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救助资金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17 18:10: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救助资金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进一步加强卫生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安徽省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33项民生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民生办[2013]1号)、《关于印发安徽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5个卫生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绩效办法的通知》(财社〔2013〕222号)等规定,市卫生局、财政局制定了《合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及《合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中新农合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政策落实及发挥效益,对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个人缴费资金及其他来源的新农合资金进行中期考评,自评情况分三项,自评得分100分,详细考评如下。
一、合作医疗项目管理绩效自评情况
1、项目具体制度建设情况,按照省办《合作医疗实施方案》文件,及时制定了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办法》。
2、机构人员配置及经费保障情况
我县专门成立**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了监督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并成立了**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隶属县卫生局管理,专门负责全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工作,且每个乡镇下设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从乡镇现有人员编制中配备一至2名专职人员从事合作医疗工作,确保专人负责。
3、信息系统按照省统一标准建设,运行平稳,县里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了监管设施车辆,各定点医疗机构与信息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即时结报补偿款。
4、就诊IC卡以户为单位,全部发放到户191432户发放IC卡194721张。
5、一是通过传媒宣传报道,二是利用一封信、宣传画、乡村标语等多种形式,三是各乡镇设置了合作医疗服务窗口,向每一位咨询农民宣传、解释《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和各项管理规定,认真解答参合农民提出的各种问题,让参合农民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合作医疗工作。
二、资金筹集到位
1、县级配套资金到位率
2013年度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县级应配套资金为974.2万元,实际到位县级配套资金974.3万元,配套资金到位率100%。
2、县级配套资金到位及时率
我县县级配套资金于2013年3月底之前到位,到位及时率为100%。
3、年度个人缴费到位情况
2013年,我县参合人口为649490人,应自筹个人缴费38969400元,实际个人缴费到位38969420元,年度个人缴费到位率100%。
2013年我县医疗救助参合人数49995人,参合资金应为 2999700元,实际到位医疗救助参合资金为2999700元,医疗救助配套资金与个人缴费资金同时缴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专户,资金到位率100%;另外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救助民政部门20%配套及时拨付到位,到位率为100%。
5、申报上级补助资金情况
我县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申报及时,不存在虚报地方补助资金的任何行为。
6、是否专户管理及专款专用
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无支出户,银行账户设置在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收支两条线,当年筹资款项由乡镇经办机构直接汇入财政专户,统筹基金支出全部由财政专户统一支付,资金实行封闭式管理。
7、为逐步探索参合居民重大疾病救治、支付方式改革及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有效途径,根据省卫生厅《关于开展新农合住院按病种付费试点的指导意见》(皖卫农〔2010〕50号)的要求,制定了《**县合作医疗扩大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在县级先行开展按病种付费试点的基础上,确定扩大将乳腺癌等 36组疾病按级别分类别列入县内定点医疗机构按病种付费并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扩大试点范围。
8、会计核算情况
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基金账务处理规范,经办机构与财政部门、银行按月对帐,账账相符,且风险基金按规定提取。
9、是否存在违规使用资金现象
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资金不存在截留、挪用、套取、贪污、造假帐、假凭证、平衡预算和工作经费等任何行为。
10、新农合资金使用进度
到2013年12月底,全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补偿金额为23548.02万元,资金使用率达106.6%。
三、项目效益绩效
1、参合群众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县的合作医疗补偿制度满意度较高。
2、我县信息系统实现了住院实时监审、参合查询、出院补偿等基本功能,省市县全部定点医疗机构实施即时结报。
3、住院受益率情况:我县住院受益率7.9%在全省平均值设定范围内。
4、住院补偿比:2013年度全年住院补偿比为57.7%。
5、县级医院住院可报费用占总费用比例为91.2%,大于85%。
6、2013年门诊受益率介于80-160%以内,我县补偿人次为1004555人,比率为154%。
7、2013年根据年度报表我县乡村门诊报销比例为51.9%。
8 、为规范我县慢性病的认定和报销流程制定了慢性病管理办法,成立了慢性病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慢性病管理办法〉〈**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慢性病鉴定标准》的实施办法,2013年度慢性病补偿13404人次,补偿金额为815.47万元。
2014年度上半年**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项目
绩效评价自评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卫生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合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中新农合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政策落实及发挥效益,对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个人缴费资金及其他来源的新农合资金进行中期考评,自评情况分三项,自评得分100分,详细考评如下。
一、合作医疗项目管理绩效自评情况
1、项目具体制度建设情况,按照省办《合作医疗实施方案》文件,及时制定了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办法》。
2、机构人员配置及经费保障情况
我县专门成立**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了监督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并成立了**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隶属县卫生局管理,专门负责全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工作,且每个乡镇下设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从乡镇现有人员编制中配备一至2名专职人员从事合作医疗工作,确保专人负责。
3、信息系统按照省统一标准建设,运行平稳,县里根据实际情况配备了监管设施车辆,各定点医疗机构与信息系统实现了无缝对接,即时结报补偿款。
4、我县于2014年2月1日,启用身份证就医,已全面普及。
5、根据问卷调查得分分析,我县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已普及到家家户户,群众对政策的了解程度较高。
二、资金筹集到位
1、县级配套资金到位率
2014年度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县级应配套资金为976.2万元,实际到位县级配套资金980万元,配套资金到位率100%。
2、县级配套资金到位及时率
我县县级配套资金于2014年3月底之前到位,到位及时率为100%。
3、年度个人缴费到位情况
2014年,我县参合人口为650850人,应自筹个人缴费45559500元,实际个人缴费到位45559500元,年度个人缴费到位率100%。
4、医疗救助配套资金到位情况
2014年我县医疗救助参合人数49168人,参合资金应为 3441760元,实际到位医疗救助参合资金为3441760元,医疗救助配套资金与个人缴费资金同时缴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专户,资金到位率100%;另外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医疗救助民政部门及时拨付到位,到位率为100%。
5、申报上级补助资金情况
我县上级财政补助资金申报及时,不存在虚报地方补助资金的任何行为。
6、是否专户管理及专款专用
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无支出户,银行账户设置在国有商业银行,实行收支两条线,当年筹资款项由乡镇经办机构直接汇入财政专户,统筹基金支出全部由财政专户统一支付,资金实行封闭式管理。
7、为逐步探索参合居民重大疾病救治、支付方式改革及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有效途径我县,制定了《**县合作医疗扩大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在县级先行开展按病种付费试点的基础上,确定扩大将乳腺癌等 36组疾病通过提高病种比例的方式按级别分类别列入县内定点医疗机构按病种付费试点范围。
8、会计核算情况
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基金账务处理规范,经办机构与财政部门、银行按月对帐,账账相符,且风险基金按规定提取。
9、是否存在违规使用资金现象
我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资金不存在截留、挪用、套取、贪污、造假帐、假凭证、平衡预算和工作经费等任何行为。
10、新农合资金使用进度
到2014年6月底,全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补偿金额为133438.1万元,资金使用率达53%。
三、项目效益绩效
1、参合群众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县的合作医疗补偿制度满意度较高。
2、我县信息系统实现了住院实时监审、参合查询、出院补偿等基本功能,省市县全部定点医疗机构实施即时结报。
3、住院受益率情况:我县上半年住院受益率6%在全省平均值设定范围内。
4、住院补偿比:2014年度上半年住院补偿比为57.%。
5、县级医院住院可报费用占总费用比例为90.5%,大于85%。
6、2014年门诊受益率介于80-160%以内,我县上半年补偿人次为511717人,比率为51.57%。
7、2014年根据年度上半年报表我县乡村门诊报销比例为51.57%。
