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范文
时间:2024-04-18 11:1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116-02
通过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资料收集,对当当网和对孔夫子旧书网输入“校本课程开发”,结果显示相关商品分别为73件和425件,经过筛选罗列了部分专家作品如:崔允t的《校本课程开发》;王斌华的《校本课程论》;傅建明的《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等。对知网、万方、维普引擎在主题栏输入“校本课程开发”,在模糊状态下,以硕博论文、期刊、会议、报纸分类进行高级检索。由于个人资源和能力有限,存在资料收集缺陷。从检索结果直观可知:研究的数量逐增、硕博学历高层次人员剧增、集思广益的会议、广泛报道关注、校本课程开发全面发展。
1 对校本课程开发分类阐述
1.1 校本课程开发相关概念界定
“校本课程开发” 一词最早由国外学者对国家课程开发策略的反思而发起,将“该本课程开发”界定为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与学生,对课程的计划、设计、指导、实施和评价。崔允t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跟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徐玉珍定义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和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跟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学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总的来说:校本课程开发建立在重视学生的需求,服务于学生发展基础上,开发主体是由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课程专家等组成的共同体,以学校为载体,结合于学校实际环境,进行分析、提炼、创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持续和动态的活动。
1.2 校本课程开发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较多:课程政策、课程领导、课程资源、课程师资、课程开发技术,课程理论研究等影响因素;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对教育规模、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技术等的辅助支撑作用;学校方面主要包括环境、场地设施、文化等方面影响因素;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体系的之间对于学生需要的准确把握能否切实根据学生的需要制定和落实;学生自我对健康意识重视等影响因素。金燕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状况调研》中经调查得知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依次是:校领导的支持、体育教师的能动性、体育场地设施条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态度、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学生的参与程度、其他。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诸多因素都对其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只有各方面都协调处理,协调发展,将事物矛盾对立辩证处理,以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顺利开展。
1.3 校本课程开发存在问题
常维国分析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教师观念陈旧,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窄化,知识与能力欠缺;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资源匮乏,评价过程不够严密,流于形式,校本课程开发相对滞后,受国家课程的影响。齐文辉《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谈论到:对校本课程开发含义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欠缺;校本课程评价带有明显的滞后性、低效性;对校本评价不够重视。总的来说,校本课程开发的质和量的要同步,协调、有效进行才是校本课程本质核心追求。
1.4 校本课程开发对策策略
董翠香、孔祥在《我国基础教育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及措施研究》中阐述到,广大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实践校本课程开发要借助课题研究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外部力量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加强学校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参考,以期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齐文辉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正确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了解校本课程的优势;增强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与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建立以实践为主的、完整的评价体系。常维国论述到: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挖掘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转变教师的陈旧观念,提高教师的素养;改进学校的办学设施,充分利用地方的资源优势;完善评价体系,改进评价方法;正确处理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对策探析。校本课程开发只有将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协调处理,才能切实地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指向目的。
1.5 校本课程开发价值
李臣之对校本课程开发评价需要坚持“持续发展”价值取向,追求“人本自然主义”学术取向。确立合理评价范围和适宜的价标尺,运用“档案袋”“公示”“综合评定”等方法将校本课程开发评价落到实处。吴刚平按照不同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重点,划分为3个不同层次,即学校层次的监控、用户取向的评价和教育系统层次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可以分为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编制阶段的实质性评价以及使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3种基本方式。按照不同评价主体的不同评价重点,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划分为3个不同层次,即学校层次的监控、用户取向的评价和教育系统层次的评价。 总的来说:校本课程开发价值评价要体现和服务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升,价值的体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帮助,对学生而言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而形成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形成特色的有机整体。
1.6 个案开发
主要针对不同水平段如:小学初高中、职校、师范类学院等;不同性质特点的特色美术体育、开放性学校等;不同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和多民族地区、农村等;不同视角:地域文化、精武精神、多元文化视角等进行多项如民族传统少数项目,或者单个体育项目如伞棒舞、板鞋竞速,花样跳绳等个案开发,以及针对开发的现状调查、面临困难、开发过程、开发实验、影响因素、对策等进行研究。
2 研究存在不足
(1)理论研究的指导性基础不够夯实,开发实践基本是借鉴和沿用状态,创新性还比较薄弱。
(2)校本课程开发集中在本民族传统资源的开发利用,多样性应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3)校本课程开发不平衡,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偏远农村还停留在现状的调查、面临的困境,及影响因素等理论性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燕慧.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广州大学,2012.
[2] 崔允t.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调研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5):6-10.
