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8 11:10: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校本课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校本课程方案

篇1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根据桃南路小学四个学会工作实施方案,我校将从2021年3月开始,举办学会做事校本课程活动。为使活动顺利进行,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确保活动有序进行,特制定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为准则,以目前我校学生的实际为依据,在“十四五”期间积极探索小学阶段“四个学会”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凸显“以品立人,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打造学校新亮点,新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欢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享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活动时间:每周五下午课后服务时间.

三、活动要求

1.成立机构,责任到人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学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和班主任为组员的兴趣活动领导组,教导处具体负责实施、检查,确保活动效果。

2.校本课程要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兴趣。具体做法是:星期一到星期四课后服务不变,星期五全校六个短训兴趣班,学生参加一个。除了学校的足球队12名队员参加训练,每个班由1名教师负责。下个学期每班再换一个,这样学生在小学六年级参与培养12种兴趣,为今后变兴趣为志趣打下基础。

学校足球队要坚持训练,足球特色学校品牌创建进入新阶段。足球特色深入化,学校足球队要训练一定的技战术,在提高个人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团队技战术水平,培养团队精神,行形成练筋骨、磨意志、润情操的足球文化、学校足球队共计12名队员,从四至六年级选出。练筋骨体现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足球技能、掌握一定的技战术。

磨意志体现在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润情操体现在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互相鼓励,既要拿成绩,又要培养良好的体育素养,注重过程。

3.具体安排

结合学校实际,统筹安排,3月到6月为一个周期,9月到12月为一个周期.

3月到6月:

项目

辅导教师

地点

学生

油画棒

郭志芳

美术教室

一年级

折纸

赵艳琴

二年级教室

二年级

合唱

苗茵

音乐教室

三年级

剪纸

孙晓英

四年级教室

四年级

科学小制作

郝亚峰

实验室

五年级

劳动技术

史化忠

种植园

六年级

9月到12月:

项目

辅导教师

地点

学生

手指操

杜玉红

一年级教室

一年级

编花绳

张利

二年级教室

二年级

十字绣( 钻石贴)

贾瑞红

三年级教室

三年级

织毛衣

常冬梅

四年级教室

四年级

诗词趣谈

赵利涛

五年级教室

五年级

五子棋

荆晓燕

六年级

六年级

学校足球队由教练员挑选队员,体育教师要有训练计划,做好记录,及时总结训练效果.

4.实常规,健全制度

为加强活动组织实施,确保活动效果,避免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活动坚持做到5定:

(1)定活动目标。各小组确定活动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2)定活动时间。周五下午二节课后,下午第二节课的老师必须按时下课,不得拖堂,确保学生活动时间。

(3)定活动内容。各小组按照计划展开活动,不得随意更改。

(4)定辅导教师。活动由指定教师组织,如有特殊情况,必须通知教导处,以便及时调整。

(5)定活动地点。学校确保各小组有固定的活动地点,不得随意更改。

实施活动的过程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中,教导处将会对活动进行检查考核,保证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管理。

5.科学组织,追求实效

辅导教师要科学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建立点名制度,确定活动人数,每一个参加活动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每次活动师生都要准时到位,特别是教师要至少提前3分钟到位,准备活动。活动期间,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认真落实安全措施。班主任要加强教育,教育学生听从辅导教师教导,不得随意缺席,学生如有请假,必须通知辅导教师。如有特殊情况要通知班主任,告知学生,班主任妥善安排。活动结束后,负责老师要做好物品保管、门窗开关工作、使用后的卫生清扫工作。

未尽事宜,在实施过程中及时修订。

篇2

关键词:工程管理;房地产;培养方案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越来越紧缺,从而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分析,探讨现阶段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概况

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类。目前,国内共有三百多所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矿业类、电力水利类、财经类等高校。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不同高校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知识,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监理、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管理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管法为主的多科性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接受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适宜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事房地产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业务,以及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从事该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由于学校的财经类属性,专业的设置偏向经济管理类。

2.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品德、健康的身心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的经济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2)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3)初步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技能;(4)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5)熟悉中国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工程管理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专业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与财务报告分析、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工程制图等。专业必修课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学、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工程技术监理、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学制四年,学生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修满学分,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安徽财经大学普通学科学生学位授予办法(学分制)》规定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投影原理:点、线、面、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的投影;常用建筑曲面体的形成及画法;投影制图:三视图、六面基本视图、辅助视图;组合体视图的阅读、绘制及尺寸标注;各种剖视图;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图:房屋建筑及房屋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图;室内给水排水工程图;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

转贴于

房屋建筑学:房屋建筑学课程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建筑的一般构造做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了解一般房屋建筑设计原理,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课程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全过程为主线,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活动的全面理解为目的,结合中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实际,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加以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房地产的基本法律制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房地产交易的类型以及特点等。

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其研究范围涵盖着工程项目投资前期,投资建设期直至项目投产的整个过程;研究内容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及协调的理论,方法与手段;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管理在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目标及其他方面均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效益,最终收回投资并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本课程以中国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法律制度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具体涉及房地产法律的基本范畴、特点和制度演进;城市规划、房地产交易、转让、抵押、租赁等相关的法律规定;房屋拆迁的安置与补偿、市场管理、物业管理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城市规划与管理:本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城市规划的基本程序,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城市规划与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具备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与解决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规划方法等。

房地产估价:本课程以房地产估价工作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为主线,结合中外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估价的程序以及在熟练掌握房地产估价基本理沦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房地产类型、在不同评估目的条件下进行房地产估价时能够选择运用房地产估价中的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等合适的估价技术来求取估价对象客观合理的价格或价值。

四、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类门类中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1.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推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毕业实践环节活动的开展。因此,要逐步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完善教学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余渝娟,祝亚辉.关于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4).

篇3

关键词:大学数学 基础课程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000-00

1 引言

大学数学基础课程对于数学专业是指,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抽象代数等课程,对于非数学类的理工、经管类专业是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等课程。这些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更是是各个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关系到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是以精英教育为主,那时的在校大学生基础知识扎实,都十分勤奋刻苦,具有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虽然数学理论高度抽象,传统的强调数学知识传播的连续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推理的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也可以凭着超强的毅力和恒心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彻底理解,了然于胸。因此当时教学模式也培养出了许多的尖端的优秀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特别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专业基础,培养目标和就业的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单调枯燥的理论授课已经不适合学生的实际。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出服务社会的各种创新人才,已经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主要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在教学方法上提出了在数学基础课上引入“案例教学”模式思想,分析了在数学基础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案例教学的定义及研究现状

