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4-04-17 18:1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行业职业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行业职业教育

篇1

1.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症结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近些年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扶植,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知与认可。通过上到国家层面,下到省市各地区的职业学校示范校、骨干校建设项目的评选、建设与政策激励,各地各层次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上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成为了教育行业的热门词。职业教育与经济的联系是直接与紧密的,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与社会各个部门,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了对应行业的发展水平。

我国大多数的职业院校采用的是政府为主导的办学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对各职业院校进行全局性的综合管理与协调,并负责学历证书的发放。现行较多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制,即在取得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学历证书的同时,要求学生获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一措施的目的是力求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但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与发放部门也是政府的劳动、人事行政部门。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的培养体系中只是起着指导与借鉴的作用,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的需求存在的一定的脱节。

2.校企合作的优势与局限性分析

“校企合作”是现今职业教育改革探索的主要方向之一,它是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以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育模式,“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培养水平,但从实践的过程与结果来看,这种点对点的合作也显露出许多需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各方的认识问题。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认识与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行为短期,学校偏重利益,真正形成高质量、稳定发展的合作不多。

(2)企业参与的积极性问题。存在企业“冷”学校“热”的问题,缺乏“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深层次合作。

(3)具体操作问题。职业学校要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又需要与企业合作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同时,在充满竞争的市场条件下,企业很难长期的、稳定的、全面满足职业学校的教学需要。

(4)教育质量问题。特别是针对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环节及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

(5)缺乏有力度的制度保障和监管机制。

从总体上看,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力量与运行机制,校企合作仅仅局限于学校企业点对点的合作,且合作具有偶然性和不稳定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与社会不相适应的矛盾;究根问底,出现这些问题的最核心的原因是职业教育的机制问题。

3.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问题

国家建设文化大国战略的提出,给文创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艺术设计行业是文创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设计工作虽需要追求作品的创意性,但同时也需要有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这正是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需要培养的。传统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沿袭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视系统性教学,轻职业技能的培养。经过近十年的自身发展与梳理,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开始注重针对技术岗位能力的训练,并根据职业能力的标准来制定教学计划。

同时,现在的高职类艺术设计学生普遍存在着主动思考意识不足、专业面狭窄、交流互动能力较弱等问题,而与这些现象恰恰相反的是,艺术设计却又是一个需要主动探究与创造、需要交流与团队协作的工作。高职院校的设计类专业如何在重视对岗位能力的培养的同时,有效的加强学生的创意、交流、合作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到“创意与技能并重”,也是摆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面前的问题。

二、国外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经验

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达程度,这一点可以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对于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上就可以得到印证。现今国际上发展较为成熟、体系健全的职教模式有很多,同时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式和特色,这其中尤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和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GBE”模式最具代表性。但这三种模式中,都毫无例外的将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的作用放在了显著的位置。

德国的“IHK”职业证书制度。

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不仅仅是双元制模式,其推行的高标准、系统化的“IHK”职业认证体系功不可没。IHK证书由德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考,已成为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权威证书,并通行于欧洲甚至世界。IHK证书的含金度正是由于行业、企业为主导,组织进行高质量、全真环境中的培训、考试环节。同时,由行业协会支持安排、学校辅助配合来进行社会实训,反复进行多次的―员工―学生的身份转换,学生毕业后直接可到安排的单位就职,真正做到了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澳大利亚 “TAFE”模式

澳大利亚“TAFE”模式比较接近于我国的职业学校,但其所实行的课程标准大都是以行业协会主持制定的行业标准来执行的,并做到了全国(或地区)的统一,行业协会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并指导制定“培训包”,核心能力要求细化到每一节课程与每一段任务安排。职业学校在整个体系中只是作为执行者的角色。

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GBE”模式

行业协会与学校安排具有代表性、权威性的专家构成行业委员会,按照该行业岗位群的要求制定详细的职业能力目标。行业协会及专家指导学校依此目标构建教学模块与制定教学大纲。打破原有理论课、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将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与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体教学的体系始终。

三、构建行业协会参与下的艺术设计高职教育新机制

以行业协会为依托,提升现有设计专业的“项目化教学”教学质量。

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学生在设计学习生涯的中后期,特别是进入二、三年级的专题设计、综合设计课程单元,普遍会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设计实践教学方式。但由于受到教学时间安排、学生的实操能力等因素制约,在实际的项目化教学中,真实项目引入较少,大多以虚拟项目作为设计案例开展实践。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的设计周期与学校的课程时间不对等,即使学校能设计出质量较高的设计作品,但学生完成设计过程往往会长于社会的时间要求,久而久之使企业与院校合作进行项目设计的积极性不高。同时还存在着企业需求与学校所需项目间信息传达不畅等问题。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通过企业提供的设计需求信息,选择一些设计周期要求不高,偏重于概念方案设计的项目在行业协会的窗口进行,各设计院校可根据教学时间安排来进行项目“接单”,协会可通过“设计评标”、“委托设计”的方式牵线院校与企业的设计合作关系。这种方式既可以是学生获得一线真实项目的实践机会,也可以使企业以较小的经济付出获得优秀的创意作品,从而获得校企合作的双赢。设计完成后企业还可以对该院校的作品制作质量进行评价,通过社会激励机制来体现具体院校的教学质量,形成院校间良性的质量竞争。

行业协会、学校共建“工作室”

早在150多年前,现代设计的“鼻祖”―德国“包豪斯”学院就以创立“工作室作坊”教学模式,它仍是当今艺术设计教学学习借鉴的。建立行业协会牵头的“企业+学校”共建“工作室”是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最佳切入口。根据不同专业领域组建的各个工作室可相对独立,又能相互关联,可体现现场教学与创业模拟的特点。“工作室”可采用绩效评分,在学生完成项目并得到企业、学校老师的认可后,可抵作相应的学分。“工作室”打破原有课堂的概念,“师生关系”被替换成“师徒关系”,进而可能会转变成“合作伙伴关系”。对于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可直接被企业聘用,成为学生、企业进行双向选择的良好平台。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功能,打造综合性信息平台。

政府可进一步加大对协会的支持,如以政府牵头,协会主办各类的设计竞赛,提高比赛的级别以保证作品的质量,对于优秀的学生与设计作品可通过协会平台进行推荐与。协会需转变过去“老好人”的角色,严格把控评审、推荐的客观性与质量。可借鉴德国“IHK”证书制度,提高现有资格证书的获取门槛,只有形成良性的长效机制,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成为真正衡量人才水平的“市场名片”。

