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校本课程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8 11:1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校本课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根据桃南路小学四个学会工作实施方案,我校将从2021年3月开始,举办学会做事校本课程活动。为使活动顺利进行,进一步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深入开展,确保活动有序进行,特制定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为准则,以目前我校学生的实际为依据,在“十四五”期间积极探索小学阶段“四个学会”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凸显“以品立人,以爱育人”的办学理念,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全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打造学校新亮点,新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个性特长,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欢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谐发展,享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活动时间:每周五下午课后服务时间.
三、活动要求
1.成立机构,责任到人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学校长为副组长、教导处和班主任为组员的兴趣活动领导组,教导处具体负责实施、检查,确保活动效果。
2.校本课程要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兴趣。具体做法是:星期一到星期四课后服务不变,星期五全校六个短训兴趣班,学生参加一个。除了学校的足球队12名队员参加训练,每个班由1名教师负责。下个学期每班再换一个,这样学生在小学六年级参与培养12种兴趣,为今后变兴趣为志趣打下基础。
学校足球队要坚持训练,足球特色学校品牌创建进入新阶段。足球特色深入化,学校足球队要训练一定的技战术,在提高个人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团队技战术水平,培养团队精神,行形成练筋骨、磨意志、润情操的足球文化、学校足球队共计12名队员,从四至六年级选出。练筋骨体现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足球技能、掌握一定的技战术。
磨意志体现在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润情操体现在遵守规则、尊重对手、互相鼓励,既要拿成绩,又要培养良好的体育素养,注重过程。
3.具体安排
结合学校实际,统筹安排,3月到6月为一个周期,9月到12月为一个周期.
3月到6月:
项目
辅导教师
地点
学生
油画棒
郭志芳
美术教室
一年级
折纸
赵艳琴
二年级教室
二年级
合唱
苗茵
音乐教室
三年级
剪纸
孙晓英
四年级教室
四年级
科学小制作
郝亚峰
实验室
五年级
劳动技术
史化忠
种植园
六年级
9月到12月:
项目
辅导教师
地点
学生
手指操
杜玉红
一年级教室
一年级
编花绳
张利
二年级教室
二年级
十字绣( 钻石贴)
贾瑞红
三年级教室
三年级
织毛衣
常冬梅
四年级教室
四年级
诗词趣谈
赵利涛
五年级教室
五年级
五子棋
荆晓燕
六年级
六年级
学校足球队由教练员挑选队员,体育教师要有训练计划,做好记录,及时总结训练效果.
4.实常规,健全制度
为加强活动组织实施,确保活动效果,避免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活动坚持做到5定:
(1)定活动目标。各小组确定活动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2)定活动时间。周五下午二节课后,下午第二节课的老师必须按时下课,不得拖堂,确保学生活动时间。
(3)定活动内容。各小组按照计划展开活动,不得随意更改。
(4)定辅导教师。活动由指定教师组织,如有特殊情况,必须通知教导处,以便及时调整。
(5)定活动地点。学校确保各小组有固定的活动地点,不得随意更改。
实施活动的过程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常规管理中,教导处将会对活动进行检查考核,保证既重结果,更重过程的管理。
5.科学组织,追求实效
辅导教师要科学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建立点名制度,确定活动人数,每一个参加活动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每次活动师生都要准时到位,特别是教师要至少提前3分钟到位,准备活动。活动期间,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认真落实安全措施。班主任要加强教育,教育学生听从辅导教师教导,不得随意缺席,学生如有请假,必须通知辅导教师。如有特殊情况要通知班主任,告知学生,班主任妥善安排。活动结束后,负责老师要做好物品保管、门窗开关工作、使用后的卫生清扫工作。
未尽事宜,在实施过程中及时修订。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校本课程 开发指导
随着我省高中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校本选修课成为课改工作的重点,顺利实施校本课程,既符合高中新课程方案要求,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笔者根据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指导意见。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
1.政策依据: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的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甘肃省和兰州市实际,同时体现学校实际,满足学生个性兴趣发展的要求,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2.指导思想:遵循新课程教育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需要特色鲜明、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成长、成人和成才的需要。
3.校本开设学校校师资力量雄厚,硬件条件完善,具备开发校本课程的资源条件。
二.校本课程的组织和实施
准备阶段:校本课程的申报与审定
申报:由教师个人或小组确定课题后,填报“校本课程开设申请表”,内容包括课程类型、名称、目标、条件保障、课时数、考核方式等,交教务处归纳整理初审。
审定:审定的依据是,确保开出的校本课程具有教育性和趣味性,来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观念的合理形成。凡符合要求的可安排开设,基本符合尚有不足的提出修改意见,对不符合的或者重复的课程,指出研究方向重新考虑课程或者择优选择。初审通过后,列入《拟开设高中选修课程Ⅱ(校本课程)设置计划表》,提供给学生选择,如选修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少于20人,这门选修课予以取消。批准后可编写教材。教材可自编、与他人合作,也可改编,还可收入学生成果。有的可以印刷刊出,成为固化课程教材。