案例教学( Case methods of teaching)就是运用案例开展教学的一种方法. “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大约在1870年到1910年所有的居于领衔地位的西方法学院都使用案例方法教学。在哈佛工商学院院长多汉姆( B. Donham) 的推动下,1921 年科普兰( D.Cop- eland)博士发表了第一本成文的案例教学书籍。20 世纪70 年代以后,案例教学在教育界,特别是师资培训中得到运用。国内的案例教学(特别是对数学基础课程)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郑金洲教授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方法[1]。许多的一线教师对数学基础课中引入案例教学有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如东北财经大学的郑永冰老师探讨了经管类数学基础课教学中的案例法,指出数学基础知识与体现数学应用特点的案例的有机结合,是对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有力促进[2]; 丽水学院的陈巧云指出运用案例教学可以在数学基础课中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的思想[4]。但是这些理论还很不成熟。且在具体实施过程由于学生参与积极性不足,忽略了对学生非认知品质与能力培养目标,没有很好的处理案例教学与基础课理论体系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之间关系,使得案例教学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3 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3.1 案例教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正如前言中所叙述的,我国的大学教育已经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现代的大众化、平民化教育。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从培养专门人才,高素质人才演变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多样化、有特色的创新人才[5]。我国高校自1999年扩招的十多年来,取得了很多成绩,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教学、教育质量有一定程度的滑坡,学风不正、道德失衡不同程度的存在,学生对学习的迷惘。虽然进行了许多的改革,但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没有多大改观。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是,笔者认为现行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培养目标不适应的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新的教育环境新的培养目标必然需要我们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模式顺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将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和新方法融入到大学数学学基础课的相关课程中,此教学模式将抽象的数学基本理念用生动的生活案例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能够充分关注带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面向全体学生,营造能引起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该教学模式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符合新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3.2 “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在当代高等教育实践中,高校教师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持续创新”是新时代对高校教师要求。这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劳动的复杂程度和创造性质,没有高校教师的成长和专业上的发展,高校教师便无法完成时代赋予新的历史使命。而高校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是只有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完成。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对典型的教学案例、教育事件的分析与研究,不但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研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而且在“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等能力和品质,可以帮助教师理解教学中所出现的两难问题,掌握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式,案例的运用也可以促使被培训教师很好地掌握理论,促进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4 “案例教学”的可行性

4.1 数学原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

生动形象的案例是案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要素,而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问题的真实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也有助于案例教学活动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和方法都来自现实生活,且在实际中都具有广泛应用。如函数各种性态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可用于解决生产活动中诸如求最优值、平面图形面积、立体的体积,杆件的质量等相关的问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是对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的抽象概括,在信息、医疗、军事以及管理决策等多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都为“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2 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案例教学”的精神条件

大学生已经从幼稚走向成熟,世界观开始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增强。同时,现代社会通讯媒体高度发达,他们通过各种方式及媒体吸收了古今中外的多方面信息,使得他们自身具备时代眼光,不墨守成规,具有平等、自由、竞争等现代意识,对世界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关注新思想,善于接受新事物,思维方式活跃,愿意去尝试新事物,喜欢挑战。随着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的内心世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不满足于教师单一的知识灌输,不满足于被动接受结论,他们希望有自己发表看法的空间,渴望展示才华,锻炼自我、发展自我。在“案例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与学生充分互动,围绕案例,收集资料、课堂讨论、辩论、与同学交流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综合素质也在探究学习中不断提高。在新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案例,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学生在对教学案例分析、探究的基础上,积极查找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围绕教学案例所提供的探究目标展开讨论和交流,发表独立见解,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又激发起学生创新的勇气和敢于挑战的精神,使抽象数学的知识和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基本技能。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都是舶来品, 我国尚没有成熟的经验与理论可供借鉴, 本文只是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提出自己的一点初浅的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案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7):36-41.

[2] 郑永冰.[J].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中案例教学初探[J].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2):93-96.

[3] 郭德红,纪向荣.案例教学的要素和方法[J].衡水学院学报,2007,9(2):107-110.

[4] 陈巧云.在数学基础课教学中培养数学建模的思想[J].丽水学院学报,2004,26(5):83-85.

篇4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与价值不明确

新课程的一个战略是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课程决策权正逐步加大向地方和学校两个课程主体下放的力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决策权的下放,从而使学校课程结构得以调整、变化;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平等、自由、个性、开放的课程观与学生观的内在要求。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价值问题。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宏观上来说,对于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与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从微观来说,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不仅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形成教师个性,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与和谐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校本课程开发中,许多中小学校、教师,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例行公事”的课改或一般教研活动,摆不正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程的关系,忽略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不明确,造成校长、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甚至容易造成学校科研的恶性循环。

二、对课程开发的过程与程序缺乏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可以分为分析环境、设置目标、组织课程、实施课程与评价课程五个环节。有的在设置目标之前加上指定方案,在评价课程后加上完善课程环节,差异不大。具体来说,分析环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始阶段。学校环境分为学校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分析环境就是要求对包括社区、其他学校等外部环境与学校内教师的要求与课程开发条件等进行分析;设置目标是制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提纲或纲要,其基本依据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性质;组织课程和实施课程是指选择和确定课程的构成要素、内容和呈现方式,课程的原型评价,课程实验、推广和教与学过程等等,具体包括选择安排知识或活动序列、班级规模、时间(课时)安排,课程资源分配与其他问题等;课程评价是指对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学生参与课程、教师实施课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涉及评价的内容与方式,结构处理、改进等等。

由此可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许多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中喜欢“头脑发热”,课程确立没有制度,实施混乱,评价缺乏科学性等,这些都是要改进的。

三、对课程开发的内容形式与比例存在错误认识

在校本课程的设置、课程计划中,许多学校开设了选修课、活动课,并把选修课与活动课等同于校本课程开发,如此认识是偏颇的。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综合、广泛的概念,不能归结为一种简单的课程类型。国家根据课程选择权的大小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或将课程划分为学术性(或知识性)课程和非学术性(或活动课)课程。校本课程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样式,可以是活动课,也可以是选修课,更可以是必修课;其次,校本课程开发与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理念有很大的区别。选修课、活动课只是简单地根据课程要素与结构的需要而划分、开设,而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是一个新名词,更是一种新思想,它是一种崭新的课程理念,倡导的是一种课程研制和改革模式,以及基于这种模式的教师角色转换。(具体案例可参见上文《错误也是一种资源》——编者)

根据较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的经验,校本课程在开发初期占总课程的比例应较小,在10%左右,以后可以逐步加大比例。但必须注意,我国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的特殊性:开发的背景与条件尤其是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校本课程开发占总课程的比例不能搞“一刀切”,不同地区、学校,甚至不同班级应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比例。

四、课程开发的活动与评价方式模糊不清

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有关学者认为,主要方式有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和课程拓展、课程的创编等(见吴刚平的《校本课程开发》一文),其中,课程选择与课程整合又是运用最普遍,操作程序最简单,效果最明显的两种。课程选择是指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学校付诸实施的课程计划的过程,如设置适应本校实际的选修课、活动课就是这种类型;课程的整合就是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在美国,就有把地理学、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整合成社会学科的做法,我国许多中小学也有把社会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整合的传统。

