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贸易的定义范文
时间:2024-04-17 18:1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由贸易的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今,这些协议常常被称为“合作伙伴关系”,比如跨太平洋合作伙伴关系(TPP)。但这个合作伙伴关系并不平等:美国实际操纵着协议条款。这些协定范围远远超过了贸易,涉及到投资和知识产权等问题,给各国的法律、司法和监管框架造成根本性影响。
这些协定最不公平,也最不诚实的部分就在于投资者保护方面。当然,投资者必须得到保护免遭流氓政府窃取物权。但这些协定中的条款与此无关。尽管如此,美国要求在TPP中写入投资者保护条款,即使其许多“合作伙伴”的物权保护和司法制度与美国一样优秀。
这些条款的真实意图是阻挠旨在保护美国本国经济和公民的卫生、环境、安全以及金融监管。公司可以政府补偿,因监管变化所导致的未来预期利润的下降。
近来,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正在乌拉圭和澳大利亚关于烟草警告标识的要求。这一标识鼓励人们不去吸烟。因此菲利普・莫里斯公司要求补偿利润损失。在未来,如果我们发现其它某些产品导致健康问题(比如石棉),制造商将不会面对关于我们所受损失的诉讼,反而可以政府阻止它们杀害更多的人。同理,如果我们的政府实施更加严格的监管以保护我们免受温室气体排放所造成的影响,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诉讼程序代价昂贵,以至于乌拉圭不得不求助迈克尔・布隆伯格和其他关注健康问题的美国富豪为自己辩护,对垒菲利普・莫里斯公司。此外,公司可以发讼,其他人却不可以。如果公司违反了其它承诺――如劳工问题和环境标准――公民、工会和公民社会团体无法诉诸法律。
如果说有什么单方面纠纷解决机制违反了基本原则的话,毫无疑问就是这种。因此,我与来自包括哈佛、耶鲁、伯克利的美国顶尖法律专家联名致信总统奥巴马,解释这些条款对我们的司法制度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这些协定的美国支持者指出,到目前为止,美国被告的次数寥寥,并且从未输过官司。但是,公司只会从中学习如何利用这些协定为自己服务。
而价格高昂的美国、欧洲和日本公司律师能力也可能胜过为公共利益而战的薪酬低下的政府律师。更糟糕的是,发达国家公司可以在成员国设立分支,通过这些分支回国投资然后,以此作为规避监管的新方法。
篇2
一、中国自由贸易协定的原产地规则的基本内容
实施原产地规则的目的,在于限制由于关税的差异而从最低关税国进口后再在区域内的贸易转移。没有严密的原产地规则,就不能防止区外第三国的“免费搭车”行为,自由贸易区也就失去了预期的作用和意义。
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设立了标准来判断产品必须包括的区域价值成分以取得协定赋予的贸易利益。原产地规则将产品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原产产品,二是含有非原产成份的产品,三是非原产地产品。完全原产产品采用的原产地标准为完全原产标准。对于含有非原产成份的产品如何确定其原产地,这是一个较复杂的技术性问题。当产品生产涉及到一个国家以上时,其产地应视为最终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国家。判断是否发生实质性改变的标准主要有增值标准和加工标准(加工工序标准和税目改变标准)。各个自由贸易协定根据不同产品和产业在本国的发展而确立不同的判断标准。
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在中国-巴基斯坦、中国-秘鲁、中国-智利、中国-新加坡、中国-新西兰、中国-哥斯达黎加自由贸易协定,是在自由贸易协定中作为一章来规定;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是单独制订。另外,有的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还规定了操作程序,如中国-智利、中国-秘鲁、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有的没有,如中国-新加坡,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在《原产地证书说明》中做简要规定;有的则用附件单独制订,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有的还规定“原产地证书签证核查联网系统模式”,制订了专门条款或附件,如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等。
二、按自由贸易区原产地标准划分的货物分类
(一)原产货物
货物的原产地指的是货物或产品的来源地,即产品的生产地或制造地,按通俗理解就是货物的经济国籍,具有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国籍的产品即被视为该国的原产品。
原产货物按照原产地标准的规定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完全原产货物,包括三种情况:完全获得产品;完全使用原产国的原料和零部件,并在其国内完成生产、制造的产品;完全用本国和成员的原料和零部件,并在其国内完成生产、制造的产品。第二类是非完全原产品,即不完全使用原产国的原料,或未在其国内完成全部生产和制造过程的产品,但经过实质性的加工,达到了具体协定的原产地标准。
因此,自由贸易区的原产货物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是完全由本国(地区)生产的产品,而是包含五种情况:
(1)完全在本国(地区)获得的产品;(2)完全用本国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并在其国内完成生产、制造的产品;(3)完全用协定成员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并在其国内完成生产、制造的产品;(4)含有非成员产的原材料生产的产品,但该产品的本国产的原材料和加工成本超过自由贸易协定规定的区域价值成分,或完成了规定的加工工序,或经过充分加工改变了税目;(5)含有非成员产的原材料生产的产品,但该产品的全部协定成员产的原材料和加工成本超过自由贸易协定规定的区域价值成分,或完成了规定的加工工序,或经过充分加工改变了税目。
(二)完全获得产品
“完全获得”即指某一货物完全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获得,如在某一国家或地区出生或饲养的活畜、生产和加工的动物产品、种植的农作物、矿产品等,则其原产地为该国家或地区。
完全获得标准的一般性要求是指产品在出口国完全获得或者生产。这一标准的表述方式均为分类列举,大的类别一般都包括植物(或者农产品)及其制品、动物及其制品、矿物、水产品或者海产品、其他天然生成的物品、废旧物品或者回收物品等。
中国自由贸易区规定的在成员完全获得或生产产品,包括:
(1)在其境内收获、采摘或收集的植物(指所有的植物,包括果实、花、蔬菜、树木、海藻、真菌及活植物)及植物产品;(2)在其境内出生并饲养的活动物(包含所有的动物,包括哺乳动物、鸟、鱼、甲壳动物、软体动物、爬行动物、细菌及病毒);(3)在其境内从上述第2项活动物中获得的产品(指从活动物获得的未经进一步加工的产品,包括乳、蛋、天然蜂蜜、毛发、羊毛、及粪便。);(4)在其境内狩猎、诱捕、捕捞、水产养殖、收集或捕获所得的产品;(5)从其领陆、领水、海床或海床底土开采或提取的除上述第1至4项以外的矿物或其他天然生成物质;(6)在该方领水以外的水域、海床或海床底土获得的产品,只要按照国际法的规定,该方有权开发上述水域、海床及海床底土;(7)在该方注册或有权悬挂该方国旗的船只在公海捕捞获得的鱼类及其他海产品;(8)在一方注册或有权悬挂该方国旗的加工船上完全采用上述第7项的产品进行加工及/或生产所得的产品;(9)在该方收集的既不能用于原用途,也不能恢复或修复,仅适于弃置或回收部分原材料,或者仅适于再生用途的物品(统称废碎料,包括在该国制造、加工或消耗过程中产生的废碎料,废机器、废弃的包装,以及所有不能再作原用途而仅适于弃置或作原材料回收用的产品。所述的制造或加工作业应包括各种类型的加工,不仅包括工业或化学业,也包括采矿业、农业、建筑业、精炼、焚化和污水处理);(10)完全采用上述第1至9项所列产品在一方生产或获得的产品。
个别协定用词不同,个别条款或详细或概括些,或用注释说明。但每一类均存在细微差别,这些细微差别背后的经济利益可能是巨大的。如主体方面,一般会限制为在成员国注册或者登记,并悬挂或者有权悬挂其国旗的船只、成员国的自然人或者法人等;在地理范围方面,一般会要求为成员国领水以外的水域、海床或者海床底土,以及成员国根据符合其缔结的相关国际协定可适用的国内法确定的领水、领海外的专属经济区或者公海等,如果成员国是沿海国家,渔业发达,这一方面的要求会更为细致。
(三)完全用成员产的原材料生产的产品
生产的产品的原材料、组合零件全部用本国产的;或者虽然不是全部用本国产的,但其余原材料、组合零件是用自由贸易区其他成员产的。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规定,“该货物是在一缔约方或缔约双方境内,完全由其原产地符合本节规定的材料生产的”。
(四)含有非成员产的原材料生产的产品
含有非协定成员产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经过充分加工而“发生实质性改变”,并生成了新的货物,达到协定规定的标准,才能享受原产货物的待遇。在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最后一个对该产品实施了实质性改变的国家或地区即被视为该产品的原产国家或地区。衡量实质性改变的标准有加工标准和百分比标准。
非完全获得标准适用于在出口国完成部分或者主要加工、生产过程,或者完成主要增值部分的货物。目前,中国自由贸易区规定的优惠原产地规则关于非完全获得或者生产的标准一般分为四类,即产品特定原产地标准、税则归类改变标准、区域价值成分标准和加工工序标准。
三、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判断标准
经过实质性的加工,必须满足区域价值、加工工序、税则改变三项中的至少一项,也就是说,这些环节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结合在一起采用。
(一)区域价值成分
区域价值成分一般采用从价百分比标准。根据本国成分占制成品价值的百分比率,确定出口产品是否经过实质性改造的标准,称为从价百分比标准,简称百分比标准,又称增值标准。即完全在协定成员获得的原料、组合零件、劳工价值和产品开发支出价值的合计与出口制成品FOB价格的比值应大于或等于协定规定的百分比,并且最后的制造或加工工序应在协定成员境内完成。
区域价值要求至少产品的部分价值是在当地获得,或者非成员创造的价值不得超过一定的上限,或者为零部件价值设定上限。百分比标准通过衡量非原产成分(或本国成分)占制成品价值的比例来判定其是否在原产国经过了实质性改变。
货物的区域价值成分计算方法有2种:
1.RVC=00
其中:RVC(regional value content):是指以百分比表示的区域价值成分。
VNM(value of the non-originating materials)为非原产材料的价值,材料进口时的到岸价格(CIF);或者在进行制造或加工的一方境内最早确定的非原产材料的实付或应付价格。如果非原产材料是由货物的生产商在该方境内获得的,则该材料的价格不应包括将其从供应商仓库运抵生产商所在地的运费、保险费、包装费及任何其他费用。
非原产材料包括:进口的非原产材料、零部件或制品,原产地不明的非原产材料、零部件或制品。在材料原产地不明的情况下,应采用进行制造或加工的缔约方为该材料最早支付的价格。
FOB(Free On Board)为装运港船上交货价(离岸价格)。
2.RVC=00
其中:V(value)是指按照WTO《海关估价协定》规定,在离岸价格(FOB)基础上调整的货物价格。
中国-东盟、中国-巴基斯坦、中国-新西兰、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采用公式1。中国-智利、中国-新加坡、中国-哥斯达黎加自由贸易协定采用公式2。
几乎每一项自由贸易协定关于区域价值成分的比例要求均不相同,比如中国-东盟、中国-新加坡、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要求,原产于中国-东盟、中国-新加坡、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的产品的成分占其总价值的比例不少于40%,并且最后生产工序在本国境内完成。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要求不少于50%。中国-新西兰、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区要求分为几种,有些货物需符合30%,有的则要达到40%、45%,有些甚至要达到50%、60%。这些不同的要求通常均在规则之后以附件(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形式进行列明。
这30-60%的价值被称为“中国自由贸易区成分”,这一判定方法也被称为“直接判定”。在直接判定有困难的情况下,也可采用“间接判定”的方法,即非中国自由贸易区成分占制成品总价值(离岸价格)的比例不应超过55-70%。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就做了明确规定:非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分占制成品总价值不超过60%。
(二)加工标准
加工标准又称为技术要求,按照制成品中非原产成分的HS(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税目的改变来判定该非原产成分是否经过实质性改变,或依据某一关键工序是否在原产国完成来判定,或采用技术测试方式来确定产品是否属于充分加工的结果。它要求产品必须在原产国经过特定的加工活动,通常用于服装和化学产品。加工标准一般比区域价值标准和税则改变标准要求的执行成本更高。
1、加工工序标准。加工工序标准又称制造工序标准,协定一般制订产品的加工工序清单,详列产品合格加工的过程,若符合此清单要求,即被认为是进行了实质性的加工。
2、税则改变标准。税目(号)改变标准,即非自由贸易协定成员原产的原材料经过在协定成员加工生产后,所得产品在《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S编码)中的税目归类发生了变化,且不再在协定成员以外的国家或地区进行任何改变税目归类的生产、加工或制造。
HS采用六位数编码,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分为21类,97章。章以下再分为品目和子目。商品编码第一、二位数码代表“章”,第三、四位数码代表“税目”,第五、六位数码代表“子目”,第七、八位数码代表“税号”。前6位数是HS国际标准编码,HS有1241个四位数的品目,5113个六位数子目。有的国家根据本国的实际,已分出第七、八、九、十位数码。我国采用八位数码。
税则归类改变标准目前主要有章改变标准、4位税目改变标准和6位子目改变标准或8位税号改变标准等几种形式。有的自由贸易协定规定,税目改变标准把税则品目的改变作为标准,并辅之以章的改变。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项下原产地规则既规定了章改变标准,也规定了4位税目改变标准。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项下原产地规则规定的是八位数的后4位税目改变标准(即子目改变)、八位数的后6位税目改变标准(即品目改变)。即章改变的程度大于品目,品目改变的程度大于子目。
四、宽松原则
(一)轻微或容忍原则
它指可以包括一定比率上限的非原产成分而不影响原产地的确认,从而放宽了确定原产地的关税分类改变或技术要求标准。例如微小含量。
微小含量:生产必需的微小含量材料(例如,不超过成品出厂价10%)不赋予成品新的原产地身份,即可享受原产货物待遇。
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规定,(1)按附件四(产品特定原产地规则)的规定未满足税则归类改变要求的货物,如果在该货物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未满足税则归类改变要求的非原产材料,其按照第26条(区域价值成分)确定的价值不超过该货物价格的10%,则该货物仍应视为原产货物。此外,该货物应当满足其所适用的本章所有其他规定。(2)上述货物同时符合区域价值成分要求时,其非原产材料的价值应当计入货物的区域价值成分当中。此外,该货物应当满足其所适用的本章所有其他规定。
中国-新西兰、中国-新加坡、中国-哥斯达黎加自由贸易协定也对微小含量规定为10%,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则规定为8%,而中国-东盟、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协定未规定。
(二)中性成分
中性成分又称为“间接材料”,是指用于某一货物的生产、测试和检查,但没有实际性地组成到这一货物中的物品,又或者是一种用于与某一货物的生产有关的厂房维护或设备操作的物品。在确定货物的原产地时,应不考虑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动力及燃料、厂房及设备、机器及工具的原产地,以及未留在货物或未构成货物一部分的材料的原产地。
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第29条第2款规定,中性成分是指在另一货物的生产、测试或检验过程中使用,但物理上不构成该货物组成成分的货品,或在该货物生产过程中用于维护厂房建筑或运行设备的货品。其中包括:(1)燃料、能源、催化剂及溶剂;(2)用于测试或检验货物的设备、装置及用品;(3)手套、眼镜、鞋靴、衣服、安全设备及用品;(4)工具、模具及型模;(5)用于维护设备和建筑的备件及材料;(6)在生产中使用或用于运行设备和维护厂房建筑的剂、油(滑)脂、合成材料及其他材料;(7)在货物生产过程中使用,未构成该货物组成成分,但能够合理表明为该货物生产过程一部分的任何其他货物。
