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的种植与栽培技术范文

时间:2024-04-17 18:10: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芍的种植与栽培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白芍的种植与栽培技术

篇1

关键词:白芍;花生;间作;栽培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S567.23+9;S565.2;S3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0-2361-03

中药材白芍(Radix Paeoniae Alba)由毛茛科(Ranunculace)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1.)的干燥根制得,主产于安徽、浙江等省,按产地不同分别称“亳白芍”、“杭白芍”等。具有柔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等功效。白芍为大宗药材品种,年需求量在1万t左右[1]。白芍生长周期长达4~5年,以在栽后的3~4年的夏、秋季收获为宜,一般可收干品10 000~12 000 kg/hm2,市场价格在8~30元/kg之间波动[2],因此单纯种植白芍有一定的市场风险,农户的收益难以得到保障。而多年生中药材间作套种经济作物或农作物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活习性、不同生长季节、不同层次对光能及热能的需求来提高对光、热资源的利用程度,促进地下部分对水分、养分的合理利用,减少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增加土地产出,保障种植农户的收益,化解种植风险,并能节约管理成本,真正体现了现代农业的循环性、节约性和多功能性,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10]。为此试验开展了白芍间作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栽培模式的研究,以探讨中药材高产高效栽培模式[11,12]的本地化应用可行性,为贵州省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中药材白芍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在贵州省江口县双江镇杨澜桥中药材种植基地实施,白芍为安徽省亳州市的亳白芍,花生(Arachis hypogaea L.)为本所自育品种黔花生4号(A. hypogaea L. cv. Qian-No.4)。试验地翻耕起垄,垄高10 cm,厢面宽70 cm,两厢间距40 cm,垄上种植2行白芍,株行距50 cm×40 cm。垄斜面种植1行花生,每窝2粒,花生种植密度设置3个处理,处理Ⅰ:株(窝)距25 cm;处理Ⅱ:株距35 cm;处理Ⅲ:株距45 cm;试验地日常管理同常规大田栽培一致。白芍在2011年4月5日种植,花生在2011年4月25日播种;在花生的盛花期分别测定其株高、茎粗、分枝数以及开花数等农艺性状,在收获期分别测定花生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的生物量,完成实验室考种工作,计算荚果的产量、产值;对花生的主要农艺性状、考种结果数据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生农艺性状比较

试验过程中花生的齐苗期出现在2011年5月12日,盛花期在7月15日前后,收获期在9月10日。在花生的盛花期分别在3个处理里随机挖取20株花生测定植株的农艺性状,结果见表1。从表1可见,花生的株高、茎粗、分枝数以及开花数等农艺性状以处理Ⅲ的表现较好,处理Ⅱ次之,即花生种植的株(窝)距越大,越有利于花生单株的充分发育生长。

2.2 花生植株生物量分析

2011年9月10日收获花生时,在田间随机从各处理里分别选取5株花生,共计15株,分别称取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以花生的地下部分生物量为x轴、地上部分生物量为y轴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见图1。线性方程为y=1.998 8 x+0.001 4(R2=0.520 8,n=15,P

2.3 花生产量与效益分析

2011年9月10日采收花生时,在田间随机从各处理中分别选取3个样方,每个样方50 cm×300 cm,收取各样方内所有的花生植株,带回实验室考种,考种结果见表2、花生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见表3。从表2可知,花生的单株分枝数、样方荚果数在各个处理间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即花生种植的株(窝)距对生物量积累的影响基本一致;考虑到花生对白芍的生长影响和白芍收获前农民的收益,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的花生种植密度不宜过低或过高,这从表3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得到佐证。从表3可见,3个处理之间的的样方产量差异显著,以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中花生种植密度的处理Ⅱ产量和产值最高,即株(窝)距为35 cm的花生荚果折算产量(湿重)高达6 467 kg/hm2,折算产值可达19 400元/hm2。

