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4-04-17 18:1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全部知识点总结

篇1

关键词:微课 高中语文教学 应用价值 策略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模式与新的教学技术层出不现,高中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学观念,“微课”成为当下高中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

一、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概述

“微课”重在于“微”上,具有明显的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单一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是针对其实践教学进行研究定义的,具体表现在教师围绕知识点,利用教学视频等现代教学技术进行的教学内容讲解。在现阶段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教学方式还处于课程应用的初级阶段,虽被教师和学生广泛接受,但在实践运用中还需教育工作者加大研究。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价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的应用不仅发挥了其自身的优势,还在课堂上创设了资源的小环境,更易于学生接受教学内容。尤其高中阶段的语文知识“百花齐放”,更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微课”进行思维的拓展,为学生创建想象空间,提高学习能力。

“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以短小精悍而得到广泛应用,其最直接的价值就在与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导入,使学生直接进入到教学主题上。常言道,好的开始注定会有好的结果。利用“微课”在课堂的开始进行导入,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教学内容的心里,还能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红楼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引入一段《刘姥姥进入大观园》的视频片段,将学生带入到红楼梦中,然后在讲解红楼梦知识,学生会更感兴趣,会更易于理解。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微课”应用的有效策略

虽然在其运用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加以改善。本文借鉴一些教育工作者的经验,提出以下的有效策略:

(一)“微课”内容要简而精,要足以引起学生兴趣

高中语文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往往会出现多而杂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简而精的“微课”,发挥其价值,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可在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更多的内容。教师在利用“微课”时,一定要注意“微课”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微课”在语文课堂上充当兴奋剂的作用,让乏味的课堂充满生机与乐趣。

例如,语文课本中《六国论》一节,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更因其复杂的历史背景、主题思想难以琢磨等问题,使得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授课时,先根据教学内容简单介绍文章的历史背景,然后让学生诵读一遍。针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微课”教学,让学生通过简短的视频来理解。最后在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学生更易理解。这里开展的“微课”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使得教学任务顺利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

(二)用“微课”代替作业,转变巩固学习成果方式

高中语文知识多而杂,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囊括全部知识点,这就需要布置作业来完成学习,并对课堂学习成果进行巩固。教师可以转变之前的课后布置作业的方法,通过“微课”视频来观赏学习内容,完成课后作业,更能对语文知识进行课外扩充。在学生利用“微课”来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还能够达到监督指导的目的。

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雷雨》这篇课文,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时间不能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需要学生利用课下实践进行补充学习。教师可以制作一个雷雨话剧的“微课”视频,让学生课后进行观赏,然后写一下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这样不仅使学生愿意完成作业,而且在观看的过程中还掌握了语文知识,更因为“微课”的短小而减轻了学生的作业压力。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生活已经进入了“微”时代。教育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转变教学观念,迈进教学的“微课”时代。“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价值已经被教育界认可,它取得的效果更是显著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根据教学内容制定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的“微课”,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尽量改善课堂上出现的教学问题,实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梅.“微课”应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价值思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07).

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素养 教学质效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显著的特征就是将教学重心全部放在课堂教学上面,许多教师对课堂教学环节非常重视,从教学设计到活动组织都精心准备,但是教学成效并不明显,细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另一方面是对于教学环节拓展程度不足。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当构建起立体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一、开展课前预习,前移关口培养学生自习意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在高中语文教学时间紧、任务重的快节奏学习中,会出现不适应状况,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提升教学成效,教师需要在提高学生预习能力方面下功夫。

1.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满堂灌”教学模式,将教学重心全部放在课堂教学环节,一切知识点都要经过自己讲解才能够放心。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思维惰性,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将课前预习作为提高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养成课前充分预习的良好习惯,将基础性知识掌握在课堂教学之前,节省课堂教学时间。

2.指导科学的预习方法。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能力,教师需要对其进行预习技巧方面的指导,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读、划、做”三步预习方法进行,通过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阅读与思考,强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将自己认为应该重点强调的重点做上记号,便于学习时候强化记忆,在预习活动结束后还要自己尝试做一做,检查预习成效。