在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许多学校盲目追求所谓的“校本”(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突出“校本”,却忽视“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造成校本课程开发名不副实。

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就像一般课程一样,它渗透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与一般课程评价相比,其特点表现为:它是以学校为评价主体的自我评价,是一种多样性的评价。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特点决定其过程是复杂的,要求评价主体素质较高,评价的标准、环境实现一定程度的标准化。许多学校在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表现为评价的目的不明确,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手段缺乏定量分析,评价效果不明显,甚至出现评价失控等等。

五、课程开发的其他问题

除了上述问题外,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出现了如课程资源的认识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把开发课程等同于编教材,忽视了教师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等;出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或难题,主要有根深蒂固的大一统课程机制与校本课程开发制度的冲突、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薄弱、课程专家欠缺等;校本课程自身固有的局限与缺陷带来的问题,主要有:课程开发使教学走向兴趣性,学术性得不到保证,对教师的主业精神要求过高,教师难以适应,对课程要求亦很高;其他问题如学校硬件不足,活动场地有限,教学资源缺乏等,都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开展。

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方法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与实际的界定分析中,小学体育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始终是以国家课程的核心我主导而开展的,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小学体育教学了,因此小学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阔更注重的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本文将结合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进行研究,从而保证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及任务全面实现。

1.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20世纪60—70年代,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始兴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1]。校本课程的思想意境提出就已经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校本课程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根据学校自身发展,以国家、地方制定的课程题纲的基本精神为主要指导,依据本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理念,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者进行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且在校内展开实施以及建立评价的各种专业活动。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学校自身发起,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并在国家(体育于健康课程的标准)和地方(体育于健康课程的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利用学校自身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从而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来达到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活动体系[2]。

2.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方法

2.1小学校内课程的开发

(1)结合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拓展补充

根据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指导,我们要积极的开展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课本课程,将教材内容逐渐转向生活化,如跳绳、踢毽子、呼啦圈、广播体操等纳入不同小学年级的课程中去,并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出来,下面主要跳绳为例。

跳绳活动是体育课程的拓展练习,跳绳和其他体育项目比起来,多了些趣味性、挑战性,并且具有很大的锻炼价值,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小学一年级的可以连续跳绳,二年级的学生在连续跳绳的基础上能够完成多次跳,三年级的学生可以进行花样创新的跳法。像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还可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合作能力。

(2)小学校内课程的改编

教学要学会合理的改编教材,在原有的教材上进行拓展和补充说明,从而有效的将课程进行改编[3]。如直线跑步和立定跳远,直线跑虽然没有被编入教材内容中,但是它被作为了一种教材手段。主要是由于小学生的自身发展情况不一,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会跑,只会在跑到上乱串,不但影响到课程的进度和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结合这一实际情况进行整合改编。在教学生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可以采用分布式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低年级的体育学习质量还可锻炼学生健康的体阔。

(3)小学体育课程的整合

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不仅可以打破年级与年纪之间的界限,还可改变原有的班级授课的老套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搭建一个为学生展示的空间、创造一个平台,从而促使不同年龄孩子之间的了解,增进了他们的友谊。如在小学开展一些小手拉大手、丢手绢的合作游戏,这样小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既不会显得枯燥也不会促使他们失去兴趣,反而可以挖掘他们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学习。这样的课程不仅可以活跃孩子的气氛,还可促使他们收获到自信、合作的快乐、友谊,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知识,促使素质教育得到提高。

2.2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综合开发

(1)丰富课间操

课间操是学校的标志,是增强小学生的体质同时还可满足学生每天锻炼的需求。可以将课间操丰富化,不要总是单一模式,教师可以自编操,可以设计一些活泼欢快的操,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增进了全民健身意识,将课间操进行改革,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还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感。

(2)利用兴趣小组搭建校本特色

兴趣小组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有效平台。教师在改编教学内容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看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体育项目,进行整合,然后单独开展体育兴趣班,学生可以根据自我的需求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这样的好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趣味性,有利于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有需求的为学生指明了方向,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小学体育校本实践的开发,不是从新编写教材、改编、整合教材,而是结合平时教学的经验,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整合和改编。从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上升一个阶段,促使教学目标更好的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是一个长远的过程,学校要本着培养学生的体育教育和创造精神为目标,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吴锡光.因地制宜,开发体育校本课程[J].教师.2009(01)

篇6

关键词:校本课程;感悟;课程资源

1.强化培训,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前提

为了顺利进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要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学校课程管理指南》等纲领性文件,并撰写学习心得;还要利用教研的时间开展沙龙研讨;同时也可以邀请市教科所领导来学校作专题讲座。通过系列培训,就会明白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学会怎样编写《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更明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2.加强调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为了有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还要通过座谈、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及家长、教师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发展需要、家长及教师特长,做好学生需求调研分析、教师资源调研分析、社区资源调研分析,对校本课程需求作出科学评估,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3.规范运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

(1)要确立课程开发目标。目标包括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可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来确立;具体目标主要表现在学生发展目标、教师发展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三个方面。

(2)要遵循课程开发客观规律。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要坚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注重整体性。根据学校的整体目标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发展,进行整体协调,统一谋划,合理开展。②要坚持自主性原则。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学生主体性充分体现的课程。③要本着开放性。让学生对校本课程的选择具有独立的选择权。④要坚持灵活性原则。课程设计要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校本课程的开发突显出特色。⑤要群策群力,民主参与,集体决策。⑥要量力而行。要根据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

(3)课程开发程序。为搞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程序进行有序开展。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滏东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是按以下几个步骤开展的:①课程申报。教师根据学校的总体目标安排,结合自己专长,申报开发的科目。同时向学校递交该科目的《课程纲要》,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及时地对教师的《课程纲要》进行受理。②课程论证。经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初审后,提交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审议委员会和专家顾问组对教师所申报的校本课程方案进行研讨,组织答辩。③课程结构。校本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其中:必修课按照国家教委要求计划执行;选修课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设置。④课程审定。教师所申报的课程经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论证和教师试讲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⑤课程实施。包括选课与分班、课程开课、课时安排以及授课要求。⑥课程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估等。

4.健全机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

(1)要加强宣传和领导。做好对家长、社会、学生、教师的宣传,加强“四级管理”: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的研究和管理;对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每个环节的管理;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管理;教师之间的教学观摩、研讨交流管理。

(2)要制定规章制度。对组织机构、责任分工、课程性质、课程计划、课程评价、课程推广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使课程实施过程具有规范性。

(3)要落实管理责任。校本课程开发管理,主要由学校教导处具体负责开发组织;校本课程实施管理,主要由教导处和政教处负责落实具体计划和学生管理。从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的宗旨出发,还明确并给予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在校本课程管理中的权责。

(4)要健全保障机制。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浮现在大家眼前,成了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总之,我看到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的积极推动作用。但我也深刻地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我来说,仍处于实验与探索阶段,需要完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以后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会不断完善与提高。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来年花更红!

