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欺凌与暴力范文

时间:2024-04-18 11:1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防校园欺凌与暴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预防校园欺凌与暴力

篇1

   预防校园暴力欺凌应急预案1

   近年来,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事件,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为加强对此类事件的预防和处理,红旗小学多举措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

   6月24日督学室李爱华督学来到我校进行督导,了解我校校园欺凌工作进程,王波校长带领校领导班子向督学进行汇报。我校针对校园欺凌都进行了一些必要的举措;

   一是专题教育。学校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课,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危害性,这样做不但损害了她人的身心健康,还违反了《中小学生守则》,严重的还构成了犯罪。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彼此爱护,共同进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通知》这一通知也大大保障了弱势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意义重大,希望国家对校园欺凌事件颁布法律真正确保校园欺凌有法可依,学校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二是完善制度。学校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三是加强预防。学校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及时处理。教师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四是监督指导。学校领导加强对学校开展校园欺凌治理的检查,对校园内的治理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教育处理,做好记录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备案。

   预防校园暴力欺凌应急预案2

   一、治理活动目的

   通过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二、治理活动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三、安排及要求

   本次专项治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学习教育 20xx年5月—7月。

   (一)开展教育。学校集中组织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同时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于6月15日前制定《xx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依据《方案》组织、实施一系列教育和自查工作,达到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目的。

   1、专题教育启动仪式。学校德育处负责在6月20日开展“校园欺凌治理”活动启动仪式。内容包括升旗仪式、德育主任宣读《方案》、学生国旗下发言《我们拒绝校园欺凌伤害——校园欺凌治理倡议书》和张宝增校长讲话四个内容。

   2、专题宣传学习活动。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xx]22号)和《市教委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津教委办〔20xx〕64号)精神,依据《xx区教育系统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文件,了解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措施等。利用电子屏分早中晚三个时段显示我校专题教育活动主题——“预防校园欺凌伤害,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时时警醒师生。

   3、主题班会教育。学校组织各班在6月20日开展“预防校园欺凌伤害,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为主题的班会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性。同时适当开展品德和安全教育。

   4、法制教育。学校将由张宝增小组协调(时间另定),邀请xx镇派出所、xx镇司法等部门专业人士到校,在3—5年级开展法制教育。

   5、承诺签名活动。学校少先队将组织所有少先队员于6月27日进行“我拒绝校园欺凌伤害”签名承诺活动。

   6、学校德育处协调心理健康主管教师孙鹏丽,根据《心理工作计划》,协同班主任,适时适当地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团体辅导,并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疏导教育(档案存档)。

   (二)完善制度。学校由德育处负责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三)加强预防。学校由校安办负责,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检查校园一键报警线路,确保畅通;让学生知晓遇到欺凌伤害时,及时向学校汇报,必要时拨打110报警,及时制止校园欺凌伤害事件发生或将伤害降到最低。

   (四)及时处理。学校将强化责任意识,一旦校园欺凌伤害又发生必须做到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厉教育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第二阶段:自查整改总结 20xx年9月—12月。

   1、自查。学校校园欺凌治理活动领导小组针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整改和总结,形成报告并上报。此项工作于20xx年9月15日前完成。

   2、区县普查。我校将按照xx区教育局的工作安排,配合搞好区域内所有中小学校专项治理情况进行全面督查,于20xx年10月20日前将完成。

   3、市级抽查。根据“市教育督导部门将组织督查组对本市专项治理情况进行抽查“安排”,此工作将于20xx年11月15日完成。

   总之,我校将根据国务院、天津市、xx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制定的方案和要求,认真开展校园欺凌伤害专项治理活动,确保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如若一旦发生将及时处置,对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预防校园暴力欺凌应急预案3

   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xx]xx号)和《市教委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x教委办〔20xx〕xx号)精神,依据《xx区教育系统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为更好地开展我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活动,特制定以下活动方案。

   一、治理活动目的

   通过专项治理,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二、治理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安排及要求

   本次专项治理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学习教育20xx年5月-7月。

   (一)开展教育。学校集中组织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同时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于6月15日前制定《xx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依据《方案》组织、实施一系列教育和自查工作,达到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的目的。