8 、为规范我县慢性病的认定和报销流程制定了慢性病管理办法,成立了慢性病专家委员会。制定了《**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慢性病管理办法〉〈**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慢性病鉴定标准》的实施办法,2014年上半年慢性病补偿11156人次,补偿金额为712.53万元。
2014年度**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
绩效评价自评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卫生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合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资金绩效考评暂行办法》中大病保险进行中期考评,从制度建设、管理规范、信息资料三项考评,自评得分100分,详细考评如下。
一、 制度建设情况
我县制定了大病保险实施办法,制定了招标内容,进行
了招标管理,于6月份招标确定了中国人保财险为新农合大病保险承办机构,签订了合同明确了双方工作职责。
二、 管理规范
我县于7月份与中国人保财险为新农合大病保险承办机
构签订了合同明确了双方工作职责。确定筹资额15元/每人。目前中国人保财险为新农合大病保险经办人员办公地点设在新农合办公区域内,人员已经在岗,且信息系统已经开始结报。
三、 信息资料
我县已经向保险公司提供了参合信息,信息系统可以自
动结算大病保险,大病保险材料已经有保险公司报送了。
篇2
1.随意改变救助标准。有的擅自提高对低保对象的救助标准;有的对低保边缘户实施大病医疗救助执行比率低于规定标准;有的对同类患者执行的救助标准不一致,救助金额弹性较大,造成个人自付医疗费用高,享受救助标准反而低的现象,影响了医疗救助制度的公信力。
2.擅自扩大或缩小救助范围。有的为了对不符合条件的对象实施医疗救助,临时将患者定为低保户,实施低保户医疗救助后即取消低保资格;有的违规将医疗救助资金拨到福利院,以弥补经费的不足;有的对不属于救助病种范围的患者实施了医疗救助;有的又缩小了救助范围,仅对城镇低保边缘户实施医疗救助,而农村低保边缘户未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3.救助程序执行不严格,救助档案资料不全。在医疗救助的审批、审核中,工作人员很少按规定入户核查,仅凭一些证明和药费单据就直接进行审批。基层民政部门虽然建立了医疗救助档案,但档案登记内容残缺不全,不能完整地反映受助人参加医保情况、住院医疗费用总额、医保报销情况、个人自付情况等。有的未按规定公示医疗救助人员名单;还有的大病患者评议在前申请在后,更有甚者存在患病在后,申请医疗救助在前的怪现象。
4.资助参保参合不规范。有的未按规定资助农村五保和农村低保等困难群体参保参合,有的地区从医疗救助资金中列支应由地方财政负担的70周岁以上老人参加医疗保险。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的管理部门相互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加上部分地区医疗救助基层管理服务能力不足,导致国家用医疗救助资金资助困难群众参保参合的政策未得到有效落实。
二、医疗救助管理使用的改进建议
针对医疗救助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认为要在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管理流程及加强专项审核等方面下大力气,确保救助制度落到实处,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一)加大医疗救助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医疗救助管理的透明度。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要执行到位,必须先宣传到位。要让民众特别是与政策相关的群体(包括政策受益者及政策执行者)知晓、理解政策。只有充分了解政策,执行者才不会随意改变执行标准和执行范围;受益者在符合政策规定的条件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申请、去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二)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细化城乡医疗救助办法。针对医疗救助发放标准不统一,随意救助等现象,相关部门应将工作重心放在医疗救助政策制定及实施细则的执行上,重点是救助政策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医疗救助政策规定是否落到实处,各城乡是否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另外,要加强医疗救助档案管理,制定救助档案管理办法,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管理,确保档案资料齐全真实,经得起检验。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要关注和发现由于制度缺陷导致的不公平现象,严厉查处违规操作和现象,确保医疗救助资金真正发挥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补充作用。
(三)发挥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保障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针对大量医疗救助资金沉淀闲置而困难群众又未得到及时救助的怪现象,相关部门要重点关注医疗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比如,应适当降低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准入标准,让更多患者家庭不因病致困。要保障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在政策的具体执行上可以与当地登记的城乡低保户,与居民、农民医保等信息进行比对,看低保人员是否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还要关注医疗救助资金资助弱势群体参保参合情况,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基本医疗权利。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建立监督制度和接受群众举报制度,查处民政救助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
篇3
第二条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机关事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社会保险基金、再就业资金(以下简称基金和资金)的拨付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和资金支出必须严格执行年度预算。
第四条基金和资金支出实行统一管理,按险种分别建账,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不得相互挤占。
第五条各类社会保险基金的统筹支付范围和标准必须严格执行政策规定,任何人不得擅自增加支出项目和改变支付标准,任何非统筹项目不得在基金中列支,财务人员必须根据审核无误的支付凭证,对手续不全、内容不合法的支出有权不予支付。
第六条关于养老保险基金拨付管理。
1、严格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发放管理、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数据库确定专人负责管理,修改汇总数据必须依据参保单位或托管机构报送的结算报表,由专人复核后调整。每月社会化发放的养老金由经办机构与各单位结算后,打印出社会化发放支付表,经经办人、复核负责人签字,基金中心审核后报分管局领导审批后由基金结算中心向机构划拨资金,保证发放。
2、按月正常与单位结算的丧葬费、抚恤费、遗属补助费和养老金补发,机关事业单位差额拨付养老金等,由经办机构编制支付结算表,经办人、复核人签名,负责人审批,基金结算中心核对无误后,拨付给参保单位。
3、参保人调出需转移养老金时,由经办人签字、负责人审核后报基金结算中心通过银行汇转,不得提现。省内转移只转关系不转基金,省外转移除转关系外划转关系外划转个人帐户储存额。
4、农保参保单位或个人因特殊原因需退出保险关系,由单位或个人出具退保申请手续,保险经办机构审核报分管局领导批准后由基金结算中心办理基金退付。
第七条关于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拨付管理
1、严格加强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管理,正常的医疗费结算(3万元以下)必须附原始发票,与医疗机构、药店结算(10万元以下)必须附结算凭证。经保险经办机构经办人审核、复核人签字,负责人审批后拨付。
2、医疗保险基金大额费用结算(正常结算3万元以上,药店、医院结算10万元以上)、特殊人员照顾支出、医疗保险基金综合费用支出以及大病救助基金的使用,除经上述程序外,还需报局分管领导批准,方可支付。
3、工伤、生育保险基金的拨付,由经办人、复核人共同签字,经办机构负责人审核,其中万元以上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需经局分管领导审核后,由基金结算中心支付。
4、涉及到参保人员关系转移,参照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办法。
第八条关于失业保险基金的拨付管理
1、严格加强失业保险基金管理,失业保险人员数据库要确定专人负责管理,并随时调整变化,每月社会化发放的失业金由经办机构负责结算并打印出支付情况表,经办人员、复核人员签字,负责人审核,基金结算中心核实后向机构划拨资金。
2、失业人员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后期间,发生的医疗费用、一次性拨付的丧葬恤费用等支出,需由失业职工及其家属提供有效证明,经办机构经办人与其结算后,经复核人、负责人签字,报分管局领导批准后,凭结算手续由基金结算中心拨付。
3、各项培训、职介补贴支出按规定填写补贴申请表,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审核报分管局领导审批后,报财政部门拨款。
4、涉及参保人员的保险关系的转移,参照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办法办理。
第九条关于再就业资金及托管费使用管理
1、加强再就业和托管资金管理,“三置换一保障”人员、按“56号文件托管”人员生活费支出,必须通过银行、邮政实行社会化发放,每月发放数据需由经办机构人员审核、负责人签字,基金中心根据审核无误的发放清单向机构划拨款项。
篇4
湖州市区城乡医疗救助实施细则全文第一条 总 则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20xx)10号)、《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浙江省卫生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医疗救助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浙民低(20xx)223号),结合市区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救助对象
凡具有市区常住户口的下列困难群众,均可提出医疗救助申请:
(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二)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
(三)重度残疾人(肢体残疾一级、视力残疾一级、精神或智力残疾一、二级);
(四)特困职工;
(五)重点优抚对象;
(六)区政府规定的其他城乡困难群众。
有下列情形之一发生的医疗费用,不属于救助范围:
(一)参与违法犯罪的;
(二)自杀或自残的;
(三)斗殴或酗酒的;
(四)蓄意违章的;
(五)其它不符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关规定的。
第三条 救助标准
患大病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后的医疗救助对象,以及尚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救助对象,个人负担医疗费用难以承担,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对当年自负额超过5000元以上部分,按一定比例给予医疗救助。已经社会互助帮困的,应在其自负额基数中予以减除,具体救助数额每年由各区和相关部门按照救助资金总量具体确定。
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重点优抚对象和重度残疾人在救助时可适当提高救助标准。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应逐步降低医疗救助门槛,努力扩大救助面。
