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范文
时间:2024-04-17 18:1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力提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其“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还没有完全实现,主要问题就是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缺乏相应的人才来保障社区卫生服务的展开。
一、概况
庐阳区双岗街道位于合肥市核心区北部,辖区面积2.67平方公里,设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截至2013年5月,总人口数为85914人。庐阳区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业务用房4800余平方米,分为基本医疗区和公共卫生区,一体化管理辖区内的4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同时代管安庆路街道的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计管理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本文主要以合肥市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编的和非在编的各类在岗卫生技术人员,以及中心管理的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相关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共调查77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其中男性22人,女性55人。以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情况,包括学历结构、薪酬状况、培训情况等内容。
(一)人员情况
1.职称结构
目前,中心有职工37人,其中临床全科医师为13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为9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为4人;护士11人,具有中级职称的为2人,具有初级职称的为9人;其他相关人员13人(如药剂、预防接种、公共卫生等)。辖区内实行一体化管理的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计有医务人员34人。代管的2所社区卫生服务站共计有医务人员16人,见下表。
2.岗位结构
本次调查的双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护士分别为19人、31人,比例为1:1.63,略低于规定的医护比例要求。
3.学历构成
人员文化程度主要以大专学历为主,人数为43人,占调查总数的55.8%。硕士及以上学历1人,本科学历有14人,占调查总数的18.2%;高中或中专学历有17人,占调查总数的22.1%;初中学历2人。大中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大多数;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最高学历主要以大专为主,分别占到52.6%和67.7%。
(二)人力培训现状
1.培训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在近三年的时期内,中心(站)卫生人员接受过岗位培训的为51人,只占调查总数的66.2%。
2.知识和技能水平
根据调查统计,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完全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5人,占调查总数的6.5%;基本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55人,所占比例为71.4%;不一定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11人,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的为6人,知识和技能水平不太能满足工作需求的比例达到了22.1%。
三、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政府相关配套政策
相应的政府部门需要大力宣传和推广社区卫生服务,使每一个社区居民都能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的便利和好处。目前,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程度不高,不管大、小病,多数社区居民仍然习惯到大医院就诊,群众的认识和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度不高,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鼓励社区居民有效利用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及优惠的政策还未完全建立起来,从而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推广和运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经济条件
安徽省在经济上属于中部经济区,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合肥市综合经济实力也只接近中等水平。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主要在基层开展,条件较差、待遇较低,难以吸引高技术人才和全科型人才,使得合肥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
(三)卫生技术人员数量
目前,相较于国内浙江、重庆等省市制定的标准,安徽省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配置标准仍然偏低。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数量偏少,主要是全科医生的数量少,不能很好地保证社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要求,无法让社区居民满意,从而影响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质量。
(四)卫生机构资源短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短缺主要包括机构数量少、机构资金短缺及机构卫生人才短缺。从卫生统计数据来看,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补贴比例增长不大,且政府对医疗卫生领域的绝大部分财政补贴还是流向了医院。目前,合肥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金主要由财政拨补专项资金提供,相比其他发达地区,合肥市的地方财力比较薄弱,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也比较有限。
四、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1.出台相关配套政策
职称评定部门要制定适合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实际情况的职称评定标准和办法,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财政、人事、教育、民政等部门应协同配合,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聘用、岗位管理和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引导、鼓励高等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毕业生、大中型医院在职及退休的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各相关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制定、完善和落实社区卫生服务的有关配套政策,在各个社区卫生机构建设起持续稳定的社区卫生人才队伍。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加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快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补充并更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需的医疗设备,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环境及就诊患者的就医环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补偿机制,加大各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的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项目的专项资金费用补贴,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提供相应的财政资金保障。
(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1.提升职称水平
为了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人员的培训、加快高技术人才的引进,以提升现阶段的职称结构水平,通过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及完备知识水平的高级职称医护人员对年轻的医护人员进行工作指导,提升整个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职称水平,增强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提升学历层次
为了引导和鼓励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提升学历层次,可以把学历与待遇、职称的晋升进行挂钩。上级卫生行政机构部门应加强与地方医学院校的合作,制订相应的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提升的规划方案,通过地方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社区卫生人员的在职学历教育和地方医学院校的在职教育来提高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整体学历水平,从而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和水平。
3.优化专业结构
在培养社区医疗卫生人才的同时,要从各大医院、院校中引进优秀的医疗卫生人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医疗水平。地方政府和上级卫生机构应增强对临床诊断、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诊断和公共卫生的岗位设置,引进相应的优秀卫生技术人才,提升整个人才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优化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结构,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强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及预防保健等功能。
(三)提高人员素质能力及业务能力
1.全力培养社区卫生人才
通过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的培养,制订长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建立起不同种类的培训模式,培养出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的全科医生,从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服务水平。通过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公共卫生和一些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引进,提高整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2.全面开展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岗位培训
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且具有临床医师资格的执业医生均要参加全科医生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社区卫生服务站聘用的医生也应参加全科医学的岗位培训。社区护理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社区护士必须参加市级认可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对社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开展转岗培训,依据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和扩展培训内容,同时也应对这些人员开展中医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四)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分流冗余人员,调整医护比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采取竞聘上岗的办法,分流冗余人员,留出编制给没有编制的社区卫生人员和新引进的高技能人才。双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应根据卫生工作的实际工作量和所需的业务技术水平,科学合理地配置医护人员。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人员,对他们的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继续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全科医学人才。通过人才的引进,逐步优化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医护比例。
2.提高薪酬制度的公平合理性
要提高薪酬水平、改善薪酬结构、增强薪酬的公平性,才能提升社区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减少因为收入的不满意而给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状况,上级卫生机构部门应调整对各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考核方式和指标,中心的绩效考核部门也应该相应地调整对中心人员的考核制度并调整绩效工资的核定额度,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情况来逐步调整工资发放标准,做到合理分配收入,保证薪酬体系的公平合理性,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3.提高工资福利待遇,创建和谐文化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的是收支两条线的方式,但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却没有跟上。各级政府部门以及卫生机构部门应加大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体人员的经济条件,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整个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吸引高技术人才加入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来。
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营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氛围,重点培养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主人翁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在中心内创建出一种员工与机构、社会共同发展的和谐文化。
五、结语
搞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对策是:树立人力资源的思想观念,各级卫生机构及中心要高度重视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工程;发展在职继续教育,持续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社区卫生人才;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护士和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进行在岗培训,从而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注重薪酬体系建设,不断激发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的工作热情;促进人才管理体制创新,有效保证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运用战略管理工具,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提出的多元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丽蔚.我国社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2(17).
