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时间:2024-04-18 11:1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区产业发展规划

篇1

呼包银榆经济区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市,宁夏银川市,陕西榆林市等18个县市,规划区面积38.5万平方公里,是国家确定的重点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的主体功能区。2012年10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了《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

作为的首府,呼和浩特是呼包银榆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规划》是国家继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出台《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之后,对呼和浩特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更准确、政策更具体、针对性更强的国家级战略规划,为全市在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聚集发展要素、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通过深入研究,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是《规划》推动经济区发展的主导思想和重要内容,为发挥好《规划》对呼和浩特发展的引领作用,论文主要从中心城市和产业集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呼和浩特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基本构想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将经济区划分为两大城市群,其中呼和浩特被定位为呼包鄂榆城市群中民族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并明确了呼和浩特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一要充分发挥首府城市功能;二要增强城市基础设施、人口集聚等综合指标实力;三要为推动呼包鄂区域经济一体化贡献力量。

《规划》对呼和浩特城市的定位完全符合区域发展实际。进入新世纪以来,呼和浩特经济社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十五”和“十一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速度均处于全国省会城市领先水平。2013年,呼和浩特经济继续保持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710.4亿元,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实现360.1亿元,增长13.8%,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504.8亿元,增长15.6%。

为全面地评估呼和浩特城市发展水平,我们选取了经济区另一个中心城市银川,以及重要的工业城市包头,与呼市在城市综合指标上进行比较。

呼银包三城市2012年城乡社会事业指标对比表

呼和浩特 银川 包头

财政总收入(亿元) 316.3 187.3 326.8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32646 21901 3348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11361 8068 11421

储蓄存款余额(亿元) 1243.3 901.5 1035.0

高等院校(所) 23 14 5

年末总人口(万人) 294.9 204.6 273.3

城区建成面积(平方公里) 207 135 221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所) 37 15 15

卫生机构(个) 1831 903 1624

通过分析,在城市规模、人均收入、基础设施建设等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方面,呼和浩特已排在前列。这是我们作为中心城市的基础,也是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我们也注意到,呼市在经济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指标上与包头差距明显,表明呼和浩特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够强,这是建设中心城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初步形成呼和浩特建设中心城市的基本思路为,在《规划》的指导下,把正在实施的打造一流首府城市、建设一流首府经济结合起来,着力实现两大目标。

第一,继续保持经济合理增长。呼和浩特要自觉顺应我国经济增速由过去两位数高速增长转入一位数中高速增长的形势,着力推动呼市经济转型发展,保持合理增长速度,为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经济基础。

第二,增强城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到2020年,呼和浩特城区面积将达到299.8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340万人。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呼市应继续实施“东优、南拓、西联、中兴”战略,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全面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造四个100平方公里功能区:城南的工业新区、城东白塔机场迁建后的城市新区、城北大青山南坡生态保护区、新机场周边的空港产业区,全面提升呼市作为区域中心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规划》对呼和浩特产业发展的定位

《规划》在经济区产业定位方面提出了建设六大产业带,构建四大国家综合能源基地,培育5大特色优势产业的思路。

在六大产业带规划中,有五大产业带将呼和浩特纳入了规划。一是在黄河两岸能源化工产业带中,重点发展石油产业和天然气产业,建设火电基地;二是在阴山北麓和贺兰山东麓能源产业带中,重点发展光伏产业;三是在沿阴山贺兰山金属矿产和冶金产业带中,建设氧化铝生产基地;四是在黄河两岸大中城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带中,将呼和浩特确定为经济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两个中心之一;五是在河套、土默川平原和榆林农牧业产业带中,土默川平原重点发展粮食及油料等经济作物。

在打造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中,明确呼和浩特打造电源基地,支持呼和浩特建设抽水蓄能电站,把武川县打造成蒙西千万千瓦级大型风电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中,推进呼和浩特奶业加工等基地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农业产业化基地;支持呼和浩特有色金属及其深加工行业发展;依托呼和浩特重点产业园区,推进装备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将呼和浩特打造为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在呼和浩特建设综合能源服务基地;支持呼和浩特打造高水准的中央商务区,积极探索城市综合体建设;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

呼和浩特产业结构分析

乳业、电力、现代物流、金融等已成为呼和浩特产业结构中的主体组成部分,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很大

乳业在全国已形成明显优势,伊利、蒙牛两大企业双双进入世界乳业20强,2013年实现产值154.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0%;电力在全市工业中占较大比重,全市火电装机容量达到770万千瓦,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火力发电能源基地之一,2013年电力工业总产值实现264.1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7%。石油化工产业实力雄厚,中石油呼和浩特石化公司产能达到500万吨,2013年石油化工产业实现产值255.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6.4%。高端装备制造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培育了金岗重工、众环集团等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风电、机床功能部件制造企业,2013年实现产值12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创维电视、TCL王牌各300万台液晶电视模组一体化项目投产,2013年实现产值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

物流业发展迅速,作为国家确定的17 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呼和浩特的专业化物流体系初步形成,2013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02.58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29.4%。金融中心地位地位不断巩固,全市2013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438亿元和4273.1亿元,占自治区的比重为29.19%和16.61%,实现增加值211.4亿元,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2.37%。

新材料、生物技术、云计算、会展等已成为呼和浩特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潜力巨大

呼和浩特集中了全自治区70%教育资源和40%科技资源。依托这一优势,全市培育了一批成长性较强高新技术产业。

呼和浩特的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改变了以铝土资源为基础的氧化铝生产模式,开创了以高铝粉煤灰生产氧化铝的循环经济模式。光伏产业全产业链生产格局基本形成,现有天津中环、神舟硅业等一批重点企业,主要产品产能为多晶硅5000吨,单晶硅1万吨,太阳能及电池组件30万千瓦。

在新材料产业领域,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已有碳纤维和芳纶类纤维(F-12)产业在呼和浩特布局;生物技术产业方面,先后建立了国家级的生制药兽用疫苗工程实验室,自治区级的航天生物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研究中心,在干细胞研究、空间育种与微生物发酵结合等领域的研究已达到国家或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

同时,现代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能力越来越强。云计算产业规模效应初显,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等三大项目落户呼和浩特,总投资超过500亿元,安装服务器超过400万台。会展经济产业乘数效应不断加强,培育了“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等特色品牌,2013年参会客商超过6万人次,现场交易额实现184亿元;总部基地建设成果显著,初步形成了全国型总部、省级总部和区域型总部的多层次格局。

呼和浩特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为全面了解呼和浩特产业发展在经济区所处的位置,我们调取了包头、银川、鄂尔多斯等三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指标与呼和浩特进行比较。

分析上图,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呼和浩特第三产业发展较好,呼市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增速指标上都排在第一位。特别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反映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看,呼和浩特领先优势明显,分别是银川的2倍、鄂尔多斯的3倍。

第二,呼和浩特工业发展水平较差,工业增加值仅比银川高,但与包头、鄂尔多斯差距悬殊,分别只相当于他们的37.7%和32.3%;在工业投资上,呼和浩特排名最后,仅为排名第三银川的一半不到,包头的六分之一,鄂尔多斯的七分之一;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也最低,仅为10%,其余城市均为14%以上;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上,呼市数量最少,只相当于排名第一位包头的一半不到。

那么,呼和浩特工业具体落后在哪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呼包银鄂2012年规上工业产值表找到答案。

呼银包鄂四城市2012年规上工业产值表(分行业)

指标名称 呼和浩特 银川 包头 鄂尔多斯

总计 1302.8 1647.6 3235.7 3967.6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37.7 211.7 188.7 2436.1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451.2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2.2 226.8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04.5

农副食品加工业 87.9 32.9 43.5 51.1

食品制造业 189.5 74.2 45.4 4.7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53.9 10.4 18.8 19.3

烟草制品业 48.7

纺织业 20.1 91.7 8.127.5

纺织服装、服饰业 27.3 2.0 7.789.5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31.8 362.5 10.2 156.8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64.0 33.6 138.6 258.6

医药制造业 68.5 29.4 0.8 11.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38.1 37.2 82.3 41.9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6.6 21.9 872.5 43.4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31.6 129.7 346.3 46.4

金属制品业 7.6 18.9 60.4 0.7

通用设备制造业 14.1 27.0 100.8 5.7

专用设备制造业 5.7 7.4 59.6 8.1

汽车制造业 0.2 3.6 258.1 1.5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9.5 32.6 95.2 8.3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64.6 12.2

其他制造业 7.2 187.4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273.4 446.9 227.7 247.2

注:阴影部分为同类行业产值最高值

分析上表,呼和浩特2012年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在四个城市中最低。其中,包头支柱产业主要是金属冶炼业、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以及装备制造业,以上几项产值合计243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1%。银川的支柱产业是石油加工、电力、煤炭采选、纺织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几项产值合计12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5%。鄂尔多斯主要是煤炭和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两项产值达28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2.8%。

与上述3个城市工业重心在重工业上不同,呼市工业主体是轻工业,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主要是乳品制造)、医药制造和计算机通讯设备制造等方面在四个城市中领先,重工业方面只有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电力工业具有相对优势,以上几项合计产值101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8.1%。但在煤炭、油气开采、冶金等决定重工业发展的关键领域差距明显。以煤炭开采为例,呼市仅有37.7亿元的产值,与鄂尔多斯2436.1亿元的高额产值差距极为悬殊。

