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港建设范文

时间:2024-04-17 18:1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由贸易港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由贸易港建设

篇1

【关键词】自由贸易 港区建设 一体化建设

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探索创新的管理模式,推动贸易自由和投资的便利化,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改革开放的探索道路有着重要的作用。宁波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城市,要探索创新改革开放的新形式,推动自由贸易区投资贸易便利化,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进而借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2]实现区港一体化建设。

一、自由贸易区

(一)概念

自由贸易区是指由国家指定的交易贸易区,是比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定更为优惠的贸易安排。在国内或是地区的关境内外划出特定区域,允许外国商品免关税自由进出口。其本质是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

(二)功能

自由贸易区内允许外国船只自由进出、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同时,自由贸易区还能吸引外资设厂,发展进出口加工贸易,允许、鼓励外资设立商业企业、金融机构等,从而促进区内经济综合、全面地发展。

二、宁波自由贸易区区港一体化的行政管理分析

宁波港是目前我国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关系快速发展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在巩固与东盟国家友好关系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宁波与东盟国家的贸易来往、扩大了双方的合作规模,进而提升了宁波的国际竞争力。

自由贸易区实施的原则的是开放、自由的管理。宁波港作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港口之一,其保税区仓库、转口贸易、出口加工等三大功能的进一步开发都离不开港口物流规模的扩大发展,而港口物流扩大规模发展不能脱离保税区[3]的临港产业的配套服务。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时代背景下,区港伴生发展已成为国际自由贸易的特定模式。因此,地方政府有必要加快宁波区港一体化建设,从而促进保税区充分利用港区的交通中转作用,形成便捷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加快国际贸易发展、金融保险业务以及咨询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区内经济的全面繁荣。

我国的保税区是经国家统一批准设立的特定范围内的封闭式、综合性对外开放的区域,实行统一的开放性政策,由海关实施监管;我国的港区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港务局根据港区实际情况来实施独立管理。当前,推进区港一体化建设,则是为了有效地解决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管辖冲突,进一步的方便投资、贸易的顺利进行。

一直以来,宁波保税区与港区都是由各自管理部门的领导下进行建设、营运以及行政管理。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加快实施区港一体化建设,将港口的功能进一步延伸到保税区,扩大保税区的管理范围。实现区、港一体化管理能够提高进出口贸易工作效率,降低贸易成本,进而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港区有了保税区企业的支持后能够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摆脱“辅助港”[4]的传统定位,实现主动贸易,进而推动我国的贸易发展。

三、宁波自由贸易区区港一体化的功能管理分析

自2002年我国提出保税区与港区的一体化建设以来,大多数港口都实行了行政港区一体化经营管理。将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延伸至港口,将港口功能扩大到自由贸易区。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区港一体化建设进程也随之不断加快。宁波自由贸易区将宁波港作为贸易载体,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的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以及仓库和国际贸易等特有功能,进一步推进我国与国际间的贸易来往,推动我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只有实现区港一体化,形成“区港联动”[5],才能够进一步加强货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凝聚力与扩散性,促进自由贸易企业与港区功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实现高效管理,提升经济效益,进而推动临港自由贸易区带动、辐射的功能作用。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下,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建设宁波自由贸易区的港区一体化管理,可以保证其港口功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展;临港企业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作用下,可以凭借港口功能不断地开发适应。同时,宁波应该利用市场竞争这一有力杠杆、依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通过进一步分析港区与自由贸易区的功能优势,合理分配出口加工、仓库、物流以及转口贸易等功能分区,优化临港企业的功能开发与建设,实现合理、统一地对宁波自由贸易区与宁波港区的进行建设开发和管理,加快一体化进程。

四、区港一体化建设对宁波自由港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概念

自由港,同属于自由贸易区的范畴,是依托港口的“自由港政策”[6]发展而来。其开放层度高、容纳层次多、设立条件严格,一般港口都将其作为中心,向四周辐射40~80公里的腹地地区。

当前,我国香港以及新加坡等世界集装箱港中转量较大的港区都实行着自由港政策。其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吸引世界大量集装箱在港口中转。自由港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区都有设立,从地域角度上来说也是自由贸易港区。是一种特定的港区概念。

(二)港区一体化对自由港建设的意义

自由港的功能包括对缸内进出口商品的豁免关税、允许港内商品的自由存储、展示、拆散、改装、包装以及整理、加工、制造等业务,其主要目的在于方便本地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进而增加财政与外汇收入。

实行宁波自由贸易区的区港一体化建设,将保税区的功能进一步融入自由港的功能,使得保税区的行政管理政策以及管理功能尽可能的向港区延伸,从而提升港口的开放度与自由度,进一步推动宁波港港区自由贸易模式的建立,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

从实际运作方面来讲,保税区的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仓库、国际贸易等功能的发挥都要依托港口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区港一体化从实际意义上来讲是港口自由贸易形式的具体体现。实现宁波港的自由贸易区的区港一体化,实行管理、运营的一体化,有利于推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聚与扩散,有利于保税区的功能的充分发挥,进而向自由港推进。区港一体化将有效地提高运作效率,推动宁波港的港内发展,加快实现宁波市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中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发展和竞争的目标。

五、实现宁波自由贸易区区港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宁波保税区在地域位置上毗邻北仑港,其在功能互补与政策联动的要求下,早已实现港区的联动发展。其在硬件与软件设施上已经达到:保税区的物流可直接在港口自由进出、港口物流可充分利用保税区的功能政策;其运营模式丰富、灵活,有效的推动了宁波港的内外经济发展需求。

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经济全球化特征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要实现宁波自由贸易区的区港一体化建设,具体措施有:

(一)加强投资贸易便利化

1.扩大贸易功能创新,推动贸易便利化。加快宁波进一步向开放型经济转型,巩固贸易发展。首先,要创新贸易方式,进一步跟踪、创新宁波的贸易试点,加强海关监管。深入建设进出口商品采购贸易示范区,进而强化宁波港在物资、资金、贸易、集散等方面的功能,提升其贸易竞争力;充分利用现代化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建设信息、交易、结算、评价一体化的网络交易平台。其次,要加大进口贸易,深化进出口贸易便捷化试点[7],出台进出口便利化政策扶持。第三,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而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个方面服务业务的开发,推动港行内外包业务的发展,促进功能互补。

2.创新口岸监督管理服务,提升口岸便利化。深化口岸通关建设,转变服务观念,优化通关流程与资源配置,进而实现高效利用资源,有效控制成本,提高服务效率。深化区港联动,进而实现区港物资进出口一体化管理。

3.加强航运功能生产培育。依托港口优势,结合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出台宁波保税港区相关航运优惠政策。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业务,积极发展航运金融、国际船舶运输、管理以及国际航运经纪业务,同时也要充分发挥长三角腹地优势推动内港航运业务的发展。

4.创新金融业服务。创新建设区域性离岸金融服务中心,探究直接开展境外债权融资,积极实践、探索符合条件的外汇股权基金。探索国际化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支持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增强区港金融服务功能[8],进而推动宁波港区域内金融服务功能的整体优化,推动一体化建设。

(二)加强法制保障建设

1.重构外贸管理法律框架,完善外贸审批、管理相关规定。我国有关的外资管理法律体系为“外资三法”以及相关配套法律《公司法》的部分规定。在当前时代背景下要修订、完善《公司法》中的企业相关规定,改变传统投资管理制度;制定《涉外投资法》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吸纳“外资三法”的相关法律内容,将国内有关外资法律条例上升至国际外资相关政策要求。

2.完善国家安全和反垄断审查的法律体制。按照《总体方案》、《负面清单》以及《反垄断法》来对我国涉及国家安全、行业垄断的法律体制进行完善改革,在现有法律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明确“外资”审查对象的审查标准;明确审查内容、外资进入标准以及进入控制标准。

3.完善有关贸易投资便利化的法律。修订完善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的相关法律法规,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中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加强对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体制以及投资体制等机制的探索、创新与实践。

4.完善争端解决机制。国际商事纠纷解决机制要力争公正透明、定界清晰。从而确保各类纠纷的解决受到完善的法律监督、约束,进而为自由贸易区内的各类交易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平台。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现宁波自由贸易区的区港一体化建设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宁波保税区与港区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方向,有利于实现宁波临港企业的转型发展。因此,要贯彻落实投资与贸易便利化、加强相关法律保障构建,推动建设宁波自由贸易区和区港一体化,进而促进宁波的经济建设和加快我国对外开放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剑华.区港一体化:建设宁波自由贸易区[J].开放导报,2004,03:43-45.

[2]卢军.区港联动,建设宁波自由贸易区战略研究[J].宁波经济丛刊,2004,01:12-18+2.

[3]吕晋津,孟广文.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发展自由贸易区可行性及政策建议[J].城市,2010,01:61-64.

[4]辛文琦.我国自由贸易区建设有待突破的几个瓶颈[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0,08:81-88.