目前暂定各校本课程的长度一般不少于36学时。
实施阶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流程
选课:教务处公布选定的校本课程,学生根据个人的爱好和特长,结合教师和班主任的建议,选择各类课程,填写选课志愿。
实施: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或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教学或活动。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起临时班级、组,认真组织教学或活动,安排学生的练习或活动。
评价:考核评价用“优、良、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然后确定学分。考核成绩记入学生的成绩档案。学习效果的评价根据学生所写的小论文、作品、制作、活动、测试、竞赛等方式完成。
调整: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及学校教务处将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评价选修课学情情况,研究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反馈情况,结合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对已开设的课程进行必要的修改、补充和调整,使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符合学校的育人目标,更贴近现代生活和学校学生实际。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校本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时展需要,适合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为基础内容,拓展视野,引导创新与实践。
1、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
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关于学生毕业学分要求,“在选修II中至少获得6学分”,按18学时相当于2学分算,选修II在高中阶段,至少应有54学时,起始阶段,宜立足于《方案》中的下限要求,本着少而精的原则,遵循逐步开发,不断增加的思路。
2、课程结构设置
①生活艺术类;②兴趣爱好类;③学科延伸类;④学术讲座类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制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我校“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体现,也是展示学校办学特色的一扇窗口。
1、组织机构:校本课程开发由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牵头,负责校本课程的整体构思和策划以及校本课程的审定、指导和对课程的安排、考核、评价及调整。
2、课程管理
篇3
【关键词】大学;课程开发;课程层次;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从1935年卡斯威尔和坎贝尔合著的《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的研究算起已有近八十年,而大学课程开发的研究较晚一些。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实践方面,英美等国的很多大学和教育学院、师范学院,都为本科生、研究生和在职教师制订了有关课程编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建立了专门从事课程编制的机构,在英国、荷兰、丹麦等国,都有全国性的课程编制机构或课程咨询委员会;在美国和加拿大,各州(省)都设有课程编制中心。在理论方面,近年来“大学教师教育能力培训”(Faculty Development,简称FD)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不断发展,有关大学单门课程编制的著作和论文也日渐丰富,如戴曼德(R. M. Diamond)教授的《课程编制和评价:实践的视角》(Designing &Assessing Courses &Curricula: A Practical Guide,1998)、爱伦・H・米勒的《面向大学教师的课程设计》(Course Design for University Lecturers,1987)以及洛弗尔和劳伦斯合著的《大学课程设计》(Course Design for College Teachers,1992)等[1]。
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处于计划体制的影响下,高校的课程主要由上级决定,因此国内关于大学课程开发的研究起步较晚。最早的相关著作是张圻福的《大学课程论》(1992)[2],20世纪末在王伟廉等人的倡导和研究下,关于大学课程开发的研究逐渐增多(王伟廉,1999;蔡映辉,2006、2007;腾跃民等,2006;吴庆华等,2006;梁钊华,2007)。概括起来,关于大学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课程开发的层次问题;第二,影响大学课程开发的因素;第三,大学课程开发的方法模式;第四,大学校本课程开发。
一、大学课程开发的三个层次
“从课程组织和领导的角度看,高等学校课程编制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单门课程(学程或教程)进行计划的活动。第二个层次是对某学科或专业的课程总体进行计划的活动。我们过去曾称之为专业教学计划或培养方案。第三个层次则是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的课程编制活动。在课程理论上,第一个层次可以称为微观课程的编制,后两个层次则可以相应地称为宏观课程的编制。”[3]
1、单门课程的开发
目前这一层次的课程开发受到教育部教学委员会的指导,但总体上看,教师在编制自己所教的课程时,已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和自。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门一门课程来进行的,而且进行任何形式的课程和教学改革,这一层次的课程开发活动都是最基本的,因此各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开发者和教育研究者对这一层次的课程开发问题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就课程开发过程而言,单门课程开发的主力军是第一线的教师。在开发单门课程时,其过程并非呈线性状态。较少有教师考虑用理性方法系统地开发课程。
2、培养方案的编制
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过去都使用“专业教学计划”这一概念。西方大学多用“program”一词,有学者将这其译成“教学计划”或“课程”。这一层次的课程编制主要是针对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而言,所以或应称为培养方案的制订或编制。它可以针对一个学科或专业,也可以针对学科或专业领域中的某个方向(也称为主修),或针对人才培养的某个方面(如素质教育),有时也可以横跨学科或专业(如跨学科主修),甚至有时还可以针对一个特定的知识、能力的培养(如外语六级水平培训计划)。在我国,主要负责进行这一层次课程编制的是各系的学术委员会或类似的组织。在这些组织中,学术委员会主任、系主任或某一领域的学术权威对课程编制活动进行直接的领导。
3、以学院为单位的课程编制活动
