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港概念范文
时间:2024-04-18 15:5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由贸易港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上证指数上周末收于2394.98点,本周末收于2344.52点,下跌2.11%;股市动态30指数上周末报收771.41点,本周末收于760.14点,下跌1.46%;其中股票组合下跌1.87%。
股市动态30指数自2008年1月1日设立以来,下跌23.99%,同期上证指数下跌55.44%。本周股市动态30指数、股票组合均跑赢大盘。
希腊组织联合政府失败令它退出欧元区的风险攀升,希腊人担心该国脱离欧元区后采用的新货币会没人要,纷纷到银行去提领存款,银行开始出现挤兑现象,市场担心希腊退出欧元区可能类似雷曼兄弟倒闭一样推倒金融市场的多米诺骨牌,全球主要指数纷纷大幅调整。全周中小板指数下跌2.39%,创业板指数下跌2.06%,小盘股表现同步于大盘股指数。
中国平安公告四家战略投资者将受让新豪时、景傲实业和江南实业三家公司代持的平安员工股,此次减持可套现约167亿元。新豪时、景傲及江南实业分别持有4.03%、3.46%及1.76%的中国平安A股,是集团第五、第六及第九大股东。本次减持后,三家公司合共持有中国平安A股减少至3.44%,剩余可供减持市值仍超130亿元。
农产品公告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获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因公司2011年度利润分配及公积金转增股本方案已实施完毕,本次发行底价调整为5.46元/股,发行数量调整为不超过45787.55万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5亿元,将向天津海吉星农产品物流有限公司增加投资、用于天津翰吉斯国际农产品物流园项目,以及向广西海吉星农产品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增加投资、用于广西海吉星农产品国际物流中心项目,及偿还银行贷款。
二、股市动态30指数
武汉健民10派4元,增加现金360,000元,经过上述调整现金变为171,958,480元。
三、最新评论
本周中日韩自由贸易股成为市场新的热点,取代了前期的金融改革概念股。青岛、大连、连云港等地的港口股纷纷涨停,龙头股新华锦收获四个涨停板,连云港收获三个涨停板,大连港、大连国际、时代万恒均录得两个涨停板,整个板块集体启动充分地调动了市场的人气。前期的金融改革概念股则纷纷回落,18日金山开发、金丰投资、香溢融通跌停,浙江东日、浙江东方跌幅超过8%。
5月13日,中日韩三边投资协定在北京签署,拉开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开始炒作的序幕。中国、日本、韩国同意年内启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这意味着,自2002年开始提出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设想,经过10年左右的时机终于将要进入正式启动阶段。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三国不同程度的发展,建立中日韩自贸区的各项条件已经成熟。
据统计,截至2010年,中日韩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3%,GDP占全世界19.6%,出口占18.5%,进口占16.3%,外汇储备占47.5%,虽然经济规模巨大,但中日韩三国区内贸易金额2009年仅为贸易总额的22.3%,相互投资仅占投资总量的约6%。中日韩贸易额从1999年的1300多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6900多亿美元,中国连续多年成为日本、韩国最大贸易伙伴。
篇2
保税区是在我国对外开放大背景下创造出来的自由贸易区的一种特有称谓。在概念与功能层次上,它参照了自由贸易区理论范畴进行了最初的制度设计,而在运营过程中,它的管理体制仍然保留了计划经济的色彩。自1990年上海海外高桥税区成立至1996年,我国共成立了15个保税区。在其设立之初,保税区就有 “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三大功能定位。
一、我国保税区三大功能的演化
第一,国际贸易功能的相对弱化。
2006年以来,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保税区在进出口经营权、配额与内外销比例、关税、出口退税以及金融和财政方面的优势逐步减弱或丧失。
但由于关税仍然存在,保税优势没有完全消失,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在受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10月之前,我国国际贸易总量一直保持二位数的高速增长,在危机后的2009年11又开始大幅回升,全国总体高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为保税区带来更多的贸易机会。所以,保税区的国际贸易功能在近年来表现为相对弱化,但仍具有存在的价值。
第二,出口加工功能受到限制。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成立了一批出口加工区,实施了同保税区近乎同等优惠的政策,并在数量、规模及发展势头上都超过了保税区。在2000年4月至2005年10月间,全国共批准设立57个出口加工区,通过验收并封关运作的有37个。2009年,海关在全国出口加工区全面拓展保税物流功能。
作为保税区的一项基本功能,保税区在出口加工上还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但由于土地规模、生产成本、产业集聚等方面的限制,出口加工已不太可能继续担当保税区的主导功能。
第三,保税仓储功能重点转移。
在直接进出口方面,随着关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逐步解除,大批进出口货物可直接入境而无需暂存于保税仓库,因而保税功能将被削弱。但是在转口贸易上,保税区与境外地区之间便捷的通关服务及相对周边地区(如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等)较低的仓储成本,使得大量暂不缴纳关税的进出口货物将进入保税区进行仓储、展示与分拨。
我国保税区在转口贸易上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据统计,香港、高雄港及新加坡的国际中转业务分别占其总业务量的40%、70%和70%左右,而我国港口国际中转业务比例很低,但近期发展较快。
二、我国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的优势和机遇
第一,区位及基础设施优势。
我国大多保税区位于沿海港口、内陆口岸或内河港区附近,以发达的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为依托,其经济及产业腹地辽阔,有巨大的物流市场需求。通过前期的规划和建设,多数保税区在道路、交通、水电、通信及相关配套等方面都较为完善,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优势。
保税区设在港口或口岸城市附近,而港口或口岸作为重要的物流枢纽和节点,是国际贸易货物及国际经济信息的集散中心,港口物流的通道作用与保税区的保税仓储相结合,对于保税区拓展国际物流功能而言,是一种独占的特殊资源优势。
第二,政策先发及后续优势。
保税区在关税、税收、金融、外汇、业务及运作等方面较早就采取了许多与自由贸易区相近的优惠政策,随着这些优惠政策在国内其他出口加工区、经济特区及沿海开放地区的渗透,保税区在这方面依然保持较为明显的优势。这种政策的持续优势为保税区发展成为区域性的物流中心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障。
有利于保税区国际物流功能发展的政策主要有:国外货物在保税区与境外自由进出;在区内储存的货物品种和仓储时间不受限制;货物可以在保税区进行分级、包装、挑选、分装、改装、刷贴商标或标志等商业性加工;境外企业的货物可委托给保税区企业在区内储存并由其进口销售;对来保税区投资经营的国际物流企业,国家也给予税收、外汇等方面一定的优惠政策。
第三,功能及业务结构优势。
保税区传统“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等功能的开展及相关功能结构的调整,促成了保税区相关国际物流业务的发展。近年来,很多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及业务结构发生了的较大的变化,一些保税区开始向“区港联动”或“自由贸易区”的方向发展,这些变化和发展同样促进了保税区国际物流业务的发展。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及其变化和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之间的互动作用较为明显。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大批跨国公司利用国内的资源及要素优势,在国内投资建厂,实行全球化的采购及分销策略,在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大量国外商品打入中国市场,近年来中国进出口总额及国际物流业务猛增。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及企业的全球化运作对国际物流的规模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我国保税区全面发展国际物流业务带来了新的机遇。
三、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保税区内部物流业务需求较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保税区内国际物流业务的开展是围绕其传统保税业务而展开的,因而物流业务总量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这种现象在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功能与结构的转化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随着保税区的保税功能、流通加工功能、贸易功能等传统功能的相对减弱,相对狭小的区内物流需求难以满足保税区国际物流向外拓展的要求。
第二,保税区内国际物流服务业技术规模及服务水平有限。
保税区内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其服务水平有限,区内物流设施条件仍不能满足国际物流发展的需要。由于区内有效物流需求有限,难以吸引更多的物流企业入驻保税区,从而难以形成保税区国际物流服务行业的集聚,保税区内物流运作相对独立,区内局部国际物流运作系统与区外腹地的规模化物流服务网络没有有效对接,保税区国际物流转型所需的综合物流运作系统及完善物流管理信息平台没有成功构建和互动运作。