[2]熊万军.重庆市万州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资源现状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3]沈敏祥,王珩,李念念,.安徽省城市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现状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06).
篇2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困境;措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将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和预防保健指导作为重要工作的组织机构,是国家医疗卫生部门的下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的疾病治疗、康复及保健等相关的医疗卫生服务。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其职能,就要进行相关的绩效考核,并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概述
社区卫生服务是指在一定的社区中,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所在区域范围内的社区群众提供医疗、预防、康复以及健康促进为内容的卫生保健活动的总称。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系统性和专业性的保障系统,社区服务中心涵盖了卫生保健的供应者以及相关卫生服务的接受者,并在2017年,由原先的(communityhealthyservice)改成了(communityhealthycarecenter),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广泛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服务范围的广泛性以及服务种类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主张院内与院外服务相结合,致力打造一个卫生部门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带有一定公益性质,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为社区群众提供主动服务和上门服务等医疗服务,特别是对于妇女、儿童和一些慢性病人、残障人士以及贫困居民更是提供了特别的照顾。
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中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绩效管理办法不完善、管理体系不成熟
当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绩效管理都缺少明确的认识,相应的管理制度也有所欠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水平相对较低,绩效考核形同虚设,认为通过绩效管理工作,也难以改变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的现状,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虽然已经实施了绩效管理办法,但是已经难以顺应当今时展的趋势。特别是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部的相关管理者对工作产生一定的懈怠心理,没有充分的意识到完善的绩效管理方式对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致使绩效管理流于形式,员工工作表现以及功过都很少会在绩效管理的方面上展示出现,更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的发展。
(二)绩效管理考核流程不规范,考核指标不统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绩效管理方法,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和价值,但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考核管理流程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绩效管理的最大价值,主要体现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时,没有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绩效考核指标,也没有将其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绩效管理工作的重点,从而不能够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与此同时,当前一些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状况不佳,绩效考核管理指标缺少内在的统一性,特别是考核指标的不统一,造成了一些员工的质疑甚至是抵触,认为绩效考核缺乏公平性,无法更好的激发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特别造成考核结果缺少一定的说服力,导致绩效管理工作无法整体有效的进行开展。
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的措施
(一)制定绩效管理方法,完善绩效管理体系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对医疗服务及健康情况的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能够更好的履行基本医疗职责,并改善社区居民医疗卫生状况。我国社会卫生服务中心与国外相比,正处于初级建设阶段,在很多方面都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应该完善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社区卫生机构的绩效管理体系,运用指标评定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而明确指标体系;在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指标进行评价筛选,从而明确权重,对其进行类别区分。制定一、二、三级别的指标内容,实现社区卫服务中心绩效指标管理体系的建立。例如绩效管理办法的制定,可以设计多个方面的关联性的制定方案,如全科诊疗、传染病及慢性病管理、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计划免疫、健康教育等相关工作等,另外对各团队设定相应的评分等级,使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不断的完善绩效管理体系。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绩效管理体制,特别是要将社区相关工作人员的绩效和日常的工作行为和工作表现相挂钩,制定和完善具有一定针对性的绩效考核标准,特别是对于一些有歧义的内容进行重点处理。
(二)规范绩效管理考核流程,统一考核指标
针对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统一绩效考核流程,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一个区域之内,应该合理的制定绩效考核指标,使其具有统一性,进而才能比较出本区域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绩效状况。针对绩效管理考核流程的统一规范,本区域内应该开展绩效管理考核的摸底工作,深入了解各社区的绩效管理工作状况,在相关工作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还要对相关的考核文件进行协调和完善。另外,应该合理的完善绩效考核管理整体流程,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工作人员,都能了解绩效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环节和工作流程,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等,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理规范绩效管理工作,能够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进行的绩效管理工作是一项较为完整的管理体系工作,其中包含绩效规划、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公示、绩效评价等环节,为了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中心的绩效管理工作,更要保证考核流程以及相关的考核指标具备一定的规范性和创新性,特别是要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发展状况来有针对性的构建一套完善的绩效管理理论,形成贯穿整个绩效工作始终的绩效管理模式,采用积极的反馈的方法与手段,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工作各个环节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对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
只有从根本上加强相关管理者对绩效考核的重视程度,并带动其他工作人员的重视和意识,才能有效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水平,并充分发挥其最大的公益性质。因此,在这过程中,管理者需要重视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所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历史遗留问题和一些疑难问题等进行重点关注,特别要对相关医疗服务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重新的审视,并且不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及培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对其进行专业能力方面的考核,以此来检验相关工作人员现阶段的工作状况,并将实际的考核结果与工作人员的绩效工资相挂钩,以此来进一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工作积极性,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四、总结
总而言之,社会以及医疗科学发展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疾病有了全新的认识。预防和治疗成为当今人们的普遍需求,社区服务中心就要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疾病防治的需要。当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重视绩效管理的工作,制定出完善的绩效管理办法、统一绩效管理考核指标,规范绩效考核流程等工作,激发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特别是要重新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和服务宗旨,还要对相关的社区卫生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从而系统且全面地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整体服务水平和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7(32).
