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课题申报范文

时间:2024-04-18 11:1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课题申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课题申报

篇1

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打破原有班级界限,选择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而传统的行政班则保持不变。其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这种流动性的学习模式扩大了师生、生生交流的机会,也使在以往教学中难以做到、因材施教的原则得到充分实施。

一、挖掘师资力量,创设走班制校本课程教学的软环境

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走班制,让学生能“走起来”,首要的是师资的保证。作为普通高级中学,本身教师资源就相对缺乏,而有特长技能的教师就更少了。如何放大资源,实现校本课程的多样化,我们尝试了以下途径,让校本课程走班教学模式从师资、内容架构上得以保障。

(一)自我发现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内在的而且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在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教师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而对学生来说,也最容易认可和接受那些由教师制定的课程决策。在校本课程方案形成之前,教师要先了解本校学生的能力形成趋势,还要把握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和发展需要,挖掘本地区、本学校的优势课程资源,收集并整合相关资料,以资开发备用。每位教师申报课题,出台课程方案,实施课程方案的具体内容,实现确定的可行性目标,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所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当是学校的教师。

(二)本土培养

基于教师已有的,开发教师未知的,挖掘培养教师的兴趣爱好,让教师在校本课程教学中实现自我成长。带着这样的思路,学校可以对教师进行“本土培养”。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名胜古迹、图书馆、企业、历史名人以及大专院校等课程资源。如聊城地方文化(阿胶文化、运河文化、景阳冈文化等)、新农村建设、聊城文化历史名人研究等。

二、优化选课过程,构建走班制教学自由模式

教育的过程本应该是个选择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只有不断地按照学生的选择性要求,开发出更多、更丰富的课程,才可能逐步办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校本课程也不例外,应该给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把选择权还给学生,为学生开辟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成长、成才。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作了走班制的尝试。

(一)互动对话,了解需求

学校在校本课程的设置上,可以让家长和学生积极参与进来。采用问卷、座谈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对话,了解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通过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座谈实施有效对话,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建构自己成长需要的项目中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决策、开发和实施,促进学校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

(二)自主选择,灵活自由

选课,也称课程选择,即允许学生对学校所开设的校本课程有一定的选择自由,包括选择课题和任课教师。自主双选,即选师――根据指导教师的情况介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师;选课――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设情况及教师申报的课题,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长,特别是兴趣所向,选择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校本课程内容。学生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充分了解各个班级的情况,学着观察、学着分析,合理填报选课志愿,从而创造真正属于自己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课题像超市,学啥随便选”,这就是目前学校高一、高二学生的选课状态。

三、规范校本课程建设,形成走班制的新机制

机制是运行的保障,作为校本课程建设,如何通过校本课程管理机制的建立来实现校本课程可持续性发展,是学校一直在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一)建章立制,保障规范

制度是规范的保障。实践中,我们形成了校本课程课题申报制度、校本课程教研制度、走课考评制度、校本课程经费审核制度等近十项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有序推进。

(二)资源中心,保驾护航

我们从学校内部和外部进行挖掘,并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充实、丰满学校的校本课程活动项目。在一年的实践中,学校组建的校本课程教研中心及校本课程骨干教师队伍都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校本课程的实施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四、还原学生主体,分享走课的精彩

在校本课程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学习交往、体验的过程。把校本课程学习作为学生自我发展的材料和媒介,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还原学生主体,强调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对流性。对学生而言,学习校本课程是班级学习之外的心灵家园。一群有着共同喜好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新班长是由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的;教师将逐渐退到学生的身后,主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强调以学生为“内核”的、自主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来,让学生不断地审视自信心和学习动机,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学校有一年一度的校本课程学习展示周,是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合作、引导其校本课程学习的大型平台。在展示周期间,全校性的活动与各课题校本课程学习交相辉映,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景观。

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动漫教学 动漫校本课程 社团活动 课程整合;

“校本课程开发”(schoo1.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的思想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依据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旨在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针对高中生喜欢欣赏动漫作品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动漫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将研究报告阐述如下:

一、课题的科学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可见,作为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将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近年来一直努力推动国内原创动漫文化建设,培育动漫文化品牌,推动国内原创动漫文化走向世界。由于我们地处经济发达的广州,这里每年举办大型的动漫活动:金龙奖原创漫画动画艺术大赛(OACC)、ACG穗港澳动漫游戏展、广州国际动漫节、动漫游戏嘉年华、中国国际漫画节、全球十大动漫形象评选活动、广州暑假动漫展,丰富的动漫文化资源正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极好教材。为了充分挖掘利用资源,规范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并彰显特色、多出成果、力争示范,我们把“动漫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深入研究。

二、课题目标

美术教育(美术的启蒙教育)是可以从地方艺术开始的,在城镇、农村美术课程中,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可以代替一部分教材内容,占有一定的课时,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实际操作,总结经验,集中交流,改进提高,然后提升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形成地方课程,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实用价值。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城镇、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艺术教育的有效模式,成果在国内同等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三、课题操作策略

本课题是计算机技术与美术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研究,是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我们采用“分课程、分学段研究”的方法实施。采取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观察、统计和调查等研究方法。

本实验期限为两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

1.1确定研究课题,制定方案,申报立项,举行开题论证活动。

1.2实验前调查、研究、收集课题研究的资料。

1.3加强教师课题研究及对当地资源的了解和整合培训。

2.实施阶段

2.1根据研究方案制定出研究计划,结合本校、本学科和学生实际探索出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开发形式。

2.2编写《动漫校本课程教程》,并在学校选修二和课外兴趣小组组织教学实践活动。

2.3设计《动漫校本课程调查问卷》、《动漫校本课程调查问卷统计表》,检测各学段学生了解的动漫基本知识、掌握动漫活动的技能和情感的培养情况。

2.4进行中期评估,写出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2.5定期组织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实践培训和研讨活动。