   1、专题教育启动仪式。学校德育处负责在6月20日开展“校园欺凌治理”活动启动仪式。内容包括升旗仪式、德育主任宣读《方案》、学生国旗下发言《我们拒绝校园欺凌伤害校园欺凌治理倡议书》和张宝增校长讲话四个内容。

   2、专题宣传学习活动。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集中学习《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决定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xx]22号)和《市教委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津教委办〔20xx〕64号)精神,依据《xx区教育系统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文件,了解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措施等。利用电子屏分早中晚三个时段显示我校专题教育活动主题――“预防校园欺凌伤害,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时时警醒师生。

   2、主题班会教育。学校组织各班在6月20日开展“预防校园欺凌伤害,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为主题的班会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危害性。同时适当开展品德和安全教育。

   3、法制教育。学校将由张宝增小组协调(时间另定),邀请xx镇派出所、xx镇司法等部门专业人士到校,在3-5年级开展法制教育。

   4、承诺签名活动。学校少先队将组织所有少先队员于6月27日进行“我拒绝校园欺凌伤害”签名承诺活动。

   5、学校德育处协调心理健康主管教师孙鹏丽,根据《心理工作计划》,协同班主任,适时适当地对全校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团体辅导,并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疏导教育(档案存档)。

   (二)完善制度。学校由德育处负责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三)加强预防。学校由校安办负责,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检查校园一键报警线路,确保畅通;让学生知晓遇到欺凌伤害时,及时向学校汇报,必要时拨打110报警,及时制止校园欺凌伤害事件发生或将伤害降到最低。

   (四)及时处理。学校将强化责任意识,一旦校园欺凌伤害又发生必须做到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校园欺凌事件,严厉教育并严肃处理实施欺凌的学生。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第二阶段:自查整改总结20xx年9月-12月。

   1、自查。学校校园欺凌治理活动领导小组针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整改和总结,形成报告并上报。此项工作于20xx年9月15日前完成。

   2、区县普查。我校将按照xx区教育局的工作安排,配合搞好区域内所有中小学校专项治理情况进行全面督查,于20xx年10月20日前将完成。

篇2

据《半月谈》《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近期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令舆论哗然。如,湖南一名初三女生遭遇几名未成年人殴打,并被拍下上传网络;浙江庆元县多名初中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捆绑后拳打脚踢,用烟头烫伤并拍摄视频……辱骂殴打、拍摄半片、持刀威胁等欺凌手段不一而足,而更令人关注的是,在这些欺凌事件中,“女性学生既是主要施暴群体,也是主要受伤害群体,76%的事件有女性参与”。这些校园欺凌事件让人惊愕,也让人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处于花季的孩子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校园中大大小小、或明或隐的欺凌事件是怎样发生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如何让学生免受欺凌呢?

几个月前,宿迁市泗洪县育才中学初二学生小博(化名)被发现浑身是血倒在学校附近,后经120医护人员抢救无效死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小博行凶的竟是几名初中生。类似这种发生在学生间的暴力事件已不在少数,花季少年竟然死于同学的血腥暴力,如此惨剧自然令人不忍目睹。尽管嫌疑人已被警方抓获,但校园暴力与欺凌现象,究竟该如何遏制和防范,无疑更需反思。

平心而论,校园暴力与欺凌,的确是个令全世界头疼的难题,近期国内一些地区曝出的校园欺凌视频,已然震惊公众,而类似的暴力与欺凌现象在国外同样存在。尽管校园暴力与欺凌并不必然会闹出人命,但惨剧其实早已埋下了种子,只要校园暴力与欺凌不能防患于未然,类似惨剧的上演不过是迟早的事儿。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矛盾甚至冲突,在这方面,校园作为一个小社会同样概莫能外,学生之间因为矛盾而发生冲突,也很难完全避免,年轻学生们血气方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对后果缺乏预计,往往会导致暴力惨剧。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这样的校园暴力现象不能束手无策,而应有效预防。

现实中,校园这个小社会其实并不简单。学生不同的家庭与社会背景,不同的行为习惯,不同的心理承压能力,再加上涉世未深,情绪控制能力还不成熟,其复杂性不容低估。一旦校园暴力未能有效防控,其后果往往又十分严重,在这方面,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案,尽管与国内校园暴力的方式有着极大的差异,但对于国内的校园暴力风险的防范而言,其实并不能有隔岸观火的淡定。

从报道中的暴力和欺凌事件来看,大部分发生在校园外,有些是事发突然,但与其说是无法预防的突发事件,毋宁说隐患早已凸显。学生之间早已存在矛盾,并长期发酵,又缺乏疏解的通道,学校与家长对于暴力隐患未能关注到或干预缺失,最终矛盾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又何尝不是在预料之中的结局呢?