可见,呼和浩特工业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能源产业为主的重工业上。资源禀赋是发展能源产业的先决条件。包头稀土储量占全国的87%、世界的40%,铝土、铁矿等资源也极为丰富。鄂尔多斯煤炭储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占三分之一。呼市资源匮乏,发展投资大、产值高的能源产业基础薄弱,现有的优势领域并不足以平衡其在整体工业经济方面的巨大劣势。

总的来看,呼市第三产业在几大城市中发展水平较高、实力也较强。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小、发展接续性不足,对经济整体的支撑力有限。

《规划》关于呼和浩特产业定位的合理性与不足

结合对全市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分析,我们对《规划》关于全市产业定位的合理性与不足作出如下评价。

第一,《规划》支持全市构建工业与现代服务业相互配套协作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引导呼市走规模化、集聚化的产业发展道路。

为解决经济区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配套能力弱、产业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少等诸多影响产业集聚的问题,《规划》提出经济区要按照上中下游产业链完整、配套服务企业紧密联系的原则形成一批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具体在呼和浩特方面,《规划》支持呼市着重打造火电、风电基地、氧化铝生产基地、特色农牧业产业化基地等几大产业集群,推动建设城市综合体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可见,坚持走产业集聚的发展之路是《规划》推动呼和浩特产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这无疑切中了制约全市目前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症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呼市下一步应把这一思路贯彻到具体工作中。

第二,《规划》从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地区发展实际出发明确了呼市产业的发展重点。《规划》支持呼和浩特重点发展的产业与全市已形成的支柱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一致的,这说明《规划》对呼市产业的定位是在深入分析全市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作出的,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呼和浩特要充分利用《规划》的具体产业支持政策,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做优做强。

第三,《规划》对经济区和呼和浩特非资源类产业的发展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我们注意到,《规划》主要把重心主要放在了改造提升传统能源产业上,而对经济区怎样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对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非资源产业并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支持。

从呼和浩特的角度讲,在资源禀赋条件既定的前提下,全市在注重能源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应大力推动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切实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后劲。但《规划》并没有对呼市正在大力培育的新材料、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给予应有的重视,这表明《规划》对非资源产业在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

第四,《规划》对呼市怎样建立全面合理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服务业是推动呼和浩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2013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完成1708.93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63.1%,占全自治区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27.80%。《规划》鼓励呼市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中央商务区等产业,却没有对全市发展势头良好的云计算、总部经济等适合首府和中心城市发展的新兴生产业提出明确的支持意见和措施。

加快推动呼和浩特产业集聚进程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在正确评价《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呼市产业发展的实际,形成的呼市产业发展思路是,坚持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一方面下大力气补齐工业“短板”,增强工业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撑带动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首府城市优势,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升、层次提高、增强呼和浩特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活力。

第一,大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在产业布局方面,呼和浩特要按照《规划》要求,根据园区产业功能定位,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关联产业向六大产业带集聚(经济区),着力打造呼和浩特沙尔沁工业新区、金桥开发区、托克托-清水河工业园区、盛乐园区等4大工业集中区。

在产业发展方面,呼和浩特要在构建绿色能源和非资源类产业体系上下功夫,做大做强电力、粉煤灰提取氧化铝、乳业、石化、光伏等产业集群,切实增强在经济区中的产业竞争力。要紧紧围绕工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动力,依托自身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重点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

第二,推动服务业做强做优。呼和浩特要结合《规划》,立足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增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度,配套规划建设一批综合服务业集聚区;着重抓好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云计算、总部经济、商贸会展等产业的发展,努力把呼和浩特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国际草原文化创意中心、总部基地、旅游综合服务基地和国家云计算产业基地。

结论

篇2

云南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机遇,经济社会取得了全面、长足的发展,七彩云南享誉世界。

滇中产业新区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新形势、审时度势的又一个重要举措,它将成为国家桥头堡建设的新引擎,产业承转的新示范和实现云南跨越发展的新支撑,如果规划目标顺利实现,能够再造一个相当于现在经济总量的新昆明,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极。

楚雄市是滇中产业新区规划内的重要城市,滇中产业新区的发展目标能否实现,楚雄市举足轻重。为使读者对云南滇中新区尤其是楚雄市有一个基本认识和了解,我们特刊发楚雄市发改委的文章,以飨读者。

滇中产业新区(以下简称“新区”)是面对国际国内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历史条件下,云南省委、省政府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定,是云南发展史上的一个新创举。楚雄市作为滇中产业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承载产业新区建设功能,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已成为全市全新的重大课题。现就楚雄市参与滇中产业新区建设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和探索,试在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对这一全新问题的关注和支持。

一、滇中新区将成为云南发展新引擎

随着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我国实施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各省(市、区)围绕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竞争产业发展制高点,形成了产业高度集聚、创新高度活跃、产城高度融合的新一轮竞争态势,这一形势对云南省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云南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打造滇中经济区核心增长极,促进全省跨越发展,借鉴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成渝经济区等新区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建设滇中产业新区的重大战略决策。

规划建设新区是充分利用这一区域丰富的丘缓坡地和较好的交通、能源、和产业等基础条件,借助我国打造面向西南对外开放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战略平台,集聚人才、资金、技术和产业发展要素,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滇中城市经济圈的竞争力、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它将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对外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新引擎、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示范、实现全省跨越发展的新支撑,对于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和建设滇中经济圈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楚雄市面临的战略机遇

楚雄市要融入新区建设,必须以《滇中产业新区发展规划》为依据,在发展定位、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进行有效对接。

规划要衔接。要紧紧围绕《滇中产业新区发展规划》,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按照“产业带动、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的理念,立足实际、科学规划,深入研究在新区建设中楚雄市的发展定位、功能布局、产业导向等关键问题,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组织编制好《滇中产业新区楚雄市发展规划》,同时,交通、水利市政等各个专项规划也要与新区发展规划相衔接,力争使我市的规划更好地融合到《滇中产业新区发展规划》中去,并获得新区批准认可。

布局要融合。遵循“核心带动、组团发展、产城融合、用地上山”的理念,根据楚雄市区域性特征,正确处理好新区总体布局与楚雄组团布局的关系,既符合楚雄市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要符合新区发展规划建设的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承载滇中产业新区功能的潜力,成为楚雄组团的重要增长极。

机制要融入。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滇中产业聚集区(新区)的决定》(云发【2013】)4号文件的要求,借助新区建设的体制机制优势和政策优势,创新管理机制、投资模式、融资模式、土地资源管理模式、产业发展扶持方式和招商引资等机制,要在投融资、土地审批、产业发展、能源供应机制等方面与新区融合,并探索和挖掘赋予新区发展定位相适应的政策措施,争取更多的发展权利、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强大合力,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技术创新、外向型产业发展机制,促进新区产业发展。

三、新区将带动楚雄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新区建设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是关键。

加强构建综合交通建设。综合交通要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为骨架,以干线公路通用航空为补充的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配合省州做好广通至大理铁路(楚雄段)扩能改造项目建设和昆明至楚雄铁路项目,楚雄至苍岭至彩云、武定至楚雄至双柏城际铁路(楚雄段),楚雄至广通至彩云至安丰营的轨道交通快线。

公路:争取规划建设楚雄至广通、楚雄至南华、楚雄至牟定、子午至彩云、楚雄至双柏、晋宁至易门至大过口高速公路,改建楚雄至板凳山至大过口至西舍路至景东、南华至大过口一级公路,提升哀牢山二级公路(水弥线)等级,形成东西南北、干支相连、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布局,构建东往昆明、西去大理、南下景东、北上攀枝花的大交通枢纽。

机场:争取在楚雄市新建一个民用(通用通勤)机场,弥补楚雄市机场空白。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楚雄市地处金沙水江和红河两大水系分水岭,属于滇中干旱区,缺水总量达9.45亿立方。要在加快水源工程、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等项目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好提水引流项目,从白鹤水库提水引入九龙甸水库、从九龙甸引水入团山水库、再从团山水库引入关坝河水库、从关坝河水库分水至于殷家箐水库中土坡水库,将关坝河水库、团山水库、殷家箐水库、龙宝闸水库等小型水库连通,打造产业新区水平面。远期规划将借助滇中引水工程供给,从凤屯分水口取水,布置楚雄一级支渠,顺沿龙川江右岸而行,经吕合、紫溪、东华、子午等乡镇及富民工业园区分水,在建设一批相应的配套工程,提高供水效益,满足新区规划范围的城市生活及环境用水需求,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业用水供水保证,能有效支撑新区产业的发展。

加强能源保障体系建设。按照“节约优先、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的方针,以优化能源结构,支持发展电力、油气、煤炭等能源产业发展。要以电力建设为重点,在巩固现有水电站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礼舍江、不管河、保甸河等流域山区水电建设,积极支持华能风电、中高太阳能、楚雄热电联产发展等重点企业发展新能源开发,认真实施好吕合、苍岭变电项目,推进区域骨干电网建设,提高供输电能力;依托中缅石油管道,积极支持中石油昆仑燃气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快成品油输送和存储设施建设,连接滇中消费区成品油输送干线网络,努力形成油气全覆盖的格局。

整合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合理开发利用辖区煤炭资源,继续整治私挖滥采,整合煤炭资源,加强安全监管,支持吕合石鼓煤业公司3万吨改15万吨年建设项目和树苴大迤能煤矿小岗箐矿井9万吨年技改建设等项目,促进煤炭产业提质增效。依托主要快速交通网,形成采购、配送为一体的产品供应链,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率。