[3] 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篇2
【关键词】校本课程 特殊教育学校 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35-02
一、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是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一项亮点举措,其以学校为基础,正视了不同学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喜好和发展需要,教育课程更加的包容、均衡,进一步满足了不同学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需求。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对象是残疾人以及其他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因为身体残疾或者智力水平低下等问题无法参与普通学校教育活动,校本课程的引入可以帮助学校针对这类特殊需求学生群体进行教学课程开发,更加注重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
校本课程在特殊教育学校教学课程开发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一是帮助学生实现个性成长,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体质缺陷,普适性的教学课程无法兼顾到所有学生,校本课程针对学生的特质采取针对性教学,有效的帮助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结构、教师的专业水平存在差异,校本课程以学校为基础,学校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工作,有力的助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三是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在基础设施、生源、师资力量方面各不相同,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从学校角度出发,针对学校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实现特色办学,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发展。
二、校本课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有限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学校、老师及有关专家共同参与到教学课程内容、计划的制定工作中,但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层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较弱的学校很难针对学校特点开展教学课程的开发建设工作。此外,学校的教师多专注于课程教学,对课程开发建设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并不多,且日常课程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没有充裕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发研究。
2.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
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校本课程开发应当要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和利用。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力量,应当充分了解学生个体需求,明确课程开发的目标,并确保开发出的课程内容在学校现有教学资源条件下能够正常实施。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要积极向上级争取支持,为校本课程开发建设工作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人员支持。只有多种资源充分整合,并致力于校本课程开发才能使课程与学校需求实际相契合,但目前大多数特殊教育学校还没能做到。
3.课程开发管理不完善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一是学校没有明确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缺乏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统一领导,难以实现人力、物流、财力、智力等资源的有效整合;二是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督导方面存在缺失,对课程开发中可能产生的错误缺少必要的纠正和指导,易使课程开发走向误区;三是缺少必要的激励机制,难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专注于课程开发工作。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1.提升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因此,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有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手段。特殊教育学校应当选聘一些综合素质高,在课程开发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让他们参与完成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使开发出的课程更能符合学校教学需求。此外,还应当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教育培训,通过经验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根据施教学生的需求情况科学开发校本课程。
2.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
特殊教育学校应当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充分挖掘现有教学资源实施特色化办学,打造自己的特色品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为学校争取各方面支持增加筹码。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环境,为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特色课程教学活动提供更广阔的施教空间。此外,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校本课程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健全校本课程管理机制
特殊教育学校应当设置具体的管理机构负责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开发,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目标,使其与学校的具体实际相适应,同时还要提供必须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课程的开发工作。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当加强督导管理,可以通过聘请专业的课程开发专家指导本校课程开发工作,避免课程开发中的失误。此外,要建立必要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工作,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开展校本课程开发,使学校资源利用率达到最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CBI理念 英语教学 校本课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增多,对英语的掌握要求逐渐提高,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为了适应国内高职高专教育以培养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在校学习期间,要强化语言技能,同时也要获得相关专业的技能知识。在以英语为非母语学习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缺乏母语般的学习环境,也缺少英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研究表明,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言素材,需要以内容为依托,言之有物。CBI教学理念将“语言学习”与“专业内容学习”相结合,通过语言的学习巩固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专业知识过程中又可以强化语言技能。由此,CBI的教学理念与校本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就成为必然。
1.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身的课程设置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为满足学生的专业学习需求,以本校教师为主体开发的课程,包括确定教学目标、设定课程结构、完善评价标准、选择教学素材、实施教学步骤等一系列教学行为。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差异,提升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目的,充分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社会的需求,满足学生不同专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校本课程的设置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师参与课程设置与开发有助于自身业务能力和主体性意识的提高,调动了教师参与教学创新的积极性,教师拥有了参与编写教材与课程开发的自,对实施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教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开发校本课程有利于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既往一刀切的课程设置,难以反映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求。把课程编制权利不同程度地赋予学校,使得学校拥有课程设置的自,有利于部分优秀和有特长的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在确保整体教育质量的前提下,能够发掘更多特色课程,满足学校自身“个性化”发展需求,彰显学校办学理念与专业特色。
2.英语校本课程开发项目实施
(1)专家访谈,设置方案,组建队伍。
根据本校组建的课程评议委员会审议意见,制订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确定开发项目、课程目标与结构、教材编写,课时安排、教师队伍组建等。根据本校的专业特色来确定英语课程开发的方向,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组开展一系列活动。校本课程开发队伍应由学校内部人员与学校外部人员共同组成。学校内部人员主要包括分管校长、教学科长、专业带头人、学科教师及学生代表等。外部人员主要有兄弟院校课程或学科专家、企业用人单位主管领导等。通过校内外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有效地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
(2)专业特色与社会需求分析。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要做到实事求是分析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结合专业特色,才能开发出适合本校的课程。从社会需求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目前社会需求是要以专业技能为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里的“全面”即包括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够看懂、会写简单的英文说明书及专业术语的翻译。因此,校本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融入国际社会的机会,符合高职高专人才的培养目标。
(3)设定课程开发目标。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实质就是依据本校所制定整体教育目标,与本校建构的总体培养体系一致,逐步改善提高英语教学内容与模式的过程。实施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CBI教学模式,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实现。由此,英语教育的目标必须与课程的总体目标一致,并进一步细化为各年级,各专业的语言教学目标,进而最终实现本校的总体教育目标。
(4)英语校本课程项目设定。
经专家组审议决定:教材由30个独立的项目组成,归为三大部分。各章节项目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体现了内容结构的系统化。第一部分为“校园生活”,选取大学生活中的新生入校、学习与考试、宿舍生活等主题,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做到言之有物。接下来为“社会热点”部分,选取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美食文化等,话题范围广,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最后一部分为“激情职场”,以职场生活为主线,内容涵盖职业规划、填写简历、求职面试、产品销售等,为学生走上职场做好铺垫,为学生融入职场打下语言基础。
(5)英语校本课程实施的评价与修订。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过程的重要环节,可以真实反映出课程现状及现存问题,以便及时修订,不断完善课程,促进课程发展。英语校本课程评价主要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评价时间。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②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应做到多元化,既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教,又包括社会用人单位的评价,最终还应以内部评价为主,外部评价为辅。③评价内容。评价内容方面不应仅限于书面评价,要兼顾听说读写译全面评价;不仅要有对学生的评价,还要包括对教师的评价。
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需求是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复合型人才,这里的复合型人才就是包括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能,使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国际型应用人才。传统的英语教学理念与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需求,因此,CBI教学理念与英语校本课程设置的融合便应运而生。英语校本课程设置满足本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彰显学校特色,使得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习得专业知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巩固语言技能,二者互为促进,同时,为学生走入职场打下良好的专业技能、礼仪素养与语言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晓晴.CBI教学法对我国商务英语教学的几点启示.科教文汇,2007.
