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的职业范文

时间:2024-04-17 18:1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的职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的职业

篇1

关键词:工商管理职能;煤炭企业;管理途径;管理原则

一、工商管理及其职能分析

工商管理的实践内容涵盖了经济学与管理学,并通过一些辅助方法,实现对于煤炭企业高层管理经营决策以及长期经济发展方案的有效管控。伴随国内煤炭市场的不断改革,全面建设工程管理体制已经成为志在必得的项目,工商管理单位的实际管理能力也得到改善,更加注重发展市场当中所需要的管理能力。根据国内现在发展的相关知识分析,工商管理大概有以下几种职能作用:第一,工商管理能够有效使用一些手段与知识帮助企业实现日常经营的有效决策。第二,国内的相关发展状态以及实际发展需求表明,国内的煤炭商业当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第三,努力维护市场内部的经济交易秩序。必须要利用监管以及后期调整,来建设更好的发展环境,为煤炭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提供帮助。

二、工商管理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

这一概念是国家总治理过程的基础,也是整个领域当中工商管理机构开展有效工作的依据,还是管理人员发挥基础职能依靠的基本原则。在这种原则之上,相关执法组织单位必须加强有关条例的宣传工作,通过社团以及社区组织,全面推动普法工作的运营,帮助煤炭企业佛系有关的法律常识,让煤炭企业在自身经营与管理过程里遵守法条约束,并积极地用有关条例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另外,工商管理机构在进行基本执法的流程中,必须加强法律约束力度,严厉监督处置不合理的组织机构,保证煤炭市场的稳定操作。加强对于整个市场的规范性监督整理,促进人们获取更好的服务,促使企业获取更好的利益保护效果。

(二)实事求是原则

有关部门在执行工商管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常见问题,此时必须要坚持对所有事物的求是原则。比如说,在相关部门落实自身的管理职能时,必须主动的参与企业结构改革,根据实际市场需求实现自身优化,并通过自身发展,为企业的未来提供高质量的参考意见。与此同时也能够结合市场当中其他因素的变动,推动企业内部管理知识的相应调整。所以必须要全面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推动企业自身体质的优化完整,推动自身市场经营秩序的稳定发展。

三、工商管理在煤炭企业的管理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阻碍

第一,煤炭企业面临着人才培养问题。工商管理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专业性的操作人才,虽然现在国内以及国外都面临着人才问题,但是必须寻求其他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专业性人才稀缺的问题。国内的许多人才培养教育机构并不合理,实际的培养工作存在很大缺陷,并不能够尽快地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第二,而且工商管理还面临着实际执行以及其他方面的法律阻碍,相关活动缺乏法律条例的支撑,而且实际执行过程受到管理复杂性影响,实际执行力遭到削弱。

四、煤炭企业当中管理的职能原则对应的操作途径

(一)引导、服务与管理职能与操作

职能工作当中最根本的一个方面就是服务,实现全方位的服务,才是一个煤炭企业的基本能力的体现。另外,管理职能是煤炭企业工商管理的有效操作基础,引导职能是顶层管理的基础步骤。工商管理系统运作就是通过引导自身的职能发挥,助推企业向着更好的路径上发展。煤炭企业的工商管理机构必须要结合当前市场经营的发展情况,以及新型行业在市场当中的适应情况,及时地对自身发展方案进行有效的优化改良,引导企业走向一个更好的发展路径。从另一方面讲,全面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能够有效地防止企业再次步入不合理的发展路线,不仅浪费企业发展启动资金以及其他资源,也会浪费发展时间,以至于导致整个企业的资产受损情况。近些年,国内的各方面经济发展,尤其是煤炭企业经济发展在进行调整,所以必须要发挥煤炭企业组织机构的信息搜集作用,根据收集到的市场信息,对于企业未来生存发展方案进行有效的调整,引导煤炭企业进行自我创新。此外,煤炭企业应该全面发展工商管理单位的管理职能,实现职能创新,不断强化自身的管理能力,发掘煤炭企业实际的管理缺陷,因为针对相关的漏洞,结合相关专业人员的意见弥补漏洞。煤炭企业必须顺应降低成本,缩减费用以及提高效益和强化管理的趋势。另外还要实现工作的常态化,实现内部工作的预算型管理。全面细化管理工作的参照指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人员与资源信息化管理,增强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实力。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必须要全面发挥工商管理的实际服务能力。工商管理的出现就是为了实现有效的服务,所以在相关机构对煤炭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积极的帮助企业改善自身的问题,提示并指出企业的优点。在长久的发展区间里,它能够实现对于企业工作的有效监督,也能够为相关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帮助增强企业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以及网络资源定位服务。

(二)工商管理的原则实践

煤炭企业必须对各个层面的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思想教育以及职业教育,保证相关人员能够遵循有道德的工作原则。与此同时,也能够加强相关管理人对于新的知识以及新的技能的有效学习,并推进安全质量工作的开展步骤。最后,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能够促进管理工作按法律条例操作,并使管理人快速的熟悉煤炭企业生产安全以及产品质量和环保生产过程,促进有关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推进合法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转变意识,提升服务,强化执法

首先,全面转变自身的发展意识。主要是指煤炭企业的工商管理单位应该明确推进自我管理的工作意识,明确认知企业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找到准确的发展定位。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结合新的技术创新,实现原有体制的快速优化升级。其次,必须要推动管理职能的科学发挥。在履行管理过程是必须要全面建设信息化的网络体系,计划了解其他岗位的职能以及责任。推动建立有关人员的工作奖励与惩罚制度,防止管理人群体内部的混乱。最后,需要提升煤炭企业的服务能力,全面强化执法力度。管理人员必须要坚持自身的工作风格,强化执法能力,保障平常工作都能够通过严格的考察制度。

五、结语

结合所有的发展实践成果来看,工商管理体制在实际的市场经济运营与各单位以及各领域企业体制革新的过程里做出了巨大贡献。全面提高工程管理的实际工作质量以及内部管理,优化煤炭市场交易秩序,全面提高煤炭在国内的流通程度,促进各煤炭企业的整体优化调整。必须要推动各单位对于工商管理概念的认知,全面构建企业内部的工商管理体制,深刻分析工商管理的实际职能,多方实践相关管理规则与原理,为煤炭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管理服务,提升整个煤炭产业的发展质量。

参考文献

[1]纪小梅.工商管理在煤炭企业中的职能及管理原则和途径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8).

