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8 11:1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

篇1

“情况正在改变,通过应用数据和信息,除了产品本身,我们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PTC 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imHeppelmann 在LiveWorx 2015 上如是说。

2015 年5 月4 日,比惯例的用户大会更早,PTC 在波士顿召开了第一次的物联网大会——LiveWorx 2015 年度物联网大会。

在过去的几年中,工业软件无论从产品技术发展还是功能增长模式,都进入了相对成熟的阶段,因此功能更加趋同,所采用的技术也不再能成为竞争的直接工具。几乎所有的行业内的系统提供商都在思考:要怎样才能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

一年半前,2013 年的最后一天,PTC 宣布以1.12亿美元的价格外加高达1800 万美元的可能收益,收购了ThingWorx。宣布以一个PLM 系统服务商的身份,从技术层面,以CAD 系统为源头,进入物联网领域。

虽然PTC 在PLM 业界一向独具行事风格,而且类似重大的业务重心调整对于PTC 来讲不是第一次(多年前的PTC 就是通过收购WindChill,从CAD 系统提供商一路蜕变为PLM 系统服务商),但是很显然,市场环境变了:事实上,无论是物联网还是CAD,都是从制造企业的业务视角出发,考虑的是信息化系统的需求,但是物联网概念所考虑的问题,已经从解决与产品相关的业务问题,演变到了解决与企业管理相关的问题,跨度不小,深度增加更多,因此风险可想而知——之前转型成功的经验对此次的业务调整没有更多的帮助。

甚至,业界对PTC 转型的意图也并没有非常认同:普遍认为这应该是PTC 的一次提高自身市场价值的收购。对于物联网,则普遍认为虽然是大势所趋,但是应该不会如此迅速来到眼前。

然而,随着“互联网+”的概念被广泛接受,物联网也迅速在制造业被讨论,速度远远超过人们当初的想象——互联网+、物联网……这些昨天还是学术领域讨论的IT 技术问题,几乎就是在一夜之间进入了工业实战阶段。

同时,PTC 对“物联网解决方案”产品缜密、细致的规划和整合——尤其是在LiveWorx 2015 的集中——让人们看到了一个产品层面的、可落地的、一端连接CAD为数据源,一端面向最终产品运行数据的物联网解决方案。这也让市场终于看到了PTC 向物联网转型的决心——这或许会让物联网领域的大佬们有些担心,因为PTC 总是会给一个行业和领域带去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IOT: 日臻完善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自收购了ThingWorx,明确转型物联网领域,PTC始终在强调工业产品的智能、互联与工业企业搭建物联网之间的必然关系:随着大量工业产品开始具有智能、互联的特征,将使得产品与产品之间、产品和用户之间、产品与生产企业之间,建立起一个以改善用户应用为中心的信息传递机制,所以每一个产品就不再仅仅是发挥一定功能的冷冰的铁疙瘩,而将是具有的自成长能力的类生命体。

那么,其中的信息传递机制是怎样实现?如何实现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管理和应用?又如何实现自成长?

当时我们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不过,随着PTC 产品线的逐渐丰富,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个相对清晰的实现工业企业物联网管理的可执行轮廓。

2014 年8 月,在完成对ThingWorx 的收购大半年以后,PTC 又收购了Axeda 公司。Axeda 是提供将机器和传感器安全连接到云端的解决方案的开发商,提供以收集和管理物联网机器和传感器数据为主要功能的软件产品,包括Axeda 机器云端服务、Axeda 互联内容应用、Axeda 互联服务应用,以及经过验证的端到端安全策略。

很显然:如果将PTC 优势的泛PLM 解决方案作为管理来自虚拟世界数据的解决端口,将ThingWorx 作为收集、管理和分析来自现实世界信息的端口,那么收购Axeda,就是希望可以通过其实现在云平台环境下的虚拟与现实的无缝对接(图1)。从而使来自虚拟世界的产品设计、传感器参数、模拟预期等相关数据可以指导最终现实世界工业产品的工作,而现实世界工业产品的传感器所收集的数据和分析的结果,也可以直接被反馈到虚拟世界,并进一步影响设计的优化和性能的提高。

果然,2015 年3 月,PTC 了ThingWorx-AxedaIntegrator 解决方案,正式将ThingWorx 与Axeda 进行了组合。据了解,借助ThingWorx-Axeda Integrator 解决方案,用户就可以从ThingWorx Composer 快速应用开发平台上访问Axeda 应用程序接口(API),而Axeda客户也可以轻松地将ThingWorx 混合聚集到AxedaConsole 内部,从而实现了ThingWorx 平台与Axeda 的数据同步。

如果说收购Axeda 还仅仅是为了实现产品链条的完整,那么接下来收购ColdLight 和宣布与ServiceMax 达成合作伙伴关系、融合双方的解决方案,则使得PTC 已经趋近完整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的产品链条具有了具体运行的技术基础。

ColdLight 是一家来自美国的大数据机器学习和预测分析系统提供商,其自动预测分析平台Neuron 采用人工智能及机器学习技术,通过自动、持续的数据学习,可以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发现模式、构建验证的预测模型并将信息发送给所有类型的应用或技术。

2015 年5 月18 日,PTC 宣布已经签署最终协议,出资约1.05 亿美元收购ColdLight。

在PTC 的规划当中,ColdLight 将与ThingWorx 平台相结合,从而可以对来自设备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数据分析,应对包括检测数据的故障模式、建模相关性分析、故障预测、调整措施规定……

物联网最具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来自现实世界的数据信息的传递、收集和分析,并反馈应用到虚拟设计。有了ColdLight 和ThingWorx 的组合,对于现实世界数据信息的处理就不是“能与不能”的关系,而是到底深度是怎样的设置问题。

正如ThingWorx 能减少IoT 应用所需的时间、成本以及风险一样,ColdLight 也可通过先进的预测分析发挥同样的优势:Neuron 与ThingWorx 的结合,能够将结果和调整措施发送给工作人员或直接交付给机器和设备。

基本的产品架构和信息化系统的业务逻辑已经搭建完成,事实上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的软件层面的问题。但是物联网最终要实现的,依然是对真实世界的产品、用户和服务等带来的影响和优化。因此,PTC 不仅要为应用企业提供了一个可实现的软件系统,而且必须在某种程度上使其真正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让用户企业切实体会其价值。

2015 年5 月21 日,PTC 又宣布:将与现场服务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ServiceMax 达成合作伙伴关系,融合双方的解决方案及市场推广团队的力量,携手提供现代的综合互联服务管理解决方案。

事实上,对于那些需要外派技术人员完成安装、维修、更换和检测等产品售后服务的行业来说,在外技术团队的管理至关重要。ServiceMax 就是这样一家以提供在外技术团队管理服务为主的初创公司。ServiceMax 成立于1999 年,公司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普莱森顿。ServiceMax 的解决方案建立在Salesforce 平台上,他们通过部署在云端的软件保证客户的外派技术人员在到达服务现场之前拥有所有必须的信息,并在到达现场之后得到应有的帮助。在此基础上,ServiceMax 还建立起了一套工具,来完成对售出产品的数量和质保的监测、配件库存的检测管理和移动端技术支持与指导等。目前,ServiceMax 已拥有300 家客户,其中不乏通用电气和可口可乐这样的大客户。

此次PTC 与ServiceMax 的合作, 从产品层面上,ServiceMax 将应用于ThingWorx 平台,为其整个产品组合提供支持,增强客户应用远程、预测及前瞻的能力,实现以成效为导向的商业模式。Jim Heppelmann 认为:“PTC 和ServiceMax 的合作,将改变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从被动服务交付向主动性预测服务交付转变。”

至此,事实上在PTC 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中,不仅具有相当的落地应用完整度,同时也具有实战性:因为与传统计算机领域的物联网系统提供商不同,PTC 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再次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制造业企业的需求。正是因为智能互联的工业产品推动,制造业才如此迫切希望应用物联网技术和产品,而PTC 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显然,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所有信息系统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图2)——至少在其规划当中是这样的。