2.6定期做好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收集。

3.总结阶段

3.1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展示(包括教学活动设计,活动课实录,研究总结及论文,学生成果)活动。

3.2整理《动漫校本课程教程》,并在其他学校推广使用。

3.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图片、文本、影视和电子资料。设计制作《动漫校本课程教学设计与课件》、《动漫校本课程教学实录》、《动漫校本课程学生作品集》。

3.4实验教师完成研究总结或研究论文,写出《动漫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3.5申请专家鉴定。

四、课题成果与体会

1.用科学的发展观的态度来指导课题研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科学地进行研究,并重实证、重数据、重理性地进行科学论证。运用统计学原理科学地收集数据、合理运用调查法、统计法、实地考证等方法进行研究。及时慎重地、细致地收集科学实验资料,注意收录点滴的实验成果和体会。

2.加强美术教育理论学习,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要加强美术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对动漫文化的教育价值观的分析判断能力,抓住中学美术教育的本质进行传统美术文化教学实验。课题研究中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立足学校实际,注重将教师、教材和地区资源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调动学生参与这一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形成重视动漫文化的氛围,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课题期间,课题组老师围绕课题内容,发表了论文若干篇。课题组师生参加各级漫画比赛获奖近百项。各项成果在社区及学校选修二课堂使用,效果较好。

3.注意资源拓展途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如:学校(校园动漫文化及活动)、教学(美术课堂教学及其它学科渗透、动漫公开课、课外活动、校本教研)、家庭、社区(如动漫节、COSPIAY动漫模仿秀、漫展、庆典活动),提高课题研究效度。

以本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风土人情为材料,指导学生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和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广东增城这里有特有的节日,如增城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国际登山旅游节、增城国际攀岩锦标赛、增城菜心节、增城客家文化节、增城新塘国际牛仔服装节、增城荔枝文化节、增城派潭番薯节等。

4.注重计算机技术与动漫课程的整合,

开发可操作、可推广的动漫课程教学平台,建立计算机与动漫教学网站。教学网站内容包括校园动漫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动漫社团、动漫视频、社团风采、学生作品、课件制作、教师作品等。可以在学校动漫兴趣小组上课时使用网站里的教案、课件,课题组老师查阅课题相关资料,还有师生动漫作品展示。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课题的研究尚属于初步研究,有以下不足:本课题由于时间仓促,以美术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自编为主导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仅仅做了初步尝试,课题成果有待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益明. 校本教师发展论[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4]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 美术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郭守智.中外教育格言名言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6][日]中野晴行 甄西 译.动漫创意产业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篇3

关键词:非遗文化;历史教育;课程基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A-0059-05

睢宁县古邳中学于2014年申报成为江苏省“下邳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2015年又成功申报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下邳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让我们有机会全面、深入地研究“下邳文化”,发掘非遗历史文化素材的教育新作用,探索一条适合乡村中学教学改革的新路。

一、非遗文化进校园动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动机和就业问题决定着学生的流进和输出,制约着他们的成败,因而也就控制着人们进入或离开教育领域”,“然而,好奇心,即要求理解、认识和发现的欲望,仍然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策力之一”。[1]看得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动机,应当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持续挖掘的素材,我们在这方面探索得越深,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学习效果会越好。

(一)非遗文化传承的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文化源于农业文明,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智慧,默默地启示着现代人,让我们真正静下心来体悟,汲取营养。

起源于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我们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如省级非遗“怀中抱子扇”、“云牌舞”等,然后逐步推广开来,让更多的非遗文化在我们的校园重放光彩。但让我们揪心的是,现在,很多非遗文化渐渐消失或正在走向失传的边缘。如据史料记载,1934年,本地蒲包、蒲扇销售额68.85万元,但今天本地会编此扇的人不足10人,且均为古稀之人。

怎样科学合理地传承非遗文化?有人认为应原汁原味地“驮”,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有人认为要与时俱进,原先农村里那么土的东西如何登上艺术的高雅大堂?有人认为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融进现代高科技的元素,才会有长久的传承生命力。我们经过实践发现,无论非遗文化以前“长成什么样”,我们都不要嫌弃她,而要保护她、爱护她,核心要素应当是学习这些非遗文化里的智慧元素,为今天人们的生活提供有益的启迪。通过整合、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以“非遗文化进校园”为抓手,校本课程为依托,走进乡村跳出文化为特色,让乡村中学的学生们体验到不一样的多元成功教育。

(二)适应乡村课改的需要

乡村教改,如何解决乡村教育的洼地困惑?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如何与城市学校一样,如果乡村学生没有真切的乡村情怀,他将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生活,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难服务好乡村建设。

我们的课题、课程基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乡村教育情怀,大胆地引进地方优秀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在地方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发展。非遗文化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它们凝集了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智慧,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发展的灵感源泉。

(三)人的多元智能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经过研究发现,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的成功路径不可能只有一条,而真正能够发现并找到这条成功路的人却并不多见。其实这与他们所受教育有关。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课程改革上更倾向于关注不同学生的多元教育需求、多元成功需求。

(四)中英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项目

2016年,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和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被中英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项目列为三个试点小城镇,这为我们研究下邳文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有关部门将会从地方经济、环境、文化等多角度来评估、设计、引导地方建设,使其走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实践路径

(一)校本课程开发

1.制定校本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延伸,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教育发展要求,课程纲要从全局引领、规划我们的课程建设。在纲要里,我们明确了下邳文化非遗课程的目标、实施路径、评价方式、学习效果等,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

2.分类开发校本课程

每门课程依据各自的文化特点和我们的教育发展,由师生与民间艺人共同开发完成。校本课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我们的教育同步行进,同向同步调。

依据文化、教育特点,我们已开设了20多门下邳文化校本课程,如“下邳史话”“怀中抱子扇的编制”“云牌舞”“御甜油的制作”“黄河故道考”“古邳地名考”“下邳地理”“剪纸”“古邳风俗”“下邳文化游戏”等。

