价。

案例:初三年级德育课程设计

(1)课程目标

初三是一个学业上的转折点,关系到初中毕业以后的选择去向。这时应该调整学生的应考心态,帮助其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不轻言放弃,并且协助其做好适合的人生规划。

(2)课程内容

1)正确看待“成功”。学生和家长都期待成功。由于多方面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学生对成功的看法有所不同。在学生选择下一个阶段的去向时,应该看得更远,扩宽思路,走好这步关键的路,才能提高将来成功的概率。

2)学会面对压力。面对紧张的中考,学生会面临社会、家庭和自身等多方面的压力。教师要教学生怎样面对压力,在不放松学习的情况下适当调整心态。

3)回望和感悟。教会学生回望初一、初二时走过的路,总结优势和劣势,发挥优势,改正自身的不足。感悟自身在母校所度过的日子,让这几年的时光在一生中难忘。

(3)课程方法

通过情感活动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其在初中三年学到的不仅是知识,也收获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4)课程安排

1)规划人生。根据初一写的人生规划进行对比,端正态度,及时调整;制作“我的未来”手工作品,体现自己的希望;举行梦想主题班会,交流梦想。

2)调整心态。教师授予学生一些减压小窍门,疏导心态;举办专题讲座。

3)告别母校。让学生在此感悟在学校的点点滴滴,感受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苦与乐,观看回顾视频,拍照留念,为母校赠言等。

(5)课程时间

时间为一学年,从初三上学期开始实行。

3.2.2德育课程整合模式

德育课程整合是在越过不同的知识体系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所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德育课程整合有三种模式。第一,将德育课程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将德育课程的功能用于其它学科上,如语文科目上讲解社会形象良好、起带头作用的人物的道德作用,历史课上讲解伟人的良好道德行为等;第二,通过活动课程的形式进行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第三,将德育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互联网进行德育教学。

4.结语

德育校本课程是一项新生活动,其深入分析学生的特点以及需要,通过德育教师引导学生开发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改的必然趋势。初中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了教学效率,为创建有特色的学校和学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要利用自身优势和当地德育资源,开发更有效、有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为中学生的道德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04(03).

[2]卢少军,朱跃民.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3]罗安佳.民办中学德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1(04).

篇8

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及分析

1.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对象覆盖辽宁省沈阳、大连、锦州和本溪四地的29所学校。其中,高中10所(示范高中4所,普通高中6所),初中19所。我们先后与教育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和教师共89人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校本课程开发总体状况,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实施机制,目前开发了哪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哪些等;随机抽取162名学生进行问卷问答,内容涉及课程的类型、上课方式、个人的收获以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态度、认识;对5所学校的校本课程授课场景进行了全程非参与式观察,其中高中两所,初中3所。

2.结果及分析

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总体处于积极实验和探索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一,多数学校领导对校本课程开发持积极态度。在29所学校中,有24所学校有相关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11所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室,19所学校制定了相应倾斜政策激励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第二,教师与学生对校本课程有较好的评价。67%的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持赞同态度,他们认为开设校本课程给予教师很大的自,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喜好选择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方式。77%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或基本胜任校本课程开发,只有23%教师认为自己无法承担校本课程的开发任务。77%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校本课程,17%的学生表示说不清,6%的学生表示不喜欢。现场观察发现,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活动中。第三,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该项调查是在大连市初中进行的,结果显示:学习校本课程超过4门以上的学生,其实践能力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没有学过校本课程的学生(T=3.61,P

校本课程开发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校本课程开发机制不健全,缺少必要的指导和培训。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己开发,但作为新生事物,仍然需要一定的指导和必要的扶持。调查中我们发现,各级教育部门对校本课程的扶持和指导严重不足:多数教育部门没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予以必要的规范化管理、指导和评价,校本课程管理边缘化;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师岗前培训及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中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培训内容几乎没有;缺乏为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搭建的展示、交流经验的平台,学校、教师各行其是,有些学校的特色课程,因没有交流平台,随着教师退休或调离而面临消失的窘境。

