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7 18:11: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教学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教学方案

篇1

关键词 药物化学 应用型本科 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①。应用型人才要求有完整清晰的思路和扎实的实验技能,即具有较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因而,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必须在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中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要求是与药学科研生产紧密衔接。

随着现代药学的快速发展,要求对于药物分子的结构、性质、作用机制、靶点及构效关系更加明确,更加重视对于化学药物合成方法、结构改造的实践应用。在药物生产及新药研发的实际工作中,对药学高等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培养方向。

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化学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和相互渗透学科,同时对于药物合成生产实践,新药的研发创制等学生就业岗位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应用性。以往的药物化学教学模式停留在基本理论知识和固定的几个教学实验上,缺乏与实际工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也很少与药学其它专业课程相联系;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运用相关课程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较差。此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针对于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可以解决上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若干问题。以药物化学这一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创新,填补药学专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范课程教学体系的空白。

1 教学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面向应用领域的药学专业知识人才培养,应根据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现有的教学条件对教学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采用灵活机智的教学形式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药物化学的教学改革也更应注重细节方面,尤其是在思路、技能和知识体系的完善上,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则是对整个教学效果最好的评价和检验;最终形成包括理论、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在内的完善的应用型本科课程教学体系。

2 教学体系建设思路与方案

2.1 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中应以生产实践问题相应的理论知识切入点;包括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调整;培养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水平深度、广度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综合能力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具体方案包括:

(1)选择具有代表性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各5家,进行实际问题调查,归纳总结常见问题的种类,形成调研报告。可以利用学生业余和假期时间,采用对企业进行社会调查的形式,完成社会调查报告。(2)根据调查结果,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重新编排。采用教研室集体讨论和备课的形式。(3)把上述备课成果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实践,并逐渐进行完善。以教学效果和学生解决问题思路的完善程度来评价,可在考试中设立若干实际应用问题来进行检验。(4)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知识水平深度、广度和各学科知识间的综合能力为主要指标建立量化评价标准。

2.2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改革重点在于模拟生产实际中的常见问题;创设开放性课题;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以学生解决开放性实验课题的实验技能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具体方案包括:

(1)设立若干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并能应用到目前常用实验技能的实验课题。以开放性课题的形式,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方案进行指导和完善。(2)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对实验操作技能进行随时指导和强化,使学生从实验设计到实施的整体能力得到全面提高。(3)以学生解决开放性实验课题的实验技能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

2.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基层单位;选择生产科研单位急需解决的典型课题。以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量化评价标准。具体方案包括:

(1)与企业进行合作,企业提出急需解决的生产科研课题,作为大学生实训项目课题。(2)学生利用假期或实习阶段的时间深入基层单位,具体进行设计和实施,最终完成实训课题。(3)整个过程以学生和企业为主,教师负责指导和完成最终的教学效果评价。以企业的满意程度和课题成果的应用性作为评价标准。(4)以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为主要指标量化评价标准。

3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形成

篇2

我校从1996年就开设以科技、体育、艺术、心理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2007年新课改实施以来,对校本课程建设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不断创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机制,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校本课程管理体制。

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

1.创新校本课程管理制度

我校为了形成“自主”“创新”的课程管理体制,设立了北京五中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北京五中课程开发委员会,从纵向与横向的角度,将学校各职能部门、教研组、备课组、全体教师和学生有机地整合起来。围绕校本课程规划、组织、实施、监管和评价,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北京市第五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方案》《北京五中校本课程管理制度》《北京五中校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北京五中校本课程评价方案》《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

2.创新校本课程开发与申报

近年来,我们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基本理念,加强了校本课程建设。教师可以通过改编、新编和重组的方式对国家和地方课程再开发,或对校本课程进行自主开发,积极倡导、鼓励教师合作开发校本课程,这有利于实现多学科的融合,体现课程发展的综合化趋势,突破教师个人经验的狭隘。学期末由教师根据本人特长申报开设课程类别和内容,并撰写课程方案。在课程方案中,要明确写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此外还要注明“课程优势和创新点”和“适合的学生类别”。目前,我校校本课程遵循学生自主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共设置六大类,包括语言与文学、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艺术与修养、体育与健康、数学与应用,包含近百门课程。

本着节约资源、高效管理、尊重学生自主选课的原则,我校引入校本课程管理系统,经过几轮磨合与完善,在申报环节,教师在规定期限内登陆系统,根据系统提供的选项,将课程的相关信息填入系统。然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就可以在网上进行审核了。现代技术的运用,使校本课程的管理越来越高效、实用。