也就是税,上述7种材料,即使是从别国进口的也可视为成员的原产货物,享受原产货物的优惠待遇。
中国-秘鲁、中国-巴基斯坦、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与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对中性成分的规定相同,中国-东盟、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则简要规定为,除另有规定的以外,在确定货物的原产地时,应不考虑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动力及燃料、厂房及设备、机器及工具的原产地,以及未留在货物或未构成货物一部分的材料的原产地。
(三)累积规则
累积规则:若自由贸易协定各成员共同生产某一产品,来自各成员内部的原材料价值可以累积,一并计入成品最终生产地或成品主要生产地所制造的总价值。也就是说,只要某产品中原产于自由贸易区而不局限于自由贸易区中的某一个国家的原材料价值超过了协定规定的总价值的百分比(例如40%),即可被视为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原产货物。累积规则包括:双边累积、对角累积、完全累积等。
(四)货物包装是否原产货物
中国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规则规定,如一缔约方对产品和销售包装分别计征关税,则应分别判定产品和包装物(包括容器)的原产地。但如果对包装物不分开计税,则应将包装物的价值并入产品的总价值一并考虑。而运输期间用于保护货物的包装材料和容器,在确定该货物原产地时,应当不予考虑其原产地。
(五)附件、备件及工具是否属于原产货物
在中国自由贸易区,与货物一同报验的附件、备件、工具及指导性或其他介绍说明性材料,如进口缔约方将其与货物一并归类和征收关税,在确定该货物的原产地时,应忽略不计。这些附件、备件或工具与产品不单独开具发票,数量及价值应在正常范围之内。
(六)成套货物如何确定原产货物
在中国自由贸易区,成套货物,如果其所有部件是原产的,则该成套货物应当视为原产。当该成套货物是由原产及非原产货物组成时,如果按照区域价值成分确定的非原产货物的价值不超过该成套货物总值的15%,则该成套货品仍应视为原产。
(七)滚动/吸收原则
符合特定加工要求从而满足原产地要求的材料,如果作为投入品用于后续加工,该投入品可被认为是属于原产的,因此,在计算后续加工品中的增加值时,该投入品中的非原产的部分将不再被考虑。滚动/吸收原则适用于所有的自由贸易协定。
五、严格原则
原产地规则在某些方面使用严格的通用标准,例如:
(一)可互换材料
可互换材料是指为商业目的可互换的货物或材料,其性质实质相同,仅靠视觉观察无法加以区分,要求用规定的方法进行区分。区分的方法是:(1)货物的物理分离;(2)出口方公认会计原则承认的库存管理方法。例如油料,进口和国产的外观难以区分。由于库房混放,原产来源不清楚了,无法准确计算国产或进口成分比例。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用货物的物理分离或出口方公认会计原则承认的库存管理方法(如“先进先出法”)加以区分,根据一个阶段内库房存储进口原料或国产原料的量的比例,来计算产品中的进口或国产成分。若在一定阶段内,库房进口的相同的油料大致占20%,可以将20%的比例应用在计算产品的进口原料的比例中,而其余的可计算为原产地成分,享受优惠关税待遇。
(二)微小加工或处理
在协定中说明特定操作被认为不满足原产地要求的单独清单。例如,微小加工或处理。简单通常用来描述既不需要专门的技能也不需要专门生产或装配机械、仪器或装备的行为。简单混合通常指既不需要专门的技能也不需要专门生产或装配机械、仪器或装备的行为。但是,简单混合不包括化学反应。简单工序、简单混合、包装等工序不能改变货物的原产地身份。例如,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第19条,“不得享有货物原产资格的生产工序”规定,下列操作或加工工序不得享有货物原产资格:(1)为确保货物在运输或储存过程中完好无损而进行的保存工序;(2)包装的拆解和组装;(3)洗涤、清洁、除尘,去除氧化物、油、漆以及其他涂层;(4)纺织品的熨烫或压平;(5)简单的上漆及磨光工序;(6)谷物及大米的去壳、部分或完全的漂白、抛光及上光;(7)食糖上色或加工成糖块的工序;(8)水果、坚果及蔬菜的去皮、去核及去壳;(9)削尖、简单研磨或简单切割;(10)过滤、筛选、挑选、分类、分级、匹配 (包括成套物品的组合);(11)简单的装瓶、装罐、装袋、装箱、装盒,固定于纸板或木板以及其他任何简单的包装工序;(12)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粘贴或印刷标志、标签、标识及其他类似的用于区别的标记;(13)对无论是否为不同种类的产品进行的简单混合;(14)把物品零部件装配成完整品或将产品拆成零部件的简单装配或拆卸;(15)仅为方便港口装卸所进行的工序;(16)第(1)至(15)项中的两项或多项工序的组合;以及(17)屠宰动物。
中国-秘鲁、中国-巴基斯坦、中国-新西兰、中国-东盟、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对简单工序的规定相对概括些。
(三)禁止退税
即出口到自由贸易区成员市场的最终产品中包括的非原产原料,其关税不得退税。有的允许有一个过渡期,有的允许退税。
六、直接运输规则
篇3
关键词:《协定》;常见词汇;词义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以及对外交流日益频繁,涉外经贸和法律的领域也愈发变得重要起来。我国翻译和引进了国外的大量法律法规,这种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法律翻译的过程中,还是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值得翻译者们注意,其中一点就是常用词汇词义的选择与确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协定》)为法律文件,其所使用的语言非常严谨,因此这就要求译者对这类常用词的理解与翻译,需要有一个从辨明词义到斟酌词语的选择过程。本文将对《协定》中的十个常见词汇作一一分析,以期对商务法律文本的翻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1 Where
1) The location of notices published pursuant to this Section or where such information can be obtained. 译文:根据本章节的通告的地点或可以获得此类信息的地方。
2) A loan to or debt security issued by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is an investment only where it is treated as regulatory capital by the Party in whose territory the financial institution is located; and, 译文: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或发行的债券,仅当其被金融机构所在地的缔约方视为监管资本时才构成投资;且;
3) Where the involved Parties have had recourse to consultations facilitated by the Committee under paragraph 3… 译文:如果所涉缔约方诉诸于委员会根据第三段所促成的磋商,……
“Where” 最基本的意思是“哪里”,但在上述例子中都没有用到这层意思。在例1)中,“where” 引导的是各定语从句,所以就自然翻译成了“……的地方”。从意义上讲,例2)中的 “where ”完全可以用 “when” 替代,但是从在法律或文献的翻译中,很少会用到“when”,所以还是选用了 “where”,但翻译成“当……时”。例3) “where” 所引导的是一个条件状语从句,相当于 “if”,所以翻译为“如果”。
2 Shall
1) Each Party shall ensure that where copies of documents are requested by another Party or by interested pers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Section, they are supplied at the same price, apart from the actual cost of delivery, as the price for domestic purchase. 译文:各方应确保:如果另一方或任何利益相关方根据本章规定要求购买文件副本,他们应以与国内国内购买者同样的价格获得这些文件,实际发生的邮寄成本除外。
2) Each Party shall, on the request of another Party: 译文:应另一方要求,各方必须:
3) For purposes of determining whether a good is an originating good, the production of the good shall, at the choice of the exporter or producer of the good for which preferential tariff treatment is claimed, be considered to … 译文:为了确定某一货物是否原产地货物,将根据主张优惠关税待遇的货物出口商或制造商的选择,考虑该货物是……
在例1)和例2)中, “shall”都是表示义务和责任的意思,所以翻译成了“应该和必须”的意思。而例3),为了达到前面某个目的,就要依照接下来的什么标准,顺其自然的就翻译成“将”。
3 Provide/ provided
1) Except as provided in paragraph 11, the value of a material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a good shall: 译文:除了第11段所规定的,生产一种货物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的价值应该是:
2)Each Party shall provide that an exporter or producer may calculate the regional value content of a good on the basis of the following transaction value method: 译文:各缔约方应规定,出口商或生产商可以基于以下交易价值方法计算出一种货物的区域性价值含量:
3) For purposes of determining whether a good is an originating good, the production of the good in the territory of one or more of the Parties by one or more producers shall, at the choice of the exporter or producer of the good for which preferential tariff treatment is claimed, be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performed in the territory of any of the Parties by that exporter or producer, provided that: 译文:为了确定某一货物是否原产地货物,将根据主张优惠关税待遇的货物出口商或制造商的选择,考虑该货物是由一个缔约方还是多个缔约方的一个生产商还是多个生产商由该出口商或生产商在任一缔约方的关税辖区内生产,前提是:
例1)和例2)都将 “provided/ provide” 翻译为“规定”,《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据用法律效力的协定,是要求各缔约方要按要求执行的,所以不管是权力还是义务都是“规定”好的,并且各缔约方要按“规定”执行。例3)中,“provided that” 前面的内容是为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而 “provided that” 后面的内容则是未达到某一目的所需要的条件,所以翻译为“前提是”比较恰当。
4 Apply/application
1)An application shall not be considered complete until all relevant hearings are held and all necessary information is received. 译文:只有在召开过所有相关听证会和获得所有必要信息后,一份申请才被视为完整。
2) Technical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including coope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and enforcement of sanitary or phytosanitary measures; and 译文:促进各缔约方之间的技术合作,包括卫生和植物检疫措施的制定、应用和执行;以及
3) Any sanitary or phytosanitary measure of general application, including …译文:任何一种普遍适用的卫生或植物检疫措施,包括……
4)The Party taking the tariff action shall apply the action only for the minimum period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substantially equivalent effects. 译文:采取关税措施的缔约方应该把其措施限制在能达到大致相同效果的最短期限内。
例1)中,“听证会和所有相关信息”,都是一份“申请”的构成成分,将 “application”翻译为“申请”,与本句所表达的意思相吻合。例2)将“ application” 与 “enforcement” 并列,将其翻译为“应用” 与“执行”比较合理。例3)在讲“卫生或植物检疫措施”能否做到“普遍适用”。例4),由 “最短期限内”得知,是“把措施限定在最短期限内”。
5 Action/actions
1)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and limitations apply to any emergency action taken under this Section: 译文:以下条件和限制适用于根据本节采取的任何应急措施:
2) Article 801 : Bilateral Actions 译文:第801条:双边行动
3) Article 804 : Dispute Settlement in Emergency Action Matters 译文:第804条:紧急行动问题的争端解决
本例中, “action” 在例1)中翻译为“措施”, “take emergency action” 即是应对某个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一种办法,方案。在例2)“actions” 则翻译为“行动”,这是显而易见的。在例3)中,虽然 “action” 前面也有 “emergency”,但此处不再是“采取紧急措施”,不仅仅因为此处没有动词 “take”,并且根据意思,不能是“措施问题的解决”,而翻译成“紧急行动问题的解决”比较合理。
结语
正确理解与选择词义是确保商务英语汉译质量的前提条件。因为在理解阶段如果没有准确的把握词义,就不可能做到在汉译阶段恰当地选择用词,从而可能造成译文违背忠实、通顺的原则。
综上所述的十个词是在《协定》翻译中常见的词汇,因为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不同,在翻译时所选用的词义就会有所不同。希望作者的总结能为今后从事法律文本翻译的译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NAFTA,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2] 徐存善, 2009, 《商务英语翻译中词义的确定》,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3] 李波,2008,《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若干问题的理解》,时代教育。
篇4
[关键词]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 总产出;就业增长率;
一、引言