4.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回炉”制度,以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带动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环节,以行业协会为组织单位,按专业领域不定向安排教师专业实践,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激励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行之有效,不走过场的教师定期社会实践制度能有效保证从事一线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的理论与实践业务能力,从而促进教学内容与市场的接轨。

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工程机械类学生;行业英语学习;现状;改革

我国的工程机械行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但相对一般的发达国家,如日本、德国、荷兰、丹麦等都低,说明我国的机械工程化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全球的工程机械市场的潜力很大,中国的工程机械大有作为。中国的机械产品,性价比有优势,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能力,市场前景广阔。从行业本身来看,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有相当一批企业具备了向海外扩张的能力,正在积极投身到全球的竞争大潮中去。随着中国机械产品在国际知名度的提升,工程机械类企业越来越需要更多的既懂专业又具有较强行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订单培养下机械工程类学生加强行业英语的学习迫在眉睫。

一、机械工程类行业英语学习的现状

目前,高职英语教学分为公共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两个教学阶段。公共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教学彼此孤立,互不联系。工程机械类的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在工程机械类学生学习基础英语阶段,教师由于缺乏企业锻炼的机会,不了解工程机械行业在市场上对英语的需求,也不了解机械行业学生走上岗位后对英语的需求,通常在授课时都会采用课本为载体,传授的知识也是以基础的语言知识为主。虽然在教学时也会注意英语应用能力的运用,但由于缺乏对工程机械行业的了解,对英语的应用能力也不能从根本上与工程机械类结合起来。在专业英语教学阶段,由于授课老师都是专业老师,他们擅长的是工程机械专业的教学,也不能有效地把行业英语与专业英语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且受到学时、现有教学资源、学生主观能动性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教师采用的通常是专业知识片段的讲授,很多情况都采用“阅读加翻译”的教学模式,学生记住的仅仅是些专业术语。机械工程类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弱,不能有效的把基A英语与专业英语结合起来运用。因此,目前工程机械类英语的教学和学生对英语的掌握还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

二、高职工程机械类学生行业英语学习的改革

1.选择能跟上时展的行业英语教材,并注重对教材的不断更新

高职英语教育目标要得以贯彻,教材的优劣占很大的因素,教师要根据工程机械类学生的现状选择内容系统、难度适中、既能反应工程机械专业发展和需求、又不过于理论化、具有实用性的教材。教材必须遵循“工学结合,能力为本”的职业教育理念,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提高外语交际能力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得到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并能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

2.行业英语的师资队伍建设

在工程机械专业开设行业英语课程需要一支既有较高英语水平和教学能力,又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来担任此专业的行业英语教学任务,这就要求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就目前现状而言,公共英语教师向行业英语教师转型是主要的解决途径,这就给公共英语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一是机械工程类行业英语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行业理论功底、行业业务知识、了解该行业的发展动态。二是工程机械行业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既能熟练地运用工程机械行业知识,又能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三是工程机械类行业英语教师还需要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践,亲身体验职业的工作环境,了解该行业对人才的市场需求。

3.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保持英语实用性和应用能力的前提下,兼顾工程机械类学生的就业方向和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工程机械类学生在工作中需要的英语与教学结合起来,把教学任务细化。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英语,办公室或车间的常用对话,就设备维护和设备维修及故障排除时的英语会话,参加会议时的发言及演讲,接待或社交场合的英语会话,机械销售时的英语对话等进行分门分类的整理,针对学生的基础及专业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授课,并对学生的听说能力进行培养与训练,以适应各有差异的职业岗位。在对工程机械学生教学时,以任务为驱动,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将来工程机械职业的需求,以每一个典型任务所包含的不同子任务或子项目的真实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其子任务或子项目的真实交际内容为载体,以工程机械行业中常见的真实案例为素材,通过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各种训练。

4.课程评价考核的改革

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是实现行业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对工程机械行业的学生进行行业英语教学改革也要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并且通过评价目标来实现。对工程机械行业英语课程的评价必须符合该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建立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英语教学评价模式。形成性考核贯穿对工程机械类学生的整个教学过程,按照教学进度划分成若干个教学单元,每个单元按职业的要求来分配分值,按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中所体现出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及对工程机械行业英语的掌握能力来进行评价评分。

订单培养下高职工程机械类学生行业英语学习的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对行业英语教学予以高度重视,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具有工程机械行业英语知识及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工程机械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云鹏,沈钧,张一鸣,李方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前景――无线互联科技[J].2014(2):186

[2]魏金玲.普通英语与行业英语融合的高职英语教改模式研究――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1.0152-53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标准;师资培养;机械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5-0037-04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和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教育部、财政部于2011―2015年实施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1],其中设置了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开发内容包括专业教师标准、培养方案、课程大纲、主干课程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培养质量评价。陕西科技大学是全国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牵头承担了职教师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在培养资源开发项目框架中,专业教师标准是项目开发的起点和基础。本文介绍了机械专业教师标准的开发思路、实证依据及特色。

一、专业教师标准的定位

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澳大利亚的经验表明,科学、先进、可行的教师专业标准,对于构建一个良好的师资培养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3]。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职教师资培养体系还不完善。为了加快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4],完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体系,出台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为此,教育部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制定了体现“双师”素质要求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教师专业标准”)。该标准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视角,明确了中职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众多,各类中职专业所面向的行业领域及职业岗位不同,要求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应具备相应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不仅如此,中职专业的差异性还体现在其教育教学的许多方面。例如,机械制造类专业和医药卫生类专业,在专业教学方法上有很大不同。为提升中职学校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有必要制定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标准,进一步明确各类中职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综上所述,专业教师标准是“针对不同类型中职专业的教师专业标准”,是教师专业标准的具体化。

在师资培养资源开发项目中,专业教师标准是师资培养方案开发的依据。基于此,专业教师标准定位为职教师资本科培养专业的毕业标准,同时也是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入职标准。

二、专业教师标准的开发思路

(一)坚持一个基础

一个基础是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即教师专业标准。准确解读和把握教师专业标准是开发的前提。教师专业标准明确了中职学校教师这一职业的基本素质要求,确立了“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15个领域、60项基本要求,突出了对中职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教师既要具备普通教育教师的职业素质,又要具备相应行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能够实施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指导学生实训实习,还要求教师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工作岗位要求,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和实施教学。教师专业标准从宏观上给出了中职教师在职业素质方面的共性要求,具有导向、引领、定位作用。

(二)理顺两个关系

理顺两个关系,即教师专业标准和专业教师标准的关系、职教师资培养专业与中职学校专业的关系。作为教师专业标准的具体化,专业教师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核心要求应与教师专业标准保持一致,其体例形式也应与教师专业标准相一致;专业教师标准开发的重点,应落在针对不同专业及行业领域如何进一步明确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要求。