由于学校的规模有大有小,在实际上,规模庞大的高等学校很少有以学校为单位进行课程编制的。即使有计划活动,也多是发展战略或发展规划。而真正的以学院为单位的课程编制活动,一般发生在大学下面所属的专业学院一级。以学院为单位的课程编制过程与上述两个层次的课程编制过程有很大不同。据比格兰分析,这一层次的课程编制过程通常有四种目的:(1)使课程方案与学院的发展战略相吻合;(2)修改旧的或建立新的发展战略;(3)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4)跟上当前改革的潮流。在学院一级,很少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选择。在这一级的课程编制过程中,主要是对那些比较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课程问题做出决策。
也有人从狭义的课程来理解校级课程开发。“我们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校级课程编制活动。首先,校级课程编制活动的实施者是分管教学副校长及其委托人(主要指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课程编制者);其次,校级课程编制活动的内容为制订以学校为单位的课程计划以及由此衍生的一系列活动。”…… “一般来讲,狭义的课程即指经编排的学科知识,而广义的课程是学校为给学生提供称心如意的学习经验的机会所使用的一切手段。”从可行性方面考虑,“我们提出一个假设――校级课程编制活动主要从对课程的狭义理解出发。”[4]
(二)影响大学课程开发的因素
美国1990年一项调查显示,大学教师当被问到在开发单门课程开始之前首先考虑的问题是什么时,46%的教师回答是自己所教课程的内容,其他依次是利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16%,考虑学生的需要和特点15%,选择能促进学习的各种活动9%,挑选教科书和其他资源和根据外部标准设定目标均是6%,查看先前课程对学生所作的评价和查看先前课程的考试成绩均不足1%。
影响大学单门课程开发的因素,有学者将其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两类。“影响大学单门课程编制的内部因素包括高等教育思想、编制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大学单门课程编制的外部因素包括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大学文化、大学为课程编制提供的物质条件以及大学环境。”[5]
(三)大学课程开发的方法
“大学单门课程编制包含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对需要的调查及表述、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6]
对需要的描述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简单描述该门课程;(2)该课程在专业课程计划、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3)学生、教师、系、学院要为该课程的开设各做什么贡献;(4)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及其原因;(5)描述教师教和学生学这门课程的作用;(6)描述编制和讲授该课程的潜在的复杂因素。此外还要考虑需要配备哪些教学资源才能完成教学内容,并且在列举课程资源后,教师还要进行进一步的工作,要阅读资料、考察需要的场地、与课程涉及到的人员进行交流。
确定课程目标依然可以使用泰勒关于目标的三个来源理论,要注意目标的表述。
课程内容选择必须遵循五条原则:整体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满足性原则、效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组织内容可以依据泰勒提出的三个基本准则,即连续性、程序性和统合性。
对课程方案的评价可以参考下表,
课程方案评价表[7]
(四)大学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从其本质上说,是学校教育共同体在学校一级对课程的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活动的总和。”[8]高校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地方品牌高校的打造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独特风格的养成和教师专业的发展,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科研化,有利于培养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要。
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校本课程开发是民主开发的课程决策过程,旨在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教育制度内权利与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是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9]
从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来看,“先进而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定位引领着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进程;民主开发的学校组织结构确保了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教师知能素养的全面提高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地方高校课程开发的基础;客观公平的评价机制与满足师生成就欲的激励机制是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助推力。”[10]
与上类似,也有学者提出大学校本课程开发要有明确而独特的办学宗旨,民主开发的学校组织结构,教师在职培训的制度化,学生参与,资源支撑,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11]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类型大体可分为四种:对原有的课程进行内容的改编、体系与结构的调整和整合;外来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新的课程以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网络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1]蔡映辉. 大学单门课程编制理论与技术的探讨[J]. 高教探索, 2007, (1):102
[2]张圻福. 大学课程论[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2
[3]王伟廉. 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编制的层次问题[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 23(5):64
[4]吴庆华,鲁双庆. 高等学校校级课程编制活动的思考[J]. 江苏高教, 2006, (4):54
[5]蔡映辉. 试析影响大学单门课程编制的因素[J].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23(3):80-83.