篇3

《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铺天盖地映入眼帘,耳边仿佛听到千千万万个家长长舒出的那口气――真是该好好管管了!

到底要怎么管呢?《通知》字很多,不如让小编为您提炼出关键点,节约您的宝贵时间。

・涵盖面广:小学、中学、中等职业学校都纳入治理范围。不仅是通过肢体、语言的暴力要管,网络欺凌也涵盖在内。

・预防为重:对学生进行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老师和学生一起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

・及时处理:要求学校一旦发现欺凌案件,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硬件齐备:要求学校制定完善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应急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公布救助热线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

・软件跟上:充分利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和疏导。

・督学监管:责任督学对责任区内学校的专项治理全程监督,发现校园欺凌问题及时与校方沟通,做好记录并及时向当地教育督导部门报告。

扫盲:责任督学是干吗的?用大白话说就是相当于学校的“片警”,专门“管”学校的教学及管理问题。

可怕的是,就在《通知》发出后的几天内,山西运城一15岁少年在网吧被6名同学殴打4小时后死亡;网上又有校园暴力的视频上传。这不是啪啪打《通知》的脸吗?

本刊的观点是:治理校园欺凌不是一锤子买卖,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抓好的,预防的根源,学校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家庭,预防暴力从“家”抓起,从家长以身作则抓起。

如果孩子从小在家中看到家长遇到事情有商有量,而不是一语不合就拳脚相向;

如果孩子从小学会用不伤及他人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愤怒情绪;

如果家长从小培养孩子至少一项体育、艺术的爱好释放郁闷;

如果孩子第一次揍了别人,家长能重视和反思并加以教育、引导,而不是打心眼里觉得“自己的孩子挺行,以后不会吃亏”;

篇4

>> 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问题研究现状及防治对策 关于中小学校园欺凌的调研报告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中小学校园暴力预防对策 国外中小学校的快乐教育 中小学校园规划的思考 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杜绝校园暴力 中小学校长培训实效性提升的制约因素与应对策略 浅谈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小学校教育质量监控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构建中小学校园网的思路与策略 中小学校园安全事故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中小学校园集体舞开展弥补美育的对策分析 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对策的探析 辽宁省中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对策研究 谈成都市农村中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 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及其对学生个人造成的危害 浅析中小学校园网络安全及其应对措施 再谈京剧进中小学校园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李爱.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6:66-68.

[5][12][17]李峰,史东芳.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5(3):91-95.

[6][16]童小军,漆光鸿.美国学校欺负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8):9-14.

[7][11][15][21]胡妍,朱丹.南非防范校园欺凌行为的“全校参与”模式――《学校安全体系工作手册》解读与启示[J].科教导刊,2014(8):233-250.

[8][9]陶建国.韩国校园暴力立法及对策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5(3):55-60.

[10][14][20][23]李冬梅.看日本如何防止校园欺凌[N].中国教育报,2016-05-20.

[13][18][22][25]陶建国.瑞典校园欺凌立法及其启示[J].江苏教育研究,2015(12A):3-6.

[19][28]罗怡,刘长海.校园欺凌行为动因的匮乏视角及其启示[J].教育科学研究,2016(2):29-33.

[24]朱曦.特殊权利保护下解决学生欺侮行为的法律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16(2):34-37.

[26]郑明达,艾福梅,袁汝婷.校园欺凌已成社会问题[J].小康旬刊,2015(16):88.

篇5

校园暴力、欺凌的最可怕之处在于施暴者、欺凌者都是孩子,而受害者也是孩子。对于施暴者、欺凌者来说,其硅过早染指了不良恶习,日后的成长令人担忧。而对受害者来说,这样的经历无疑是一场噩梦,很容易留下永久的、不可抹去的伤痕。

纵观许多校园暴力事件,其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所以,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那么,校园暴力、欺凌带来的危害有哪些呢?