Creo:物联网时代的CAD 进化论

“当然,无论我们的业务重心如何调整,CAD 始终是我们的核心业务之一,我们不会因为对IOT 的投入而降低对Creo 的关注,”Michael M.Campbell ,PTC 的CAD部门高级执行副总裁在被问到未来业务发展规划时如是说。并且他还强调,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讲,物联网也将对CAD的性能、功能和效能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使得未来制造业的产品研发过程更高效和安全。

Performance Advisor for PTC Creo,这是PTC 在2015 年3 月推出的在Creo 当中应用物联网相应的解决方案。由于暂时还没有中文名称,笔者暂且称之为Creo 性能顾问(图3)。

通过物联网解决方案的介入,服务于Creo 软件的IOT系统将收集来自用户企业设计端相关硬件和软件的数据,进而分析和检测相关的性能指标,并且通过Creo 性能顾问,向用户反馈分析结果,提供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这样的过程,工程技术人员将更加了解当前的软件和硬件的运行状况,同时根据分析数据,也可以明确在以往产品研发过程中,影响效率的问题,从而提高对CAD 软件的应用效率,并从根本上解决以往工程技术人员无法解决的系统问题。

拿自己开刀的Creo,实际上展示的是:在物联网的环境下,一切数据都是可控的,一切流程和过程都是可以优化的,并且,都是能够自动完成的。

物联网系统对CAD 最根本的作用,是对产品研发和优化等过程的影响。

要了解在CAD 与IOT 之间,真实世界如何反馈和影响设计的虚拟世界,就需要了解两个具体的技术名词。

其一,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中文译成增强现实。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和虚拟世界信息,通过IT 技术进行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在LiveWorx 2015 现场,Michael M.Campbell 面对与会者演示了安装有传感器的自行车是如何通过物联网系统得到数据,并利用AR 技术将现实世界的自行车和虚拟世界的分析数据,同时直观地显示在同一个画面当中(图4),使得用户能够将虚拟世界的设计数据、维护数据和其他产品相关数据直接映射在现实世界的真实产品上,从而更全面地了解现实世界的工业产品更具体的性能指标和各种参数。

其二,3D Digital Twin,三维数字化关联。如果说增强现实是将虚拟世界的数据映射给真实世界的工业产品并展示出来,那么三维数字化关联则是通过ThingWorx的物联网平台,将来自现实世界传感器数据,经过收集、整理和分析,反馈给CAD 系统。从而,在物联网平台和CAD 系统之间,形成相互呼应、彼此映射的一组数字化的数据和信息,从而使得来自现实的具体数据能够最有效率地成为优化虚拟产品的依据(图5)。

至此,在产品设计、仿真和优化的流程当中,借助物联网平台,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合的、互相影响和作用的流程和环境(图6)。

不难看出,这样的环境,不仅使得来自现实世界的数据可以直接对产品研发和优化产生了作用,对产品需求、产品使用情况、设计优化和闭环控制等具有可预期的价值。而且,也使得来自虚拟世界的产品等相关信息,能够更广泛地影响与产品相关的现实世界,无论是现场维修维护、故障分析,还是服务可视化等,都会因此而受影响。甚至,一些原本习以为常的工作模式会因此改变:维护人员可以预先了解设备的工作状态;维修人员不需要携带图纸,现场就可以通过AR 技术获得产品全部数据;设计师可以在办公室测试产品的工作指数来印证当初的设计……

不止如此,正是由于设计软件和物联网解决方案之间的所形成的数据和信心的闭环传递环境,因此无论是设计的工具,还是流程,都更加有利于对智能互联工业产品的设计:Design for Smart,Connected Products——从而形成推动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不断实现价值的有益循环。

与其说PTC 的物联网解决方案是针对应用企业更广泛的业务指标,不如说其正在优化设计本身的效率和规则。因此说到底,PTC 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依然是面向产品的解决方案,这或许将成为PTC 的物联网解决方案与现有物联网解决方案最大的区别。

记者笔记

总是能带给行业和用户惊喜的PTC,用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证明了自己涉足物联网领域的决心。作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机构,基于自己的优势领域,开拓更具市场价值的新领域,并且为现有用户提供更进一步的服务和支持,无论如何都是值得肯定的。更何况,最终可能从中受益的,是用户。

篇2

目前,我国物联网发展与全球同处于起步阶段,发展初具规模。低频和高频射频识别(RFID)产业相对成熟,市场规模超过100亿元;传感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过900亿元。我国虽然有一定的物联网市场规模,但是标准研制需要取得突破,核心技术仍需攻关。

为推动我国与欧美国家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交流,促进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深层次科技合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简称CCID)依托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发展基金支持建立的“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积累的技术与资源优势,于4月23日成立CCID“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促进中心”(以下简称促进中心),创始合作单位是IBM中国研究院。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软件评测中心)承办的“CCID与IBM共同促进物联网技术发展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同期举行。

推动物联网发展

加快培育和发展包括物联网在内的战略新兴产业是我国面向未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做出的重大决策。在目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和印发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注重国际技术合作,发挥各种合作机制的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推进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已经被列为“十二五”时期推进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促进物联网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促进中心成立仪式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周子学强调,深化国际合作,积极探索合作的新模式,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展国际合作,在更大的领域和更大的范围利用全球资源,是培育和发展物联网产业的有效途径。促进中心的成立以及赛迪研究院与IBM的战略合作,将对探索一个崭新高效、国际化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物联网技术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优秀科研成果在全球范围的产业化进程,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据悉,促进中心的功能定位具体包括:一、推广国际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的应用;二、推动海内外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交流与合作,培育与发展物联网产业生产系统;三、国际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的测评,保障应用于国内解决方案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四、物联网解决方案的集成验证,为研发企业、行业用户、科研机构提供应用解决方案的集成验证环境,提升技术研发水平与行业应用系统技术水平;五、物联网技术标准的研究和推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罗文表示,促进中心成立的目的就在于促进中国与全球在物联网领域的技术交流,将中国优秀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向海外,同时也将国外优秀的技术引入国内,加强双方在物联网领域的深层次合作,并且保障国外引入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值得关注的是,CCID“国际物联网技术发展促进中心”创始合作单位是IBM中国研究院。据悉,赛迪研究院与IBM中国研究院将从测试技术研究、标准研制、物联网端到端解决方案的集成研究、物联网产业生态系统培育等多方面开展科技合作,为国内外物联网企业、科研机构、园区提供开放集成的技术创新环境,共同促进国内外物联网产业生态系统的培育和发展。IBM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政府事业部总监范宇表示,IBM中国研究院还将发挥CCID与欧美合作窗口的作用,一方面,把国际技术和资源带到中国,另一方面,也将协助把中国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推广到全球。

开放集成是努力方向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与综合应用,已经成为全球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高度融合与综合应用造成了当前物联网发展面临重重挑战的局面,它涉及的产业链条长、环节多,需要应用的技术也跨越不同的行业领域。物联网目前发展的状况是碎片化应用多,规模化应用少,难以形成端到端的物联网方案。促进中心的成立以及赛迪研究院与IBM中国研究院的合作强调创立开放集成的创新环境。“开放集成”充分概括了目前物联网发展所需努力的方向。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常务副主任黄子河表示,开放集成正是促进中心与IBM合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双方的合作本着促进物联网整体产业发展的原则,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这一开放的平台中来。集成则着眼于如何形成物联网整体链条,构建复杂系统。正是由于物联网的这些特点,单靠一种技术、一家企业是不可能完成物联网端到端方案的,仅仅是软件之间的项目集成,也需要多家企业、多种技术协力合作。

IBM全球副总裁、中国研究院院长、大中华区首席技术官李实恭补充说,不仅物联网产业的建立需要开放,整个产业针对的服务对象也同样是开放的,不止限于某一个地区,某一个行业,是面向全球的、跨行业的。因此,开放首先是一种态度,可以把国际先进的技术和最佳实践经验融入到促进中心当中来,同时也希望产业界、学术界以及实践对象可以联合起来。开放的态度必须是十分彻底的,开放的环境也必须是完整强大的,这样才可以做到端到端的解决方案的快速集成。

