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形式范文

时间:2024-04-18 11:1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形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意识不够强的表现形式

篇1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创新能力;目标;改革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环境的舒适性和美观性越发的关注,这就激发了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重视!如何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今天,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这个行业里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性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艺术教育者面前必须要去解决和思考的问题。

一 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作为培养景观设计大师摇篮的高等学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新形势下解决好景观设计的创新教学工作,是我们每一位环境艺术设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近年来随着景观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和社会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有了新的要求,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考核方法已经不能培养出新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1)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据调查,在中国的大部分高校里面,景观设计课程一般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下面开设,而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却包含了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和园林景观设计等,没有一个明确的侧重方向,导致学生完成四年的学习任务以后专业方向不明确,专业知识不精通!

在我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里,相对而言比较侧重于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课程虽然被列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核心课程,但由于周期短,课时少,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加之没有景观相关的前序课程和后续课程,导致教师授课时只能浅浅而谈,浅尝辄止,学生往往学到的也只是一些基础理论,缺乏对实际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做出的设计没有创意且与实际脱离,很难付诸于实施,以至于走出校园时无法真正适应这个行业市场的需求!针对这种现象,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转变教学重点,结合市场加强专项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落后单一,盲目追求课程技能训练

在目前的“景观设计”教学中,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课堂中缺乏师生的互动和与实践的结合,从而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近两年,随着手绘和电脑绘图的热潮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兴起,学生错误的认为手绘效果图和电脑效果图绘制能力的好坏,决定了专业水平的高低,痴迷的钻研电脑的新技术和手绘的新技法,忽略了设计理论的学习和设计创意的提升!加之专业教师在学生考核方式上过于单一,题型设置偏向于广场设计或小区住宅的设计,作业全部用电脑效果图来表现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效果的表现消耗了学生大部分的精力,从而使作品普遍缺乏创意,且作品表现形式与外面的景观公司的主要表现不一致,使考核与就业能力要求不接轨,既没有真正考核出学生的水平,也没能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既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违背了大学本科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设计艺术的创新和突破。

(3)学生综合设计表现能力弱,过分关注市场效应

设计不仅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多的时候我们认为是一种文化,把设计和金钱过分的挂钩,只会让我们丧失更多的好作品。随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校外实践,由于缺乏对设计本质的认知,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不去创新和思考,一味的照抄照搬国内外的好设计作品,以至于让自己在专业水平上没有很大的提高,也很难在未来设计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从近几年毕业的学生看,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很难很快的去适应和胜任工作的要求,造成的原因主要还是学生综合设计表现能力太弱,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不清楚景观设计的程序和方法,缺乏对景观行业的全面了解。比如拿到一个景观项目,由于对景观行业的社会形势不了解,无法给与设计项目正确的定位,以至于从接手设计到建设施工的过程、步骤模糊,缺乏对空间设计的敏锐性,不能准确判断出空间规划设计的优劣,理论基础薄弱。第二,没有创新思维,缺乏设计创意。学生整体理论知识匮乏,文化内涵不够,设计总是流于形式,以至于整体的设计构思没有创新和内涵!第三,综合设计表达能力弱,基本技能不过关。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图纸表现不规范,整体设计文案的版式不美观,跟方案设计风格不符合。二是口头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的跟甲方沟通,将自己的设计理念很好的表达出来。第四,没有团队合作意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多数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实践练习,缺少团队合作训练和专项训练,导致学生重视个人想法,缺乏团结合作的意识,从而在进入公司上班时无法快速融入到一个设计团队中去,影响了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 创新意识在景观设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的精神态势。[1]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是培养景观设计人才所必需具备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开发是培养创造人才的起点,只有注意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为创造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设计中所谓的创新意味着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推陈出新,打破常规。没有创新就无所谓设计。创新设计能引领时尚,提高大众的品味,传播流行文化。对于设计师来说,创新思维是第一要素,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观念更新,设计作品就缺乏生命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同样一个主题,不同的设计师会做出不同的设计,其亮点也各不相同。如果设计中缺乏了创新,也就缺乏了个性,从而就很难成长为真正的设计师!随着景观行业的不断发展,对于景观设计师的要求已不再是会设计,能设计就行了,它需要的是理论丰富,技能娴熟,有创新能力的现代景观设计师。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三 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加强专业理论教育,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景观行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社会需要更多动手能力强及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围绕素质教能与技能教育并举, 全面提升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建立一套能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景观教学知识结构体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以能否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考核学生优劣的标准。“景观设计”课程作为一门设计实践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为课程的主要目标!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用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强调学科知识间的纵横交叉,通过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可在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范围内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以“课题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以往教学中以“欣赏项目设计”向“参与项目设计”的过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创新的实践能力!另外,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景观设计大赛,以此来补充教学中的实践课题项目,这样既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途径,使学生对当前的流行趋势和设计元素有更好的把握!教学中这样的实践环节,可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极大的提高了自我的创新意识!

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反复循环和螺旋上升的,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理论和实际的反复历练,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景观设计实践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逐步成长为能将这些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必须依赖于实践的过程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系统和全面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 结语

经过对景观设计教学中以“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改革研究的思考,我们清楚的认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创新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强调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和创新!我们要培养有眼光,有创新思维的设计大师!如果我们只通过市场效益来判断设计的好坏,通过就业率来衡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的好坏,那我们即将面临的就是行业的停滞不前!因此,对于每一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者来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景观设计人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孙敬全,孙柳燕 《创新意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 李泉涛 , 施国盘 . 论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 [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5):107.