[5]张汉林,盖新哲.自由贸易区来龙去脉、功能定位与或然战略[J].改革,2013,09:98-105.

[6]张阳.王桂英.自由贸易港区的追逐与梦想[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3-13006.

[7]李宇.以投资贸易便利化推进宁波自由贸易园区建设[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4,11:36-40+44.

[8]杨代新.建立宁波自由贸易园区问题初探[J].经济丛刊,2012,04:22-25+2.

篇2

关键词:自由贸易园区;广西沿海沿边;经验借鉴;启示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许多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已进入迅猛发展时期,它们名称各异,却都在本国发挥着促进区域发展、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增加政府收入等作用。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中国政府曾明确提出“在开放区域形成国际经济合作竞争,促进区域发展开放”战略要求。在战略驱动的策略下,近几年来,建立以沿海经济带、腹地经济区为中心的区域一体化合作正在积极地探索中。自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运行以来,许多省区都开始加入到申请自贸园区的队伍中来,其中广西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条件,又是东盟合作的重要窗口,应当借鉴国内外探索自贸园区的成功经验,同时注意联系广西的实际情况,积极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自贸园区。

一、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

自由贸易园区萌芽于古希腊时期,那时,腓尼基人将泰尔、迦太基两个口岸独立出来,外来货船到达独立区域会受到贸易保护,减缓外来障碍和盲目监管,自此,自由贸易港区雏形构建出来。1288年,法国规划出特定范围在南部的马赛港的部分区域,免税政策下允许外来货物在进出。1367年,德意志北部联合多个自由市区,成立了自由贸易联盟,称为“汉萨同盟”。1547年,意大利创建了全球首个正式定名的自由港区即雷格亨自由港区。此后,西欧各国逐渐发展了自由贸易区和自由港。

(二)发展阶段

二战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殖民地的附属国要求独立。因此,有必要促进各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在探究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在指定区域筹划未来发展的道路,并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资和技术。因此,“出口加工区”以一种新的自由贸易园区的形式和形态出现在世人面前。1966年,在台湾省高雄市建立了出口加工区,是世界上最早,最正规的“出口加工区”名为保税区。

(三)繁荣阶段

1960年以后,自由贸易区开始进入繁荣发展阶段。处在贸易、生产、资本国际合作不断深化的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速度也得到提升,多样化的趋势也逐渐出现在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进程中。目前,全球将近半数的自由贸易园区同时具备进出转口贸易、储存、生产制造、商品展示、金融等诸多功能,其他特色的功能也都在都在完善中,园区抵抗风险的能力和运行效率也得到提高。自由贸易园区为全球产业转移搭建了一个关键的平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出口加工区为首要形式的自由贸易园区深受众多发展中国家的青睐,因此园区快速繁荣发展起来。

二、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分布概况和典型模式

(一)自由贸易园区分布概况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商业自由化的发展,自贸园区逐渐成为各个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平台,据统计,自贸园区已建成的在全球范围内分布达到1200多个。

(二)自由贸易园区典型模式

1. 物流集散模式――欧洲的自由贸易园区

自由贸易园区的起源地在欧洲,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和优越的航运使其得以建立的关键,很多西欧国家都将自由港设立在沿海的港口城市,园区定位为商业枢纽。保税区的物流配送模式在欧洲为大进大出:比如,自由港港口基础设施完备,运输网络四通八达,货物到达所在国的任何城市只需不到一天,辐射整个欧盟只需两天。如鹿特丹港运用的发达的物流集散体系,建立起一个运输网连接四面八方。

2. 出口加工模式――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贸易区物流配送在发展中国家得到蓬勃发展,但受到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的局限,以从事出口加工为主,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仓储和运输服务为辅,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园区的主要形式。多数国家建立此类模式的自贸园区,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成为推动经济的重要引擎。例如,马来西亚、摩洛哥和墨西哥出口加工区。

3. 综合性模式――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园区

主要是在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区是这样的模式,他们具备优越的地理位置,周边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刚好处于初期阶段。此类园区可供居民居住、日常生活和娱乐,而居住在该园的居民可享受免税进口的消费品。自由贸易园区通过协助各国开展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l挥了“中介”的作用。其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和发展目标的制定呈现国际化的特征。这种类型的自贸园区以中国香港、新加坡为代表。

4. 商贸结合模式――美国、阿联酋的自由贸易园区

世界上自由贸易园区最多且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是美国。为了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并获得国际贸易的好处,美国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利用广阔的经济腹地,积累了强大的商业基础设立自贸园区。该自贸园区,主要从事进出口业务,并具有简单的加工业务和设备制造业务。美国的自贸园区统称为“对外贸易区”,如纽约布鲁克林对外贸易区,其中阿联酋迪拜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港区,这也是商贸结合模式的典型代表。

三、国内外自由贸易园的成功经验总结

(一)欧洲自由贸易园区

欧洲是自由贸易园区的最早诞生地,拥有港口城市和优越的航运条件,枢纽自由贸易园区具有传统物流配送和高效综合服务的特点。以荷兰鹿特丹港和爱尔兰香农代表其成功之处在于:

1. 明确园区的专责机构和职责。鹿特丹港设立了一个有效的机构,例如,荷兰国际分配委员会(HIDC)旨在吸引更多的企业在荷兰设立国际物流中心。相对而言,由政府控制的区域开发公司是香农自贸园区的主要特色,其功能是协调各个行业,制定园区总体规划。

2. 园区内有优惠的政策和便捷的服务。灵活保税仓储、运输和加工的电子化管理系统,为鹿特丹港自贸园区和香农自贸园区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只需一次性提供与海关相关的信息,协助办理相关手续,便可实现信息共享。同时,低税率、税收抵免、免税、防止双重征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为园区企业发展和吸收外来投资投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 注重主导产业和关联产业的培养。香农自由贸易园区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依附其空港中转作用,并通过高新技术带动信息通讯技术业成为爱尔兰的重点产业之一。鹿特丹史基辅机场运作团队,它的理念是基于城市而不仅仅是机场,这使得前往园区工作的人感到幸福和满足,这也成为国际企业纷纷选择鹿特丹作为转口港的重要因素。

(二)美国自由贸易园区

世界上自贸园区最多的国家是美国,自贸园区在美国被称为”对外贸易区”。在美国自贸园区多采用企业管理的模式,它的成功之处体现在管理模式、监管政策和产业促进方面。

1. 园区内对企业进行管理的是公营企业或私营非营利性企业。一种由对外贸易区委员会(FTZB)授权企业可以申请资金建立一个园区,按照相关法律管理企业,并向对外贸易区委员会上交年度报告。

2. 实行“境内关外”的监管政策。 例如,实施关税减免和出口退税程序,即在园区内进口货物,免征部分地方税、出口退税等相关手续。同时,直接通关与入园手续减免等便捷化的服务。

3. 园区对主导产业的具有促进作用。全球主要的汽车制造商和能源巨头,在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巩固本地企业和扩大出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均拥有自己的对外贸易区。

(三)亚太自由贸易园区

亚太地区最典型的是以香港和新加坡为代表的综合自由贸易园区。比如中国香港在自由贸易园区建设上主要体现在政策经验和制度安排上。

1. 自由贸易制度。即不设立约束和关税壁垒的进出口贸易,其办理海关手续十分简单,其物流运输也相对通畅。

2. 企业自由进入及自由经营制度。在许多经济领域能否经营由投资者自己来衡量决策,部分公共事业由特区政府直接经营。对于新开办企业要求极为简单,只需要征收公司所得税 16%。不管是来源于本地还是海外的资金,无论其资产所有形式如何,均可享受“平等居民待遇”。

3. 自由外汇制度。在香港各种形式的外汇都可自由出入,任何货币都可以自由交易或汇兑。

4. 自由出入境制度。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86个外国政府签署了免签证协议.。

四、对广西建设自由贸园区的启示

对于广西沿海沿边城市而言,国外众多自由港区成功经验以及国内上海先行试验区都为其自由贸易园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模版。广西应该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以沿边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为载体,以通道经济为基础,调整税收结构,实现与国际税收政策接轨的税收体系,统筹整合园区资源,建设具有广西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园区。

(一)发挥通道经济优势,拓展相关产业集群

自贸园区应立足沿海沿边资源和区位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沿边临海生态保护并重,推动传统产业发展和转型,扶持新兴战略产业加速发展,打造高端加工贸易、旅游服务业等产业集群,注重功能拓展和相互融合。大力发展金融业、保险、商贸、中介等第三产业和服务贸易。同时实施科技攻关计划和高端人才计划,用科技和人才武装产业集群,实现沿边临海产业规模化和可持续新发展。

(二)完善园区规章制度,创新监管机制

根据便捷、简化、灵活原则,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依法简政放权,规范管理、贸易等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创新设计管理和组织模式。在管理中,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实现社会化监督、社会化绩效评估、管理制度清单化和透明化,保证市场竞争公平性,更大程度激活自贸区发展积极性。