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高职教育 本科及研究生教育

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分析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

无论是大中型企业,还是小微型企业,都存在着严格而明确的分工。分工是企业构架中的螺丝钉,没有分工,没有管理,也就没有生产活动。为实现有效管理,企业按高层、中层、基层实行逐层分级管理。基层管理人员是企业的士兵,代表的是公司业务体系中的一个端点,负责具体的一项独立业务;中层管理者代表企业的一根线,负责管理监督基层员工的工作。作为监督管理者,他将一些相似的同方向的点汇总成一根线(即业务线);高层管理者负责将不同的线按照不同的目标组合成不同的面,以实施有计划地综合管理。罗伯特.卡茨认为,作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应当具备技术性(technical)技能、人际性(human)技能和概念性(conceptual)技能,且根据不同级别的高低设置不同的技能等级。就像大自然中的蚁群一样,蚂蚁分为蚁后、雄蚁、工蚁、兵蚁。

就整体知识架构体系而言,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与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就像金字塔结构(上、中、下)一样结构严谨、分工细致。因此在三者之间,既有不少的共同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1.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不一样。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要求学生的知识体系“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其培养目标以生产、服务、建设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管理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在拥有一定的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具有能从事某一种职业的专业技能。

2.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要求学生熟悉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企业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通晓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过三者要求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样。作为工商管理人才,不管级别高低,都既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只有通过管理知识的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从而调整心态和行为,主动配合管理,出色地完成任务,为自己营造一片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3.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不像其他工科专业,都不具有自身专业特征。工商管理专业包括市场营销、生产运作管理、人力资源及战略管理等骨干课程。三者的课程设置也依次从高职版到本科版,最后到研究生版本,从下至上,内容逐渐加深。在工商管理教学培养中,宽泛的知识面必然导致对专业核心知识深入不够。学生按要求完成学业后,感觉到什么都懂,什么都不精,在求职过程中通常一片茫然。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再选择一个具体的专业方向,可解决本专业知识太广不太精的问题。

4.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性。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要求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战略管管理等通识课程,而学生普遍感觉相关课程缺乏整体性、一贯性,对每一门课程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要对现有课程进行整体化设计,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综合性的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务之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应侧重于专业课程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高尚的职业素养。而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则更强调于工商管理知识的理论研究与探讨。

5.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不一样。由于高职学生的入学成绩较差,综合知识水平与本科及研究生存在较大差距。所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艺与技能,实训教学应模仿工作现场情境,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得到磨砺。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则侧重于学生的管理技术开发与探索研究型技术的训练。

6. 三者的工商管理专业都要加强与社会合作,但是专业要求层次不同。对于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以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产品开发为基础,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的管理,解决企业实际的难题,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对于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来说,为提高学生的科研攻关能力,往往需要校企深度合作。这样有利于学生将扎实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及协同创新能力。

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要兼顾学历与职业技能要求,大力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并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建立一套具有实操性、科学性的专业技能教学评价模式;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则注重严谨的理论逻辑结构,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创新研发型的高端工商管理人才。在不久的将来,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和本科及研究生工商管理专业的有效衔接与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志峰,梁世翔.高职专本衔接学制的类型与课程结构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82-85.

[2]周雄文.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讨[J]. 中国冶金教育,2008( 5) .

篇3

高等职业教育本身定位的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该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类型。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新来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企业管理理知识,掌握生产、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具备企业管理能力,能胜任工商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该专业的教学方法上有它自己的特点。

一、工商企业管理定位目标和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有如下的共同特点:

(一)在步入校园的时候,工商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几乎为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为管理学基础、会计学基础、企业管理概论、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质量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而这之前的教育与现在的大学教育内容有很大的不同。

(二)他们从高中直接进入到大学,开始接受新的知识的培养。对一切的新鲜事务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开始慢慢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的选择就是他们发展兴趣爱好的第一步。但是由于在报考大学对一些专业了解的不够深入,可能真正进入大学所学的专业与自己理想的专业不相符合,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三)很多学生在大学这段时期,都还是属于青春叛逆期,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个性特点。特别是现在的学生,接触的面广、深,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所以需要正确的方法才能对他们的想法进行引导。

(四)学生学习的专业就是工商企业管理,对于学生来说,面对的以后大环境也是企业本身。但是由于对企业这个大环境的陌生,学生对于企业实体环境还处于一个模糊概念。那何况于企业的工作,更是知之甚少。这也也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内容和要求。

二、教学方法上,应讲究社会的需求与职业教育的结合

教育部的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倡工学结合,就是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按照企业的需要对学生开展相适应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同时,也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培养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达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目标。这就决定了学生所处的课堂除了学校的教室,还有企业的这个大环境内,因此,在实际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上也应从两个角度去考虑。

第一,理论和职业技能两方面内容的教学方法。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一些就业方向: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基层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秘书及文职人员、信息系统管理,企业信息系统的操作、维护、管理与实施,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等。决定了在理论方面,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需掌握企业管理一些基本和基础的理论知识。在相应的教学上,主要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采用启发式、发现式和讲授式等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过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实物引导法、实验教学法与合作教学法等。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情景式项目教学、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课堂讨论。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在职业技能教学方面,结合现在学习的理论知识,多给学生下厂锻炼实习的机会。也可以模拟工作中的真实场景来进行教学。同时,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弄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以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对学生进行更多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除了这些专业技能也就是硬技能的培养,教师对学生还要注重软技能的培养。软技能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方面。在软技能培养方面,教师通过以身作则的个人影响和介绍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真实案例的间接影响,以及通过介绍一些理论知识和企业中的一些规章制度守则等全面的去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职业特性、技术要求、岗位能力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第二,校内课堂(理论课堂和实训课堂)和校外(企业课堂)的教学方法。在校内教室课堂上面,除了必要的工商企业管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要突破课堂的实体的限制,结合现在一些工商管理热点问题,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或者展开课堂大讨论的方法,在相互交流中发现问题,找出问题,以及按照个人的观点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另外,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训课主要有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ERP实训,市场调研实训,生产计划与控制实训等。教师在上实训课时,应和学生一起操作,一起做项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实训的内容真正能应用于今后的企业岗位上。对于校外课堂,可以根据学生发现问题,教师解答问题的方法进行教学。因为在企业课堂上,学生真正融为企业的一份子,从事着真实的工作岗位。在岗位上,往往出现很多学生自己从来没有碰到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就可以通过解惑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技能。

篇4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 实践性教学 问题与对策

本研究在高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的基础上,调查了高职学生对现行实践教学体系各环节的评价,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要求。调查对象为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部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以及社会用人单位。其中社会用人单位10-12;工商管理专业学生100-110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部门1所。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问卷回收率为98%。

一、高职工商管理实践教学中存在如下的问题:

(1)实践教学培养方向和目标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脱节。其一,调查结果显示,71%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实践教学计划存在与实际脱节的情况,在实践教学中,侧重于动手能力和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十分重要的人际沟通交流和协作这些管理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却一直缺位。其二,实践教学内容不合理。调查中显示,学生认为先进管理思想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企业管理的先进工具和方法、人际关系沟通与组织协调能力等适应能力方面在现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中无法获得锻炼。其三,缺乏思想的培育和思维方式的磨练。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培养,即思想教育。然而在现行的教学体系中,却无法发现对学生的管理思想的培育和思维方式的磨练。