第二,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统筹性、连贯性。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但自行开发并不等于随意开发。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地位模糊,没有纳入正常的课程体系进行统一规划管理,课程开发缺乏目的性、系统性、连续性。78.7%的被调查学校没有制订相关的计划书、课程开发方案,不能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统一规划、按需设课。87%的被调查学校表示安排哪位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是依据自愿原则,谁有时间、有能力就安排谁开发,一般是在开学后进行。教师对本校校本课程的计划也不十分清楚,如在回答“贵校什么时间开设校本课程,谁来开发校本课程”时,有79.2%的教师不能给出明确答复,23%的教师表示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什么时间需要开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表一年一个样,今年上的课明年就消失了,或因为教师有事课程进行一半就停课的事时有发生。我们走访的学校中,有两所学校开学一个多月了,校本课程仍然没有落实,原因是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工作调动离开学校,新计划还没有制订。

第三,校本课程开发投入资金严重不足。

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经验性特性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

从调查结果看,29所被调查学校对校本开发投入十分有限。其中,3所初中、1所高中对校本课程几乎没有投入,分别占调查学校的15.8%和10%。仅有2所初中、3所高中每学期对校本课程的投入超过3000元。高中、初中的平均投入分别是1870元和960元,高中要高于初中。从资金使用情况看,各校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编教材用,而很少用于教师培训、活动室建设、活动材料的购置。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校本课程的开发质量和水平。很多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低成本的或无需成本的,如微型小说鉴赏、《论语》品析、英文歌曲赏析等校本课程在初中已达37%,高中高达46%;一些校本课程如无土栽培、营养与健康、家乡的历史与发展等,教师只能因陋就简,靠看录像完成教学。57%的教师表示开设什么类型的校本课程主要取决于资金和场地。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结构失衡。

校本课程具有三大特征:经验性、统整性、实践性。从调查看,29所学校一学年的校本课程开发总数已达193门,删去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不同内容课程达88门,其中,高中21门,初中67门。调查表明:88门课程特征维度取向比例中,经验性、统整性和实践性取向比例均偏低,初中分别是29.2%、51%和43%,高中分别为14%、30.9%和12%。(本调查是请有关课程专家、中学教研员和相关校本课程负责人共37人对88门课程三个维度取向比例打分统计获得的平均数。)三项特征比例达60%以上的校本课程,初中为41%、63.3%和43%,高中仅为17%、44.6%和14.9%。高中三项维度特征比例明显低于初中,数、理、化、生的奥赛课程是典型的学科性、分化性和知识性课程,而这类校本课程在高中开设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尤其是在重点高中。在对学生选课问卷“你最喜欢哪门校本课程”的调查中,初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前三位依次为面雕、初级轮滑教学、糕点制作;高中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前三位是课本剧制作表演、纸雕和健美操。这些课程实践性、经验性和整合性均达80%以上。而现有的课程中,高中仅有约9.8%、初中约39.1%能达到这一要求。

关于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学校自身的工作,更需要政府、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1.构建区域性统筹协调的校本开发保障机制

校本课程开发系统的良好运作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参与。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是典型的垂直式等级管理,建立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统筹协调的校本开发保障机制是开展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条件,它将对区域整体推进校本课程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保障机制包括:建立领导组织体系,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提供经费和物质保障,制订相关政策,给予校本课程一定的专项投入和资金倾斜;提供服务、指导和培训服务,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和试验提供交流平台和一定的课例,聘请有关专家、资深教师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咨询,定期开展教师业务培训;实施检测评价,评价对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不仅具有监督职能,更重要的是具有诊断、改进及激励功能。教育管理部门应把校本课程开发及三级课程的计划和实施作为评价学校的重要指标。校本课程开发的系统评估应包括:保障机制评估,需求评估,内容评估,效果评估。每一个评价指标可以再分成若干次级指标,如效果评估可以再分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包括教师、学生对校本课程效果的认识、态度,客观包括学生表现和课程成果。

