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18 11:1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基层医疗机构成为了整个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经营管理的有效性,关系到整个医疗体系能否有效运转。基于提高医疗机构经营管理效果,提升整体医疗改革水平的目的,新基层医疗机构应对财务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认真研究并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财务制度成为提升新基层医疗机构经营管理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应对新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制度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提高财务制度的可行性,促进新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
关键词 基层 医疗机构 财务制度 研究
一、前言
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性,为了保证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都有所提高,应认真做好新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工作,保证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满足实际需要。基于这一目的,在新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中,应对财务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应通过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丰富财务管理手段,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以此来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需要。因此,我们要对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与医院财务制度的区别进行研究,同时使基层医疗机构采取制度具备一定的公益性,并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实现全面预算制度,保证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二、新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与医院财务制度的区别
从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作用和经营管理来看,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制度与医院财务制度是不同的,二者的区别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新形势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和公立医院在政策和管理上的不同职能定位;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主要负责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及基本医疗服务,而公立医院主要承担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科研、教学等综合方面的职能。
2、在财务管理办法上的不同;
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办法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具有明显的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采取了区别对待的做法,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侧重于收支活动的预算与管理,对医院采取了更加具体的和全面的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办法,保证了财务管理的实效性。基于这一角度,我们应对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办法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应充分认识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在财务管理办法上的不同,认真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
3、在补偿政策上的不同;
在补偿政策的制定上,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院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除了在财务管理办法上存在不同之外,在补偿政策上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主要的区别在于政府在补偿规定上对基层医疗机构和医院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其中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强调核发政府补助的方式保证运营。对于医院采取了重点扶持的办法,保证了医院的正常运行。
基于这一认识,在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行中,应认识到与医院的不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尽可能多的获得政府补偿,从而在发展中获得更多政府的支持,满足实际发展需要。
4、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的不同
考虑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职财会人员较少,由于涉及的财务业务较少,现有的财会人员能够满足基本财务管理需要。而在医院中,涉及的财务业务较多,需要大量专职的财务会计人员为其服务,其财务管理职能也相对丰富一些,这是基层医疗机构和医院的主区别。
除此之外,在会计核算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往往更注重会计核算的实效性和可执行性,在会计核算方面更加注重核算效率,在这一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要比医院的会计核算更具有优势。
三、新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的公益性研究
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必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方向。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群众健康权益的正确选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新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的公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主要是面向大众服务的
从目前新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运行来看,不但确立了医疗服务的工作宗旨,同时还确立了服务大众的财务制度。由此可见,新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主要是面向大众服务的。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定位中,为基层群众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成为了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能之一,为了保证这一职能的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应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并发挥财务管理制度的积极作用,提升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满足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制度的公益性要求。
2、新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保障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新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了新财务制度以来,实现了医疗保险报销的及时性,对服务广大群众并保障群众利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新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制度在保障广大群众利益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从这一点来看,新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制度在保障性方面对广大群众的利益实现了有效的保护,并以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保证了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的有效性,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实际质量,满足了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公益性的需求。