(2)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调查显示,有59%的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通过自己找的方式,31%的学生是通过导师私人关系介绍,而仅有10%的学生是通过学校统一安排参加专业实习的。在实习过程中有67.35%的学生是通过电话或EMAIL联系或指导,20.4%的学生表示没有联系或指导,另外12.24%的学生通过其他方式与导师取得联系和获得指导。

(3)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专业实习的时间以十个月比较合适且能达到效果,69%的学生和Ⅱ家用人单位表示有相同的观点(另外一家用人单位表示要两个月),而在我们对高校的调查中发现两所学校的专业实习时间均只有六个月左右的时间。

(4)培养模式单一,无法满足个性化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很广,而且学生的爱好兴趣不一,求职方向也不同,而学校却只是按照既定的模式去培养学生。

二、构建工商管理本科实践教学创新体系的建议

66.67%的企业认为应增加管理的实际操作技能,37.5%的企业认为应增加营销知识,33.3%的企业认为应增加相应的计算机知识,29.2%的企业认为应增加人力资源知识和生产管理知识,20.8%的企

课题项目:湖北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度规划课题“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0980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业认为应增加财务知识和物流管理知识,16.7%的企业认为应增加行政和运作管理知识,4.16%的企业认为应增加其他知识。所以,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体现企业管理任务,从典型的工作任务中开发教学项目,从每个项目的工作过程中建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毕业生可以“零距离”上岗。

(一)优化课程体系

(1)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应以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为核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管理能力为核心去优化课程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应根据与自身相适应的能力来选择课程,尤其是教学内容要突出企业管理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训、拓展训练、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训练、企业顶岗实习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

(2)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衔接(“即双证沟通”)。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结合“双证沟通”的要求,设置的课程要涵盖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所有知识和技能,把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技能融入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中。可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人力资源师系列、营销师系列、秘书系列等。

(3)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即在业务能力素质中注重与岗位相关的技术技能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注重对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在文化素质中注重技术与社会、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二)实践教学创新体系

社会实践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和观察社会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培养目标。

篇5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程度的逐步加深与市场化竞争体制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地位的确立,当然,部分仍然由政府完全控制或者由政府占主导支配地位的部门除外,如水、电、交通等等,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进一步地,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进入了工商产业链条时代,一件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正式为消费者占有和支配,中间经过大量的环节,如大量的分销商与零售商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就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然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即将选择或者已经选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这一专业一知半解,加之高职院校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从事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已经两年多了,对此感触颇深。对民办高职院校而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往往是学校的特色专业,也是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因此,在一定程度内决定着高职院校盈利的多寡;对整个社会而言,相对稳定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有效供给是保障国家对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前提。基于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为研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发展及未来就业等问题,近年来,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大量工作,收获颇丰,如文献[1] 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从理论和职业技能以及校内课堂和校外课堂两个角度去探寻该专业中的适合教学方法;文献[2]主要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给出了操作性较强的解决对策;文献[3] 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准确定位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对帮助分析工商企业管理学科的发展趋势,帮助民办高职院校发展这一专业,进一步地,让学生对该专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

与上述文献不同之处主要有: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领域存在的问题,充分考虑到我国国民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与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期的特点,分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问题。分析表明,民办高职院校影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有:①师资力量不足;②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不相匹配;③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④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课程与未来的发展就业方向缺乏必要的引导。进一步地,解决措施主要有四点:①加大重点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与高稳定性、较强战斗力的招生团队;②专业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③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④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信息加以必要的宣传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

2 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

笔者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教育部门在吸收工商管理与企业管理优点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同时,又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发展对知识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设立,体现了其时代性、前瞻性、应用性的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一个薪酬福利方面极具提升空间的专业;是一个培养大学生毕业之后工作3到5年,具备丰富的经营管理能力之后逐步走向开始独立或者合伙创业道路的专业;更是一个未来具有无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专业。然而,我国部分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面存在着某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地,影响到了相关专业,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会计等文科类专业的发展。本人仅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浅谈一下个人看法。

2.1师资力量不足,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没有优秀的专业课教师,很难期待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有多少是优秀的。然而,民办高职院校在生源日益萎缩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要想生存下去,只能在加大招生投入的基础之上,逐步减少或者控制办学经费的不断提高。相比公办的高职院校、一本、二本院校,动辄一个博士7万以上的年薪,教授10万以上的年薪(包括科研等项收入),外加五险一金的待遇,民办高职院校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逐步形成了一支以本科学历教师为主,研究生、博士学历教师为辅的青年教师队伍,年富力强的教授、副教授团队由于引进成本太高无从谈起。师资力量的不足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专业发展滞后又无法保证对学生产生持久吸引力,反过来又会阻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

2.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市场对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不相匹配。

目前,在民办高职院校,尤其是部分大二、大三的学生中间存在着一种焦虑、不安的情绪,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大而无用,不能跟上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这跟专业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很多民办高职院校混淆了工商管理与工商企业管理的概念,后者的课程设置严格参照了前者,如设置了《经济学基础》、《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等课程,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进一步地,会产生一个恶果,即在同等条件下,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竞争力要高于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这点毋庸置疑。从而,在高职生里面产生厌恶、恐慌、乃至无所适从的情绪,究其根本原因,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缺乏核心竞争力,学科培养模式与市场定位错误。结合市场经济形势发展需求,开设一批市场亟需的,学生充满浓厚学习兴趣的专业课程迫在眉睫。

2.3实验实训设备严重不足,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理科类专业的实验实训设备人均占有量要多于文科类专业实验实训设备的人均占有量。换言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存在专业设置,但是缺乏专业发展所亟需的实验实训设备,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昏昏欲睡,老师也感觉缺乏上课与教学的激情。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与就业方向,如ERP方向,出于节约办学成本的需要,部分高职院校只愿意购买ERP物理沙盘,而对于学生未来就业所亟需的ERP电子沙盘闭口不谈;如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一本教科书加一名教授该课程的老师,仅此而已等等。实验实训设备、场所的严重不足,已经制约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大力度引进紧密结合市场发展形势的实验实训设备成为高职院校获得持续发展能力的必要措施。

2.4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专业课程与未来的发展就业方向缺乏必要的引导。

在21世纪信息化爆炸的的今天,经济条件尚可的学生及其家长可以很容易的获取他们所亟需的与专业相关的所有信息。笔者以从事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经验得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于信息相对闭塞,经济尚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他们缺乏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系统认识。他们在选择专业之前或之后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对专业认识的空白期。如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不对本专业进行适当宣传,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这种情况会相当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扭转。

3 对策分析

针对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人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措施:

3.1加大重点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建设一支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与高稳定性、较强战斗力的招生团队。