世贸组织机制下的多边贸易谈判,现在越来越演化成一种程序之争,在旷日持久的谈判中达成一种均衡。国际贸易政策向强化双边贸易关系倾斜在世贸组织解决争端的能力弱化时,另一类实惠的国际性合作机制开始快速发展,这就是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在各国的发展中,国际贸易对决定各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能力,以及一国经济地位的强弱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最近几年,商品、劳务和生产要素的国际间交易日趋增加,各国都力图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国际贸易的重要性正在不断提高。这可从中国的发展中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利用“两种资源”和打开“两个市场”经济战略思想的指导。充分利用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积极打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并学会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使我国对外经贸进入了迅猛发展的历史新阶段。进出口总值由1978年的206.4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207.7亿美元,增长了30倍。2002年我国外贸总量已位居世界第5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近半。2003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规模上升新台阶,大进大出的格局基本形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3年全年进出口总额达85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出口额4384亿美元,增长34.6%;进口额4128亿美元,增长39.9% 。目前,我国对外贸易在GDP增长中稳稳占据着三驾马车之一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今天,可以说,在我国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能有效刺激国内需求,从而为进一步促进GDP稳定增长发挥积极作用。总之,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对外贸易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都充分发挥了“发动机”效应,这也是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对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基本上达成的共识。
但是,中国入世后所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并不宽松,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区域经济集团会发挥更大优势的国际市场。世界银行《2001年世界经济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大陆作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容量的扩张是有限的,特别是它无法满足旧经济行业的销售需求,也就是说中国大陆的传统市场马上就将陷入饱和状态。如果中国大陆与有关国家,特别是亚太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有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或者某个产业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抑或某项专项市场的共同开发计划,那么中国产品在海外主要市场上的境遇就会大不相同。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顺利进展,以及中国—南非商签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节奏加快,从此中国步入“后WTO时代”。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将继续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据WTO统计,到2002年底,全球有255个区域贸易协定(RTA),其中超过170个RTA已经实施。在所有RTA中双边FTA约占90%。至2003年4月底,WTO146个成员中绝大多数都参加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双边FTA。2002年1月至2003年5月,全球新建立19个双边FTA,另有70多个双边或区域FTA正在谈判准备实施之中。WTO估计,按照目前的态势,到2005年底,全球RTA将到达300个。但是,相比而言,中国到目前为此,仍没有参加任何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显然与中国作为一个贸易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为了保持中国贸易大国的地位,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和逐步建立要素自由流动,内外经济相互融合的开放性经济体制,我国除了继续通过参与全球多边贸易自由化获取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和更多机会之外,还应当积极加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本文将先从理论上分析双边贸易协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然后再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定量分析双边贸易协定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为了衡量双边贸易协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将使用总产出和就业增长率这两个指标来评价其影响。最后得出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非常积极作用的结论。
二、理论分析
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简写为FTA)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包括独立关税地区)根据WTO相关规则,为实现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所进行的地区性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则指自由贸易协定的缔约方所形成的区域。签署FTA的实质就是双方根据各自的条件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减少政府对贸易活动的直接干预,逐步扩大开放程度,将一种受保护的贸易体制转向自由的贸易体制。这几年FTA的范围也扩大了,不仅包括商品贸易市场的开放,而且还涉及服务贸易、投资、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更多领域的相互承诺。
FTA对自由贸易与经济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指由于自由贸易区域内成员相互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措施之后,各成员间贸易增加所产生的直接影响;第二类是贸易自由化后,资源可以在区域内重新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经济活动效率,导致各成员经济增长加快的间接效用。
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常用“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换效应”来描述第一类影响。贸易创造效应主要指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由于交易成本下降和贸易限制取消,导致本国的高成本产品被区域内其他成员低成本商品所代替以及本国的低成本商品在贸易限制取消后出口扩大,从而给区域内进出口双方带来更多贸易机会和经济利益。建立自由贸易区就可以减少相互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加贸易需求,使区域内各成员的产业分工更加合理,进而推动各成员经济增长。根据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Y=C+I+G+X-M ( Y代表总产出,C代表居民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我们知道,出口对总产出有正向作用,进口对总产出有负向作用。如果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则总产出将增加;如果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则总产出将减少。就业与总产出存在正相关关系,假定其他条件不变,总产出增加,就业率将上升;总产出减少,就业率将下降。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原有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由于区域内交易成本的降低而可能被区域内成员之间的贸易所取代。这样区域内成员就可以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有利于提高区域内各成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增长潜力。
第二类影响主要包括“市场扩张效应”和“促进竞争效应”。市场扩张效应是指贸易规模扩大,使生产和流通产生规模效益,并带来产业集聚效果。促进竞争效应是指随着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将促进区域内垄断行业的竞争,提高生产率。根据C-D生产函数Y=AγKαLβ( K是资本存量,L是劳动力数量,A是技术水平),我们知道,技术水平提高,总产出将增加。假定用市场效率来代指技术水平,则建立自由贸易区后就可以促进区域内的竞争,提高市场效率,进而促进区域内各成员总产出的增长。
三、实证分析
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就是使协议双方之间的贸易尽可能的自由化,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直接度量为关税的下降,非关税措施和其它贸易限制的减少。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关税和实际关税往往存在巨大差异,且非关税壁垒措施的定量化存在困难,数据难以收集,因此许多经济学者用贸易自由化的结果来近似地表示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在本文中,我们采用进口渗透率(进口额与总产出的比值)和出口导向率(出口额与总产出的比值)作为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后双边贸易自由化的衡量指标。
1、总产出的计量经济模型
研究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对总产出的影响,本文采用了Solow提出的含体现型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模型。此模型把技术进步要素作为一个变量,体现出其他要素质量的提高使得相同数量的要素投入量具有不同的产出效果。生产函数模型为:
Yt=AγtKαtLβt
(1)
式中,Yt为T期的总产量,Kt是T期的资本存量,Lt是T期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参数α、β、γ分别是资本,劳动力与技术进步的产出弹性。At是T期的技术水平,是随时间变化的量,根据Romer(1986)、Lucas(1988)等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贸易开放主要通过加快本国技术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我们采用Hine和Wright(1998)创建的模型,即:
At=eλ(M/Y)ηt(X/Y)δt
(2)
式中M/Y为T期的进口渗透率,X/Y为T期的出口导向率,λ、η、δ为参数。
我们将(2)式代入(1)式,并对方程取对数,可推出总产出与进口渗透率,出口导向率,资本存量及劳动力数量的关系。据此可建立回归方程:
LnY=C(1)+C(2)Ln(M/Y)+C(3)Ln(X/Y)+C(4)LnK+C(5)LnL
(3)
篇5
关键词:原产地规则;南北型自由贸易区;成员国;影响;差异性
作者简介:孙健(197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张超(1977-),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南开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制度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3-0041-04 收稿日期:2007-01-04
一、引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自由贸易区(FTAs)的数量急剧增加,成为区域贸易安排(RTAs)的主体;二是新成立的FTAs多是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的南北型FTAs。
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主要以关税同盟(CUs)作为研究对象,认为对CUs的分析可适用于对FTAs的分析。但这一理解是非常片面的,作为FFAs和CUs的本质区别的原产地规则(Rules of Origin,简称RoO),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及非成员国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在关税和大多数非关税政策都被WTO规则严格约束的情况下,自由贸易区的优惠性RoO因其强大而复杂的保护性和超脱于WTO规则之外的特殊性倍受政府和企业界的重视,同时它也被指责在南北型自由贸易区中极大地抵消了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的优惠待遇。
尽管对“成份保护”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正式在经济学意义上研究RoO始于Krueger(1993),她认为RoO可以起到出口“保护”的作用,即可以将高关税成员国的保护扩大到低关税成员国的产品。Krishna和Krueger(1995)区分了基于成本的和基于价格的两种RoO的定义,研究了不同定义的RoO可能产生的影响。Falvey和Reed(1998)系统分析了三种RoO标准的经济影响,他们强调RoO改变了生产者的行为,从而扭曲了资源配置。Duttagupta(2000)指出RoO在引起中间品市场上贸易转移的同时也会减少最终产品市场上的贸易转移,因此RoO的净福利影响是不确定的,它取决于RoO的严格性和最终产品生产商的出口能力。
在已有的关于RoO的文献中,专门研究南北型自由贸易区的很少,但很多都包含了南北差异的特征,如关税的高低、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密集度等。其中Krishna(2005)采用了一般均衡的方法研究了一个包括两国、两种产品的模型。他发现:当采用数量标准的原产地规则刚具有约束力时,不会对资本密集型的出口品产生影响,但对劳动密集型产品会产生更强的约束。Anson等(2005)在理论上分析了南北型自由贸易区的RoO,并结合实证得到结论:南北型自由贸易区很可能产生类似委托的问题,使南方成员国处于“参与约束”的边缘。
本文采用Duttagupta and Panagariya(2003)模型的基本框架,在其基础上加入了FTA成员国的秉赋状况和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密集度,从而使FFA具有南北型的典型特征。本文还对贸易模式作出新的假定和解释,使其非常接近于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南北型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模式,即发达国家向发展中伙伴国出口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发展中国家进行组装等劳动密集型加工后,再返销回发达国家。例如,2003年在美墨贸易中所占比重最大的贸易类别是电器、音响设备类。在此产业内,美国将集成电路、线路、电极管等部件运到墨西哥加工成电视、电话、广播和雷达设备等然后进口。
二、模型
(一)基本假定
假定世界由三个国家组成:发达国家(N)、发展中国家(S)、世界其他国家(R),其中N和s相对于国家R是小国,所以,产品的世界价格均为R国的出口价格。每个国家都拥有两种生产要素:劳动(L)和资本(K)。各国生产三种产品:农产品(A)、中间产品(I)和制成品(F)。
生产A只需要投入劳动一种要素,生产函数简化为QA=L;I的生产函数为QI=fI(LI,KI)。制成品F是该部门在中间品I的基础上进一步投入劳动和资本要素后加工而成,假定追加的L和K相当于以一定的技术生产一种可称为“增值品”的产品,同时生产1单位F需要投入固定的入单位的I,所以F的生产函数可写为QF=Min{VA,CI/λ},QVA=fF(LF,KF)。