(二)打造特色示范城镇

按照“城镇上山、产城结合、自然和谐”的发展思路,我市应重点推进两个特色示范城镇和四个重点镇,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苍岭示范城镇:苍岭工业片区已被列为国家级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区域,也是我市新区建设的重点区域。根据前期用地选择,以广通――苍岭一线为主,规划打造苍岭主要城镇,规划用地规模达3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30万人。它的特色要充分利用山地丘陵地形变化、高差变化的特点,在多个山体中形成多个片区,使得建设用地被山体环抱,采取打通生态走廊道自然渗透的方法,建立多个生态走廊,将山体、城镇、水系形成有机结合,使自然景观同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同时,通过纵横交错的铁路、公路网络建设和通用航空建设,使苍岭片区形成一个新区城镇建设的物流重镇。

中山(大过口)示范城镇:根据新区综合交通规划,有三条高等级公路在大过汇,城为我市山区片的重要交通接点和枢纽,这为山区片融入新区产业建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这一实际,拟把中山和大过口两个乡镇的所在地统一规划为一个集聚区,形成山区物流中心。利用其特色要依托哀牢山独特的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彝族文化、山水园林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特色旅游等产业,使中山(大过口)成为山区片的特色产业示范城镇和物流重镇。同时支持发展子午、新村、西舍路、八角为重点镇,使其成为连接境外物流的重要窗口。

(三)建设优势产业基地

特色食品产业基地。充分利用楚雄市高原特色资源优势,在壮大现有企业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外农产品大集团、大企业,积极推进有机核桃、天然药材、无公害蔬菜、保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在满足本地市场的同时发展向南亚、东南亚出口基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品牌。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销售的方式,建立从饲料生产、畜牧养殖、屠宰及深加工产业链,形成优质畜产品深加工园区。树立有机品牌,全力打造滇中高原特色食品生产加工产业示范园。

生物制药产业基地。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和彝药特色优势,整合盘龙云海、龙发制药、云中制药等企业内部资源,积极引进品牌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制药企业、研发单位、销售企业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规划建设中药大观园,重点发展中药、民族药、生物制药、天然药我、植物提取物及深加工、化学药剂、医疗器械,通过第二次开发创新、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等手段,促进产业产品升级,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创新的新药物,力争形成全省医药产业发展的新高地。

能源示范产业基地。加快发展一批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沼气等新能源重大项目,在清洁能源保障、低碳绿色发展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产业建设的重要支撑。加大新能源示范市的争取和建设工作力度,目前与和国家和省能源局做了一些对接并取得一些成果,但还要继续跟踪落实,积极争取我市列入全国100个新能源示范县(市)行列。

文化旅游产业基地。立足“风情彝都,魅力楚雄”主题,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打造楚雄铜鼓文化、彝族文化、古镇文化、恐龙文化、福文化等特色品牌,突出抓好基础设施、消费服务工作重点,加强与大理、丽江等滇西旅游城市的合作,使彝族文化、白族文化、纳西文化有机结合,延伸文化特色旅游产业链。以国家加快旅游业发展为契机,依托哀牢山独特的自然资源,积极配合省州做好“哀牢山国家公园”申报和“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工作,打造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培育知名度更高的特色旅游品牌。

(四)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新区建设中要开发与保护并举,根据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异规律,按照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域布局不同的产业发展空间,防止环境污染带来的生态破坏。进一步加强九龙甸、西静河水库等集中饮水地保护工程和龙川江、礼舍江、三街河等流域性生态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强化生态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深化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突出结构减排,加强工程减排,强化管理减排。发挥自然生态和资源环境优势,努力把楚雄建设成为重要的特色生物产业、清洁能源、林产业和休闲度假基地。

(五)创建公共服务平台

篇3

关键词:舟山群岛新区; 高职院校; 服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54-002

在我国,多数的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依托于地方,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方向和资源特色往往决定了地方高职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同时高职院校也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标志着舟山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将按照顶层设计转型升级。因此,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海职院)作为新区唯一的一所地方高职院校,按照相应的要求,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接轨,形成联动机制,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为此本文从新区发展的要求入手,分别从新区人才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产业发展需求三个角度,探究浙海职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以期为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从新区人才需求出发,优化专业设置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指向,拓宽专业的适应性。《舟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舟山市目前人才资源总量为16.7万人,到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将会达到29.7万人,增长13万人,增幅为77.84%。人才缺口非常明显,需求量很大,尤其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宗物资加工、港口服务、海洋旅游、海洋新兴产业、临港石化和现代渔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到2015年需培养和引进约11万人,到2020年需培养和引进约24万人,地方高职院校必须在专业设置上与地方需求紧密关联。

在办学特色上始终突出地方性、区域性,寻求特色化和差异化,形成了海上运输、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四大主专业群,其中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获省特色专业,顺应了海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2013年,根据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功能定位要求,学院又申报了船舶检验新专业,开设了风能和数字媒体技术二个新专业方向。

在专业需求上,根据《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人才需求白皮书》,新区重点发展产业人才需求涉及120多个专业,近50个二级学科,其中在高职层次,需求量比较大的是港口机械应用技术、船舶检验、酒店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等方面。要根据新区建设的人才需求,对接新区海洋工程和船舶产业、海洋旅游产业、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广泛社会调研与需求分析,做好学院专业发展规划,拓展新专业,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二、从用人单位需求出发,加强校企合作

地方高职院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必须扎实有效的推动校企合作,牢牢把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路,构建“学院与企业、学院与政府、学院与名校”三方联动机制,建立“企、政、校”三位一体合作关系。

1.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学院与企业联动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双方要根据双方的需求和自身的能力,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确定合作项目。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主动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研发、订单培养等优质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共享人才资源、共建专业、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企业调研、专题研讨、专家论证等形式,不断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实践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人才培养过程。如航海技术专业构建了校企联通、陆海贯通、学训互通、课证融通的“四通耦合”人才培养模式;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依托船舶行业,与舟山各大知名船舶企业形成了“与船同行,融学于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合作教学项目。实行“一课双师”的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由各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对接1名企业技术骨干;与企业开展“订单”合作教育,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招学生,共同确定培养方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内容,设立企业奖学金激励学生,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和考核,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新区行业企业需要和实用的人才。

2.扩大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学院与政府联动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层次

高职院校要通过科技指导员、渔农村暖促指导员、挂职锻炼等方式,充分了解和收集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第一时间掌握政府部门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文化建设等领域的需求,通过对接交流来展示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提高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重要性的认识,达到良性互动。

3.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构建学院与名校联动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内涵

由于地方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的,缺乏品牌效应,因此要善于“借力”,主动联合科院校借势创造品牌,借各校名牌优势,创学历教育品牌,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学院要继续实施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选招学生,共同确定培养方案等,实现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同步,企业职业标准与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对等,企业生产过程与学校教学过程结合、企业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培养同步。

三、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提高技能素质

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地方既是本地高职院校办学资源的重要依托,又是人才输送的重要市场。紧密联系新区产业发展,尤其是当第四代现代港口已经发展为以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与人才流汇聚的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对海运、港航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着眼于产业发展与时俱进的进行调整和优化。

1.形成复合型培养模式

新区要求培养的人才应该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要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多样化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因此,浙海职院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区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距。

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评估体系等环节组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从这些环节的改革着手。首先,浙海职院要根据新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来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如“培养一批技术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等类型的人才”。其次,以科学性、层次性、合理性、创新性为基本原则,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核心,全方位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增加新区重点产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教学模块等。最后,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能局限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要推进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增加实践教学的指标比重。

2.构建立体式教育体系

新区对本地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目标是“积极打造‘人才特区’,加快区域性、特色性的海洋经济人才高地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新区建设明确了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层次,并对本地的人才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立足全日制教育。浙海职院对内通过建立和完善“五年一贯制”、“3+2”等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加强与新区本地中职学校的合作,有计划的储备本地生源。对外积极争取并获得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国际邮轮乘务、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化控制等专业“三位一体”自主招生资格,扩大了本地生源招生数量。同时,学校确立了“以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力度,以实习带动就业”为指导思想,与本地多家企业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以实习带动就业,为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门路,鼓励学生在本地实习就业,学院2013届毕业生在舟山就业实习学生比例高达51.6%,在舟山本地就业的学生数370名,约占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做大在职继续教育。浙海职院要大力培养在职海洋技术技能人才,努力成为新区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中心。充分发挥学院和合作院校各类在职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在职海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业密切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训基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社区海洋文化建设。

――拓展海员素质培训。浙海职院是浙江省外派船员培训基地、浙江国际海员培养基地、舟山旅游人才培养基地等各类培训基地,积极完善服务社会机制,大力推进渔民转产转业,推进国际海员劳务输出。根据新区产业发展需要,学院还为舟山市旅游局、舟山市教育考试中心、舟山市检验检疫局等开展各类技能资格考试提供服务。学院要依托已取得国家海事局认可的25个培训项目,积极与海外航运企业、国际航运组织等合作,做好“舟山海员”国际品牌建设。

――做强国际交流培养。浙海职院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新区培养国际化人才,学院应大力借鉴学校和乌克兰国立马克洛夫船舶制造大学联合招生成功经验,与国外相关高水平和职业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加大合作力度,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实施教师和学生交流,扎实推进国际化教育,积极培养国际视野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配合新区外资引进,开展外籍人士专业进修、业务提升、文化熏陶等培训,以满足新区国际化发展需要,提高学校职业教育国际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科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背景下舟山高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对策研究》[编号SCG383]节选