[3] 葛丹 . 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寻找适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形式 [J]. 艺术与设计 ,2009,(7):108-110.

[4] 谷彦彬 . 创 新型艺 术 设 计人 才 培 养 模 式的 探 索与实践 [J]. 装饰,2005,(11):72-74.

[5] 姚玉环 . 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因素及改革路径 [J]. 中国高等教育 ,2008,(8).

篇2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地对人们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以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在各个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理念,以及生活习惯、审美情趣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已经身处数字化时代,并即将迎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时代就是信息产生价值的时代。信息化是当今时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它为传统的生产、经营领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必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在这个新时代的大环境下,与人们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教与学也面临着新理念、新方式的转变,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

一、信息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新变化

视觉传达设计是以某种目的为先导,通过可视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一些特定的信息到被传达对象,并且对被传达对象产生影响的设计,体现着审美的时代特征以及丰富的时代内涵。其所涉及的领域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一个与其他视觉媒介相关联并相互融通的设计新领域。

视觉传达设计包括了“视觉符号”和“传达”两个方面。“视觉符号”是指可以表达事物一定特性的图形化符号;而“传达”则是指设计者利用符号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而这种 “视觉符号”的“传达”必须借助媒介载体来实现。

信息化时代,借助电脑和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功能而制作的各种新形式、新形态的图形、文字乃至声音,丰富了视觉传达的符号种类,使设计作品信息含量更丰富,呈现的形态更多样,时效性和交互性更强,成本更低。同时,帮助“视觉符号”进行“传达”的媒介,也由传统的纸质媒介拓展到网络、手机、电子显示屏等数字化多媒体平台。这些新兴的传媒领域也大大增加了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量。媒介的发展促进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视觉符号”的“传达”方式以及人们接受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视觉传达设计发生了从内容到形式的变化,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必将加快这种变化的进程。

二、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新要求

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根据信息化时代对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确立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重点和方式方法:

(一)要始终坚持求新与求实并重

传统的设计教学指导思想偏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全社会呼唤创新、鼓励创新的大气候下,一些学校和培训机构提出要打破“专业至上”的观念,提倡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无疑是正确的。可是,务必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恰如前些日子,当我国女排在里约奥运会斩获冠军之后,全社会都齐声大赞“女排精神”时,女排教练郎平却十分冷静地说:光靠女排精神,没有过硬技战术赢不了球。同理,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当我们都一致倡导“创新”时,别忘了无论那一项创新成果都需要较高的专业素质,务实的作风。若只强调创新而忽略或降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必然е禄本功薄弱,而专业低水平的设计者不可能“创新”出高水平的设计作品来!因此,教学指导思想既要求新,也要求实。强调创新,首要的是鼓励学生敢于破除创新思维枷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激发创新潜能;强调专业,首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自觉吸纳更多的专业知识、刻苦训练自己的专业技能。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或群体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状况,提出不同的、针对性强的要求,适时调整侧重点,才会收到实效。

(二)要特别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确切地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而创造力来源于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绝不能满足学生对艺术基础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的掌握,而必须在掌握的基础上,在运用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的设计首先要有好的创意,有异于常规思路的设计想象力,才有独一无二的好作品。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改变教师按着既有教材“照本宣科”地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吸纳当值教师在课堂上所教内容的模式。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利用信息高速传播、广泛共享的便利条件,通过网上“精品课”听名师授课的视频,同时还可获取自己更需要的学习资料。而后,把课外自主学习遇到的问题带到课堂,和师生共同探讨研究,真正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外还应注意对学生“原创意识”的培养。原创应杜绝抄袭,而模仿往往是原创的一段经历,这一经历也可能是原创的基础。基于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共享之便,鼓励学生多看、多学、多思考国内及国外的优秀设计,在模仿中提高自己,在参考中寻求灵感。为自己的原创作品奠定具有一定审美水平和社会共识的基础。

(三)要切实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

篇3

【关键词】商业插图 插图设计 实践教学 教学研究

引言

插图在生活中很常见,是视觉传媒表达特殊含义的一种方式,商业插图能够传达出商业的信息及内涵。商业插图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关注,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这一学科,如何良好的发展这一学科仍处于探索阶段。改进高职院校商业插图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对其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高职院校中商业插图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商业插图艺术设计专业与动漫设计以及新传媒艺术设计等艺术专业教育教学方式密切。尤此可以知道插图设计专业与这些新式学科进行交叉互相渗透着艺术气息。现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中都含有插图艺术这一方面,插图艺术的制作手法包含着绘画、作图、摄影、电脑等艺术方式,已经形成为当代最紧跟时代和科技步伐的艺术形式。因为插图设计元素具有多元性,所以插图设计能够表现出艺术的再现性和表现性,成为由多种艺术设计元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欧美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展了插图设计艺术专业,并且把这一专业作为独立的专业课程进行教育教学,另外这一专业已经和实际市场紧密结合。国外很多高校都会把艺术家请到它们的插图设计课题中进行授课,把最有前沿性、最有实际性的商业插图意识带给学生。在我国,插图设计专业在很多高校中仍处于探索阶段,很多学校对这一专业的不够重视,只是在书籍装帧这一门课中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这一艺术专业。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一些高校才开始开设插图设计这一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市场对应用人的需求供不应求,为此高等艺术院校也陆续开设了插图设计这一艺术课程。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相继开设了这一专业,但是在其教学过程中仍然停留在早期教学中涉及的书籍装帧的内容,还没有达到现代商业插图实际的需求。另外,早期的插图设计教育教学方法限制着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无法达到社会的快速发展。现在的在校学生多为“90”后成员,他们对网络、电脑游戏的接触更多,也热衷动漫、卡通及各种数码科技。我国的改革开放,也逐渐引进了外国的动漫、卡通产品进入校园。由外国动漫衍生出的影视作品、玩具、COSPLAY等延伸产业也受到在校大学生的青睐。现代插图设计以经不仅为传统的图书装帧,插图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如卡通、动漫、网页设计等出现在商业领域中,通过网络、媒体、广告等方式步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2 插图设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对学生缺乏工作实践及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这一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之一。同时社会中对这些应用型人才供不应求,因此在招聘时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独立完成或解决问题。由于插图设计受传统美术教学的影响,其在教学过程中沿袭着美术教学范畴的教学模式,即传统绘画教学思维模式,主要强调绘画在艺术设计的表现方式,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多院校也没能提供实习场所让学生进行实习学习,从而使学生不能够全面的理解和认识艺术设计行业,学生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这些因素都制约着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缺乏合理的课程设计