图中,D为N国对商品F的进口需求曲线,S1,S2,S3分别表示三种不同情况下S国的供给曲线。
1.S国相对于N国是小国
此时,在N国原有关税水平上,S国能生产的全部F也不能满足N国的进口需求。于是,形成FFA后,N国还需要继续进口F,故N国F的价格维持在MFN体制下不变,即p*F=pwF(1+t*F)。S国的产量OQ1全部出口到N国,而S国自己的需求全部进口,这样,S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面临的价格不变,却增加了关税收入。
2.S国与N国规模基本相当
此时S国的供给曲线由图2中的S2表示,说明在N国原来的关税水平上,S国的产量可以满足N国的进口需求。于是,形成FYA后,自由贸易区内商品F的价格由S国的供给曲线和N国的进口需求曲线决定,即pF=p*F=pwF(1+t),t*F>t>tF同样,S国对F的需求全部从R国进口,同时获得关税收入。
3.S国相对N国较大
此时,S国在原有的关税水平上,完全能提供给N国的进口需求并有余。但S国的厂商不会以低于pwF(1+tF)的价格向N国出口,他们只会向N国出口OQ2数量的商品F,而过剩的产量Q2Q3在国内销售,其余需求部分则从R国进口。
需要指出,由于原产地规则是任何自由贸易协定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就是说它们是同时出现的。所以,分析原产地规则的经济影响时应和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区分开,即进行比较静态分析时的初始状态应该是原产地规则刚好具有约束力,能有效地消除“贸易转向”的发生,同时又不会扭曲生产者行为。因此本节分析的均衡状态是原产地规则对制成品刚刚具有约束力的FFA的情形。
三、原产地规则对中间产品价格的影响
首先,定义原产地规则的标准。现实中,在确定进口品是否发生实质性改变时主要采取三种标准:税号改变、价值增值、关键工序。进行经济分析时,往往采用价值增值标准。价值增值标准又可分为三类:进口含量标准、国内含量标准、零部件价值标准。在本模型中,商品I可看作F的零部件,故选择最后一种标准。在RoO刚具有约束力的FFA中,θ就等于下面等式:
S国生产出口到N国的制成品F时所使用的产自本国、伙伴国和FTA以外国家的中间品I,且由于假定各国对中间产品的关税均为0,所以产自不同国家的中间产品价格都是世界价格pwI。可见,因为这三种不同来源的中间品价格相等,此时的价值约束等同于数量约束。
令θRoO为FFA规定的产于FFA内部的零部件价值必须达到的百分比,当原产地规则变得更加严格,即θRoO增大时,将影响产于FFA的I的价格PFTAI。令对产于FTA内部的中间产品的需求为dFTAI=d1+d*I。显然当θRoO增大时,S国的出口商将用产于FFA的I替代产于FFA以外的I,即dFTA增大,同时dw减小使PFTAI变大,这是“直接效应”。但由于pVA=pF-λ[θpFTAI+(1-θ)pwI],且当原产地规则约束增强后有pFTAI>pwI,因此θRoO增大也会降低F部门的利润,使S国出口减少,相应降低了对产于FFA内I的需求,使dFTA减小,pFTAI上升,这是“间接效应”。所以,θRoO增大对pFTAI的最终影响是不确定的,要视这两种方向相反的效应的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下,θRoO约束力增大的初期,pFTAI接近于pwI,所以间接影响非常小,直接影响起主要作用,pFTAI与θRoO同方向变化。
更精确地分析,在均衡状态下自由贸易区内对原产于成员国的中间产品的需求与供给相等,随着θRoO单调上升,当制定的θRoO不是过于严格时,能使产于FFA内的中间品的价格最高。当θ增加到一定严格程度后,S国的厂商所享受的关税优惠将因中间产品的成本上升而消失殆尽,厂商在国内销售和出口到N国是一样的,这可表示为下式:
尽管图中曲线的形状并不精确,但从中可以得到两点政策性很强的结论:
1.原产地规则严格程度的影响是非单调的,在某个严格程度区间内,存在一个最值,即政府可以通过选择原产地规则的严格程度来最有效地实现政策目标。
2.在原产地规则实际有效的情况下,随着其严格程度的增加,在自由贸易区内生产的中间产品的价格必然上升。
四、原产地规则对不同国家差异性影响
这里主要分析在原产地规则从刚刚具有约束力逐渐变得严格的过程中,南北型自由贸易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受到影响的不同。这实际上是比较FFA成员生产的中间产品价格pFTAI由pwI上升过程中N国和S国福利函数中的各项所受的影响。
根据前文,在N国和S国的制造业规模对比三种不同的情况下pFTAI都上升,同时,自由贸易区内制成品F的价格在第一、二两种情况下不变,所以此时相对价格pI/PF肯定上
升。由于中间产品是发达国家的出口品,和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品、制成品正相反,所以从贸易方面看,原产地规则使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改善,福利增加,却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福利降低。根据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pI/PF上升会使生产I密集使用的要素(资本)的实际报酬提高,而使生产F所密集使用的要素(劳动)的实际报酬降低,这推动了发达国家的要素价格均等化,而使发展中国家的要素价格差异增大。在第三种情况下,当pI/PF上升时,为保证发展中国家最终产品部门中出口厂商的利润与内销厂商的利润相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价格PF必定会随着pI/PF的上升而上升,并且当pF低于pwF(1+t*)时,发达国家的消费者能够接受此价格。所以此时FFA成员国间的贸易条件变化情况不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剩余是降低的,因为其面临的消费者价格上升。
在生产方面,由于产量是价格的增函数,随着原产地规则逐渐严格,两国的中间品部门都扩张,而制成品部门减产(或不变)。这说明,在这种贸易模式下,原产地规则有利于发达国家出口部门的发展,而打击其进口部门,对发展中国家则相反。
在关税方面,当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较小时,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制成品的产量,而它不影响发达国家对制成品的需求,从而增加了发达国家的关税收入。当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较大时,严格的原产地规则减少了发达国家对制成品的需求量,在发展中国家供给能力既定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制成品更多地用于内销,从而减少了从世界其它地区的进口,关税收入相应减少。
总之,随着原产地规则严格程度的加强,除了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产品部门利润增加,从贸易、生产和关税收入方面看,南北型自由贸易区的原产地规则都对发达成员国有利,同时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五、结论
篇6
人们都知道,去年檀香山的亚太峰会上,美国倡议要扩大现有的TPP,它的意图极为明显,要用TPP来抗衡甚或取代以中国为主轴的“东协加一”到“东协加N”的亚太经贸秩序。意思就是说,TPP乃是美国重回亚洲的两个拳头之一,一个当然是军力,美国最近已表示,它部署在太平洋与大西洋的船舰比例将由5比5调整为6比4。TPP这个拳头则是经济力,它要靠着在TPP制定规则,来限制中国国企的成长势头。美国与其他8国在德州达拉斯谈判TPP的详情尚未公布,但它以“企业公平竞争”为理由来限制国企的态度已明。美国的这种态度无以名之,可称为“限制国企的贸易保护主义”。
研究贸易史的都知道,18世纪亚当·斯密以来,都把自由贸易视为一种信念与准则,当时的西方许多工厂已开始机器生产,而非西方停留在手工制造阶段,完全没有竞争力,自由贸易对西方当然绝对有利。自由贸易即等于打开市场,甚至坚船利炮也派上用场。
但今天那种无往而不利的自由贸易时代早已过去。由于现在技术移民快速,后进国已能透过技术移民而加入竞争行列,于是“自由贸易”之说在西方大国就经常处于一种被人指责的状态中。除了1999年有规模盛大的反世贸组织游行示威,美国各种保护主义措施也不断。1980年代日本贸易极盛,汽车、电子业都已严重威胁到美国,当时对日贸易已成了美国最重要的国家安全问题。透过政治施压,日本自动设限,最后以《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终于解决了这个心腹大患,接着又认为《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会使美国就业萎缩,又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百般拖延刁难;1990年后则认为印度的电子商业服务造成就业机会外流,以及中国制造业威胁太大,贸易保护主义又以中印为主要对象。
美国对中国的保护主义乃是一个很值得专门研究的课题,中国不像日本,很难透过政治施压,迫使人民币大幅升值的方式来解决。因此美国对中国真是用尽了各种心思,人民币价位问题、血汗工厂问题、反倾销问题、人权因素、生态环境因素甚至碳排放,都成了它炒作保护主义的题目。在国际社会上,规则的制定本质上即反映了国际的权力关系。美国即是根据它的利益,企图定义什么是“公开贸易”,来取代“自由贸易”。
一个美国官员表示,美国提案规范国营企业,认为国营企业不应伤害协定利益,很明显的是它希望透过主宰TPP,要把中国的国营企业活动排除在外。它会怎么做现在犹未可知,根据一般惯例,国营企业的贸易或投资,会被认为不符TPP的条件而加征惩罚性的关税或直接予以禁止。如果美国的企图成功,则中国的国营企业活动空间必将大为紧缩。
篇7
关键词:区域性贸易协定(RTA)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
随着在WTO范围内关税的削减和一般非关税壁垒的逐步规范,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壁垒。在RTA中,TBT相关条款也成为各国关注的重要内容,不仅发达国家关注TBT等问题,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TBT相关问题,纷纷在其签署的RTA中对TBT、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环境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在实现保护人类、动植物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保障国家基本安全的同时,有效实现市场准入,减少各种可能伪装的贸易壁垒。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步伐,目前已与东盟、智利等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如何利用TBT相关条款扩大对外贸易,避免可能的损失,争取更多利益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智利作为对外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较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方面经验比较丰富,其中关于TBT相关条款的设定也有很多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本文比较分析了欧盟、美国、中国与智利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TBT相关条款(包括TBT、SPS和环境条款等)的内容,以期对我国今后签署区域性贸易协定时在TBT相关条款的安排方面提供参考。
欧盟—智利自由贸易协定中的TBT相关条款
2002年5月17日,由15个成员国组成的欧盟与智利政府正式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包含内容广泛,并将人权等政治和社会问题包括在内,协定明确规定双方将推动包括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等在内的民主价值观的实施;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欧盟—智利自由贸易协定涵盖政治、贸易、经济和金融、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合作等领域,经双方同意也可以扩展到其他领域。
该协定在第四部分具体贸易及贸易相关内容部分,第83-88条规定了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方面的内容,第89条规定了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方面的内容。
(一)TBT条款
欧盟—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的TBT条款声明其目标是在考虑成员国的立法目标和非歧视原则下,通过削减和防止不必要的贸易壁垒来便利和扩大货物贸易。条款涉及TBT协定下的货物贸易的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SPS问题和政府采购问题不在此列。TBT协定附件1所列定义及有关国际标准、指南的TBT委员会决议也适用于本协定。签约双方应确保在TBT协定下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作及其他措施来加强对TBT协定的执行。
在具体措施方面,成员方应加强在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方面的双边合作,以通过增强共识、理解以及相关体系的兼容来促进相互的市场准入;在合作中应注意识别哪些机制最适合特定问题或部门,这些机制包括法规合作方面、技术法规和标准的一致性或等效性、向国际标准看齐、依靠供应商的符合性声明以及使用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和互认协议等;根据双边合作进展,成员方应就采取何种具体安排来执行所选择的机制达成一致。为此,成员国应就良好的做法达成共识,包括:准备、采纳和实施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透明度;以国际标准作为技术法规的基础,除非这些国际标准对实现立法目标无效或不合适;技术法规的执行和市场监管行为等。为此,成员国间应加强合作,对于度量衡、规格、检测、认证和认可等达成共识,以更好的支持技术法规;通过交换信息、经验和数据等来加强法规合作;促进和鼓励双边机构、公共及私人部门之间的TBT合作;充分参加国际标准化机构的标准制定;增强双方在相关国际机构和论坛中关于TBT的合作。
此外,成员国间还成立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特别委员会,来实现本部分的目标,并应就下列问题负责:监督和评价本部分的执行和管理;为成员国间讨论和交换有关TBT体系的信息提供平台;为成员国间解决不必要的贸易壁垒提供磋商和解决问题的平台;鼓励、促进并方便成员国的机构、公共和私人部门之间在TBT方面的合作;提高成员国的市场准入度。
(二)SPS条款
欧盟—智利自由贸易协定SPS条款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通过充分执行WTO的SPS协定来保障公众、动物和植物健康的同时,通过SPS立法来便利贸易;另一个重要的目标是考虑动物福利标准。
当处理SPS问题时,联盟委员会应由双方负责SPS的代表组成,并成立SPS措施联合管理委员会(JointManagementCommitteeforSanitaryandPhytosanitaryMatters),其职能在附件4第16条列明。
美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中的TBT相关条款
美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是在遵循《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1994第24条以及《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第5条规定的前提下达成的,主要由前言、24章基本内容和3个附件构成,涵盖了协定总则、名词释义、国民待遇与货物方面的市场准入、海关管理、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救济措施、政府采购、投资、跨境服务贸易、金融服务、电信、商务人员临时入境、电子商务、竞争政策与国营企业、知识产权、劳工、环境、透明度、协定管理、争端解决、例外条款等项内容。
在协定的前言中规定了美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签署的主要目的,即加强美国与智利之间特殊朋友关系和密切合作,共同促进世界贸易发展以及国际经济合作,为双方的商品和服务进入对方市场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市场环境,避免双方之间的贸易扭曲,促进双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培育双方企业的创新精神,在劳工方面加强双边合作,保护环境和劳工的合法权利,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等。
美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第6章是专门的SPS条款,其中对SPS的范围、一般条款、卫生与植物卫生事务委员会、有关定义等内容进行了规定。第7章是专门的TBT条款,内容涵盖TBT的范围、对WTO《TBT协定》的确认、国际标准等内容。第19章是环境条款。