各具优势 强强联手

据悉,为促进中国物联网技术的发展,2011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研究院)就承担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发展基金《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以及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设立的物联网专项《物联网系统可靠性评测系统研发》等国家项目。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赛迪研究院在物联网测评技术研发、测评标准规范研制、测评工具开发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并且在电力、医疗、交通、工业生产等领域开展了论证试验,已为北京、无锡、东莞等地物联网示范工程建设提供了公共技术服务。而IBM作为国际化的企业,早在两年前就在中国成立了IBM全球首个物联网技术中心,从底层芯片到上层数据分析都具有核心技术和全球视角,以及较为成熟的实践经验。

双方选择战略合作正在于各具优势。推动物联网的发展,没有所谓的定性或者定量的单一说法。因为物联网产业链条很长,应用领域很广,技术涵盖范围广,这就决定了就不能用单一的模式,单一的规范来看待这个产业,也许惟一能衡量的就是它能带来什么价值。在这些方面,赛迪研究院与IBM中国研究院理念一致,目标一致,做法相同。李实恭认为,物联网产业第一必须是跨行业的结合,第二必须是跨地域、跨国土疆界,跨管理体系的。在心态上和做法上就要符合开放集成原则。集成不见得只有中国的企业彼此在集成,也可以是中国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的技术集成。集成的成果不一定只在中国用,双方的目标是要发展中国的物联网产业,更大的目标则是要在国际物联网市场中成为关键角色。

着眼关键技术突破

碎片化应用是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如何将这些应用和技术集成起来,形成端到端的技术解决方案,从而降低成本,为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李实恭表示,碎片化是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现象,是阶段性的。每个行业的企业都按照自身优势发展物联网应用,因而形成碎片化,但是需要通过一定技术标准和共同接受的框架结构来规范碎片化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碎片化的技术和应用才有再集成、再调整的可能,为创造经济规模铺平道路。为此,他认为,第一,要缩短碎片化进程,在遵循一个共同架构的前提下,不妨碍各自发展的自由空间。第二,需要建立标准,为将来技术集成铺平道路。第三,需要有一些大型项目,来创造经济规模的可能性。

近年来国际物联网标准组织之间也正在进行整合集中,标准已经成为物联网的技术关键之一。据黄子河介绍,促进中心在物联网标准上,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第一,物联网的测评标准、测评框架和测评体系。第二,推动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的制定。在测评标准的研制方面,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现在积极参与国家物联网基础标准工作组。由于中国在物联网标准方面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主导权,因此也在积极牵头建立国际标准,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在物联网测评体系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双方也在和整个业界积极探讨评测标准如何实施。在没有完成技术标准的情况下,目前物联网的应用和示范工程已经开始实施,这就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标准保障工程质量,所以需要从保障物联网应用工程质量角度入手,研制相应的物联网测评标准。在行业标准方面,则需要和各个行业的用户开展紧密合作。

此外,将技术推向应用,需要实施前在实验室中进行匹配性、安全性、稳定性等各方面的性能测试。但物联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需要大规模应用技术,规模化是其显著特点。实验室模拟测试结果与规模化应用测试结果还有一定距离,这也成为物联网推广中的关键技术突破口。

据悉,促进中心针对物联网的测试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针对已经实施在建的物联网测试项目,技术专家将根据系统全生命周期,在现场实施测试,主要是以验收测试为主,依照设计说明书完成功能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测试。第二,则是促进中心目前主要进行的测试技术的研究,为现场测试提供测试理论、测试技术,建立测试模型,开发相应的测试工具,提供技术的支撑和储备,这部分工作主要在实验室中完成。模拟仿真将是重要的方法。因为物联网系统上线环境复杂,规模巨大,要保证它的质量、可靠性、安全性各方面的指标符合可持续、可大规模运行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的途径上需要实验室测试和现场测试相结合。

篇3

国际巨头结盟,工业互联网之基础技术——物联网蓄势待发。结合之前GE和英特尔等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IIC)、ARM和IBM合作推出物联网“入门套件”,本次华为联合SAP主动出击,充分体现了我国本土通信设备企业在长期的技术追赶中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而且在未来的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革命中有望勇立潮头,引领世界的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

我们认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是工业互联网兴起的基础技术。工业互联网之于传统行业有两大意义:1、大幅提高工业制造业的生产效率;2、促进商业模式的革新,如制造业服务化、逆向设计、供应链管理。工业互联网有望类似于“20世纪初的电力”一样改造制造业,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重大机遇。

重点推荐佳讯飞鸿、中恒电气、光环新网、键桥通讯、东土科技、天源迪科、东方国信。我们从工业数据感知、传输、分析三大环节寻找投资机会,重点推荐佳讯飞鸿(立足指挥调度系统和防灾传感网络,布局工业数据分析)、中恒电气(能源互联网的最大受益者)、光环新网(借助云计算虚拟化实现战略升级)、键桥通讯(从事RFID电子车牌业务切入车联网)、东土科技(国内工业以太网交换机龙头并布局机器数据分析)、天源迪科(大数据能力从电信业向金融、公安、工业领域迁移)、东方国信(从事电信大数据并布局钢铁冶金行业信息化)。

篇4

物联网将引发下一轮企业数字化转型,是运营技术(OT)和信息技术(IT)的融合,助力劳动力移动化和数字化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整个经营范围内扩大并深化数字化转型,物联网,特别是工业物联网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更经济实惠的“互联”传感器、嵌入式智能与操控、更快速更加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云加速和边缘计算以及先进的数据分析能力都将促进这一波数字化转型的浪潮。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企业计划在2016年通过移动应用程序来实施物联网技术发展。

物联网将把之前未开发的数据转化为市场洞察力,助力企业将客户体验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思考物联网的价值定位时,大多数企业都认为其主要优势在于提高效率及节约成本。然而实现数据访问――包括以前尚未开发的数据将其转化为具备可操作性的市场洞察力(这正是物联网的特点所在),将可帮助企业实现更高程度的客户服务转型,为企业提高品牌/服务的忠诚度和满意度提供新的机遇。63%的受访企业计划在2016年使用物联网来更好地分析顾客行为,进而提高服务水平。

物联网将推动一个开放的、具有互操作的混合计算方法,促进行业和政府在全球架构标准方面进行合作,从而有助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虽然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将越来越受欢迎,但是没有任何单一的计算架构能够垄断其信息传递。相反作为私有云或公共云产品的一部分,物联网会实现跨系统蓬勃发展,无论是在边缘还是在户内。

篇5

制造业+物联网:三大常见误区

转型中的制造业企业正在经历一系列变化。工厂与上下游供应链的联系更紧密,员工不再受制于信息孤岛之中,生产流程中每个环节的相关数据可以用安全的方式共享给全世界,这使得效率和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成本大幅降低。

这一系列转型的核心就在于物联网。尽管多年来物联网技术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但围绕物联网技术很多人依然存在一些误解,甚至存在着焦虑情绪。

误区1:物联网技术只适合大型企业?

很多企业认为,物联网技术只适合在时间和人力方面有充足预算的大企业。但实际上,近年来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实施成本大幅降低,为不同需求的企业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诸如Azure IoT Central等开源软件和解决方案使得小企业也可以更轻松地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产品和服务,而无需构建完整的物联网基础架构或组建专属的IT或工程师团队。

同时无论何种情况,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潜在收益都能顺利打消企业有关成本或时间的顾虑。例如预测式维护和分析这样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可以帮助企业在未来大幅降低成本并延长产品寿命。这种技术甚至可以创建出全新市场,例如Gastromatix,这是一家小型的智能鸡尾酒调配机器生产商,他们就借助物联网技术开发了一款创新应用,借此提供更新颖的用户体验并创造全新收入来源。

误区2:物联网并非必须的?