3 小结与讨论

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为起垄种植白芍,垄高10 cm,厢面宽70 cm,两厢间距40 cm,垄上种植2行白芍,株行距50 cm×40 cm。每个垄斜面种植1行花生,株(窝)距为35 cm左右较适宜,其花生荚果产量(湿重)能达到6 467 kg/hm2、产值为19 400元/hm2。

由于白芍生长周期长达4~5年,在栽后的第三年或第四年的夏秋季才可收获,所以此次试验还未来得及对白芍的产量进行分析。在试验中观察到,与单纯种植白芍比较,白芍间作花生的田间表观生长情况并无显著性变化。此外,间作花生比白芍单作具有明显优势。首先是白芍间作花生能有效地利用土地与空间资源,白芍为深根性植物,而花生根系发达,既能固氮又能疏松土壤,可使耕作层改善营养水平与物理结构,创造出一个白芍与花生互惠生长的有利根系环境。其次是白芍年生长周期与花生相近,可同季管理,因此尽管白芍生长周期长达5年,但间作花生后能以种促管、以短养长、以管促收,即花生的管理也兼顾了白芍的管理要求,如花生的除草施肥对白芍的生长发育也有利,花生封行后,杂草就难以生存,这对白芍充分利用阳光和土壤营养加快自身药用成分合成与积累、有效提高管理效率等将产生积极作用。初步统计每季花生的田间管理可以减少白芍除草2次以上,按目前当地白芍种植基地的除草用工统计,每公顷平均每次除草需150个人工,折合劳务费用达6 000元,2次就是12 000元,这样每年就可节约不菲的劳务支出,能大大降低白芍种植的管理成本。第三是白芍种植基地第一年间作花生可为白芍幼苗生长提供较为理想的生境,尤其是2011年当地遇到了干旱,由于花生植株有效地保护了白芍幼苗正常生长,使一年生白芍植株平安度过了幼苗期,为下年的茁壮生长打下了良好基础。第四是在贵州省引种发展中药材,由于大部分农户没有种植过中药材,对发展中药材存在畏惧心理,一是怕种不活,二是怕卖不掉;尤其象白芍这类生长周期较长的中药材农户心理更是难以承受,而采取药材间作经济作物或农作物的栽培模式可以让农户感觉踏实,基本收益能得到保障,农户就能安心去搞好中药材生产。因此在新发展的中药材种植基地里推广白芍间作花生栽培模式具有保障种植农户收益、化解种植风险,增加土地产出、节约管理成本的现实意义,可行性毋庸质疑,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 陈世友.白芍行情等待突破[J].全国药材信息,2011(15):6-7.

[3] 周丽莉,祁建军,李先恩.间套作与中药材的生态栽培[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4):77-80.

[4] 柴 强,黄高宝.间套种植对根系土壤酶及养分复合系统的影响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20(3):208-211.

[5] 王玉彦,吴凤芝.间套混作中的化感作用及其研究方法[J]. 北方园艺,2009(8):136-139.

[6] 张 云.白芍药材产地加工工艺初探[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0):993-995.

[7] 尕藏措.药用植物白芍的栽培技术[J].青海农牧业,2007(1):38.

[8] 夏家超.中药材白芍的栽培加工方法[J]. 农村百事通,2010(23):34-35.

[9] 杨友琼,吴伯志.作物间套作种植方式间作效应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1):192-196.

[10] 唐永生.间套作抗旱保丰收技术[J].致富天地,2010(2):28-29.

篇2

关键词:科学发展;林下;土地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1

一、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种植

1.林药模式。林药间作,利用林木为药材提供蔽荫条件,在林间空地上间种较为耐荫的白芍、金银花、薄荷、黄芪、沙参、百合、薏米、大青叶、丹参、白术等。由于林下间作药材大多采用集约式的精耕细作,有利于改良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增加肥力,促进林木生长。

2.林花模式。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花卉、园艺、苗木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在林下种植耐阴的花卉,发展前景广阔。

3.林菜模式。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喜光性选择种类,或根据二者的生长季节差异选择品种。如冬春季在林下种植大蒜、圆葱等,夏秋季在林下套种冬瓜和南瓜等。

