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冬天范文

时间:2023-03-15 03:0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乡的冬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乡的冬天

篇1

每当有人问起冬天的哪里最美,我都会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我的家乡最美。我可不是吹的,快来看看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昨天还是太阳高照,今天却是天寒地冻。大地之母一夜之间已换上一件洁白的棉袄。转眼望去,街上的人和车辆稀稀疏疏,静悄悄地一片。

鹅毛般的大雪还在下着,我穿好棉袄走向山坡,站在山坡上,太阳出来了,照在雪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我环顾四周找到了“岁寒三友”它们一个比一个“争气”,松树最“不争气”,全身被白色棉袄捂得严严实实。像一个奶油三角冰欺凌,竹子也“不争气”穿了一件白色羊毛衫,梅花可有坚持力了,身上“背”这么重的积雪还站得那么挺拔。“咦,今天怎么听不到小河“哗啦啦”的水声了。”“噢,原来是冻住了,看来它是想睡觉了……

不知不觉冰棱已经找到了家,霜花也装饰了各家,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你们看了是不是觉得我的家乡是最美的。

五年级:jksjklasdl

篇2

我的家乡在江苏省,家乡的四季分明:百花争艳的是春天,树木浓郁的是夏天,硕果累累的是秋天,白雪皑皑的是冬天。我最喜欢的是冬天。

冰天雪地的冬天来了,上午,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有的像在空中飞翔的天使,有的像在天空自由自在飞舞的白蝴蝶,还有的像银色的外套披在地球***身上,冬天的天气千变万化,刚刚天气晴朗,转眼间阴了,雪花纷纷飘了下来,像一个魔法师一样瞬间把我们的学校变成了银色的城堡。我们在城堡中打雪仗、堆雪人快乐极了!天晴了,太阳露出了脸庞对着我们欢笑。树上的积雪簌簌地往下落,经常在我们防不胜防的情况下向我们发起进攻,狂扔“手榴弹”,那感觉冷冰冰的搞得我们哭笑不得。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冬天,我很喜欢,你们呢?

篇3

同学们,你们家乡的冬天,是寒冷的吗,我想应该也是温暖美丽的吧。”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概便是最好的形容!说到这里,同学们知道怎么写家乡的冬天初中日记200字吗?了解相关精彩内容请参考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章:

家乡的冬天初中日记200字1有首诗这样写到:冬风似虎狂,书斋皆掩窗。整日呼呼响,鸟雀尽潜藏。冬天来了。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沁阳市,那里一年四季风景秀丽,物产丰富,有著名的四大怀药,闹汤驴肉等等,欢迎大家到沁阳市游玩。冬天家乡的景色最美,我喜欢家乡的冬季。

下雪的时候,一片片雪花从天上落下来,一会儿,山头白了,房子白了,窗外的一切都白了。雪花落在我们的手心上,正想看清楚它是什么形状,他它却化成了一滴水,真是“洁白无瑕,晶莹剔透”。雪后,我们们在雪地上玩耍,滚雪球,堆雪人,有的在玩打雪仗,打得满身满脸都是雪,手冻得通红,却玩得非常开心。一点也不觉得冷。

庄稼被白皑皑的绒毯覆盖,有句俗话“瑞雪兆丰年”。来年一定有个好收成。

我爱家乡,更爱家乡的冬天。

家乡的冬天初中日记200字2我的家乡海拉尔位于中国的北方,冬天非常冷,但这正是海拉尔独特的美。

海拉尔的冬天非常美,她白雪皑皑,远山、大桥、马路、房顶等都被白雪覆盖。冬姑娘穿着一身白衣服,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下雪的时候,晶莹的雪花从空中飘舞下来,这是冬姑娘送给我们的礼物。每当这时,我和小朋友们都不约而同的跑出家门,伸手接着冬姑娘的礼物,好象生怕“礼物”掉到地上摔坏了,我们想看看“礼物”长的什么样,可是一到手心就融化了。

海拉尔的冬天是冰雪的世界,我们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欢快的在雪地中玩耍。我们还在冰冻的河面上滑爬犁、抽冰嘎,非常快乐。

我爱海拉尔的冬天,因为她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

家乡的冬天初中日记200字3我的家乡在二铺营村,一年四季都很美,但是我最爱家乡的冬天。

家乡的冬天像一位魔术师, 它能把人带到一个梦幻的世界;还像一位设计师,把一切都打扮得那么“时尚”;又像一位画家,把美丽的风景画进这美好的画卷。

我爱家乡冬天的白雪。你看,在那冰雪纯净的世界里,洁白的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淘气的“走”到树爷爷那冰凉的“手”上;老奶奶在路上行走,前面有一颗石子,雪娃娃看见了,立马“飞”过去挡住石子,

老奶奶直夸雪娃娃,雪娃娃“害羞”地“跑”了;天空上的白云被雪娃娃“打扮”得更加洁白无瑕;雪娃娃给松柏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冬天是雪的季节,冬天是小朋友的天地,我盼望快点长大,也为这迷人的冬天添上一笔浓浓的色彩。

家乡的冬天初中日记200字4我的家乡在湖南,这里的冬天十分寒冷,也十分美丽。

冬姑娘一来,家乡便浸在茫茫苍苍的云雾。有时,天空会飘洒着亮晶晶的小雪花。雪花飘到山坡上,给山坡盖上舒服的棉被,雪花飘洒到房顶上,给房顶穿一件厚厚的棉衣。雪花飘洒到大地上,给大地披上了美丽的银装。

在冰天雪地的环境,孩子们正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玩得多开心呢!

