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进步范文

时间:2024-04-17 18:10: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技术进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技术进步

篇1

1.市场有所萎缩

近年来,随着现代企业物流理念的进一步树立,自动化立体库与企业生系统一体化理念得以体现。同时,中国自动化立体仓库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跟上了世界发展趋势,形成了多系列、多品种、多档次、高性价比的品线,可以覆盖绝大多数应用行业。自动化立体库已在烟草、食品、医药、邮政、印刷品、电子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在航空、金融、军事领域也有新开拓。

2011年受国内宏观经济调控影响,自动化立体库市场有所萎缩,国内建成的自动化立体库超过200座,共生了1200多台不同规格型号的有轨巷道堆垛机,自动化立体库总值超过30亿元。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累计建成的自动化立体库接近2200座,在役的自动化立体库达到1600座。

2011年建设的自动化立体库的单体规模越来越大,系统更加复杂,设备数量越来越多,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商企业纷纷开工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其中包括许多大型自动化立体库。其他行业如电力、快速消费品、服装、医药、烟草以及传统行业的物资管理等领域,对自动化立体库的需求也很大。

2.供应商总量稳定

目前涉足自动化立体库市场的国内外厂商在40家左右,本土品牌和外资(包括港资台资)品牌各占一半。2011年,有2-3家国内企业退出该市场,而国外厂商增加了2-3家,供应商总数量基本稳定。其中:总承包商10家左右,部分承包商10家左右,还有20家左右的单机或主要部件供应商。国内企业的自动化立体库设计和集成能力不断增强。

3.新品技术前景广阔

近年来,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自动化立体库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国外企业尤其是欧洲企业开发出许多新技术和新品,其中对自动化立体库的长远发展影响巨大、市场前景最广的新技术和新品有以下两项:

(1)高速箱式堆垛机

由于欧洲及日本制造企业纷纷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上述地区的托盘式自动化立体库市场趋于饱和。随着物流业务的多样化和精细化,货物的存储单元逐渐缩小,欧洲仓储设备企业纷纷推出箱式立体库,这是堆垛机从结构形式到控制方式的完全更新。该设备的运行参数成倍提高:运行速度达到400米/秒,起升速度达到100米/秒,采用全新的控制和驱动技术,不再通过减速机,而是以伺服电机直接驱动轮组或无变形齿型带往返拉动轮组进行水平和垂直运动,定位精度在±2毫米以内;存取货装置功能强大,速度快,双排双深,可以实现每次存取1~4个物流箱的多种作业组合,作业效率极高,最快达到10秒钟存取1个物流箱,每台堆垛机可以负责上万个物流箱的存取作业。

在2008年德国汉诺威展会上,只有二三家企业展出了高速箱式堆垛机实物,而2011年展会十几家厂商携该品参展,且品有明显改进和提高,反映出行业对这一技术和品的认同和看好。而目前国内箱式堆垛机基本是在托盘堆垛机的基础上微缩改制而来,技术参数与国外相比低很多,还未研制出与国外最新品比肩的类似品。据悉,一些领先企业已开始筹划研制该项品和相关技术,预计很快会有所突破。

(2)替代传统堆垛机的新型自动化立体库

目前几十个欧洲厂商都推出了一种带有绿色物流概念的新型仓储模式来替代传统意义上的巷道堆垛式自动化立体库,这一核心设备是在货格中搬运托盘或物流箱的紧凑型穿梭车技术品。穿梭车,能与固定于货架端部的垂直提升机自由组合、配合使用,替代堆垛机,完成托盘或物流箱的快速存取作业,同时,由于作业有效载荷与设备自重比值较小,大大降低了每个仓储单元存取作业的能耗,具有绿色节能概念,符合目前世界发展的潮流,欧洲有几十个厂商推出了该类系统和品。该穿梭车技术推出后可以改变传统立体库的设计理念,提升空间利用率和存取作业效率,尤其是系统拓展非常方便,是市场应用极广的新品,对于空间利用率要求高的冷库以及旧仓库升级改造更加适用。

目前,国内企业还没研制出适用于密集存储的穿梭车技术和品,市场上采用的均为欧洲品。但一些国内企业已着手研制该品,预计两三年后会得到广泛使用。

篇2

关键词:效率变化;技术进步;资本深化

一、 引言

本文采用Cavas等(1982)、fare等(1994)、Kumar和Russell(2002)等发展的非参数数据包络方法,对我国省际和东、中、西三大区域工业经济增长进行研究。首先,构造出各地区生产前沿面,并依据公式核算出各地区的技术效率指数;其次,考察技术进步、效率变化和资本深化三个因素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并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收敛模式进行分析。这种方法优点是既能够避免传统增长核算在衡量技术进步时希克斯中性的假设前提,又能够将对资本深化和效率改进的分析结合起来。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

3. 数据来源及处理。本文选取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由于从1998年开始我国工业的统计口径变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数据,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本文的研究区间为1998年~2011年。从2008年开始我国不再公布工业增加值,因此本文用工业总产值表示产出,并用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行平减;资本投入以各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表示,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对资产投入进行平减;劳动投入用规模以上工业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表示。所有价格指数均以1998年为基期。由于、海南数据缺失严重,本文排除这两个地区,实际选取29个地区进行研究。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

三、 实证研究

1. 我国各地区工业生产前沿面的变动特征。技术效率指数用来衡量当生产技术给定的情况下,某一地区的技术利用水平,指数越高的地区越靠近前沿面。根据公式(1)~公式(6),在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下,表1给出了1998年和2011年我国各地区技术效率的测算结果。1998年处于生产前沿面上的地区有上海和江苏两个地区,2011年生产前沿面上的地区有上海、天津和福建3个地区。2011年江苏的工业技术效率略微下降,上海则在1998年和2011年都处在前沿面上,说明上海工业的技术效率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当研究的视角从总量函数转变为集约函数,也就是说从产出、资本以及劳动的三维向量空间转向人均产出y=Y/L、人均资本k=K/L组成的二维空间(k,y)时,就可以构建出1998年和2011年的两个生产前沿面,如图1所示。

从图2可以得到以下判断:第一,2011年我国区域工业生产前沿面比1998年有较大幅度的上移,说明研究期间我国工业生产技术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第二,在不同人均资本水平上生产前沿面垂直上升的比例不同,且随着人均资本的增加上升的幅度越大,说明各地区工业技术进步是非希克斯中性的,且技术进步与资本深化呈现正相关关系;第三,生产前沿面是一条斜率递减的曲线,说明随着资本深化程度的加深,资本深化的边际报酬递减。

2. 我国工业人均产出增长指数的三项分解。利用公式(11)可以将研究期间各地区工业人均产出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三个方面,并进一步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进行比较分析(如表2所示)。