尽管能提供各种收益,依然有多达70%的企业认为自己并不需要物联网。还有企业认为,他们根本用不到物联网技术所采集到的海量数据。其实,抱有这种观点的企业可能只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到底能通过怎样的方式从物联网中获益。例如:分析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方式并获得见解,进而革新生产过程,打造全新业务模式。

每家制造商都在面临独特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实用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必须足够灵活。这种解决方案必须能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无缝集成,能准确解决企业遇到的具体问题或需求,例如提升对整个供应链的能见度,获得新的收入来源,或进一步优化设备生命周期。

在具备了足够灵活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后,任何采集到,但暂时用不上的数据,还可以存储起来以供未来使用。根据麦肯锡的调查分析,到2025年,物联网行业产生的价值将高达11.1万亿美元,但其中60%的价值将来源于数据的集成和分析。这也就意味着,随着业务增长,企业可能永远不会知道原本看似无用的数据是否会突然迸发出巨大的价值。

误区3:物联网不够安全?

对于制造业,以及其他很多领域的企业来说,有关物联网技术最大的顾虑在于其安全性。类似永恒之蓝(WannaCry)以及Mirai僵尸网络等大型攻击让人们的恐慌情绪进一步发酵,大家对物联网的安全性更担忧了。

物联网设备通常是实体设备,从本质上来说,确实有可能引入新的安全挑战,但随着最佳安全实践的日渐成熟,企业也会对物联网安全性更具信心。微软多年来服务企业客户的丰富经验,以及庞大的合作伙伴生态系统也能在这方面为企业提供巨大的帮助。这就需要与物联网硬件制造商密切合作,共同设计开发更安全的设备,同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合作,保障传输中和存储在云端的数据的完整性。虽然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会不可避免地面临安全风险,但有效的安全策略将有助于缓解威胁,让整个物联网基础架构焕发出更大的长期价值。

物联网技术将帮助制造业企业变得更敏捷,更好地满足现代化市场的新需求。千万不能因为不够了解甚至有所误解就因噎废食,并影响到整个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大业。

物联网在智能制造领域涌现的三大趋势

数字化制造和物联网技术能为制造业企业带来巨大价值。在顺利摆脱了不够灵活的供应链,过时的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僵化的流程后,制造业企业就可以借助更智能的工具和解决方案大幅提高生产力和工作效率,并通过更紧密的连接和数据分享机制改善互操作性。

纵观整个业界对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完善过程,我们发现有三大重要趋势正在重塑整个行业。

趋势1:通过互联的物联网基础架构提高生产力!

在先进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技术帮助下,制造业企业近年来已经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变革。然而在制造商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之前,这样的变革还有很大潜力有待挖掘。

例如,现代化工业技术可以帮助制造商更精细地控制生产模式以及庞大的供应链,但在物联网技术所驱动的智能基础架构帮助下,制造商将能更进一步针对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获得更细致的能见度,这样即可更好地优化生产周期,预测客户需求,优化能源分配。

这不仅仅是要更充分地运用多年来大家早已熟悉的各类传感器和工业自动化技术,而是要更广泛地运用遍布于整个智能城市和智能建筑,甚至智能汽车和智能供应链中的物联网设备,借此打造更智能的工作环境,更好地利用不同类型的数据获得更大价值。例如,Steelcase就在借助红外传感器和Microsoft Azure IoT平台打造互联的智能工作环境。

另外,物联网基础架构方面的投资还可以帮助制造商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能见度拓展到互联工厂的范围之外,借此更主动地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为客户提供互联的现场服务,更好地提高技工的工作效率以及客户资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物联网与混合现实等技术的结合还可以进一步重塑未来的工厂,借此促进生产、销售、服务等不同环节和部门员工之间的密切合作,全面提升整体效率。

趋势2:制造商角色的重塑!

过去,为了优化运维并确保一切流畅运转,制造商必须在整个业务过程中追踪监控多种变量。然而由于今天的制造商面临的环境愈加复杂,规模也越来越大,已经很难继续实时做到这一切了。好在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与生产环节的紧密集成使得制造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工厂中正在发生的一切。例如全球最大合约制造商之一,Jabil,他们就在使用预测式分析技术提前发现生产过程中的错误或失效情况,这些问题以往只能在质量测试阶段发现,因而传统做法不可避免会导致原材料和产能的浪费。

这种先进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得制造商可以进一步转型生产流程,为自己的客户提供能进一步拉近双方关系的「产品即服务解决方案。随着物联网技术进一步革新整个供应链并拉近产品与客户间的距离,制造商也将承担更多责任,从单纯的产品供应商转型为更全面的,最终用户发展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合作伙伴。

趋势3:借助数字化技术打造全新商机!

对企业来说,「数字化这个概念到底该如何理解?

“数字化,是指使用数字化技术革新业务模式,进而获得全新收入来源以及各种能产生更多价值的机遇。”

举例来说,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机器人(Robot)、协作式机器人(Cobot)以及3D打印技术的发展,让数字化制造商变得更敏捷。当这些技术与能够通过物联网基础架构,在整个价值链上创造更多数字化联系的智能业务应用相结合后,制造商将能发现更多转型机会。例如制造商可以将物联网数据与大计算相结合,创造出数字化的孪生设备、产品和流程,借此针对客户需求获得全新见解,加速新产品和服务的交付,提高供应链的运转速度和效率。

传统制造业企业正在通过转型变为数字化平台供应商,这可能是数字化技术最瞩目的发展成果。虽然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预测式维护、混合现实等智能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焕发了大量实用的收益,但很多企业由于IT基础架构成本等原因并未采纳这些技术。但随着越来越多制造商开始打造自己的数字化平台,为自己的物联网设备网络提供支持,他们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可以进一步通过相关投资变现,借此涉足全新市场,为其他行业提供新颖的产品和服务。例如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SCADAFarm就在借助这些技术帮助农民更好地管理灌溉系统。

“每个企业最终都将变成软件公司,(他们将要)开发应用程序,使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并转为提供SaaS服务。”

——微软CEO Satya Nadella

篇6

本次峰会以“工业互联、融合共赢”为主题,邀请了800位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工业互联网领军人物,聚焦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政策导向、产业动态、技术演进、实践创新等核心话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全面解读工业互联网发展理念。会上了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成果,全方位展示了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

峰会设最佳实践及高端对话环节,邀请国内外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分享了工业互联网最佳实践,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专家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走到了哪里

近年来,中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表现一直不错,衣食住行等许多细分市场都在走向成熟,在现代产业的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不过与此同时,互联网与整个社会的结合也正在逐步从触达个体向产业深处渗透,走向下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

《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2017年)》显示,互联网的发展正在从消费领域持续向生产领域拓展,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驱动下,全球生产力正在经历又一次质的飞跃。

在全球都在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翘首期盼的时候,作为产业金字塔半个塔底的工业制造,或将成为各个国家首先展开角逐,并且与国力竞争关联度最高的领域。

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抑或是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其实都是分别从不同的国情角度,探视着传统工业企业迎接互联网改造的进程。

也正因为如此,在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这艘巨轮即将启动航程的今天,探讨中国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究竟走到了哪一步,目前面临的阻力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说极为必要。

智能制造将打通

物理和数字世界的边界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以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国家规划明确地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放在了一起,而工业2.0的关键词是标准化、自动化,工业3.0的关键词是信息化。

这也就是说,当下中国的工业产业尚处在需要完善、夯实的3.0阶段,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智能化相比尚有一段距离。如果说最领先的德国企业离工业4.0尚有最后1公里的路程,那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工业企业来说,或许还有一段长路需要跋涉。

未来的智能制造,必须建立在全面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在产业各个环节拥抱互联网,打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边界。

换言之,赋予制造业所有物理环节一个非常精准的动态数字化模型,基于数字化模型把所有的ICT新技术、互联网新技术、新的模式创新都应用起来并反作用于制造业,如此才能深度改变制造业。

