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8 15:51: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篇1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建立正常、严谨的工作秩序,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促进医院医疗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不断发展。

二、目标

逐步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任务明确职责权限相互制约,协调与促进的质量保证体系,使医院的医疗质量管理工作达到法制化、标准化,设施规范化,努力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

通过全面质量管理,使我院医疗质量达到国家二级甲等中医院水平。

三、健全质量管理及考核组织

1、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组织

医院设立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分管院长负责,医务科、护理部、医疗质控办及主要临床、医技、药剂科室主任组成。负责制定,修改全院的医疗护理、医技、药剂质量管理目标及质量考核标准,制定适合我院的医疗工作制度,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对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病案的质量实行全面管理。负责制定与修改医疗事故防范与处理预案,对医疗缺陷、差错与纠纷进行调查、处理。负责制定、修改医技质量管理奖惩办法,落实奖惩制度。

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设立质控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质控医、护、技、药师等人组成。负责贯彻执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医疗护理等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章。对科室的医疗质量全面管理。定期逐一检查登记和考核上报。

2、健全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成立医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由分管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护理部主任分别负责医疗组、护理组的监督考核工作。各科室成立医疗质控小组,对本科室的医、护质量随时指导、考核。形成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检查小组、科室医疗质量控制小组三级质量监督、考核体系。

3、建立病案管理委员会、药事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医疗事故预防及处理委员会。分别负责相关事务和管理工作。

四、健全规章制度

1、逗硬执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常规。

2、重点对以下关键性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检查:

⑴病历书写制度及规范

⑵危急重症抢救制度及首诊责任制

⑶三级医师负责制及查房制度

⑷术前讨论及手术审批制度

⑸医嘱制度

⑹会诊制度

⑺值班及交班制度

⑻危重、疑难病例及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⑼医疗缺陷登记及过失(纠纷)报告制度

⑽传染病登记及报告制度

⑾业务学习制度

⑿查对制度等

3、医技科室要建立标本签收、查对、质量随访、报告双签字及疑难典型病例(理)讨论制度。逐步建立影像、病理、药剂与临床联合讨论制度。

4、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和传染病管理,疫情登记报告制度,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

五、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质量意识

1、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按照《医师法》规定的范围执业。

2、新进人员岗前教育,必须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医疗质量管理等内容的学习。

3、不定期举行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并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考试内容。

4、对违反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的人员进行个别强化教育。

5、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定期组织本科的人员学习卫生法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医院有关规定。

6、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强化培训,达到人人参与,人人过关。要把“三基”、“三严”的作用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质量管理的始终。医护人员人人掌握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操作和常用急诊急救设施、设备的使用方法。

7、建立医务人员医疗技术缺陷档案。

六、建立完整的医疗质量管理监测体系

1、分级管理及考核:

(1)各级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定期检查考核,对医疗、护理、医技、药品、病案、医院感染管理等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考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

(2)职能部门药定期下科室进行质量检查,重点检查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执行情况,上级医师查房指导能力,住院医师“三基”能力和“三严”作风。

(3)分管院长应组织职能部门和相关科室负责人,进行节假日前检查,突击性检查及夜查房,督促检查质量管理工作。

(4)院医疗质量检查小组要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科室交叉检查、考核。

(5)各科室医疗质控小组应每月对本科室医疗质量工作进行自查、总结、上报。

2、职能部门及各临床、医技、药剂科室、质控小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措施及评价方法。要建立健全各种医疗质量记录及登记。对各种质量指标做好登记、收集、统计,定期分析评价。新晨

3、建立质量管理效果评价及双向反馈机制。

(1)科室医疗质控小组每月自查自评,认真分析讨论,确定应改进的事项及重点,制定改进措施,并每月有医疗质控办上报业务工作月报表和科室当月的质控工作总结。

(2)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向临床医技等科室下发医疗质量管理评价表,进行交叉评价,经职能部门汇总分析,在临床、医技等科室主任联系会上通报。

(3)医务科、护理部、质控办、信息科、院感办等职能部门应将检查考核结果、医疗质量指标等,分析后提出整改意见,及时向临床、医技等科室质控小组反溃科室质控小组应根据整改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并上报相关职能部门。

(4)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全体会议,评价质量管理措施及效果分析,讨论存在的问题,交流质量管理经验,讨论、制定整改计划及措施。

篇2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单病种为单位进行全程医疗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是我国近年来为落实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制度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是当前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并为开展医疗保险,实施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 s) 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1]。它既有利于组织医院宏观医疗质量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实现医院管理年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高效和费用合理的医疗服务”已成为医院当前的热点课题[2]。

一、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005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要求,我区卫生厅制定了符合我区实际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3],管理年活动评价体系强调单病种质量管理必须符合要求,每个科室要对前3位病种开展质控,病种质控指标评价指数≥全区同级医院平均值(或中位数),三级医院每半年书面向卫生厅上报病种质控资料一次,要求数字准确,填报及时。由此可见卫生管理部门对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视,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已逐步扩展到所有病种,尤其是探讨临床路径的单病种管理,为医院质量管理提供一条新途径。根据病种确定诊疗常规,以单病种控制医疗成本,有利于医疗费用合理性,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因此,开展对单病种质量管理探讨, 具有重大意义[4]。

1.有利于客观评价医疗质量,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诊疗方案 通过单病种医疗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检查和不合理用药,有利于进行临床医疗质量反馈控制,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将医疗技术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成本等包含在医疗质量管理范围之内,克服传统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仅限于生物医学技术质量范畴的局限性。同时,通过制定、推行规范化的病种诊疗方案,以规范方案为依据进行质量监控,避免检查中的随意性,更能客观有效地进行医疗质量控制,规范了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滥用药品、过度医疗现象减少,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质量意识增强,医疗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程度朝着规范化方面发展[5]。

2.有利于增强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实行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通过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促进各级医务人员人人参与质量控制,将医疗服务中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够使医疗质量评价落实到每一位医务人员当中,成为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水平和医德、医风考评的重要依据。

3.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疗质量 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能有效减少病种的平均费用,最大程度限制医疗资源的浪费及节省病人开支,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缩减平均住院日,对防止医院感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加强医疗质量,提高治愈率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6]。我院于2005年开始实施单病种管理,制定了单病种质量限制方案,对病种的平均住院日、费用构成、治疗效果等14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和管理,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医务部每季度对科室的单病种进行统计评分,不达标的病种科室要查找原因,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考评的结果与年度劳务费挂钩。通过实施三年的单病种质量管理,2007年与2005年比较各项指标控制良好,其中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4.42%,术前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3.62%,平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1.66%。

4.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单病种质量管理对医患双方来说是双赢,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同时,为医院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单病种质量管理有利于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优胜的地位。因此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可提高医院的竞争力[7]。

二、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医院管理层对单病种管理政策的认识和实施所持的态度,对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在院内实施单病种管理,控制医疗护理质量比向社会公开实施单病种质量和限价收费而言要容易。医院管理者担心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医疗费用很难准确控制在限价水平,如果费用低于限价,会影响医院的收入,挫伤医生的积极性;如果费用高于限价,患者可能不愿意支付多出的费用,导致新的医患矛盾[8]。所以,在决策时大多数持观望的态度。而部分医务人员对单病种质量管理仍理解为病例质量管理,更多的在病历书写上下功夫,但对于病历“内涵”不够重视,有的病史记载不详,有的诊断、鉴别诊断依据不充分,有的治疗和病情变化在病历上反映不出来。