由表2可见,我国各地区工业人均产出增长率均大于1,总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中,年均增长超过14%的地区分别是:内蒙古、重庆、山东、天津、吉林、安徽、福建和湖南,增长速度最慢的地区为云南、黑龙江和新疆,增长速度低于10%。大部分地区的增长速度介于10%~14%之间。全国平均人均增长指数为1.125 7,其中东部地区增长最快,西部次之,中部最慢。

从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来看,研究期间我国各地区工业的技术进步指数>资本深化指数>技术效率指数,其中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资本深化指数仅有北京、青海和新疆三个地区小于1,其余大部分地区都大于1。说明我国各地区工业的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其次是资本拉动。而研究期间技术效率指数变化不大,仅有一半地区效率指数大于1。从三大区域角度进行分析,东部地区技术效率指数平均为1.004 6>1,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小于1;技术进步指数,西部最大,东部次之,中部最慢。这主要是因为西部地区原有技术水平较为落后,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实施,西部技术呈现出爆炸性增长,所以技术进步指数较高;资本深化方面,中部地区最大,东部次之,西部最小。

四、 结论

本文通过将我国区域工业人均产出增长率分解为效率变化、技术进步、资本深化效应三个方面,全面考察了1998年~2011年不同增长方式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技术进步是我国区域工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且具有明显的资本偏向性。实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我国各地区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技术效率指数、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资本深化次之。说明导致我国各地区工业经济差距的原因主要是技术进步的推动,而技术效率指数所起的(下转第44页)作用最小;第二,我国各地区经济差距根源在于技术水平的提升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递增关系。由于技术进步非希克斯中性,使得人均资本较高的地区人均产出较高,从而导致代表技术水平的生产技术前沿较之人均资本相对较低的地区提升幅度较高,使得人均资本较低的地区很难通过提升前沿技术实现人均产出的增加。因此,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推动技术从高收入地区向低技术扩散消除经济差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依靠政府干预(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税收减免、创新资助、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实现要素投入、政府扶持相结合才能促使经济落后地区实现赶超,从而实现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管理世界,2006,(10):57-62.

2. 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6):429- 444.

3. F?re R, Grosskopf S, Norris M, et al. Pro- ductivity growth, technical progress, and eff- iciency change in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4:66-83.

4. Farrell M 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 ciety. Series A (General),1957:253-290.

5. 谢千里,罗斯基,张轶凡.中国工业生产率的增长与收敛.经济学(季刊),2008,7(3):809-826.

6. Shephard R W.Theory of cost and production functions.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动向、影响与中国的应对战略研究”(项目号:13&ZD157);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非均质后发大国中经济极化、区域互动与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研究”(项目号:11YJC790307)。

篇3

关键词:数字化;角色造型设计;艺术特征

一、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对于数字技术的引用

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作品表达主题思想的主要载体,角色造型承担了表演、表达故事主题的使命。角色造型设计师通过角色造型设计将动画作品的内涵和审美观念转化为可视的物化形象,角色造型设计可以是写实具象、参考自然的,亦可以是写意抽象、超脱自然的。恰当的角色造型设计可以使受众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与审美联想,并且通过角色造型设计来理解作品的深层主题和内在涵义。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部动画作品成功与否的首要衡量因素。动画作品必须要有生动的角色形象,动画片中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作品的关键。很多耳熟能详的动画角色形象带给我们难以忘却的美好记忆,它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创新性特征、独特性特征和艺术审美性特征,是动画艺术特有的表达方式和价值体现。数字技术应用于动画,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进步为前提的,它借助于计算机科学的进步,进行存储、运算、加工、传送、还原的技术。当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师将数字技术引入动画领域后,动画的角色造型设计方式也发生了巨变。数字角色形象设计师不再受限于创作材料、创作形式的限制,数字技术可以将角色造型师的创新思维最大化地展现,角色设计可以是具象写实,也可以是抽象虚拟的;可以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也可以是超脱客观世界的。通过思维创新,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将原本很难实现的造型设计转化为可视的造型。

二、数字化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特征

从动画诞生之日起至今日的蓬勃发展已逾百年。每一部成功的作品总有一些精彩的角色造型设计让观众难以忘怀,总是由这些精彩的角色造型设计向我们讲述着故事的主题。处于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动画角色有哪些特征呢?

(一)数字角色造型设计的技术特征

当动画角色造型设计引用了数字技术后,带来了极大的便捷性。在计算机介入动画设计之前,设计师只能用徒手绘制的方式或者通过泥塑稿来呈现角色造型设计,效率低、受限于材料属性,不便于反复修改,电脑诞生以后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扩展了表现空间,丰富了创作形态,使创作的角色形象更加饱满。使观众更好的理解该角色的个性特征。数字化应用于角色造型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动画师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由此可见数字技术的对于动画角色造型的巨大作用。

(二)数字角色造型设计的艺术特征

数字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表现作品的艺术表现性,将原本受限于材料属性、表现样式等因素而难以实现的角色形象转化为可能。数字时代动画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造一个虚拟的数字角色造型世界,表现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视觉形象。数字动画角色造型比起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要更加充分、自由、更具想象力。数字角色设计具有高度的超现实性、假定性、新颖性、想象性与创造性。角色可以完全不局限于客观世界,不受时空限制,角色设计师可以自由地、不受约束地制造出虚幻、奇妙、诡异、震撼人心的视觉形象,使得数字时代动画角色形象的艺术性特征得以更加充分地表现。

(三)数字动画角色造型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特征

动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技术进步扩展了动画的艺术表现性,造型设计师的新颖创意与构思也迫切需要新技术、新形势去展现,这也成为推动动画制作技术进步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艺术发展的历程看,科学生产力的进步总是推动艺术形式不断更新与发展,艺术的表现形式也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而发生改变。艺术形式的创新与技术的进步如影随形,几乎每一种新形式的产生都是以某种新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艺术要体现出审美特点,必须依托于一定的数字艺术形象。就数字艺术的艺术形象而言,它的表现形式是借助于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数字艺术的发展状况,但是数字艺术表现的最终目的还是艺术形式的表现,是技术与艺术共同作用的成果。因此,数字化角色造型设计具有“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特征”。

三、数字技术对动画角色形象设计的影响

数字技术对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字技术提升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便捷性

数字技术的诞生促进了动画创作革新性的发展。数字化时代更为便捷、自由、不受约束的创作方式大大地提高了角色造型设计的效率;数字动画的角色形象采用了数字化的储存形式,可以反复利用,同时还便于网络传输与共享,方便动画造型设计师进行行业间的交流等。

(二)数字技术支撑数字角色造型设计的生存空间

数字动画角色形象的设计依赖于数字虚拟的数字空间,数字角色形象的传播依赖于数字网络平台。总之,数字角色形象的生存离不开数字图像技术的支撑。这是数字角色形象与其他方式塑造的角色形象最主要的不同之处。从手绘草图到数码图像的扫描采集,从二维数字图像绘制到虚拟三维空间形象的创建,从静态数字图像到动画数字影像。从单一的角色形象到声音与画面互动形式,数字动画角色形象的发展与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三)虚拟现实技术使数字角色造型设计更具生命力