第三,区港分离,国际物流运作不畅。
保税区发展国际物流功能显然离不开港口及相关口岸的支持与协作。长期以来,我国保税区虽然大多都临港(口岸)而设,但一般与之相对分离,实行封闭运作,与港区作业没有形成有效联动,造成物流不畅。保税区内进出口物流需经过港口和保税区的两道海关检验手续,无形中给大量国际贸易及物流企业增加了诸多不便,这使保税区的转口贸易受到削弱,使保税区难以利用其保税优势,开展多国、多地区拼箱中转等国际物流业务。
第四,保税区立法及海关监管模式的滞后。
目前在规范保税区国际物流业务管理及运作上,主要还是由一些部门规章、地方政策及法规在调整,缺少国家层面的统一规范立法,不断更新的政策法规往往不够透明,一些过时的法规没有及时得到清理,存在散乱的现象。在保税区的监管制度上存在管理职能交叉及混杂,保税区海关既要监管保税货物,又要对区外货物以非保税方式入区等非保税业务进行监管,同时监管到区内的每个企业、每票货物的每个流向,另外还要对区内储存货物内销征税。造成保税区与境外之间货物进出的“二次报关”现象,影响通关效率,增加企业物流成本。
四、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发展转型战略措施
第一,加强国家层面立法,统一保税区国际物流管理。
国家可以从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层面进行统一立法,来规范保税区国际物流管理。通过立法对自由贸易区的性质、地位、功能进行界定,使我国保税区国际物流管理纳入自由贸易区管理的法治轨道。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及WTO 的基本原则,做到新法的可操作性及国际协调性。另外,国务院应当设立一个全国自由贸易区的管理机构,对现有保税区及其国际物流业务进行统一管理。
第二,构建通关监管新框架,适应国际物流发展新需要。
海关应当从国际贸易及物流企业的便利化通关要求出发,制定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海关监管新模式,对进出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运输车辆、个人携带物品及隔离设施等制定相关的监管措施。对于一般货物,除禁止进出境及国家另有规定的以外,允许货物在自由贸易区与境外之间自由进出,免征关税及进出口环节税,免领进出口许可证,实行海关登记备案制。从非自由贸易区运往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视同出口,企业可按规定手续及有效凭证办理出口退税。从自由贸易区运往非自由贸易区的货物视同进口,按货物的出区状态征收进口关税及代征税。在自由贸易区国际物流监管方面,形成入区核对、出区查验的监管方式,允许区内货物在不同企业、仓库之间自由流转,允许区外注册企业入驻,允许凭与区内仓储物流企业的相关协议办理货物入区及出境手续。
第三,落实及推广相关优惠政策,促进保税区国际物流行业集群。
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完善和落实转型后的自由贸易区优惠政策,在国际物流方面,可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国际贸易及物流企业,形成集群优势。在物流行业主体方面,取消过多的资格限制,实行市场准入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吸引更多国际跨国物流企业和相关企业进驻保税区,推动区内国际物流的繁荣及相关服务业务的开展。在税收方面,给予自由贸易区物流企业以减免税的政策优惠,培育物流产业的发展。在外汇管理及金融服务方面,可在自由贸易区进行离岸金融、货币兑换及结算等相关方面的配套试点,适度放宽区内的外汇管制,允许区内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的自由兑换等。
第四,实现“区港合一”,向自由贸易区的方向发展。
篇3
史上最炙热的改革计划尘埃落定。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9月29日正式启动运作,此前两天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才刚刚公布方案承诺在区内放松服务业和金融业限制,使之成为经济增长放缓时期推进改革的“试验田”。上海和中央政府主要改革支持者主张成立的上海自贸试验区被视为中国在向更多竞争者和民营资本开放国内经济重要领域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
自7月中国政府批准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之后,这块相当于上海市面积1/226的区域就被赋予了极为特殊的期待。股市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外高桥等自贸区概念股连续跳空涨停飙升,并创造自中国股市创立以来的股价新高。外界称自贸区的意义甚至超越了1979年中国首个改革试验田深圳特区。
“开放最后留下的不是一片楼、一座城,而是一种体制的力量。”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王新奎告诉《环球企业家》。在他看来,28平方公里的综合保税区上孕育的新一轮开放,不仅能为其他沿海省份的转型提供经验,在国有企业改革、审批制度改革、投资制度改革等方面,都会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推动。
但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也潜藏着风险。允许跨境资本更自由的流动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并将上海塑造成国际金融中心的手段。但随着国内经济放缓,加之外界对国内银行系统的担忧加剧,一旦打开资本自由流动的闸门,可能招致资金外逃。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金融研究所所长任新建对《环球企业家》表示,风险将会体现在诸如资本账户开放、利率市场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人民币跨境流动、外汇管理、服务业扩大开放、审批权限放开等方面。他说,“金融缺乏明确的物理边界,因此金融创新更需要观察主体控制风险的能力,作为新生事物,在初期的开放程度可能会比较有限。”
澳新银行环球市场部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刚告诉《环球企业家》:“对于上海自贸区来说,最大的挑战仍然来自于对资本的管控。”他表示,如何在开放和风险管理之间取得一个平衡,仍然是上海自贸区未来面临的最大问题。从其他地区的经验来看,跨境套利将导致资本管制失效。香港的CNH市场可以被作为一个典型案例。贸易渠道也经常被用作在岸和离岸市场的套利活动。除非上海自贸区能够“辨别”这些套利资金,否则这样的套利活动将无助于实体经济。事实上,这样的套利活动可能对整体金融系统的稳定产生威胁。
由此,引发的自贸区对香港的影响更是不绝于耳。从市场流传的投资、贸易、金融、行政四方面政策来看,一个普遍猜测是,自贸区是否意在塑造另一个香港?上周,亚洲首富李嘉诚也加入到这场讨论中。他说,上海自贸区对香港来说是一个重大威胁,他担心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将被上海夺去。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利刚称,上海自贸区将更多服务于国内投资者,而香港面向国际投资者。他判断自贸区对香港的短期影响不大,中长期可能会有一定影响,主要是上海自贸区对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分流。相对于区域竞争,自贸区建设更重要的使命是推动国内经济改革加速。他强调:“如果上海自贸区变成一个香港,对全国经济影响不是很大的话,意义就不是那么正面了。”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是全球贸易竞争格局的改变。东方证券首席策略师邵宇向《环球企业家》表示,目前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力图通过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议)和PSA(诸(多)边服务业协议)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规则,来取代WTO。
篇4
关键词: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上海自贸区;比较
一、概念比较
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综合保税区进行管理,执行特殊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等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自由贸易区通常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独立的监管、 自由地进出、发达的离岸金融和高效的物流是自贸区的主要特征。
二、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与上海自贸区主要差异比较
(一)概况比较。上海自贸区,全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Shanghai Pilot FreeTrade Zone),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在上海浦东新区挂牌成立,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集进出口贸易,保税仓储,转口,离岸贸易,混合加工为一体的复合多功能型的自由贸易区。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千米,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目前,上海综保区的经济快速增长,据海关初步统计,2014年1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进出口总值
595.6亿元,环比增长2.4%。其中出口150.5亿元,环比增长
5.2%;进口445.1亿元,环比增长1.5%。
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简称新郑综保区,