(一)SPS条款
美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中SPS条款涵盖一国所采取的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成员间贸易的SPS措施,该条款不影响其在《SPS协定》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规定任何成员不得因本协定中SPS条款所产生的问题而求助争端解决机构。美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特别成立SPS事务委员会,由双方负责SPS事务的代表组成,目的在于促进成员国《SPS协定》的执行,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与健康,加强双方在SPS领域的磋商与合作,便利成员间贸易。协定规定SPS事务委员会应为下列事务提供论坛或平台:增强相互间对SPS措施及相关立法的理解;对一国发展或者采取的、已经影响或可能影响贸易的SPS措施进行磋商;对WTO的SPS委员会、各种法典委员会、国际植物保护公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其他关于食品安全和人类、动植物保护的国际或区域公约的议题、日程等进行磋商;加强SPS方面的技术合作;提高关于执行SPS协定的双边理解;总结回顾成员方SPS措施的进展。
(二)TBT条款
美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中的TBT条款涵盖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成员间货物贸易的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但仅适用于中央政府机构,且不包括政府采购和SPS部分内容。TBT条款的目的在于通过改善执行《TBT协定》便利贸易,减少不必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双边合作。为此目的,双方应在技术法规和标准的一致性或等同性方面开展合作,以国际标准为准绳,依靠供货商的符合性声明,对合格评定机构进行认可以及互认合作。
在技术法规方面,如果一成员方接受另一方的技术法规与其本国技术法规等同,而另一方不接受,则应提供拒绝接受的理由。
在合格评定方面,成员方认识到可以通过下列机制方便合格评定结果的接受:进口方依赖供货商的符合性声明;成员方境内合格评定机构之间的自愿性安排;相互接受对方境内机构依据具体法规采取的合格评定程序结果的协议;对合格评定机构的认可程序;政府指定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另一成员方境内的合格评定结果。如果一成员方不接受另一方的合格评定结果,应对方要求需解释原因。任一成员方在认可方面应给予另一方合格评定机构不低于本国合格评定机构的待遇,如果拒绝认可应解释理由。
此外,任一成员方应允许其他成员方的人员参与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并且不能低于给本国人员的待遇。
在TBT通报方面,一成员方在依据TBT协定通报其采取的TBT措施时,应同时将相关的TBT措施电传给另一方,并给予至少60天的评议期。应另一方要求,一成员方应提供其采取或即将采取的标准、技术法规或合格评定程序的目标、理由等相关信息。本条款应在协定生效后5年内执行。
本条款还对美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TBT委员会的职能进行了规定,如监督本条款的执行和管理,加强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方面的合作,便利政府和非政府间合格评定机构的部门合作,交换关于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非政府、地区或国际论坛信息,应成员国要求就本章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磋商,根据TBT协定的发展重新修订本章内容等。
(三)环境条款
美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第19章环境条款规定,本章的目的在于促进贸易与环境政策的相互支持,促进资源的最优使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时加强成员国贸易与环境政策的联系,通过加强非歧视措施、避免隐蔽的贸易壁垒、减少贸易扭曲等方法,实现本协定扩大贸易的目标。
本章内容丰富,包括保护程度、环境法的实施、建立环境事务理事会、公众参与机会、环境合作、环境咨询、环境备注、程序规定、与环境协议的关系、共同工作的原则以及定义等11个方面的内容。
协定规定,各成员国有权确立其本国环保水平、环境发展政策和优先权,有权采用或修改环境法,各成员国应确保其环境法能提供高水平的环境保护,并应不断完善这些法律。在执行环境法方面,不应为鼓励贸易或投资而减弱国内环境保护水平。同时,协定规定一成员国当局无权在另一成员国境内实施环境法执行行为。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中的TBT相关条款
经过5轮磋商,2005年11月18日,中国和智利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协定除规定关税减让、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争端解决等内容外,还对TBT和SPS内容进行了规定。协定第7章是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条款,第8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条款。
(一)SPS条款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第7章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条款规定,本章的目的是促进和便利双方动植物及其产品的贸易,同时保护公众健康和动植物健康;促进双方履行SPS协定;为处理双边的SPS措施提供相应论坛,解决由此产生的贸易问题,并扩大贸易机会;建立交流与合作机制,迅速高效地解决卫生和植物卫生问题。
本条款强调双方在SPS协定下的权利和义务,规定一缔约方应确保其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不在本国领土和另一缔约方领土之间构成任意或不合理的歧视;缔约双方将尽可能协调其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这些措施必须有科学依据,可以采用国际标准,或者通过风险评估;这些措施应适应地区条件;且这些措施应以透明形式制定,并适时通报,在生效前应给予适当时间的适应期,但SPS协定另有规定的除外。同时,本条款也强调了成员国在国内立法方面的权利,规定在符合SPS协定的前提下,缔约双方有权以国内法形式制定或维持其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以保护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和健康。给予进口方对动物、植物及其产品进行检验检疫,核查另一缔约方的认证程序、控制和生产工序等机会。
在透明度方面,规定缔约双方应致力于信息交换,包括需采取的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制定程序,以及不符合进口方卫生与植物卫生要求的情况,并不得有不合理的迟延。缔约双方应及时交流本国境内的卫生与植物卫生状况信息,并提供进行风险评估和等效性进程的必要信息。在缔约双方依照SPS协定建立的卫生与植物卫生咨询点间设立双边机制增进沟通和透明度,一缔约方根据请求应向另一缔约方提供通报的法规全文副本,并给予对方至少60日评议期。
此外,本条款还规定成立卫生和植物卫生事务委员会,推动缔约双方负责卫生和植物卫生事务的主管部门之间现有的或将来的关系发展,确保本章所述目标的实现。同时,委员会还应提供论坛,以便于增进对缔约双方彼此间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的了解,包括相应的管理程序;对于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双边贸易的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磋商;对于SPS委员会,各类法典委员会(包括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国际植物保护公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及其他国际或区域性食品安全、人类、动物和植物健康的论坛会议的议题、立场和日程安排,进行磋商;协调卫生和植物卫生领域的技术合作计划;增进对SPS协定具体执行问题的相互了解;审议缔约双方主管部门之间处理卫生和植物卫生问题的进展状况;并且就涉及卫生与植物卫生事务的争端进行磋商,且此磋商构成本协定第82条的磋商。
(二)TBT条款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第8章SPS条款规定,本章目标是通过缔约双方更好地履行TBT协定,消除不必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增进双边合作来促进和便利双边贸易,并实现本协定的目标。具体内容包括TBT涉及的领域和范围、国际标准、贸易便利化、技术法规的等效性、合格评定、透明度、技术合作、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及信息交流等方面。
本章规定,缔约双方应以国际标准或其相关部分作为制定国内技术法规和相关合格评定程序的基础,除国际标准或其相关部分对于缔约双方实现合法目标来说是无效的或不合适的之外。缔约双方应在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领域增进合作,以便利双方的市场准入;尤其应当首先针对具体问题、在具体领域开展双边合作。
关于技术法规的等效性问题,双方应积极考虑彼此将对方的技术法规作为等效法规加以接受,即使这些法规不同于其国内技术法规,只要缔约双方确信这些技术法规足以实现与各自国内法规相同的目标。如果未将对方技术法规作为等效法规,应对方要求需解释原因。在合格评定方面,缔约双方应保证在要求进行符合强制性合格评定时,一缔约方对原产于另一缔约方的产品适用下列条款:缔约双方同意自本协定生效之日起六个月内启动互认协定(MRA)可行性研究,并在任何可能情况下参考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框架;公布或经要求向申请人通报每一强制性合格评定程序的标准或预期完成时限;自本协议生效之日起六个月内,向另一缔约方通报强制性合格评定产品清单。通报使用英文并附带八位或八位以上海关编码(HS编码);对于原产于一缔约方的产品,在进行由政府机构实施的强制性合格评定程序所征收的费用上,不得高于对同类的任何非成员方产品所进行的由政府机构实施的强制性合格评定程序所征收的费用,且上述费用应限制在服务的近似成本内。对进入另一缔约方领土前需授权程序的产品,特别是已被拒绝的,缔约双方应及时交换信息。为便利合格评定程序和结果的接受,可以采取如下机制:缔约双方领土内的合格评定机构间达成的自愿性安排;针对具体法规,达成协议,相互承认对方领土内的机构实施合格评定程序的结果;对于在一缔约方领土内实施的合格评定程序的结果,另一缔约方予以承认;对合格评定机构的认可程序,并促进在国际互认安排下对认证认可机构的承认;以及官方指定合格评定机构。
在透明度方面,除有关TBT通报的规定外,对于向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信息中心通报的“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计划”,缔约双方应推动各自的标准化机构向对方提供。此外,双方还应相互提供各自主管部门的最新信息,并相互通报各自主管部门结构、组织、内设部门的重大变化。
在技术合作方面,一缔约方应另一缔约方要求,应当按照缔约双方同意的条款和条件,向另一缔约方提供技术性的建议、信息和援助,以提高另一缔约方标准、技术法规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相关活动、程序和体系的水平;向另一缔约方提供标准、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缔约双方感兴趣的领域的技术合作计划。此外,还要对自愿性和强制性认证之间的联系进行可行性研究,并加强这方面的交流,以便利市场准入,特别考虑诸如ISO9000、14000体系等国际标准及风险分析。
本章规定双方设立技术性贸易壁垒委员会监督本章的执行和管理,解决一缔约方提出的涉及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采用、实施、执行等方面的任何问题;在指定和改进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方面加强合作;为加强缔约双方领土内的政府和非政府合格评定机构的具体领域合作提供便利;对于标准化、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领域内非官方、区域性和多边论坛活动的进展情况,加强信息沟通;采取缔约双方认为有助于执行TBT协定和促进双边货物贸易便利化的各项措施;应一缔约方要求,就本章项下的任何问题进行磋商;从TBT协定的相关发展来审议本章内容,并以此来制定对本章内容的修改建议;就政府机构实施的强制性合格评定程序的收费标准和服务费用交换信息等。
此外,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还就双方在各领域开展合作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包括经济合作,科技研究合作,中小企业合作,教育文化合作,劳动、社会保障和环保合作,知识产权领域合作等。
欧盟、美国、中国与智利自由贸易协定比较分析
欧盟、美国、中国与智利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都表示尊重成员国在WTO的TBT协定和SPS协定中的权利和义务,强调国际标准作为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基础,重视合格评定方面的互认;在具体内容方面则各有特色。
欧盟—智利自由贸易协定非常重视双方在各领域的合作,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环境保护等方面,有关合作内容的规定比专门贸易条款的规定更多,内容更为充实。例如在SPS方面的合作包括:旨在加强卫生与植物卫生控制系统的技术援助,尽可能促进等效性和互认协议;在环境保护方面重视贫困与环境的关系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关注土地使用管理问题,开展加强智利环境结构和政策的项目等;在消费者保护方面的合作包括使消费者立法更兼容,以避免贸易壁垒,对危险品建立和发展交互信息系统和早起预警系统,组织培训和技术援助项目等。在TBT条款的规定方面,重视基本度量衡、规格、检测等TBT基本问题,强调通过合作来实现在标准、合格评定等方面的互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欧盟—智利自由贸易协定将动物福利标准问题明确提出来,作为协定SPS条款的目标之一。
美国与智利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条款的规定比较详细具体,涉及TBT和SPS的实施细节和规则,在TBT相关条款别强调了合格评定制度方面的内容,为各国间合格评定的互认和认可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其环境条款规定的内容也比较多,特别对环境法的执行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要求成员国不断提高环保标准,不得以降低环保水平来吸引投资或扩大贸易。此外,美国与智利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还特别把劳工标准列出来,具体规定了劳工法实施及有关劳工的各种制度,试图以此加大贸易与劳工标准的联系,通过贸易协定不断提高劳工标准。
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中关于TBT条款的规定与美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中TBT条款的规定非常类似,而在合作方面,则与欧盟—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的相关条款规定类似,但内容更简单。总体而言,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协定作为两个发展中国家之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有关TBT和SPS内容的规定相对公平合理,对加强中国和智利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具有积极意义。
篇8
关键词:倾销;反倾销;自由贸易;贸易保护
自由贸易是WTO的宗旨,各成员国平等的限制和运用关税是自由贸易的关键。WTO协议都是依据这一宗旨制定出来的,但有三种例外情况:一为反倾销;二为反补贴;三为安全保障措施。按照WTO协议,各成员国不断的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以上3种例外措施成为WTO协议下各国保护本国工业、避免外来激烈竞争的唯一合法手段,而反倾销是当前WTO成员国最常使用的方法。
WTO的反倾销协议并没有分析反倾销是否合理,它只是对各国的反倾销行为进行了规范。那么,反倾销究竟是否合理呢?