数字角色形象设计不仅体现了数字图像生成技术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数字图像传播技术的革新。当数字角色造型运用于虚拟现实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赋予了数字角色形象新的活力和生命力,使角色形象更为形象生动。通过受众与数字角色的交互,增强了受众身临其境的融入感和人机互动的趣味性,体现了虚拟现实的实质特征。数字技术与数字网络传播技术的进步为数字角色造型设计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观众的审美和娱乐消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总结

动画角色形象设计借助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取得了革新性的突破,它具有便捷高效、创作自由、形式新颖、可以轻松建立庞大的数字化素材库等一系列鲜明的优点,并且数字化角色形象的传播领域更加广阔。动画角色形象设计运用现代的数字技术将更能体现出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的视觉可视形象。数字化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方式是数字时展的产物,提升了角色造型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更好地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并且满足了大众的生活娱乐需求。

作者:李广锁 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周宗凯.动漫角色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沈巾力.数字角色形象设计[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李立.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篇4

【关键词】:数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在现代化城市建设方面,越来越多的新科技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数字城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且在发展过程中将会对城市建设、市民生活、经济发展逐渐带来效益和方便。数字城市实际上有多个层次,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等职能。电子政务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把政务数字化后与民众连在一起建立互动系统,不仅实现办公自动化、决策科学化、信息网络化和资源共享化,还要为民众提供信息和服务。

地理信息是研究对象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与应用过程中各种相关技术的集合,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了信息和技术基础与支持,反过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进步。目前地理信息及其技术已经在数字化城市建设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与服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建设中不断进行探索与完善。

1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城市

地理信息是实体信息的空间定位基础和载体。从数据可的对象来看,可以分为政府内部数据、机构共享数据和社会共享数据,它包含了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的各类信息,体系复杂,部门交叉重叠,信息源分散程度高,如何将这些分散、无序的信息有序化使得人们更容易使用,是数字城市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所以按照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将离散的、无序的信息通过有序的地理编码串联成为逻辑上一体的、具有统一空间定位框架的、能满地理信息建设与数字城市足多数用户基本需求的信息资源体系,将大大提高地理信息的管理与利用效率。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重构了决策信息的获取模式与展示方式。庞大的组织系统中会发生大量的信息,因此决策者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来提高自身对问题的判断能力、宏观把握能力以及发现潜在信息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整合不同渠道的信息,将信息资源由微观转变为宏观。而利用可视化技术将枯燥的数字通过图形方式直观展现,也有助于发掘隐藏在各种信息之中的潜在联系,提供崭新的决策支持方式。动态监测技术可以实现各种与地理位置相关信息的监测,帮助决策者掌握各种变化情况,在突发事件中实现实时和准实时跟踪、显示、决策和处理,便于应急处理和指挥调度。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有助于城市信息整合和推进公共服务。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应用主体,通过联合开发或授权,实现跨部门的应用整合和跨部门的数据转换,提高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共享已经成为当前数字城市建设的一种重要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数字城市信息标准不统一、共享程度低的状况,提高办公效率。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提供地理环境相关信息查询,即可在地图上清楚地了解到此地周围政府部门、医院、旅游景点分布等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各种公共服务机构的静态信息,还可以各类应急信息等。

2 加强建设

数字化城市建设中,智能化业务是核心,服务是宗旨,地理信息及其技术是数字化城市的重要支撑之一,尤其与一些智能化业务是互相依存、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因此以应用为切入点和最终目标,紧紧围绕数字化城市的应用来开展各项服务,拓展地理信息及其技术的应用领域,对于地理信息建设与相关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2.1建设标准的地理信息资源

数字城市应该包含多个应用层次,既要反映概况或发展趋势的宏观信息,也要反映详细情况的微观信息。需要增加面向数字城市电子业务的文本、统计类地理信息,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多时相、综合性的面向业务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体系,满足相关业务在格式和分类体系等方面要求; 建立点、线、面相结合的地理信息变化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和更新系统,保证信息的现势性。

对地理信息的整合。一方面,对已有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进行改造,将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整合完善;另一方面,开展地理信息与社会经济等非空间信息的整合,将非空间信息赋予空间属性,实现对非空间信息的空间定位,为空间分析、空间辅助决策和服务提供基础。

建设数字化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平台。实现基于网络的地理信息与数字城市的非空间信息和辅助决策信息的自动集成、交换与整合。开发多级、多种类的面向用户的信息产品,逐渐形成满足数字化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要求的标准化、系列化的地理信息产品。

建立结构化地理信息标准体系。从实现信息共享的目标出发,制定地理信息标准体系,使该体系贯穿于数字化城市地理信息应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形成相互协调,能在整体上达到最佳效益的系列标准。

制定统一的的地理信息通用标准规范。制定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转换等标准,解决以地理信息为核心的信息资源建设中的标准规范问题;制定质量标准、安全标准、保密标准、检测与评价标准和信息分发标准,确保地理信息及其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确立数据转换、元数据、数据用户分级、数据服务等标准,为促进数据共享和应用服务。为实现跨行业、跨系统、跨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以及信息服务提供前提条件。

2.2建设地理信息应用服务

研究基于网络的信息快速获取与处理、分布式信息与服务等方面的技术,建立多源、多维、多尺度、多时相地理信息的快速采集、处理和服务的技术体系,及时提供最新、全面的资料与实时监测结果;探索地理信息的集成与融合,为地理信息综合分析、数据统计与信息挖掘提供基础;研究虚拟现实技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仓库、空间数据挖掘、空间辅助决策以及空间信息网格等技术,提高智能化分析与决策水平;加强信息安全保密技术,特别是网络安全技术研究,提高整体应用水平。

2.3建立面向智能化业务的地理信息服务机制

建立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组织制定地理信息数据共享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规范各部门对地理信息的共享行为,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组织体系,建立信息沟通与交换渠道,建立适用于数字化城市的集中式新型服务体系,实现由松散型体制向集中统一型过渡,形成面向用户的为公共利益服务、为各行业共同享用的地理信息共建共享运行机制。

建立稳定的服务机制。数字化城市建设需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数字化的需求来建立分级运行与分工协作机制,建立相应的服务模式以及运行机制,深化服务效果,扩展服务领域,全面推进地理信息和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结束语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地理信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了信息和技术基础与支持,反过来,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地理信息资源建设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承继成,李琦,等.数字城市: 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篇5