专业教师标准面向师资培养专业,并通过师资培养专业联系相关的中职专业。也就是说,专业教师标准不针对某个中职专业。为此,需要确定专业教师标准的覆盖范围,即师资培养专业所对应的中职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 年修)》中,列出了各中职专业对应的继续学习专业,包括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4]。以此为线索,筛选出与本科机械专业有关的中职专业,大致分两类:一是通用机械制造类,如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二是面向特定行业的加工制造类专业,如汽车制造与检修。为扩大标准的覆盖面,将通用机械制造类专业确定为与师资培养专业对应的中职专业,包括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并兼顾机电技术应用和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上述中职专业又联系到相关的工种(职业),主要为机械加工和设备装调维修两大类。这些关系为后续的实证研究确定了方向和范围。

(三)注重实证研究

专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必须以充分的实证依据为支撑。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应以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为基础逆向推出。为此,要广泛开展对机械行业技能型工种的调研,掌握相关技能型职业岗位的职责、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了解机械行业的产业发展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要求,应以中职学校调研为基础提出。中职学校调研的重点,一是了解教师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现状和他们对于专业发展的愿望,二是了解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情况。在此基础上,综合企业调研结果,明确专业教师的知识、能力要求。

三、实证研究及结论

研究表明,在职业教育领域,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基础,而专业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专业教学能力,就是将特定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技能与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等有机融合,形成教师所特有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较早开展了教师职业能力方面的研究。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职业分析的方法确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5-6]。这里采用工作任务分析的方法,通过企业和中职学校调研分析中职学校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再辅之以文献研究和专家研讨完成标准的开发。

(一)企业调研

企业调研的目标是:掌握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岗位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了解企业对机械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素养要求。项目组以汽车、机床行业为主,选取了大、中型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开展调研。采取的调研方法包括现场观察、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

调研结果显示,机械加工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机械加工操作、设备安装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操作维护、质量检验等技能型岗位工作,少数毕业生在工作几年后从事产品销售、生产管理。总体上,机械加工和机械设备装调是相关中职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群。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总体上还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许多毕业生在进入企业后,缺乏必要的实际工作能力,“有证无能”现象比较普遍。虽然毕业生大多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缺乏面向岗位工作任务的专业技能。这些问题表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其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存在脱节。

调研还发现,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除了应具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外,对员工的职业素养特别是责任心、沟通合作能力及对企业的忠诚度等,都有着迫切的要求。目前,中职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后,对企业的期望与企业现实之间的差距比较突出,集中体现在薪酬待遇、工作岗位等方面。学生不能正确规划其职业生涯,表现出急功近利,不愿能吃苦,缺乏责任感和职业理想,对企业漠不关心等。这些问题说明,中职学校应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二)中职学校调研

中职学校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能力和素养,中职学校最有发言权。为此,项目组选取全国二十余所中职学校开展了调研。围绕专业能力、教学能力、个人发展等方面,面向一线教师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职业能力需求。参加问卷调研的教师中,还包括了参加过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教师,也有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专家。问卷调查结果见表1。

从调查结果来看,职业学校职前教师能力的重要性排序是:专业技能、企业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开发;入职后教师能力的重要性排序略有变化,排序为:企业实践经历、跨工种能力、知识的综合能力、教学方法、教学或课程开发能力;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能力重要性排序为:专业技能、教学方法、学生的管理、课程开发。

调研结果反映出当前中职学校教师群体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专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不足,不能有效开展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二是专业教学能力不足。对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等专业教学法,许多基层学校的教师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实践。这是影响教师职业认同和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对中职教师的学生管理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约束能力差,学习基础薄弱,心理比较脆弱。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全面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心理指导、与学生及家长的沟通能力、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

综合企业和学校调研,归纳出中职学校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师的能力要求,见表2。

四、标准的基本内容及特色

专业教师标准在基本理念、核心要求保持了与教师专业标准的一致性。重点从体现专业性和可操作性方面,以调研结论为支撑,通过对教师专业标准的细化和调整形成草案。同时,广泛征求专家和中职学校的意见和建议,逐步完善、定稿。本标准继承了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包括:“职业理念与师德”“职业教育知识与能力”“专业知识与能力”“专业教学能力”4个维度,涉及16个领域、64项基本要求。

“职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与教师专业标准基本一致。针对机械制造行业的特点,增加了“具有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职业素养”的基本要求。维度“职业教育知识与能力”是在教师专业标准的基础上,针对职业教育特点提出的教师应有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包括职业教育的基本知识、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

“专业知识与能力”维度明确了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包括“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从事专业的知识与能力”“行业企业实践能力”“职业岗位操作能力”等四个领域,建立了从“通”到“专”的知识、能力结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与能力”面向师资培养专业对口的多个中职专业教师确定,包括大学数理基础、力学基础,机械技术和机电控制技术基础。“从事专业的知识与能力”是与相关中职专业对应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不同中职专业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要求各有戎兀在制定培养方案或教师考核时,可结合培养方向确认应达到的要求。“行业企业实践能力”和“职业岗位操作能力”是为突出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结合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制定的。有关岗位包括普通机械加工、数控加工、装配钳工和电气装调。

“专业教学能力”维度明确了机械制造类教师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教学能力,包括“课程教学知识”“专业教学设计”“专业教学实施”“专业教学评价”“教学研究与专业发展”六个领域。该维度继承了教师专业标准的相关核心要求,并针对机械制造行业的特点,提出了掌握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设计能力,熟悉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方法,能恰当运用各种专业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要求。

专业教师标准的制定为师资培养标准、课程资源及培养质量评价方案的开发提供了明确的依据。该标准以教师专业标准为基础制定,突出了机械行业及相关中职专业的教学要求,对于促进中职学校有关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Z].2011.

[2]赵玉.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职教论坛,2010(27):91-96.

[3]李霄鹏,吴忠魁.德国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化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11,252(1):54-57.

[4]邓泽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6):22-25,32.