花园里的花已被冰雪覆盖。不过花坛里,那一棵棵雪松,却迎着刺骨的寒风傲然挺立。雪松枝叶上挂满了冰条儿,犹如一串串银色的白,晶莹剔透,诱得人们总用舌头去舔舔。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冰条上,反射出夺目的亮光,美极了。

此时,我被家乡那迷人的雪陶醉了。

我爱你——家乡美丽的冬天。

家乡的冬天初中日记200字5下雪了,雪花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就像亭亭玉立的精灵在空中飞翔,我可开心了。大树白了、大地白了、房子也白了。道路两旁停着的汽车也都穿上了白衣服,显得很洁白,我情不自禁地把小手印留在了车身上。

北风夹着雪花辅天盖地的撒落下来,给大地辅上一层雪白雪白的地毯。寒风刺骨,大街小巷的人都穿着棉衣,棉裤。小朋友们个个不怕冷,他们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哈尔滨街道到处都有冰雕,雪雕还有冰滑梯呢!从那下面滑下来,像飞一样可有意思了。冬天是寒冷的季节。同进也是个欢快的季节。

这就是家乡的冬天,我爱我的家乡——哈尔滨。

家乡的冬天初中日记200字6我的家乡在通辽市奈曼旗。家乡有鸟语花香的春天,有骄阳似火的夏天,有硕果累累的秋天,有雪花飞舞的冬天。而我呢?最喜欢的就是家乡里雪花飞舞的冬天。

冬天在不知不觉中来临了,晴朗的天空突然变阴了,不一会就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大雪落在了房屋上、树木上,一阵风吹过,雪花飘扬起来,就好像是叶子在空中翩翩起舞。调皮的雪拿起了它的笔,在窗户上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冰花,有的像美丽的花朵,有的像茂密的树林,美丽极了。

教学楼仿佛变成了童话中的宫殿,闪闪发光。我们在操场上打雪仗、堆雪人、滑冰……开心极了。我们在雪地里嬉笑着、在雪地里追逐着、笑声在空中飘荡。看!我们堆的雪人也在那开心的笑呢!

这就是家乡的冬天,也是我最喜欢的季节。

家乡的冬天初中日记200字7我的家乡在温州,城市的冬天非常美,更别说乡下的冬天了。

在乡下,每到冬天这里到处都是白色,我和小伙伴在这里堆雪人,打雪仗,真是快乐及了。这里的冬天很美,一下雪,田野里积满了雪,我就在这里打滚,每次回家都是被我妈骂一顿,但我仍就在这里玩。

篇4

在那茫茫苍苍的云雾里,飘洒着亮晶晶小雪花。雪花飘洒到山坡上,给山坡盖上舒服的棉被,雪花飘洒到房顶上,给房顶穿上一件厚厚的棉衣,雪花飘洒到大地上,给大地披上了美丽的银装。

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孩子们正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玩得正开心呢。

雪地旁,是一个花园,里面的已被冰雪笼罩。在花坛里还有一棵雪松,雪松迎着刺骨的寒风傲然挺立。雪松四周挂满了冰条儿,犹如一朵朵银色的,晶莹剔透。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冰条上,反射出夺目的亮光,美极了。

篇5

我家乡的冬天。冬天是那么美丽,那么富有诗意。

北方的冬天,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场大雪过后,远处的山川、大地,到处都是银装素裹:近处的松树上,好像开满了白色的大花,那些柳树和杨树上,也缀满了雪花,十分美丽。雪花落到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色的地毯。总之,雪花落到哪里,就把那里装扮得美丽、可爱,真是粉妆玉砌啊!当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时,挂满了雪花的柳枝变成银条儿了,在阳光下,银条儿毛茸茸、亮晶晶的,可爱极了!一阵风吹过,与写实的雪花随风洒落,像烟一样轻,像因一样白,像光一样润。雪啊!你不但把万物装扮得如此美丽,俄且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雪地里,我们尽情地唱啊、跳啊、玩啊。小朋友们有的滚雪球,有的打雪仗,还有的堆雪人,大家玩得多开心啊!看到下雪了,农民们更是喜笑颜开,他们有的说:“瑞雪兆丰年。”有的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是啊!大雪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给人们带来了幸福。

家乡的冬天真美啊!我赞美家乡冬天的雪景,更赞美大搬家像冬天的人们。我爱家乡的冬天!

篇6

“华东师大不是全国第一流的大学,但‘华东师大作家群’是全国唯一的。”

――王晓玉

在上海的四大高校里,论综合也许华东师大并不算领头拔尖的,可是在上海的文化界特别是文学界,华东师大的名头却是响当当的,而说到这个就不能不提到著名的“华东师大作家群”,因为他们或意气阔达或温婉细腻的文字,使得这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成了诸多文学作品里的经典场景,甚至让“丽娃河”这条校内的小河成为了各地文学青年们心中的朝圣地标。

“华东师大作家群”其实早有传统,但真正得以冠名,还要追溯到1995年前后,根据前华东师大出版社总编辑王铁仙的回忆,最早是因为1995-1996年华东师大出版社推出了一套5本的本校中文系6位校友作家的选本的缘故。这套丛书是当时出版社的副总编阮光页提出的选题,而阮光页正是本校著名的“中文系七七级”的学生。他的那个年级,拥有赵丽宏、王小鹰、孙、陈保平和陈丹燕等作家,而他们中的很多在求学时就写了一些作品,其中孙、赵丽宏、王小鹰更是在进校前就已发表了很不错的小说和诗歌,早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家、诗人了。就是这一批学生,在校时就勤于创作、百花齐放;毕业后的十余年中依旧新作不断,仍是一派方兴未艾的样子。于是1994年,作为编辑和同学的阮光页忽然想到:何不让他们各自编一本近作,集中推出,以形成一种景观呢?继而想到校友中沙叶新、戴厚英等人更是久负盛名的作家,一时虽不及细想,但已产生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概念,于是决定先限于“校友”范围来着手编辑这套丛书。之后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这套丛书推出之后,意料之中地得到了上海文学界以至社会各界的瞩目,人们很快认可了这个作家群体的冠名,因为它的确名副其实。于是出版社便开始进一步“名正言顺”地充实这个概念,先后加入了比沙叶新更年长的鲁光,加入了同是七七级的周佩红,加入了比七七级还要年轻些的李其纲和徐芳……