校园欺凌在很多人的心里都留下了很深的烙印。这种不良影响不仅会体现在受害者,也使施暴者的心灵成长和社会前途中添增了大量的阻力。对于施暴者而言,要承担治疗甚至赔偿费用,受到老师的严肃批评教育,甚至无法继续完成学业。他们的行为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可,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那些在学校打架、拉帮结伙干坏事的学生,很多最终都走上犯罪道路。

对于受害者而言,带来肉体损伤甚至残疾,容易造成性格懦弱、自卑、缺乏信心和勇气,造成心灵的阴影和伤害;厌学甚至辍学。

校园暴力的伤害如此之大,我们应该如何预防校园暴力呢?

首先,不能“怕”字当头。在遇到勒索、敲诈和殴打时不害怕,要敢于抗争。但是要注意避免激发对方暴力升级,导致眼前吃亏。

其次,要及时报告。我没有认识到勒索、敲诈经常是同校园暴力紧密联系的,我们提倡的前提下与之抗争,但不意味着逞一时之勇,反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因此,要及时向学校、老师、家长报告,不能给对方一而再,再而三的欺凌机会。

第三,要搞好人际关系,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这也是防校园暴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一个有广泛、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就不容易成为勒索、敲诈的对象。

篇6

【关键词】校园欺凌 教育惩戒 司法介入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不但给受害方身心带来巨大创伤,从施暴方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很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影响自身健康发展,危及社会。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也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和学校教育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予以防治。教育部等九部门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国τ谥行生欺凌和暴力积极防治的态度,同时,抓住我国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的着力点,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和现实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有利于相关主体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

明确了国家对于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积极防治态度

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是各国都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国家持明确的反对态度。长期以来,对于中小学生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在教育和司法实践中多是以加强教育、赔礼道歉、经济赔偿了结。基于未成年学生心智发展的不成熟,在对他们的欺凌和暴力行为进行处理的同时要强调保护,这是必须的,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但必须明确保护并非不处理、不惩戒、不追究法律责任。一方面,惩戒与追究法律责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只有在中小学生中树立“欺凌和暴力害人害己”“违纪违法必究”的观念,才能引导其正确判断、不参与、制止发生在身边的欺凌、暴力现象,从根本上消解欺凌与暴力行为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对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的未成年人的保护,更多地应体现在惩戒与追究法律责任与成年人的差异性、程序正当性、保密、犯罪记录封存等方面,以促进其积极改过和回归社会。

《意见》强调要“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明确指出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中社会各方主体的义务与法律责任,明确了国家对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坚决反对态度,从而为各级政府、司法、教育等领域积极应对和处理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国家立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随着未来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复杂化,需要通过针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专门立法,进一步明确公、检、法机关,各政府部门,相关社会组织,学校,父母及监护人在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中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促进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的法治化。

确立了强制性“转入专门学校就读”的惩戒与教育方式

教育惩戒是通过对失范行为施予否定性制裁,从而避免失范行为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措施或手段。英、美、德、日、韩、新等世界教育发达的国家,都通过立法确立了学校的教育惩戒权,并明确规定了学校采取的教育惩戒的具体形式、所遵循的原则、正当程序等。对学生来讲,惩戒的目的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社会化、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我国教育立法并未明确规定教育惩戒,只规定学校有“处分”学生的权力。这种立法模式造成当下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困境,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敢批评学生,对学生的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无能为力,“请家长”成为各中小学校最常用、“最有效”的无奈之举。针对学校实施教育惩戒这一薄弱环节,《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正式提出“教育惩戒”的概念,并强调“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这对于指导中小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强化学校规则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意见》对教育惩戒的明晰,也要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行动,制定有关教育惩戒的规范性文件,具体规定惩戒的法定形式以及惩戒权行使的主体、条件、程序、惩戒的原则和要求、惩戒的监督、违法惩戒损害的责任与救济,保证学校与教师积极履行职责,合法合理进行惩戒,维护学生权利。