3、新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具有公益性特征
篇2
[关键词] 储血点;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a)-0149-02
根据卫生部《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和泸州市卫生局关于泸州市县、区储血点的设置规划[1],本院按照《四川省储血点管理办法》和《四川省储血点基本标准》的要求进行储血点的建设筹备工作,于2007年12月顺利通过四川省卫生厅的验收,成为我省首批验收合格的储血点。经过近5年的运行,在保障辖区内医疗机构的临床用血需求、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杜绝因供血不及时耽误对患者的抢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也为本院与周边医院加强联系、密切合作、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提供了平台。同时,储血点在运行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笔者结合本地区储血点的实际情况,现对储血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如下:
1 储血点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人、财、物配备不足
储血点建设由县、区医疗机构负责,无专项经费保障,人员也由县、区医疗机构相关人员兼任。在客观上存在经费保障不足、人员不能到位、硬件建设上配备不足的现象。
1.2 对基层培训与指导不够
储血点指导本辖区内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推广成分输血,协助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做好血液监督管理工作。县级医疗机构面临着繁重的医疗工作任务,很难对基层医院临床用血工作进行指导。同时基层医院由于很少和血站进行业务联系,对血站血液储备情况不了解,无法及时根据血站供血的预警信息协调临床用血[3]。储血点作为中心血站与基层用血单位之间的二级供血网络,在血液紧张的大背景下,本单位的临床用血尚不能得到完全满足,有时很难做到及时满足其他医疗单位的临床用血。
1.3 血液放行有待规范
取血、发血是临床用血的一个重要环节。取血人员资质及血液放行时用血单位的核实尚待规范。部分医疗机构到储血点委托驾驶员或其他非授权人员领取;取血时未带相应的手续或手续不完善。血液放行时应严格核实用血单位及取血人员资质。
1.4 费用收取存在的困惑
血费及运送血液的费用收取存在一定的困惑。《四川省储血点管理办法》中规定血费不得加价,医疗机构计划外急救用血的运送费用由医疗机构承担。基层医疗机构需要血液时产生的运送费用本应该由该医疗机构承担,而储血点在收取产生的该部分运送费用时,基层医疗机构又存在误解,认为不应该承担此部分运送费用。
2 讨论
储血点的建设是卫生部于2005年12月16日在《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中首次提出,各省、市储血点的建设时间、基本标准和管理办法也不一致,本省于2007年开始进行首批储血点的验收工作。本省储血点建设的人、财、物均由所在县级医疗机构负责,并无相应的专项建设经费支持。这就存在不同的储血点因为所在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人力、财力、硬件设施等的不同,储血点建设及规范程度也大为不同。近几年,县、区级医疗机构病员不断增多,医疗任务及建设任务都非常繁重,人力、财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困难。客观上也为储血点的建设及规范增加了难度。迫切需要上级行政主管部门在政策、人力、资金上给予储血点更多的支持和保障。
县、区储血点成立后,负责辖区内划定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和急救用血的供应,指导本辖区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推广成分输血,协助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做好血液监督管理工作。但储血点所在医疗机构在病源繁多、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对其他医疗机构的的临床用血指导及协助血液监督管理工作。市中心血站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科学合理用血、推广成分用血以及进行临床用血指导等方面做了较多的工作,但对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指导及培训方面存在空缺或不足。致使基层医院对血站血液储备情况不了解,无法及时根据血站供血的预警信息协调临床用血。
基层医院没有严格执行按时上报临床用血计划。同时,由于血站长期出现血源紧张,储血点的每周计划用血量根本不能得到一次性满足,造成计划外送血次数大大增多,产生的送血费用也大幅增加。特别是本市最远的储血点距离血站150公里,每次运送费用在400元左右,较多的血液运送费用给基层医院也带来经济上的负担。
3 对策
3.1 明确职责,强化监督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认真履行对储血点的政策扶持和监管责任,在人力、物力、资金上给予储血点专项支持,统一配置储血点的设备设施,如:血液冷藏箱、低温冰箱、融浆机、专用血小板保存箱、实现与血站信息联网等。切实解决储血点所在医疗机构面临的困难。加强对储血点和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工作的日常监管。储血点所在医疗机构也应提高对储血点的认识。作为县、区最大的公立医院,除完成本单位的医疗任务外,还应承担本地区的部分公共卫生职能。储血点作为本地区临床供血的二级网络,为当地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的安全、及时、有效提供了保证[4],所在医疗机构有义务、有责任把储血点建设好和管理好。
3.2 依法用血,规范管理
储血点负责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供血,坚决杜绝非法采供血液,依法储血、供血,确保血液安全。市卫生局与各县、区储血点签订质量管理目标任务责任书,对储血点开展的工作拟定考核细则并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年终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奖惩并全市通报。市中心血站与储血点签订供血协议,储血点与辖区内临床用血单位签订血协议。层层签订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严格按协议依法储血、供血。规范取血人员的管理,严格核实用血单位及取血人员资质。对资质不符合的应停止供血。加强卫生行政部门、执法监督机构、血站、储血点及临床用血之间的协调、沟通,及时解决临床血液供应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血液运送、储存、发放管理,确保血液及时、安全、有效地用于抢救患者[5]。
3.3 加强培训,科学指导
统一培训相关业务人员,强化临床输血及血液管理知识。通过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提高储血点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市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储血点工作会议,将储血点的工作汇总通报并相互交流,以提高本地区储血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由市中心血站牵头,帮助储血点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并严格执行[6]。血站质控科负责对储血点的质量监控和技术指导,定期对储血点的运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储血点也要积极主动地对辖区内医疗机构临床输血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本地区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水平。
3.4 改变观念,服务患者
储血点应切实改变观念,从患者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临床用血计划,降低计划外血液运送费用。严格执行本地区血液价格收费标准,不得擅自加价。加大病员亲友互助献血和自愿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做到科学合理用血、节约血液资源,保证辖区内临床用血的储备与供应。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S]. 北京.2005:12-16.
[2] 程时平,王水应. 合理利用卫生资源,提高血液质量[J]. 中国输血杂志,2006,19(2):172-17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血站管理办法[S]. 北京. 2005:11-17.
[4] 莫丕立. 实施血站储血点供血网络管理的探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9):2414-2415.
[5] 张泳,曹静,彭鹏,等. 西安地区储血点现状分析及思考[J]. 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23(12):737-738.