前辈们的积累加上后辈们的勤勉,再加上出版社有意识的归总,“华东师大作家群”的成员组成可谓群星璀璨,作品更是精彩纷呈:施蛰存是中国现代心理小说的代表作家;格非是与苏童、余华并列的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之一;戴厚英的长篇小说《人啊,人!》是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等话剧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的反响;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在当时与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一起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刘观德的《我的财富在澳洲》与北方的《北京人在纽约》一起,成为留学生文学的代表作品;赵丽宏的散文、王小鹰的《你为谁辩护》、王晓玉的《紫藤花园》、陈丹燕的《独生子女宣言》《上海的金枝玉叶》等作品均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李洱的长篇小说《花腔》入围第6届茅盾文学奖并获首届“21世纪鼎钧双年文学奖”,与莫言《檀香刑》分享此项殊荣……可以说,“华东师大作家群”的耀眼之处不仅在于一校拥有知名作家最多,更重要的是在于它拥有的是一批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都可以留下影响的作家。

提起当年作家群的盛况,如今已退休在家的王晓玉很有感怀,她说:“华东师大不是全国第一流的大学,但‘华东师大作家群’是全国唯一的。这是一个文化现象,可以作为理论问题探讨,而讨论这个作家群的文化现象的关键是如何延续下去。”王晓玉还认为,“华东师大作家群”这个群体跟别的群体不太一样:他们一方面形成群体,一方面身上却有一种独特的气韵。首先是有骨气,第二是很正派,长骨头也长肉,有肉还有心。“徐中玉先生,90多岁了,形也好,神也好,照样站得腰板笔直。还有钱谷融先生,柔性在外,刚性其中。他们身上的那股气韵就是华东师大的那股气。”虽然自己早已为人师多年且桃李满园,但是提起前辈师者,王晓玉还是满心敬畏:“文学道路千万条,但层次总是有的,层次体现在你有形、还有神;你有肉、还有心。我想,也正因为这些,‘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才能得以长久地存在、延续和流传。”

那么,为什么华东师大会出现作家群,尤其会在七七级比较集中地出现呢?针对这一现象,中文系元老钱谷融先生分析说:“这个群体里成了作家的,大多是属于‘老三届’中人。他们在进大学以前,早已或在工厂,或在农村,或在部队,跌打滚爬了好多年,目睹了国家和人民所经历的种种折腾和灾难,饱尝了生活中令他们永世难忘的各种各样酸甜苦辣的滋味。他们的心头已积满了许多使他们既兴奋又不胜怅恨、既厌弃又无限怀恋,纠缠不请、欲诉无门的思想感情,一旦进了中文系,朝夕与大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伴,这些思想感情就忽然增添了异样的活力,在他们胸中翻滚涌动起来,终至冲破了无形的闸门,一泻而出了。我相信,在这个特定时期内,国内其他大学的中文系毕业生中,一定也有许多成为作家的人,不过数量上可能不如华东师大中文系那么多而集中罢了。”

对于钱先生的这番分析,王铁仙作为在华东师大出版社亲眼目睹这一文学群体形成、壮大的“守望者”深表赞同。他认为,从共性上说,我国高校七七级的学生,集中了许多因为“”爆发、停止高考而被积压了十年的优秀人才,其中有一批真正热爱文学又长期颠沛于社会底层的“知青”,他们不同于“”之前的和以后的在上述两方面都显得浅狭的学生。但是他同时提出,既然全国的七七级大学生都存在这一共性,那么为什么最终形成的是“华东师大作家群”而不是其他任何大学呢?这里面显然还存在着一种特殊性――就是因为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七七级,从一年级起就形成了一种文学创作的氛围。这“氛围”两个字非常重要,对于学生的个体来说,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学生的群体来说,氛围是最好的向导,最强大的推动力,最有魅力的“首席教授”。王铁仙如是说:“当时的中文系七七级里,赵丽宏、孙、王小鹰三人实际上已可称为作家,他们与同学们朝夕相处,大家耳闻目睹他们的言谈、文章,不禁会产生‘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予乃不能是’的争胜之心。何况他们三人,待人诚恳热情,乐于指点,而毫不自视特殊,拒人门外。这样,原来就热爱文学的许多同学的心里,升腾起创作的欲望,又从他们身上依稀体悟到在课堂上书本里得不到的某种创作的门径,同时发现了自己本有的创作的潜能,也写起东西来了。”例如陈丹燕就是在这种氛围里培育出来的“后起之秀”,现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还有方啸、戴舫、陈洁等,也大致如此。其中戴舫,本专注于黑格尔美学和一些文艺理论的研读,在这种氛围下,最后也写起小说来。毕业后,他赴美国求学并获博士学位,在大学教文学和古汉语课程,但一直保持着在“七七级”形成的习性,在繁忙的教学之余,用中、英文写出了很多小说,至今乐此不疲。除此之外,华东师大教师中拥有享有盛名的施蛰存、徐中玉、钱谷融等老一辈作家和学者,亦对新生代作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学们终日与名师和名著为伴,不禁升腾起创作的欲望,发现了自己创作的潜能。这种正面的力量蒸蒸日上,正应了沙叶新的戏语――师大出大师。