要分析反倾销,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倾销。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有时同一家公司的同一件商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售价却不一样,这种在不同的市场上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商品的行为称为价格歧视,而倾销是国际贸易中最普遍的一种价格歧视,如果一家公司某种商品在国外的售价低于其国内的售价,这家公司就是在进行倾销,这是在经济学中对倾销的定义,而在WTO反倾销协议中,对倾销的定义则为在国外市场上低于正常价值销售商品,正常价值通常为该生产商在其母国售价或在第三国售价,当以上两种价格都无法获得时则为生产成本。
一般而言,倾销有五种形式:临时性倾销、国营贸易倾销、市场扩张性倾销、侵略性倾销和持续性倾销。
当某一生产商由于季节,或是错误的生产计划,或是不可预测的国内市场的需求变化等原因而产生大量库存,为了清理库存而降价在国外市场上出售产品,这样的倾销称为临时性倾销。
国营贸易倾销是指一些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以极低的价格出口产品以获得硬通货。
市场扩张性倾销是指为获得国外市场份额而以低价出口产品。
当生产商为挤垮竞争对手以极低的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产品,当独占市场后再提升价格,这种倾销为侵略性倾销。
持续性倾销又被称为平衡倾销,垄断生产商为获得利润最大化,国内与国外市场的价格和销售量由该生产商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交点所确定,当国外市场的需求弹性高于国内市场的需求弹性,则该平衡点确定的国内市场价格一定高于国外市场价格。
在经济学和WTO中,都没有对倾销是否合理下定论。从某种意义上说,倾销有其合理之处。
在自由市场上,售价是由买方和卖方在自由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认为某种商品低于某一价格销售是不合理的,这种说法本身存在荒谬的地方:一方愿意以低价买,一方愿意以低价卖,双方在完全自由谈判之下确定的价格有何不合理?这样的一笔交易一定对双方都有利,因为大家都是希望通过交易获利而不是赔钱,同时,消费者肯定也会从低价中获利。
真正的低于生产成本销售是几乎不可能的。任何一家生产商若长期使售价低于成本价,必然会面临倒闭。只有临时性倾销,一种短期以低价清理库存的行为可能真正低于生产成本销售,这种行为实际上对消费者是有益的,市场扩张性倾销和国营贸易倾销也都是对消费者有益的短期行为,持续性倾销只有垄断生产商能从中获得利益最大化,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交点确定其在国外市场上只能销售一定量的商品,当然,这样持续性的低价对当地的消费者是有百利而无一害。从这一方面出发,出口国生产商不应该因为以低价售卖商品给进口国的消费者而受到惩罚。
对消费者有害的只有侵略性倾销,因为它在低价赶走竞争对手后再提高价格以获得垄断利益,这也是各国反倾销口号中主要打击的对象。
但事实说明过去几十年中,侵略性倾销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一家生产商可以把价格压低到挤走所有的竞争对手,它当然可以获得整个市场,但同时每一笔交易都会赔钱,一旦它占领市场后提升价格,新、老竞争对手就会因利益的驱使而进入市场。所以如果它真的能够把所有的竞争对手挤走,它必须一直把价格维持在不获利的低价上,以防止竞争对手重新进入市场。然而这样的生产商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如果它能够维持下去,那消费者一定是从它永久性的低价中获利的。
为什么不能在不同的市场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种商品呢?有很多原因会造成不同市场上的差异化价格,比如说市场规模、需求结构、需求弹性、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等等。
实际上,价格差异化是在国内市场中常常被采用的一种价格策略,为什么在国际市场上就不能使用这样的价格策略呢?如果大家认同同样的音乐会票卖给学生比卖给成人便宜,为什么就不能认同同样的商品在进口国卖得比出口国便宜呢?
倾销其实没什么不对的,因为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最初,倾销的性质就被搞错了。
1904年加拿大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反倾销法以补救所谓的不公平贸易,即倾销,那是100多年前的事情,现在我们越来越清楚倾销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公平,它使交易双方都获利,而且使进口国的消费者获利。
真正不公平的是反倾销,在提倡自由贸易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喜欢用反倾销这样的隐秘手段来保护本国的工业。
当遭遇激烈的外来价格竞争,进口国的生产商就会申请反倾销,如果该进口商品被认定为倾销,就会被进口国政府征收反倾销税,实际上,反倾销税就像进口关税一样阻碍着自由贸易,而且更带有歧视性,因为这种税可以针对某一特定国家的某一特定生产商征收。
消费者肯定是反倾销的受害者,是他们最终承担了反倾销税,而且进口国的本国生产商也有可能会提高自己的售价,他们会根据价格弹性,制定一个新的售价,使之介于自己原来售价和被征收高反倾销税的进口商品的售价之间。
如果遭到反倾销的商品是中间产品情况就更遭,因为下游的生产会受到上游产品价格的影响,因此不仅该中间产品的直接消费者是受害者,而且该中间产品的下游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从WTO的数据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两大类产品最常遭到反倾销,它们是钢材和化工产品,我们可以想象反倾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在反倾销中唯一受益的是遭受倾销商品的进口国同类产品生产商,他们申请反倾销以从政府那里求得保护,阻止比自己更廉价的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这些生产商往往都有很高的生产成本,不具生产该种商品的比较优势,当其他的贸易保护措施都被逐渐取消或削弱后,反倾销成了他们最常用的手段。
但这一手段与其他的贸易保护措施一样,是不公平的,是阻碍自由贸易的,这样的手段应该同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一样被取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贸易自由化,才能让资源在全球得到最为合理的分配。
参考文献:
篇9
美国反倾销法和竞争法均以制止不公平贸易行为为目标,但是在执行标准上有着各自的特点。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有关反倾销法和竞争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融合问题,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了有关将其反倾销法和竞争法进行统一的具体措施,对于这一趋势的分析,将会使我们更为清晰地了解美国反倾销法的走向。
【关键词】美国反倾销法;竞争法;融合
反倾销属于贸易制度内对不公平贸易行为所采取的救济制度,其意图在于消除外国进口商对国内市场的人为扭曲,它与竞争法之目的表面上看来没有什么差别,但竞争政策之目的在于保护国内市场的竞争性结构,而反倾销制度在内的贸易救济制度则在于保护国内产业不至于受到不公平进口或其他伤害性进口的损害。因此,在实施反倾销税时,对进口定价行为所适用之标准,与竞争法对价格之考虑标准显然不同。其结果为,依照贸易法规所采取之若干行动,会导致将外国厂商合理竞争排除在市场之外,而导致国内市场竞争减少。
随着国际一体化的进程,有关反倾销法和竞争法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融合问题,已经成为了国际贸易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在地区性贸易协定中反倾销法与竞争法的融合问题已经提到了日程上来,而这种趋势与美国反倾销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近几年地区贸易一体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些共同市场和关税同盟中的各个国家之间相互实施反倾销法,被认为是同建立这些自由贸易区的宗旨相悖。当一个自由贸易区内的贸易、劳动力和投资都可以自由流动的时候,反倾销法就成为了一件多余的事情。而同时,反倾销法所针对的那些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完全可以在这些区域内通过传统的竞争法来进行调整。同样的问题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产生过程中也体现出来了。鉴于美国在北美贸易区内的主导地位,如何处理反倾销法与竞争法的关系问题将会对美国反倾销法的发展带来本质性的改变。
早在美国同加拿大就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问题展开谈判时,加拿大政府的首要目标之一就是在自由贸易区内废止反倾销法和反补贴法,由竞争法取而代之。但是,这一努力最终没有获得成功。作为一种妥协,美国同意建立一个两国专家组,由其负责审查两国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随后加拿大和墨西哥又建议在自由贸易区内取消包括反倾销法在内的贸易法规,由于美国的坚持,这一建议依然没有付诸实施。但是,美、加、墨三国建立了有关补贴和反补贴税、倾销和反倾销税以及竞争法和贸易法关系的三个工作组,其中负责处理竞争法和贸易法关系的工作组一直在进行会晤,从事协调工作。
之所以会在自由贸易区内频繁地出现以竞争法代替反倾销法的做法和要求,一方面是因为反倾销法本身的缺陷使自由贸易区内各个国家不希望用这种法律制度来“自相残杀”,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在于反倾销法和竞争法之间有相互融合的现实可能性。
如果说反倾销法和竞争法之间的融合有实现可能的话,对于这种趋势的分析首先要立足于对两种法律制度之间差异的研究,因为之所以产生所谓的融合问题,就在于二者之间是有差异的,没有这种差异,就不存在融合的问题。因此,我们对美国反倾销法和竞争法的分析也首先从这个角度开始。
一、美国反倾销法和竞争法的差异
毋庸置疑,美国反倾销法和竞争法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这种区别首先就表现在保护对象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于竞争法而言,自由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系对于竞争活动至关重要。因此,美国法院在处理反托拉斯法案件时一再强调,反托拉斯法体系保护“竞争”而非“竞争者”。因此,只要是在自由竞争的体系下,如果某个厂商丧失其市场占有率,甚至被淘汰出市场竞争,由于原因是其他厂商的竞争,因此属于自由竞争的正常结果,因此,取得竞争胜利的厂商自然不会受到法律惩罚。与之相反,作为反倾销法的重要要件之一就是当国内产业受到了实质损害,或是受到了实质损害的威胁,或是实质阻碍了国内相关幼稚产业的建立,那么从事倾销行为的外国生产商以及国内的相关进口商将会受到征收反倾销税的制裁。显然,反倾销的保护对象是国内产业,而他们的身份恰恰就是以国内市场内的竞争者而存在的。透过这种保护对象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法律制度在理念上的分歧,而正是这种分歧导致了这两种法律制度的根本区别。对于反倾销法而言,其目的在于对于国内产业在面临国外竞争时提供保护。它所考虑的是进口产品是否影响了美国国内产业在美国和国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只要美国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受到了损害,就要为其提供反倾销措施的保护。因此,反倾销制度的实施结果,有时可能妨碍竞争或是阻止竞争,而不是鼓励竞争。这就决定了反倾销法和竞争法鼓励竞争的目的截然不同。对于竞争法而言,它所关注的并不是任何个别企业在竞争过程中是否受到伤害,相反而是整个竞争过程是否是在自由和开放的市场中进行。因此其强调对于国内和国外的企业一视同仁,而不考虑国内产业在和国外竞争者竞争时的竞争力是否因为后者的存在而下降。这就决定了反倾销法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使用的时候,其结果可能是被用作保护主义的工具,而与鼓励竞争背道而驰。
除此之外,反倾销法和竞争法在法律实施标准方面也有差异。其实,对于反倾销法和竞争法来说,受到关注最多的,同时也是争议最多的就是反倾销法和竞争法在损害和定价判定方面的不同标准。
首先,有关损害的标准。对于美国反倾销法和竞争法的损害标准而言,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损害的定义问题。尽管美国反倾销法对导致损害的因素做出了列举性规定,但是反倾销法最终将损害定义为“无关紧要的,非实质性的和不重要的伤害”。至于竞争法对损害的定义则要严格得多:《谢尔曼法》要求损害要造成对贸易的不合理的限制,《克莱顿法》的第3节和第7节的规定要求损害要造成竞争的实质性的降低,或是在贸易过程中有建立垄断的危险。其二,是因果关系问题。反倾销法只是仅仅要求倾销导致了损害,至于是否是主要的原因则并不追究。而对于竞争法来说,损害的成立标准显然要严格的多:首先,要显示由于某企业的行为导致了不合理的对贸易的限制,或是导致了竞争程度实质性的降低;同时,损害的产生是由这种违反托拉斯法的行为导致的,或是至少是造成损害的实质原因。