专门学校是为那些具有不良行为习性、不适合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提供特殊教育的机构,其责任之重大在于它承担了普通教育不能胜任的职能──挽救失足青少年,维护社会和谐发展。在普通应试教育无法针对性地矫治问题学生的情况下,社会需要专门的教育来挽救这些失足青少年。《意见》强调了学校可以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实施“转入专门学校就读”的惩戒方式,既是对学校教育惩戒形式的具体化,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维护,也为专门学校学生入学制度改革指出了方向。未来应对我国专门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发展和建立现代专门学校制度。在学生入学上,确立由特定机构决定的强制性;在学校教育内容、师资以及学校评价上,要将学校的矫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及考量标准,使专门学校适应不良行为矫治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专门学校的教育矫治功能。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公、检、法机关、父母及其他监护人不能缺位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中的指定辩护、附条件不、犯罪记录封存等规定彰显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司法理念,但不能回避未成年人案件的立案标准。欺凌和暴力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犯罪,应该由司法机关介入,依法追究,绝不能以保护为名放纵犯罪。惟有如此,才能教育广大未成年学生确立明确、清晰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公、检、法机关不能缺位。

《意见》要求“各级公安、检察、审判机关要依法办理学生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并“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有利于指导司法机关深刻领会国家的“不容忍”政策,采取积极行动,严格依法处理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除了严格依法处理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还要采取措施通过国家威慑力预防违法犯罪行为。针对我国基层中小学校在管制刀具、危险品以及的排查过程中面临的执法权限的问题,建议建立校园警察制度,一方面配合学校进行管制刀具、危险品以及排查,另一方面,及时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处理发生在校园及周边的暴力事件。

研究表明,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与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惯用暴力的家庭、冷暴力家庭、溺爱家庭、放任不管家庭。家庭是未成年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学习源和发生源,家庭对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越轨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不能只局限在校园内,也必须强调和明确父母的义务。同时,对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处理,不能只追究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还要追究家长作为法定监护人失职的相关法律责任。须明确国家对监护人监管失职的追责权,相关职能部门在处理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时,应该厘清家长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督促监护人履行自己的监护权。

《意见》一方面为父母及其他监护人指明了预防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中应有的行为范式;另一方面强调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包括依法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使社会充分认识到,父母有法定义务让孩子掌握作为一个社会的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认知与态度。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紧密相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较多的问题。我国虽然颁行过不少相关的家庭教育政策法规性文件,却没有家庭教育方面的专门法律。未来需要积极推进家庭教育法治建设,促进国家对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保障家庭教育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

【参考文献】

篇7

Abstract: Bullying refers to intentional injury to others in a direct or indirect way. This article, through research and interview survey of bullying behavior in recent years, discussed the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causes of bullying behavior and the reasonable solution strategies, which will help guide the students' healthy growth and management of schools.

关键词: 校园欺凌;特征;青少年;对策

Key words: bullying;characteristics;young people;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52—02

0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很多问题都在校园中有所凸显。校园欺凌行为是值得关注的,根据新华网、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和张杰等学者的研究可知校园欺凌现象存在世界各个国家。校园欺凌题在日语中被称为izime问题,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在当今的日本,校园欺凌问题依然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1]美国《教育周刊2010—4—29曾报道有法案要求学校必须在他们的课程中增加对欺凌的预防教育。为了帮助学校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和识别校园欺凌,该法案规定学校必须为校内教职员工提供反欺凌教育培训。[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一次调查中了解到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的学生占到6.1%,偶尔被欺负的占32.5%,男生较之女生更容易受到同学的欺负。2006年,相关部门专门对西部某地级市进行全市抽样调查发现,学校里有大同学欺负小同学的现象的占到51.3%,有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现象的占到36.3%,有勒索钱财现象的占到22.5%。[3]大量的研究和数据都显示校园欺凌现像与校园暴力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对新形势下校园欺凌行为的特征、原因进行分析然后提出确实可行的策略是很重要的。

1 校园欺凌行为的定义和特征

欺凌是指任何故意在肢体、语言或心理上攻击伤害他人的行为。它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从敲打、推撞、辱骂、恐吓以及嘲弄,到勒索钱财和强取珍爱之物。有的孩子还通过排挤孤立和散播谣言来欺负他人。还有些孩子利用电子邮件、聊天室、即时消息、社交网站和短信来嘲弄奚落他人或伤害他人的感情。欺凌行为是一种攻击、暴力的行为,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欺凌主要包括身体暴力或者强行索取,间接欺凌则包括攻击性言语及排挤孤立别人。由于很多国家实行多是九年制的义务教育制度,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使受害者收到极大的伤害。