这样的演进步骤看起来更像是将工业设备、生产环节作为一个个的节点,逐步以数字形式汇聚成根状的信息网络,进而导入有效的管理模型,开枝散叶成智能化改造后的创新功能与应用。

古人云“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先敲开机会大门、嗅到未来商机的,常常不是政策的主导者,而是产业中的实践者。在全球制造业的这场升级之战中,亦不外如是。

德国西门子推出了自己的Mindsphere平台,美国GE推出了Predix平台,这些大型工业公司将自己搭建的工业物联网平台开放,并帮助更多的制造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而三一集团作为代表中国工业实力的行业领先者,早在2008年就在工业物联网领域开始探索实践,并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今,三一集团已经能够做到“平均5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从大型工程机械的角度来讲,三一的这一成绩即使是与德国人的工业4.0标杆相比,也可以说是毫不逊色。

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

正式

在本次峰会上,由代表中国制造的海尔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首个中国版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正式并对外提供社会化服务,为企业提供全价值链价值交互解决方案,构建起社群经济下的诚信工业新生态,赋能中国制造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全球部署焦点,各国先后针对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形成国家战略。

虽然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但是中国的制造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不同,中国制造寻求发展的关键路径是要抢先一步,构建起可以跨产业,在生态层面上相互联接和协同的平台。

COSMO平台作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别于美国由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德国的由工业化带动信息化平台,也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在互联工厂模式的核心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诚信工业新生态。

具体来说,通过将互联工厂模式产品化、社会化,COSMO平台将互联工厂生态系统中交互、定制、研发、采购、制造、物流、服务7个全流程节点,输出为7个可以社会化复制的系统应用,形成包括协同创新、众创众包、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设备远程诊断维护、物流服务资源的分布式调度等全流程的应用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全流程的业务模式革新,精准抓取用户需求,精准生产,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大规模定制升级转型。

除了海尔的互联工厂解决方案,目前COSMO平台还将聚合企业需求和广大第三方开发者、解决方案商,未砘菇有更多行业先进模式、工程技术形成可复制的软件化应用。

此外,COSMO平台上除了提供海尔互联工厂的解决方案外,还能快速聚合全球一流资源构建知识智慧服务、共享集约服务、大数据服务等领域的产品,为企业转型提供全流程闭环服务。

与此同时,COSMO平台还实现了企业、资源、创客之间的互联互通,每一个需求都可以通过平台来快速配置资源,实现产消合一。目前这个平台上已经聚集了海量资源和用户,支持平台良性循环。

举例来说,在创新设计层面,平台已整合众多全球设计类的资源,并为近百家其他公司提供了创新设计服务,每月产生创新设计方案500多个,实现了从创意交互、到协同设计、到虚拟设计验证、到产品持续迭代等全流程的服务。

在智能生产IM模块层面,可以实现用户订单实时直达全流程节点,由计划驱动变成用户驱动生产,变领导经营员工为用户驱动员工自经营,大大提高了工厂的柔性、响应速度、质量水平。

目前,COSMO平台实践已初现成效,按照平台的运作已经构建沈阳冰箱、郑州空调、佛山滚筒、胶州空调、青岛热水器、FPA电机、青岛模具和中央空调八个互联工厂。同时,海尔通过COSMO平台已服务数十家社会企业,致力于打造“诚信生态、共享平台”的共创共赢生态系统。

篇7

“当今客户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5-10年之前迥然不同,互联网为消费者赋予巨大的能力,世界迎来了数字化和高度互联的时代。中国的政府、中国的企业都已经在确定明确的项目,为未来转型进行创新。中国我们在进入一个“新常态”,重点不光是增长,强调的是有质量的增长。”纪秉盟说,“‘中国制造2025’是第一个十年计划,来推动国有企业尤其是制造行业的国有企业的转型,同时还有智能材料、智能产品、智能设备、智能流程和智能服务五个智能项目的落地。这是政府与企业共同找到的。为此,SAP将全力支持《2025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及一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执行。”

迪普科技为辽宁省肿瘤医院带来全面安全防护

日前,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医院安全虚拟园区网解决方案成功应用于辽宁省肿瘤医院,该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对辽宁省肿瘤医院园区现有网络进行全面的改造与升级,解决园区网络目前存在的设备老化、性能不足、网络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对医院园区网络的安全防范进行加固,在达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体系对网络安全的相关要求的同时,建立满足未来管理和数据业务发展要求的网络、安全及应用交付一体化平台网络。迪普科技安全虚拟园区网解决方案价值在于:简化了组网结构,运维管理更加方便;电信级可靠,业务运行更稳定;持续的扩容能力,有效保护投资。据悉,迪普科技解决方案帮助辽宁省肿瘤医院降低30%的建设成本,同时使管理效率提升50%,其模块化结构,可通过扩展相应的业务模块,实现整机性能与业务功能的平滑扩容,满足辽宁省肿瘤医院未来5~8年业务发展要求。

中科曙光以技术创新大会聚力共赢数据中国

“2015中科曙光技术创新大会”日前召开,会上中科曙光携手众多合作伙伴,了解读地球计划、全新架构的高性能计算机――硅立方(Silicon Cube)、国内首款规模化量产的液冷服务器-TC4600E-LP、龙芯系列产品、龙安联盟首台一体机产品、曙光公司携手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NVIDIA公司展开深度学习战略合作和XSystem深度学习产品、曙光高端服务器、曙光高密度存储服务器、曙光云就绪Stack系列产品家族等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计划与创新产品,同时展示了曙光在云计算、大数据、高性能计算、自主可控等众多关键科研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创新成果。本届技术创新大会上最受关注的重量级,无疑是首次进入公众视野的“解读地球计划”。该计划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发起,是对“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预研及原型系统建设项目建设意义和社会倡导的解读。

卡巴斯基最新版OS X安全产品

卡巴斯基实验室推出最新OS X系统安全解决方案――卡巴斯基安全软件for Mac 2015。这款解决方案已集成于卡巴斯基安全软件多设备版和卡巴斯基全方位安全软件多设备版中,能够高效帮助用户抵御金融在线欺诈和网页威胁,同时提供更多安全管理功能。对于此次的新产品,卡巴斯基实验室首席技术官Nikita Shvetsov表示:“卡巴斯基实验室的安全专家调查了影响常见操作系统的网络威胁,并开发出应对这些威胁的技术。例如,卡巴斯基安全软件for Mac就能够守护用户数字生活的方方面面:保护用户个人数据和资金安全,同时不影响操作系统的性能。”据了解,卡巴斯基安全软件for Mac 2015涵盖反病毒保护、金融安全、家长控制上网管理、性能和可用性等四大全新和改进功能,将为Mac用户提供更为强劲的安全保护。

国Orange下一代IaaS云服务助力企业创建混合云基础设施

日前,Orange Business Services宣布进一步扩展其亚太地区的下一代IaaS云服务,即Flexible Computing Advanced。该服务针对大型全球性跨国企业,因为开展跨国经营,所以这些企业一般有着多个不同的数据中心与网络需求。Flexible Computing Advanced将客户的云基础设施标准化,并整合为一个全球一致而可靠的虚拟私有云,这样客户便能够极大地节约其总体拥有成本。各企业能够根据实际的业务需求轻松地扩展或收缩其IT资源,并且仅须按照实际的使用情况付费。它们还能够极大地受益于行业领先的全球网络所支撑的企业级控制性、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同时,lexible Computing Advanced使得各企业能够创建资源(CPU、RAM、存储、备份、网络带宽等)可随意扩展的虚拟数据中心。它既可以由客户通过自助服务门户管理,也可以由Orange代管,Orange为整个基础设施提供端到端的服务等级协议SLA和管理。在亚太区,Flexible Computing Advanced通过香港、新加坡和悉尼的Orange云服务数据中心节点提供交付,可覆盖本地区及欧洲的客户。客户的数据和应用托管于3+级数据中心,并享有全面的备份与灾难恢复服务。

