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旅游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4-04-18 11:1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旅游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旅游市场分析

篇1

 【关键词】高校学生  旅游市场  分析

  一 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调查与分析

 1.高校学生出游动机 

 课题组对河南部分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4%的人对旅游兴趣浓厚,12%的人回答可有可无,只有4%的人表示反对,可见,旅游已是高校学生最为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在河南高校学生的旅游意向上,有80%的人表示打算去旅游。低年级学生(82%)与高年级学生(84%)、男(85%)与女(85%)都不存在明显差异。但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却有明显的差异,其中有92%来自城市的学生有旅游意向,而只有76%来自农村的学生打算去旅游。引起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来自城市与农村的学生的经济条件差异而造成的。结果表明,高校学生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意识。 

 2.高校学生外出旅游的目的

 第一,休闲散心(占20%),主要是为了欣赏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以及自然风光等,获得美的享受;

 第二,纯粹的娱乐消遣(15%),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改变环境,达到调剂生活的目的,以娱乐、消遣求得精神上的松弛和愉快;

 第三,学习、感悟生活和增长见识(30%),主要是为了通过旅游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开阔视野,激发好奇心,达到提高自身素质的目的;

 第四,探亲访友(35%),这是高校学生旅游心理最为特殊的地方,他们有各地的朋友和同学,在选择目的地时会考虑有没有自己的朋友,在这样的情况下,朋友同学的旅游信息来源就尤为重要,几乎可以左右自己的旅游安排。 

 3.高校学生对旅游服务的需求  

 调查访谈中发现,高校学生在选择旅游线路上一般会选择比较便宜的线路,对旅游服务的要求不高。所以,在讲解和细致的服务上不要太啰嗦,稍微提醒就能够让他们满意,最关键的就是要做到收放自如,高校学生本来就爱动,太约束他们的旅游行为就会适得其反,适当提醒就行。调查中50%的人认为旅游服务中一定要坦诚相告,所以在对待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的旅游群体时一定要真心相待,不改变原有的旅游线路。如果正确对待高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就会无形中给旅游企业创造了免费的广告,高校学生几乎全国各地都有同学,借助网络的宣传,口碑效应很好,如果高校学生去了哪个地方感觉不错,他们会告诉朋友的占75%,在网络上与别人分享的占20%,独自分享的仅仅只有1%左右。可想而知,高校学生的宣传力度是相当大的。同样,他们觉得哪个地方不好,肯定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宣传,这样的一个超级流动“广告牌”,不是旅游企业的最好选择吗?何况,高校学生不会永远是高校学生,四年以后,甚至更久,他们也会转变成当地的巨大客户群体。从长远看,能否做好高校学生旅游服务,还关系到以后旅游的长远发展。  

 4.旅游消费心理  

 调查表明,在旅途中的花费这一项中,高校学生则不受年级、性别的影响,具有总体相似的消费结构。游玩一次的消费大部分计划在100~300元左右,在住宿上,47%的学生选择30~50(元/每人每天)。总体上说,高校学生对消费的总体要求都体现了节约原则(占77%),这表明现代的高校学生保持着俭朴节约的优良传统。高校学生在外出旅游进行购物时,其行为特点比较特殊,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商品要有情感内涵。高校学生购物主要是为了纪念,带一些小礼物回去给自己的亲朋好友留作纪念,所以购买的商品要有地方特色性。作为高校学生来说,他们的购买不仅停留在物体的层面上,而且要体现在文化和品位上。  

 第二,购物时注重“坦诚”服务。良好的服务态度、经营作风会使他们获得“天之骄子”的优越感,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体验作为时代文人的成就感。  

 第三,购物时有冲动性和理智性。由于高校学生的价值观、消费观没有完全成熟,购物经验不够丰富,加之求新、求美的个性,因而在选购商品时,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另外,高校学生的消费观又具有理性,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普通的工薪家庭,父母的供给有限,因而他们必须有计划地安排收支,谋求在有限经济条件约束下的最大购买利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

 第四,购物的商品要有一定的实用性,在样式上要符合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特点。由于受收入的限制,加上消费观念不断趋于成熟,高校学生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希望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追求经济实惠,物美价廉,注重价格,讲究经济,则相对更加重视旅游经历。 

高校学生目前大多仍为消费者,可用于个人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多,属于非强势消费群体,因而对价格较为敏感,在旅游过程中对物质要求不高,讲究经济实惠,特别是吃、住方面只要得到基本满足即可。此外,高校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旅游中的各种经历都是他们津津乐道的事,因而他们更加重视旅游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

 5.旅游时间和范围

 在出游时间方面,通过对所得数据的分析整理,大约27%的高校学生选择在节假日出游,47%的高校学生选择在寒暑假出游,14%的高校学生选择在周末出游。闲暇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出游的范围。寒暑假的时间非常充足,因此选择在寒暑假出游的高校学生比例最大,他们一般会选择省内、省外等远距离旅游,尤其是省内其他城市旅游。周末时间比较仓促,外出旅游的时间较少,但反常的是在周末旅游的学生比省内其他城市旅游的同学相对较大,则可以从侧面说明本市的旅游资源吸引力不足。节假日时间相对比较充足,选择出游的比重处于寒假和周末之间。

 6.旅游方式的选择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外出旅游多不愿受限于现行的旅行社线路和组团安排。因而一到假期,高校就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寻“伴”旅游启事。有关调查也证实,高校学生出行外地喜欢结伴而行,在人数组合上以2~7人居多,达到74%,其性别构成上是两性搭配占绝大多数。

 7.影响高校学生出游的主要因素

 第一,出游顾虑较多。高校学生旅游愿望非常强烈,但因其长期生活在学校和家庭的范围内,缺乏旅游经验,社会实践能力较弱,出游顾虑较多。《中国旅游报》对北京高校的专项抽样调查表明,高校学生出行最担心的问题依次是:安全问题(占40.1%);购车船票问题(占34.9%);食宿问题(占26.6%);健康问题(占9.5%)。尤其女生作为其中的弱势群体,对安全等问题的考虑则更多。这些顾虑也是许多高校学生有旅游动机却难以成行的原因之一。相反,旅游企业如果能够解决好这些顾虑,高校学生出行将更依赖于旅游企业。

第二,高校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迅速。高校学生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高校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旅游群体,旅游决策易受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的影响。加之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高校学生旅游常常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情绪易波动,从众心理显著;同时,由于市场集中,群体间联系广泛,旅游信息传递迅速。

 二 开发高校学生旅游市场的思路

 1.总的思路要灵活多变,不拘于一种线路模式

 首先,高校学生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在开发的时候,应开拓重点旅游市场,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其次,高校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旅游动机多样化且追求个性化,在开发高校学生旅游市场时要机智灵活: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购、娱乐各个项目分别标明价格,供高校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形成短、中、长线的包价旅游或小包价旅游,甚至零包价旅游。

 2.旅游方式多样化

 针对高校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如徒步、自行车、轮船、汽车、火车等。首先,组团要机动灵活。高校学生出游前大都需要找志同道合的出游者,尤其是女生。旅游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推行自组旅游团。其次,要在特色上下工夫,要想吸引高校学生旅游,则旅游线路就要符合其心理特点,能够让其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再次,高校学生旅游市场集中,规模较大且对价格较为敏感。旅游企业要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利用它的市场特点,降低成本,实行薄利,取得价格优势,才能激发市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最后,高校学生出游顾虑较多,同时对事物的疑心较重。旅游企业要培育和建立稳定的高校学生消费群体,以诚信为本,淡旺季之分,明码标价。

 3.推出多种符合高校学生需求的旅游产品

 基于高校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以下旅游产品值得关注:

 第一,修学旅游。许多高校学生把闲暇时间作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时机。他们出游常常带着一定的学习目的,旅游企业可设计一些学习目的较强、能增进社会实践经验和开阔眼界的修学旅游,如革命根据地的考察游、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风采游等。

 第二,体育旅游。高校学生多数酷爱体育运动,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旅游活动,如滑雪、游泳、冲浪、沙滩排球等。如青海这样的高原地方,有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更是这些旅游公司的重点开发地带,如骑自行车环青海湖、登山探险等,这些体育活动都可成为青海体育旅游的卖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大力宣传青海,扩大青海的影响力。  

 第三,探险旅游。高校学生追求个性化,喜爱标新立异,且好奇心重,喜欢探险或令人惊心动魄的旅游活动。旅游企业在安全有保障的条件下,可开展漂流、攀岩、探秘等探险旅游活动。  

 第四,生态旅游。新时代的高校学生环保意识较强,许多高校还成立了环保社团。针对高校学生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心态,设计生态旅游产品,一定会得到高校学生的青睐。 

 三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高校学生消费水平的提高,高校学生旅游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新兴的旅游市场,必将发展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高校学生旅游现状进行调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策略,旨在帮助旅游业充分认知这一新兴市场,并对其开发适合的旅游产品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杨丹卉.浅议旅行社针对大学生旅游市场提供个性化服务[j].老区建设,2010(20):95~96

 [2]徐静、张晓霞.大学生旅游市场分析及开发对策[j].新西部,2008

 [3]李丽梅、保继刚.大学生旅游行为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45~54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 市场开发

    自教育制度改革以来,高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一个庞大的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的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日渐形成,大学生旅游市场正逐步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新亮点,因此在充分调研大学生旅游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的可操作性,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而确立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的策略。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

    1.旅游消费水平较低

    大学生仍属于消费一族,他们的日常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家庭,大学生在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旅游消费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阶段仍是属于奢侈消费。他们渴望外出旅游,但由于经济来源的制约,消费能力不高,因此,他们一般对旅游的条件要求不高。