[2]吴筱明.CBI理念与电影片段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篇4
【关键词】 体育 校本课程 开发 利用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自主开发与实施的,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差异性的课程类型,《课标》给我们的启示是: “健康第一”为中心。因此,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为教师与学生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课程的分类
校本课程种类繁多,明确课程资源的分类,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观念,有助于课程资源得到有效的拓展和整合,从而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产生实效。课程资源可因不同的分类标准分成不同的种类。目前对课程资源类型划分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①按存在的方式,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地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②按功能特点,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③按时间、空间分布的不同,将课程资源划分为课内外资源或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
2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步骤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更多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的权利与职责,鼓励学校和教师在认真实施国家、地方体育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各具特色的多样化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这就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和学校体育工作者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探索具有规律性的原理、原则、方法,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论架构,以适应不同学校的实践模式;建立起开放的、动态的、发展的体育课程资源库,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三个步骤:
2.1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状况的调查。对学校已有的或有待开发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综合调查,从地方体育文化、地方传统体育等方面进行,按照体育课程资源的分类情况,综合调查本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情况,学校体育经费的开支、学校体育教师的师资力量、地域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等。通过调查,从不同角度、多方面了解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了解“我们学校都有哪些体育资源”、“我们还需要开发和利用哪方面资源”。使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比较明确的方向,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效益。进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调查的方法有多种,可以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调研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
2.2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状况的分析研究。在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将学校各种类型的体育资源,从以下角度去分析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开发和利用符合学校实际的体育课程资源的策略或措施,争取各方面的支持:①是否反映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②是否符合社会发展对学生成长的需要;③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学习与发展的需求;④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学习的主动性;⑤是否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和健康意识的养成;⑥是否与体育教师教学水平相适应;⑦是否符合学校财力、物力等承受能力等。
2.3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管理与规划。①制度建设。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可以确定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管理人员,将各种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分门别类地系统保管,对各种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统一协调与管理,实质性地促进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活动的改革顺利实施。②校内外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校内外的体育课程资源十分广泛,只有对标准划分的各类资源按照优先原则和适应的原则来进行优化和整合,才能使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得以便捷利用。对体育课程实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自然、信息等资源,要分析哪些是我们应该优先开发的,哪些对学生终身健康发展和校本体育课程建设更具有适应性。③建立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开发与利用机制。实践证明,学校和体育教师对自身所处的体育环境不能进行整体、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没有科学的课程资源观,仅靠自身的力量进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很难做好科学、可行的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工作。只有结合本校体育工作的实际,充分发挥体育教研组、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社区等各方面力量,将国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融合,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④发挥效应,扩大影响。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要不断完善以校为本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机制,并辐射到周边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实现学校自身体育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3 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教师如何研究与处理教材。教学中对于教材的研究与处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根据教材构建优化的教学内容,利于学生发展;②将教学内容探究化,利于学生提升自我;③教学经验化,利于学生实用。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实际来开发教学资源,研究教材,整合教材,把教材与学生的体育健身实际结合起来;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与学生体育知识、技能的学练结合才是符合教学规律。我校对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发具体有以下的几方面:
篇5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的专门机构,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肩负着教养与教育的责任,因此,学校有权做出自己的课程决定。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不用考虑“教什么”的问题,而只要考虑“怎么教”就可以了,因而导致了课程与教学的脱节。课程由专门的人或机构负责开发,而作为发生教育的真正场所,最了解学生的校长和教师、学生自己及其家长没有机会和权力参与课程决策。长此以往,学校成了一个执行“课程”的专门机构,课程外在于学校、外在于教师、外在于学生。教育成了告诉、传授、训练,学校成了“原料加工”的场所。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之一就是学校有权做出自己的课程决定,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这种决定所带来的课程责任。因此,我们有理由断言:真正的课程离不开学校——发生教育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作为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同样也需要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这既有利于发挥学校在体育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也有利于弥补集权式的课程管理体制所存在的诸多弊端。