诚然,民办高职院校存在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但是基于民办高职院校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目的考虑,必须克服困难,开源节流,加大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员工的薪酬福利待遇,从物质到精神领域提高他们对学校的忠诚度。以我国某民办高职院校为例,招生形势还一片大好的前几年,在校生规模达16000人左右,据网络消息称,到了2012年招生规模只有300人左右,学校面临倒闭的境地。进一步地,在民办高职院校形成了一支战斗力强,不以教学为目的团队,即招生团队,他们为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样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的主要领导,尤其是创办人,也需要不断考虑他们的利益诉求,提高他们的薪酬福利待遇,以较高的待遇吸引人,进而留住人。

3.2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

在这里,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要尤其注意,既要善于发现市场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又要改革学科发展思路,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目前,我国的国民经济仍然处于发展上升期,社会经济结构正处于激烈的变革过程中,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遭到破坏,社会对复合型、知识型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基于此,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之外,还需要多学习一些会展或者营销策划与管理、金融、财政、法律等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有余力的话,还需要系统学习一些软件方面的知识,如EViews软件,SPSS软件等等。传统、单一的专业知识结构就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3.3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

目前,在民办高职院校,甚至某些公办大专院校里面存在着重理轻文的现象。以工商企业管理为例,要逐步加大对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如建立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的ERP电子沙盘实训室;建立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操作实训室,采购大批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实验实训器材;建立财务管理操作实训室等等。结合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科特点,可以单独设立实验室,也可以与其它文科类专业,如会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等专业的实训室放在一起,交叉使用。进一步,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要逐步建立一种学校、政府、企业共同管理、合作发展的模式,以德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为借鉴,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既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3.4对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的信息加以必要的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

针对大学新生对工商企业管理这个专业知之甚少,存在认知空白的实际情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要做好学前教育工作,系统讲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就业方向等等内容,让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系统的认识,确立一个可行的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尤其,重点讲授一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这也是学生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如人力资源方向、财务管理方向、ERP方向、国际贸易方向、生产运作管理方向、运营管理方向、营销管理方向等等,给学生竖立一个良好的发展与奋斗目标。

4 结论

论文主要分析了民办高职院校在发展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地,提出了必要的对策分析,即加大师资力量的引进力度;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能力需求培养的需要;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逐步扭转民办高职院校重理轻文的现状;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相关信息加以必要引导,做好大学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由于本人从事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时间尚短,经验存在欠缺,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的地方,希望能够对民办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丽红.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探析[J].商业文化,2011年09期

[2]刘俊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篇6

关键词:供应商开发 供应商关系定位 产品试制试用 批量生产 质量检验 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 质量整改循环 业绩评价 质量体系

一、供应商开发质量管理:

供应商的整体质量水平与企业要求的质量水平的匹配性一般在开发阶段就能确定,对于后续的质量整改质量保持提升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此阶段为企业对于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重要阶段。

1、 供应商选择 一般由公司采购部门进行寻找和初步选择,初步确认配合意愿,初选备选供应商提交资料至专职的供应商管理员进行体系审查、资质审查、认证审查和实地初步评审。

2、供应商的开发时机 一般为有两个时机:

新品开发时即确认的供应商开发 随物料新开而开发的的供应商,此阶段供应商主要属于新技术原因开发,主要以技术来确定开发评审结果,批量生产能力由开发后供应商进行随同主机厂进行扩充

补充量产资源的供应商开发 实行批量通用等零件而扩充的供应商,此阶段供应商已具备批量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主要评审结果以生产保证能力和质量保证能力为主

3、供应商关系定位[2] 分为买卖关系和互利共赢关系。虽然现代工业企业努力将双方关系由传统的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共赢关系,而实际价格因素导致许多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处于中间状态,时而处于技术质量共赢关系状态,时而在价格成本上进行竞争关系。不过现在越来越多大型工业企业会对于质量成本与采购成本进行综合成本计算,所以在关键元器件或是检验检测受控程度低的物料供应商关系上一般采用互利共赢关系,但是在对于整机影响小容易受控通用件、零部件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供应商资源相对充足的供应商关系则采用中间状态。

4、开发质量管控要求:

调查供应商体系认证情况、内部管理框架、内部质量方针、企业文化

工艺文件、质量文件规范性和检验执行性和监控分析情况、记录保存

生产产品涉及强制认证的认证情况,涉及生产许可的许可证情况

原材料的质量管控和二级供应商的管理

针对产品的工艺技术初步评审和量产评审流程制度

客户的投诉情况和处理情况及记录

5、新品供应商开发质量管控特点

整机设计、新品开发阶段一般为公司开发验证阶段,部分技术不成熟, 此阶段很多企业会邀请供应商参与,所以供应商扮演的角色一般为合作开发角色或是辅助开发角色,此阶段也是双方对于产品质量能够充分沟通的阶段,而在实际开发中会出现工艺与批量生产无法实现、试验验证不充分等问题,所以此阶段供应商开发不仅限于上述的开发质量管控要求,更要有双方技术部门、检验部门的充分沟通和确认,只有双方达成一致意见有利于后续的质量管理。

6、开发质量管理参与单位与工作内容

专职供应商管理人员 审核供应商资质、认证情况、质量体系、过程控制能力等

技术工艺部门人员 技术确认和技术工艺审核、评估生产工艺水平、生产设备水平

质量检验部门人员 产品初检、审核供应商检验能力和检验技术水平、检验设备情况、试验方法等

采购部门人员 确认合作意愿和整体开发引入至量产所需时间

二、供应商试制试用阶段质量管理

试制试用阶段已完成对于供应商的初步资格审定和样品检验确认,主要为供应商小批量生产一致性的验证,在此阶段会体现供应商的工艺水平和过程控制生产能力。双方对于产品的质量一致性进行充分验证,以解决其中的产品的量产质量问题,保证产品质量稳定性。

1、质量管理特点:

对于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数据进行统计

对于缺陷产品供应商及时确认和进行专项质量整改并跟踪整改结果和效果

供应商及时调整工艺参数、增加防错防呆措施及自动化等优化量产条件

建立双方认可的产品标准和质量保证要求

2、产品试制试用阶段新增加供应商的质量管控注意事项:

一般在产品试制阶段为补充后续产能新增开发供应商,虽然一般新供应商会选择有技术能力和生产水平的供应商,但是往往还是会出现供应商产品问题多的情况,此种情况一般是整机企业跳过新品开发的双方沟通过程,直接将已成熟的供应商生产技术要求和技术问题直接进行切入新增供应商,而实际由于各供应商生产硬件不同导致未有效消耗问题点,所以特别注意在产品试制阶段对于新增供应商仍要进行新品新供应商的技术质量沟通,不能随意跳过。