3.搜集预习的难点信息。在预习活动结束以后,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预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罗列出来,这一点非常重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预习活动的针对性,而且有助于教师在设计教学思考题的时候加以吸收,进一步提升思考题与学生学习实际的结合程度。

二、开展课堂探究,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是一个非常核心的环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构建起师生互动的有效平台,通过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思维水平,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1.组织探究学习。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变教师的传授为指导点拨,以探究题为主要线索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是探究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以探究思考题为线索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学中,我设计出一组探究题:作者设想的三天光明生活带给海伦一种怎样的感受?三天的活动表达了海伦怎样的内心世界?分别找出具有代表性或是意义深刻的语句。海伦最希望看到的是哪一天?为什么?用一句话或是一首曲目来形容海伦的意志和精神,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通过这些探究思考题,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了解、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及时地给予难点点拨,帮助学生领悟其精神境界,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思维拓展,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2.组织教学拓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内容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其思想教育意境还具有一定的空间,教师可以组织教学环节拓展活动,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思想教育成效。如教学《祖国山川颂》时,为了提高学生对祖国山河的认识,培养他们对祖国和祖国人民的热爱之情,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事先搜集一些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语段、照片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交流讨论,为教学活动增添生动素材,有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教育成效。此外,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活动也是拓展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如教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针对学生对职业选择与未来规划方面的不同观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辩论活动,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交锋中逐步纠正片面观念,加上教师适时点拨,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巩固教学成效。

3.开展角色互换。在一些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发挥优秀生的思维引领作用。例如在古文复习教学时,我安排一些语文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开展复习内容讲解,从文学常识、重点字句理解、古今互译、重点语段分析及思想主题感悟等多个方面进行分工协作,每人负责一个主题,从自己理解的角度来教学生复习巩固,其中一些技巧与方法可以帮助其他学生增强掌握的效果,如学生总结出文学常识联想记忆法、重点字词归类记忆法,对于其他学生的帮助作用非常大,将教材内容通过学生的形象思维与自我总结进行处理,增强记忆的深刻程度,提高思维水平。

三、开展课外活动,拓展空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教师除了抓好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当充分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深化语文教学成效。

1.组织专题研究活动。针对每一种类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取一至两个教学要点进行深入研究,如文言文翻译技巧、语法知识要点等,通过这些深入研究活动来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组织学科竞赛活动。结合教学进度安排,教师可以适时组织一些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竞赛活动,如文学常识抢答赛、读后感评比、古诗词背诵竞赛、语法知识竞赛等,以赛促学,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在竞赛活动中巩固教学知识理解,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篇3

专题,即一个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问题。利用专题来进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由来已久。2003年实施高中新课改以来,语文教科书采用人文主题的编排方式,为专题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虽然专题教学广泛用于语文必修和选修课的教学中,但由于必修课和选修课在教学目标、内容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专题教学在两种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也应有所区别。

一、高中选修课实施专题教学的依据

(一)专题教学的内涵

专题,即一个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问题。专题不是简单的知识或能力点,也不是学习中遇到的一般问题,而是从教学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研究或讨论价值,可以统领全部教学的“专题”。从这一概念我们可知:

1.专题不是某一个知识点或能力点,它是具有讨论或研究价值,可以统领整个教学活动的问题。

2.专题的来源或在教材之中,也可在教材之外它必须是根据教师和学生教学的需要共同制定的,是师生合作的结果。

(二)高中选修课实施专题教学的可能性

1.新课程标准对语文选修课的要求

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高中语文新课标中也指出,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所以选修课需要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2.选修课教材的编排和内容的要求

从单本教材编写体例来看,选修教材多以专题为基本结构单位,以主题组织单元。根据专题需要,把各种有助于探究学习的材料进行有机组合,每个专题形成块状结构,体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整体化的思想。而且选修课本身不要求篇篇精读,也不用通过选修课来完成大量的知识点的教和学。通过专题教学,确定合适的专题,抓住每个专题的重要内容,最终达到选修课教学的要求。