遵循教育规律开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体育校本课程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同时,由于它看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与特色的创建与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突出专业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的前提下,应通过对本校学生专业特性的体育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尊重本校的体育传统而开发出的具有特色的课程。要特别说明的是,体育校本课程有两层含义:第一,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的学校自主开发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学校自己的体育课程开发,如有的学校将五禽戏作为本校的体育校本课程,也称特色项目,与国家和地方的体育课程相对应,形成一个独特的板块。此外,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关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定向运动,体育舞蹈,形体训练等内容,都可以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下深入开展起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国家的体育课程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从而使国家的体育课程更加符合具体的学校体育教学情景。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职业特性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应用型本科院校构建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特点、就业后的职业特点相结合,即形成体育锻炼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体育教学与职业性质相结合;体育课程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让大学体育教育不仅在其学习期间成为学生热衷于锻炼的手段,培养出具有各自不同专业特点身体素质及职业性特点的气质底蕴,更可在其就业以后仍然能与其所从事的职业及工作特点相吻合,与其生活方式相融合,进而可以与工作和学习相辅相成、伴其终身的体育课程体系。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其体育课程类型理论的深入研究,对于明确教学目标、完善课程体系以及指导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符合学生专业特点的身体素质需求。
四、应用型本科学校领导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导者和支持者
学校领导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应首先了解体育教学的需要和教师的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体育课程开发所需物力资源进行投资建设。一个学校的体育教育开展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教育属于边缘学科,不像专业学科那样备受重视,但现在国家教育部一项项有关提高大、中、小学学生身体素质的文件不断传达下来,“阳光体育”已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应例外,校领导同样要把体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谈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才能谈到将来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校领导既是体育教学的支持者,同样也是监督者,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校长也是对体育教师各项考评的主要决策者。
校本课程的提出表明学校层面有了一定的课程管理权,在课程决策和开发方面有了一定自由,改变了以前学校在课程开发中完全被动接受的角色。其实,正是由于学校在课程开发中的地位得到了认可,校长对课程开发的领导和支持才成为可能。同时随着学校被给予更大的自治空间,校长所履行的责任已经超越了行政和执行的范围,校长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说,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校长的重视与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有了领导阶层的参与与支持,学校的体育教育事业才会蒸蒸日上,人才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五、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度
篇6
美育校本课程学校教育哲学党的十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笔者认为就学校教育层面来讲,因地制宜地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状况的美育校本课程,培育学生审美的情感,发展儿童对于美的体悟,既可以提高学校的校本课程品质,同时也有利于学校文化的持续更新和特色学校建设。如何在社会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下实现美育与学校教育的最优化结合,调节传统“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的矛盾,积极、健康、有序地开展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推进与发展,进而实现国家“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2]的总体要求,是本文着力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美育校本课程的逻辑起点
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包括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还包括校本的课程开发。因此,美育校本课程开发既是依据学校自身资源,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持续而动态的课程开发活动,“又是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转化和校本课程开发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学校整体课程开发策略”。[2]同时,其主旨应是在不脱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完满哲学意义上个体对美绝对自由的权力。其目的在于消除人为设置的限制,消解学科教育中客观而普遍的法则与绝对真理对自由思维之束缚,回归儿童客观感知、发现多元世界声音的能力,最终实现美育所孜孜追求的目标,即帮助儿童建构其主体人格。因此,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基于以下三个逻辑起点。
1.课程的校本化
美育校本课程强调以学校自身条件为本,通过学校内部的组织运行、重组与转化,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最终落实到学生发展的动态性过程,其实质是课程的校本化。“‘校本化’是学校内部基于学校校情、教师教情以及学生学情的立场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所做的教育教学之转化、消化,更强调其适用性和特殊性,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执行与授受的统一性和普适性”。[3]课程校本化是美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发展的必要尝试,是学校在课程自和教师专业发展下的必要探索,同时也可作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准备。
2.改革作为存在之先导
正如很多研究者所认为,美育形过于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符合其成长的温床,在学校中,视美育为科学教育、附属课程的观念不胜枚数。一段时期以来,学校教育中的唯分数、唯成绩思维泛滥,而忽视了对学生自身及其发展的伦理关怀,所谓的美育被当作线条、布局的合理,音调、颜色的标准,而非学生与教师主体意义上意识的感知,无视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及社会层次对自身的影响与作用,更谈不上关注学校自身的特色资源、学生个体感知美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因此,只有认真对待学校美育在现实中的困境,发掘其实效性低下之源头,明确现代意义上的美育价值目标才是突破困境的充要因子。美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改革与创新应该摒弃以往教师、教材中心化,忽略儿童的差异性甚至主观感受,打破美育内容的机械与刻板,美育方式的知识化与技术化,评价方式的单一性与主观性。选择适应学校与儿童文化、社会和经济背景的优势资源,奠定以指向个体的完整与自由,培养儿童美好、和谐完整的心灵,进而实现主体人格建构的美育价值目标。
3.逻辑基础:学校教育哲学
学校教育哲学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发展的灵魂,校本课程发展的假设及价值观念基础都体现着本校的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哲学是根据本校的师生需求、学校特殊环境、学校教育理念等方面确定的学校发展的方向与精神。它既与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又差异于其他学校。优秀的学校教育哲学认为“校本课程发展是强调学生需要、个别教学、多元化、积极主动的参与、合作伙伴、互动、集体决策、民主、自、责任、个人解放、素质等各个方面”。[4]在这样的学校教育哲学统摄之下,课程为学生提供美的经验。为使经验对学生产生价值,美育课程设置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而制定,由于学生能力和需要的不同,因此课程和教学也需要个性化和多元化,透过课程和教学方式多元发展学生的能力,使美育成为学生真实的生命体验。
教育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全面发挥他们得到的全面发展的才能”。[5]因此,美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发展,应以坚持儿童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向度,实事求是且科学地设置与学校状况、教师自我实现、学生美德发展相关的美育课程。