参考文献:

[1]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107―110,117―139.

篇7

论文摘要: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推动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国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普遍不强,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教育制度的制约以及校长自身的素养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策略主要有:一是刷新观念——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二是优化制度——改善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三是创新实践——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校长课程领导力作为校长领导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长课程领导意识、课程领导知识、课程领导能力、课程领导作为的统一体,也是推动学校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拟就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的问题及原因作一剖析,并提出若干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有效策略。 

 

一、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不足 

 

1.课程领导意识淡薄。一些校长主观上认为,学校头等重要的工作是保障学校平安无“事”,或亮出领导认可的“特色”,很少关注国家课程的执行与落实,很少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有一些校长错误地认为学校课程由专门科室、一线教师具体落实,校长无需“插上一足”。这都反映了校长课程责任意识、领导意识的淡薄。 

2.课程领导知识欠缺。许多中、小学校长缺乏课程方面的基本理论素养,其课程领导力更是捉襟见肘[1]。同时,校长培训中,与课程领导相关的内容比较少,进一步造成校长知识结构中的这块“短板”。 

3.课程领导作为失当。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校长往往以事务繁忙为借口,渐渐远离了教学,远离了课堂,只忙于指挥,不善于指导。还有一些校长把课程领导当作可做可不做的“小事”。 

4.课程领导能力不足。笔者调查发现,校长课程领导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缺乏执行力上。例如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有些校长对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准,导致执行时失真、失当、失误;有些校长则完全按上级的“指令”办事,缺乏必要的课程落实能力,校本课程创新开发能力尤为欠缺。 

 

二、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的原因剖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有校长感慨:“新课改提倡校长走进课堂,其实有些勉为其难!现实的客观环境不容我们静下心来钻研教学。学校每年必须参与或接待的各种评估、考核、考察、会议等,对校长、对学校来说已成为一种负担。” 

k.d.peterson曾在研究中发现,小学校长花在课程问题上的平均时间不足7%[2]。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李朝辉、马云鹏二位学者作出了如下解释:一是从社会角度看,校长被定位为行政领导,导致校长往往忽视自己在课程领导上应担当的专业角色。二是学校面临许多现实的困境,如人力、物力、财力的匿乏,学校内部管理与外部沟通的矛盾等,使校长难以厘清自己的角色与任务。三是社会、学校、家长对校长的要求过高,使得校长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应付日常事务而不能问及课程领导。 

2.教育制度的制约 

在传统的课程管理体制下,校长是无所谓真正的课程领导的:校长无需作出什么改变,其工作主要是执行上级颁布的课程政策、课程方案。 

笔者在调查中还发现无论是什么话题的访谈,也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小学,“应试”是出现频率较多的词语。由于应试教育的现状,校长们也难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课程领导力。 

3.校长自身的原因 

课程领导是一项专业工作。校长要扮演好课程领导者的角色,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专业素养,对课程有系统的思考,整体的把握。但是,当前一些校长旧有的课程管理思想根深蒂固;有些校长知识狭窄,课程视野狭隘,无法超越传统去思考和行动;还有一些校长课程能力不足,面对复杂的、难以确定的未知领域,往往力不从心、束手无策。总之,校长自身的专业素养不高,成了校长课程领导难以达成的重要原因。 

笔者还发现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长们的心理极其复杂,既有对未来的憧憬,又存在着对现实的焦虑与不安。有些校长认为改革存在一定的风险,与其进行不能预测结果的改革还不如维持现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长课程领导的提升和发挥。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策略 

 

1.刷新观念——增强校长的课程领导意识 

(1)课程观:促进课程品质的提升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是课程实施的真正主体。校长必须把握课程的发展性、开放性,坚持动态式、生成性的课程观,鼓励师生在教育情景中通过探讨、反思等方式对课程知识进行理解和把握,并以自己的主观经验削减课程的预设品性,把已有的书本知识与自己的情感体验等结合起来,使课程与师生的教学情景产生积极互动,使课程的价值更加丰富化[3]。

(2)教师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传统的课程管理模式认为,教师是没有智慧和能力进行课程决策和开发的,他们只是既定课程的忠实实施者。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作为课程实践的最直接参与者,作为拥有相当智慧和创意的群体,应该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成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4]。在本真意义上,教师即课程。校长要充分相信教师的实践智慧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变课程管理为课程领导,也才能使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3)学生观: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课程领导的最终理念是:一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都必须考虑学生能够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5]。因此,课程无论在设计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应以学生为本,努力构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学校课程。首先,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其次,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智能水平相当,还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乃至全面发展,是校长课程领导理念的重要内容。 

2.优化制度——改善校长的课程领导行为 

(1)建立民主、合作、交流的课程领导机制 

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施后,学校课程管理既要保证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以及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又要协调、优化和整合三类课程。因此,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是课程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学校课程管理模式首先要求学校课程管理信息沟通顺畅,校长要努力建立学校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学校领导与教师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机制;其次,要求教师参与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建立有利于全体教师主动参与的机制;最后,要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课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搭建平等对话的平台。 

(2)建立有利于学校课程领导的评价体系 

学校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为此,必须改革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实施评价,努力构建新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第一,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的评价,以进一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第二,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唯一指标的做法,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第三,建立并不断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调控实施质量和把握发展方向,因此,要认真分析课程执行的情况以及课程实施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课程规划,改进教学管理,形成不断完善课程的机制。 

3.创新实践——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能力 

(1)规划学校发展愿景 

学校发展愿景是学校师生对本校发展的共同愿望和前景设想。学校发展愿景的规划需要校长在办学理念和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整合教师、家长、学生的观点,经过反复讨论、真诚沟通而达成共识。一般将学校发展愿景规划设计为长远发展规划和短期实施方案,通过教代会制定x年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学校发展愿景应成为一面旗帜,通过这面旗帜去团结人、激励人、引领人、成就人。学校课程设置其实是实现学校发展愿景的具体步骤。 

(2)推动校本课程实施 

校本课程是最能体现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容之一。学校必须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组织,包括:①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成员由学校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及教研组长组成,其职责是负责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与协调。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成员主要由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以及聘请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其职责是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咨询,以保证校本教材的学术性。③校本课程研究小组。成员包括校长、教师、学生等,其职责是让师生发出自己的声音,直接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 

(3)变革学校文化组织 

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就催生了学校文化的变革。新课程需要学校文化的支撑,同时也创造着学校文化。“不同学校文化会对事情有不同的判断、不同的态度和不同的行为选择。如果说学校文化似暮鼓晨钟,天天撞击在学校成员的心中,那么学校课程领导者就要做那个充满激情、持之以恒的敲钟人。”特别是当前要解决新课程所面临的各种矛盾与冲突,就必须重建学校文化。学校不仅要追求升学率,更要注重和谐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也要造就教师;教师不只是从事教学,更要进行研究;学生不只是接受知识、服从于教育,还要受到尊重,享受幸福感。学校的目标定位正确了,新型文化创生了,校长课程领导也会一帆风顺,新课程改革就能一路风景。 

 

参考文献: 

[1]余进利.校长课程领导:角色、困境与展望[j],课程·教材·教法,2004(6). 