篇3
【关键词】医疗器械;特殊药品;监管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687-0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疾病控制中心等医疗机构是药械最主要的使用单位,是药械消费的最终环节,有其特殊性,广泛性、复杂性和安全性,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加强对医疗机构药械的监管不但关乎国计民生而且是我国药品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全国医疗器械的监管工作任务繁重,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以实施“十二五”规划为契机,深入实践科学监管理念,全面提升药械监管力度,促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1.药械监管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药品和医疗器械行业迅猛发展,其中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开始于2002年,在我国的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多家医疗机构和医疗生产企业全面展开,品种包括心血管内支架、心脏瓣膜、角膜塑型镜、骨科植入物等。2004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目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已覆盖全国多个省市县,已实现了网络在线实时报告。再者,特殊药品的管理是医疗机构药械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药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工作之一。2007年8月,全国特殊管理药品监控信息网络正式开通,开始对其实行动态监控。
随着国家卫生部门不断重视,药械监管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各机构各类监管数据信息分散而独立,得不到有效利用。目前各类监管数据分别由不同职能的科室统计和记录,而且数据的结构不一致、关联性差,共享机制不健全信息不流通。另外,有限的监管资源还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管理模式的滞后造成各部门对企业重复监管效率低下,制约我国药械监管模式建立和完善。
2.我国医药体制的不断深化和改革,药品及医疗器械管理逐步完善,但监管部门自身依然存在以下困惑,制约着整个行业监管工作的发展和进步
2.1 监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层次不一。药械监管部门对医疗器械的监管起步较晚,相对药品而言医疗器械监管的技术含量要高得多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监管人员又不能很好的掌握各类医疗器械的性能、质量要求和操作规程。再者监管人员大多是中专,大专生为主,在检查中对某些医疗器械不了解知识结构匮乏,自身也缺乏主动性,阻碍着其监管的力度和效度。
2.2 多头监管制约着医疗器械的有效性。药品和医疗器械的技术、行政和卫生监督设在多个部门,药品已建立和实践了逐级抽验、送检、检验等一系列监管制度和程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药品的有效监管。而医疗器械只有国家评价性抽验,没有综合性检验机构,日常监督抽验自主性受到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医疗器械的监管的有效性。而目前,医疗器械大多是由医疗机构的药剂科管理,特别是二级以下的医疗机构,独立设置医疗器械科的医院很少。药师管理医疗器械,没有经过正规的医疗器械相关知识的培训,只按相关的法律法规中的规定进行管理,有其盲目性和局限性。
2.3 药械监管法规存在不可操作性及滞后性。目前对药械的监管仅有2000年颁布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一些部门的相关的规章制度,起步晚同时又存在滞后性和不可操作性,很难适应现时期监管工作的要求。而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中期,欧共体和澳大利亚80、90年代就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监管体制。
3.对策
3.1 强化监管,保障质量安全。各类专项检查相结合,加大对医疗机构药械质量的监管力度,点面结合、明察暗访,严查医疗机构药械重点环节,确保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全面开展调查摸底,掌握各管辖区内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建立使用单位的数据库,总结调研情况,随时评价监管的有效性和可及性并对其再评价。
3.2 加强医疗机构药械管理人员法律法规以及业务知识的培训,并优化人才结构。药监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药械人员对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及业务知识的培训,并积极引进医疗器械专业人才,提高管理人员自身素质。首先加大培训力度。针对目前现状,上级监管机关局应以提高基层监管人员运用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核心,对其进行法律法规、专业及业务知识进行培训,使全体监管人员在各方面有个全方位的提高。其次做好基层监管人员传帮带工作。上级监管部门在许可事项现场检查或日常监管时应带上基层局的监管人员共同检查,使基层的监管人员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监管水平。最后健全继续教育培训机制,优化人才结构。鼓励各级监管人员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素质,进行继续教育再学习。并与人事管理挂钩,确保参加在职教育人员的资格认可和职称晋升,使职称和人员学历及岗位责任相符。
3.3 加强相关部门沟通与协作。目前,我国实施的分级审批许可制度导致了产品审批与管理之间安全管理链条的分割和脱节,因此,各部门应以产品安全为主线,有效整合监管资源明确职责,分工协作,统一行动,联合执法,做到权责利统一,形成监管合力,以形成与WTO相衔接的规范的药械监管体系,促进我国医药事业的全面发展。
3.4 完善药械监管法律法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已很难适应当前药械监管的要求,国家及相关部门应根据我国医药现状,应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补充和深入,加快建设相关的药械监管法规规章体系,更好的适应我国卫生发展趋势,建立综合的、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规范的、和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适应的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 石国胜.医疗器械监管存在三大问题[N].人民日报,2008,204,202(014):1.
[2]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S].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第7号,2004.
篇4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制财新会制度的特点
(一)促进预算约束机制的强化,层层落实责任
在新制度中提出了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实施的预算管理办法。相比对对《医院财务制度》的废止,新制度中进行了“绩效考核补助”的增设,重点要求机构进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量及所需经费的分配。预算管理也重点要求以收定支,对于有条件的基础医疗机构可采取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措施,并对其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同时因为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和核算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在财务管理体制上也予以了制定,还针对一些卫生机构缺乏财务核算人员和机构情况予以了会计委托记账的措施。
(二)加强收支的合理划分,体现职能定位
在颁发的新制度中,明确指出将上级补助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医疗收入作为基层医疗机构收入,也在会计核算流程中进行了各补偿渠道的资金流程的清晰反映。结合其机构实际情况予以医疗、卫生服务的职能定位,进行支出科目的设立,为了满足基础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现实要求,增设“待摊支出”,从而更加准确、客观的核算。根据医药卫生改革精神,在医疗收入中计入药品收入,将药品支出纳入医疗卫生支出中。
同时也对政府予以其基本建设及设备足额安排的补偿机制进行了体现,并单独在补助支出中反映政府所承担的支出。
(三)促进资产的规范管理,强化财务风险
为了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简化会计核算、财政补偿机制、预算编制管理要求的需要,将长期资产取得时直接计入成本中,对于期限超过3年的应收账款,应该按照具体流程报批后核销。还需要对其机构的对外投资进行严格禁止,加大对购置大型设备和借款等方面的控制,并严格落实其论证报批程序。并遵循集中管理原则,不断提高自身资产使用效率,同时对各类收支进行合理划分和核算,避免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出现,通过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保障其公共医疗卫生的社会效应。