[6]蔡映辉. 大学单门课程编制理论与技术的探讨[J]. 高教探索, 2007, (1):103
[7]Allen H Miller. Course Design for University Lecturers, London: Nichols Publishing Company, New York, 1987. 70-71
[8]梁钊华. 对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 教育探索, 2007, (8):49
[9]杨明权,袁书卷. 关于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 汉中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74-75
篇4
一、积极探索、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首先,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学校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就要看是否有鲜明的办学特色,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学校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想办出什么样的特色,直接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为此,需要明确定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我们把我校的办学理念定位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快乐求知,幸福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引领每一个学生成为乐学、善学、不断进取、成长本领的人,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把学习内化为每个学生生命生活的必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我校要求所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都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而进行,从而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其次,立足学生需求,开发校本课程。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与特长、爱好与兴趣、需要与追求,因而也就需要有一种差别性的教育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教师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并为其设计或提供个性化菜单,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再次,整合学校及社区的教育教学资源,立足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开发校本课程。我们利用我县特殊的人文历史资源、山川自然资源、社会风情资源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选择开发了富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爱我家乡》,以培养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为家乡发展建功立业的责任感;为弥补学生因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积淀而造成的民族文化缺失的实际,我们开发了《中国传统文化览胜》、《经典诵读》课程等。学科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成为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拓展和调节,而且对于重新构建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积极探索、研究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在全面整合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生需求、场地设施等课程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选课报名的情况,我们把全校学生进行重新编排,形成了七大类型34个校本课程项目教学班,每周星期三下午同时安排所有校本选修课,全校学生全员参与“走班式”教学的模式。
此种运行模式既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也关照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优势在于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在运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校本课程由于师资不足、班额有限,以及场地设施等的限制,且与学生需求联系不够紧密,实施效果不尽人意。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及时调整校本课程设置方案,提升了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也使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向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转贴于
三、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促进校本课程持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研发机制和为研发工作保驾护航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可持续性。
首先,我们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负责统筹规划学校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课程的总体方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制度,组织教师培训,参与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等,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长效机制。
其次,组织由教师为主体,课程专家指导、家长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负责各自开发的校本课程的论证、申报、开发与实施工作;提供课程目标、课程菜单、课程介绍、课程纲要等;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负责课程教学和过程管理;建立本课程的学生档案,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并对本课程进行反思、总结、宣传和推广工作等。
第三,建立了以课程专家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课程审议小组,制定《校本课程审议制度》和《校本课程管理评价制度》,审议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分析、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课程目标、内容、评价方案及课程实施过程与方法的可行性,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参与课程评优,提出课程改进意见等,确保校本课程健康持续地发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篇5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003-03
19世纪60年代末,美英等发达国家推动了校本课程开潮。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广泛关注校本课程开发,有关教育法规也做出了一些规定。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但是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一直进展缓慢,直至目前,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仍处于初步阶段。
一、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先导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最初对校本课程开发作出了界定: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工作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王斌华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认为: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王嘉烨指出: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从学校自身办学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学校所在社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而开发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笔者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促进学校课程开发组织的发展,促进学校课程组织成员和学校自身的发展为目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经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本校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二)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许多世界著名的大学都十分注重校本课程开发,拥有自己的特色课程,例如牛津大学的“复合课程”;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麻省理工大学的“跨学科选修课程计划”;筑波大学的“学科综合课程实施方案”等,这些都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这些著名大学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就是通过独立或合作开发有特色的课程,形成大学自身的学科特色。我国许多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主要有:
第一,一部分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明显的成就。如兰州大学地处西北,充分利用西部少数民族的文化优势,于2005年在体育课程中开设了“锅庄舞蹈课程”,深受学生欢迎;湖南吉首大学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过程中,注重具有湘西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教授称赞“吉首大学是湘西人的骄傲”;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重点建设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如民族医学与方剂学、民族医学与内科、儿科、妇科等,为右江革命老区培养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有作为”的基层医疗卫生专门人才……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长期的实践中凝炼自己的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服务社会的职能作用奠定了基础。第二,总体来看,我国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收效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多是教师的个人行为,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而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数量极少,且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学校以及民办高等学校。第三,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不高。多是依靠单个教师的力量,缺乏集体的合作与科学调整,质量低下,难以保证需求。
二、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完整理论体系构建,不能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较好的理论指导
目前,课程专家的数量非常有限。随着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大范围启动,课程专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一个短期内难以突破的瓶颈,也就致使理论体系的构建还需较长一段时期,这无疑会给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带来阻碍。
(二)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缺乏系统性,且各阶段都存在不足之处
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跟开发过程缺乏系统性有着直接关系。目前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前期缺少计划性,缺乏对本校学生需求的评估,缺乏课程专家的指导;开发过程中,主要针对教材开发,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开发;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评价应是多方位多主题的,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课业成绩的评价。
(三)高等学校缺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教师教育中长期存在着“重教育轻课程”的现象,导致教师的职前职后教育都缺少应有的课程开发知识以及相关的培训,而高等学校和教师应有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正是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
三、相关建议及对策研究
在高校扩招之后,结构性失业现象严重: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人选,大量毕业生却又找不到工作。这不仅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此,高等学校应该适时调整课程结构、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提高校本课程开的质量,以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加强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
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意义,没有完善的理论指导,实践就无法很好的进行。国家需加强对课程专家的重视与培养,鼓励课程专家对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但不能急功近利,理论的完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况且就我国目前而言,有关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明显的建树。
(二)高等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应逐步完善课程开发体系
第一,建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重视课程专家及社会同行人员的参与。高等学校课程的专业性强,教师的学科知识丰富而课程建设知识薄弱的现状,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不是单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各方人员的合作,课程开发小组的成员至少应该包括该学科专家,专业教师,管理人员以及课程专家和社会同行人员等等。
第二,提高高等学校教师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师资状况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因素,校本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都要依靠教师的专业能力。因此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和能力,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以及成败。为此,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除了校外培训外,应有校本培训。校本培训要着重激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兴趣和愿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识。其次,在管理层面,要建立合理的激励体制,激发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可以启动经济杠杆在课程开发中的作用,促使教师在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唱好重头戏。
第三,对学生的需要和学校校本课程资源、条件进行评估。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学生的需求就成为开发过程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学生的认知需求、心理发展的需求及将来的就业需求等。同时,高等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必须基于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条件,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不对学校自身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时间和条件等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的话,校本课程开发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王舒.草原文化与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J].内蒙古教育,2011,(1).