[2]许占权,孙颖.课程领导及其实践意义分析[j].教学与课程研究.2006(11). 

[3]靳玉乐,赵永勤.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理念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4(2). 

篇8

一、高中教师应具有的课程意识

1.制度意识

根据国家的政策,中小学应该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制,国家将课程决策权部分下放给地方与学校。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权力的体现,是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明确并积极响应国家的课程制度。

2.主体意识

三级课程体制赋予学校与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自。教师是校本课程最主要的创造者、开发者与实施者,应具有课程开发的主体意识,积极担当主体责任。

3.开发意识

课程是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学习机会的动态过程。在校本课程实践中,教师要改变自己单一的教授者、课程的消费者的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授者,同时在某一程度上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4.价值意识

树立以学生需要为原点的课程价值导向,使课程实践不至于迷失方向与目标。教育是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事业最根本的出发点。所以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应该是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需要为起点的生本课程价值意识,以此来引领校本课程实践。

5.多元意识

课程不是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开放、多元、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是来源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师应该摆脱应试教育体制中教条的知识观,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基点,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不断提炼校本课程实践的新经验,探索有效的校本课程实践策略。

二、高中教师应具备的课程开发能力

1.熟练操作校本课程开发具体程序的能力

要改善校本课程实践不规范的问题,确保课程质量,教师就要在了解校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熟悉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程序,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操作能力。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程序主要包括:组织建立,成立课程开发团队、确立参与的具体人员及工作程序;现状分析,进行学生需求的评估、问题反思、资源调查;目标拟定,澄清办学思路、确立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方案编制,确立课程开发的方法、选择课程资源与组织形式;解释与实施,强化教育哲学思想和特色意识、营造条件与氛围、统筹教育资源,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评价与改进,设计监控和交流系统、准备评价方案、追踪实施效果、收集反馈意见、修订课程与课程开发方案。

2.准确评估学生在学科领域学习需求的能力

校本课程最重要的宗旨,就是满足学生在学科领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因此在上述的现状分析环节,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在学科领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评估,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个人访谈法、集体座谈会等多种方式灵活进行。

3.合作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的能力

国家课程为师生提供了固定的教材和参考书,而“校本课程没有现成的、适应具体学校及教师的教材和模式供教师参考和借鉴,已有的、其他学校实践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教材和模式也不能简单移植来用,这就需要教师从自己从本校学生的需求与本校的传统与实际情况出发,整合和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特色是校本课程的生命线,缺乏校本特色的校本课程往往都只是昙花一现,缺乏长久的生命力。

整合与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最常见的做法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寻找学科与学校或社区资源情况的契合点,挖掘具有学校或社区特色的课程资源。例如,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鉴于学生有必要加强对家乡的了解这一实际情况,将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必修模块的教材知识与泉州繁荣的民营经济、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相结合,整合相关课程资源,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走进泉州魅力文化》。同时,在开发特色课程资源时要注意不能故步自封。校本特色资源与地方特色资源是学校所有人共享的,教师要注意突破学科界限与学校的界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其他学校联合开发。

4.切实改善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能力

“校本课程实践既是课程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校本课程没有应试压力,教师要能够利用校本课程这一平台,在实施课程时大胆践行新课改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收集整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切实改善课程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提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举措

1.做好校本培训,奠定知识基础

由于广大教师在职前、职后都普遍缺乏对校本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学习,校本培训对于提升他们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显得极为重要。学校要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开展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观摩教学、专家讲座等多种培训方式的校本培训。教师要密切配合学校的培训安排,积极主动参与,同时将集中培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注重学习效率,为提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奠定知识基础。

2.勤于参加实践,善于进行反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还需要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实践中,在实践过程中逐步运用、领悟、掌握所学的校本课程相关理论与技能,并且不断进行课程反思,日臻完善,在边干边学中获取实践经验,才能切实提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其中尤为关键的是对校本课程实践进行课程反思。

校本课程是教师自己开发的课程,如果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即使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也缺乏意义。因此在校本课程实践中,教师不仅要教学反思,更应该在课程实践的全过程不间断地、全面深入地进行课程反思。首先,反思课程的设计与编制是否合理,应该如何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其次,反思课程的实施方式是否能够被学生接受,是否有更加高效的实施方式。此外,反思课程的效益是否体现,即反思课程实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当课程反思成为习惯时,教师就能在校本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有效保障课程质量。

3.团结精诚协作,发挥开发合力

在国家课程中,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教师个体仅凭个人的能力也能承担教学任务。受其影响,当前普遍存在着教师单枪匹马、闭门造车开发校本课程的现象。个人能力的单薄是导致校本课程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校本课程需要集体智慧,通过教师间以及教师与其他力量的团结协作,发挥开发合力,进而保证课程质量。首先,教师之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校本课程涉及众多问题,任务繁重,而“众人抬柴火焰高”,因此建议每个校本课程都要由多名教师组成开发团队,密切分工与合作,分享资料信息与灵感,共同开发。其次,要加强与课程专家、学者的合作。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开设有关讲座,甚至尝试聘请专家、学者加入到校本课程开发团队中,进行肩并肩地深层次合作交流,定能大幅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与课程质量。此外,还要善于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必要时应该联合其他学校共同开发。

参考文献:

[1]赵蒙成,张丽香.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持系统[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2]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19-120.

篇9

关键词:Scratch;“娱教”理念;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31-04

一、引言

寓教于乐是一个古老的命题,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教育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教育方式也越来越人性化和科学化。“娱教”的本质是教育性, 但其娱乐性不可忽视,或者说教育本身的娱乐属性是必然的。[1]教育者应当关注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关注教育本身的娱乐性,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乐教乐学,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意义建构,优化学生的知识体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在校本课程教学中融入“娱教”理念,不仅可以实现轻松而高效的学习,也是教育适应信息化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体现。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皮亚杰认为:游戏具有发展智力的功能,儿童通过游戏满足对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2] Scratch恰恰切合了这一要求,Scratch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针对八岁以上儿童开发的一套图形接口程序设计语言,它通过玩乐高积木的方式拖拉程序模块方块,让初学者轻松地做出交互式故事、卡通制作、游戏、美工程序。[3]在国内,一些一线城市(如上海、广州、北京等)的学校已经开始使用Scratch开展小学校本课程的教学研究,但尚未对“娱教”理念与Scratch在小学校本课程中的深度整合进行具体的教学流程、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鉴于上述原因,笔者选择“娱教”理念视域下,探索在小学校本课程中应用Scratch设计教育游戏进行教学。结合小学校本课程的发展特点以及Scratch先天所具有的创新性、娱乐性,实现Scratch在小学校本课程中的应用策略设计,并列举案例进行解释说明,希望为小学教师在校本课程教学中使用Scratch提供参考。