篇3
关键词: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贡献率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105-02
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它将中医药知识与适宜技术运用到社区卫生服务全过程中,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价廉、方便、可及的基本卫生服务[1]。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开展情况究竟如何,怎样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断推广中医药服务、更好地利用中医适宜技术仍是发展社区卫生关注的重点。为此,对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进行现状调研,并在此基础上测量中医药的贡献率,寻找不足并谋求对策是促使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结合文献研究,通过调查,对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现况、中医药服务开展利用情况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为更好地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参考。
1.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1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融合的必要性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剧,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顺应了各方面的变化。中医强调“天人合一”,重视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等对健康的影响,将人与自然的统一协调创造性地融于一体,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本内涵相呼应。中医药拥有“简、便、廉、验”的特点,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病及亚健康状态等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不仅使居民享有物美价廉的医疗服务,也能缓解大医院面临的就诊压力,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看病贵、看病难”这一社会矛盾。利用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在继承发扬中医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补充了社区卫生服务内涵,也为发掘、创新、再发展传统中医药学创造了契机。
1.2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有机融合的可行性
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方针包含“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将中医药融入社区卫生服务正是贯彻该方针的有力证明。1997年,卫生部等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积极运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适宜技术,此后颁发的多份文件也指明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中的作用。新医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中明确指出,五项重点改革中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和实现,均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要积极推广和应用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使用适宜技术、适宜设备和基本药物,降低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和低成本服务。国家一系列政策的“硬性”倾斜,为中医药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发展机会与政策支持[2]。加上中医药服务的整体观以及个性化治疗、“治未病”的理念等传统理念与服务方式非常符合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给国家政策的有效推行提供了可行的基础[3]。
2.结果与分析
从南京市卫生局摘录2010年-2014年的卫生统计报表相关信息,包含玄武区、白下区、秦淮区、建邺区、鼓楼区、下关区、栖霞区、雨花台区、浦口区、江宁区、六合区,共11个行政区域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信息,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2.1政府补助情况
与2010年比较,2014年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得到的补助收入大幅提高,其中增长率最高达到了145.16%,增速较快。但总体来说,补助收入比重都低于10%,补助水平偏低。低比例的补助水平必然促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日常经营中考虑生存问题,易出现过度医疗、重医疗轻预防、以药养医等问题。
2.2床位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2010年和2014年两个时段比较的结果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有床位数基本稳定略有增加,中医科室床位数上涨比例较大,达到了80.71%,中医科室床位在实有床位所占比重呈现小幅增长。这从侧面反映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了对中医药服务的总体投入,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量有所上升,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的推广取得一定成效。
卫生技术人员人数在两个时段之间增长速度较快,其中执业医师人数涨幅最大,达到了110.91%,其他依次为注册护士、药剂人员和执业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执业中药师人员的增长速度都分别超过了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药剂人员的增长速度,表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增加招募人员的同时注重中医类人员的引进。然而数据也显示,虽然中医类别各部分人员数量的增幅很大,但中医执业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执业中药师各自所占比重都呈现出比重偏低、基本稳定、小幅增长的特点,这也最终导致中医类别人员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比重偏低,提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人力资源不足,限制了中医药服务的利用和开展。
2.3中医医疗服务提供情况
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贡献率的关键在于中医医疗服务的实际提供情况,2010年-2014年中医医疗服务的变动情况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次数呈现上涨较快、增幅较大的趋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人次的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南京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实行“药房托管”政策和“基本用药零差率销售”机制改革,制度改革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价格降低,将利润空间挤压让给患者,患者感受到社区卫生服务的经济实惠,增强了进社区就诊的意愿。但社区卫生服务中中医医疗服务发展缓慢,其门诊人次数增长过缓,历年增长率均小于门诊人次数增长率。同时,除了2012年中医门诊人次数所占比重达到最低点,仅为9.79%,在其他年份均呈现出在某一水平周围上下波动的态势。
2.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情况
数据结果显示,2010年-2014年,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收支结余在2010年-2012年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2014年趋于平稳,略有增加,总体呈现增长趋势。收支结余的持续增长趋势反映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支出(中药费)总体呈现平稳趋势,偶有波动,增长速度过缓。中药费在药品费中所占比重波动幅度较大,且呈现出增落交替的特点。以2012年为分界点,前三年药品收入所占比重小幅攀升。2012年之后,药品收入在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开始逐步下降,这可能与“基本用药零差率销售”运行机制改革有关。但总体来看,药品收入所占比重均超过50%。药品收入比重居高会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日常运转过度依赖于药品收入和医疗服务,无法实现“预防为主”的功能定位,也容易诱发以药养医的问题。中药收入占药品收入的比重在2013年略有减少后,在2014年又小幅增长,达到五年来最高,比重为15.87%。在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降低的前提下,表明中医药服务的开展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比重仍较小,中医药服务功能仍有很大推广空间。
3.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入结构不合理,补助水平偏低,业务收入中,药品收入比重较大,低水平补助致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了维持正常运转要自谋出路,依赖业务收入,使社区卫生服务基本职能的更易出现偏差,容易忽视其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中医药人力资源不足,社区中医药人才缺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类别人员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比重均低于10%,中医药人力资源不足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医药服务的发展和推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体发展势头较好,门诊人次和收支结余金额都有较大增长,但中医医疗服务发展缓慢,中医门诊人次和中药收入各自比重都偏低,历年来都只是略微上升。针对如上问题,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既要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财政投入,更要照顾到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积极作用给予专项经费补助;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以各种政策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次,充实中医药服务人员队伍;根据各社区居民的疾病发病特点,总结中医药服务中的经验、方法,提炼出针对本社区常见病、多发病的特色疗法,拓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范围,注重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4],加强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逐步提高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贡献率。
注释:
[1]刘德红,施永兴,陈继根等.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贡献率探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752-1754.
[2]冯光谓.社区卫生服务中发展中医药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10,9(2):267-269.