医疗救助对象患国家规定的特种传染病,如鼠疫、霍乱、艾滋病、肺结核、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血吸虫病等,按有关规定给予救治。
第四条 救助机构
城乡医疗救助由民政部门牵头,卫生、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配合工作:
(一)民政部门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制定城乡医疗救助政策和筹措医疗救助资金,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审定城乡医疗救助的人员和救助额,以及医疗救助金的发放,确保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全面落实。
(二)卫生部门参与城乡医疗救助政策的制定,负责利用现有的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具体承担农村居民医疗救助的审核工作,并积极扩大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
(三)劳动保障部门参与医疗救助制度的制定,负责利用现有的医疗保险机构,承担城镇居民医疗救助的审核工作,并积极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的覆盖面。
(四)财政部门参与制定医疗救助制度并牵头制定医疗救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好医疗救助资金,及时做好审批核拨工作。
第五条 救助程序
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申请。申请人在区规定的时间内向户籍所在村(社区)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医疗救助申请表,并如实提供以下材料:
1.身份证(或户口簿)复印件;
2.当年度已支付的大病重病的医疗诊断书、必要的病史材料;
3.医药费收据原件或复印件;
4.经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按规定领取(或已报销)的补助凭证;
5.社会互助帮困情况证明等。
(二)审核。经村(社区)委员会初审后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对上报的申请表等有关证明材料进行审核,并根据需要,采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以及信函索证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医疗支出和家庭经济状况等有关材料进行调查核实。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报区社会发展局,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报市劳动保障部门,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城镇居民报区民政局。不符合条件的,说明理由并退回申请材料。
(三)复核审批。区社会发展局、区民政局和市劳动保障部门对乡镇(街道)上报的申请表和相关材料进行复查审核,复查审核结果报市社会困难群众救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四)公示。区民政局、区社会发展局和市劳动保障部门对复核批准后的医疗救助对象按规定在其户籍所在地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的,通过乡镇(街道)发放医疗救助金。有异议的,应进行核实。对经复核或公示有异议核实后不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将有关材料退回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委员会,并说明理由。
第六条 资金筹集
城乡医疗救助资金主要来源:
(一)市本级每年按人均不低于3元的标准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资金,由市、区财政各负担50%,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
(二)社会捐赠及其他资金。
第七条 资金管理
建立市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市、区财政预算内筹措的医疗救助资金必须及时、足额纳入市、区财政专户,实行专项管理,专款专用。
医疗救助资金必须严格按程序操作,不得提取管理费或列支其他任何费用。民政、财政、卫生、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医疗救助资金的管理。
救助资金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结余救助资金结转下年度使用,医疗救助资金结余率一般要控制在20%以内。
第八条 救助服务
救助对象的定点医疗机构选择及用药范围、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执行。
医疗救助对象一般应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遇到疑难杂症需转到非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机构的有关规定办理转院手续。
医疗救助定点医疗机构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承担医疗救助的医疗机构要完善并落实各种诊疗规范和管理制度,保证服务质量,控制医疗费用。
第九条 监督管理
财政、审计等部门应对医疗救助资金实施财务监管和审计,确保医疗救助资金合理使用,杜绝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救助机构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对虚报冒领、挤占挪用、贪污浪费等违法违纪行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第十条 本细则从发文之日起施行,原《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的意见(试行)》(湖政发(20xx)90号)文件同时废止。
城乡医疗救助为保证困难群众真正看得起病,通知首次明确了医疗保险救助、门诊医疗救助、住院医疗救助和临时医疗救助共四类救助的最低标准。上半年内,各区县将按照这四类标准,再出台等于或高于这一标准的救助线,且同一区县实行城乡统一的救助标准。
通知规定,城乡医疗救助实行属地管理,救助对象包括七类: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在乡重点优抚对象(不含1~6级残疾军人);城乡重度(1、2级)残疾人员;城镇低收入老年人,即本人收入低于我市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即辖区内各类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科研院所中接受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全日制研究生中的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等困难家庭大学生,以及其他享受国家助学金大学生,重度(1、2级)残疾大学生;其他低收入人员。
篇5
一、加强社区建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好平台支撑作用
城乡社区是各项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基础平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也是民政全面参与社会管理与创新,提升民政影响力的重要抓手。下半年,全省各级民政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第三次省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努力开创全省社区建设的新局面。
一要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按照省第三次社区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的有关部署,把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考核体系,加大组织领导和推进力度;
二要全面落实“双百示范工程”指标任务,不断加大投入,在抓好城市社区建设的同时,全力推进 “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创建”工作,确保年底前全省城市社区达标率达到56%,农村社区建设启动率达到60%。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建设3000平方米、5000平方米的社区只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硬件基础,更重要的要发挥好社区的服务作用,社区建设一定不能只搞参观项目,一定要增加群众的参与度,让群众真正受益。
三要大力推进社区专业化社工服务“百千万工程”落实,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要结合抓好《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室)管理办法》的实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全面提升社区为老服务水平;力争落实1000名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专职服务岗位设置,建立“小红帽”老年服务者队伍,打造具有我省特色的社区养老服务品牌;启动全省中心乡镇社区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强化社区为老服务功能。
四要深入开展和谐社区示范创建和街道社区创先争优活动,引导驻区单位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与管理,着力打造我省“特色型”和谐社区建设品牌,探索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机制,并适时召开全省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推进会议。
五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加强以“民主自治”为核心的社区居委会建设,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会议在我省召开做好充分准备;
六要确保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圆满顺利,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年内100%完成“难点村”治理转化任务,并研究修订我省《村委会组织法实施办法》和《选举办法》,形成推进农村民主自治的长效机制。
二、加强社会服务,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好直接推动作用