4.林菌模式。林下建晾棚种植木耳、平菇、香菇、草菇和鸡腿菇等食用菌。食用菌生产周期短,从菌棒投放到收获完毕一般不超过3个月,从而降低了投资风险,农民增收快;林地修剪的大量枝条,又可做为食用菌栽培的原料,食用菌收获后的废菌包经过处理又是林地上优质有机肥。食用菌生长需要喷洒适量的水,大面积的食用菌生产有力地延缓了水分的蒸发,使林木生长对水的需求有了保障。

5.林草模式。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可种植紫花苜蓿、黑麦草等优质牧草,既可出售优质牧草,也可放养畜禽。此外,还可以在林下种植适宜园林绿化的草坪。

二、利用林下空间,大力发展林下养殖

因地制宜发展林禽、林畜、林蜂等养殖模式,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立体养殖。

1.林畜模式。在中龄林的林下可适度放养猪、羊等家畜。这种模式适宜平原区地势平坦的用材林地,山地不宜。而在可控山林地中,可养殖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爬行类珍稀野生动物,如林蛙、穿山甲、豪猪等。

2.林禽模式。在林下放养或圈养鸡、鸭、鹅,以及其他一些经林业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养殖的珍稀飞禽等禽类,每公顷可投放750~1500只。林下的草木、昆虫可补充鸡、鸭、鹅的饲料,其粪便经过处理可做林地的肥料。

三、利用林地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森林旅游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产业。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在逐步消退,强调其三大效益日益突出,改善环境及为公众提供休憩功能被加强。随着文化生活的丰富和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心理,森林生态旅游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已成为世界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林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专家预测,以走向保护区,亲近大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热”将在全球兴起。森林生态旅游是指在被保护的森林生态系统内,以自然景观为主体,融合区域内人文、社会景观为对象的郊野性旅游,旅游者通过与自然的接近,达到了解自然、享受自然生态功能的好处,产生回归自然的意境,从而自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事业,将使珍贵的森林风景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而且通过合理实施生物改造措施,还可以使森林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提高,达到美化、优化、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防护功效。从发展林业产业方面来讲,发展森林旅游业可在不消耗森林资源的情况下,获取远高于生产木材的经济效益,对保护森林资源,帮助贫困林场脱贫致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都可以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事业,必须以生态效益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依据,以社会效益为目的,力求达到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发展林下经济应注意的事项

林下种植与大田种植、常规种植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提高林下种植的效益,既不能太过乐观,也不应有畏难情绪,应理清思路,科学谋划,逐步推进。同时,必须注意4个方面的问题。

1.选择适应性强的品种开展林下种植。首先,选定的林下种植品种必须适应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适宜在林地生长。在种类选择上,以选择耐瘠薄、耐干旱、耐荒草的粗生易长品种为原则,如林药模式中的柴胡、金银花等。此外还必须因地制宜考虑海拔、坡向、土壤、湿度、树龄大小、树木种类等因素。如高山阳坡地可种耐寒喜阳的白芍、柴胡;低山阴湿的阴坡地可种耐阴耐湿的鱼腥草、绞股蓝等。树龄小的,可种植对光照条件要求较高的丹参等阳生植物;树龄较大的,则必须种植对光照条件要求不高的黄连、黄精等阴生植物。

2.发展林下经济要符合国家林业政策。林下种植的目的是利用林下空旷闲地资源,实现农民增收,进而更好地保护林地,不可“舍本求末”或“本末倒置”。因此,在考虑品种时,首先应选择以收获茎、叶、花、果等地上部分为主,一年种植可多年受益的;其次,可选择种植需多年后才能收获或种后不必连年翻耕,地面绿色植被保持时间长的。

3.发展林下经济要密切关注市场变化。林下种植时,一定要在种类选择、种植布局、栽培技术、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按市场要求运作,既要发挥地方优势,又要注重市场变化。要防止不问市场地盲目发展,也要防止脱离实际“跟风撵价”。