1.1 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特征

1.1.1 无目标、无希望的人生态度,性格自卑、消极又或是过于自信,个性上较冲动、自我控制力差;而被欺凌者通常个性较小心谨慎及敏感又或轻率,缺乏信任感及安全感,较容易焦虑。

1.1.2 欺凌者不合群、自主性低又或支配性强,过于敏感及主观嫉妒及报复心强;被欺凌者较不愿做追随者又或过份顺从 ,对自己有负面的感觉如失败、缺乏吸引力等。

1.1.3 欺凌者一般身体较强壮有力量,女欺凌者通常声音夸张、喊叫及粗鲁无礼;被欺凌者衣着不整洁,甚至脏乱又或是打扮入时,不注重个人卫生及仪容又或是过份注重。

1.1.4 欺凌者很大一部分都有家庭暴力的背景或经历而被欺凌者在家中可能备受忽略或被过份溺爱。

1.2 欺凌行为的典型特征 从总体上来讲,欺凌行为具有以下五个典型的特征:

1.2.1 形式的多样性。常见形式有敲打、推撞、辱骂、恐吓、嘲弄、勒索钱财和强取珍爱之物等。

1.2.2 行为的反复性。欺凌行为一旦发生,就会反复出现,欺凌者习惯上认定受欺凌者不敢也不可能将受害情况告诉家长或老师,因此他们会反复地把被欺凌者作为攻击对象。

1.2.3 行为的普遍性。多项调查显示,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行为,而且所占比例不断升高,情况越来越严重。

1.2.4 行为的不平衡性。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间力量对比不均衡,往往是以大欺小。而且,欺凌行为与学生的年龄成反比例,年龄越大,受欺凌的比例就越少。

1.2.5 行为的隐蔽性和难以判断性。一般来说,间接欺凌往往很难发现,而且实施欺凌行为一般会选择学校中较为隐蔽的地方,因此家长和教师通常也很难判断孩子是否遭遇到欺凌。

2 造成校园欺凌的因素

2.1 青少年自身因素

2.1.1 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点。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不成熟,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嫉妒心和报复心理,容易把别人对他的不满、批评等都当做对他的诋毁,所以产生报复心理。

篇8

校园欺凌事件远远不止是破坏了学习环境,让学生失去安全感。更大的威胁在于这些学生日后进入社会,其暴力倾向有可能形成更大的危害。一般而言,校园欺凌事件往往不是孤立的,学生的文明水平和所在地区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学校欺凌事件的发生率,和地方文化水平、治安管理水平几乎同步。

营造健康、安全的儿童成长环境,要靠法治教育。预防校园暴力侵害,除落实已有的法律法规,还要加大针对青少年之间恶性欺凌行为的法律惩治,不能纵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我国已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应当向学生和家长做必要的宣传及解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惩罚的目的在于减少、杜绝违法犯罪。对严重违纪的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惩戒,更多的学生在学校的安全将没有保证。

法制是不可动摇的铁律。学校教育需要“爱的教育”,而一旦触及法律法规,则应当坚持原则,不能手软。一些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让人常常感到难以接受的是“双方和解”。这怎么是“双方”的事呢?有些伤害,极可能导致受欺凌者和旁观者心灵受伤,人格扭曲。“教育为主”当然必要,如果危及学生生命安全,岂是“调解”能敷衍过去的?

学校和家庭要重视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让学生面前有“高压线”,知道什么是绝对不可以做的事。一旦出现恶害事件,应当追究学校、教师、家长的教育责任,不能以“道歉”“赔偿医药费”之类的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目前,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知甚少,有些人甚至错误地理解为“未成年人违法不究”,这类无知倾向会导致少年儿童对法律的误识,值得警惕。学校和社会,应当关注少年儿童家庭的法治教育状况。如果少年儿童在家庭没有对法的敬畏,当他走进学校,很可能缺乏自我控制力,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

每一次披露的校园欺凌事件,往往都带出欺凌者比较复杂的家庭因素。然而这并不表示从特殊背景的家庭走出的孩子都是粗野的。贫穷,单亲,父母文化低,外出务工等等,不能成为孩子沾染恶习的理由。媒体和有关人士在介绍事件背景时,应当从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评价维度观察问题,寻找深层的因素。

篇9

【事发】初三女生被围住扇耳光

2015年4月18日,互联网上一则视频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视频显示,一名身穿北京某校校服的女生,被其他身穿校服的女生及男生不嗟厣榷光,中间还夹杂着叫声,“别扇这边,这边肿了,扇另一边”“告诉她什么叫黑社会”。