    2.旅游时间比较集中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因此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旅游。而他们的闲暇时间主要是周末、法定假日、寒暑假,大约有170天假期,约占全年的47%。其实大学生的时间不仅于此,有人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大学四年时间可以读完3.3个本科,可见大学生闲暇时间较多。

    3.出游方式呈现多样性

    现在大学校园内通过网络寻找一起出游的同学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出游,都选用AA制,不但能拓宽自己人际交往,在选择上又有更大自主权。另外假期单骑远征、情侣自助游等其他的旅游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出游方式的多样化反应了大学生的个性化趋势明显。

    4.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产品、新消费和新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旅游群体,旅游决策易受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影响。再加上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大学生旅游常常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情绪易波动,从众心理显着;同时,由于市场集中,群体间联系广泛,旅游信息传递迅速。他们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尚不稳定,消费需求具有较大弹性和可诱导性;他们感性消费、个性消费、群体消费、社交娱乐倾向明显,因此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相关的产品推销。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

    1.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规模巨大

    自1999年教育制度改革以来,在政府要求之下,全国各高校连年扩招,在校本专科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这几年的招生人数以每年高达30%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年底,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己经达到1508. 6万人。根据教育规划,高等教育到2007年将进入大众化阶段,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将达到15%,到2010年达到20%。庞大的大学生消费市场已逐渐成为旅游企业必争的重要阵地。

    2.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强烈

    虽然大学生已经从繁重的高中课业中摆脱出来了,进入了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但是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教室、食堂和宿舍的三点一线。枯燥的生活和他们所面对的压力使得他们有着强烈的出游愿望,渴望走出校园,亲近大自然,使他们的身心彻底放松,消除忧愁与烦恼。并且自古中国就有教育旅游、认知旅游的存在,以及“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古训,使得当代大学生一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就迫不及待地背上书包走出校园去体验行天下的感觉。

    3.旅游设施的日趋完善

    我国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基本能满足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其中青年旅馆、大学生旅游网等与大学生旅游市场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市场的肯定,如第一家青年旅馆于1998年在广东肇庆七星岩景区建立以后,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各大城市开设了100多家分馆,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网络体系。这都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景点门票价格相对较高,部分大学生有跟旅行社旅游的愿望,但一般的旅行社都以团体报价,灵活性较差。

    三、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战略

    1.确定营销的层次,来提高品牌影响力

    大学生对旅游市场,以及旅游产品的提供商知之甚少,由此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极易造成其对品牌的依赖性。因为在他们看来,品牌意味着品味、安全系数高,服务产品、服务态度好这样的既定价值性判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谁能越先成功打造自己的具有良好口碑的优质品牌,谁就能越早形成自己的竞争比较优势。

    2.注重产品价格比

    产品提供商,必须在充分估计到此种条件下,设定一个比较客观理性的收费标准,杜绝定价过程中虚高虚低等商业欺诈行为。市场需求的不同,决定了产品的价格高低。不同销售状态下,同一产品可能产生一定的价格差。因此产品提供商,必须根据时节的不同,及时的调整价格。这样有利于盘活闲散资源,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客源,创造更多的利润。

    3.采取灵活多样的产品宣传推广方式

    在校园的广播台、电视台对在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有着较为强大的影响作用,而且比一般的校外媒体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因此产品提供商通过给其提供赞助的方式,发挥这个平台的作用,会起到较为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镇.我国大学生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分析[J].利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6).

篇3

[关键词]黄河石林;客源市场;营销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049-03

一、旅游市场和旅游市场营销

旅游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旅游市场是指旅游产品在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经济现象的总和;狭义的旅游市场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对某种旅游产品具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市场包括旅游需求市场和旅游客源市场。旅游市场不同于其他产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它具有异地性、多样性、季节性、波动性和高度竞争性等特征。因此,在开发旅游市场时,应该注意其重要特征,结合实际情况并依据现代旅游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全面地对客源市场进行营销,从而获得最高效益。旅游市场营销是旅游经济个体(个人或组织)对思想、产品和服务的构思、定价、促销和分销的计划和执行过程,以实现达到经济个体(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

面对21世纪竞争激烈的现代旅游市场,旅游景区不但要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旅游产品,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详细地对市场进行调研、预测,在对整体旅游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结合景区实际情况,选择最具潜力的客源市场,并根据客源市场的文化背景、人们的需求情况,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产品及营销策略,全面满足客源市场需求。

黄河石林景区作为一个旅游市场的经营主体,旅游客源市场就是它的生命线。一个景区存在的价值主要是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体现的,而经济效益的体现主要是由它的客源市场来决定的。黄河石林是一个新开发的旅游景区,现在知名度还不是很高,只有积极地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才能更好地获取经济效益。

二、黄河石林旅游景区客源市场分析

(一)景区资源概况

黄河石林旅游景区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境内,与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腾格里沙漠接壤,距景泰县城60公里,距甘肃省省会兰州170公里,距白银市70公里,距武威市261公里,距银川市390公里。经过几年的初步开发,于2004年1月景区正式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黄河石林生成于二三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末,由于燕山运动使地壳上升、河床下切,加之风化、雨蚀、重力坍塌等自然作用,形成了以黄褐色沙砾岩为主的集雅丹、丹霞、峰林为一体的地貌奇观。景泰黄河石林景区内的景点主要有饮马大峡谷、老龙沟、豹子沟、龙湾古水寺、清凉寺、神龙沟、观音崖、千米洞等。另外,景区内自然地貌组合独特,石林、黄河、沙漠、戈壁、绿洲、村庄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风格。

(二)景区客源份额分析

(三)景区客源市场优、劣势分析

1.银川市场

景区对银川市场吸引力的优势体现在:客源地有强烈的旅游动机,在黄河石林景区周边范围内,银川市场的社会经济水平较高,居民出游意识和出游能力较强;旅游市场期待鲜明的旅游产品,黄河石林景区的独特旅游资源能够适应市场不断求新、求异的要求;景区在银川市场进行了大量宣传,使其在银川市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景区对银川市场吸引力的劣势体现在:甘肃和宁夏同属于西北地区,景区大多以西北的荒凉、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为主,同质性较强;目前黄河石林景区接待的银川游客主要为散客,旅行社团队少;黄河石林景区接待能力较差,服务水平低,给旅游营销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2.兰州市场

景区对兰州市场吸引力的优势体现在:黄河石林为甘肃多所高校社会实践基地,高校为黄河石林带来了一定的学生客源;兰州市距黄河石林仅170公里,随着周末休闲度假游和乡村游的兴起,为双休日的家庭旅游提供了便利。

景区对兰州市场吸引力的劣势体现在:兰州游客中散客所占比例大,景区在组织和管理时相对困难;尚未与旅行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旅行社普遍信心不足,对投入后的回报有隐忧。

3.其他市场

景泰黄河石林对于其他市场采取谨慎开发的态度,这样可以减少营销费用和开支。因为目前黄河石林旅游景区的知名度不高,游客向往度不足;景区人力、财力有限,如果选择的市场太多,而经费有限,就会出现“遍地开花,无处结果”的现象。

(四)服务质量评价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旅游景区一方面要提升项目与园区环境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也要提升服务质量等软件设施。黄河石林的多数从业人员是龙湾村的村民,他们缺乏系统培训,服务意识不强,对待游客态度生硬。

在如今旅游景区项目竞争愈加激烈的时代,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区的市场份额。因此,对于黄河石林景区,想要得到快速发展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就必须加大力度,提升服务质量,一切以游客为中心,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五)品牌知名度、市场认知度分析

景泰黄河石林旅游景区前期虽有广告投入,但因没有整体的规划,并且宣传没有抓住要点,缺乏特色,因此,市场的冲击力不大,其品牌没有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直接影响旅游消费行为。在旅游市场中,品牌知名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销售额。因此,品牌知名度低是黄河石林旅游景区发展的一大障碍。

黄河石林目前品牌知名度低,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信誉度、认知度。所以,没有培育起良好的消费市场,只能借助零星的广告与同行的品牌来拉动销售。因此,目前的工作重点应是品牌的提升和品牌知名度的塑造,从而通过品牌拉动市场消费。

三、黄河石林旅游景区市场营销策略

(一)制定宣传主题,全面开展宣传促销活动

宣传促销是扩大旅游产品知名度、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也是做好景区经营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刚开发不久的黄河石林景区来说,宣传促销更为重要。如在黄河石林曾拍摄过电影《神话》的片段,可利用成龙的名人效应制定出“世外桃源,山水胜境,《神话》境界”的宣传主题。另外,可根据兰州市这一黄河石林最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制定出专门针对兰州市场的“神奇黄河石林,兰州后花园,兰州人的旅居之家”等宣传主题。

黄河石林作为国家级地质公园,其资源具有区域垄断性。因此,可以将其特色资源作为主打品牌,结合产品策划,全方位进行宣传。宣传方式和宣传内容要体现可听、可视、可触的有机结合,从而完善黄河石林旅游资源的整体宣传、促销模式。

可选择的宣传方式见下表:

(二)根据国内外旅游形势,做好长期促销工作

旅游市场的开发和景区经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旅游业不是投入就马上见效的产业。黄河石林必须做好长期的宣传工作,做好旅游旺季交替时节的对外宣传尤其重要。例如在每年11月至来年3月的旅游淡季,景区可给予来访游客更多优惠;同时,对景区夏秋时节的图片、信息等进行宣传,为旺季做好准备。

黄河石林具有资源独特性、可进入性好等开发条件,要迅速提高知名度,招徕更多游客,景区可通过给予国内各家旅游社比其他旅游景点给予的更多优惠,使旅行社更愿意推销黄河石林,把团队带到黄河石林来,由近而远,吸引游客。