受传统艺术教学的影响,现代插图设计都作为书籍装帧课程中的一部分来对其进行教学,误导学生认为只有图书装帧才有插图,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认为这两门课程为一门课程。另外,很多高职院校虽将把插图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存在很多教学问题:课程安排不合理,课时太少严重影响着插图设计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之间课程安排的顺序也不一样,影响着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如果学生没有学过Photoshop等电脑设计软件,那么他创作的作品将会缺少创意性表现力,学校对他们的教育教学将大打折扣。另外,我国插图设计专业长期受到前苏联美术教学方法的影响,插图设计仍依附于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教师也沿袭传统美术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绘画能力要求比较高,然而,对学生的插图设计创意思维、创新能力上的培养比较薄弱。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社会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商业插图传达着时代艺术气息及商业价值。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满足当代价值的商业插图,是很多高职院校商业插图设计专业教育与市场接轨的接触点。

3 对商业插图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3.1 构件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

最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发展”的方式。这一创新发展模式就包含着商业插图艺术设计的创新。创新仅仅依赖企业员工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发展,这就需要企业与设置商业插图设计专业的高校进行合作,使其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实践基地。这样企业就能获得来自高校的新鲜血液,提高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企业的知名度。为构件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创造了条件。充分利用大型企业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与项目优势,积极配合企业已有的人才实施实践教学计划。大多数中小企业都没有独立的设计部门。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实践、实习抱很大的期望,尤其对小规模或小组形式的设计教学实践注以极大热情。这样增强高校实习、实践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3.2 建立优良的授课方式

工作室导师负责制的教学模式在国外艺术设计专业已经相当普遍,在我国只有仅仅几所著名高校具有这一方式,而且处于刚起步阶段。深化“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把课堂教学和工作室导师制结合起来是未来艺术设计专业特色教学的发展趋势。艺术设计专业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专业,采用工作室教学的方式改变了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授课形式,它通过案例教学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将教学、科研、实践、产业融为一体。

3.3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设计师的灵魂。对于任何一个设计作品的评价,创新意识是第一指标。如果一个新型产品造型设计没有创意,就不会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同样对于企业而言,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也必须要有优秀的设计创意团队作后盾。因此高职院校教学中要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高职院校要改革原有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深入开展教学模式改革,大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创新意识。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当代艺术设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掌握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探究、发现的方法,增强学生热爱设计、研究设计的兴趣和能力。

结语

商业插图因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的关注,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这一学科,如何良好的发展这一学科仍处于探索阶段。构件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优良的授课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方式,改进高职院校商业插图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对其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常虹,毕泗庆.高职商业插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16).

[2]伍建平.构筑高职插画艺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艺术探索,2009(04).

[3]顾晶.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改革思考――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课程为例[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篇4

1.1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人才高消费的挑战

高校毕业生是人力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当前“蓝领工作白领化”等人才高消费现象已严重冲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作秩序,其关键原因是近几年人才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状况。从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我国因产业结构大调整,机关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冲击,这些外部因素加在一起,使毕业生的择业环境大不如前。

1.2就业市场的规范有序对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和无序的挑战

近几年来,多数用人单位在每年的 3月份、11月份就开始向毕业生传递招聘信息,诱惑力很大。规范就业市场的实质性问题在于市场服务是否规范化和是否为有序竞争。比如,一些从事就业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够专业,没有经验,对学校、求职者造成误导,使其浪费了大量求职时间。

1.3就业结构多样性向人才培养单一性的挑战

就业结构的多样化是大众时代的基本特征,而目前毕业生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模式的单一性和应用型人才的低层次性与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多样性和高层次性之间的矛盾。结构性就业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是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产业升级对人才品种规格单一性现状的挑战。

1.4市场需求导向对学科分类导向的挑战

人才培养究竟是以学科分类为导向还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证实和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单纯靠传统的就业指导将难以缓解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和矛盾。这就要求高校转变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与就业能力的个体与群体,倡导和发挥新时期创业精神,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

2 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

2.1 参与科技创新人数少

2011年举行的第六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参加的高校仅109所,参与的大学生也是凤毛麟角。虽然大赛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实际上,更多高校只把此作为一个口号,大部分大学生并未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其中。