(三)创新园区管理模式,统筹协调园区各部门关系

我们借鉴自由贸易园区较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在立法约束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机构协助国家协调和管理,负责各个地方的自贸园区事务。对于自由贸易园区数量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给予地方政府直接监管。广西应在沿边自贸区管委会统一领导下,各园区按照功能和职责,灵活管理。在自贸园区内实现服务“一次申报,全区共享”原则,尽最大可能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便捷性。

(四)是扩大园区开放范围,提升园区影响力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在各类优惠政策和开放措施写入园区的制度中,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国内外投资者,从而提升园区影响力。优惠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即实施关税减免和豁免优惠在不同范围和程度的标准下;财政优惠,即通过资本自由流动,提供和放宽进出口补贴等措施;此外,还应包括开放国内外市场和租赁土地以加速资本贬值的政策。

(五)调整税收结构,合理控制税收优惠条件

广西自由贸易园区在税收优惠方面的政策可以借鉴美国对外贸易区的发展经验。为了保证园区内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税收激励的多样化,以便为投资和贸易合作活动等不同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同时此政策也对园区内企业的培训、研发等各项支出采取一定的补助政策,促使园区能够更好地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鹏.中国建设自由贸易园区内涵和发展模式探索[J].国际贸易,2013(07).

[2]宾建成.积极借鉴亚洲主要自由贸易园区经验推进上海自贸试验区又快又好发展[J].国际贸易,2014(08).

[3]陈浪南,童汉飞,谢绵陛.世界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比较[J].税务研究,2005(08).

[4]崔迪.从欧美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经验看上海建立自由贸易园区研究[J].江K商论,2013(06).

[5]祁欣,孟文秀.全球自由贸易园区发展模式及对比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0(08).

[6]李静秋.关于加快建立自由贸易园区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4(02).

[7]胡剑波.巴西综合型自由贸易园区发展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5(02).

[8]李泊溪等.中国自由贸易园区的构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9]张娟.关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若干问题研究[J].国际市场,2013(04).

[10]沈家文,刘中伟.自由贸易园区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化,2014(05).

[11]武俊奎.综合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园区转型战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09).

[12]陈章喜.世界自贸园区模式比较与横琴自贸园区的定位[J].珠港澳研究,2015(03).

[13]程晓宏,陈章喜.关于设立内地与港澳自由贸易区的构想[J].东南亚纵横,2004(01).

[14]李敏.新兴工业化国家自由贸易园区的比较研究――兼论对中国的借鉴[D].华东师范大学,2014.

篇3

关键词:自由港 比较 政策 法规 体制

一、自由港的内涵

自由港(free port),又称“自由口岸”,是指设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海关管辖区之外的,货物、资金、人员可以自由进出,全部或者绝大多数进出商品免征关税,且以港口为核心的区域。

二、自由港的主要特征

(一)境内关外

具有“境内关外”的开放条件和实施非惯常的海关监管是自由港的第一要义,即位于一国领土境内,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

(二)自由化

区内在海关监管、货物流转、金融市场、进出口管制等方面都有着高度开放的特征,包括自由进出的航运运输、自由交易的贸易体制、自由化的货币金融制度和自由投资经营。

(三)综合化

世界自由港的总体发展趋势是多功能、综合化,即兼具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商业旅游等功能。同时,自由港的综合性还体现在覆盖面广的综合政策体系,包括免税优惠、外资投资、金融外汇、股利汇出及出入境自由等,保障了自由港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国家行为

自由港由所在国政府管辖,自由港主管机构必须对政府负责,代表国家行使管理职能。因此,自由港的立法、管理以及其它经济职能的行使,都体现的是一种国家行为。

三、世界自由港的比较

自由港是开放层次最高的贸易区,其开放度主要可体现在以鼓励措施和优惠待遇为核心的政策体系上,具体包括税收、金融、零售、航运等方面,且这些优惠待遇与鼓励措施通常以经济立法和法规的形式明确和固定下来。

(一)鹿特丹港——服务管理并重,政策强化自由

荷兰政府构建了关于鹿特丹港口建设、运营、发展及其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体系,并通过欧盟以及荷兰关税法、税法等法规加以明确和保障,强化了港口服务管理功能,营造了鹿特丹港宽松自主的通关环境。一是通过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主导EDI标准化等系列措施实现港口服务信息化,提高港口运作效率,降低成本。二是建立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强化港口物流服务功能。三是建立健全专业化服务,促成储、运、销一体化运营。四是提供先进的海关设施和优惠的税收政策,实现海关管理自由化。

(二)新加坡港——制度高效,政策开放

新加坡港成为世界著名的物流中心港,与政府支持港口建设的高效率制度体系,自由通航、自由贸易的优惠政策以及《特别法》的支持密不可分。一是支持高科技应用,打造世界利用率最高的港口。二是多途径人才培训,支持港口现代化发展。三是同世界许多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历年推出吸引航运相关企业的优惠政策。四是推行产业规划,发展多类港口项目。这些政策和措施极大地方便了货物的流通,节省了贸易成本,带动了集装箱国际中转业务的发展,提升了新加坡在国际航运、贸易和金融业务中的竞争力。

(三)韩国釜山港——开发特性,强化港口国际功能

韩国釜山港在政府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计划指导和《特别法》的保障之下,港口设施建设与功能特性开发并重,并持续推出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业务竞争者,奠定了釜山港国际物流中心港湾的地位。一是开发新港口,打造国际物流枢纽。二是推进信息化建设,构建釜山港港湾物流系统。三是对釜山按照地区特性开发,建设物流中心基地。四是构建国际化水产贸易流通基地,打造世纪海洋尖端城市。五是出台低廉收费政策,吸引业务经营者。

(四)香港——政策自由,配套完善

香港是国际公认的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最突出的特征是完全不干预的开放型经济政策和鼓励自由经营的管理行为,通过《基本法令》和《买卖货物条例》进行宏观调控管理。一是在港口管理上,香港政府没有采取划设特定区域和制定特别法令的办法,只负责制订长远的策略规划及提供所需的基建配套,除停泊处和避风塘,其他港口设施均由私营公司投资、拥有和经营。二是简化各项手续,豁免税费。三是鼓励自由竞争,提升服务。四是减免税费,鼓励各国船舶注册。五是转变港口服务策略,服务船只“大型化”需求。

综上,自由港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对外开放度、自由度和便利化等方面,这些恰是自由港能极大促进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而确保这些政策优势能持续有效发挥的根本原因在于完善的立法体系和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

1、从法规体系建设上看,通过国家统一的特别法、税法、关税法、基本法等法律对自由港的地位进行确立,并对各项政策和管理模式予以法律法规的相应规定,从而保障了政策实施的有效和稳定。

2、从管理体制上来看,世界自由港先立法后设区,设立国家级自由港的专门管理机构,归设国政府直接管理,负责对自由港区实行宏观经济管理与协调,具有较高的权威性。

3、从优惠政策上来看,一方面由政府机关构建了港口建设、运营、发展及其物流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体系,强化港口服务管理功能,营造自由港宽松自主的通关环境。另一方面,在相应体制机制的保障之下,自由港内实施各种开放、灵活的优惠待遇,且同一国家内类似功能区享有的优惠政策基本保持一致,有利于国家范围内成功政策模式的复制。

4、从运营管理上看,通过国家颁布的自由港法令和法案制定了关于港口主管机关管理、关于港口航行、关于港口管理公司等方面详细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了港口管理模式和主管机关与公司的具体职责,充分赋予港口管理机关和公司相应的功能和权限。

四、世界自由港比较的启示

自由港之所以有很强的吸引力,不仅由于提供多少优惠政策,更在于它具有包括完善法律体系在内的良好的投资环境。正是由于相对完备、有效的法制保障之下,才能确保政策体系的真正落实。因此,就国内探索建设自由港而言,立法和体制两大领域是接轨国际自由港惯例的突破点。

(一)推动立法,确立自由港发展的法律新框架

1、制定基本法,赋予自由港法律地位

推动最高立法机关制定一部基本法律——《自由港管理法》,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一是规定“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基本原则,明确自由港的定义、种类、性质、地位、目的、功能设立条件等内容。二是规定区域的管理体制,明确自由港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体制,确保自由港管理的权威性和统一效能。三是明确相关配套制度,规定自由港的设立和撤销制度、海关监管制度、企业设立制度、贸易促进制度、金融服务制度、外汇管理制度、税收征管制度等。

2、出台配套管理条例,支撑自由港管理运营

地方关于自由港的管理条例应该对港区的管理机构、企业设立程序和经营规则、土地使用和建设、人员货物和车辆船舶出入港区、港区内的金融业务、用工用人制度、地方性优惠政策等事项,作出详细规定。