同时,要尽快根据旅游形势确定旅游产品的国外市场,为景区的长远发展做规划,规划好核心旅游客源市场和远程旅游客源市场。就目前来说,景区虽然没有很多的外国游客,但来石林考察的外国专家都充分肯定黄河石林的旅游资源。因此,为保证黄河石林在西北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很快进入国际旅游市场,景区应该制度远程旅游促销计划。

(三)区分顾客类别,制定特色各异的旅游线路和营销方案

随团出游的游客由于他们受到统一行动和统一安排时间的限制,旅游线路的景点就该是景区精华部分的代表,自助旅游的游客一般具有更多的探险精神和更强的游览自主性,景区需要为他们尽可能多的提供相关的信息,供他们自由选择,自驾车出游的游客一般都是景区周边省市的游客,尽量为他们提供驾车至景区及其在景区驾车游览的详细线路图。

黄河石林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主要以兰州和银川为主。其中兰州客源市场以自助游和自驾车出游的散客为主,对这一目标市场制定营销方案时,要包括到达石林的交通线路图,饮马沟的石林景观,石林的地质构造、科研价值,龙湾村的人文等。而宁夏市场则以旅游团队为主,就要着力宣传黄河石林的精华部分――石林风光,这些游客停留的时间一般比较短。

(四)丰富旅游产品内涵,积极开发多种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由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组成,其中最能带来经济效益的还是娱乐和购物。黄河石林作为一个现阶段还以自然景观观光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旅游景点,在娱乐和购物方面还不是很重视,娱乐活动有一些开展尚未形成规模,管理和经营都很混乱,而购物方面现在几乎是一片空白。

在开展营销活动时,要进行积极引导,充分利用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营销,强化游客体验,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顾客的体验是以商品为道具的,在游客的景区浏览经历中,旅游纪念品扮演的是一种体验标志物的角色,它是引导游客回忆的重要线索,起到强化旅游体验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快对黄河石林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以当地的刺绣、剪纸、黄河奇石等为基础,开发出具有石林特色的其他旅游纪念品,通过销售旅游纪念品促进景区的发展。

(五)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景区文化内涵

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文化,感受文化差异、探索文化、体验文化是旅游行为永远的的动机,旅游文化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立足点和灵魂,也是旅游产品竞争的底蕴所在。

黄河石林的地质构造极为特殊,在国内实属罕见,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研究黄河石林的地质构造对研究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后的气候变化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宣传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应加大对其科学文化内涵的探索,吸引以科考为目的的旅游者,并对这些旅游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

另外,在导游讲解方面,不能简单地指着山形说造型,而应当就其地质构造、形成原因等加以整理,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解,激发旅游者的兴趣,满足旅游者的求知欲,让游客的石林之行不仅进行一次观光游览之旅,更是聆听一堂生动的地理课,或者是在讲解过程中插入一些神话传说,让游客在这些生动的故事中记住黄河石林这片神奇的土地。

(六)整合区域内其他景点,进行大规模营销

由于各旅游景点在地理空间上的差距,导致各景点间缺乏合作。黄河石林尚未与区域内的景点形成联合营销。单独为政的营销方式花费多,效果较联合营销为差,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游客的流失。

在黄河石林以东100公里是宁夏沙坡头景区,该景区也是处在黄河曲流经过的地方。2005年,游客年接待量将近80万人次,因此,景泰石林景区应与沙坡头景区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联合促销,组成一条黄金旅游线路,借助它的影响力,扩大石林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另外,在景区市场经营过程中,不但要善于与地区旅游景点联合促销,还要善于巧妙组合自身特有资源,突显特色,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参考文献]

[1]赵西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李柏槐.旅游市场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婧,靳俊喜.旅游景区景点营销策略[J].企业研究,2007,(5).

[4]苟自钧.旅游景区营销要略[J].河南财经学院学报,2003,(7).

篇4

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可形成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并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消费者知识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选择的多样化,旅游产品开发从最初的用于区域旅游开发的RMP模型(R性资源分析、M性市场分析、P性产品分析)[8]发展到现在的MRCP模型(R性资源分析、M性市场分析、C性社区参与分析、P性产品分析)[9],见图1。由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注重产品与市场的结合转变为旅游产品开发在资源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和受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增强产品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旅游产品开发由注重市场到注重参与者的主动性,更加凸显旅游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无论是对旅游目的地居民还是对旅游者来说,通过互动交流才会使双方获得最好的收益,所以在把握资源和市场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发挥其创造力,才能开发出更适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但旅游文化休闲产品的开发需要各方面的协调与联动,除了注重社区居民的参与外,还应将政府和企业纳入分析模型中,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招商引资和企业在开发经营、项目建设、职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全方位转变乡村民的发展意识,提高其从业素质,从而使其明确镇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高居民参与的有效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图2)。

2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RMCP分析

2.1R性分析———资源基础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R性分析就是从旅游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出发,分析进行旅游产品开发的必要性。首先应全面了解目的地的资源分布、数量、开发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然后结合市场需求条件去创新产品形式,开拓旅游市场。潭柘寺镇旅游资源分析如下:①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潜力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对潭柘寺镇的资源种类进行分析(表1)[10]。由表1可见,潭柘寺镇旅游资源主类有8个、亚类共20个、基本类型36个。由此得知,本地区景观种类齐全、景观构成丰富多样,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资源条件良好。②区位条件优越,资源具有独特性。潭柘寺镇位于北京市门头沟新城西部生态涵养区,距离市区不到50km,国道108线贯穿整个辖区,潭王路与109国道相连,交通便利,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镇域内的潭柘寺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具有较高的游览价值,加上围绕潭柘寺景区发展而出现的“农家乐”和“民俗游”,使该地的比较优势愈加明显。③资源组合较好,分布区域相对集中。在类别构成上(表2),潭柘寺镇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相伴而生,相辅相成。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丰富;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尤其是基本类型种类远高于自然资源,数量优势明显,且具备较强的开发价值。同时,风景资源分布基本上是以潭柘寺镇政府为中心,资源分布区域相对集中,便于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与资源的集约化开发。

2.2M性分析———市场需求旅游产品必须经过市场检验才能获得经济效益,所以产品开发应以市场需求作为基础。M性分析是从旅游者的角度,旅游产品开发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当前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回归自然、体验田园生活的乡村休闲度假方式已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主要包括修身养性、回归求知、参与体验等内容。潭柘寺是潭柘寺镇的主要旅游吸引物,也是镇域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客源依托地。为了了解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对潭柘寺景区及其周边等地游客进行了问卷调研,共发放245问卷,回收问卷235份,回收率为95.9%。通过问卷分析发现:①潭柘寺景区的游客主要以企事业单位人员为主,占游客总数的67%以上(表3),他们大多来自北京市区及周边城区;其次是学生群体(北京高校众多,学生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人群),这种客源结构有利于景区精准化营销,更好地针对顾客开发专项产品。②从游客出行的目的看,总响应人数为281人,其中宗教朝拜有104人,响应百分比为37.01%;其次,游览景区景点占有较大比重。由此可见,目前潭柘寺镇旅游产品种类较少,主要集中在景区观光和宗教朝拜上,缺乏深度参与体验的休闲娱乐项目。③从总体满意度和忠诚度评价看(表5),游客总体满意度8.19分,满意程度相对较高。重游可能性和推荐可能性达到8分以上,说明游客在未来再次到潭柘寺镇旅游或将潭柘寺镇推荐给亲朋好友的意愿较强烈。

2.3C性分析———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从业者以社区居民为主,注重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有助于调动居民的积极性,促进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和发展成果共享。C指社区,引入社区分析因素,即旅游产品开发在资源挖掘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重视社区居民参与受益,这有利于发挥居民的主观能动性,且使旅游产品的开发更具活力。目前,潭柘寺镇居民参与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农家乐。潭柘寺镇农家乐经营主要集中在平原村,依托靠近潭柘寺景区的地缘优势,在道路两边形成了属于市级民俗接待户的“农家乐”39家,主要提供餐饮,兼有少量住宿。农家乐经营场所一般以自家宅基地为基础改建而成,经营者同时兼服务者,很少聘用员工;居民对农家乐住宿餐饮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拓展营销活动的参与性、自主性较高,个别接待户还有自己的宣传网站和口碑效应宣传群体。通过这种家庭式自主经营的方式,居民主动性高、参与性强,有利于产品创新和品牌营销;但另一方面也存在服务水平低、各自为营、经营混乱、恶性竞争等问题,不利于整体形象的塑造和经营效益的提高。②民俗村。潭柘寺镇民俗村经营主要集中在赵家台,依托位于镇域中心的优越地理位置,经过统一规划布局,建成以村为单位的民俗旅游接待区。赵家台现有民俗户90家,在村委的统一安排下,统一宣传和接待,主要提供住宿餐饮,但居民的自主性较弱,参与性不强。这种统一经营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接待团队游客的能力,合理调控客源和资金;另一方面,住宿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不利于主题化开发;餐饮菜品统一推广,不利于创新发展。③古村落。潭柘寺镇古村落经营主要集中在阳坡园,凭借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社会环境,运用“政府+公司+农户”的方式,以原先古村落为基础,融入现代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理念,整村规划开发。通过政府支持引导、企业投资建设、居民参与服务的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促进资源的深度开发、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居民的增收就业;另一方面也存在破坏原有生态资源、减少居民参与经营机会等问题。社区居民既是文化休闲产业的服务提供者又是发展受益者,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实现全员经营、全员参与、全员营销,是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不仅成为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更成为社区居民的意愿和诉求。目前,潭柘寺社区居民参与仍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政府规划引导不到位,乡村居民发展意识淡薄、素质低,企业相关政策不明确、就业培训不足等。