2.2 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帮助

目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在部分全国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发展势头较好,但一些地方院校和民办高校进展比较缓慢,多数是依靠大学生推动教师帮助科技创新,而不是教师主动去带动学生。究其原因,缺乏教师指导是一个重要方面。

2.3资金和物质支持匮乏

大学生是消费者,不可能对项目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自然科学和科技发明领域的创新,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使得大学生“敬而远之”,往往只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进行创新。

2.4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教师缺乏主动性主要是辅导学生没有纳入其工作考核之中;科技创新活动一般仅限于个别部门小打小闹,未形成部门间的配合机制;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管理也未纳入学术活动之中,缺乏专门的学术机构指导,导致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推进困难。

3创新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培养及就业的影响

当今在科技领域有作为的科学家也源于大学生时代的良好教育,其中就包括创新素质培养。从大学生现实情况来看,也需要开展创新素质培养。一方面,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没有从国家发展战略、个人事业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创新;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个体自身的原因。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

4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4.1开展就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

在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中,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人,终究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就业。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危机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在学习中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培养独立自主、求新求变的创造性思维;善于质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以较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能取得成功和长足发展。

4.2优化校园环境,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

优化创新环境,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学校需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发展平台和空间。另一方面,可利用现有校园环境资源的熏陶、渲染、渗透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优化教师队伍,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高校教师是科技进步的带头人,在科技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因此,对高校而言,要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大学生,就必须配备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高水平教师队伍。首先,高校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备获取和加工创新信息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其次,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发现或启发式教学,启发、诱导学生主动思考。再次,要民主平等地听取学生意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语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理念层面,也涉及实践层面。需要有关部门认真研究,统筹规划,多方努力,融会贯通,方可有所进益。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增强其战略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克服困难,形成长效机制,为民族的发展提供不竭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谷晓丹.浅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创新能力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30-31.

[2]程新平.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7,(27):179-180.

[3]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75-77.

篇5

【关键词】三维视觉语言;触觉语言;嗅觉语言

1、平面广告设计三维视觉语言的出现

平面广告发展至今,已经充满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都有可能接受到广告信息,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网上冲浪,处处都会看到广告。平面广告就其形式而言,它只是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是广告主与受众间的媒介,其结果是为了达到一定的商业目的或政治目的。那么平面广告要更好的达到以上的目的,要最大限度的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仅利用传统的表现元素和形式显然是不够的。

1.1摄影―逼真的三维视觉语言

摄影技术是一种超写实的三维视觉语言,它能最大限度真实的还原事物。不需要像绘画一样通过透视来表达空间感。摄影是记录影像的一种手段,与绘画等其他视觉形象相比,摄影更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高效性。最早用照片为一家帽子店做广告,乃是1853年美国纽约的《每日论坛》,从此广告开始启用摄影。20世纪初,在平面设计中的广告招贴和书籍插图开始使用摄影图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刷的进步推动了广告摄影的发展。研究表明,广告摄影因其表现真实性、丰富性、制作迅速及强烈的生活味,已优于绘画而成为印刷广告的头等要素。据有关资料统计,五十年代广告摄影占20%―30%,六十年代广告摄像与广告画各占50%,七十年代后期已占60%-70%,八十年代占90%以上。设计家称现在的摄影与广告是“蜜月时代”,这是现代科技和经济飞速发展的必然趋势。消费者慢慢疲倦了二维图像的刺激,希望看到更振奋的广告效果,通过摄影技术为消费者呈现的平面广告,无论是人物还是产品都具有很强的立体感,给予人们强烈的三维视觉效果,从而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1.2视错觉―有趣的三维感官

所谓视错觉,就是知觉判断的视觉经验,与所观察物实际特征之间存在着矛盾。当观察者发觉到自己主观上的把握和观察物之间不均衡时,就产生了错觉的混乱。其实质是人们往往被错觉所欺骗,但有时又追求视觉上的特殊的刺激,甚至为超越视觉上的紧张和均衡所具有的限度而兴奋。这种魔术般的视觉心理,被越来越多地利用在广告中,以达到提高视觉注目率和增加观赏趣味的效果。“透视空间错觉”是平面广告典型的视错觉表现手法之一。将背景中的一些元素和前景中的元素进行恰当到好处的结合,如:设定某个特别的视角,让不同层次的物体产生巧妙的重叠影像,从而表现出别具情趣的新创意,显示更多的趣味性。

2、平面广告设计三维立体化的发展和其他感官的运用

2.1多维度的新展示

平面设计的三维表达其实质就是打破常规的二维平面,让受众可以多角度的欣赏到广告,接受广告中包含的信息。广告行业发展至今,越来越注重捕捉人们的眼球,越来越注重三维的立体化表现。正如户外广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不断发展创新的今天,是满足人们多维感官需求的必然趋势。户外广告巧妙地利用空间环境进行创意表达,突破二维平面的表现空间,融于到自然环境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依赖,形成一个整体,巧妙地将创意表达出来,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视觉效果。广告的户外形式使得它的创意更有表现的空间和机会。户外广告与周围的环境有着天然地互动效果,可以自然而然超越出广告的画面这个限制,巧妙的运用周围元素,让观赏者为之振奋、拍案叫绝。比如麦当劳户外广告―咖啡路灯(如图)。这一广告运用了路灯形象和冲泡咖啡时的动作相识的创意原理,将路灯设置在街边,方便行人,起到宣传效果。