3、试制试用质量管理参与单位与工作内容

专职供应商管理人员 跟踪质量数据、质量问题点整改、召开相关质量技术对接会议、固化措施检查等

技术工艺部门人员 技术跟踪分析、零件部技术确认等

质量检验部门人员 产品检验、过程数据统计分析、确认质量标准

三 、供应商量产阶段质量管理

此阶段要求产品的一致性和供货的及时性,开始体现供应商的整体质量管控能力。对于供应商其自身的生产检验质量保证能力,过程能力指数为重要的衡量标准。

1、质量管理特点:

对于供应商产品的质量数据进行统计

对于供应商产品的过程控制能力进行监控

定期双方对于数据和异常进行分析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 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也必须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和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建设,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已发展成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我国的初中生,仅有少部分学生进入普通高中读书,到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更少。如果我们不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能把未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初中毕业生中的相当一部分,吸收到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学习劳动技术、技能,必将影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

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熟练技术工人,而且对缓解目前就业压力、以教育扶贫、对社会进行综合治理有重大作用。

中国人口多、劳动力多,就业问题是中国政府不可回避而且必须解决好的大问题。当前,中国政府也把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城市就业、提升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水平的重要措施。

二、职业教育中工商管理教学存在的弊端

1.教学中图书资源欠缺

学校的硬件与软件都远远跟不上教学发展的需要。很多学校没有正规的图书馆,图书资料偏少,导致学生与教师都不能充分吸收相关知识。

2.教师的实践和教学能力不足

大多数教师是“校门”到“校门”,没有实践经验,教师又不能长期深入企业,各商学院又缺乏对教师实践方面的培训,因而无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习。偶尔引用案例,对案例的启发角度比较单一,案例点评不够深入、全面,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3.基础设施薄弱

管理学教学不等同于一般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它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实践课程,因而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然而,现行的管理教学中,除少数职业学校的教学设施比较先进以外,大多数学校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不利于提高教学的质量。

4.校外实训基地匮乏,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工商管理类课程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如果不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知识、检验知识与技能,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很难真正变成自己的能力。尤其现在很多企业不太愿意接受学生实训、实习,使得学校未能建立起足够的校外实训基地,即使是已经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由于缺乏重视和管理,未能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大多数也是名存实亡。

5.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监控滞后,尚未形成完整的评估体系

实践教学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考核办法,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还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同时实践教学在教学评估中的权重太轻,与实践教学的地位不相称。

三、针对当前工商管理教学弊端提出如下的改进建议

1.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

充分利用“互动式”教学的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团体合作及沟通的能力。在这个模式中,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积极参与进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后自行组织分工、采取行动,通过协商合作得出满意的结果。最后,小组根据最初的目标来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

2.“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

先建立起“双师型”教师队伍,即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应该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专业教师中,要扩大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活动,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也要定期适量的聘请行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实践基地的建设

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良好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实践基地的建设,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两部分。校内实训基地主要为学生日常教学和进行模拟训练使用,是新型的培养高职人才的实践场所。校内实训基地应以技能训练为重点,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环境下得到充分的职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变成专业基本技能,减少以后上岗的压力。

4.向学生和老师提供充足的文献资料

学校图书馆应该具备相当数量的图书资料,以便学生和老师随时查阅。在准备资料时,不仅要提供理论课程方面的资料,管理案例应多多益善。

5.改革考试、考核方法

改变传统的答卷考试考核方法,采取答卷与口试相结合,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相结合,答辩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对基础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对专业课程,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教学质量的监测。

总之,工商管理教学改革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结合职业教育中工商管理教学的特点,提出更多适合高职工商管理教学新思路,使我们的教学更接近实际,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企业,我们的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欧阳桃花.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J].南开管理评论.2004.(2).

[2]吴言忠,刘华海.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信息披露;激励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概述

    公司治理也叫做法人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它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两方面的内容,两者是有机统一、密不可分的整体。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是指建立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机构为主的组织架构和保证各机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制度安排,以及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机制。公司治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完善公司治理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中心环节。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化商业银行,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中心环节。

    加人WTO后,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伐在逐步加快。按照人世承诺,我国已于2006年底给予外资银行国民待遇。我国商业银行在同一个法律框架下,面对同样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同样的客户群体与国际银行展开竞争,原有的市场格局己逐步被打破。因此,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着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在国际化的激烈竞争中,制度的优劣是根本性的问题,在外资金融机构的实力背后,有着先进的管理制度优势。所以,为应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加强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管理制度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应对人世挑战的重要举措。

    在市场化改革日益深人、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的今天,在商业银行还面临着比较大的信贷风险的同时,对利率风险的管理也在考验着我们的水平。稳健的银行体系与公司治理的状况密切相关,只有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架构,才能促进银行的稳健经营、防范银行危机。这一点在本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获得了广泛共识。一般意义上讲,建立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可以树立存款人的信心,鼓励更加稳定的、长期的资金流入,激励经理和董事会去实现那些符合银行和国家利益的经营目标,也可以提供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纷纷上市的情况下,公司治理的改善显得尤其重要。树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制衡机制,不仅仅降低了金融风险,同时将大大提高证券市场潜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心。

    二、国外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模式及借鉴意义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特殊商品的公司,作为一国经济金融的命脉,其治理结构颇受各方关注。世界各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也都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给予了空前的重视,制定了许多有关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规则和文件,但是,目前尚未有一个最佳的、单一的、为所有银行效仿的公司治理模式。就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  家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下两种不同的模式:

      (一)“以市场为基础”的外部监控型的公司治  理结构

    此模式又称为英美模式,美、英、加拿大等国家主要实行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公司股权比较分散,股东大会有很强的约束力,董事会对股东的利益负责;采取单一委员会制,即公司不设监事会,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数量较多,董事会下设各个专门委员会,由公共会计师、审计师等负责日常的监督执行工作;公司需满足严格的上市要求,披露公司业绩和未来预测的实质信息,如果管理不善,股东们主要利用市场约束机制更换经理人。

    在这种模式下,公司治理结构依赖于企业运作的高度透明和相应完善的立法及执法机制。一般认为,美国的财务会计和审计是最发达的,美国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是最严格的。英美模式中的持股人通常不直接干预公司运营,而更关心股票市场的涨落,通过股票买卖的形式来“参与”公司重大问题决策。持股的短期性质使股票交易活跃,公司接管或兼并事件频繁发生,市场上股票价格对公司管理者形成间接约束。在运行机制上,主要是以CEO为首的行政决策系统指挥管理公司,很多公司的董事长兼任公司CEO。英美模式的公司治理更为关心短期收益,把股东财富最大化视为公司经营的最高目标,注重分工和制衡,收人中红利的比例较大,使资金重新回到市场,而不是留在企业组织内部。管理人员的选择本身也是市场行为,流动性较大。