3.校本课程遴选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探究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对校本课程进行选择、审查,通过学校初步审查课程方案,然后再在学生自主选课基础上,确定其中20-30门课程作为一个学期的校本课程菜单。

这个校本课程改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比如:在教室上课的课程,如果人数少于15人,该课程就被砍掉;如果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比较低,该门课程也被砍掉。同时,我校还根据学生的需要不断补充一些新的课程,如最近两年新开设的国际课程。

校本课程组织与实施

1.对学生选课进行全面指导

我校开发了学生网上选课系统,在强调网络化管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选课的指导:一方面,教务处在学期末(新生在入学教育时)向学生发放《北京五中新课程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公布本学期开设的校本选修课程简介(包括课程名称、内容简介、教材及其参考教材、考核办法、学习对象、授课教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今后专业取向自主选择报名修习科目;另一方面,新学期开始,我校召开校本课程推介会。大会由三部分组成:观看北京五中校本课程记录宣传片、教师课程推介、教务处选课指导。15分钟的宣传片浓缩了我校校本课程的成长历程,见证了我校创新人才校本课程带来的可喜变化。教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积极“推销”自己的课程,真诚地邀请学生加入自己选修课的行列,颇有“文化市场”的味道。同时,学校在选课系统中说明各门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主要特点、适用年级、教学时数及选课方法。推介会受到了广大学生的热烈欢迎。通过校园里的课程推介会,学生对校本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选课后,以年级为单位汇总,由教务处审核、调整、编班,公布选修班名单、选修课教室地点。正式开课后的第一周为试听,试听之后,最后确定自己选修的校本课程。这种菜单式选课方式与课程推介会、试听课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真正选择到更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课程。

2.校本课程有序实施的保障

集体备课。我校不断加强校本课程备课管理,每学期第一周由担任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制定学期教学计划,并上交教导处。任课教师必须认真完成编写活动设计、课堂教学设计等。要求担任校本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

实施模式。校本选修课面向全校全体高一、高二学生开设,选修课时间固定在每周一下午第三节课,时间为60分钟。有一小部分课程因为师资及场地的原因,上课时间会根据情况有所调整。目前,我校校本课程主要采取打破年级界线的走班制教学形式,即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高一、高二学生可以在一个班级上课,目的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动力,突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个性发展和自我选择。

课程管理。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我校出台了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由校教导处负责校本课堂教学管理工作。教学常规上,由教务处严格遵守巡课制度并做记录,教研方面由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交流讨论校本课程经验等。在整个学期中,通过选课系统,教师在课后会及时将考勤情况及上课情况进行上传反馈,教导处会根据老师的反馈信息实现对学生的管理。

3.校本课程资源管理

校本课程资源管理包括开发前的资源分析挖掘与实施中形成的各项课程研究成果的管理。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校本课程工作总结会,表彰先进并收集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加以论证、推广,达到一定数量后形成校本课程集。学校“校本课程管理委员会”每学年组织有关人员对已有的校本课程进行绩效评估,分别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并根据学校当年经济状况给予一定现金奖励,以表彰开课教师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对校本课程文本进行修订、完善,使之最终成为正式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为了对校本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学校制定了《北京五中校本课程评价方案》,方案明确了校本课程的目的、原则以及内容和方法。评价原则包括发展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适用性原则、拓展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学校每年都进行校本课程菜单的重新修订,新的、成熟的、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不断加入并形成特色稳定下来,其余的校本课程将淡出。

1.对教师的评价

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教师课程方案评价、教师课堂评价。对教师课程方案评价的内容包括:校本课程规划纲要、教学计划、教材、教案;对教师课堂评价主要是学生反馈表,评价维度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吸引力、授课方式与课堂氛围、课堂组织管理、教学水平、教学特色,同时,每门课结束后,要求教师写出课程教学反思,以便于本门课程的完善。

教导处综合整理上述信息,报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进行综合评估。教师成绩记入教师成长档案。在评优、职称评聘中,开设优秀校本课程作为评选的重要考核依据。相关成果、市区奖项可以申报北京五中校长奖励基金。

2.对学生的评价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学生上课出勤率评价,出勤率低于60%无学分,超过90%计满分。该项目占学业总成绩的20%。课业完成情况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包括平时上课听讲、学习的态度、作业的完成情况。课程结业成绩评价,占学业总成绩的40%。

篇3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1.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而言,主要由学校自主研发,它是立足于学校,依据当地以及本校老师的教学情况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所开设的课程类型。而校本课程研发主要强调的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2.体育校本课程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