有关定价的确定标准问题。美国反倾销法要求倾销成立的判定标准是受诉产品的美国价格和外国市场上的正常价值或是第三国价格之间的比较。在进行比较时,即使是两个价格均达到了盈利水平,依然可以被判定为倾销。更为重要的是,在有关低于成本销售问题时,使用的并不是商业上有意义的边际成本,而是平均总成本。美国商务部在反倾销案件中的这种做法,产生了严重的问题。因为,在企业决策是否进行某一项目时,所要考虑的是产品的售价是否能够高于产品的可变成本,只要达到了这一要求,企业就可以获利,这是企业经营行为中的一个基本的原则。然而,美国商务部在使用成本方法计算反倾销受诉产品的正常价值时,却将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均计算在内,将二者之和的总成本作为成本计算的标准。这显然违反了商业决策中的惯例。在商业决策中,企业决定是否进行下一笔交易,在计算是否能够盈利时,考虑的是边际成本与售价之间的关系,因为固定成本已经“沉淀”在企业的会计账目之中,进行下一笔交易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并不会对决策产生任何的影响。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也指出,对于在平均总成本以下进行经营即使是对一个充满竞争的行业里的企业也是正常的。而这些公司也没有因为在美国国内市场上进行低于成本的倾销行为而受到任何制裁。与国外公司受到反倾销税的处罚相比,美国公司明显地获得了一种不公平的、不应获得的保护待遇,而对外国公司则显然是一种歧视。而在有关竞争法的规定中,所使用的价格标准是边际成本或是平均可变成本。并且,证明低于成本销售的存在只是反托拉斯法的要件之一,除此之外,还必须要证明低于成本销售的被告无法弥补他由此产生的亏损。
由此可见,在损害和价格成立标准方面,美国竞争法的要求均比反倾销法要严格得多。考虑到反倾销法的目的是为美国国内产业提供保护,其立场本身就已经具有了偏向性——保护的是本国的厂商,制裁的是外国的出口商,使用有利于判定外国产品倾销成立的宽松标准就可以理解了。相反,竞争法所要保护的是公平竞争,而不是这个过程中的任何一方,所以力求公平公正,其成立标准必然要更加严格和合理。如果我们再考虑到反倾销法的实施过程,与竞争法相比,是一种行政裁决行为,而竞争法则含有更多的司法色彩,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将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二、美国反倾销法和竞争法回合的手段和趋势
正是由于反倾销法和竞争法存在着上述差异,对于反倾销法和竞争法的融合就存在着一个方向性问题:是以反倾销法为基础来修订竞争法,还是以竞争法为蓝本融合反倾销法。对于这个问题,美国做出了两种不同的努力。
在国际层面上,尽管反倾销法和竞争法有着诸多的不同,但是鉴于美国反倾销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看过多的保护主义色彩,所以,加拿大和墨西哥在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过程中,力求在该自由贸易区内取消反倾销法的适用,从而使本国产品能够免受美国反倾销法的制裁。同时,他们希望在自由贸易区内能够使用竞争法来调节那些原由反倾销法规制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尽管这种努力最后没有成功,但是有关反倾销法的相关问题也引起了美国国内司法界的重视。他们不断地做出努力,试图在现有的反倾销法和竞争法的基础上,找到能将反倾销法和反托拉斯法在自由贸易区相融合的模式,而这种模式的实质就是以竞争法为中心来替代或是修改反倾销法。美国律师协会反托拉斯法分部下属的北美自由贸易区行动组为了解决反倾销法和竞争法之间的融合问题,特别制定了一份名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竞争标准”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对于反倾销法和竞争法的融合问题提出了两个具体的建议。
第一,以反托拉斯法取代反倾销法来规制有关价格歧视,掠夺性定价和垄断问题,并且在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之间使用统一的法律标准。由于取消了反倾销法的保护主义规定所带来的人为贸易障碍,这是一种最为符合自由贸易区理念的做法,从而能使各方获得相同的法律待遇,并且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三个成员国之间的价格保持在同一水平上。同时,报告也指出,这种做法将会减少对国内产业的保护力度,特别是对三个成员国之间的相互竞争导致的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将无能为力。具体到美国,报告认为,根据《罗宾逊—帕特曼法》和《谢尔曼法》第2节所做出的有关掠夺性定价的案例可以起到替代反倾销法的作用。但是,报告也指出,对于建立自由贸易区内的公平贸易而言,制定统一的法律标准并非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却能进一步达到统一反倾销法和竞争法的目的。而对于非成员国的进口产品以及涉及到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间的反倾销案件时,是否使用这种标准,则需要进一步的讨论。
第二,继续保持反倾销法和竞争法共存的格局,但是却将竞争法中有关市场定义、掠夺性定价的概念、损害问题的规定等移植到反倾销法之中。具体而言,就是提高反倾销法中的相关标准,把损害标准中的因果关系以及损害标准等作为倾销成立的标准,这样,倾销就成为了损害的直接原因。同时,还将救济方式限于实际损害的程度。而有关低于成本定价的成立标准也是以竞争法为准。除此之外,将竞争法中的市场概念应用到反倾销法之中,并要求反倾销法也要和竞争法一样考虑到有关“应对竞争”的抗辩以及对于下游产品用户利益的保护。
相比较而言,报告的第二种立法建议更有操作性,但是两种不同建议所体现出的理念是相同的,即通过将反托拉斯法的规定纳入反倾销法,使后者变得更为严谨和严格,从而能够在自由贸易区内避免反倾销法的保护主义做法为内部贸易带来额外的负担,并能够通过竞争法的规范调整自由贸易区内的正常贸易,同时还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要求。
然而,以竞争法为蓝本融合竞争法和反倾销法只是其中的一个努力方向。在美国国内立法领域,由于不像在自由贸易区内的法律制度之设立受到了其他成员国的压力,美国国会选择了进一步扩大反倾销法的保护主义功能的做法,试图以反倾销法的规定作为修改方向,结合竞争法能够对国内产业提供的额外保护功能,来进一步修改反倾销法。
尽管反倾销法已经起到了对美国国内产业的巨大保护作用,但是面对外国产品的竞争,相当数量的国会议员依然试图进一步加大反倾销法的保护力度。他们希望将竞争法的一些规定引人到反倾销法之中,从而为美国的国内产业提供更多的贸易保护方式。为此,参议员梅岑鲍姆提出了名为“1992年国际公平竞争法”的议案。该议案的修改稿在参议院司法委员会获得了通过,但提交参议院全体审议后,未获通过。该议案的目的就是为面临国外低于平均总成本销售的美国国内产业创制一种新型的反托拉斯法形式的救济。具体的方法就是对《1916年反倾销法》进行修改,规定如果以低于平均总成本的价格在美国进行销售的国外产品如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该销售行为在竞争厂商之间缺乏有效的价格竞争力,或是(2)在实质上避免了有效的国际竞争,则国内企业可以从事该低价销售行为的国外厂商。由此可见,虽然该议案号称竞争法立法体例,但在实际上是用反倾销法的做法替换了竞争法更为严格的边际成本或是平均可变成本的标准。因此,那种认为该法案是将《罗宾逊—帕特曼法》的竞争法规定延伸到为国内产业提供针对进口不公平竞争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除此之外,该法也没有像《罗宾—帕特曼法》那样规定应对竞争的抗辩,同时,有关损害标准也是以反倾销法为蓝本,其标准远远低于竞争法的严格规定。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在通过该法案的修改稿时,在有关竞争的要求方面增加了两个说明:第一,需要证明外国企业在美国市场并不享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因为那些可以制定超竞争价格的卡特尔在外国市场是不受法律制裁的;第二,被告如果能够证明,在其国内市场上没有国内和国外的竞争这一事实,并不是其能够从事低于平均总成本销售的因素之一,就能因此而享有抗辩。但是,参议院司法委员会并没有指出如何能够证明外国市场是缺乏竞争的,以及外国市场如何不受进口竞争的影响。参议院的这两个修改是力图保证国内和国外企业在该法案面前能够保持尽量公平的待遇。然而,这种规定却在实际操作中面临着考验,不仅仅是因为国会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导,同时还因为其加重了被告的举证负担。为此,我们不难看出,该法案的规定凸现了这样一种观念:在反倾销法中加入一些竞争法有关公平竞争的规定和理念,但是在有关判定倾销行为是否成立或是否应该受到倾销税惩罚的时候,依然采用反倾销法的宽松标准。因此,那些过去按照反倾销法裁定的倾销行为,按照该议案的规定仍然会被认为是应受到制裁的倾销行为,而反倾销法所不能提供的诉权该法案却可以提供,从而增加了美国国内产业受反倾销法保护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可以打着公平竞争理念的旗号,同时还可以证明外国厂商受到了和国内产业同等的竞争法待遇。
鉴于《1992年国际公平竞争法议案》在核心问题上偏离了竞争法的立法方向,实质上是以竞争法之名行反倾销法保护之实,不仅在参议院未获得通过,美国律协反托拉斯法分部对此也表示了反对。
三、美国反倾销法与竞争法融合问题的国际意义
美国反倾销法和竞争法的关系以及融合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美国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范围。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反倾销体系下,美国反倾销法与竞争法之间的关系演变成了一场国际贸易争端,而世界贸易组织涉及到反倾销法与竞争法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第一个案例便是直接起源于美国《1916年反倾销法》与世贸组织反倾销规则是否相符的一个争端。
自1997年起,由于日本、欧盟、俄罗斯和中国向美国的钢铁出口激增,美国国内的钢铁集团基于《1916年反倾销法》所规定的私人诉权,向法院提起了外国钢铁制造商对美国进行倾销的诉讼。针对这些诉讼,欧盟和日本便在1998年11月向世贸组织提出申请,要求成立专家组认定美国《1916年反倾销法》违反世贸组织反倾销规则。此后日本、印度、墨西哥成为该案的第三方介入该争端解决程序中。其间,美国和欧盟就有关事实和法律争议点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美国以《1916年反倾销法》“有反托拉斯法的特征、美国国内对其在立法与判例上的分类”等为由,主张该法是反托拉斯法,而欧盟则认为“该法的特性及美国国内的定性”均不足以使该法不受世贸组织反倾销规则的调整,这成为本案的焦点之一。在该案中,世贸组织专家组认为,“《1916年反倾销法》生效时,现今国际上公认的反倾销法与反托拉斯法的区分并未在美国适用,而美国行政部门和立法机构至今仍未有明确区分,但这并不影响认定《1916年反倾销法》属于反倾销立法”。最终,世贸组织认为《1916年反倾销法》与世贸组织反倾销规则不符,指出美国必须在2001年7月26日前废除《1916年反倾销法》。尽管世贸组织专家组并没有解释反倾销法和竞争法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但是该案的意义在于促使各国进一步审视检讨反倾销法与竞争法应该如何协调。更为重要的是,有关反倾销法和竞争法的融合问题已经成为新一轮世贸组织谈判的重要议题。在乌拉圭回合后的多边谈判中,有两个悬而未决的议题:第一,是否应该制定统一的世界性的竞争法,从而统一对不公平贸易的规制方式;第二,《世贸组织反倾销守则》是否应该弱化,从而为制定这种统一性的竞争法让路。对于这两种意见,美国均表示了反对。美国指出,世贸组织贸易和竞争政策互动工作组无法在反倾销规则中汲取任何的反竞争效应。正如许多世贸组织成员所承认的那样,还没有以竞争法取代反倾销法的合理基础,或是对反倾销法进行修改从而能使其体现竞争政策的合理性。简而言之,反倾销法和竞争法是两种具有不同目的、由不同的原则所支撑、力图解决不同问题的法案。如果以竞争法来取代反倾销法,或是以符合竞争法规定的方式来修改反倾销法,那么对于解决反倾销法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于事无补。然而,欧盟的态度则是倾向于第一种意见。发展中国家的态度则要实际得多,他们认为主要的问题在于对现行的《世贸组织反倾销守则》进行修改。在多方的压力下,于2001年12月举行的多哈部长级会议中,美国最终同意竞争法工作组继续进行修改反倾销法规定的工作。但是对于如何修改,是否以竞争法为蓝本进行修改,美国没有明确表态。
由此可见,在国际范围内,对于反倾销法和竞争法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较为强烈和现实的要求。那么,鉴于二者之间在法律规定间的差异,如何才能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将二者融为一体的道路,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美国律协有关反倾销法和竞争法的报告已经指出了可行的道路。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是否能够摆脱利用反倾销法为国内产业提供保护的思路,从而将保护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真正地推动自由贸易作为贸易法律制定的精神。
为此,如果我们对美国反倾销法与竞争法的融合问题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回顾的话,我们可以透过美国国内融合反倾销法和竞争法的不同努力,再次看到了美国反倾销法的发展所不能回避的两个问题:第一,美国国内不断的以保护主义要求为目的修改反倾销法,无论这种发展方向是否与反倾销法的国际发展相一致;第二,在国际社会中,美国反倾销法遇到了愈来愈多的阻力,其修改和发展不得不考虑各国的意见和态度,并最终和国际社会统一的反倾销规则相一致。