二、美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在于发展符合学生、学校或地方特殊需要的课程方案。美育目标的确立是文化的选择。
1.学生自我塑造与精神人格实现
美育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自我塑造和精神人格的建构。即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不但要培养儿童和谐、完整的审美情感,更要完善学生的精神人格。精神人格的完善是一项复杂的过程,美育具有德、智、体等教育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多元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后现代主义眼中的西方文化精神推崇个体的主体性,以自由、平等作为永恒的价值目标,注重个体感性生命的认知和对所处现实的超越,基于此种理念的美育经常呈现出灵肉分离甚至极端对立和分化的现象。美好的精神人格应该是基于感性解放和理性精神集合的人格。审美教育正是要通过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而完成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自我塑造。内化为心理自由状态的外显,成为主体人格建构的基础,从而实现马克思所提倡的人性的全面、和谐、自由的发展。
2.基本目标: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获得
学生的情感体验是美育的基本目标。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美育带有浓重的工具色彩,并处于其它各育的从属地位,课程设计与安排以行政运作与教师教学为主导,而忽略了美育同其他教育一样应当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良性发展为目的,由此造成的美育的泛科学化倾向相当严重。学生始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是学校办学的最终目标。因此美育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现实的实效性,固定课程显然无法适应这些需求。校本课程不同于以往的课程管理为纲的课程与教学方式,而须要通过积极性差别待遇的理念,构建适合学生领悟的课程并具备发展的可能,因此,发展校本课程是必要的。
3.教师的发展与自我实现
篇7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实行的课程开发模式是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因此,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许多学校教育科研的重点。在我国校本课程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些学校的校本课程的设置总体上是以本校的实际情况为主,以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为参照物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本文就以陕西眉县明德小学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校本课程的相关概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会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探讨、设计或与研究人员或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学校结合本校的传统以及学校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规划合理的课程结构,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课程。②校本课程的开发最主要是基于本校实际情况。具体体现在基于学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上。
二、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本文就以陕西眉县明德小学为例进行说明。该校的校本课程是以经典诵读计划为主要内容进行课程的开设的。让我们看看明德小学是怎样成功将经典诵读计划作为该校校本课程的。明德小学的校本课程总体上是以该校的《传统文化教育读本》为载体而进行。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诵读计划。例如,一、二年级主要是《三字经》和古诗20首。三、四年级以《三字经》、《弟子规》和古诗40首为主。而五、六年级则以《三字经》 、《弟子规》、《论语》 《大学》和古诗词40首为主。选择以经典诵读计划为主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基于两个原因。其一,该校的教师队伍以年纪较大的教师为主。这部分教师大多对经典诵读的开发较为重视且对其较为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上。真正做到了教师是开发校本课程主体的局面。其次,该校的地理位置位于陕西关中平原,拥有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基于此,该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篇章为主。
与此同时,该校校本课程时间的设置方面同样是与众不同的。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在课程时间设置上不是按照传统的课程开设时间而定的。而是利用一切合适的时间,实施其校本课程。例如,早晨升旗后开始五分钟的诵读;每节课预备铃响后两分钟,大家一边念一边等其他小朋友进教室,帮助安静教室气氛,从而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中午的十五分钟用于诵读;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灵活安排,充分利用时间;校内向校外延伸,激励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在时间上灵活安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经典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古诗文诵背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这种时间的安排是由于明德小学作为一所全日制的寄宿小学在课程时间安排上有别于非寄宿学校的时将设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明德小学不拘泥于将校本课程开设成为一门传统的课程。而是灵活的开设相关的诵读课程。
明德小学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措施也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该校采取学生集体背与单独背、老师教读与讲故事相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小型而灵活多样的诵读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如:采用比赛的形式看看五分钟的时间内谁背的多;比比看谁最先背下一条;规定任务,谁先背下谁就可以先出去玩。这一方法最好用,因为它能更好地激励孩子背诵的热情。同时,该校建立了学生的诵读档案,积累了大量实验的一系列过程性资料如:学生诵读情况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家长意见征询、班级活动的方案、记录照片、及时总结好的做法等等。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全日制的寄宿学校,在与家长沟通方面,明德小学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着重面向家长进行校本课程相关的宣传,赢得家长的理解和更多支持,多向家询意见和建议,形成校内校外的合力,促进诵读活动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
明德小学在实施诵读经典计划中的过程中,校园的经典氛围也越来越浓厚,走廊上可见"步从容,立端正、宽转弯,勿触棱",食堂里可见"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就连厕所里也出现经典的语句。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让你不得不学经典,对经典也不得不爱。
转贴于 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诵读经典篇章必将会遇到许多生涩和不理解的地方。因此,明德小学的诵读计划也曾一度遇到很多困难。例如,每天中午读经典时,很多孩子读得无精打采,集体读时声音还可以,可是仔细观察,也就是几个会背的孩子,每天声音响亮地不厌其烦地读一遍又一遍,而多数孩子虽然看着书,但心思都不在经典篇章上。还有的干脆就没带书,在东张西望,无所是事。面对此种情况,明德小学的教师和校领导们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为了激发同学们对于诵读经典的兴趣,很多老师开始利用更多的时间给同学们讲解所背诵经典的"背后故事",以此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这种方法在一段时间内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渐渐的,该种解决措施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诸如,这种讲解会占用大量的时间,以至于孩子们就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背诵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孩子就堆积了许多的篇章没有背诵。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接受能力较强的孩子们就不太注意老师讲故事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明德小学的教师和校领导们又尝试了其他的方法。例如,将每天要求同学们背诵的经典篇章写到黑板的一角。让同学们反复的记忆,并作相关的解说。那些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们可以作为"小老师"给自己的伙伴们讲解,大家共同背诵。利用这种方法,同学们渐渐的对经典诵读有了更进一步的兴趣。正是这样的方法,使明德小学的经典诵读计划一步步推进,并形成了良好的学习经典文化的校园氛围。
三、对明德小学校本课程成功经验的反思