体育校本课程主要是指体育老师以及学校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开设具有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指在相关法规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具有个性化体育课程的操作过程。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改变了学校在学科内容上的弱势地位,为学生和老师参与体育课程设计提供了合适的机会,所以,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实现具有个性化的办学特色要求。由于学校是体育课程开设的主要场所,所以体育课程的设计必须立足于学校的具体教学资源。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深度挖掘学校的独特性,促进建立具有特色的办学传统。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占据主导地位,体育课程的开发不仅仅对老师的专业性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具有个性化的选课空间,能够充分凸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体育课程的差异化设计奠定基础。

2.“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保障

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要求调整课程改革体系,建立新的基础教学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学校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课程管理指南》更是明确提出学校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并且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具体环节提出要求,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制度保障。

在小学体育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学以明确的身体活动特征、运动项目为开展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老师组织教学工作,但是过分强调体育课程对于身体机能的正向影响,淡化该课程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比如对团队精神的凝结,对完善人格、磨炼意志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和老师陷入体育教学等于运动的狭窄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广,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越发明显,倘若固守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所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按照体育功能组织教学结构的操作理念,在最大限度内发挥体育课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效果。所以,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校本体育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弊端的必然操作

篇4

【摘要】中职学校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结合本校办学的理念,开发适于本校学生需要和当地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农村职校校本农村职校实习就业指导课校本课程作为国家统编课程的补充。本文就本课程的开发理论依据、原则、程序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关键词】农村职校 校本课程 开发策略

课程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课程一般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国家关于开发校本课程的政策规定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我校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推进课程改革,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建设在学校文化建设和特色办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下面结合我校多年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围绕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目标、策略的研究等方面进行如下阐述。

一、分析中职教育现状,急需开发校本课程

(一)我校作为一所农村中职学校,2005年以来实施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采用弹性学习制,每年利用3至4个月时间(含假期)让学生到企业实习,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育人效果。但在实习就业的管理中,我们发现了现行的国家统一使用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不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实习就业时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当今的中职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学生文化基础比较差,学习方法欠缺,学生厌学思想严重。而大多公共文化基础课程教材内容陈旧,难度偏大,很少体现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有的理论性课程过多,实践技能性课程过少,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内容。因此,学者难学,教者难教,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三)针对就业指导的课程虽然有《中职生职业道德》《职业生涯与规划》,而且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实际实习工作之间有严重脱节现象,有的课程与实际工作无法衔接。目前,还没有一门专门、综合性、指导性较强的课程,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很多事情无法解决,亟待需要一门相应的课程去指导他们。

因此,我校决定研究开发一门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实习就业指导课涉及学生在顶岗实习时必需的知识、技能,是一门实用性、趣味性、互动性、综合性的公共文化基础课程。该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自治区课程相辅相成,可以填补现中职课程体系的缺陷。

二、校本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的原则

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一线技术型人才的地方,而学生刚进入中职学校,还没有完全进行系统学习,就面临到企业实习体验。因此,确立“够用、适用、实用”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方向,着眼于企业发展的需要,着重于学生的实际,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开发原则具体表现为:

(一)市场(就业)导向的原则:本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充分体现职业理论、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要求,使学生实习时、毕业后都能够适应职业岗位,胜任职业岗位现实要求。

(二)课程内容以实用的原则。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易懂性、够用性及时效性,及时引入企业文化,确保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接轨。课程内容要切合学生的感受、兴趣以及接受能力,适当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三、校本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的目标

本课程旨在开发 “以实习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适应“产教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将课程设置与岗位任务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相对接,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生活情境相对接,使学生和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学员掌握实习就业中必备的简单实用的基础知识、技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成才观,懂得感恩,懂得做事,懂得做人,实现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零距离”角色的自然转换,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文素养较高的人才,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四、校本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建立组织机构

首先,要成立校本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副校长、科研处、教务处、就业处和学生会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作出正确决策,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等。其次,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员,由本校教学科研中心的负责人、资深教师和企业管理员组成。他们涉及各个研究领域,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研究水平较高的一线教师,其中1人是县“百名优秀技术人才”之一。其主要任务是起草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组织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等,学习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制定研究开发方案、并进行具体研究。最后,成立校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小组。教师通过相关知识的培训后该教学任务,并在实践中协助修改该教材。

(二)确定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与实践的路径和方法

首先,通过调查和沟通,获得企业生产对岗位人才的需求及中职生知识、技能等第一手资料,使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良好对接。其次,确立跟踪机制,跟踪调查了解我校的实习就业生在企业中做人、做事的情况。再次,通过企业对我校实习就业生工作满意度的信息反馈,检验校本课程的适用性。

(三)确定实习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

《实习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是由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研究小组人员设计的关于校本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基本标准。它是编写教学指导书、师生进行教学和教学评价的依据。《实习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由“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教学内容及其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和“ 教学评价”五部分组成。

