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人范文

时间:2023-04-07 15:1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故事的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故事的人

篇1

如果那是指遭遇过挫折,

历经过险恶,流浪过远方,

谈过几场无疾而终的恋爱,

最后,却柳暗花明,

那么,我说是吧。

在并不淳朴的乡村丢了信任;

在青春的骄纵中错过所爱的人,

在年少求职的路途丧失了自信;

然后,在职场里带着伤痕,

泯灭了最后的单纯和善良。

当那些苦涩来袭,

第一次,我的眼泪一触即发。

第二次,强忍不再落泪。

第三次,最多神情暗淡。

第四次,我当做什么也没发生。

最后,我也得了,

江湖行走,必备的那副冷静坚强的面罩。

故事到现在,结局很幸福。

像一壶,先苦涩而后清洌的茶,

像一枝,历经寒冷而绽放的梅,

篇2

申沅昊:对,《请回答1988》有很高的人气,因此我怕续篇快速推出在观众的高期待下会有落差。我想再过个两三年,等观众差不多遗忘这部剧时,再推出续集。

《综艺报》:韩剧“请回答”系列由综艺节目团队制作,其策划、编剧以及拍摄等创作过程和一般的韩剧有何不同?

申沅昊:传统韩剧的制作模式最初是由一两位编剧提供一个创意或是策划书给电视台的制片人,然后电视台制片人开会决定是否启动这个项目。而“请回答”系列从开始就是集体创作,团队核心的六七人共同讨论做什么题材、创造什么样的人物角色。大概有一个故事主线后,编剧写出策划案,他再找一些下面的小作家,让他们进行人物塑造等具体细节的设计。

“请回答”系列的成功也凸显了集体创作的优势,一个人能想到的东西并不是最完美的,10个智商130的人聚集在一起创造的内容可能远远超过一个智商200的人的创作。

《综艺报》:但集体创作在沟通上的成本会不会大很多?

申沅昊:的确,这样的创作模式效率非常低,特别耗时间。但在磨合过程中,我发现如果我和李有贞编剧(“请回答”系列韩剧以及《两天一夜》“花样”系列综艺节目编剧)共同提出让大家遵守一个创作意见,团队其他很有创意的小编剧、小编辑会不想或是不敢发言,这样就限制了整个项目的创意。我知道大家的担忧――拥有话语权的编剧太多是否会影响故事的连贯性,但这是一个讨论的过程,当内部团队达成一致意见时,故事的主线也就浮现了。

不只在策划和剧本阶段,拍摄过程中,我也会召集灯光、摄影、美术等团队聚集在一起,听取每个人的意见。虽然这样的制作方式特别耗时间,但我还是觉得需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将内容做到极致。

《综艺报》:在韩国百想艺术大赏颁奖典礼上,你领最佳导演奖时说,一开始以为这个戏搞砸了,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申沅昊:《请回答1988》故事背景设置在1988年,我当时也只是在上初中,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对那个年代没有印象。但是最近韩国社会发生了很多事情,如岁月号沉船事件(韩国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海难事故,全船476人中仅有172人获救),年轻人就业困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淡漠许多,因此我想做一部剧能够让大家回忆起以前的美好感情,即便预期这个题材难被年轻观众接受,我还是坚持做了这个项目。一开始,我对观众反应并没报太多期待,但没想到最后会这么受欢迎。

《综艺报》:《请回答1988》中的五位新人演员不仅受到广大观众欢迎,且全部入围了百想艺术大赏的最佳新人奖,这些演员当初是如何选择的?

申沅昊:我以前是做综艺节目的,综艺节目特别重视演员本人的特点以及性格。因此,在面试演员时我们也很关注演员本人的性格特点。面试演员时,我并不重视试演,像做真人秀一样,我会先做个访问,问一下他什么时候谈过恋爱,谈恋爱的时候性格怎么样,对你的妈妈来说是一个怎样的儿子。我把重点放在了解对方的性格上,然后尽量选择比较接近剧本里主人公特点的演员。选定这个新面孔之后,如果他有一个独特的习惯,或是口头禅什么的,我们会融入到电视剧内容上。这对演员来说并不是演技,而是他的真实习惯,在观众看来也特别自然。

《综艺报》:有没有中国公司想买这部剧的改编权?