2.4P性分析———产品开发产品是资源开发的最终呈现方式,产品是否适应市场需求是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关键,因此应在资源基础、市场需求、社区参与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建立产品开发的整体思路,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潭柘寺镇现有旅游产品主要有:①景区景点类。潭柘寺镇主要有潭柘寺、定都峰等设施较为完备、发展较好的旅游景区,以观光游览和宗教朝拜“一日游”为主。其中,潭柘寺景区每年接待游客量约60万人次,主要为北京及周边地区游客。还有高桥寺、平原古村南北大庙、八奇洞、潭柘紫石等旅游资源。②节庆民俗类。潭柘寺二乔玉兰节已连续举办六届,活动期间有赏花、摄影、祈福、品茶、悟道等一系列活动,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潭柘寺新春敲钟祈福活动,每年大年初一到潭柘寺祈福是北京地区流传已久的传统习俗,大年初一上“头柱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综上所述,潭柘寺镇现有产品形式单一,主要集中在游览、观光、娱乐上,资源挖掘不深、游客体验不足、停留时间较短,且产业关联带动作用弱、综合效益较差。一方面,由于潭柘寺镇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引导;另一方面,资源挖掘不深,产品体系不完整,镇域内产品整合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

3RMCP模型下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对策

旅游文化休闲产业发展需要多样化的特色产品、完善的基础服务设施、精干的人才管理队伍、规范的服务制度和有力的支持政策。通过对潭柘寺镇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RMCP分析,针对资源、市场、社区参与和产品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3.1深挖特色旅游资源潭柘寺镇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种类丰富且组合性较好,应在完善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相关设施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宗教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等特色资源,加强资源间的融合创新,以品牌为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打造独具文化魅力和生命力的品牌旅游目的地。此外,潭柘寺景区作为镇域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重要依托,在后续发展中要完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配套设施,并举办佛教文化论坛、禅耕文化养生论坛、新年撞钟祈福、民间艺术节、文化旅游节、慈善活动等相关节庆活动,开发佛教文化工艺品、素斋餐饮及融入佛教文化的主题民宿。通过深入挖掘佛教文化资源,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加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完善产品功能,打造集观光游览、住宿餐饮、商务会展、休闲养生为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构建完整的文化休闲产品体系,全方位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3.2多样化品牌营销市场是实现产品价值的重要途径。潭柘寺镇应充分利用靠近北京的地理优势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消费群开发相应产品,如设计符合年轻人需求的旅游产品和娱乐项目,增强旅游吸引力,扩大客源市场范围。品牌是形成顾客忠诚度的重要因素。潭柘寺镇应在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的基础上塑造特色品牌,形成差异化定位,以扩大知名度,增强景区发展实力。如潭柘寺景区可突出佛教文特色,打造“千年古刹”的品牌;定都峰可着力打造健康养生、生态步道等特色旅游产品;赵家台、平原村则可重点发展乡村民俗旅游。营销宣传是扩大目的地知名度的重要途径,除利用电视、广告、杂志、互联网等渠道进行促销外,还应充分考虑到游客朋友之间的口碑宣传。如构建旅游信息交流网上社区等[11],扩大受众群,提高认知度;促进镇域内景区间的合作发展,实行联合营销,共享品牌形象、销售渠道和旅游市场,实现旅游客源的空间拓展,整合潭柘寺与戒台寺的营销;除深度开发北京旅游市场外,可加大对周边省市的营销推广力度,丰富游客来源,提高经营效益。

3.3提高社区参与度潭柘寺镇应积极响应门头沟区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和首都西部综合服务区的功能定位目标,把握发展契机,充分利用其作为北京42个重点小城镇之一的优势,适时推出税收、用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加强软硬环境设施建设,吸引高端资本进入;建立旅游集散中心,完善住宿、餐饮、娱乐、交通等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全镇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乡村文化休闲产业发展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和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社区的全面发展。因此,政府在充分发挥其规划引导作用的同时,企业也应积极投资建设、开展各种相关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旅游服务水平和参与积极性。同时,村委会应放开经营管辖权,充分调动居民主动性和参与性,发挥其创造力,促进乡村民俗旅游的主题化、多样化发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篇5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心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上讲,则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行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于一体的服务,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二、研究大学生体育旅游的意义

旅游这个行业作为新型产业发展起来。其中,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中的消费热点,需求规模将越来越大。它以其参与性、刺激性、专业性、挑战性满足了年轻人的需求,符合时代的主题,吸引了消费群体,其中包括高校大学生。因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独特的敢于冒险和迎接新事物的勇气,作为较为活跃的人群,他们是体育旅游的主力军。他们具有一定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对宽松的时间,更具有冒险精神和超前意识,已成为潜在的出游率较高的旅游客源市场。

通过参加体育旅游活动,大学生可以丰富课余生活,为大学时光增添色彩,并且开阔了眼界,可以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更好地提高。各方面素质相对较高的在校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以健康为主题的体育旅游的发展以及其市场的开发,不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更有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大学生体育旅游的特征

(一)健身性和娱乐性。体育旅游以体育活动参与为主要内容,大学生在亲近自然的感受新鲜环境的同时,也愉悦了身心,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二)欣赏性与体验性。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在观看大型体育赛事、体育文化活动、民族体育表演及地方传统特色的体育竞赛时,既欣赏到了表演者的技能和当地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也满足了内心情感的体验过程。(三)刺激性和挑战性。主要是体现在刺激性体育旅游方面,如攀岩、漂流等,这些以年轻旅游者为主,可以更好地展现大学生的风采,如挑战自我、追求极限、感受刺激、自我超越。(四)多样性和重复性。体育旅游内容形式丰富多彩,既有普通的陆地活动,也有水上、空中活动,内涵面广,可满足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五)教育性与交际性。大学生可以在体育旅游活动中,学习一些简单的运动技术,增强体质,学习相关学科知识。还可以在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能够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

四、大学生体育旅游现状

(一)对体育旅游的市场分析

大学生是指在大学校园里攻读各种学位的学生,通过对大学生体育旅游市场规模分析,多数在校大学生有旅游意向,而且部分大学生有过旅游经历。

(二)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

通过体育旅游,可以缓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精神疲劳,所以被大学生所接受。但目前,大学生对体育旅游的认知程度较低,处于只是简单的了解的层面,需要进一步向前发展。多数学生是通过网络和报纸来了解,其他认知渠道也只是通过电视、杂志、宣传手册等渠道来获取的。

(三)对体育旅游的参与程度

在大学生群体中,从参与体育旅游次数多少来看,男生参加体育旅游的比例要高于女生。而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人数受限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学生学业负担较重,自身没有经济来源等。因此,目前体育旅游在大学校园参与程度不是很高。

五、大学生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体育旅游宣传的力度和广度,正确引导大学生体育旅游的消费观念。大学生对体育旅游消费的态度直接影响其参与体育旅游的行为。因此,无论学校还是社会,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如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加深大学生对体育旅游活动的进一步了解,提高他们的体育旅游的兴趣,培养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意识,从而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体育旅游的消费观念。

(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组建大学生体育旅游社团。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组建大学生体育旅游社团,组织更多的热爱体育旅游的大学生加入进来,从而保证大学生体育旅游团体的质量。利用大学生团日活动进行体育旅游方面的知识宣传,培养大学生体育旅游习惯,增强大学生学习户外体育旅游的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体育旅游活动。

(三)了解大学生的特点和要求,积极设计并推出深受大学生喜爱的体育旅游项目,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大学生由于经济条件的不足,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参与体育旅游的积极性。国家旅游部门应根据大学生体育旅游动机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偏好,推出有特色的大学生旅游线路,以满足大学生体育旅游的需求。

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途径;模式

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现阶段一般包括所有的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录取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于1988年教育部正式公布实施,在新的《专业目录》实施以前,我国的本科教育一直把专业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形成了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单一培养模式和专业越分越细、越办越多的局面,导致学生基础知识不够宽厚扎实,知识面容,创新能力弱、适应能力差。

新《专业目录》的实施提出了“拓宽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以改变过去本科教学专业口径过窄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培养符合新要求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成为新时代赋予中国本科院校尤其是一般本科院校的重要任务。因此,建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才能有效地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这类院校办学必须明确的重要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为了应对现下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市场的需求,众多大专院校都开设旅游院系,一般下设的有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高尔夫管理和会展管理等方向。专业课程的设置多以相关方向的专业课程,过多注重了专业知识的理论掌握,而对于专业知识的实操技能没有得到及时的训练和拓展。这就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快餐式的人才培养。比如,旅行社方向的学生知道什么是旅行社管理,却不知道自己毕业以后如何能进入一家旅行社,除了通过考试取得导游证以外,他们不知道如何进入旅游业;酒店方向的学生了解酒店各个部门的设置,然而对于自己的定位就只是一线的工作人员,对于酒店的管理流程没有实战经验;高尔夫方向的学生的求职方向是球童;会展方向的学生更多的是倾向于会场的服务人员。

诚然,上述培养方向具有应用型本科人材培养目标,尤其是旅游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材培养目标的特点,但这只是一个面,应用不仅仅是技能应用,还应该有知识的运用与创新。

二、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考虑到旅游业的边缘性、应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要面向21世纪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和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具体分解如下:(一)所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旅游企业、事业及其行业管理和机构培养输送的管理创新人才;(二)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从事旅游行业所需要的涉外旅游业务操作应用的能力;(三)所培养的人才应是能够初步胜任旅游行业管理及其科学研究工作, 具有较强学科理论基础的专门人才。