(二)改革管理体制,创建政策实施新环境

政策出台重在制度创新,要全面推进海关监管、金融外汇、财税、企业管理和行政管理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一个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可复制可推广的基本制度框架。

1、改革海关管理体制,实现“境内关外”

确立海关地方监管体制——直接监管独立型模式,对进出区的货物、交通工具及人员活动实施方便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一是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形式。一线港区货物自由流通,不需办理其他手续;二线根据货物的流向,对货物流转实施严密监管,但区内货物流动不受限制。二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监管模式,简化监管手续,提高监管效率。三是按照客户导向模式,探索通关监管作业改革。实行区内货物凭担保分批出区,集中报关,实行全天候查验和24小时通关,加快企业物流周转速度,降低物流成本。

2、改革金融外汇管理体制,保障资金自由

取消对资本项目交易的限制和其他外汇管制,实现港区内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保障自由港内资金自由进出。通过制定和完善区域金融业发展规划,吸引有规模实力的中外金融机构到自由港内发展。通过制定和出台相关条例,鼓励金融企业创新发展,准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办理离岸金融业务,在区内建立离岸金融中心。

3、改革税收和企业管理体制,鼓励自主投资经营

实行更加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吸引国内外的投资者前来投资,方便企业注册登记。抓住国家税制改革试点的契机,自由港内对贸易类、市场类等企业实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减轻企业税收负担。税务机关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对企业实行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通过规范化管理与便捷高效的服务支持企业发展。

4、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推进港区自由运营

明确一个部门主管自由港,通过特定制度安排,催生开放区域的小政府,扩展自由港区的自主管理空间。一是规范政府管理部门的审批行为,削减不必要的审批内容,简化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二是自由港管委会协同海关建立各相关管理部门参加的联席会制度,加强与检验检疫、税务、工商、外汇、金融机构以及港口方面的日常联系与沟通,在产业导向、招商引资、贸易促进、构建大通关格局和大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合作。三是要进一步减免行政收费,部分项目的行政费用考虑由政府统一支付,以形成吸引企业投资和促进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姚元.《我国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研究》[M].大连: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年

[2]张世坤.《保税港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模式研究》[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

[3]王淑敏.《保税港区的法律制度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

[4]刘湛.《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向自由港转型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年

[5]陈双喜,田 芯.《我国保税区与世界自由贸易区的比较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6]徐碧琳.《英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J].国外经济研究.1993年第6期

[7]黄志勇,李京文.《实施自由贸易港战略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5期

[8]刘重.《国外自由贸易港的运作与监管模式》[J].观察思考.2007年第3期

篇4

对国际惯例创新

目前,国际上自由贸易园区的主要类型有转口集散型、贸工结合型、出口加工型、保税仓储型。

自由贸易园区并没有具体的功能,各国均根据本国国情赋予其在保税状态的不同名称和不同功能。例如,在英国自由贸易园区,货物进入园区内不需要交纳进口税;在中国香港自由贸易港,除四类特定商品(汽油、烟草、白酒等)外,进入自由贸易港的货物不征收进口关税;新加坡自由贸易园区主要为该国大量的转口贸易提供服务和设施。

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完善法制领域制度保障等5方面提出了改革的9项任务和措施,并对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社会等6个领域服务业扩大开放提出18条优惠措施。

无论从类型、定位还是优惠措施看,上海自贸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典范,它既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园区,也不同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原先倚重货物贸易发展制造业的定位,而是着力于发展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致力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优化和升级。这既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选择,也是对国际惯例的创新。它向国际社会释放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强烈信号,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国外投资者在中国投资的信心。

海关特殊监管

中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就是中国特色的自由贸易园区。中国的11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近900个保税监管场所,都属于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园区范畴。根据《京都公约》和中国创新改革实践,自由贸易园区在中国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

这一点在国际社会得到认可:2010年,英国《金融时报》对全球自由贸易园区进行排名,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荣膺全球自由贸易园区的第一。2011年11月11日,《第11届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大会》在上海举行。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协会主席马瑟先生表示,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对世界自由贸易园区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自由贸易园区与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本质特征相同,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部分政策更加优惠。第一,业务功能相近。从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园区所具备的功能以及开展的业务来看,园区内可以开展仓储、物流、加工等业务。而中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均可以开展仓储、物流、加工等业务,与各国的自由贸易园区并无差异。

第二,海关监管相似。从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海关的监管分析,中国海关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监管与其他国家海关对园区的监管基本一致,体现在封闭式围网管理、计算机管理系统、账册式管理等方面。

第三,优惠政策类同。目前,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部分优惠政策优于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港)的政策。

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施的税收政策包括:境外设备、货物入区免税、保税;区内企业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以及所需维修零配件予以免税;境内区外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办理出口报关手续,实行退税(保税区实行离境退税)等;区内企业之间交易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货物出区进入境内区外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并按货物的实际状态征税;区内货物存储不设存储期限。

上海自贸区是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创新发展。2012年10月,国务院颁布出台了《关于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在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规范,明确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要联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发展服务贸易以及多元化发展的方向,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成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有效载体,上海自贸区成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升级版”。

上海自贸区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创新发展保税服务贸易。当前,在货物贸易领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功能已较为充分,下一步发展重点是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改革。同时,要拓展业务类型,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向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方向多元化发展。上海自贸区将重点在服务贸易领域开放以及金融、外汇等方面改革上开展先行先试。

二是创新提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上海自贸区成为外商投资管理改革的试验田,下一步,将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研究制订试验区外商投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的负面清单。对未列入负面清单的投资,按照内外资一致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简化办理流程,同时完善审查制度,构建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三是创新海关监管。上海自贸区以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基础设立,海关的监管思路必须做出调整,监管手段必须不断提升,监管方式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不断适应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发展定位,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发挥其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

扩大开放试验田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提出必须落地才有其现实意义,何况,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使上海自贸区成为推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因此,上海自贸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作出贡献。在落实《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上,建议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积极促进贸易便利化。可通过简化上海自贸区“一线”进出口通关手续、实施高效保税货物流转管理、落实选择性征税等政策和措施,为上海自贸区内企业提供贸易便利。

二是创新发展新兴业态。上海自贸区既要发挥货物贸易的传统优势,又要不断创新发展新兴业务,实现从货物贸易为主向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的发展方向转变。要针对上海自贸区改革创新业务,如推动期货保税交割业务加快发展,促进保税展示平台建设,支持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等,并出台相应的支持举措。

三是全面整合监管资源、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上海自贸区“管得住、通得快”。在促进贸易便利化、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的同时,还需实施有效监管,保障各项改革创新措施的有序推进,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与发展保驾护航。

篇5

关键词:综合保税区;自由贸易港区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2-00-01

1月8日,舟山港综保区封关运作,夏宝龙书记在现场提出要集全省之力把舟山港综保区建设成为舟山自由贸易园区的建设先行区。研究好综保区与自由贸易港区的区别,对我们下一步加快舟山港综保区建设,推进舟山自由贸易港区申报,具有重要意义。

综保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在港口作业区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按照海关合作理事会1973年订立的《京都公约》:“自由区系指缔约方境内的一部分,进入这一部分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费而言,通常视为在关境之外,并免于实施通常的海关监管措施。”自由贸易港区是自贸区的一种类型,具有范围更大、开放程度更高的特点,指将港口及所在城市全部地区划为国家关境之外,不纳入国家海关管辖范围,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免税进出。

一、综保区与自贸港区的内在关联

综保区、自贸园区和自贸港区三者是发展递进的过程,自由度呈明显上升趋势,综保区是自贸港区的一种过渡性阶段,自贸港区保留综保区的许多特征,但在区域性质、区域功能、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从国际经验上看,没有综保区一说,大多是自贸区的说法。因此,舟山港综保区可以为舟山自由贸易港区建设作有益探索,但我们也可以三步并作一步走,直接建设自由贸易港区。

一是区域性质转变,提高开放程度。综保区设定为“境内关内”,其本质应该属于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而自贸港区为“境内关外”,在区内转运货物的装卸、转船和储存不受海关的任何限制。

综保区突出区内的监管,而自贸港区则突出区内与境外流通的自由。综保区表现为开放型经济,既鼓励向外拓展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意利用保税区先行开放国内市场、服务国内经济的发展。

二是区域功能转变,包容力增强。综保区主要围绕货物贸易的功能定位,而自贸港区则兼具促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合作的综合功能。

综保区的基本功能围绕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和商品展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近年来的综保区建设促成了口岸物流加工的兴盛。具体而言,综保区企业的国际贸易功能以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为主,少数情况可间接从事进出口贸易。自贸港区的功能则更为宽泛,以转口贸易、进出口贸易、加工贸易为主体功能,以保税仓储、展示批发、商业服务性为辅助功能,是一种以贸易为主的特殊经济区域。自贸港区也承担了一系列社会服务和经济改革的功能。旨在吸引投资,发展国际贸易,并允许和鼓励外资设立加工企业和金融机构,促进区内经济全面发展。