(四)校本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

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属于公共文化基础课,适用于实习前一个学期的学生或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使用。本课程总学时为30―32学时,每周2课时。教学时间为30学时,复习考试+机动2课时。

本课程充分开发利用本校事业有成的毕业生、企业里的典型事例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和开发。教材分为 “感悟、学习、生活、实习”四大知识模块,内容涉及“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就业形势分析、厂纪厂规教育、语言沟通及请假条等应用文写作;工资核算;常用产品英文标识及公共场所英文标识;防火、防骗安全教育;体能训练等。教材打破传统的学科设计模式,以发展学生岗位能力为本,注重内容的设计和教法的创新,其融合多门学科内容,适应“工学交替” 的弹性学习制度,具有更强的实用性、针对性,能有效解决学生在实习就业的一些常见问题,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使他们圆满地完成顶岗实习任务、顺利就业。

(五)进行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实践

校本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主要任务,就是在校本实习就业指导课程开发的正确理念指导下,围绕《实习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纲》提出的课程性质与任务、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教学内容及其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进行实践;结合教学内容,用课堂教学时间或其他活动时间,有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检验,进行完善、修订教材,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五、校本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

(一)校本实习就业指导课程评价的内容

为改进和完善校本实习就业指导课程评价,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不仅关注校本课程编写效果,还十分重视课程的评价。课程评价的内容一般是根据课程的目标确定的,也可以说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学生、学员对实习就业中必备的简单实用的基础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二是中职学生、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学员在学习、实习、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综合能力;三是学生是否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成才观,懂得感恩,懂得做人,学会做事,能做事,做好事。

(二)校本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评价步骤

首先,制定评价计划,建立专门的评价小组,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实习单位评价,确定评价的内容、标准手段等。其次,根据评价的时间表安排在学校、实习单位进行收集相关评价信息,并对所获信息材料进行研究,分析原因,并作出结论,提出落实改进建议的具体措施和条件。然后,通过教学评价得出的结论对校本实习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完善、修订及推广使用。

总之,农村中职职校本《实习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以科学性为基础,以实用、够用为主线,经过实践证明,学生受到了新的理念、新的学习方式、新的评价方式的影响,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得到了提高,精神品质得到了熏陶。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出更多、更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

[2]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林一钢.略论校本课程的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09).

篇5

关键词 聋校 开发与实践 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0056-02

校本课程是改革课程、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改善教学内容的一种新型课程,开发聋校校本英语课程是对现行英语教材的有效补充和创新,新《课程标准》指出:除英语教材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开拓教和学的渠道,更新教和学的方式,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我校是聋校,全国聋校至今没有统一的适合聋生学习的教材,学生用的英语教材都是普通中学用的新标准英语教材。由于聋生的特殊生理特点,教材里面的内容有很多都不适合聋生学习,特别是听力环节无法实施,而教材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有关听力方面的,需要听才能完成。这样的教材大部分内容不适合聋生学习,因此,开发英语校本课程势在必行。为了进一步提升我校的英语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深化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改善英语教学和学习模式,我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一、校本英语课程的实践

1.补充型校本课程的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电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的工具,互联网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校网络资源丰富,有电教室,各班级也配有多媒体,可以积极开发网络英语,我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听力情况制定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挑选适合的网站,在网上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网络上学习英语,在老师的组织下每周两次利用网络学习词汇、句子、作文、阅读,帮助学生快速记忆单词,理解词性及用法,指导学生从模仿写句子逐步到独自创新组句子,通过阅读作文范文,由浅入深,使学生从模仿写作文到自己能布局谋篇,逐步提升写作能力和水平。语法学习从模仿到应用,能在作文和交流中正确运用语法。网络英语题型丰富,资源丰富,可以随时查找不熟悉的单词、语法等信息,题型设计有层次,有密度,有直观图,有奖励和评价,学生在网上学习兴趣高,进步快,学生乐学,学习效果好。

给学生订阅英语报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为同学们订阅了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英语报刊,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布置多层次的作业,让学生有选择性的阅读和做题,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知识层面得到发展,教师及时指导和检测,通过大量阅读和做题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还增长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并且在阅读中增加了学生的词汇积累量,掌握了句子结构,提高了写作能力。

2.资源型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

在课余时间,布置一定资源型课后作业,让学生积极地运用教师、学习好的同学为人力资源,进行询问和对话,或让学生利用多种媒体、工具书、图书馆、报刊等获取有用的英语学习资源,收集精彩句子、词,然后写日记、写作文、交笔友。教师每月制定资源型作业计划和实施方案,要及时检测学生完成情况并做好评价和反思。资源型作业内容要全方位多层次,适合不同学生的发展。