据了解,事发时小丽仅15岁。据该校一名高一男生事后称,大约在几天前,被打女生小丽在校外用手机抓拍他,不慎将高一女生若若抓拍入镜,双方引发冲突,“她当时就删了照片,还道了歉,但是没用。”打人的地点离学校不远,当时共有三十余名学生将小丽围住,“一开始就有一外校学生先上来扇了一耳光,后来有男生添油加醋,提议一人扇两下。”该男生称,最后有五六名女生轮番上阵,每个人都扇了两巴掌,还“踹了胸”,全过程中,小丽一直都在说对不起。

【宣判】3名打人学生各被判刑

据海淀法院称,打人事件发生在2015年4月16日17时许,地点为海洋馆北侧紫御府附近,殴打小丽的女生刘某、邬某及男生贾某,都是18岁。2015年4月18日,经公安民警电话通知,3人主动投案。3人及部分未成年同案人员通过经济赔偿、赔礼道歉等形式,获得了小丽谅解。

海淀法院审理认为,因该案发生在校园周边,属于典型的校园暴力案件。案发后,部分视频被上传到互联网,引发了社会对校园暴力案件的普遍关注。3人无故殴打未成年人,情节恶劣,其行为均已构成寻衅滋事罪。考虑到3人具备自首、获得谅解等情节,并结合其各自在案件中所起的作用,最后分别判处刘某、邬某、贾某有期徒刑8个月、6个月、7个月。

【建议】呼吁教委从源头预防校园暴力

海淀法院认为,该案因未成年学生间琐事纠纷引发,但双方未采取妥善方式处理矛盾,反而采取极端方式处理,致使矛盾不断升级,使其成为影响恶劣的校园暴力案件。

据了解,海淀法院结合中小学众多的情况,探索出校园暴力预防机制。法院认为,校园暴力屡禁不绝,主要是因为家长缺乏对孩子自幼行为的规范教育。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后,家长多采取袒护等过激方式解决,导致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强化。法官深入学校、社区,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对孩子进行规则、底线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篇10

一、校园欺凌原因分析

1.家庭因素

不良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在激烈的现代社会竞争中,许多家长受不良社会风气熏染,变得浮躁、虚荣、功利和世俗。有些家长认为,养育孩子是家长的事,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孩子吃住在学校,责任应该由学校承担,他们把教育孩子的事完全推给了学校,推卸自己的教育责任;学生一个学段8天或9天在学校,出现问题打电话让家长来校了解情况,部分家长,满口粗话,家庭暴力不断,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了不用暴力解决不了问题的心理和习惯;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些家庭为了孩子能考高分,上重点学校而采取显性的“棍棒式”教育,成绩不好轻则讽刺挖苦,重则打骂或者是百般溺爱孩子,全权孩子选择学校、兴趣和爱好,只要把学习搞好了,什么要求都可以满足,什么家务都可以不做;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家长会借口不去参见,觉得孩子在寄宿制学校上学,至少吃饭不掏钱,住宿不付费,还要发车补,寄宿学校学习挺实惠,更不用说对学生的学生教育了。

家长素质不高和陈旧的教育传统观念。寄宿在校的学生在学校的言行,无不带有父母的影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方式。不难发现,凡是爱占小便宜、斤斤计较、小偷小摸的父母,其子女长大后也有偷东西的行为习惯;凡是动m打骂孩子的父母,其子女长大后也有暴力倾向。多数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实施者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环境中,他们耳濡目染了家长的暴力和敌对行为,在无形中形成了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心理与习惯。在家庭中,学生目睹父母之间的冲突或者暴力行为,其不良的影响渗透在学生整个生命历程及人生各种不同的领域。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得不到正常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温暖,承受了一定的心理创伤,甚至是畸形的心理,也是引发校园欺凌行为的主要因素。

2.学校因素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完善。一方面,大部分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还处于“以看管为主,以不出事为原则”的低水平,学校对学生的问题行为与心理状况往往缺乏关注和引导。另一方面,农村寄宿制学校环境相对封闭,学生24小时都在一起生活,这就为校园欺凌的发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场合。