民政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具有协调社会关系、理顺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功能。下半年,在社会组织管理上,要坚持“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原则,制定出台“黑龙江省行业协会内部建设指引”,加强对行业协会建设的指导与规范;力争会同省委组织部制定出台“黑龙江省社会组织切实开展党的工作的意见”,以加强党建工作确保社会组织正确的发展方向;引进上海“恩派”组织,以购买服务、争取项目支持等方式,对省属社会组织开展能力建设培训,对全省登记管理机关开展业务培训;加大社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指导力度,以培养、发掘先进典型为抓手,深化开展“社会组织服务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灾害救援、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事务,促进社会组织功能作用的发挥。在区划地名管理上,着眼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推动我省城镇化建设,充分挖掘政策空间,稳妥实施行政区划调整;着眼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加大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力度,完善地名管理政策,编制完成13个地市和部分县(市)地名规划,并按期完成第二次全省地名普查试点工作任务;着眼促进边界地区和谐稳定,加快《黑龙江省界线管理办法》的立法进程,深化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在婚姻殡葬管理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上,着眼维护社会秩序、落实基本国策,进一步推进婚姻登记的规范化建设,加大争创国家3A、4A及5A级婚姻登记机关工作力度,力争建成省级婚姻登记信息平台,提高全省婚姻登记机关信息化建设水平。着眼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精神文明,修订出台黑龙江省殡葬管理规定,研究制定公墓分类等级评定办法和公墓收费政府定价机制,继续大力推动各地出台殡葬惠民政策,力争年底前实现市(地)全覆盖。同时,深化开展殡葬行风建设,加大公墓清理整顿力度,加强行业监管和社会监督,探索实行殡葬服务单位“星级评定”或创先争优表彰,努力打造“惠民、阳光、绿色、文明”殡葬。着眼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秩序,进一步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跨省(区)救助机制,提高救助效能;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制,为实现明年底城市街面基本无流浪儿童的目标奠定基础。
三、加强社会保障,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好基础保证作用
保障好贫困群众、特殊群体、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下半年,在推进社会救助工作上,要开展专项督导,确保新的低保补助标准及时足额兑现;要制定出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的政策性文件,并抓好实施;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临时救助工作的通知》,推动临时救助工作的规范化开展,使黑龙江省社会救助网络真正实现全覆盖、无遗漏。制定出台《黑龙江省城乡医疗救助工作指导意见》,召开全省医疗救助工作会议,进一步扩大救助范围、规范工作运行、强化资金管理,确保年底前所有市(地)本级和50%的县(市)实行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抓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把“乡镇社区+敬老院、村级五保家园+社区”两种样式和建制村开展“农村互助养老”形式相结合,总结经验,形成模式,为在全省推开提出指导性意见,并确保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60%;抓好社会救助绩效考评工作实施,落实奖惩措施,切实提高全省的社会救助工作整体水平。在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上,以省政府名义出台《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全面部署推进“十二五”时期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事业;下半年,召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绥化现场会,加强工作督导,确保实现“全省机构养老床位达到老年人总数2%、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城市社区达到60%”的工作目标。同时,在抓好农村养老服务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实施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工程”、“龙江爱心助残工程”和“慈善超市进社区工程”等“三项工程”,使更多的困难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打造10个公办福利机构向社会开展服务示范点,按计划完成“神华.爱心行动”孤困儿童助医项目;要加大福利彩票发行的宣传力度,增加“玩法”、严打“黑彩”,力争福利彩票发行额在恢复性增长中实现新高。在落实优抚安置政策上,针对下半年国家集中出台一系列重大优抚政策的情况,在进一步提高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的基础上,着力抓好部分农村籍退役士兵、部分烈士子女和直接参与铀矿开采军队退役人员等有关优抚政策和《烈士褒扬条例》的落实;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优抚保障金社会化发放;召开全省重点优抚对象住房解困工程和“安烈保护工程”推进会议,力争实现年内重点优抚对象住房解困率达到80%,按计划完成“安烈保护工程”建设任务。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对已经出台的《黑龙江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施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抓好实施,召开全省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推进会议,力争通过强化退役士兵教育培训来带动就业安置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完成年度军休干部、退役士兵安置和军供保障任务,落实好涉军服务对象的生活权益和政治待遇,确保复退军人群体的稳定。认真做好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考评推荐工作,进一步提高双拥创建活动的实效。在防灾救灾工作上,各级民政部门要在及时高效做好应急救灾工作的基础上,着力在提高灾害防御能力上下功夫。要以贯彻《自然灾害救助条件》为主线,力争《黑龙江省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黑龙江省救灾物资储备库标准》等文件尽快出台,并研究制定省级自然灾害救助资金管理办法,推动“救助资金分级负担”等要求落到实处;加快推进哈尔滨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搬迁新建项目建设,并争取7个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尽早批准立项,动工建设;努力打造一批“规范化、社会化、特色化”减灾示范社区,适时召开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现场会,进一步提高创建水平;及时总结农村灾害保险试点经验,为在全省普及推行摸索路子;指导各地制定乡(镇、街道)和村级灾害救助预案,力争年内实现普及。全面完成村级信息员培训和资格认定的年度任务,大力推进城乡避难场所建设,在提高基层应急防范能力上取得新的实效。
四、加强社工队伍建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好人才支持作用
篇6
一、城市低保制度全面实施。*县自1998年开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阳光操作,动态管理,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几年来,全县先后有167160人次得到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共发放低保资金5400余万元。目前,全县城市低保对象在册6142户16354人,累计月人均补差105元,占全县非农业人口9.4%,其中下岗失业人员8178人,占51%;离退休困难职工72人,占0.4%;“三无”对象164人,占1.1%;特殊困难居民7931人,占47.5%。同时,通过年审和动态管理,全县累计取消低保对象1673户5126人。这项制度的建立,把“三无对象”、下岗失业人员和临时性生活困难人员等城市生活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了低保,为社会稳定和居民生活提供了最后一道“安全网”。
二、农村低保制度有效实施。2006年10月,*县采取“先行试点、逐步扩面、全面推开”的办法,先后在云台、白衣、元山、驷马、坦溪、涵水、江口镇等七个乡镇进行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作。按照“三榜公示”程序,确定农村低保对象15200人,并从当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救助,其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50元,实行差额补助,月人均补差为15元。2007年以来,根据县政府《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意见》,按照“小范围、低标准、重建制”的原则,将全县农村年人均家庭纯收入低于600元的困难对象均纳入了救助保障范围,尤其是将因灾、因病、因残等自然原因造成特困的农村居民、重点困难优抚对象、精减退职老职工、在国家或集体基础设施建设中因公致残人员,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幼、残人员中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而又缺乏自食其力能力和生活来源的农村居民纳入救助范围。实行“分类救助、差额补助、动态管理、应保尽保”。截止目前,全县纳入农村低保救助对象15746户33564人,累计月人均补差30元。
三、社会救助工作稳步发展。一是建立了灾情监控和救灾探视制度,全面掌握了城乡困难群众生活动态,及时拨付救灾资金,妥善安排了灾民生活,有效地解决灾区“三缺户”的基本生活困难,实现了“四有三不”的救灾工作目标。二是全县建成社会爱心慈善超市2个,社会救助站1个,光荣院1所,陵园管理所1个,基本上形成了“四级管理、三级接收”的经常性社会救助工作网络,在扶贫济困送温暖和抗震救灾捐助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按照民生工程要求,全县已建成乡镇中心敬老院8所,今年拟新改建驷马、响滩、望京3所乡镇中心敬老院,目前已完成规划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同时,选址在西城新区管委会,拟新建4200平方米的社会福利中心和1500平方米的救灾物资储备仓库,目前已完成规划立项和前期资金筹措350万元。
四、城乡医疗救助全面覆盖。根据县政府制定的《贫困农民医疗救助试行办法》和《城镇医疗救助制度试行办法》,县民政局坚持本人申请、村社审核、乡镇审查、县局审批的程序,实行三榜公示,阳光操作,按500—2500元的不同标准,实施分类救助、重点救助、大病救助,弥补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不足。2008年全县实施农村医疗救助人平救助达到80.3元,城镇达到83元。
五、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施良好。2003年8月,自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以来,我县及时转换工作角色、积极转变工作方式,由原来强制性的收容遣送转为关爱性救助管理,突出自愿受助,六年多来,县救助站共接待4300余名申请救助人员,对符合救助条件的760余名求助对象实施了救助。
问题
一、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从我县目前的情况看,一方面,贫困群体的生活水平确实低下,生活困难的程度加剧,大多城市贫困家庭用于生活的支出比例较大,而且营养水平低下,衣着和日用品简陋,住房条件差,困难家庭最怕过“三关”(生病关、孩子辍学关、年节关),并把医疗、教育和住房方面的支出比作新的“三座大山”。根据县民政局2008年的调查,在城市有480余个低保对象家庭因重病、大病致贫,1800余名60岁以上老人未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其基本生活和医疗问题没有保障,低保家庭中300余名孩子上学困难,2500余户低保家庭住房达不到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农村,有1.2万户共4.5万困难群众无钱看病,0.6万个家庭、2.3万人住房困难,7.8万户困难家庭中的0.8万余名子女上学困难,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衣食更无法保障。另一方面,现行的城乡救助政策主要是针对绝对贫困设计的,这种救助标准明显的存在保障范围和项目有限,保障标准偏低,补助金额过低的问题,部分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依然困难。