2.2视觉、触觉、嗅觉的多维感官语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的交叉、新型材料和新兴媒体的出现,促使平面广告设计要突破传统,要开拓前所未有的思维领域,建立独特、新颖的观念。这就要求设计师要超越传统平面广告的二维观念,不仅仅只满足于视觉上的刺激,突破单纯在二维空间中围绕图形、文字、版面来思考和表现的模式。很多设计师大胆创意,在广告的制作工艺和材料上大胆创新,使平面广告突破原有的平整呈现浮雕和半浮雕状态。同时利用材料这种相对独立形态造型语言, 通过不同材料的不同质感、空间感、肌理及触感的特性来表现产品特征或理念。这就诱导受众主动互动,被称为广告互动。所谓广告的互动,是指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广告信息,而是与广告作品相互推动、相互沟通,甚至参与到广告作品之中。也就是消费者通过触摸广告材质等互动行为,这些直观感受来更进一步了解广告中的产品特性。同样,平面广告还可以利用人类五感之一嗅觉。比如,英国著名汽车公司的平面杂志广告,利用技术让读者在杂志插页上闻到该车车座的高级皮革香味, 这无疑拉近了读者与这种高端商品的距离, 同时也以这种可以闻到的高品质吸引潜在的消费者,最大限度的唤起消费的好奇心。真实的嗅觉体验与平面广告的画面构成了一种三维的立体宣传系统,使广告读者在阅读广告时不仅动用了五感中的视觉,而且同时拥有嗅觉上的体验,这样使读者在更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里收集到更多的商品信息。现代广告通过思想的创新和技术的革新,不断拥有视觉的冲击、触觉的感受、嗅觉的享受这些全新的立体三维感官体验,从而引导了平面广告发展的新方向,开拓了平面广告表现的新领域。

3、结语

就像上文阐述的一样,平面广告正从二维走向三维甚至多维,不仅是空间形式上的突破,更是理念上的革新。现代平面广告通过户外形式、就地取材、立体互动,带给受众多维度全方面的感官享受。这促使消费者从被动的观看中解脱出来,主动参与交流。文化的交流,给平面广告的设计理念带来了全新突破;科学的进步,给平面广告的表现载体带来了万种形式。在开放包容的今天,消费者对不同设计风格、表现形式的作品的接受空间更大他们更愿意关注和认可那些突破传统模式、具创新意识的设计。现代平面广告也将朝着三维、立体、多种感官刺激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天平.广告摄影教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

[2]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0.

[3]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135-136.

[4]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61.

篇6

首先,加强动画美术的专业基础训练。动画艺术在表现语言上综合了许多与美术、电影、音乐和戏剧表演等相关的艺术形态,其中以视觉画面的展现与美术形态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动画专业教育过程中的美术基础培养仅仅效仿传统美术专业的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动画专业特有的美术特点加以训练。以培养职业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在动画专业的美术基础教学方面,更需要在提高传统美术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和加强具有动画制作特点的技能训练。动画专业的素描、速写和泥塑等美术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在深化学生对造型、动态、空间的把握能力的同时,将动画所特有的技能要求加入到课程中。例如,动画作品的画面通常是多方位多角度的,人或物体的空间位置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动画与电影等影视作品一样,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其最大的艺术特点,而镜头的运用表现则是体现出故事情节的关键。与拍摄电影电视的摄像机不同的是,动画镜头中所展现的事物采用的是绘画的表现形式,随着镜头的不断变化,画面中人或物形体造型上的透视关系也将产生丰富的空间变化。这就要求动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美术基础,还需要具有较强的空间造型意识和表现能力,由此刻画出来的画面才能更为准确和生动地表现出动画作品的剧情。所以动画专业的素描课程不仅要求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形体结构,还要强调从不同的方位去熟悉物体所处的空间关系,也就是能够从人的任何一个视角或者是物体的任何一个角度来表现对象的造型特征。与素描平面化的绘画相比,雕塑课程有助于学生在理解形体结构的基础上加强对立体空间中物体的造型能力,这无论是对二维动画中的造型绘制还是三维动画中的模型制作都具有提高作品质量的作用。

再如,动画是一种表现连续动态画面的艺术形式,作品中通常会出现大量的人物动态,而对这些动作过程的美术表现都是建立在运动规律的基础上的。因此,动画专业的速写课程要求学生在快速写生人物的动态造型的同时,还应将力的传递和曲线运动等动画规律作为观察和思维方法引入到连贯动作的表现中,促使他们以一种分析和捕捉运动发生过程的意识来进行速写训练。现在的动画制作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体,虽然无纸化的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在制作过程中运用了很多不同的计算机动画绘图软件,但相对于扎实的美术基础应用软件只是一个工具,再熟练的操作技能也需要在良好的艺术素养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动漫企业在挑选动画专业学生时首先注重的是美术基础而并非软件技术的原因,他们更注重的是人才长远的可供挖掘的潜力。

其次,提高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技能。动画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它和绘画、电影、戏剧表演有相似之处,但在画面的风格、人物的表演和剧情的节奏等方面又具有夸张多变的表现特点,是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一种想象力的艺术创造和延伸。动画作品中包含很多表现元素,人物和场景的造型设计,画面整体的色彩基调,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剧情的表现手法都是围绕故事的内容背景和人物的特征展开的,这就要求动画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美术表现能力,还要拥有形象思维的设计表达能力、动作表情的想象和表演能力以及故事剧情的编排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动画专业教学在强化动画美术基础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他们在整个动画制作中的综合设计技能,以满足和适应动画行业工作中不同职位的要求。