关键词:动画;角色形象设计;数字化

1 数字技术介入角色形象设计

动画中的角色是动画作品中以生命形式进行活动的表演主体,设计师通过造型语言将动画作品的内涵和自己的审美将角色的特征表现为外在的可视的形象,使观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想象与联想,并且通过动画作品的角色形象来理解作品真正的含义,角色形象是动画作品的灵魂,它主导整个动画片的表演情节和风格,它是决定动画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1]。一部动画片不能没有生动的角色形象,虚拟的角色形象是动画中的“演员”,它决定着动画艺术的成败。大家所熟知的很多动画形象曾经带给我们无比的快乐和美好的回忆,这便是动画与众不同的魅力,它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独特的娱乐性特征,是动画艺术的价值体现。动画片中具有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的角色形象是动画设计的关键,它是动画设计师设计创造出来的。

数字技术是与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图像、文字、声音、影像等各种信息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字符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还原的技术[2]。因为在运算、存储过程中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解码等,因此也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数字技术等。

数字技术介入动画领域后,动画的角色形象设计也发生了转变。数字角色形象既可以存在于虚拟空间,也可以活跃于现实世界之中,当虚拟形象的象征意义被人们认同以后,将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文化象征物。例如:QQ的吉祥物QQ企鹅作为数字虚拟的角色形象,它的存在与影响力并不是因为以数字技术虚拟了一只可爱的企鹅,而是在于这个虚拟的企鹅形象在跨越时空的网络人际交流平台中扮演了一个为人们提供方便、快捷通讯服务的角色,成为QQ的象征物,如图1所示。

2 数字动画角色形象设计的特征

动画艺术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已形成百花齐放之势。而几乎每一部或长或短的动画片中都不缺动画角色的表现,尤其是商业动画中,动画的角色的“表演”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动画片的吸引力以及动画衍生产品开发的成功与否。纵观百年动画角色造型,固然呈现出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特点,或抽象或写实,或恬静或动感。处于数字时代的背景下动画角色有哪些代表性特征呢?在这里将动画角色形象特征进行梳理。

(1)技术特征。在动画角色形象的设计创作过程中运用数字技术具有很大的便捷性,动画形象在电脑诞生之前只能用徒手绘制的方式来创作,一个动画师的动画稿月产量是1500张左右,可是在电脑诞生以后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动画创作,动画师的动画稿月产量提高了一倍,由此可见数字技术的力量是巨大的,动画师只需在软件中运用鼠标选择相应的工具就能画出需要的形状和效果。和传统的手工绘制动画形象相比,运用数字技术绘制角色形象更方便快捷,描线一次完成,上色颜色一致,界线准确,绘画过程中如果产生错误,可以用撤销工具撤销错误的操作或者运用各种虚拟工具进行修改,并且画面上不会留下痕迹。计算机图像可以多次拷贝、粘贴、放大、缩小、翻转、移位等,这些都是传统手绘达不到的。数字技术的介入带来绘画工具的便捷性,大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可以有效缩短动画制作周期。

(2)艺术特征。数字动画角色形象设计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表现作品的艺术性。数字时代动画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创造一个虚拟的数字世界,表现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视觉图像。动画角色形象比起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要更加充分、更加自由,更具有想象力、创造的空间。动画王国是梦幻的王国,具有高度的假定性和超现实性。想象性与创造性是动画的生命,动画造型有着无限的自由创作空间,动画中的角色形象是虚构的,是设计者根据脚本的需要和按照审美及美术规律设计制作的形象。比如,指头大小的精灵或是三米高的巨人,它可以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不受时空限制,局部的造型、角色的位置比例关系都可调整,可以制造出虚幻、奇妙、诡异的视觉形象;可以让人物上天入地、随心所欲;可以让神仙鬼怪、动物植物充满人性,使用人语;可以展现生活中没有的某种超自然的神力。数字时代动画角色形象的艺术性特征更加充分的表现。

(3)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特征。动画是“会动的画”,虽然这一解释不够严谨,但却让人很容易理解,其中包含了“动”和“画”两个重要方面,“画”强调艺术性方面的要求多一些;“动”是对技术有较高要求[3]。动画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技术领域的每一次革新都影响着动画的艺术表现力,艺术家的创意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力也一次次对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成为动画制作技术进步的内在主要因素。从艺术发展的历程看,艺术的每次的变革和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艺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如影随形,几乎某一新形式的产生都是以某种新技术为基础的[4]。数字艺术要体现审美质感,必须依托于一定的艺术形象。就数字艺术的艺术形象而言,它的生成和表现都借助于数字技术的发展,而数字技术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数字艺术的高度。数字艺术涉及不同领域的技术,数字艺术创作者有时候不能单独完成,而是根据需求与各类技术人员合作完成,最后出来的是共同创作的成果,因此,动画具有“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特征”[5]。

动画形象的数字化设计,将科技与动画艺术成功的链接,集中体现出技术和艺术手法的结合。影片《玩具总动员》就是将科学技术与动画艺术完美结合的代表性作品,运用现代化的技术,该作品中动画角色形象设计、场景、视听效果等方面将作品推上了新的高度。动画的发展对技术也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技术不断提高。数字化动画形象正是“富含技术的艺术作品”的集中体现。

3 数字技术对动画角色形象设计的影响

数字技术对动画艺术和动画角色形象的设计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数字技术带来动画角色形象设计的便捷性。人类历史上工具的进步会带来文明的发展,数字技术的产生同样给动画发展带来质的飞跃。数字化时代动画角色形象设计具有便捷的虚拟动画制作工具方便于修改,大大的提高了动画制作效率;数字动画的角色形象采用数字化的储存形式,只占用几MB电脑空间,时间长了也不会改变画质,还可以反复的利用;如果存储在便携式移动存储设备里携带方便,数字化图片的存储空间较小,而且网络已经普及,动画师足不出户就可以游遍世界名胜古迹,采集创作素材。这就可以使动画师能够轻松建立庞大的数字化创作素材库。

(2)数字图像技术支撑数字角色形象的生存。数字动画角色形象的运动依赖于数字虚拟的图像空间,数字角色形象的传播依赖于数字网络平台及数字图像存储介质,总之,数字角色形象的生存离不开数字图像技术的支撑。这是数字角色形象与其他方式塑造的角色形象最主要的不同之处。从手绘草图到数码图像的扫描采集,从二维数字图像绘制到虚拟三维空间形象的创建,从静态数字图像到动画数字影像。从单一的角色形象到声音与画面互动形式,数字动画角色形象的发展与数字图像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3)人机互动技术使数字虚拟角色形象更具生命力。在数字网络传媒中的数字角色形象不仅体现了数字图像生成技术的特点,同时体现了数字图像传播技术的革新,网络传播中的人机互动技术使数字虚拟角色形象更具生命力。通过受众与数字角色的交互,增强了受众身临其境的融入感和人机互动的趣味性,体现了虚拟现实的实质特征。通过虚拟角色启发人们的思维、构想现实环境和体验获取信息过程的最终目的[6]。数字图像技术与图像传播技术的进步为数字角色形象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数字时代的审美和娱乐消费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数字角色形象走向大众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4 总结

动画角色形象设计凭借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的推动在数字化时代得到迅猛的发展,它具有便捷的虚拟绘画制作工具;无限制的修改;保存、携带、传播的便捷性;轻松建立庞大的数字化素材库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数字化角色形象的传播领域变得更加广阔,动画角色形象设计运用现代的数字技术将体现出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的数字艺术形象。

数字时代,数字化动画角色形象可以促进信息文化更广泛更便捷的传播,带动动画产业及周边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角色形象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更好的满足大众的生活娱乐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淑敏.动画造型设计[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9.