篇4
制定近远期发展目标,考核执行能力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徐露认为,中心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方向,没有盼头是最可怕的,但仅有目标却没有坚定的执行力也只能纸上谈兵。因此,任何事情都必须在计划后落地执行,不能只说不做或偷工减料。对于科室而言,徐露则表示,所有的职能科室都要无条件的遵循“相对分工,绝对合作”的原则,连做健康教育宣传板都要涉及的科室相互合作,明确尺寸大小、摆放位置、填充内容、下一期需要做什么,并以此考核相关人员执行力,与绩效挂钩。可见,中心在细节管理中的“铁腕”风格。
根据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的条件,领导班子最终确定了中心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分别为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打造成有品牌、有特色的全国示范中心基地。“当一天患者,提一条建议”,实现零投诉
朝阳门中心历年来都注重提升业务能力及医疗质量,中心人员的技术能力、业务水平基础较好,且有一套完整的监督、制约和评估体系。因此,与其他中心相比,其基础医疗能力算得上“顶呱呱”。虽如此,中心领导却进一步要求中心人员要做到患者“零投诉”。对此,徐露这样解释,“虽然业务能力是发展的基础,但老百姓之所以选择社区医疗机构,并不因为我们的医疗技术有多高明,而是医患双方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交流,有更优越的地理优势,更便捷的就诊流程。”在这一观念的触动下,中心提出了“当一天患者,提一条建议”的行动。中心要求各科室人员无论是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是去三甲医院,都要根据自己的就诊体验对就诊流程或其他方面提出一条个人看法及合理化的建议。据徐露介绍,目前已有部分反馈建议,中心评估后如具有可行性,将予以执行。如此,不但能够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就诊流程,也能让医务人员换角度考虑患者的感受,进一步提升患者就诊体验。
借改革春风,建特色中医诊区
东城区作为中医药改革试验区,提出了建立“中医特色社区”的理念,而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东城区优秀中心之一,其中医诊区特色较为突出,每位中医医生都有其擅长领域,满足了不同患者的需求,口碑颇佳。同时,返聘而来的科室“拳头人物”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科室影响力,可谓名声远扬。据徐露介绍,在就诊患者的心目中,他们的接诊医生就如同协和的专家一样权威,慕名而来的患者凌晨4点就来挂号,为了方便患者就诊,中心特实施了不限号的措施。“中心的中医诊疗及康复,已经迈入了发展正轨,我们希望能够依托现有的政策支持,在社区服务的中医体系建设中做点工作。希望能够在摸索中积累经验,建立一个全国实用的模式。”徐露这样描绘中心中医科室的近期目标,可见其志存高远。
篇5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社区卫生服务;重要性
社区卫生服务是指是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综合、经济、方便、可及的基层卫生服务,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调整卫生资源合理布局和配置,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国内外实践证明,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优质、价廉、连续、综合的卫生服务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特点使得社区卫生服务在老年群体的医疗服务提供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因此也成为国外老年医疗服务的主流途径。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然而,当前我国针对老年人群的社区卫生服务在技术能力、服务功能、管理体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从管理体制能力建设、功能拓展、人力资源等方面加以系统改进。
一、完善社区老年群体卫生服务的重要性
1、老年卫生服务需求量的增加需要更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其中
我国老龄化程度呈加速趋势,老年人的卫生服务需求,特别是慢性病需求也随之高速增长。据统计,我国城市老年人两周就诊率为23.75%,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的平均两周就诊率14.66%的水平;老年人住院率为7.62%,比其他年龄组平均年住院率4.36%高的多。我国卫生资源有限,少数高等级医院显然无法满足数量巨大的慢性病和康复需求,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其便利性和覆盖的广泛性,具备应对需求的潜力。
2、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适合老年群体健康需求
由于老年人在活动能力和身形状态方面的特殊性,使其有着有特殊的疾病、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殊的医疗护理方法。这些情况对医疗保健服务性质、种类、质量等方面有更高的需求。这不仅需要先进卫生设备,更需要专业的、技术更先进的人力资源。目前,庞大的老年人口和老年病人使得医疗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我国公立医院面临着巨大的门诊量压力,医生的平均诊疗时间一再压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人力资源、可及性和覆盖面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使得针对老年人的持续和个性化的治疗与护理成为可能。
二、完善社区老年群体卫生服务的紧迫性
1、我国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口规模大,发展速度快;人口老龄化空间上不平衡,地区间差距较大;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未富先老,超出了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迫切需要构建新的有效的老年服务体系。社区老年卫生服务体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2、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无法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存在人才短缺、结构失衡和服务能力相对不高等问题,专业化的老年护理人员更是不足。尽管新医改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质资源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但人才和服务能力始终未能得到实质性提升。而且,财政投入通常以项目形式为主,其增长机制不稳定,难以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老年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人力资源持续短缺。
3、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在管理上也受到政府部门条块分割的影响,协调管理成本加大
尽管社区老年卫生服务由卫生部门主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但现实中社区老年卫生服务是一个综合性工作,还涉及民政、工商、物价、劳动等众多的部门。在投入、价格、服务监管等方面出现相关推诿等问题,不利于社区老年服务工作的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大量时间精力浪费在协调各部门的关系上,客观上也使协调管理成本加大。
三、完善社区老年群体卫生服务的思路与建议
完善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工作需要从体系建设、服务能力、服务过程、监管等多方面同时入手,以实现服务效果的最大化。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扩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价格和服务便利性方面的优势,继续引导老年社区居民一般诊疗下沉
加大医保政策倾斜力度,从起付线、报销比例等方面拉开与公立医院的差距,给予社区就诊更大的优惠。在药品使用方面尽可能增加常见病、慢性病药物,扩大基本药物的种类和数量,满足更多用药需求。同时合理规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分布和规模,在布局、床位、人力资源和设备配备等方面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的卫生需求,以最大的体现公平性。
2、重视就医过程因素,使老年居民“享受"看病过程
由于老年人就医频繁、看病花费高、自我照顾能力弱,因此服务需突出服务便捷、人性化以及相对廉价的诊疗与药品费用。同时,由于老年人在价格和自我尊重方面较其他人群更为敏感,因此对于老年人疾病的诊疗,医疗机构应顾虑到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个人感受,尽量为他们提供方便又舒适的服务,提供人性化医疗服务。
3、拓展健康保健功能
老年人的健康需求不仅体现在医疗服务方面,而是体现为医疗、生活、精神的综合性需求,这也符合当前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趋势。因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提供基本的健康保健外,还应积极开展基本预防控制、健康知识宣传、精神卫生等多方面的服务,并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社区内其他组织实现资源整合,共同开展老年人健康相关的服务与活动。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人才建设是社区老年卫生服务得以提升的根本条件。对于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专业化人员短缺的现象,应从技术能力、工资待遇、发展前景等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的服务能力。从国家层面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力度,并使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心。同时,针对老年人健康需求特点,在服务中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思路,使得社区卫生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心理调适和其他方面的照护,使其提供更好、更有效的老年健康服务。
【参考文献】
[1] 孙一.浅析人口老龄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1).
[2] 黄燕,王倩,李昌琪.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4).
[3] 刘雪荣,于普林.浅析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卫生保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2(06).