申沅昊:确实有中国公司接洽,现在还在协商中,不方便透露具体情况。

《综艺报》:如果说中国要拍“请回答”系列,你对中国编导有什么建议?拍好这个剧的要点是什么?

申沅昊:最为关键的是本土化问题,制作上要“接地气”。百分百解体原版都无所谓,但要原汁原味还原中国当年的社会和生活,呈现完全的中国内容。可以找一些要拍摄年代的道具,这些细节往往能体现本土化。

《综艺报》:目前有很多韩国导演来中国拍戏,你有这个打算吗?

申沅昊:作为一个创作者,当然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观众。中国有很大的市场,若有合适的机会我也很愿意来这里发展。但问题是现在很多韩国做内容的人是以做生意的思考模式来中国工作的,我没有这样的想法,目前我还是会专注于韩国市场。

篇3

希腊神话有宙斯,雅典娜,赫拉,赫尔墨斯,阿波罗等;

印度神话有摩罗,阿修罗,梵天等;

中国神话有共工,祝融,后羿,夸父等;

篇4

6月28日,在北京单向空间,歌手姜昕、雕塑家向京,画家陈曦,作家陈彤、袁梅,制片人冯郇,音乐人洛兵,媒体人朱学东……一众好友聚到一起,分享与赵波交往的点滴。赵波俨然一位沙龙女主人。如果说,民国时有太太的客厅,那么现在有个赵波的朋友圈。她的朋友分布各个领域,比如作家王朔、画家陈丹青、导演姜文、摇滚歌手崔健……她在新书里讲述和他们的交往,比如她得抑郁症时崔健发给她的e-mail。男朋友之外她也另有一堆女朋友,喻红、向京、姜杰、吕越……她们每个月见两三次面,聊艺术,聊女人话题,聊生活。

见到赵波时,她身着一件孔雀绿的波西米亚长裙,高挑的身材,巴掌大小的脸,一副墨镜虽然遮住了半张脸,但却不难捕捉到她专注的眼神。她把鞋子脱了,用最舒服的姿势倚在沙发上,很随性,交谈中,她就像个大姐姐,让人擦觉不到半点距离。她说,“如果我每天晚上参加不同的饭局,那么在北京的两个月里都是满满当当的。老朋友还在,新朋友又不断。我在每个城市都留下了一帮朋友。”

为什么呢?“一个人有才气,人们都愿意跟他吃饭聊天。我的上升星座是水瓶,比较有创意,能帮别人分析问题指点迷津啊。”赵波这样解释,“艺术家一般都是‘有毛病’的,我也有毛病,我们能互相理解包容,天生是一类人吧。人最终会聚集在有相同因素的人身边,我们彼此心灵相通。”

没错儿,赵波有着艺术家的才气和浪漫。她生于江苏常州,是个温婉的江南姑娘。妈妈是语文老师,受此熏陶她三岁时就学会了看自己喜欢的书。十三岁她开始发表作品,那时发表一首诗能挣5块钱稿费,是笔不小的数目。十四五岁时,她爱上了三毛,读到她在撒哈拉沙漠有滋有味的生活,她与河西的爱情,她描写骆驼的各种各样的奇闻时,赵波心里隐隐地有一种预感,“我以后也会过一种漂泊的人生。”当时,她正经历着青春期的叛逆,感觉身边的一切庸俗不堪,她只向往诗和远方。

北京流水

她第一次离家去远方是深圳。那一年,她十八岁。在别人读书考大学的年纪,她已经技校毕业在工厂实习了两年,因为不适应辞了职。她考技校,并非学习不好,而是出于一个简单浪漫的原因――和死党不分开。那是1992年,深圳特区的淘金热也席卷了她的一颗热爱自由的心。初来乍到,她在一家招待所里住了一个月,还没找到工作时,钱包就被偷,一半的钱和特区通行证、暂住证都没了。“挺孤立无援的,站在大街上,感觉城市很新也很美,但是却第一次觉得现实很冷酷,什么都要谈钱,没有钱真的寸步难行。”朋友要带她一起炒期货,但她脑子不够用,就去电脑班学五笔打字。始终,她也没有找到一个工作。好在,就在钱快花光时家里派人来接她回了家。出来时,她坐的是飞机,意气风发,而回家时,坐了三十个小时的火车,锐气渐消,“初次尝到了人情冷暖,懂得了一个人不是好混的,但有了十八岁时打下的底子,此后的漂流就变得顺利很多,自然很多”。