以上几个方面就是明德小学在经典诵读过程中所拥有的宝贵经验。我想这也是其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经验。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评价,就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声音。学生作为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其对于校本课程的兴趣和意见在很多程度上是评价课程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③在对明德小学校本课程进行调研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向部分学生作了简单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于该校的校本课程持肯定态度。同时,学生们反映通过经典诵读计划,使他们增添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这就体现了"校本课程以尊重学生的兴趣和发展为主旨。"④也就是以学生为本的具体体现。明德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之处是值得很多学校学习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更好的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我看来,好的校本课程一定是具有本校特色的。因此,切实依据本校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进行开发,就一定会开设出优秀的校本课程。
注释:
①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 .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②骆玲芳, 崔允漷.学校课程规划与实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全省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加以选择、改编、整合、拓展、开发和开设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中小学教师当前与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孕育而生。本文就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启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寻找合适的主题,贯彻课程开发原则
电视上的《法制在线》《今日说法》《举案说法》等法制节目,用简单的案例分析,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条文,起到普法的作用,效果很好。受此启发,我开设了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
1.把握导向性与协调性、时代性与先进性的原则,编好课程纲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课,涉及的都是民法的知识。我就考虑,在开设校本课程时,能不能把学生关心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知识加以归类介绍。为防止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我认真阅读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法律知识,明确了高中生已有的法律知识储备,又把相关法律知识进行了分类和整理,找出与高中生密切相关的,又是他们感兴趣的法律知识。据此,确定了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课程纲要的基本理念、思路和目标。即立足于高中学生的生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以及会对他们的行为习惯产生导向作用的具体案件实例;注重分析,在讲解的过程中进行法制安全教育,渗透基本法理精神,使学生在素质养成中融入足够分量的法律知识和公民意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把握选择性和灵活性、简约性和通俗性的原则,精编教材
《意见》还要求“校本课程在课程内容组织或教材编写中,应注意精选内容,合理编排;内容呈现形式应该活泼多样,通俗易学。”
在基本理念和思路的指引下,我设计的课程主要内容有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介绍、三大基本法的讲解。考虑到法律的实践环节,又增加了实用法律文书的书写、律师制度的简介。在教材的编写中,我参考了教科书的编写模式,教材由理论介绍、相应的案例和根据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同类案件这三大部分组成。
编完民法部分后,我就根据所编写的教材来上课。第一、二节课学生热情很高,效果也不错,学生熟悉了这个模式后,课堂又回到了传统的以老师为主、学生参与的常态中,这违背了我开设校本选修课的初衷。
我开始新的尝试:先呈现案件,让学生自由评说,让他们先把对案件的理解说出来,再举案说法,来看看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法律的规定之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经过这样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再根据所学的法律知识,就能把案件分析得比较到位了。
由于“举案说法”这种新模式的成功,我投入到第二轮教材的编写中。为了更好地掌握学情,我设计了问卷调查,了解了学生对哪些法律知识感兴趣;研究少年法庭公开的一些案例,给学生以警示和防范;从报纸、网络中搜寻相关的案例,把搜来的案例进行改编,与所讲的法律条文更相匹配;还专门学习视频剪辑技术,更好地展示相应的资料……诸如此类的尝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
二、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积极展开教学实践
校本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与自主性于一体,必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实现教学目标。
1.突出学习者的生活经验,注重实践性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提供有效的与学生生活情景有关的素材,让学生有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密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比如,介绍书的书写后,我呈现了一份自己2005年接到的北仑区人民法院的书副本,是物业公司状告我本人不交物业费。学生一看,书中的被告是我,顿时来了兴趣。于是,我就请学生帮助我根据状的事实和理由,逐条进行答辩,书写答辩状。
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必须出示相应的事实和理由,说明不交物业费是因为物业公司没有尽到义务。比如,阁楼渗漏、公共设施损坏,物业没有及时进行维修、公共维修费的使用收支从未公示等。向学生解释后,让学生进行证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起写好答辩状。
等学生准备好了答辩状,我就把当年自己写的答辩状跟学生一起研究,看看各自的答辩状有何异同,探讨不同之处怎么改才能更符合法律条文。
最后有学生关心,当年法院是如何判决的,当告诉他们,最后的结果是物业公司及时进行维修,交1/3物业费时,就有学生感慨,今年自己家白白多交了物业费,因为房屋也有渗漏。我告诉他,《物权法》2007年10月1日才开始施行,规定了如果物业达不到《物业标准》,业主可主张物业违约承担违约责任或解除合同;如果物业不违约,业主应当支付物业费,所以没白交物业费。我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程注重实践,突出了它的实用性。
2.加强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教学过程中,通过“举案说法”“案情简介”“大家说案”等方式呈现具体的案例,让学生针对某一案例,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让学生尝试多角度考虑问题。比如你是此案的法官(受害者或辩护律师),你将如何辩护?依据有哪些?通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引导学生投入研究案情,分析案情,寻找法律依据的过程中,真正能够学以致用。另外,教学中也较多采用多媒体等音像资料,给学生直观的影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深入思考。
3.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性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把握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在讲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时,通过案例分析,讲清了两者的概念和具体的处理方式。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作探究”,请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的例子,再让他们把自己的探究结果加以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如何区别无因管理和不当得利就被提了出来,也通过学生自己的感受把两者加以了区分。通过这样的预设,关注了知识的生成过程,提升了学生自主探究、建构知识的能力。
4.探索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常规的班级授课外,积极创设条件采用多种形式实施教学。比如,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法院参观庭审的过程,了解庭审的程序;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在讲了法律文书的书写后,指导学生就具体案例书写状、答辩状;邀请律师到学校讲座,具体讲解律师资格的取得、诉讼业务、非诉讼业务等。通过这些教学形式和学习方式的运用,使学生的兴趣、知识和能力在学习中整合提高。
三、建立灵活的教学评价机制
我们要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机制,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