篇6
关键词:基层医改;财政投入;分析;对策
随着新一轮医改的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为密切关系群众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被推到了改革的最前沿,既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和机遇,同时也必须承受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本文通过对我区医改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与财政投入情况的简要分析,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等方面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基层医改与财政投入现状和取得的成效
根据国家医改精神,我区至2010年9月底,将全区28家卫生院整合为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每个建制镇街有一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目标。在“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前提下,我区通过转变体制机制,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相关政策,优化调整布局,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改革中不断发展,较好地发挥了基层医疗机构网底作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成效初步显现。
(一)建立健全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体制
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要求,从2014年起,我区实施新的预算管理新模式,进一步理顺了镇街与区业务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一是预算管理权限下放。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的预算管理权限下放至镇街管理,由镇级统筹核定中心年度收支预算。二是区财政对中心运作经费实行“定项补助”模式。定项补助内容包括:人头经费、机构运行经费。三是区财政对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设备购置、学科建设、房屋修缮等实行“专项补助”。
(二)服务模式和服务内涵实现创新和深化
一是全面实现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门急诊均次费用从实施前的103.53元下降至72.26元,下降幅度达43.27%。二是以区属医院为龙头,成立医疗服务联合体。医联体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属医院实行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紧急会诊,区属医院还派出专家组在医联体各单位实行巡回诊疗,同时中心还积极寻求与上级医院的合作。通过创新服务模式,进一步丰富了医疗卫生服务内涵。
(三)基层医务人员绩效待遇有效提升
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奖励和绩效分配方式。2014年区政府出台新举措,一是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奖励机制。在原绩效工资的基础上,建立区级绩效考核奖,以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二是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分配激励机制。对超额完成年初核定医疗收入任务的,按收支结余的70%计提奖励基金,作为增量绩效,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四)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加大力度
一是有序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改扩建项目。全区已有12个新建中心投入使用,目前在建5个。二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施设备补助力度。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七大件”的配置标准,2010年以来政府投入6000余万元,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设备新增及更新。
二、当前基层医改与财政投入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基层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
目前我区“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还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技术骨干力量薄弱,特别是乡村医生整体素质较低,社区居民难以享受需要的个性化服务,现有设施设备尚不能满足医疗需求;二是宣传不到位,信息不畅通,老百姓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不了解;三是群众就医观念依旧,患者有病往大医院跑的现象依然存在,“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习惯和流程尚未形成。此外,卫计部门、财政部门与所在镇街在业务、预算及属地管理方面的体制不畅和职能不清,卫计部门管不过来,财政部门无法管深,所在镇街不愿多管,也是影响“六位一体”功能定位的重要原因。
(二)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制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瓶颈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有待进一步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人难,留人难,特别是西部山区各镇,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的开展。二是绩效考核、激励机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粗放,流于形式。三是绩效工资在实际执行中弹性不足,收入差距不大,医务人员尤其是技术水平高、能力强的业务骨干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工作主动性不强。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布局和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是“一镇街一中心”的布局不尽合理。如我区西部共有瓶窑、径山、黄湖、鸬鸟、百丈等五个镇,尽管区域面积较大,但户籍和流动人口均较少。与外来人口相对较多的良渚街道相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医疗用房面积均比良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而门急诊人次却比良渚中心少24.54%。二是部分医疗设备利用率不高。医改以来我区对中心设备配置进行了明确,即对每个中心均配置农民健康体检“七大件”设备。然而,区内各镇街的基础条件和人口基数不同,设备配置参差不齐,人口基数差距较大,最大差距达10倍以上,从而造成部分人口偏少的乡镇设备资源浪费,利用率不高。
三、推进基层医改与提升财政资金效益的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
一是必须以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医疗保障水平为突破口,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明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属医院的分工,建立区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开展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二是必须以加强宣传和政策引导为着力点,改变基层医疗服务需求导向。通过加强宣传,畅通信息渠道,实施差别化的医疗费用报销办法等手段,充分发挥医保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的促进作用。逐步提高参保人员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进一步引导群众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就医。真正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三是必须以理顺管理体制职责为切入点。要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群众满意度为目标,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纳入镇街的年度目标考核。完善以区财政投入为主、镇街合理分担,社会共同参与的与现行财政体制相适应的体制。针对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健全政府建设、镇街管理、三级考核、社会评价的管理体系,强化镇街管理职能。
(二)加强对卫技人才队伍的财政投入
人才薄弱是制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的瓶颈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原有基础差、培养和引人力度小等因素的制约。针对人员紧缺、待遇偏低、培养力度不强等问题,一是针对现阶段人员不足,可通过定向委培、鼓励医科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等措施,改变基层卫技人员不足由乡村医生代替的现状,并逐步完善乡村医生退出机制,同时积极鼓励广大退休医生到社区、到基层服务,通过传、帮、带作用,帮助基层提高服务水平;二是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办法,拉大不同职级和类别人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差距。综合考虑服务人口、地域面积、门诊量等诸多因素,设定考核系数,杜绝吃“大锅饭”现象。三是加大对卫技人员的培训投入。实施好“万名医师”培训计划等基层卫技人员培训项目,为基层卫技人员提供更多的培养培训途径,对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卫技人员在职称评审、待遇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三)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点的布局和资源配置
一是优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点的布局。目前,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点的设立,基本以镇街为单位进行配置,但由于服务人口空间分布不均衡,导致各站点之间业务量极其不平衡。建议对服务人员集中地区,可打破以镇街为单位进行配置的模式,适当新增服务站点,对业务用房面积未达标的站点,由卫生部门按轻重缓急排列改建计划。二是进一步完善、调整中心诊疗设备、辅助设备、预防保健设备的配置标准,提升设备使用率。建议卫计部门制订中长期规划,根据各中心与服务人口总量、就诊量挂钩,统筹安排,逐步增加设备投入。在设备配置标准上,同步考虑信息化建设功能扩展需要,进一步提升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篇7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制度,规范行为。
服务中心将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到人,适当调整各村责任医生和协助人员,根据人口比例、村落范围、距服务中心(站)距离,进一步完善考核奖励制度,加强与公共卫生联络员的联系,组织实施好本辖区面向农村的十二项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及时整理相关资料、及时上报、归档。
二、贯彻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方针政策
贯彻落实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政策,吃透上级下达的每一份文件精神,认真规划实施。继续加强妇幼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促进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各项措施。
三、完善组织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今年将继续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重点做好60岁以上老人、妇女儿童、慢性病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建档工作。已建立的健康档案通过规范化管理,发挥健康档案的实质性作用。在更新辖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上,建档覆盖率计划达到80%.同时加强对慢性病老人进行健康管理。积极探索实行“首诊在中心、大病去医院、双向转诊、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
四、努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水平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培训,未经培训的人员继续参加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全科医师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和各项社区卫生服务技能培训。
2、继续开展全科团队培训工作,坚持每周三下午组织中心人员学习有关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方面的新理念和新技能。
3、要求中心中级以上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达到继续医学教育规定的学分。鼓励积极撰写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科研论文,争取参加高品质的学术交流或骨干培训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计划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范围都将随着工作的深入而不断的增加和扩大。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和老年期痴呆。目前山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服务计划