(四)结合绩效工资,设立奖励基金,建立激励机制
新制度中提出将奖励基金增设到其卫生机构的专用基金中,其机构只要进行了相应预算管理方式的落实,并达到了合格的绩效考核后,就能够根据其具体收支结余进行相应比例基金的提取,同时,通过与绩效工资结合,作为职工绩效考核奖励,从而建立奖励机制,达到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使医务人员自主参与到医改中,并服务于医改,促进医改的深化。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的影响
(一)促进医防并重运营模式的形成
新制度中提出了专业基金中奖励基金和绩效工资的结合,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使机构有动力重新配备财力、物力、人力,加强防保工作,从真正意义上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将公共卫生服务所支出构成清晰的反应出来,为公共卫生服务等公益性支出的全面计量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公共卫生服务的建立健全提供了基础资料。从实际生活这一层面出发,新财会制度促进了医防并重运营模式的形成。
(二)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管理
新财务会计制度的财务管理体制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原则下实行,推行财务集中核算的方式,同时将委托记账制度实施于部分不具备条件的机构,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预算管理与约束,在预算管理中纳入基层医疗机构所产生的收支,以此完善预算,也让其预算更严谨,避免支出随意调整等问题的出现,使医疗机构经济合法、合规,更加透明化,使机构的规范运用,新财会制度中强调审计、财政、主管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进行财务监督,使内部监督制度更加完善,从而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内部管理。
篇5
1 现阶段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会计档案现状
1、重视程度不足,人员素质不高
对基层医疗机构而言,财务会计核算管理是记录历史,服务现实,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一项重要工作。但当前,为数众多的医院领导和财务负责人对此项工作的认识程度不足,觉得是可有可无的工作,潜意识中存在应付思想,致使财务管理未能纳入医院的重点工作得到落实,从而流于形式。会计资料的审核是确保其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会计人员的职责,但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职能的弱化,会计的监督职能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不能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或者是合法的会计资料掩盖了非法的经济行为。同时由于装订是由会计人员来完成,一般采取谁收集、谁装订的方法,难以保证其统一的整齐规范和美观大方。同时,领导的不甚重视也直接影响了医院职工对财务档案管理的态度,整体观念的淡薄制约了资金的投入和倾斜,医疗财务档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着经费不足,设备陈旧以及专业人员匮乏的弊端,对整体工作造成不利。
2、没有设置独立的档案部门,没有或未及时向档案部门移交会计档案
档案部门是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组织保证,设置独立档案部门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法律规章的要求。但实际工作中很多基层医疗机构,大多数均未设置此机构,各类档案工作由档案形成人员负责,大量的收费票据由收费处保管,会计凭证装订保管由收集的会计人员负责,会计账簿、其他会计资料、电算化系统管理及介质存储等。由于会计机构内部没有指定专人负责会计档案管理,各处工作分散、存放分散、管理环节分散,电算化会计资料未及时打印出来,没有清点、装订成册及没有汇总的清册记录,造成档案保管不规范,难以保证档案的完整、安全和保密。根据《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设有档案部门的,当年形成的财务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期满之后,原则上应由会计机构编制清册移交本单位档案部门统一保管。会计机构必须按期将应当归档的会计档案,全部移交档案部门。实际工作中,会计机构为了查询方便,或者由于装订归档不及时,会计档案长期摆放在财务部门,要么未按期向档案部门移交,要么不向档案部门移交。
3、未充分开发利用档案
财务会计档案属专业档案,除具有普通档案的一般特征外,另一突出特征就是其专业性,由此决定了财务会计档案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但目前的现状是会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档案管理人才,基层医疗机构档案部门没有专门的管理财务会计档案的人才。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经济史料,大量的经济档案由会计管理机构人员兼职管理,仅能做到收集整理归档;档案部门的职能也仅为保存与提供利用,而对于档案价值的体现,即档案的开发利用几乎为零。由于开发利用不充分,不能有效体现档案的价值,直接影响人们对会计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对会计档案的有效管理极为不利。
4、会计档案销毁难
会计档案的销毁是会计档案管理一系列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实际工作中这一环节往往不受重视,大有无人来销、无人敢销毁的局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数量大,开展工作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是鉴定销毁缺乏可操作性规定。
2 强化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的对策
配备专业人员,提升人员素质。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归档、保管、统计、利用、编研及鉴定销毁等一系列环节,由于多数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会计档案工作无专人负责,这一系列工作有的环节由会计兼职,有的环节根本没有执行,更谈不上会计档案的管理。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会计档案与人事档案、病历档案同等重要,基右搅苹构规模不断扩大、就医环境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保健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档案数量也激增。因此设立专门的档案部门、配备专人管理会计档案尤显必要。一个合格的财务会计档案管理人员除了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外,还必须具有与职务相匹配的专业技能。为此,基层医疗机构应强化对财务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对档案管理、操作技能等的提升,使得财务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能够全而熟练地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灵活适应岗位需要。同时,要实行常态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针对财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监督、考核、评比等工作,将结果纳入日常管理中,加大人员的重视程度,激发其积极性,也有效提升财务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并要严格执行安全与保密制度,建立健全档案的归档、借阅、移交、销毁等登记管理制度,切实保障会计资料的安全、完整、保密,是加强会计档案管理、提高管理质量、发挥档案价值、实现会计档案管理有效的根本保证。
提高财务会计档案利用率。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而言,其不仅要重视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的收集和保管等各项工作,还必须从基层医疗机构的整体建设出发,结合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规划,积极探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会计档案效率的途径,改进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现状。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应切实更新服务理念,改变传统的被动服务方式,树立先导思想,积极主动地开发整理财务会计档案中的信息,挖掘可用资料,努力开拓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利用的新途径,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要认清信息化发展的大形势,改进传统的财务档案管理模式,积极推进电算化进程,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总之,在医改不断深入的今天,基层医疗机构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充分重视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加大投入,不断提升财务会计档案管理的应用水平,进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包括财务会计在内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上海市;某区;处方质量;现状调查