[2]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中图分类号〕 G423.62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6(A)―0004―02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国家根据教育目标来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家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给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定的法定地位。校本课程的实施将会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提高课程的选择性与适应性。促进学生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促进学校向内涵型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开发把学校推到了课程改革的前沿,学校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甘肃省各地学校的校本课程大多还处在实验和尝试阶段,其中出现了一些困惑和问题,为此,我们采访了甘肃省教育厅基础教育教材中心研究部主任张炳意,以期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一些思路,并起到答疑解惑的目的。
记者:根据您的调研情况来看,甘肃各地校本课程实施情况如何?
张炳意:新课程实施以来,全省各地各校积极挖掘当地的教育资源,培植学校的文化特色,探索性地开发了一些校本课程资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与学校的教育基础和课程观念,尤其是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的作用发挥紧密相关,这也就造成了地区和学校间的发展不平衡。总体上看,农村和民族地区的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指导。
记者:调研时,在课程开发方面有没有让您印象特别深刻的学校或具体课程?能不能举例说明?
张炳意:前面提到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学校之间。我们即将举办的全省优质课程资源展示活动,会以展板和实物的方式予以展示。这里我主要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各地各校的一些做法。有些市、区教育局以行政推动的方式,积极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机构,出台相关的制度文件,积极引导校长和教师开展课程的理论研修,并探索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和规范,对学校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进行了专业性研究和实践。有些农村地区的学校以中心校为核心,采取联片开发的方式,整合开发资源,克服了课程开发中的重复与力量不足等问题。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一些学校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专家的专业引领作用,形成课程开发的研究共同体,进一步提升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水平,这样的学校很多。还有些学校采取选订的方式,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校本课程框架,把一些好的教材选订后进行二度开发后使用。
记者:在三级课程管理的框架下,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张炳意: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学校课程的有机整体,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由学校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具有多样性并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课程的开发,既包括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又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还包括学校课程的开发活动。
记者:我省各地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张炳意: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必须经过研制、论证、规划之后才能实施。开发学校课程、编写相应的教材或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是一件严肃的、科学性要求较高而且任务复杂的活动。
当前,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不平衡,经济和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和课程观念更新较快的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状况好一些,城市的学校比农村学校好一些;二是在观念层面有以偏概全的现象,一些学校误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就要编教材,课程就是“教学”,课程就是“教材”;三是在实践层面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需求分析、课程规划、实施及评价等机制,在课程形态上基本以文本教材为主;四是校本课程制度建设缺失,还没有建立必要的督导、评估和审核制度,开发缺乏经费保障;五是在开发中缺乏必要的合作与交流机制,从校本课程涉及的领域看,以礼仪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经典诵读类课程居多,而反映学校或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的、促进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相对较少。
记者:一些学校由于师资和经费等原因,无力去开发课本课程,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张炳意:学校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这些困难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畏难情绪、开发能力有限、没有时间等,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如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考试与评价制度的改革,教师开发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问题等。但从另外的角度看,有了经费就一定能够开发出好的校本课程吗?经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吗?这是需要我们反思的一个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我们认为要“少而精”,要切实做好课程方案的制定和论证工作,开发一些确实需要的课程。课程开发以往都是课程专家们的事情,老师很少关注课程“背后的故事”,当老师也成为课程设计的主人的时候,必然有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有一个逐步学习和提升的过程。为此,首先应该增强课程意识。事实上,当课程改革在解决好课程的问题以后,必然关注到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而提升课程执行力,参与课程开发就是教师自主专业成长的最好平台。其次,要做好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建设,要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教师的工作时间、工作量的考核、教师评价、奖励机制等方面予以保障,让教师能够放手去做。第三,要建立一些有助于增强教师开发能力的措施,如加强理论研修,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通过派教师外出学习,请专家讲学等引领带动。第四,应注重培养课程开发中的“关键人物”,集中力量培养一两名骨干人物,组建研究共同体,“关键人物”要做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引和外联工作,以此来带动和提升整体的发展。
最后,我想那些规模小、客观条件不具备的学校,可以采取联片开发的方式,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注重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或者采取选订教材后二度开发的方式,这应该是一种比较好的办法。
记者:我们知道,甘肃各地有丰富的地方文化和民俗文化,校本教材要体现学校特色和地方特色,请问我们应怎样去挖掘一些当地文化?应当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张炳意:的确,我省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省份。对此,我想要有个文化梳理的过程,要把能够增进学生对于真、善、美理解的主流文化呈现给学生,把能够增进学生理解家乡、建设家乡的,增进学生对社会、经济、文化认识和理解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以合适的方式,合适的载体,按照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展示出来,这就是我们的课程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问题,把体现学校特色的问题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体系之中。
记者:学校在编写教材时应注重什么问题?