二、“娱教”理念、Scratch与校本课程三者关系分析

在定义“娱教”理念之前,我们不妨先谈一谈“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最早出自于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艺》一书中,指出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把教育和娱乐有机结合,把教育融合到娱乐中,边学边玩,让学习者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理论深度和灵活机智的运用能力,促进知、情、意的全面发展。那么什么是“娱教”理念呢?笔者认为,“娱教”理念的内涵在于尊重学习者的生命体验与学习兴趣,运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将具有教育价值的理念和体验充分融入日常教育实践中,从而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它是对寓教于乐理念的发展与继承,既包含了寓教于乐教育理念的思想精髓,又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变革的一个重要体现。

小学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涉及到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的实施与评价等一系列课程的基本问题。这一设计过程要与“娱教”理论深度整合,将具有教育价值的理念和体验充分融入校本课程的教育实践中,实现“娱教”理念与实践上的统一。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具体运算思维不能脱离具体事物的表象,抽象事物要以具体表象为支柱。基于小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多以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和生活经验为辅助工具,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下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在其感兴趣的娱乐活动或某些特定的情境中往往会产生极大的动力,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表现出旺盛的活力,坚韧不拔、勇于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精神,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创新能力等,而这些恰恰也是校本课程教学所要培养的目标。

Scratch语言是可视化的,所编即所得,通过拖曳、组合各类积木的方式来取代直接编写程序代码的特点让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Scratch的下载和使用是完全免费的,并开发了Windows系统、苹果系统、Linux系统下运行的版本;软件是多语言版本,根据操作系统自动会改成中文界面;程序模块分为8大类、100多个功能,包括了一个完整程序的每个环节,甚至数组。使用者可以很容易地创建互动式故事、游戏以及动画,并且可以上传至网上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创作。此外 Scratch软件界面美观,入门比较简单,可以创作出各式各样的蕴含故事情节的动画、游戏等,从而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需要寻找“娱教”理念、Scratch和校本课程三者之间的契合点。

三者虽然各自具备不同的特点,但却也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如图1所示。

在三者的关系中,校本课程是本质,Scratch是工具,“娱教”理念是策略。“娱教”理念遵循人类认知发展规律,依据教育的培养目标,符合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使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强调乐学、寓教于乐的思维。而Scratch能够作为一种手段,它是设计“娱教”方案、探索“娱教”策略、创设“娱教”情境的有效工具。通过三者的有效整合,从而促进校本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及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娱教”理念通过Scratch这种手段,将这种思维融入小学校本课程设计的体系中。那种脱离“娱教”思维的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只不过是机械的加工,缺乏人文情感的融入,缺乏学生体验的感受,缺乏快乐学习的情境,无法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健康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Scratch软件实现“娱教”理念的策略设计及案例分析

在“娱教”理念视域下,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本源是课程,过程是“乐学”,实现工具是Scratch软件,三者不是简单相加或者随便堆积就能产生效果,而是需要有效地融合。需要设计者深入挖掘小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特点和小学学科本身的娱乐性特点,借助技术手段使学科的娱乐性特点得到最大展现,突出学科特色,实现三者的有效融合。

以下笔者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案例,对应用策略进行详实的解释说明。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指直接影响个体的社会环境,即个体所感知到的并直接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社会环境。游戏情境,可以激发学习者产生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物理或社会情境或场景。游戏创设的虚拟情境,使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缓解压力,放松身心。同时游戏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知识载体,游戏玩家可以在创设的游戏情境中学到游戏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生活知识。游戏创设的虚拟情境能够帮助学习者体验权力、成功、名誉以及财富等,满足学习者的情感需要;另外游戏创设的虚拟情境还可以满足学习者的认知需要,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学习动机。使用Scratch软件制作教育小游戏,这种游戏是知识与娱乐的融合体,而且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学生利用这种游戏进行课后练习,可以愉快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小学数学“整数乘法”这部分内容的课程设计中,我们试着使用Scratch制作一个教学游戏。在这个游戏中创设一个小猴子摘香蕉的情境,只有答对了问题小猴子才能摘到香蕉。该游戏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情境中练习整数的乘法,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在程序脚本区更换设置的问题。比如,可以将问题换成整数的其他运算形式,还可以换成打乱的英文字母,让学生组成单词。在游戏过程中,如果学生答对问题会获得奖励,得到一把香蕉;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则不能获得奖励。游戏过程中会提示学生细心努力,然后进入下一题。答完所有问题,游戏会反馈学生的表现情况,如“你今天表现得太棒了!”、“平时要勤加练习”等。总之,Scratch这种创设情境的小游戏可以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用玩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记忆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游戏的初始界面包括游戏的背景、标题、操作提示等,如图2所示。

卡通图片、标题可以上下浮动,这种界面设置符合小学生的喜好。用鼠标左击初始界面中间的“Help”图标,可以弹出操作提示窗口,如图3所示。游戏界面包括提问者、摘香蕉的小猴子、答题框、篮子、香蕉树,如图4所示,整个游戏的过程一直播放背景音乐,可以使学习者感到轻松愉悦。

游戏操作方法:①用鼠标单击初始界面右上角的绿旗开始游戏;②点击初始界面中间的“Help”图标查看游戏说明,根据提示按空格键进入游戏界面;③学习者根据香蕉树上的小猴子所提的问题作答,用键盘录入答案,答案显示在游戏界面下方白色作答区域;④答案录入完毕,按“Enter”键或者用鼠标单击答题区域右方的“蓝色对勾”提交答案;⑤答对一题会有一把香蕉落入小猴子的篮子,然后进行下一题。答错问题不获得香蕉,进行下一题;⑥答完所有问题,提问的小猴子总结答题者的表现,游戏结束。

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完成任务、获得奖励、体验成功,可以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很多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很高,每个游戏都是在情境中进行,不同的情境带给游戏者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将游戏的创情境性应用于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动机。

2.角色扮演,调动学习积极性

角色扮演是一种情景模拟活动,在游戏中应用比较广泛。将角色扮演游戏与教学相融合,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赋予学习者不同的身份, 让学习者在体会人物角色、发挥人物作用、体验人物经历的过程当中完成学习。在这种游戏中,由学习者自己确定目的并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有意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主动思考克服障碍,有助于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者在游戏中担任其中一个角色,为完成游戏规定的任务,学习者会集中注意力,主动思考,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使用Scratch创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游戏,学生扮演游戏中一个角色便会对游戏中涉及的学习内容抱有浓厚的兴趣,为完成所饰角色的任务,学生会主动学习这部分内容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加深对此部分学习内容的记忆。这种角色扮演游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内容,实现深层学习。