随着医疗环境的改变,卫生系统信息化的推进,我区医疗机构的患者结构、硬件配备、开方配药流程、卫生技术人员素质等方面均较从前有了很大不同,各机构《处方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处方质量尚未系统掌握。为此,我区组织了一次处方质量调查,本次调查针对不同级别不同情况的医疗机构分类梳理,并分析比较,为政策制定修改提供参考意见。
1资料与方法
抽样检查区内2家三级医疗机构、3家二级医疗机构、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民办综合医疗机构的处方书写情况。依据 《处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 编制完成《医疗机构处方督查表》,每家医疗机构随机抽取普通处方 100 张、 儿科处方20张、 急诊处方20张、 精二(第二类)处方 20 张、 精麻(第一类、 品)处方20 张、病区医嘱单20张,抽取不足的按实际抽取计算,共抽取处方4215张。同时,对各医疗机构开方配药流程进行现况调查。
2结果
2.1电子处方规范情况 目前,我区公立医疗机构的普通处方均为电脑开具并打印的纸质处方,大多数机构为每位医师配备了打印机,医师能够及时签名或签章;但检查中发现,3家一级医疗机构纸质处方于药房统一打印,由医师补签;另有二级及一级医疗机构各1家,开具的电子处方在药房内打印,部分处方无医师手写签名。调查的8家民办医疗机构中,有2家使用电脑开具处方,并符合规范,1家电脑开具处方后无医师手写签名,另外5家仍为手写处方,见表1。
2.2各级医疗机构处方书写质量情况 随机抽查处方共4215张,其中合格处方3948张,合格率为93.66%;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的处方合格率较高,分别为98.75%和98.33%;其次是一级医院,94.58%;民营医院为最低,87.20%,见表2。
2.3各级医疗机构各类处方书写质量情况比较分析 在不合格处方中,存在问题最多的是药品名称使用英文缩写或者商品名;其次为中药师调剂西药处方;再次为打印处方无医师手写签名、药士审核发药、门诊处方超过7d量等,见表3。
3讨论
3.1电子处方规范情况 《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医师利用计算机开具、传递普通处方时,应当同时打印出纸质处方,其格式与手写处方一致;打印的纸质处方经签名或者加盖签章后有效。"也就是说医院要为每位医师配备一台打印机,医师及时签名,才能符合规范,但是成本较高,并非每家医院均能做到;本次调查的使用电子处方的20家医疗机构,14家能够做到,占70%,其余6家医疗机构在药房统一配备打印机打印纸质处方,由医师事后补签,有些机构由于处方量大,导致漏签,此种情况的存在不利于电子处方运行的规范,损害患者权益,需要及时纠正。
3.2各级医疗机构处方书写合格率差异分析 目前大多数三级、二级医院使用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开具纸质处方,并及时打印签名,同时由药剂科审核把关,处方书写合格率较高;一级医疗机构由于医保慢性病患者多,处方超量现象普遍,很多处方不能注明超量原因,导致不合格处方多;另外,一级医疗机构及民营医疗机构药剂人员相对匮乏,导致中药师调剂西药处方、药士审核发药等问题的发生,其中又以民营医疗机构更多发;同时,较多民营医疗机构的处方仍为手写处方,处方中的修改不规范情况较为明显,以及管理混乱导致处方调剂后药师未签章等问题的发生;上述种种使得一级医疗机构及民营医疗机构处方合格率较二、三级医疗机构低。
3.3各类处方存在问题分析 在被检查的处方中,普通处方为系统生成,基本无修改、无缺项,存在问题主要是慢性病处方超量及医师未及时签名等。儿科处方和急诊处方的合格率最高(100%),可能与儿科、急诊用药相对简单,用药量少有关。而精麻处方、精二类处方、病区医嘱单均为医师手写,其中精麻处方的管理要求严格,医务人员开具精麻处方时也格外重视,书写规范,仅1家一级医疗机构调配处方的药师未经过培训;精二类处方、病区医嘱单存在问题主要是药品名称使用英文缩写或者商品名,加之医师开具精二类处方时对于患者的一般信息不重视,如联系电话、身份证明、科别等处空项较多,涂改及修改不规范,从而导致不合格的处方较多。
4建议
4.1建立规范统一的电子处方系统 成熟的电子处方运行应解决法律层面、 诊疗与开具处方技术层面、 资金保障层面、 管理层面 4 个方面的问题。建议规范并统一各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用指纹或密码识别进入医师本人的处方系统,在没有条件每位医师配备打印机的医院,在药房发药窗口打印的纸质处方上显示医师电子签名,可引入 2004 年我国人大通过的 《电子签名法》 中电子签名的基本原则[1]。同时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引入医院计算机管理系统,规范处方开具,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4.2加强培训,明确奖惩,养成良好习惯 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处方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宣传, 明确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落实相关奖惩制度,通过通报、扣奖等手段强化卫生技术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开具处方[2]。
4.3卫生行政部门强化监管,违法必究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严格对照《处方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包括开方流程、医师药师配备是否能够满足诊疗需求、医院自查自纠情况等;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医院领导,提出整改意见并督促落实整改,对明显违反法律法规要求的行为予以严肃查处,避免类似事件重复出现,协助医疗机构提高处方质量,推进临床合理用药[2]。
参考文献:
篇7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号)精神,为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现就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基本要求
(一)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加强和完善医疗服务管理,对保障参保居民合理的医疗权益,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保证制度的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中,强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切实保障广大参保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包括医疗服务的范围管理、医疗服务的定点管理和医药费用的结算管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坚持从低水平起步。要根据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和基金保障能力,考虑城镇居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按照重点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有条件的地区兼顾一般门诊医疗费用的原则,合理确定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医疗服务范围、水平,以及医疗费用的结算办法及标准。
(三)参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城镇居民的特点,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一体化管理的,也可以参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医疗服务管理的规定执行。各地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意见精神,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加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管理的具体措施。
二、合理确定医疗服务范围
(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范围包括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范围,由相关部门按照有关程序和权限,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范围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具体范围由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在认真组织专家评审、充分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
(五)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在国家和省(区、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合理确定。要把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甲类目录药品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范围。国家根据儿童用药的特点,按照"临床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兼顾中西药"的原则,适当增加儿童用药的品种及剂型。