一、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要通过二个途径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其一是在例行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活动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群,如妇女在孕产期的情绪状态,老年人的记忆、智力活动等,以早期发现抑郁症、老年期痴呆等。二是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展咨询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促进其精神健康水平。
二、开展精神疾病线索调查,建立疾病档案
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线索调查,是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也是动态掌握社区精神疾病变化的第一手资料。社区精神疾病的建档立卡率应不低于社区覆盖人群的0.6%。还将组织精神科医师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年度的免费检查。如果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病情复发加重,紧急住院治疗,出院后其住院治疗有关情况将被及时转入社区,以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进行社区康复治疗。所建立的是一套完整的连续的疾病档案资料。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坚决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疾病资料。
三、定期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管理治疗
精神疾病,尤其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多不承认有病,不主动治疗,特别是在疾病的严重期,因此需要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给予的关怀和看护。个案管理员,每个月至少一次主动对建档立卡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家庭随访,通过随访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服药情况、病情稳定情况等,并指导家属开展家庭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以此提高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率,动态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可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进行服药期间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化验检查,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四、开展社区康复治疗,促使早日回归社会
个案管理员在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随访的同时,将对患者进行社区康复治疗。社区康复治疗的内容包括:心理康复指导、家庭护理指导、劳动技能训练、工娱治疗和职业康复等。社区康复治疗的目的是减轻精神残疾的程度,促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中国残联制定的“xx”发展规范要求,加强精神病康复机构建设,统筹规划,每县(市、区)都将扶持建立一所示范性精神病康复机构。康复机构的形式有:工疗站、农疗基地、活动中心、托养中心、中途宿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在残联的配合下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疾病康复工作。
五、建立应急处置机制,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对于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实行管理治疗的首要目的是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不良事件包括:急性药物不良反应,自杀自伤行为和肇事肇祸行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有应急处置机制,制定有应急处置预案,将在最短的时间,最直接的渠道,以最恰当的方式做出应急处置反应,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及周围人员提供应对精神疾病突发事件的专业指导。
六、建立双向转诊制度,提供无缝隙服务
负责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诊断的确定和治疗方案的拟定,负责精神疾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治疗和康复指导,共同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了无缝隙的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建立有双向转诊的制度,社区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病情反复或加重,需提请精神卫生医疗机构会诊,如果不适宜社区管理治疗,将转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紧急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在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后,应及时转回社区进行管理治疗。所倡导的原则是紧急住院要果断、及时,社区康复治疗要坚持、要有耐心,要细致。
七、维护患者合法权益,争取社会支持
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多在青壮年发病,病程迁延,多呈慢性,致残率较高,主要危害劳动力人口,极易造成家庭贫困。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精神疾病患者的救助工作,但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多不承认有病,拒绝治疗,给救工作带来困难。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可以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掌握的情况,配合民政、残联、劳动等部门积极为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合法权益,争取适当的社会支持和政府救助。
八、广泛开展健康宣传活动,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
篇8
**区卫生局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工作总结
为贯彻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构建“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卫生服务模式,满足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区卫生局结合卫生工作实际,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相关部门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的配套文件精神,对辖区内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规划,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建成7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现已建成6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已达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建成率达100%,现将工作进展情况以及今后工作思路汇报如下:
一、社区卫生工作进展情况
(一)精心部署、统筹规划。
结合**区实际,我局多次召开会议,传达自治区以及乌海市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建设的会议及相关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积极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制定《**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项目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20xx年建设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区铁路医院转型为新华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中医院转型为凤凰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xx年,建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区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转型为新华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转为滨河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千钢医院转型为千里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沟医院转型为卡布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筹建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即:千里山镇团结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凤凰岭办事处新城社区卫生服务站、海北办事处东山北社区卫生服务站、海北办事处狮城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海北办事处青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滨河办事处镇北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渠南社区卫生服务站。
(二)制定标准、明确目标。
《实施意见》明确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房舍规模、科室设置、设备装配、人员配备等标准,按照“四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的原则进行改、扩建。按照《<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精神,结合**区实际,我局制定《**区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从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社区健康教育、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社区慢性病预防控制、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社区妇女保健、社区儿童保健、社区老年保健、社区康复服务、社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其他公共卫生服务等12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评价考核,建立奖惩制度,实行绩效挂钩,健全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满足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
(三)前期准备、加强培训。
为了解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实际情况,去年4月底,我局对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初步调查,从基本情况、人员情况、卫生服务量以及房屋情况等4个方面33个项目进行了详细地摸底;5月初,选派2名工作人员参加了自治区举办的社区管理人员培训班;同时,选派34名医护人员参加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培训,今年将选派42名医护人员参加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培训,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四)考察学习、借鉴经验。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是项新工作,我们赴临近地区组织参观学习,借鉴银川、成都、武威、包头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区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建设项目。
(五)摸底调查、认真落实。
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区铁路医院、区中医院积极行动起来,依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室设置、人员配备以及设备装备等,对本单位的人员和科室进行了部分调整;从7月份开始,辖区内的6所医院(区中医院、区铁路医院、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社区医院、千钢医院、平沟医院)和7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城社区卫生服务站、东山北社区卫生服务站、狮城社区卫生服务站、镇北社区卫生服务站、渠南社区卫生服务站、青山社区卫生服务站、千里山镇团结新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抽调专人,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各办事处的社区开展摸底调查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截至目前,共建立健康档案5.1万余户,建档率达69%,慢病管理人数1.8万余人次、妇女保健查体人数1.5万人次,产前检查人次数近5千人,60岁以上老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2%,并逐步开展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
(六)加强督导、严格考核。