2010年10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2011年11月4日正式运行。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是围绕着郑州新郑国际机场逐渐发展起来的区域,位于郑州市的东南部,距郑州中心城区20公里。三个区域的总面积达138平方公里,是郑州都市区“六城十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之一,也是河南省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其空间发展规划为:一体两翼、两纵三横、一脉两心。
2013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08.9亿元,同比增长
158.6%其中进出口总值161.1亿美元,同比增长1191.4%,总量占全市的76%,占全省的47.1%,其中出口87.6亿美元,同比增长601.8%。在综保区2012年进出口200亿美元的带动下,预计可带动郑州市经济外向度由20.5%提升至近30%,大幅提升郑州市建设国际化城市步伐。
(二)功能定位。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地处我国内陆腹地,空域条件较好,便于接入主要航路航线,适宜衔接东西南北航线,开展联程联运,有利于辐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主要经济区,具有发展航空运输的独特优势。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形成航空、铁路、公路、无水港优势互补的多式联运体系,带动现代物流业发展。主要规划有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口岸作业和综合服务四大功能区,重点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展示、保税研发、保税维修、国际贸易、离岸结算等产业。建设竞争力强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高端航空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绿色智慧航空都市,建设内陆开放型航空港区。力争把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拉动中原、辐射中部、国内一流的综合保税区。
根据国务院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精神,将建立上海自贸区的总体目标确定为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路径,更好地服务全国。根据这一目标,上海自贸区的功能定位主要在贸易模式、投资开放、金融制度、政府职能以及法制领域的试点改革。主要任务是“力争经过两年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积极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将清单以外的投资领域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并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等诸多创新举措。
(三)经济影响。从区域的角度来看,成立上海自贸区无疑会带来上海经济的繁荣发展。通过放宽税收、外汇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扩大贸易的交易范围和交易量,同时也会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及金融机构入驻。贸易的发展也会带来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由于自贸区本身位于上海港口与机场附近,为货物航运中海空联运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特殊的海关监管政策也提高了物流的效率,进而促进上海发展成为中转世界货物的国际物流枢纽中心。而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是围绕新郑机场逐步发展起来的,为货物航运的实现创造了条件,进而促进郑州成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带动郑州经济发展,进而辐射到周边。就区域影响来说,上海自贸区影响范围更广、更深。
从全国而言,上海自贸区建设是国家战略,通过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提升软实力,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资源配置,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因此建立上海自贸区不仅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中国面向全球的竞争优势,构建与各国合作发展的新平台,拓展在国际舞台上的经济增长的新空间。而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一个立足中原,辐射周边,连接世界的现代化国际航空枢纽。相比较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上海自贸区示范作用、战略意义比较大。
三、上海自由贸易区较之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的优势
“保税区”的功能主要是面向实物商品开展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等,还无法实现高度自由从而高度发达的国际间贸易。而“自由贸易区”还意味着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还必须实现金融和服务贸易的高度发展。上海自由贸易区可在普通商品贸易基础上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在商品贸易基础上发展服务贸易,在实物交易基础上发展各种金融和权益交易,在即期交易的基础上发展远期、衍生品交易,从而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种新形式,是处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的一种新型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应成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一个增长引擎。
相比于以上经济功能,更重要的是上海自由贸易区还被赋予了“中国改革风向标”的期望。上海自由贸易区通过改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改进政府对市场的服务和管理方式,建立有利于市场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法治环境,实现区内贸易和投资的极大发展;同时,在“特区内”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政府管理机制和法制体系的探索和形成,又可为“特区外”广大地区的改革实践提供借鉴和样板。综上所述,上海自由贸易区不仅是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一个全新的增长点,而且还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试验区”,因此,它实际上承担着“经济升级”和“推进改革”两方面的功能。
参考文献:
篇5
中国是世界艺术品拍卖之龙头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腾飞,人们对投资和收藏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随即出现了一次爆发式增长。自1992年,中国第一次开启了艺术品拍卖之门,2010年中国就成为了世界艺术品拍卖之龙头,自此以后连续三年保持这一领衔地位。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规模达到了50亿6千9百万美元,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1.3%,这一数据几乎等于法国十年拍卖收入的总和,超过排名第二的美国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7%)达17亿2千3百万美元,超过排名第三的英国市场(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8%)达29亿美元。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与近两年艺术品投资观念的延伸以及艺术品金融服务的异军突起不无关系,此外,网络拍卖和电话拍卖方式的交易方式、文交所的综合服务平台也为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跨境艺术品拍卖的制约
经过百年动荡,以及近几十年来艺术品收藏的高峰,世界上有价值的艺术品早已经成为私人收藏,所以越来越多的收藏者已经走出国门,在海外艺术品市场大显身手。根据对拍卖公司的调研得知,根据以往的成交记录来看,中国艺术品的买家结构大致为40%来自于欧洲,10%来自于美国,50%来自于中国。而中国藏家到境外购买艺术品的比例也在大幅度增加,国际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买家队伍竟有一半是中国人,而他们购买了大约占拍卖总额的30%。可见,对艺术品拍卖的需求是国际性的,但是,艺术品的跨境拍卖,会产生巨额贸易成本和极大的法律和政策风险。