此后,赵波开始了漂泊的人生。1993年她重新出发,到上海生活了八年,之后她又来到北京,生活了十年。从北京离开,她漂泊过无数地方……

“你从一个地方离开到另外一个地方的动因是什么?”记者问。

“新生。”赵波脱口而出。

赵波在上海时已经成家了。二十岁出头,她嫁给了一位评论家,年长她16岁,成熟且有声望。她崇拜他,写作会听取他的意见。然而久了,她就有了压力,特别是当她愈加成熟,有更多独立的想法后,摩擦渐生。“比如我们去商场买衣服,他会说,你不要乱看,我说哪件好你就买哪件。那时我穿得就很端庄成熟。但是我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波西米亚,喜欢随意,喜欢那种艺术气息的。”“我不愿意被人左右,慢慢长大后,我要挣脱他的枷锁,所以就离开,到北京。”在北京,她开始补过青春期。

北京的生活如鱼得水,往来无白丁。“京城的文化圈儿里有各种各样的小圈子,每个圈子都有一个像舵主一样的人物,各不服谁嘛。我会被各种各样的人邀请到他们的圈子里。”赵波的爱好广泛,除了写作,她还画画,在上海时就开过画廊,她与美术圈有很深的交际。作为一个资深文艺青年,电影、音乐、摄影……对于她就像氧气,这些爱好让她与朋友们惺惺相惜。比如画家喻红画了很多关于她的画,她们现在还在合作一个两人摄影项目,持续十年。

新世纪的头几年,北京文化圈格外好玩儿。赵波的根据地在三里屯,当她与朋友坐在白房子的咖啡厅里,透过窗户向外望,经常能看到文艺圈的朋友们,某个歌手,某个作家,某个电影演员,走过来,她会来一句“哎进来喝杯咖啡!”“大家都很亲”赵波形容在北京的生活是嗨到飞起来的,“感觉你好像生活在云里雾里,大家都很happy,创作力也特强。”

像候鸟一样飞

赵波迎来了创作的高产期。她为多个杂志写都市情感专栏,出版了十几本书。然而正在她“飞”得嗨时,没想到,一本《北京流水》让她跌落谷底。这本书里她以博客日记的方式讲述了在北京五年来的生活与情感,还写到与一些男性朋友的交往。“在日记里会比较放松,但网站做得很耸人听闻,曝光隐私啊什么的乱七八糟,本来是很小的一件事,他们把它放大了。”争议之声四起,很多人在网上攻击她,一路走来都顺顺当当的赵波,没有一点防备地受到网络暴力打击而陷入了严重的抑郁。

她的新书宣传语中这样写道,“一个有事故的女人写的一本有故事的书。”如今谈起那两场事故,赵波很从容。2008年自杀时,朋友为救她用打火机烧掉了上吊的绳子,不幸也烧伤了她的脸。成名以来,赵波总被称作美女作家,与现在时兴PS几乎人人可成美女的时代不一样,赵波的美是实打实的,才气亦有目共睹。人们往往会说,赵波是真正的美女作家。

之后五年的时间,赵波在身体和心理双重的修复中度过。“疤痕痊愈是需要时间的,在等待肉体上的修复时,必须很安静、有耐心,其实也是内心在修复的过程,我把很多事情一下子都想明白了。”有时做植皮手术前后忙几个月,备受煎熬,但结果发现皮肤细胞已经死了,白搭了。“就像你有时候做错了事情,怎么弥补都不能像以前那么好。5年之后我决定不再做手术了。不如接受当下,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寻找我自己认为的美。”

再次为了新生,赵波离开了北京。当她沐浴在泰国清迈的阳光下,过去的一切阴霾渐渐消散。“我是一个作家,如果不经历这么多,可能以后就写不出一个代表作,这么想,那么所有的安排都是有意义的,也是值得的。”虽然吃了不少苦,但这些苦最后会化成写作的养分,赵波甚至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篇5