张炳意:我重点就教材编写中的程序性内容做一些说明。教材编写首先要在学习领会有关校本课程的精神、掌握课程方案和课程纲要(或课程标准)内容的基础上,确立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其次,要设计教材的特色、结构和体例,并通过多种方式征求专家和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完善,这是教材编写的核心。第三,设计教材的呈现方式,并写出一两个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师试教等办法修改完善,确定教材编写的最终体例。第四,根据确定的体例分工进行编写,编写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搜集资料,与大家分享,展开讨论,反复修改,通过研讨、试教不断丰富完善,同时,要与排版、美术设计等老师做好沟通,明确编写意图。最后,由教材主编进行统稿、定稿工作,保证教材的体例统一,写作风格一致,消除知识性和科学性错误等。
记者:有些学校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对此您有何看法?
张炳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对该课程,国家只出台基本的指导纲要,规定相应的课时比例和4个内容指向,至于具体怎么实施,则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需要学校校本化的开发和实施。
在课程门类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属于一门校本课程的具体门类,但需要用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技术来实施,这是它们的基本关系。在课程性质上,它的课程名称、内容指向以及课时要求等由国家确定,具有强制性,学校不能改变,但具体的课程内容、目标等由学校决定,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和有关要求进行自主开发或选用,学校在开发时可以与校本课程通盘考虑,进行合理分工和协调,既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记者: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校究竟应该怎样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工作?
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实施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管理”政策的贯彻落实,我国中小学普遍面临着正式开发校本课程的任务。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校“中华神韵”校本课程正在积极开发与实施。以下是“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方案。
一、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
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我校“中华神韵”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在对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进行调查、了解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与学生的广泛接触和深入了解中,我们发现:当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已经不再局限于获得知识,更多的是追求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品德修养;已经不再局限于课本内的现有知识,更多的是关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课外读物,知识范围更加广阔;已经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知识,更多的是主动探求、发现和创造。因此,我校在“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中,内容的设置旨在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校本课程教学资料的选择、整理
切合本地、本校和学生实际的选编课程资源是成功开发“中华神韵”校本课程的主要环节。
课程内容的开设,我们采用的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首先围绕“中华神韵”大主题拟定一些小主题,然后向各年级学生发放征求意见表。我们确定的主题包括: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中华礼仪民俗、传统诗词歌赋、中华建筑、中华名人等。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年龄与知识结构的特点,在每个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如针对学生年龄小的特点,一年级确定的课程内容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针对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接受能力,我们开设的课程名称为《蒙学百句》;针对三年级学生开始崇拜有力量的英雄人物,我们开设的是《中华名人》;四年级学生开始关注自我,思维能力也开始由抽象思维转向逻辑思维,这时最需要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针对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五年级名为《中华饮食》,六年级开设的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名录》。总之,我校校本教材的编写力求体现校本课程编写的特点,即基础性、阶段性和自主性。所编写的校本教材的内容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多元的信息资源,不仅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共同需求,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校本课程的组织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是“中华神韵”校本课程开发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一)拟定校本课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校本课程的意义,各个年级开设不同的校本课程重在指明学生学习的方向,精选适合学生的、具有我国传统文化底蕴的内容,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体会人物情感,提高自身修养,使学生多接触古典文化,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二)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众所周知,各校校本课程的课时是有限的。那么,校本课程如何实施教学呢?校本课程的课程情况要求课程的教学方式不能刻意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和深刻性,而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体现知识学习的兴趣性,同时教师也要当好学生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角色。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一些课堂活动,如“故事大王”评比大赛,课堂讨论、演讲,我的亲身体验,自我才艺展示等形式,让学生主动亮出自己优势。
(三)校本课程的保障措施
1.成立校本课程组织
校本课程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需要校长、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其主要通过领导小组――校本课程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多方合作,共同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在这一过程中,领导小组要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纳入学校议事日程,建立定期督导检查制度,并确立专人教师负责此项工作,定期与教学工作检查一起对学校执行校本课程的具体情况进行检查。
2.加强师资培训,稳定教师团队
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各学校应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论、校本课程实施指南,领会课程精神,提高理论水平,同时组织实验教师分析成功案例,提高实践水平。只有保持实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有计划地实施教师的管理培训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管理水平。
四、恰当的校本课程评价方式的选择
“中华神韵”校本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制定相应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必要的。根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我校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评价。
(一)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依据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校本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十分有利于校本课程自身的完善。我校教师制定了“中华神韵”校本课程评价表,不同年级评价内容有所区别。在每学期期末时,教师对所教年级校本课程进行课程评价,进一步总结经验,确定改进措施。
(二)学生学习评价
国家课程因其教学三维目标: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有统一的要求,一般比较适宜采用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即通过学科考试检测学习结果,最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但是校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学生的品德修养与文学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因而比较适合采用问卷调查和信息反馈的方式进行形成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减去因考试而带来的负面心理压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教学目标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备课新思维[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篇8
我校是一所民族学校,目前在校师生共计15个民族,其中有14个少数民族。因此,我校在礼仪教育中把少数民族礼仪教育放在了核心位置。那么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中华优秀的礼仪文化作为小学生德育的载体,开发《小学少数民族礼仪》校本课程并组织实施呢?