首先,中国艺术品跨境拍卖的成本主要来源于关税。艺术品的特点是需要使用分类定价原则,需要进行评估和鉴定,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需要采用一种关税;当代艺术品,要采用另外一种关税。但是,我国现在对艺术品依然采用固定税费。在2012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关于2012年关税事实方案的通知》,决定自2012年起将三类艺术品进口关税税率降低一半,调至6%,并征收17%的增值税。但是,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西兰、韩国、白俄罗斯等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艺术品进口关税都为0。可见,中国艺术品拍卖在现行的关税税费下参与国际竞争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中国对艺术品实施较为严格的出境限制,对从事艺术品拍卖的企业也有严格限制,例如,外资拍卖行在中国境内不能涉足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和古董、瓷杂这三大类别,只能参与到市场规模较小的当代艺术和奢侈品类别,这就造成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较低。此外,中国人可以不受限制地从海外购回文物,但是,自购入一年半以后就不准再贩售境外。这些监管措施能有力地保护国家文化遗产,防止中国文物流失。但是,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际上并没有对文物的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而是采取举例的方式,造成了对于艺术品与文物的区分不明晰,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品拍卖产生了抑制的作用。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助推艺术品拍卖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该区域以推进外资享受国民待遇,率先建立符合国际化和法治化要求的跨境投资和贸易规则体系为原则,在区域内对文化服务领域进一步放开。这意味着对于境外艺术品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进行展示和拍卖将简化手续、降低成本。在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商品免关税流动,只要中标者不将中标的艺术品带入自由贸易区之外,中标者就无需缴税。对于那些专业艺术品投资者来说,所有交易均可在自由贸易区完成,而买卖双方都无需缴税。通过这样的方式,减低了跨境艺术品拍卖可能存在的高额贸易成本,为国内外艺术品拍卖企业和竞拍者提供了更加自由的交易环境。此外,自由贸易试验区允许外资享受国民待遇,国际拍卖业一些大的信息服务机构与投资机构入驻中国艺术品市场,并辅之以金融支持,这必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这样,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才有可能与国际接轨。
可见,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背景下,利用好自贸区的便利环境,发挥上海世界级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独特优势,未来类似国际艺术品拍卖这样的高端文化业态也可以在自贸区内蓬勃发展。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助推艺术品拍卖的具体措施
1、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放开外资限制
允许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内,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的艺术品拍卖企业和咨询公司,引进国际化经营模式,加强艺术品拍卖企业间的竞争,促进市场多元化发展。
2、建立、健全艺术品拍卖监督法规
在引入外资拍卖企业的同时,对这些企业进行多渠道监管,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引导自由试验区艺术品拍卖以当现代艺术、珠宝、手表等奢侈品为主的差异化发展方向。实现政府部门的监管信息共享,,加强对这些机构的监管,将日常监管、规范核查、调查研究和指导服务结合,实行动态监管和全过程监督。
3、完善公共交易平台,提升服务质量
充分发挥外高桥交易平台优势,不断完善服务和管理功能,提升数据交互能力,将行业统计、数据分析、主管部门的年检督查等功能融入平台管理,同时,满足工商、法院、海关、公安等部门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有关管理工作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拍卖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不断完善服务和管理功能。
篇6
关键词: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贸易依存度;物价指数
截至2008年7月23日,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已有个成员国153个,这些国家和地区在WTO的一系列基本原则之间,展开了相比于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紧密的贸易合作。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各国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劳动分工,优势整合。区域经济一体化正是朝着逐步削减关税和最终消除非关税壁垒的目标前进,已实现其成员国之间共同发展。
一、ECFA的概念
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是指2009年由台湾地区提出的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该协议是一个过渡性的双边区域贸易协定,要求双方在10年的时间内免除90%的商品服务关税,并相互开放市场,包括排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障、智慧财产权、防卫措施、经济合作、经贸争端的解决机制等。
二、ECFA的作用
(一)积极作用
1.削减企业成本,赢得亚洲经济市场竞争力
2002年东盟10+1会议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3年中国大陆分别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标志着在东亚与东南亚范围内自由贸易区雏形的形成,各国之间关税的大规模减免,以及相关优惠政策的实施,必将致使台湾出口到以上地区的产品的竞争力大幅减弱。中国大陆是台湾非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7年双边贸易额已超过1亿美元。台湾出口大陆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机械、化工等领域。依据世界贸易组织2009年关税总则,中国与台湾未签署任何双边协定,中国大陆对原产自台湾的商品以最惠国待遇原则征税,对电子机械和制造设备的最高可征税率分别为35%和45%。
两岸一旦签订双边合作协定,台湾地区出口到大陆的产品的成本可减少近三成。且台湾企业可依靠中国大陆为中转平台,在10+3和CEPA建立的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将产品输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各国,进一步打开亚洲市场,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
2.促进岛内就业,改善居民生活状况
两岸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一方面,降低了台湾企业的出口成本,使得台湾企业可以不用再去中国大陆投资设厂,而可以直接在岛内扩大生产规模,吸收更多当地的劳动力,帮助当地政府解决就业问题。以石化产业为例,台湾地区共计有51万人从事该领域的工作,若每家有4口人,石化业就能为台湾约10%的人解决生计问题。按照台湾地区的就业规模来看,到2009年底,全台湾就业人数可突破1060万人,而岛内的机械化工企业可为全岛失业率的下降贡献0.5个百分点。
(二)消极作用
1.增加对中国大陆的贸易依存度,不利于分散型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对台湾商品进口的限制逐步减弱,大批台湾产品涌入大陆。台湾地区对中国大陆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升高,至2006年,该值已达到41%,中国大陆已经成为台湾地区出口贸易的最大顺差来源地。相比之下,作为台湾地区的几大贸易合作伙伴,美国、日本、中国香港所占的出口贸易额之和仍不及中国大陆。若两岸开放自由贸易市场,台湾企业可利用其在文化、交通、经验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向中国市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内地市场扩张。而中国大陆质优价廉的原材料也会成为台湾厂商的首选,两岸之间的贸易量会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但是FTA(Free Trade Agreement)的签订是建立在国家之间的,与台湾建交的国家共有24个,而与中国大陆建交的国家则有165个。台湾不能像中国大陆一样与多国签订FTA,且ECFA为过渡性双边区域贸易协定,不具有强制性。倘若中国大陆采取技术、环保等措施限制台湾产品出口,势必对整个台湾的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台湾的贸易顺差可能因此而发生改变。
2.对台湾比较优势不足的产业构成威胁
台湾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和化工制造上,而运输行业和电子产品生产加工业相对薄弱。两岸经济构架协议的签订,不仅意味着台湾的企业有更多的机会将产品投向一个更大的市场,同时也代表着中国大陆的大型企业会到台湾来分一杯羹。在不具有成本和技术优势的情况下,资金实力雄厚的中国大陆企业便能依靠其多方优势迅速主要市场,获得大量市场份额,降低岛内企业的盈利空间。
三、ECFA的相关建议
(一)增进两岸在服务贸易领域的交流合作
尽管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各自在工业生产领域的比较优势相对明显,但是双方在服务贸易领域均有一定的竞争实力,加速两岸在通信、金融、交通等产业的合作,有助于实现两岸的优势互补,推动整体技术的上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二)促进台湾产业结构的转型
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曾一度领跑亚洲“四小龙”之首。并凭借着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大力发展出口贸易。政府的政策主导进一步推动了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但部分轻工业仍基础薄弱。今后台湾经济的发展,应致力由资本密集型产业主导进一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逐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知识技术产权,推动类似于新竹高科技园区的开发和华硕芯片技术的研发力度,实现优势产业的规模扩大效应。
参考文献:
[1]宫占奎,于晓燕.建立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问题研究[J].南开学报,2009,(5).