3.选修课开设的现状

由于受到高考的影响和高中学习时间紧张的制约,在完成必修课程之外的有限时间内,大部分学校的选修课程通常由学校选定几个高考中较多使用的模块,例如苏教版中《唐诗宋词选读》、《史记选读》入选最多。这样培养学生兴趣的选修课程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采用专题教学可缩短每个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提高效率,使学生有时间选修更多自己喜欢的课程。

二、有别于必修课的高中选修专题教学

(一)目标

如前所说,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在实际教学中选修课的教学要求也不如必修课那么高,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表述定位时更多地注重拓展、探究,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兴趣。对能力的要求相对降低和减少,在表述能力目标时更多地使用“了解”、“提高”、“积累”而非“掌握”。

(二)内容

必修课中教学内容的组合更多地受到教材编排和整体教学计划的约束,但选修课中有很大的灵活性,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地重新划分,组合。选修课中要将专题放在整本教材中去思考,用专题这个主线贯穿教材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唐诗宋词选读》中选择“苏·辛豪放词赏析”为教学专题,这个专题聚合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几首词。此外专题教学还需要将课外教学资源充分融合进课堂,使学生获得更为广阔的知识内容。

(三)实施

选修课的学习强调探究和研讨,所以在实施选修课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性。一般来说,专题教学通常由“确定专题名称——整合专题内容——进行课堂专题学习——汇报学习成果”几个步骤组成。在实施专题教学时,专题的确定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小组合作搜集学习内容,广泛采用讨论等学习方式,最后学习成果也是通过读书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方式来汇报。在选修课中;教师可以大胆地运用小组合作、分组探究的方法,在这里,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被充分尊重,充分发挥。

三、选修课运用专题教学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防止专题式教学中的学术化倾向

现在所编的选修教材由于编写等诸方面的原因表现出学术化和专业化的倾向,但是我们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学术课和大学中文系的专业课。作为选修课,它所担负的职责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把高中的选修教学上成了大学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会导致学生学习目标的混乱,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从高中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重视其基础性和通识性。

(二)注意与必修课程的联系

必修课与选修课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所以我们的选修课是在掌握了必修课基础之上的拔高。我们在利用专题式教学方法来讲授选修课的同时,可以和必修课有机地进行联系。例:《史记选读》中,在学习《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的时候就可以和必修中的《鸿门宴》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既不会觉得选修课本艰深、晦涩,也能够对原有文章起加深和巩固的作用。

(三)重视教师在专题式教学中的指导

在确定专题时,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结合学生情况建构适合他们的专题。在实施过程之中要求教师围绕某专题,重点讲解选定篇目,然后根据主线将其余篇目串起来。这样就能保证学生能够对教材有整体性的理解,而非支离破碎的篇目拼凑。在专题结束之时,教师在听取学生汇报或是展示专题学习结果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补充,评价。

只要坚持新课程理念,积极探索实践,专题教学完全可以在选修课中焕发出不同的光彩,同时,我们的选修课也可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刘宇新,亓东军.高中语文选修式教学的实施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1,(03).

[2]史晖.高中语文新课程选修教材编写实践的理性反思——以人教版和苏教版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1,(08).

篇4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教学

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一定要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观念,狠抓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坚持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内容的优化

在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下,语文教师必须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明显的“功利性”特点,即一切都为了高考服务。一些内容和意境都非常好的文章,都在教学中被随意分解了,许多优美的句段都被从语文术语的角度进行了拆解,这就造成再好的文章也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什么素养和能力的提升了。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渗透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情感。要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以及工具性特点,在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全面客观地把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语言或者文字的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但仅靠这些是不够的,教师还要优化整合教材内容,紧紧抓住教学的重难点,使课堂教学精简高效。有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总想把教材所涉及的所有内容一股脑地全部教给学生,实际上很多课程中的知识点是很多,但实际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只有那么几个。教师可以采取分而化之,各个击破的策略,压缩整堂课内容,只要求学生掌握那几个最重要的知识点,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课文讲授时间,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更是学生生活上的伙伴和朋友,所以教师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包容缺点;最后教师要淡化自己权威,在学生之中树立平易近人的形象,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造潜能