3.直观形象型校本课程的开发

根据聋生“记的慢忘的快”的生理特点,开发直观形象的校本课程更适合聋生学习,将单词表、重点语法、小作文分类打在表格里并贴在班级、宿舍,走廊等墙上,英语角设置工具书和学习方法指导手册,定期更换,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记忆单词,背语法,说句子,读作文,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学习英语并能互相交流,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4.实践型的校本英语课程的开发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设置实践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感知,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操练结合起来,实践学习能激发学习兴趣,使记忆更扎实,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我喜欢的食物》这节课,教师创设实践场景,拿来各种食物、让学生结对练习或小组合作学习,分角色进行表演 ,根据这个场景自编对话或写一段话,学生的积极性和写话能力明显提高了。这节课也可以在学校的小超市里上,但要组织好学生,注意安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每周设置一节实践课,制订好实践课的计划,教学目标,实施方案等。教学后及时反思,根据教学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校本课程适合学生的发展和学习。

二、英语校本课程实施的成效与问题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过程中,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课程实施能力;校本课程的开发更全面地充实了学校的课程资源,推进了学校课程创新,明确了教师课程职责,提高了教师开发与实践校本课程的理念和能力,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更适合学生的发展;实施校本课程后,学生的英语水平、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达到了预期目标,促进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思维能力得到拓展,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地发展,实现了学生、学校和教师共同进步。

篇6

“校本课程”简单地说就是以学校为根本,学校能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对本校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依据学校本身的教学特点去选用适合本校实施的校本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20世纪中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兴起“校本课程开发”思想,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全国范围内课程开展的一些不足之处,以学校为根本,开展课程研发,使课程政策的制定能够全民参与或者多数人参与,通常是由学校校长、专业科任教师、课程研究员、学生以及其家长和社会人士共同参与制定、实施和评估的活动。

当前大多数高中虽然有能力开设生物校本课程,但学校选用的校本课程的内容大多老套或者直接套用现成的网络资源,从而使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展不具有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多样性。同时部分偏远地区的学校由于高科技信息设备的缺乏,他们也无法很好地开展生物校本课程。

二、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高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有助于教师突破传统生物课程模式,机动灵活地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自主性学习。生物校本课程开发还能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教师对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进行不断的再挖掘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同样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对于学生来说,能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由、全方位发展。

三、生物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生物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随意进行,特别是对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选定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不仅要引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要有助于使学生掌握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知识,提高探究生命现象的能力,这就要求生物校本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自主性。在生物校本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赋予学生发展的主动权,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促进生命自由地、个性化地发展。

3.灵活性。在选择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灵活地作出内容、形式上相应的调整。

4.有效性。生物校本课程的教学要取得一定的教学成果,这就要求生物校本课程与高中生物教材具有一定的衔接性,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体现出校本课程的意义。

5.因地制宜性。以教学资源和教学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应整合区域资源,这样才能使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能在生活化的基础上为学生所接纳和采用。

四、生物校本课程的总教学目标

生物校本课程的内容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本门课程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初步概述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阐明每个课题的背景知识;总结生物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尝试使用和操作一般实验器具和器材的技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实验操作并完成设计简易的实验方案;运用互联网、图书、杂志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立关注科学、关注生命的观念,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认同生物科学和技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生物学乐趣,养成质疑创新、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五、生物校本课程教学内容选定

考虑到上述科学性、自主性、灵活性、有效性、因地制宜性的生物校本开发原则以及生物校本课程的三维目标,选择下面所展示的课题作为高中阶段适用的生物校本课程内容的一个参考。

生物校本课程课题三维目标:

1.课程内容:酸奶的的制作。知识目标: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了解酸奶发酵的原理。能力目标:尝试进行酸奶制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关注生物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2.课程内容: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知识目标:说出显微镜的主要构件和用途;了解显微镜的使用过程。能力目标:正确规范使用显微镜;尝试用显微镜观察简单的生物制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细心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课程内容:辨认校园植物。知识目标:了解常见校园植物在外观和形态特征上的差异;辨认一些常见的校园植物。能力目标: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信息,运用和分享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身边的植物,进一步形成保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4.课程内容:叶脉书签的制作。知识目标:学习叶脉书签制作的原理。能力目标:掌握叶脉书签的制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制作叶脉书签的乐趣;养成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5.课程内容:观察果蝇的生活史。知识目标:阐明变态发育的概念;了解昆虫变态发育的生活史。能力目标:通过饲养果蝇,发展科学探究和动手实践能力;强化对信息加工、整合和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对昆虫世界的兴趣和学习生物的热情;体验观察的乐趣。