农村寄宿制学校轻德育重智育。当下,轻德育重智育的应试教育依然在寄宿制学校占主导地位。考试成绩是家长和社会评价学校好坏的主要指标,为了让学生考出好成绩,学校不惜付出一切代价,采取一切手段,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有些寄宿制学校取消了与考试无关的各种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时连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也被所谓的正课所抢占,让学生沉溺单一的学习和考试中,造成身心疲惫,产生厌学情绪、紧张、压抑,学生不能轻松愉快的求知,产生畏惧和畏难心理;一部分“边缘生”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自卑和失望心理等,这些“无望之辈”,就会“无望生非”被欺凌的事情往往发生在这些学生身上。

3.社会因素

校园周边不良环境影响和干扰。有些寄宿制学校处在郊区,周围有不少小卖部,店员偷偷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有些移动商贩隔着校园围墙给里面的学生兜售食品或其他物件,学校值班教师、领导驱赶干预效果甚微;有的寄宿制学校校门口(不足10米)就是农贸集市,每月逢1逢5在这摆摊设点,市场商贩的吆喝声,买家卖家发生口角的谩骂甚至打架的情况,也司空见惯,商业性活动的干扰和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下,青少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一部分青少年没有信仰,没有追求,没有敬畏,灵魂没有寄托之所。因此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为校园欺侮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还有受社会帮派的“哥们”义气影响,使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的中小学生产生盲目崇拜,从而产生欺凌他人的现象。

二、校园欺凌解决对策

1.家长重视

家长需要和孩子保持顺畅的交流和沟通,既要教导孩子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处理问题和珍爱生命,又需让学生明白,必须为自己欺凌别人的行为承担责任。

视“仁爱”为基本养料,重视学生友善品质的培养。讲“仁”与“爱”思想作为培育学生优秀品德的基本精神养料,提倡同伴之间的相互爱护,“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必从而利之”。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巨大变化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如果家长从小对孩子进行友善教育,这粒友善的种子就会逐渐在孩子心灵开花结果,孩子就会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和健全的个性。自然而然,这些孩子将来能在学校以友好的方式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愉快地学习与生活,避免攻击与暴力行为。

教育孩子懂规矩守规矩。家长通过教育改变孩子错误的认知与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法制纪律观念,使其在面对冲突时,能沉着冷静对付而不至于盲目冲动。父母要教育孩子对生命的敬畏和呵护,而不是肆意地虐待生命,让孩子在冲突中避免伤害他人。对孩子进行规则教育,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所有人做任何事情,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否则会给他人带来危害。

2.学校教育

学校是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依赖的场所,学校应该切实有效地采取措施预防校园欺凌,以保障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阵地做好宣传教育。如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室等,做好宣传辅导工作,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良好的文化素养感染人,以渊博的知识说服人;可以采取集中培训、教育学生学会基本的防范本领和运用法律途径来保护自身权利的技能,学会找教师或班主任帮忙,而不是以武力来解决。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让学生懂得相应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优化教育行为,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减轻学习压力,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多开展校园活动,重视心理引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个别辅导等形式,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针对极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如离异家庭子女等,向他们传授克服困难的策略,帮助他们提高自身能力。对那些中等甚至严重心理失调的学生进行个别的监控和心理矫正。要加强管理,制定措施。课余时间团委、政教处和班主任要进行检查,在欺凌发生时,学校和教师对这一行为反对的态度要坚决,批评要严肃,切不可有半点的迁就。营造全员育人的浓郁氛围。要营造关怀、尊重、包容和支持的校园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制定并有效地执行反欺凌制度,以及明确清晰而又有力的惩戒措施;加强操场、寝室、走廊等地的监管,对学生进行反欺凌教育及应对方式的教育;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以提高教师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在发现校园欺凌行为时,其余同伴(互助小组、朋友圈等)敢于面对欺凌者,支持被欺凌者,能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调节与干预。

3.建立健全关爱服务体系

呼吁全社会重视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构建全社会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不要让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父母外出后应当与留守儿童每个月至少联系一次。各级政府应加强留守儿童保护工作,健全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机制。民政、教育、公安、司法行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等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共同做好留守儿童保护工作。

民政部门会同教育、公安等部门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平台,定期核实、更新留守儿童基本信息,对留守儿童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共青团、妇女联合会、工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及其他有关社会团体应当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