《沙漠中的苹果》

俩个生死之交的朋友艰难地行走在沙漠里,他们两个又饥又渴,步履踉跄,距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这时,仁慈的上帝出现了,赐给了他们一棵苹果树,树上有两个一大一小的苹果。上帝对他们说:“只有吃了大苹果的人才能有希望走出沙漠,吃小苹果的只能抵挡一时饥渴,生存无望。”上帝离去了,他们俩相互对视,谁都没去吃苹果。

夜幕降临,他俩昏昏睡去。第二天破晓,一位兄弟醒来,发现另一位已离去,树上剩下了一个小苹果,他气急败坏,深感朋友的无情,背叛,冷淡,真可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望着树上的小苹果,他摘下,毫不犹豫哽咽着吞了下去。

篇6

“做有思想的行动者,做有故事的德育人,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关怀者”应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育人的价值所在。

一、分享难忘故事,润泽美好心灵

古今中外的德育故事是学生们沐浴德育的金矿,而用故事的形式来滋养德育又是学生喜欢接受的一种有效途径。故事里大大小小的人物所经历的事情充满了人文性,情节性;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故事内容,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都会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达到有效德育的目的。而这些故事的分享过程则要求老师精心安排时间,搜集故事内容,并根据学生情感接受的程度有层次地影响他们,从而让故事来润泽他们美好的心灵。

1.适时随机演说故事,夯实文明基石

文明行为是道德的基石,榜样的故事是点亮孩子文明习惯养成的一盏明灯。一个有思想的德育人会适时随机地用多样化的故事来滋养孩子,升华孩子的道德情感,规范孩子的文明准则。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晨间活动课、班队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品德课等主阵地以及各时段、各学科,组织学生轮流演说故事,这无疑顺应了学生想听故事的童心渴望。

(1)主阵地中升华。班队活动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阵地,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基本途径,更是学生在集体的展示中汲取震撼心灵的空间。一次精心设计的班队活动所起的作用远胜于一百次空洞的说教。老师应充分利用好班队活动课这一平台,让学生精心准备一个个中外德育故事,其中有美德为主题的德育故事,有英雄为主题的故事,有关注人文为主题的德育故事等。如在准备以英雄为主题的故事时,老师可以根据不同时代选择不同英雄来感染学生,就如“5·12”汶川大地震中所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震撼心灵的英雄故事,还有每年的“感动中国”“中国骄傲”等年度人物故事评选出来的典型英雄故事,都是对学生生命意识、崇高道德、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教育的活生生的材料。通过演讲,学生们从内容、声音、服饰、情感等多方面营造了感染学生性情的氛围,触动着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使德育成为于无痕中达到有痕的教育。

(2)随机时段中教育。在其他可利用的教育随机时段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实施教育。如发现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和生活行为上有很多毛病时,就可针对这些问题选择德育故事,而且是他们同龄人的故事,以此为榜样,不断地纠正他们的行为,思想上向榜样看齐,行为上向榜样学习。如有学生在学习上有拖拉的现象,就让学生找有关勤奋好学的榜样故事,像《勤奋好学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名人刻苦学习的内容,用海伦·凯勒、达尔文、柳公权、高尔基、海顿等人的事迹来感化他们;有的学生行为上不是严格要求自己,老师就让学生搜集有关严于律己的榜样故事,用《竺可桢》《》等故事来教育他们;有的学生在生活中显得很无助,老师就让学生搜集有关自立自强的德育故事,如《张海迪》《一个无手农民的自立自强故事》等……与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发现同龄人班级中、校园中那些美好的人和事,讲述自己身边的温情故事。

(3)多学科中渗透。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有直接性,融学科教学、品德传授、榜样示范等多种角色于一体。多重身份的老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来拓展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让学生分享新鲜的精神食粮,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而课前拓展“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所谓“大教育”不仅仅是单一学科,它还包括与各门学科相关的所有内容。老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其中一些“中外名人的立志故事”的资料,可增加课外阅读量,同时一起分享故事精华。为了有针对性地选择精华故事,老师可以根据学科内容选择相关联的,语文老师可以根据文本的不同内容选择故事,如选择故事,让学生接受坚强意志的历练。学生们在这样的立志故事里树立崇高的理想,胸怀大志,放眼世界,灵魂得到了熏陶。这种做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德育手段,同时也是对教育无痕的理念做出的深刻诠释。