2.监管力度不够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持之以恒,狠抓落实,目前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单病种质量的监控管理,只是由医务部或质控科负责,工作只是完成任务,没有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落实下去。

3.医疗费用与医疗质量之间的矛盾 作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治好患者的病。医疗活动是一种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的具有探索性、科学性的复杂工作。医疗风险客观存在,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同种疾病在不同个体中的临床表现各异,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对治疗的反应也不一致,即使采用非常成熟的医疗技术,也可能会因为个体不同而出现料想不到的意外。单病种的限价管理和医疗活动的高风险发生了矛盾,在对单病种实行最高限价后,医务人员既要保证医疗质量又要考虑费用问题;加上目前医疗纠纷处理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给医务人员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压力[8,9]。因此,面临高风险的职业,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考虑医疗费用,使医护人员不十分情愿地接受这一行为的约束,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

4.阻碍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 新药品、新技术、新疗法在医学科学的发展中不断涌现,其运用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增加医疗费用。因此,新药品、新技术、新疗法与单病种管理为目的降低医疗费用产生新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和推广。

5.病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相吻合 目前采用的单病种管理仅以诊断为依据,未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区分开,有些疾病本身存在着严重程度不同,如心肌梗死,其梗死的部位、范围、有无并发症等对住院后的抢救、治疗、预后判断、疗程长短、住院费用等有明显的影响。轻者疗程短,住院时间少,疗效佳,费用低,重者则相反。因此,用同一判定标准评价该疾病治疗很难体现出个体差异,

6.群众认知不一 虽然近几年呼吁按病种付费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作为一名患者首先想到的是治愈疾病,其次是费用。病人和医生的理解尺度是不同的, 群众中有欢迎的也有怀疑的,他们担心价格的降低无法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担心医院为了降低价格,将可做可不做的检查都不做了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医疗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等。

三、对策

笔者针对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在单病种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的一些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1.领导重视、健全管理机构是落实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关键 领导要充分认识单病种质量管理是我国医疗卫生政策,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医院领导要用科学发展观去看待单病种质量管理,把限制医疗费用增长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管理机构,医院要成立单病种管理办公室,明确责任。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医院单病种医疗质量和费用进行专题研究,做好按病种收费的测算工作,组织本院专家开展单病种管理办法和病种临床路径的研究,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将医疗费用降下来。

2.规范医疗行为,遵守诊疗常规 临床医护人员,严格遵守诊疗常规, 按照单病种临床路径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检查的项目和次数。

3.强化团队精神 加强医、护、技之间的协作,对纳入临床路径治疗的患者进行单病种身份的标识,使医疗、护理和辅助科室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患者信息,密切配合,形成“绿色通道”的运作流程,缩短住院天数。同时与信息科合作将单病种的临时和长期医嘱打包做为相应科室的医嘱组套中,以防遗漏,既保证患者的利益,同时也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

4.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行政、设备、总务、药剂科和供应室等管理和保障部门必须增强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意识,行政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下临床为临床科室解决问题,设备科、总务科和药剂科供应室要做好临床各类物资、商品和药品的采购供应工作,保证各种物资和药品供给不断线。同时强化设备科、总务科、药剂科和供应室做好下收下送工作,满足临床需要,为临床科室解决后顾之忧。

5.加强宣传解释工作 要让病人相信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国家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制度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更要让医务人员认识到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医生需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对疾病进行诊治, 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向患者提供相应的临床路径,使病人及家属了解整个住院流程和诊治方案,增进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信任和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以增强合作共同应对疾病。

6.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医院要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对实施病种质量管理好的科室和医疗小组,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在奖金分配给予加奖;对于在病种质量管理中不按照临床路径对疾病进行诊治,费用超标的科室,医院在奖金分配给予处罚。加强日常检查管理工作,特别是做好单病种医疗质量监控和医疗费用结算管理,使单病种质量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总之,随着医学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特别是以临床路径的病种质量管理开展,将有助于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更高级的控制系统。医疗实践的不断总结促进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使其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刘万东,郭齐祥.38所综合医院病种质量管理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6):24.

[2]玲,杨云滨,田 柯.开展病种病例分型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5):322-324.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办法与评价标准[Z].2005:05.

[4]王 珩,江 震.浅议单病种质量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21(6):27-29.

[5]陈贻平.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4):212.

[6]齐梦霁.对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探讨[J].中国病案,2005,6(5):27-28.

[7]麻新梅,张云莲.单病种管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良药”[J].卫生软科学,2008,22(1):76.

[8]赵 媚.单病种管理现状及思考[J].中国病案,2007,8(11):28.

篇3

一、基本情况

1、医疗核心制度落实:

(2)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有组织全院培训,有定期检查、反馈,总结分析。

(3)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手术安全率100%:按要求执行,制定了符合本院的手术安全核查单(大、小两格式)

2、健全医疗质量与控制体系:

(1)有完善的院、科二级质量管理体系,院长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有定期专题研究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科主任全面负责本科质量管理工作。

(2)我部组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指导、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价质量管理工作,严格监管,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整改建立多部门(综合医疗)质量管理协调机制。

(3)建立医疗质量管理组织,包括七大管理委员会,定期研究医疗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我部负责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有组织架构,工作职责,有制度及活动记录。

(4)有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持续改进方案并组织实施。

(5)有健全的医院医疗规章制度,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和医疗护理质量标准,并组织实施。

3、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

(1)三十二个指标符合率:基本符合,个别指标未能全面统计,只能抽样调查。

篇4

[关键词] 原发性肺癌;单病种;质量管理;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10-014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performing the single disease quality management in the tumor hospital. Methods Taking the primary lung cancer as an example, we analyzed the changes of concerned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ingle disease quality management with statistical methods. Results We found that indexes of medical quality and medical safety, such as preoperative ratio of TNM stages (90.2%), ratio of rational applications of antibiotics(79.9%) and ratio of postoperative morbidity(5.1%), had all been obviously improved, while the improvements of indexes reflecting work efficiency or patients’ burden, like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22.52±6.98) d and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cost(79 688.59±21 551.58) yuan, were not significant. Conclusion The single disease quality management canstandardiz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ntrol averag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reduce unreasonable expense.