1.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评价功能,突出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我制作了选修课学生反馈表,请学生谈谈对《青春与法律同行》选修课的感受。有学生这样写道:选修课《青春与法律同行》最吸引我的一个方面就是“法”,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为此增添不少乐趣,而且可以提升相应的素养能力。在课堂上,老师通过典型的案例在开阔我们视野的同时也培养了我们思考问题、怎样分析、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
在反馈表中也有一栏是请谈谈你对任课老师的感受,有学生这样写道:老师善于用浅显明白的话语去解释复杂事物,但老师可以试着让学生进行更多的组合来模拟中小场景的案例,从实践中获得更加深切的体会。通过这样的反馈,让学生和教师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作用,让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自我,让教师了解学情,以便在此基础上加强对课程和教学的反思。
2.重视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样性
课程不用笔试方法评价学生,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实践环节的情况进行评价。比如,学生书写的状和答辩状;查阅《物权法》,掌握有关担保物权的法律条文所形成的文本;观摩庭审时的庭审记录;上课时的课堂笔记等都是评价的具体内容。在实践环节中,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重要的评价内容。
3.重视实施的过程评价
校本课程的实施应有学年教学计划、教学过程的详细记录,建立相应的教学档案。根据学校的校本课程安排,教师对自己开设的课程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比如,《青春与法律同行》根据18课时的安排,具体分配给教材的六章。同时对教学过程也要有详细的记录,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即上课出勤情况、课堂纪律情况、课堂发言情况、实践中团结协作的情况等,用以丰富学生的教学档案,做出过程性评价。
篇9
【关键词】校本课程 英语口语 旅游胜地
“校本课程开发”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过于集中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具体地说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国家课程主要是为培养特定年龄段的学生的共同素质而设计的,无法照顾到具体学校具体学生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上需要校本课程来弥补.开发校本课程能促进各种层次、各种特长、各个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发展,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更好地完成新的课程标准所设定课程目标。
笔者所在学校朝板山初中位于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的漓江之滨,是漓江景区游览的必经之地,更是外国游人所青睐的旅游度假胜地,是开发英语口语校本课程的理想环境。笔者根据这一语言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了英语口语校本课程。
一、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涉及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所需要的步骤或工作进程。从已有的课程实践来看,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应该包括五大步骤,即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解释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笔者结合自身知识背景,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英语口语为校本课程。这是课程补充类校本课程,旨在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实现内在于正规课程中的课程目标,达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相互促进。
(一)现状分析
朝板山初中优越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语言环境是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条件。其次,也是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因为朝板山初中位于一个旅游区,学生运用口语的机会比较多,甚至将来从事涉外导游工作。再者,也是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开发英语口语为校本课程也有相当困难,首先是学生英语学习起点低,没有经过系统的口语训练,而且班上学生英语素质参差不齐;其次,学生几乎都是农村孩子,相当城市学生而言相对内向害羞,与外国游客的对话交流有可能出现怯场;再次,相对集中的外国游客停留兴坪时间较短,与固定的外国游客的长期交流很难实现。
(二)目标拟定
根据对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的分析,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本课程的目标,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敢于开口,即使是向外国游客发出简单的问候甚至是最简单“ Hello”。其次,能够运用简单的英语介绍学校周边的风景。如人民币20元的主体背景就取自朝板山初中对面的几座优美且雄浑的山峰,而这正是游客的兴奋点所在,因此,笔者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这一景点。再次,把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三)方案编制
凡事预则立。在综合分析了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后,笔者着手此次方案的编制。首先,结合漓江风景的英文导游词和国家课程教材编写《朝板山初中旅游英语口语300句》,以兴坪和漓江风景介绍为主要内容。把国家课程所学知识融入校本课程大纲中,让学生有开口的基础。其次,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鼓励和培训,使之敢于开口。再次, 按照学生自愿原则进行分组。由于笔者所带班级人数较多,分组进行口语练习十分必要。此外,与旅行社或导游联系,争取英语国家的游客到学校参观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另外,明确注意事项,如保持中国学生的得体形象等。最后,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本次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和期望的结果。
(四)实施
这是课程开发的最重要环节。前期的各种繁复准备就是为了能够在实际中操作。首先,编写了《朝板山初中旅游英语口语300句》教程,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熟悉句型并能熟练流利掌握。其次,组织学生自行操练,模拟现场并对话。再次,利用课余时间与旅游公司沟通,争取外国游客(主要是散客)到学校参观。这取得了很好成效,他们都非常乐意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他们而言这也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一种方式。而且课堂课外气氛都非常活跃。大多学生都敢于开口打招呼,介绍自己和家乡的风景。最后,利用课外时间主要是周末组织学生与外国游客交流。漓江沿岸有较多外国游客进行徒步旅行,而以免费导游为身份的学生受到了极大欢迎。他们在介绍漓江两岸风景的同时,极大地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这是国家课程和班级授课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五)评价与修订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开发实施者―教师的评价。其次是对学生的评价,而这最终都是对校本课程效果的评价。笔者以口语训练为基点,基本上达到了课程开发的目的,学生的胆子大了,口语能力提高了,对英语的兴趣也得到了极大提高,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学生锻炼机会不均等和学生各自的素质不同,学生的进步程度也有所不同,部分学生甚至把这看成是一种负担。
由于此次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所存在的缺陷,对其进行修订十分有必要。笔者在总结这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对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有了自己的思考。
二、对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此次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解读和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的编排有待完善
由于本次课程开发主要以英语口语训练为主,而其中又以简单的旅游英语口语训练为主,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对家乡风景和人文介绍的交际能力。但囿于笔者个人能力,在跨文化交流等学术视野中笔者在编写教材时无法体现这点,只能提供比较简单易懂情景交流的句型和对话,这也是照顾学生英语水平的需要。但这多少有削足适履的倾向。其次,为了突出旅游英语,对其他的口语交际内容有所忽略。因此,教材的编写亟待修订完善。
(二)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忽视教学目的
此次课程开发为补充型校本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但是在这过程中,笔者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导致有时候忽视教学目的,没有很好的使之与国家课程教学衔接。因此,在课程安排方面,在兼顾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做出合理的调配,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课程开发局限于教师本位