三是管理模式转变,向市场放权。综保区是“正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重在事前监管,属于审批式;而自贸港区是“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重在事中和事后监管,如国家安全审查制度的实施等。这种模式转变能够增强经济变动的抗冲击能力,以及降低经济运行成本。

正(负)面清单一字之差,从限定企业“只能做什么”,到规定企业“不能做什么”,无疑可以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也与政府正在推进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向一致,也暗合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与国际规则接轨的思路。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对外商投资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对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国务院规定对国内投资项目保留核准的除外);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同时在自贸试验区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的管理方式,对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程度。

四是政策法规侧重点转变,重在制度创新。综保区以贸易政策为主,而自贸港区则具有更加开放的贸易政策、投资政策和金融政策等一揽子优惠措施和制度创新。为适应建立国际高水平投资和贸易服务体系的需要,创新监管模式,促进试验区内货物、服务等各类要素自由流动,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和货物贸易深入发展,形成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同时,在维护现行税制公平、统一、规范的前提下,以培育功能为导向,完善相关政策。例如“一线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监管服务模式创新,以及一系列促进投资和贸易的税收政策的实施。

二、对我省的启示

相比较而言,自贸港区的设立能够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国际市场对接与国际产业链嵌入的贸易环境。对我省而言,加快建立自由贸易港区有如下建议。

第一,做好综保区建设与海岛开发开放模式创新的递进与转换。在科学合理开发和保护海洋海岛资源的基础上,发掘具有特殊区域特征、符合特殊区域发展规律的新增长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丰富“海洋经济”自然、贸易和科技的内涵,提高自贸港区建设的国际化水平。第二,开放服务业并探索改革创新。加大突出地方特色,围绕舟山优势,推进海洋经济服务业,发展海洋类服务贸易,在这方面加大创新力度。第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一是建立综合高效的大部制行政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避免职能交叉和多头管理;二是建立政企对话协商机制,构建互动平台,建立争端协调处理机制;三是建立决策评估和监督机制,实现监督权、投资权和处罚权分离,提高自贸港区政策评估质量和效率。

不难发现,综保区向自贸港区的转型是我国综保区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国外不存在这个问题),就是要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我国加入WTO后,这已经是势在必行之事。建立自贸港区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世界各国寻求发展本国经济、抵御经济衰退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双向辐射功能的自贸港区,将有利于尽快改变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推进我国全面进入世界经济、金融、贸易体系,构筑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桥梁,更加积极有效地利用国际经济的互补性,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

篇6

【摘要】自由贸易,是走向和谐贸易,建立与发展和谐经济大成一体化发展体系的一个关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沿海地区陆续设立了15个保税区。但由于国内外情势的变化和管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保税区正面临着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迫切问题。从对国外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与模式的研究,得出了我国保税区转型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保税区;转变

世界经济和谐贸易一体化发展的大成管理体系建立,关键在于从自由贸易走向和谐贸易。从国外自由贸易区发展过程中的模式特点来看,自由贸易区最早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排尼基亚全盛时期,13~14世纪,法国、德意志的一些城市相继开辟自由贸易区。真正意义的自由贸易区是1547年意大利的热那亚湾。此后的400多年中,自由贸易区的数量和规模都是有限,主要的活动仍然停留在转口贸易,即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所属的殖民地。据资料统计,这期间全世界共有26个国家设置了75个不同类型的自由贸易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特区,于1936年建立了美国境内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有很大的突破。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世界除大洋洲以外,自由贸易区分布在各大洲,亚洲25个国家和地区有161个,非洲14个国家有126个,欧洲17个国家有125个,美洲30个国家有217个。到了90年代,世界上已有各种类型的自由贸易区达900多个,其中2/3分布在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自由贸易区呈现国际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管理上都有很好的前景。

几个世纪的发展,世界上设立自由贸易区的国家,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发展对外贸易、繁荣地方经济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取得辉煌的成就。笔者通过美国对外贸易区,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等为例,来分析介绍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对汉堡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的考察比较,进一步为我国自由贸易区发展提供借鉴。

1美国对外贸易区

二战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美国经济一直处在贸易持续顺差的位置,对外贸易区的发展相当缓慢。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初,出现贸易逆差,国内经济出现低迷,就业压力紧张。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到1980年,全美自由贸易区增加到77个,到1994年底,自由贸易区达285个,总数为484个。同时,管理和功能也日趋完善。

美国《对外贸易区法》(1934年),规定美国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功能是进出口贸易、转口贸易和仓储。1950年后,美国经济日益繁荣,市场需求剧增,为国外商品进入带来了便捷,同时允许提供商品展销和加工制造。1980年后,各个贸易区先后允许用美国零部件与外国装备为成品进入美国市场。

美国对外贸易区一个很鲜明的特色是:因地制宜的原则配置和完善自己的功能。纽约对外贸易区由于背靠美国国内辽阔的市场腹地,附近没有合适的转口国等原因,主要从事进口贸易和进口加工业务;迈阿密对外贸易区由于位于佛罗里达半岛的最南端,因最佳贸易服务成本半径内有多达30个国家的原因,主要从事转口贸易和为转口贸易配套的其他业务,货物转口量达65%以上。

2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

科隆拥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地位,位于巴拿马运河的咽喉,靠近巴拿马最大的港口克里斯托帕尔港。一方面,可以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另一方面又是北美与中南美洲的连接点,属于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东西南北货物集散地之一,也成为东方产品通往拉美各国市场的桥梁。

科隆自由贸易区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利地运用地理位置的优势——世界航运中转枢纽。大量的货物在此地流转,转口贸易定位为主要业务。资金的大量流动也使科隆的金融业发达,外资银行及分支机构密集。商品的展示,避免了客商远涉重洋采购,节约了时间和费用。

3汉堡港、鹿特丹港、安特卫普港

汉堡港是欧洲经济自由区的典型,被称为“通往世界的门户”汉堡自由港高效的管理手段值得研究,汉堡自由港对进出的船只和货物给予最大限度的自由,提供自由和便捷的管理措施,贯穿于从货物卸船、运输、再装运的整个过程中。这种自由和便捷程度,在世界上所有自由港和自由贸易区中都是少见的。汉堡自由港转口贸易带动了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汉堡成为德国的金融中心之一,这说明自由港与城市的功能是互相促进的。

荷兰鹿特丹港是世界最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鹿特丹港的最大特点是储、运、销一体化,通过一些保税仓库和货物分拨配送中心进行储运和再加工,提高货物的附加值,然后通过多种运输方式将货物运往荷兰等欧洲国家。鹿特丹港拥有完善的海关设施、优惠的税收政策,保税仓库区域内企业在海关允许下可进行任何层次加工。对集装箱货物的仓储和配送来说,坐落在港区和各个工业区内的物流配送基地,可以为其提供最完善的各种增值服务。

安特卫普港是世界海运网络的重要支点。按纯国际运输量计算,它是世界第四大港。安特卫普港具有领先于欧洲其他港口的货物装卸作业效率,拥有现代化的EDI信息控制与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港务局使用“安特卫普港信息控制系统(APICS)”,计划、安排船舶抵离港和掌握国际海运危险品的申报。安特卫普港还实行一种叫做临时存储(Temporarystorage)的管理方式。这种海关临时存储区,也可以不设在港区内,只需要提前作简易申报即可进行临时存储,而不必得到海关批准。经过海运到达的货物,可以在海关指定位置暂时保存45天,而以其他方式进入的货物,保存期为20天。

中国保税区的发展还存在问题。我国保税区,是我国海关管理的特殊区域,是我国借鉴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经济开放区域,处在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我国最早设立的保税区,是深圳市沙头角保税区,成立于1987年12月。到1994年底,我国已经建立了13家保税区。到目前为止,我国一共建立了15家保税区。

我国保税区和国外的自由贸易区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与世界优秀自由贸易区的存在差距。世界自由贸易区伴随着世界经济特区的产生而产生。我国的保税区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直到深化阶段才形成。前者主要目的是在不影响国内市场保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获取全球自由贸易给国家经济带来好处。我国保税区主要是为了改善我国投资、建设的软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充分发挥带动效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区域性质上,我国保税区没有明确的定性,行文规定不明,致使各部门认识不同一。没有真正开放一线,监管手续繁琐。在区域功能上,政策上的差异由于地理位置和操作手续的影响,难以形成规模。出口功能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难以发挥作用;加工功能受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限制,货物在保税区与非保税区之间进出也制约了加工功能的发展;区内贸易公司不具备进出口权,制约保税区的贸易功能;外贸经营权,进口货物不可以零售也不利于保税区的发展。世界自由贸易区通常由国家政府直接管理。机构的设立代表的是国家政府的权利,管理相当的权威,负责自由贸易区的宏观经济管理与协调,是一种相对弱化的管理体制。我国保税区不仅有国家的宏观管理,有存在地方政府的微观调控。两者条条框框的行政摩擦,使管理上很大的混乱和不经济现象。