一、制定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基础教育课程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构成。其中校本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充分开发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优势,为学校特色的发展、教师专业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新的舞台。然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是靠个人力量能够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学生等共同参与的。为此,首先我校成立了《少民族礼仪》校本课程领导小组、研究小组,明确了责任,合理分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开发网络;其次制定行之有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
根据我县少数民族分布情况及我校实际情况,计划在小学六年内学习14个少数民族的部分礼仪。具体目标如下:
篇9
前期:解读教育理念 建设校本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者选用适当的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在解决课程统一性与基础性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校本课程则能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校长作为课程实施的领导者,在实施课程领导时,除了应该对国家三级课程体系有系统的思考和整体把握外,还必须准确理解当前课改的理念、类型、目标及其内容,并能与本校实际相整合,从而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推进策略及课程管理制度,特别是要与教师一道,对校本教材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积极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构建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团队,但校长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工程师”。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在不断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学校文化,所在位置,所处社区的经济与文化水平,学生的家庭背景等)进行分析,包括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组织内容、决定实施、选择评价方式等。例如:偏僻农村学校不能赶时髦,将三维动画设计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厦门鼓浪屿小学把钢琴作为校本课程不仅不会让人觉得奢侈,还会感到这样才与鼓浪屿作为钢琴之岛的称号相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实现校本课程的载体——校本教材,一定是教师团队完成或教师与专家合作完成的,只有这样,才真正具有在探究中推进课改的实际意义。玉山县被称为江西省的“博士县”,笔者任职学校被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墓(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明城墙、清代考棚环抱,文化底蕴相当深厚。于是,我们将“吟诵国学经典”作为校本课程,聘请省市教研室的资深小语教研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指导教师,带领学校骨干语文老师依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学生的性格特征,编写出适合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校本教材系列:一年级《绿色童谣伴我行》,二年级《古诗任我吟》,三年级《读成语,诵经典》,四年级《亲近名人,聆听名言》,五年级《做少年君子之宋词诵读》,六年级《传承国学经典之论语诵读》。这反映了校长对国家三级课程的准确把握与整合,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欢迎。
中期:把握课程本质,实施校本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是学习者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经验和身心健全发展的全部教育性活动。而校本课程是自己开发的、适合本校实际的、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因此,课程是一个具体化的实践过程。从微观来说,它与学生、教师、家长紧密相关。这就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实施不是学校和教师简单执行课改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统一理念、理解标准、互动调适、主动创新的过程,是一个研究性实践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解,笔者认为校长要全程关注课程的实施。首先,要让教师明白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并以骨干教师作为相关课程的年级负责人,带领全校教师全程参与,从而促进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真实性。其次,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对教师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第三,建立校级领导听课制度,校长更要进课堂了解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把握全校教师的教学状况,防止把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兴趣活动课混淆起来的情况发生。在校本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校长都要率先垂范,并亲自参加到各个活动中,这样才能对课程领导有真正的发言权。
课程的实施,是全程整合的核心环节,也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具体体现。《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制订,教师对校本课程的执行力,都会保障校长课程领导力得到有效落实,促进课程高效实施。
后期:破解教学困惑,推进课程发展
篇10
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满足学校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而生动的发展;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办学传统和优势,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的成长。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要因地制宜,努力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开发的课程要注重与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农村学校应紧密联系现代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就业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与城市化进程等因素。
基本原则
首先,必须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立足于当地的特点,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地方需要什么人才,而国家课程中又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要尽量避免重复教学。
其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已有的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来考虑开发课程,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教学活动场地来实施课程。