[Key words] Primary lung cancer; Single disease; Quality management; Effect analysis

2012年底原卫生部首次将单病种质量管理纳入肿瘤专科医院评审内容,并在《三级肿瘤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第七章第三节设置原发性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甲状腺癌等6个单病种质量指标。根据《实施细则》内容,结合医院实际,我院确定原发性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宫颈癌、甲状腺癌等6种疾病为第一批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病种。为做好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制定下发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级管理职责,逐项梳理6个病种的单病种质量控制指标,并建成以单病种依从性执行率、术前TNM分期率、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等为主要内容的考核体系。此外,结合医院信息化建设,分阶段完成单病种质量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经过两年多探索与实践,有效地监督6个单病种执行的情况,本文以原发性肺癌为例做进一步阐述,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医院病案数字化综合管理系统提取2013年原发性肺癌相关病例223例,另外,从单病种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提取2014年原发性肺癌相关病例254例,共提取477例病例,其中男290例(60.8%)、女187例(39.2%),平均年龄(6.84±9.04)岁。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原发性肺癌单病种的入组标准[1]:第一诊断为原发性肺癌(ICD-10编码为C34),并进行肺叶切除术、袖式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或肺段切除术等手术病例(ICD-9-CM-3编码分别为32.401、32.402、32.501或32.302等)。另外入院后48 h内死亡,或虽已确诊,但未完成手术治疗,如只做活检就出院的病例则被排除在外。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2014年符合原发性肺癌单病种条件并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病例作为调查组,2013年符合原发性肺癌单病种条件但未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的病例作为对照组,以术前TNM分期率、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作为评价指标,依次对两组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术前TNM分期率=术前使用TNM分期的病例数/提取的总病例数×100%(即术前诊断是否使用TNM分期计算术前TNM分期率);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的病例数/提取的总病例数×100%(即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病例数/提取的总病例数×100%(即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计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药占比=平均药费/平均住院费用×100%。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TNM分期率、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调查组的术前TNM分期率、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平均药费、平均手术费及药占比比较

调查组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药费、药占比均略低于对照组,平均住院费用略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组的平均手术费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病种为质量单元的医疗质量评价方法[2],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方向,能规范各病种的诊疗过程[3]。为加强对原发性肺癌诊疗过程的监控,我院制订了配套检查标准,包括所有围手术期的原发性肺癌必须进行术前TNM分期,按照TNM分期确定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案;依据术后病理分型分期制定术后综合治疗方案等标准。依据标准有针对性对非计划重返ICU、非计划二次手术、术中输血量≥400 mL、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等进行重点干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病区及主诊组,并监督相关人员进行整改,同时对检查发现的缺陷数、缺陷点的重复次数等进行汇总,找出共性问题进行追踪检查。此外,根据围手术期病历书写存在缺陷有针对性地对重点人员,尤其是病历书写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与考核。经过一年多的检查整改,目前我院胸外科术前TNM分期由原来72.6%提升至90.2%。变事后控制为事前、事中控制,使围手术期病历书写缺陷得以及时控制与纠正[4],有效地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3.2 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原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相关规定,原发性肺癌手术病例做为清洁-污染手术是允许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低,主要在药物的品种选择、使用时机、用药疗程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5]。针对此现象,我院以单病种质量管理为抓手,对围手术期所有原发性肺癌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进行点评,着重对使用药物适应证、使用时机、用法用量等进行点评,同时关注联合用药,将点评中发现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病例及时反馈给病区及主诊组,要求整改,并与相关责任人的职称晋升、评优选先、绩效考核等挂钩。经过一年多的检查整改,目前我院胸外科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率由原来的9.9%提升至79.9%,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由原来的6.3%(14/223)下降至3.1%(8/25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由原来的11.2%下降至5.1%。通过对抗菌药物进行点评,使得我院胸外科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时间和选药方案逐步规范,在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的同时也降低了治疗费用[6]。

3.3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控制平均住院天数

平均住院天数是衡量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医疗服务质量、医院工作效率等的综合性指标[7],平均住院天数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入院情况、是否转科、是否手术、治疗疗效等[8]。为进一步缩短平均住院天数,2014年我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强化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管理,进一步提升肿瘤多学科规范化综合治疗水平”专项主题活动,通过加强内部管理、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加强培训提高个人技能、适当增加手术台数[9]等措施来缩短平均住院天数。目前我院胸外科原发性肺癌单病种病例的平均住院天数由(22.77±7.09)d降至(22.52±6.98)d,虽降低幅度不是很大,但在现有医疗资源不变的条件下,除去合并症等特殊情况发生外[10],还是有效控制了平均住院天数的增长。

3.4 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降低不合理收费

单病种管理研究根源于美国的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DRGS能有效管理医院“合理”的费用偿付,降低住院费用[11]。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后,我院原发性肺癌单病种病例的平均住院费用由(78 025.01±21 794.75)元升至(79 688.59±21 551.58)元。针对此现象,笔者也对原发性肺癌单病种病例的平均药费、平均手术费用做进一步调查分析。①平均手术费用由(21 502.69±6430.71)元升至(24 258.26±6390.91)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究其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腔镜手术、进口材料及进口药品,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引用必然伴随着住院费用的上涨[12]。②平均药费由(29 778.58±12 190.54)元下降至(29 668.97±12 497.08)元、药占比由38%下降至37%,究其原因我院遵照《省级医疗单位服务收费项目及标准》实行收费,严格控制用药比例,医院根据“药品比例控制,结构调整”原则,通过对药品合理性检查[13],明确用药指征,减少不合理费用,从而降低不合理收费。

4 小结

单病种质量管理能够对疾病诊疗进行过程质量控制,是评价医务人员诊疗行为是否符合规范及合理性的依据[14]。通过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医院相关病种诊疗规范性得到了提高,有效控制平均住院天数增长,减少不合理费用。在取得成效同时,也存在不足,个别疾病诊断编码与手术码存在同一编码现象,系统导出时无法识别,如食管胃交界处癌ICD编码是胃癌编码,而根据NCCN指南应根据肿瘤位置分属“食管癌”或“胃癌”,另外个别医师有抵触情绪[15]。下一阶段,我院将继续完善单病种管理过程,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管理方式,做好单病种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晓洁,王莹,贾慧民,等. 肿瘤专科医院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应用[J]. 海南医学,2014,25(24):3723-3725.

[2] 席祖洋,陈莉萍,贾垒,等. 以单病种质量管理为突破口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2):1487-1488.

[3] 贾慧民,王莹,张国庆,等. 规范肿瘤治疗,保障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J]. 海南医学,2015,26(2):295-296.

[4] 刘倩,王东. 加强病历环节质量控制的做法与体会[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4):364-365.

[5] 范从进,朱坤,杨秀玲,等. 某医院单病种围手术期预防感染质量控制指标调查与分析[J]. 东南国防医药,2014, 16(4):394-395.

[6] 胡秀霞,杨梅. 3种单病种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干预模式探讨[J]. 海峡药学,2015,27(4):213-214.

[7] 杨在英,吴宝妹,陈雅萍,等. 单病种质量控制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中的应用[J]. 医院管理论坛,2013,30(2):33-35.

[8] 孙丽,吴进军,苏汝好,等. 单病种平均住院日影响因素分析[J]. 临床决策与管理,2011,32(10):78.

[9] 郭顺萍. 临床路径对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的影响分析[J].中国病案,2015,16(1):77-79.

[10] 陈东红,支修益. 原发性肺癌外科手术临床路径应用研究[J]. 解剖与临床,2013,18(3):183-185.

[11] 朱婷,姜焰凌,谢颖夫,等. 新形势下单病种质量管理解读与探索[J]. 卫生软科学,2011,25(9):624-626.

[12] 王力红,仇叶龙,李小莹,等. 北京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实施临床路径对住院费用的影响[J]. 中国医院,2012, 16(4):23-25.

[13] 叶阿琴,林颖. 控制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之实践[J]. 卫生经济研究,2012,1(1):39-41.