篇4

本专业在具体教学中,采用项目化教学,将教学与企业精密机械产品生产过程紧密结合,以企业真实产品的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任务需要为依据,综合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采用企业管理模式,在企业生产车间和职业技能实训室进行教学与实践,实现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职业技术课程设置是校企双方结合精密机械行业岗位、任务、职业能力、职业技术课程对应关系,以精密零件加工制造能力、机械手表装调能力、精密机械零部件加工及工艺制定为核心能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在每个学习领域实施过程中,采用“校企对接、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以完成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职业岗位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通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企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操作技能、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提高职业能力素养。

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及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区校企联动发展,产学研结合办学”的学院办学思路,重点与辽宁表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同探索并实践“校企对接、工学交替”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

(一)“校企对接、工学交替”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实际上是校企产教融合,校企双主体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企业与学校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深度融入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教学安排采用“校企对接、工学交替”的形式。(1)第一学年主要学习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技术课,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零件加工的基本技能;(2)第二学年按职业成长规律———即从新手最终成长为能手的能力发展路径,开始“专项技能实训”,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培养学生手表零件加工、手表装配与维修基本技能;(3)第三学年中的第五学期安排“轮岗实训”,让学生全面体验各工作岗位的综合工作任务,第六学期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特点与特长,安排其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通过带薪顶岗实习,使学生具备各种手表零部件综合加工和手表装配与维修综合技能。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在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中,校企双方结合精密机械行业岗位、任务、专业课程对应关系,并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获得“工作过程知识”。以精密零件加工制造能力、机械手表装调与维修能力、精密机械零部件加工工艺制定为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和相应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保证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的一种必要过程。企业常常将敬业、爱岗、适应团队活动作为行业内人才需求的基本要求。通过开设专门职业道德课程和到企业实习课程制订实训制度及课外活动标准,了解企业文化,职业精神、管理规范等,提高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四)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建设措施

要进一步促进校企双方密切合作,打破现有教师编制和用工制度的束缚,探索建立教师流动编制或设立兼职教师岗位,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和专业建设的力度。企业安排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业务骨干担任实习指导老师,不定期地选派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为专业群学生举行有关专题技术讲座。

三、考核评价方法

(一)职业技术课程采用教学评价方式为表现性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

在职业技术课程中,把职业能力发展程度作为教学评价标准,考试分由理论与实践操作两部分组成,基本理论占40%,实践操作占60%。专业课程的考评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与能力考核,进行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建设。采用闭卷、开卷、现场实际操作、职业技能考证、制作作品、特长或任务表演、情景测验等方式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的考核方法,过程与结果并重。

(二)建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篇5

关键词:3+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人才需求

作者简介:黄小璜(1968-),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陈勇将(1982-),男,江苏盐城人,常州工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机电系统精密控制技术。

基金项目:2015年常州教育重点改革创新项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3+4’中高职衔接模式”,主持人:黄小璜;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115),主持人:李俊生、潘雪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6-0086-03

目前,我国机械制造业劳动队伍中,高技术技能人才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严重地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传统的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地方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正规学制系统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模式,即学生通过中职3年的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平时考试成绩达到本科学校的要求,并通过第三年的转段考核,就可以直接升入本科学校进行4年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成为未来的工作现场技术工程师和技师“双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一)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主要包括人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的数量与质量、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对学校教学的意见与建议等。

(二)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设定为制造业企业一线工人、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含研发部、制造部、车间主任等)、技术负责人、人力资源负责人、营销人员。本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共发出83份,收回72份;其中国有企业4家,占此次反馈问卷的5.9%,外资和合资企业25家,占此次反馈问卷的35.3%,民营企业43家,占此次反馈问卷的58.8%。

(三)调查结果

1.机制专业毕业生需求数量逐年递增。企业近三年对机制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中,逐年递增的有42家,占58.80%,基本持平的有30家,占41.20%,数据及其分布如表1。

2.机制专业毕业生相应技能证书被看好。对企业关于机制专业毕业生获得数控操作技能证书的态度展开的调查数据如表2所示,其中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获得数控操作技能证书看好和较看好占主流,无所谓和不看好仅占小部分,这可能是因为调查企业的岗位的不同,对待操作技能证书侧重不同。

3.研发、操作与维护岗位需求度较高。企业对于机制专业毕业生最需要的岗位调查数据(其中包含多选)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最需要的岗位是产品研发和设备的操作与维护,部分企业对产品销售岗位占有一定比例,根据问卷反馈,少数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的技术储备和工艺设计有需求。

4.企业青睐机制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调查中,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能力要求调查数据(其中包含多选)如表4所示。从表4中可以看出,企业对机制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很重视,同时对学习、沟通、解决问题、计算机能力等也较为看重,创新、外语、职业道德、文化素质等也成为人才筛选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人才培养思考

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逐步增加。传统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是由于缺乏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持续学习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较强,却由于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训练,导致操作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高级技术型人才的缺乏已经逐渐成为了制约我国企业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瓶颈[1]。因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必要的大胆尝试,以期培养出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机制类高技术技能人才。

(一)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传统的职业教育过于注重学生操作能力的形成,对专业基础知识要求不高,往往停留在“必须、够用”的程度。通过调查发现,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专业基础与专业技术能力。相关行业专家也认为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扎实,理论分析能力要加强。通过对以往毕业生的调查也发现,专业理论知识对他们的工作影响较大,占43.01%,如表5所示。因此,“3+4”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一定要在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课程设置时,一定要注意保证机械制图基础、机械原理、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工艺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常见机械加工设备等专业基础知识,让学生具有较宽泛的专业基础知识,以适应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

(二)贴近生产实际,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机械工程实践性很强,如车床操作、数控机床操作与编程、车间现场工艺设计、产品质量检验等岗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高。实践能力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一项核心技能,是培养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以往毕业生的调查也发现他们更看重在校实践能力的形成,具体如表6所示。因此,“3+4”在设计培养方案时应注意:一是设置长学时的课程,训练学生具有扎实的识图、绘图能力。二是加大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学时投入和学分占比,配合课程设计,训练学生分析能力。三是中职阶段应加大对各类实习和技能的考核,使学生获得多维的感性认识、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四是本科阶段要充分保证一整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三)关注核心能力,考虑学生整体发展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可分为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也称为核心能力或软能力,包括与人交流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有调查显示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如责任心、敬业精神、工作主动性等,其次就是毕业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和与人交流合作等核心能力[2]。如今,非专业能力在学生的整体、长远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核心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善于与人合作,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人际关系,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对技术进行创新,发挥自己的潜能优势。在对企业进行调查时也发现,企业除了看重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其次就是解决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因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3+4”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时不仅要使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准确定位目标,把握学生发展方向

根据行业咨询和调研,企业对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机械创新设计、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数控机床编程、机械设备质量检验上。企业需要一大批不仅具有技术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系统集成能力,而且能够懂工艺、会操作、能维护的高技术技能型生产一线技术人才。此外,企业对毕业生的非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3+4”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学生发展方向。可以按照以实践导向,以校企合作为支撑,专业与课程相互衔接的思路,突出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基于“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满足区域经济建设需要与机械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主要培养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够在机械行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工艺设计、机械设备维修、数控加工编程、机械行业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6