二、面临新的形势,社会救助的压力增大。*县城镇贫困人口的主要构成是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涉及到的家庭人口数目较大。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脆弱,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拉大,部分已经摆脱贫困的农民仍有可能重新返贫,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也会增加,社会救助任务十分繁重。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殊性和社会救助制度不完善,具体执行中都不同程度存在救助对象确定难的问题。由于居民家庭收入无法准确确定,低保对象确定比较难,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对象界定也比较难。还有部分流浪乞讨人员把乞讨作为谋生、致富手段,不愿接受救助,给救助管理造成很大压力。
三、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导致社会救助工作难度加大。*县属于典型的边、远、山国贫农业县,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特别是农村,县、乡镇、村投入救助的资金严重不足,主要依靠上级拨款维持,社会救助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随着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的快速发展,社会救助范围进一步扩大,救助项目和涉及的相关部门也随之增多,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与农村社会救助体系相适应的支持保障体系。目前,我县农村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中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畅、资金投入不足、监督措施不力、协调配合乏力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制约着社会救助工作的发展。
对策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协调发展、科学发展,是解决现实矛盾、推进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方法和唯一出路。为全面建立科学有序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县情和工作实际,谈以下一些思考。
一、明确指导思想。建立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促进社会救助事业新发展,首先,要站在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政治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加深对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制度在新的历史时期重要地位和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其次,要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社会结构转型,失业人数扩大等所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方面去思索,转变思维方式,增强社会救助工作改革和发展意识,增强大局观念和服务理念。第三要弄清当前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进一步认识,着重从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机构和队伍入手,探寻新的对策,新的机制,新的模式。第四,加强城乡社会救助理论研究和探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克服当前理论研究与实践运行相对落后的窘境,研究出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从理论上引导和深化城乡社会救助的体系建设。第五,从城乡社会救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部分和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城乡特殊困难群体社会救助制度作为基础,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重新定位。因此,完善我县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指导思想应定位在: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整合协调、形成合力、逐步推进。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因地制宜,因时而异,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行改革和发展,使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演进,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从分散向一体化发展,从随意性、临时性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从政府独撑向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转变,逐步建立起完全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
二、确定工作目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改革创新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救助工作模式,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形成以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及灾民生活救助、五保供养为辅助,以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政府责任意识明确、部门整体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救助经费专项落实、工作机制运行顺畅、特殊困难群众分类受助、救助效率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社会化、保障法制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各项社会救助体系。
三、完善救助功能。多年来,为保证社会的有序发展,县委、县政府从维护人民利益和确保社会稳定的目的出发,对各类贫困对象,及时予以救助,维护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但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的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变化。城乡困难群众等弱势群体人数逐年增多,迫切需要完善我县城乡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功能。要构筑以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制度为核心内容,以优待抚恤、社会互助以及医疗、教育、住房、灾民生活救助、五保供养和司法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农村,要进一步建全、完善全县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着重帮助困难家庭解决大病,重病的医疗问题。要立足于农村低保、灾害救助、五保供养、对口支援、结对帮扶以及灾区恢复重建等多种救助方式的统筹安排,科学衔接、相互补充、逐步建立设计和覆盖农村各类困难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和服务网络,把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业有所就、失有所补、弱有所助和安居乐业的目标;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满足城乡广大特殊困难群众生活上的基本需求,减少人际关系中的利益冲突,消除失落感和不满情绪,化解因改革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营造团结和谐、平等互补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培养全社会的爱心和慈善意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篇7
小农水专项资金自查报告范文(一)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商务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和资金安全。根据省商务厅《关于开展20**年度全省商务专项资金检查和绩效评估的通知》(湘商财20**10号)和《郴州市商务局关于做好20**年度商务专项资金自查自纠和绩效评估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并成立了由jú长郭远方任组长,副jú长郭益林任副组长,以及有关股室负责人参加的商务专项资金自查自纠和绩效评估领导小组。自3月25日至4月5日对我县商务专项资金进行了自查自纠和绩效评估工作,现将我县20**年度商务专项资金自查自纠情况和绩效评估工作汇报如下:
一、专项资金到位及拨付情况
1、专项资金到位情况
20**年度,我县申报专项资金情况:1、20**年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企业引导资金(标准厂房建设资金)14.45万元;2、20**年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企业引导资金(技术改造项目资金)6.0万元;3、20**年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加工贸易企业引导资金(示范区建设资金)17.5万元;4、20**年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示范清算资金)30万元;5、20**年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资金25万元;6、20**年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资金100万元。以上共到位商务专项资金192.95万元。
2、专项资金拨付情况
20**年度,我县商务专项资金县财政拨付情况:1、拨xx县东谷硅业有限公司(技术改造项目资金)6.0万元;2、拨县商务局(引进制造业大项目资金)10.0万元;3、xx县市场服务中心(湘桂大市场建设资金)30.0万元;4、大塘镇人民政府(大塘农贸市场建设资金)25万元;5、xx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示范区建设资金)100.0万元。以上共拨付商务专项资金171.00万元。
3、专项资金未拨情况
20**年度省财政厅共计下达我县商务专项资金192.95万元,以拨付相关企业和单位171.00万元,暂未拨付21.95万元。主要是项目是承接产业转移(标准厂房建设资金)21.95万元暂未到项目单位。
二、审核及拨付的基本程序
专项资金到位后,县商务局、财政局及时通知项目单位携带相关资料到县财政局企业股办理转账手续,及时足额的将扶持资金拨付项目单位,没有发生截留、挪用、侵占、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三、绩效评估情况
1、对外贸易工作初见成效。我县现有经营外贸出口的企业有12家。其中化工企业2家,冶炼企业6家,纺织厂1家,服装厂2家,外贸公司1家。通过企业的自身努力和商务专项资金的支持,激励了企业勇于开拓国际市场的勇气和信心。曹氏服装厂年出口服装系列产品达到400万件套,销售收入达1.5亿元,实现利润1200万元。节光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高氯酸钾和氯酸钾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国。提升了我县中小企业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对企业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标准化厂房建设稳步推进。以增口创业园和xx工业园为重点,帮助园区企业解决标准厂房建设中存在的资金、施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对标准厂房建设实行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20**年建设标准厂房8万平方米,为市下达任务的100%。