(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范围、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原则上执行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各地也可根据本地实际适当增加孕产妇、婴幼儿必需的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及中医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新增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暂由各省(区、市)负责制定。
(七)各地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管理,加强对高价药品、新增诊疗项目、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及高值医用耗材的准入和使用管理,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减轻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参保人员的费用负担。
三、加强定点管理
(八)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具体管理办法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要根据城镇居民的就医特点和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定点医疗服务协议管理,充分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的约束作用。要根据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协调发展的需要,统筹确定各类医疗保障人群医疗服务定点管理的办法和措施。
(九)合理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范围和数量,具体由各地劳动保障部门商卫生、中医药行政部门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确定。参保居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就医购药所发生的费用,由医疗保险基金按规定予以支付。各地要根据参保居民的医疗需求,将符合条件的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纳入定点范围。
(十)要探索促进参保居民合理利用医疗服务资源的管理机制,引导参保居民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层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及中医药服务,探索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对纳入基金支付的门诊大病和实行医疗费用统筹的普通门诊医疗服务项目,要制定有效利用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的就医管理办法和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对参保居民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费用,可适当提高基金的支付比例。
四、完善费用结算管理
(十一)要根据医疗服务范围和筹资水平,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方式,合理确定医疗费用结算标准,并纳入协议管理。对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要按协议及时结算并足额支付,不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不予支付。
篇8
《省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第238号令公布,以下简称《办法》)已于年月日起正式施行。为认真做好《办法》的贯彻落实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对加强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药品和医疗器械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用药用械安全、有效、合理,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各镇乡政府、县机关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办法》实施的重要意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全面规范使用。
二、认真做好加强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管的工作重点
(一)建立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县机关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办法》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制度,公布指导性标准,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贯彻实施《办法》所应具备的人员资格条件。县食品药品监管、卫生等部门要按照要求,指导和督促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健全药品和医疗器械购货、验收、储存、养护、调配、校验、档案管理等内控制度,切实规范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管理。各镇乡政府及县有关部门要把《办法》实施与农村药品安全"两网"建设、ADR(药品不良反应)检测、信用体系建设等相结合,积极探索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管的长效机制。
(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县机关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工作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育培训手段,认真组织对广大执法人员和行政相对人的学习教育,使其尽快明确和熟练掌握加强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管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工作举措。要以农村、基层为重点,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媒体,加大《办法》的宣传力度,扩大政策知晓面和影响面,大力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加强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督管理的浓厚氛围;各新闻单位要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加强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监管的举措和成功经验,对忽视监管、导致发生安全事故的典型案例要及时予以曝光。
(三)深入开展专项检查整治。县食品药品监管、卫生等部门要结合我县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现状,以《办法》实施为契机,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深入开展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疗器械使用情况专项检查整治。年-月为自查自纠阶段,各医疗机构要根据《办法》要求自觉规范药械使用行为,食品药品监管和卫生部门要加强督查;年-月,县有关部门要对《办法》执行情况再次开展专项检查和整治,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三、几点要求
篇9
卫生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08年3月,全国98%的地级以上城市、93%的市辖区和>50%的县级市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7 000余家。但从总体上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2008年全国社区卫生服务重点联系城市基线调查显示,全国31%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靠租用房屋开展工作,3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面积
该负责人指出,基于社区医疗的建设现状,新出台的《规划》明确了社区医疗机构的建设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分为三档,即:1 400 m2/3万~5万人,1 700 m2/5~7万人,2 000 m2/7~10万人。中心可设置以康复功能为主的床位,建设规模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每床增加建筑面积不超过25 m2。康复床位数量按照0.3~0.6张/千人口(指户籍人口)确定,原则上不得超过50张。中心应配备心电图机、B超、离心机、血球计数仪、尿常规分析仪、生化分析仪、高压蒸汽消毒器、妇科检查床、妇科常规检查设备和健康教育影像设备等。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筑面积原则上>150 m2,应配备诊断床、心电图机、观片灯、体重身高计、血糖仪、必要的消毒灭菌设施和健康教育影像设备等;可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增加康复理疗、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相应设备。