作为七七级的代表人物,赵丽宏却并不认为自己是促成某种氛围的关键因素,他认为“是母校和文学把我们这一代代的写作者联系在了一起”。赵丽宏说:“我们七七、七八、七九级是二十七八岁进的大学,那时候作家是很受尊重的。当时报纸种类少,出书难,但是大家对文学的热情是很高的。环境虽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相信适度的贫困和痛苦对创作是有好处的――但我觉得一个真正的作家要有一种对文学追求向往的创作态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经历,即使生活平淡无波澜,也可以写得很深刻,比如《追忆逝水年华》。”赵丽宏认为,虽然他们那一代人是经历过坎坷的,比如遇到下农村,生活很忧郁苦闷,而写作是当时唯一可以打发时光和寄托理想的,但那只是外因。内心里对文学的坚守才是形成“华东师大作家群”和延续这种精神的内因。文学在于心。哪里都可出作家,不在乎丽娃河,即便是荒凉的大漠也可以产生莫高窟那样的艺术精华;而面对现实中的景象,你用什么样的目光决定了你是否有不一样的感悟,从这一点上说,华东师大就是传承这种“眼界”或者说“心境”的宝地。赵丽宏殷切地说:“现在的华东师大作家群,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作家已然延续到了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作家身上了,而他们这一代的许多人是并不想做专职作家的,但我希望他们要一代一代不断代,以不变应万变,坚持最初的理想,坚持自己的风格。如果为了迎合出版商和读者而不断改变自己,最后这个作家一定会消失,最后整个作家群也将不复存在。我们就再也看不到好的作品了。”

“什么时候,高校的中文系再能养育出一个新的‘作家群’呢?”

――王铁仙

赵丽宏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同样见证了中文系七七级辉煌的孙和王小鹰都表达了这样的忧虑。孙说:“华东师大出了好多作家,作为华师大的校友我们都很自豪。不过当时的环境确实和现在不一样,那时的社会比较单调,文学是青年们的集体爱好;而现在的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或者各种原因,可能喜欢经济、金融的青年比喜欢文学的要多一点吧。”而王小鹰则表示:“我们这一代人是用生命来写作的,不平则鸣,文学对于我们真的是在生命的困境里对精神的抚慰。然而现在的文学没有精神的痛苦,也不需要生活的经历,仔细想想,也许说明文学的路宽了。只希望年轻一代的写作者们能保持文学的崇高性,不要为了迎合书商而低俗化。”事实上,“华东师大作家群”现象虽然在理论上说是延续至今的,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名声赫赫的“华东师大作家群”里走出来的都是这样的一些名字:施蛰存、许杰、徐中玉、钱谷融、沙叶新、戴厚英、王智量、鲁光、赵丽宏、王小鹰、王晓玉、孙、刘观德、格非、李洱、徐芳、陈丹燕、周佩红、戴舫、陈洁……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传承着师大文脉的那一批生于七十年代的“青年作家”如殷健灵、缪克构、汤涛、田健东等,和前辈作家相比,无论是群体规模还是个人成就或者说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力、号召力都有所不如。无怪乎早在1995年王铁仙为“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写下序言的时候就已经忧虑丛生:什么时候,在高校的中文系或在中文系的某一年级,能重现一种真正热爱文学、钟情创作、求索真谛的氛围呢?什么时候,高校的中文系再能养育出一个新的“作家群”呢?

事实上,作家影响力下降的背后,所反映的正是文学影响力的下降,而文学影响力的下降在高校的具体体现就是人文学科的式微,而人文学科的式微所带来的后果则不仅仅是影响着高校院系,它更深远地影响着整个社会人文精神的盛衰,而整个社会的人文精神之盛衰,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这个问题已经不是远虑,而是近忧了。去年的10月23日,在中国的第一个中文系――北京大学中文系建系100周年之际,针对“人文学科的时代价值在哪里”的审视和追问就已经在学界和社会引发关注。北大中文系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在回答记者关于“百年”之后中文系以及人文学科如何面对困境的问题时表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求中文系师生有责任介入当下的社会改革以及思想文化建设。“不是不要专业,而是在专注专业的同时,保留社会关怀、思想批判、文化重建的趣味与能力。说到底,人文学是和一个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或‘知识’,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怀。”陈平原教授认为,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人文学”如何被边缘化,正是目前中国教育过分市场化的结果。现在,我们的教育走进了一个误区,即把大学当成职业学校、培训中心来经营,宣扬“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忘却了大学的责任。大学教育是为一个人一辈子的知识及精神打底子的,并不是现学现用的职业培训。而任何国家的本国语言文学系师生,所从事的更加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活,而是一种包含着价值、立场和责任的思想文化建设。

遗憾的是,放眼当下的高校,还对“社会关怀、思想批判、文化重建”保留有热情和责任的年轻人早已少之又少,高校里的人文学科也早已被逐步“边缘化”了,有的中文系开始被肢解,种种“学院”和“中心”山头林立;一些思想深邃、理论精深的学者不得不饮恨别离,“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高校这个以产生“精神贵族”见长的地方,竟越来越鲜见有人去报考文史哲,倒是那些毫无学科积累的、技术性的、实用性强的系科年年呈现爆满趋势。一时间,满目都是“低头找钱的人”,难觅“仰望星空的人”。功利主义如铁流长驱直入,销蚀着民族灵魂。正如陈平原教授所感慨的:“我做过西南联大的研究。看那时的老照片,一群衣衫褴褛的知识分子,器宇轩昂地屹立在天地间,着实让人感动。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多了,但是否还有那么一股志气、意气、豪气?因为,只有具备了这‘三气’,人文学才可能做得有滋有味。”

“这个偏向造成的后果,今天已经很明显了,我们的社会正在为这些‘虚’的东西的恶化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