五、发展林下经济的保障措施

1.要发展好林下经济,需要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注重规划引导,将发展林下经济与林业产业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融合在一起。

篇3

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古籍有误?或者像某些人说的,中医理论本身就不科学呢?当然不是,问题其实恰恰出在药材身上。

现在,为了追求药材产量的增长,有些药材供应商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影响中药材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产地。而正是由于中药材产地的不同,造成了药效的差别。

什么是“道地药材”

中药的产地是影响药物性能和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环境、气候、温度、水分、阳光等自然条件的不同,同一类的药材在不同地区出产,其质量差异很大。古人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认定某药以某产地出产者为疗效最佳的正品,称为“道地药材”(也称“地道药材”)。

由于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很多道地药材,都会在其名称前冠以产地,如浙贝母(产于浙江)、川芎(产于四川)、党参(产于山西上党)、建泽泻(产于福建)、新会陈皮(产于广东新会)等。

“道地”――好药材的代名词

道地药材是品质优良、功效卓著的药材的代名词。从古到今,医家一直推崇使用“道地药材”。唐・《新修本草》曰:“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宋代的《本草衍义》序例中也有“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的记载。而此种说法也得到了现代科技的认同。

现代研究人员通过对比研究发现,道地药材在有效成分含量上明显高于非道地药材。大多数不同产地的同一种药材,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大致相同,但各含量却相差甚远。

例如,产于河南焦作的道地药材怀地黄,其有效成分梓醇含量为0.435%~0.811%,而广东、山东、陕西等地所产含量仅为0.01%~0.06%。又如,河南封丘的道地药材金银花花蕾中有效成分总绿原酸含量多数在4 %~7.59 %,而几个非道地产地的样品总绿原酸含量都在3 %以下。

在药效上,道地药材也往往优于非道地药材。例如:穿心莲的道地产区在广州,其抗菌作用就远较福建、安徽产者为优;其他产地的黄芩虽然也有抑菌、抗炎、解热与镇静的药效,但作为道地药材的河北围场黄芩,在抗炎、解热等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

道地药材不仅靠产地的自然条件,而且与药材的生长年限、栽培技术、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有着密切关系。每一种道地药材都有其独特的栽培、采收及产地加工技术,这也是道地药材形成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言,“道地药材”是指质量好、疗效高、得到中医公认、且来源于特定地域,具有独特的种植、采收、加工技术的名优正品药材。使用原产地的道地药材,在临床上可达到量小而效宏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古籍中的汤药用药量都非常小,而现在动辄用好几倍的量才能达到治疗效果的原因。

部分道地药材的产区划分

全国的道地药材约有200种,例如著名的“四大怀药”、“浙八味”、青海西宁的大黄、甘肃岷县的当归、四川江油县的附子、重庆石柱的黄连、山东东阿的阿胶、云南的三七等,均以质量上乘而闻名中外。这里将全国部分道地药材按照道地产区的划分简单介绍如下:

关药东北三省和的东北部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如:人参、防风、细辛、五味子、刺五加、关黄柏、鹿茸、升麻、桔梗等。

北药长城两侧及其以南的河北、山东、山西和内蒙古中部地区所产的道地药材。如:北沙参、党参、黄芪、黄芩、金银花、山楂、知母、阿胶、远志、板蓝根、连翘等。

怀药古指怀庆府,现泛指整个河南省盛产的道地药材。如:怀地黄、怀牛膝、怀、怀山药、天花粉、金银花、红花、辛夷等。

浙药浙江省所主产的道地药材。如:浙贝母、浙玄参、杭麦冬、杭白芍、杭、延胡索、山茱萸、栀子、白芷等。

川药四川省以及重庆市境内主产的道地药材。如:川贝母、川芎、黄连、川乌、川木通、麦冬、巴豆等。

广药广东、广西南部和海南等省区所产的道地药材。如陈皮、何首乌、广藿香、芡实、玉竹、金钱草、鸡血藤、肉桂、穿心莲等。

云药云南省境内所主产的道地药材,如:三七、云木香、云茯苓、儿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