参考文献:

[1]舟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舟山市“十二五”人才资源发展规划[Z]2010

篇4

(一)设立贵州旅游产业投资基金面临重大的战略机遇 

“十二五”期间,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目标,扩大内需促进旅游业发展也成为了重要的转型方向。从国家政策层面看,《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表明旅游业已经全面融入了国家的战略体系。2012年的国务院2号文件,提出要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从地方政策层面看,贵州省2011年编制了《贵州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专项规划》,2012年《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印发实施,从战略上将贵州省定位为“国家公园省”和“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2013年初,贵州省决定实施五个“100工程”,其中重点是要在2017年建成100个国家级旅游景区,通过这些景区的示范带动,引领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达到448亿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4500亿元以上,使旅游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贵州旅游业迎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相关的景区开发、酒店、旅游运输、旅游地产、旅游餐饮、旅游信息服务等关联产业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 

(二)发展旅游产业存在着较大的资金缺口 

贵州省目前旅游业投资明显不足,还有较大的资金缺口。2012年底,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实施“规划引领、精品发展、项目带动、国际品质”四大战略,规划建设的100个旅游景区需要较大的资金作为支撑。但是目前来看,贵州省在旅游产业方面的投入还不足。以贵州省在住宿业和餐饮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情况为例,2010-2012年,住宿业和餐饮业获得银行融资的数额保持快速增长,但全省2012年住宿业和餐饮业的贷款额度也只8839亿元,旅游目的地接待能力远远跟不上游客的需求,导致了春夏秋旅游旺季一房难求的局面。靠政府财政支持和间接融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贵州省旅游企业日益增加的资金需求,因此发起设立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作为贵州旅游业直接融资方式的一种补充显得尤为必要。 

数据来源:贵州省统计年鉴(2010-2012)(三)贵州旅游开发水平不高,企业规模小,亟待进行资源整合 

贵州旅游产品开发整体水平不高,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精品项目少。从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看,围绕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开发的旅游产品低档次重复开发严重,而对苗、侗、布依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表现在各旅游景区(点)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单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游客的参与和体验。另一方面,贵州旅游企业“小、散、弱、差”现象突出,现有的旅游服务企业综合素质低、资源整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总体来看规模小,经营业务还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省旅游各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二、设立贵州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可行性 

(一)贵州拥有丰富的旅游投资项目资源 

贵州潜在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交通条件差,开发水平还比较落后。已经开发的旅游景区较少,相关配套服务项目也比较缺乏,可开发空间巨大。根据规划,到2017年,贵州省将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达到20个,4A级旅游景区达到80个,29个精品景区,20个旅游文化综合体,14个特色旅游村镇类景区,37个主题旅游文化景区。除了这些规划项目,也将伴随有相关的酒店、餐饮、交通、娱乐、现代服务等旅游项目,这些项目都可以作为贵州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项目来源。 

发展观察每个栏目名称刘伟华,龚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助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探讨(二)旅游消费可为投资项目带来可观的回报 

篇5

根据规划,未来的“西山新区”将建设成为50万人口的居住型新区。这意味着,在西山新区这片土地上将增加40万人口。而依托西山高架路的交通新规划,将西山新区与首府闹市通过“两环加十字”快速路网紧密相连。工作在闹市、居住在田野将不再是遥远的梦想。与此同时,8月19日举行的东西部产业转移对接会,则吹响了东部产业向我区大转移的号角,而对于集纳全区优势所在的首府来说,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先机,无疑在产业园区发展方面拔得头筹。这无疑又为处于首府城市发展新高点的西山新区注入了强劲动力。

俗语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精明的首府地产业界人士认为,以物流、商贸、总部基地、商务园区等为核心的西山新型产业带正在酝酿,而西山新区产业地产将因其顺应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趋势而进入人们的主流视线。

产业转移蓄势首府园区强劲爆发力

6月19日,新疆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在首府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说,新疆具有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巨大空间,要加快推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据此,新疆已确立产业转移目标:着力发展石油石化、现代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等优势产业,进而带动钢铁、建筑、建材、装备制造、服装及旅游、资讯、物流集散地等三产服务业。

新疆易居盛世房地产研究机构负责人分析认为,在首府发展规划中,乌鲁木齐将发挥西部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这就要求首府不但要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要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及与之相关或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兴产业。国际航空中心、物流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等开发建设,都需要充分的现代服务业及生产型服务业配合,因此产业型地产开发业态品种及服务功能要求将提高。与此同时,产业园区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可忽视。一个园区的开发成功不但促使一个新城的诞生,更使这个区域的就业和人居状态都得到提升,这势必将带动园区内住宅产业地产的跨越式发展。

一场东部产业向我区大转移的号角正在吹响,而对于集纳全区优势所在的首府来说,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先机,无疑在产业园区发展方面拔得头筹。“企业是经济引擎”,这无疑又为处于首府城市发展新高点的高铁新区和西山新区注入了强劲动力。

事实上,依托去年中央援疆工作会议的硕果,根植于首府城市西山新区的就已经加速驶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新园区消费需要“楼盘”

按照首府的总体规划,经过对开发区二期延伸区、北新区、十二师合作区的开发拓展。其中合作区作为开发区与兵团十二师合作开发的兵地融合经济示范区域,首期规划用地内的合作区重点分为四大功能产业:现代物流业、能源设备产业、绿色加工产业、现代制造业。未来将被打造成首府最具活力的商务副中心和最具竞争力的高端生产业核心区。

在新疆含富辉煌房地产公司副总经理段玉亭看来,产业升级,新区规划,进一步加速着首府住宅群的“出城”步伐。所谓“出城”也是相对老城区而言,因为少了旧城区诸多弊端外,城市产业升级是“出城”住宅项目受青睐的主要原因。

段玉亭认为,城市产业升级带动了产业园区的发展,产业园区又带来了就业人口的增长、周边配套的完善以及交通设施的建设,这也就为住宅项目提供了客源市场。无论作为投资还是过渡,“出城”住宅项目都成为了不错的选择。“出城”住宅项目并不是一种单纯的过渡产品,它或许就是市场的主流产品。毕竟新规划的工业园内会吸引大量的年轻人前来安家,而且酒店、餐饮、休闲等各种城市需求都将被刺激产生,未来这里都是城市。

“大家对比一下5年前后的米东区,就自然会注意西山和高铁新区的前景,我相信有远见的开发企业与购房者更愿意选择这个区域。”张斌认为,高铁新区与西山新区产业园的强劲发展后劲,是该片区住宅项目得到市场认可的原因之一。

“随着需求的不断增长,住宅群‘出城’将成为首府房地产开发的又一机遇。”新疆德港房地产开发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一个城市的楼市发展初期主要集中在市中心范围,而近郊楼盘往往被注重环境的低密度别墅、洋房占据,但如今首府近郊大量产业新区正在加速规划建设,这导致城市人口和城市功能的外迁,住宅群“出城”就是要满足近郊出现的刚需。

业内人士分析,未来“出城”住宅项目还将有强劲的生命力,加上更多新兴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毗邻产业园区、总价较低的房子,将会成为外地年轻人在首府买房置业的首选。

即将化蝶政策助城西人居地产

与此同时,随着政府加大城西发展的步伐,颁布各项利好政策,使得城西未来又成为一个热点区域,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二师合作区内,由高铁动力催生的行业机会和发展,使目前该区入驻的数十家企业,均为年纳税额过亿元知名企业一一名企总部基地。

按照首府相关规划,市政府将投巨资改扩建西山路附近的市政管网工程和配套设施,而西虹路西延至乌奎高速交接的规划业已完成,将采取架设高架桥的方式,在现在的西山路段实现双层交通,从而解决西山路交通拥堵问题。西山高架将分两年建成,今年从西虹路至西外环,约九公里,下一段至乌奎高速。西山高架的建成会缩短到达市区内的距离,从我们项目到西虹路十分钟就可以到达。与此同时,新医路西延工程起点位于目前新医路与阿勒泰路交会处,穿过皓翔小区,以及该小区后的平顶山,然后与西外环路相交,再延伸至乌奎高速公路,最终与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经十四路交会,成为西山新区通往城北的另一条快捷通道。届时,依托过境高速打造的西二环线将使西山新区的居民乘车20分钟便可直达市区各地。

也正是挖掘到首府城市西中心这一绝好商机,以胜天、德港、德源、兴国等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投巨资实力介入。一边是开发商也纷纷借助西山新区建设积极宣传旗下楼盘,另一边是购房者纷纷将置业目光瞄准城西,今年的楼市俨然已成为西山新区地产新贵的天下。据了解,城西今年已经开盘或计划新开的楼盘主要以桃源・九点阳光、胜天格林威治城、德源小镇、兴国・紫园、黻马山庄、云岭翠谷等。

篇6

[关键词]公共服务平台;产业新城规划;发展思路;“管办评”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9-0067-01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中逐渐走出来,开始谋求经济转型,而这对珠三角经济区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广东江门由于位于珠三角西岸,是珠三角区域经济组成中的一部分,在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势必要促进自身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和GDP质量提升。要想完成以上任务,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推动技术附加值高的优势产业高速发展,以及是否能够推动产品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制造型转型。就目前而言,广东江门高新区发展存在一定瓶颈,机制体制支持不足、创新资源匮乏。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提升GDP质量,应当以生产业为切入点,加大技术研究和产业调整优化,打造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并为其发展提供一个结构健全、运作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