3、农贸市场标准建设稳步发展。湘桂大市场提质改造项目的实施,形成了规范有序、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县城区综合市场,为市民创造了一个安全、有序、优美的购物环境。大塘镇农贸市场的整体搬迁项目的实施,市场面积达2700平方米,新增摊位数126个,容纳就业人数380人,年交易额1500万元。同时,彻底改变了该镇以路为市场的现状,是一项为民办实事的民生工程。
四、自查发现的问题
1、应拨未拨20**年专项资金21.95万元。自查发现县财政应拨未拨xx县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标准厂房建设资金)21.95万元。
2、后续管理有待加强。近几年来,我县实施民生工程项目比较多,绝大部分项目效果明显,运转正常,但也发现有个别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有后续资金注入,没有人维护,效益不好的情况。
3、由于xx是“边、老、山”的国家级贫困县,按要求地方财政负担部分的配套资金暂时没有落实到位。
五、自查评价
通过对我县曹氏服装有限责任公司、东谷硅业有限公司、湘桂大市场、大塘农贸市场等重点企业申请项目申报材料、资金用途情况的检查,未发现企业有违规行为。资金到位后,各个项目单位资金做到资金专款专用,无调整和变更国家和省投资计划,无未经批准擅自变更建设地点、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的问题;无挤占、挪用、套用专项资金行为。财务管理比较规范,基本符合《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所有专项资金全部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的开发、标准市场建设等方面,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向国际市场开拓的自觉性;抓好了城乡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为营造安全卫生、便捷放心的消费环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局在办理商务专项资金申报过程中,坚持原则,严格审核,讲究方法,管理规范,廉洁自律,积极协调县财政局及时足额将资金拨付相关单位,确保了专项资金规范、安全、高效运行,发挥了资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六、自纠情况和建议
1、认真落实《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督促项目建设单位按程序向财政部门办理应拨未拨专项资金申报手续。
2、进一步落实“政府引导、上下联动、多方投入”的原则。督促项目建设单位要积极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项目后续管理到位,后续资金到位,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建议上级部门对国家级贫困县在资金上、政策上予以倾斜,在县级配套资金的比例上予以考虑,加大对贫困县的支持力度。
小农水专项资金自查报告范文(二)
为进一步巩固专项资金综合治理工作成果,落实各级加强反腐倡廉工作的部署,认真查纠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的问题,建立健全专项资金长效监管机制,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规范性和安全性,根据省、市、区专项资金综合治理工作文件精神,我镇制定了《xx年专项资金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并由镇财政所组织业务人员对xx至xx年的专项资金的来源、性质、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清理、自查,现将我镇的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严格管理专款专用
我镇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上严格按照区民政局、财政局专项资金使用规定,切实做到专户储存、专人负责、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确保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益和安全,做到“俩个坚持”:
(一)坚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原则
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上,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和任何手法挤占和挪用。一是救灾救济资金分配。以保障灾民基本生活为依据,根据灾害大小、损失程度、自救能力,突出重点,不搞特殊化,不搞平均主义,无挪用、坐支、截留等违纪行为。在发放过程中坚持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公开发放的程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意见》中的有关规定,坚持专帐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审核,手续完备,程序合规,无弄虚作假、优亲厚友、挤占、挪用、虚报等情况,坚持客观、公平、合理,实行动态管理。坚持按季度发放制度,实行银行打卡发放,无擅自扣留低保金现象,确保贫困家庭保障金的足额发放,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农村医疗救助金按照农村医疗救助政策严格审批程序,做到对象明确、资料齐全、手续完备、救助科学,定期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二)坚持情况反馈、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和经常性的检查,确保专项资金真正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一是坚持层层公开制度。结合村务公开工作,将各项民政事业专项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纳入公开内容,从村、小组层层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二是坚持逐级反馈制度。资金的分配情况,逐级反馈上报,切实加强监督。三是定期进行检查。每年镇财政所都要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深入到各村入户核对检查看是否落实到户到人,是否使用得当,是否存在优亲厚友等现象和问题,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及时纠正,认真处理,强化管理,有效杜绝了专项资金在分配使用过程中的违纪现象的发生,保证了专项资金的使用安全。
二、专项资金拨付使用情况
(一)家电下乡补。xx年6月至xx年12月,区财政下拨家电下乡津贴58900元,实付65900.90元。xx年区财政下拨14597.75元,实付6596.85元。xx年至xx年区财政共计下拨72497.75元,我镇实付72497.75元。我镇家电下乡资金全数实时地按要求经由“一卡通”形式,对全镇村民进行了补贴。
(二)粮食补。xx年共下拨粮食补638494.80元。
(三)退耕还林补。xx年共下拨343760元、xx年共下拨343760元、xx年共下拨343760元。3年共计1331280元。
(四)汽车下乡补。xx年6月至xx年5月区财政下拨汽车下乡补助426402.25元,我镇共下发418440.40元,余额7961.85元。
(五)水库移民补。xx年至xx年3月,我镇共计对水库移民补助5130元。
(六)教育补贴助学资金。xx年区财政拨款727200元,实际发放727200元。xx年区财政拨款666350元,实际发放666350元。两年共计发放1493550元。
(七)新农合医疗资金。
xx年门诊补偿涉及2371人,上级拨款70147.45元,我镇实际发放70147.45元;住院补偿涉及526人,上级拨款719884.72元,我镇实际发放719884.72元;二次补偿涉及400人,上级拨款20**12.86元,我镇实际发放20**12.86元。xx年门诊补偿涉及8853人,上级拨款141847.55元,我镇实际发放141847.55元;住院补偿涉及617人,上级拨款1442591.12元,我镇实际发放1442591.12元;二次补偿涉及581人,上级拨款212641.14元,我镇实际发放212641.14元。两年来上级共计拨款2477614.84元,我镇共计发放2477614.84元。
(八)农村最低生活保证金。xx年上级拨款1554000元,我镇按照规定以70元/月/人发放,共计补助1850人次,实际发放金额1554000元。xx年上级拨款1464160元,我镇按照规定以70元/月/人发放,共计补助1624人次,实际发放金额1464160元。
(九)五保供养资金。xx年上级拨款213900元,我镇按规定以1850元/年/人的形式进行发放,共计补助144人次,实际发放金额213900元。xx年上级拨款213900元,我镇按规定以1850元/年/人的形式进行发放,共计补助144人次,实际发放金额213900元。
三、自查情况
篇8
一是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机制。落实自然增长机制,适时调整提高低保、低保边缘等各类困难群体生活救助标准。加大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的力度和覆盖面,做好因病、因残、因灾、因祸致贫对象的救助帮扶工作。加强社会救助工作创新,积极探索救助审批网上操作。完善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建设,做到人员配备到位,工作职责到位,服务流程规范。要进一步完善收入核对工作,严把低保准入“第一关”,及时清退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对象,维护好社会救助“底线公平”,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精确认定,慎重清退。积极开展慈善救助项目,继续做好“慈善助学”、“慈善助医”、“冠名基金会”等项目,营造浓厚慈善氛围。
二是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对全区养老服务事业进行全面谋划和部署,制定出台《__区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继续推广“居家福”虚拟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降低服务门槛、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2016年要争取把“居家福”服务对象扩大到10000人以上。继续抓好日间照料中心、助餐点和老年人活动场所的建设,注重养老服务设施与卫生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推动实现“医养结合”, 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软件服务,加强宣传引导,提高乡镇养老服务设施的入住率。加强对全区养老服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全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
三是进一步巩固军民鱼水关系。开展特色拥军活动,完成不少于10项年度拥军实事工程,协调好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工作。全面落实优抚对象各项政策待遇,按时发放各类优待金、抚恤金、补助金。做好涉军维稳工作,主动排查矛盾隐患,妥善处置各类优抚对象的诉求,维护优抚群体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探讨转业士官安置机制,创新安置方式。妥善接收安置退役士兵、军休人员,增强军供保障能力。
篇9
【关键词】农村;社会救助; 扶贫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008-03
社会救助是对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不能维持最底生活水平的公民,由国家和社会给予一定的物质援助的制度。在我国农村社会救助领域,现行的主要政策措施有五保供养、特困户救济、临时救济、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政策等。由于各项政策的出发点、目标、标准都有很大差别,并没有合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救助,各项制度在面对贫困这一课题时既有重叠交叉,也有覆盖不全,导致资源浪费,政策效果不明显,应保却未保的现象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整合政策,建立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新体系。