2015长风论坛在浙江嘉善成功举办

日前,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浙江省嘉善县人民政府承办的“长风论坛”在浙江世博大酒店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互联网+智能制造”。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副书记张晓峰在讲话中表示:长风论坛是“长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心围绕理念更新、知识传播、经验交流打造的高端论坛品牌。针对“互联网+智能制造”主题,张书记表示:无论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互联网+都得到广泛关注,为什么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因为在工业4.0阶段,互联网不仅仅是工具和手段,它是产业变革的主体,它引领着传统企业的升级和转型;相反,如果是+互联网,互联网就成为了被动的角色,这是工业3.0阶段的特征,不适合工业4.0时代。本次论坛包括中国制造2025、智慧工厂、智能制造、互联工厂、互联网+信息安全、3D打印和云制造等六个细分主题,演讲嘉宾分别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研究机构、重点院校、行业协会和知名企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王喜文发表了“‘互联网+工业’与中国制造2025”的主题演讲,从智能制造时代的到来、中国的智能制造以及《中国制造2025》政策的落实三个方面探讨智能制造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影响与颠覆。他指出:“互联网+工业”开创了制造业的新思维,重视物理到信息、群体到个体的转变,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并利用大数据推动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型。

富士施乐启动彩色及办公解决方案巡展

富士施乐彩色及办公解决方案巡展日前在古城西安正式启动。此次巡展,富士施乐将已成功应用并可创造更多价值的解决方案带给更多二线城市的客户,以满足当地企业对彩色及高效办公快速增长的需求。巡展将历时4个月,预计陆续登陆苏州、南京、成都、重庆等城市。目前,富士施乐不仅在文印解决方案和彩色办公领域位居市场领导者地位,更已率先提出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定制化办公解决方案,包括:针对政府机构的红头文件解决方案;为酒店量身定制的酒店行业解决方案;适合大型企业的移动办公解决方案等。这也让富士施乐真正成为业内唯一具有全行业解决方案能力的服务供应商。

博通亚洲媒体峰会打造互联中国

近日,博通在北京召开了以芯联新2015博通亚洲媒体峰会,此次博通看好了中国的“互联网+”策略,并宣布与包括华三通信、浪潮和四达时代在内的多家中国企业签署了一系列合作谅解备忘录。作为一家有线和无线通信半导体创新解决方案提供商,博通需要通过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将自身在半导体行业的领先技术带入到有线无线厂商的产品中。博通公司全球销售执行副总裁MichaelHurlston表示:“中国电子市场正迎来令人激动的时代,正完成从全球制造基地向设计开发领导者的转型。快速增长且不断演进发展的行业不仅是我们当前战略中推动现有市场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向多元化新领域进军的关键要素。与本地区的多家领先机构合作,推动创新发展,对我们来说深感兴奋。”

甲骨文中国描绘云版图

甲骨文近日在北京召开新闻会,宣布为满足亚太区快速增长的云计算需求而启动的1000名专业销售人才招募计划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仅仅三个月的时间,包括中国区新招募的200多名新员工,甲骨文已在亚太地区成功招募到800多名专业销售人员,他们拥有多样化的职业背景和行业积累,在为公司带来丰富资源和宝贵经验的同时,为甲骨文向“全球最大的企业级云计算公司”迈进,增添强大的内部驱动力。甲骨文高级副总裁及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翰璋说:“当前中国政府的政策跟甲骨文的科技、战略发展重点也是非常契合的,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在SaaS的领域,我们着手推动互联网+相关的一些社区、方案;在PaaS层面,我们也有很多机会。在国家策略互联网+方面应用是变化很快的,用云计算技术,利用Oracle的PaaS技术可以充分地享受拥抱变化。可以很容易地支持ISV的客户去做这方面来回的变迁和特别方便的部署,这也是甲骨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篇8

在华为网络大会(HNC2015)上,华为推出敏捷网络3.0,将敏捷网络全面延伸到物联网领域。其中敏捷物联解决方案使企业能快速构建一张物联网基础架构,实现生产、制造、物流等领域的智能化。

与此同时,华为全球最轻量级的物联网操作系统Liteos。这一内核容量仅有10KB级的操作系统,具备零配置、自组网、跨平台的能力,使得智能硬件的开发变得更加简单,从而加快实现万物的互联互通。

“互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正是受益于ICT基础架构的标准化,物联网应用的发展也会走同样的路。在这样的思路下,华为面向物联网的操作系统,Liteos。”华为战略Marketing总裁徐文伟表示。

显然,面对纷繁复杂的物联网世界,华为已经看清了方向、理顺了思路。当然,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华为的野心,建立一个物联网生态系统,主导物联世界的话语权。

不可否认的是,华为正在一步一步地激活1000亿联接。

敏捷网络3.0:物联世界的基础架构

华为《全球联接指数》报告指出,IoT联接数未来每5年将以300%的速度惊人增长。到2025年,物联网联接的数量将达到1000亿个,传感器将以每小时200万个或每天超过4700万个的速度部署并联接到网络。

这一拥有巨大诱惑力的市场,引得无数企业相继涌入,然而却铩羽而归。因为,他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今天基于“互联”需求的网络,已经不能满足物联网千亿联接的承载需求。

徐文伟表示:“未来,55%的IoT联接将来自于商业,包括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能公共服务、智能物流等。多样化的设备、复杂的组网结构、庞大的数据传输平台和指数级的数据量充斥在这个物联世界里。现在的互联网网络架构,已经无法支撑物联网发展。”

这意味着,现有网络势必要在技术上有巨大的突破,特别是面向物联网的多接入方案、安全、数据采集和管理等领域,必须要进行升级。

“今天,我们把敏捷网络全面升级到3.0阶段,就是要解决千亿连接的多样化需求挑战问题,对此华为提出敏捷物联架构,这是华为敏捷网络迈向3.0的关键标志。”华为交换机与企业通信产品线总裁刘少伟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华为第一次把SDN架构引入物联网。面对物联网时代的海量连接,如果仍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业务复杂度可能数百倍激增,引入SDN从架构上进行简化设计,让物联网终端和网管更易管理,实现对行业应用的统一开放。

当然,安全作为物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受到业界的关注。徐文伟说,华为从终端、网络、云三个方面打造物联网安全解决方案;终端入侵防御,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助攻防御和分布式抵御大流量攻击,三重安全保障,使物联网和云数据中心更可靠。

“121”战略:建立物联网生态圈

有了敏捷网络3.0作为基础,华为也进一步明晰了自身的物联网战略,即“121”战略。

徐文伟表示,第一个“1”指的是华为要搭建一个物联网平台,该平台能够汇总各种各样的数据,通过收集整理并进行大数据分析形成有价值的数据,向第三方、合作伙伴以及整个行业开放,为整个行业创造价值; “2”指的是两种连接方式,包括有线和无线;第二个“1”则指的是轻量级物联网操作系统Liteos。

当前,物联网产业的一个乱象就是企业都在开发各自的解决方案,这些解决方案之间无法互联互通,根本无法满足物联网庞大的1000亿联接需求。因此,建立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必须要具备的条件。

“众所周知,PC时代和Mobile时代的繁荣,主要得益于Windows和Android操作系统构建了强大的应用生态圈。要想使得物联网能够实现,同样需要一个生态圈。”徐文伟表示。

华为作为行业的领导者,希望担当起这个重任。“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能力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所以华为在面向这样一个千万亿级的市场,更加需要合作、共赢、协同创新。华为将继续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策略,共同打造一个千万亿级的美好的全联接的世界。”徐文伟表示。

华为建立物联网生态系统围绕的核心就是“121”战略。基于华为的物联网平台,合作伙伴可以快速接入物联网生态圈,而Liteos主打开源,在智能家居、可穿戴、车联网、工业等广泛领域,合作伙伴可以基于Liteos,快速、简单地构建自己的物联网产品。