在小学语文《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的内容设计中,我们制作了一款Scratch游戏辅助教学。这个游戏根据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创作而成,包括鸭妈妈、鱼、乌龟、螃蟹、青蛙、小蝌蚪等角色,学生在游戏中扮演小蝌蚪开始寻找妈妈。小学生的思维抽象能力有限,这种角色游戏有助于小学生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文章内容,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游戏的初始界面包括游戏标题、帮助图标等。

单击“Help”图标进入游戏说明界面,游戏界面包括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所涉及的角色。

在这个游戏中学生扮演的是小蝌蚪这个角色,找妈妈的环节就是用鼠标单击选中的对象,当鼠标移至可选对象时,可选对象会变大,单击所选对象,它就会做出相应的回答。学生玩这个游戏的同时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Scratch所具有的角色扮演性使学生参与并且融入到所学知识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动力,让学生在“玩中学”,体会学习的乐趣。

3.单步跟踪,开展试误探究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联结,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Scratch可以实现单步跟踪,学生使用Scratch自己制作作品时遇到问题,可以用鼠标单击程序脚本区语句块查看每一步的执行效果,找到问题所在,自己尝试改正。利用Scratch能够实现单步跟踪的特点,让学生开展试误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小学科学课《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教师让学生使用Scratch制作一个“简易串联电路”的小游戏。首先教师展示一个范例,学生体验一会儿后尝试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电路。教师提供的例子,其游戏界面包括一个电路的组成部分:电源、开关、导线、灯泡等和帮助图标,如图5所示。游戏说明界面提供了游戏的操作说明,如图6所示。

游戏的操作非常容易,用鼠标左击游戏界面右上角的绿旗开始游戏;鼠标拖动开关、灯泡、电池,将其与导线相连,连接好电路后将鼠标移至开关上,开关会由“OFF”变为“ON”,查看灯泡是否亮起来,灯泡亮起来时会发出声音;连接电路时要注意只有元件两端的小圆圈与导线上的黄色和蓝色圈重合时才算连接好电路,这时打开开关小灯泡才会亮。

学生通过体验教师提供的例子,自己尝试制作简易电路时,首先要确定作品包括哪几个角色,舞台怎样设计;其次是探究如何判断元件是否正确连接,开关的关和开以及如何实现让小灯泡亮起来;最后就是搭建脚本。由于Scratch能够实现单步跟踪,学生在自己制作作品时可以在角色窗口选中一个角色,用鼠标单击程序指令区任意功能模块,即可在舞台上查看执行效果。另外,用鼠标双击程序脚本区的语句块,也可以在舞台上查看该语句块的执行效果。因此学生创作时可以利用Scratch的单步跟踪特性查看单步执行效果,找到问题所在,进行试误探究。学生体会到创作乐趣的同时,还可以掌握电路的组成部分和使小灯泡亮起来所具备的条件。如果小灯泡没有亮,学生要自己找出问题,用鼠标双击脚本区的语句块,在舞台上查看效果,找到问题出在哪部分,最后解决问题,让灯泡亮起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动手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与反思

为了更好地了解Scrach教学前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变化,笔者对任课教师及学生进行了观察和访谈,通过质性材料的搜集和量表的量化分析表明:

(1)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讨论、相互之间交流学习,并主动寻找各种资源解决遇到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明显的提高。

(2)笔者采用《威廉斯创造性思考活动》为研究工具,从开放性、变通力、流畅力、独创力、精细度及标题六个维度进行SPSS样本检验,[4] 结果表明学生的流畅力、变通力和独创性的后测成绩高于前测成绩,证明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

(3)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和观察,逐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这个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将Scratch的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合作学习、交流共享等特性应用于教学中,特别是小学校本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提升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娱教”理念融于游戏设计中,符合当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使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Scratch具有教育性和游戏性双重特点,它可以提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如何把握好教育性和游戏性的结合程度,避免它在教学中喧宾夺主,过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发挥好它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还需广大学者共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鸿科.“娱教”视角内的信息化教学[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2):115-119.

[2]尚俊杰,庄绍勇.游戏的教育应用价值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9(1):63-69.

篇10

关键词:中学校长,课程领导

1.前言

课程领导,顾名思义是以课程理论和领导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当今中国内地,由于学校并未设有课程发展主任一职,因此在课程领导过程中,校长的角色就显得更为重要。

2.个案概况

(1)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校长提出构建以“体育”与“艺术”为特色,多元全面发展的想法,并了《告家长书》,将学校的愿景向学生家长做了详细说明。

(2)布置校园特色环境,包括“英语角”、“科技之窗”、“创客工作室”等,并开展活动――“如果我是校长,我的学校将是这样的”,向全校师生征集校园布置方案。全校范围内征集校歌方案,并邀请学生自行设计并举办“体育节”、“艺术节”。

(3)完善拓展课制度。拓展课的科目根据学生需求而设,同时鼓励学生成立学生社团,第一期成立的社团有“京剧社”、“环保社”、“足球社”等。

(4)成立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制定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包括定期举行教研组、备课组会议以及教研组、备课组绩效考核方案。要求学科教研组的所有教师共同组织编写校本教材。组织教师定期学习,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在学校至少开设一节公开课,组织听课、评课以及教师自我反思。

3.个案分析

3.1优势(Strengths)

3.1.1设立明确的愿景

Peter(1990)首先提出了共同设立愿景的概念。之后设立愿景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重视。陈学贤(2006)认为设立建设学校愿景非常必要,只有预先设立了学校的愿景,才能更好地追求学校的目标与发展,在设立学校的愿景时还需要根据学校的历史、特色等因素量身打造。学校的愿景应让学校相关成员都能清楚了解,这样有利于激励与学校相关的成员为学校的愿景而共同努力(吴清山和林天佑,2002)。该愿景在全校的师生大会上提出,并以告家长书的形式告知了学生家长,所以师生以及家长很快就清楚了解了学校的愿景,这也会多方配合学校去达到愿景埋下伏笔。

3.1.2建立特色学校文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Heckman(1993)认为学校文化应该是具备学校特色的,同时又是校长、教师和学生共同建立并认可的信念。不被学生认可的学校文化只会是一句流于形式的口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校文化需要关注学生对之的认可程度,同时学校文化和领导还应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丁钢,2004)。

这实际上就是构建校园文化的一个过程。在学校中,学生并不只是单单学习课程本身,学生还会学到课程之外的东西(钟启全和张华,2010)。而校长的上述举动也让教师与学生清楚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增强师生主动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3.1.3提升师生参与课程领导积极性

罗生全(2008)认为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共同创造人,在学校的课程领导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领导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参与课程领导的积极性有利于增大了课程领导的参与面,实现了课程领导主体多元化(郑先俐和靳玉,2004)。该学校校长制定了教研组、备课组制度,包括定期举行教研组、备课组会议以及教研组、备课组绩效考核方案。正所谓“无规则不成方圆”。清晰明确的规则制度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良好发展。教师也是平常人,也具有物质和精神需求(刘晓红,2007)。因此,良好的绩效制度更是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中的积极性。