一、产学研一体化视野下的高职教育集团

产学研合作模式指的是高校与企业之间以实现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合作方式,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实现合作双方的利益。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开展,通常以企业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以高校的科研活动为主要的技术支撑,再通过企业的营销手段和市场检验,最终实现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模式是目前职业院校发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发展模式,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下,科技成果转化是其核心内容,高职院校或科研院所手里握有人才和技术硬件,科技成果转化的潜在风险往往是由企业全部承担下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大背景下,产学研机构的创新与完善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打开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必然趋势。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开展可以有效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并且加快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这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建立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与通常意义上的企业集团很大的区别:第一,二者的目标不同。以构建企业集团追求最大化企业利润为根本目标,以湖南机械设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合作开发,输送符合国家应用型人才发展的需要为目的,优化资源配置,以职业教育的宗旨和企业需求为目标,为客户提供不同的产品。企业集团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有形的或者无形的产品和服务,而高等职业教育提供的产品,则可以从多方面理解,可以是学生、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知识与学生的共同体,还可以是高等教育服务。第二,二者的操作机制不同。企业集团的运行机制,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职业教育集团的运行,我们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总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可以实现对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同时可以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有序健康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将教育集团化发展上升到战略的高度,需要注意的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的构建需要完善的软件系统和坚实的硬件基础,如果在条件不充分的情况下强制性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集团,不仅不能促进高职院校的有效发展,反而会产生抑制作用。

二、产学研一体化视野下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发展现状

(一)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发展概况湖南机械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的主管单位——湖南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肩负理事长单位的重担,由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常务理事单位,在湖南省联合多家行业技术学院,联合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成立行业职业教育集团。目前,加入该集团的已经有100多家单位,都已成为集团的重要理事单位。集团服务趋于完美的专业发展,以合作共赢、互惠互利为基本准则,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校际交流,促进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湖南省教育厅对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大力的支持;湖南省机械装备工业工作会议和《湖南省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完善和加强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校企强强合作、实现强强联手的职业教育集团,必须以构建打造人才服务平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为责任,管理自己的集团。湖南省经委、湖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湖南省中小企业局等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参与集团建设的制定与发展规划。多年来,在教育部的倡议和湖南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并且始终遵循“全面联通,用心服务,互惠发展”的根本宗旨,以构建完善的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积极以互利共赢和自愿合作为原则,建立“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的长效共赢机制,积极推动建立技术服务中心和科研基地;通过强力推进校企合作、校与校的有效合作、多边合作等,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合作成果;制订大量开发培训计划,制定培训的精确标准,积极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成员合作单位在集体培训中获得共享,从而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大大增强了该行业产业发展的后劲。集团在湖南省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逐步形成自身特色并发挥示范作用。

(二)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产学研取得的成就。1.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深化。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在深化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建立了一大批二级学院,努力实现拓展人才服务基地的目标;建立了总数1000多人的动态兼职教师人才库,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达到150余人次,会员院校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和实践活动的时间平均超过40天;定期开展业务调研,调研企业需要的人才,出台相关激励措施,为政府提供参考,积极参与到《湖南省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意见》等相关政策的制定,从而谋求发展;建立评价检测体系,定期公布实现高品质资源共享的结果,积极开展技术开发,使集团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的主要平台,以提高科研水平;充分利用内部职业院校与企业对接的优势,推动技术成果的应用,便于新产品的开发,在提升技术服务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大发展。2.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内的企事业单位与高职院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每年召开1~2次研讨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培训标准,形成了“双主体并举模式”“校企融合模式”“教培一体化模式”“筑巢引凤模式”等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促进各职业院校的快速蓬勃发展;定期开办“校企人才对接会”,以满足与会企业的需求,要求人才走出去、能发展、能就业、能创业,就业率达70%以上,其中对口就业率达85%以上;积极开展相应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的研究工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同时也促进了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开发能力的提升;开展全面的“订单”培养,全套引进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和AHK认证模式,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重点)专业,开设了一系列量身定做的订单班,从而更好地服务企业。3.强化对于技术服务和培训的高要求。为了提高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内企事业单位的职工技能水平,高职院校为企事业单位的职工举办了相应的培训工作,并且利用职教集团的信息平台,为教师提供一些到企业中锻炼的机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出巨大的贡献。2010年湖南省机械行管办公室、湖南省经贸委、湖南省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与集团校企合作项目多达8个,其中由湖南职业学院独立主持的有4个项目;由集团内部合作成员获得的发明专利、先进技术推广成果、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技术服务项目多达10项;由牵头机构承担、核心骨干成员主持担当的项目有5个。同时,还组织社会培训5000人次之多,成果十分喜人。

(三)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产学研存在的问题1.校企双方的合作目标存在争执。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其根本的目标在于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因此在合作过程中,学校期望获取更多来自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支持,同时也希望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构建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更多帮助,以此来缓解资源设备不足、教师资源紧缺等方面的问题。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更多的是希望产学研合作模式能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的快速提升。校企双方的出发点不一致,导致他们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利益矛盾,从而影响了产学研一体化的效果。2.教学与生产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教学活动与企业生产活动是两个不同的过程:第一,教学活动的开展在于培养人才;而企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则是为了生产产品;第二,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而生产过程则是在固定的生产流程模式下开展重复性工作;第三,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要求设定,相对比较复杂,而生产过程则是单一的生产要求。教学与生产之间本质上存在区别,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学研一体化的落实和发展。3.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工作重心。职教集团的构建是按照“省市行政主管部门主导,政策起引领作用,学校起教学研主体作用,企业积极参与,在企业运作中统一规划,努力参与市场运作”的基本思路并进一步贯彻落实的。职教集团涉及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和政府等多方主体,关系职业教育的地位和权利。但是,就目前来看,集团内每个角色的责、权、利尚未完全明确,缺乏完善的长效机制来强有力地联系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既不利于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自身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整个集团的有序发展。4.集团内部产学研合作的参与面要进一步扩大。目前,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进一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直接影响校企双方在产学研、技术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与发展。因此,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企业在职业教育集团中受益更多,进一步促进企业的参与,从而促进产学研合作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

三、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发展反思

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增强,都对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发展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为了进一步增强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综合竞争力、探索更加适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合作之路以及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必须将职教集团发展上升到战略发展的高度,并且通过有效的强化策略为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的发展创造积极的条件。