3.建立课程评价机制

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是有效评价的关键,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分,遵循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不同的评价任务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评价任务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二)传统文化工作室

1.分类建设

依据文化特点、课程特色及学生兴趣,我们分出不同的课程类别,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一些特殊的文化,集中部分力量,建设相应文化工作室,形成相对集中的研学空间。

工作室课程不同于教室课程,相对单一、集中,有“专题”特点,有的以工作室为中心,形成一个文化辐射链,内引外连扩展开来。

2.常规活动

工作室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召集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参与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室内布置,依文化特点,分步推进。刚开始,学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本的用品、水电网络等到位。随着工作室的活动展开,大量学生作品出现,学生创意呈现,工作室随之成为学员作品的展览区、演出厅、实验室。

在这里,有师傅带徒弟,有学员相互切磋,还有录像、微课、网络,给不同层级的学员提供不同的学习素材。

3.工作室特点

(1)课程的专业性。工作室的教学并不像课堂教学那样严格,基本的教学环节类似,这符合学校教学的实际,能与常规教学有效衔接。教学中师傅会对每一环节进行讲解,教师在一旁进行辅导,必要时当“翻译”,把民间艺人的口头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让学生快速领会。

(2)文化的专题性。工作室研究从某一个点切入,做成专题,形成特色,有时一个文化元素牵引出众多的学科联动。如,怀中抱子扇的编制,不仅有“编”的艺术,更有“织”的艺术,有同学在民间采风中获知:“扇子有风拿手中,蚊蝇一见影无踪,下地干活隔汗水,拍拍打打搁煎饼”,有同学查阅资料后获悉,蒲草是一味中药,有蒲黄、蒲白等,有的同学尝试不同的扇形、编扇材料,有的研究怀中抱子扇的礼品盒,有的还想研究怀中抱子扇的机器制作程序等。

(3)活动的多样性。工作室并不只有室内的实验、制作,还承担更多的宣讲任务,让我们的文化传承走出工作室,走出校园,与社区联动,与乡村发展同步。

4.工作室举例

具体来说,工作室的建设情况如下:

(1)怀中抱子扇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5月,至今已经开办三期,累计培训学员60多人。考虑到民间艺人的生活情况,我们把学习时间定在中午12:20―14:20,由民间艺人亲自到学校传授各类蒲扇的编制技艺;16:30―17:30为学生研学时间。为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我们制定奖励措施,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学校给予优秀学员一定的物质奖励,颁发优秀学员证书,优先参加相关活动,优秀学员作品优先外出展示。

(2)云牌舞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9月,至今已经开办两期,累计培训学员32人。

学习时间安排在18:30―20:30,相对集中,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

(3)剪纸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9月,主要是我校美术老师教学,利用周三下午第7节活动课,与民间艺术家进行交流展示。

(4)御甜油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6月,以古邳镇“老三益”御甜油厂为基地,参观、考察、制作。主要请甜油师傅进行讲解,教师指导化学分析,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经过实地考察、操作,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御甜油的制作技巧,并开始试验产品。

(5)传统体育游戏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11月,主要采集地方的游戏项目,加以复原,项目主要如下表所示。

(三)课题引领

非遗文化进校园,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需要科学合理的提升和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把相关的实践研究系统化、理论化。

1.申报课题

近些年,我们先后申报了省市级课题3项,参与市级校本课程研发1项。课题研究让大家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更加科学地传承非遗文化。

2.课题资源化

课题研究是教育研究活动,既是一次师生共同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非遗文化资源整合过程。研究中,我们通过查阅、采访、实践等,让一些零散的、碎片化的非遗资源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文化研究资源群落,便于更多的人来学习、研究。

3.学习小组建设

课题研究依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我们选取的是高一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每4个人为一小组,分别有组长、材料员、新闻发言人、记录员等角色,而这些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活动,是要轮换角色的,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锻炼。每一次活动,组长们要研讨,设计好活动方案,保证活动的正常、高效、有序运行。

活动小组的组成,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及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和兴趣来划分,每个小组均配有一至多名辅导老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人物,他们不仅自己学习理论,更要指导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并把课题理念贯彻到课题研究的每一项活又小P∽橹饕有故事采集组、剧本创作组、剧本表演组、模型制作组、拓片绘制组、导游创编组、甜油实验组、地名考察组、方言采风组等。有些小组,工作起来进度快,有的组因资料欠缺、学生知识有限等原因导致工作时有困难,教师也是头一次遇到这样大规模的“非正规教学”,好在大家热情度高,时常试验出颠覆性的方法。

课题研究,让非遗文化传承得以理论提升,各项活动有序联结、整合、归纳,形成完整的资源链,为以后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四)课程基地建设

1.让“一室一本”走得更宽广

非遗文化的传承教育,在我们学校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成为省级课程基地后,我校积极行动,抓住改革发展机会,把乡村文化引入到农村中学教学改革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课程基地建设,让我们的“一室(工作室)一本(校本课程)”走得更远,再配上“一景区”,学校课程基地环境资源有“下邳文化广场”“下邳文化长廊”“圯园”等,让学生可以在立体的非遗文化中徜徉,流连忘返。场馆建设,便利了非遗文化进校园,使抽象的形象起来,让大家能够触摸、感知。

2.实践、导游

篇4

一、确立了“让儿童享有完整而幸福的童年”的童话育人特色办学理念

20纪80年代,美国人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断言:我们正进入“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诚然,童年不会消逝,但童年期在缩短,我们不可否认童年期该享受的天真、幻想、好奇心,正日渐匮乏,甚至严重影响到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天真、幻想、好奇心,是童话世界中最为充分地元素。基于这样一个社会大发展的背景,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开展童话育人,确立了“让儿童享有完整而幸福的童年”的育人理念,制定了童话育人的目标“是培养活泼可爱的儿童,培养好奇求新的儿童,培养平等宽和的儿童,培养真情诗意的儿童”。