一、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产业新城规划的总体框架

(一)总体发展思路

将广东江门高新区打造成为立足珠三角、面向全世界的“现代绿色光源产业基地”。为实现这一目标,应以原有区域深入挖潜确保增长,以新增区域重点突破力促发展,这是广东江门高新区发展的总体思路。

(二)规划战略格局

在总体发展思路指导下,为成功的把广东江门高新区打造成为“现代绿色光源产业基地”,使之发展成为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产业新城,对总体发展做出以下战略格局规划:

1、以绿色半导体(LED)光源产业为战略引擎,通过LED产业对生产业需求推进现代生产业发展。

2、以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为重要支柱,持续发展存量经济,并通过支柱产业需求支撑生产业发展。

3、以现代服务业为优势补充,通过生产业集聚促进支柱产业集聚,推进光机电一体化和LED产业的集聚和升级转。

(三)战略定位

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广东江门本身处于中国经济的前沿和腹地,应充分借助珠三角的资源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成为精密制造产业基地。

2、港澳共建现代服务业试点。当前,由香港与江门高新区发展生产业已经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将携手共建现代服务业。在这一背景下,广东江门高新区可以利用自身合作优势逐步发展成为港澳共建现代服务业试点。

3、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广东江门高新区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和GDP质量提升的关键。为此,应当通过支柱产业对生产业需求,带动广东江门高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

(四)现代生产业五大战略任务

现代生产业的主要五大上战略任务是:科技服务。推动产业企业技术革新,持续进步;信息服务。推动信息增值,服务形式升级,持续创新;现代金融。打造高新园区资本引擎,推动区域GDP持续增长;现代物流。供应链协同优化产业链;商务服务。推动区域产业升级转型。

(五)执行策略

执行的主要策略:1)引进:引进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引进从事检验检测、技术研发等业务的企业;引进从事金融、第三方物流、信息中介服务、管理咨询等业务的企业。 2)培育:培育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培育从事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的龙头企业;培育以风司和担保公司为核心的科技金融平台、培育建立先进生产力培训中心。3)自建:国家半导体光电产品检测重点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创新设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平台;生产力自动化研究中心

二、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产业新城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构建

(一)以“管办评”模式为基础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管办评”模式是参考香港法定机构运营方式,综合国际公私合营PPP模式,也是一种管治模式。根据广东江门高新区对公共服务平台的各项要求,通过大胆创新,在“管办评”模式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机制,如图1所示。在公共服务平台上引入“管办评”模式,一方面通过引入托管机构解决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化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将日常的专业实务分包出去解决人员和财政进一步扩张的压力,并可以将管委会的资源集中用于行政化的审批及监管。所以,基于“管办评”模式的新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能有效提高组织运行效能和绩效,优化行政运行与管理工作,适应广东江门高校区现代生产业发展需要。

(二)公共服务品台建构的支撑要素

高新区产业发展需要强大的产业公共服务体系支撑,而一个强大的公共服务体系要求政府、平台、商会、企业四方面密切配合:

1、政府引导、扶持。建立有效产业推进组织架构,积极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2、对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的能力培育和业务重组。有效支援产业的升级转型;

3、大力发展协会、商会。充分发挥商会作为政府、平台与企业的重要纽带作用;

4、引导企业进入工业园,形成产业集群。从而产生集聚效应、吸引更多企业集聚,促进园区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公共服务平台下各方的角色和职能

在公共服务平台下,江门高新区管委会承担“管”的角色、公共服务平台承担“办”的角色、第三方评审委员会承担“评”的角色。具体的角色和职能划分如下:

1、 江门高新区管委会。角色是是各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投资主体和管理机构,并派出代表组建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理事会。职能是与理事会共同商定未来的运营方向及绩效目标;审批行业代表(或者商会)对各公共服务平台的绩效评估报告;等等。

2、公共服务平台。角色是派出代表参与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理事会,并对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日常运营给予直接指导。职能是创新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平台发展的策划和计划;等等。

3、第三方评审委员会。角色是管委会聘请江门高新区的行业代表组成独立第三方的评核委员会,定期对技术研发公共服务中心以及各合作研发机构的绩效进行定期评估。职能是负责与管委会共同商议公共服务平台绩效的考核指标;等等。

三、结语

总之,广东江门高新区在未来发展中将以现代生产业为切入点,全力建成生产业集聚基地,促进经济增长模式转变、提升GDP质量,成为珠三角西岸精密制造产业新城。

参考文献

[1] 巩玉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成分析――以珠三角为例[J].南方农村,2012,28(10):36-39.

[2] 钟韵,刘东东.珠三角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及竞争力分析[J].产经评论,2011(3):61-68.

篇7

1、第一季度召开区政协六届四次全会,完成会议各项任务;协商决定区政协2011年常委会、专委会、委员活动组的工作安排。(1月)

2、第二季度组织常委视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5月)

3、第三季度组织常委视察**新区功能园区建设情况。(9月)

4、第四季度召开常委会,听取区政府关于政协提案办理情况通报;讨论区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的筹备情况;审议通过区政协六届五次会议的有关事宜。(12月)

5、召开区经济形势通报会,组织常委、委员听取管委会领导通报我区上半年经济形势。(7月)

二、专委会(办公室)工作要点:

提案委员会工作要点

1、搞好区政协六届四次全会以来提案的整理、交办和督办工作。筛选重点提案,处理好没有立案的提案。

2、配合**新区“两委办”搞一次承办单位领导和专干培训会。

3、搞好三次提案督办活动。会同**新区“两委办”督查处召开一次部分提案承办单位汇报会,搞一次重点提案办理视察活动,开展一次对“B”类提案(列入计划拟解决的提案)进行督办的活动。

4、对我区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建设情况进行一次专题调研。(6月)

5、做好六届五次全会的提案征集工作,面向社会征集提案线索。

6、协调**新区“两委办”督查处搞好2011年提案办理情况通报会的准备工作。

7、年底做好优秀提案评选工作和提案工作报告、优秀提案选编等会议材料的撰写工作。

8、进一步充实网上提交提案的各项功能,为政协委员提出提案提供更加便捷的途径。

9、做好新一轮政协民主监督员的选聘工作,选择两个政府职能部门开展民主监督活动。

10、完成《社情民意》的编写任务。

经济科技委员会工作要点

1、协调、指导所联系的活动组制定并落实全年活动计划。

2、针对新区提出的“一产精、二产强、三产优”的产业结构发展目标,上半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优化新区产业结构,促进新区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进行调研,6月底前形成调研报告。

3、承办区政协常委会视察新区功能园区建设情况活动,9月底前形成视察报告。

4、组织部分委员视察新区海洋牧场建设情况,7月底前形成视察报告。

5、坚持走访委员活动,加强与委员的联系与交流。年内对新委员进行一次普遍走访。

6、加强对所负责指导、联系的各活动组“双优”评选工作的日常考核。

7、完成《社情民意》编写任务,做好《政协简报》的信息采集和提供工作。

文教法制委员会工作要点

1、负责协调、指导所联系的活动组制定并落实全年活动计划。

2、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新区基督教活动情况进行专题调研,9月底前形成调研报告。

3、承办区政协常委会“关于**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视察活动。

4、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对**新区创建“全国安全社区”情况开展专题视察活动,8月底前形成视察报告。

5、加强与政协委员的联系与交流,走访所负责指导、联系的活动组的**协委员。

6、在教师节前夕,组织召开政协委员中教师委员座谈会。

7、加强对所负责指导、联系的各活动组“双优”评选工作的日常考核。

8、完成《社情民意》编写任务,做好《政协简报》的信息采集和提供。

办公室工作要点

1、牵头办好《政协简报》。认真做好区政协简报内容的采编和印发工作,使广大政协委员及时地掌握区政协工作动态,推动各委员活动组的工作。

2、做好《社情民意》专刊的牵头和服务工作。按主席办公会议的意见,《社情民意》继续由各专委会轮流承办,办公室在负责做好编辑、印送工作的同时,完成编写任务。

3、做好区政协信息反映工作,及时宣传我区政协工作情况。

4、负责《**年鉴》(2011卷)“人民”的编撰上报。

5、完成“关于我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的调研,于10月底前形成调研报告。

6、做好政协机关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保证政协工作的协调、正常运行。

三、各委员活动组活动计划

工业一组:

1、视察**逸盛大化石化有限公司,调研新区石化产业发展状况。(3月)

2、参观**跨海大桥工程建设现场、视察东芝**有限公司,了解外资企业管理及发展情况。(5月)

3、视察金港集团,了解湾里街道经济发展情况。(7月)

工业二组:

1、定期走访本组委员企业,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召开座谈会,形成全区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对新区重点项目进行视察,了解和掌握新区项目建设的发展现状及进展情况。(4、8月)

3、赴外地对民营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9月)

农业组:

1、视察凯富隆蘑菇生产基地、**迪辉农业生态园,了解新区现代农业发展状况。(5月)

2、考察新区及周边地区海洋牧场建设情况。(8月)

3、赴先进地区考察休闲农业、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情况。(9月)

科技组:

1、赴外地考察生态园林城区建设情况。(4月)