(一)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办学体制的创新是当前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发展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急需解决的基础性问题。第一,要适当地增加集团成员的数量,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的完善促进集团理事会管理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如定期召开理事会议总结工作、制订计划等,并且将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作为重大事项在理事会上进行讨论,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第二,建立健全各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根据职教集团发展的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临时会议,目的在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特殊问题与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临时出现的问题。第三,发挥协调机制的作用。要充分发挥行业领导的主管职能和相关部门的领导能力,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整合和共享现有的资源,提供动态的岗位需求信息,完善具体员工的培训信息。各高职院校要定期到集团成员单位调研考察,了解对学院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及企业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的需求信息。

(二)强力推进校企双主体的教育合作在深化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有必要积极推进校企双主体的教育合作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双主体育人模式,并且以此为依据开展相应的招生和就业体系的建设,力求通过双主体合作模式的建设为高职院校的招生和人才培训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要建立校企双主体教育培训模式,使学校的教育教学、企业的工作实习与相关业务课程紧密衔接,由校企双主体共同研究制定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和教育核心工作的实践标准,进行相应教学内容改革,实施并完善双主体教学组织模式,建立校企双主体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努力,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要大力开展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优化资源配置,职业院校的教学体系组建依托企业的主要业务和行业发展需求,形成立体化的教育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以专业化的教育理念,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提升职业教育的竞争力。要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和综合影响力,依托发展规模化的经济实体,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实力,为湖南“四化两型”建设与职业教育发展服务。

(三)加强对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湖南机械装备制造业职教集团要以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基础,构建符合校企合作要求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中心,并且以此为依据构建相应的产学研服务平台和面向企业的技术服务,有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完善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培养师资的长效机制,并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合作。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定岗培训,以增强实践能力;企业一线的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要定期到高职院校承担教育教学系统的培训任务,以弥补实践师资的不足。各职业院校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兼职教师库,未来可以从这些技术专家和业务骨干中挑选一些能力较强的担任职业教育的行业专业带头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并积极参加岗位培训和业务培训,可以从现有的教师队伍中培养一批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吸引更多年轻教师参与到职教集团内部资源的整合工作中,在优化资源整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

篇7

【关键词】机械技能;赛项生源;竞争意识;行家管理;培训模式

一、抓好中职机械技能赛项生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机械类技能赛项生源(以下简称 生源),即是指基本能迎接挑战性机械类技能比赛的技能型生源。

普通中学的教学质量及学校的声誉靠的是每年的(中考、高考)升学考试,升学率来衡量的。那么中职学校的质量和声誉又靠什么来支撑呢?当然是要靠中职学校自身的职能来体现了,那就是就业能力、就业率和每年区市及国家级的技能大赛获奖率来衡量,其中技能大赛是龙头、是方向、是动力,因技能大赛能促进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并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所以中职学校为了在技能大赛中获得更多更好的奖项,在从人力物力上加大投入以千方百计的努力争取,这是是职业学校本分举措,是好的发展趋势。但必须认识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参赛者,我们知道,直接参加技能大赛的是中职学校的学生,这不是任何一个学生都能参赛获奖,特别是机械类技能比赛,要求赛项选手的数理知识较为丰富、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都较强、对电脑敏感度较高等。

二、抓好中职机械类技能赛项生源的措施

以下我就如何搞好中职机械类技能赛项生源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生源来自优秀的竞争意识

高速发达的当今社会就是一个大赛场,人的一生就是参赛的过程,时时处处都存在竞争与挑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竞争是人生发展的加速器,它能给生命注入激情、激发潜能,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学生,必须具有强有力的竞争精神和竞争意识,才能鼓足干劲为今后储备更丰富的能量。

(二)生源来自科学选拔

选拔式培养人才,不是歧视低志弱智生,而是更好的对口挖掘潜能,以便让有不同兴趣爱好和智能的学生在机械行业领域得以最大程度的开发。教书育人也讲科学,因材施教就是科学育人,就是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并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以培养成社会不同岗位需要的人才。教育对象的把握是教育成败最关键的一环,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劳而无功。那么,对受教育者进行一个严密而科学的选拔是十分必要的。为此,参加中职机械技能大赛的培养对象就应该进行一系列慎重而科学的选拔。

科学选拔培养对象的参考办法:

1.充分准备。准备如何选择对象。⑴设置选择对象达到选择目标的问题、动作形式;⑵准备能打动选择对象的机械类的课件、动画、媒体、机械加工视频及体现专业对应的社会工种的现代化操作方式,如UG或CAXA软件造型及模拟仿真等等。

2.充分了解选择对象。只有充分了解选择对象,才能更好有效的开展自己的选择活动。了解选择对象的基本情况,如家庭情况、本人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如对播放的机械类视频及仿真的心理感受、在家在校的活动表现、学习情况、理想目标、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了解学校老师对该生的评估,了解选择对象对职业学校的看法及对社会上机械类工作的思考等等。

3.有的放矢的开展选拔活动。根据自己的选择目标,适时的有意向性的对家长和学生通过简短演讲、专业性强的课件展示、机械特别是数控加工类的视频播放、电脑软件操作的模拟(数控加工)仿真演示等等攻势,再给合格目标以较吸引的激励性承诺,优秀生源就基本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三)生源来自行家管理

赛项型学生的训练管理必须是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经验型教师负责,这与一般的职业教育管理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一个人要很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积累各方面相当丰富的知识和能力,而这些知识和能力不是一般的职业教育管理就能达到的。必须要教育内行,具有培养对象生存发展所需的各种机械专业性的素质和能力的人引导管理,才有可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赛项生在培养中行家管理的优势:专业对口,行话到位,耳濡目染,日积月累,成大器在望;加上科学选拔来的优生,能触类旁通,更是事半功倍。

(四)生源来自优异的培训模式

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都不一定能培训好赛项人才,还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学开发培养对象潜能的能力。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是进行培训的基本前提,而教学能力和潜能开发的整合能力则是培养好参赛型人才的重要条件,潜能开发的整合能力是根本保证。实施培训者方面要心思细腻,心胸大度,个性鲜明强悍,很有爱心,培训手法科学在行等。

1.理论与实践结合模式。不仅要培训相应的机械专业理论知识和机械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还要培训赛项生在比赛中可能应用的电脑软件操作能力、模拟仿真能力及机械自动程序化能力。

2.校内外师资结合模式。校内专业课教师了解学校及培训对象的情况,而校外专家则具有丰富的机械专业知识和机械专业技能,两者有机结合,则可能事半功倍,1+1>2的效果。