二、以特色建设为中心,规划特色发展愿景,统筹学校发展

童话是我们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的特色。在漫漫研究路上,我们始终坚持着传承与发展、开拓与创新的思想,童话特色办学成了学校个性发展的方向与追求。为此,我们制定了《麦溪中心校“童话育人”办学特色建设规划》,在梳理、总结、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童话育人特色发展目标;制定了童话育人特色发展的措施;建立了童话育人特色发展评价体系。

三、以课题研究为龙头,唱响童话育人进行曲

1.构建童话育人特色课题的系列子、小课题。例如“十二五”主课题《童话育人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我们设计了三大子课题。在这三个子课题下,我们又设计了11个小课题进一步对子课题进行分解与建构。把课题建设与学校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整体推进。

2.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招标活动。为使童话课题的研究能够深入教师的日常工作,我们积极进行了童话课题的申报,从制度建设与主动选择两方面考虑,进行了课题招标活动,从而确立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3.制定各课题的研究管理制度。我们在课题研究中,对其中的各项子、小课题都能根据自身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形成各自的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以课题制度进行课题管理,保证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有效性。

四、以童话课堂为阵地,把童话育人作为促进广大师生发展的生命场

课堂永远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进行特色建设、促进广大师生发展的主阵地。在推进课改中,我们充分认识到童话对于儿童发展的合理性,为此我们积极打造富有校本特色的、童心灿烂和童趣盎然的童话课堂。实践证明,童话课堂是最能满足儿童、促进儿童发展的课堂。童话课堂建设是各学科的灵魂,教师在有效运用童话激励语言引导学生之时,更要从教材出发,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童话元素,或创设童话情境、运用童话过渡、开展童话想象等。我们在评价一节童话课的得与失时,主要对照这“三问”:怎样运用童话育人实施策略的?怎样体现童话育人理念的?怎样引导学生开展童话思维的?“三问”体现了课堂丰富的童话味、知识的学科味、活泼的儿童味。童话课堂中散发着童话的魅力,绽放着学生、教师生命的活力!

五、以活动为抓手,推进童话育人特色办学的进程

在多年来童话的研究中,我们的视野之所以能够越来越开阔,是因为我们的研究能很好地结合童话的特征,针对儿童生长的特点,不断超越过去,不断突破自我。为开展好童话育人的特色活动,我们根据儿童好动的心理特征,以各类精彩、创新的童话活动,来吸引儿童、丰富儿童、发展儿童。

1.创设童话节。为展示童话育人活动中学生的成长,检阅学校的童话育人成果,我们创设了童话节。

2.创造性开展听说读写童话的系列活动。从学生读童话,到教师和学生一起读童话;从学生写童话,到教师和学生一起写童话;从学生唱童话,到教师与学生一起唱童话。我们在不断地深入,在深入中受到激励。

3.开展生动活泼的童话游戏活动。学校对传统的儿童游戏活动进行了采集与创编,形成了童话游戏活动的校本教材,在童话游戏活动中学生有了默契,加强了合作,增进了情谊,获得了身心的和谐发展。

4.开展童话文化的建设活动。我们大力建设有鲜明校园办学特色的童话文化。我们构建了学校童话网,设立了午间童话广播,出刊了《丹麦童话报》等。在童话文化的建设中,我们以童话歌曲滋养儿童,以童话故事浸润儿童,以童话活动塑造儿童。

六、开设童话育人的校本课程,让童话育人长出硕大的根须

在童话育人的办学特色建设过程中,我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精神,将童话育人确立了校本课程,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使用。目前,已经开发出了一套阅读类的童话育人校本课程,开发出了一套游戏类的童话育人校本课程,供教师使用。校本课程在一至六年级的课程表中课时有安排,教师有配置,考核有标准。

七、童话育人特色建设成果显著,获得了积极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童话育人特色办学的过程中,校长室明确分工,合理安排,广大教师同心协力,努力把教育做成童话,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学校近年来荣获“镇江市特色学校”、“镇江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全国课题成果二等奖”等荣誉,丹阳电视台和镇江电视台先后报道了我校童话育人的办学特色。

篇5

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课程资源管理的职责

在我国传统的课程体制下,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课程的管理仅限于对国家拨付的教育资源的再分配和监督学校对国家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等,因此对课程资源的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课程资源问题的研究日渐丰富,但大多数研究都停留在学校和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层面上,对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的研究仅限于强调建立制度或将课程资源纳入课程计划之中,对如何实施管理并未提出具体建议。

事实上,从学校和教师的权限来看,他们很难把资源开发的范围拓展到学校之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资源,并不隶属于教育系统。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必然需要系统之间的协调,这是学校和教师难以独立完成的。此外,同一地区内教育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需要进行资源利用的校际间协调,这同样是学校力所不能及的。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一问题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定位日益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课程资源管理中的职责是什么?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究竟是根据课程资源的现状来设置课程,还是先设置课程框架后选择适当的课程资源?从长远来看,这两种方式在实践中都是可行的。但目前由于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刚刚建立,所以根据本地区现有的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来进行课程开发不失为一种经济、高效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最重要的职责,是组织力量对本区域内的课程资源进行调查,并建立地区课程资源库。其主要职责包括:

1. 组建课程资源管理机构和工作团队

在研究推进的过程中,门头沟区教委逐步建立健全了课程管理组织机构,明确了各个部门的职责。成立了由教委领导和各个职能部门参与的“课程管理工作组”,负责确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机制,制定较为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2. 确定课程资源管理的政策、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1)制定课程资源开发的纲领性文件

“门头沟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实施方案”是我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对我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从课程开发目标、课程性质及课程开发的进程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2)制定与地方课程开发、管理、实施相关的规定