[14] 阿布都沙拉木・依米提,刘新亚,贾慧民,等. 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与评价方法初探[J]. 中华医院管理,2014, 30(2):118-119.

篇5

1.1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医院信息系统(HIS)中植入了《单病种原发性肺癌患者信息统计表》(以下简称统计表),每份符合要求的病例均需逐份填写、每月信息系统自动汇总《原发性肺癌单病种质控指标汇总表》,科室质控小组及医务部质控科对每个病种进行分析总结,查找问题,持续改进。《统计表》共包括13项内容,25处信息节点,包括了过程质控和指标质控的所有内容。《统计表》中的部分节点与结构化病历节点数据共享,既减少了医生的工作量,又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准确,此项工作还在持续完善中。各相关病种病区每月对各质控病种完成情况分析评价一次,质管科每季对全院质控病种达标情况定期分析评价总结,对存在的问题改进办法提出商讨等。

1.2指标选取按照科学、实用原则以及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反映单病种诊疗规范性及单病种医疗质量、安全、效率、费用指标变化情况为目标来选取分析指标,对比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规范诊疗过程情况并对效率指标、工作量指标、卫生经济学指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规范诊疗过程情况2012年和2013年1~6月“据术后病理分期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执行率”和“术前、术后、出院前健康教育执行率”在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医疗安全指标2012年和2013年1~6月的“并发症发生率”在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台手术平均输血量从2012年的90ml下降到2013年1~6月的10ml。

2.3医疗服务效率指标平均住院日下降。原发性肺癌的平均住院日由28.32d降至26.49d,但较临床路径要求天数仍偏长,仍需重点控制。

2.4卫生经济学指标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前后病例次均住院总费用和次均西药费用下降。原发性肺癌次均住院总费用由62354.42元降到49104.28元,次均西药费用由19233.59元降到13744.29元,西药占比由30.85%下降到27.99%。

2.5患者满意度指标开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得到了患者的肯定和好评,患者和家属满意度有所提高。第三方评估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原发性肺癌单病种管理患者满意度为99.46%,高于2012年医院满意度(98.17%)。

3讨论

3.1实施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保障了医疗质量与安全通过原发性肺癌的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显示,医院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执行率,术前、术后、出院前健康教育执行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对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规范了整个诊疗过程,医师必须按要求完成整个诊疗过程的关键点,保证了必要的医疗质量;二是加强了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的可操作性,医疗安全指标中病死率、切口甲级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能够顺利提取,有利于促进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医院通过实行信息化单病种质量管理,将医疗服务的基础控制、环节管理和质量管理有效地结合起来。

3.2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原发性肺癌单病种病例平均住院日由28.32d下降到26.49d。医院和相关科室对住院时间长的病例均进行原因分析。除去患者自身特殊情况,医院及科室均从诊疗规范方面采取措施消除可能延长患者平均住院日的因素。例如:医院通过加强内部管理,理顺了医疗服务流程,缩短了检查、手术等候时间等;科室通过规范诊疗行为,提高个人技能水平,加强培训学习等措施达到了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的目的。

3.3实施单病种管理控制了不合理医疗费用实施单病种管理,原发性肺癌患者次均总费用、次均西药费均明显下降,在费用控制领域显现出有效作用。其主要原因为:一是医院通过对原发性肺癌临床路径的管理,基本测定出单病种费用标准的基数,明确单病种诊疗费用底数;二是规范了诊疗行为,引导适宜技术的临床应用,既达到了治疗疾病的目的,又降低了医疗费用;三是医疗费用构成更趋合理,药品构成所占比例下降,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价值的收费所占比例相对上升,如胸腔镜的广泛使用,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引导医疗向提高技术价值方向改变。

3.4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进一步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将患者满意度作为单病种质量管理中的一项钢性考核指标,从而增强了科室及医务人员的重视程度;同时,医疗服务趋向透明,促进了医患沟通,增进了医患信任,使患者和家属配合和监督医院的工作,不断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3.5信息化平台与结构化病历节点共享有效监督单病种执行情况依靠单病种上报信息化平台建立单病种质量管理体系,部分信息节点与结构化病历节点共享。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在结构化病历中要求所有病例必须进行术前规范分期;依据术后病理分期制定后续规范化治疗方案;术前、术后、出院前制定专用表单进行健康教育,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病历书写要求,提示医师按要求按步骤规范治疗,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执行的过程,所有单病种过程指标基本上能100%完成,取得了很好效果。

3.6单病种质量控制在实际操作中更易实施在单病种质量控制的实施过程中还发现,单病种质量控制较临床路径管理更容易被临床医师接受,实施过程中更顺利、有效。恶性肿瘤患者病情较良性疾病复杂,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变异及退出路径的情况较良性疾病多,造成了为数不少的病例未得到有效的监控,且对这些变异的处置会大大增加工作量,产生的成本效益可能反而会降低,还部分丧失了临床路径管理的意义。单病种质量控制是以过程控制为主,每个病例的日程要求没有临床路径那么严格,通过最终数据的分析找出不合理的病例进行总结及改进,纳入的单病种病例数较全面,能够反映医院此病种的质量控制情况,亦更有利于提高医院的整体治疗水平。同时,培养了科室的质控人员,并使科室全体医师都积极参与并提高,从而起到品管圈的作用。实施单病种管理前后诊疗过程情况的比较(%)

3.7单病种质量管理中抗生素合理使用问题通过对平台中超时使用抗生素及抗生素使用目的变化病例进行追踪,逐个评价,对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病例进行点评并反馈给科室进行科内分析总结。此项工作正在逐步开展中,是亟待完善的质控内容。

4小结

篇6

关键词:医疗质量管理 质量三元论 JCI

提高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是医院管理核心的内容之一,对比其他行业或组织,医院质量管理因为涉及生命安全而显得独具个性。作为国际医院管理金标准的JCI认证标准,专门用一个章节对医院管理中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方面提出了多项要求。然而,绝大多数通过和准备通过JCI认证的医院在理解这一章内容上面有一定的困难,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医院管理者缺乏系统的质量管理专业知识,无法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正确理解其内涵。

“质量三元论”是公认的现代质量管理的领军人物约瑟夫・M・朱兰博士提出的观点。通过使用“质量三元论”对JCI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各个标准及衡量要素进行分析,可以正确理解JCI质量管理的内涵,指导医院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一、质量策划

质量策划,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以实现质量目标。 JCI标准中领导与计划,临床和管理流程设计两大部分内容是质量计划的重点,前者是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后者是有关过程的策划。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强调领导的作用及全员的参与。JCI对医疗质量的定义是与当前专业知识相一致的医疗服务,满足个人或群体提高健康可能性要求的程度。从JCI对医疗质量的定义可以看出JCI提倡的是全面的医疗质量管理,范围涉及到医院的每个员工甚至是外包服务人员。现在很多医院机构设置已经从最初的医疗质量控制科发展到成立综合质量管理科甚至品管中心,都是这种理念指导下的职能转变。标准同时要求医院的所有者和医院的领导者切实重视和参与质量管理,就是要求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源支持,给参与质量管理的员工提供正式的培训。