据悉,中央专项资金支持和引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启动,分2年安排。专项资金中,中央安排投资41.50亿元,其余29.31亿元由地方安排,主要用于没有业务用房和业务用房缺口较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承担筹措资金任务。建设项目需要的建设用地,由地方政府无偿划拨。地方政府要减免各种建设配套费用。
域外传真
澳大利亚郊区急救服务缺乏
日前,维多利亚州一名妇女在被刺后长达1小时都无法获得医院急救。事实上,澳大利亚的农村地区已经屡次发生相同事件。虽然该州卫生部部长公开向公众道歉,但维多利亚农村医师协会的主席说:“卫生部长仅道歉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村地区的急救服务,建立救护车服务机制,确保他们及时有效的进行工作。”(Rural Doctor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2009,12月26日在线版)
药企数据“挖掘”引发争议
日前,《洛杉矶时报》报道了“药企通过从药剂师和医疗保险业务员手中获取医生开处方的数据,了解到医生的用药习惯”的调查。有关人士分析,信息“挖掘”的方式已经不仅仅被药企用于市场营销的手段,更日渐成为一些官员和法律当局关注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和患者担心数据“挖掘”可能会扰乱医生开药时的决定,并且助长新药、贵药的使用。(Henry J.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2009,
12月15日在线版)
学位成英国护士强制性规定
BBC新闻报道,到2013年,新的国家卫生服务部护士必须获得护理学位或同等的国际资格,这将成为一项强制性规定。根据英国卫生部规定,英国的护士需要接受至少3年培训并获得学位,以便于改善患者保健并提高护士在英国的地位。英国政府官员表示,自2011年9月起,大学将开设护士及助产士协会所规划的护理课程。
信息窗
中央财政明年专项投入2.5亿元 开展人员培训和信息化建设
持续加强中西部地区新农合管理能力
本刊讯(记者蓝特)2009年12月28日,卫生部公布了2010年中央财政开展新农合管理能力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25 717万元分配细则,以期逐步在中西部地区建立科学、规范的新农合管理制度。
记者了解到,新农合管理能力建设项目自2009年启动,包含人员培训、县级信息化建设和监测点建设工作。
按照卫生部下发的《2009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能力建设项目管理方案》要求,人员培训包括中西部地区22个省(区、市)所有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开展;县级新农合数据中心的配备,按照分3年安排建设的计划,在2009年已经按中西部地区22个省(区、市)的县(市、区)总数的1/3安排的基础上,2010年继续安排1/3的县(市、区)开展实施;新农合监测点项目在吉林、浙江、湖北、云南和青海之外,新增安徽、广东、陕西为项目省。
通过项目实施,专项资金将对中部地区每个项目县的县级新农合数据中心建设给予15万元补助,对西部地区每个项目县的县级新农合数据中心建设给予20万元补助。新增的新农合监测县将获得第1年建设费用8万元、运行和维护费用10万元,每个原有监测县获得每年运行和维护费用10万元。
基层妇科医生 1/5是“野战军”
本刊讯(记者 李晓雅)“据卫生部资料推知,基层医疗机构每10名妇产科医生中就有2名是‘野战军’出身,6个医生仅有高中及以下文凭,妇女的生殖健康和相应疾病的防治存在重大的隐患”。这是记者日前从 “全国基层生殖道感染防治培训工程”会议上了解的信息。
据悉,为了弥补基层妇产医生技能水平不足的现状,卫生部、中国医师协会等相关机构将联合开展全国基层生殖道感染防治培训工程,本次培训主要面向我国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和综合医疗机构妇产科从业医务人员,预计将有3万名基层妇产科医生从中受惠。
地方采风
广东:试行医师多点执业
本刊讯从今年1月1日起,广东省率先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工作。根据《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医师多点执业的施行管理办法》规定,在取得第一执业地点同意后,医生可以在广东省地域范围内自主选择第二个、第三个执业地点。
《管理办法》同时规定,为了维护基层卫生队伍的稳定,保障乡镇、村的基本医疗服务,在试点期间,可开展多点执业的医师暂不包括第一个执业地点是乡镇卫生院或是村卫生站的执业医师。(谭宁)
上海:首批郊区基层医生开始执业
本刊讯记者从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获悉,该校定向为市郊培养的首批50名乡村医生将于今年1月毕业,并全部进入市郊医疗单位执业。由于上海市郊区乡村医生数量不足,而农村外来务工的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给农民和农村工的基本医疗保健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和困难,因此从2006年开始,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定向招收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为乡村医生储备力量。今后,上海市每年将固定培养郊区基层医生150~300名,充实郊区基层医生的力量。(郭兴新)
篇10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定点医疗机构)是指经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查,并经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的,具备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资格审定应综合考虑区域内医疗机构的分布、规划、功能、服务质量、服务成本,以及区域内医疗保险需求,并遵循以下原则:
(一)公平、公正、公开;
(二)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并便于管理;
(三)兼顾中医与西医、专科与综合,注重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四)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第四条以下类别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或经军队主管部门批准,并在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有资格开展对外服务的军队医疗机构,可申请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资格:
(一)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专科医院;
(二)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街道卫生院、妇幼保健院(所);
(三)综合门诊部、专科门诊部、中医门诊部、中西医结合门诊部;
(四)诊所、中医诊所、卫生所、医务室;
(五)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
(六)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置、登记注册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第五条定点医疗机构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取得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职业许可证》;
(二)遵守国家、省有关医疗服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有健全与完善的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三)严格执行国家、省物价部门规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并经同级物价部门监督检查合格,有健全的财务制度;
(四)严格执行基本医疗保险有关政策规定,建立与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服务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一定的专(兼)职管理人员。
第六条愿意承担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服务的医疗机构,应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执业许可证副本;
(二)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清单;
(三)上一年度业务收支情况和门诊、住院诊疗服务量(包括门诊诊疗人次、平均每一诊疗人次医疗费、住院人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平均每一出院者住院医疗费、出院者平均每天住院医疗费等)等书面材料;
(四)符合医疗机构评审标准的证明材料;
(五)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和物价部门监督检查合格的证明材料;
(六)军队医疗机构在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证明材料;
(七)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材料。
统筹地区医疗机构定点资格由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审定,并将取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名单报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主管部门备案。