[2]刘钻石,张娟.比较优势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家,2009,(8).
篇7
除学界、商界对此高度评价外,资本市场也迅速演变成现象及事件,28.78平方公里的地理范围激活了上海地区与之相关的29家上市公司的股价。
不可否认,这29家公司乃至上海本地所有上市公司都可能或多或少的从这项革新中受到影响,但真正能够配得上如此涨幅的公司又有多少呢?到底谁是“真命天子”,谁是“滥竽充数”?
外高桥|600648.SH
纯种“涨停王”
2013年8月29日,外高桥推出了自己的非公开发行预案。本次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投入自贸区及其配套区域的开发建设,作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发主体中的唯一上市公司。外高桥的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使得市场对其做多的热情持续不减,但是否配得上N多的一字涨停,这一点值得商榷。
上港集团|600018.SH
没有实质影响
虽然市场给予了上港集团数个涨停的待遇,但是对于公司来说,这个恐怕难以消化。上港集团的相关人士向《英才》记者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目前对公司没有实质的业绩影响,即使未来有,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浦东金桥| 600639.SH
一个仓库惹的“祸”
这家从事房地产开发、销售、租赁的公司只因为在自贸区范围内有一个1.78万平方米仓库,从而受到资本市场疯狂的追逐。其实这家公司的其他资产以及公司注册地址均不在自贸区内,追逐这样的公司恐怕要适可而止。
陆家嘴| 600663.SH
有盼头,但远点
上半年同比增收23.26%,而且近几年业绩保持稳定。至于其自贸概念,能够扯得上边的就是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正在贯彻执行浦东新区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参与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追陆家嘴的人是有盼头,但是这盼头和股价比稍微远了点儿。
浦东建设| 600284.SH
参建自贸的想象空间
这家上海的工程建筑公司,以四个涨停迎接上海自贸概念的头衔。但很难去界定到底是8月28日的重组左右了股价,还是因为这家公司会参与以后的自贸区建设而受到追捧。不过从其澄清的公告中,我们还真没有发现它和自贸区有什么直接关系。
东方创业| 600278.SH
用老眼光看估值
这家传统的纺织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品出口企业东方国际旗下唯一的上市企业。公司旗下三家龙头子公司,只有一家在浦东,而且这家公司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业绩下滑较大。从现有资料看,公司没有自贸区的任何项目或者规划。
锦江投资| 600650.SH
假糊涂,真概念
作为客运物流的主力,又有航空运输的背景,公司自己说以后和自贸区沾不上瓜葛显然偏颇,说有,对于一个还没挂牌的自贸区,到底能有些什么又真不知道。所以,锦江投资现在必须揣着明白装糊涂。
爱建股份| 600643.SH
怀揣“金娃娃”
作为一家实业投资及房地产开发公司,在这次自贸浪潮中肯定是“在劫难逃”。但爱建股份又不是单纯的一家实业公司,它还有爱建信托这一“金娃娃”,于是公司又具有了优先股概念的无限遐想。
上海物贸| 600822.SH
热门中的大热门
有三个特色使上海物贸在自贸概念中脱颖而出:1.公司将建设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材料现货市场;2.公司将建设上海燃料油销售中心;3.公司同时还拥有期货交易,是中国最大的物贸中心。不怪乎市场评价上海物贸为自贸概念的大热股。
华贸物流| 603128.SH
妖股出世
为何要叫妖股呢?原因是这只个股借着自贸概念半个月暴涨3倍。不过,爆炒也有其道理,华贸物流主要就是提供以国际货代为核心的跨境一站式综合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 这正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未来需要的一种第三产业的服务。
张江高科| 600895.SH
隐形的利好
新三板概念的重要受益者,本次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简政放权建立服务型政府。那么对于上海创业园区来说必然吸引更多的创业型公司来到这里安家落户。但这是一种隐形的利好,是制度上的。
东方航空| 600115.SH
新世界|600628.SH
东方明珠| 600832.SH
受益大概念
篇8
关键词:自贸区;航运金融;促进
一、 引言
2013年9月27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其中明确指出:“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提升我国在国际航运领域的服务能级,积极探索国际船舶管理、航运金融以及国际航运经纪等航运相关产业,并加快发展航运金融领域的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方案中明确指出了要积极发展航运服务业中的航运金融业,并且强调以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为突破口。方案的出台,将极大的刺激航运金融产业的发展,对于发展前景看好,但进展并不顺利的航运金融产业是极大的利好。航运金融金融相关部门,一定要利用好此次良机,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真正把上海乃至全国的航运金融产业做大、做强。
方案中关于航运金融给出的只是指导性框架,具体内容还需要相关部门实施,下面本文将具体分析自贸区将如何促进上海航运金融产业的发展,以及应该具体如何实施。
二、 上海自贸区的本质及其内涵
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般认为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是指两个及以上的国家或者地区,通过签订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的方式,互相取消绝大部分货物或者是服务的关税及其配额等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鼓励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以及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这是国际上通用的自贸区的一般广义概念,而上海的自贸区是指狭义的自贸区概念,即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划出一定的特殊区域,进入该区域内的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税种而言,属于在关境以外,并免于海关监管。和国内各类保税区不同的是,自由贸易区的最大特色是“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即“一线(自贸区与国境线)放开,二线(自贸区与非自贸区)管住”。
上海的自贸区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自贸区,与西方国家的自贸区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
(1)从本质上看,上海的自贸区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而国际通行的自贸区则实行“境内关外”政策,也就是放开一线(国境线),管住二线(与非自由贸易园区的连接线),在区内免除海关通常监管等等。
(2)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是全面开放的,不存在金融方面的障碍,而上海自贸区存在着“资本项目未开放、利率未市场化”等等问题,而且市场经济体系也不发达,因此我国上海建立的自贸区需要突破的政策问题比较多。