临床和管理流程设计关注医疗服务的有关过程,包括管理流程和诊疗常规、临床路径。这部分的关键在于设计和改进服务过程时的依据要充分,减少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尤其是那些与关键决策相关的环节。这些流程设计或更改的目的要用数据来验证其是否达到了最初的目的。特别是临床路径,更要有国际指南或是全国性的专业标准做依据,对其改进后的治疗效果有数据验证。

二、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是一个设定标准、测量结果,判定是否达到了预期要求,对质量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补偿并防止在发生的过程。

JCI监测选择与数据收集、监测数据的确认和分析两部分属于质量控制范畴。涵盖临床领域、管理领域、六大安全目标及不良事件监控,同时要求数据的验证和对比,使用统计工具和技术进行分析采取纠偏措施。

JCI要求的监控领域与整个JCI标准相对应,如评估领域、实验室和影像服务领域监测对应患者评估章节。要求质量管理者从整个领域中选取一些关键点,定义为具体的监测指标,以数据形式反映目前质量控制的情况好坏以及趋势。同时,对一些不良事件、警讯事件和接近失误进行监控与分析,了解临床实践中出现的不合格,使用FMEA和RCA等质量工具分析原因进行纠偏,使之回到最初设计的管控水平。

为了保证数据的真实与准确,JCI要求对数据进行验证。对数据要求不同的人员使用同样的调查方案对同一组样本得出的调查结论偏差不能超过90%,验证过程本身可以作为调查方案的改进依据。另外,JCI要求分析数据要使用科学的统计工具及技术,避免主观的判断,对得出的数据进行自身对比、同行对比、科学标准对比及理想实践进行对比,以了解自己的目前的质量控制水平。

三、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又称为质量策划,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质量改进指的是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提高产品、过程或体系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使质量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高度。

质量改进与质量控制的区别是质量控制是消除偶发性问题,使质量保持在规定水平,即质量维持;质量改进是消除系统性问题,是现有的质量水平在受控的基础上得以提高,达到一个新的水平。质量控制的重点是防止差错和问题发生,充分发挥现有的能力;而质量改进的重点是提高质量保证能力。

JCI要求不能满足在现有的质量控制水平,要求通过系统的质量改进达到一个新的质量控制水平。它的达到和保持改进部分就是质量改进的具体要求,这种改进要在医院层面重点监控的领域内进行,同时要求建立一个持续性的项目,发现并减少患者和员工的意外伤害。在JCI标准的另外一个章节―治理、领导和管理章节中要求科室有自己科室重点的质量控制项目,并进行质量改进活动。院科两级共同开展质量控制与改进活动,这种活动常见的方式有品管圈、六西格玛等。

总之,JCI质量改进与患者安全标准遵循“质量三元论”的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过程,强调全面质量管理的完整性,同时根据自身情况抓住关键控制环节,集中优势资源在关键环节开展质量改进活动,不断提高医院的质量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美]Joseph・M・Juran,A・Blanton Godfrey.朱兰质量手册(第五版)[M].焦叔斌,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 构建 持续 改进 医疗 管理 体系

目前我国的医院,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医疗体制的逐步健全,如何构建持续改进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已成为医院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是否完善、是否有效,对医院工作能否快速健康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本院在多年的工作中,逐步总结,尝试建立了持续改进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整体基础是全程病例管理

全程病例管理是“以病人为中心”,建立在医疗服务与医疗质量基础上,通过明确医疗工作中的服务流程,对患者自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实施动态、有责任人、有沟通、有反馈、有评价、高质量、全过程的服务[1]。全程病例管理涵盖门诊的各个流程,以及住院护士及医生的服务流程,重点有查房流程、会诊流程、手术流程、抢救流程、检查检验流程、信息沟通流程、出入院流程等,它是整个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基础,所有的工作将以此为平台,逐步开展并深入。

2 基本医疗质量管理是关键的技术保证

基本医疗质量管理涵盖医疗质量建设的制度保证和技术保证,包括对医生的基础质量培训与考核,各种操作常规的熟练程度、疾病诊治的理论基础、病历书写质量等。通过基础质量把关,对医疗质量的风险做到技术保证,确保医疗工作的正常进行。

3 病例分型

通过运用病例分型管理,可有效的加强环节质量管理。病例分型是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数字化考核,它根据疾病的特点及治疗过程的变化,将疾病分为A(单纯普通型)、B(单纯急症型)、C(复杂疑难型)、D(复杂危重型)四型,通过对病种治疗效果的评价,确定科室、管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质量效果。主要评价指标有:危重率、P值、优良率、综合值、平均住院日、诊断符合率、三日确诊率、药品比例、人均医疗费、日均医疗费、人均药费、日均药费等。病例分型改进了管理方法,对于医疗质量管理体系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4 临床路径

临床路径是针对特定的一组患者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治疗要依据事先制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2]。本院在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不是单纯机械的执行,而是与病例分型结合进行。针对病例分型的A、B、C、D四型分别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诊治方案,实现了对同种疾病诊治过程的分层管理,满足了更多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

转贴于 5 病种质量费用管理

对住院病种进行分类统计,明确了各科收治病种范围。在结合诊疗常规及医疗市场的需求下,确定了259种疾病,进行单病种质量费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以临床路径作为单病种的质量保证,对259种单病种逐一进行了临床路径的设定,明确了单病种的准入范围、治愈标准、每日治疗内容、每日费用、住院天数、总费用等[3]。让广大患者用较低的费用,使常见病、多发病得到高效、优质的治疗。单病种并不会给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由于覆盖范围广、费用低,实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让群众对医院快捷、高质量的服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加强了医务人员对于基础疾病的诊断治疗能力,强化了基础质量建设。通过单病种质量费用控制,增强了医院的市场竞争能力,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影响力[1]。

6 临床审计

临床审计由医疗、护理、经管专业组承担,以临床工作为主导,按照预定计划,对所有指标体系依据时间、医院工作重点,有计划、有组织的全方位审计,涉及医疗、护理、行风、经济运营等多方面,突出对医疗质量、工作流程、治疗效果、经济运营的检查,评价与持续改进医疗工作,实现对临床工作的动态监控,从而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成本。临床审计将医疗、经济监管的触角直接延伸到临床科室,引起管理者和医院员工对科室运营的高度关注,形成全院上下对医疗运营齐抓共管的局面,为医院进一步提高医疗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 患者满意度提高与医院文化管理

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患者满意,患者满意度提高才是评判管理体系有效与否的关键指标。从医院文化来讲,只有把医院文化作为最终的核心竞争力,医院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各项工作融入到医务人员的日常行动与思想中,才会在工作中形成合力,使医院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奉刚,张卫富.医学模式与临床医学实践.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22):103~106.

2 朱士俊.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实时控制中的应用研究.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594~596.