按照《**区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去年12月和今年9月底,我局组成考核小组,对20xx年前3季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各医疗单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督导考核评价。考核结果显示,各社区服务机 构对本社区进行诊断和统计分析,卫生信息较完整;社区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健康教育处方、宣传讲座、入户宣讲、托幼机构学校等影像资料齐全;传染病报告卡和门诊登记完整、网上直报及时;对社区慢性病人进行了筛查和分类登记,正在开展入户随访工作;其他工作如社区妇女保健、社区儿童保健、社区老年保健、社区康复服务等工作也在逐步进行中。
(七)落实政策、保证经费
认真落实对社区卫生的补助政策,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必要经费,并加强了资金的使用管理。根据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数、服务人口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数量,按照每人每年8元标准的70%预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194.696万元,剩余30%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作为奖励基金,共计128.768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激励先进。各项资金专项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备配置、房屋修缮的方面的支出。
二、妇幼保健
一年来,妇幼保健工作在区委、区政府及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学习十七大精神,以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为核心,加大了工作力度,开拓进取;以保障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重点;以为儿童妇女健康服务为宗旨,优化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提高了我区妇幼保健工作的服务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出生缺陷发生率,使全区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实施《母婴保健法》,依法保护妇女儿童健康权益,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加大学习力度,贯彻实施《母婴保健法》,
以两个《纲要》卫生保健目标为核心,全面落实妇幼保健工作。为了落实新时期两个纲要,今年我区在预防保健工作中大胆创新、任务层层分解、健全妇幼网络,提高"以妇幼保健为重点,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的服务理念,开拓了妇幼工作新局面。
1、加强网络建设、加大妇幼工作力度
我局对妇幼信息统计网络进行了规范,对三级网络服务划片明确,妇幼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同时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妇幼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实施中的重点与难点,及时调整并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同时防保人员对15个三级网点进行了摸底调查,重点对新地乡、千钢办事处、卡布其办事处等偏远地区进行了业务指导,对筛查出的体弱儿、高危孕产妇进行了特殊的管理,为准孕妇女及早孕期妇女免费发放叶酸及宣传资料,以早期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得到了市级领导及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早孕保健情况及产前、产时、产褥期保健和**区3岁以下4、2、1儿童体检工作中,抓重点、抓落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心系儿童、强化管理
对**区托儿所管理实行划片负责,责任到人,并签定了目标管理责任状,全区托儿所总数32个,入托儿童5096人,幼教人员302人,我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为3819名儿童进行了健康体检,检查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儿童4人,其中乙肝大三阳儿童2人,扁桃体生理性肥大儿童324人,其中影响生长发育扁桃体iii°肥大儿童5人,沙眼205人,龋齿743人,并进行了健康咨询及指导工作。
3、妇幼双系列管理及三网监测工作
我区妇幼保健工作承担全**区27万人口的妇幼保健业务指导及三网监测工作 ,15个妇幼保健三级网点所辖46个社区,21个自然村的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及内蒙古卫生厅"三网监测"信息数据统计的工作,并承担4个社区计划免疫,妇女双系列管理工作。孕产妇的系统管理率达90%以上,新法接生率100%,孕产妇的住院分娩率达100%以上,对高危孕产妇进行了100%的管理,儿童的系统管理覆盖率达100%,管理率90%以上,体弱儿管理达100%;加强了计划生育节育手术技能的提高,继续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全年无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生,无孕产妇死亡。
活产数为2652人,孕产妇建卡率为90.8%,产后访视率为89.7%,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8.3%,住院分娩率为99.2%,新法接生率100%,高危产妇管理率为100%,孕产妇死亡0人,低体重儿发生率为1.7%,死胎死产数13人,婴儿死亡9人,死亡率3.8‰,新生儿死亡9人,死亡率为3.3‰,5岁以下儿童死11人,死亡率4.3‰,新生儿访视率为88.9%,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86.7%,3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为86.8%,海区出生缺陷21人。
(二)、出生缺陷防治项目
1、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针对全体人群开展预防出生缺陷的健康教育,以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在宣传教育中心的阵地作用,围绕叶酸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遗传,孕期及早期保健等知识重点,利用文图宣传品培训讲座、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墙报专栏、群众活动等宣传形式,大力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普知识,宣传内容贴近生活,通俗易懂,文图宣传品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让群众看的懂、记得住。
2、发放宣传资料及竞赛试题,精心组织全区开展宣传活动。
三、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任务
为积极推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规范开展,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路和措施:
(一)积极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重点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化建设,确保考核目标的完成。
(二)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更多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更多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推广科普知识,使广大群众树立科学的保健意识,形成积极参与社区卫生服务的良好氛围。
(三)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水平。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大力推广社区卫生适宜技术,继续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和百名医师进社区活动,提高社区卫生技术人员水平。
(四)社区卫生机构将承担公共卫生服务职能,主动进入社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
篇9
2006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与2009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颁布,标志着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在我国已成为卫生体制改革发展的一大趋势。如今,北京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何更好地扮演提供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角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从多角度、多手段综合考虑。
在国家及北京市政府的一系列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出台的前提下,北京市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的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及以家庭医生式服务为载体,三位一体、相互支撑的模式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及研究
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是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区基地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水平影响着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模式、教学规模与质量等方面。在全科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参与对三类人群进行培养:一是对全科医学专业人才的规范化培养,二是对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培训,三是对社区在职医务人员的转岗培训。在此过程中,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需要具备以下功能,一是支持功能,主要提供社区卫生服务运作、组织及管理支持、人员技术的支持、实习场所的支持和培训项目的支持。二是参与功能,除了作为指导教师,社区还应积极参与到全科医学教育的有关政策制定、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写等落实人才培养符合实际需要的工作中。三是学科建设、教育研究功能,社区在参与建设人才培养过程中,离不开全科医学学科、教育及研究的发展,需要全科医学这个骨干学科的支撑,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才不会失去根基。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强化学科建设、强化教育研究,可以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人才和医疗技术的支持,使其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实习基地条件等方面达到教学或培训基地标准,从而进一步改善社区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质量。
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全国第一家成立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多年来在人才培养与全科医学教育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与任务,2011年被批准成为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系方庄社区教研室,使得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人才培养与教育研究方面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
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北京市自2006年就开始了信息化建设,最开始是由北京市各区县根据自身社区卫生服务发展需求进行建设,后来由于社区卫生服务对信息化的需求量增大和各区县采集信息需要对接,北京市开始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总需求统一进行规划和软件开发。作为其中的一员,方庄社区卫生中心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实现了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从而掌握了重点人群的健康信息、实现了对慢性病人的分级分类管理、落实了网络双向转诊流程服务、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化建设以及推进了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工作,并建立了富有特色的中医电子健康档案,进一步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
以家庭医生式服务为载体,助力社区卫生服务向“首诊制”迈进
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一种新的服务理念,也是一种服务方式的转变,是以由全科医生、护士、预防保健人员组成的团队为核心,在充分告知、自愿签约、规范服务的原则下,通过与居民建立相对稳定的自愿服务关系,以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的健康责任制管理。
基于现有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还没有能力为居民提供家庭医生服务。因此,家庭医生式服务不同于家庭医生服务,不能提供全方位的医疗照顾,家庭医生式服务团队仅服务于已签约家庭,且提供一对一的上门服务,服务模式呈现连续性。
2006年北京市率先实行了家庭医生式服务的试点工作,2010年决定将这种模式向全市推广,预计今年将在全市覆盖开展这项工作。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开展,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健康守门人”的过渡阶段,也是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必须经历的关键阶段。