6.课程内容:干压花的制作。知识目标:认识花的一般形态特征;阐述花的基本构造。能力目标:尝试动手进行干压花的制作;绘制花的一般结构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7.课程内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知识目标:阐明种群和物种丰富度的概念;了解土壤中动物分布情况。能力目标:掌握采集土壤样本的操作技术;使用吸虫器目测估计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培养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

8.课程内容:关注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目标:了解合理营养的概念;举例说明如何做到合理营养。能力目标:尝试动手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收集整理有关食品安全的资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健康饮食的生活习惯;关注食品安全;了解食品安全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9.课程内容: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知识目标:识别什么是生物性污染;概述生物净化原理和方法。能力目标:搜集整合生物与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提出一种生物净化的方法并设计实验方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深化保护环境、珍惜地球资源的意识。

六、反思与展望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校本体育课程;课程开发

20世纪初,欧美一些国家就开始关注以校为本的教育改革,经历了多次曲折发展之后,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改革又重新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形成声势浩大的“校本运动”,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持续不断。[1]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吸取与借鉴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以适应校本开发大局和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作为高职院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丰富学生体育知识、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迫切。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目标的确定

校本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其自主性,校本课程开发者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需要,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体系。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就是要合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场馆、体育器材设施、图书室、实验室、网络教室及社区的教育功能,为学生和学校开发出一套既具有学校特色又能满足大学生需要的校本体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最终实现“自助餐式”课程的目标。校本体育课程的实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兴趣,丰富其体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精神。

2.高职院校行政对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领导和管理

2.1 建立组织机构

首先,要成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由校长、主管副校长、教科研中心、教务处、学生处和体育部(组)的负责人组成。其主要任务是对校本体育课程的开发作出正确决策,组织人力物力,协调各方关系等。接下来成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指导组,由本校教学科研中心的负责人和一些资深体育教师组成。其主要任务是起草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总体方案,组织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组织专题研讨与经验交流等。最后,成立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体育教师小组。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课程改革的重要文献和最新理论,制定各个运动项目的开发方案。这三级组织机构应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应通过建立和贯彻合理的规章制度来形成快速高效的运行机制。

2.2 分析学校现状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必须对本校体育现状进行详尽分析。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本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的现状分析。另一方面,对本校体育资源的现状分析。通过这两方面的调查研究,要明确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从而初步确定本院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及体育项目。

2.3 制定开发方案

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方案是建立在对本校体育现状详尽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它是开发校本体育课程的规划和指南。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目的和依据。其目的是指开发中所期望得到的主要结果,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等方面。其依据包括国家的政策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条件等;第二,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的总体目标。其目标是大学期间的校本体育课程力图促进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所能达到的基本要求。不同院校的总目标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主要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第三,教师申报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基本要求。首先,具有课程意识和新的体育课程观念。“体育教师不再是国家课程的被动实施者,而要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者,课程的规划者、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2]。其次,教师具有体育课程开发的能力。具备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相契合的课程理论知识;拟开发的内容及体育项目能反映一些学生的特别需要;课程设计的构想能体现校本体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第四,学生选课指导。做好学生选课指导工作,是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校本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主要特点、适用年级、教学时数及选课方法。让学生能够真正根据自己的体育需求选学到符合自己特点和需要的校本体育课程。

2.4 开展高职院校校本体育师资培训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两大法宝或根基”[3],因此,培训要以体育教师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为基础,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也可聘请外校一些课程理论专家来校作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指导。其主要任务有:首先是明确开发意义,强化课程意识,树立明确的教育观、课程观和教学观;其次是领会校本体育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编写《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纲要》和《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教学指导书》,领会校本体育课程的学和教的特点,开展优质高效的教学活动。

2.5 加强高职院校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管理

高职院校行政加强对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管理有利于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指导试验小组制定课程试验方案,编写校本课程的教学指导书。第二,安排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教学时间,提供体育活动场地设施、试验器材与试验经费。第三,检查试验进展情况,帮助试验小组解决校本体育课程试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部署校本体育课程试验的检测和总结。

3.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小组的校本体育课程开发程序

篇8

关键词: 学生主体 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当下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和核心内容,是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强调课程的特色和个性,为教师和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充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展。但现实是,学生并没有被允许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

一、学生主体: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盲区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与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革的过程。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和老师是课程开发成果的主要使用对象,因此不仅要将教师纳为开发主体的一员,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参与。但是目前理论界倡导的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学校、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合作性研究活动,学生只作为校本课程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校本课程的积极参与者。