篇8

医院药事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对医院药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药事管理及医疗质量监督是保障医疗安全的有力措施。

1. 本地区医院药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药学人员缺乏必要的医学知识

传统的医院工作将药师定位于发药,繁重的调剂工作,简单的操作,淡化了药师工作的技术内涵;由于缺乏必要的诊疗知识,多数药师只懂药、不懂医,或者对药也是一知半解,无法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和实施临床药学服务;非药学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过高,药剂科专业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在美国要想成为药剂师,需经过4年制M.S和6年制Pharm.D的学习。而我国4年制传统药学高等教育以化学模式为主培养出的药学技术人员,缺乏必要的医学与治疗学方面的知识,无法满足医院临床药师的工作需要[1]。

1.2 药事服务尚未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医院普便存在“重医轻药”与“重效益轻服务”的思想,药师对于药品出了药房后患者使用是否正确,是否发挥作用,一般不会主动跟踪。随着广大民众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已经不再满足医师开什么药,就服什么药,开始是关注药物的药理药效、禁忌证、不良反应,甚至药物相互作用等,而药师要适应以“患者为中心”工作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相应的技术水平。

1.3 医、护、药之间协作不够紧密

临床用药往往是医师一统天下,临床药学工作未能常规开展,未能真正体现临床药学的作用和充分显示药师在病人诊疗过程中的技术价值。目前对药品质量监管及临床用药监督管理,开展临床药学,进行血药浓度检测,制订个体化给药方案,结合临床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及报告,对药物配伍禁忌、毒副作用等进行再评价研究等药事管理工作,需要医、护、药专业人员团结协作,如何加强医院内部各专业人员之间协作是医院药事工作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1.4 合理用药监管未真正纳入医疗质量控制范筹

目前国内不合理用药的现象比较常见,如滥用抗生素;联合用药不合理;忽视药物之间相互作用;有意识选择能带来更多利润的药品;不适当或过量使用辅助药物。不合理用药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不仅增加政府和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危害人民健康与生命安全。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逐步推行,如何通过药事管理来丰富医疗质量管理内涵是医院管理中重要课题[2]。

2 改进医院药事管理和加强医疗质量监督的对策

2.1 深化医疗质量控制工作

落实2009年5月卫生部印发的《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成立“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对医院的医疗质量、护理质量、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等实施监督、检查和管理。医院药事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医院药事管理,增加药学部门人、财、物方面投入,建立和完善医院药事管理组织,提高药事管理水平,指导本机构临床各科室合理用药,加强特殊药品管理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订合理用药制度,规范临床用药,定期开展处方点评,开展ADR监测工作,有利于促进医疗质量管理,从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患者安全。

2.1.1 建立和完善医院药事管理组织

建立和完善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积极履行职责。审核本机构拟购入药品的申请,定期分析本机构药物使用情况,组织评价本机构所用药物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提出淘汰药品品种意见,组织药学教育、培训,监督、指导本机构临床各科室合理用药等,。

2.1.2 加强特殊药品管理

根据《品和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品、第一类管理规定》和《处方管理办法》,加强品和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品和使用管理制度,定期自查评估并留有记录。

2.1.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等文件,药事管理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分级管理实施情况,每年至少2次定期公布本单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建立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合理用药调查,对医师不合理用药情况提出纠正与改进意见并给予相应处罚。每年至少2次组织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知晓率。

2.1.4 建立临床用药的监督、指导、评价制度

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用药制度,规范临床用药;开展定期处方点评,建立处方点评制度,对不合格处方采取干预措施;建立ADR监测管理组织、建立健全ADR监测报告制度、建立差错登记报告制度。

2.1.5 建立药品质量管理小组

建立药品质量管理制度,药品质量管理小组定期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记录。严格按照药品采购、验收、保管、配发制度规范操作,加强温湿度、冰箱温度管理,药剂科参与监管病区、抢救车备药,达到安全用药。通过药事管理质量检查可提高民营医院药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用药环境。

2.2 转变观念,加强药学服务,促进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医院药学工作要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转变观念,强化药学服务意识,深化医院药事管理,开展以合理用药为中心的药物科学研究和药物经济学研究,加强临床药师工作,积极参与临床用药咨询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注重药物情报资料的收集,发挥计算机在药事管理上的应用。定期公布消耗前10位的药品名单,对使用前10位药品的医师进行用药合理性分析,组织本院医药学专家以国家基本药物为优先选用,编撰本院《药品处方集》,提高医疗质量,充分发挥药物疗效,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防止药物源性疾病,提高药物治疗水平,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药学人员应主动深入科室收集整理药品应用于临床的实际疗效、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资料,在平凡岗位上,不断探索总结,通过办药讯、医院信息系统、讲座等方式为医护人员提供药物信息 。

2.3 深入推进“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确保医疗安全。

2009年10月卫生部组织开展“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对对持续改进医疗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医院内部应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强化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从而保障医疗安全。在医院感染管理、病历书写规范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提高质量,提升水平,确保安全规范,探索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2.4 加强医院药学人员的培养,积极推进临床药师制度

2002年1月,卫生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首次提出在医疗机构中逐步建立临床药师制度。2008年卫生部又通过试点《临床药师制度试点方案》探索临床药师的准入标准、工作模式、岗位责任和管理制度等。临床药师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与临床医师共同进行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实施与监护,参与日常性医疗查房和会诊,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工作等。2010年2月23日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指出“药品加成将逐步取消,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措施予以补偿”,这对药师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药学人才应与医学人才同步发展成长,通过自修或继续教育,系统学习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知识、药物治疗学和临床药理学等综合知识,拓展知识面,做新时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科主任  备忘录  医疗管理  医疗质量

        目前,中小型医院中,中干多为业务骨干,虽然他们在技术上经过了很多的培训,也有很多的临床实践的经验,但是他们基本没有受到医疗管理相关内容的专业培训,医疗质量管理往往缺乏规范的方法和一些核心理念。

专科医院科主任质量管理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应重视科主任管理知识的培训,采用多种方式提升管理的积极性,并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以提升科主任管理科室的能力[1]。所以为提高科室质量管理,通过这一年多对部分科室施行科主任备忘录计划,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医院以南区10个科室为试验组,施行科主任备忘录,以北区32个科室为对照组,并以2010年实施后与2009年未实施对比分析:医患纠纷,,科研项目等指标。

        1.2 科主任备忘录的内容

        1.2.1 年度工作要点  其中包括了医疗指标与任务,医疗质量管理,服务管理,医疗管理,投诉管理,科教研,医务人员职业生涯,医德效能建设等等。

        1.2.2 月质量与指标分析  每月对医疗质量的管理,指标分析,通过绩效评估,明确科室病床利用率,控制药物比例,严格按照三基三严,以及医院的核心制度来执行,对病例质量评估,对现状进行分析,并作出整改。

        1.2.3 半年责任追究小结  近年来由于诸多因素出现了医患关系紧张。笔者系统剖析引起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提出加强医疗管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医疗质量、树立法制观念意识、提高医患沟通的能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防范医疗纠纷的根本[2]。控制医疗纠纷的数量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在半年责任追究小结中记录半年的医疗事故,追究责任人,进行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并提出整改方案。

        1.2.4 年医生职业生涯培训评价  评估医生这一年的职业培训,包括思想法律培训,进修学习计划,学术论文情况等。

        1.2.5 年带教情况分析  评估科室在带教期间的绩效,配合医院教育计划,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总结教育过程的经验教训,积累教育经验。

  1.2.6 年科研及新技术新项目小结  通过全年的技术项目小结,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科研能力和科研质量。