篇10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工作要求,突出公益性,坚持便民惠民导向,创新体制机制管理模式,统筹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效提高社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我区居民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优质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
二、工作目标
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完成以下工作任务: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构建以政府举办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与辖区医疗中心、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以街道为单位,实现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率100%,创建市级以上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家。
2.健全政府主导的社区卫生服务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足额预算社区卫生补助经费,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行经费得到有效保障。
3.加快机构运行机制改革步伐。完成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以组织管理、工作数量、工作质量以及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
4.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得到进一步落实,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计算机过程化控制率70%以上,依托各街道完成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70%以上的辖区居民拥有完整的电子健康档案,拥有健康档案的60岁以上老年居民达95%。
5.全面提高社区卫生人才队伍素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每万名服务人口配备12-15名卫技人员,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等岗位培训率达85%以上,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3名及以上经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
三、工作任务
(一)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合理制订社区卫生服务设置规划。根据全区“十二五”规划情况,结合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布,科学设置、合理布局,建立起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2.加快推进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围绕“增量建公立、存量调结构”的建设思路,逐步完成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确保每个街道拥有1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公立中心房屋面积不小于3000平方米,设置30-50张康复床位,公立中心机构用房由区政府协调解决;同时合理调整区内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机构用房面积200-300平方米,由所在街道提供房源并签订租赁合同,若房源为街道资产的,区政府以每月每平方米1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若为租赁社会房屋的,区政府每年以房屋租赁价格的50%予以补助,不足部分由街道承担。(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财政局、区国资局、各街道办事处)
(二)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1.推行人事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按照省、市有关文件要求,以辖区常住人口为基数,按12-15/万人配备标准,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编制,按照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进行科学合理设置,卫生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岗位的90%,定编定岗不定人。以街道为单位,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一体化管理制度。以组织管理、服务数量、质量及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制定公开透明、动态更新、便于操作的工作任务考核制度,区卫生行政部门定期会同相关部门针对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经费补助挂钩。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规定的可分配总额内,制定职工绩效考核分配方案,实行适度向关键岗位、优秀卫生技术人员倾斜的新型分配制度,引入激励机制,从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星级评定等方面,保障医技人员待遇,逐步建立健全职工收入合理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稳定人才队伍。(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编办、区人社局、区财政局)
2.建立合理稳定的补偿机制。区政府承担公立机构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并对经常性收支差额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进行补偿。对公立机构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收支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统一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定期上报机构收支情况,接受相关部门督查,落实政府监管职能。(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财政局)
(三)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1.全区所有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进行零差率销售。根据省有关规定,公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以省为单位集中采购、量价挂钩、招采合一、统一配送的采购机制,区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各机构的采购计划,对日常采购需求按规定进行审核,并设定基本药物结算专用账户,对基本药物货款统一支付。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统一目录、统一品规、统一价格、自主采购、政府补助”的规定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财政局)
2.加强基本药物制度配备使用和监管工作。加强医务人员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的培训,引导科学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区卫生行政部门通过药品采购监管平台,对各公立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情况进行监督,发挥监管职能,并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基本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确保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食药监局)
(四)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1.完善职能和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疾控、卫监、妇幼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职能,建立各机构之间“责任明确、分工合理、运行有序、服务规范”的工作机制。健全双向转诊制度,推行社区首诊制,明确双向转诊对象,规范双向转诊流程,依托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转入上级医院接受诊治。(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2.转变服务模式。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全科医师服务团队,划定责任区,明确责任医师职责,以定期上门服务的形式,提供巡诊医疗、健康咨询、慢病管理、用药指导、健康指标监测、社区中医药特色服务等卫生服务项目,使居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便捷、价廉、优质、贴心的服务。(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3.加快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覆盖基本药物供应使用、居民健康档案、绩效考核等基本功能的信息平台,做好“一卡通”社区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完善社区卫生9类52项信息子系统推广和应用,实现就诊记录、健康档案、体检情况等个人信息在社区与社区之间、医院与社区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共享。(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五)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培训和引进力度。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参加社区卫生管理、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生、中医师等专业岗位培训,开展临床医疗、护理技术等业务知识的继续教育活动,邀请市级专家对社区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安排在职医务人员定期前往市级医院进修,不断提升现有社区卫生医护人员素质。加大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选送1-2名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参加全科医师三年规范化培训,力争每家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拥有3名以上全科医生,同时选派业务骨干进入上级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全科医师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进优秀卫生人才。(责任单位:区卫生局)
2.建立评优和择优机制。制定相关评优方案,成立卫生人才专项资金,以业务水平与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评选内容,选出一批业务精、素质高、服务优的医护模范,并进行奖励,发挥优秀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区人社局、区财政局)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组织领导。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建设、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重要举措。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建立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沟通机制,共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2.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建设投入。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新建、改扩建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参照省相关标准进行建设,配备较先进医疗设施设备,同时加强对建设专项经费的监管,保证专款专用,确保资金使用到位。
3.确保落实社区卫生基本公共卫生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市、区两级专项经费按照上级要求逐年提高,保证辖区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4.明确落实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的各方职责。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协调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发展。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制定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人员编制标准的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负责为新建、改扩建的公立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用房。
卫生部门负责编制区域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制订社区卫生准入服务项目和管理规范,组织开展社区卫生医务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强行业监督管理;
人社部门负责制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完善社区卫生人才奖评机制。
- 上一篇:保洁职责及工作要求
- 下一篇:疾病预防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