时时处处事事中,我们力争让学生在故事里感动,在故事里立志,不断地规范着孩子的行为,陶冶着孩子的情操,夯实着孩子文明道德行为的基石。

2.感悟体验反思行为,升华道德情操

阅读了大量的德育故事,再进行消化、吸收、提炼和加工才可以真正成为学生内心的一根准绳,时刻提醒自己在这根准绳之内规范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处世方式。消化、吸收、提炼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撰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消化、吸收德育故事中的精华,提炼成为自己所用可用能用的行为方式。如学生阅读了孝敬的美德故事后,写出了自己曾经不懂事而惹家长生气的事例,告诫自己要重新规范自己的行为,从思想上去认识和改正。在后续的一些日记中,有学生写出了自己孝敬家长的故事,有的还发表在报刊上,这又是一个监督大家行为的跟进过程。这样的过程浸染着学生的心灵,使自己的不规范行为得以纠正,和其他同学一样,成为同一起跑线上的精灵。

二、书写难忘故事,积淀教育智慧

当老师把学生领进教育时空的那一刻,就与学生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老师的心。学生的喜怒哀乐里有老师关注的目光,教育引导式的帮助也就开始了,每一个片段里都有老师智慧的播撒,爱心的流淌,教育艺术的展示,与学生共经历共体验共反思,从而演绎着各种不同的动人故事。同样,学生与老师牵手的一刹那,就注定会留下很多故事,那里有学生调皮捣蛋的一幕幕,有学生袒露真诚与纯洁的一幕幕……这些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一笔心灵的财富,是攀登人生高峰的思想阶梯;对于老师来说,是一笔教育的财富,为更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更是提升老师教育艺术的见证。

1.让教育的片段定格成老师反思的原始材料

老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多的一个人,老师时刻都想着把最好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呈现给学生,一个又一个属于师生的故事正在发生着,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作为老师都应该静下心来,或提炼成功的经验,或反思失败的教训,并把这些故事写下来,这样可以更好地做好以后的工作,取长补短,也为同行留下经验教训,也成为老师自己反思教育过程的一种原始材料,使教师成为一个由“经验型”走向“反思型”的老师。一种最真实材料的呈现往往可以让自己和同行、更为那些教育专家提供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寻找更好的教育方法,少走弯路,更有利于教育学生。以一个平凡老师的视角书写对孩子们别样的爱,用心记录教育轨迹,记录一些教育的缺憾与缺失,记录一些教育的灵动与亮点,为自己走上研究型教师的金光大道奠定坚实的基础。

2.让教育的片段定格成学生成长的动力之源

学生在校的时间与老师相处最久,所以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多。彼此之间的教育故事也时时在发生,老师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所想,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学生写的日记去了解。为了让教育的片段定格成学生成长的动力之源,作为一个德育人,应注重细批学生的心理日记,对学生记录的一个个真实的校园生活故事给予高度关注,或采用个别交流与课堂展示讨论等办法鼓励学生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发生在师生间、同学间的瞬间。学生在关注学生之间的故事时,学会了分析事物,提高了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起到教育自己的目的。其实,学生写的校园故事是最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有师生之间的,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当他们遭遇某些困惑或不公平的事件时,虽然叙述的语言有明显的偏向,但老师的评语给了他们正确的导向,他们都会很快乐地接受,当然也有观点碰撞的时候。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文字里体验了接纳别人意见的习惯,默默地改变着自己的行为方式与处世习惯,说明他们的思想正在成熟。一个个故事让学生们明白了许多道理,回头再读这些小故事时,又是一些德育的好材料,它来自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成为学生成长的强大动力之源。

篇7

读《名人的故事》有感

“当你进入书的宫殿世界,你会得到真挚的友情和极大的收获,当你进入书的宫殿世界,你不会被抛弃,被抛弃的只是你的缺点,对知识的渴求是人类的自然意向,任何头脑健全的人,都会为获取知识而不惜一切……这是这本书封面上的一段话,一段堪称经典的话。