[2]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沈巾力.数字角色形象设计[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李立.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5]王虎.数字媒体艺术[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篇6

但尴尬而严峻的现实却是,中国政府高调力推下的有线数字付费电视却一直进展迟缓,基本上处于发展僵局。

僵局原因直解:

免费频道太多背景下欠缺吸引

观众的独特内容

对政府高调力推的有线数字付费电视发展却如此缓慢,学界和业界已有不少讨论,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节目内容缺乏,节目源不足;资金缺口;盈利模式不够成熟,免费频道太多,观众不习惯于付费的观念;技术标准不完善。 其实,观众的反感很容易理解。网络公司单方面减少免费频道的播出数量,不但于情、于理站不住脚,于法也是侵犯了有线电视用户的合法权益。更何况,由于免费电视事实上已成为群众公共服务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群众对网络公司减播免费频道怨声载道,难免引起社会不稳定因素,政府也不会坐视不管。

这也正是2007年2月2日广电总局紧急《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的通知》的背景。因为在2月1日,相关媒体报道了一些群众对有线数字电视转换过程中价格高、强制转化等问题有怨言;而在此前,网络论坛、两会代表提案等,均对此有所反映。广电总局紧急发文强调要切实维护有线电视用户的合法权益,尊重用户的选择权;并明确要求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地区,必须保留至少6套模拟频道;同时要求各地制定收费标准要严格遵照国家相关规定,严格按照程序,举行物价听证会;必须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充分考虑社会各阶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要照顾到低收入家庭。

可见,有线数字付费电视进展迟缓的关键原因,在于观众不愿在有线收视费之外,再支付节目收看费用,除非有特别吸引住观众的独特内容。推动数字付费电视的主导力量,关键还是节目内容。没有独特甚至排他性极强的内容,就不可能让习惯了免费电视的观众心甘情愿掏口袋。尽管现在新开设了不少的数字付费频道,但其内容,要么是免费节目的重新编排,要么是一些必看性不强的所谓资讯节目,对观众没有很强的吸引力;或者更准确地说,至少吸引力还达不到让观众愿意再多掏钱的程度。

僵局根源探究:

节目内容欠缺背后的体制困境

追根究源,我们认为,节目内容欠缺的背后,体制问题才是潜藏着的根本原因。不管是在传输网络、用

户终端上,还是在内容建设、推广策略上,有线数字付费电视发展要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并产生经济效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有线数字付费电视,看似前景广阔、光芒一片,实则发展之路荆棘不少。因为这条路,涉及复杂而敏感的电视体制变革。认识到这一点,才算揭示了有线数字付费电视发展僵局的本质症结。

传输网络:

诸侯割据制约着规模发展

从传输网络来说,与广播电视事业完全依赖于国家投资不同,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很大程度上是各地一城一网自发的、靠自筹经费及观众缴纳初装费而建立起来的。而且,作为全国有线数字付费电视运营商的有线网络公司,目前全是广电主管部门直属或控股。实际上,有线网络公司在各地处于自然垄断的地位,全国的网络公司仍处于各地诸侯割据状态。

尽管,从长远看,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后,其巨大收益是可以预期的,但要完成整体平移,还需要一大笔投资。而投资总是要冒风险的,更何况投资还需要找资金。因此,目前靠自然垄断地位、收取基本收视维护费而“挺滋润地过着好日子”的有线网络公司,似乎并不像广电主管部门那么急切地想推进数字化整体平移。实际上,网络公司的诸侯割据已制约着我国有线数字电视朝规模化方向的发展。

或许,任何一个电视人都清楚,不管是从产业收益上讲,还是从对电视业的变革性意义上讲,理想中的全国联网的有线数字网络,与现实中的诸侯割据、一盘散沙式的各地有线数字网络的集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价值差异。我们不禁要问,在现实的诸侯割据已经严重制约着我国数字电视产业规模化发展时,从体制上解决我国数字付费电视发展僵局的紧迫性,难道还不能激发出各地网络公司暂时放弃个体眼前利益、推动行业跨越式发展的大局意识?

用户终端:

技术沟壑妨碍着技术进步

从用户终端来说,由于我国现有的3.7亿台电视接收机基本上是模拟电视机,因此不得不采取配置机顶盒的过渡策略。由于没有统一的机顶盒国家标准,加之各地网络公司自主开办付费频道,业务模式、加密模式等都不一样,再加上各地自行向不同厂家定制机顶盒,这不但使得配置机不能批量生产,导致价格居高不下,而且形成了新的技术沟壑和地域壁垒。

同时,由于百姓购买机顶盒积极性不高,不少地方只能采取赠送的方式推广,而为了节约赠送支出,一些地方便定制功能简单的廉价机顶盒,这无疑又为今后升级换代埋下了潜在的巨大负担,也将妨碍技术进步的顺利实施。

内容建设:

制作主体缺乏利益驱动

不少电视界人士都认识到,没有吸引人的内容是观众不接受付费电视的关键原因,“内容瓶颈”是付费电视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解决策略自然是应加大对电视节目内容建设的投入力度,或者吸纳社会化制作力量,提供更多更好的能够吸引观众的节目。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治本之道。但从目前国内电视业的现实情况看,作为节目制作机构的电视台,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进行内容建设。

因此,付费电视欲突破“内容瓶颈”,必须真正按照市场规律,建立各交易主体间公平的节目市场交易机制,而这,仅靠广电体系内的力量恐怕是不可能的。不改革我国现行广播电视体制、电视内容生产机制,有线网络公司恐怕很难真正按照市场规则去经营电视节目。

推广策略:

难以推广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在具体如何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的推广策略方面,广电总局一直在推行“青岛模式”和“佛山经验”。但分析两者推广策略就能发现,两地的整体平移都是靠政府的实际投入或政策大力扶持进行的,各地似乎并不那么容易借鉴。同时,尽管起步快,但由于并不是完全按照市场规则来运作,从长远看存在着潜在的产权纠纷、效率低等风险。

篇7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工程测量;应用

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水利、交通、建筑等行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的数字化技术、全球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等各种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得以应用和研究。