此外,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表示:“华为积极地参与物联网方面的产业联盟、标准组织,并积极组建创新研究中心、开放实验室、开发社区,携手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

“在过去三年,华为已经与全球的行业伙伴在物联网领域展开很多深度的技术合作”,刘少伟补充道,“当前已商用的物联网行业解决方案包括: 智能楼宇、智能电力抄表、智能车载、智能健身房、智能工厂、智能零售、智能路灯等。在业务驱动的ICT基础架构(BDII)的行动纲领的指导下,我们正在与更多的合作伙伴打造围绕敏捷网络的生态系统,一起推出惠及不同行业的解决方案。”

从1.0到3.0,敏捷茁壮成长

2013年,华为敏捷网络第一次亮相。两年来,敏捷网络从一个idea开始,就像一颗小种子,从破土出小芽,再到长成树木,敏捷网络茁壮地成长。华为的敏捷网络已经广泛服务于政府、金融、医疗、大企业、交通、教育、广电等各行各业。

徐文伟回忆,2013年,在大家的共同见证下,华为了全球首款敏捷交换机S12700,定义了以业务和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敏捷网络1.0架构,先后推出敏捷园区和敏捷广域解决方案。这是改变未来的开始。

那一年,华为第一次把SDN架构引入园区,第一次以业务体验为中心构建网络方案,第一次让IP感知质量,第一次实现有线、无线网络的真正融合,第一次实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全网安全协同。

经过一年的发展,2014年,华为又提出“敏捷已来”的口号,了敏捷控制器、敏捷分支和敏捷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完成面向敏捷园区、敏捷分支、敏捷数据中心及敏捷广域四大领域的全面覆盖。

截至今天,敏捷园区解决方案已经服务于全球600多家客户,荣获行业9项大奖;敏捷分支发货17000多台,全球增长率第一;敏捷数据中心解决方案部署于全球1000多个数据中心,全球增长率第一;并在全球部署了300多张敏捷广域网络,其中60多张是基于SDN的应用。

已经有不少客户体验到“敏捷网络”带来的敏捷体验。

在荷兰,阿贾克斯的主场ArenA场馆部署了敏捷网络,将现场的53000多名观众同时连接到WiFi网络,为用户带来了一场高科技盛宴。

徐文伟举例说,通过将球场内的摄影机位和场馆观众全互联,球迷在任何位置都可以通过调用球场内其他位置的摄像机位视频,尤其是球门视角的机位视频,从而欣赏到进球的精彩瞬间。

而且,通过将比赛实时的数据开放,观众用智能终端就可以在比赛中动态了解每个球星的各种技术统计数据;同时WiFi网络与Facebook等社交媒体账号可以进行对接;并为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权限。此外,通过对观众的位置、应用访问行为,进行数据关联分析,可以实现对场馆内的消费进行运营分析和精准营销,并针对不同用户推荐商品。

迄今为止,华为敏捷网络已经帮助全球20多个场馆提供创新的场馆覆盖解决方案。如今,敏捷场馆也从海外来到了中国。华为刚刚和北京工体等场馆签署合作协议,将通过创新的敏捷网络解决方案,实现高密场馆覆盖,为客户带来新的增值业务。

所有企业都在加速数字化转型,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中石油每天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和业务需求,同时中石油业务将向物联网及大数据的价值分析与挖掘发展,数据中心成为业务发展的关键。

华为帮助中石油构建起了“两地三中心”的亚洲最大的私有云数据中心网络。通过华为CloudEngine数据中心交换机连接37000台10GE服务器,构建起了业界最大的无阻塞网络平台,是业界的3倍;同时,通过资源池化和共享,资源利用率提升4倍以上;充分满足中石油海量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所需要的网络容量和性能,支撑中石油未来10年的业务发展需求。

对于很多人来说,今年除夕最精彩的节目可能是“抢红包”。2015年除夕当天,微信红包收发总量达10.1亿次;QQ红包收发总量6.37亿次,抢红包人数1.54亿。殊不知,抢红包给网络带来了巨大冲击,用户数、数据吞吐量及用户业务请求数大幅增长。

篇9

1、大会非常成功。

大会汇集80多个国家、1000多家厂商、接近2万人人参与,会议日程和主体安排非常紧凑,涉及大数据、云计算、安全、车联网、各行业解决方案等各个前沿领域,由于精力有限我们主要参观了一楼的各公司产品的展厅和工业互联网领域专题讨论。

2、华为云计算偏重硬件层。

在展会一楼的展厅有来自全球各地接近100家华为公司云计算的合作伙伴展示其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希捷、西部数码、SAP、ORACLE、Intel、华为国内众多的商、神州信息等上市公司。从类型看硬件公司居多,说明华为公司在云计算时代将偏重于IAAS层的存储、服务器等,在PAAS和SAAS层并未看到重量级产品。

3、物联网时代到来。

在工业互联网论坛中,一个主要的观点是真正的物联网时代到来,这个分支会细分很多的垂直行业,典型的应用为汽车互联网。我们非常认同该观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自然延伸,所连接的人和物体数量在不断扩大。互联网时代受限于计算机的重量、空间连接数量在几个亿级别;移动互联网时代由于智能手机的迅速普及,已逐渐将几十亿人迅速连接;移动终端进一步发展和射频器件的微型化,移动功能将会迅速普及到任何物体上,从而渗透到日常生活任何角落和生产的任何环节,未来3-5年社会将迅速进入物联网时代。我们判断相关产业链将实实在在受益。

风险

篇10

SOP智慧应用平台将为企业和每一个终端用户创造出智能交互、移动连接、开放应用的全新办公生态系统。智能交互:SOP智慧应用平台搭载的全新智能操作界面,具备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相同的简单便捷操作方式,可以实现设备与用户的智能交互,用户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自定义选择各种功能性APP操作和解决方案,改善工作方式,全面提升办公效率和应用体验。移动连接:借助SOP智慧应用平台的网络连接能力,NFC,蓝牙,AirPrint等连接手段,使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投影,互动白板等设备相连接,成为一个办公环境中的中心枢纽系统。开放应用:基于安卓系统,SOP智慧应用平台可以实现众多APP应用的强大升级;同时,智能的SDK使更多的解决方案和软件开发变得多样化,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和云运维获取APP和自主安装软件,从而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业务需求,全面提升设备的功能性。此外,理光还可以提供远程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及时快速的维修指导,故障排除,提升客户满意度。

理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清水洁表示,“通过工作来让人和社会都获得丰收,是理光一直传承的使命。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全面应用,办公自动化正在被重新定义,办公设备升级势在必行。理光将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和技术创新溶于一体,开拓性地推出了SOP智慧应用平台,帮助用户实现‘以人为中心’工作模式的飞跃性进步,真正引领办公打印进入智能化时代。”

Gartner:更多企业将使用IT混合基础设施

咨询机构Gartner日前了一份关于IT基础设施服务的预测报告,报告显示,到2020年,90%的企业使用IT混合基础设施管理功能。

Gartner表示,传统的数据中心外包(DCO)市场正在稳步萎缩,全球传统的DCO支出预计从2016年的551亿美元降至2020年的452亿美元。另一方面,云计算服务预计将从2016年的233亿美元猛增至2020年的684亿美元。2016年全球传统的DCO和IUS共完成了1540亿美元,占据了数据中心服务市场的49%份额。托管和云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占据了剩下的51%。预计到2020年将进一步向云IaaS和托管方向倾斜,其中DCO/IUS约占全球数据中心服务市场2280亿美元的35%。

此外,Gartner预测,到2020年,数据中心即服务定价将每年至少下降10%,受到价格压力的影响,传统的DCO厂商将退出DCO市场,而另一些则将开发解决方案并继续竞争。到2019年,90%的本地云IaaS供应商将因亚马逊网络服务(AWS)和微软(Azure)两巨头的垄断而被迫退出市场。