我国保税区面临的机遇与发展对策。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生产组织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物流、信息流、人员流动的速度加快,世界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各国相互联系,合作与竞争的局面共存。随着国际贸易深度的加强,一方面贸易不仅存在传统模式,另一方面产业内贸易,产品内贸易与公司内贸易的发展,使得国际分工合作更加重要。跨国公司的发展在其中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各国通过控制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借助各国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服务外包等方式将非核心业务外置,使得整个国际分工体系更加专业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欧盟—加—墨自由贸易区的实现,亚太经济一体化呼声渐高,各国建立自由贸易区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国际经济合作大成管理模式。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各国经济开始转形,客观推动我国保税区寻找新的出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是外界客观环境和自身发展矛盾内因共同决定的。通过对国外先进的自由贸易区优秀经验的借鉴,是我们避免走弯路或错路的一个重要途径:简单,高效。

4因地制宜,合理功能拓展与定位,提升发展空间

世界各国自由贸易区的目标选择与功能定位与所在国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经济地位、政治状况等因素密切联系。美国自由贸易区的因地制宜就是相当好的典范。我国可以自己斟酌自身特点进行定位。从保税区进出口额完成的情况来看,上海外高桥、天津港、大连、

深圳福田保税区已成为全国保税区开展国际贸易的主力。保税仓储功能在保税仓库内允许商品进行再包装、分级、挑选、抽样、混合、处理等商业性加工,实现商品仓储自动化,配送高效化。张家港保税区、厦门象屿保税区、沙头角保税区、汕头保税区等适合都以保税仓储为主,我国政府机构可以通过进一步突出他们的优势,提供更加先进的物流系统。

5明确方向,整合资源,阶段性提升深化改革

国际自由贸易区有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自由转运区、自由贸易特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形态。各种形态的规模不同,政策和开放程度也有差异。发达国家的自由贸易区在继续经营贸易的前提下,日益注重加工制造业,传统业务也开始注入新活力,加入更多的科技因素,朝资本密集型工业发展。鉴于我国工业化和各项基本实际情况,可以突出加工,努力朝自由贸易区转型迈出坚定的步伐。保税区是制度创新的产物,法制体制的完善日益提上日程。通过整合各个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政策,监管和法制,作到平衡互补,实现从外延扩展到内涵深化的转变。功能上确保基本的功能项目前提下,统一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政策。统一海关的监管模式、作业流程、操作规范和信息化管理系统,降低监管风险,进一步提高管理效能。提高保税区的综合配套改革,提高开放程度,使投资贸易便利。改革的途径,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但转型过程中注意操作的层次性,避免资源浪费。

6简化手续,积聚优势,加大执法力度

简化海关管理手续,提高作业效率,规范作业流程。充分利用、吸纳国内外的各种资源要素和积极因素,增强保税区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通过扩散把保税区经济中的优势渗透到周边地区及更大区域,从而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产业间的关联度,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最后,加强立法,对转型后的运行规则给予明确的界定和限制,严格打击不法行为和不法分子,营造信誉高,有效的中国自由贸易区。

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我国保税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我国自由贸易区的转型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需要。我国发展保税区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改善我国投资的软环境,特别是利用海关关税的独特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通过对国外先进贸易区和自由港的考察和研究,为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借鉴。通过层次性的改革使我国逐渐在沿海、沿边地区构件有所偏重,更加开放、更加自由的贸易区域,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成为真正的大成管理体系的中国自由贸易区。

参考文献

[1]黄淑宾.保税区应向自由贸易区转型[J].发展研究,2004,(08)

篇7

(青岛黄海学院财经学院,山东 青岛 266427)

摘 要:在现实的世界经济舞台上,自由港正以方兴未艾之势,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中国有必要在沿海港口设立自由港,其中青岛是较好的选择。2014 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六位,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四位,加快建设青岛自由港意义非常重大。通过对青岛建设自由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使青岛能够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机遇和挑战,从而可以制定合适的战略措施,为建设自由港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 :青岛;自由港;区位优势;经济腹地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244-02

收稿日期:2015-02-15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13WF74)。

作者简介:闵素玲(1979-),女,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一、引言

自由港又称“自由口岸”,是全部或绝大多数外国商品可以免税进出的港口。这种港口划在一国关税国境( 即关境)之外,外国商品进出港口时免交关税外,且可在港内自由改装、加工、长期储存或销售。从设港的地理特征来看,自由港一般具有优良港口,这类自由港除海港外,还有众多内河港口和空港,可深入大陆内部。中国有必要在沿海港口设立自由港,其中青岛是较好的选择。

二、建设青岛自由港的必要性分析

(一)从国际环境分析

1.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发展机遇。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就是贸易的全球化。目前,中国的国民经济保持年均7.5% 以上的增长速度,外贸进出口总额的高幅增长,这些必将推动中国港口的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方向的持续快速发展。

2. 顺应世界港口的发展趋势。

港口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与世界经济联系的窗口或连接点的港口重要性日益凸现。[1]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意义上只作为运输中心、承担货物装卸功能的港口,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国际贸易发展的需求。港口功能必须在具备国际货物装卸运输中心功能的同时,还至少要具备国际物流、信息、商贸、金融等服务中心,即自由港。

(二)从国内环境分析

1. 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世界贸易中心向亚洲转移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海运需求越来越大。据统计,2013 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16 万亿美元,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国。截至2013 年11 月,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7.49 亿吨,同比增长9.3%。[2] 经济的崛起使数个自由港的诞生成为可能。实施“青岛自由港”,不仅可以优化国际物流运作流程,简化通关手续、加快物流速度,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步伐;而且可以使环渤海地区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我国外贸出口,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 区域一体化的需要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青岛为对外开放的龙头城市,立足东亚,面向世界,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成为山东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区域综合竞争力强大的国际化都市连绵区和城市空间联系密集区,全国乃至环黄海经济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服务基地之一,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区,带动全省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 提升在东北亚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在东北亚地区,韩国釜山已经发展成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青岛港口由于没有相应的自由贸易政策,大量本来可以在青岛港口中转的货物流失到日韩港口中转,使青岛港口变成了日韩港口的喂给港。因此,面对日韩不断调整经济政策,在我国北方沿海城市加快建设一个自由港势在必行。从经济发展基础、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青岛符合建立自由港的各项要求。

三、建设青岛大自由港的可行性分析

世界港口发展的基本条件是自然禀赋和经济腹地。青岛自由港所在的青岛市具备了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

(一)独特的区位优势

1. 优越的地理区位

青岛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它位于环太平洋经济圈最活跃的东北亚经济区,濒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峙,西与我国能源基地中原地区接壤。青岛是中国沿黄河各省市最大的出海口岸,也是世界各国进入中国中西部内陆的海上通道,具有内外双向辐射的功能。另外,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2. 完善的基础设施

青岛不仅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基础设施也相当完善。青岛有着世界上少有的天然良港,域阔水深,终年不淤不冻。以青岛港为代表的山东半岛港口群位于东北亚海上交通要冲,是南来北往国际航线的必经之地,临近亚欧、亚美和亚澳三大国际主航线,是我国大陆距离日本和韩国最近的港口。青岛港由老港区、黄岛油港区、前湾新港区和董家口港区等四大港区组成,目前拥有码头15 座,泊位72 个,包括可停靠18000TEU 船舶的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码头、40 万吨级矿石码头、30 万吨级原油码头。将青岛港建设成自由港,将大大提高青岛港在东北亚港口中的竞争能力。而且这一“自由港”的目标,又将带动沿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使青岛经济、乃至半岛经济的影响力直达我国中西部纵深地带。

3. 便捷的交通网络

便捷的交通网络是影响自由港各项日常经营活动的环境和载体。目前,青岛港已经形成了以港口为枢纽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为港口物流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畅通的集疏运网络。首先在海运方面,青岛港口海运十分发达,国内外旅客运输航线有近十条,货物运输航线几十条,开辟了青岛至东南亚地区的集装箱班轮直达航线,青岛至韩国仁川的客货航线,青岛港可以通达世界各主要港口。在陆路交通方面,通过胶济线、胶黄线与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大动脉相连接,可直接与广阔腹地实现对接,盘活腹地资源。在航空方面,青岛空港口岸流亭机场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空港,已开通定期航线108 条,基本形成“沟通南北、辐射西部、连接日韩、面向世界”的开放型航线布局,货物网络亦日臻完善,能够为青岛港提供及时高效的运输服务。