在这方面,我区制定的管理性文件包括:“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管理与实施的指导意见”、“关于教育基地实践性活动课程的实施意见”、“门头沟区教育基地地方课程中小学生学业评价手册”等。

这些文件对我区地方课程的开发目标、课程结构的设置、课堂内容的开发与管理、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都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为我区在现阶段地方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等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指导。

(3)制定与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实施相关的规定

在这方面我区制定的管理性文件包括:“关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指导意见”、“门头沟区普通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管理办法”、“《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申报、审议制度”等。这些文件对我区校本课程开发的申报、审批、实施以及学校开发方案的评价,都给出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标准。

3. 定期开展区域内课程资源的调研

定期组织对教育系统内部的课程资源的调研,了解教育系统内部的人员构成、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现状等。对教育系统外部的资源可以委托相关部门协助调查,或根据需要直接调取其他部门的调查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协调各方关系,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调查结果的真实有效。

4. 开发区域内具有特色、可以共享的课程资源

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中,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地区优势资源或传统资源。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明确课程设置目的的前提下,选择具备开发条件的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我区在设置地方课程时,紧紧围绕我区原有的四个教育基地展开,在了解基地现有资源的教育特质的基础上,对四个基地的教育功能做了初步定位,之后对基地进行了改建,配备了相应的人员,并指导基地制定课程方案。

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教育行政部门要提供课程开发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应指导和鼓励学校选择符合学校自身特质的、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

比如: 我区军庄中心小学通过“种养”这一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形成了学校的教育特色。在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区教委指导学校制定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需求评估、课程目标、校本课程框架和门类、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保障制度等方面给予详尽的指导。

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落实其在课程资源管理中的职责?

1. 提供课程资源选取的标准和原则

为课程建设所提供的课程资源,应当是最能体现一定时期教育需要的那些资源。因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课程资源选取的标准和原则,避免课程资源选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 建立课程资源良性开发机制

(1)进行课程资源需求调研

要了解一段时间内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使课程开发有的放矢,实现课程的社会适应性。

(2)保障资源开发所需条件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是各种因素相互协调作用的过程,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必要的人员、资金、设备和信息。

篇6

问题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求“特”,还是求“实”?

目前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有这样一种微现象:形式多样,名称奇特,都想跟别的学校的做法不一样,跟以往的做法不一样,哪怕内容差不多,名称也要不一样。学校的初衷是想有一个自己学校的特色,对于这样的特色是否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否可以长久地持续,并没有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很多校本课程的开发确实对学生的兴趣及能力培养有一定的帮助,而且一开始学校都非常重视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只是过了一段时间或是换了一个领导就慢慢“销声匿迹”了。例如,有所学校开设了“唱响国粹”京剧表演课程,校内没有专业教师,就从校外聘请,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课程开设的难度大、费用高,而且短时间内出不了成果,就慢慢淡化了,最后不了了之了。这样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大部分学校领导看重的是成果展示,很少关注对学生成长的长久渗透和培养。其实,一个学校的特色和学生的兴趣需求、能力培养是个系统化的课题,需要学校领导和教师抛却功利心理,从学校自身文化的传承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探索一些符合学校文化特色、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校本课程,并在实施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问题二:校本课程的实施者是被动执行还是主动寻求突破?

校本课程的实施要重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的整体建设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更要注重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学校中常有一些教师不时抱怨:又要上校本课程了,没有素材,没有课件,怎么办啊?下学期不要再上这门课了!目前确有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课程的开发是大势所趋,没有学习相关知识的主动性和开发校本课程的意识,个别教师甚至觉得是学校领导为了寻求自己的工作业绩而“折腾”老师们。教材的编写、课务的调整,都让他们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他们的工作就是应付式的,领导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领导查什么就弄个什么。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同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学校领导对教师进行课程价值的引领,同时加强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升的培训,培养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主动意识,帮助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在校本课程开设之初,很多教师不理解,认为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部分教师甚至提出了不担任校本课程课务的要求。对此,学校积极采取措施,组织教师学习观摩,校内建立共同体研究组,活动课程指导方案组内共享,并组织专门人员编写出一整套校本课程实施样本教案,在校园网上供教师们参考。教师们慢慢从应付到适应再到主动参与,目前已有一大批教师积极主动承担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学校教师自主开发的校本教材《文化东关》被评为扬州市优秀校本教材并正式出版发行。

问题三:评价标准的制定、机制的完善由谁来完成?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看重的是“成果”。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编排了一个精彩的节目或是学生制作了一些作品,这些都会被认为校本课程实施效果明显,而一些短期内没有显著效果或是不能呈现效果的校本课程往往会被认为实施不理想,这种注重浮于表面的成果评价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校本课程没有国家课程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且许多学校对校本课程重展示轻评价的导向导致校本课程的评价制度建设不健全、不完善,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偏差。笔者所在学校经过研究和实践,改进了社团活动课程的评价方式,采用了师生互评、学生自主申报活动收获奖章、行政领导随机抽查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改变了校本课程评价量化测评的形式,注重对学生完善的人格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评价方式呈现多样化,努力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真正的评价者。那些学生不喜欢、负担重且追求“噱头”的课程被淘汰,逐步形成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评价体系。

篇7

一、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原则

为准备开发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我们首先学习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参考了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原则。在课程开发实践之初,我们树立了一个课程开发理念,即“校本课程开发要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需要”;确立了课程开发应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一)满足学生的兴趣与个性的发展需求

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最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校本课程契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朝国家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

(二)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特色

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是学校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本校的环境、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综合利用本校的优势资源,构建出学校独有特色主题的课程。

特色课程要能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通过校本特色课程开发与教学,展现与其它学校相比所具有的个性化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断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使学校获得社会、家长、学生对品牌的认同,从而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发展。