        1.2.7 全年工作人员评价  通过评价情况使科室人员明白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并得到改进,同时也宣扬比较好的作风,树立科室品牌。

        1.2.8 全年工作总结  通过全年的工作总结,列出存在的问题,作出整改方案,并作出明年的计划,通过一年一年的不断改进,使科室的各个方面都有质的飞跃。

        2  结果

        实施组和对照组两组工作人员工作性质都相同,实验组医患纠纷为0起,36篇,占全院的18.3%,与2009年的9.3%相比增长一倍;科研立项4项,有了零的突破;晋升高级职称8人,中级12人。医疗投诉相对比明显下降。

        3  讨论

        (1)施行科主任备忘录,可有效提高科室整体医疗质量。

        (2)施行科主任备忘录计划,可减少医疗纠纷。

        (3)施行科主任备忘录计划,可提高科主任管理能力,带领整个科室不断的发展。

        (4)施行科主任备忘录,可提高科研、教学能力。

        (5) 施行科主任备忘录,可提高医务人员职业生涯管理意识,促进人才队伍建设。

篇10

医院的产品是服务

图中显示:输入的是患者要求,输出的是患者满意,中间所有环节均是为着一个目标而运转―那就是服务。

国际标准把产品分为4种

服务、软件、硬件和流程性材料(如油)。而医院的产品就是对疾病的治疗结果和患者对您治疗的满意程度。即医疗服务,也就是医疗活动或医疗过程的结果。这种结果当然也会受到医学水平、护理水平、检验水平等的限制,但只要医院展现出了当代的医疗水平,竭尽全力来满足患者的要求,就会产生满意的结果,让患者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同时医患也共享了医疗科技成果。

医疗过程

过程的表现形式为“输入”和“输出”医院的每一项活动,每一项工作都是一个过程,包括医疗管理、医疗业务、技术开发、科研教学。将先进的医疗管理体系、先进的医疗技术、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方法等“输入”到医院,经过转换,服务于(输出)患者,不仅满足患者的要求,解除患者的痛苦,而且带来了医院的效益、医院的发展和声誉提高。医院的每一项质量活动都包含着“过程”,从患者入院挂号,到住院诊治、外科手术、病情治愈出院,都在不断地运行着。其中每一项工作,都直接影响到过程的延续。如化验结果,对疾病的诊治以及治疗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医院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就必须对每一个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制定相应的管理过程的程序文件,规范和控制过程。

医院所立项目要有项目的目的、国际国内标准、可行性、可靠性、市场潜力、完成时间、各阶段评审时间、职责分工、经营成本图及各部门协调工作等。

项目

其定义是:由一组有起止日期的,相互协调的受控活动组成的独特过程,该过程要达到符合包括时间、成本和资源的约束条件在内的规定要求的目标。医院确立的医疗项目,要充分考虑到相互协调中受控活动组成独立过程,确定起止日期,计算时间、成本和资源及项目的可行性。还需考虑是否给医院带来两个效益。

服务提供

服务通常是无形的,并且是在医院与患者接触面上至少需要完成一项活动的结果。

医院的“服务提供”就在于全体医护人员和相关人员(如财会、医政、后勤人员等)为患者的诊疗过程所提供的一切活动之中。医疗服务是一科技产品,即医护活动或过程的结果。医院与患者接触中的服务提供就是为患者诊疗过程的结果。而在医院内部,各科室之间,医生与护士之间,临床医师与检验医师之间的接触中,也相互提供服务,保持每一个环节的衔接。这些活动是以满足患者需求为目的的,是有序而合作的。这些活动最终完成医院内的诊疗过程,成为医疗服务产品。

程序

医院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中,必须对整个医疗活动的“途径”(way)或“步骤”(approch)有具体的程序。这种程序应用文件的形式规定出来,称为书面程序或“程序文件”。如《内科控制程序》、《外科控制程序》、《诊疗服务过程控制程序》、《护理控制程序》、《人力资源和培训控制程序》,这些程序文件,包含某一部门工作的总流程及规定,包括很多具体的活动,并且使每一位员工都熟记这些程序并按照这些程序去做。

特性

医院必须办得有特色,要体现医院的品牌和优势,要让社会公认医院的品牌效应。如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同仁医院的眼科、耳鼻喉科,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宣武医院的神经内科,积水潭医院的骨科、烧伤科,使人一提起这些医院就知道其固有的特征。

在医院的产品中应体现出这种特征。在感官上,在亲身体验中也能体现出这种特征。医院应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包括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服务态度、诚信、工作效率、患者的医疗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都要体现出个性特征。

质量特征

医院的产品、医疗质量活动及整个质量体系都是为了给患者提供医疗服务。这种医疗服务也是一永久的特征,不可能改变。它包括提供放射、化验、手术、治疗、护理等过程,都体现了质量的特征。

医院的价格不属于质量特征。

可信性

诚信,为每一个医院接待患者完成医疗服务过程的先决条件,有诚信才能有可信性。

医院可信性体现在治疗水平、医疗效果、社会信誉、信赖程度等各方面,尤其是医疗承诺的实现。当然,由于现代医疗水平的限制、人类疾病的个体差异、还有一些病不能认知和治愈,以及患者突然病情变化的突发事件等,并不能使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满意的结果,但这些是与医院的可信性无直接关系的。

医院内部相互之间可信性必须体现在检验报告、化验结果、手术效果、护理能力等方面。

增强可信性、可增加患者的依赖程度,增强医师和护士在医疗实践中的自信心及医疗质量的保证。

可追溯性

医院的可追溯性可同时存在每一个医疗活动中,对患者发病状态、诊断、手术、治疗操作、药品应用、护理操作会诊治疗情况、抢救经过都应有记录及签名,此外,患者病程记录、医嘱、护理记录、麻醉记录、手术记录等均可提供这种追溯能力。

对已出院的患者应进行回访,追溯治疗效果,指导康复等。

患者一旦建立病理档案,可作为下一次住院治疗的追溯内容来源。

合格

医院“合格”产品,应以符合法律法规,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标准。当然,在整个医疗活动结束后,还可以使用医疗疗效评价(如痊愈、好转等),也可对整个质量体系评审,并进行满意度调查,对目标值达标情况进行评价。

不合格

医院在质量活动中,如医疗活动、护理活动、生活护理、财务及医疗环境等未满足患者的需求,未满足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如技术操作、抢救措施、化验检验等未达到质量的要求或医疗与护理常规等要求。

不合格应由质量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等部门加以控制。常见的不合格有落实体系文件类不合格、医院物品药品等不合格、医疗设备设施类不合格、医技护理了不合格等。对于各种不合格应加以识别。

缺陷

在医院未满足某个预期的要求或合理的期望,其结果常为不合格产品,但与单纯的不合格产品又不同,其中包含着法律、法规内容。医院的产品就是医护服务,服务的对象是人。其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再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可将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的,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的,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医疗事故应移交医学会组织鉴定。医疗事故的发生可能是人为造成的,也可能是意外情况(如设备、仪器失灵)所致。因此医院应加强质量管理,严格各项制度,加强医疗责任心,消除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产品,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病人的含义