考虑到世界范围内自由贸易和服务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认识到反倾销法带来的贸易保护主义功能并不是他们真正所需求的,特别是在地区性的自由贸易区内的成员国之间,他们更加需要由竞争法来保护相互之间的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鉴于美国本身已经成为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我们有理由相信,美国反倾销法也会逐步与竞争法相融合,美国律师协会在此方面所作的努力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层面。美国国内对反倾销法贸易保护主义的要求,使美国不可能轻易地放弃反倾销法。因此,比较现实的情况是,首先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以反倾销法工作组报告以及案例的形式,逐渐以竞争法的标准替代反倾销法规定,并且进一步形成有关的协议;其次,在世贸组织内通过与欧盟和发展中国家的讨价还价,形成国际竞争法协议;最后,才是在不与协议冲突的基础上修改和使用美国反倾销法,并最终达到以竞争法取代反倾销法的目标。
【注释】
[1]罗昌发.贸易与竞争之法律互动[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肖忠华.从反倾销机制向竞争机制过渡[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9).
[3]StevenC.Salop&LawrenceJ.White.EconomicAnalysisofPrivateAntitrust[J].74Geo.L.J.1001(1986).
篇10
自贸区挂牌成立至今已有一个月的时间,早在7月3日国务院通过自贸区总体方案时,就带给物流业人士无限的遐想。9月27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正式印发,方案在金融、航运、商贸、专业、文化、社会等服务领域均提出了具体的开放措施。
事实上,国内设立自贸区,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出现时,就有专家向国家及海关总署提出这个建议,但“自由贸易区”这种叫法只在欧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能否适应中国的国情当时出现激烈的争论。简单来说,自贸区是海关优化政策的集中场所。在国内,海关总署的优惠、便利等措施分散在多个形式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内,赋予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特殊功能和政策,由海关为主实施封闭监管的特定经济功能区域。截至2012年11月,我国已批准在27个省区市设立110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现有六种模式: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六种区域享受海关不同的政策。自贸区可以简单理解为这六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集合体。
所以,预计自贸区内自由贸易带来的大流量将给航运物流和仓储物流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但是专家表示,由于自贸区本身被定义为“试验区”,带有相当大的探索和试验的成分,其自身的发展前景尚不明朗,所以究竟能给物流业发展带来哪些利好还有待观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资深物流业专家汪鸣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物流层面上讲,自贸区的成立究竟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现在还不明朗。”而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副总裁吴笛先生则对此持乐观态度,认为自贸区的成立将利好相关物流产业。
肩负重大历史使命
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指出,上海自贸区肩负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是国家战略需要。
方案提出,总体目标是经过两至三年的改革试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和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新型贸易业态,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努力形成促进投资和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培育国际化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力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汪鸣长期关注并研究自贸区的发展形势。对此,他认为,自贸区的运作方式、自贸区内的产业组织等等,都还处于摸索阶段,所以起名为试验区,就是希望通过探索,能在这不到29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为中国探索出一条更好的参与国际竞争的路径。
“实际上,自贸区是在小区域范围内的试点行动,在目前国内税收和财政政策很难一夜之间改变的情况下,指望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不可能的。更实际的期望是能摸索出一些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和管理经验。这一探索的过程也许是两三年,抑或更久。”汪鸣继续补充道。
对此,吴笛表示:“此次自由贸易区的改革,将政府从引导经济、决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向服务经济、事后监管经济实体规范性的方向探索,有可能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多重潜在风险,将为我国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创造有利条件。”
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转移的过程。过去中国已经承接了制造业的转移,那么现在在这个基础上能不能承接其他产业的转移,这就需要做出改变。据汪鸣分析,“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中国过去作为一个制造业基地,是以产品加工为主的外销型国家。现在,自贸区的成立将探索中国能不能以产品加工为基础,加入到更高端的贸易、物流链条中,直至最终有能力在金融链条中分得一杯羹。这需要改变现有国际经济秩序,取决于中国是否具备如此的竞争力。”
吴笛认为,“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是重大的国家战略,出口导向、投资拉动的经济引擎必须要逐步过渡,找到新的方向。国家以自由贸易区为突破口,大胆推进改革创新,以求给国家整体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是非常高瞻远瞩、积极稳健的探索和尝试。”
自由贸易带动物流
可以肯定的是,自贸区的成立将给物流业带来变化。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到,要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鼓励跨国公司建立亚太地区总部,建立整合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的营运中心。加快培育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功能,试点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跨境支付、物流等支撑系统。并决定在自贸区内实施促进贸易的税收政策。
汪鸣指出,上海自贸区所涵盖的“四区三港”区域是上海市物流活动比较集中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按照自由贸易的方式发展,如果能将物流与金融业结合,对延长物流的产业链可以带来有利影响。
外界非常看好自贸区对物流带来的利好作用。自贸区内将实现商品的自由流通。在自贸区自由环境与优惠政策下,自贸区内商品的流通成本将有明显的降低,区内外的物资流通速度将加快,将有更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进入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贸易量的增加毋庸置疑。随着贸易量的增加,对自贸区交通运输、仓储物流的需求也会增大。这对于物流业来说是一个契机。
吴笛认为贸易自由化政策将加大国际贸易的便利性,会促使更多的各国货物到自贸区进行集散周转,加上金融自由流通的支持,将会加速进出口服务贸易的发展,尤其是进口贸易会更加活跃,而这些必将利好港口、国际航运、国际货代、供应链物流、保税、综合物流等相关物流产业。
汪鸣认为未来的发展趋势现在还不能下定论,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国内,如果从与自由贸易相匹配的角度来看待物流业,目前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物流企业自身都跟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未来,能不能通过自贸区的发展实现自身的提升,现在还不能确定。这取决于今后物流业在产业结构和运作方式方面能不能实现真正的转型,转型无法完成则一切都是空谈。”
当然,自贸区的设立有助于带动物流企业的转型升级。功能多元化的自由贸易区需要多种货运业务,如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仓储、商品展示等。这就要求提供配套服务的物流企业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粗放式的经营模式,挖掘各种增值服务,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航运业、仓储业迎来契机
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积极发挥外高桥港、洋山深水港、浦东空港国际枢纽港的联动作用,探索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运发展制度和运作模式。推动中转集拼业务发展,允许中资公司拥有或控股拥有的非五星旗船,先行先试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港口和上海港之间的沿海捎带业务。支持浦东机场增加国际中转货运航班。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等。
汪鸣表示,从整体来说,自贸区推动贸易和国际航运服务的转型升级将使上海成为更大的国际物流集散地,自贸区的国际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将得到提升,这对物流来说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吴笛表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为航运金融创新和航运业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
外贸进出口集装箱在国内沿海和上海港之间的捎带业务以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正式运行,将进一步巩固上海作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吞吐港的地位,上海将不仅仅是集装箱出口、散货进口的重要港口,同时也将成为货物中转和离岸贸易的重要港口。国际航运管理企业的入驻,将进一步促进国际竞争,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和团队,带动我国国内的企业向更市场化的方向进步。
据了解,应自贸区政策要求,上海航运运价交易有限公司(SSEFC)诸多新产品研发已经提上日程。全球首个实现运力交割的“南北线煤炭运价交易产品”,就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后的首个改革创新产品。公司还将计划在明年推出基于国际干散货的衍生品,也计划对现有的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衍生产品进行改造升级。此外,为了推动定价权国际化认可,SSEFC希望借助自贸区航运市场发展、探索人民币可兑换的政策契机,发展境外会员机构,吸引海外企业参与国内运价衍生品交易,并通过引进国际航运相关企业与交易商参与SSEFC平台的交易,真正实现运价的定价权。
此外,吴笛还认为自贸区的成立还将给仓储业发展带来新的机会。
“自贸区不仅对于区内仓储物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这种效果同样也会辐射到周边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因为自贸区优惠政策的落实必定会带动进出口贸易量的增加与活跃,其降低贸易环节与成本的优势也会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进入,而贸易量的增加必定会让仓储物流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需求。”
- 上一篇:医疗废物管理制度及流程
- 下一篇:学校年度德育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