无论是课前导入教学还是满足推动课堂教学的需要,通过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宽容》一课前,我首先会提出思考问题,“你们知道房龙先生的写作用意吗?”随后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怀揣探询究底的决心导入对新课的探索中来,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阅读效率。再者可以以文章的题目做文章,从文章题目中领会作者思想,如“同学们,你们说作者为什么要以《再别康桥》为题呢?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同时问题的设计要有感情基调贯穿其中,自问自答,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掌握总结思想的方法捷径。例如,在《我与地坛》一文中,教师可以首先这样提问:“通过全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和地坛有什么相同的遭遇呢?”,随后教师自己回答:“从……可以看出两人都是被抛弃……”,一问一答的形式相比较其它方法只是转变了形式,本质上都是教师对学生思路上的一种引导,但对学生创造思维的锻炼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四、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提高自身综合素养的重要平台,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不管是导语设计、板书、课本剧表演、多媒体运用,还是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都要注重营造美的教学环境,增强语文课堂的美感,使学生产生美的享受。例如,在教学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播放相关的背景音乐,使得康桥的美景再次出现在学生面前,充分体现作者对康桥的热爱与依依不舍。又如,在教学《边城》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影视片断,或展示湘西凤凰城的美景图片,让学生对边城产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体会。在教学《项链》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表演课本剧,使他们在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过程中,切身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与心理活动,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美。

总而言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正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摆脱应试教育中分数至上的思想,推陈出新,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现代素质教育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林伟涛.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行为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论坛.2010(10).

篇5

所谓的“传统教学手段”,我的理解就是“一师、一板、一嗓”,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一群整齐就坐的学生,教师以黑板、粉笔和嗓门为媒介传播知识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手段下,教师起绝对的主导作用,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所需传授的知识点,准备好教学内容,设定好教学过程,从开课导入到结课小结,学生都是根据教师的引导来接受和整合知识的。对于一些从教时间较长、年龄相对较大、接受新事物较困难的教师来说,他们更多时候愿意选择这种“经济实惠”的教学手段。

所谓的“新型教学手段”,我的理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要手段,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课件、音乐影视片段等多种媒体资料来进行教学的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引导作用,而那些被使用的“多媒体”成为了引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角。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特别是一些刚刚走出高校加入教师行列的青年教师,喜欢使用甚至可以说是依赖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

根据以上描述,“新型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似乎在授课形式和传授的知识面等方面都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很多时候,是否使用“新型教学手段”被认定为评判一个课堂教学过程成功与否的度量尺。那么,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我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做过很多次的“对比教学”,也就是在对两个不同的班级进行授课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可想而知,其结果是不同的。

比如,在讲授高中语文课文名篇《荷塘月色》的时候,我在一班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仅凭教师的口头描述来让学生们想象“田田的叶子、亭亭的的裙、零星点缀的荷花、如水的月光、稀疏的倩影、烟雾一般的树色……”这些词语时,学生反馈说对于这些优美的词语,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它们肯定是表现一些很有意境的场景,但就是觉得光靠凭空的想象不能完全体会它们的美。因此,全文讲授完毕,学生也无法理解作者“淡喜淡忧”的心情。

于是,在对二班进行授课之前,我准备了完整的课件和优美的音乐。在讲授此文时,都是运用课件来讲解相应的优美的句子,其中,有关荷塘中荷叶、荷花、月色等的精美图片深深吸引着学生,帮助他们理解了重点句子、段落。讲解过程中,当讲到“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的时候,我在教室里洒了一点味道清淡的香水,并且播放了悠远的纯音乐,让学生感受听觉和嗅觉之间是如何相通的,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通感”这一修辞手法。结果表明,二班的学生对于《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理解,以及对这种写景、抒情手法的掌握情况要胜过一班。

那么,是不是“新型教学手段”就胜过了“传统教学手段”呢?