由此可见,现有的人才培养目标只实现了第二点,即所培养的人才具备从事旅游行业所需要的涉外旅游业务操作应用的能力,但是没有突出“涉外”二字。 至于第一和第三点培养目标则没有实现。造成现在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传统教学模式没有针对现在市场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对于技能的操作太过忽视,所以学生实习或是毕业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就容易有“”不知所措,或反之“眼高手低”的心理状态。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应该本着为行业所需培养人才的宗旨,调整其目标教学计划,改革其目标培养途径,才能实现当今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在已有的技能型培养的基础之上,加强在管理创新、旅游相关领域科学研究以及具有较强学科理论基础的专业人才的目标培养。本科人才教育与培养与中专和大专不同,中专和大专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导游、酒店餐饮、客房等部门的服务人员,会展现场的工作人员以及高尔夫球场的球童等,对于知识理论水平要求不高,同时这些工作的创新性和科研性不强,中专和大专教育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而本科人才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技能理论的升华、旅游行业相关工作和模式的创新以及旅游领域的科学研究,从而为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旅游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旅游行业的细分是越来越细,随着旅游者日趋成熟的消费心态和市场渐趋饱和,旅游业需要既能操作旅游行业流程的技能型人才,更需要能研究市场、分析市场、开拓市场和创新旅游产品的专业人才,而这些可以通过以下模式和途径实现。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途径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要求,是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是建设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院校的需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如目标模式、制度模式、结构模式以及过程模式等诸多方面改革的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班以及建立“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模式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学改革中带有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我们要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创建应用型本科示范院校的落脚点,抓好各项工作落实;要在现有专业的基础上,调整培养方向以适应新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在基本的课堂教学+常规的实践环节下功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是要充分发挥院系改革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积极性。

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第一项就是人才培养,所以培养和训练学生,使他们获得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我们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要树立办强势本科的战略思想,要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加强经济社会急需专业的建设,调整优化培养方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我们的学生才具有社会竞争力,企业和单位才欢迎他们,我们才能有效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一)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在应用型、综合素质方面下功夫,提升人才培养的社会竞争力,使“三能”人才培养落实到培养过程中。

(二)旅游专业融入旅游产业、旅游教学融入相关企业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施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重视产学研及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必须紧密依托行业和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使“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

(三)重视旅游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五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生的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抓得较好。在假期到校外了解情况后,根据社会、企业意见和校友建议,对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进行研究,并作相应修改。

(四)探索模式创新,把思考变成现实

“三课堂”(正常课堂教学、校园第二课堂、校外第三课堂)、“两途径”(内涵丰富、外延拓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教育过程的思考。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应作进一步思考,应更强调一般性,应有一盘棋的概念;应基于学校的定位,确定培养目标,这方面学校已经做了很多探索,已较完善;教学过程应多样化,应结合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办学条件和师资储备,更加强调个性化;培养形式上的政策导向应更清晰,对于双专业、双学位模式的探索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应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产生亮点,办出特色。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符合行业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符合行业的要求,应具有特色。应把应用型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成绩,才能在高校中立足,学生在就业时才有竞争力。

四、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对于应用型人本科旅游专业才的培养模式,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都有很多探讨,也已经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模式。(一)、依据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些院校将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酒店管理专门人才”并针对这种定位,经过多年摸索实践逐步形成了“2+”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为例,学院每年都会安排学生去澳门、海口和三亚等地的星级酒店实习,满足了人才目标培养的第一点;(二)、根据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应用型”特征和专业岗位要求,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有些院校构建起了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大专业,多方向”、“宽基础、活板块”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突出的教学体系,校企紧密结合的培养途径、“双师素质”的师资建设、地方性特色突出的教材建设及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与质量管理培养模式;海口经济学院旅游学院与众多旅行社和酒店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是“双师”型,拥有导游证、会展师、营养师和茶艺师等职业资格证,每学期都有老师去旅行社和酒店等单位挂职锻炼,这就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实践经验的指导;(三)、以就业为导向,一些院校加大专业建设力度,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实训基地建设, 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这些模式不仅对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参考价值,也为一些地方高等院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四)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人才的科研能力肩负着研究,开发和拓展旅游市场的任务,这是众多本科院校忽视的培养目标。而这一点也需要对传统教育模式做较大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成效不能只体现在对于书本知识的记忆并最终体现在白纸黑字的试卷上。为了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集成式教学应该可能帮助实现这一目标。就是把相关课程整合起来,比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市场学》、《旅游美学》和《旅游规划》四合一,结合实地调研和市场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方向,分析相关方向的旅游市场,并设计相关的旅游产品或是做出适合当地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旅游规划,理论变成现实,这是学习的最高目标。

总之,学以致用,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因些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应该遵循上述目标和模式培养出更多符合并能在将来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洁等.以提高就业力为目标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20(3): 124-126.

篇7

一、商业插画概述

商业插画是在插画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辞海》中对插画的解释是:“指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的方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从广义上讲,插画是一种视觉语言,用来形象地说明、阐释文字或叙述故事,以突出主题思想,增加艺术感染力。商业插画是商品经济时代赋予插画的特殊表现形式,商业插画可定义为有偿地为企业或产品创作的只有署名权而没有所有权的插画作品。它只能为特定的产品或客户服务,一旦支付费用,作者便放弃了作品的所有权,而相应得到较大比例的报酬。

(一)商业插画的起源与发展根据考证,世界上最早的手绘插画出现于公元前三千多年古埃及的《死者书》(BookofDead),书中描绘的大量精美画面生动再现了古埃及人的社会生活和宗教观念。而最早刊记确切年代的木版插画是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的《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扉页画《祗树给孤独园》,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佛在祗园精舍向长老须菩提说法的故事。其构图考究,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我国古代的插画基本上是以壁画和版画为代表形式向前演进发展的,以版画最为典型。早期版画主要用于宣传佛教教义、图解经文。就形式而言,插画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卷首附图、文中插图、上下图文、内封面或扉页画等。西方早期的插画与我国插画有类似之处,在图解经文、宣传宗教教义方面都有所体现。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得宗教以外的其他书籍插画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壮大,插画逐渐被运用于商业设计中,各种不同的艺术流派,如立体主义、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等都为插画艺术增添了新的表现方式。如今,插画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书籍方面,随着现代传媒的发展,插画的触角已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平面包装、图书杂志、商业展览、影视动漫、旅游文化宣传等,其形式、表现技法、功能等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这种带有明显商业行为的插画艺术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接受,插画也就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商业插画了。

(二)商业插画的审美特征表现内容和形式的不断创新使商业插画成为融科学、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表现,以跨学科和交互、多元化的视觉传达方式体现消费文化的大众审美取向,并在现代经济社会形态下具有特殊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其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第一,直观性与娱乐性。一方面,商业插画或运用单纯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来凸显主题,或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深入浅出地阐明深奥复杂的道理,通过这些最直观的手法和方式将欲表现的主题跃然于画面之上。另一方面,商业插画的形式特征是消费主义观念的图像学显现,而这种消费主义具有大众的娱乐性和消遣性,因此,通过幽默、诙谐的表现方式,能够使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得到前所未有的体验,并获得短暂的心理满足或情感的释放。第二,科技性与交互性。插画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联姻创造出更适合于现代生活要求的全新审美方式。电脑、手绘板、扫描仪等数码设备的强大功能能够将非凡的想象力与数字技术完美结合,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商业插画的创造观念与审美情趣;而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使商业插画成为了信息和情感的载体,通过“非物质化形式”与“超级化功能”的结合,把“资料”或“数据”放置在我们知觉“边缘”,之后随同一种新的感觉方式,打通一条新的审美渠道,这种交互式理念带给大众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第三,思想性与人文性。首先,商业插画强调艺术家个性的体现,注重画面的艺术感染力,将思想与内涵融入到要描绘的信息内容之中,使诉求对象的主题思想得到充分的表达;其次,商业插画受到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制约,由于每一个社会、民族对世界的认识和表达存在差异性,也致使公众对商业插画产生不同的认知和理解;最后,商业插画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变迁和面临新情境、触摸未来的价值呈现方式,它开拓出商品消费的新的感受形式,并转呈为图像学的结果而内化为社会个体的伦理期待和生存基点。

二、旅游文化产品及其发展现状

(一)旅游文化产品的定义旅游文化产品在学术界并无明确定义,但是从归属上来说,旅游文化产品属于旅游商品,而旅游商品有着较为明确的定义:即供给者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以出卖交换为目的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形和无形的服务的总和。但是学者张凌云认为“旅游商品是一个模糊的,边界不确定的和动态的集合,其概念也只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从产品特性的角度为旅游文化产品作了如下定义:旅游文化产品指旅游中包含的有关旅游地区文化特色的产品,其中包含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的无形产品,也包括一些特产和其他形式商品在内的有形产品。

(二)旅游文化产品的发展现状从全国范围来看,旅游文化产品的发展东西部差距较大。东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相对比较完善,旅游文化产品种类丰富、形式多样,而西部地区,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基础薄弱,加之思想和观念较为落后等原因,导致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也相对滞后。就青海本地而言,旅游资源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是汉、藏、回、蒙、土、撒拉等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从地理环境上讲,这里有全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有以“聚宝盆”著称的柴达木盆地,还有以黄河、长江、澜沧江源头著称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构成了青海旅游业的基础,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旅游文化风情。然而,由于资源利用率低下和经验的缺乏,青海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却较为迟缓,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商业插画与青海旅游文化产品的整合开发策略