例如,动画人物和场景设计课程的目的是将文字内容的事物以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展现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不仅能画,最重要的还要能根据剧本内容和要求创作性地去画,去设计。又如,角色动画课程主要以人物的动作表情设计为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能掌握动画运动规律,还应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并将这种表演融入到动画设计中去。动画人物的动作情感的体现与电影、戏剧等影视演员的表演极为相似,控制动画角色的动作就好比是自己在演戏,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在理解剧本内容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和处理设计出来的。可见,培养学生对人物动作表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动画专业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也是造就一个优秀的动画专业学生甚至是动画设计师的重要条件。

此外,高职院校动画专业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制作的技能,还应当具有动画剧本的创作意识和能力。动画的艺术表现力大胆夸张,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它与电影电视真实的拍摄手法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画面表现高度自由的创造性,无论是画面构图、色彩变化还是人物动态几乎都不会受到客观世界的拘束和局限,而有些达到极致甚至是超越了现实可能性的艺术化表现反过来会让整个动画故事的演绎更为出色,更为精彩。因此,在指导动画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将动画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剧本的创作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动画的特点来编排故事内容和设计剧情,培养他们以一种充满想象空间的创新思维来创造动画。如果说动画美术基础是最根本的专业素质,那么综合的创意设计能力则是以此为前提的具有艺术创造力的专业才能。艺术创意的教育培养会进一步提高和充实高职院校动画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他们今后的职业方向的定位、工作岗位的选择和事业发展的空间都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除了专业美术基础和艺术创新能力,学生是否具备敬业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协作精神,也常常会被动画企业作为挑选人才时的一个重要的职业素养标准。高职院校在培养动画学生各种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当将职业素养教育作为一个必要的教学内容加以灌输和引导。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多开展实验性的团队创作,或与企业挂钩开展教学和产业的交流合作,以工作室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参与行业中的实践项目。通过这样的专业技能锻炼可以进一步增进学生彼此间的信任和协作,同时也会逐步提升和增强整个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战斗力。

篇7

一、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状况

电脑艺术设计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电脑设计既能作出手绘作品又能创作出比手绘更丰富、更具体的艺术形象。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艺术研究、美术绘画、艺术品制作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教育、影视媒体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的品质和审美要求不断提高,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提高。由于经济及人才培养方式等许多因素,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水平与现实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当前在教学中对电脑艺术设计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如有的认为电脑只是一种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起着辅助设计手段的工具,因此对电脑艺术教学重视不够。还有的认为电脑艺术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只要学会电脑就会设计,单纯注意电脑艺术的表现能力和形式,忽视了对艺术的理解,不能有效的发挥电脑艺术设计的作用。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的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距形势的发展现实的需要依然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强改革的探索与力度。

二、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基础薄弱课时相对较少

高职高专课程较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专业基础课程课时量也相应较少,两三个学期未必能学好的专业,只能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匆匆学过。美术基础、计算机技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才能获得。由于实作条件限制,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相对不足,这对于美术基础相对薄弱计算机课程安排较少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强

艺术设计专业所学的知识内容较多,目前开设的相关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都是面向所有学习艺术专业学生的,这样就有一些软件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分散了精力。大量的计算机技术的逻辑内容,使以文科和感性思维见长的艺术专业学生难以消化,降低了学生对电脑学习的兴趣,影响了电脑教学的效果。

(三)课程实训跟不上要求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技术性,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绘画、造型、色彩等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不足,由于上机教学学时、专业指导教师、实践设施等方面跟不上要求,实际操作条件受到限制,使课程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四)师资力量急需加强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要求授课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实作能力。目前担负艺术设计电脑教学的教师,有的对电脑软件的使用非常熟悉,但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和对艺术设计作品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还有欠缺。有的虽然具有丰富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但计算机技术跟不上课程的要求。这样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以及在艺术设计的表现和表达上,还是会受到这两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

(五)学习存在偏差缺少创意

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电脑设计课的过程中,误以为单纯突出电脑画面效果就能吸引人,就能体现设计美感和水平,就能实现设计效果。实际上电脑技术只是众多的设计工具之一,并不能代替设计者的基本技能和创作意识。部分学生过于依赖网上的图片和设计素材,把电脑设计作为单一的手段,在设计中只会借鉴模仿,无法表现作品个性,在艺术设计上出现缺少创意的情况。

(六)硬件设备相对不足

搞好电脑艺术设计的教学要有一定的教学设备作保证。由于现有电脑配置、教学设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加上教育经费相对紧张,招生人数年年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硬件设备一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使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计算机教学质量与新形势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一)抓好专业课程的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的改革,重要的一点是抓好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这个环节。在实践中可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结合手绘进行教学。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学中还要将不同软件中能够体现创意的部分作为重点,抓好计算机软件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发挥计算机辅助创意表现的优势,使学生真正了解掌握软件的目的不仅仅是达到逼真的效果,同时是为了创意更好地实现。通过运用所学的设计知识更好地完成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和练习,利用电脑软件尝试不同的创作表现,活跃学生的设计思维,增强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加强学生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差异较大,给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影响。一件好的艺术设计作品,外在和内涵都十分丰富,要想设计好的作品,无论是知识面还是专业技法都离不开基础课的学习。专业设计教学应多以实际课题进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电脑设计软件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密切结合,既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程度,也间接地引导着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让艺术设计工作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实际需要。专业教学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动手能力的提高。软件的应用不能完全替代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必须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上下大功夫,要把美术基础同电脑设计手段结合起来,互取所长相辅相成,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设计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学到设计的精髓。