    (二)“以银行为基础”的内部监控型的公司治理结构

    此模式又称为德日模式,德、日和许多欧洲国家实行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公司股权较为集中,银行在融资和公司治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采取双重委员会制,即有监事会和董事会,其中监事会代表股东大会监督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不能充当董事会成员,不得参与公司的实际管理;董事会组成公司执行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与日常管理。与此同时,公司还需协调员工、银行、供应商、关联企  业等诸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德国多为大银行直接持股。银行与企业的存贷关系使银行成为一个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银行控制的方式是向监事会派出代表。德国的公司实行双重委员会制度,设监事会和管理委员会,监事会由股东代表、雇员代表和独立董事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的委员称为执行董事,负责公司具体运营。就日本而言,其治理机制中与英美模式相比最重要的差异便是法人的交叉持股和监督的主银行体制,这便是日本公司治理中对标准机制的替代机制。这种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确保了银行扮演监管人的角色,从而有助于克服管理者和企业之间的问题。在这种架构下,日本的公司治理机制曾经在历史上取得了长期的成功。德日模式的公司治理更着眼于公司的长远利益,综合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强调协调和合作,经理人员多为大股东选派,其变动更多地受该大股东的影响而不是市场,因而相对稳定。

篇9

【关键词】:工伤保险 属地统筹 信息管理 事故预防

一、企业工伤职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背景

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指为因工致残、病残或者死亡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助、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和职业康复等必要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事关企业乃至家庭、社会的稳定。目前,随着国家《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企业工伤职工管理由原来的自行封闭管理模式变为属地参保统筹模式,企业对工伤职工的信息管理管理模式与当前的新变化、新要求、职工的利益保障等方面存在着管理脱节、不适应的诸多问题。

1、管理上缺乏系统性。

在企业工伤管理过程中,目前,国内各企业均参加属地工伤保险统筹,执行参保地工伤保险政策。根据工作性质,企业以机关或车间所在地为单位,独立在所在地市参加当地的工伤保险,执行当地工伤保险政策。一般是单位发生工伤后,工伤职工的认定和待遇发放都在各地市劳动和社保部门,企业对于工伤职工的管理,仅仅为归档管理,而缺乏系统的管理。

2、管理数据容易丢失、操作复杂。

近几年来,随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企业所属单位在跨地区重组、整合、撤并过程中,工伤职工在移交过程中常常被遗忘,特别是跨地区调动工作,无法向新参保地区移交档案,发生费用不能报销的事情时有发生,特别是在工伤保险报销具体运作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存在着程序操作繁琐,工伤材料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管理难度较大等突出问题。不能有效地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甚至造成职工队伍不稳定,到省进京上访的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

3、不能真实准确地认定工伤。

企业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工伤事故,是关系到企业能否减少损失,同时避免职工受到工伤伤害的重要保证。按照规定,单位发生职工伤害后,应同时向上级安监部门报告,并且由安监部门进行事故调查,确定事故责任。实际上,个别单位为隐瞒事故,发生了职工伤害,不向安监部门报告,而是直接向当地劳动部门申报工伤,表面上维护了职工的利益,实质是单位瞒报工伤事故,逃避责任事故。同时也给真实准确地认定工伤造成了不良影响。

着眼于解决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按照科学、规范、高效和服务的管理理念,积极推进工伤保险属地统筹后企业工伤职工管理系统开发建设,不仅能够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争取职工利益最大化、为企业有关部门提供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的的决策依据,而且对维护工伤职工待遇的落实,将起到关键性作用。特别是通过建立起企业工伤职工档案数据库的共享,不仅可以对工伤职工进行查询、统计、汇总,还可以进行工伤事故的分析,管理、归档和反馈,依据相关工伤划分的国家标准,自动统计生成各单位、各企业、各工种的工伤事故情况、工伤事故率等,并以此作为安监部门工伤事故预防的重要决策依据。

二、企业工伤职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目标要求

企业工伤职工管理系统建设,是依托办公网络平台,构建层级清晰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依托办公网络平台层级清晰、管理完备的社保信息管理系统上,实现企业工伤职工的网络化实时动态管理,向安监部门反馈工伤伤亡事故的数据、事实等动态分析。建成一个自动化、信息化、高效化为一体的信息管理信息系统,为企业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和数据。

具体而言,企业工伤职工管理系统建设完成后,在实施过程中应达到以下要求:

第一、优化功能设计,全方位满足工伤管理的目标和需求。实现为跨多个社会保险统筹地区、多类参保人群提供多项业务服务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功能。基层单位通过网络直接受理录入相关信息、系统自动生成统计报表和提供查询等信息化管理模式,将工伤职工信息纳入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可方便地进行业务流程和待遇的落实实时查询。

第二、系统运行必须高效稳定。系统运行的速度要快、效率要高,能有效的防止各种人为操作错误,或者人为对系统的恶意破坏,保证能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第三、政策查询更加快捷,易于操作。方便快捷查询国家、省、地市关于工伤保险的政策和法规,各地市劳动部门对工伤认定、待遇、伤残等级鉴定的流程和要求。同时,系统界面设计要在保证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前提下,系统界面简洁、易使用、易维护、操作简单、方便,适于非计算机人员使用。

第四、数据要有共享性。建立工伤职工信息平台,平台按事故发生地、事故类别、伤害程度等进行分类,有关部门随时掌握发生的工伤事故情况,根据平台信息,由相关部门及时指导企业对生产现状加以整改,实现实现资源共享。

第五、留有余地,方便进一步改进完善功能。管理需要不断创新,工伤保险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之中,一些管理机制随着形式要求变化,需要不断改进完善。这要求系统具有一定的拓展空间,在进行系统设计时,首先应立足当前情况, 但同时也应考虑到将来的发展, 为未来功能需要或者业务流程的变化留有余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系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三、系统架构

(一)、系统架构

企业工伤职工管理系统软件架构是基于C/S的结构模型,即客户端服务器端架构,ORACLE 为后台数据库,总体架构设计模式如图1所示。

视图层(View):即人机界面,负责处理与用户的交互和应用程序的数据表示。

模型层(Model):用来处理核心业务实体及相关的业务逻辑。该系统的模型层包括业务逻辑层、数据持久层和数据源层,为系统的核心部分。

系统各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调用。具有清楚的定义与接口协议,可被看作一个独立的控件。层次的内部结构更新时只需修改相关接口的实现类而接口保持稳定,使系统各层间保持最小依赖性,实现了层次间的松耦合。系统采用方法库方式来管理不同的业务功能,每个功能号对应一种业务处理方法,通过功能号装载其业务方法即可实现相应的功能。

C/S模式的优点:

C/S结构是客户端直接与应用服务器直接相连,只有一层交互,因此响应速度快。

C/S结构有自己的客户端,因此在客户端设计上可以根据企业用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设计,满足复杂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在操作界面、报表工具等方面。