二、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占主体地位的原因

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对课程进行选择与规划是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的标志。许多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往往只从教师个人出发,而忽视学生需求。这就造成了课程的开发只是个别教师根据个人经验或特长编写的学科教材、资料,而这种课程往往具有封闭性、经验性和随意性等弊端。从根本上看,校本课程的生命力不在于教师设计水平高低,而在于学生的选择和认同。首先,校本课程实施成效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及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出现正面的、合意的变化。而学生是造就这些变化的主角,这就要求教师“因材开发”,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这样有利于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其次,学生的参与有助于提高课程开发效率。裴娣娜指出:“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操作活动与主体参与才是有效的。”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能够让学校设置校本课程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要求和需要,真正使校本课程的设置从学生需要出发,合理安排课时,减少课程在设置上的随意性,在科目开设上真正体现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生作为课程开发的重要参与者,对课程开发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生对课程方案的理解和支持配合新课程方案的行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开发中,不仅能促进其自身学习,而且学生具有的独特知识和视野可以促使课程开发取得更有效的成果。最后,学生参与课程开发具有理论与实践上的优越性。从理论上说,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课程资源,尤其学生自身知识经验、生活经历、情感状态及个性差异等都可以作为新课程开发的起点。由于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在数量上是巨大的,这个校本课程开发大样本的抽样性与代表性则更强,更能体现学生的意志。实践上说,发动学生开发资源有利于资源利用范围与深度的扩大。总的来说,重视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让学生参与到资源开发中,既有利于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与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以便确定课程教学计划需要的资源,使教学更有成效,又有利于扩展资源的来源,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形式

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规划阶段的“决策者”。我们认为学生有权利参与到课程开发中。首先表现为学生有权利成为校本课程开发规划阶段的“决策者”。这里所说的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目标的决策主要是在学校管理者确定课程目标之前。这一环节可以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学生对目标的看法。其次表现为学生是校本课程内容的来源。这一阶段学生可以提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与组织校本课程所要开发的内容。让学生在课程规划阶段就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学生能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评价阶段的“信息反馈者”。对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向前发展的起点。在所有评价主体中,学生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独特和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的评价是教师对课程进行反思与完善的重要指标与资源。让穿鞋的人评价鞋的质量,才是健康、合理的评价。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对上一阶段中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些看法,可以让课程开发者及时改进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并及时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受到重视,从而提高学生对课程开发评价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生有权利且有能力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参与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政府和学校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参与环境、开设相关指导学生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课程,建立促进学生校本课程开发的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作用,把广大学生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使其真正成长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

参考文献:

[1]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

篇9

1、校本课程研究方兴未艾。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纲要》为各地校本课程开发起到了高屋建瓴的号角作用,拉近了我国课程与国际课程开发的距离。自1973年课程专家菲吕马克和麦克米伦正式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这个全新的概念之后,欧美各地学校先后掀起了“学校完善运动”“学校有效运动”,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我国随着《纲要》的颁行,校本课程开发也如火如荼地展开,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促进了教育民主化进程,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老师专业化发展 。学校变成了课程开发的主体,在办学思想、办学方针和办学措施方面更具有了自,教育者的课程观、知识观、学习观都相应发生变化,一股冲破应试教育樊篱、培养适用型人才的清风在中国教育领域徐徐吹起。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顺势而为,以职业能力的发展为根本,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强大政策支持的良好发展机遇期, 校本课程建设突出时代、地域、市场、自身需求,迈出新步伐。

2、中职财会专业的形势分析。在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严重社会问题的形势下,中职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极大挑战。中职必须进一步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适应学生终身学习实际需求”的办学指导思想,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大力培养适用型人才。衡量职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标准就是培养学生是否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目前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体系中,校本课程基本处于空白,校本课程建设空间极大。目前,我们主要存在课程总框架上重理论轻实践,授课模式上多仿效普教,实践课无法形成体系的现状,中职财会专业虽经多年培育,但仍存在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陈旧,职业能力不高,知识更新不快,基础不牢固,学生所学的内容难以适应社会市场多元化需求,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已迫在眉睫。

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力市场需求多变的形势对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及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开设综合素养课程,打造出特色中职毕业生。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框架和理念、专业特色。研究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能力,探索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关系。通过以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的财会专业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财会专业学生要在竞争中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能力素质,突出个性品质,为他们将来走出学校,服务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好四点:一是利用我校良好的社会声誉和资源优势,努力把财会专业办成我校特色专业、骨干专业,吸引生源的龙头专业;二是充分利用建设校本课程的政策,编写更加科学、合理、针对性强、应用面广的课程计划,拓展教育的层面,更新学习的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探寻多种办学模式,通过订单式培养、受委托培养等办学形式,达到与企业联姻,与社会结合,使我们培养毕业生更加对口,更加符合社会需求,更受社会青睐;四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多学技能,参加职业能力考试,达到通过考试完善学习内容,检验学习成果的目的,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多一把求职的金钥匙。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采取电话采访、重点调查和问卷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本校财会专业学生学况、毕业生就业现状、行业发展前景进行调查分析。