1 工程测量中的数字化技术

1.1 地图数字化技术

在建立各种GIS系统时,对原有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在建库工作中占据了相当大的工作量,各工程测绘部门都投入相当大的人力和财力。对于已有纸制地图,若其现势性、精度和比例尺能满足要求,就可以利用数字化仪将其输入计算机,经、修补后生成相应的数字地图。当前有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矢量化两大类仪器,针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大多数扫描矢量化软件能自动提取多边形信息,高效、便捷、保真的对地图进行数字化处理。

1.2 数字化成图手段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传统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常规的成图方法野外工作量大,作业艰苦,作业程序复杂,同时还有繁琐的内业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而数字化成图技术具有精度高、劳动强度小、更新方便、便于保存管理及应用、易于等特点。目前,数字化成图技术有内外业一体化和电子平板两种模式。内外业一体化是一种外业数据采集方法,主要设备是全站仪、电子手簿等,其特点是精度高、内外业分工明确、便于人员分配,从而具有较高的成图效率。

2 工程测量中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GPS接收机的改进,广域差分技术、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的发展,加之美国SA技术的解除,使得GPS技术在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城市规划、工程测量等领域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RTK(Real Time Kinematics,实时动态)技术是在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实时提供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厘米级精度的一种新的GPS定位测量方式,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RTK测量是将l台GPS接收机安装在已知点上对GPS卫星进行观测,将采集的载波相位观测量调制到基准站电台的载波上,再通过基准站电台发射出去;流动站在对GPS卫星进行观测并采集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同时,也接收由基准站电台发射的信号,经解调得到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流动站的GPS接收机再利用0TF(运动中求解整周模糊度)技术由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和流动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来求解整周模糊度,最后求出厘米级精度流动站的位置。RTK测量可以不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便可以高精度、快速地测定图根控制点、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利用测图软件可以在野外一次生成电子地图。同时,也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成果快速的进行施工放样。因此,RTK被广泛应用于图根控制测量,地籍、房地产测绘、数字化测图及施工放样等各种工作中。

3 工程测量中的地理信息(GIS)技术

GIS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已成为多学科集成并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和地学空间信息显示的基本手段与工具。其技术优势不仅在于它的集地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三维可视化显示与成果输出于一体的数据流程,还在于它的空间提示、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功能。目前,GIS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科学,而且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地质矿产、农林水利、气象海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GIS、数据库、内外一体化测图、扫描矢量化及全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为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标准化、数字化的基础空间信息,以建立各类专业信息系统,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

4 工程测量中的数字摄影

测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影像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航空摄影测量是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可以提供数字的、影像的、线划的等多种形式的地图产品。全数字摄影工作站的出现,加上GPS技术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使得摄影测量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迈进。随着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摄影测量产品已经从影像图等向4D产品转化,为建立各类专业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

5 工程测量中的遥感(RS)技术

遥感(RS)技术由于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及经济性等优势,得到快速的普及,多光谱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将成为对地观测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各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都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获取,为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图、地籍图以及各种大、中、小比例地形图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

6 工程测量中的3S集成技术

3S(GPS、GIS、RS)技术的结合,取长补短,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趋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行成了“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即GPS与RS为GIS提供区域信息及空间定位信息,而GIS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以便从GPS和RS提供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成为科学的决策依据。诸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工程,其施工范围大、物流量大、施工周期长等,而3S技术为该类大型工程提供了最有效的数据及信息采集、分析处理、表达决策的工具。

7 结束语

伴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工程测量必将朝着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可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网络化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金城.GPS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09(09).

[2]张强.GPS技术在控制测量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

篇8

关键词:工程测量;地面测量仪器;GPS;GIS;RS;“3S”集成

Abstract: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laser technology, space technology and other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As well as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engineering survey technology progress with new ways and means. This modern engineering measuring instrument of development, introduction and looking to the ground measuring instruments and CPS positioning space technology in the measurement of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words: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The ground measuring instruments; GPS; GIS; RS; "3 S"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TU19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测量有着悠久的历史。近30年来。随着测绘科技的飞速发展。工程测量的技术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因为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测绘科技本身的进步,为工程测量技术进步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各种大型建筑物和构筑物建设工程等不断增多。对工程测量不断提出新的任务、新课题和新要求,使工程测量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工程测量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1 先进的测量仪器促进了技术进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以后,由于雷达探测和各种无线电导航系统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电子测时技术、测相技术和高稳定度频率源等领域的深入研究,为电磁波测距仪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电磁波测距技术的迅速发展,其中以激光、红外线为载体的光电测距技术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在这期间,测程远、精度高的光电测距仪逐渐增多,功能齐全的全站型仪器也不断出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常规的光学经纬仪、光学水准仪和电磁波测距仪逐渐被电子全测仪、电子水准仪所替代。光电测距仪、精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电子水准仪、数字水准仪、激光准直仪、激光扫平仪等各种地面测量仪器的迅速发展,成倍地提高了工程测量外业工作效率和精度。改变了传统的工程控制网布网、地形测量、道路测量和施工测量等的作业方法。三角网已被三边网、边角网、测距导线网所替代:具有自动跟踪和连续显示功能的测距仪用于施工放样测量:无需棱镜的测距仪解决了难以攀登和无法到达的测量点的测距工作;电子速测仪为细部测量提供了理想的仪器;精密测距仪的应用代替了传统的基线丈量。

电子经纬仪和全站仪的应用,是地面测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电子经纬仪具有自动记录、自动改正仪器轴系统差、自动归化计算、角度测量自动扫描、消除度盘分划误差和偏心差等优点。全站仪测量可以利用电子手簿把野外测量数据自动记录下来,通过接口设备传输到计算机,利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测量数据的自动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还可以把由微机控制的跟踪设备加到全站仪上.能对一系列目标自动测量.即所谓“测地机器人”或“电子平板”野外直接图形编辑.使地面测量趋于自动化.还可对活动目标做跟踪测量。为测图和工程放样向数字化发展开辟了道路。电脑型全站仪配合丰富的软件。已向全能型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带电动马达驱动和程序控制的全站仪结合激光、通讯及CCD技术。可实现测量的全自动化,被称作测量机器人。测量机器人可自动寻找并精确照准目标.在1s内完成1个目标点的观测.像机器人一样对成百上千个目标作持续和重复观测.可广泛用于变形监测和施工测量。

激光水准仪、全自动数字水准仪、记录式精密补偿水准仪等仪器的出现。实现了在几何水准测量中自动安平、自动读数和记录、自动检核测量数据等功能,使几何水准测量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迈进。激光准直仪和激光扫描仪在高层建筑施工和大面积混凝土施工中是必不可少的仪器。高程测量方面.最显著的发展应数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系统。这种系统主要是由测深仪和控制器组成。通过各种类型的传感器测量容器的液面高度。可同时获取数十乃至数百个监测点的高程。具有高精度、遥测、自动化、可移动和持续测量等特点。两容器间的距离可达数十km.如用于跨河与跨海峡的水准测量:通过一种压力传感器.允许两容器之间的高差从过去的数cm达到数m。在工程测量中,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是一种精密的水准测量方法。对高差的观测精度可以达到20um甚至更高。