谦虚,果断,好学,坚持,勇敢,正义,无私。是他们一生的代名词,他们不求富贵,却独自忍受风霜。为了正义,他们又舍生忘死。伟大的人物中,我最欣赏张衡的注重品德,最敬佩布鲁诺的坚持真理,佩服华佗的谦虚好学,尊崇泰戈尔的才华横溢,坚持伯里克利的执政廉洁。

92个故事中,我最喜欢莎士比亚,1564年4月26日出生的他,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去世的他,举世闻名。他是英国文艺复兴最杰出的艺术大师,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是“时代的灵魂”,他有着出色的理解能力和精湛的演技。他吸收了人民的语言,以及古代和现代的文学语言,运用的得心应手。散文,诗体常常是他剧本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的剧本永远不会使人感到枯燥。这就是一代艺术大师独特的秘密。

一个个道理发人深省,一个个事迹耳熟能详。一个人不应该担心自己的地位不高,应该担心品德不高尚,不应该为自己的收入少而害羞,应该为知识不广博而害羞。

篇8

其一、太爱拔尖。

有位女士,混了几十年,最后连“战友”带“发小”,全弃她而去了。她优秀是优秀。成功是成功了,可是寂寞难当。为啥?就是太拔尖。

人都喜爱身边朋友平和与善解人意。将心比心,谁喜欢总是居人之下?谁喜欢咄咄逼人的朋友?而这位女士,偏爱在朋友圈中拔尖,处处证明自己一枝独秀。

因为才貌双全,她自小习惯俯视他人,聚会时,滔滔不绝,好像聚会是她一个人展示的社交舞台:她有了困难,别人必得有求必应:别人的困难,她却是不闻不问。原来总有厚道的朋友,出于友情乐于为她付出,时间久了,谁也不甘心“侍候”她一辈子。

保持平和与谦虚,才是合适的处世之道。

其二、自作主张,策划他人生活。

有的朋友好到一定的分儿上,就觉得应该什么都对朋友负责。

他自己炒股有了收获与心得,便想让朋友也一起分享。赶紧打手机把朋友从书桌边拽起来,而那位朋友呢,可能就是一个木讷书生。别说有理财的精明,就是日常生活也得过且过,一切但求最简。碍于朋友的热情,他勉勉强强去了股市。结果呢,他从此打乱了宁静的心境,闹不好还赔了个底儿掉。

经过这么一折腾,他心里自然不平,怨自己难免也怨朋友。最后,干脆躲着那位过分热心的朋友。

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事,被人强拉去吃饭、交际、参加各种活动,等等,如果事非所愿,且打乱自己的安排,完全可以礼貌地拒绝,这样反而能避免彼此的伤害。

策划他人生活,无形中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结果建议就有了“行政命令”的味道。对友谊这件事,有时候,不作为就是最好的作为。

世上多少事,都毁在了熟人不拘礼。也毁在“为朋友着想”的过分好心上。

其三、热衷他人隐私。

有朋友圈盛行将他人隐私当谈资的娱乐方式。有人参加聚会时,总要千方百计地打听,谁谁的孩子怎么老大不小不搞对象?谁谁两口子打架几十年,现在好了没?谁谁的孩子不是亲生的,孩子知道了吗?等等;越是人家千方百计掩藏起来、不愿意公之于众的私事,他或者她就越打听得来劲儿。

虽然明白“谁人背后不说人”,但若听到他人背后议论你的短处,谁都会极度反感。人的第一反应,大概就是从此把这位活跃的“包打听”从朋友名单中划掉。

对朋友的隐私,只能保护,绝不能打听乃至披露。只要别人不主动向你倾诉,就一定要对敏感私事保持沉默。

其四、吝啬。

不久前,有位先生抱怨说,本来好不容易把失散的老友、同学找到了:本来大家经常在一起聚会叙旧,可是不知怎的,过了不长时间那些朋友竟然又一个个都没了消息。一打听。人家哥儿几个姐儿几个还经常聚会呢,就是没人叫他。

篇9

·

:哲学与生活。科学发展观。故事情境模型。积极学习。表演这个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有些枯燥。如何激活课堂气氛,把僵化的课堂变成有趣的课堂,是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哲学和人生课程的特殊性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精神的要求,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1。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学的最高层次不仅是知识本身的教学,更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就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拆分和简化。《哲学与人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简单地分析教科书中的真理。