――王晓明

很显然,七七级的华东师大中文系是具备这“三气”的,所以那一代的“作家群”才能够那般的风声水起、气象万千。在著名学者王晓明的回忆里,那个时代的中文系俨然是有志青年的精神高地:“我是大学恢复高考以后的七七级的学生,实际上是1978年2月进华师大,当时进来的时候,我们这个校园里面很多地方还是稻田,所以我们进大学以后的第一个暑假的劳动是在校园里面割麦子。当时我们华东师大新派来了一位党委书记,这个党委书记是一个很有想法的老干部,而当时大学中层的行政管理层干部基本上都是期间上去的那些人,他们或者出于思想观念的原因,认识上比较糊涂,或者是因为自己的利害关系,对新来的党委书记的改革――比较尖锐的改革,首先把大学弄得像大学的样子――是有抵触的。所以就变成了‘剃头担子两头热’,我们学生很起劲,党委书记等最高的领导很起劲,可当中这一大层推不动。怎么办呢?当时的党委书记想了一个法子,他就在全校的每一个班直接找一个学生担任代表。当时华东师大有多少个班,就有多少位学生代表,而这些学生代表是直接跟他联系的。他每个月开一次会,把这些学生代表请来,各个处的处长也全部找来,大家就坐下来听这些学生代表说,说食堂怎么怎么不好啦,宿舍卫生怎么怎么差啦,课程设置怎么怎么有问题啦……我们七七级那一届人数很多,中文系一个年级一共150个;学生当中年龄相差也很大,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17岁,因为是10年没有高考了。学生当中有一部分胆子很大,是有社会工作经验的,而且确实敢讲。所以每一次这样的会开得都非常热闹。我不是我们班的学生代表,但是我们的学生代表每一次去开会之前,我们都先到他的房间里面跟他讲,然后大家讨论,最后他再把很多同学的意见带到会上面去。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制度,上下夹攻,这对学校的改革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我们回想起那个时期,也就是八十年代的初期和七十年代的晚期,那个时候的华东师大真是充满了一种生气勃勃的景象。学生真的是感觉到,我是这个学校的主体。”

回顾过去的中文系,让人热血沸腾的正是师生们发自内心的那股志气、意气与豪气,然而最近二十年来,大学里的风气却逐渐沾染了社会的急功、好利、投机之气。对这种现象,王晓明语气里充满了遗憾,他说:“我们的社会在很多方面花了很大的精力改革、投资,但是对那些无形的精神的领域却明显是忽略了,好像那都是不重要的事情,至少不是现在紧迫的事情,而是将来的事情,可以先放在一边去。这个偏向造成的后果,今天已经很明显了,我们的社会正在为这些‘虚’的东西的恶化付出非常惨重的代价。”在今天,我们不但需要合理的制度,也需要能与这合理的制度相适应的精神上的某种根据。如果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不断恶化,再好的制度也建立不起来。因此,当前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已经不是制度性的改革就能消灭的――当一个人为了很小的利益就可以对别人施以凶残的伤害的时候,光靠利益、靠惩罚、靠奖励,靠诉诸他以利害的心,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如果大多数人之间只有利益关系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即使有了一点富裕的生活也不可能长久。王晓明说,有一次在课堂上,有个学生告诉他,某位老师居然对他们说,你们读什么书啊,大学四年,赶紧考一些有用的证书,毕业以后能找到好工作就行了。王晓明对此深感震惊:大学的教师居然这样来教导学生!由此可见整个社会的“人心”的恶化,是到了一个再明显不过的地步了。面对这样的状况怎么办?王晓明说,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严刑峻法,先秦和秦代的法家就是搞这一套的,用严刑峻法威逼利诱,诉诸人的趋利避害之心,结果如何?二世而亡。然而面对中国今天这样一个社会状况,似乎你不用严刑峻法还真没办法――于是这就成了一个困境。可这个困境是怎么造成的呢?王晓明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少年来我们的社会忽略了无形的东西。比如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感,比如最基本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比如对生存意义的理解,比如对人文精神的追问、探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步伐中,人们忽略了对所有这些抽象的东西的重视,认为人的幸福是可以用钱来确证的,除了钱,除了各种实际的利益,其他都不重要。结果正是这些看起来很简单的小问题,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积少成多,最后把我们逼到了今天这样一个困境里。

中国文化是“有无相生”的文化,“有”是硬的,“无”是软的,现在的人们只相信“坚硬的力量”,很少相信“柔软的力量”。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光靠GDP是不够的,还得提供价值观。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治国方略――应对变化中的世界》中说,“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她的这番话影响很大,代表了西方世界对我们的整体判断。这番尖刻而尖锐的话,足以引起我们反思,让我们重新去关注那些精神深处的“柔软的力量”。现在,我们应该正本清源、恢复传统了――中文系,目光聚焦于中国的语言文学,而心系语言外壳下的人文内涵、思想体系,这是中文系责无旁贷的天然使命。参与建设中国的人文思想建设,是中文系的神圣天职!“妙手著文章”者,首先应该是“铁肩担道义”者,这是时代之托、民族之托。

中文兴则人文兴,人文兴则国家兴。

声音:

“华东师大新生代作家群”再续传统

有些学者认为,“华东师大作家群”属于一个时代,不会再来了,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再热衷于文学创作。然而曾经亲手打造了“华东师大作家群丛书”的资深出版人阮光页却认为: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作家,不同的文学创作者对时代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作家群出现与否和时代无关,只和出现什么样的作家群体有联系。阮光页说:“我可以理解这些人对‘作家群’文脉继承的焦虑,但是他们的论断似乎有些太过悲观。事实上,正如我们期盼的那样,一批‘新生代作家’承载着我校的传统和时代的精神,已经诞生了,并且开始在全国青年文学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们正又一次汇聚在丽娃河畔,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华东师大新生代作家群。”在他们中间,七十年代出生的殷健灵、缪克构、田健东、汤涛等人的文字具有显著的兼容性,既有老一辈作家的社会责任心,同时也积极面对新的社会体验,传承特点明显。而八十年代出生的许佳、苏德、小饭等2000年前后入学的一批人,深受新思维、新表达和真体验的三新定位影响,寻求某种反叛,目光更多地带向自我情绪。阮光页对这个新的创作群体的未来很有信心:“华东师大新生代作家群虽然还不及老一代作家们的成就,但是没有人敢置疑他们的潜力。他们已经形成了校园文化里的一道夺目的风景线,成了‘华东师大作家群’精神的续谱者。”

汤涛:(70后,著有《窗外雨季》等):我认为自己不能称为作家,我仅仅是个创作者,我的文学创作远未成熟,作家对我来说是很奢侈很崇高的概念。创作就像行路,人的生命没有到尽头,创作就不会有结束。