2、定期视察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

3、对新区信息产业发展进行调研。(8月)

服务业一组:

1、赴外地考察旅游服务业发展情况。(2月)

2、视察新区旅游景区休闲旅游规划建设情况。(6月)

3、视察新区现代服务业区发展情况。(10月)

服务业二组:

1、举办服务业相关知识培训。(3月)

2、视察新区服务业先进典型企业。(5、7、9月)

3、考察服务业发达地区发展情况。(10月)

城建一组:

1、春节前走访贫困户,开展扶贫帮困活动。(1月)

2、视察金石滩规划建设、杏树渔港建设情况。(6月)

3、赴外地考察民营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划。(9月)

城建二组:

1、对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状况进行视察(5月)

2、对新区房地产业和重点企业进行视察调研。(7月)

3、考察外地城市先进的城市建设管理经验。(9月)

教育组:

1、视察**新区**枫叶学校、**模特艺术学校办学情况。(4月)

2、赴先进地区考察学校管理的先进经验。(8月)

3、调研**新区学校特色建设情况。(10月)

文化组:

1、视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情况。(5月)

2、赴先进地区考察文化产业的国学保护情况。(7月)

3、调研**新区网吧经营管理情况。(10月)

医药卫生组:

1、赴外地考察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先进经验。(5月)

2、视察**新区相关医疗机构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情况。(7月)

3、调研**新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现状。(8月)

政法组:

1、赴外地学习考察综合治理先进经验。(4月)

2、视察**新区创建“全国安全社区”活动开展情况。(8月)

3、调研**新区部分街道中小企业对提供法律法规援助的需求情况。(9月)

机关群团组:

1、赴外地考察残疾人事业建设情况。(4月)

2、“助残日”前夕对新区残疾人工作进行视察(5月)。

3、视察**新区园区与街道实施一体化管理工作情况。(8月)

4、调研**新区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及促进农民增收情况。(10月)

民族宗教组

1、赴外地考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3月)

2、赴鞍山市考察宗教场所管理情况。(5月)

3、视察**新区宗教场所及活动情况。(6月)

4、调研**新区基督教活动情况。(9月)

派组

1、视察**新区金石国际运动中心区建设情况。(1月)

篇8

关键词:场外市场 战略性新兴产业 支持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国务院总理于2012年5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会议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对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提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要加强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显然,除政策支持外,无论是发挥市场的作用,还是加强自主创新都需要资金的支持。而新兴产业的公司大多属于创业型的高科技公司,间接融资受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高门槛限制,IPO又很难达到创业板、中小板和主板的要求,故而面临较大的融资困难。而场外市场的扩容对解决这一困境具有重大作用,并且能在其他诸多方面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场外市场发展沿革

1990年12月5日,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系统)正式开始运行。1992年7月1日法人股流通转让试点在STAQ系统开始试运行,开创了法人股流通市场。1993年4月28日,由中国证券交易系统有限公司(简称中证交)开发设计的NET系统投入试运行。由此在全国形成了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和STAQ、NET两个计算机网络构成的“两所两网”的证券交易市场格局。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STAQ和NET两个交易系统日益萎缩,上市公司效益也不尽人意。1999年9月9日,这两个系统停止运行。

为妥善解决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流通股的转让问题,2001年6月12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试点办法》,代办股份转让工作正式启动,7月16日第一家股份转让公司挂牌。为解决退市公司股份转让问题,2002年8月29日起退市公司纳入代办股份转让试点范围。这时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被称为“老三板”。老三板挂牌的股票品种少,且多数质量较低,转到主板上市难度也较大,因此对投资者吸引力较低,被冷落多年。

为改变我国柜台交易过于落后的局面,同时也为更多的高科技成长型企业提供股份流动机会,2006年《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办法》公布,使得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也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这时的股份转让系统被称为“新三板”,也被称为场外市场。场外市场设立的目标主要是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同时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孵化器。老三板市场和新三板市场统称为三板市场。

三板市场发展缓慢,自2001 年建立至2012 年5 月8 日,11 年多的时间仅有171 家公司挂牌。其中,新三板自2006 年设立至今有126 家公司挂牌,2012 年前4 个月新增挂牌公司数量已达18 家,接近前几年全年数量。新三板市场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制度设计。为改变现状、促进新三板发展,制度改革在即。场外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基础部分,理应成为主板和创业板的土壤,然而我国的新三板发展却比较滞后,不同层次市场间也没有建立起链接桥梁,转板制度缺失。因此新三板扩容是改革明确的主导方向,并且非常迫切。

2012年5月7日,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要积极搞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切实为中小企业、文化创意企业、科技企业和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直接服务。证监会副主席姚刚介绍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特别是全国性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的总体框架和主要原则。他指出,证监会在总结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经验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建设全国性的场外市场和区域性的股权交易市场,这将有利于证券公司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同时将使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再上新台阶。由此,场外市场扩容成为影响我国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件大事。

场外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在美国市场结构中可以分别以NYSE-Euronext(US)、NASDAQ OMX、OTCBB 代表“场内主板”、“场内非主板”与“场外新三板”。从美国的经验可以发现,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场外市场交易的股票数量占比大约在30%-40%之间。就此而言,我国的新三板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司将会获得在这一市场挂牌融资,甚至转板至主板融资的机会。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大多集中在产业开发区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此后,高新区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在逐步全国普及。为了促进新兴产业的高科技公司发展,我国在各地建造了88个国家级高新产业开发区(见表1)。

而场外市场挂牌的企业是注册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创新性企业”,主要品种包括IT 信息业、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文化传媒等质地优良的公司。按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所属技术领域分布,高新区企业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电机一体化、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为主,这五大类占比超过70%。显然这些产业跟《“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里的产业是高度契合的。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司大部分集中在产业开发区中。资料显示,现时高新区产品按照技术领域分类,电子与信息领域排在首位,产品数达到22457 种,产值为14694 亿元。其余前五位依次为光机电一体化领域11797 种,产值7443 亿元;生物技术领域5920 种,产值3937 亿元;新材料领域5774 种,产值6003 亿元;新能源及高效节能技术2355 种,产值3839 亿元。

(二)场外市场可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司融资问题

目前新兴产业的公司大多是驻各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中小企业,企业规模较小,很多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而融资难问题是多年来制约这些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高新区中有超过5万家企业遇到融资难的瓶颈。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并不是中小企业主观上不愿从银行或其他渠道融资,而是因为客观上从这些渠道融资的难度较大。我国的金融结构不合理,发展缓慢且缺少直接融资的金融市场,缺乏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较少。

我国金融市场目前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依旧占主体地位。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2011年轻工业运行情况显示,当年仅15%左右的中小企业从银行争取到新的贷款。全国工商联2011 年针对中小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受调查民营中小企业表示,实际上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另一方面,从直接融资手段看,中小板及创业板的设立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提供了便利。但由于IPO 条件较高,依然有较多中小企业无法满足上市条件,或因各种原因无法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显然,与中小板、创业板相比,新三板在挂牌条件上要求较低,并且主要面向产业开发区的企业。新三板扩容后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另一条融资渠道。只要制度改革得当,未来新三板将是面临融资困境的众多中小企业优选的市场。新三板市场首先锁定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并预计扩展到其他高新园区。新三板市场恰好能为高科技产业提供如此平台,促进其高速 发展。

(三)场外市场给VC/ PE增加新的退出渠道

PE/VC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三板扩容在制度设计上尤其是转板制度完善后将给VC/ PE 增加一个新的退出渠道,为VC/ PE提供一个股权投资及收益兑现的新通道。VC/PE 机构通过以低成本注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通过“新三板”实现退出将获得丰厚的回报。这将促使VC/PE 机构积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促进这些企业治理规范,快速成长为公众性公司。这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司就会得到较好的培育和孵化,并且能促进企业间的专业性、协同性发展。

(四)转板制度进一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

随着新三板扩容加速及融资制度的完善,未来会有更多的小企业凭借在新三板的融资获得更快的发展,逐步符合IPO 条件。自2006 年新三板成立至今只有极少数公司(如世纪瑞尔)成功从新三板登陆场内市场。未来随着新三板不断发展壮大,必然有更多的企业希望转向更高层次场内市场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转板制度)是新三板发展的必然。在转板制度建立完善后,新三板市场将与场内市场尤其是创业板市场联通。如果“新三板”与中小板、创业板之间能够建立相对绿色的转板机制,为企业的IPO 节省时间和成本,使满足创业板、中小板财务要求的公司能够较顺利实现升板,将极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杰.STAQ与NET系统简介[J].新疆金融,1994(5)

2.孙建波,秦晓斌.论“新三板”扩容[R].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部研究报告,2012

3.程定华,诸海滨,范妍.星火燎原—高新区与新三板专题投资报告[R].安信证券研究中心研究报告,2011

4.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证监会网站,2012-5-7

篇9

关键词:滨海新区;增长极理论;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3-0065-03

一、增长极理论概述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了增长极概念,他认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和创新,而创新总倾向于集中在一些特殊的企业。这种特殊的企业就是领头产业,即增长极。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是指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

支配效应。增长极具有技术、经济方面的先进性,能够对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支配作用。即周围地区的经济活动随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动。

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了与周围地区的经济联系。在此过程中,受循环积累因果机制的影响,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

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推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影响称为溢出效应,如果极化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负值,结果有利于增长极的发展。如果极化效应小于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正值,结果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增长极具有获取巨大规模经济效益等作用。