4. 完善的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的支持是自由港建设的基本条件之一。近年来青岛市高度重视金融业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扶持金融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支持金融机构在青岛开拓业务,截至2013 年末,青岛市共有金融机构193 家,数量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截至2013 年底,青岛外资金融机构已拓展至26 家,占山东省的90% 以上,成为山东省外资银行最密集的城市。截至2012 年底,青岛市已开业市级保险分支机构59 家。青岛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多种主体并存、竞相发展的市场格局,能为中外客商来青投资提供全方位保险服务,尤其是为自由港区内的跨国运输提供办理保险和再保险的方便条件。

(二)广阔的经济腹地

港口运输的区域性特点决定了它对腹地经济的高度依赖性。青岛自由港区所在的青岛市经济腹地广阔,包括青岛市、山东省、河南、河北和山西省部分地区。腹地经济发达,有较强的消纳和输出能力,能为外贸出口提供充足的货源。

1. 山东省经济特点

首先,山东省自然资源丰富。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其主要农作物中的棉花的偿产量居全国之首;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全省工业实力雄厚。

其次,山东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山东省的经济一直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0% 左右的速度递增。2013 年,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GDP)54684.3 亿元。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8.6:51.4:40.0 调整为8.7:50.1:41.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再次,山东省对韩日经贸合作日益活跃。目前,山东正在打造山东半岛都市群,以承接日本、韩国产业转移,将山东半岛变成我国北方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这将使青岛港拥有一个经济发达、货源充足的腹地。2013 年,山东省进出口实现2671.6 亿美元,同比增长8.8%,这为青岛自由港创造了巨大的物流需求。

2. 青岛市经济特点

青岛市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成为拉动青岛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13年GDP 达到8006.6 亿元,其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对外商外资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建设国际自由贸易港区的有力支撑。沿黄流域九省区以青岛为主要进出口口岸,其货物量的70%商品经青岛口岸进出口。据青岛海关统计,2013 年青岛口岸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567.3 亿美元,增长5.2%。其中,出口额770.9 亿美元,进口额796.4 亿美元,分别增长8.2%和2.5%。2009-2013 年青岛口岸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逐年上升,物流需求的腹地支撑效应非常强劲。

3. 间接腹地经济特点

青岛自由港的间接腹地包括河南、河北和山西省部分地区,纵横连接华东、华北、中南等地区。腹地资源优势突出,煤炭、石油、铁矿石和铝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开采程度较高,调出量较大。其中山西是我国最主要的煤炭基地,河南、河北分别是我国重要的粮食、能源和重化工业基地。近年来,随着腹地重工业的深入,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原油、铁矿石为代表的原材料外贸进口和煤炭、焦炭、粮食等物资的外运需求在稳步增长,对青岛港及沿海港口运输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三)宽松的政策优势

各级政府对自由港建设态度积极。首先我国政府积极推动自贸区建设。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服务于青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这一系列的举措为青岛建设自由港提供了机遇。其次,省市各级领导对于青岛的发展都非常重视。2013 年12 月13 日,山东省政府向国务院呈报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试点建设青岛贸易自由港区的请示》,拟申请青岛自由贸易港区总体规划面积26.9 平方公里。2013 年10 月8 日,青岛市正式《青岛市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纲要(2013—2020 年)》,青岛将实施电子商务引领发展、国际货物贸易提升发展、国际转口贸易突破发展、国际服务贸易跨越发展、国内外贸易融合发展“五大行动计划”。通过“五大行动计划”,全面启动创建青岛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取试办自由港。

综上所述,在青岛建设自由港区,其硬件和软件条件已初步具备。建设青岛自由港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肖建兵. 青岛建设自由贸易港区研究[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2006:23.

篇8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一个战略问题,是由整个中国及周边国家发展模式所决定的。因而,香港与上海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一种从学习到竞争,再到互补的良性模式。

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一步步浮出水面,其未来已经被不少人拿来和当前较为成熟的自由港——香港作比较。此前也有一些香港媒体就“上海自贸区”成立后会否成为香港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而感到担心。那么,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否真的会对香港自由贸易港的地位产生冲击呢?

无需太多担忧

对此,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目的是为全国深化改革开放积累经验,担心对香港贸易、外资产生负面影响是不必要的。不少业内人士也分析说,目前来看,上海自贸区和香港的服务贸易等领域存在有限的竞争关系,不必太过担心。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上海自贸区将会对香港的转口贸易,即国际贸易中通过第三国转手贸易业产生有限的影响。他分析说,2011年香港外贸总额是71019亿港元,其中转口贸易业务占据了46%的比例。因此上海自贸区全部运营之后,将会有限地分流香港转口贸易业务。“上海自贸区由于有外高桥和洋山港等保税区,为转口贸易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全面投入运营后,上海自贸区的转口贸易将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如果能够达到香港那样的比例,有一部分转口贸易就将从香港分流到上海”。

而在服务贸易和离岸金融业务方面,上海自贸区则还没有出台很详细的运行政策,目前主要是把过去的一些保税区合起来进行金融方面的试点。一方面,业务叠加的领域并不明显,上海自贸区更多地是试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完全可兑换,还不具备与香港大规模竞争的环境和条件。另一方面,即使存在一定的重叠,那也更会是一种良性竞争,促进的是两个城市各自市场的发展动力。

沪港各有优势

可以说,随着上海自贸区的逐步建立,与香港之间的更多比较势必会出现,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也是很自然的。不过,这样一种影响首先是相互的,其次也并非就是负面的。香港著名财经评论家石镜泉认为,上海建立自贸区之后,与香港乃至全球的各大自贸区、自由港都会有互动,但由于服务对象的不同,因此今后的发展无疑还是要看上海具体怎么走、怎么发展出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从而是不是能够确立某种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不可替代的地位。至于说上海对其他地区的冲击问题,则大可不必担忧。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也进一步指出,从目前双方的比较优势而言,上海自贸区的服务链和香港还不在同一个位置上,正面的替代竞争效应非常有限。因为与香港的高端人才、服务内容和完善的制度体系相比,上海还有很大差距,所以不能简单从现有的业务量增减来判断,当前的差异是和国际金融市场大环境及本地开放程度密切相关的。“未来若上海的服务链在提升,而香港原地踏步,那么竞争会是一种替代关系。反过来上海满足现在的增量效应而忽视了要素市场环境的建设,那么也就会走不远”。

目前来看,香港自由港的经验已较为丰富,因而上海有许多需要向香港学习的地方。上海自贸区对香港的影响,无论是短期心理冲击还是长期实际冲击,都更表现为一种竞争的动力。从区域上来讲亦是如此。华东师大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黄泽民分析说:“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量,完全有能力承受两个大型的自由港,好比今后珠三角地区还是受香港影响大,但长三角的消费者和投资者,则能在上海获得比较便利的途径。”

良性竞争促发展

按照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丁纯教授的说法,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一个战略问题,是由整个中国及周边国家发展模式所决定的。因而,香港与上海之间的关系无疑是一种从学习到竞争,再到互补的良性模式。

篇9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自由贸易区;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5月4日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分工愈来愈明显,各种资源在国际间穿梭,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也给各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目前全球总体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政策性限制措施持续增加。面对此种情况,各国纷纷设立自由贸易区作为了重要的战略措施,2013年中国政府在上海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经济政策不仅促进了上海经济发展,同时给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以正面辐射效应。之后相继在广东、天津、福建增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有利于培育我国面向全球的竞争新优势,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下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打好基础,更好地服务全国发展。本文将外向型经济同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结合起来,以寻求更好更快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自由贸易区与外向型经济的关系

自由贸易区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单独关税区内设立的位于交通便利的、用栅栏隔离、置于海关管辖之外的特殊经济区,区内允许外国船舶自由进出,外国货物免税进口,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它是自由港的进一步延伸。外向型经济是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生产加工某种产品并出口到国外以满足国外市场需求。它是对外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相对本国总产出的比例比较大的经济。两者的关系如下:

(一)自由贸易区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外向型经济最初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被提出的,不管是出口还是进口加工原材料的再出口这都需要满通便利的这一基本要求。于是有了自由贸易区这一项经济政策,外向型经济依靠这把利剑使得进出口业务量不断再创历史高新。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因为经济结构的变化(由传统的出口导向性向外向型经济的转型),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发展是外向型经济在区域经济上的一种表现,更是外向型经济政策的直接结果。

(二)自由贸易区与外向型经济彼此依存。一般来说,满足外部市场的经济活动和满足内部市场的经济活动会同时存在于一个经济体系。外向型经济与内需型经济是相互统一的,通常内需规模较大的国家,其企业生产规模较大、国内企业门类齐全、企业发展能力好,能够提升在国际市场中的产业竞争力。此时,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随着市场需求增大,大规模生产经常导致企业依赖外部资源,因此大量生产并加工并出口的经济活动,往往伴随着各种初级资源的进口。)自由贸易区强调利用两种资金、两个市场的发展方针,符合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要求。外向型经济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参与国际分工中使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再者利用生产要素在国内外的双向之间流动,从而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其使用效率,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这与自由贸易区的经济目标相吻合。由此来看,自由贸易区是外向型经济实现良好快速发展的经济政策基础,甚而可以说自由贸易区是外向型经济的载体。