首套固定基站式核设施低空防护验证示范系统通过验收

经过了3年多的科研攻关和系统建设,我国首套固定基站式核设施低空防护验证示范系统,于近日正式通过技术考核验收。该项目是为加强核设施及其它要地低空空域安全而研究开发的立体安全管控系统,可广泛应用于核设施、机场、饮用水源、危险品仓储地、石化基地等重要场所的低空安全防护。系统采用最先进的相控阵雷达为核心,以光电探y、电磁信号探测为辅助的多种传感器融合技术,配备电子对抗、强光等多种反制手段的集成应用,具备对各种类型低空、慢速、小型飞行物目标的精确探测和有效驱离,可迫使无人机降落或使其坠毁。同时可兼顾到海面舰船、陆地人员和车辆的监管。高度智能化的指挥控制中心集中调度和控制全系统各种设备协同工作,实现多目标发现与跟踪、威胁等级评估、自动识别、自动取证、自动处置的全天时、全自动无人值守能力。系统同时具备:自动化程度高、技术先进,信号处理能力强、电磁兼容性好、设备先进等特点。

该系统的研发成功将为我国核设施及重要目标的安全运行提供空中保障,有效遏制从空中误闯误入、非法入侵、恶意破坏等行为。同时,该系统还可被推广、应用到国家重点区域的安全防护,构建国家要地低空安全监控系统,为我国通用航空事业发展、无人机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低空交通监控技术,为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施耐德电气推新一代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布局物联网

日前,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专家施耐德电气在京正式开启其2017创新峰会系列巡展活动,并推出了其新一代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作为施耐德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之一,新一代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为楼宇、电力、工业和数据中心领域的用户提供规模化的,基于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推动从互联互通的产品到区域控制,再到应用、分析与服务各个层面的全面创新。EcoStruxure将施耐德电气在自动化、能效管理领域的经验、专业领域知识与数据驱动的计量与分析技术相结合,帮助客户最大化物联网的价值。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工业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马跃分享了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我们致力于为客户生产最好的‘物’,到了新的时代,我们把这些‘物’连接起来,通过EcoStruxure提供创新的平台、架构和路线,帮助企业轻松、快速地部署物联网,并将物联网的优势拓展到设备层面之外,从而创建更智能、高效和安全的运营方式。”

峰会集中还展示了EcoStruxure各大终端市场助力不同行业无缝、低成本、大规模地实施物联网解决方案的最新成果。比如,施耐德电气工业事业部展示了基于全新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创新打造的Modicon ePAC系列可编程逻辑控制器。面向工业领域的EcoStruxure,以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化系统与工业软件,使客户获得可在物联网边缘进行控制的实时解决方案,以此提升其运营效率和安全,优化资产管理,增强工程及制造能力,实现智能化生产,放大客户业务价值。施耐德电气IT业务部在此次峰会上重磅展示了基于EcoStruxure三层创新架构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包括互联互通,可为大型及超大型数据中心提供高能效、高可靠、灵活可扩展的三相不间断电源(UPS)Galaxy VX,在本地边缘控制可进一步提升能效及数据中心环境监控能力的StruxureWare数据中心运行管理套件8.1版,以及能够实时监测、预警、全天候不间断服务的StruxureOn数字云服务。此外,作为创建合作开放可持续生态圈的重要举措,由施耐德电气与宝德科技携手推出的适用于边缘计算的微模块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也在大会展区亮相展出。

威创2017年北京产品展示会圆满举行

威创一年一度的产品展示会日前在北京分公司圆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约200名客户、合作伙伴等嘉宾率先体验到了威创领先的大屏软硬件产品、聚焦用户业务应用的行业可视化解决方案。 “威创可视化解决方案已经与用户业务深度结合,这是威创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的能力,这也是大数据时展的必然趋势”,威创2017年北京产品展示会首场后,一位来自厦门与威创有过多年业务关系的用户现场如此评价。 “以业务场景为核心,综合用户多个业务系统,实现信息‘整屏、高分、关联’显示”是威创可视化解决方案的整体建设思路。以此为标准,威创的公安、电力、金融、交通等行业高分可视化解决方案已深入到用户的多个业务应用领域。在2017年北京产品展示会上,以行业典型可视化项目演示为基础,各位嘉宾现场感受了威创高分可视化解决方案的业务价值。

硬件产品依然构成了威创2017年北京产品展示会的重要看点。与1200lm DLP产品对比展出,业内首款2800lm超高亮DLP,以其媲美并超越激光光源的亮度吸引了大批参观者的目光。在LED产品方面,COB小间距LED无疑成为了现场焦点。据威创工作人员介绍,COB小间距LED实现了可靠性的更新。对比传统SMD技术,采用COB封装技术的小间距LED累积坏点率不到传统的十分之一。此外,在本届产品展示会现场,处理器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显示。除业界唯一支持无损4K显示外,具备光纤座席功能的Ark3500处理器,简化座席系统物理连接繁杂的问题,解决业务系统权限控制和跨网络调用问题,提供理想控制座席环境。

IDC公布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报告

市场调研机构IDC公布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报告。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增长0.8%,华为、OPPO、vivo等国内厂商超苹果,拔得销量前三甲。报告中显示,苹果iPhone的出货量同比减少26.7%,小米份额也有7.5%的下滑;而OPPO出货量同比增长约19.5%;vivo出货量实现同比小幅增长为7.6%。值得一提的是,华为出货量同比增长约25.5%,成为中国智能手机中销量增长之冠。

从整体来说,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上半年趋于平缓,IDC预测将低于2016年8.6%的增长水平,这种“缓慢”情况也许到了下半年会有所上升。对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平缓原因,IDC认为是由于市场周期性变化导致,首先受到了智能手机季节周期性的影响,春节长假导致手机市场渠道出货的暂歇性停滞,导致第一季度市场普遍低迷;其次厂商库存相对偏高,今年一季度主要去产能现象比较明显,所以新机发售较少,这种情况可能会在春夏季时或有所改善。

10亿+!书生云签下全球超融合市场最大订单

日前,书生云承建凤凰创新园EB级超融合数据中心约仪式暨合作伙伴大会在北京召开。

超融合是当前IT行业最热门、最前沿的发展方向之一,当前已在中国生根发芽,大小厂商达几十家。2015年中国超融合市场规模突破1亿美元,2016年达到1.7亿美元,同比增长70%。进入2017年,以书生云签约凤凰大数据中心为标志,中国超融合市场一举刷新多项纪录,迎来新的里程碑。据了解,凤凰大数据中心项目投资10多亿元,设计存储容量达到1EB(注:1EB=1024PB,1PB=1024TB),金额上,相当于中国上一年全年的市场总量,也是全球超融合技术迄今获取的最大订单;体量上,也将首次突破EB级别,超过上一年全球交付的总容量,同时也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体云数据中心。该项目的签订也使超融合的应用领域扩展到了大型数据中心。

凤凰创新园位于浙江绍兴,总投资超过100亿,占地面积近3000亩,包含量子卫星、大数据中心、科幻城主题公园、无人潜器、军民融合研究院、凤凰学院复转军人培训中心等大型项目。书生云以国际领先的超融合技术建设凤凰大数据中心,仅需300多台书生云超融合机柜即可完成部署,从而大幅降低机房空间和耗电量,以往动辄上万台机柜建数据中心的场景将不再需要。

中国乃至全球超融合市场取得如此重大的突破,与书生云的技术基因和创新能力密不可分。书生云超融合产品首创分布式共享存储技术,由内部总线连接的分布式系统组成,再加上独有的TruPrivacy云数据安全技术,在性能、成本、安全性、密度和节能上都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同样的计算和存储能力只需现有技术50%的成本、20%的面积和30%的耗电。

会上,书生云CEO王东临分享了自己的行业认知,他认为万亿规模的IT基础设施行业正处于变天的前夜,有发展趋势其中任何一项都足以颠覆现有产业格局。凤凰大数据中心项目打响了IT新势力挑战传统巨头的第一枪,超融合架构使得“去TCP/IP”等新技术能够规模化应用,从而成为新技术应用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