“华东师大作家群”对我的影响太深了。早在中学时候,像沙叶新、戴厚英等著名作家的名字和作品就已经很熟悉了。到了大学后,为了实现个人拜见他们的私望,我骑着自行车奔钻在上海的街头,敲着作家的大门去采访他们,访谈除了在学校的报纸发表,还供稿给《新民晚报》的文学角、《公关信使报》等报刊,甚至还逃课去听他们的文学讲座。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校园文学热慢慢退温,但对我个人来说却是创作热情的高温期。与我同时代的一起写作的七十年代生人,有一批实力很强的新生代作家,譬如田健东、殷健灵、廖增明、缪克构等,早在中学时就发表过大量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大学还是进入社会后,创作一直十分旺盛。

许佳(80后,著有《我爱阳光》等):我已经有一两年没有写长篇了,一是工作忙,二是没有积累。我觉得自己心底的看法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是以前我可以把握的很少,现在成熟了,也眼高手低起来。我不喜欢被书商、读者催着写,我的每一部新作品都要看得到进步。我这几年是在体验生活。过去,1995年的时候,我认为成年人懂的我都懂,现在不是了,发现以前喜欢看的东西,每看一遍总有新的看法。

苏德(80后,著有《威马逊之夜》等):师大给了我四年很好的创作时间,2004年我的创作达到巅峰状态。谈到创作,我的创作不是从校园文学开始的,而是一上来就关注社会,写别人,没写过多少校园的东西。我一直在想到底作家是什么?我们其实是被卖出来的一代,出名太快了。2005、2006年畅销书市场萎缩得厉害,过去的作家市场很规范,有作协,我们这一代没有这么好的环境,这么好的状态,我们的写作环境非常动荡,太多诱惑了。我们这一代人的际遇在未来可能有所好转,但现在的日子是很难过的。一直以来,我始终告诉自己:坚持。

篇7

关键词 天然气汽车;油改气;节能减排

一、东莞市交通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东莞市作为珠三角最核心的城市之一,其公路交通十分发达,107国道、广深高速公路、莞深高速公路和常虎高速公路贯穿东西南北,境内4条主干公路和13条联网公路均为一级公路。东莞交通的状况是公共交通分担率仅为5%左右,摩托车和私人小汽车的分担率占到60%。在居民出行方式构成中,摩托车比重达到45%,步行、自行车比重占40%,而公交不足5%。截止至2007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17.84万辆,因禁摩影响,比上年下降0.9%。其中汽车保有量60.89万辆,增长24.4%。目前东莞的汽车保有量还在以每月万辆左右的速度递增。

二、天然气汽车加气项目对东莞市节能减排工作的贡献与意义

节能减排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不仅是政府的行动目标,更是人类解决生存环境问题的必经之路。车用燃气项目正常生产时基本上没有废水、废渣污染,有利于节能减排。使用燃气代替燃油作为汽车燃料,是使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浓度大幅减少,净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的最有效措施之一。

三、排放成分分析

据深圳市对第一批液化石油气/汽油双燃料汽车的检测所统计的资料,燃气汽车环保效益显著,与燃油汽车相比:CH(碳氢化合物)减少70%、CO减少80%、NOx减少39%、CO2减少24%,并且杜绝了铅、苯、烃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根据2007年6月广东省东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东环监委字(070611)第8号监测结果:人口稠密的市区,大气中86%的一氧化碳,96%的碳氢化合物,56%的氮氧化合物来自机动车尾气,且逐年上升。汽车使用天然气之后,尾气中的一氧化碳可减少97%,碳氢化合物可减少72%,氮氧化合物可减少39%,二氧化硫可减少90%,苯铅等重金属粉尘可减少100%,噪音可减少40%,是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

四、天然气汽车加气项目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贡献

据目前出租车燃料改为天然气的情况看,经初步测算2008年将可实现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000吨,碳氢化合物17.5吨,氮氧化合物17吨,二氧化硫11.8吨。根据规划和已建成的站,2010年,共建设12座天然气汽车加气站,每年的车用天然气气量约为4500万方,将司’替代约3.7万吨汽油的消耗量,将可实现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15万吨,碳氢化合物182吨,氮氧化合物176吨,二氧化硫122吨。到2020年将可完成60座天然气汽车加气站的建设,年供气量将达18900万方,将可替代15.7万吨汽油的消耗量,并可实现减少排放二氧化碳17.4万吨,碳氢化合物763吨,氮氧化合物741吨,二氧化硫514吨。届时出租车使用CNG汽车的比例达到90%、公交车使用CNG汽车的比例达到100%、环卫车使用CNG汽车的比例达到100%。因此,天然气汽车对东莞市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燃油紧张的现状、推进东莞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五、天然气汽车加气项目在东莞市的实施建议

篇8

【目的】观察通脉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通脉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72、1.36、0.68g·kg-1·d-1)。除假手术组外,其他组均采用改良4血管结扎法复制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取各组大鼠大脑皮质,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NMDAR1 mRNA阳性细胞数和染色光密度(D)值。【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NMDAR1 mRNA阳性细胞数和D值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或P<0.001),中药高剂量组的D值显著降低(P<0.01),而中药中、低剂量组的D值和中药低剂量组的阳性细胞数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通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与其能抑制缺血后神经细胞NMDAR1 mRNA的异常表达,减弱兴奋性神经毒性引发的神经细胞损伤有关。

【关键词】 通脉注射液/药理学;缺血性中风/中药疗法;脑/病理学;疾病模型,动物;大鼠

缺血缺氧后脑组织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通过释放大量的兴奋性氨基酸,过度激活相应受体,导致神经细胞产生兴奋性毒性作用,引发细胞内外多种病理过程,而致神经细胞死亡[1]。兴奋性神经毒性被认为是脑损伤的始动因素[2]。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的特异性结合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分布,目前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兴奋性递质受体[3]。本研究通过观察通脉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NMDAR1 mRNA表达的影响,从兴奋性神经毒性方面探讨通脉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可能机理,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药物、试剂及仪器通脉注射液为静脉用注射液,由广东省中医院制剂室提供,Mupid2plus型水平电泳仪(日本Mupid公司),BGPower 300型垂直电泳仪(中国百晶公司),原位杂交试剂盒Dig Labeling Detection Kit(美国罗氏公司)。