陀螺经纬仪是将陀螺仪和经纬仪组合在一起.用以测定真方位角的仪器。在地球上南北纬度75°范围内均可使用。陀螺高速旋转时,由于受地球自转影响,其轴向子午面两侧往复摆动。通过观测,可定出真北方向。有的陀螺经纬仪用微处理机进行控制,自动显示测量成果,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激光陀螺经纬仪则具有精度较高、稳定和成本低的特点。是用于矿山、隧道等工程测量的另一类主要的地面测量仪器,新一代的陀螺经纬仪是由微机控制,仪器自动、连续地观测陀螺的摇动并能补偿外部的干扰。观测时间短、精度高.如Cromad陀螺经纬仪在7min左右的观测时间能获取3”的精度,比传统陀螺经纬仪精度提高近7倍.作业效率提高近10倍,标志着陀螺经纬仪向自动化方向迈进。

2 空间技术为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完善.GPS接收机已逐渐成为一种通用的定位仪器在工程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

RTK(Real Time Kinematics。实时动态)技术是在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能够实时提供流动站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在一定范围内达到cm级精度的一种新的GPS定位测量方式,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RTK测量是将l台GPS接收机安装在已知点上对GPS卫星进行观测,将采集的载波相位观测量调制到基准站电台的载波上,再通过基准站电台发射出去;流动站在对GPS卫星进行观测并采集载波相位观测量的同时。也接收由基准站电台发射的信号,经解调得到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流动站的GPS接收机再利用0TF(运动中求解整周模糊度)技术由基准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和流动站的载波相位观测量来求解整周模糊度,最后求出cm级精度流动站的位置。RTK测量可以不布设各级控制点,仅依据一定数量的基准控制点,便可以高精度、快速地测定图根控制点、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利用测图软件可以在野外一次生成电子地图。同时,也可以根据已有的数据成果快速地进行施工放样。

长期以来用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技术所代替,同时定位范围已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间;定位方法已从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导航和测绘领域扩展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领域。

将GPS接收机与电子全站仪或测量机器人连接在一起.称做超全站仪或超测量机器人。它将GPS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与TPS(全站仪)灵活的三维极坐标测量技术完美结合,可实现无控制网的各种工程测量。使用超站仪测量,无需控制点,长导线和后方交会操作,只需架设超站仪,并使用GPS确定位置.然后就可以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放样。建站更简便,测量更容易、更快捷。在需要时可以单独使用TPS或GPS。将GPS天线安装在对中杆上,就可以进行GPS流动站作业,也可将TPS作为传统的全站仪使用。超站仪的模块化设计给了用户最大限度的自由,胜任一切测量工作,节省时间和资金,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收益。

摄影测量由于高质量的摄影机,高精度测量仪器和GPS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加上软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测量精度和效率显著提高。摄影测量技术由于可以提供实时的三维空间信息。无需接触被测物体,以及野外工作量少、效率高和成果品种多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数字摄影测量是基于数字影像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影像处理、影像匹配、模式识别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航空摄影测量是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测图、地籍测量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可以提供数字的、影像的、线划的等多种形式的地图产品。全数字摄影工作站的出现.加上GPS技术在摄影测量中的应用,使得摄影测量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迈进。随着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摄影测量产品已经从影像图等向4D产品转化.为建立各类专业的信息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平台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

遥感(RS)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开始为航空遥感.自1972年美国发射了第l颗陆地卫星后。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遥感技术由于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时效性、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及经济性等优势,得到快速的普及,多光谱航空摄影和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将成为对地观测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各种中小比例尺地形图都可以利用遥感影像来获取.为应用于工程测量领域的城市基本地形图、地籍图以及各种大、中、小比例地形图的快速更新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方法和手段。当前遥感形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数据收集、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对全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的观测体系,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

GIS是集计算机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测绘遥感科学、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学科。已成为多学科集成并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和地学空间信息显示的基本手段与工具。其技术优势不仅在于它的集地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分析、三维可视化显示与成果输出于一体的数据流程,还在于它的空间提示、预测预报和辅助决策功能。目前。GIS不仅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技术科学,而且已经成为一门新兴的产业.在测绘、地质矿产、农林水利、气象海洋、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区域开发与国防建设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GIS、数据库、内外一体化测图、扫描矢量化及全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为专业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准确、标准化、数字化的基础空间信息,以建立各类专业信息系统,从而实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信息化。

3S(GPS、GIS、RS)技术的结合,取长补短,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趋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即GPS与RS为GIS提供区域信息及空间定位信息,而GIS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以便从GPs和RS提供的海量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成为科学的决策依据。诸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工程.都具有施工范围大、物流量大、施工周期长等特点.而3S技术为这些大型工程提供了最有效的数据.成为其信息采集、分析处理、表达决策的工具。

篇9

数字潮流引发工作模式改变

该书由来自政策网络智库与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编著。他们认为,信息技术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连通性以及软件应用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影响着就业与商业发展,并为劳动法规的制定带来了挑战,无论企业、政府还是个人都在努力地追赶这一潮流。

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曾提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而是将物理、数字与生物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包含大数据、算法管理、3D打印、量子计算、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物联网、纳米技术等多种形式。数字平台的传播创造出一系列新的工作岗位或商业机会,人们希望此类转型能够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水平、打造更具包容性的社会融合新前景。

在谈到劳动力失业与人工智能对就业产生的影响时,布勒哲尔研究员乔治斯·彼得罗普洛斯(Georgios Petropoulos)认为,那些需要常规体力劳动与认知技能的中等水平工作岗位是最易被取代的。在此前的工业革命中,当常规性体力劳动被取代时,会产生新的非常规性劳动。然而当今时代变化飞快,情况与以往已截然不同。彼得罗普洛斯重点从机器学习与性能提高层面进行分析,认为这是一种“深度神经网络发展”的结果,其灵感来自于人类的大脑。他表示政策制定者需制定机器与人工智能系统运行的规则,这需要各利益相关方以及专家的集体协商,同时还涉及对责任、安全、隐私领域进行监管的讨论。

据英国华威大学荣誉教授科林·克劳奇(Colin Crouch)预测,一些“非雇员”(non-employees)劳动者的增长,将使不完善的法律与社会保护政策面临挑战。目前劳动法在新兴经济领域存在的争议,体现了当下劳动关系的重塑。比如,如何在法庭上定义雇员、劳动者、承包商等。受数字技术、监管体系以及管理控制的影响,诸如优步等公司的“非雇员”劳动者在工作中的自主性大大降低,这些变化都在推动对劳动关系的重新定义。