2、文献法:查阅有关文献、文章,学习理论,汲取经

3、比较法: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课堂教学与实践实习进行比较,编撰相应校本教材。

4、案例法:校本课程在实验班试行研究,获得一定认知后再逐步扩大。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理应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职业能力的综合研究,主要研究社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解决学生“出得去”的问题。二是岗位对专业职业能力的研究,主要研究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和发展特征,专业的发展方向和相近专业的关系。三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主要研究校本课程的框架的理念,专业特色,为专业课程建设打好基础。四是专业与课程关系的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能力,并依据研究成果编撰相应的课程教材。重点是抓好四个模块: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实务、会计技能、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和财务会计实务主要运用“确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模块教学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会计技能则侧重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运用激励法和形成性评价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运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相应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夯实他们的职业能力发展基础。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程改革与建设要求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改变课时、授课方式后,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也须相应改变。

2、教师素质应适应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

3、课程改革后,教学资源的投入必然加大,实习费用增加,教学成本提高,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本课题的研究步骤

(一)课题论证阶段:拟题,论证编制开题报告和研究方案;

(二)前期研究阶段:以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本校毕业生、家长为对象广泛调研,据以编写试用校本教材;

(三)实施研究阶段:选择实验班,课堂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开展比较研究;

篇10

关键词:校本课程;物理学史;航天物理学;万有引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6)3-0049-3

随着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校本课程成为了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之一。所谓校本课程,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设计制定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大力实施校本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基本学习任务的基础上,拓展学科视野,对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物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必修的自然科学课程之一,现有的课标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已经相当完善,但还是以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讲授为主。因此,将物理校本课程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既能扩大学生的物理视野,又能提升学生的物理基本素养。在此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物理学史角度为例,设计了本章的校本课程。为一线物理教师设计校本课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1课程题目

“航天物理学发展史”

2课程分析

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认识过程和牛顿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过程是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难得的好材料。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第谷布拉赫的观测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生动地体现了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1]。牛顿根据前人的发现进一步总结,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进一步放眼宇宙说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引力常量的意义,这部分知识是圆周运动在航天中的应用,包含着丰富的物理学史。教师在本章教学过程中将物理学史渗透其中,不仅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事业的热爱,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所在。

3学生分析

本校本课程针对的学生群体是普通高中的文科实验班学生。这类学生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良好的感性思维,认识事物与理科生相比较感性。2)基础知识扎实,对知识有良好的接受能力,所学内容的知识面可以更宽泛一些。3)多数文科生对物理学科不感兴趣,这就需要加强兴趣的培养。

4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为我们校本课程的制定明确了方向和目标。本课程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物理学史的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富有兴趣地学习物理概念与规律。另一方面,物理学史是培养学生科学本质观的重要手段。通过了解科学家探索物理学科未知领域的过程,突出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科学事业的多种本质属性,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学科魅力和人类艰苦卓绝的不断努力[2]。同时,本课程的物理学史介绍有多处留白,这能够让学生自己搜集更多的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5课程内容设置

本校本课程共设计了4节的内容,均是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的教材内容为依托,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物理学史。具体目录的设置如表1所示。校本课程目录与教材课程目录相对应,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时,需充分挖掘与航空航天有关的物理学史,并将这部分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到物理必修2《万有引力与航天》对应章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理解教材知识的同时,能体会到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每节目录下对应的课程内容设置如表2所示。

6时间及教职资源分配

校本课程实施时间安排在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在学习完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后开设,时间为一个月,授课时数为5课时。教职资源分配可以按照以下两种方案进行:1)各个班级的物理专业老师进行授课。2)学生课下自主阅读,上课时师生互相交流。

7注意的问题

在实施该校本课程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物理学史与社会发展的融合,将物理学家曾经的航天探索与如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简单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通过物理学史激发学生未来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科学精神。在校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有的内容抽象性太强,学生不容易理解;还有的内容不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3]等。在这里,需要教师在进行该课程教学时要把握好文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储备,遇到抽象性太强的内容可以通过列举示例将其形象化,将多媒体教学与课程内容充分地结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陈洪云.物理科学方法在卡文迪许扭秤设计及实验中的妙用[J].物理教师,2015,36(2):15—17.

[2]侍敏.浅谈物理学史的教育作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44(7):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