2.建立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运行机制

学校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单位。学习开发校本课程应遵循一定的运行程序和功能规定。我们研究认为,校本课程开发运行机制应包括组织建设、现状分析、课程结构的配置、开发与评价四部分。

(1)建立高效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组织结构

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学校的组织结构和互动方式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学校应成立课程开发研究机构,为本校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课程开发研究机构要探讨课程开发工作程序,为校本课程开发创造必要的基本条件,提供基本的业务支持和课程开发指导。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所体现和包含的权力分配与控制是不同的。在分科课程中,知识的安排将通过一系列完全分割的科目等级而得到系统的组织和分配,从而形成一种非常明显的垂直性的等级结构,其有效的管理系统是垂直式的“集权式统治”。而在校本课程中,不同知识之间的边界是比较模糊的,且强调的是知识的整合,所以教师的交往将更多的是水平性的,权力的分配和调控也应是水平性的。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机构成员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既有学校管理人员,也有业务骨干,同时,组成人员不应是单一学科背景,而应是多学科的。这样既利于校本课程多元化、综合化的开发,也利于校本课程更加有效的管理。

(2)进行学校现状评估分析

现状分析的目的是要弄清学校发展方向、特点,具备的条件和限制,如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目标,教师的数量、知识经验和能力,学校所能提供的材料和设备及其相应的资金情况,课程计划的弹性空间,学校的发展规划、特点,学生的素质和已有经验等。学校现状分析是十分复杂的工作,我们可以采用SWOT分析法(所谓SWOT分析,即态势分析,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它是由哈佛商学院的KennethR.Andrews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目前已广泛应用到管理、经济、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系统认识学校课程开发的内外部条件,便于把握机遇,发挥学校优势,避免障碍,从而制订科学的课程开发计划、方案及对策。在此,我们提供依据SWOT方法的校本课程现状分析框架(见表)。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其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使校本课程开发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

(3)构建课程开发合理结构,实现学生教育收益的最大化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拓展、延伸,以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国家课程的延伸指的是什么呢?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系统性知识、理论性知识的延伸,即延伸的是国家课程未能涉及的或涉及不深的知识。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一些学校开发了学科“延深”课和学科奥赛课。另一种理解是从课程目标角度看拓展,校本课程是对国家现有课程内容实践性、情感性体现不足的弥补,即重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满足学生的特长发展需求。我们认为后一种观点体现了国家设立校本课程的应有之意,反映了校本课程的三大特性:经验性、统整性、实践性。

校本课程按其性质可从三个维度划分:“学科――经验”“分化――统整”“理论――实践”。三个维度有两个极向,一个极向是学科、分化和理论;另一极向是经验、统整和实践。经验性是指课程设计以学生生活经验、生活背景为中心,课程内容组织是以学生的经验性问题组成的,遵循的是问题逻辑而不是学科体系的知识逻辑。统整性是指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课题从多种学科收集组织的,学科边界模糊。实践性是强调课程形态不是以知识讲授而是以实践活动为基本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性是校本课程最本质的特征。校本课程开发应具有合理的结构,即不同维度、不同极向的校本课程应在彼此的数量与课时比例合理组合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此基础上,来确定校本资源的领域科目、课程材料、组织形式以及编制课程方案。从校本课程定位和学生发展需求出发,经验、统整、实践类取向课程应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占有很大比例,这应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否则,校本课程开发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4)校本课程的开发、自检与自评

篇9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校本课程开发 策略研究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现有资源,自主研发的课程,是与国家课程互为补充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开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视野的开阔。

一、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教师结合现有的资源,根据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者重点的知识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实验,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就是说,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因此,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2.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国家课程是面向大众学生的,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校本课程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1.趋于生活化。化学校本课程的研发接近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更接近当地的生活,我们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时,应该将化学课程生活化、实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趋于开放性。我们自己开发的校本课程虽然没有国家课程系统和完整,但是它拥有自己的开放性和随意性,正是这两个特点才能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才能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