1我国现行农村社会救助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传统五保制度不适应需要,救助资金严重不足,救助范围窄,水平低。面对农村的贫困问题,传统的农村五保救济制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①救济范围太窄。全国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有570万人,已经纳入到五保供养体系的有320多万人,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保尽保”。②救济经费不足。随着近年来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开和取消农业税,不少地区由于村级财政困难,申请、审核五保的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多年没有审批新的五保供养对象。五保供养的资金来源在税费改革之前主要来自村社农民互助,而不是政府的公共财政,税费改革之后尽管经费来源从村社转向财政,但鉴于人数统计和人均标准的信息收集和传递等问题,财政拨款的总额已经不足,再加上五保拨款采取加入中央财政对乡村总体转移支付额打捆下拨,常常在执行中被各种名目所侵占,发到五保户手上就所剩无几。③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出现矛盾。集中供养与分散供养是两种不同的五保户供养方式,区别在于五保对象进农村敬老院还是在家生活。由于集中供养的标准远高于分散供养,大约高出1-2倍,以至于按分散供养标准拨付的五保经费不合理地集中到敬老院中的五保户,分散供养的人均资金被摊薄。
1.2救助对象难以对准最需救助人群,扶贫政策未摆脱“救富”倾向。近十几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集中财力针对贫困地区开展的大规模扶贫项目,的确提高了贫困地区发展的潜力,使我国贫困人口数量有所降低。但是,这种针对地区的大规模帮扶政策也导致了一些问题:①扶贫资金投入量很大,但是扶贫效率不高,资源投入与效益产出不对称,很多扶贫计划着眼于建设项目,贫困户未能直接受惠,贫困人口的教育素质、民主法治能力等也未能得到有效改善。②扶贫项目由于惯性使然以及权力控制等因素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摆脱“救富”倾向,扶贫方面的大量投入未能有效地缓解农村贫困户的生活。一些建设投资项目由于设计上的原因或者在基层出现了政策走形,相应的资源仍掌握在小部分基层的相对强势团体中,难以真正用于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困农民,部分情况下并没有达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这使人们对扶贫工程存有疑问,甚至影响了政府形象,破坏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目前,政府尽管开始注重在全方位扶贫上下工夫,但由于缺乏与救济性扶贫政策的整合,致使一对农村扶贫的固定投入并没有带来解困目标的稳定实现,相反出现了贫困反弹的势头。另一方面,实施传统的给予性救济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同时采用现代扶贫救助这一积极的工作思路。
1.3农村社会救助量大面广,资金严重不足,筹资方式混乱。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接受各种定期救济(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救济)的人数约有1160多万人,接受各种定期救济的农户(包括困难户、五保户等)约有632.7万户,农村中接受临时救济的有2009多万人次,而实际需要救助的人数还远不止此。目前,中央直接的投入仅有救灾补助资金,各种扶贫贷款、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以及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农村发展战略也把重点放在加大对农村水利、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增加教育和卫生投入上。但是一些地区的地方政府申请到的扶贫资金并没有落实到预定的目标上,贫困家庭未能从扶贫中得到好处。长期以来,由于农村社会救济资金不足、来源有限,而救灾款相对资金充足、来源渠道通畅,因此,向上级多报灾情人数、争取更多的救灾款拨付,成为大部分地区筹措农村社会救济资金的主要方式。其实,救灾与扶贫常常可以统一起来。在灾情面前,没有任何储蓄的特困户、贫困户最需要救助。救灾资金既可以用于农村灾后的应急救助,也应该用于灾后较长一段时间的社会救济工作。但是,由于资金的来源渠道不同,救灾的资金不能挪作它用,导致争取救济资金的良好愿望与虚报受灾面积和人数的错误手段相结合。在错误手段下,良好的愿望被扭曲,利用每年的报灾时机任意套取救灾款补救济缺口的现象在各地时有发生,以筹措特困救济和临时救济资金为名的灾情报送甚至成了一些人大搞腐败、贪污救灾款的防空洞。这种现象正在悄悄地定型化,成为扭曲救灾政策的一种潜机制。
2推进农村社会救助的措施
2.1整合现有救助资源,建立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助为主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将现有的农村救灾、低保、特困户补助、医疗救助等制度性救助项目,以及临时帮困、送温暖等各种临时应急性救助项目,适当加以整合归并,使整体制度更加简约和易于操作。可以考虑:继续保留灾民救助项目,但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和管理,适当提高救助标准;取消农村五保、特困户救助以及各种临时性、应急性救助项目,用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取而代之;将医疗救助纳入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具体地说,就是并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种解决贫困问题的补救机制,是现代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其意义和作用十分重要。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要坚持城乡统筹,与城市低保制度合理衔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以省为主体,中央财政给予支持。各省可以设立不同的保障线,发达地区可以高一些,欠发达地区可以低一些。标准应参照当地农村居民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来确定。
2.2规范农村社会救助管理。农村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农村五保户、低保户、重点优抚对象,以及经政府批准的其它需要救助的特困户等。应对不同的救助对象采取严格的分类,根据不同救助对象的切实需要给予救助。对救助对象先根据其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分类,再深入到基层进行村民委员会调查、民主评议小组评议、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市区民政局审批等,最后确定救助对象的种类。由于救助对象人数多,救助内容各有区别,资金监督管理的难度相当大。因此,为了保证救助资金的安全,确保资金能真正落实到每个救助对象手中,要严格按照相关资金管理办法执行,从制度上规范农村社会救助资金运作程序,确保财政社保资金的安全运行。要坚持救助资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社会化发放的原则,理顺资金管理拨付体制,建立救助资金投入的自然增长机制,解决工作经费,增强农村社会救助资金的调控能力,使有限的救助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2.3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法律体系,推进救助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社会救助法律体系包括实体救助法律制度和程序救助法律制度两个方面。实体救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社会救助对象在什么条件下享受国家提供的物质保障及应得物质利益的数量、形式等予以明确规定,使社会弱者群体的实体权利具有法律依据,成为“合法权益”,而不再是某个部门的“施舍”和任意行为。程序救助是指社会弱者群体依照实体救助法律规定所享有的物质利益,应通过何种法定程序得以实现,在实现该利益的过程中发生纷争如何解决等,这里涉及到法律援助制度。
在我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救助法律体系的日益健全,社会弱者对各种利益和权利的纷争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表现为诉讼或非诉讼形式。但又由于社会弱者普遍经济收入不高,对法律规定和有关程序知之甚少,亟需政府对其提供法律援助。一方面要建立完备的法律援助机构,包括管理机构和实施法律援助机构,落实法律援助的经费来源;另一方面,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援助法,以确保社会救助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切实执行。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乡二元结构、人口分布尤其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基础薄弱等情况看,制定和颁布《社会救助法》的条件应该说是成熟的。要通过立法形式,对社会救助对象在什么条件下享受国家提供的物质保障及应得物质利益的数量、形式等予以明确规定,使困难群体获得救助有法律依据。
2.4积极培育民间公益性社会救助组织发展,实现社会救助主体的多元化。在社会救助体系中,政府是当然的第一责任主体,但仅靠政府是不够的。要实行政府救助与社会救助相结合,探索建立多元筹资体制,扩大救助资金的来源渠道。对企业和个人用于社会救助的捐资要给予税收政策优惠。对企业和个人捐助设立的民间救助基金,由基金管理机构自行管理。政府也可以向民间救助基金注入一定的资金,共同参与救助基金的管理,确保救助资金规范运作、服务社会。同时,要加强对民间公益性社会救助组织的监督,监督各类慈善基金会及其它具体开展社会救助项目的公益组织的行为,监督慈善资源的募集、管理及使用情况,尤其要加强对各类基金会所募资金使用情况的规范和监督;民政部门通过年检把握社会公益组织的运转情况,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由社会公众对社会公益组织实行全面的监督。
在民间组织发展过程中,要始终把以服务“三农”为主的各类农村专业协会,以服务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为主的各类工商协会、行业分会、商会,以及服务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升为主的社会公益性社团、民办非企业作为重点;同时,要积极培育社区民间组织,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综合全文,传统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新世纪、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应以一种积极创新的思路来整合传统的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只有确立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主体地位,加快社会救助的立法,完成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对接,提高其手段的先进性和程序化,就一定能建立健全一种城乡协调、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参考文献
[1]杨团,《对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的框架性思考》,《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2]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求是》2005第7期
[3]薛兴利,《试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
篇10