(三)在新课程标准内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校本特色课程是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学校根据现实条件自主开发的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它不能偏离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与范围,否则,就是超纲,就是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又不应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内容的重复或简单的强化,而应是它们的补充和延伸。因此,校本特色课程应着重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领域进行补充,与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学习系统。

二、校本特色课程开发的一般程序

(一)分析影响课程设计的各个要素

在课程设计之前,我们对影响课程设计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包括学校办学目标分析,学生和社会需求分析,学校现有资源分析等。

1.学校办学目标分析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人”[1],即“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全面、长久、强劲的发展能力的人。”[2]学校的特色课程“笔韵墨香”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的办学目标是通过“‘雅致’精神文化内化”,把学生培养为“具有博雅的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情操、文雅的言行举止、致远的思想、坚忍不拔的意志的现代人,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促进有书画、音乐艺术特长的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平,为高校输送优秀的艺术人才。”[3]

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能很好地实现学校办学目标,展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它是通过“审美教育”的路径来培养‘雅致’精神的。对于普通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传承中华民族古诗文化的基础上,掌握一些入门级的美学基础知识,并且从审美角度进一层地鉴赏品味中华古诗词,陶冶学生的“雅致”气质,全面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对于具有书画、音乐艺术特长的学生,让他们鉴赏品味中华古诗词,掌握一些美学基本知识,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艺术欣赏创作水平提到更高的层次,为将来成长为优秀的艺术人才奠定基础。

2.学生、社会需求分析

为设计本课程,在高一、高二级的1162名学生中,我们针对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的学习需求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的1018份有效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学习该门课程”的同学776人,占76.2%;“有兴趣并愿意参加选修”的学生337人,占33.1%;“对书画、音乐有兴趣并有意作为将来个人从事的专业来学习”的学生43人,占4.2%。由此可见,该门校本课程还是有比较多的需求的,具备了至少要能开一个选修班的课程开发最低要求。

在当今中国社会,一方面,社会对创新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而“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4],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审美来推动。另一方面,社会的高速发展和过度的物质化,给人们思想信仰和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加上我们学校的教育考试文化也存在比较大的缺陷:人文教育不足;而“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5]。因此,社会特别需要学校承担起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教育责任,培养学生的健康和谐的人格,高品质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学生需求,还是从社会需求角度来看,具有审美特质的特色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都有很好的需求。

3.学校现有资源分析

首先,白云中学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早在师范办学期间,学校就形成了“德文并举,以德立身、以文载道”的优良传统。经过几十年的积淀,学校逐渐形成了“审美文化”的风尚。如今,在学校“求真、求实、求美”的校训教育之下,“求美”成为学校德育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有学校每年的“文化艺术节”的各种专题活动,更是让学校的审美文化发扬光大,审美文化已经深入到广大师生的心灵深处。这是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最有优势的教学资源。其次,我校语文师资力量雄厚,语文科20多名教师中,有一半是高级教师。有的老师还在“美学”与“古诗”方面有深厚的造诣,这是我们的第二大资源优势。还有,高二的学生尽管对美学没有系统地学习,但从小学到高二上学期为止,却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这是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是特色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的学生资源基础。

面对学校的传统审美优势、师资优势和学生的基础优势,我们可以针对高二下学期的学生,把三者优势资源整合起来,设计出一门《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的特色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古诗审美教育。

(二)校本课程的编写、试用、修订

1.教材编写

《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作为一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补充性质的语文学科校本特色课程,在美学方面的内容,不再重于美学知识的系统学习,而只是定位于入门级的,只限于能帮助学生感受、理解中国古代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美学内涵的简单知识,主要是一些最基本的美学知识,比如:美的本质、形态、美的基本范畴。在于古诗方面的内容,我们不再把它定位于着重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了,不再重复古诗的语言、情感、技巧、风格的鉴赏;而是侧重于从审美角度审视、欣赏古诗所表现出来的美,侧重于让学生体验、感受、欣赏古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美的具体形象。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觉运用美学观点去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能力,陶冶学生“雅致”精神品格的目的。

因此,这门课程的编写是在学生现有的古诗阅读水平基础上,以部分审美知识为核心,以古诗为审美对象载体,既有一点基础理论知识,又有具体形象载体的入门级的审美课程。

2.试用、修订

在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定稿之前,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教学试验。在一个有39人的“选修二”的课程班里,试讲了6个课时(全部课程计划为15个课时)。然后,做了一个学生调查反馈。

多数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比较好的方面有:

(1)从审美角度学习古诗,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2)能初步地感受到古诗的美的形式。

(3)多数学生能认识到古诗美的原因。

(4)与已往相比,对古诗更有兴趣。

但学生也反馈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课程教材进行了相应地修改。

学生反馈的主要问题 课程教材修改

(1)有些知识点的文字阐述:只有概述,少有全诗例子,抽象,难理解 (1)每个知识点的文字阐述改为:概述+至少一个全诗例子。

(2)有些诗词例子没学过,不能理解。 (2)例子尽量更换为学过的诗词。对没学过的古诗词,后面加鉴赏解析语。

(3)全部内容估计没法在15堂课学完。 (3)删除了一些次要的知识点。

(4)没有思考练习题。 (4)每课时后面,增加一道综合性思考题。

三、校本特色课程的评价

在校本特色课程开发初步完成后,我们参考了一些比较权威的校本特色课程评价标准,对校本课程《美学基础:古诗词鉴赏》进行了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发现课程的不足,并及时调整与修订,使之更完善。我们采用的校本特色课程评价标准及评价结果如下:

校本特色课程的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

1.与办学理念的是否一致性? 1.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完全一致。

2.能否彰显学校特色? 2.能。

3.是否有效利用了学校已有的资源? 3.有效地利用了已有的优势资源。

4.是否体现了学科特点? 4.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文学审美”的特点。

5.学生对课程适应性如何? 5.待验证。

6.实践效果的有效性如何? 6.待验证。

本课程最终的效果如何,还得等全面使用之后才会有个定论。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定会发现新的问题,但经过修订后的课程也一定会更加完善。

(本论文是广州市白云区教育科研小型课题2013年度项目“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下的高中语文特色课程的开发”[课题编号:13XKT048]的研究成果。)

注释:

[1][2][3]广州市白云中学特色课程“笔韵墨香”申报书[Z].广州市白云中学内部资料,2014.