校本课程应是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等共同参与的结晶,教师始终是参与者、合作者。本次课程开发是在缺乏课程专家指导的情况下,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背景,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需要,个人开发的英语口语校本课程,这样就难以避免的出现根据自己狭隘的经验编写教材和资料,其结果往往是过于封闭、缺乏交流,不具备推广性,使得校内课程不均衡和不连接。笔者在开展这一活动过程中深有体会。
结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在路上行进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应该强调的是,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的是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开发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意识到,教师自身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会相应地发生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会得以提升。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重组,同时也意味着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探究。因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永远在路上行进。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古典诗文;诵读
古代诗文的语言精练丰富,思想广博高深,是前人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艺术海洋里的一颗稀世珍宝。我校在钟情于古典文学的校长的带领下,确定了“诵千古美文,做世纪英才”的办学思想,并把古诗文教学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在学校的一楼楼道贴上古诗,旨在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经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现结合我校多年的古诗文诵读教学活动,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开展古诗文诵读要纳入课程计划
“读经是最好的语文教育,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时间才能学习,有时间才能读经,才能保障古典诗文诵读的开展,使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与热爱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文化水平;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把小学生培养成长为新一代兼具世界眼光和现代人意识、胸怀传统文化底蕴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但古典诗文诵读又不能在加重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进行,为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将地方、学校课程1课时设置为诵读课,并明确由语文老师负责诵读课教学,充分利用诵读课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语文教师不仅要担任每周的诵读课,平时还要指导好学生的诵读活动。
二、开展古诗文诵读要有校本教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我们在开展古典诗文诵读实践中,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特点和古典诗文内容,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优秀古典诗文篇目进行了选材,自编自印《古典诗文诵读手册》校本教材,内容有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其中必读篇目有古诗词207首、《三字经》、《千字文》、《中华成语千句文》,选读篇目有《增广贤文》。
三、开展古诗文诵读应明确各年级段目标
目标是个人、部门或整个组织所期望的成果。有目标才能有所期望,我们在开展古典诗文诵读活动中,确立了各年级诵读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其中一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15首,二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30首,低年级段学生必背《三字经》,选读《增广贤文》;三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45首,四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60首,中年级段学生必背《千字文》,选读《增广贤文》;五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70首,六年级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高年级段学生必背《中华成语千句文》,选读《增广贤文》。明确要求80%以上的学生能够熟读成诵;20%以下的学生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推荐学生自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论语》、《中庸》、《孟子》、《大学》等内容。
四、开展古诗文诵读要与多种活动形式有机结合
多个手段、多个途径、多种措施地进行,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更好的达到目的和效果。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开展诵读古典诗文活动:(1)广播领路,配乐美读。我们在设置校园广播时,将每节课下课铃声都设置成不同的诗歌配乐朗诵音乐,每当下课时间一到,校园广播便进行配乐诗歌朗诵,给学生以示范和启迪,不但培养了学生节律美读的能力,而且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2)开展“课前一首诗”活动。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我们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节课前预备时间,开展“课前一首诗”活动。要求每班选一名古典诗文诵读领读学生,带领同学们每节课前预备时间,带领同学们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
(3)开展“古典诗文朗诵比赛”活动。为全面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我们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开展了小学生古典诗文朗诵比赛活动,各班选拔出的优秀选手在全校学生中举行朗诵决赛,使全体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受到智慧的熏陶,受益无穷。
(4)开展“经典诗词汇演”活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我们组织开展了经典诗文汇演活动,各节目以班级为单位,有的朗诵时声情并茂,有的边吟边舞,有的分角色集w大朗诵,有的个人诗词唱,有的集体诗词唱,形式多样,意韵深远。
(5)开展“古诗词考级”活动。为了激励学生诵背古诗词的热情与积极性,我们在诵读教学中开展了古诗词考级活动,建立了古诗词考级集体和个人档案。将考级分为“6星级+特级”,每一年级都有必背的古诗,达到相应级别星级。具体标准是一星级,能熟练、正确、有感情的背诵古诗15首(朝代、作者)。二星级,能熟练、正确、有感情的背诵古诗30首(朝代、作者),并能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古典诗文所表达的意思(10首以上)。三星级,能熟练、正确、有感情的背诵古诗45首(朝代、作者),并能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古典诗文所表达的意思(15首以上)。四星级,能熟练、正确、有感情的背诵古诗60首(朝代、作者),并能介绍其中部分古典诗文所表达的意思(20首以上)。五星级,能熟练、正确、有感情的背诵古诗70首(朝代、作者),并能介绍其中部分古典诗文所表达的意思(25首以上)。六星级,能熟练、正确、有感情的背诵古诗80首(朝代、作者),并能介绍部分古典诗文所表达的意思(30首以上)。特级,能熟练、正确、有感情的背诵古诗80首(朝代、作者),还能背诵其他古诗10首以上,并能介绍古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含义(40首以上),还能为喜爱的一首古诗配画。
(6)开展“亲子读”活动。引导父母子女一起诵读,为孩子做出表率,同读同悟,教学相长,增进亲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味。
(7)将古典诗文诵读与抄录、绘画、手抄报、板报等多种学习活动形式结合起来,增加了诵读的趣味性。
课程开发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还要在音乐方面有一定的造诣,而且还要肯花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资料,以便学生参考并发表见解。对于学生来说,懒惰是不行的,要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并认真搜集资料,多加背诵,多加练习,长期积累。最重要的是学校要充分重视,要给教师和学生充分的课外时间,必要时要给予大力支持。如开朗诵会、赛诗会等,要提供资金、设备、场地等。因此,要真正地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光靠校本教师是不行的,必须全校上下都重视起来,通力合作。总之,我校古诗文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诗化教育的开展,提高了学生诵读赏诗、悟诗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了学生优良的品质和美好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潘学中.谈校本课程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00(08).
- 上一篇:卫健委健康扶贫工作总结
- 下一篇:企业医疗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