关键词:新型社会;内蒙古;农牧区;社会救助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3-0122-0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牧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牧民收入逐年增长,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农村牧区中仍有一部分农牧民因残、因病、因灾、因缺乏劳动力或其他原因而处于贫穷状态,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据国家统计部门监测,“截至2005年底,内蒙古农村牧区仍然有102.4万极端贫困人口,92.6万低收入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7.6%和6.8%,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4.8和1.5个百分点。因此,如何尽快构筑内蒙古农牧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实现最低生活保障与医疗、住房、教育等专项救助相结合,政府救助和社会互助相结合,资金救助和实物帮困、互助服务相结合的目标,已成为全面提升农牧民生活质量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一、要以政府为主导构建积极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社会救助是指“劳动者再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有权要求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制度体系建设要以困难群众的需要为依据。一个文明社会,人类的需求层次和水平逐步提高,如最起码的是生存需求,然后是就业需求、安全需求、教育需求、社会参与需求、社会养老需求等,因而随着救助需求的多样化,救助制度也必然应该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等多项内容。对于来讲当前工作重点: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社会救助由临时分散向定期集中的根本性转变。当前需要不断规范救助措施,特别要加快推进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政策的建立,逐步实现农村牧区特困人口的“应保尽保”。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医疗救助制度。缓解农牧民贫困群体的就医问题是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重点。加大资金投入,扩大基金渠道,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医疗服务机构行为,促进医疗救助与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三是完善各级各类教育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对困难家庭中小学“两免一补”政策,切实保障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通过建立健全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制度和减免学费、提供困难补助等措施,帮助家庭困难的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完成学业。各地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对有在读学生的困难家庭予以帮助。四是积极实施法律援助制度。强化政府和部门责任,保证资金支持,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城乡贫弱群体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书、、辩护等法律服务。建立各级法律援助中心。制定相应的救助措施,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法律援助工作,切实帮助贫困弱势群众解决“打官司”难的问题。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构建制度体系的基础。构建制度体系,重要的是抓好制度间的衔接。要以民政部门为核心,并作为社会救助的统一管理机构,形成救助工作平台,整合各项救助行为,使各个单项社会救助制度之间互连、互补、互动,构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编织成一张连接紧、覆盖广、效能高的社会救助网络。
二、加快社会救助法制化进程
社会救助工作的制度规定多源自于政府的文件、规定和行政命令。从总体上看。在社会救助的实施主体、对象、标准、范围、期限、条件、监督、责任、义务等方面,缺乏法律的有效规范。建设制度体系要与制定社会救助法律法规紧密结合,是不断提升各项社会救助制度的层次和增强约束力的有效途径。这需要积极启动社会救助立法工作,使社会各项救助在制度层面上从部门规定、专项决定向法律层面扩展,逐步建立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系统,确保社会救助制度的权威性、约束性和长效性。惟有加快社会救助立法,才能更好加速拉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
三、建立社会救助资金。统筹统管统支的经费保障机制
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资金、人力、技术等救助资源的整合十分必要、尤其是救助资金。各地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社会救助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新增财政收入应优先保证社会救助的需要。就实际情况而言,有两个基本区情需要考虑,一是还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财力有限,不可能也无法包揽救助的所有资金;二是有扶危济困的公德传统,行善积德于民族历史悠久。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在救助中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自治区财政逐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社会救助的转移支付力度。要探索建立社会救助资金自然增长机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和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社会救助投入,提高救助水平。要进一步做好社会捐赠,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多渠道筹集社会救助资金。此外,政府应考虑将原先各部门自行筹措、分散使用的救助资金纳入社会救助资金总盘子,统筹安排。比如可以将低保资金预算作为参照,按照一定的比例增加安排医疗救助资金、教育救助资金、住房救助资金等,形成社会救助资金的总盘子,统一管理,统一支出。在此基础上,以低保标准为参照,统一制定各项救助标准。同时,每年根据自然增长机制和救助工作需要,适度增加预算和支出,以此来建立社会救助的经费保障机制。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较好地解决部门各自为政、救助标准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使有限的救助资金发挥最大的救助效能;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整合救助资源,形成统一的社会救助平台,进而促进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四、大力加强社会救助基层服务网络建设,推进社会救助组织创新
任何制度的落实都需要一定的组织依托,农牧区社会救助制度得以落实主要是以村委会和各级民政部门为依托。但是“随着农牧区低保制度的发展和低保工作的增加,原有的组织机构已经显得很不适应,各级民政部门的救济机构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要建议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必须要推进组织创新。”方面在农牧区要建立专门的社会救助行政机构。对救助信息、救助资源与救助活动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确保各类救助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另一方面要健全社会救助基层组织服务网络。
五、加强社会救助工作的管理与监督
要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规范管理,开展有效监督,确保社会救助工作公开、公平、公
正。“公平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与核心”,在救助资金管理上,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对各类社会救助资金的拨付、使用要及时汇总、统计与监督,逐步实行社会救助资金社会化发放,保证社会救助资金安全运行。在救助对象管理上,严格规定社会救助的申请、核查、审核、审批、监督、资金发放、档案管理等程序,不同的救助对象实行不同的救助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监督机制,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加强对社会救助工作监督检查,建立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督和其他监督形式有机结合的监督约束机制,建立信函随机抽查、定期督查制度,加强对救助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全面落实救助政策,杜绝挤占、挪用、截留救助资金现象的发生。
六、重视并发挥社会化机构的独特作用
在社会救助事业上,政府不可能都包起来和管起来,必须有效地规范和整合社会资源,支持社会化力量在社会救助方面权责的落实。通过社会救助立法,对社会化机构应予重视和规范,确立民间组织的法律地位,鼓励民间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大力扶持民营救助机构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政府在社会救助方面的压力。培植在社会救助事业中的民间力量,回应社会救助的合理内核。考虑社会力量的特点,政府应支持、鼓励、奖励民间组织开展救助活动。二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政府还可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第三部门在社会救助中的特殊优势。充分发挥各级慈善组织的作用,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开展社会互助和社会服务。落实社会捐赠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健全覆盖全区县(市)、街道和社区的社会捐助接受站点,形成多层次的社会捐助网络,建立有效的社会捐赠机制,广泛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帮助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难题。
总之,新形势下构筑完善的农牧区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已成为内蒙古农牧区当前经济和社会踟调发展,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救助制度是开放型的而不是封闭型的,应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低收入群体需求的变化,适时调整现有的社会救助项目、内容、标准、对象、条件,做到与时俱进,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只有既着眼未来、设计长远目标,又要立足当前、注重实际操作,通过政府统一组织,统筹协调,才能使贫困农牧民尽快实现全面脱贫,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K].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145
[2]黄恒学.公共经济学[K].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62.
- 上一篇:呼吸道疾病预防保健知识
- 下一篇: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