篇8

“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是山城区第六小学一直以来所秉承的办学理念。近年来,在以校长贾智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带领下,紧紧围绕构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框架体系,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积极探究生命教育,力求创设和谐氛围,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科研引领,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以科研为先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必由之路,这已在教育管理者心中达成共识。教育变革需要教育科研,小学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第六小学制定了以“行动研究”引导教师专业成长的科研策略。

几年来,第六小学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实施生命教育,申请成为了教育部北师大生命教育研究中心的实验基地,并申报了省、市级课题《在学科教学中构建生命课堂的研究》《小学构建生命课堂的实验研究》,以课题引领,开始对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工作。

围绕课题研究,学校课题小组多次进行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针对课题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热点进行探讨、研究,并通过示范课,集体备课、讲课、评课等一系列研讨活动,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贺永娟老师执教《十年后的礼物》、孙想竹老师执教《图形中的规律》分别代表学校参加区生命课堂观摩课,受到好评。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老师们都被“生命课堂”深深吸引。学校及时组织教师开展了“课堂教学行为自我反思”活动,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最终确定出“诱导―探索―自主―创新”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四环节教育模式,是“生命课堂”的升华版,是六小教育改革历程中的里程碑,对全校师生来说,更是意义非凡。

四环节教育模式推出后,给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令校园氛围焕然一新。如今,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以科研促教学的教改特点,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学习的教育特色,不仅突出了办学亮点,更让全校上下,由内而外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教改过程中,学校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课改带头人,他们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将“生命课堂”的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开创了山城区第六小学的教育模式新篇章。

经过教学改革,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上级领导部门的认可,2013年学校被评为鹤壁市首批生命课堂示范校,学校的“诱导-探索-自主-创新四环节”教学模式在山城区模式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参加市教研成果评比获二等奖,并被收录于鹤壁市生命课堂构建成果汇编一书。学校申报的省、市级课题也先后顺利结题,《小学构建生命课堂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被评为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校本课程,开发生命教育多渠道

在实施“生命课堂”工程中,该校课题组的老师们经过不断的推敲,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的制定了第六小学生命教育校本教材《成长》。

学校校本课程以生命教育为主线,从“热爱生活”“关注安全”“心理健康”“和谐环境”四个方面展开,具有学校特色、针对性更强、对学生具有长远建设性价值、可操作性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校本课程的实施,让学生亲自参加各项实践活动,体验生活的美好与宝贵,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实施的同时,学校还组织了很多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目前,学校有15个社团,分“校级”和“年级”两级。学生呼声高的社团学校就开设,如文学社、剪纸、DIY手工创意等社团。学生自主加入社团后如鱼得水,兴趣特长在社团里逐渐培养并快乐地发展起来。

校本研修,为生命成长助力

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事业的发展。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校本研修。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学校成立了以省市级骨干教师、优质课教师为核心力量的“名师工作室”,工作室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学校校本研修内容、方式、方法,充分论证研修的有效性。学校校本研修分学科采取低、中、高分段的方式,进行主题式教研活动。每个学段的教研活动围绕一个确定的主题进行。这个研究主题的提出来自于教学实践,源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这个问题又是急于解决、大家感到最困惑的问题。每次活动都要设计不同教师的参与点和参与方式,使每位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每位教师的经验能及时与同事分享。

学校在开展教研活动中,始终严格按照“三备一上”的具体要求进行备课。即:首先是教师在团队里进行集体备课,第二次教研活动时直接进行上课汇报,课后教师进行综合评议,形成对本课的最终教案。学校长期坚持这种教研方式,“提问―研讨―备课―讲课―评课―反思”已经常态化,扎实的教研活动提升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多名教师在省市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校也被评为鹤壁市教学教研先进单位。

篇9

具体说就是要抓住一个中心(新课程改革),突出两个重点(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规范三大行为(教学视导、区域教研、教育科研),协调四方力量(学校、培研中心、教育行政、上级教研部门)、破解五大难题(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研规范、新课程学生学习过程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和课堂教学评价),全面提高质量。

二、工作措施:

1、要进一步明确教学工作责任。强化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学任何时候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校长花大力气抓教学永远没有错的观念。学校校长要精确定位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精心设计校本教学管理规范,为教务主任开展教学工作创立良好人文环境,指导、支持教务主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为教学工作和课程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教育干事对本区域教学工作负有领导责任。

2、建校本培训基地,抓实校本师资培训工作。各学校要按照《兴山县2005--2008年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意见》落实培训规划,并按各自的规划组织好培训工作。要充分发挥中心校的引领辐射作用,做好新教师培训、全员培训和相关的送培工作。要继续组织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教师职业道德培训,新课程培训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结合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掀起一个新的学习。培研中心要将培训阵地前移到区域和学校,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并照顾到学校的个性化需求。

3、各位校长和教育干事要高度重视校本培训、校本教研以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今年六月下旬将举办一期“校长论坛”,中心话题就是“新课程与校本化”。要求所有中学校长,各乡镇中心小学校长,乡镇教育干事,人人参与,个个发言。