增长极的形成、发展,将引起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茂名滨海新区发展概况

茂名滨海新区是茂名市在十二五规划期间重点打造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茂名滨海新区包括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两区一县”的20个建制镇,6个街道办事处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总面积1 688平方公里,为全国第二;是茂名市向东向南发展的战略拓展区域,是粤西地区具有很大开发潜力和支撑引领作用的新兴增长极。茂名滨海新区的总体布局为“一城两核三湾十区”。“一城”为滨海新城,计划10年后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0万人。“两核”为水东湾核、博贺湾核,构成滨海新城的核心。前者用来放置中央政务区和中央商务区,重要公共服务设施、金融商贸、商务办公、文化体育等,大都在水东湾核。博贺湾核用来放置物流、会展贸易、先进制造业,港口和运输是这里的重点。“三湾”为水东湾、水东-博贺湾、博贺—吉达湾;三者分别定位为城市滨海景观线(建滨海步行道和广场等)、休闲度假区(建沙滩度假区和主题公园等)和物流港湾(建物流园和保税港区等)。 “十区”则包含了中央商务区、中央政务区、高新技术区、休闲度假区、物流会展区、产业转移示范区、商贸居住区等。

目前,茂名滨海新区已纳入全省发展战略,《茂名滨海新区建设工作方案》获得省政府批准实施。《广东省茂名滨海新区发展总体规划》也于2012年3月获得通过。2012年4月26日,茂名滨海新区举行了成立挂牌仪式。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正在加紧编制。滨海新区建设已有序展开,市民大道正式通车,市一中新校区已投入使用,海洋大道东段、市民活动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博贺新港区开发建设加快推进。茂名滨海新区合计落实项目投资额已达1 800多亿元。2011年初与中央企业签约总投资1 200多亿元的11个大项目。中建公司和越秀集团也拟在滨海新城区打造大型城市综合开发项目。2011年6月,中国联塑集团入驻茂名,项目首期投资10亿元,建成投产后年缴税可达9 000万元;8月,茂名与中化集团签署石化仓储码头投资协议,在博贺新港区投资兴建100万立方石化仓储库区及8万吨液体化工码头项目;同月,作为实施滨海发展战略的主战场,电白举行“电白向前进”主题招商活动,63个项目或签约或动工或竣工,投资额超过100亿元。2011年11月,中国港湾公司投资50亿元建设博贺新港;同月,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茂名石化产品交易中心敲响“华南第一锣”,该中心将为茂名市各类石化产品与国内国际市场无缝链接搭建平台,打造大宗石化产品“茂名价格”。

2012年,茂名滨海新区已开工和已落实项目达22个,总投资超过1 179亿元。其中,总体投资44.14亿元的茂名石化炼油改扩建项目,既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工程建设的重点项目,也是广东省“新十大工程”之一。该项目已于2012年1月19日动工建设。该项目建成后,茂名石化的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将由目前的1 350万吨/年扩大到2 000万吨/年以上,茂名石化公司年产值将超1 200亿元,年利税将超300亿元,将成为中国第三个炼油能力超过2 000万吨的特大型炼油基地,进一步巩固茂名在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的“龙头”地位。

三、茂名滨海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

茂名滨海新区战略定位是建设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和广东能源、装备制造、信息产业基地,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和交通运输枢纽,广东海洋经济重点发展区和海洋集聚发展示范区,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和滨海旅游产业园区,广东对东盟开放的重要门户,粤西地区的经济核心区,广东新兴增长极,现代化国际化滨海新城。打造成为国家海洋经济试验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后发展地区、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成为实施国家南海战略和能源战略的重要载体,逐步成为南中国生态、宜居海滨绿城。

四、茂名滨海新区发展的路径选择

篇10

集成电路(IC)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和产业之间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它是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工业的基础,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核心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各国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提升综合国力的重点领域。

集成电路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和人才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它不仅要求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还要求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集成电路产业由集成电路设计、掩模、集成电路制造、封装、测试、支撑等环节组成。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提升、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资金投入的大幅提高,专业化分工的优点日益体现出来,集成电路产业从最初的一体化IDM,逐渐发展成既有IDM,又有无集成电路制造线的集成电路设计(Fabless)、集成电路代工制造(Foundry)、封装测试、设备与材料支撑等专业公司。

国家始终把集成电路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2000年国家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后,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5年国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安排了16个国家重大专项,其中两个涉及到集成电路行业,一个是“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集成电路及基础软件产品”,另外一个则是“集成电路成套工艺、重大设备与配套材料”,分列第一、二位。2008年国家出台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加大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政策实施力度,立足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要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实施集成电路升级,着重建立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

无锡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重镇,曾作为国家南方微电子工业基地,先后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和“九0八”工程。经过近20年的不断发展,无锡不仅积累了雄厚的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而且培育和引进了一批骨干企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2000年,无锡成为国家科技部批准的7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2008年,无锡成为继上海之后第二个由国家发改委认定的国家微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进一步确立了无锡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的优势地位,2009年8月7日,温总理访问无锡并确立无锡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城市,微电子工业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电子支撑,又引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是实现无锡新区产业结构调整、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引领经济腾飞、提升创新型城市地位、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无锡新区应当抓住从世界金融危机中回暖和建设“感知中国中心”的发展机遇,以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重视和引进晶圆制造业、优化发展封测配套业、积极扶持支撑业为方向,加大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扶持,加快新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的建设,加强高端人才的集聚和培育,实现无锡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无锡打造成为中国真正的集成电路集聚区、世界集成电路的高地、打造‘中国IC设计第一区’和‘东方硅谷’品牌的愿景”,实现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新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园

(2010年-2012年)行动计划

2.1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跟信息产业发展的世界潮流,以积极扶持、引导现有存量企业为基础,以引进和孵化为手段,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大力集聚高科技人才,加大政府推进力度,提高市场化运行程度,强攻设计业,壮大制造业,构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系统应用、产业支撑于一体的完整IC产业链,建成“东方硅谷”。

2.2 发展目标

从2010年到2012年,无锡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年均引进企业数15家以上,期内累计新增规范IC企业40家,期末产业链企业总数120家以上,产业规模年均增长25%以上,2012年目标400亿元,到2015年,全区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占全国比重达20%以上。年均引进和培养中、高级IC人才600名,期内累计新增2000名,期末专业技术高端人才存量达3000名。

2.3 主要任务

2.3.1 重点发展领域

按照“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业,重点引进晶圆制造业,优化提升封装测试业,积极扶植支撑业”的基本思路,继续完善和落实产业政策,加强公共服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相关资源整合重组,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形成无锡市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区域。

2.3.2 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集成电路产业是无锡新区区域优势产业,产业规模占据全市70%以上,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发展集约”的原则,高标准规划和建设新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进入产业园区,由园区的骨干企业作龙头,带动和盘活区域产业,增强园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互动配合,不断补充、丰富、完善和加强产业链建设,形成具有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成为无锡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体工程。

无锡新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位于无锡新区,距离无锡硕放机场15公里,距无锡新区管委会约3公里。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规划区域北起泰山路、西至锡仕路,东临312国道和沪宁高速公路,南至新二路。园区规划主体功能区包括制造业区设计孵化区、设计产业化总部经济区、设计产业化配套服务区等,占地共700亩,规划基础配套区包括建设园内干道网和开放式对外交通网络,同步配套与发展IC设计产业相关联的宽带网络中心、国际卫星中心、国际培训中心等,按照园内企业人群特点,规划高端生活商务区。

园区目前已有国内最大工艺最先进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海力士恒亿半导体,南侧有KEC等集成电路和元器件制造、封测企业。园区的目标是建成集科研教育区、企业技术产品贸易区、企业孵化区、规模企业独立研发区和生活服务区于一体的高标准、国际化的集成电路专业科技园区,作为承接以IC设计业为主体、封测、制造、系统方案及支撑业为配套的企业创新创业的主要载体。支持跨国企业全球研发中心、技术支持中心、产品系统方案及应用、上下游企业交流互动、规模企业独立研发配套设施、物流、仓储、产品营销网点、国际企业代表处等的建设,组建“类IDM”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平台。

2.3.3 主要发展方向与任务

(1)集成电路设计业

集成电路设计是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是整个产业链中最具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环节,处于集成电路价值链的顶端。国家对IC产业、特别是IC设计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为集成电路发展IC设计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与“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列在16个重大专项的第一、二位,说明政府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度重视。这两个重大专项实施方案的通过,为IC设计企业提升研发创新能力、突破核心技术提供了发展机遇。新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需要密切结合已有产业优势,顺应产业发展潮流,进一步促进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规模,实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新一轮超常规的发展。

1)、结合现有优势,做大做强以消费类为主的模拟芯片产业。

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起步早,基础好,实力强。目前,无锡新区积聚了60余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研究机构、民营企业以及近几年引进的海归人士创业企业。代表性企业包括有:华润矽科、友达、力芯、芯朋、美新、海威、无锡中星微、硅动力、紫芯、圆芯、爱芯科、博创、华芯美等公司。产品以消费类电子为主,包括:DC/DC、ADC/DAC、LED驱动、射频芯片、智能电网芯片等,形成了以模拟电路为主的产品门类集聚,模拟IC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成为无锡地区IC设计领域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以模拟电路产品开发为基础的现有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是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做大做强的坚实基础。