第三,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同时,不同的学生个性是有差异的,不同年龄的学生,兴趣、爱好也不相同。这些都是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校本课程的开设必须考虑是否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如何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
第五,学校对每门课程的开设必须有课程纲要,有明确教学目标的规定,对校本课程要有评价方案,要认真进行评价。
第六,要充分挖掘学校资源优势,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充分认识学校自身的利于课程开发的资源优势。学校的资源优势,广义地说是指学校拥有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狭义地说是指学校拥有的各种课程内容的直接来源途径。我们所说的学校资源优势,是指学校拥有的形成校本课程的因素来源、实施课程的必要和直接的条件。认清自身的优势,是成功开发校本课程的第一步。也只有认清了自身的资源优势,并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种优势,才能开发出体现学校特点、突出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况
基本情况。自2008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按照新课程设置标准,以校本教研为平台,积极组织教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本课程,建立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制度,现已完成三轮校本课程的开发,每届每个学生校本课程学分完成率100%。2011届参与开发校本课程63人次,开发校本课程51门,2012届参与开发校本课程50人次,开发校本课程48门,2013届参与开发校本课程45人次,开发校本课程65门。每届以高一高二四个学期分四批开展校本课程选修,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占一线教师98%以上,先后总开发校本课程165余门,并成册定型30余本,如《东归文化》《弟子规解读》《和静县旅游资源介绍》《和静县矿产资源分布》《法律课堂》《论语选读》《乒乓球》等深受学生喜欢,其中《东归文化》《和静县旅游资源介绍》《我的职业我做主》入选和静县地方教材。
具体措施。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体现出学校办学特色。我校通过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坚持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精选终身学习的基础“必修内容+选修课程”,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历史事件故事和环境发展,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感,提高学生学习原动力,增强建设家园报效祖国的信念。
与教师特长相结合。在有专家称,能把成绩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才的学校和教师,固然是好学校和好教师;但能把成绩“非一流”学生转化出色的学校和教师,同样是好学校和好教师,甚至是更好的学校、更好的教师!因此,学校校本开发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实际需求,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主动地去发现学生、发展学生、成就学生,以成就学生来成就自我为教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学科组教师的积极性开设自己所熟悉领域或自己专业特长方面的校本课程。如《东归文化》《汽车技术》《吉它入门》《手工刺绣》《跆拳道》《计算机图片处理》《Flas制作》《桥牌入门》等。
与学生的成长相结合。我校在新课程改革后,不断地完善导师制,通过双向选择,争取每一位学生入学就有自已的导师,从人生规划、成长记录到毕业选择,实行“一站式”服务,尽可能争取在生活学习上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因此,结合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学校指导部分有能力的教师开发指导学生学会生活的校本课程。如《经典著作(论语)解读》《中外青春励志讲座》《法律讲堂》《法律与生活》《故事哲学》《成语故事》《营养与健康》等。
与学科设置相结合。课程设置的标准是统一的,但课程设置的结构要因人而宜。学校根据学生综合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采用相应举措,调整必选课程的组合,提高学习效率,并鼓励教师开发与学科相结合的,致在提高学生学科能力的校本课程。如《化学平衡》《化学实验》《高考数学探索》《化学竞赛辅导》《生物基础知识专题辅导》《英语语法》《数学文化》《初等数学研究》《—走进大后方》等。
与学生兴趣相结合。高中生学习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学生除了繁重的学业负担外,或多或少有自已所感兴趣的领域,为了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我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支持鼓励老师向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末知领域方向探索。如《原声电影欣赏》《趣味数学》《历史事件探秘》《看电影、学地理》《对联趣事》《生物探秘》《化学探究实验》等。
与地方职业培训相结合。利用社会社区资源,也是丰富校本课程建设方法之一,我校和县人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联系,聘请技术专家或技能老师以培训学生实践能力为主开设校本课程,受到学生喜欢,并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如《美发师》《美容师》《插花师》《手工艺品制作》等。
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和静县是东归历史名城,不仅有厚重的东归文化精神,而且是旅游资源、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的经济大县。我校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东归历史》《和静县旅游资源介绍》《和静县矿产资源介绍》《我的职业我做主》《维语速成教程》《蒙汉对照日常用语手册》等。
今后的目标
从2014届开始,我校注重校本课程的内涵,把学生喜欢的、具有相同背景的、潜在开发价值的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和补充完善,开发出“走进和静,走进和高”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使非一流的学生享受到适合自已的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个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将我校打造成中考学子首选的理想知名学校。
在原有《东归文化》《东归历史》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相关校本课程,积极组织历史教师并邀请东归博物馆东归历史专家开展交流座谈会和指导教材的开发方向,使东归历史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一个亮点。
结合我县地域经济发展的情况(南疆钢铁生产基地),在现有《和静县矿产资源分布》《我的职业我做主》等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一定的友好关系,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资料,提升对和静县经济发展的认识,在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驱动下,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我校高中生专业选择针对性拓宽渠道。
通过探索“走进和静”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研究,可以使我校能够借助主题为“东归文化和东归精神”的校本课程而走出区域特色的课程结构和培养方案,也可为我州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具有一技之长的社会公民。
需要突破和改进的方面
思想认识上必须要统一。在分数至上和升学第一的质量观的误导下,大家往往会忽视生源实际,单纯地以高考分数和升学率来评判学校和教师,从而导致优质生源高度集中,形成学校间恶性竞争和两极分化的局面,使得二线学校的路子越走越窄,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坚持内涵发展,创建别具一格的特色品牌学校,才会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