4、规范教学视导行为。要重新定位培研中心的工作的性质,强化服务,淡化管理,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本年度要以求实效为主要目标,从视导模式改革做起,开展定单式服务与挂点式帮扶为主要方式的视导模式改革,促进工作方式转变。中心要向全县学校公布所有培研员的业务资料,包括研究学科、研究方向以及相关的个人资料,供学校选择,实现定单式服务。采用由服务对象确认为主要特点的管理办法,落实过程管理。上半年在部分乡镇和县直学校试点,总结经验,改进管理办法,逐步在全县推开。同时由培研员自主联系并申报挂点学校的教研组(非县直薄弱学科,可结合区域教研组安排),以挂点帮扶的办法开展工作,要求将挂点学校学科教学质量的进步与教育科研的进步作为培研员业绩考核的一个指标,加以考评。

5、规范区域教研行为,促进校本教学研究。我县区域教研组建设是宜昌市在全省课改工作会议上作为经验介绍的成功举措,要进一步落实。针对前段时间区域教研组工作随意性过大,流于形式的情况,要尽快出台《兴山县中小学区域教研活动规范》,抓区域教研的规范运作,区域教研组指导成员必须切实履行职责,做好每次活动的协调与业务指导工作,确保区域教研活动有效有序,从而促进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基础保证。本学年要继续开展先进教研组评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评选十佳教研组长和十佳教务主任,要进一步完善评选办法,以校本教学研究的开展情况作为考核的重点,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

6、抓课改骨干教师评选与教学大检查。本学期结合课改骨干教师评选的程序,在3--4月要开展一次教学大检查活动,检查组要确保到达所有校点,查看相关材料,听一定量的课,并与学校教师做较为深入的交流。检查的重点是课程计划落实情况、课堂教学情况、学生学业辅导情况、校本培训情况和教学管理情况。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弄清目前教学与管理的现状,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寻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之路,获取第一手材料。同时通过检查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在规范化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

7、发挥兴山教育学会的研究与协调作用。一是要继续办好“一刊一网”。要在办好《兴山课改通讯》,提高刊物采编质量和印刷质量的同时,提高向上级刊物推荐作品的命中率。要在办好“兴山教育信息网”的同时开办“兴山教育培研网”。以更丰富的内容吸引全县教师,学生参与网站建设。结合湖北省农村教育信息化试点县创建工作,各中心小学以上学校要开通因特网,开辟起网上教学研究阵地。乡镇中心小学以下校点在开通KU波段后要加强资源利用研究,推广南阳小学的经验,走教育信息化之路。要以兴山教育培研网为县级平台,加强学科教学艺术交流,课程改革经验推介,并通过这一平台推出各校的校级名师。二是教育学会要在区域性教学研究中发挥作用,可以组织一定范围的教学研究沙龙,也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课题研究、教学比武、成果评选活动,以推动校本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三是以教育学会为龙头规范县内教育科研行为。进一步抓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立项,清理“六无”课题,按《兴山县教育科研管理办法》的要求抓实各课题的研究过程,力求取得阶段性成果。年内要组织一次全县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的评选展示和奖励活动。

8、以教学评价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一是本年度以小学师生发展性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为研究重点,组织部分学校作为试点校,以培研中心小学组为龙头,开展专题研究,力争有所突破。各乡镇要认真组织有关学校开展专题研究,拿出本乡镇的评价办法。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让评价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促进师生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各位校长要和教师一起做校本资源分析,设计校级规划,组织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培研中心要组织不同层次的校本课程工作交流活动,召开专题研讨会,到课题试验学校开展调查研究,邀请省市专家视导,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篇10

一、创编课程,培护地域文化生长

我校身处地域文化氛围浓郁的乡镇,在周边地区,有很多属于历史的文化景点。如新修葺一新的“张謇纪念馆”,依旧充满活力的“颐生酒厂”等等。根据地方特色,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学謇弘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发现:许多珍贵的资源正随着时间流逝湮灭了,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块领域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仍然单独成块,有悖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四大块为一个整体的思路。于是,我们发挥集体智慧,开拓创新,把“信息技术教育”有机地融入于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校就这个方面展开了专题研究,编著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编写组成员认真学习《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并将内容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即由“知謇篇”“学謇篇”“弘謇篇”组成的一套综合实践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终于面世了。这套教材解决了两个重要的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推动活动的现代化。《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校本课程》这套教材的编撰,不仅首创性地整合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四大板块,也为学校的“文化兴校”发展历程开辟了最重要的一条路。该课程在省校本课程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二、发展学生,拓宽个性成才渠道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的主旋律。刘希娅校长在《人民教育》(2011.12)发表文章中说:“只有让每个孩子按照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只有让每个孩子实现了个性化发展,他们才会获得自信,愿意自主,向往自强,学校才会成为为孩子一生积极生活奠基的地方,才会成为孩子获得高品质生活经验的地方。”特色课程实施三年下来,全体师生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飞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学有所长,个性获得发展,是我们全面实施校本课程之后的研究方向。为此,我们将校本课程进行拓展,成立了“纵横码输入社团”“电脑绘画社团”和“机器人社团”,等等。

三、提升教师,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1.业务培训校本化。施洪若校长是南通市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在校本研修时间里,学校安排他多次为教师作信息技术方面的讲座。有课件制作,局域网、广域网操作,办公自动化的操作等,旨在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2.基本功竞赛常态化。为了给教师搭建显山露水的平台,我校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比赛。为了检测校本研修对教师作的信息技术培训的效果,我们结合学校的“弘謇杯”教学竞赛,对参赛教师提出了一个附加的要求,课堂教学中的课件必须自己制作。赛课结束评点时,教导处和信息技术老师对课件作专项评析,以提高教师设计课件、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水平。

3.课题研究特色化。学校以课题为导向,引导全校教师投身于课题思考研究中来。校课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优化变革研究》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学校教育最优化变革研究》的子课题,于2011年初结题。南通市教育学会课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张謇教育思想在家乡学校的新实践研究》也同期结题。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研究》已经申报。这将推动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更系统、更深入。

四、现代办公,提升学校管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