“病人”是一类特殊的弱势人群,他们包含“病”与“人”两方面的特点:“病”的痛苦使他们诉求于高超的诊疗技术;“人”的本性使他们更需要温暖的关心。疾病往往发生在身体的某一个脏器,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会累及其他相关脏器,而药物治疗在促进疾病康复的同时也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治疗矛盾。因此影响疾病转归的因素是复杂而难以预料的。

医院在医疗服务中发挥主导作用,影响其治疗高低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从“面”来看,现代医学分工日趋细致,医疗、护理、后勤、行政等各个部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病人,各部门服务水平的高低、部门间衔接的流畅程度都会对病人产生不同的影响;从“点”来看,所有参与诊疗工作的人员都会对病人病情的转归产生作用,但他们的教育背景、从医经历、经验和水平、责任心、服务意识均极具个性,甚至其心理和情绪变化等都会直接影响工作质量。

国际标准建立医院管理体系的特点

采用ISO9000标准建立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它具有适应医院质量管理和医院经营的特点。

强调系统管理

按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建立系统化管理,需要有一个整体化的观念。从确定患者的需求和期望,建立医院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确定医疗服务过程和职责,在过程实施中确定测量方法来检验先行过程的有效性预防过程中发现不合格项,寻求改进方法,以达到持续改进。医疗行为本身就是体现一个整体观念,如何科学、细致、周到地为患者服务,不仅仅是医师或护士的责任,还需要设施、环境、后勤及医疗费用等等的配合。患者在追求治好病的情况下,还追求好的服务态度,温馨的就医环境和合理透明的医疗费用。要提供这样全方位的服务,需要一个科学的系统化的管理。如何根据医院自身的人力、设施、环境资源提供全方位地满足患者服务的需求,这需要医院最高管理者对本院如何建立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系统的策划。

以患者为中心

医院依存于患者,医院若想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需要患者不断增加。患者选择医院就医,一方面使医护临床经验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促进医院不断发展。因此,按ISO9001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医院应以患者为中心,调查患者的需求和期望,将此期望要求转化为质量要求,并采用有效措施使其实现。也就是说要真正把患者的要求放在第一位。

强调系统管理

医疗服务提供,是通过医疗服务流程来完成的。应明确所有重要的医疗过程,如住院、测试、治疗、护理,如何对待病人及其家属,如何对待即将死亡的病人,病人的运送、转接,使用的仪器设备,用药,社会关怀,饮食,管理职责,管理程序,财务控制,病案及对废弃物的处理等。对其过程控制,常规要求如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安全工作的要求,如传染病、X射线等;通过主观或客观的证据如:ICU时间、并发症、死亡率、人员更换等,主观证据如:病人满意度、人员能动性等。标准是将管理职责、资源赶里、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作为体系的四大主要过程,更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

不断改进

不断改进是ISO9000族标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建立一个与医院发展相适宜的质量管理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医院的现行经营管理和发展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与时俱进。既然提出持续改进,就需要日常检测、月质量工作分析、年度内部审核、年度管理评审等,提出对现行医疗行为是否有更改,把更改纳入文件等活动。通过持续改进,达到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适应性和科学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在医院的应用

在2000版ISO9000标准中新增加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经多年的实践,已公认为ISO9000的理论基础,并作为最基本、最通用、最直观的一般原则,成为医院管理者进行质量管理的基本准则,其根本宗旨就是为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这八项原则是:一、以顾客为焦点;二、领导作用;三、全员参与;四、过程方法;五、管理的系统方法;六、持续改进;七、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八、与供方的互利关系。其中第一原则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和第六原则持续改进被称为质量管理的两个核心原则;第二原则领导作用为质量管理的关键原则;第四原则过程方法、第五原则管理系统方法和第七原则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被认为是质量管理的三个通用方法;而第三原则全员参与与第八原则与供方互利的关系是实现质量管理的两个根本途径。下图可显示其中的关系。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顾客”在医院理解物为“患者”、“患者家属”和“相关团体”(如集中体检者)。医院应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了解和明确患者的要求,包括当前和未来的需求,并尽最大能力去满足之,甚至争取超越患者的期望。确保患者的需求,是医院每个员工生存的基础,医院依存于患者,“以病人为中心”就是基于此要求。此项原则是质量管理的核心思想,也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领导作用

领导是与有决策和指导各个级别部门作用的最高管理者。因此,必须由最高管理者建立医院质量管理方针和质量目标,建立和实施高效的管理体系,确保患者要求得到满意,确保全体员工的参与,确保人才的利用和资源的利用,关键是领导者创造并保持一个使员工充分参与和实现医院目标的良好的内部环境。

全员参与

全体员工是医院之根本。只有充分发动全体人员参加医院的质量活动,并充分发挥集体的工作热情和持续干劲,才能创造效益。

过程方法

医院提供医疗服务的各个治疗、护理活动和技术操作、临床检查、检验、物料供应、血液、药品、患者食品以及收费和出院后的追踪等等都是过程。对医院内部的各个过程的标识和管理,特别是对过程接口的标识和管理就称为“过程方法”的管理。医院把相关的资源和活动作为过程进行策划,并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控制之下运行,可保证医院质量达到提高和增值的目的。把患者的要求作为输入,为患者提供服务及结果作为输出,整个过程纳入管理体系之中,加以控制。通过患者满意度反馈的信息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进行测量、分析、改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并螺旋式的不断提高,实现过程的增值。上述这些的测量、分析、改进等过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制约,从而形成一个过程网络。因此,以过程为基本单位(要素)是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一种基本思路。

管理的系统方法

针对设定的目标,识别、理解并管理一个由相互关联的过程所组成的体系,有助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医院施行管理的系统方法,包括如下内容:确定顾客的需求与期望,建立医院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确定过程和职责,确定过程的有效性,确定测量方法,评价结果,防止不合格,实施改进,评审改进措施和确定纠正措施等。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医院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和永远追求的目标,医院在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中,可获得最大的效率。但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随着患者的要求和环境的改变以及目标的提升,必须不断地进行改进,使医院的质量呈螺旋式上升。医院主要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达到结果进行数据分析,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并进行管理评审来促进持续改进,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主要内容有:了解医院质量运行的现状,修改和提升质量目标,寻找评价和实施解决办法,测定、验证和分析结果,判定更改文件等,还包括创新性(突破性)的改进。

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决策是管理的基本职能。通俗地讲,决策是针对问题作出决定;严格地讲,就是提出问题,调研,搜集信息,掌握数据,确定目标,进行预测,拟定方案,比较方案,评价和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因此,决策必须科学化,才能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对数据和信息的逻辑分析或直觉判断是有效决策的基础。以事实为依据可避免主观盲目的决策,防止决策失误给医院带来损失。

要了解事实,必须收集各种渠道来源的信息,并加以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医院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有效性、效率和业绩,测定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变异性。即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汇总和沟通,最后给予科学的决策。

与供方互利关系

供方向医院提供的产品对医院向患者提供的产品―也就是服务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当代的专业化和协作化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供应链也将日趋复杂化,任何一家医院都会有自己的供方和合作伙伴。为快速灵活地反映医疗市场的变化,现代医院都在努力营造一个清晰和公开的沟通渠道,建立与供方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提高创造价值的能力,以便取得“双赢”利益,这将进一步体现21世纪经济一体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