(一)开发条件及市场分析据2014年1—8月份青海省旅游业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青海省接待国内游客1599.27万人次,入境游客3.68万人次,旅游总人数达1602万人次,而旅游产业收入达到了161亿元人民币。由此可见,青海的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而如何依托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是青海旅游业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就目前旅游市场来看,具备条件的可开发旅游资源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青海旅游标志性景区和地标建筑景观,如青海湖、塔尔寺、西宁野生动物园、浦宁之珠等,这些旅游资源已成为青海旅游名片和文化标志,可以此为基础进行旅游纪念品、美食和旅游攻略等产品的开发;第二类是国际体育品牌赛事,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中国青海国际强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可进行相关赛事旅游产品的宣传和开发;第三类是高校校园文化资源,以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三所高校为主,可开发适合大学生群体的高校文化产品,如校园手绘地图、入学指南等。

(二)团队合作的开发模式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主要有三种模式:首先是大型企事业单位独立研发,如中国邮政作为最主要的官方旅游产品开发商,其优势在于企业知名度高,产品的销售渠道顺畅;其次是中小文化企业、传媒公司、杂志报社等以集团形式组建的开发团队,但因产品研发成本过高,这种形式还是比较少见的;最后是个人组建的小型开发团队,拥有相对独立的品牌文化、研发系统、销售门店或渠道,经营形式比较自由,但产品研发水平良莠不齐。因此,青海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可以利用以上三种模式的优势互补,通过灵活多样的团队协作来实现。以手工作坊、小型工作室为主要开发模式,以实体店铺和线下销售为基础,加强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打通销售渠道,降低开发成本和风险,提高研发效率。

篇8

摘要:关中汉唐古迹历史悠久,量大集中,文化底蕴深厚,是难得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重大,但目前开发形式单一,问题众多。本文试图通过结合汉研究唐古迹的开发与关中地区的大学生旅游状况,探讨二者关系,让大学生参与为关中汉唐古迹的开发,关注汉唐古迹的文化旅游,文化价值,为如何追求二者双赢智慧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关中汉唐古迹 大学生旅游 文化传承 双赢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2

一、关中汉唐古迹的地位

关中是指陕西省渭南市潼关以西到宝鸡市宝鸡峡以东的地区,即现在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和渭南、杨凌一代地区。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夏、商、周、秦、汉、唐是其代表王朝,它们在这里留下了无尽值得记忆的历史故事。本地区发展的最好的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元素是汉唐文化,他们留下来的古迹遗址最多也最有开发价值,汉唐时代的中华文化包容并蓄,名扬海外,政治,经济,人文,思想,社会方面总体上保持着向上的拼搏志气,充满着朝气。在穿越千年的目前看来,它们依旧焕发着生生不息的活力,没有随着时代过往而退色,每一个在游览陕西历史博物馆,昭陵博物馆,茂陵博物馆之类的博物馆游客都会因为场馆中的丰富遗址文物而惊讶,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物艺术品,更是印证时代精神的丰碑。

目前的关中汉唐古迹的存有量总体上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关中是陕西乃至中国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资源品位高、存有量大、种类多、文化积淀深厚,地上地下文物遗存极为丰富,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该地区现有的涉及汉唐文化各类文物点3.1万处、博物馆百余座、馆藏各类文物90万件(组),文物点密度之大、数量之多、等级之高,均居全国首位。浏览这座“天然历史博物馆”,随处可看到古代城阙遗址、宫殿遗址、古寺庙、古陵墓、古建筑等,广泛分布的汉唐古迹的无疑是本地区最值得骄傲的值得开发的资源。

二、汉唐古迹的类型与开发状况

汉唐古迹的形式主要有帝王陵墓、宫殿遗址、寺庙楼台,古道关隘。帝王陵墓中最典型的是“西汉帝陵”,“关中十八唐帝陵”, 西汉帝陵是西汉11个皇帝的陵墓,有9个分布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西起兴平市豆马村,东到咸阳市正阳乡张家湾,余者汉文帝刘恒霸陵位于西安市东郊的白鹿原北端,汉宣帝刘询杜陵在南郊的少陵塬上,汉代的陵墓形制一四角方锥台形,在平原上堆土而成,如同埃及的金字塔。关中十八唐帝陵是指埋葬在陕西省关中地区的唐朝十八位皇帝的陵墓,它们绵延排列百里,横跨陕西省乾县、礼泉县、三原县、泾阳县、富平县、蒲城六县,气势壮观,声势浩大,宛如长龙。唐代的陵墓大多凿山而建,形式雄伟,地宫藏隐。事实上它们还有大量的陪葬群,特别是昭陵共有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是我国乃至世界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方圆百里遍布大小陵丘。目前这些帝王陵墓的开发状况是不平衡的,最成功的是乾陵,开发者不仅宏观把握了历史古迹的价值,合理规划发展阶段,而且在微观上也十分注重硬软件的建设,硬件上通便利,从西安有直达的旅游大巴,相关旅游设施配套完善。景区把握唐风主题,合理运用乾县本地的城市资源,将民生发展与旅游结合,将吃住行服务产业化,便宜话,建有自己的大唐小镇和游客服务区,各类主题博物馆;在软件上经常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研讨会,有自己的专门网站,挖掘文化附加值,追求景区文物古迹开发的商业化与学术性化的双赢,而在蒲城县自西而东排列的桥陵、景陵、光陵、泰陵、惠陵组成的“唐五陵”,发展情况不佳,虽然墓群规模大但缺乏保护,交通不便,设施简陋。西汉帝陵的开发更是让人担忧,大部分定位于片面考古与旅游光观之中,比如茂陵,霸陵等等,旅游管理粗放,旅游附加值少,吸引能力欠佳。

宫殿遗址的代表是汉长安城遗址,大明宫遗址公园,兴庆宫,大唐芙蓉园。它们的考古价值已经被发掘干净,在缺乏二次开发的方针指示下,遗址的存在与利用被盲目对待,开发仓促,比如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是一个“献礼”工程,其全面建设时间只有一年,为了确保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2010年国庆期间盛大开园,建设者有时候碎石渣也填进去,导致每年光公园维修就花上千万。它们在逐步沦为市民休闲的公园。这些宫殿遗址是从废墟中重新整理出来的,由政府主导,缺少民间力量的参与,开发者的开发方式并非很灵活,模式单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还是2013年申遗项目“丝绸之路”重要部分,申遗或许会为关中的汉唐古迹开发带来一个良机,但开发者究竟是出于保护之需,文化价值的挖掘,还是商业开发的冲动,如何达到可持续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寺庙楼台的开发典范者无疑是大雁塔,大雁塔依靠北广场一座亚洲最大的矩阵式八级叠水音乐喷泉而出彩。2003年12月31日开放当天即吸引10余万市民游览,目前已吸引游客过百万。大雁塔的现代化开发将过去破旧,落后的大雁塔景区焕然一新,并以之为基础带动了大唐不夜城的发展,推动西安南郊经济的腾飞,以点及面,打开了陕西文化旅游的新思路。大雁塔的开发者曲江系,即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及旗下庞大的文化产业集群,为文物古迹的开发贡献了不少力量。但他们追求大策划、大融资、大手笔开发策略为世人褒贬不一,赞同者认为古今结合,贬者认为开发者有好大喜功的嫌疑,开发者关于大雁塔和法门寺的现代性开发是大投资,追求商业化的片面开发,是简单的声光电设备配合的现代化,把寺庙和周围社区的关系完全切断了,破坏了古刹的禅韵,破坏了古迹原来景观,寺庙本为清净之处,但求一份安宁,而如今景存神逝,商业化泛滥。其余者比如青龙寺,它是据点式小范围的开发,即以一个小遗址为开发点进行衍生拓展,配套相关设备,形成主题公园,投资少确效果良好。

关中著名古道关隘当属潼关、散关、金锁关、武关,但是目前尚且有再利用开发的只是潼关,散关,不过由于景区过于独立,偏远,符号性太强,没有群体效应,附加的旅游价值太少,多为本地居民了解,缺乏长远发展。这些古迹是有特色的,具有一定的文化承载信息,但不能得到长足的关注,让人遗憾。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但知道的人不多,历史底蕴虽厚,但缺乏宣传,市场辐射力不强。大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历史文化厚重,韩信曹操行军留迹,文人骚客多流连,景色秀丽,但开发力度一直不够。

事实上,关中汉唐古迹的开发已经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当地开发者通过设立自己的网站比如汉唐网,咸阳旅游网,中国乾陵网等等介绍本地的特色资源,通过网络媒体挖掘本地的历史财富,探索文化旅游的新思路,网站内容涉及历史古迹的学术,商业,文化传承各类信息。本地区也有很多旅行团的专门服务,目前的关中东线,西乡,北线,南线旅游活动都涉及了汉唐古迹的开发,学术界有“长安学”之类学术流派的出现也为关中汉唐古迹提供了学术指引,但总体上关中汉唐古迹的开发并未走上了深入的,高层次的道路,特色化的,规模化的道路,网络媒体,旅游企业,交通条件,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缺乏联动,信息不齐全,不够默契完备,关中汉唐古迹的开发空间在集约化的发展之路上还需要继续努力。

三、开发的总体问题与大学生旅游的关系

我们在关于关中汉唐古迹的开发现状的实地考查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问题:

1.历史古迹的开发层次低,是在保护层次上的片面开发而不是深入的挖掘文化底蕴,衍生物比较少,很多陵墓是在被盗墓者破坏之后抢救性开发的,比如唐昭陵及其陪葬群的开发,匆忙而就。

2.文物旅游资源发掘不到位,不能联合打造旅游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3.历史古迹分布比较分散,缺少统筹规划,各自为战,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关中地区的帝王陵开发模式以个体开发为主,区域内合作不够,缺乏大文物旅游的观念。