用行动代替焦虑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国际经济关系教授罗克·苏特(Luc Soete)表示,如今自动化发展给就业带来的潜在变化,加重了民众的焦虑情绪。从早期研究结果来看,美国民众的焦虑感似乎比欧洲民众更深。媒体的宣传与互联网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绪,随之变化的还有民粹主义与保护主义的态度。虽然民众的焦虑情绪发作跟前几次工业革命相似,但也有不同的特点,首先在于对以知识为基础的虚拟经济的投资增多,其次在于人们进入数字经济的门槛大大降低。

欧洲进步研究基金会主席玛利亚·罗德里格斯(Maria Rodrigues)表示,第一次工业革命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落后的生活水平、就业状况产生冲突,导致了较大的社会动荡。随着时展,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已不再需要与社会变革产生必然联系,因此各国政府的治理目标应该是,确保工业与社会的转型能够为社会流动,以及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而非成为民众忧虑与社会动荡的源头。

篇10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工程测量数据处理技术;数字摄影测量;GPS定位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电子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测绘技术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工程测量技术近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技术的面貌日新月异。

1.全站仪测量放样技术

全站仪替代光学经纬仪和电磁波测距仪的应用.足地面测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全站仪具有测量精度高,仪器的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为施工测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已大量应用于各类工程的施工测量中。电子全站仪自动改正仪器轴系统差、自动归化计算、角度测量自动扫描、消除度盘分划误差和偏心差,自动记录存储、实时测量三维坐标、与双向数据通讯功能,为测图和工程放样向数字化发展开辟了道路。目前全能型和智能化方向发展的电脑型全站仪都带有丰富的软件,可以直接进行坐标放样、导线测量、程序测量、悬高测量、道路放样、对边测量、面积测量、高程传递、参考线放样,故能提供高速高精度的观测成果,又能高效地完成多种测量作业。带马达驱动和程序控制的全站仪可以结合激光、通讯及CCD技术,能实现测量的完全自动化,被称作自动化测量器械。为工程测量向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数据库技术与GIS技术

测量工作者如何更好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或GIS技术建立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其同的是把大量的测量数据或信息进行科学的存储.建立三维数字地形模型,提高测量数据利用率,减少重复劳动,以便于检索、分析、分发和利用。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现代化。将GIS应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虚拟显示施工总布置三维全景,直观反映各组成部分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相互关系并实现各种信息可视化查询、分析、统计计算,实现建筑物施工全过程动态仿真演示。以信息的数字化、直观化、可视化为出发点,直观清晰地描述复杂工程建设的施工动态过程,为全面、准确.快速地分析掌握工程施工全过程提供有力的分析工具,实现工程信息的高效应用与科学管理。

3.GPS定位技术

随着GPS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完善,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长期以来用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大范围的GPS技术所代替,同时定位范围已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间;定位方法已从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导航和测绘领域扩展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领域。碎部点的测绘与放样等领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GPS接收机已逐渐成为一种通用的定位仪器在工程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将GPS接收机与电子全站仪或测量机器人连接在一起,称超全站仪或超测量机器人。它将GPS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与全站仪灵活的三维极坐标测量技术完美结合,可实现无控制网的各种工程测量。水电工程施工区域大,控制点传算工作量大,精度衰减快;高山峡谷之中,山脉蜿蜒曲折,造成上点和通视困难;河流阻隔,致使交通不便,前后视须迂同前进。利用GPSRTK技术进行碎部点测绘与放样不需要与基站保持通视,也无需进行后视作业,误差不累加,精度分布均匀,精度衰减每公里只有lmm。10--15km的作业半径不需要设置过渡控制点,更长距离的测绘可通过设置中继电台转发电测波解决。大幅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4.程序型计算器辅助计算技术

程序型计算器(如CASIO fx-4800P/fx-4500PA)以其功能强大、经济实惠、方便携带的特性受到了各行各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尤其是测绘方面的技术人员进行工程放样计算的有力工具。水利水电工程庞大而复杂。工程细部的放样往往牵涉到几十个公式的数学计算,尤其是在施工现场,严寒、酷暑、噪音、灰尘很难让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计算的速度和结果的正确性大打折扣,严重影响放样的质量和效率。利用编程计算器事先编制好所需放样部位的计算程序,在施工现场最多只需输入测点三维坐标X,Y,Z的数据即可迅速计算出所需要的放样数据,结果准确率大大提高。全站仪实现了测点坐标的随测随得,编程计算器实现了放样数据的即输即得,大大加快了工程放样的速度。

5.数字化测绘技术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常规的成图方法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艰苦的野外工作,同时还有大量的室内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把野外数据采集的先进设备与微机及数控绘图仪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个从野外或室内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绘图的自动测图系统。实现大比例尺基本图、工程地形图、带状地形图、纵横断面图、地籍图、地下管线图等各类图件的自动绘制。系统可直接提供图纸,也可提供电子数据,为专业设计自动化建立专业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打下基础。数字化成图技术住现代工程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质保量提交成果。仅内业制图部分可节约经费50%,节约时间60%。

6. AtuoCAD辅助设计技术

计算机辅助没计(Computer Aid Design简写CAD)足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型应用软件。如今在各个领域均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它大大提高了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效率。利用AutoCAD配合AutoLisp语言,可以编制一些常用的计算程序,得到定制的计算结果。在水利水电工程上有许多体形复杂的计算,尤其是各种不同体形衔接处的相交线,需要用空间解析几何的方法解算。单靠计算器手工计算,非常繁琐,工作量大,准确性也不好保证,用AutoCAD建立数字化模型,执行点坐标查询功能就可以了。也可以对所编写的程序的计算结果进行正确性验证。AutoCAD的特性提供了测量内业资料计算的另外一种全新直观明了的图形计算方法。另一方面是各种工程横断面、纵断面网的绘制,以及断面面积的计算和其它一些需要的图纸的绘制。从而大大减轻我们内业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

7.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摄影测量技术由于可以提供实时的三维空间信息,无需接触被测物体,以及野外工作量少、效率高和成果品种多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的应用,摄影测量的产品将从影像图、线划图向数字化系列产品――4D产品转化。产品应用与服务领域更广,并为建立各类专业信息系统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在水利水电工程。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可以迅速获取制作大比例尺影像图、地形图、立面图、等值线图和断面图图库,建立DTM(数字地面模型)和DEM(数字高程模型)模型数据库,建立并永久保存高分辨率建基面三维影像数字地面模型数据库。检查陡坡地段的开挖质量和工程竣工部位的形体资料,记录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各个项目地理地貌信息,形成各种数字信息产品,并可通过网络方便快捷、及时地提供给各个部门使用。

8.工程测量数据处理技术

随着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转化,工程测量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及先进地面测量仪器等将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中,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9.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新成就,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及测绘科技本身的进步,为工程测量技术进步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技术的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施工测量的速度与准确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向平 浅议水利工程施工的几种施工测量技术[期刊论文]-轻工设计2011(3)

2. 王立业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测量技术[期刊论文]-中华民居2011(10)

3. 邓国义 浅谈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测量方法与要求[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