再比如,我在讲授高中语文文言文名篇《师说》的时候,在二班从第一课时开始到第三课时结束都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展示了“说”这种文体、古文运动、作者韩愈的简介、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并且通过播放朗读示范带领学生熟读了课文,在课件中出示了该课文的重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在最后小结课时中,还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尊师重教的小故事作为学生的写作素材。整节课讲授完毕,我自认为非常满意,无论从知识点的总结还是相关知识的延伸上都觉得做得很好。

相同的课文,在一班我采用了“传统教学手段”。从导入课开始就是根据课件的内容来进行讲授,所不同的是,传播媒介换成了教师的嗓门和黑板。在熟读课文环节,我亲自进行了示范朗读,并且带领学生一遍遍,以段为单位熟悉课文。在理解课文环节,我带着学生逐字逐句的翻译课文,当遇到需要掌握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时都在黑板上讲解批注。在小结课时,以我口头讲述的方式帮学生引申了知识。与之前对二班采取的教学手段相比,我觉得在一班的教学过程是不理想的。

但是,当“课堂测验”结果出来的时候,让我大吃一惊,采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的一班比采用“新型教学手段”进行授课的二班,无论是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方面都更胜一筹。

根据以上两个例子,我们似乎很难得出一个结论,到底哪一种教学手段更好?作为奋战在教育前线的教师,到底该沿袭“传统”还是该开拓创新呢?答案其实很明显,那就是“既要喜新也不要弃旧”。

作为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我们直接面对学生,直接向他们传授知识,我们所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大限度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作为语文这一学科,涉及到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时候,我们可以适时的选择一些“多媒体”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的事物;而当遇到诸如文言文实词、虚词等知识点的时候,还是必须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来督促学生记住这些知识。

篇6

高中语文微课程的开发,是基于教学实际尤其是学生的需求而开发的。将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易错点和针对学生的疑点等制作成学生乐于接受的视频片段,内容适中,重点突出,而且画面精美,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去获得知识,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下的那种固定的模式,可以随时学习,还可反复利用。平时的学习环节可以及时观看学习,在高三复习环节,我认为更有必要。虽然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教师对某些问题讲得也非常透彻,但学生对有些问题的认识往往似是而非,不是真正的理解。这个时候微视频的应用就显得至为重要。如某一文言虚词的用法,某一诗歌类型的答题技巧,某一现代文阅读答题的规范性要求等,这些看似简单实而操作起来不容易的细节,往往就是学生的症结所在。基于此,我们开发出一类典型问题的微视频,它既可以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也可以专题讲座、课题研究、自主学习、学科活动的形式进行,学生将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与兴趣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视频。其目的是充当“课程补丁”和“能力补丁”, 学生可以随时参考,随时学习。同时,我们制作时可以将各种现代快捷、时尚、便捷的元素都充溢其中,注重了画面的美观和动感,这无疑会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乐意去寻找边角的时间来欣赏。它弥补了学科教学与考查所需知识能力脱节之处,拓展课程的深度与广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微课程无疑具有很大的优点,精细、实用,重点突出而且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的优势,画面声音兼备让学生乐于接受。在弥补传统授课制缺憾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想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是两颗心的碰撞。尤其语文课堂作为一种人文课堂,它绝不是单纯的知识点教育那么简单。单纯的知识教育,技巧的归纳,类型的总结,这些知识性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固然需要掌握,但它们不是语文的全部。语文课堂应该是提升人素养和涵养的课堂,审美、哲思、情感、修养等形而上的东西在语文领域内绝对占据一席之地。这些东西都需要我们教师在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的同时,引领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体味美,凡此种种都不是微视频可以解决的。知识是可以复制的,情感却是不可复制的。课堂教学我们重视的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我们可以有新的生成,在学生质疑和教师答疑的过程中让师生的情感得以交流。注重情感交流的课堂才是最有生命力的课堂,在真心交流中,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情感的投入和美的文化的熏陶,这种情感交流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微课程的普及,绝不能忽视我们教师的情感投入,这一点或许是更为重要的。

所以说,就这一点与传统课堂相比,它是远远比不上后者的。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下,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的交流,这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我们可以让让朗朗读书声充盈我们的课堂,在对美的文章的诵读中去濡养我们的心灵。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使学生紧锁的眉头展开,那会心的一笑让师生之间得以情感的交流,良好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篇7

关键词:教学观念;三位一体;小讲师;主体地位

我国课改从2001年至2005年一直是在思想上有所突破,而2005年秋最终解决了新旧教材并存的问题,才在课堂上真正地开始实施课改理念。而最初懵懂的我,把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实践一直认为是“两张皮”,作为年轻的一线教师,我并没有体会到年轻的优势,一直存在“思想老旧”的教学观念,所以面对学校全面展开的“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我是忧之叹之怜之恨之!