1.2动物及分组雄性SD大鼠50只,体质量(270±30)g,购自第一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粤检证字第99A046。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通脉注射液高、中、低剂量组(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72、1.36、0.68g·kg-1·d-1)。后3组于造模前3d始分别按设计剂量腹腔注射,连续2d,第3天造模结束清醒4h后再给药1次,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均以等容积的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1.3模型复制采用改良4血管结扎法复制大鼠全脑缺血模型[4-5]。大鼠以100mg/L的水合氯醛经腹腔注射麻醉,俯卧位置,剪开头项部正中皮肤,分离颈项部肌肉,暴露横突翼小孔,电灼凝固双侧椎动脉,分层缝合。翻转大鼠改为仰卧位,分离颈总动脉,动脉夹夹闭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弥漫性全脑缺血,全脑缺血15min后放开动脉夹,分层缝合。假手术组只予分离血管,而不结扎血管。

1.4取材及组织切片再灌注24h后,常规水合氯醛麻醉,开胸暴露心脏并剪开心包,以12号针头经心尖插至升主动脉内,刺破右心耳后,分别以生理盐水150mL、40g/L多聚甲醛—磷酸缓冲液、50g/L蔗糖200mL灌注。灌注完毕后开颅取脑浸泡于20g/L蔗糖溶液,再移入0.1mol/L磷酸缓冲液中。取大脑皮质,用振荡切片机行冠状切片,切片厚为40μm。

1.5Dig探针标记NMDAR1 cDNA探针的Dig标记及标记率按Dig Labeling & Detection Kit 说明书进行。将标准标记探针及实验所标记探针用DNA稀释缓冲,以1∶10的稀释倍数稀释5个梯度,分别取1μL点于尼龙膜上80℃烘干。再分别用缓冲液1和缓冲液3洗膜。尼龙膜浸入含1∶5000Dig抗体的缓冲液 3 中,室温孵育30min。以缓冲液1和缓冲液2分别洗膜15min。显色液中避光显色20min,终止液(TE)终止反应。将标记在膜上的显色强度与标准对照,即可测出标记探针的含量。

1.6组织切片的原位杂交分别将40μm振荡切片用0.1mol/L 磷酸缓冲液漂洗,0.1mol/L甘氨酸/磷酸缓冲液漂洗5min,40g/L多聚甲醛固定5min,0.1mol/L磷酸缓冲液再次漂洗10min,2.5g/L乙酸酐/0.1mol/L三乙醇室温放置10min,切片移入反应板,加20μL/切片的杂交液,42℃杂交液过夜,移入漂洗槽中,分别以4、2、1、0.5倍柠檬酸钠缓冲液(SSC)漂洗,0.05mol/L磷酸缓冲液37℃漂洗,移入反应板,按50μL/切片加入1∶1000标记探针,2mol/L二硫苏糖醇室温过夜。移入漂洗槽,0.05mol/L 磷酸缓冲液充分漂洗,再以缓冲液1和2分别漂洗,移入反应板,显色剂4℃显色12h,移入漂洗槽,TE终止反应,漂洗、裱片、脱水、透明,中性树脂封片,显微镜观察、摄片。另设对照:单独使用Dig标记探针。

1.7统计学方法在光镜下细胞浆呈紫色者为NMDAR1 mRNA阳性神经元。在图像分析仪上测定阳性染色细胞的染色光密度(D)值,每例随机计算每100mm2内的阳性细胞数。采用EXCEL97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统计方法为完全随机设计的多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及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各组神经细胞NMDAR1 mRNA阳性细胞数和染色光密度值变化比较见表1、图1(见彩图页第666页)。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NMDAR1 mRNA的阳性细胞数和D值均显著增高(P<0.01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中剂量组阳性细胞数显著减少(P<0.01或P<0.001),中药高剂量组的D值显著降低(P<0.01),而中药中、低剂量组的D值和中药低剂量组阳性细胞数无显著改变(P>0.05)。说明通脉注射液高剂量组对神经细胞NMDAR1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表 1各组神经细胞NMDAR1 mRNA阳性神经元数和染色光密度值比较(略)

3讨论

1969年Olney以外周注射大剂量谷氨酸钠导致了动物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的损伤,首次提到了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的理论[6],1971年进一步阐明了脑内兴奋氨基酸的兴奋毒性作用,并提出了兴奋性毒性学说的概念,这种在正常情况下作为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氨基酸,在病理条件下产生神经毒性作用而导致神经元死亡的现象,称为兴奋性毒性作用[7]。该学说核心内容是指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过量释放对脑细胞产生兴奋性毒性,引起神经细胞水肿、空泡形成和细胞死亡[8]。谷氨酸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和含量最高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它通常以囊泡形式贮存于突触末端,在生理或病理的刺激下可释放入突触间隙,主要通过其结合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NMDAR,启动一系列生化反应引起神经细胞死亡[3]。

NMDAR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最广泛的受体之一,是由NMDAR1和NMDAR2两个亚单位共同构成的受体通道复合物[9]。NMDAR2伴随NMDAR1存在于特定脑区,它可以增强NMDAR1对兴奋性氨基酸的反应,但NMDAR2独立存在时并不表达受体活性,因此,NMDAR1被认为是NMDA受体的主要功能单位[10]。

研究表明,NMDAR1 mRNA在大鼠的大脑皮层、海马和小脑中均有表达,其表达的空间方式和程度与放射自显影技术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1]。NMDAR1表达的区域特异性被认为是皮层、海马等选择性易损区的分子基础[12]。脑缺血后的病理过程出现NMDAR1的表达变化,亦进一步为NMDAR参与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提供了依据。NMDAR1作为NMDAR的主要功能单位,一定程度反映出NMDAR的水平。