C/S结构充分利用了客户端的硬件设施,将很多的数据处理工作在客户端完成,减轻服务器端的压力,故数据处理能力强,对于一些复杂的业务流程,也可以很容易的实现。

数据及网络安全方面,C/S需要客户端才能登陆,没有相应的客户端的话,外部用户很难登陆,保障了系统和数据的安全。

C/S技术发展历史长久,技术成熟,有着更多的成功案例。

(二)、系统业务流程

企业工伤职工管理系统根据工作流程需要共设置了四类用户。分别为社保部门,工会,安监部门,系统管理员,本系统基础数据来源社保系统的系统,因此可以通过社保系统的预留接口获得全局参保职工的基本信息、人员变动、岗位变动等信息。减轻各操作人员的重复工作,建立工伤职工信息数据库,然后经由本系统的不同用户进行补充完善,最后审核通过,再将数据保存回社保系统数据库。通过本系统预留的接口,可为需要数据的各个部门提供查询、统计、分析服务。

严谨的设计了系统的运作流程,实现统一的管理。系统运作流程主要是由不同角色的用户协作完成。每个业务流程的操作人员均设立了复核监督机制,确保各项业务的准确无误。具体的运作流程如

四、应用功能设计

整个系统从应用角度可分四个层次:操作层,决策层,监督层,管理层。

企业工伤职工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含工伤人员管理、工会管理、安监部门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和系统管理五部分功能。

主要应用功能描述

企业工伤职工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

1、工伤人员管理

1.1工伤职工信息录入与维护。

本系统元数据来源于社保(劳资)系统,确保了职工基本信息的准确性,减轻了系统初始化的工作量。基层社保部门只需按照相关政策法规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工伤事故受伤部位分类及代码标准的要求,对符合条件的新增工伤职工进行信息录入。包括工伤认定部门,工伤发生时间工伤认定时间伤残等级、事故发生地点、部位、原因等。基层社保部门信息录入结束之后,确认无误即提交上级社保部门审核。将审核不通过的信息进行补充修改,误录的信息进行删除等。

1.2工伤(亡)核对。

社保部门对基层社保部门提交的工伤职工数据和劳动部门的发放的工伤认定书,伤残等级鉴定书等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予以通过,进入下一流程,不符合条件的返回上一流程重新提交。

1.3数据查询汇总打印。

提供对系统中的业务数据进行查询、汇总、分类、统计的功能。可以为信息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信息和专业的报表,并且生成统计图表。统计对象包括系统中工伤员工信息,电子文档等等。

1.4停工留薪期管理。

基层社保部门对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的工伤职工的有关待遇维护和查询。

1.5上传电子文档。

基层社保单位在信息录入是需将劳动局返回的工伤认定书,伤残等级鉴定书扫描为电子稿一并提交。电子稿将以图片的形式进行存储。电子稿提交之后,系统对电子稿生成索引。为查询服务提供准确而高效支持。

2、工会管理

工会信息录入与维护

社保部门完成工伤职工信息录入审核之后,由工会对符合条件的工伤职工信息进行补充,录入工会有关信息。对职工的各类档案信息,进行日常管理和动态维护。

待遇落实情况查询

工会对符合条件的工伤职工进行补助之后,可以对待遇落实情况查询监督。对工伤鉴定审核通过以后的职工在后续治疗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的过程进行跟踪和记录。

3、安监部门管理

工伤情况查询、分析、核查

系统提供完善的工伤情况查询工作,协助安监部门完成监督工作。包括对照掌握的职工伤亡情况,检查是否漏报。查询服务包括简单查询和高级查询,查询结果可以按照时间段、单位、工种、工伤事故分类等进行排序。简单搜索中,可对按照用户指定的字段、一个或者多个关键字(多个关键字时可以用空格隔开)等对对事故或职工进行查询。高级查询中,系统可以支持对指定的日期范围,关键字集等进行模糊查询。

工伤统计汇总分析打印

查询到的结果可用于分类统计或者汇总统计,系统可为统计结果生成相应的表格、柱形图、饼形图以及EXCEL输出,对统计数据反映进行细粒度定义。统计项的设置和结果生成时,提供并且支持发送到打印机打印。为需要数据的各个部门提供查询、统计、考核、监督、分析服务。

4、公共信息服务

4.1政策法规查询

将国家、省、各地市有关工伤保险的政策法规审核后进行分类统一,方便社保、工会、安监部门了解政策信息,发挥信息的实效作用。系统同时提供对的规章制度的查询服务。方便用户迅速准确的查找所需内容。

4.2工作流程查询

各地市工伤认定、伤残鉴定、待遇发放的工作流程和所需资料有些差异,社保经办人员用户根据参保地查询各地的工作流程,起到规范工伤认定申请等办事标准,减少因材料不全或者时间超限等问题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4.3业务进度查询

提供工伤审核进度查询,待遇发放进度查询。工会和安监部门可以对工伤申请和待遇落实情况进行查询,随时掌握申请的最新进展。

4.4工伤事故案例的查询。

通过详细的的典型事故查询,对经办人员对工伤认定和待遇、工伤事故赔偿等日常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提供参考作用。

5、系统管理

5.1用户管理

采用分级管理的方式对用户和用户组及用户角色进行管理。根据业务流程设置四类用户组,然后每个用户组设置若干用户,实现对系统使用的权限分配。用户管理包括了用户注册,用户审核授权,用户信息修改等。管理员用户有最高的权限,可以对用户角色进行各种自定义。

5.2系统管理维护

对数据进行定期备份备份,频率为每月进行一次全备份,每周进行一次增量备份,风险防范,确保数据不丢失。

5.3日志管理

日志记录用户操作和系统自动执行的各种操作,记录所有操作做到有据可查的同时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对记录的操作日志进行检索和查询。用户可将导出xml格式文件保存到本地,检索日志时根据日志类型、操作对象、操作对象ID、操作类型、操作用户、时间段和操作结果等属性快速定位。日志信息中可记录用户的起始操作和用户的操作引发的其他操作,当操作出现错误时便于用户查看错误或警告产生的原因。

6、预留接口

可以每年初接收各地市关于本企业的工伤认定和待遇发放的情况表,针对基层单位录入的数据进行核对,与劳资、社保共享数据,反馈经办人员工伤认定和待遇落实情况。

五、企业工伤职工管理系统的实施的意义

1、工伤管理更加系统规范。本系统利用企业办公网平台和社保数据库人员数据,针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特点,进行了改革和简化,让工伤职工档案管理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使得信息流通更为顺畅,从而提高了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2、数据查询使用更加快捷准确。当所有审核都通过之后 工伤职工的详细信息将被保存在社保系统的数据库中,通过系统预留的接口,系统用户或者其他程序可以查询到相关数据。本系统提供的数据统计报表功能,可以按照需求,将查询到的结果生成统计报表。通过报表分析,可以获得每年新增工伤职工人数,伤残等级,工伤事故类型等有效数据。