3.走出去查漏补缺模式。让参培生到对应的公司企业、高一级院校及更好的培训机构提高充实参赛的素质和能力。

(五)生源来自切实的激励

物质奖励能打动人的心灵,利益驱动将会忘我拼搏,虽然说法有些不同,但却是实在的,特别是市场经济极为发达的今天,动力产生根源不仅来自于精神的激励,更需要物质的魅力,使用得当,将对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的参培生是初中及以上毕业生源,自己都有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本懂得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和机遇。利用适度的激励形式,在培训中有极大的鼓舞作用,能让参培生安心、稳定、一如既往的接受培训,锤炼自己的参赛功夫。

向参培生激励性承诺的参考内容:减免在校学习的住宿费书本费,给最好的住宿条件,补贴部分生活费,考上大学的赛项生,毕业后愿回校工作的,学校缺机械类师资则优先招聘等等。

职业学校赛项建设是应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应该从只为了比赛设置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转变为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普遍训练形式,不再为比赛而进行相应独立的教学活动,使所有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能在这个环境中尽可能的开发自己的潜能,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进入到一个人力资源开发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篇8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区域性、实用性、开放性、生产性和时代性等总体特点。对于职业教学的理念我们应该从根本上的传统教学有所区分,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进退,仅以达到教育的更好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 标新立异 学生兴趣 突破传统 新课题开设 技术技能

机械加工教育教学主要是指职业院校的机械加工的实习教学,它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机械加工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加工实操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鉴定打下基础;机械加工实习是提高实践能力、增强感性认识、为后续理论教学提供必要的工艺基础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在这个教学阶段,起关键性作用的是两个:学生和设备,教师起一定的引导作用。

学生: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所针对的人群主要是初中、高中教学中被淘汰下来的部分学生。这一部分学生主要的是缺乏学习的兴趣、缺乏自信、贪玩好动、自由散漫,甚至会“无法无天”等。但相对而言,这部分学生动手能力还是比较强,善于动脑,沟通能力很强,处理各方面关系很是擅长,而且这部分学生对什么东西一旦产生兴趣,一般会把精力都投入过来。所以针对这样的群体,我初步的教学设计安排如下三点:

1.教学目的,吸引学生兴趣为主

教学的初步阶段(可以用一学期的时间),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把学生们的经历全部吸引到车间里来,甚至是没有一点精力用在外面。在教学过程中,开设新颖简单的课题是必要的。比如根据最近热播的《火蓝刀锋》、《我是特种兵》等电视剧,学生崇尚的是军人、军队。我们就设计了这个子弹壳工艺品,可以是大炮、飞机、火箭等等。让学生达到认识机床,能够自己操作加工。同时,也设计了强制性的制度,不如上课期间不参与机床操作或者是学习讨论的学生留下来打扫机床和车间。慢慢的学生们在这种方式下参与学习的相对而言越来越多。

2.综合教学,理论渗透

教学中期(估计用一至两个学期时间),在上一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兴趣吸引过来了,所以我认为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他们最头疼的理论教学。对于理论教学我们的初步设想是开设一个崭新课题,在这个课题中既能包含《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极限偏差与配合》、《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等专业技能课的理论,也要有基础教育理论,如校本教材《专业英语》、《专业数学》等。但是包含基础课的课题实在不那么容易找到,最终决定用这个自行车模型。这个模型从专业来看,几乎包含车工、钳工、钻床工等我院机械加工行业开设的技能与理论,对于基础课的学习掌握有所欠缺。我们经过讨论,用领导带头在每天晚上给学生们上晚课,学习《弟子规》等传统文化,音乐、体育等课也有相应的增减。

3.技能拔高,主抓质量

普通机械加工实习教学的后期(建议一学期时间),在上面两个阶段学生的兴趣爱好已经根深蒂固,再加上一年的理论学习与其相辅相成,我们只能说学生们开始入门,接下来我们的“触手”该伸向高技能,把学生的技能向上提升一大块。所以我们接下来开设的新课题没有什么新鲜的创意,就是普通的项目,比如螺纹、蜗杆等高难度、高精度的练习,如右图所示。

普通机械加工的实习教学分为四学期用时两年。这样的教学安排针对初中起点的四年制学生是很充足的,如果每个学生以这样的基础跨入数控行业的学习那将是相当轻松的。

这个教学安排我和我们车间老师试实施了两年而且还是拿我们班做试点,我作为班主任对他们的管理和日常琐事都是了然于胸,但结果并不是预想的这个样子,真真正正能够跟着我们这个思路走下来的全班只有一位同学,现在的技术理论都已经无话可说并且即将参加省里技能大赛,其他的同学我发现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慢慢的只能将他们融入到学院的常规管理中去。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讨论研究这件事情,发现的问题是:懒惰。现在学生是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让他们干点活真是难为死。我们也是在努力引导学生着慢慢来改正。讨论、研究更好的解决办法,希望咱们能不祖国的机械行业更好的发展下去。

设备:目前这也院校的设备严重不足是普遍现象。上实习课的时候,一台机床上站4-5个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安全文明生产明确规定车床只允许一个人来操作,如有观看者需要离开一定的距离。一是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二是多出来的学生实在是不知道安置在什么地方。安排上任务在教室,没有老师看着任务也无法完成,他们没有那么强的自觉性;安排在车间,教师在操作演示,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学生在车间里干什么的都有,教学秩序不好维持。开始解决办法是实习教师有两位,一个主讲一个副讲,副讲主要是维持秩序。后来因为很多原因,副讲撤了。

篇9

关键词:机制专业;教学改革;模式

机械制造是研究机械制造理论、制造技术及制造模式的一门学科,其中,制造技术是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目前机械制造行业虽然还是以传统制造技术为主,但是,现代制造技术正在迅速取代传统制造技术,掌握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为生产现场输送既懂现代制造技术,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工艺技术人才,正是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发展的广阔市场前景。

目前,高职机械制造专业基本上是参照普通高校相同专业建立起来的。因此,高职教育除了和普通高校机械制造专业一样需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外,还有与职业技术教育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问题。在此笔者就高职机械制造专业的改革提出一些思路。

一、注重素质培养,建立以现代制造技术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以社会需求和企业需要为依据完善课程体系,采用适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推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较好地掌握专业技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突出了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专业课程体系上,精缩传统机械理论课,增加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课程。现代化的机械制造技术就是本领域里的先进科技和信息科技的紧密结合,信息科技的关键又是计算机技术,大量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技术是机械行业的方向,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数控加工技术是机械制造业中的核心技术。

在具体课程设置上,遵照“够用”的原则,精减一些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一些不常用的知识,整合一些课程,减少一些课时。原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合并为工程力学,以材料力学的内容为教学重点;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设计两门课程整合为机械设计基础,以机械零件的内容为教学重点。