(3)上海的自贸区是离岸市场和在案市场共存。有人可能认为二者矛盾,其实不然,这就象我国对香港的“一国两制”的制度体系是一样的。离岸市场是与中国隔离的另外一套市场体系,允许境外机构参与;在岸市场是在中国金融、法律、行政制度下的金融市场体系,全国各地机构都能够参与。
三、 对上海自贸区的进一步理解
从根本上讲,上海自贸区的本质是借鉴全球市场制度,创建融入全球的跨境服务业市场。它是中国服务业市场开放和建设的一个战略步骤。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自由贸易”所引发的一般货物贸易及转口贸易的增加只是表象,更深层次应该体现在金融领域的的政策突破,包括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可兑换和利率市场化等。但这些政策突破要稳步进行,要有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根据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要充分考虑到中小企业的利益,实施金融创新,形成一个在金融体系支撑下的自贸区发展模式。
从未来的发展看,是自贸区要从前端的“产业金融”向后端的“商务金融”延伸和转型。打造航运金融、租赁金融、仓储金融乃至物流金融等创新金融业务,促进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快速发展。
四、 上海航运金融业存在问题分析
航运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其发展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依赖度很高,同时航运业的金融需求也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两者相辅相成。对于承担超过 90%的国际贸易运输量的航运业,其需求庞大、日益复杂的国际化金融业务创新成为金融行业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源泉。
上海的航运金融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受到政策制度的制约较多,而且缺乏相关的税收扶持力度 航运金融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国际金融环境,需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的有力支撑,但目前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进展缓慢,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策突破。缺少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持,是上海航运金融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上海在船舶融资成本、船舶租赁项目财政税收政策及交易透明度等方面,与伦敦、纽约等地区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这些方面成为影响我国发展航运金融业务的限制性制约因素。
(2)航运服务产业链不完善,导致船舶融资发展滞后。目前,国内很多银行都成立了航运金融业务部门,并且开展了一些船舶融资业务,但我国的航运企业还主要以传统的贷款为主,真正意义上的船舶融资业务很少。船舶融资具有很高的专业性,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船舶检验、船舶登记、船价评估、以及法律、会计等多个环节。目前我国的航运服务产业链主要集中在货运、船舶等附加值较低的环节,
在船价评估、法律以及会计等高端环节非常薄弱,致使船舶融资行业发展非常不顺利。另外,由于我国外汇管制的原因,国际性航运企业在全球资金配置和回笼过程中途经中国时存在一定限制,企业只能设立离岸账户的方法解决。这不仅增加交易成本,而且与立足本土、为客户提供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清算服务的期望是相背离的。
(3)航运保险险种少,相关保险机构国际性程度不高。航运保险属于专业性较强且高端的保险种类,进入门槛相对较高,一直是国内保险业的短板,也是我国航运金融产业急需加强的领域。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在航运险领域实力比较强,它们往往拥有遍布世界主要港口的理赔、保险检验、追偿网络以及全球性的航运保险产品,这是从事国际航运保险的必备的关键因素。国内保险业,包括上海的保险业还缺少统一的航运保险信息综合平台;缺少相关专业的高端人才,大部分保险公司还主要承保一些市场准入门槛较低的短期货运险种,基本没有保险公司有能力开展远洋货运保险。另外,由于航运保险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国际知名度不高、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风险定价能力不足、保险条款各方面未能与国际接轨、不能提供较为全面的保险服务等缺陷,在与实力强大的国外保险机构竞争时,往往流失了很多航运保险业务。
(4)高端运价衍生服务尚处在初级阶段。近几年,航运业价格波动非常频繁,运价指数衍生品是规避运价风险的主要工具,是与航运业发展高度匹配风险控制手段。航运金融衍生品市场是航运金融领域的高端业态,是航运金融领域向纵深发展的必经阶段,但由于我国在航运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起步很晚,只是在这两年才有一定的进展,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产品品种偏少,产品设计方面的科学性也存在争议,而且缺少国际性的航运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纵观国际上航运金融衍生品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航运金融衍生品未来在中国必然会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5)航运金融相关人才极度短缺。航运金融属于航运业和金融业的交叉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作为航运金融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同时需要掌握物流、金融、会计、法律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内金融业和航运业,包括大型商业银行和大型航运企业涉足航运金融业务领域时间很短,几乎不超过5年,因此普遍缺乏懂既金融又懂航运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航运金融专业人才的积累上方面,我国与国外银行、航运企业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院长余思勤教授(笔者)日前在接受东方卫视记者的采访中也指出:“目前,航运金融是我国航运业的短板,软实力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最主要的是缺乏航运金融方面的人才”。
(6)航运金融领域的国际结算便捷度偏低。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一直以来对外汇管制相对严格,近几年有所放宽,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限制很多。目前,我国在资本项目方面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外资跨境资金流动受到较大的限制,境内外汇资金划转也同样受到很大的限制,致使资金的流动和划转都要加上很多的人为审核环节,致使我国在航运金融的国际结算方面的效率非常低下。人民币结算方面,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相对较好,但各商业银行电子结算系统重复建设严重且水平不高,基本不具备专门针对航运企业的特色系统或相关模块。整体上看,航运金融领域的结算便捷度较低。
五、 上海自贸区对航运金融业的促进作用分析