(三)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计算机技术革新与发展使得教材和教师的知识也要不断的更新,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仅仅依靠课本和老师,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有关知识进行学习和选择,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类学科,涉及面较广,在教学上我们需采用引导、讨论、讲评等多种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指导学生设计实践、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不断消除在创新方面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使同学们通过勤学苦练达到熟则生巧,从而激发灵感增强创新能力。

(四)改革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方法

在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让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解释者又是技术助理和合作者。使学生不仅要接受知识的灌输,还要主动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参与改革。在具体教学上,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各种应用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知识结构水平和能力结构水平。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将单向传授与双向互动教学有机结合,在检验考核上,既考查知识掌握情况、创意表现、艺术效果又注意检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情况。利用各种时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将电脑艺术设计的新知识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加强辅导重点培养学生独自完成设计任务或课题的能力。日常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或其他数码产品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造型语言。教师要主动收集艺术设计信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倡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增强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和辨别能力,以便择优去劣少走弯路。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专业实作能力的师资队伍是教改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电脑艺术设计知识更新较快,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设计专业知识、文化底蕴,熟悉各种设计软件,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为此教学改革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求,多给专业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和条件,让教师通过贴身体验,更多更快的了解电脑艺术设计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获得大量的校内环境暂不具备的实践教育信息。同时将现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习重点、实践活动等情况与兄弟院校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为进一步顺应毕业生市场需要,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六)完善教学设施

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注重和加强专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学设备资金投入,改造和优化现有设施设备,健全和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和校外有关实践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提供新的教学平台。

(七)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需求

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方向,而人才培养又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要以市场为依托,教育与市场密切互动,在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抓好对学生必须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社会实践知识的培养。为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市场实际需要,电脑艺术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要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改变原来脱离实际需求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适应行业岗位需要,可持续发展,并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结语

篇8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健美操运动 教学实践 教学思考

随着人类文明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于体育运动日益关注,开始从身体锻炼到身心健康发展再次提升到人体美感与艺术相结合的高度。作为融体操与舞蹈于一体并注入音乐元素的一项体育运动,健美操不仅代表了体育身心的健康,而且代表了一种形体艺术的美感,对于中学生而言,它兼具趣味性、情感性、艺术性和审美性。然而从目前状况分析,中学生健美操教学尚处在初始化发展态势,还存在相当大的潜力空间。这就意味着,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健美操项目运动应当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发展性课题。本文结合初中健美操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抛砖引玉之论。

一、初中健美操教学的状况与问题现象

从校园观察和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健美操运动以其情感艺术和健康审美的属性特征,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欢迎、欣赏和青睐。然而,相对于教学发展的目标要求来衡量,依然存在认知程度不高、形象内涵不深和发展速度不快等诸多不足之处。细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因素:一是虽然现代教育强调素质教育为主,但是应试教育的习惯性影响还是很深,学校及社会依然重视文化教学而轻视体艺发展。二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宣教力度,学生对健美操的概念比较模糊,认知程度较低甚至存在错误意识,因而学习态度也就不够积极。如许多男生认为健美操属于女性舞蹈,不适合男子运动;而一些女生觉得练习健美操之后会长肌肉,反而影响体形美感。三是师资力量和水平等因素跟不上发展要求。如许多学校没有配备专业性健美操教师,没有可供健美操训练的相关设备和基地场所。四是由于学业负担较重,对于健美操运动而言,许多中学生存在“想爱却很难”的心理。五是以健美操运动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少之又少,缺少大力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文化活动氛围来进行积极推促和有效支撑。以上五种问题现象,自然成为健美操运动取得大发展和快进步的障碍性因素。

二、新形势下推动中学生健美操教学的对策

认知决定层面,意识决定行为。本文从大力发展初中健美操运动的角度,根据教学实践和初步思考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1.要认真把握健美操运动的根本属性和特点。作为一项校园体育项目运动,健美操使得学生在有氧代谢过程中,不仅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还可以表现出独特的形体美。一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练习形式多样,一般不受场地、环境等的影响,练习的随时性和随地性较大。二是具有较强的个异性。健美操因其活泼生动、轻松大方、表现自如而被深受青睐和推崇。除了一些集体性健美操的发展要求之外,对于个体而言,可以根据性别、年龄、情趣和身体特征等因素,自由选择相应的练习内容和形式,从而使得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锻炼和发展。三是有明快的节奏感。这是其显著特点。强弱有致的音乐旋律能让人置身于动感十足的节奏中婉转联动、活力四射、畅快流连,能促使人行随意动、心行和谐。四是有较强的艺术观赏性。健美操的表现形式乐观开朗、形体大方,能够把人体的美感得以充分体现,显现出“健力美”的艺术性,无论对于表演者还是观赏者,都具有相当的形象吸引力和独特的内在魅力,有健体健心的功能。

篇9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媒体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从各种媒体传播出来的信息,也逐渐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1]。作为新闻工作的基础核心环节,新闻采编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新闻内容的丰富性、真实性、纪实性。因此,必须做好新闻采编工作,并从新闻工作实际出发,获得丰富的新闻素材,确保新闻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有效提高新闻采编工作质量和新闻报道质量。