2)结合高端调整战略,持续引进、培育系统设计企业。

无锡“530”计划吸引众多海外高端集成电路人才到无锡创业,已经成为无锡城市的一张“名片”,并在全球范围内造就了关注高科技、发展高科技的影响力。以海归人员为代表的创业企业相继研发成功通信、MEMS、多媒体SOC等一批高端产品,为无锡高端集成电路设计的战略调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技术基础。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平缓与改善,中国台湾正在考虑放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到大陆投资政策,新区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对中国台湾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引进力度。新区拥有相对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宜居的人文环境、浓厚的产业氛围、完备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将成高端集成电路人才创业的首选。

3)结合电子器件国产化战略,发展大功率、高电压半导体功率器件。

高效节能已经成为未来电子产品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电源能耗标准已经在全球逐步实施,将来,很多国家将分别实施绿色电源标准,世界各国已对家电与消费电子产品的待机功耗与效率开始实施越来越严格的省电要求,高效节能保护环境已成为当今共识。提高效率与减小待机功耗已成为消费电子与家电产品电源的两个非常关键的指标。中国目前已经开始针对某些产品提出能效要求,此外,欧美发达国家对某些电子产品有直接的能效要求,如果中国想要出口,就必须满足其能效要求,这些提高能效的要求将会为功率器件市场提供更大的市场动力。功率器件包括功率IC 和功率分立器件,功率分立器件则主要包括功率MOSFET、大功率晶体管和IGBT 等半导体器件,功率器件几乎用于所有的电子制造业,除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外,功率器件还能起到有效的节能作用。由于制造工艺等因素的限制,形成相对较高的技术门槛,同时,新区企业拥有的深厚的模拟电路技术功底以及工艺开发制造能力,作为一种产业化周期相对较短的项目,现在越来越清晰的看到,模拟和功率器件是新区集成电路设计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4)结合传感网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射频电子、无线通信、卫星电子、汽车电子、娱乐电子及未来数字家居电子产业。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应用物联网技术的高科技市场将达到上万亿元的规模,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工业监测、物流、医疗等各个领域。目前,物联网对于全世界而言都刚起步,各个国家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温总理访问无锡并确立无锡为未来中国传感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城市,将成为难得的战略机遇,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应该紧紧围绕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射频电子、MEMS传感技术、数字家居等,为传感网示范基地建设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电子支撑。

(2)集成电路制造业

重大项目,特别是高端芯片生产线项目建设是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就业、带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壮大规模的主要支撑,新区要确保集成电路制造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必须扶持和推进现有重点项目,积极引进高端技术和特色配套工艺生产线。

1)积极推进现有大型晶园制造业项目

制造业投资规模大,技术门槛高,整体带动性强,处于产业链的中游位置,是完善产业链的关键。新区集成电路制造业以我国的最大的晶圆制造企业无锡海力士-恒亿半导体为核心,推动12英寸生产线产能扩张,鼓励企业不断通过技术改造,提升技术水平,支持企业周边专业配套,完善其产业链。鼓励KEC等向集成器件制造(IDM)模式的企业发展,促进设计业、制造业的协调互动发展。积极推进落实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8所的8英寸工艺线建设,进一步重点引进晶圆制造业,确保集成电路制造业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2)重视引进高端技术与特色工艺生产线

国际IC大厂纷纷剥离芯片制造线,甩掉运转晶圆制造线所带来的巨大成本压力,向更专注于IC设计的方向发展。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影响以来,这一趋势更为明显,纷纷向海外转移晶圆制造线,产业园将紧紧抓住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重点发展12英寸、90纳米及以下技术生产线,兼顾8英寸芯片生产线的建设的同时,重视引进基于MEMS工艺、射频电路加工的特色工艺生产线,协助开发模拟、数模混合、SOI、GeSi等特色工艺产品,实现多层次、全方位的晶圆制造能力。

(3)集成电路辅助产业

1)优化提升封装测试业

无锡新区IC封装测试业以对外开放服务的经营模式为主,海力士封装项目、华润安盛、英飞凌、东芝半导体、强茂科技等封测企业增强了无锡新区封测环节的整体实力。近年来封测企业通过强化技术创新,在芯片级封装、层叠封装和微型化封装等方面取得突破,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成为国内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重要板块。

随着3G手机、数字电视、信息家电和通讯领域、交通领域、医疗保健领域的迅速发展,集成电路市场对高端集成电路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QFP(LQFP、TQFP)和QFN等高脚数产品及FBP、MCM(MCP)、BGA、CSP、3D、SIP等中高档封装产品需求已呈较大的增长态势。无锡新区将根据IC产品产业化对高端封测的需求趋势,积极调整产品、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系统级封装(SIP)、芯片倒装焊(Flipchip)、球栅阵列封装(BGA)、芯片级封装(CSP)、多芯片组件(MCM)等先进封装测试技术水平和能力,提升产品技术档次,促进封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积极扶持支撑业

支撑与配套产业主要集中在小尺寸单晶硅棒、引线框架、塑封材料、工夹具、特种气体、超纯试剂等。我国在集成电路支撑业方面基础还相当薄弱。新区将根据企业需求,积极引进相关配套支撑企业,实现12英寸硅抛光片和8~12英寸硅外延片、锗硅外延片、SOI材料、宽禁带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光刻胶、化学试剂、特种气体、引线框架等关键材料的配套。以部分关键设备、材料为突破口,重视基础技术研究,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支撑配套能力,形成上下游配套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3保障措施

国家持续执行宏观调控政策、集成电路产业升温回暖以及国内IC需求市场持续扩大、国际IC产业持续转移和周期性发展是无锡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未来面临的主要外部环境,要全面实现“规划”目标,就必须在落实保障措施上很下功夫。2010-2012年,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将重点围绕载体保障、人才保障、政策保障,兴起新一轮环境建设和招商引智,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总量新的扩张,为实现中国“IC设计第一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快速启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园载体建设

按照相关部门的部署和要求,各部门协调分工负责,前后联动,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尽快确定园区规划、建设规划、资金筹措计划等。2010年首先启动10万平方米集成电路研发区载体建设,2011年,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基本形成园区形象。

3.2 强力推进核“芯”战略专业招商引智工程

以国家集成电路设计园现有专业招商队伍为基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具备语言、专业技术、国际商务、投融资顾问、科技管理等全方位能力的专门化招商队伍;区域重点突破硅谷、中国台湾、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专业产业招商,聚焦集成电路设计业、集成电路先进制造业、集成电路支撑(配套)业三个板块,引导以消费类为主导的芯片向高端系统级芯片转变,以创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第一园区”的气魄,调动各方资源,强力推进产业招商工作。

3.3 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升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进一步仔细研究现有企业对公共服务需求情况,在无锡IC基地原有EDA设计服务平台、FPGA创新验证平台、测试及可靠性检测服务平台、IP信息服务平台以及相关科技信息中介服务平台的基础上,拓展系统芯片设计支撑服务能力,搭建适用于系统应用解决方案开发的系统设计、PCB制作、IP模块验证、系统验证服务平台。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有效的服务延伸。支持以专用芯片设计为主向系统级芯片和系统方案开发方向延伸,完善、调整和优化整体产业结构。支持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MEMS传感器的集成技术,使传感器更加坚固耐用、寿命长、成本更加合理,最终使传感器件实现智能化。

3.4 内培外引,建设专业人才第一高地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针对无锡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实际需求,丰富中高级人才信息积累,每年高级人才信息积累达到500名以上。大力推进高校集成电路人才引导网络建设,与东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相关院校开展合作,每年引进相关专业应届毕业生500人以上,其中研究生100人以上。及时研究了解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发达地区IC人才结构、人才流动情况,实现信息共享,每年引进IC中高级人才200人以上。积极开展各类国际人才招聘活动,拓宽留学归国人员引进渠道,力争引进国际IC专家、留学归国人员100人以上。到2012年,无锡新区IC设计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到3000人。

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以东南大学的集成电路学院在无锡新区建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为重点,到2012年硕士及以上学历培养能力每年达到500人。支持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分校扩大本科教育规模,加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集成电路相关学科的办学实力,建立区内实践、实习基地,保障行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国际著名教育机构联合建立高层次的商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面向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加强商务人才和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

3.5 加强制度创新,突出政策导向

近几年,新区管委会多次调整完善对IC设计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从科技18条到55条),对IC设计产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根据世界IC产业发展新态势、新动向,结合新区IC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计划,在2009年新区科技55条及其它成功践行政策策略基础上,建议增加如下举措:

1、在投融资方面,成立新区以IC设计为主的专业投资公司,参考硅谷等地成熟理念和方法,通过引进和培养打造一支专业团队,管理新区已投资的IC设计公司,成立每年不少于5000万元的重组基金,在国家IC设计基地等配合下,通过资本手段,移接硅谷、新竹、筑波等世界最前沿IC设计产业化项目,推进新区IC设计公司改造升级,进军中国乃至世界前列。

2、政策扶持范围方面,从IC设计扩大到IC全产业链(掩模、制造、封装、测试等),包括设备或材料、配件供应商的办事处或技术服务中心等。

3、在提升产业链相关度方面,对IC设计企业在新区内配套企业加工(掩模、制造、封装、测试)的,其缴纳的增值税新区留成部分进行补贴。

4、在高级人才引进方面,将2009年55条科技政策中关于补贴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猎头费用条款扩大到IC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