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称“上海自贸区”)获批以来,人们对自贸区内的各项改革寄予厚望。上海自贸区改革主要任务是投资和贸易的便利化,而这些,需要金融领域改革的支持,因此自贸区建设中,必然引起一系列金融领域的改革。另外,自贸区建设必然会推动新的航运政策的出台,从而提升我国国际航运服务的能级。自贸区若能推行与国际水准持平的航运标准,那么相应也将带动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国际航运金融接轨。具体来说,自贸区建设,将对航运金融行业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促进作用:
(1)航运金融业将直接受益于上海自贸区带来的贸易提升。航运金融业的发展,需要以金融业和航运业的快速发展为基础,很难想象,一个国家的金融业和航运业都不发达,而航运金融业却非常发达。因此,航运金融业是以航运业和金融业的发展为依托。自贸区建设,必然将加大我国的国际贸易量,包括转口贸易,贸易量的增加,必然会引起对航运需求的增加,从而也会导致对航运金融需求的增加。金融改革将是自贸区最大亮点,会引起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汇兑,金融业对外开放、产品创新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将非常有利于航运金融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2)自贸区建设,将为我国航运保险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上海自贸区内不断发展完善,航运保险未来发展环境优越。上海保险监管部门充分地利用了上海成立自贸区的大好时机,迅速采取行动。为配合上海航运保险适应上海自贸区发展的需要,上海保监局成立了保险创新业务监管领导小组。该小组全面负责对航运保险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保险的监管工作,旨在探索保险创新业务监管的思路、制度和方法,更好地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保险从业机构也正在加大产品创新的力度,以适应自贸区所带来的对航运保险需求的需要。
(3)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为航运金融衍生品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已经出台,其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发挥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港、浦东空港国际枢纽港的联动作用,探索并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创造条件,加快发展航运运价指数衍生品交易业务”。上海航运交易所,应自贸区政策要求,于近期推出了南北线煤炭运力衍生品运价合同,这是全球第一个运力交割型航运金融衍生品。通过实物交割,该衍生品更贴近实体经济的实际需求,这是上海航运交易所的大胆创新。公司还计划在明年(2014年)推出基于国际干散货的衍生品,也将对现有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衍生品进行改造升级。可见,上海航运交易所利用上海成立自贸区的时机,不断推出新产品。
另外,如果在自贸区内能够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话,会有吸引国外的成熟交易者参与我国的运价衍生品交易,这将改变我国衍生品交易中没有国外投资者参与的窘境,使我国航运运价衍生品的投资者队伍更加合理。
(4)利用上海成立自贸区的契机,不断健全金融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航运金融业结算便捷度。为了提高航运金融结算的便利性,利用自贸区内很可能放开外汇管制的时机,积极筹建大型航运公司的中国资金管理中心和业务结算中心。在人民币结算方面,建议国内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利用自贸区的便利条件,积极加大研究和开发力度,并尽力结合航运企业的行业结算特点,提高结算便捷程度。
某国际航运巨头集团提出将在近期和国内某商业银行共同开发建设统一的运费清算中心,用以作为我国航运业通用的一个结算平台,清算船公司及其公司之间的资金和票据,加快结算的便捷度。目前我国国内的航运企业还没有这方面的动作,为此建议,国内商业银行和大型航运企业,也应该抓住上海成立自贸区的有利时机,实现强强联手,在航运金融结算方面实现较大的突破。
(5)大力培育航运金融相关专业人才,充分做好人才储备。国内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尽快着手建立有关航运金融人才的相关制度,形成相对完善的航运金融人才的引进机制和培养机制,既要为形成人才流动提供便利,而且更要注重航运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上海相关部门应该利用自贸区成立的机会,出台相关政策,为真正掌握航运金融的人才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和政策,吸引国际人才参与到我国的航运金融建设中来。另外,还要加大本土培养力度,政府部门要出去措施,联合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培养。上海海事大学利用上海成立自贸区的时机,成立“中国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该研究院将在与自贸区供应链相关的航运、物流、金融、法律等领域开展研究咨询、政产学研合作、境外合作、高端教育培训、情报等工作。相关政府部门,也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真正培养出大量的航运金融专业人才。
另外,我国在发展航运金融产业过程中,不能将关注点仅仅放在大型的航运企业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方面,不同层次的航运企业对航运金融服务的需求程度不同、依赖程度也不一样。在航运金融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提供的航运金融服务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别。当前,我国的航运金融业刚刚起步,其所能够提供的服务能力相对层次偏低,这正好与我国小型的航运企业的需求相对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国内的中小航运企业对于航运金融市场的依赖度要比大型航运企业的要高得多,尤其是融资方面。因此,我国的商业银行也要将中小航运企业作为其主要的服务对象,这与我国航运金融市场发展阶段相对应,这是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这就要求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切不可好高骛远,忽略对小型航运企业的服务供给。
总之,随着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实,上海自贸区内的货物将实现自由贸易、金融也将自由流通,必然导致进出口服务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货物和服务自由贸易活跃度的提高,必将推动航运金融产业的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航运金融的影响也不会仅仅停留在自贸区内的相关企业,它将带动整个航运金融产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http://
2. 冯伟.上海自贸区给港口带来什么.中国交通报,2013-09-03.
3. 高连奎.上海自贸区面临三大投资机会.企业家日版,2013-10-28.
4. 航运保险:柳暗之后便是花明航运交易公报 2012-05-28.
5. 金鑫.我国航运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生产力研究,2013,(4).
6. 童志康.银行业如何加快航运金融业务发展.上海金融报,2013-05-17.
7. 查贵勇,高峰.上海发展航运金融的SWOT及其路径分析.国际商务研究,2010,(6).