2。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哲学与人生》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造性思维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因此,课程故事情境的设置需要教师要把握。什么样的故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调动学生的表达欲和好奇心,以兴趣为支点,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故事中,这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过去《哲学与人生》的课堂主要集中在教师的片面教学,学生理解表面意义。由于课程枯燥,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兴趣,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当教师通过故事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时,他们可以将哲学思想植入学生的潜意识,从而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让教学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知识更具吸引力。

1。教师讲故事,介绍课堂内容。在教学的早期,教师直接介绍故事情境,这是最直接的教学方法。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输入教师设定的学习内容。这需要教师创造故事情境的能力。如何扮演好角色,全身心投入到故事情境中,调整自己的状态,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表达故事,是成败的关键。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具有强烈的图像感。它可以通过短片、音乐和图片引导学生,并配合故事情境的设置。通过卡通人物传达知识可以使故事更加立体,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从而使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同时,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置。他们可以使用故事情境中的人物作为问题的代表,并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这不仅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思考和完成作业。

3。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扮演角色。故事情境设置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讲述教材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表演学生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内容,并随时联系教学。通过自己的表演和团队合作,他们可以在许多方面提高表演者的能力。此外,这样的表演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1。故事情境的选择。故事情境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满足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匹配。否则,过于复杂的故事情境也会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如果故事情境的设置过于简单和熟悉,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选择小说可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的故事中有很多情况。无论是成语故事还是寓言故事,都必须具有说服力。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故事来源,如漫画、电影、动画等。在信息渠道越来越多的今天,如何挖掘有用的材料需要教师在课后做足够的准备,并通过仔细筛选改编故事,以便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2。故事情境的创设应服务于教学内容。无论学习方式是什么,它最终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故事情境在教学中不应独立存在。教师可以将其设置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改进故事内容的同时,他们应该提高对故事的认识。如果只有兴趣,而知识本身已经丢失,那么它就取决于这是一次失败的教学尝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故事不应该太长。故事情境教学的初衷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传播原始内容。因此,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教学切入点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的结语通过教学实验,

认为《哲学与人生》的教学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故事情境的设置和安排应该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同时,利用优美的故事情境还原教材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培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故事情境模式的创设在教学体系改革中值得推广和共享。

引用

[1]陈小辉。故事情境创设策略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6)。

篇10

友谊是关心,友谊是互助,友谊是春风,友谊是暖流,友谊是一个人进步的动力。我在与好朋友余凌霄的交往中,品味到了真诚的友谊。

那是一次作文口头竞赛。初赛时,她作为班上的语文科代表。负责掌握时间——按秒表。我悄悄告诉她,让她手下留情多给我些时间,毕竟我的作文太长了。她没动声色,我以为她已默认。便自信稳拿第一。

“开始!”她严肃地宣布。我滔滔不绝地说着,可是还没接近尾声,只听咚的一声,她竟然准时按下秒表。在所有人中,只有我,超时了!我好没面子!好伤心!

对她的举动,我十分生气。什么好朋友,这点小忙都不帮,害得我在众目睽睽之下出丑、难堪,让我陷入万丈深渊。我毅然决定不和她作朋友了!

在以后几天,我一直没理她。她已经察觉到了。她几次想给出我解释,我总是不懈一顾,不理不睬,扬长而去。因为我对她已经心灰意冷了,我们的友谊已不存在。可她总要我给她解释的机会。

这天,我极不满意地停下来。“你知道吗?我其实也有难言之隐呀!友谊要讲诚信,讲原则,如果没有这些,友谊还有价值吗?”我说:“你不用如此,朋友请你帮忙。你却——我又不是没跟你说!你让我当众出丑,多难堪啊?”“对不起!我也……不想!形势所迫!要是你在我手里过了关,不再提高自己,决赛能独占鳌头吗?不如……我帮你!”我恍然大悟,原谅了她。

接着的几天里,她天天陪我一起练习,又帮我修改稿子,给我指出不足,还给我出点子。每天她都坚持不懈地督促我,有时练得我满头大汗、力倦神疲。就这样,我终于把握住了时间。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我俩的共同努力下,那次口头作文决赛,我获得了一等奖!真有说不尽开心,她也感到很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