在肥中央驻皖及省属医疗机构定点资格由省劳动保障厅负责审定。
第七条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的申请及提供的有关材料,对照定点标准,会同卫生、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和物价等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对医疗机构定点资格进行实地审查。审查合格的由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颁发《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和《定点医疗机构标牌》,并向社会公布,供参保人员选择。
《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和《定点医疗机构标牌》由省劳动保障厅统一制定。
第八条医疗机构取得定点资格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与其签订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服务协议(以下简称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及协议期限。一方违反协议,另一方有权解除协议,但须提前3个月通知对方和有关参保人。
协议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医疗服务人群、范围;
(二)医疗服务内容、水平与质量;
(三)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包括结算方式、时间和支付标准、结算范围和程序;
(四)医疗费用的审核、管理和控制措施;
(五)有关责任和制约措施;
(六)其他事项。
协议签订后,医疗机构方可为参保人员提供基本医疗保险服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或解除、终止协议的,应报同级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第九条取得定点资格的医疗机构可供统筹地区参保人员就医选择。参保人员可选择不同层次的定点医疗机构,其中至少应包括2家基层医疗机构(包括一级医院以及各类卫生院、门诊部、诊所、卫生所、医务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根据本地实际,确定并向社会公布可供参保人员就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的数量和等级,鼓励参保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就医。
第十条定点医疗机构要求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服务协议期满后继续作为定点医疗机构的,应当在协议期满前2个月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按照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规定重新办理有关手续。
逾期未提出申请的,视作自动放弃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由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自协议期满之日起终止其所有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业务,收回《定点医疗机构资格证书》和《定点医疗机构标牌》,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参保人员应凭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统一制定的医疗保险证(卡),在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或按相关规定到定点零售药店购药。
除急救抢救外,参保人员在非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发生的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第十二条参保人员在不同等级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医疗费用的比例应有所差别。其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商卫生行政部门按参保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分别确定。
参保人员转诊、转院管理办法,由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制定。
定点医疗机构应协助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参保人员就医、定点医疗管理服务工作。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的诊断、治疗及医疗费用等资料实行单独管理、单独建帐,实行信息化管理,并及时、准确地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供参保人员就医信息。
第十三条定点医疗机构应建立医疗服务、医疗收费等内审制度和监控机制。不定期公布定点医疗机构费用信息,特别是要加强大型检查治疗和特殊医用材料使用信息与费用信息的。要保证参保人员的消费知情权,使用自费药品、医疗服务项目要征得参保人员或亲属(委托人)的同意。
参保人出院时,定点医疗机构应及时向其提供住院期间各项费用清单,并经参保人员或亲属(委托人)签字。
第十四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医疗费用的检查和审核。定点医疗机构有义务提供审核医疗费用所需的全部诊治资料及帐目清单。
第十五条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按照协议约定,及时足额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医疗费用。对不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
第十六条参保人与定点医疗机构人员因就医发生纠纷时,定点医疗机构应及时处理。对处理不服的,可视不同情况分别提请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第十七条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组织卫生、财政等部门负责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年度考核工作。研究建立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服务管理制度和奖惩约束机制。
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应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服务行为的日常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查处,重大违规行为要逐级上报。
第十八条对定点医疗机构违规行为的认定及查处应遵循严肃、慎重、定性准确的原则。定点医疗机构发生下列违规行为,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会同卫生等行政部门及时予以查处,并列入年度考核:
1、对初次发生的分解住院、挂床住院、降低入院标准住院行为采取核减或追回当次所拨付的费用。
对推诿病人的定点医疗机构提出批评和整改意见,并做出记录。
对冒名住院,除追回基金损失外,应将被冒名参保人员列入重点监控对象,通报定点医疗机构和参保单位。如属医患串通,责令定点医疗机构对有关医务人员做出批评教育或行政处理。
对滥用药物、分解收费项目及超标准收费所导致的基金支出予以核减或追回。
2、对发生虚假住院、串换药品或以药易物、诱导住院、虚假和转嫁收费等严重违规行为,以及多次分解住院、挂床住院、降低入院标准住院的行为,除追回拨付的费用外,视情节可处以1-2倍核减。核减金额从当月应拨付的费用中扣除,同时责令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整改。
3、定点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标准及相应的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参保人员个人自费比例。对超过确定比例的定点医疗机构,予以通报批评,并在医疗费用结算时视情扣减。
4、对多次违规或严重违规的定点医疗机构,发出书面整改通知书,限期3-6个月整改,并予以公布。
5、对发生违规行为情节严重且拒绝整改、或整改达不到要求的定点医疗机构,取消其定点资格,并予以公布。
6、对定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伪造病历等骗取医保资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规定处理,处理结果应向社会公布。对造成违规行为的有关责任人,视其违规情节,可采取责令检查、暂停执业、吊销执业医师资格。如违纪、政纪,建议或提请有关部门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定点医疗机构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定点资格审定等行为有异议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上一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行政复议。
第二十条各统筹地区可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
- 上一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方案
- 下一篇:无偿献血者免费用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