3.趋于个性化。研发化学校本课程,其出发点和立足点应该是学生的个性发展。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建立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的研发,它是对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同时,化学校本课程还应该体现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1.校际之间的合作开发模式。这种开发模式就是学校和学校之间进行合作,利用资源互补,共同开发。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整合两所学校的优势资源,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既然是两所学校共同开发,那这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就应该比较接近,区域跨度较小。

2.专家和学校合作开发模式。一方面,专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学校为这些理论提供了实践条件,是重要的实践基地。而课程开发也是理论和开发实践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过程,这种开发模式有利于提升校本课程的整体水平。

3.领导和教师合作开发模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领导熟知学校的教学理念,熟知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对学习从宏观上有个整体把握;教师则对学生非常熟悉和了解,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这两种力量有效结合,就会发挥出“1+1>2”的成效。

四、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对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进行整合。课程整合是课程开发的一个趋势,从纵向上,它要求各个年级之间合作,避免各个年级的课程有重合,并且要做好化学校本课程在各个年级的衔接。从横向上,它要求各个学校之间进行合作,避免与国家课程的重合,并且做好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衔接。通过对校内与校外资源的整合,共同完成对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2.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在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可以与教研活动相结合,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讨论形成课程开发的路径和方法。

3.以课题为依托的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更着重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鉴于此,我们应该以研究课题为依托,通过建立课题,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最终形成化学校本课程。这与国家课程的章节不同,国家课程重视的是知识点,而这种方式形成的校本课程重视的系统性,在学生头脑中会建立化学学科的整体观念。这种以课题为依托形成的化学校本课程就需要与教研相结合,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共同探讨,确保每个课题的有效性。

3.不断完善,确保达到预期效果。化学校本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完善和充实。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校本课程的使用情况,根据反馈的情况总结出优缺点,在教研活动中进行研讨,并及时更正,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初中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犹如两翼,一个强调的是学生的个性,一个关注的是学生的共性,只有两翼共同发展,才能飞得更高。由此可见,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课程的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积极开发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邓纯仁.校本课程开发的若干矛盾及其对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2]金红.国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篇10

一、积极探索、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首先,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学校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就要看是否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学校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想办出什么样的特色,直接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为此,需要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我们把我校的办学理念定位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快乐求知,幸福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引领每一个学生成为乐学、善学、不断进取、成长本领的人,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把学习内化为每个学生生命生活的必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我校要求所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都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而进行,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其次,立足学生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爱好与兴趣、需要与追求,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种差别性的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其设计或提供个性化菜单,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再次,整合学校及社区的教育教学资源,立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利用我县特殊的人文历史资源、山川自然资源、社会风情资源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选择开发了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爱我家乡》,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的责任感;为弥补学生因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而造成的民族文化缺失的实际,我们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览胜》、《经典诵读》课程等。学科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拓展和调节,而且对于重新构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积极探索、研究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在全面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生需求、场地设施等课程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选课报名的情况,我们把全校学生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了七大类型34个校本课程项目教学班,每周星期三下午同时安排所有校本选修课,全校学生全员参与“走班式”教学的模式。

此种运行模式既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关照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校本课程由于师资不足、班额有限,以及场地设施等的限制,且与学生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实施效果不尽人意。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及时调整校本课程设置方案,提升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也使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转贴于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促进校本课程持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研发机制和为研发工作保驾护航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可持续性。

首先,我们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负责统筹规划学校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课程的总体方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培训,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等,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长效机制。

其次,组织由教师为主体,课程专家指导、家长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各自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论证、申报、开发与实施工作;提供课程目标、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纲要等;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负责课程教学和过程管理;建立本课程的学生档案,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并对本课程进行反思、总结、宣传和推广工作等。

第三,建立了以课程专家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审议小组,制定《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和《校本课程管理评价制度》,审议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分析、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内容、评价方案及课程实施过程与方法的可行性,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参与课程评优,提出课程改进意见等,确保校本课程健康持续地发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