二、自由贸易区拉动外向型经济的作用机理

(一)体制机制。体制机制主要体现在:一是自由贸易区内实行的经济政策是国际经济区中最自由的一种。因此,可以说自由贸易区下实行的市场政策是开放的、宽松的、包容的、多元化的,是对外贸易发展的有利平台,是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强而有力的推动力量。自由贸易区大大降低了资金投入的准入门槛,能积极有效吸收外资;二是在改善外商投资管理机制等方面,除了对外商特别准入管理之外的区域,一律按照国内外平等原则对待,享有同等的优惠政策。持续完善整合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实行外商投资全周期运营监督管理模式,并建立健全境外追偿保障机制。完善投资者权益保障机制,允许符合相应条件的境外投资者自由转移其投资收入;三是创建对外投资合作服务平台。建立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的主体经济地位,并支持企业和个人开展多元化的境外投资合作,同时在法律法规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允许自担风险到各国各地区自由承揽项目。逐步减少个人对外投资的外汇管制。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加强对外投资合作事后管理和服务,建设多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

(二)税收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保税港是自由贸易区的原形,是保税区的基础,自由贸易区在税收方面却大有不同。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进出口产品税率骤降甚至实现零税率,这一优惠政策直接导致国内对此类商品的需求扩大,促进了对外出口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进口关税率平均水平不断下降,同一类产品在自由贸易区的进口税率相对下降,那么效果就是出口商纷纷加强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关系。由进口带动出口的经济也会随之不断扩大。除了在税率方面改革来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在税收方面也同样发生着巨大的作用。减少企业个人所得税,减少或取消对外商境内资产境外转移的限制,通过这些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吸引外资,引进靠科学技术及人才,拉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三)物流机制。自由贸易区一般都依托综合性港口和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这些港口具备运输组织、装卸仓储、中转换装、临港工业、现代物流、口岸商贸、保税加工及配送、航运及市场信息、综合服务等超多功能,并成为设施先进、功能完善、运行高效、文明环保的现代化、多功能的现代综合性港口。凭借港口优势以及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政策,国际中转业务会得到迅速发展,吸引并带动境外其他资源,可推动内陆地区出口加工贸易,扩大内陆加工贸易规模,进一步缩小了劳动成本、土地成本及管理成本,实现优化资源配置,升级产业结构,从而为自由贸易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流优势。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向型经济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综合起来就是通过自贸区自身优惠政策,积极引入外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大力发展出口加工贸易,充分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巨大潜能。

三、我国利用自由贸易区拉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正确实施国内自由贸易区战略,是中国响应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号召,从而达到迅速吸引国外资本、大力发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目标,并且实现以提高国际经济贸易竞争力为目的经济战略措施。我国政府在当今社会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为国内各大行业与各大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经济贸易沟通与双方合作创造了公平、透明、自由、稳定的良好环境,从而使中国的双边经济合作与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增强,并且对推动中国外向型经济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正处于由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型时期,笔者认为,要实现向外向型经济转型突破,取得瞩目成就,需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发挥自由贸易区自身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我国自由贸易区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除上海以外,目前尚有三处刚于2014年设立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分别是广东、天津、福建。同发达国家的成功案列相比,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市场机制不健全、服务平台较少、出港口城市以外大多数城市运输条件有限、物流发展缓慢等。因此,我国自由贸易区应当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前提下,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加入适合本区以发展经济、提高综合竞争力为目的的新元素。以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例,一边应当学习上海自贸区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特点来发展,重点打造其作为国际性中转港口物流中心功能。另外,天津滨海新区地广,不像上海拥挤狭隘,应当加快大型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我国自由贸易区虽处于初级阶段,但应当符合国情,符合地区形势,不可照搬复制。

(二)加大开放力度,引入外资和优秀人才。在当前国家政策下,我国市场仍然在政府的掌控中,市场机制依旧不健全。在这样的市场机制下,国有企业背靠政府,享有许多的特权,这样违反了新型经济提倡的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不利于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发展。除了部分关乎国计民生的资源、能源型企业外,政府应当一视同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形成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同时,加大开放力度,设立健全的对外服务平台和设施,积极引进外资,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对外进出口贸易,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生产力。此外,我国优秀高层管理者资源匮乏,人才大量流失,因此积极引进、留住优秀人才,对于完善我国管理机制意义深远。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员工机制,给员工更多提升和学习的机制;考核人才的制度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为了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员工薪酬制度,企业应当合理建立员工绩效机制。

(三)优化企业结构,发展自身特色产业。企业结构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通过品种、质量和效率等方面,改造传统产业技术和提升传统产业水平;二是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增加高技术含量的比例,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在我国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低,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产品在总产出的比重低,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和升级产业的意义和危机性,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应侧重发展高端制造业、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争取在金融租U、商业保理、资金结算等多方面有一个新的突破,允许开展离岸银行业务,推进离岸金融业务发展。

(四)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万物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遵循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才能持续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这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经道路。就我国而言,目前中国主要生产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级产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来源于劳动力价格的低廉。但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直接的后果会导致劳动力价格飙升,中国最终将丧失劳动力廉价的竞争力。此时,只是简单地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已经不能满足产业经济增长,必须要通过生产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效率。因此,应当遵循产业的一般发展规律,实现技术密集型和服务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增强其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吸引外资,打开国外市场的大门。简单的来说实现这种转型,首先是要找到国家或地区的优势产业,通过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和一流的人才,将产业由量向质升级,只有融入技术和创新的产业才能实现企业的成功转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志彪.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向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与对策思考[J].中国经济问题,2010.1.

[2]黄安.新时期中国外贸转型发展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4.

篇10

建立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 

第一,承担全国开放战略的先锋队。以开放促改革。建立自由贸易区,就要率先在政府运作、服务模式、接轨国际通行法律规范、制度规则等方面进行实践,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新模式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内容主要包括:释放新的制度红利。对国有企业、投资制度、审批制度深化改革;开放领域的扩大,尤其是服务业领域;双向开放的提升,发挥营销、品牌、研发相结合的综合优势的走出去;开放能级的提升,像引进更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功能性机构。 

第二,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出口与我国经济增长相关性强,出口促进了经济增长(见图1)。与此同时也付出了生态、资源和环境巨大的代价。在当前面临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及国际金融、主权债务危机导致的不振外需与各种国际贸易绿色壁垒等矛盾和问题的国内国际背景下,我国不能长期依赖外贸出口支撑经济增长,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区域内的功能创新和转型升级的推进及制造、航运、贸易与金融、会展、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的加快。 

第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全球化仍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虽然全球经济复苏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成为推进世界经济新增长、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是以绿色低碳、技术密集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全球要素配置和生产力布局调整由发达经济体的众多跨国公司来主导。我国上海自由贸易园区的建立正是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变化。 

第四,对全球化经济治理新格局的主动顺应。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正在形成新的全球化经济治理格局,大幅度调整全球投资、贸易、金融治理结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自由贸易谈判正如火如荼,把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标准推向更高,对权益保护、公平竞争和服务贸易自由化更加强调。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就是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通过对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先行试验,积累参与多边、双边、区域合作经验,有助于我国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及开展相关谈判。 

新加坡模式借鉴 

2012年新加坡贸易总额为8020亿美元,比上年增1.1%。新加坡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达3160万标箱,比上年增长5.7%。新加坡港的船舶总进出港吨位达到22.5亿吨,比上年增6.1%。 

第一,自由港。自由港不仅意味着没有进口关税及其他非关税壁垒,还包含其他的配套设施诸如医疗、保险、银行、物流、仓储、货运、燃料销售等的通达性。英国人莱弗士于1819年登陆新加坡,凭其地理优势位置设立了货物码头,把新加坡变成一个完全自由港,免征进出口货物关税,外国商船自由进出海港。新加坡于1959年独立,之后开始工业化,出于保护本国工业的目的,新加坡转成有限自由港,但为了保持海港的活力,把应征关税的商品项目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其关税税率也比邻近港口低。如1960年新加坡仅仅对烟、酒、汽油、肥皂及清洁剂征税。即便是关税保护的高峰期的1969年,也就对19.9%的进口商品征税。随着新加坡向发展出口工业转变,于1973年开始逐步解除对一些商品进口征税。像20世纪80年代,就取消对232种进口消费品的关税。同时简化了关税分类方法。如由1983年的5700种缩减为现今的2600种商品分类。当前新加坡仅对车辆、石油产品、烟草、酒类四大类商品征税,征税比例不到10%。新加坡对进口的应税、非应税货物征收7%消费税。在外汇管制方面,新加坡于1968年开始逐渐放宽,在1978年6月1日取消了外汇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