基金项目:上海海事大学校级基金项目(项目号:20120122)。
篇9
浙江紧邻上海,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其周边的地区有着辐射和虹吸双重效应,可以说是机遇战与挑并存。
所谓辐射效应,是指一个地区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边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上海自贸区不是一座封闭的孤岛,上海自贸区挂牌后,区内会快速集聚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这些要素资源也能为区外所用,也必须为区外服务。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的机遇。上海自贸区加快上海向服务型国际城市升级的同时,也将抬升上海地区的商务成本。以上海房价为例,原来就高于杭州,房租价格高出更多,近来随着自贸区概念的升温,房价更呈现飙升势头。上海的人均工资、工业和商业用地成本等均高出杭州。基于降低商务成本的考虑,部分对于商务成本较为敏感的行业企业将向周边地区转移。特别是上海自贸区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建设需要周边城市相应的产业、基础设施等配套,同时溢出仓储、加工、配送、商务等服务需求。
二是浙江发展外贸出口机遇。作为位居全国第三的出口大省,浙江拥有众多品牌进出口企业和出口基地,上海口岸是浙江出口产品的重要通道,上海贸易转型、通关便利化、降低物流成本和口岸能级提升,对浙江出口企业通过上海出口是一大利好。
三是浙江招商引资的机遇。上海自贸区将吸引更多的国际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入驻,有助于世界了解浙江,有助于浙江吸引外资进入;自贸区拥有的更多的国际化人才,能为我省所用;自贸区将吸引更多的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会计师、律师等中介服务机构,将为我省企业包括来我省投资的外资企业特供更多更好的金融和中介服务。
所谓虹吸效应,是指一个地区由于政策、区位、配套等优势,对周边地区形成强大的吸力,使得周边地区的各种要素资源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本地区集聚。上海本身就是一个特大城市,是中国的、并正在建设世界的经济、贸易、金融、航运中心,现在又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的自贸区,有着明显的政策优势,如果周边地区生产要素向自贸区过度集聚,可能会阻碍或减缓周边地区的发展。
一是总部经济面临“虹吸”。上海自贸区挂牌运营后可能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浙江吸引跨国公司来浙设立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功能性总部面临上海的强大竞争,将更加处于劣势;与此同时,浙江本土企业特别是那些有海外业务的企业,部分可能会将总部迁至上海,或者在自贸区设立财务中心、运营中心和营销中心等功能性的企业总部,将对浙江总部经济产生较大压力。
二是高端服务业面临挑战。上海自贸区的更加开放便利通关、外汇兑换等诸多优惠,有利于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浙江的高端制造业、部分高端服务业面临或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也可能流入自贸区,将对浙江产业结构调整、提升整体经济竞争力产生一定负面效应。
三是杭甬独立发展大都市受到压制。由于距离过近,特别是交通一体化,高铁使得杭州、宁波在上海的一小时交通圈之内,同城化趋势将加速。周边城市成为上海自贸区重要的服务合作平台,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将更加固化作为上海配角的角色,对于嘉兴、湖州、绍兴区域中心城市或许不是太大的问题,但作为整个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杭州、宁波,上海城市能级的提升可能会对杭州、宁波等城市形成有力压制,独立发展能级更高的大都市的机会更加受限。
面对上海自贸区建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浙江必须积极主动,顺势而为,把握大局,超前谋划,积极开展相关对接工作。
一是要密切关注上海自贸区发展。各有关部门和地区应密切关注跟踪。要积极完善沪浙两省市既有的联系管道,及时掌握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强化部门对接机制,特别是商务部门作为自贸区的牵头部门,要积极与上海对应有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第一时间掌握动态信息。
二是充分利用自贸区资源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上海的资金、人才、服务等各种要素资源为我所用,促进上海自贸区对周边地区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借助与上海密切的互动合作优势,精心谋划对接上海产业转移,推介浙江优越的产业发展条件、基础设施、区位优势,提升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提高通关效率,争取上海自贸区设立后溢出的先进制造业、服务业项目到浙江落地。
三是推进浙江上海通关一体化促进外贸发展。7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扶持外贸发展六条举措。浙江应抓住自贸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进贸易便利的的政策优势,争取在浙江与上海口岸之间先行试点“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便利通关的改革,不断简化相关手续,方便货物快速流动,使得通过上海口岸出口的浙江企业享受实实在在的好处。
四是引导企业正确参与上海自贸区。部分浙江企业抢滩上海自贸区的热情很高,纷纷在自贸区内设立办事机构或注册新的企业。对此政府应加强引导,一方面积极开展自贸区常识、自贸区基本政策等内容的辅导,为入驻自贸区内的浙江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政策等服务,以市场化为原则,鼓励企业有序入驻自贸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鼓励我省骨干企业等扎根浙江,做大做强。
五是加快推进舟山自由贸易区申报。近来,各省申报建设自由贸易园区的步伐不断加快。上海申报的同时,福建平潭、广东横琴、南沙、广西凭祥、天津东疆等也都在千方百计向国家争取特殊政策,推进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为此,浙江应抢抓机遇,充分利用舟山独有的海岛资源优势、新区政策优势等,做好申报工作。
对于舟山建立自由贸易园区的问题,我省一直比较关注和重视,早在2003年原省外经贸厅开展了实地调研,形成了“关于探索建立衢山自由贸易港区的设想”、“时不我待加速构建浙江的自由贸易区”的多份研究报告,提出了建立衢山自由贸易港区的大胆设想,并对衢山自由贸易港区的发展定位、具体政策、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规划。
舟山新区规划对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有明确要求。2011年6月30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77号文件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2013年1月17日以国函[2013]15号文件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中明确提出“顺应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大趋势,全方位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加快建设舟山港综合保税区,条件成熟时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园区和自由港区,将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海上开放门户”的发展要求。
对于舟山自贸区的申报,我们建议:
一是确立我省的申报主体不动摇。在上海已经获批,各省激烈竞争的形势下,要想说服中央批准在紧邻上海的边上设立类似的自贸区,从全国合理布局的角度几乎没有可能,必须另辟蹊径,扬长避短。我省建立自由贸易园区,应当发挥独特的海岛资源优势,建立海岛型自由贸易园区,必须确定舟山自贸区申报主体地位不动摇。
二是审慎论证舟山申报的区域选择。舟山的海岛资源、区位优势,是我国建立自由贸易园区的最佳选择。但在舟山市域范围内选择哪一区域作为自贸区申报范围仍待认真论证。上海自贸区目前批准范围仅为28.8平方公里。兄弟省市方案也基本上在数十平方公里不等,舟山本岛及附近功能岛屿有上千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当前形势下,贪大求全不切实际。衢山岛59.79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七大岛,加上附近小岛达到70多平方公里,还有滩涂可供围垦,远期面积可达上百平方公里。深水岸线丰富,位于国际航道中点,地理位置极佳,面积适中,也真正体现以海岛为载体,建立全新的自由贸易(转下页)(接上页)园区的优势,容易隔离和监管,可以真正实现“境内关外”政策,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展自由贸易,有利于充分探索和实践。
三是明确舟山自贸区功能定位。有别于上海自贸区扩大投资开放、发展高端服务业和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的特色,作为海岛型自贸区,至少在初期还是要把着眼点放在传统的货物贸易上,充分利用深水岸线资源发展港口物流,实施以大宗商品为核心的贸易、投资、金融、运输自由化,确保国家战略物资供应安全,在此基础上发展加工、仓储、分装、转运、转口贸易等传统功能,适度发展国际补给、维修、休闲旅游等等。
篇10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发展现代物流一定要注意与周边区域联动。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最便捷的通道,北部湾处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上。在区域性的物流发展中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就要看在与周边联动中能起什么样的作用。
目前,北部湾物流面临很好的发展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意味着这一区域的行业合作加快发展。随着这一潮流,整个物流业的协同发展也是必然的。北部湾背靠国内广大腹地,周边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相连,并和越南接壤,面向东盟10国市场,处于中国-东盟区域中心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其次,“9+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基础设施(能源、交通、管道)、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劳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将进一步有利于北部湾加快发展物流业。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也为中国物流往纵深发展提供良好机会。而北部湾的三大港口――北海、钦州、防城港有良好的相关配套设施,使北部湾发展物流业具备了交通网络方面的优势。
在当前区域发展的强大物流需求下,北部湾可以从中配合,利用各方优势,进行互补,透过相互的经济联动,为北部湾的物流业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要有富有创意的长远眼光,要提供最佳的服务,这些才是物流业发展与竞争的取胜之道。
- 上一篇: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 下一篇:校本课程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