该学校校长还要求学科教研组共同组织编写校本教材,使教师成为开发课程的主体,这也有利于推动校本课程的实施。此外,该学校校长组织教师定期学习,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在学校至少开设一节公开课,组织听课、评课以及教师自我反思,则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促使教师真正成为课程领导的主人。徐国栋教授(2010)指出: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虽然校长的角色非常重要,但教师才是课程决策以及校本课程的真正落实者,是影响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如果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领导的积极性,对于课程改革的成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3.2劣势(Weakness)

3.2.1愿景设立缺乏事先沟通,愿景实施无具体期限

Conley,Dunlap & Goldman(1992)认为设立愿景可以分为两类方式:一类为领导者强势推行自身想法,以期通过个人魅力将其转化为学校共有愿景,适用于成员较少的私人组织,在学校中较难成功;另一类则是组织成员共同设立愿景并实施,适用于学校中设立共有愿景。学校在设立了良好的共同愿景之后,还需要根据愿景制定相应的学校长中短期发展计划(陈学贤,2006)。领导一门言的学校的愿景会与所有师生共有的价值观相违背(帅婷,2004)。仅仅是校长个人所认可的愿景,这个愿景很可能是不被师生所认可的。由于学校的愿景会直接影响着学校之后的发展,所以在制定学校愿景之前,理应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克服学校的劣势,制定发展的重点以及优先级别,并创造出学校自有的特色。

3.2.2校本教材编写分工不明,对教师关心不够

课程改革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知识方面的工作,更是一种情感态度方面的工作(Hargreaves,et al,2001)。参与课程改革的教师往往会陷入情感困境,并产生负面情绪,课程领导者应加大对教师的关注,帮助鼓励教师真心成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包燕,2007)。

本案例中,该学校校长要求学科教研组的所有教师共同组织编写校本教材。由于是整个学科教研组的所有老师共同编写,却又没有明确规定分工,教师间权责不分明,工作事项更是混乱不清,而且还导致了所有教师的工作量均有所增大,学校里出现了教师抱怨的声音。此外,由于校本教材是该校长要求教师所编写,校长在编写过程中始终高高在上,并未从实质上去帮助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校本教材完成质量不高,教师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进行编写。只有校长以协调人或是合作者的身份给予教师在课程领导的过程中以真正的支持,教师才能更好的成为一名合格的课程领导者(徐京魁,2013)。

3.3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

内地基础教育方面的课程改革已经经历了十数年的风风雨雨,而内地的中小学校长也在这十数年中伴随着种种新课程改革的洗礼而逐渐成长。近年来,随着学校获得了更多的课程设计方面的自,中小学校长对于课程改革的热情也与日俱增。由于课程改革的成败与否与课程领导有密切相关性,这也引起了教育领域对课程领导的广泛重视(陈伯璋,2003;黄旭均,2003;欧用生,2003a)。

当然,课程领导并不仅仅需要校长满腔的热情,更需要校长自身专业的课程领导知识与理论基础。值得称赞的是,在当前环境下的,大多数内地的中小学校长近年来已经参加了非常之多的新课程培训,能很好的理解课程变革,也具备良好的课程领导理论基础。有研究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内地中小学校长都具备非常良好的课程领导观念(鲍东明,于泽元,2014)。可见,近几年新课程的培训对于内地中小学校长的课程领导知识与理论基础方面的提高的效果非常良好的。大多数内地的中小学校长,包括本个案中该校的校长对与学校的教育愿景、校本课程的意义、课程领导的目标的认识也是非常清晰的,这也为内地中小学成功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然而,课程领导发展的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欧用生(2003b)指出,课程领导的最大问题在于仍然沿用之前的课程管理的标准。当前这样的问题也依旧存在。部分校长迫于社会的压力、舆论的导向以及现有的一些体制,不能很好的将课程领导的理论基础都落实到实际的课程改革行动中。包括本人在与本个案中校长的交流中,该校长也提到,他非常认可在学校中,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但如果要涉及改变国家课程则需要极大的勇气,也许可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作为学校的校长,他可能承担不起太多的负面后果。其实,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教育部门的监督管理、社会舆论或是学生家长对中高考的过分关注等等,都可能成为威胁内地中小学校长课程改革的因素,但这些同样给予了各位中小学校长在逆境中求发展的课程领导实战机会。中小学校长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化威胁为机会,也将成为我们今后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4.结语

相对而言,本个案中的校长还是具有一定大刀阔斧的实干能力,然而目前仍有较多内地的中小学校长仍将课程领导的理念仅仅停滞在头脑意识层面。可见,在未来这几年中,如何将内地中小学校长心中的课程领导意识直接转化为能够实施的课程领导能力,我们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 Hargreaves,A,Earl,L,Moore,S,& Manning,S.(2001).Learningto change:Teachingbeyond subjects and standards.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

[2] Heckman,P.E.(1993).School Restructuring in Practice:Reckoning with the Culture of Schoo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form.2(3),263-272.

[3] Hord,S.M,& Hall,G.E.(1983).Three images:What principals do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Teacher Education.

[4] Snyder,J,Bolin,F,& Zumwalt,K.(1992).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In P.W.Jackson(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pp.402-435).New York:Macmillan.

[5] Senge,P,M.(1990).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New York:Crown Business.

[6] 包燕(2007):《学校课程领导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7] 陈学贤(2006):高雄市国小校长转型领导、学校愿景发展与教师组织承诺关系之研究,《台东大学教育学报》,17(1),页77-106。

[8] 陈伯璋(2003,10月):《实践智慧与校长课程领导》,发表于大陆课程教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国立台北师范学院举办之“课程领导与课程评鉴”学术研讨会。大陆,兰州。

[9] 丁钢(2004):学校文化与领导,《全球教育展望》,33,页7-11。

[10] 黄旭均(2003):《课程领导:理论与实际》,中国台北:心理出版社,2,页5。

[11] 刘晓红(2007):教师行为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及其合理性辩护,《现代教育论丛》,页8。

[12] 罗生全(2008):学校课程领导:模式、发展趋向及启示,《课程・教材・教法》,28(7),页28-33。

[13] 欧用生(2003a,10月):《课程慎思与课程领导》,发表于大陆课程教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国立台北师范学院举办之“课程领导与课程评鉴”研讨会。大陆,兰州。

[14] 帅婷(2004):《论学习型教师组织的创建》,北京:石油教育出版社,1,页65-68。

[15] 吴清山、林天右(2002)。教育名词:愿景领导,《教育研究月刊》,101,页130。

[16] 徐国栋(2010):课程领导与学校发展:回顾与展望,《教育曙光》,58(2),页83-92。

[17] 徐京魁(2013):职业院校教师作为课程领导者的实践与探索――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