1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意义

新闻采编是指新闻的采集和编辑,其工作是新闻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对新闻工作的内容是否丰富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做好新闻采编工作对新闻媒体具有重要的推动性意义,具体体现在:1)有利于保证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真实性。从实际工作出发,及时采集和整理深度挖掘的新闻素材,不仅能夯实新闻采编工作基础,充分发挥新闻采编工作积极作用,还能确保新闻报道的与时俱进和真实有效;2)有利于公正、客观的报道新闻。新闻采编可真实、客观、及时的反映新闻事件发生过程,即专业新闻工作者编辑和制作采集的原始新闻素材,并形成新闻向公众报道,这维护了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客观性、真实性;3)有利于新闻媒体发挥积极作用。新闻采编工作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环节,做好新闻采编工作,可使该工作成为新闻媒体的重要手段,从而有利于新闻媒体发挥积极作用,并为其发展贡献积极力量[2]。

2目前新闻采编工作现状

2.1新闻内容还需深度挖掘

现阶段,新闻采编工作者能及时跟踪采访记录突况和社会关注的大事件,并通过编辑将获得的素材转化为新闻,充分发挥了新闻的时效性作用,也体现了新闻的及时性、真实性。但以社会群体角度来看,这些新闻事件的采编缺乏足够深度,只报道了事件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足够深入的挖掘事件的内在本质。可见,新闻采编工作者还需深度挖掘,向公众报道事件的内在本质。

2.2新闻采编工作形式单一

目前,新闻采编工作的形式通常为采访式,而能完成新闻事件采编工作的专业新闻记者,其采编方式也只是单一的采访式。虽然采访式具有明显优势,能直观的了解事件的全过程,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媒体形式逐渐多元化,尤其是网络技术、视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单一的新闻采编工作形式无法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步伐。因此,在保持传统采编形式优势的基础上,需拓展和深化新闻采编形式,实现新闻采编形式的多元化。

2.3缺乏优秀的采编和策划人员

新闻采编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对采编人员自身素养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采编人员不仅要对新闻事物有足够的敏锐感、准确的判断力和创新意识,还需具备高效的执行能力,从而挖掘出丰富的新闻素材,并从素材中提炼出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事件,及时将这些事件编辑成新闻向公众报道。但目前新闻采编工作队伍缺乏优秀的采编和策划人员,难以满足新闻采编工作需求,而且由于没有建立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采编人员自身素养尚需提高。

3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措施

3.1深度挖掘新闻事件

深度挖掘新闻事件是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可提高新闻的震撼力,使公众能通过新闻报道多角度、深刻的了解新闻事件全过程[3]。所以,为了满足新闻事件报道的深度要求,达到新闻报道目的,采编人员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新闻采编工作的每个环节,并从不同角度深入挖掘新闻事件的实质,扩展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广度,而且经过编辑转化后,使新闻具有更强的震撼力,激起公众的共鸣和参与热情,并避免因主观臆断导致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外在表现形式,维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

3.2拓展和深化新闻采编工作形式

若想获得丰富的新闻素材,采编人员应拓展思路和开阔视野,积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从多角度采集新闻素材,使新闻采编工作形式多元化[4]。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采编形式优势的同时,紧跟时展步伐,学习和应用网络技术、视频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拓展和深化新闻采编工作形式,从而使新闻采编形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最大限度的采集和编辑丰富的新闻素材。

3.3建立新闻采编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

由于新闻采编人员个人素养、专业技能不符合新闻工作发展方向,难以满足新闻采编工作需求,新闻媒体机构应结合自身情况,建立并贯彻落实新闻采编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提高采编人员综合能力,具体为:1)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定期组织采编人员进行培训;2)建立完善考核制度和激励政策,激发采编人员工作潜能和积极性;3)适当引进优秀的新闻采编人才,做好优秀新闻采编人才储备,切实完善新闻采编工作组织架构,确保新闻采编工作质量。

篇10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1)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比较快,而信息技术课本知识更新慢,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求,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也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的更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多方向、多角度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者演示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通过亲手操作实践,通过在操作过程中解决问题,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信息技术课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就是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由为重要。

二、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要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方针,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能力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的学习。教师只是这一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并培养学生在知识探索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含有更多的认知主义观点,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1)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新的课改环境下,学校的主体任务已不再是教师的教学,而是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为指导,学生由接收者变为主动学习者,他们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独立或协作去构建知识,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进行自主学习和跨越式学习。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2)教学媒体从演示工具变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作为教学的辅助方法,它是教学课堂中表现形式、表现手段、表现工具以及时空的延伸。课本的教材内容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信息技术学科网站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平台。

(3)教学过程从传统的分析讲授转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教师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建立教学情景,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商讨论、参与操作、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时常注重反思自已在学习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了学习个别化和教学最优化,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方法的转变,交互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探索创新的过程,面对网络和计算机,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使师生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在宽松、平等环境中自主学习,不但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真正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三、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与创新

我在信息技术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体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中完成学习任务,真真正正成为驾驭知识的主人。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创设情景,给学生提出任务,驱动学生积极寻找、搜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学习,增强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

2.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教授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

3.调控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首先对信息技术课有了兴趣,充满好奇心,就会主动的去探究它,想方设法解决它。

4.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

设计开发了信息技术教学网,对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网络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为他们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且,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学生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团队意识的增强。

5.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