NMDAR1 mRNA是NMDAR1的信使RNA,NMDAR1 mRNA表达的强弱反映了NMDAR1的转录水平,间接地反映出NMDAR1的表达。本研究结果表明,脑缺血再灌注后模型大鼠大脑皮层NMDAR1 mRNA表达的信号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其作用的可能机制是脑缺血后突触囊泡大量释放谷氨酸入突触间隙中,作用于NMDAR1的谷氨酸结合位点,使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其受体转录活性增大,对其表达起上调作用,最终使合成的受体蛋白增多,并与迅速释放的谷氨酸(Glu)相结合发挥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NMDAR1 mRNA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引起NMDA数量增加、活性增高,导致兴奋性氨基酸神经毒性的重要因素之一[1]。

本实验观察了通脉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NMDAR1 mRNA表达的作用,结果显示通脉注射液高、中剂量组大鼠大脑皮质NMDAR1 mRNA杂交信号低于缺血模型组,而通脉注射液低剂量组NMDAR1 mRNA杂交信号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这一结果证实了中、高剂量通脉注射液可干预NMDAR1转录,影响到转录的水平。通脉注射液对NMDAR1表达的影响,可能与其能减少Glu的释放,直接抑制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细胞下调NMDAR的表达有关,确切机理尚需今后进一步研究的结果加以论证。

前期研究表明,通脉注射液可以减少缺血后脑组织中谷氨酸的含量,降低缺血再灌注后皮质神经元的NMDAR活性[13],是从受体蛋白质水平来进行的研究。本研究又从NMDAR的基因表达角度观察到:通脉注射液可选择性地抑制NMDAR1的转录过程,减弱NMDAR1的表达,最终影响到NMDA受体的合成。综上所述,通脉注射液可能是使NMDA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活性降低,减弱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过程,从而削弱了兴奋性神经毒性引发的神经细胞溃变和坏死,达到脑保护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Widmann R,Miyazawa T,Hossmann K A. Protective effect of hypothermia on hippocampal injury after 30 minutes of forebrain ischemia in rats is mediated by post ischemic recovery of protein synthesis[J]. J Neurochem,1993,61:200.

[2]乔治·阿德尔曼(杨雄里译).神经科学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99.

[3]PlanellsCases R,Sun W,FerrerMontier A V,et al. Molecular cloning,functional expression,and 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n 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subunit from human brain[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3,90(6):5057.

[4]Pulsinelli W A,Brierley J B. A new model of bilateral hemispheric ischemia in the unanesthetized rat [J]. Stroke,1979,10:267.

[5]赵卫冬,王子灿,周凤鸣.大鼠脑再灌注综合模型初探[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7,13(4):193.

[6]Olney J W.Brain lesion,obesity and other disturbances in mice treated with monosodium glutamate[J]. Science,1969,164:719.

[7]Olney J W,Ho O L,Rhee V,et al. Neurotoxic effects of glutamate[J]. New Engl J Med,1973,289:1374.

[8]Jahr C E,Stevens C F. Glutamate activates multiple single channel conductances in hippocampal neurons[J]. Nature,1987,325(5):522.

[9]Sheng M,Cummings J,Roldan L A,et al. Changing subuint composition of heteromeric NMDA receptor during development of rat cortex[J]. Nature,1994,368:144.

[10]Morioshi K,Masu M,Ishii T,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rat NMDA[J]. Nature,1991,354:31.

[11]Heurteaux C,Lauritzen I,Widmann C,et al. Glutamateinduced overexpression of NMDA receptor messenger RNAs and protein triggered by activation of AMPA/kainite receptors in rat hippocampus following forebrain ischemia[J]. Brain Res,1994,659(1~2):67.

篇9

“冬天来了,冬天来了”伴随着孩子们欢快的叫声,冬天的使者——雪,也如期而至了。

家乡的雪是洁白的。你瞧,窗外寒风呼啸,大片大片的雪花轻盈地从天空飘着,好像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素梨花开”,一片片雪花乖乖地落在树梢上,落在窗台上,调皮地落在小朋友的脸上,那么凉爽,那么惬意。。。。。。自上而下,到处都是洁白的雪,好一个白雪的世界!好一个“梨花盛开”的世界啊!家乡的雪让家乡变得如此多娇!

家乡的雪是无私的。下雪的日子只见雪铺满了整条街道,盖住了整个大地。。。。。。雪用它那洁白的身体给家乡的每个角落蒙上了一层或薄或厚的纱,让人们任意踩踏雪都是无怨无悔,多么伟大的精神啊!我站在亭子上向远处眺望,满世界的雪,令我不由得肃然起敬!雪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欢乐。让小朋友们欢乐无比,幸福度过寒假。下了场大雪,院子里、田野里都蒙上了棉被,农民都十分高兴,“瑞雪兆丰年”嘛!大雪过后孩子们高兴的奔了出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大家都欢笑着玩了起来,打雪仗、堆雪人:团一个个雪球,趁对方不注意,猛地一抛,打在身上。嘿嘿,可真调皮。堆雪人:石头做眼,萝卜做鼻,树枝做嘴巴,再加一个雪白的身子,一个雪人就做好了。孩子们在雪地里跑着、奔着,天空回荡着他们的笑声。家乡的雪怎能不让我心生爱意呢?

篇10

在那茫茫苍苍的云雾里,飘洒着亮晶晶小雪花。雪花飘洒到山坡上,给山坡盖上舒服的棉被,雪花飘洒到房顶上,给房顶穿上一件厚厚的棉衣,雪花飘洒到大地上,给大地披上了美丽的银装。

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孩子们正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玩得正开心呢。

雪地旁,是一个花园,里面的已被冰雪笼罩。在花坛里还有一棵雪松,雪松迎着刺骨的寒风傲然挺立。雪松四周挂满了冰条儿,犹如一朵朵银色的,晶莹剔透。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冰条上,反射出夺目的亮光,美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