在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上,遵照“实用、管用”的原则,精减一些与专业方向不一致的课程,把机械制造工艺、金属切削机床、夹具设计、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合并为机械制造基础;增加计算机应用技术、CAD技术、数控加工技术、PLC控制技术、数控系统维修技术、CAD/CAM技术的课程和上机练习的时间。

在选修课的设置上注重培养具有专业扩展与人文素质培养的双重特点。一是在限定理论选修课中,主要进行了专业扩展,开设了工业管理、网络技术、计算机编程语言、现代设计方法、机械工程检测技术、工厂供电、机电产品营销等10门课程,要求选择其中5门;二是在任意理论选修课中,主要进行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开设应用文写作、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社交礼仪、心理学、书法、演讲与口才、管理科学、中外民俗、市场营销、领导科学、公共关系、工商管理、普通话等课程,要求选择其中5门。

二、加强实践教学,建立现代机械制造实验实习基地

现代加工技术,很多时候都是在人们的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情况下进行的,和传统加工相比,它显得更抽象。所以有机械学科的院校,都不惜花巨资建立现代化的CAD设计中心、数控加工实习基地等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实习场地,以加强CAD、PLC控制、数控技术、CAD/CAM的试验与技能培训,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在金工实习、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上,精心设计各种综合性的试验与实习项目。金工实习,尽快从传统的普通车床操作过渡到数控机床操作;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力争结合生产实际选题,采用计算机等先进手段进行开发性设计,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学生掌握现代设计方法与现代设计手段的技能,又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改革的思想很大部分是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的选配上,所以精化、整合老教材,增编新教材是进行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一步。传统的基础知识要讲,人文知识要学,新知识要加强,实践要增加,课时还要压缩,要处理这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做到主动积极地学、自觉地学、创造性地学,就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CAD技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在教学方法开发过程中引入“基于工作过程教学设计方法”。它主要包括两个基本过程:第一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工人专家访谈会”确定某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进行分析描述。第二步,学习领域设计。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学习领域,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

四、教学与科研并重,造就新一代师资队伍

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促知识更新达到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及动手技能,培养“双师型”的教师也是职业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械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机械制作工业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事关整个国家工业体系。随着我国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尤其是国务院推动我国工业4.0以及中国由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迈进,机械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随着中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外形成统一的市场,中韩自贸区、亚太自贸区谈判进入实质性阶段,中国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机械行业面临更为残酷的挑战,社会企业对机械人才的要求层次不断提升。高职机械专业是培养我国机械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必须认真研究社会发展需求,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更多的高素质应用人才,服务学生的就业发展,更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一、当前我国高职机械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职机械专业是培养我国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针对学生的基础和未来发展需要,立足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结合国内外行业发展背景,开展相关教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但是,虽然高职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高职教育模式改革滞后,教学理念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造成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一直以来,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高职院校生源一直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难题,造成学生整体素质不高。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是培养我国机械制造业一些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技能人才的基地,教学内容改革一直比较滞后,教学模式长期缺乏创新,教学方法较为固定,没有形成丰富的有效教学方法。高职机械教材变化较慢,尤其不能编写针对学生实际和行业发展的创新教材,很多教材内容较为陈旧,不少都是已经淘汰的技术或者工艺,企业正在采用的新工艺却不能及时编入教材,学生感到知识落后,毕业后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就业竞争力不强。机械类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开发能力。但是,现在的高职机械类教学模式较为落后,重视学生的机械理论,忽视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训练。重知识、轻能力是不少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能真正突出机械类专业的职业特色。

二、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分析

1、转变教学指导思想

教学思想和理念是教学行为的重要指导,决定着教学的方式和效果。高职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改革教学思想,注重教学理念更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专业技能人才,一线工作岗位和应用技能人才标准决定了高职机械类专业课教学必须围绕学生的未来的职业活动和岗位特点展开教学,不是培养学术性人才,也不是培养专家性高手,必须强化专业教育思想。为此,需要从三个方面做好转变。首先实现从学术研究性向应用技能型转变。其次,由过去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向技能实用型转变,案例更多的是生产一线的成熟经验,是较为实用的应用技能。再次,转变管理方向和内容,改变过去只管教学不管市场的局面,教师面向市场,围绕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强化学生的行业适应能力,突出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2、注重教材更新选编

教材是教学最为重要的凭借,是知识的主要载体,是能力转化的重要间接依据,在整个教学系统中与教师、教法、手段同等重要的关键因素。机械专业的教材编写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教材的知识新颖程度决定着学生的能力发展等级和社会适应性,要想让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培养过硬的能力,保障学生能够与社会发展接轨和时代进步,教材提供的内容应充分体现行业发展趋势、职业办学特色以及社会时代特征。为此, 改革教材编写设计,紧跟科技发展和行业进步,突出行业发展实际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尤其是能够结合案例进行教材编写,突出技术应用环节;做好教学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化,不是简单叠加,而是能力的优化组合。确保教材的新颖性,不论是教学内容还是编排设计都应出新;突出适应性,教材应与社会发展接轨,学生在校学习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适应企业岗位特点;注重教材与实践的统一,凸显实践性,针对生产环境和工作流程,指导学习知识理论,应用指导实践。对原有的教材内容进行优化选择,去粗存精,确保教材能够紧跟行业发展。

3、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机械专业教学需要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主要目标,知识目标抓哟是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能力目标则是操作能力、迁移提升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创新应用能力等。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效率。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会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为枯燥。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改革创新,首先,改革教学方法,摈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多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和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完学生的学习机械专业的潜能,丰富学生综合素养。更多采用直观生动的现场教学,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其次,变革教学模式,实施模块式、学分制、工学交替制、分层次等教学形式,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突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再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合理实用电化教学、多媒体、网络的呢手段服务教学,更好地再现机械加工生产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感知生产过程、设备应用操作,运用动画演示各种工作环节、原理以及具体细节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优化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机械应用技能提升的重要保障,也是进一步激发他们工作热情、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机械专业教学传统的教学评价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不利于学生及时改进学习方法,也不利于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更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首先应该改进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重视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时更突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师知识的广度和新颖度,看重教师的理论教学更应强调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效果,不但要重视知识的讲授,又要强化对学生的实训、实习课程教学的指导和管理,在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前提下只做那个渗透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确保学生能够掌握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技能。

其次,对学生的评价需要做好全面化、多元化、实用化,突出学生的动手应用操作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突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单一的记忆一些知识。同时,对学生的评价是一个综合全面和动态化的工作,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上,对机械操作、故障排查、维护维修等进行综合考核,确保学生有真正的应用技能。

总之,高职机械专业培养应用性人才,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以专业应用技能为核心,结合社会和时展,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略,探索高职机械专业教学的有效方法,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