3、实现了工伤管理过程的跟踪管理。通过管理系统对工伤职工的申报过程统一跟踪管理,对伤残职工待遇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核实,有效避免了工伤职工因单位变更或者制度变更等导致档案丢失,待遇不能落实等问题发生,确保了工伤职工利益的最大化,保证了职工队伍的稳定性。

4、增强了企业的安全预防意识。近年来,事故预防在企业中,越来越重视。通过建立工伤职工伤亡信息库,针对伤亡事故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原来传统的事后分析的安全管理变为事前预防控制,避免了瞒报漏报等情况的出现,消除单位存在侥幸心理,认真对待每一件安全事故。

六、结束语

工伤职工在企业占极少数,但发生工伤事故对本人、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企业造成的损失都是难以估计的。通过本系统的实施,可以利用可靠的数据和事实,对劳动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信息反馈,为企业制定劳动安全战略规划和劳动保护措施提供决策依据,为安全监督、教育等部门提供劳动安全评价、预测和查找安全隐患提供可靠的信息依据,极大地提高了劳动安全管理效率和水平。可以实时掌握工伤职工的信息资料,进而协调参保地社保部门尽快进行工伤认定和待遇发放,最大限度地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从精神和物质上安抚职工和家庭,维护职工队伍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二版(SIMISCP2.0)介绍[Z]. (2005-12).

2.宋鹏.王敏.李炜.吴祖玉.严怀诚 基于C/S的企业预算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期刊论文] -微处理机2005(2)

3.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S] . GB 6441 —86.

篇10

关键词: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基层员工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4)3-0134-02

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带动了工业化的进程,社会化大分工、分层使社会生产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突出,广大工人消极怠工以避免失业,造成劳动生产率极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科学管理之父”泰罗1911年在其重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发表了著名的“时间动作研究”的方法。所谓“时间动作研究”,就是指将工作分解成若干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每一部分进行计时。通过分析,对每种工作活动的时间及其顺序重新进行规划,从而制定出标准化的工作顺序与方法,在从事该工作的所有工人中进行推广,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科学确定劳动定额与工资报酬的目标。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可以采取任何方法。科学管理的目的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的劳动产量。

泰勒的研究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了借鉴和指导。但是由于他一味的关注工人生产率的提高,甚至将工人看作是没有任何情感的工作机器,在当时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出卖劳动力的交换关系下,血汗工厂遍地都是,追求效率忽视“人”本身的泰勒制管理模式使得管理者对工人的剥削更为严重,劳资双方的矛盾反而加剧。

虽然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泰勒时期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泰勒的科学管理模式并没有因此而消失殆尽。由于各个国家、地区和企业的发展阶段并不完全相同,应用不同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的企业同时存在,泰勒制管理模式仍然被很多企业所应用,例如我国的代工企业。

代工企业是从事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

turing)生产模式的企业,就是为著名的大企业做贴牌生产,自己没有品牌和产品,按照客户的要求生产相关产品,并贴上客户的标签,由客户收购,从而赚取利润。劳动密集型的代工工厂形态与泰勒时期一味追求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血汗工厂存在相似之处,工作强度大,工人收入低,缺乏社会保险和保障,导致基层员工满意度普遍低下,低满意度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低工作效率会给工厂造成利润损失。

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著名代工企业有中国台湾地区的富士康集团和宏达电集团等。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汽车零组件、通路等产品的高新科技企业。为全球知名品牌做代工的富士康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代工企业,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经深入分析,跳楼事件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员工自身因素和企业因素两个方面。

首先,从员工自身角度来看,代工工厂的基层员工普遍存在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抗压能力差、沟通能力差等特征。因此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往往不能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任务和单调重复的乏味工作时,他们无法做到工作与自身的平衡,找不到缓解压力的方法,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其次,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对基层员工的关注程度不够也是造成跳楼事件的重要因素。现在企业大都将管理的重心放在财务、营销、人力、战略等中层管理和高层管理方面,忽视了对基层员工的管理;基层管理者的素质参差不齐,对基层员工的管理随意而为,管理方式简单粗暴,滥施处分,管理专制,不听取员工的意见。因此,基层管理根本就谈不上是管理,只能算是“监工”;企业采用泰勒制科学管理管理模式,以效率为目标,制定严格的工作计划,超额的工作任务和休息时间的缺乏使得员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加大,而且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又加剧了员工的不满情绪;企业对基层员工的认识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就会导致员工对企业没有感情,缺乏归属感。

由此可见,虽然泰勒的科学管理强调了雇主普遍重视的效率问题,但是效率不应该是管理的唯一标准。泰勒制纯粹依据理性方面的技术规范来实行管理,仅仅把工人看作是“会说话的工具”,忽视人本思想的重要性,这本身就是违反规律的,从长远效果来看,泰勒制并不能明显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反而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在现代社会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从人本思想出发,从关心利润变为关心人,关注基层员工的复杂需求和个人发展,用人文主义关怀代替严格无情的军事化管理制度。针对代工工厂富士康已经出现的典型问题,我们对企业提出了以下建议来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

以人为本,注重对基层员工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一方面加强对基层员工的情感关怀,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用情感联系来留住员工,提高员工满意度。另一方面培养平等的企业文化,整个公司上下必须意识到基层员工的基础性作用,尊重和关怀基层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

加强对基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培训。基层管理者与基层员工直接接触,因此基层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基层员工的工作效果。但是我国的基层管理者对基层员工动辄训斥打骂,并拿工资报酬来惩罚基层员工,研究人员在与基层员工的座谈中发现基层员工对基层管理者怨言颇多,表现出了非常多的不满,因此基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首先要提高基层员工的基本工资,制定合理的薪酬结构,加大绩效工资在薪酬构成中的比例。其次,注重工作本身带来的激励作用,设立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再次,运用多种激励方式,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综合运用奖励、荣誉、奖金等方式满足员工的精神需求。最后,要针对基层员工制定合理的晋升制度,为员工自身发展提供途径,激励员工追求更高的职业目标。

此外,除了企业自身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通过相关政府部门的努力来改善宏观环境,进而从根本上杜绝这一问题的发生。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科技发展,促进我国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其次,加强教育普及,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基层员工的受教育水平,既有利于基层员工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提升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转型与发展,变劳动力数量优势为质量优势。

在对原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基层员工的管理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引起重视,不仅需要企业努力从各方面提升管理水平,加强人文关怀,满足基层员工的多样化需求,更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大力支持,只有双管齐下才能解决代工企业颇为头疼的问题,并为我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1] 朱大鸣.富士康:中国制造的泥潭[J].广告大观:综合版,2010,(7).

[2] 高顺成.企业基层员工压力现状的问卷调查―由“富士康连环跳”带来的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11,(4).

[3] 吴巧瑜.泰罗科学管理理论中朴素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J].岭南学刊,2001,(2).

[4] 李永壮,李婀宁,刘小元.我国代工企业基层员工激励机制的设计与优化研究―以富士康科技集团为例[J].现代管理科学,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