第一堂课前准备时的彷徨还没有退去,就迎来了校长和主任的听课指导,这对课改路上本来就迷茫的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看着其他教师小组教学模式搞得有声有色,我真的是“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伴着感叹、伴着忐忑,渐渐的我从大家的课改教学中也看到了渺茫的希望,根据自己对“三位一体”教学改革肤浅的理解,有赖于同仁们对我的不断提点,还有学生课堂上灵动的思维,我喟然长叹:课改势在必行,理念付诸行动!

在教学实践中,对《氓》这首诗歌的设计与教学,我想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1.尊重文本。现在的孩子急功近利,平时阅读中很难静下心来思考,作为一名老师,我要带领学生去“倾听”两千多年前的声音,不断把学生带入一个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间,使学生置身于两千年前的时代,用从前的思想感情和认知感受及理解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并在此基础上发现文本本身的美。

2.尊重学生角色“小讲师”的教学主体性。作为一名老师,不必拘泥在某种教学模式或理论中,我们允许根据学生对文本独立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解读文本,允许学生独立地组织语文教学,但我们要高屋建瓴,把握文本解读的方向,并用最大容量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自己的课堂,上出点学术味道的课,逐步引导学生进入学术研讨的氛围,而不是进行无效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研究讨论。

3.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充分尊重文本和小讲师的教学主体性之后,才能正确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全部的语文教学活动都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才能最终提高课堂的实效性。

教学中,我努力用丰厚的文学文化内涵充实课堂,同时也努力将我的课堂探究的有点学术品味,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同情与悲悯情怀。

比如,在《氓》的内容分析的后面环节,我设计这样三个自由选择的问题:(1)“氓,我想对你说”;(2)赋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3)简析《氓》,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给予每道题相应的分值,研讨后形成答案进行展示。

设计另一个环节则是班级大讨论,探讨“女主人公悲剧的原因和现实意义”,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我们自己现实人生的关照。

这一节课,应该说以上的主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落实。这是我上这节课比较满意的地方。其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安排上比较保守,以基础知识的落实为出发点,浪费了许多宝贵时间。如果把字音、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点放在研讨时,我巡课时的检查就省去大块时间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形成文字答案进行展示了。

2.情感的把握上不是十分到位。情与理的处理上,应该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自己感觉是蜻蜓点水,原本的打算是,希望学生通过探究“氓,我想对你说”这个问题,产生对这个弱女子的同情,对男子感情不专一的控诉,以此提升他们情感价值观。但我的点评语言贫乏,在客观上这个作用不是很明显。

一节课下来需要总结的还有很多,如板书设计、内容安排时的顺序、多媒体的使用等。怀揣忐忑,我看到的是课改之路前方晨光熹微,回首往事,我又心存疑虑缓步前行,相信在不断的改进完善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在不久的将来,我更希望我的学生是课改的受益者,而我也是课改教学的佼佼者,不知我心中的课改之火何时能够形成燎原之势!我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选修课 思考

语文选修课可以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课程体系,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选修制从上世纪初就已传入我国,但到新课改实施之前,选修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于各种原因,选修课几次被提出,又几次被搁浅,最终都没能真正实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脚步,选修课终于可以不再是只被提起,而是真正落实到实施层面。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语文选修课开设地时间短,实践经验不足,加之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在语文选修课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独特的母语地位,选修课更应该开展的有声有色。以下就是在工作中的一些思考。

一、对如何认识语文选修课的思考

选修课这一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呢?施良方认为:“选修课程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自由选择的修习的课程”。张华认为:“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这两个定义指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兴趣和就业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但在语文选修课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没有认清这一事实,误把语文选修课上成了知识点归纳课,把语文选修课上成了补习课,一切以必修为准则,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基于上面的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对语文选修课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语文选修课与语文必修课拥有同等重要的价值,语文选修课的设置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发展。新课标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学校、老师和家长却把必修放在第一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中国这样一个教育体制下,必修树立了绝对的权威,必修改变着学生们的命运。确实,在中国这样一个考试大国,考试的作用远远高于它本身的价值。可我们的语文选修课还要继续走下去,所以,我们必须提高对语文选修课的认识,明确选修课设置的目的,尽可能地去寻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必修的一个平衡点,而不是一味地以泯灭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代价。