4.总体上在硬软件上发展不充分,旅游设施不完善,服务不到位等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是不能短期内解决的,但是如果将大学生旅游参与历史古迹的开发,必将会为目前的开发状况减轻压力,启发性思维,打开新局面,为文化旅游贡献一份力量。

关中地区的中心城市西安,是全国第三大教育基地,全市有各类高校上百所,在校大学生逾八十万人,集中了关中地区乃至陕西省的大部分大学生。本地大学生一直是关中汉唐古迹重要的旅游消费群体,根据调查,80%的大学生都喜欢旅游,都认同关中地区的汉唐古迹,都有意愿为期奉献一份力量。如果开发者能够合理的将汉唐古迹的开发与大学生旅游结合,潜力必将无限,让陕西的文化旅游添加更多的活力。

大学生的旅游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是异于一般游客的消遣旅游的,具有自己的市场特点:大学生在经济上并不完全独立,主要来源于家人的资助以及个人的兼职、奖学金等,可自由支配的资金不多,因此大学生旅游更强调经济性。据调查,50%以上的大学生选择200元以下的消费;36.49%大学生的选择200元~300元的消费,而选择300元以上消费的大学生只有一成。他们对出游过程中的吃、住、行等方面不做过多要求,而主要重视旅游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借此满足他们对外界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关中汉唐古迹极具吸引力。在时间效率上追求快捷方便,周期短,距离近。目的性强,其中,以欣赏景观和增长见识为主,次为休闲散心和探亲访友,在景点选择上认同历史名胜古迹,乐于感悟其中的文化故事,体验景点赋予的文化元素。

关中汉唐古迹有自己的特色,在数量质量上都是十分惊人的,无论是人文景观还是自然景观都吸引人,能够满足大学生休闲散心和增长见闻要求,切合他们在文化上,在境界上,在思考层次,见闻方面的新体验的追求,而不是纯粹娱乐性质上的游玩、观光、探亲访友。

将汉唐古迹的开发与大学生旅游结合研究是可行的,二者具有双赢的关系。在情感上,大学生十分的认同汉唐古迹的价值;在意义上,将古迹开发与大学生旅游结合具有传承文化功效,教育价值,让旅游回归“文化品赏与养性”本质,让历史文化遗迹得到非商业性的观赏、体验、感悟,让大学生们了解传统文化、丰富精神生活,还可以增强民族自信、激发爱国热情。让大学生参与历史古迹的开发是有助于保护文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不需要大策划,大手笔,大投资,避免了走向了一个错误的纯商业的历史古迹开发的发展道路。在资源上,汉唐古迹集中在渭河谷地,分布形式点线面结合,数量多,有规模效应,文化价值大;交通上,各景区距离本地区中心城市平均不过百里,长短途快捷,特别是“关中环线”公路网的建成,目前在建的“关中城际铁路网” 将铁路客运专线、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以及关中骨干公路有机结合,连接关中文物古迹和秦岭北坡生态游景点,前景更加美好。

四、结合的策略

1.开发者要做好整体规划,树立区域特色旅游观念,对本地区的资源进行调查总计,并进行评价评优,听取大众声音,做好大学生旅游调研工作。

2.开发者要善于与高校合作,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类媒体诸如:网络,电视,杂志等等来宣传发展思路,追求双赢智慧。高校要合理的将学术成就转化为社会需要的智慧,为历史古迹的开发提供导引。

3.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可以尝试着自己创办旅行社, 自己建立有特色的大学生旅游网,利用高校社团,网络传媒,学生直销点的力量为历史古迹的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动力。大学生要自主地设计出一系列关于汉唐古迹开发的大学生旅游项目,比如文化主题旅游,将景区的独特文化知识,历史底蕴作为旅游主题;知识旅游,旅游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在旅游前后可以开展关于汉唐古迹知识有奖问答,知识讲座活动;体育旅游,大学生们年轻有活力,朝气蓬勃,喜欢户外活动,根据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具有健身和娱乐性的旅游活动,如开展骑自行车游古迹,环关中活动,时尚健康有卖点;探险旅游,情侣旅游等等皆可尝试。

4.企业和政府可以尝试合作“以点及面”式开发历史古迹,先培养重点景区再带动其他景区,以旅游带动文化,以文化促进旅游。政府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国内外客商投资,促进区域内文化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关中汉唐古迹的开发与大学生的旅游的关系是共赢的关系,将二者结合研究,一方面会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汉唐古迹的开发,一方面让我们更好的发现大学生旅游的潜力,总体上追求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文化传承的负责,符合时代要求,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本文在分析了二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旨在为文化旅游提供新思路,为历史古迹的现代化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陕西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 CX12126

参考文献

[1](日)足立喜六,长安史迹研究 三秦出版社,2003年

[2]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名胜古迹.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57

[3]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部,汉唐文史漫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年

[4]刘肖梅 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9年

[5]姚中杰 陕西丝绸之路申遗迎来大考,中国经营报 2013年

[6]陕西省人民政府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 关中城市群城际铁路网规划 2008年

篇9

关键词:项目导向教学法 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 实施 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80-02

1 项目导向教学法简介

项目导向教学法是一种以实践为前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媒介、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系统的教学方法。项目是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载体,教学时强调始终以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为教学导向,重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参与此项目的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并从中感知、体验和领悟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

项目导向教学法的突出特点是打破了原有的教材结构,将零碎的知识和技能分成模块,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充分地融为一体,围绕工作过程的需要构建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不仅有利于瞄准岗位设课程、瞄准能力搞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学会岗位操作技能,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优于普通教学,能够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做的一体化。

2 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当前高校应用型专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计调与外联业务是旅行社的两大核心业务,决定着旅行社的生存和发展,在旅行社中地位举足轻重,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岗位之一。《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课程主要介绍旅行社计调与外联人才必须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基本技能,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旅行社计调部和外联部的业务范围、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有一个总体了解。该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技能性的业务类课程,培养目标应和旅游行业岗位需求一致,突出实际流程操作和应变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显然,在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常缺少活力,学习兴趣低下,缺少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凭记忆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实际职业岗位。

在《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课程中引入项目导向教学法,采用“以项目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以增强其实践性,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职业功能和操作技能的掌握与训练,使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实践中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岗位技能、增强职业意识,进而增强学生的岗位能力、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

3 项目导向教学法在《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课程中的实施

3.1 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

设计合适的项目是该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教师应按照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要求来设计项目。根据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岗位的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结合行业实际和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为两大模块和几个项目,具体如下:

模块一:旅行社外联实务,包含三个教学项目,即旅游市场分析,旅游线路设计,旅行社产品销售。通过该模块,学生主要完成市场调研与预测,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的选择,各类不同旅游线路设计,线路产品定价与报价,旅游产品销售渠道选择与产品促销等学习任务。

模块二:旅行社计调实务,包含三个教学项目,即计调采购业务,计调接待业务,突发问题处理。通过该模块,学生主要完成旅游相关服务产品采购,旅游行程计划制定,计调发团、接团操作业务,旅游活动中各种特殊问题、突发事件、旅游投诉的处理等学习任务。

3.2 课程教学项目的具体实施

实施项目导向教学,应改变按学科体系编排课程内容的“平行”结构,按照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建立按项目任务编排课程内容的“串行”结构。每个项目可分解成若干个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学习任务,以职业能力要求为目标,课程教学紧紧围绕“明确项目任务―― 制定项目计划―― 实施项目、完成任务―― 成果展示与评价―― 总结应用”这5个环节开展,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有效整合。

每个项目的具体教学实施,设置为五个基本环节:

(1)明确项目任务。这是整个项目教学活动的起点,要求根据教学内容和相关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要求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项目任务。项目任务的难易程度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具备可操作性,促使学生带着任务来做项目,进一步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项目任务后,教师要围绕任务内容进行相应的理论知识讲授,并对项目任务进行剖析,阐述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

(2)制定项目计划。这是整个项目运行的整体方案,为保证项目活动顺利进行,要求制定一个完整有序的项目计划。项目计划主要包括明确目的、合理分组、明确分工、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等内容。在制定计划过程中,每个项目小组依据书面任务指导书的说明分析任务要求,认真讨论实施方案并细化分工,教师应及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的深度应有所侧重。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运用所学知识,从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

(3)实施项目、完成任务。项目的实施是教学活动能否成功的决定性环节,以任务结构为主线,并整合了理论与实践。实施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他们要明确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必须给予及时充分的指导,以保证项目任务的顺利完成。另外,在实施任务过程中应注意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撰写项目报告、制作PPT,并准备阐述及答辩。

(4)成果展示与评价。成果展示与评价是项目教学的深化,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完成项目任务后,首先由各小组提交相应的项目报告或方案,以Word或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向全班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并选派代表上台阐述整个方案的内容并对同学所提问题进行答辩;其次教师需对每组的成果进行评价,指出作品中值得大家学习和有创意的地方,并指出其存在问题和不足。教师和所有学生来共同评判每个小组的成果质量,看是否与项目设计的目的和要求相匹配。通过这种方式,在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同时,让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任务内容及岗位操作流程。

(5)总结应用。教师应对本次项目教学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主要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哪些自身能力等,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总结。通过该环节可以提高项目教学的实施效果,保证项目教学目的的实现。在经过成果展示、交流和点评之后,学生应对项目成果再进行修改,确定实施方案,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进行实地调研或到旅行社实习,在实践中验证方案的实用性和合理性。

4 应用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1)开发项目教学教材。教师应按照项目导向教学的要求,结合教学环境条件,开发相应的项目教学教材。为提高教材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该教材应从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岗位的工作实际需要,把理论认知和实践结合起来,整合优化教材内容,科学选择教学项目,增强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通过项目实施,使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岗位的操作技能,培养职业情感。

(2)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项目导向式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既要具备坚实的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为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一方面可选派该专业教师到旅行社挂职锻炼、顶岗实习等,深入行业第一线去认真学习和掌握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岗位工作程序和具体操作业务,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聘请旅行社的计调经理、外联经理或资深计调工作人员、外联销售人员来校给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讲座和职业素养培养讲座。

(3)营造项目教学环境。项目导向式教学,要以真实的工作岗位为基础,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真实的职业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项目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实施项目教学,可以通过建立融合理论讲授与学生操练、讨论等功能于一体的“项目教学教室”,充分运用校外旅行社实训基地,采取学生顶岗实习等方式,来营造与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工作岗位相仿或相同的教学环境,满足项目教学对教学环境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蒋晓鹃.《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探讨[J].管理观察,2009(5):133-135.