有些学校在开设语文选修课时对它有了一定的认识,学生也可以自主选修,但语文选修课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校没有制定相应的选课制度,也没有正确的选课指导,学生盲目的选课。新课标指出:选课的指导,首先,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所开选修课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且要让学生明白,选课既是为了满足自己当前的学习需求,也是为了锻炼自己,学习自我规划。其次,要帮助学生了解在若干选修课中哪一门或哪几门最适合自己,学会正确行使选课的自。但是由于学校和老师认识上的偏差,语文选修课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许多学生在选课的时候认识不同,甚至许多学生在选课时首先考虑哪一门容易考试,以混学分为最高目的。所以,学生选课前学校应进行一些选课指导,另外,语文选修课可以考虑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开设任意选修和限定选修,并且学校应该设置开设语文选修课相应的制度,那些对学生意义重大的课程应该设置成限定选修,这样才能全面均衡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对语文选修课时间分配和安排的思考

语文的时间分配应该上语文选修课比语文必修课稍多,这种安排明显偏于语文选修课,从而相对地减少了语文必修课的时间。语文必修课重视基础性和均衡性,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应该重视语文基础的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温立三指出:“应大大压缩选修课的分量,增加必修课的比例,提高必修课的地位。要坚持把语文课作为贯穿始终的必修课,在此基础上,适当开设几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我也认为语文选修课的比重过大,从而忽视了语文必修课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均衡发展,应该适量减少语文选修课的时间,增加必修课的分量。但在开设选修课时要因学校学生情况而定,不可偏废,使选修课在时间上必须有保证。

再就是在时间安排上,很多学校采取的是先开语文必修课,语文必修课全部开完之后再开语文选修课。语文必修学习完成之后,每学期开设两个语文选修模块,但这样的安排并不十分合理。例如,开设唐诗宋词鉴赏这一模块,唐诗宋词是中国的文化瑰宝,具有无限的魅力,一首首诗词组成了一桌丰盛的文化大餐,但是中国谚语有“宁缺勿滥”的古训,学生在学习开始的时候津津有味地咀嚼,但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再美的诗词也提不起兴趣。这样,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大大降低教学的效果。针对这个问题,学校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而不是死板的开完全部语文必修课之后再开设语文选修课。对此,我认为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实行不同的办法,可以使语文选修课与语文必修课交叉进行教学,或者是几个语文选修模块交叉同步进行教学,以期取得好的效果。

三、对语文选修课实际教学实施的思考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也应该因课制宜。语文选修课包含了很多系列,对于每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新课标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它跟必修课程目标有些不同,教师要认真研究课标提出的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多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师生要配合,让语文选修课上出精彩。对于语文选修课的学习,学生不满足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也不应该仍然依循传统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教师也不能把探究流于表面,更不能漫无目的地进行探究。老师是应该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但也不能把探究作为唯一的目的,而忽视了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在语文选修课的实施过程中,有些学校的语文选修课远远高于学生的学习实际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使语文选修成了空中楼阁,学生可望而不可及。“选修课比必修课有更大的探究空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应该是选修课程教学的重要导向,但是要讲究探究的价值,重视探究的质量,防止无效性。”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在语文选修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探究的度,过犹不及,要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探究。

实际中可以开展的语文选修课有多种,涵盖文学、汉语、文艺理论、文学欣赏、写作等各方面。不过在实施中学生往往热衷于选修实用型课程、短期见效型课程,这反映出学生的功利性和浮躁心理,上选修课时部分学生也存在出工不出力和隐形逃课现象,从长远看这是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需要学校对选修课教师、对授课手段、开设办法、考核方法作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注意教学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尤其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我们看到语文选修课已在各校蓬勃开展,这是可喜的一面,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地总结思考,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解决,为推进教学实效和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