[2] 王英霞.高职《旅行社外联与计调》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4):110-111.

[3] 陈乾康,阙敏.旅行社计调与外联实务[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 殷英梅.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项目教学体系构建[J].科技创业月刊,2012(8):150-151.

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实践教学

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以下简称“森游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根据社会需求并顺应专业调整改革要求设立的新专业,隶属于森林资源类学科。它是由原来的森林保护专业、森林资源管理专业和森林旅游专业整合而来,与林学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相近。但是,与旅游管理专业相比,森游专业除了传授一般的旅游管理知识外,还强化了林学、生物学、生态学、资源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传授;与林学、植物保护专业相比,则强化了对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使学生具有较广阔的就业市场和更长远的发展空间。

自1999年以来,全国已有20多所农林院校开设了森游专业。另外,西南交通大学、桂林工学院、宁夏大学、北华大学、长江大学等院校也开办了该专业。

森游专业开办至今不到十年,是一个十分年轻而又朝气蓬勃的专业,其发展受到了相关人士的关注。一些专家、教师对该专业的特色与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和需求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有的还对该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但有关森游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而事实证明,实践教学体系的合理建构对整个专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道出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我国的高等教育曾经长期将焦点聚集在理论教学上,而忽视了实践教学。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的理论水平较高,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高分低能”一度成为社会对高校所培养人才的尖锐批评。

实际上,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抽象概念与具体思维、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实践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继续和深化,也是学习方法、技能和经验的教与学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着极大的帮助。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逐渐意识到理论离不开实践,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于是,高校对教学计划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提高了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比重,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许多有益的实践教学环节。

森游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既要具有林学、植物保护专业所要求的实验、调研能力,又要掌握旅游管理专业所要求的实务操作技能。因此,学生必须通过公益劳动、专业课的课程实习、课程论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以及课外创新训练等多种实践环节,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以便在毕业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原则

(一)以学科特点为依据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就是对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理、归纳,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其内容、形式各异。森游专业隶属于森林资源类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数学、生物学、林学、地理学、旅游管理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设计、森林旅游环境影响评价、旅游市场分析及管理的方法;具有监测和保护森林资源、协调森林旅游与森林资源关系、开展森林生态公众教育等基本能力;熟悉我国在森林资源保护、林政管理、环保、旅游等方面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

由此可见,森游专业的实践性、应用性很强。这种实践性与应用性体现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上,一方面要明确实践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计划,以统领实践教学的开展,并突出强调生物学、林学以及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内容。

(二)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

本科教育不同于职业教育,并非以从事某种职业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但也不排斥从职业教育中汲取有益的经验,包括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实际操作的能力,从而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以克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弊端。

21世纪是强调创新的时代,只有具备较强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培养可在林业、旅游、海关、城建等行业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森林保护、旅游管理、动植物检疫及景区规划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是森游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就要求该专业所建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方面多考虑可操作性和创新性,以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突出时代性与系统性

实践教学体系必须与时俱进,符合时代要求。因此,在内容设置、形式设计、管理手段等方面要不断改进和更新,及时淘汰过时的、不适应时展需求的一些陈旧的内容和形式。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体系,必须突出体系的系统性,即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上要保持连续性,所选择的实践内容要与理论知识保持一致性。也就是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循序渐进地安排各种实践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相互衔接,形成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的方法和形式以及实践教学的考核和管理等内容(如图1所示)。

(一)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

实践教学计划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在明确实践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根据理论学习的需要确定的实践内容、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实践教学实施的时间以及实践活动的形式。科学、高效、实用的实践教学计划,必须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科学地设计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实践教学计划与理论教学计划相互配合。

目前,各高等院校开设的森游专业,其实践教学计划各不相同。从总体上看,多数院校规定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7%左右,而一些学校的实践教学仅占总学分的9%,与理论教学相比,所占比例较低。为了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笔者认为应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实践教学的学分应占总学分的20%-30%,实践教学的总学时数应保证有30-40周的时间。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在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 环节的同时,还根据课程的性质精简了实践课程的门数,通过优化组合实现了多课程的综合实践,共安排了33周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学分已占总学分的22%。这样,既可以保证实践教学更好地开展,也有利于创新型、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当然,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制订的实践教学计划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应为以后实践教学的开展及修订留有一定的余地。教学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通常每两年就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次全面修订。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相关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或修订;也可以将制订好的教学计划交与相关企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

(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实践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内容设计的是否恰当关系着实践教学成效的高低。一般来说,实践教学内容应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与理论教学内容相对应;内容应尽量丰富,使学生能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从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森游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基础性实践,主要是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有更深的理解,使学生具备行业要求的基本素质,如礼仪礼貌、职业行为习惯、语言沟通等。这通常可以通过公益劳动、形势与政策教育、旅游认知实习、树木学实习、森林保护学实习、野生动物学实习等实现。

二是专业技能性实践,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操作技能和服务技能,如饭店服务、景点服务、森林公园服务、旅行社服务、森林防火、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技能。这些技能可以通过酒店实习、导游学实习、旅游规划实习、森林管理课程实习等进行培养和锻炼。

三是综合性实践,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和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逻辑判断和创新思维、沟通和协调管理等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通常可以通过社会调查、暑期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形式开展实践。

四是研究创新性实践,这是实践教学内容的最高层次,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顺利开展和完成的。它要求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科研课题研究、课外发明创新活动,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四个层次,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是逐层上升的,构成了实践教学内容的不同梯级平台。学生只有很好地完成了低层次的实践内容,才能顺利地实现更高层次的实践。

总之,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可能地考虑各课程的侧重点和交叉点,以及学生的特性和专业的发展趋势,要具备系统性和前瞻性。在时间的安排上,基础性和专业技能性实践宜安排在第一、二学年,而综合性和研究创新性实践宜安排在第三、四学年。

(三)实践教学方法与形式的优化

教学方法不存在优劣之分,只有适合与否的区别。目前高校采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与形式多种多样,按实习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与形式,都应适用于“提出理论问题一设计实施方案一开展实践应用一进行实践总结”的实践教学模式。

根据森游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宜将集中性实习与经常性训练结合起来,采用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方法与形式。

1.在实验室开展实践活动。在实验室开展的实践活动,由于实验目的明确、操作程序既定,所以若实验条件具备,通常都能获得成功。这对基础性和专业技能性实践有较大的帮助。一般而言,旅游规划设计、“3S”技术、酒店客房和餐饮服务、模拟导游、植物病虫害检疫、野生动物学等方面的实践内容宜在实验室进行。各实验室应本着最大限度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宗旨,打破学科专业垄断的壁垒,全面协调各实验室的教学与管理,做到资源共享,以利于实验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运用。

2.在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实习基地将学校与社会、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为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较便利的条件。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到实习基地实习,通过现场教学、生产实践和亲身体验,既巩固和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内的优势资源,发挥基地自身的设备优势,协助相关单位进行科技攻关,或与基地单位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为合作单位开办各种培训班或讲座,从而建立共赢的协作关系。

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可以采取“内联外拓”的策略:对内,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将基地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对外,广开渠道,积极与校外企业联合,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教学基地多样化。例如,华南农业大学为了满足森游专业的教学实习需要,除了将校内的树木园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外,还分别在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帽峰山森林公园、华南植物园、深圳仙湖植物园等地设立了实习基地;目前还拟与一些知名酒店和旅行社联合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以充分满足学生的实习需要。

3.开展个性化实习。学校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实际情况并结合专业学习方向,利用暑假或其他课外时间到企业实习、参与社会实践、进行科研调查等,并为其创造便利条件。开展个性化实习突出了实践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实践教学的考核

实践教学的考核,既能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又能反映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同时也是对实践教学计划的一种检验。因此,应将实践能力的考核成绩与理论测试成绩同等对待,重视实践教学的考核。

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可以根据课程的特点灵活选择,包括进行实际操作、课程设计,撰写课程论文、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形式。例如,导游学的课程实习宜采用实际操作演示的考核方式,而生态旅游课程可采用调研报告的方式。但是,无论采取何种考核方式,都应制订出具体的评分标准,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客观、公正地评分,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方面,应增加能反映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的内容。同时,对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社会调查活动、课外发明创造活动、教师的科研课题等实践活动,都应根据工作量的大小、质量的高低予以一定的学分。这样,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更公平的考核,同时也为那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从而有利于更客观、全面、切合实际地评价学生。

例如,华南农业大学森游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了“课外创新训练”的内容,并规定不要求学生集中实践,也不需要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学校则根据实践的难度、工作量的大小以及取得的成果,给与学生相应的学分;但创新学分累计最高不能超过6学分。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实践教学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